汉语言专业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1:03

汉语言专业分析篇1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开设时间较长的专业,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但是随着近年来就业趋势一路下滑,甚至一度被国家教育部列为15个难就业专业之一。在这种形式下,通过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模式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已成为必然,这也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及改善就业情况的必经之路,进而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满意就业、积极创业,就业工作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和用人单位满意。本文就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进行分析。

一、坚持生涯规划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耦合

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坚持专业招生、过程培养和创业就业相结合,不断优化专业设置、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以及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构了生涯辅导与创新创业教育耦合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全程就业工作新模式,即一年级生涯规划教育、二年级生涯管理、三四年级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招生、培养、就业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形成“招生—培养—就业”良性循环。与此同时,应该进一步强化市场品牌意识,构建多维开放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校园就业市场。各高校应该要注重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用人单位需求、毕业生就业和毕业生追踪等环节的调研,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提供参考,抢占就业市场制高点,形成科学的就业长效机制。积极构建多位一体、面向社会、资源共享、开放的就业市场体系,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市场社会化”就业市场发展模式,铸就良好的就业市场品牌。

二、提高就业工作信息化水平

一是进一步挖掘校院两级网络的就业信息服务功能,及时更新与就业动态、招聘信息、档案去向、派遣结果等。二是继续利用高校通信息平台、“一站式”服务系统、学校就业在线官方微博等就业信息。三是通过学校官方微信定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工作动态,适时开发网络在线调查服务系统,推进毕业生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及时有效对接。与此同时,还应该做好就业引导。一是注重就业导向,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的择业观,合理调整就业期望。二是通过开展优秀毕业生座谈会、校友大讲堂、就业指导讲座等,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提振就业信心。三是开展就业类比赛,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技能。四是引入优秀校友资源充实就业指导课队伍,规范课程讲授,加强实战指导,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适应力,还可以对同学们在校学习期间如何培养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提出建议,鼓励学生消除迷茫情绪,努力学习,对今后发展做到有的放矢、早做准备、做好准备。五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还可以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教师责任制”,将就业指导落实到人,要求教师们关心学生,帮助他们寻找就业信息和岗位,与学生多交流,帮助他们化解就业受挫时的负面情绪,并对就业中的策略和技巧进行指导、交流。

三、重点加强校内外就业市场建设力度

一是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外就业市场调研及开拓力度,紧密结合校友资源,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校地合作”,探索联合培养机制,拓展就业渠道。二是加强就业基地建设,发挥现有基地效用,在维护、巩固原有基地的基础上,新建6—8个新的就业基地。三是充分发挥校园就业市场主渠道作用,支持和激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力量,确保招聘活动场次和岗位数量增长。

四、改变教学内容,增加毕业生就业优势

教学内容是落实教学计划的具体措施,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步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若要能够较好的就业环境,那么就必须要合理、科学地设置教学内容,使之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但是从目前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需要相差甚远,仍然还是以文学作品赏析、文学概论、文学史学习等为主,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会造成严重的影响,那么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很难符合现实需要。因此,在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培养人才时,应该要多加入职业技能的培养,如为了满足行政管理的需要,可注重培养学生的行政能力、公文写作能力;如为了满足策划文案的需要,可注重培养学生的广告设计能力;如为了满足编辑新闻专业的需要,可注重培养学生的视频剪辑能力、视频拍摄能力等等。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8(11):111-114. 

[2]陈吉猛.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8,17(18):120-124. 

[3]方一新,程若旦,许玲玲.“文革”后二十年中文系培养毕业生情况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4,21(03):167-170. 

[4]蔡梅娟.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04):161-165. 

汉语言专业分析篇2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很多高等院校的一门老牌学科,有着比较悠久的教学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专业性水平较高的汉语言专业人才。以往,这一专业有着较高的就业率,招生也比较稳定。但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这一专业也进入了转型期,它能否适应时展的步伐提高应用性成为决定这一学科能否满足当今社会需求的关键。这也使很多高校深刻意识到这门学科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已成为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等学校面临的一大课题。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教育特点介绍

一是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固定。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早起源于北大的中文专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这门学科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多年来,教育部对这一专业的课程设置的规定几乎无所变化,仍沿用十三门基础课程设置的模式,是一门课程设置最为固定的学科。二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已趋饱和,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后没有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这也暴露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不强的特点。三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仍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基础知识、分析课文内容为主,往往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由于对实践重视不足,很多学生缺乏实践适应性,所写内容也不满足实践需求。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意义

在当今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率的现实需要。这门学科只有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性人才,能够满足就业岗位的现实需要,它才有存在的必要性。就目前教育学科的发展规律需求而言,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其本质体现所在,因为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中,汉语言文学是其主要的研究对象,作为语言工具,其充分的决定了它的易用性。

三、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

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习惯促兴趣,以兴趣促效果。目前,社会的浮躁使得很多学生的内心是浮躁的,他们觉得“速食文化”很流行,也很奏效。因此,很多学生受速食文化的影响,不能潜心研读。学校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阅读两小时,放下浮躁、静心细读、品味、思考,使所读之书入心入脑。在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之后,尝到了静心细读带来的“甜头”,自然也就提高了阅读兴趣,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理论素养得以提升,心灵也得到净化,学习效果自然提高。二是积极推动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老牌专业,课程内容较为固定。但从这门学科目前培养人才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这一角度衡量,汉语言文学课程设置急需进行改革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现实需要。在主要课程不变的基础上,充分调研目前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比如,针对政府机关,可以开设公文写作课程,不同文件如何行文,采取什么格式等等,这样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与工作接轨,省去了较长的学习锻炼过程。此外,目前所有文件材料均在计算机上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虽然具备专业知识,但能否熟练操作并应用计算机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提供出来也很关键。所以,还应有针对性地增加计算机应用的课程,专门培养和训练学生使用办公软件,为将来就业增加“筹码”。所以,课程内容改革极其重要,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并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开设一些提高专业应用性的选修课,保证所培养人才满足岗位需要。三是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水平。教师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角色,是决定学科教学水平最活跃的因素。培养应用性强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离不开优秀的教师团队,这就需要提高师资水平。一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配备优秀的师资,满足日常教学需要。二是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提高学科应用性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三是提高教师素质,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向学生传播渊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讲授丰富的实践经验,满足提高学科应用性实践要求。四是创造社会实践机会,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校要加强与社会上用人机构的联系,通过开设实习基地等方式,为学生尽可能多地创造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锻炼,找到自身短板,有针对性的去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创造性。

汉语言专业分析篇3

当今社会的信息需求量与使用量都非常大,开放教育教学如何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教师如何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以更加方便地实现学生与教材的有效对话,学生如何在课程学习以后做到学而致用,这是非常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特点

同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是,开放教育在总体上来讲属于动态化过程,其必须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但是也要受到特殊教育主体及教育客体的限制,从而以开放式教育规律为指引,进行系统化教学活动。所以我们在进行开放教育本文由收集整理的教学方法研究时,首先当然要坚持教育理论中的普遍规律,揭示出它和传统教育手段相不同的特点,其次也要注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注意防止照搬教学原理,不顾教学教育对象与教学条件的差异化特点,而是要用发展与变化的思维进行针对性研究,机动灵活处理教学方法模式的革新。汉语言文学的科目教学一向是文科专业里面的核心专业内容,更是高校教育系统里面的相对发展成熟的专业,现在已经形成了较独特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理论,但是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高等教育的普及,我们更要把开放教育做到更符合学习者需求,用动态化思维为汉语言文学的科目教学方法改革服务。

二、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法分析

(一)采用更加灵活的讲课形式。

开放教育学生以社会在职人员居多,学生出勤率肯定不如普通高校。如果某批学生本来人数不多,而缺勤状况又很突出时,采取大班讲课的办法显然不合适。经过研究实践,可以得出结论,在出勤率率好的时候应以教室授课为主,教室授课可以更加方便地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利于学生欣赏课件与集体讨论交流,而在出勤率不好的时候,则可以采用教师同学生间的面对面交流手段,或者教师同学生在一同浏览网络页面,制造出和谐的教学气氛。

(二)讲课形式要因教材而动。

有些课程文学性很强,如现代文学课、古代文学课等,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教师就要多讲,少提问,少组织讨论;有些课程理论性很强,如古籍导读、西方文学史论等,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师就要与学生共同研究,合作学习,用学生参与教学的方法使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有些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如语文教学研究等课程,教师则需采用理论及实践相配合的办法进行教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有很多都是中小学老师,用这种课程设计手段,能够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很强的实用性价值。

(三)增加网络辅导。

网络辅导实为课堂教学的延续,网络辅导要给学生更多的自我操作空间,辅导内容可以包括电子教案、自主学习辅导、复习指导、习题分析、课程论坛等。自主学习辅导包含:上课地点、上课时间、上课预期内容、课程重点、课程难点、课程习题设置等方面的内容。电子教案则为全书框架的基本梳理,还有各个章节的重难点知识分析。课程论坛的重要性需要加以特别强调,它是网络中教师与学生实现互动的基础平台,开放教育教师要按照教材设置内容定期组织讨论内容,学生针对讨论的核心内容可以随时进行疑难问题的提出与讨论。复习指导重点强调主要学习内容、针对性训练及参考答案,方便学生根据参考答案进行自己所做答案的对比分析,从而去粗取精,产生更好的习题训练效果。

(四)考核方案要富有特色。

开放教育学生的日常成绩应当占有总成绩的更大比例,日常成绩包括三方面,第一是上课出勤率、第二是书面作业完成情况、第三是网络学习表现情况。日常成绩评价标准要有开放式教育的特点,逐步加大网络学习分值例。考核方案应当更加突出成人化特点,上课出勤率的评价分值不应设置太高。考核方案应当更加突出自主化特点,学习速度的快慢可以由学生进行自主决定,在大的时限范围内,学生自行学习进度的自由把握。网络学习表现情况应当加大评份分值比例,制定出详细的考核方案,并规定明确的答题时间,考核方案的形成目的是保证学生能够按期完成作业,在最大可能范围内提升学习效率。

汉语言专业分析篇4

[摘要]本文在分析八所学校的情况后认为在进行商务知识课程设置时缺少针对性,而后借鉴需求分析的方法指出了留学生今后所从事的商务活动对商务知识的需求是什么,进而提出了我们对课程设置的设想。

[关键词]课程设置,汉语言专业,经贸方向,商务知识课程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我国学习汉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学习目的是为了将来能够从事与中国进行贸易的活动。为了满足这部分来华留学生的需要,汉语言专业经贸方向就应运而生了。我们收集了北京、上海、广东八所高校面向留学生开设的汉语言专业经贸方向的商务知识课程设置的情况,并对各校情况汇总后做了一个分析。

各校都是在三四年级开设商务知识课程的。我们看到的八所学校共开设了二十一门课程,它们是: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中国经济概况、中国当代经济、新中国经济使、当代中国经济问题、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中国对外贸易、中外经贸交流、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经济法、中国涉外经济法规、国际经济法、国际商法、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其中八所学校都规定为必修课的有十三门,八所学校都规定为选修的课程为三门。此外,还有五门课在八所学校中或被规定为必修课,或被规定为选修课。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经贸汉语方向所开设的商务知识课程数量是很多的。从内容上看,它涵盖了经济、贸易、管理、金融等诸多方面。从各校开设商务知识课程数量方面来看,开设最多的有九门课程(两所学校),其次是八门课程(只有一所学校),再次是五门课程(也是只有一所学校),开设三门课程的有两所学校,还有两所学校没有开设商务知识课程。各校所开设的商务知识课程的门数从九门到零门,作为同一个专业方向这个数目相差过大。从开设同一门课程的学校数量来看,开设最多的是中国涉外经济法规和当代中国经济,共有四所学校开设了这两门课。其次是经济学原理,有三所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其他课程就只有两所或三所学校开设了。由此可见,在开设商务知识课程方面,各学校基本上是各自为战。

综合以上情况,我们可以看到,经贸方向的汉语言专业商务知识课程的设置具有三个重要的特点。第一,数量过多、涵盖面过广;第二,开设课程不集中,呈分散状态;第三,课程内容范围界限不清,有重复。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汉语言专业经贸方向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来华学习商务的留学生日益增加的情况建立发展起来的,此前从未有过这个专业方向,因此,在考虑课程设置时就请一些教授中国学生专业课的专家教授根据自己对本学科的认识及教学实践来确定学生学习什么课程。这些专家教授在专业知识方面固然有着很高的水平,但由于他们的教学对象是中国大学生,他们对来华留学生的需求,对留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可能并不那么了解。因此他们设置商务知识课程时可能目的性就不是那么明确,从而产生了以上特点。其次,一些学校在设置商务知识课程时更多地考虑了自身的条件。特别是一些综合性大学,自己有经济学院或商学院,这就为多开设商务知识课程提供了便利。上文提到的开设九门或八门商务知识课程的学校就属于这种情况。所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除了上面我们提到的要考虑学生需要和工作需要外,还要考虑到我们是汉语言专业下的经贸方向,而不是经贸专业。再次,由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只有面向来华留学生的汉语言专业统一的教学大纲,而没有制定本专业经贸方向的教学大纲,大家只好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出现了上面所说的情况。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在设置课程时缺少针对性。

经贸汉语方向的留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呢?作为汉语言专业,汉语知识是必须要掌握的,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汉语言专业了。纯汉语言专业要求的汉语知识只是普通汉语知识,而经贸汉语方向还要加上商务汉语。商务汉语作为专门用途汉语,它有两个明显特点:商务汉语应用于特定的领域――商务活动,因此它还有特殊的内容――与商务活动密切相关的内容。商务汉语不是一种新的汉语,而是汉语的一种变体,是领域语言。由此可见,商务汉语是建立在普通汉语基础之上的。由于留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是商务活动,因此经贸汉语方向的学生还应该掌握一些商务知识,当然,这只是能满足工作基本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由于将来从事商务活动的是来华留学生,因此必然会存在文化差异的情况,也必然会在与中国人的工作和日常交际中产生一定的障碍。这就要求他们掌握中国文化知识,特别是商务文化知识。总之,经贸汉语方向的知识内容主要包括汉语知识(普通汉语和经贸汉语知识)、商务知识和相关的文化知识。三者构成了经贸汉语方向的知识结构,也是构成经贸方向课程体系的三个基本模块。这三个模块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张黎先生用了一个不等边三角形来表示。

从这个三角形我们可以看出经贸方向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汉语知识(包括普通汉语和经贸汉语)课程;其次是商务知识课程,它明显少于汉语知识课程,而文化知识课程所占比重则更少。由此看来,我们在设置商务知识课程时首先要把它放入这个三角形中进行考虑,也就是说,在确定商务知识课程时,首先要从经贸方向的整个课程体系着眼,根据商务知识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来确定其总课时数,进而确定经贸方向应该开设多少门商务知识课程。基于专业性质和整个课程体系的考虑并结合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汉语言专业经贸方向所开设的商务知识课程不宜过多,以五门左右为宜。

在谈商务课程知识内容之前,有必要弄清楚商务的含义。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商务汉语”名称的由来得到启发。在这一特殊用途汉语出现之初,人们一般都把它叫做“经贸汉语”,顾名思义,“经”就是“经济”,“贸”就是“贸易”,特别是进出口贸易。其实“经济”本已包含贸易,即经济分为理论经济和应用经济,贸易属于应用经济内容。之所以还叫“经贸”是有意忽略逻辑上的矛盾,这是出于当时留学生缺乏经济理论知识和贸易实务特别是中国进出口实务知识而使用的。这些内容从当时的教材中即可看出一斑。后来,在教学实践中,人们渐渐发现“经贸”所涵盖的范围有些窄,外国人在中国的投资及企业的管理等都大大超出了“经贸”的范围。因此,人们提出了“商务汉语”这一概念。商务汉语是指人们在商务环境中使用的汉语,“经贸汉语”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商务”是一个涵盖范围很广的概念。它应该包括经济、贸易、金融、财会、营销、法律等,可以说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

关于商务知识课程的设置,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共有二十一门课程,这点也恰恰正是商务跨学科特点的反映。这就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的问题:由于专业性质及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了商务知识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那么,商务知识课程究竟教学生什么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鉴运用于专门用途英语中需求分析的方法。它主要包括目标需求(也有人叫做社会需求)、学习需求两个方面。目标需求是从学外语(指的是英语,下同)学生毕业后所从事工作的角度来分析需求的,具体说就是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环境对所学的外语有什么样的要求。学习需求是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它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外语水平等诸多方面。需求分析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就在于在设置课程时,减少了盲目性,从而使得课程更贴近学生未来的工作环境,更能满足未来工作的需要。虽然需求分析是针对语言教学的方法,但我们可以采用拿来主义,把目标需求引入到汉语言专业经贸方向的商务知识课程设置工作中。

目前我们看到的做的较好的是北京语言大学张黎先生的调查。他通过对北京语言大学经贸汉语方向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了解到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有:国贸及相关业务、国外的生产或商业服务企业员工、外国在华企业的管理人员、翻译等。张黎先生认为,从人才需求的角度看,相关人才主要从事两大类工作:交易性工作,就是和购买销售商品或服务有关的活动,主要是进出口业务和融资等;管理性工作,主要是企业等机构的内部管理工作,包括生产作业、市场营销、财务、行政与人力资源管理等。由此看来,经贸方向毕业生的工作环境在商务知识方面的需求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贸易、金融、管理、财务、法律等。我们再看各校所开设的商务知识课程,从种类上看基本与目标需求相一致。经济类的课程有: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概况、中国当代经济、新中国经济史、当代中国经济问题、世界经济概论。贸易类的有: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中国对外贸易、中外经贸交流。金融类的有:国际投资、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管理类的是: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法律类的为:经济法、中国涉外经济法规、国际经济法、国际商法。

由于囿于商务知识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和专业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开设如此多的课程。我们认为应该开设能够满足学生将来工作需要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课程。经济学的课程达八门之多,依据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原则,可以选其中的“经济学原理”和“中国当代经济”。经济学原理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基础课程,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可以为今后的继续学习和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之所以选择“中国当代经济”,是因为来华留学生将来所从事的是在中国的商务活动或与中国有关的商务活动,而中国当代经济所介绍的是“当代”的,也就是留学生学习期间的中国经济。这门课程既可以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以社会、经济、企业体制为主的经济知识,也可以使他们了解中国现在的经济情况,为他们提供一些商务背景知识便于今后的商务活动。贸易课程,我们认为开设“国际贸易实务”比较好。这门课程的知识是综合应用知识,因为它涉及到了国际贸易的方方面面,包括合同、贸易方式、有关法律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这些恰恰能够满足留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商务活动的需要。法律方面,我们认为以开设“中国涉外经济法”为宜。本课程包括合同法、反垄断法、对外贸易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通过学习,留学生可以学到法律基础知识,同时了解在中国从事商务活动的法律环境,从而为他们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打下法律方面的基础。管理方面的课程,开设“管理学”比较合适。因为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人类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公司管理(财务、市场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一般方法的课程。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初步具备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开设若干选修课,把“会计学”及一些需要补的经济基础知识等纳入选修课程。

总之,通过需求分析的方法,我们可以加强在商务知识课程设置中的针对性,从而增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满足留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需要。

参考文献:

[1]曹德春.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折射出的两个深层次问题[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

[2]管春林.试论需求分析在经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意义和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3)

[3]李玲玲.基于需求分析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J].继续教育研究,2011,(4)

[4]杨东升,陈子骄.有关商务汉语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6)

汉语言专业分析篇5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提出的背景

汉语言文学专业也素有“中文专业”的称呼,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传统的专业,在中国早期就被作为一门专业课来对待,因此在我国各个高校中设置时间比较长,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文化积淀相比于其他专业比较深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比较稳定。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专业中底蕴最为丰富的一个学科,深受中国古老优秀文化的影响,也是现代大学体系中最稳定的专业之一,其有着学科自身的特点和独特魅力。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逐渐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呈现多样化,尤其非常需要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我国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进行知识讲授,而且考试考查的内容大部分也就是上课老师讲授的知识,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过于死板,老套,不能使学生养成动脑的习惯,也不能让学生准确的利用自己学习的知识解答问题,甚至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和就业。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会导致学生书生气足,不懂待人接物的技巧,在所学转为所用方面存在缺陷,对文章的写作也不熟悉。尤其一些毕业生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缺乏鲜明的特色和可操作性,缺乏实用的技能,看起来似乎是“万金油”,但又缺少实际工作能力与经验。汉语言文学专业被一些人定位哲学家,语言家和文艺理论家等学者的摇篮,然而,毕竟社会对专家和学者的需求是有限的。随着高等教育逐步趋于大众化,中文专业由和少数综合性大学举办变为更多其他类型学校的新专业以后,就必须要对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引起高度重视,就应该尝试着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适当的改革。改革的过程中既不能完全照搬传统的专业办学模式,也不能完全摒弃它,应该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对待传统的专业办学模式。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的理论依据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传统的专业,对一个传统专业进行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是简单的增加或者减少几门课程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对其进行改革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涉及到专业的改变和课程的改设,教程的改革,实际体系的构建、教师角色的改变和能力的提升等各方面的因素。要想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行成功的改革,首先应该打破之前传统的旧观念,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科学规划改革方案,重点培养专业性人才,让学生们能够做到“起而行之”。(1)新知识观念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基础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按照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顺序依次进行安排,在学习的过程中,先学枯燥,抽象的理论,然后再开展具体的实践,先进行实践理论的思考,再让学生们参加实践活动,这种人才培养方案完全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新的知识观遵行读书与实践活动并行的观点,在杜威的“知行统一”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行”的重要性要想对所学习的知识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了解,就需要亲身实践去证明,也就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思考与实践相统一的事情。英国的以为思想家、科学家波兰尼曾提出“人的知识分为两种类型: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的理论。显性知识是可以通过人们使用语言、文字或者符号表示出来的知识,而缄默知识则是指那些我们平时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缄默知识不能通过语言和文字表现出来,甚至连知识的拥有者都无法用适当的语言表现出来,往往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不能以正规的形式进行传递,缄默知识的获得不是依赖简单的读书或者听课,而是需要我们亲身参与体验,最终通过我们的感官或者理性的直觉而获得。这一新的知识观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认识论基础,让我们了解到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除了显性知识,学生们还需要尝试接触缄默知识,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真正的掌握理论知识,理解知识的真正含义。(2)马克思实践观为应用性改造提供了本体论基础马克思指出:“人的劳动实践使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老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验证知识,在实践论证的过程中还可以生成构建新的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由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主要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活动起来,让学生们学会动脑、动口,积极参与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大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可以发现自我价值并且提升自我能力,这些实践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学生,就需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逐渐积累工作经验,不断的在各方面提升自己。学生也只有在实践中才可以理解自己、理解社会、理解人生的真正含义。

三、在先进理念指导下的专业应用性改造

(1)培养双师型人才,打造适应专业改革的师资队伍因为学生的知识是由教师传授的,因此教师是专业改革的关键,想要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专业性改革,就必须具备强大并且优秀的教师团队。成功的专业改革需要老师们能够按照新形势下的课程对学生进行授课并且逐步的引导学生学习,虽然现在大部分教师都具有教授、副教授、硕士和博士等职称,但他们仍缺乏与所授课程相关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因此尚且不能完全的胜任教学实践活动,所以急需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首先,教师应当主动的去适应专业改革的需要,意识到专业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次,学校应及时对教师进行岗前培训,让教师深入学生将来的岗位或者到实习基地实习,深入了解学生应该学习的知识,弥补应用性能力差与社会隔膜的缺陷,做到讲课不盲目而有目的、有规划。最后,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师培训的相关社会活动,让教师们平时多多积累大量的教学经验,提升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这可以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更加有把握,并且顺利开展教学活动。(2)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了使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能够达到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与社会应当联合各方面因素重新制定专业性人才培养方案。过多的专业课程会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率下降。因此,学校应该适当的减少专业课学时,增加一些应用性的方向课程。在一些专业课程中增加实践环节,设计相对集中的培养能力和独立实践课程。(3)加强实习基地,实验室的建设学生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提升工作能力,为了使专业应用型人才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学校应该为学生搭建社会实践平台与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使学生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与社会进一步接触,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增强自己的工作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4)围绕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能力主要表述为:合旨得体的言说和写作能力、自如灵动的沟通与策划能力,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等。想要成功的对其进行改革,就需要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造,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于没有实践环节的基础课程,老师要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既不能一律照搬,也不能完全摒弃,要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对待传统教学模式。上课过程中,组织自读,自讲、撰写短篇论文的小活动来让学生写作能力。

结语:

汉语言专业分析篇6

关键词:新闻专业;现代汉语;针对性;趣味性

现代汉语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新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过去人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教学上,而作为新闻专业的必修课关注得较少。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课堂教学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定位不明确

新闻专业现代汉语课的教学定位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有所不同。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是要教会学生掌握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新闻专业主要培养媒体记者或者新闻宣传工作人员,对他们而言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和熟练的语言应用能力是其必备的基本素质。现代汉语课的学习是为他们提供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教学应侧重于其专业性,重在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课堂上如果仍采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是不合适的。应根据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及时进行调整,在教学内容上应有所不同。

(二)教学内容繁多,实用性不强

现行的许多《现代汉语》教材都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上制定的,教学内容繁多,理论性强,而新闻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的课时量只有三十多课时,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1/4,要在这么短时间内学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既不符合实际,也是没有必要的。现在市面上专门针对新闻专业的《现代汉语》教材不多,仅有邵静敏先生的《现代汉语通论精编》,黄李版的《现代汉语》等,即使使用这些教材,仍需教师在课前精选教学内容,并适当补充符合新闻专业未来工作所需的语言文字知识进行教学。另一方面,目前高校新闻专业学生对开设现代汉语课程的认识不足,一些同学认为,他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汉语交际,没有必要再开设这样的课程,而且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又很强,所以学生学起来兴趣不大。因此要上好新闻专业的现代汉语课,主要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在教学内容和练习的专业性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二、增强教学内容和练习的专业性

针对新闻专业的专业特色,应该把汉语基础知识和基础运用能力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进行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一)增强教学内容的专业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知识分类比较细致,知识点讲解比较深入,比如语音章节时学习了音位、音位变体、四呼等知识,对新闻专业的同学则可以不讲,只需要加强元音、辅音等基础知识的了解和训练即可。同时涉及古代汉语的押韵等知识也可以不讲,侧重于现代的、实用性强的知识的讲解和训练。具体到教学内容上,每个章节可做如下调整:语音部分,淡化音位分析法、押韵、合辙等理论知识,注重汉语拼写规则、普通话训练等内容;文字部分,淡化对古代汉语“六书”的分析,侧重现代汉字的规范化;词汇章节,不讲语义分析法,侧重同义词的辨析、词汇的规范化等内容;语法章节,在句子成分分析、病句修改上下功夫,淡化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词类辨析、特殊句式等知识的讲解,旨在提高学生的编辑能力和语句分析能力;修辞部分,应侧重词语的锤炼和句式的选择,可与同学们共同分析一些好的新闻稿件的辞格、句式的变换等,旨在让学生体会新闻稿件的撰写和润色。在章节时间的分配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重视语音、词汇和语法章节,对于新闻专业的同学而言,应加强文字和修辞章节的教学比例,因为这是编辑、新闻记者所必须对面的问题。他们要在短时间内写出优秀的新闻稿件,这需要良好的文字和修辞基本功。因此在课时安排上可以从语音和词汇章节中匀出部分课时向文字和修辞章节倾斜。此外,还需要增加一些新闻专业特有的内容,如语音部分列举电视新闻稿中易读错的字;文字章节增加“报纸版面设计”中的排版、字体、字号等内容;词汇部分可加入新词新语的讨论、报刊用语用句调查、媒体禁用语等内容;语法章节区分语法规则的超常规组合;修辞部分增加新闻标题与修辞等内容。一批与现代汉语用语用字规范化相关的表格、法规,如《简化字总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标点符号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等内容也应该在授课过程中补充进去。

(二)增强练习的专业性

课堂练习能够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领会、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要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选课堂练习。老师的讲解一定要透彻,根据学生的回答有的放矢地分析,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针对新闻专业的同学,可以布置以下课后练习:词语拼写、不规范字的修改、同义词的辨析、标点符号的修改、新闻稿件的修改等作业。总而言之,新闻专业的现代汉语课应充分重视其专业特点,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语言能力的训练,有针对性地教学,适当降低理论难度,注重讲练结合。

三、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趣味性具有使人愉快、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现代汉语课由于理论性较强,常常调不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形象化,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就会愿学、爱学。

(一)知识点讲授的趣味性

在知识点的讲授中插入一些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能够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学习更有积极性。在讲方言部分内容时,最好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方言,或者播放一些方言的音频材料,会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如邵静敏先生的教材(2012)光盘中就有方言音频材料,录制了某句话的全国各地的语音,选择一些播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各地方言的差异,同学们兴趣很大。在汉字章节的学习时,可以采用猜谜语的形式让学生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如“表里如一(回)、打断念头(心)、黄昏前后(昔)、拉她也不来(接)、人人都走横道线(丛)”等等。还可以组织班上同学开展“汉字英雄”比赛,让同学们辨别常见的错字、别字。另一方面,讲授的知识要时时更新。在问卷调查中询问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时,排在第一位的是“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这要求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意识,了解当下汉语的面貌,与学生拥有共同的话语,尽可能以这些共同的话语为讲解、分析的对象,才可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使课堂具趣味性。

(二)例文引用的趣味性

同学们在学习现代汉语的时候之所以感觉趣味性不强,是因为教学内容与文学课相比,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感人的艺术形象,所以大部分学生都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在课堂上渗透一些趣味性的语料,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兴趣。丁声树先生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引用了很多自赵树理、老舍、曹禺等作家的小说中的例句,这些例句风趣幽默,能激发学习者不由自主地学习,在教学中也应向这些经典的语言学著作学习,精选例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经典例文的教学方面,还可以学习一些名人的事例,如赵元任先生在《语言问题》中讲到语音的平仄时,曾写过一个著名的小故事《施氏食狮史》:“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十狮,恃矢势,使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全文百余字的故事却只用一个音来描述,以表达如果没有四声,就无法理解汉语语意。我们将这个小故事引入课堂,引起了同学们的啧啧称奇和浓厚兴趣。邢福义先生的《汉语语法学》中引用了一个明代小故事:“张老便叫人请女儿女婿过来,嘱咐了几句,就把一纸遗书与他,女婿接过看道:'张一非我子也,家财尽与我婿,外人不得争占。'女婿看过,大喜,……”。“知县对那女婿说道:'你妇翁真是个聪明人,若不是这遗书,家私险被你占了。待我读与你听:张一非,我子也,家财尽与。我婿外人,不得争占!……”'(《初刻二刻拍案惊奇》初刻卷三十三,岳麓书社,1983年9月版)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汉语篇章句法具有流水式的特点,在没有标点的情况下断连会十分随意,断连不同语义会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截然相反。把这个充满悬念的故事引入课堂中,受到同学们的喜欢。

(三)教学媒体手段的改进

在调查问卷中询问需改进的教学手段时,不少同学建议增加一些视频音频资料来丰富教学,适当的视频动画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需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具体方法如下:语音章节通过视频展示人的口腔、鼻腔发音动画学习元音、辅音的发音方法,让学生更准确地了解每个音的发音;汉字章节以动态形式展现易写错汉字的笔顺、部件、构造,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修辞章节通过一些作品配乐片段的欣赏,让学生感受经典作品的语言魅力。如果课堂上教师精心准备好每一堂课,把趣味性的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提升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

四、结束语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应该以其专业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对于现阶段新闻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而言,专业针对性和趣味性的欠缺是其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新闻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师只有结合专业特点,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才能让课堂活跃起来,使学生真正从课堂中受益,增强学生的语言功底,为未来培养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唐昱雷鹏单位:长沙理工大学长沙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邵静敏.现代汉语通论精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黄伯荣,李炜.现代汉语[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商务印书馆,1961.

[4]赵元任.语言问题[m].商务印书馆,1980.

[5]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彭巧燕.高校“现代汉语”课程的实践教学及意义[J].中国成人教育,2008(2).

汉语言专业分析篇7

关键词:开发教育;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

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实施,主要以课程教育为载体,有效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开发教育的实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具有一系列积极作用,一方面有助于丰富学生知识储备量,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学生相关业务能力的发展。但是开发教育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需与时俱进,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建设,让学生掌握新知识与新技能,不断增强个人综合素养与能力。因此,作为一个大学生,笔者将结合自身学习经验展开一系列分析,简要介绍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深入分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践良策,希望给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特点概述

1.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模式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我国北京大学建校初期,汉语言文学专业就设置了。截至今日,汉语言文学专业虽历经百年发展,但是其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尚未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正因如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存在严重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模式化问题。2.实践性不足。长期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实践中,侧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发展,重视学生文学分析能力的培养,严重缺乏实践性教育,致使学生在系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之后,虽发展了文学素养与文学分析能力,但是文学知识应用能力及现实问题解决能力明显有待增强。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践中,最大短板为实践性不足,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被忽视。3.深厚文化底蕴。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让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当中涉及知识、思想、道德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讲解,呈现出文化中自然和谐等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深厚文化底蕴的支持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必然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实践探索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教学相辅。开发教育快速发展中,教师需转变自身观念,紧跟时展步伐,对学生展开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学理念需从教师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封闭教育模式需逐渐向开发教育模式创新发展。基于本质角度而言,开发教育指的是以教学、学习具有关联的元素为基础,融合探索符合时展要求的教育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角色定位改变,需重视自身引导、组织等作用的发挥,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展开探究性学习,更有助于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作用,并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化。笔者认为教师唯有从思想上转变认识,深入理解素质教育与新课改中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才能不再受制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影响。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做好教育服务工作,让学生发展成为一个高综合素质复合型人才。另外,笔者认为教师需重视身份的转变,以平等身份与学生交流,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需要与学生混成一片,传授学生知识学习方法,逐渐形成教学相辅新型教学理念。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发挥自身引导、管理等作用,辅助学生发展成为一个高素质复合型人才。2.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以文科类专业为核心,受专业特点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需以专业知识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不断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第一,课程设置需具有实践应用价值。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推广应用,增加了网络、媒体等方面人才的需求。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践中,需立足于社会发展基本需求,加强应用类课程的开发与优化。唯有如此,才能保持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的同时,不断提高专业优势,为该专业人才今后的就业提供保障。第二,课程设置需以就业为导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之后,进入社会中的不同企业,必然面临不同的挑战与要求。为保证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学生就业率,需重视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故而开发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优化,需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主要分为基础、专业、实践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基础部分,主要涉及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具体言之主要包括政治理论、外语、计算机、教育学、心理学等。二是专业课程主要由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为主,辅以一些选修课程,如公共关系学、新闻采编、广告设计等。需强调的是课程课时不宜过多,但是需要保证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前沿性。唯有如此,学生在学习期间,可结合自身兴趣爱好,或者结合自身未来就业方向,选择合适的课程。三是实践课,主要涉及见习、技能培训等实践活动,如此可结合市场需求发展变化,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3.加强教育培训,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开发教育中,虽弱化教师主体作用,但是并不意味教师作用完全丧失,反而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唯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才能适应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需求。第一,教师需重视教育领域的培训,例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巧等的培训,唯有如此,教师才具有胜任开发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水平。同时,开发教育强调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并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教育教学实践中,唯有加强学生实践教学,才能帮助学生理解与巩固知识,进而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第二,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综合素养。信息化时代,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需通过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掌握多媒体设备等的具体使用方法。唯有如此,才能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实践中,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有效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能力与水平,为更好地开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教学夯实基础。

汉语言专业分析篇8

关键词:学位论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4-0087-03

学位论文是学位授予制度的产物,是相关研究人员为获得不同级别学位候选资格、专业资格而提出的研究成果或研究结论的书面报告。学位论文是论文撰写者知识结构和学术水平的直观反映,也是学校培养质量的一种外在显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招生至今只有短短的五六年时间,在培养方案设计、教学模式运转、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还有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学位论文来考察汉教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是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现状

为推进汉语国际化可持续发展,加强国际汉语师资队伍建设,国务院学位办设置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并从2007年开始在部分院校开展招生培养工作。《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说明》(2007)中提到①:“目前,我国的学科设置和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无法满足汉语国际推广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独立的对外汉语学科;二是人才培养模式缺乏针对性。现有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对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对第二语言教学实践技能训练不足……”因此,分析认为,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满足海外汉语教师巨大需求的必要举措,也是解决汉语国际推广师资培养的一个有效途径,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具备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汉文化传播能力[1]。但从毕业学生的学位论文来看,无论是2007年开始招收的在职研究生还是2009年开始招收的全日制中国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其第二语言教学技能或汉文化传播能力距《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尚有不小的距离。如何缩小这些距离?本文通过对J省S大学汉硕学位论文的分析,来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特点与现状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既招收中国学生,也招收外国留学生。招收的中国学生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对本科专业没有特别的要求;招收的外国留学生要求具有汉语言及人文社科类本科以上(含)学历,具有较高的汉语水平和较丰富的中华文化知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经历使他们在感性上比中国学生更清楚对外汉语教学的诸多规律,在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有很强的国别意识。而中国学生来源复杂,各种背景的都有,加之S大学所招收的均为全日制培养对象,所有学生基本上没有从教经历,也缺乏汉语言和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以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知识或体会。加上中外学生在S大学是分开培养的,中国学生大部分由中文系教师在指导,留学生基本上由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指导,这些最终导致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在学位论文的撰写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倾向,外国学生的论文更符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撰写指导性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性意见》)的要求。

本文旨在结合中外学生不同的学习背景及培养方式,通过对两部分论文的比较分析,探究汉硕培养中的缺失,为培养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除了对论文文本进行分析外,也利用笔者的教学管理者及指导教师身份对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访谈式调查。

三、汉语国际教育学业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009年至2012年6月,S大学共有46名中国汉硕研究生和54名外国汉硕研究生毕业。本文通过文本分析,对这100篇学位论文进行了分类。分类依据《指导性意见》分为:调研报告、教学实验报告、案例分析、教学设计和专题研究。在专题研究一类,又根据论文实际,分出汉语本体、中外语言对比、教学、文化、汉语习得、教材、测试等几个具体小类,并对某些小类有进一步的细分。

根据《指导性意见》,最能体现汉硕学位论文实践性的应是采用调研报告、教学实验报告、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等形式完成的毕业论文。通过分类可以看出,中国学生只有4人写了相关论文,占比8.7%,而外国学生的这一比例是42.6%。在专题研究中,汉语本体的比例,中国学生17.4%,外国学生5.6%;而中外语言的对比,中国学生8.7%,外国学生18.5%,这是各自优势的体现。在教学研究这一类,中国学生的为40%,外国学生为24%;文化研究中国学生19.6%,外国学生只有3.7%。其他研究中外学生比例相差不大。从论文分类可以看出,外国学生学位论文的实践性要远远高于中国学生。

具体到论文内容可以进一步看出,中国学生的论文缺乏实践性还表现在选题大而空,缺少针对性上。如《关于韩国学生在中国习得汉语情况的报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研究》、《对外汉语课堂趣味性教学研究》等,要么题目很大,但实际涉及范围很小,要么过于宽泛,属于宏观研究范畴。再如《论现代汉语中词语的超常搭配及对外汉语教学》、《留学生成语使用偏误分析》、《现代年轻女性社交称谓语研究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等,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缺少对留学生学习汉语情况的了解,也就无法发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真正问题,因而论文缺少针对性。还有一些论文貌似具有实践性、针对性,如《关于存现句的教学设计》、《汉语条件复句的教学设计》、《中华狗文化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研究》等,但细看文中设计或策略可以发现,这些东西明显不合时宜,不是真正实践的提炼[2]。

反观留学生论文,其实践性、针对性要明显高于中国学生,如《无锡韩国人学校教学调查》、《中韩近音词对比及其对韩教学方案》、《越南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怎么教“了”――针对将汉语作为外语的日本学生》、《对法汉语同义词课堂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等。当然,留学生论文也有其不尽如人意处,主要是失于经验论,自我学习汉语的经验色彩过重,专业性、学术性单薄,只描述“是什么”,不回答“为什么”,往往只是一种感性的学习、工作总结。

实践性可以说是专业硕士培养的灵魂所在,是其区别于学术型硕士最主要的特征。《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09)(以下简称《培养方案》)明确提出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其中提到的“技能、能力、应用型”等,均需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获得。而实践性在汉硕培养中尤为重要的一个原因还在于学生来源。在招生对象上,汉硕主要招收应届大学毕业生,就是在职攻读的,也大多没有从教经验。这与其他专业的教育硕士不同,其招生对象一般为具有三年以上第一线教学经历的基础教育的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这些学生不仅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更有教学的现实经历。对这些学生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使其教学、管理能力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是一种职业提升培养。而汉硕学生,由于普遍缺乏职业经历,其在学应是一种职前培养。这一特点决定了汉硕培养更应该像职业学校那样,要把实践放在学生培养极其突出的位置,要有全程教学实践的培养意识。但是目前对于这个问题,任课教师和学生多数不是很清楚,或者不是很在意,导致不论是在培养方案设计、培养计划制订、课堂教学形式还是在论文选题与写作过程中,都比较含糊。汉教硕士作为专业学位,尽管是以汉语言、中国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为依托,但其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决定了教育硕士培养模式要突出实践性,课程要强调案例教学。但是,考察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授课内容,理论讲述与案例分析的比例严重失调。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是硕士专业学位在国内的高校教育中是个新生事物,目前的教师队伍基本由一直担任学术型学位的授课教师和导师组成。教师习惯于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和理论讲解,加之多数教师缺乏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和经验,使得汉硕培养质量难以达到客观要求。二是教学资源的欠缺。实践课程强调案例教学,需要大量的案例作为教学资源支撑课堂教学,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所拥有的教学案例,尤其是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极其贫乏。三是实践环节疏于管理。尽管培养单位在培养方案中都设计了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运行过程中也设置并执行了一系列实践、实习等课程,但是教学效果如何评估,学生实习如何管理,却往往没有明确的规定。

四、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建议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汉硕培养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实践性不够。加强培养的实践性,我们应该从观点、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及质量保障等几个方面来下功夫。

汉硕培养缺乏实践性,最根本的是一个观念问题。专业硕士是培养高层次的职业人才,但在人们既有的认知中,“学位”是对人们在某一知识领域所达到的知识专门化、系统化和创造性程度的确认。学位和社会职业生活没有必然的、内在的和直接的关联。甚至一提到职业性,往往认为应该是一种低于大学教育的培训。尽管管理部门和学术界反复强调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同等重要,同等规格,但是要想短期内在全社会尤其是知识界改变这种长期形成的学位观念是不容易的。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培养过程中无可避免地遭受着和其他专业硕士同样的“歧视”。而这种“歧视”给汉硕培养带来的不良后果,要远大于其他专业教育硕士。前已述及,其他专业的教育硕士培养是一种职业提升,培养单位对学术的重视虽然会削弱其实践性,但也可能有助于有实践经验的学生提升理论修养。而汉硕的招生对象决定了其培养过程是一种职前教育,学生对本职业的认知和实践都要在两年的时间内完成。这种培养要求决定了汉硕培养首先应该是一种职业培训,在此基础上才能来谈专门知识、理论提升。因此在当前的汉硕培养中,各高校一定要改变既有的“学位”观念,从现实出发,正确认识汉硕专业学位的职业性和特殊性。有了思想观念的转变,才可能在培养方式上有别于其他学位,真正从职业培养的角度去制定培养方案,完善、落实各项配套保障体系。

主管部门可以考虑放宽汉硕指导教师聘任条件。专业硕士培养应实行研究型教师与教学型教师联合教学的教师指导体制,形成大学学术型教师和各级学院机构教学型教师与学生多方合作、多向互动的学习网络[3]。目前国内其他的教育专业硕士培养队伍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大学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一是有高级职称的中学教师及管理者。但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机构大多在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教师由于学科所限,在高校统一的职称评聘体系下很难评上高级职称,这导致汉硕的培养任务主要由不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及中国文学等方向的教师所承担,而一大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对外汉语教师却被排除在外。如能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际,制定一个有别于其他专业硕导的聘任标准,如规定任教多少年以上,有多少时间的海外教学经历,有几篇跟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论文的教师可以被聘为指导教师,则可以使我们的培养队伍更具专业性和实践性。这样的教师组合在满足相应的理论需要与指导的同时一方面可以避免出现学术化倾向,另一方面也将可以实现以实践性为核心。

在课程设置及教学资源上。一些理论课可以适当压缩课时。如“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作为学位核心课程,一般规定授课时数为72课时,但实际上这门课的部分内容学生在准备入学考试时已学习过,另外有些内容跟拓展课程重合,因此可考虑减至36课时。同时应适当增加案例观摩课等实践课的课时,但大多数学校案例缺乏,尤其是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建议国家汉办牵头建立案例库,以无偿或有偿的形式对相关学校开放。

对于同时招收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的学校,考虑到外国学生的汉语水平,可适当增加一些汉语言和中国文化知识方面的课程,有些理论课程,也是分开授课为好。而有些拓展课程,如案例观摩及偏误分析等,中外学生一起上课,来自不同国家学生的学习教学经历可以丰富汉语教学的国别差异,避免中国学生一提中外差别就是中英差别;同时中国学生也可以帮助留学生深入分析汉语的一些特点,提高他们的理论分析水平。

在实践环节,培养单位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实习要有明确的评价标准,不能流于形式。其次,可以在对学生的毕业要求中凸显实践性。这主要体现在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上。一是从论文选题开始,严把实践关。实践是最富个性和特殊性的,只有通过认真实践,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选题,才可以发现真问题,进行真研究,不具备实践性的选题应在开题时坚决予以否决。二是可以规定学习者在课题学习、实习过程中撰写的相关的有质量的实习报告或课题设计均可视同毕业论文[4]。

总之,培养院校应充分考虑汉语国际教育的特殊性,紧扣专业硕士培养的实践性要求,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建设师资队伍、设置培养方案、完善质量管理。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现实出路。《培养方案》明确指出,设立汉硕专业学位是为了解决汉语国际推广的师资培养问题,教指委专家也在不同场合多次申明,我们的汉硕研究生培养应该面向海外汉语教学,特别是美国的中小学汉语教学。但现实的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虽然国外对汉语教师的需求量很大,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大量的汉硕研究生并不能顺利去海外实习,更不用说扎根海外传播中华文化。大量的学生,最后还是会服务于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一方面要尽量落实《培养方案》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学生来源、本校师资及地方经济发展诸方面的因素,综合考量,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独具个性的培养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资源,发挥学生积极性,培养出真正合格的汉教专业硕士。

注释:

①方案及指导性意见文本或见于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工作通讯》第1期(2008)、第2期(2009),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监制;或另见秘书处的其他会议材料。

参考文献:

[1]李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原则与实施重点探讨[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2]杨启亮.偏失与合适: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选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8).

[3]廖湘阳.非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路径与重点[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

[4]高亚杰,饶丛满.日本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现状与特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6).

汉语言专业分析篇9

汉语是我们国家通用的语言。而要学习并很好的掌握汉语对于相当多的维族中学生来说,学习汉语的难度可想而知,由于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学生常常不能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或不能克服相应的障碍,从而是他们心理受挫,这是维族中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困因。其次,交际环境的影响也不可轻视,语言习得理论告诉我们,影响学习第二语言的重要因素又是交际环境的影响。据调查;绝大部分学生家长都不会使用汉语去交流,会说汉语的家长也缺乏汉语交流意识,一般不会引导孩子说汉语。在学校里,学校提倡学生用汉语交流,但是,他们只要一回到自己的圈子就不再使用汉语交流。

针对维族学生学习和使用汉语的问题,作为我们汉语教师应找到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一、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市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前提。虽然说学生的语言学习主要靠习得,但对于维族学生来说,汉语毕竟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必定是外在条件不足以提供能自己习得的环境下。所以,作为维吾尔族学生的汉语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汉语的语言基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外,更要培养学生学习好于的兴趣。学生对学习汉语的兴趣提高学习汉语的能力才会提高,可以想象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兴趣还能做好某件事、学好某一方面的技能吗?

二、营造学习环境及课外汉语教学活动

环境是影响未来的主导者。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得轻松愉快。根据维吾尔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的“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目标,汉语学习课程是汉语培训的基础,在维族学生中积极推进“双语”教学,大力营造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环境,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讲练无法提高汉语水平和满足双语培训需要。汉语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课外语言课堂教学的开展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校园或公共场所要求学生使用汉语交流,课外的汉语朗读比赛、汉语演讲比赛、汉语笔记比赛等等,培养维族中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师教、学生学的汉语教学效率,这样有利于提高维吾尔族中学生的汉语水平。

三、培训与实习并重

专业汉语培训是学习好汉语的关键。因此,汉语课程的讲授,不仅要结合汉语水平等级大纲,更要结合维族学生的接受、学习能力进行。要求汉语教师不仅在汉语语言方面的知识要牢固全面,还要求汉语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例如,在汉语课程的词汇教学中,汉语教师应当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分析,并将词语在真实的情境中使用,不可单纯孤立地对词语进行分析讲解。在讲解词汇的同时,还应该适当地将专业汉语词汇加以补充。如在辨析“重要”和“主要”时,也可以将“重心”“重力”的概念教给物理专业的学生,将“重工业”的概念教给地理专业的学生,将“重音”的概念教给汉语专业的学生等等,在汉语培训中将专业学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在汉语培训的过程中奠定专业汉语的学习。

四、结合偏误分析、因材施教

汉语言专业分析篇10

谈汉语国际推广中文化认同的实现

越南高校中文系课程设置的分析与思考

非华裔汉语教师语法教学观念分析

《国际汉语教师培训大纲》浅析

略论汉语志愿者公共外交意识的培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习问题探讨

在京高校留学生语言适应性研究

在京留学生生活适应性调查与分析

新加坡华文文学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国际汉语教材的国别性与国别化

慕课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国际汉语师资培训路子的新思考基点

新加坡中小学华文师资培训:现状与前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若干问题

关于海外本土汉语教师培养问题的思考

马来西亚本土华文师资合作培养模式初探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专业信念研究

谈新形势下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

孔子学院特色发展的解读与例证

汉语国际教育用汉字表的字义信息标注初探

英语背景国际学校汉语课程:困境与变革

在京留学生文化适应性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在京留学生北京文化适应状况调查研究

在京留学生心理适应性调查分析

马来汉语预科教材的编写理念与特点

基于部件数据库的对外汉字教学研究

行动研究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的应用与推广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导师队伍建设的若干问题

“国际汉语教学创新高峰论坛”圆满落幕

两岸四部初级教材零起点语音教学模式的考察

影响美国学生双音节汉语声调发音因素的语音调查

汉语测试跨文化理解听力题分析和文化层级构建

对外汉语教师课堂举例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英语母语留学生学习“V掉”动结式的偏误研究

赴菲律宾汉语教师志愿者培训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语音学基础及教学策略

对外汉语教学之汉字的纠错问题及纠错方法举隅

商务汉语教材开发模式探索——paCe

基于“泰国汉语教材语料库”的生词分析

飞鸟时代至平安时代汉语汉文化在日本的传播

泰国大学生汉字学习情况分析及教学对策探讨

对外汉语新进教师的培训目标及模式探讨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与教材研究

“中国印·李岚清篆刻书法艺术展”亮相首尔

关于《语言培训服务汉语培训基本要求》的思考

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词义猜测的偏误与策略分析

中日词汇语义场对比研究与汉外基本词汇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