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的艺术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1:00

陶器的艺术特点篇1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已成为“中国”(China)的代名词。

举世闻名的中国陶瓷,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个伟大贡献。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尤见装饰匠心。中国传统陶瓷装饰形式,大体上有刻镂、堆贴、模印、釉色、化妆土、彩绘六大类型。图案纹样装饰于陶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的彩陶上就已出现。

先民们感受生活的自然现象,创造出波折纹、圆形纹、编织纹等图案,以二方连装饰形式呈现在陶瓷器物上,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一件绘有精美人面和鱼纹的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彩陶中的精品。陶器上的纹饰体现了先辈们对于自然和人自身观察的结果,陶工们对于点、线、面的熟练融合,对花纹繁密的组合,以及对于旋纹与弧线的审美感,不但表明他们对于自然和人类自身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还表明自然界已经脱离了它的原貌,增加了人的思想和想象力,以及人对自然的美化和崇拜。

陶瓷历史渊源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相对来说,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

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

远在九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不但开始最原始的建筑活动,并且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成功的体验,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

尽管因时代、地区或民族的差异,和其他种种条件的影响,陶器的形式、风格发生过多样变化,也各自产生了很多特点,但却都表达着自己的时代精神,而这种精神在新石器时代首先表现在陶器的器形与纹饰和质地的感觉上。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制陶业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彩陶艺术,各个地区文化彼此影响、相互交流、或继承发展,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共同又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美来自于生活,制陶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间接表现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

传统陶艺的发展

以彩陶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后,以山东为中心的龙山文化的另一类文化遗存方式出现。这个时期制陶业的突出成就就是黑陶艺术。龙山文化灰陶器面,不求无益的崇饰。全凭器体自身的黑色取胜,它以“通体漆黑”闪闪发亮为最佳境界,器体有时略加点缀凹凸璇纹或镂孔与塑造烧制结合,体现出一种单纯的质朴美。

进入商代,模仿同时期青铜器纹样与器型的白陶出现了,在当时它是比青铜器更为豪华的工艺,器形几乎全是礼器。尤其富有特点的是波状雷纹、勾连雷纹和一种怪异人形云雷纹,是人类文化上罕见的工艺美术品。

商周时期的制陶工艺没有显著的进步,艺术性也没有多少发展,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进入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空心砖的生产是战国陶工的一项重要创造。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土地广袤,各地因地理位置或其它因素的不同而陶瓷用品也有很大差别,从质地来看,中国东南海沿海一带的百越地区,盛行灰陶、印纹硬陶和原始陶器,而其它地区则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陶次之。在日用陶器中,主要是泥制灰陶。灰陶的陶土含有一定的砂粒,烧成温度高,陶质坚硬,多呈灰色或黑灰色。与此同时,在长江下游的地区和珠江流域的广东、广西等地区普遍使用着印纹硬陶。但由于印纹硬陶质地粗糙,不宜作饮食器皿,故极大多数是容器。

“六王毕,四海一“。秦汉时期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仅表明了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的久远和中国古代制陶水平之高,并且还为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深沉雄大的民族风格。在彩绘风格方面,汉代彩绘陶一改战国彩绘陶流丽生动,热烈奔放之作风,转而崇尚凝重精雅的神韵。画面铺天盖地,色彩富丽绚烂。

到了唐代经济的繁荣发展,政治的长期稳定和民族意志的高昂,使唐代的各个方面无不空前的繁荣和提高,陶瓷艺术最能表达这种盛唐气象的就是唐三彩釉陶。三彩陶俑和三彩陶器,就是制造它的那个时代的艺术记录和唐人生活情趣的风情画。

宋、元时期的瓷器在工艺技术上达到更高的水平。宋代是中国传统瓷艺达到最高美学境界的时代,也是“玉的精神”和类玉的品质体现的最为深刻的时代。钧、汝、官、哥、定五大窑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使中国在人类制瓷史上登峰造极。它那冰肌玉骨般的素雅和沉静的品格,成为后世瓷业执著追求的审美风范。

明清时期的瓷器在宋、元制瓷技术的基础上,达到了制瓷业的顶峰。永乐年间的白瓷洁净如玉、薄如纸,给人以甜美的感觉;永乐年间的青花瓷也很有特色。宣德年间的青花瓷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明朝在高温单色釉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祭红见于成化,鲜红夺目,祭蓝以氧化钴为色料,蓝色纯正。宣德年间的祭蓝瓷尤为精致。

清代的瓷器在康熙中后期有所发展。康熙时期的青花纹饰采用西洋画技。雍正、乾隆时期彩釉瓷发展最快,雍正时期以清丽媚见长,乾隆时期以富丽堂皇为特点。这期间烧制的仿古窑精品,无论纹饰、造型、款识都达到足以乱真的地步。

中国传统陶艺制作源远流长,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仍盛而不衰,历朝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时代风尚的不同,审美观的变化,在陶艺中反映得十分突出,国内外许多学者、艺术家都非常重视对中国传统陶艺的研究。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这门集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于一身,凝聚着中华民族审美历程的传统陶艺的研究,往往停留在美术造型及装饰技法上,这不够全面,研究中国传统陶艺的一个重要特色,是立足于总结中国传统陶艺及其制作工艺和装饰工艺的优良传统。“传统”不属于旧规范化的别称,而是意味着一种工艺和艺术体系的特征。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特性,反映到陶艺上并产生独特的民族风格,这种民族风格以其特有的工艺技术和艺术形式,显示它自己的风貌,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东方文化的典范。

中国传统陶艺所特具的东方艺术的情韵风格,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她仍扎根于人民之中,集中了无数陶艺前辈的智慧和创造力,经过历史不断的锤炼,然后形成为优良传统,它贯穿着民族性格,民族感情,体现了民族审美意识的共同特性,代表着民族的精神实质。中国的陶艺前辈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和形成了一套丰富的经验,创造了多种的工艺技法。正是这一套制瓷的优良传统,历代相传,不断发展,使得中国陶艺几千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对世界文化起着深远的影响。

陶艺的发展伴随着陶瓷的产生而发展,首先是满足人类自身实用功能的需要,同时在实用的基础上,通过造型装饰和泥釉火焰又寄托着原始的朴素美,继而发展为实用和欣赏兼备的民间艺术品。如今已脱离实用功能,从纯精神的感情需要为出发点,开创了一条纯艺术的道路。

现代陶艺的发展

作为一种文化体系的艺术创造,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凝固的,而是处于不可遏止的发展状态之中。

同样,陶艺也不例外,每一朝代,她都有时代特征:宋代的秀丽,元代的浑厚,明代的精工,清代的精致。甚至同一朝代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如明代青花瓷,宣德的浓艳华滋,气韵淋漓,豪放生动,成化青花则淡雅清新,优美细腻。翻开中国陶瓷发展史,在每一个朝代的任何一个阶段,几乎都有陶艺的新品种,新工艺和新风格出现。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宝贵的制瓷工艺,到了近代却淡化甚至失传。因此,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陶艺的制作工艺和装饰工艺技法,并不纯粹是一个技术理论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国陶艺是否能永葆艺术青春,甚至关系到中国在世界各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陶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代名词。然而,当中国的陶艺家们猛然从“传统”、“实用”、“日用”等字眼中惊醒重新打量世界时,却发现自己落后了。的确,现代陶艺已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工艺美术而存在,也不是仅仅“实用”、“美观”、“经济”、“大方”的观念便能涵盖得了的。它已经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形成广泛的参与到现代艺术运动中,成为艺术家表达自己的观念,进行文化批判的利器。

中国人开始关注现代陶艺,并在舆论上形成规模,应该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事情了。当然严格说来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起源和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前身)、景德镇陶瓷学院等院校中的那些最早实践者有关。

陶器的艺术特点篇2

通过欣赏中国古代陶器,让学生了解我国制陶工艺的悠久历史、艺术成就。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器,客观地评价古代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点:

1.不同文化类型陶器的造型特点。

2.彩陶纹饰的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

主要是专业名词较多同时涉及到中国古代陶器工艺史,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录象带(L50)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引入新课:

第一讲—第四讲是中国工艺美术欣赏。

工艺美术通常是指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它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的审美属性。作为物质产品,它反映着一定时代、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作为精神产品,它的视觉形象又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时尚。

工艺美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观赏工艺美术两大类。实用的工艺美术是其主流。为什么实用物品也属于工艺美术品呢?因为人们除了要求满足生活的需要之外,还要求造型上的美观。当买手表时,不是要在同样价格的手表中挑选造型美观、颜色合意的那只吗?谁都希望穿一身既合体舒适,又美观大方的衣服,用漂亮的衣服打扮自己,以显示身份、性格、修养和向上的精神面貌。人们的这种审美要求,制约着生活用品的设计与制作,必须依照适用的尺度和美的规律设计生产,使其既有实用性、又具美观性。因此,工艺美术属于美术门类中既特殊又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是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术。

这种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特点,正是工艺美术的本质特点。

中国传统工艺品大多是历代工匠艺人的手工制作。我们欣赏时,要结合实用功能领略其造型美、装饰纹样的韵律美、材料质地的肌理美和制作工艺的精致美,并通过这些美的感受去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蕴。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传统工艺中的陶器。(出示课题)

1.陶器的产生: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不论中国还是外国,都是先有陶器,后有瓷器。

人类制造陶器始于新石器时代,约有八九千年的历史。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

这是因为,这是人类第一次利用水和火,改变了黏土的形状,改变了黏土的性质,创造了一种新的物质产品,揭开了科学技术史上的第一页。人类从实践中认识到黏土掺水后具有可塑性,从而可能塑造一定的形状。同时,人类在长期用火的实践中,必然得到成型的黏土经火烧之后可变成硬块的认识,这些都是产生陶器的先决条件。至于陶器是怎样发明的,目前还缺乏确凿的证据。一般的说法,可能是由于沾有黏土的篮子经过火烧之后,形成不易透水的容器,从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启发。不久之后,便开始出现了塑造成型并经烧制的陶器。特别是随着人类农业经济和定居生活的发展,饮水的搬运和谷物的储藏,都需要这种新兴的容器——陶器,于是它们就大量出现,成为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征,在人类生活史上开辟了新的纪元。

制陶技术有捏塑法、贴敷法和泥条盘筑法等。后来又发明了轮制成形的制陶技术,借助称为陶车的简单机械对陶胚进行修整,制造出造型优美的陶胚。

另外,陶器的烧制温度也有要求,早期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一般在600—800C左右。

2.陶器的造型:

陶器的造型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汲水器:如《漩涡纹尖底瓶》;

炊器:有罐、鼎、鬲等;

饮器:杯、角、觚(gu)、(gui)等;

食器:有碗、钵盘等;

盛贮器:有壶、罐、瓮、瓶、尊、盆、缸等。

工艺美术的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本质特征,在陶器中已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例如,当时的陶器中最常见的陶罐与陶钵,它们作为一种盛器,为了使其具有尽量大的容积,它们在造型上都具有鼓腹的特点。但是,陶罐与陶钵的用途不完全相同,陶罐一般用于储水和运水,陶钵主要用于炊煮。为了适应这种不同的使用要求,陶罐都是小口、有肩,有的还有较长的颈,目的是便于运水、储水、倒水;而陶钵则无肩、无颈、大口,这样便于炊煮和饮食。

3.彩陶艺术:

中国古代的陶器,以彩陶最为著名。这些彩陶或是以造型优美见长,或是以纹饰丰富引人喜爱,或者是造型和纹饰都很优美。这些陶器,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人类在制作这些最早的生活用器时,就已经根据美的法则在创造。在使用各种装饰纹样时,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重复与多样、虚与实、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

中国的彩陶图案由最简单的点、线、面组成几何形纹样,来代表某种被描绘的对象,也就是说用最简洁的平面图案来造型或示意。例如有的鱼形只用一个圆点和两条方向相反的弧线来示意。这种具有简明的标志性的特点,反映出中国先民善于从复杂的事物现象中抓住本质作高度的概括,并用最简单而明确的艺术语言来表现出事物的特征及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从而提炼出标志性很强的纹样。

中国的彩陶艺术不是单纯地模拟自然形象,而是充分发挥创造者的想象力,以意写形,使图案灵活多变。譬如先民们可以将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和人面以意融合成象,表达出鲜明的意境,展现出气象万千的艺术风格。

陶器的艺术特点篇3

关键词:紫砂陶;造型艺术;创新

宜兴紫砂陶在我国源远流长,是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性的实用工艺美术陶瓷,有着良渚文化的烙印,蕴涵着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字符,具有极高的文化研究价值和传承价值。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的陶器不多,像紫砂器皿还承载个人审美和艺术特性的陶器就更少了,所以研究紫砂陶的造型艺术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紫砂陶艺的保护与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对当今继承发扬紫砂壶艺和紫砂文化至关重要。

紫砂陶的造型艺术博大精深,蕴涵了人文、哲学、宗教、史学、文学、书画艺术等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形成了江南陶都特色的紫砂文化精神,形成了注重整体、体现个性、推崇和谐、修身养性的从艺道德和艺术风格,丰富和完善了紫砂艺术和紫砂文化的深邃内涵,为紫砂成为世界艺术的瑰宝奠定了基础。其发展、完善与日趋完美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紫砂陶造型的艺术起源来自于人类的生活体验和习俗变化

宜兴的制陶史,从目前已经出土的古窑遗址,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在七十年代考古就发现共发现了十六处古代文化遗址,一百四十多处古代窑址。其中,秦汉窑址十六处,六朝青瓷窑址五处,唐五代青瓷窑群和窑址九处,宋元窑址三十余处,明清窑址七十余处。理清了宜兴陶瓷的起源及演变的历史,并为研究宜兴地区的古代窑炉史,中外闻名的紫砂史,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科学资料。

人们从挖掘的碎片中,也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对美的追求和生活习俗的改变,对陶器从日用器到兼具艺术特质器皿的影响;发现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对紫砂陶造型潜移默化的塑造,茶文化的产生对紫砂陶决定性的作用,以紫砂陶基本造型的固定及其中的变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形影相随的关系。

这其中,紫砂壶艺的定型虽然千姿百态、琳琅满目。但造型无不出于几何形、自然形体、筋纹形体三大类。几何形体分为圆器和方器,两种造型均以几何形的线条来装饰壶体,甚至有的器形本身就是一种几何图形。圆器主要有各种不同方向和曲度的曲线组成,“柔中寓刚,厚而不重,稳而不拙,亭匀有姿”。方器主要由长短不一的直线组成,“方中寓圆,刚柔并济”。自然形体是雕塑性器皿及带有浮雕、半圆雕装饰器皿造型的统称,将生活中各种自然形象和各种物象的形态透过艺术手法,设计成器皿造型,这与文人士大夫的参与不无关系。筋纹形体则是将形体的俯视面作若干等份,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组织于精确严密的结构之中,据考证可能与外族文化的融合有一定关联。

到了现代随着文化的融合,各种现代艺术元素的加入,一些现代主义的作品不断出现,紫砂陶的艺术造型更具丰满。甚至一些印象派的作品,流传于世,丰富了紫砂陶艺形式,对紫砂的发展无疑是一件喜事,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这是改革开放多年以后,我国艺术多元化的必然产物,从另一个层面彰显着紫砂陶的发展源来自于人类的生活体验和习俗变化。

二、紫砂陶造型艺术与美术史一脉相承,体现人类对审美的追求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论语》记载孔子“绘事后素”,《庄子》有“解衣般礴”的故事,《考土记》已有对绘画与色彩的记载,汉魏六朝书法和绘画艺术充分发展,西汉秉承秦朝,通行小篆,隶书在东汉已高度完善,并出现草书,到两晋书法家林立。对文字、书法发展历史的记载和研究成为需要,书法品评及书法史得以产生,如许慎《说文解字序(叙)》,蔡岂的《笔论》和钟蒜《用笔法》、庆肩吾的《书品》等。中国美术史学在汉魏六朝已经萌芽和产生。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劳动人民将在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真”、“善”、“美”的追求与情志,以文字和绘画的方式记载下来的同时,也与自己的日用器相融合。在目前我国现有的考古中,新石器时代的陶瓷碎片上就有明显的文字和绘画,在不同的年代都有很生动的演绎,这既记录了历史又留存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客观地人们审美情趣的改变,这在世界文明史的发展进程中,鲜有类比。文化的发展推动制陶业的发展,制陶业的发展又推动文明的进步,这一现象在紫砂陶的发展过程别明显。

宜兴紫砂壶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文人士大夫结缘,这也成就了紫砂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地位,完善和拓展了日用陶的功能,成为可以突破社会阶层的日用品和艺术赏鉴品。大批的文人墨客社会名流的参与,对紫砂艺术短时期内繁荣,艺术的精湛推波助澜,让其在中华文化中脱颖而出,成为璀璨的明珠。这其中最得益的是紫砂的造型被社会接纳的程度。

紫砂壶的造型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将儒、道、佛融为一起,以方圆为基点,变化与无穷,运作与万端,通过线条的运用,粗细结合,明暗相让,呈现我国传统文化丰富内涵,同时紫砂器具又是唯一的一个陶艺家就能完成全部过程的作品,所以它又是具有灵魂和个人特质的作品,产生了“壶以人贵,字随壶传”的艺术呈现。这又激发了历代名家对紫砂的投入与创新,历史上“蔓生十八式”、“七十三壶图”的流传,都是社会名士留下的不可多得的造型艺术精品,代表着不同时代的审美,这与中国艺术的发展一脉相承。

陶器的艺术特点篇4

关键词墨西哥古代陶器,中国原始陶器,造型,纹饰

1引言

墨西哥是美洲大陆印第安人古文明中心之一,是闻名于世的玛雅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不同于其它地方的传统艺术。它拥有3000多年的文明历史,其陶瓷制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另一边厢,中国的彩陶历史悠久,令人赞叹,其中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此之前,已有不少文章谈到过墨西哥陶瓷的传统艺术特点,以及不同时期的陶瓷艺术及装饰技法,印第安传统文化对其陶瓷装饰艺术的影响和墨西哥现有的陶瓷品种。本文对古代墨西哥不同地区的原始陶器在造型、装饰及施色方面进行论述并与中国原始陶器进行比较与总结,从而不但使人们能更多地认识古代墨西哥陶器,同时也对中国原始陶器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这将为我们的陶瓷艺术设计增添许多新的可借鉴及可运用的素材,并且大大拓宽了人们的创作思路。

2彩陶的起源

彩陶是远古人类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它融实用与艺术于一体,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的出现标志着先民生产能力的一大进步。原始陶器是人类文明创造出来的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人造物,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块里程碑。从摩擦生火开始,先民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不断利用新的事物,并逐渐认识了粘土的粘性和可塑性,在能够利用陶土烧制各种器皿后,原来由编织或缝制技术而产生的形式,就逐渐演变成为陶器的最初形式。这时陶器的器形装饰虽简拙古朴,但却表明了造物者对美的获得是从无数次不断的改善和手工技术的提高开始的。从先民留下的遗存陶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器物在从野蛮向文明进化的过程中的实际功用。这表明先民们开始时并不是把可见的物体作为单纯的审美对象,而是把它们和现实的物质与精神需要联系在一起。

新旧石器时代最大的区别之一在于陶器的发明。陶器艺术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到现代社会,已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陶器艺术成为了人们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审美追求、兴趣取向最直接、最简单的物质载体。不管这一陶器是以怎样的形式出现,以怎样的方式存在,也不管它在直接的表象和未知的命运中是否都真实可触,它都以一种极其简单的形式反映了人类共有的情愫。不管这一情愫是怎样的微不足道,却都能在其深度和广度上默默回荡。纵观世界的原始彩陶艺术,皆有着人类大同文化的倾向性,在差异的瞬间隐含着相同永恒的元素。无论是古代墨西哥陶器还是中国的原始陶器都体现着相同的一点――质朴,而其质朴的魅力正是体现在陶器的造型、纹饰和色彩方面。

3造型与纹饰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的需要推动了器物产品的设计。原始社会是一个混沌初开的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原始氏族、宗教、图腾、天神崇拜错综复杂。在这个混乱而不开化、落后而无知的环境下,陶器提供的各种用具在生活中被广泛地使用,并满足了人们的需要。人们从使用、欣赏器物中逐渐享受到了生活的乐趣,逐渐将陶器从以实用功能为主发展为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结合。人们在发挥陶器实用性能的同时,开始关注它的审美特性。虽然说,形而上之道,形而下之器,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被作为审美的最高境界,但并没有将“文”凌驾于“质”之上。李渔也曾经谈到过“凡人制物,务使人可备;一事有一事之需,一物有一物之用。”器物对生活方式产生影响的同时,实际上也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影响。

3.1古代墨西哥陶器的造型与纹饰

从制作石器到烧制陶器是人的造型观念和造型能力的质的飞跃过程,也是器物造型之美的重大突破。地处加勒比海东岸,太平洋海域的中美洲墨西哥文化中除了雕塑,最具有代表性的就属陶器作品。这些陶器的外部造型基本上遵循了实用的原则,大多数以人物、动物为主。人的头、躯干、四肢均有其功能性作用;动物身体的各个部分也一样具实际功用。

如:米斯特克艺术中的《三足鸟形祭器》,是把鸟的形象与器皿造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鸟的两只爪子和尾巴做足,鸟头做把手,配合得十分自然(图1)。图2的彩陶《武士头像祭器》是与器皿结合塑造武士面容的上乘之作:武士张嘴露齿,两眼圆睁,表现出他勇猛彪悍的性格。双耳做把手,帽子堆积成祭器口,脖子做底座,不失器物的使用价值。古代墨西哥陶器风格的多样性和与生活相适应的特性,是古代美洲工艺美术最显著的特征。

在前古典时期(公元前1500~公元50),墨西哥湾及西部地区就有陶器的出现。最早为人所熟知的陶器属于早期仿制石器的一种,质地粗糙易碎,它代表着奥尔美加(olmeca)传统,主要为白、黑、灰色平底碗或瓶,其中还有部分雕塑陶器,包括男性或娃娃的脸状或美洲虎状的图案。到了古典时期(公元50~650),陶瓷装饰的主题图案又有了进一步的变化,绘有动物、鸟兽、人像等图案的单色陶器相继出现。在南部的玛雅(maya)地区还出现了葫芦类植物和南瓜形状的壶、罐等,以及带有把手的雕塑容器、痰盂、神人同形的汽笛等物。无论是奥尔美加(olmeca)文化、玛雅(maya)文化,还是托尔蒂克(tolteca)文化,陶器的功能性与自然和生活的联系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如:长柄勺式香炉、Z脚形的碗、烟斗、风笛、研磨用的容器,以及带有基座的杯子等。在托尔蒂克(tolteca)文化集中的特奥蒂瓦坎地区,制陶工艺很发达,其中最独特的样式是三脚深底陶器,用灰陶和褐色陶土制成,装饰纹样是生活与自然的写照与表现,陶器上的人物形象或动物形象生动逼真,线条流畅优美,给器皿增添了浓郁的宗教神秘气氛,且一般都作为宗教仪式的祭器使用,如图3的特拉洛克祭器。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地区出土的陶器中,有一部分是用一种近似于中国传统的景泰蓝的方法进行装饰的。受奥尔美加(olmeca)文化的影响,在谷地的中心特拉蒂尔科,还出现了刻有抽象纹样、手或动物几何化形体的陶瓶。古代墨西哥的印第安人还常常把他们信奉的神及各种吉祥物雕塑在陶器制品中,如发现羽毛、有角的蛇、金刚鹦鹉以及多样的几何图案,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3.2中国原始陶器的造型与纹饰

与古代墨西哥陶器相比较,中国的彩陶历史更加悠久,源远流长,且各地的彩陶文化精彩纷呈,各有特色。这些彩陶文化在各自继承和发展,在彼此的交流融汇过程中,渐渐形成了既普遍联系又各自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艺术体系。这些彩陶都共同体现了造型优美、色彩和谐、单纯明快的特点。

3.2.1中国原始陶器的造型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具有独特、质朴的魅力,它的造型与人的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小口,短颈,削肩,鼓腹,平底。如:二里头文化中的陶鼎、河姆渡文化中的陶鬲、龙山文化中的陶甑、仰韶文化中的人面鱼纹陶盆,西周时期的陶羽觞,马家窑文化中的舞蹈纹彩陶盆(图4),都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线条起伏转折的对比。此时,陶器的设计已从实用价值上升为审美需要,富有力度和曲折的美,强烈的动感和昂扬的神态,都表现出流畅舒展的美感。

从另一层面上说,陶器的造型是器物造型的母体。多种不同形式的造型都是按照原始先民的审美要求而制作出来的。在原始陶器的造型设计中,完美地体现了人类幼年时的艺术创造才能和纯真、质朴的审美意趣,同时也显示了人类早期放弃流浪开始定居生活的痕迹。

3.2.2中国原始陶器的纹饰

图腾的简化,逐渐形成表号化,从而创造了几何形的图案形式。几何纹饰,也就成为了图腾符号的一种表现形式。原始彩陶中的装饰多以几何纹为常,像各种连栅纹、席纹、网纹、饕餮纹、十字叉纹、旋涡纹等纹样。仰韶文化中的螺旋纹是鸟的图腾,三角几何纹是鱼的图腾;青莲岗文化中的彩陶纹饰有带纹、编制纹、八角星纹,其编制纹中的八卦纹具有浓厚的写实意味,使彩陶图案更加简练,线条粗犷、质朴;庙底沟文化中曲线与直线相结合而形成的曲边三角纹、回旋勾连纹;马家窑文化中的变体鱼纹、鸟纹、蛙纹(图5);大汶口文化和青莲岗文化中的植物花纹类图案,构图都复杂而有序,错落而不失平衡,灵活统一,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和视觉享受。

4色彩运用

4.1古代墨西哥陶器的色彩之美

古代墨西哥阿兹特克(azteca)时代的米却肯地区,那里的陶器除了在表面施一层红釉外,还用白、黑色画上几何纹样,甚至还用湿壁画方法对陶土罐进行装饰;在西部科利马地区,这里的陶器表面都打磨得很光滑,并用红色泥釉和黑色颜料来装饰(图6);特奥蒂瓦坎地区制作的陶器,已学会采用阴刻法,把图像周围表面刮下一层,留下凸出的黑色,使陶器显得古朴典雅,别具一格(图7)。

这一时期的陶器也大量使用各种鲜艳的颜色对器皿进行装饰。如:彩陶《香炉》和《仪式火盆》(见图8、图9)不但对人物形象进行了抽象雕刻,采用了大量阴阳刻法表现花纹,并运用了红、蓝、黄、绿等颜色对器皿进行彩绘。这不仅彰显了彩陶厚重、朴实的特点,也体现了先人的审美情趣和对生活的看法。

4.2中国原始彩陶的色彩运用

中国的原始彩陶在装饰与施色方面也大多采用白、红、黑、褐等颜色,对比明显,醒目夸张但又不矫揉造作。

如:马家窑文化中半山型彩陶,常以黑、红两色相间的线条以带锯齿形的变化,勾画出葫芦网格纹、流水旋涡纹、格花菱田纹等(图10)。仰韶文化中的半坡陶器的色彩是以红色为底,而后再施以黑、红两色装饰;东南河姆渡文化的陶器,在夹炭黑陶上外施白色陶衣并绘以黑色、深褐色(漆色)鸟羽状花纹;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彩陶则多用红、褐、白等色为底色,然后绘制不同层次、形式的花纹图案,层次清晰,对比强烈,配色协调美观;青莲岗文化时期的彩陶多在白色陶衣或红色陶衣上用红、白、紫、褐等颜色描绘花纹图案,增加了器物的整体装饰效果。

5质朴――古代墨西哥陶器与中国原始陶器的共性

5.1古代墨西哥陶器与中国原始陶器的造型纹饰与审美及宗教的联系

在原始陶器中,纹饰的种类无疑非常繁多。其中抽象图案作为一种有意味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也愈加深邃,它是原始先民对真实生活的一种曲折、委婉的反映,其间充满了生命的激情和浪漫的遐想。

古代墨西哥陶器充分运用了斜线、弧线、三角阴影线、动物、植物、鸟兽、人物图案、象征符号以及玛雅文化特有的象形文字来进行装饰(例如图11的玛雅时期的陶器,上面所绘的各种场面,成为玛雅人生活及玛雅文化对超自然世界看法的纪实文献)。中国原始陶器也将图腾简化,形成表号化,各类网纹、条纹、S形纹、锯齿纹、钩形纹普遍运用。值得一提的是,人物形纹是由鱼纹变形而来的束腰形图案,尤其是半坡文化彩陶中的鱼头形轮廓里出现一个人面形花纹,具有“寓人于鱼”的特殊意义(见图12)。古代墨西哥陶器与中国原始陶器都以自然平凡来反映人性中质朴善良的愿望和天真欢快的生活气息,同时也表现了强烈的宗教性质,体现了宗教的意志,带有浓郁的神秘主义色彩和宗教气息的原始特征,这是图腾崇拜以及其它令人难以捉摸的宗教的反映。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极端低下,人的意识还处于萌芽状态,原始先民被各种“超自然”的力量及现象包围着,需要一种能使内心获得安宁的“艺术”。在对人物形象、动物形象和其他各种自然形态进行大胆夸张的表现和抽象化的处理中,正显示出独树一帜的观察视角、审美情趣和民族性格。

5.2古代墨西哥陶器与中国原始陶器施色的单纯与多样统一

无论是黑陶、白陶还是彩陶,无论是古代墨西哥的陶器还是中国的原始陶器,这之间存在着丝丝异曲同工之妙。古代墨西哥陶器与中国原始陶器在对器皿进行装饰时都大量使用红色、黑色、白色、黄色、褐色,而陶器的质朴和稚拙之美恰恰就体现在了色彩运用的单纯性上。这些色彩都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单纯明快,使装饰效果更加醒目。将几种单色组合重叠使用,并运用剔刻的装饰手法,这不但没有使器物的装饰显得杂乱,反而使图案纹饰层次更加清晰,对比更加明显,且色彩搭配温润典雅,和谐均衡又不做作,也更加突出了陶器厚重、古朴的特点。在这些大胆的颜色运用背后蕴藏着深沉的情感力量,记录着人类幼年时期的审美特点,承载着先民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同时也使彩陶的独特之美毫无保留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6结束语

人类早期出现的陶器艺术形式,无论在题材内容、表现形式还是在形式美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共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是双向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的,在中国陶瓷文化向西方传播的同时,中国陶器的发展也受到了西方陶器文化的影响。任何类型的陶器文化都有融汇贯通的能力,它可以将不同区域和民族的文化根据自己的文化原则,将它化零为整,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此特征的文化。这种文化相互融合的关系表现在艺术上就是相互选择、借鉴、吸收。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民族文化心理决定的,原始彩陶的质朴之美恰恰充分体现了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参考文献

1李浴.中国古代美术史――原始篇[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0

2张荣生.美洲印第安艺术[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3艾黎・福尔.世界艺术史[m].长江文艺出版社

4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东方出版中心,2003

5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6世界艺术手册――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前的美洲艺术[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

陶器的艺术特点篇5

关键词:陶瓷;彩陶纹饰;宋瓷美学;生活艺术化

中国的陶瓷与中华文明的美学发展有着广泛深刻而又极为独特的密切联系,古老的中华文明,最初就是通过陶瓷而为世界所熟知,独特的中国美学,最早也是以陶瓷为媒而向世人展示的。中国的美学观念,在陶瓷艺术的发展中不断变化前行。

一、中国陶瓷的美学起源

审美是人类特有的能力。美是存在于普遍事物中的,是主客观相统一的结果。审美活动使人产生美感,在审美活动中,当审美对象自身所具备的美感,与我们主观认知的美感相一致时,我们才会认定它是美的,主客观缺一不可。

中国古代的美学,是从感性到语言再到体悟的过程。这是美学从理论延伸至实践,又从实践回归到理论的什么过程。陶瓷作为中国美学观的承载体,是在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审美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并通过其美的形式,使人们产生审美享受。

(一)陶瓷审美的发生

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就有了很多关于陶器发明的传说。陶器是用泥土制作,又经过火的烧制而成型的器具。经过火的洗礼,脆弱柔软的泥土变得坚硬无比,满足了人们提高生活品质的需求。新石器时代是陶器产生的时代,此时期陶器以红陶最多。自人们开始掌握工具的使用,陶器出现促进了人们从采集、渔猎为主的游牧生活过渡到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陶瓷的起源,主要在于人类物质生活的驱动。而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彩陶的出现,则主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进一步需求。

陶瓷的产生,是艺术和审美意识的萌芽。艺术观念的发生和最初的审美实践,就是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也是在这样一种非艺术的活动中被发现和被意识到的。

(二)彩陶中的美学原则

陶瓷,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产物。远古时期大部分陶器用于基本生活所需。在考古发掘中经常可以看到,一部分或大部分彩陶有着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和破损痕迹,很多器物内壁或是外壁绘有各种不同的纹样。这与当时人们的使用习惯有关。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并不发达,使用器具r,人们多席地而坐,将陶器直接放置在地面上,看到的多为这些器物俯视的样貌。所以,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中,彩陶罐多绘饰上半部分、彩陶碗则往往会在碗内施加彩绘纹样。

细观原始彩陶的彩绘装饰,多为一些符号化的、类似图腾的纹样,例如,漩涡纹、花瓣纹、鱼纹、蛙纹等。图腾,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在远古时代,图腾是人对宇宙认识的最初表达形式。彩陶纹饰的发展,也是由抽象慢慢过渡到具象的过程。彩陶抽象演化,产生了一系列美感形式,这些美感形式包含着重要的预示文化动向的观念内容,具有颤动心灵的魅力。

我国新石器时代,陶器做为重要的物质生活用具和相当程度上的精神生活象征物,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些陶器器形样式繁多,造型无拘无束,纹饰随意率性。器形从从简单的实用生活器具,逐渐到具有观赏价值、宗教意义和反应原始文化的器物。人类凭借自己的天性进行自由创造,人类的艺术独立性和自由性得到了最纯净的体现。远古时期的彩陶艺术至今依旧令人神往,带给人们美好的美学享受,这便是这种艺术形式永恒的审美性体现。

二、中国陶瓷美学的存在形态

陶瓷美,就是指以其创作的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相统一的情况下,而表现在陶瓷作品中的美学意蕴和精神。中国陶瓷的美学,存在于其精美的造型上,也存在于其生活化和艺术化的和谐共存中。

(一)中国陶瓷造型的美学意蕴

陶瓷为实用而产生,但同时具有艺术性。陶瓷的实用功利性和超越实用的精神性的美感,首先就体现在陶瓷的造型上。造型的精美是中国陶瓷艺术美的重要因素。陶瓷作品的造型,经过不断地推敲打磨,无论修长或圆润,淳朴或端庄,雍容或别致,都蕴涵着中华民族的艺术风范和美学精神,构成了中国陶瓷造型艺术的广阔天地。

陶瓷造型包含其实用功效,工艺技法,材料运用,艺术效果,审美追求等众多因素,它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形状的制作,而是包含了人文精神和审美享受的双重追求的因素,将功能和审美和谐统一在一个器形中,既达到良好的实用功能,又给人以美好的审美享受。

审美活动的产生,不同时期审美对象出现,需要有其独特的精神理论以及丰富的实践基础。以宋代陶瓷为例。宋代朝廷重视文艺,社会中文人之风盛行。宋代陶瓷以沉静素雅为主,此时期出现了很多造型大气的梅瓶。梅瓶,是我国传统陶瓷中很常见的一类器形,通常具有小口、短颈、丰肩、修腹、窄胫等造型特点,造型沉稳大气。宋代的梅瓶,较之其他时期的造型变化在于口颈部和器身的线型对比,口小颈短,器身挺拔修长,在这种对比中产生了美感。宋代的器物造型,都具有优雅秀美,轻盈潇洒的风韵。宋瓷美学沈静雅素,为中国的陶瓷美学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我国陶瓷艺术殊的美感,是吸收了我国文化中的最根本的精神食粮。那就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所倡导的儒家的“礼”,道家的“重己役物”,以及禅学的人生妙语。前两者的工艺美学观,体现在思想上提出器物为我所用。在这些思想的引领下,中国陶瓷中所蕴含的美学观念,呈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

(二)中国陶瓷的艺术化与生活化

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中说“适宜就是使事物显得美好的那个东西”。相得益彰的两件事物在一起可以达到美的效果。美是内外结合而统一表现出的属性。以中国陶瓷而言,美就是艺术化和生活化的完美结合。

陶瓷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物,它的特点首先是由现实生活的需要所决定的。中国人对于生活乐趣的追求,生活的艺术化,使得陶瓷成为满足这种趣味的器物,陶瓷的追求中有中国人的美学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意蕴在里面。

三、结语

陶瓷,是兼具实用与美感于一身的艺术,是中国美学观念最典型的例证。中国陶瓷艺术充满着人文精神和时代烙印,从远古时期发展至近代,注重器物的人文性和美学性,保持着浓浓的中国美学特色。所以,中国陶瓷艺术的美感可以说就在于体现了精深的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张黔,陈汗青.艺术美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张黔.设计艺术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张法.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陶器的艺术特点篇6

一、彩陶艺术的产生与特点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绘画史料的最早章节。在距今七千年左右,我们的祖先,已经能够用相当严密的二方连续图案,把一些便化了的母题,有规律的组织起来。这在世界上一些古老国家的历史文化中都是非常罕见的。半坡的人面鱼纹,象生鹿钵,给予我们对古代先民生活的真实感;陕西五楼旋花钵、山西道觉的联叶纹盖,使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子孙们,也为祖先惊人的智慧而感到骄傲。马家窑流畅的线描,半山锋利的笔触,不但说明我国绘画的线描特色是流传有素的,而且从这些彩绘来观察,知道我国毛笔的制作,在新石器时代已基本具备了我们今天使用的性能,它距离历史上曾经改良过笔的秦将蒙恬,至少要早四千多年。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不单在造型装饰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在陶器烧造上,也是工艺史上一项重大的成功。这些陶器大都是用手制,少数是用慢轮规整的痕迹。部分地区的陶坯器壁是经过打磨的,所以光洁坚致。也有采用陶衣方法来代替打磨,这也就是后来转化为红、白色衬的渊源所至。烧造它的火候,一般都在1000度左右,陶质坚硬,渗水性很弱,实用耐磨,除了彩绘的装饰外,当时还有大量用刺、刻、划、雕的技巧来装饰陶器的,这使后来进步的印纹陶器获得了普遍的发展。为求得光洁而使用泥浆、晃荡陶衣和烧制火度的日益提高,是造成陶器从自然釉到人工上釉的重要媒介,我国至少在公元前十四世纪以前,就已经出现早期瓷器,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从工艺造型手法来看,彩陶器在图案便化和结构方面,对今天从事绘画艺术的1人们来说,还是非常新鲜。他们把生活中极其有限的对象和极少量的生产资料便化成各种极美的图案(象青蛙、卷草、花果、鱼网和其它编织物),有规则地连续成各式各样的纹饰……在数以万计的陶罐上,它们所体现的“相”是何等的多样变化,几乎只只纹饰不同。

此外,技艺的熟练,也是令人惊奇的。在半山、马厂的陶罐上,我们看到当艺人制作一些非常复杂的螺旋纹时,他们笔触,是多么大胆泼辣,流畅有力,一点没有适滞描弄的感觉。这结台四千年前的物质条件,我们不能不对这种才能感到敬佩。所以看见了这些史前彩陶的制作。完全可以相信我们的民族是能够生产出伟大的艺术的。

二、篆书的特征及价值

篆书是我国最古老的书体,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认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故此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广义上讲,篆书是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等等。狭义上讲,篆书主要是指“大篆”、“小篆”。从甲骨文演变而来,通行于秦朝,形体匀圆而整齐。

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等战国前书体。大篆的主要特点是图饰性强,更多地强调的是象形,所以字体结构多参差。小篆是李斯所创,小篆是中国文字书体的一次意义深远的革命,它使中国文字在结构上有了统一而明确的规范、整齐,圆转流畅,比之大篆更概括、更抽象、更规范,在书法美学上有很大价值。

中国书法的每一种字体都有自己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而篆书的发展是与文字紧密相连的,它作为篆、隶、草、行、楷五体书之首,是书法艺术中具有独立意义并独具特色的书体,今天,篆书在文字应用方面不占主导地位,但由于这种书体处在文字起源与应用时期,直接关系到研究我国古代文明,追溯历史的重大课题,再加上这种书法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史中,经历了多次演变,又以它在书法上的独有特征和美的表现,贯穿于整个书法史中,因此,它是文化传承的命脉,在考古、文字研究、哲学、美学以及人类社会学诸方面,具有任何书法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研究价值。在陶瓷美术中应该得以广泛运用。

三、集彩陶与篆书于一体,为现代陶瓷综合装饰所用

陶器的艺术特点篇7

【关键词】:中国;彩陶;艺术

中国古老的彩陶艺术是华夏民族的伟大创造,是我国绚丽的艺术文化瑰宝,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世界艺术文化的宝贵财富。它对中国和世界文化产生了影响深远。在距今约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彩陶,它反映了那时代人们的生活和观念,表现了他们的愿望和信仰。随着人类相对稳定的住居和农耕文明的发展出现了烧陶技术,彩陶作品充满了朴实、天真的情趣,透露出神秘的气息和优美的形式感,彰显了古老华夏文明的神韵艺术魅力。彩陶因时间的不同,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其中仰韶文化彩陶、半坡彩陶、庙底沟彩陶、半山彩陶为代表。

1、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七千至五千年左右,它是我国远古文明最绚丽繁华的一个阶段。仰韶文化彩陶出土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甘肃、河北、陕西、宁夏等地。仰韶文化的制陶、彩绘、烧成、装饰工艺已经相当成熟,而且器物的外形精美规整。仰韶文化的彩陶胎体多为夹砂红陶和细泥红陶,黑陶、灰陶出现的不多。仰韶文化彩陶器物上绘制一般都是流畅精美的彩色花纹图案,装饰手法比较丰富,有打磨、拍印等手法,在器物的种类上也比较丰富,有罐、瓮、盂、瓶、釜、灶、杯、钵、鼎、器盖、碗、盆、甑等,而最有代表的是双耳尖底瓶,其外形线条流畅、体态匀称,装饰精美,有极具大的艺术感染力。仰韶文化彩陶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生活、审美和艺术才智。

2、半坡彩陶

半坡彩陶1952年发现在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800至6300千年的历史。半坡彩陶是历史比较悠久,特点比较鲜明,且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彩陶类型。半坡彩陶的早期装饰构图多为散点构图,保持陶的自然形态,装饰绘制只占器物的一小部分,纹饰绘制形象生动自然,古朴俏人,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当时人真实的写照。半坡彩陶器型主要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器物,有盆、碗、瓶、杯等。装饰图案大多以黑彩为多,也出现了少量的红彩。画面纹样主要有宽带纹、三角纹、斜线纹、波折纹、鹿纹、鱼纹、人面鱼纹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纹饰是人面鱼纹和鱼纹,含义神秘,有猎求、繁殖、图腾等不同见解。还出现了“一点为美”的色彩美学,红色是远古人最先认知的颜色,代表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半坡彩陶艺术表达远古人对生命的崇拜和生活的热爱。

3、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陶器成形大多以泥条盘筑而成,胎体大多呈橙黄色,外表打磨的非常光滑。在出土的马家窑文化挖掘中还发现了制作窑场和烧制陶的窑口,以及当时绘制的颜料和磨颜料的器物等。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已经使用慢轮修坯,并开始运用工具绘制同心圆纹、平行线、弦纹等纹饰案,在绘画技巧上已经相当的成熟。马家窑彩陶装饰分为早中晚时期,早期以单纯的黑彩装饰花纹为主;中期出现了纯黑彩和黑以及红二彩的绘制花纹;到了晚期多以红二彩和黑色共同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彩陶发现了大量的彩陶,这表明马家窑彩陶已经相当的规模和专业化,而且这时出现了专职的制陶工匠。马家窑文化彩陶特点鲜明,内彩装饰丰富,是彩陶文化无与伦比的高度。

4、庙底沟型彩陶

庙底沟型彩陶遗址出土在河南陕县庙底沟,是彩陶昌盛繁荣的时期。这时期的彩陶不但在装饰绘画上表现娴熟,而且在艺术上的立意非常清楚明了,并出现了彩陶制作的艺术原理。庙底沟时期的彩陶在装饰上突出运用紧密相连和间接相断的艺术手法,静与动、松与紧、强调对比与反衬的装饰效果。庙底沟型彩陶在整个彩陶艺术处理方法上追求意象和象征,给彩陶增添了强大的生命力,赋予了彩陶灵魂。庙底沟型彩陶突出简洁明了的构图,手法上运用打散和重组,在绘画装饰上出现了“一带之美”的艺术美学特征,体现了原始人心灵之声和视觉之宴。庙底沟型彩陶主要是日用的钵、盆、瓶等,器皿大多是小底大口,绘制图案色彩一般都为黑色,也出现少量的红色点缀,突出黑白对比和装饰韵味。在纹饰装饰上主要是动物纹案和变形的几何纹案,一些彩陶上还出现了象征图腾符号的花瓣图案和鸟纹图案,有些学者推测庙底沟型彩陶文化和华夏民族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庙底沟型彩陶运用有限的色彩表现了令人惊美的艺术空间,在装饰和绘画上有了新的立意,它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5、半山型彩陶

半山型彩陶文化根源于马家窑彩陶文化,但比马家窑彩陶更加多彩丰富,更加富贵典雅,器型也更加圆润饱满,装饰纹样也更加流畅律动。半山型彩陶器外部浑厚,底足收内,正因这种造型,所以半山型彩陶烩画装饰都集中在器皿上半部。半山型彩陶多日常器皿,多见有罐、瓶、壶等。半山型彩陶装饰色彩黑红相配,绘制线条粗细对比强烈,纹案图型锯齿纹、三角纹等相互配合,大小图案连接贯通,前后相应,大中有小,小中见大,相互呼应,连绵不绝,显示一种融合,缠绵的气势。半山型彩陶的纹饰主要是从生活中提炼而来,其中动物类型的比较常见,有人面纹、蛙纹、鱼纹、鸟纹、猪纹、网纹等,还有些彩陶上的纹案几种动物相互组合,妙趣横生。半山型彩陶器型、色彩、装饰、绘画有机的连合,传递出宏伟大气风范。半山型彩陶是我国彩陶文化历史上的顶峰时期,显示博大、成熟和完美的特色,半山型彩陶的姿态、文化价值至今还彰显着它的魅力。

结语

中国彩陶文化博大精深,从开始、继承、繁荣、衰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漫长发展进程中透露出中华先民的勤劳智慧。先民们在艰苦环境中用自己的心血铸造了世人瞩目的彩陶文化,为人类艺术文化增添了靓丽的一笔。彩陶文化是物质、精神、信仰的相互结合,把人性、艺术性、技术性、精神性、审美性融为一体。积淀了实用与艺术二者统一的原始艺术,中国彩陶艺术是世界艺术的一朵璀璨之花。

【参考文献】:

[1]李纪贤:《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艺术》,人民美g出版社,1982年。

[2]阮荣克《中国美术史》.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年

[3]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重庆出版社,2004年。

陶器的艺术特点篇8

大约九千多年以前,中国远古人类大多从事渔猎,畜牧,农业的生产劳动,并逐渐建造简陋的房屋用来居住。火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巨大进步。远古人长期使用火,发现泥土经过焙烧会成为坚固不透水的器皿,并可以烧制成任何形状。陶器成为中国古代文明艺术创造物之一,并由此开启了“新石器时代”。

美来源于生活,远古制陶者从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意识地利用陶艺表现人类的思想和感情,用陶艺表现现实生活的风貌。

原始时期的仰韶文化以彩陶为主。龙山文化发源于山东,最为著名的是黑陶艺术。龙山文化的黑陶器面,丝毫没有多余的纹饰,仅以黑亮的器身为特色,“通体漆黑”并发亮为最佳,体现出质朴之美。商代的陶器大多是青铜器纹样与器型,最大特点是波状雷纹,勾连雷纹、云雷纹。秦汉时期以秦代陶俑为代表,汉代彩绘陶色彩富丽绚烂。到了唐代,最能表现盛唐景象的是三彩釉陶。宋代之后,随着“五大名窑”的兴起,陶瓷业开启了鼎盛时期。元明清三个朝代更是古代制瓷业最为辉煌的时期。

陶艺虽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但它既古老又年轻。古老是因为它有着原始之美,年轻是因为现代陶艺发展时间较短。陶艺是人与自然物的结合。只有掌握泥的可塑性成型烧造,才能完成一件陶艺作品。陶艺与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并列。它的艺术语言表现形式独特,吸引着众多艺术家,陶艺爱好者,青少年从事陶艺创作。现代陶艺讲究泥土的塑形柔韧表现力等美的方面,通过造型,材料,肌理,纹饰、釉色体现作者意念个性。

目前国外陶艺发展较快,中国陶艺方兴未艾。随着陶艺热的升温,陶艺制品被许多人青睐,陶艺艺术家也得到了人们的肯定与赞赏。济南陶艺艺术家汉方与他的泥塑“宠儿”们是其中的佼佼者。汉方的陶艺人物作品“土得掉渣”,但打动了很多人。他把没有生命的泥土,进行大胆地夸张和变形,使这些丰乳肥臀的农妇,大碗喝酒的壮汉,拄着拐棍的老人,憨态可掬的村娃等陶土人物像是有了思想有了灵魂有了生命。

陶器的艺术特点篇9

彩陶纹样是中华民族原始先民智慧的结晶,彰显着质朴的生活实质和浑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彩陶纹样的风格、装饰手法和审美特征的分析和研究,认为彩陶纹饰是现代艺术设计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能够给现代的视觉设计以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彩陶纹样审美视觉设计图式

中国分类号:B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4-0074-02

彩陶纹样是中国装饰纹样艺术的第一个辉煌时期,彩陶纹样的艺术形式借助陶器为载体,以多样化的形式结构为表现手法,以简洁概括或抽象的图式为表现特征,以表达生活的经验与记录生活的目的为需要,传递出特定的、朴实的、深沉的内涵与先民文化,彩陶艺术彰显着复杂的人性内容和文化意义,将各种视觉特征的审美纹样绘制于陶器上,有着明显的超实用的动机,体现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上的需求,彩陶的生产集中了那个时代人类物质和精神方面最高成就,既有技术上也有艺术审美上的成就。彩陶艺术是新石器时代文明的遗存,是原始的、厚重的、本元的、起源的、初始的艺术,对彩陶艺术这种本元的追寻、探讨和研究,就是对美的意识、艺术观念、审美精神最初状态的追寻。彩陶的视觉审美特征体现着明显的目的性、创造性、技术性,以及各种各样外在的视觉表征和内在的精神象征。

1绚丽璀璨的彩陶纹样是先民智慧的结晶

中国的彩陶分布范围非常广泛,数量众多,彩陶的装饰纹样多彩多姿、缤纷绚丽,体现出了原始先民高超的技术手段和超前的智慧。在彩陶纹样的演变发展历史中,早期的彩陶图案有分段绳纹、平行绳纹、细绳纹、小格纹、篮纹、划纹、席纹、绳纹加划纹等纹样等,到距今七八千年左右,陶器的装饰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纹饰出现了指甲纹、蓖点纹、乳钉纹、刻齿纹、勾连纹、曲折纹、菱形纹、月牙纹、网格纹等;到了仰韶文化时期,纹样更加丰富和复杂,最具代表性的是几何旋纹;纹样发展到半山时期,彩陶数量信增,装饰的图案种类也更加缤纷丰富,最常见的装饰图案有圆圈纹、葫芦纹、菱形纹,螺旋纹、网纹、花格纹等,尤其是装饰精美的四方连续涡形纹出现的频率最高;在半山彩陶的纹样装饰中(图1),纹饰精巧,色彩浓郁饱和,造型简洁严谨规范,手段多样,装饰出美好和谐的自然或者理想的生活;马厂彩陶的纹饰有圆圈纹、人字纹、波折纹、方格纹、三角纹、连续回纹、井字纹、垂叶纹等,其中三角形纹为其基本特色之一。马厂类型的图案花纹主要由直线组成,具有刚健、庄重的艺术格调;齐家文化彩陶纹饰有宽带纹、三角纹、网纹、菱形纹等,特点是两边对称、图案规整;龙山文化陶器朴素规整,纹饰较少,有三角纹、折线纹、涡纹等;大汶口文化的彩陶纹饰繁缛,纹样复杂,有圆点纹、弧线、勾叶纹、波折纹、绳索纹、网状纹等。

缤纷呈现的彩陶纹饰风格中,无论复杂还是简单,具象还是抽象,都有着极大的纹饰图式审美的相似眭,彩陶纹饰文化既有鲜明的本土地域性,又有多样流变的丰富性,因此才能够独放异彩,为陶器时下绚丽的一笔。装饰精美的彩陶纹样,展现出先民美好的生活愿望,体现出人类特殊的心理需求和视觉需求,以视觉艺术的形式呈现出先民审美的需求。彩陶纹样是先民早期艺术思维的体现,是劳动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明早期艺术蕴育的灿烂辉煌的明珠。

2彩陶纹样的文化彰显解读

彩陶作为史前时代重要的一种文化现象,无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蕴和不衰的艺术魅力,彩陶无疑是史前时代重要的考古学对象之一,同时也是原始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它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彩陶五彩缤纷的纹样具有明显的视觉呈现特征,是远古先民对大自然的物化形态,带有美化和装饰的功能特点,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简化形成各种规则的图案,这些图案不是远古先民明确的艺术创作,但它们是先民精神本能的驱动成果,带有明确的自发性和人类对艺术追求的天性,以物化形态承载着先民质朴的精神风貌,对于现代的艺术设计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彩陶所展示的原始的、粗陋的图形符号就是一种“文字”,书写的是远古人类真实生活中的崇拜、祈祷和信仰。彩陶的纹饰是远古先民精神的满足、心灵的安顿、情感的抒发、希望的寄托,是构建世界的一种方式。

各种彩陶文化大都分布于一些河流岸边或沼泽地旁,对水和水中动物的图样物化表现,也就意味着原始人对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抽象、概括的表现,这种强烈渴望的深层意蕴,于是他们在彩陶中不厌其烦地施绘出以水纹为基本原型的各种纹饰。比如汹涌豪迈如波涛的螺旋纹(图2)、温和安静如处子的线纹、摇曳荡漾如的波浪纹和激流翻滚如旋风的漩涡纹等等,先民用这些表达对生命之水的亲切与敬重。在众多表现生命的主题中对生殖的崇拜也是彩陶纹样主导性的装饰构成,几乎所有类型彩陶纹样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殖崇拜的视觉装饰图式,先民用鱼、蛙、鱼卵或者抽象的斑点等来象征生命力的繁衍,表达一种强大生命力的美好愿望。

在单一陶器上加工和装饰纹样,是先民具有淳朴复杂的功利性审美感受,彩陶所具备的视觉魅力是人性的、精神的、功能的、全面的、综合的,带有明显的功能审美自发性,彩陶纹饰是中国艺术史上第一次装饰艺术的辉煌时期,标志着全新审美时代的开启和来临。彩陶纹饰的单元性、连续性和平面化的视觉效果,以及它们与器皿结构整体结合而形成的全方位的视觉效果,给人以多维的视觉体验。彩陶的纹饰,既有对物象的具象临摹,也有抽象的变形和几何纹样的组合,彩陶纹饰的发展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螺旋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是心理变化的自然表现。彩陶的纹饰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入类艺术的天性和心理图式,透过彩陶变化万千、华美瑰丽的纹饰,体现出入类精神审美需要的共通性、相通性和延续性。

3异彩纷呈的彩陶纹饰具有鲜活的视觉审美生命力

不同地域、不同时空的彩陶文化纹饰各具特色、争奇斗艳、美不胜收,尤其是黄河流域的彩陶艺术,成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黄河中上游地区,西连汉渭流域,东接华北平原,联成了广大的仰韶文化分布区,先后产生了半坡、庙底沟、石岭下、大河村、亲王寨、后岗等文化类型,万里黄河到处绽放着彩陶之花,映照着彩陶的光辉。

精彩纷呈的半坡彩陶纹样,分成自然形纹样和几何形纹样两大类,纹样形态造型整洁,结构严谨,形式多样,利用奇特的意象形态,具有言简意赅的、浓重的装饰意味.以朴实的手法和质朴无华的风格表现出神秘的、童真的味道。庙底沟类型的彩陶是黄河彩陶分布地域最广的地方,雄浑的大自然美景赋予了庙底沟彩陶纹样豪迈的、气势磅礴的魅力,纹样风格自由奔放生动,潇洒而随意,就像是一首首自由生动的诗歌。大汶口文化彩陶器的种类和样式也很多,彩陶还具有“多彩”的特色,表现在彩绘色彩的绚烂和彩绘手法的多样上,彩绘的颜色有赭石、朱红、土黄、白、黑,彩绘方法除了直接在陶器上画花纹外,还有用不同的颜色在彩纹外缘勾边的装饰手法,并用不同的色彩作为花纹的底衬,有着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人面鱼身的纹样出现在了马家窑的彩陶上,各种神话了动物图案,交织组成一个神秘的、奇特的、让人敬畏的世界,人类自身的艺术活动和生产场面也首次在马家窑彩陶纹饰中得到表现。马家窑文化依靠黄河,它的彩陶纹样像黄河一样汹涌壮观,组成各种各样的视觉强烈的旋转纹样,纹样题材丰富、花纹制作精美,体现出一种视觉的灵动和飞扬的激情。半山文化的彩陶艺术纹样以几何纹样居多,展示出生命自强不息、绵延不绝的精神。

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艺术题材丰富多样、技法精巧细致,纹饰或质朴、或神秘、或波澜壮阔、或清秀典雅,整个彩陶纹饰千姿百态、气象万千、蔚为大观,展现出一幅优美的视觉画卷,具有强劲的视觉审美生命力。

4彩陶纹饰视觉审美意蕴透视

彩陶纹饰中常见的有抽象的几何纹样和具象动植物纹样,其中最常见的具象纹饰有鱼纹、蛙纹、乌纹、人纹、漩涡纹、圆圈纹、编织纹等,每种常见纹样都有它深厚的审美文化意蕴。

鱼纹和蛙纹是彩陶自然纹饰中表现最多的题材,体现出一种生活的需要和自然生殖的崇拜。彩陶鱼纹有不同的形态,主要为写实的鱼纹、变体鱼纹和抽象几何形纹的象征性鱼纹等形式,鱼纹的组合形式繁多而富于变化。鱼纹的图式设计变化是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总体趋势是不断简化,自然形态的鱼纹经概括和取舍逐渐凝练为固定化的图案,写意的表现手法逐渐取代了写实的风格。鱼纹具有令人折服的视觉艺术魅力,蕴含着深层的艺术研究价值,反映了先民对鱼的崇拜,是中国灿烂的史前文化的象征和标志物之一。蛙纹刚开始比较写实,然后像概括、写意和抽象图形发展,形象更加生动自然美观,装饰的趣味性更加浓厚,纹样简洁,和器形结合紧密,更多体现一种象征的以为和神秘的意蕴,体现出原始先民的良好生活环境、神秘的生殖崇拜和以蛙喻的神秘象征。

彩陶以展翅飞翔的乌纹象征太阳的周年轮回,以鸟纹和带纹的组合象征太阳的回旋升腾。“太阳鸟”的形象出现在新石器时代许多不同文化的彩陶之中,它们能够跨越不同民族与地域的阻隔,具有信息传播和视觉认知的共性,那就是对生命的崇拜。漩涡纹和圆圈纹是彩陶几何纹样比较常见的题材,实际上这些几何纹样也是自然纹样的延伸和脱变,都体现出先民对自然的观察和对原始审美的体悟。彩陶中的圆形填充纹样,多为图案中的主题花纹,起到醒目的画龙点睛的视觉效果,作为彩陶的主要花纹,装饰在彩陶的腹部,显得浑圆、充实、饱满和和谐,这些彩陶上的圆圈纹样,既像建筑上的花窗,也像照相机聚焦的镜头,吸引着观赏者的目光,成为观赏者的视觉中心。彩陶上的编织纹是原始先民出于习惯,将编织的造型纹理描绘在陶器上,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衍生出许多变体的编织纹样式,给人一种编排精巧、工整细致、多变连续、循环往复的视觉感受。彩陶纹饰中以人物为主的图案不是很多,但是它的技巧和蕴含的意义很重大很神秘。最著名的人物纹样是半坡彩陶的“人面鱼纹”(图3),整个造型构思巧妙、想象力丰富,具有极高的造型技巧。

彩陶纹饰是原始先民把自身对大自然的感受和体悟物化、沉淀在器物上,纹饰表现的内容都是与当时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纹饰装饰的部位也反映了它的实用性,彩陶图案和器形结合完美和谐,丰富多变的纹饰也体现原始艺术的生机与朴实的活力。彩陶纹样的视觉审美“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

陶器的艺术特点篇10

上世纪中叶,一批老艺术家就着重在综合发挥传统优势和现代绘画及装饰艺术魅力的取向上探索陶瓷艺术的新形式,推动了现代陶艺事业的发展。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趋开放活跃的政治形势为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艺术家蕴蓄已久的形式冲动和如释重负的轻松感,孕育出一种比例匀称、色彩优雅的造型语言。一批具有深厚艺术功底和丰富社会经历的艺术家,很快地建立起一种带有唯美特色的表现模式,追求和谐形式的建构,专注形式美的表现,在造型装饰上反复玩味形式元素的组合变化。这些前辈艺术家的审美倾向,通过教学和创作对当代艺术陶瓷多元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培养了人才。

80年代是现代艺术陶瓷发展的重要时期,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绝大部分风格和形式都可以在那个时代找到发展的源头和轨迹。在国内,80年代中期陶瓷艺术界出现一种从民间传统和原始文化因素中吸取养分和素材的创作倾向,以其清新而粗犷的气息令人注目。这种倾向的陶艺创作,试图充分体现艺术家的自由个性和材质的自然属性,造型粗放、质朴、不事雕琢,显示出一种稚拙之美。其作品上那些不加掩饰的粗糙的质地及烧造的印迹,很容易唤起人们对乡土、对自然生存状态的眷恋,赋予现代人一种富有原始活力的审美境界,打开了一条表达朴素审美趣味、抒发自然情感的艺术通道。长期以来民间陶瓷被贬为匠人之事,不登大雅之堂,严重影响其应有的地位。它们的创作者既是手工业者又是农民,每年都要从事制陶和耕作,他们所接触的都是以传统文化为中心的民间乡土文化,耳濡目染的是地方戏剧、民间年画、剪纸、刺绣等,形成的文化修养是典型传统的。民间陶瓷虽然是在符合实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的,但它的生产制作却是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创造活动。这些制作者们善于驾驭想象构思,发挥创造力,在造型上注重功能的合理,抛开那种盲目追求对自然形态的摹拟方法,以直接的、单纯的、朴素的思维来考虑造型形式,以传统陶瓷造型样式为楷模,结合具体的需要,成功地把功能效用和形式美感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实用而又美观的陶瓷制品。中国民间陶瓷表现出的淳朴的手工意趣,把冷漠无序的黏土融入人的智慧和感情而变成有型、有用、有情的器物。它不仅在造型上保持完整的特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如讲究韵味:在泥料成型时,同样存在着情感的抒发,讲究整体贯气,开合有序,起伏有致,并以静态为准,造型追求安静平和。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把普通的原材料之美无以复加地充分演示出来,让人领受轻松快适、行云流水般的韵味,自然天成的美感。

90年代的综合风格占主导地位,艺术家在更加注重个体经验和个人风格树立的同时,又开始更多地考虑与社会、环境的融合,更加关注人性和心理的问题。陶艺创作表现出三个明显的趋向。一是在坚持传统技艺和使用格式基础上向前发展,虽然其创作样式比较平稳,缺乏风格上的强烈反差,但艺术家在讲究制作技艺精良的同时,也非常注重艺术个性、审美情感的表达。二是通过对传统技艺和实用格式的“变异”来追求陶艺的新意,这一创作趋向多在古典器型上做文章。在陶艺家手中以往那些具有特定实用性能的“碗”、“壶”、“瓶”等已被抽掉原有的功能价值而成为一个单纯的审美形式概念。变异的造型完全抛弃了实用功能,“器皿”的“内容”乃是艺术精神自由出入的空间。第三种趋向显得更加自由活泼,更趋重艺术表现性。这种趋向的陶艺创作,风格面貌了无一定,往往表现出较强的挑战性和实验性。从总体上看,这一路的陶艺家力图在遵循陶艺语言规定性的前提下,充分探索陶艺在纯审美形式创造上的各种可能性,最大限度地挖掘这种艺术形式和语言媒介的表现潜力,把陶瓷的物理特性转换为一种独具魅力的形式语言,以力度感的追求、以神奇结构和变异空间的建构寻求物化审美主体经验和情感的新方式。他们在材料选择和工艺制作上往往不拘成规,自由洒脱,在泥土的随意捏塑和釉色的随机变化中,充分体味人在审美情境下的自然状态和心灵的自由感。从文化意义上看,这种创作的倾向尤其集中地反映了现代人在工业文明环境中的精神超越要求,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审美关怀价值。

陶土特有效果隐含着回归自然的召唤。受此影响,陶艺创作正在形成深沉的探索性态势,艺术家开始冷静、深入地进行形式和内容上的探讨。丰富、发展以至改变原有艺术表现方式的意向,促成了摆脱实用之局限的陶瓷艺术成为当代艺术探索的一个着眼点。陶艺家们在其作品及创作思想中,表述了人与水、土、火、空气之间交流的深层关系。将粘土作为他们表现情感的载体,随意叠、压、刮、戳等。审美上否定了陶瓷的实用性和传统工艺美的绝对性,对作品表面留下的瑕疵、开裂、斑孔等都认为是一种美。尝试并实践一种完全抛弃传统形式的制陶方法和审美,以放任、偶然、自由的形式充分体现粘土的率性,和艺术家对情感观念的个人感触,提倡“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人们日益意识到陶艺材料、工艺上的可塑性和随机性因素带给陶艺语言的无穷魅力,以及它在表达审美主体复杂、微妙的感觉心象方面所具有的丰富潜能。就创作实践而言,珍视并充分发掘和利用陶瓷语言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优势,便成了纯化艺术语言之类追求的具体内容。虽然陶制作品是在技术过程中实现的,但泥土的可塑性和随意性,以及其创作的公共性使得艺术家可以像绘画一样,直接记录自己对形式与生活经验的感受,甚至是一瞬即逝的心态,都可能在随心所欲之中固定下来。很可能是源于陶瓷语言媒体的远古本性,不少艺术陶瓷作品表现出对自然物象、物性的亲和情感,和对商业化机械复制图像的远离逃避。

具体地,首先从实用陶瓷器的制作方面谈起:艺术创作贵在个人风格的表现,所以有不少艺术家虽然仍然依循传统的陶瓷器造型与釉色继续从事创作,但是在作品的造型与釉色的微妙变化上,作者十分强调个人的特色及情感的呈现。创作者刻意留下明显的拉坯指痕;运用各种不同的彩釉作画,并运用刮刻的技法增加彩绘画面的立体感,同时由于以釉上彩和釉下彩的交互运用,使得画面色彩鲜艳、层次丰富;利用喷釉的渐层效果,使釉面具有朦胧柔和的气氛,以达到中国水墨画的渲染效果;以青花釉里红特殊的技法让铜红、铜绿双色同时出现,鲜艳的红、绿双色彼此交融、相互辉映,颇具特色;运用刷釉的丰富笔触,表现活泼热闹的彩绘画面;以质朴的釉色与浑厚饱满的胚胎,呈现朴质的风格;以流畅的拉胚技巧,搭配适度的变型,使作品造型活泼而具有动态之美;以鲜显的釉色,将现代绘画的效果表现出来。在拉胚的瓶体上,以黏土沾出细纹,配上传统的裂纹釉,颇具创意;在胚体上多重施釉,再以雕刻的方式在釉层上雕出图案,使不同釉层的釉彩呈现出来,尤似堆漆雕花的效果。如此种种,器物的实用功能已经降低,陶瓷作品及器物的形体作为媒介,以展现个人的风格与特色,注入相当强烈的个人风采,使陶瓷器物造型变得自由、活泼而有趣,不受形制约束,自由地展现作者的风格与意念,也正是现代陶艺所展现的一种特质。

另一方面,以“实用”的观念出发,综合器物的“实用”要素,却做出非实用的造型,借着人们对“实用器物”的固有概念,造成“概念”与“实际”的相互矛盾。目的除了是要在造型表现上凸显自己的特殊看法外,还足以唤起人们对固有概念的反省与再认识。这在现代艺术中,也是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在现代陶艺创作中,不以实用器物为目的,而以纯粹表现造型与意念表达的陶塑作品,近年来已十分普遍。陶瓷艺术家利用陶瓷材料特有的成型方式、质感处理与釉色呈现来进行作品的创作。

在现代艺术表现中,超写实也是常运用的技法之一。由于陶瓷材料具有丰富的可塑性,同时可涂施釉彩,增加色彩效果,利用写实表现的方式,可制作出其它材质的“物品”,也是陶艺家常采用的表现手法之一。作者借着视觉触觉与固有概念之间的矛盾,来凸显被仿制“物品”的存在意义,以及从该“物品”所衍生出来的各种问题。

近十余年来,由于生存竞争所衍生出来的环境污染、人际关系恶化日益严重,各种病态现象层出不穷。因此以个人观点对社会现象、文化反省及人类生命的思考,也常见于现代陶艺的作品中。以烟熏的方式处理作品表面,从烟熏的自然纹理中探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利用传统衣饰图案表现在单纯的造型上,以缅怀消逝中的传统文化;在陶板刻绘裸女及利用塑形表现裸女之各种姿态,描述女性的内心世界;以陶土塑造动物、人物,以现代人的观点重新诠释往日的童话故事。艺术作品的表现,已不局限于作品本身,在作品四周的空间及相邻的物体,都可视为作品的延伸。在这种类型的作品之中,有些是在烧制完成后只是一堆“物体”,必须运到适当的展示场所予以装置组合后,才能成为作品。有些作品则依照展出场所的状况,可变更作品展出的型式,甚至结合其它不同的媒体呈现出来。尤其陶瓷材料来自大地,它在过火淬炼中产生质变的历程,使得结合环境、空间要素的整体作品,产生了更为深层的意义。而就陶艺创作表现而言,借着各种新观念的产生与新材质的应用,增进了陶艺作品的多样化,也增添了陶艺表现的可能性。新语言的探索与新空间的营造使人耳目一新。从传统转变为现代,写实到写意,具象到意象,并把西方绘画的色彩、光影等理念注入画面。对传统进行颠覆与结构、摒弃了故弄玄虚的语言形式,把在现实生活中汲取的充满激情的点、线、色、墨等语言形成以一种率真、本质与对象化的方式锤炼为符号,使之直接表达当代人的情感,这正是一切具有现代意识艺术作品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