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的实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1:13

人文教育的实质篇1

【关键词】人文教育人文素质职业院校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科技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形成,青年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多元化趋势,给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面对新形势,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给我们德育工作者开设了新课题。

一、全面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

1、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认识

“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一词,最早见之于古籍《易经》,其中说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它是人类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的总称。中国古代的“人文”特指“礼教文化”。人文科学,最早出自拉丁文,系指人性修养、文化教育领域的学科知识。人文科学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等等。

人文的作用在于通过教育提高素质,促进人更加和谐持续全面地发展。我们知道,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等影响,通过自身努力养成的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基本品质和素养。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是以育人为根本、全面发展为宗旨、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人文素质就是人文科学、人文知识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体现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简言之,就是传授人文知识、培育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质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青年的文化水平、理论修养、道德情操,就是教会青年学生如何做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2、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人文素质教育是传承古老中华文明的需要。古老中华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传承更新的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在这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循人伦而以和为本。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与加强学生人文教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也趋同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人文素质教育就应当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基础,这些优秀的文化对青年思想感情的熏陶,对精神境界的提升,对创新能力的拓展,对古老文明的认识,对民族精神的凝聚均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样的教育才不会失去根基和底蕴。以人为本,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我教育意识,在传统文化中就有古代知识分子“严于律己”、“自强不息”的传统,通过“内省”来提高道德修养的做法。借鉴这样的理念,我们把学生作为主体,把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作为有效途径,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

其次,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代人才竞争的需要。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外在表现为经济、国防、科技的竞争,内在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的竞争,谁在人的素质上占优势,谁将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我国只有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在人才培养上更新观念,从青少年抓起,从人文素质教育入手,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新形势下人才竞争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是人进一步走向全面发展的时代。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内容,也是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发展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的条件,而人的人文素质,即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才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的标志。

第三,人文素质教育是塑造青年理想人格的需要。人格,即人的信仰和情操、态度和兴趣、气质和素养以及价值观的总和,它是人的内在素质与外在素质的统一。人格的核心是人的内在素质,即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意识。我们知道,推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须依靠内在的动力,这种内在的动力来自于人的素质,建设现代化的国家必须依靠具有现代素质的人,具有现代素质的人首先要具有健康理想的人格。传授人文知识,可以帮助青年确立人生航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帮助青年拓展思维、陶冶情操,可以培养青年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原则和职业道德操守,可以提高青年的人性修养。

二、重在实践、创新人文素质教育新特色

认识人文素质的内涵,了解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必要性,才能使我们在实践中大胆创新。马钢技师学院近年来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理念,立足实际,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出了“以素质教育为基础,技能培养为本位,就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确立了“打造金色蓝领”的核心价值观,全面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金蓝”校园文化。

1、确立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是马钢技师学院立足自身、面向未来、适应市场,创新教育方法、拓宽教育内容,突出“以人为本、全面育人”思想的与时俱进的新举措。开展好人文素质教育首先要确立科学的、可操作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对学生有着良好的导向作用,既有利于学生自觉地把人文教育变成自我教育,又有利于学生自觉地提高人文素养。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出了为期三年的计划,每学期安排人文素质教育授课和实践活动,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类,内容由浅入深,古今中外人文百科皆涵盖其中,实践活动有自我修养和集体活动组成,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潜能和协作精神。在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院发放人文素质教育考核卡,由班主任、系部、学生处逐级跟踪考核,考核以学分制为基础,参加授课和实践活动取得相应分值,每学期达到规定分值即为合格。第一学年考核合格发放人文素质初级证书。第二学年考核合格发放人文素质中级证书。第三学年考核合格发放人文素质高级证书。人文素质等级证书制度使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走上了正轨。

2、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的新模式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是我们人文素质教育的一大特色。我们在人文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上采用新模式,在课程设计上综合考虑三个学年,对每一学年既强调系统性又兼顾相对独立性,三个学年课程涵盖了人文精神、人文景观、华夏文明、文化名人、名著欣赏、音乐美术、影视欣赏、综合艺术等方面。课程设计力求精心策划,课程内容中把人文与地域结合起来,把马钢与钢城结合起来,把美与艺术结合起来,把历史与现代结合起来。安排了《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讲座、马鞍山历史文化介绍、《网络黑客与计算机病毒》讲座、《徽骆驼》讲座、《鲁迅的人生》赏析、《红楼梦》欣赏、《李白与马鞍山》讲座、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欣赏、观看电影《惊涛骇浪》以及学唱《金蓝之歌》。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开展了青年志愿者活动、美化校园活动、巧手作品展示等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和选择性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进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直观形象教学,为了保证教育质量,我们邀请了资深教师、文化工作者、市有关专家、全国优秀教师来校授课。

3、营造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的人文氛围,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教育引领和文化启迪的有效形式,它通过校风、学风、教风的外在表现,体现了我们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马钢技师学院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金蓝”校园文化,丰富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内涵。

打造金色蓝领,既是学校办学历史的积淀,更是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金蓝”校园文化是学院在多年闯市场、创品牌、育新人的实践中创造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它是以我们特有的办学目标、市场定位、价值取向为核心的特色文化。弘扬“金蓝”文化,是我们人文素质教育的一大舞台。在打造金色蓝领价值观的引领下,学院新建了教学楼、实训楼、办公楼,加大了教学实训和生活设施的投入,美化绿化了校园环境。在聚焦教育质量、提升管理效能的主题下,学校全面推行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提出了“顾客第一、技能为本、有效控制、持续改进”的质量方针,修订了各项规章制度和学生行为规范。“金蓝”文化引领学生树立“用知识改变命运、用技能改写人生”的求学理念,它凝聚着师生的力量,推动着人文素质教育在各个层面展开。

读书活动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侧面。为了开展好读书活动,学院成立了读书指导委员会,每年推荐古今中外的30篇读书书目,提出了“每天一小时,每学期一本书”的读书口号,举办了读书心得交流会,为学生办理了图书借阅卡,青年学生树立终身读书的理念真正做到了“与书结缘”。

金蓝文化艺术节是我们人文素质教育的一大亮点,它把文化引领与学生参与有效地结合起来。学院成立了金蓝合唱团,成立了金蓝艺术团,两年举办一次金蓝文化艺术节。用《金蓝之歌》唱响了求学、奋进的主旋律。除此之外,青年志原者活动、祭扫烈士陵园、歌咏比赛、革命传统教育报告会、巧手展示大赛等,这些活动点缀着我们金蓝文化的方方面面,使我们的人文素质教育更具吸引力、更具号召力、更具凝聚力。■

人文教育的实质篇2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该品质所达到的一种发展程度,它是人成为“人”的一种基础性内在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其他素质形成及其综合素质提升。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客观要求,还是对教育本质进行深化认识的必然结果。目前,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师资力量以及学校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需不懈努力,为之进行积极的探索。

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推动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发展所需

在高职教育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是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以及人才培育模式的改革。实践表明,世界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的竞争是综合素质强的人才竞争。而在高职院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他们大多追求实惠与功利,缺少品格修养与道德情操,人文素质较低,这必然会对其全面发展产生制约。在此背景下,高职教育在加强职业岗位能力培训的同时,还要加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2.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所需

应试教育的存在使高职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高科技与低素质之间制造了矛盾。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弘扬人文精神,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社会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中的学生正在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助其树立理性的人生理想,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能更好地辨别是非、抵御诱惑、增强心理承受力,使其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行得也更稳。

3.适应国际人才竞争所需

归根结底,经济竞争乃科技竞争,科技竞争乃人才竞争,而人才竞争又乃国民素质竞争。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早已引起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视,在美国,许多大学基于国家教育特色设置了一门核心课程,对人文社会科学与综合知识等内容进行重点讲授。现阶段,我国已达成了“科教兴国”的共识,贯穿这一理念的是人才,高职院校若想培养出能够胜任社会责任,承担复兴中华历史重任的高级人才,就必须赋予其良好的人文素质、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偏颇

1.人文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辨识不清

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将人文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画等号。通识教育的主要侧重点为知识,是一种使学生熟悉主要知识领域事实的思想教育类型,不具有专业性、职业性以及功利性等特征,其知识与能力教育工作的开展并非直接为职业作准备。而人文素质教育属于一种对价值进行追求的教学观,其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均有涉及。高职院校看重对学生职业技能、技艺与技巧的培训,目的在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以个体职业生存与发展为重点进行全面发展教育是其教育工作开展的价值取向。然而,在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下,部分高职院校将自身教育定位为就业型、技能型或动手能力型教育,对学生的可持续与全面发展、个性与精神需求有所忽视,逐渐增强了高职教育的功利性,职业岗位规范提出何种要求,学校就进行何种教学,在这一情形下,学生逐渐成为社会生产部门或流水线上的一个简单“部件”。

2.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脱钩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将人文素质教育与相关专业技术教育看作是两条平行线,?J为两者是相互独立、自成体系的。在表面上,此种观点对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进行强调,提高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但是在更深层面上,其弊端却不断地显现出来。在独立出来之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发生了转移,由原本的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提供服务转变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体系,降低了其价值的发挥。例如,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一些公共选修课,涵盖了艺术、文化、伦理等多门学科,但因其与学生所学的专业并无太大联系,很多学生不会对其有浓厚的兴趣,之所以会选修几门课程,也是出于积累学分的目的。部分人在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时认为这是高职院校学生整体人文素质低下所致,这种观点显然是不对的。实际上,高职院校学生之所以对公选课没有较大的兴趣,关键影响因素在于专业性质,学生多以理、工、经、管专业为主,他们将绝大多数的学习时间用在专业课程及基础课程上,课下还要为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作准备。这样,公共选修课程就自然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

3.人文素质教育与实训环节相分离

在高职教育的实习与实训环节,学生通常会将重点放在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之上,他们往往更期待了解流水线上进行了何种工序的设置,如何能对自己的规范性操作训练提出较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实习实训会演变为一种机械性行为,其主体精神感受及个性发展势必会遭到忽视,人文素质教育踪影在根本上亦无处可寻。现代社会的动态发展决定一个人不可能终身不变地从事一种职业,在这一背景下,学生单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以及创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忽视严重降低了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无法为后期的工作变更作准备。

融人文素质教育入高职教育的具体对策

1.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意义

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不断发展使知识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职业岗位也步入一种动态发展之中,虽然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职业定向性与针对性均较强,但是要为所有职业岗位量身设置专业是无法实现的。由此,高职院校需同时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及其今后的职业发展空间予以重点考虑。所有既定的知识都具有不完备性,内在的人文素养可以提供人生动力与创新源泉。高职教育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属性,其所培养的人才应在道德品质的基础上,依托人文素质不断提高从业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两种核心能力。高职教育需“以人为本”,肯定并塑造学生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对学生的人类自我关怀,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的人文素养进行重点培养。

2.在学科渗透中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

高职院校的应用型专业课程亦能对丰富的人文科学精神予以体现。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的讲授时,应自觉地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贯彻对学生人文科学精神的培养,将专业课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与提高潜移默化地发挥出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适当地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达到既完善学生专业知识储备,又提高其文化素养的目的。在职业教育中,竭尽全力将教育转化为直接的市场成果时,还要充分意识到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人文性”与“职业性”之间关系的处理尤为重要,对教育来说,“人文性”与“职业性”是其构成的两种相对基本属性。在实践过程中,“人文性”与“职业性”之间的关系应得到统一与协调。

3.在实习实训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在进行实习与实训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强调人文素质与职业素质协调发展。例如,在实训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合作与分工,培养其团结合作精神。通过设计一些训练项目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与迎接挑战的过程中提高其技术钻研的精神,培养其勇于创新、一丝不苟、不畏艰难的勇气与毅力。在训练过程中开展安全与质量讲座,使学生具备安全与质量意识;在实训环节要求学生像企业员工一样“打卡考勤”,并且在课前课后接受训话,在整个实训现场推行7S管理方式,使学生提前感受到现代企业管理规范的严格性。

人文教育的实质篇3

关键词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目前我国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中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比例偏低,对大学生素质的拓展及各种人文知识的培养还远远达不到做一个合格医生的要求。实习医生在临床实习阶段,非常有必要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下面结合临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践,探讨实习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如何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1实习医生要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要使实习医生明白,人文素质是为医者的基本素质要求。现代医学面临困境如同上个世纪初医学教育家威廉-奥斯勒在《生活之路》指出:历史洞察的贫乏,科学与人文的断裂,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现代医学模式表明,医学并不是纯自然科学,它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只有向医学注入某种人文精神,让医学更关心人,医学才能突破日益围困自己的藩篱。中外古今有成就的医学家,如众所周知的孙思邈、裘法祖、吴孟超等,他们不仅精通医学科学技术,而且具有良好而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要让实习医生明白,自然科学技术素质和人文社会科学素质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转变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上,更体现在人文精神的提升,医学不仅仅在于治疗患者躯体的疾病,更在于要尊重患者,注重患者的感受,更在于要考虑患者的生存质量。

2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人文医学是以哲学、心理、伦理、社会、历史、艺术等人文学科的观点来理解健康、疾病与医学的一门学科。人文精神体现在对人的尊重,包括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对灵魂价值的尊重,对生命权的尊重。实习阶段,是人文精神的培养的关键,要努力培养医学生树立关爱人、尊重人、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理念,也就是对病人的生命与权利的敬畏与尊重、医务人员专业精神的实践、在医疗服务中以病人为中心对病人的人文关怀。①这要求实习医师不仅要掌握渊博的医学知识,同时要培养良好的文学修养,提高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及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要懂得医疗相关的法律与法规;要学会如何融入社会,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如何跟同事进行协作共事等基本人文素质,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能把众多分支的医学人文科学联系起来,使他们形成交叉的节点,从而作为学生思考问题的准绳。在临床实践中,要让实习医生深刻理解医学与社会的关系,可引导他们分析并解决医疗实践中遇到的具体的医学难题和社会难题,如红包问题、药物回扣问题。

3把人文原则贯彻整个诊疗的过程

作为实习生医生,常常对疾病的发生、发展非常好奇,时常会忽略病人及家属的心理体验和感受;诊断上过分相信现代医疗仪器设备与实验室检查结果,而不重视常规的系统体格检查;治疗上过度依赖药物与手术,而忽略对病人行为、生活及工作习惯的健康教育。现代医学是应该把疾病治疗与个人情感、家庭、社区、工作,及至社会经济、文化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就要求对实习医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融于医学实践过程之中。在临床实践中,不仅要让实习医生注意力集中到疾病的过程本身上,更要集中到患病的人的体验上;不仅要针对病情――疾病的病理、生理、治疗方法,技术路线,也要针对病人的心理、意愿、生活质量,个人与家人需求,②甚至要考虑到宗教和法律。

4要让实习医生充分认识医学的高风险及医学发展的局限性,明确医生的使命

医学存在漏诊、误诊、药物的毒副作用、手术损伤等风险,而且医疗是在活的人体上施行诊断和治疗,医疗的风险不仅包括我们的技能不够和经验不足,更在于疾病复杂以及人类自身对医学的认识局限。这要求医师在治疗过程中要谨小慎微,对待治疗要时刻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高度警惕感,对治疗方案要再三推敲、反复论证,争取最大的治疗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和副作用,争取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效果和效益。

医学存在局限性,不管现代医疗技术多么先进,医学不可能治愈每一种疾病,也不可能把每一个病人都治愈。如何治疗高血压等慢性病人,如何治疗肿瘤病人,如何面对病人的死亡,这是实习医生必须明白的。正如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所写“toCureSometimes,toRelieveoften,toComfortalways(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任你如何“药石”,均是不可能逆转,所以要积极考虑如何减轻病人的痛苦、如何提高病人生存和生活质量。故此医务工作者的职责不仅仅是要治疗、治愈疾病,更多的是要去帮助和去安慰病人,这就是医生的使命。要时时记住,医疗不能过度依赖药物与手术。

5深刻理解沟通的重要性

医学的精华蕴于言行,沟通不仅是了解病情的需要,是治疗疾病的需要,也是减少医患矛盾、保护自己的需要。正如西方医学鼻祖希波克拉底所说:“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为重要!”医患矛盾很多是医生缺乏沟通意识和技能而产生的。要重视医患沟通技能的学习,要学习如何有效进行体势言语的交流、对患者进行面谈诊断的技能、与患者共同制定治疗计划的技能、在危急情况下进行沟通、向患者告知坏消息的艺术等,正如西方医学鼻祖希波克拉底所说:“医生三大法宝――语言、药物、手术刀”。

6人文素质教育对医院的要求

要充分认识人文环境对于实习医学的影响。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作用,这是最强烈、最持久的影响。医院及科室要有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医院的管理制度要处处体现人文关怀,要将病人理解为患病的人,不能只见病而见人;要将为患者服务人性化,通过完善实施刚性管理,变制度约束为养成习惯。同时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深厚人文修养、较宽知识面、有学术造诣的教师队伍,是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关键。

注释

人文教育的实质篇4

论文摘 要: 师范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是教师,将来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教育人、培养人,提高师范生的人文素质显得格外重要。教育学课程可以通过深入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和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途径,加强师范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近年来是一个热门名词,在高等院校更是一个众人皆知的名词。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即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将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努力方向,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根本措施,而人文素质教育是高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杨叔子院士认为,人文教育追求善,对求真的科学具有导向作用,人文素质不仅影响人的价值观,还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有益于人的精神世界的解放,激发创造灵感。[1]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渗透到可能的方面和领域。在高师教学中,教育学课程就是一个可以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的平台。 

一、加强师范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人文素质,一般指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为什么要加强师范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笔者认为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有利于师范生承担起传播和传递人类文化知识的重任。 

师范生将来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教育人、培养人,担负的是人类知识文化的传递、传播方面的任务。人类知识包含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因此它要求师范生不仅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包括文、史、哲方面的社会科学知识,音、体、美等艺术方面知识、技能和审美的能力,具有将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当然,师范生学习的时间和水平有限,不可能在这些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但至少应具有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承担起传播和传递人类文化知识的重任。 

2.有利于师范生形成良好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师范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是教师,工作性质是复杂而又繁重的脑力劳动,教师主体的人格是教育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为了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性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往往通过师生人际关系,通过心灵之间的交流、撞击、情感的交融、教师人格的感染来实现。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不好的。如果教师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质,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探求,而且可以此为载体,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从而最大限度地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成长施加影响。正如俄罗斯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3.有利于师范生形成优良品德,提高竞争能力。 

“人文科学可以使人们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人对社会的责任。”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如此评价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2]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吸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真正懂得人的价值与意义,正确思考人生、修炼人生。而且人文素质教育往往带有寓教于美、潜移默化的特点,学生比较乐于接受,有利于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而且在人力资源供求日益富裕和能够充分实现自由流动的今天,要想找到一份好工作,大学生必须调整思路,不但要以知识、技能武装自己,而且要以道德、修养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试想,哪一个单位愿意招聘一个学富五车却自私自利、心胸狭窄的人呢? 

二、教育学课程教学独特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1.教育学课程具有人文性的基本特质。 

建国以后,我国全面学习前苏联,高师教育类课程精简为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法三门,教材的教条化比较明显,教学逐渐形成了以讲授为主的单一模式。为此,改革开放以来,华中师大等五所院校开始对教育学教材进行改革,之后又有人本着实用的宗旨,编写实用教育学。20世纪90年代初,微格教学理论传入我国,教育界开始关注教学技能,出现了知识课程和技能课程并重的势头。尽管教育学课程向技能性偏重,但我们仍应看到教育学课程还是具有人文性的,因为教育学教学对于师范生的精神成长是举足轻重的。教育学课程教学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提升个人价值的活动,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活动。教育学课程教学的目的除了让学生掌握备课、上课、了解学生心理等基本教育能力,还应对他们进行审美欣赏、心理健康、道德完美等更加丰富健全的人格教育。也就是说,教育学课程教学的内容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还有人文精神、道德人格、艺术品质的培养,教育学课程教学的“人文性”主张教育不是为了社会功利的目的,而是为了受教育者个人在人性、理智、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把他们培养成自由、完善、和谐发展的个人。 

2.教育学课程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民族精神。 

师范生正处在人格健全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期,通过教育学课程独特的学科体系和丰富的人文知识内涵,对其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增强其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们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方向,抵御不良思想、行为的侵蚀,不仅把学习当作个人的事情,而且当作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事业来努力。 

3.教育学课程可以提高师范生的审美能力。 

一名全面发展的师范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素质。学生通过教育学课程对相关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人文知识的获取和充实,能够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使他们懂得真、善、美的真谛,净化和美化其心灵、言语和形象,努力追求高品位的生活、高境界的人生。而且教育类课程中所蕴含的辩证法思想、传统文化的精髓、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崇高精神等都能不断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使他们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也使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逐步提高。 

4.教育类课程能够正确引导师范生的行为方向。 

从高中进入大学这个“小社会”,学生需要逐渐具备自我选择、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能力。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而且成长在各种思想的“前沿阵地”——大学校园中的大学生又处于成人化的转变期,很容易迷失自己,所以教育类课程所内含的全面发展教育,优秀教师的榜样作用及教育家们的光辉思想,都有利于师范生不断用知识来武装自己,以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来鞭策自己,做一名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三、教育学课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 

1.挖掘教育学课程内容,彰显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目前高师教育学课程教学实际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教育学课程的人文认知功能,从而使教学的整体功能失效。因此,彰显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深入挖掘人文教育资源,是提高高师教育学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教育学》是师范院校的一门教师教育类基础必修课程,以往的课程教学没有处理好学术性和师范性的关系,往往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其应有的人文精神教育作用。事实上,教育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无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学说,还是教育的起源、教育的本质、教师的素质等,都贯穿着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些理论富有深厚的人文魅力,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宝贵人文教育资源。例如,我们在讲到教师道德素养内容之一——教师的教育责任感时,让学生观看音像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的故事。徐本禹是华中农业大学2003届毕业生,毕业那年去贵州的一个贫困山区去支教,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学生们看完后无不被其感动,再一次深刻意识到社会和国家把培养下一代的光荣任务教给自己,这是一项重大的历史责任。再例如,讲授孔子的教育思想时,笔者结合《论语》、《孟子》等篇章谈儒家理想人格的修养、儒家学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等,让学生理解那些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为什么要发表联合宣言回到2500年前的孔子的思想里去,引导学生从历代优秀教育思想中汲取营养,增强民族自信心。对这种立足于教材中的内容,有目的地扩充信息量的做法,学生反映不错。有一位同学写道:“老师对教材中的教育理论进行分析,同时引出许多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知识、事实,不仅使我从整体上了解了教育现象、教育规律,而且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审美品位,让我更爱教育这一神圣的职业了。” 

当代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敢于创新。只有闪烁着人文光辉的教育理论,才更能使大学生通过对自我价值的追求,逐步认识到社会价值的意义,从而超越自我。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不断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大学生的发展需求,进一步创新教育理论的内容,大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育理论中的人文教育资源,使教育学成为富有魅力并令人期待的学科。 

2.搭建师生交流平台,给予人文关怀。 

在高校,有部分教师在教学目标上常把学生当成工具和“匠人”来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在教育对象上,把学生当成接收器,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当成产品来加工,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更有甚者,有极个别教师对有障碍的学生或心理有疾病的学生,不是给予真诚的师爱,去爱护和帮助他们,而是歧视和厌恶他们,使这部分学生感到孤独无援,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以致于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对他人、学校和社会产生仇恨的心理。人文关怀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把满足学生的多方面兴趣和要求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把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价值和自由作为教育的目的,一切为人的发展服务。美国学者柯尔伯格(l.kohlberg)和班杜拉(a.bandura)等人曾提出自由主义教育理论,他们认为,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同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没有束缚、没有压力的状态下接受教育。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教育情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答式等方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在启发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教师适当点拨启迪,辅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评价学生,通过评价给予学生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自信心,促使他们以愉快、高涨的情绪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笔者还通过课前演讲来搭起一个思想感情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师生相互鼓励、共同成长。开始的时候,有些学生还很腼腆,有些怯场,我们鼓励其大声、大方、大胆地表达。“要想明天讲得棒,别怕今天出洋相”,口才不像人的相貌一样难以改变,它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得到提高。一轮下来,同学们体会到“多上台一次,胆子就大三分”的道理,逐渐的,大家上台积极了、踊跃了,演讲的话题更多了,演讲的水平也日益提高了。同学们在一起谈学习、谈生活,谈理想、谈抱负,谈亲情、谈友情;读散文、吟诗歌、讲故事,介绍家乡的风景名胜、乡土人情;不少同学还能结合教育知识谈对身边发生的教育现象的看法,可以说是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学生的演讲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经常异彩纷呈,高潮迭起。当一部分学生还在为进入大学没有目标而迷茫时,有学生则以“校荣我荣,校衰我耻”为题,宣誓“师专将因为我们而辉煌”,令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学生们在课堂上尽情挥洒,展示出无比的自信与豪迈。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通过课前演讲,不仅提高师范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彼此间交流的是思想和感情,我们在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相互鼓励,共同成长。 

3.围绕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改进教学手段。 

传统的“一块黑板、二支粉笔、三寸不烂之舌”的落后教学手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忽视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功能。要提高教育学课程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文本、图形、图像及音频、视频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人文素质。如结合教材“五育”内容可播放《百家讲坛》中国人民大学袁济喜教授所讲的专题《“硫酸泼熊”引发的思考》,从轰动全国的清华学子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谈到传统美育再到当代人格建设,让学生在震撼中感悟;学习“教师素质”内容时可放映电影《美丽的大脚》、《凤凰琴》,让学生在感动中沉思;讲授“学校教学”内容时可放映优质课录像,等等。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能够看到、听到不易直接看到、听到的事物、现象和过程,从而大大丰富教材内容,同时还可以使教材内容变得形象、生动、直观、有声有色,从而提升课程的艺术性、欣赏性和教育性。 

总之,师范生人文素质的培育不是仅靠一门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所能完成的,它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影响,需要学校、社会一起努力,共同营造有利于师范生人文素质形成的良好氛围。但可以肯定地说,教育学课程在师范生人文素质教育中是大有可为的。教师们应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作华,张云怀,周小霞,李泽全,陶长元,张胜涛.人文素质教育和科技伦理道德教育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4,(1). 

[2]顾明远.人文科学教育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教研究与探索,1995,(3). 

[3]裴金涛.关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几点思考[j].学理论,2010,(5). 

[4]张煜芳.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浅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4). 

人文教育的实质篇5

在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中,理工类的学生因过分注重专业方面的学习,而忽略了人文素质方面的提高,这无疑是教育业的一种缺失。将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论文联盟合已成为时代的需要,只有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理工教育中,才能将人文知识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培养出更符合社会发展的全面性人才。

高校物理作为一门针对理工学生专门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有必要将其教学内容与人文素质教育实现有机结合。以下笔者就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从高校物理学科中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出发,具体谈谈如何在高校物理教学中,提高人文素质教育。

1高校物理学科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高校物理知识和人文知识本来是一脉相承的,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进一步深入,才将高校物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区别开来。两者不能相互取代,也不能相互割裂,具有功能的互补性。两种教育的根本目的都是培养人,在这层意义上说,两种教育也存在目的的一致性。但是,在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由于片面的追求高的考试分数,而忽略了对理科生人文素质的教育。甚至,我们当中的许多高校物理教师,制定出倾斜的教学目标,只注重高校物理知识的传授和高校物理技能的培训,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淡化了人文素质教育,轻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某些教师在高校物理授课中,过分注重逻辑化教育,忽略了学生对社会、生活、就业等高校物理素质的需要,忽视了社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

(2)某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自己的情感、愿望、意志等因素的需求和发展仅仅重视学生对高校物理知识的掌握和对解题技能的训练。

(3)在教学方式上,某些教师崇尚理性,追求规范化、划一化,从而忽视了学生谋求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目前的情况是:大学生每天都生活在色彩斑斓的高校物理世界里,但对身边的生活、社会和自然问题的基本原理却知之甚少,更不用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

2高校物理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探讨

笔者以为,高校物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在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教育,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在高校物理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促使社会协调发展。在高校物理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纠正高校物理教学中的唯科学化倾向,强调科学的育人功能,即是要求高校物理学科教学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关注学生的人性发展,更符合社会的发展方向。

(2)在高校物理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校物理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使得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更加频繁,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相关起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因此,广大高校物理教师应在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意识,充分利用所能利用的人文资源,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到学科教育中去。

3高校物理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与途径分析

高校物理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将科技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进行孤立,是不符合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的,只懂技术不懂人文的“人才”是无力的;只谈人文而不懂技术的“人才”是空洞的。只有将高校物理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笔者以为,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实现高校物理与人文素质的有机结合与渗透。

3.1提高高校物理教师的人文素质,促使渗透教育取得成效

笔者以为,高校物理教育中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关键在于提升物理教师的人文素质,作为高校物理教师,应努力充实、自我完善。高校物理教师在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应了解其他自然科学,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作为高校物理教师,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涵养。另

转贴于论文联盟

外,高校物理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在教学中,通过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合人文素质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科学人文素质的形成,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

3.2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实现物理和人文的有机结合

高校物理教育中,要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克服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高校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必然要涉及到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等观念的教育,要实现高校物理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这是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

3.3增强课程改革,从物理规律中发现人文思想

根据笔者的经验,高校物理定律无不隐含着哲理思想。在高校物理的具体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教育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等世界观。比如:讲物体能量守恒定律的时候,教育学生只有付出心血,才能取得成功。在高校物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跨学科思考问题,比如:可以教导学生高校物理与能源、材料以等学科之间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3.4通过高校物理学史,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高校物理课本中,各个物理学家论文联盟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人文素质教育事例,是具有很强说服力的素材。可以通过这些实例,让学生像他们学习,并做到多角度理解做人做事的道理。另外,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对我国目前取得的科技成果进行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人文教育的实质篇6

一、通过语文、品德等课堂教育树立与时俱进、全面发展的人生观

对于人文素质教育而言,语文和思想品德等与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课程对于树立学生与时俱进、全面发展的人生观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这些课程的教授,任课教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掌握人文教育中的精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不断成长。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明显的人文性质。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美育功能。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提高认识、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净化情感、完善人格。比如,语文教师在进行《孔融让梨》这节课的讲解时,通过让学生充分了解孔融让梨中孔融那种尊老爱幼、懂得谦让的美德,帮助学生培养相关情操。又如在语文课上,教师讲授《云南的歌会》这节课时,通过对云南这个具有典型少数民族特色的省份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壮美河山,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国多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了解到中国各民族中的文化瑰宝。语文课的这些内容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开阔了知识和眼界,促进了中小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相关内容的学习。

二、通过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直观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渐在中小学课堂中使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更加真实,学生学习也获得很大的视野。人文素质教育配合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更直观地接受相关知识。比如,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抗日战争相关方面的教学,通过引入纪录片中的图片和视频将整个抗日战争史完全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相关方面的学习真正了解到抗日战争的原貌,增强了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文主义情怀。

三、通过评比和表彰等活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宣传

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开展表彰、评比等活动加强对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培养,促进中小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宣传。所谓评比,指的是学校通过多种活动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学习进行评比,推选出在这一方面优秀的学生。所谓表彰,指的是在日常的教?w和工作中对学生的一些优秀行为进行评比和表彰。比如,对于助人为乐、刻苦学习、勤俭节约等行为进行评比,加大对好人好事的宣传,让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不断贯彻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被人文素质教育理念所感染。通过宣传,学生了解到人文素质教育在其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极其重要,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理念、优秀的品质和道德修养,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成长。笔者曾经所在的一所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文明星”“学习星”“劳动星”等模范星活动,被评为模范星的学生在走入社会后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四、校园内营造良好的人文主义环境

人文教育的实质篇7

关键词妇产科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实习生培训

中图分类号:R248.3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5.09.015

HumanisticQualityeducationintothepracticeofobstetrics

andGynecologyinternstrainingResearch

Limeiqing,wanGYi,LiaoHongqing,ZHanGYanxia

(HengyangnanhuaXinghuiReproductiveHealthHospital,Hengyang,Hu'nan421000)

abstractmedicineisathemostinthenatureofthehumanitiescolorscience,especiallythedepartmentofobstetricsandgynecology,newborn,birthisthemostexcitingmomentoflife.However,duetothescopeofgynecologyandobstetricsinvolvespeople'sprivacy,especiallysomeintractable,curedofthediseaseofdepartmentofgynaecologybroughtinpatientswithseverementalandphysicaldoubletrouble.Justenterclinicalpracticeofobstetricsandgynecologyinternstage,nopracticalexperiencetoalotofthepracticeofobstetricsandgynecologyoperation,therefore,todoagoodjoboftraininginternobstetricsandgynecologyandobstetricsandgynecologyinternsintothehumanityqualityeducationintheprocessofclinicaltrainingiscritical.

Keywordsobstetricsandgynecology;Humanisticqualityeducation;permeability;internshiptraining

妇产科医学属于一种特殊而神圣的医学领域,在妇产科医学领域我们能够体会到患者与病魔誓死作斗争的顽强与坚毅,领略到新生命降临的喜悦,也品尝到死神到来的无奈,总是给人带来一种特别的情感体验与心灵感触。①②然而,由于当前妇产科实习生临床经验缺乏且培训上岗管理中缺失人文素质教育,侵犯患者隐私,导致医患纠纷不断,给患者和医院都带来了负面和消极影响。本文主要来分析妇产科实习生培训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现状,从而提出了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妇产科实习生培训中的具体策略。

1人文素质教育内涵阐述

“人文”③是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的总称,人文素质是由知识、情感、意志、修养、认知、道德等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人的素质情操和品格。一个人的人文素质主要通过客观正确认识自我、别人、社会以及自然来表现,表现出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④对于一个人人文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后天的教育与学习获得。

妇产科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人,因此工作中充满的人文关怀对患者健康恢复具有积极作用。然而,从目前来看,在妇产科实际临床工作中都普遍存在缺失人文精神现象。在妇产科人文素质教育中,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仅仅教会医学生人文知识,最重要的是促进医学生把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人文精神,学会尊重他人,保护他人隐私,关心和理解他人,进而在妇产科实际临床实践中体现出来。

2妇产科实习生培训中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状与问题

2.1医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受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影响,不少本科院校学生选择了考研继续深造,造成研究生数量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本科院校学生。相对来讲,他们的专业知识逊色于研究生,对事物的认知和人生感悟比较浅薄,社会阅历也不够丰富,在思想上尚且没有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并且对妇产科专业存在认识误区,思想上的不重视导致医学生没有形成统一的职业认同感,⑤进而在工作中缺乏使命感与责任感,这就导致在未来的妇产科临床实习中缺少职业归属感,不利于相关工作的开展。

2.2缺少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两大重要内容,也是体现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在妇产科实习生培训课程中,医学专业知识课程所占比重大,人文素质课程安排较少。另外,在课程教学内容上,重视知识教育,忽视素质教育,过多的注重讲述“疾病”,而对“人”的讲述较少。这就造成实际培训教育知识与人文素质发展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医学生在妇产科未来的实习工作中缺少人文关怀。

2.3妇产科实习带教老师医德有待提高

实习带教老师在教授实习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性作用,实习带教老师的素质决定了医学生在妇产科临床中的表现。据了解,在妇产科实习带教老师在对实习生进行指导与培训过程中,缺乏责任心和耐心,通常对一些实际工作敷衍了事。比如,在询问患者的疾病史时,不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对患者呈现出一副漠不关心的高傲姿态,伤害了患者的自尊心。实习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实习生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严重打击了实习生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热忱。

3妇产科实习生培训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

3.1提高妇产科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人文感悟

首先,较高的专业技能是妇产科实习生在实习中不可缺少的。学校要创造条件,更好地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例如,在实习培训中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讨论学习,使学生敢于说出具体的实施对策,集思广议,展开探究学习,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其次,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感悟。在实际探究学生过程中,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体会患者的疾病痛苦,了解患者所需,从而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渗透人文精神感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3.2体验式教学培训

对实习生实施培训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通过构建问题培训情境,使实习生充分参与到妇产科临床学习中来。在实际情景培训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从患者出发,了解和感受患者所需,充分体会和理解患者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更需要精神与心理上的安心。因此,为患者营造舒适的环境,舒心的微笑与体谅,温情的笑意,理解与支持患者等十分重要。另外,还要让实习生模拟孕妇不同时期的体态、体形,深刻体验孕妇的辛苦。就这样通过体验式学习,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从重视“疾病”转变为“疾病”与“病人”并重,真正融入“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理念。⑥

3.3创设浓厚的人文教育氛围

树立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创造一个良好的班级和校园环境,带教老师言传身教,学生互助学习,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提升人文素质水平。鼓励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开辟多条教育途径,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内容,结合临床案例讲解。经常组织座谈会,为学生、教师和临床带教护士构建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一起寻找人文素质教育“短板”,一起探讨解决方法,形知识学习热潮。

3.4提高带教老师的医德风尚

做为妇产科临床带教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热爱本职工作。带教老师在临床教学中必须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此外,还要在教学中引入哲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法律法规等知识,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充分挖掘专业教材中的人文思想,向学生传授医学界老前辈乐于奉献的精神,让学生树立“救死扶伤”、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服务理念。

4小结

综上所述,在妇产科实习生培训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实习生人文素养,体现医院人文关怀精神,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是现代医院发展的内在要求。鉴于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和分析妇产科实习生培训实践中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状和问题,针对具体问题,采用多种人文素质教育途径和方法,创新人文素质教育形式和手段,加强培训教育,促进人文素质教育切实融入到妇产科实习生培训实践中来。

通讯作者:

注释

①肖松舒,薛敏,万亚军等.妇产科临床见习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医学与哲学,2013.34(12):92-94.

②刘洪玲.关于妇产科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8.29(10):79-80.

③肖松舒,薛敏,万亚军等.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妇产科临床模拟教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8(10):29-30,74.

④杨秀兰.浅析人文素质教育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3(21):139-139.

人文教育的实质篇8

高中政治教师应学会利用多种资源,采用各种手段和方式,通过一些途径,充分发掘教材的内涵,注重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教育,注重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只有建立良好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培养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兼备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和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一、充分挖掘政治教材中各栏目隐含的人文素材,让学生感受到政治学科的魅力和实用性

政治教材中许多栏目的设置实际上隐含人文的功能,如名人名言、警句格言、名人简介、知识拓展、相关链接、知识探究、专家点评等栏目。它们可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和思考,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对相关政治知识的理解更为全面和丰富;也能引导学生拓展视野,关注政治所能联系的各个领域。教师除了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这些栏目外,还要进一步丰富这些栏目及课本中其他部分涉及的内容,适时插入有关的文字资料、图片及音像资料,让学生获得真实场景中的人文情感和知识体验。

二、积极展现教材与时政材料中隐含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元素。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地把知识纳入到深刻的人文背景中去,做到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例如,在讲授《经济生活》的“市场经济中的平等、公平、自由、诚实信用等原则”时,我认识到人类的经济活动也是一种人文活动,实际上属于伦理道德的范围。经济发展中坚持诚实与信用的原则,体现了一种极具人文价值的社会思潮。联系社会热点、现实生活、学生的实际问题,如“瘦肉精”、“毒馒头事件”等这些社会实例,结合教材论证、分析,就使整个教学过程超出了纯粹对知识的把握,从而上升到人文精神的层面,并且形成了一种道德追求。

三、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时代气息,把知识修养内化为人文精神

一方面,政治老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内容应体现时代感。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运用身边事实。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应该是真实新鲜的,把书本上的伦理准则、价值观念和生活经验作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我还不定期播放精选出来的央视《焦点访谈》、《今日说法》、《道德观察》、《感动中国》、《今日观察》等节目,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一些社会现象和国际形势;在带高三时我还组织了每节课前5分钟的时事评述节目,让学生搜集整理时事,上讲台宣讲并加以适当点评。这样做不仅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使知识修养内化为人文精神,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学生的道德素质、精神境界、心理素质等提高了,社会责任感、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等增强了。

四、构建人性化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构建人性化教学模式,教师首先要树立与学生平等的观念,建立一种民主的、和谐的、互动互惠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政治教师要改变教学程中的“独白”、“灌输”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学会由“独白”到“对话”,从“灌输”到引导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质疑,在互动合作中学习。第三,在教学中要把大量能体现现代人文精神的时事背景和社会热点引入课堂。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后社会实践,落实人文精神教育。

五、政治教师不断提升人文素养是贯彻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保障

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师本身就是课程资源。”一个不具备人文素养的政治教师不可能去引领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形成。正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有令不行。”因此,教师除了师德高尚,业务能力较强之外,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对人的终极关怀、广博的文化知识、创新的思维、高尚的道德情操、好学进取的精神、幽默风趣的谈吐……增加自身的人格魅力,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的人才,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为此,我利用网络,博览群书,不断学习,认真钻研业务,积极向同行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努力做一个优秀的教师,为学生树立起一个勤学进取、博学多才、生活乐观的榜样。教师的人文素养高,学生便会在他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这种熏陶远比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重要。

人文教育的实质篇9

一、培养学员人文素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初级岗位任职教育改革的客观趋势

人文素质教育在世界著名的大学教育中普遍受到很大重视,在我国近年来也日益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来抓。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加大培养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同志指出:“人的素质和精神状态,对战斗力的形成和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军队讲以人为本,必须把部队建设与促进官兵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在部队院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要真正实践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培养出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就必须重视培养学员的人文素质。应该说,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素质培养,在我军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标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有力推动着我军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初级指挥院校全面转型,由学历教育转向岗位任职教育。岗位任职教是我军培养新型指挥人才崭新的教育模式,注重岗位任职的现实需求,侧重培养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强调人才培养的岗位适应性。军官的岗位任职能力不仅仅是一种工作能力,同时也包涵着军人特有的职业精神,而军人职业精神形成的基础就是人文素质。几年来的岗位任职教育实践证明,我们对这种理念和发展趋势已经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在积极地努力和实践。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岗位任职教育的实践中,人们并没有完全认清人文素质是官兵的基本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往往也还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完全理解和把握人文素质的精神实质。这种现实状况进一步说明,岗位任职教育院校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任职教育改革,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学员人文素养的培养的力度。

二、培养学员人文素质是适应新时期军事变革,提升学员综合素质的重要基础

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加速实现我军信息化建设,有效履行我军新世纪新时期历史使命,需要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岗位任职教育院校培养适应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需要的新型指挥人才,不仅要满足学员第一任职需要,而且要着眼增强发展潜力、打牢长远发展基础;不仅要强化学员的信息素质,使学员树立信息获取、利用、致胜和对抗意识,提高信息获取与信息管理能力、信息化武器装备使用能力和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指挥能力,而且更要强化学员的人文素质,使学员具有深厚的思想文化和道德基础,懂得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懂得为谁当兵,为谁打仗,树立军人良好的职业精神;不仅要强化学员的联合作战意识,具有一定的合成指挥能力,而且要使学员形成谋划和参与实施联合作战的自觉品质,具备良好的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不仅要有丰富的军事知识和军事实践能力,而且还要具备综合创新能力,具有丰厚的社会文化素养,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深厚的情感联系。所有这些都说明一个道理,军队岗位任职教育不仅要加强学员的军事知识、军事技能、指挥管理等军事素质,更要重视学员人文素质的培养。

三、培养学员人文素质是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强化学员精神支柱的重要途径

军人的核心价值观是军人职业精神的根本,是军人的精神支柱,在军人的价值观体系中居于基础和支配地位。从文化建设的意义来说,军人的核心价值观是军事文化的灵魂,是人文精神在军人身上的集中体现。从历史到当今,军事竞争不仅是军事硬实力的竞争,同时也是军事软实力的竞争,先进的军事文化则是增强军事软实力的重要方面,我军自创建以来,党的领导人都十分重视人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建设具有我军特色的先进军事文化。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对军人核心价值观有着高度的概括,科学阐明了我军官兵的根本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对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强化官兵精神支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当然在任职教育学员中培养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思想教育、舆论引导、文化熏陶、典型示范、日常养成、制度保障等全方位加以实施。从我军的历史使命、理想信念、战斗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大项思想教育活动,到文艺活动、读书读报、演讲活动等军营文化熏陶,这些教育活动其实都是培养学员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始终贯穿着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所以说任职院校人文素质的培养就是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四、培养学员人文素质就是军官履行岗位职责,推进部队质量建设的必然要求

人文教育的实质篇10

1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缺失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迅速推进、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跨国界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西方文化日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大学生而言,其更面临严重的挑战;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教育越来越受关注,而人文教育却越来越受冷落,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社会问题,突出表现在个性发展畸形、精神生活空虚、专业教育模式狭窄等方面,特别是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我国各级各类以培养卓越人才为主要职责的院校,即便他们深深体会到培养出来的学生将肩负着促进国家科技发展创新、促进教育改革、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全民族素质,以及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但某些高校片面地追求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忽视本校的实际,义无反顾地加入到创建科研型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大军之中,大力加强理工科建设,唯科研成果至上,从而逐渐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这最终导致部分院校大学生的畸形发展,缺乏作为一名教师所必备的重要人文素养;此外,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方面,除了上述所提到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存在许多个性问题,如:各地文化素质教育发展不平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文化素质教育方案不相同、教师的文化素质教育观念不牢固、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不够,以及文化素质教育经费捉襟见肘等,都使得高校不能很好地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取得较好效果的文化素质教育。

2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意义

面对以上大学生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存在的“畸形”和缺陷,我们要如何深入地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切实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卓越人才培养等,这已成为我国高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积极响应国家方针、政策的必然性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2006年3月,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社会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者和传承者,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如何,事关祖国的前途命运”。[1]作为卓越人才培养的高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就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迫在眉睫。

(2)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进行研究,不断地对原有的文化素质教育理论进行归纳和创新,是提高国民教育和传承中华文明的核心。通过充分的调研和实践,得出一套较之以往所有相关文献研究中更为科学、更为系统、更易操作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并给出相关的一些操作案例,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建立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开展“绿色课程”、“人文校园”、“阅读经典,传承文明”等活动,希望给广大高校、以及培养师范生的综合院校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3)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强大国防的重要保证。《国防教育法》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寓官于校,培养精通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专业人才和后备军官队伍,对于加强国际后备力量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4)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高校培养卓越人才的时代要求。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卓越人才的培养,素质的高低,将促进国家科技发展创新、促进教育改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全民族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可见,高校教育不只是要学生学知识、学技术,而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知识、有专业、有道德、有理想的卓越人才。

(5)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高校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所在。文化素质教育对大学生个性塑造、心智健全、人格完善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它能够拓宽德育的渠道,增强大学生的人文底蕴,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够引导高校大学生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成果,为其打下牢固的审美基础,有助于将德育的内涵进行拓展,将理论课教学、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思想、道德、文化、审美、心理教育融为一体,并通过文化环境和氛围潜在地影响高校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和行为方式,这些都是高校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所在。

3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究

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运行,认真拓展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地保证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有序的开展,强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文化品位与格调的提高、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卓越人才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要坚持大学生素质教育,就要切实做好以下几点:

(1)健全文化素质教育制度和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立体、开放的文化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突出区域文化特色,融合人文与科学教育,本着“发挥个性、寻求共性、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原则,大力开展以基地建设为轴心,通过建立健全文化素质教育领导机制、完善相关制度、改革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校内外系列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和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等工作,以培养知识面宽、创新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卓越人才培养潜质的优秀学生。

(2)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和科研能力建设。教师是文化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为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要求广大教师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学习、与时俱进”,以加强自身修养和师德教风建设,在教学中主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为使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具有科学性并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各高校应该积极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活动,如:承办“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会”,“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成立暨基地建设工作研讨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研讨会”、“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年会”等。

(3)改革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把文化素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学校把文化素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内容可按文学艺术、哲学人生、科学生态和历史文化等形成系列,实行文理渗透,优化课程结构。同时,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科齐全及卓越教育优势,实行文理渗透,因材施教,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强了创新教育和绿色教育,开设了“创新教育学”和“卓越教育课程”,所以,从课程设计的层面上看,我们已经具有自己独特的培养文化素质教育高素质人才的条件。

(4)坚持文化素质教育,实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以学生成才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着力培养“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三强人才”。学校以大学生文化素质为依托,实行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为主要内容的“卓越人才培养工程”,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校尽可能多地给试点专业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研究型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条件;为学生提供各种训练环境,各种学术交流平台,金工实习平台,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工程实践、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活动;加大对试点专业实验室建设、基地建设投入力度,支持开展试点专业的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师资培养和学生实践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