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广播电视监测中心工作总结十篇广播电视监测中心工作总结十篇

广播电视监测中心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2:47

广播电视监测中心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广播电视;监管平台;网络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G22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973(2011)04-0119-03

analysisofBuildingapowerfulintegratedmonitoringplatformofRadioandtelevision

CUiJie-hui

(BroadcasttVmonitoringCenterofShaanxiprovince,Xi’an710061,China)

abstract:theconstructionofanintegratedmonitoringplatformforradioandtelevisionnotonlyhasanimportantrolebutagreatsignificance,aswellasobjectiverealitiesandrequirementsofChina’sradioandtelevisionproductivitydevelopment.toprovideasolidfoundationforthescientificmanagementaccordingtolaw,weshouldconstructaclassifying,wide-rangingandtechnicaladvancedintegratedmonitoringsystemforradioandtelevision.

Keywords:radioandtelevision;monitoringplatform;networkconstruction;role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结合国内和国际的实际情况。目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跃升的新阶段,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主要课题。高速稳定的发展必须要有高度稳定的社会环境,需要统一意志,统一思想,统一力量的特殊手段。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已成为统一中国人民意志、凝聚中国人民力量的政治工具和宣传工具,广播电视的社会公益属性,其强大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如何加强舆论主阵地的管理已成为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工作,这就需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播电视监管平台,为广播电视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行政执法依据,确保广播电视科学管理、依法管理、综合管理。

一、建设广播电视综合监测监管平台的重要作用及其现实意义

新兴的工业革命起源于欧洲、发展于欧洲、创建于欧洲。同样,广播电视作为新兴工业革命和文化的前沿代表,处于新兴社会发展的上层建筑领域,服务于国家和政党,服务于人民,其本身所属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发挥作用的重要性。广播电视技术是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的产物,其本身的技术不具有阶级性,但为阶级社会服务又赋予了它阶级内涵。西方资产阶级奠基了广播电视发展技术基础,并对其社会属性地位进行定性和潜移默化,并深深渗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广播电视等新兴媒体已成为国家和政党服务的工具,用于宣传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宣传他们的社会价值观以及社会生活方式,从而成为奴役本国人民,诈取发展中国家人民利益的吹鼓手。由于他们在揭示广播电视阶级本质属性方面先起于我们,市场化程度强于我们,管理效率上高于我们,作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只有认识广播电视的阶级属性,认清广播电视服务的职能,理清广播电视服务的特征,才能正确地把握好对广播电视的运用和管理。广播电视运用和管理是相互促进的共同体,是一对共荣共进事物的两个方面。中国广播电视在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除基础技术、基础管理与西方相同之外,其它更多的方面,需要我们学习西方的经验,借鉴西方的先进成果,从而用广播电视技术服务于我们。如何依法管理广播电视技术,依法管理广播电视内容生产,依法管理广播电视设施,依法管理广播电视经营者,如何规范广播电视的科学管理,并顺应时代要求,把广播电视使用好、管理好、发展好,使广播电视技术为我所用,成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的舆论工具,这就需要我们建立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广播电视技术和管理手段,需要我们认真学习,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创新,增强依法管理广播电视的科学性。广播电视管理工作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设备效率最大的工作,同时也是广播电视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所以,加强广播电视管理,既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也要有正确的方法,更要有正确的管理思路。我们在借鉴西方广播电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腾越起我们的广播电视事业,是党和政府以及广电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广播电视从技术到内容,从管理到效率,从发展到延伸都有其内在的规律。研究发现这些规律,遵循这些规律,并很好地运用好这些规律,使其为国家、民族、政党服务是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时代要求。广播电视监管工作在我国属于以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为主,延伸到广播电视技术监测、广播电视信号覆盖、广播电视内容播出、广播电视广告播出及互联视听节目内容、广播电视信息管理等综合的管理工作集成,所以,建设集广播电视有线无线、模拟数字、地面空中综合监测平台;建设卫星、手机、互联网、iptV等新兴视听媒体监管平台。通过技术和人工手段,提炼出广播电视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监督的科学依据,全面加强广播电视等媒体全波段、全时段、全方位的监测监管,是广播电视现代技术发展与时代运用相结合的客观规律。只有明白其重大意义,才能心明理通,才能使广播电视的价值得到最大发挥,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二、建立广播电视综合监管平台是广播电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现实及其要求

在西方国家广播电视已实现了国际性经营、跨区域经营、多媒体文化综合经营。经营类别分经营性广播电视和公益性广播电视。经营性是按照市场运营模式运作。无论是集体所有制、股份制、个体经营主体,都是实行自我发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公益性的运作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运作方式也是自我发展、自主运营、自负盈亏。它可以享受国家税收减免政策。既可以享受国家、集体、个人的补贴,也可以在社会中进行募捐。无论采取哪种方式运作,它的注册纳税、内容播出、设施保护都是依照国家广播电视法律运营,违反法律的运作方式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我国广播电视实行中央、地方4级架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综合、从快速到繁荣的发展过程。广播电视既是各级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主流宣传的主阵地;既是各级党和政府的经济实体,也是社会文化生活的载体。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广播电视是党委和政府的工作机构,属于国有办广电,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比较充足,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共同发展广电的良好局面。广播电视的公益属性和产业属性不断扩张,既彰显了广播电视应有的社会价值,又促进了广播电视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当然在广播电视繁荣发展的背后,也隐匿着为追求产业最大化,在资源利用上,在内容播放上,在广告经营上,出现了与主流社会价值、道德、国家法律相违背的问题。这对国家管理广播电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广播电视以信号传输为特点的文化阵地,由于覆盖广、传递快、影响大,在人们意识中印象深刻。而广播电视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声音,一旦产生负面影响,其后果严重。所以,广播电视等媒体始终要处于可管可控的状态尤为重要。管理好广播电视是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保证,是党和人民之福;管理不好广播电视就是自毁长城。加大广播电视的信号管理,安全播出管理,内容生产管理,其广播电视综合监管平台就是管理手段的必须条件。所以,建设与广播电视生产力水平发展相适应的综合监管平台,建立广播电视技术完备、素质全面的监管队伍,是广播电视技术发展、内容发展、产业发展的时代要求。有了广播电视监测监管平台,有了一支以科学技术为手段的队伍,管理广播电视就有了抓手,就有了理论与实际工作的结合,从而使理论作用于实践促进工作发展产生了第二次理论飞跃。

三、建立类别清晰、内容广泛、技术先进的广播电视综合监测系统,为依法科学管理广播电视提供坚实的基础

中、西两种社会制度,由于文化的差异,社会发展的历史不同,社会发展的进程不同,在相同的广播电视技术基础之上,产生了不同的社会阶级利益,在广播电视的应用上,存在着作用不同、职能不同、发展模式不同,从而产生了广播电视技术管理、内容管理、运行方式管理的差异。由于我国是以行政区域规定广播电视发展格局,这就造成条块分割、管理重叠、发展不平衡,形成了广播电视管办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存在着行政管理、内容管理、经营管理、效率管理的问题,存在着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方法落后,依法行政强度不足等问题,从而形成了蓬勃发展的广播电视事业与落后的管理局面的巨大反差。

当前,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没有放弃颠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策,对我国广播电视管理工作提出比任何时期都更加严峻的挑战。经营、管理、监督是行业的发展要求。广播电视综合监测平台是行业管理、监督的必备手段。目前,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发展分为固定监测和移动监测。固定监测又分为开路监测和有线监测。移动监测就是利用车载监测设备,在对广播电视进行监测的同时,对其播出源头进行定相。无论哪种监测技术,都是对广播电视信号覆盖、传输、安全、内容、广告等视听节目进行监测,为依法管理广播电视等媒体提供科学的依据。

在现代科学发展中,广播电视监管技术发展日臻完善,按照广播电视监测平台、安全播出调度平台、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监管平台于一体的集约化总体设计要求,建设架构合理、配置合理、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系统易于使用、维护和扩展,考虑长远与实际需要相结合,把模拟的、数字的、卫星的、地面的以及手机电视监测、移动监测、数字电影机监测等监测内容相涵盖,从科学性、功能性、实用性、未来发展等多方面出发,满足广播电视监测监管实际工作的需要。其主要功能,一是满足广播电视安全监测,实现对广播电视播出信号的实时监测,及时了解网络的运行情况。对有线数字信号、手机数字电视CmmB、地面数字电视DtmB、以及开路电视(调频广播)的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节目插播、异常频点进行实时监测,对未经批准播出的频道及合法频道在非播出期间的播出进行实时监测,同时保证电视节目广告播出的安全。二是满足广播电视质量监测。无线模拟信号通过设在当地的前端设备对无线覆盖工程的电视调频信号进行采集、处理、指标测量以及压缩编码,实现实时一对一监测,并通过网络回传省中心,随时掌握各发射台的播出情况。对数字电视通过前端设备,对数字信号实时解扰、Qam信道层指标监测、解调后传输流内容监测、eS层监测分析视音频内容。监测总控平台,对国家、省、市和各县级监测前端的测量数据进行采集、汇总、数据处理和存储,并根据完善的报警机制,在总控平台进行自动声光报警,通知相关的工作人员。三是满足广播电视内容监测。国家、省、市和各县级监测前端根据其监测任务和监测信号,配备相应的前端监测设备和存储设备,对于其监测范围内的各套节目内容进行实时监测,并按照标准进行转码存储,支持监测前端指定节目的一个月或更长时间的存储,存储机制采用自动删除自动覆盖原则。有线数字电视监测系统还将作为一个完整的节目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质量监测、节目内容监听监看、广告自动监测、同步转播自动监测、错播自动监测、版权盗播监测、新闻节目自动编辑等功能,建立技术先进、功能齐全、反应快捷、数字化、网络化、高度自动化的广播电视综合监管平台。

建立类别清晰、内容广泛、技术先进的广播电视综合监测系统,不仅是立足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史现状,也是应对国内外恐怖主义、不法分子、别有用心之人对广播电视进行的破坏。同时也是应对西方霸权主义利用广播电视技术对我国人民进行混淆视听的宣传,分我民心,延迟我国发展的应有之策。当前,我国与西方在广播电视阵地上进行着针锋相对的斗争。我们不仅要掌握我国广播电视宣传的情况,也要清楚西方利用广播电视对我国进行的实际打压情况。坚持科学管理广播电视,坚持依法管理广播电视,要确保这“两个任务”的实现,必须要有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建立广播电视综合监测监管系统是管理广播电视的必然历史选择。

参考文献:

[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1.

[2]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监测中心、安全播出中心、监管中心、数据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Z].2011.

广播电视监测中心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广播电视监管工作思考

党的十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要求。报告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广播电视行业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生力军,可谓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前景令人鼓舞、机遇与挑战并存。广播电视监管工作,作为安全播出的重要保障,其地位和作用越加明显。只有与时俱进、乘势而上、做好做强,才能适应形势和任务需要,切实服务好大局,当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千里眼,当好广电事业、产业跨越发展的护航者。

一、进一步明确任务和责任,增强做好监管工作的主动性

2.1广播电视播出的安全性,要求监管必须全时空

广播电视安全优质播出,确保用户收听、收看,是国家主管部门对广播电视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检验和展示广电工作的途径和窗口,可以说安全播出连着千万家,承载着千万广电人辛勤的汗水。

近年来,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安全播出工作,播出单位技术设备不断提升,各项制度措施不断健全,安全播出一年好于一年,播出事故呈逐年下降趋势。但由于播出及传输单位点多、面广,特别是信号传输线长,易受外界条件影响,加之监管机制不够健全,播出中仍时有问题发生。尤其是地市级单位问题相对较多,有的出现静帧、黑场、无伴音;有的不能按时开机,也有的出现停播等问题,甚至构成重大事故。因此,只有进一步加强监管工作,确保全时段、全站点实时监管,及时发现和及时处理播出及传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确保播出安全。

2.2舆论引导任务的广泛性、重要性。要求监管必须全覆盖

广播电视作为主流舆论媒体,担负着弘扬时代主旋律,宣传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的使命任务。就是要真正把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到百姓心里,把党委政府的声音传到家家户户,动员和鼓舞人民群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作为广电人,都深感这一任务艰巨光荣、责任重大。

我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和县以下城镇,因此,县(市)级广播电视播出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大多数民众的收看,更关系到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的效果。

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监管必须覆盖到县级播出单位,以随时掌握基层的播出和收看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播出中出现的问题,让安全优质播出惠及更多更广的人民大众,切实让基层的干部群众都能及时听到、听好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声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

三、广电事业产业的两重性,要求监管工作必须监管并重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广电事业、产业发展的空间将会不断扩大。事业要做好,产业要做大、做强,广播电视的监管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努力适应形势发展和任务的需要。广电事业的公益性,要求广播电视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产业的商业性,面对的是激烈竞争的大市场,遵循的是经济规律,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尤其是互联网视听节目日益丰富,“三网融合”快速推进,由市场竞争和利益驱使导致的违规行为甚至违法事件也将会不断增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客观上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大监管工作的力度,由过去的注重监测信号质量、确保信号畅通,向监听、监看播出内容,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类违规行为,确保信号、内容双安全转变,即监管并重,实现一体化。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广播电视和网络影音节目的强有力监测与管理,解决好“监”却不能真正到位,“管”却不能及时有效的被动局面。通过强有力的监管,来保证事业发展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产业发展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使两者共同发展,共同促进。

二、工作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2.1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

广播电视作为党和政府的主要宣传工具和大众喜闻乐见的主流媒体,在统一思想,稳定社会,促进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监管工作作为安全播出的保障手段,从一定意义上讲,它不仅是一项技术措施,更是一项政治任务。

但从目前的情况看,部分同志对这项工作的认识还上不去,有的只把监管工作简单地看作是值值班、看看电视,与收发室、看大门的相提并论,对监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工作中有畏难情绪,怕管多了得罪人、下边烦,发现问题时也不愿去较真,缺乏安全播出的责任意识;还有的同志认为监管工作不是播出一线,没必要搞得大家太紧张,管得太严,差不多能过得去就行了,喜欢自己和自己比,自满自足,等等。

这些模糊和错误认识,一定程度影响着监管工作的质量,也影响着安全播出的水平,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

2.2监管队伍业务素质和能力还不够高

一是专业知识水平还相对较低。目前看,基层从事监管工作的同志,相对缺乏比较系统的专业学习培训,对监管工作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掌握的不够,特别是对监管设备的管理维护常识知之较少。大部分值班员对技术设备仅局限于一般的操作使用,对设备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搞不懂原因,排除不了故障。

二是判断、分析、处理事故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强。有的同志对监测中发现的事故,不能准确判断,妥善处理,一遇情况就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有的把传输或发射中的问题当成是播出前端问题去处理;也有的把播出前端的情况当成是传输或发射的问题来对待;还有的误把监测设备故障当成是播出问题来解决,结果是适得其反。

三是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有的同志工作不认真,精力外移多,本该下班办的事情拿到上班时间办,影响工作;有的怕苦怕累,争名逐利,比待遇、比地位多,比工作、比贡献少,带着消极情绪干工作,敷衍应付;个别同志工作懒散,不按规定巡机巡检,存有侥幸心理;还有的不按规定请示、报告情况,有虚报、漏报、瞒报现象。尤其是下边一些站(点),值班员不能坚守岗位,时常出现脱岗,离位的现象,致使有情况不能及时处理,影响安全播出。

2.3监测系统和设备还不能满足需要

一是监测网建设滞后

目前,省级广播电视监测网大都只通到地市,而从各地(市)到县多是断档。互联网视听节目监管和iptV监管相对滞后。

二是现有设备部分老化

监测设备大都24小时开机、不间断工作,且无备机替换,因此电子元器件的自然损耗相对较大,设备故障明显增多。预警屏维修率达80%之多。室外接收天线等设备,风吹日晒,器件老化较严重,有的经常出故障,不能正常工作。

三是设备维护困难较多

主要是缺技术人员、缺备品备件、缺专项经费。目前,我省监测网仅有省局2名同志负责技术维护,各地市监测站均没有技术维护人员,有时上边出问题,下边也同时出情况,2名同志忙得晕头转向;有些较复杂、难度较大的故障问题,还需要厂家来人处理,延长了处理时间;大部分监测设备尚没有备品、备件,坏了主要是靠维修,个别器件还需要寄回厂家,耽误时间较长,影响安全监测。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办法和对策

3.1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高监管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一是抓好经常性学习

坚持把学习教育作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凝心聚力的重要措施常抓不懈。做到年度有计划,每月有安排,每周有学习教育活动。学习中,注重搞好三个结合,即:原原本本学文件与联系实际对照检查相结合;领导教育辅导与大家交流学习体会相结合;学习教育情况考核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在组织搞好本级学习教育的同时,采取下发文件、材料,组织知识竞赛等形式指导好下级的学习教育。在系统内部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建设一流的监管队伍,奠定过硬的思想基础。

二是注重搞好集中培训

以十精神和上级有关安全播出的指示要求为指导,以总局《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及专业实施细则》等文件资料为基本教材,紧密结合队伍实际和工作需要,每年举办1―2期安全监管技能培训班。采取专家授课,研讨交流,参观见学等方法认真施训,确保培训效果。通过学习培训,使大家进一步明确安全播出的意义、规定和要求,熟练掌握监测设备的使用与日常维护方法,提高指挥调度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是做好典型引导工作

着眼队伍建设正规化、监管工作规范化,在省、地市级单位,选拔和培养一批示范单位和先进个人典型,大力宣扬先进事迹,总结推广经验,使上下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推动整体工作上质量、上水平。

3.2统筹谋划,加快监管网络建设

按照总局要求,着眼“技术监测,内容监管,指挥调度”职能需要,依托现有监测网,上拓下延,组建起全功能、全覆盖的监管网络。在技术监测上实现对有线、无线、卫星广播电视和CmmB、iptV信号的实时监测;在监管内容上实现对省、市、县三级自办节目和网络视听节目的监听监看;在监管对象上实现对省局直属播出单位、各地市、县三级播、发、传的指挥调度。

在建设方法上,可采取两步走,即:省属中心及周边地市、县和条件成熟的单位先建、先试,然后推广至全省。在经费、人员保障上,积极主动地靠上去做工作,努力赢得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举上下之合力,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抢抓机遇,力争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监管网建设,为安全播出架起一道守护屏障,为广播电视行业管理提供可靠服务与有力支撑。

3.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1)学习教育制度

坚持把政治理论学习作为经常性的任务来抓,做到月计划、周安排,常抓不懈。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精神和省委的决策上来,统一到局党组的部署和要求上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担当任务,履职尽责。

(2)请示报告制度

按照总局62号令和省局的规定要求,加强监管工作的请示报告。每周向主管部门汇总报告一次监管情况,重大事故和重要情况及时报告。重要问题及时请示,做到监管不越位,指挥调度不越权,对事故问题不漏报、不虚报、不瞒报。为领导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3)监管例会制度

监管中心每周召开一次工作例会,总结上周工作,部置下周任务,提出工作要求。各地市每季、省每半年组织召开一次工作会议,认真总结安全播出及监管工作情况,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研究改进措施。

(4)网络巡查制度

通过网络视频时时检查值班员、带班员和带班领导在岗在位、履职尽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做好检查记录。

(5)通报讲评制度

每月将监管情况整理、汇总,以文件通报形式发播出单位和主管部门,表扬好的、批评差的,并针对存在问题,督导搞好整改。

(6)检查评比制度

严格制定监管工作标准和规章制度,统一印发各单位执行。并结合安播保障期和年度工作总结,抽派人员对各单位落实执行情况进行实地检查,结合平时工作情况评比出个人、单位先进,予以表彰奖励。

(7)绩效考核制度

着眼调动积极性,鼓励大家争在平时,依据上级精神,将监管工作分类量化记分,做到每天有记录,每月有小结,每季有考评排名,按考评结果,奖优罚劣,促进工作落实。

(8)设备维护制度

以省、市两级为重点选好配强专业技术人员。每个地市至少有1―2名懂设备,会维修的技术骨干,负责本地区市、县两级设备的日常管理维护工作;中心本级技术科要有4―5名技术人员负责技术保障和指导全省的技术工作。各地市技术人员每月对所辖县设备检修一遍,省中心每季对各地市设备巡查一遍,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设备运行稳定,安全可靠。

(9)安全警示制度

把总局、省局和中心的有关制度规定编印成册,下发到每名干部职工学习,把日常性工作流程、规定、标准制框上墙,时刻警示大家心中牢记职责和安全。同时将各单位近年来发生的重大责任事故和处理结果整理汇总,作为警示教材印发各单位学习,从中汲取教训,引以为戒,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感、紧迫感对待工作,恪尽职守,扎实工作,高标准完成好监管任务。

参考文献

[1]十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广播电视监测中心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数字电视网络信息安全卫星数字电视信号

一、数字电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1、数字电视网络结构单调。相比较环状和网状的拓扑结构,星型拓扑结构只有一个中心结点,而且这一个结点要完成周围所有网络点的中继工作,所以当工作负荷过重时,经常会出现网络滞塞等问题。而且,当中心结点一旦出现问题,整个局部网络都会失效,维护成本较高。数字电视网络要承担的传播功能除了广播电视还有各种数据信息、VoD等等增值业务的传输,所以星型结构完全不能满足数字电视信息传播的高要求,经常容易出现信息泄露会丢失现象,所以这种单一的网络拓扑结构存在很大缺陷[1]。

2、数字与模拟信号的兼容传播问题。我国将在2015年全面关闭模拟电视信号,届时中国将全面实现数字信号。但是在数模兼容传播的这些年里,网络反射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安全问题,因为在接收模拟电视信号时,反射在屏幕上的图像不但会出现重影,而且它对数字电视也会造成极强的码间干扰,这些干扰主要来源于网络中所存在的反射波。反射波会让数字电视信号落后于直接波延迟传送到接收点。这是一种非线性失真增加状态,即CtB与CSo的指标劣化,当两个码流序列无序的混在一起时,就会影响到数字电视解码器的判断,从而增加误码率,导致数字信号和网络信息的流失,造成信息安全问题[2]。

二、数字电视网络系统的信息传输安全

目前数字电视系统的传输安全主要包括了数字信号的传输安全与传输系统的安全。信号的安全是指一切通过网络传输链路所传送到用户端的节目信号都是用户所预订的、可以接受用户控制的完整信息资源。为了保证信号能够安全完整有效的传送到用户终端,理想条件下必须对所传输的所有节目进行其特征及各个参数的监测检查,并且要保证参数监测的实时性,因为非法入侵信号可能会随时入侵网络信息传输通道而导致传播链路参数的变化及紊乱。

三、数字电视网络安全监测系统

1、实时监测。对数字电视网络的实时监测系统是半人工半自动的监测系统。它可以对数字信号传播中所出现的例如劣播、停播、静帧、黑场等传播异常现象进行报警,而且还会在信号传输信道与码流方面进行技术指标的自定义修改,帮助工作人员快速了解网络信息传播所出现的异状,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想要实现实时监测系统就要配合数字报警查询系统、卫星信号传输系统与信道监测系统等等。

2、媒体检索。这里所说的媒体多指现在的数字媒体、流媒体。利用媒体查询系统可以帮助用户查询数字电视信号、卫星电视、模拟电视节目等等。它主要采用的是四级存储制度,省市一级电视台的节目可以为用户存储30天,此为一级存储;区级电视台节目可存储15天,为二级;上星的卫视频道节目可以存储7天,为三级;数字电视收费频道节目可以存储3天,为四级。而且这些节目存储都为用户加密,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设置专属密码。

四、广州有线数字电视监测系统的应用

广州市的数字电视监测系统成立较早,在2008年。它的数字监测系统囊括了对所有省内电视广播节目的监听与监视,以及对电视广播节目播出事故的自动报警,还能够帮助工作人员辅助查询和分析故障,第一时间处置数据和记录节目等等功能。它全面有效的监控了广州市所有广播电视节目及网络信息传输的质量与安全性,同时还提供了诸如可视化网络优化、辅助和引导工作人员进行定向定量的传输信道的全面监控。广州广播电视台数字监测系统的第一大任务就是直播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奥运会期间,它以最好的表现完美的保证了电视台对奥运会的所有直播的安全与信息传播安全,这一举措还被09年国家广电总局评为全国最佳科技创新电视台奖[3]。

总结:数字电视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推广及保护是我国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的重大内容,尤其是在如今这个广电信号交接的时代,更要注重数字电视网络信息传播的安全性,保证国家信息的安全,从而稳定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安志伟.浅谈数字电视的网络信息安全[J].有线电视技术,2008,15(8):113-114.

广播电视监测中心工作总结篇4

1.1自动识别功能在广播电视广告监测中的应用

系统具有自动分析和识别功能,根据需要生成规定的结果报表。系统能够和广播电视监测中心办公系统联网,在局域网中的各办公室能够方便地查询各频道的识别结果,并能够回放、复听识别出广告内容,并且根据需要进行各种分析、统计和打印。对广告类别进行科学的划分,能自动区分公益广告、酒类广告、影响进食类广告、禁止播放类广告、频道宣传广告、节目宣传广告、医药专题广告等类别,且能根据实际需要,增减广告具体的分类。严格的权限管理,系统管理员可对管理人员以及客户查询权限进行管理和分配,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查询任何内容时必须标有播出频道、播出时间显示,具备自动快进、倒退、暂停等功能,且快进、倒退时不影响声音、画面质量。具有完善的管理功能,能够通过网络对监测中心数据、远程监测站的存储内容、分析结果、采集频道、人员权限等进行设置和整理。

1.2系统在广播电视广告监管的安全措施

建立系统各级参数配置数据库,可以对监测网范围内所有系统中软、硬件的相关参数进行统一设置。通过配置用户权限的设置或防火墙使其他网络与监测专网的隔离,可识别各种不良攻击,有不良用户记录时拒绝登录。定期对网络进行病毒检查,实时自动识别来自各种介质(软盘、光盘、接收的数据文件)的病毒并查杀。系统有备份措施和可靠的冗余技术,出现故障时能迅速恢复,对可能发生的故障进行预警。同时终端通过专门的丢包恢复机制,尽可能地恢复因为网络拥塞造成广播电视信号质量的下降。在网络出现较长时间的中断时,终端能在网络恢复连接时,自动重新开始连接。系统具备远程重启及远程在线升级功能。

1.3系统具备科学的权限应用管理功能

整个系统采用统一的权限和角色管理,监测中心可以保存和管理所有的用户及其权限,能做到按统一要求对系统中所有用户和角色的权限进行管理和限制。用户权限管理如下:可以方便地定义用户可以进行的操作、以及用户可以使用系统的时间和位置。具有高效的广告样本截取功能,能够对广播和电视广告进行截取,建立完善的广告样本库。为保证系统数据采集和任务实施的精确,在系统管理和系统运行中采取实时时钟同步,保证系统的时间一致性。时间准确度为100ms以内。对访问系统相关操作进行记录,对于恶意或非恶意的访问,都要有记载,系统提供相应的功能对数据进行分析。

1.4系统在广播电视广告监测应用中具备高度的安全性

对各项数据操作进行记录,便于分清责任;系统运行过程生成相关详细的日志文件,以备分析处理查询;预留internet访问接口。在查询过程中可以对查询的广告内容进行导出;预留样本导入接口;具有对存储的视音频文件导出功能,文件可以使用mediaplayer播放并可转换成DVD,VCD格式的文件;具有设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测功能(特别是存储录制情况),能进行异常情况的声音文字报警。系统每天中断运行时间不大于10分钟。

1.5系统在广播电视广告监管中的先进技术应用

样本截取具有打点标志和批处理入库功能。根据广播电视的广告播出特点,每个广告样本能够适合于所有的广播电视频道,避免重复采样。系统具有智能识别能力,能够对新广告进行智能识别和定位。迅速发现新的广告,及时补充样本库,保证系统检测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具有硬盘空间自动整理功能,免除人工干预。广告监测软件系统采用基于window系统的C/S结构,选用SQL数据库。所有软件提供友好、方便的图形化人机交互界面,便于操作和掌握。采用高效的广告识别算法,能多线程并行处理,能够承担对几十套甚至上百套广播电视节目的广告同步监测。当条广告识别正确率达到99%以上,全部广告识别正确率达到98%以上。每天的识别处理能力在25000条以上。识别内容包括广告播出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播出次数、播出频率等。软件采用模块化结构。广播电视广告监测网作为一个独立的ip网络来进行设计,能够实现对内和对外通信需求。采用私有ip地址段,外部网络需特别设置方能访问到监测网络。在分配私有地址时,能充分利用网络地址,减小路由表,提高路由效率。具有系统设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测功能(特别是节目内容存储情况等),能进行异常情况的声音文字报警。系统时钟准确,误差小于100ms。为了能够在全网范围内实施广播电视隔离和安全控制管理,系统支持为多个业务部门和应用系统,划分多个虚拟网。考虑到性能价格比,操作系统选用microsoft公司的windowsXp作为计算机系统的平台。数据库平台选用数据库管理系统microsoft的SQLSeRVeR。软件开发平台选用VisualStudio,包括VisualBasic,VisualC++或Delphi,JaVa等作为网管系统和应用程序的开发工具,保证系统的安全、高效和界面的友好性。

2系统在青海省广播电视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广告监测系统的识别核心,是通过对录像文件的声音进行量化,并与广告模板进行比对,找出所需要监测的广告片断。但是在对模拟视音频录像过程中,由于输入视音频的声音会忽大忽小,所以严重影响了对视音频文件的正确识别。经过对视音频文件的对比,提出在对声音进行模板识别的同时,可以在识别区域提取一帧图像,进行再识别,这样就可以保证二者识别的准确度。系统实现语音与图像同步识别如图2所示。经过实际测试,广告识别精度由原来的75%提高到了85%。

3总结

广播电视监测中心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广播接收机;具体运用

广播电视监测系统中,运用广播接收机,能够极大程度上提高广播监测系统的性能,提高其监测的效率,但是广播接收机的运用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运用问题,包括:静噪电路故障、录音问题、频率稳定性问题等,需要加强技术研究,充分的利用监测网络技术,构建完善的监测系统体系。

一、广播电视监测系统体系结构

(一)监测数据处理系统

广播电视监测数据处理系统,能够对接收机接收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以及数据存储。同时还能够管控采集端设备。当底层采集端获得授权后,允许在数据采集回传端,安装数据处理系统,但是只有本级别系统才可以。

(二)监测数据采集端

广播电视监测系统的采集端,包括广播接收机,是基于节目播出源与地域设置的,其主要发挥的功能是收集广播信号,包括闭路数字信号、闭路模拟信号、开路信号接收机等。监测数据采集端主要是负责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解调转换,将其上传至中心处理系统,在进行数据处理。

(三)数据传输网络

广播电视监测系统中的数据传输网络模块,其主要负责将广播接收机回传的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系统中,进而实现数据分析与处理。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回传网络,是由多个分支组成,市级回传网络依靠省级回传网络,进而实现数据传输,不仅能够降低监测网络系统建设成本,还能够协调管理各个子系统。

二、广播电视监测系统中广播接收机运用的问题

广播接收机运用存在以下问题:其一,信噪问题。广播接收机的运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接收机安装位置与环境不同,以及信号发射机的影响,进而能够影响接收机的信号的质量。中波波段的信噪较小,因此对接收机造成的影响较小。调幅类广播信号较低,则会造成无音频输出,最终造成接收机发出故障报警信息,给广播电视监测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其二,录音过程故障。接收机的运用中,极易出现录音过程故障,主要是当监测系统在录制过程中,出现反相时,则监测系统难以检测出故障信息,进而降低节目的收听效果,接收机出现信号缺失时,会影响广播信号录制效果,影响观众的体验,主要是因为监测系统在进行录音时,只能录制单一声道信号,若在录制的过程中,出现反相,则会引发系列问题,比如噪声、无声等问题。其三,信号稳定性问题。广播电视信号监测系统的功能实现,需要利用远程监控系统,该系统通常是无人坚守的,因此需要确保接收机的稳定性,以及接收机信号频率的稳定性,以此避免发生故障警报,影响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该种问题在监测系统应用中很少出现,主要是由于其隐蔽性较强,若引发此类故障,则会给监测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广播电视监测系统中广播接收机运用措施

(一)静噪电路故障处理措施

广播接收机运用的静噪电炉故障问题,可以采取切断静噪电路的方法,该种方法较为简单方便。静噪电路在接收机内部,因此可以在其外部加设切断电钮,在音频输出前,采取手动关闭静噪电路的方法,使得无论输出信息强弱,均能够确保音频的输出,使得监测系统能够始终检测音频信息,确保其正常运行。同时切断静噪电路,还能够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将数据资料信息完整的保存下来,为系统研究人员,提供信号强弱判断依据。

(二)录音问题处理措施

广播电视监测系统运行时,尤其是在开展录制工作时,只能处理单一声道,但是接收机接收到的是两个不同声道,进而造成录音问题,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则需要限制接收机工作声道,将其变为单声道,或者将接收机工作声道改为电路,将左右声道放置于同一声道中,避免出现相互干扰问题。采取单一声道工作,若单一声道出现反相,则广播监测系统能够及时收集信息故障信息,以此便于解决与维护系统故障。除此之外对于信号传输过程中,出现的声道缺失问题,可以采取音量识别方式,利用录音监测系统实现故障信息检测。

(三)接收机频率稳定问题处理措施

通常情况下接收机出现频率稳定故障的几率较小,但该问题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将会对广播电视监测系统造成极大的影响,且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存在接收机频率稳定性故障的案例,经过研究分析后,发现该种故障问题主要是人为造成或电源波动因素引发的。对于电视遥控接收机来说,难以实现频率重新设置,因此难以处理频率故障。接收机发生频率稳定性故障时,默认的频率值没有出现变化,且接收机存储性能也较为稳定,因此可以利用不同序号对其内存进行标记,激活序号调动默认频率,这种方法需要在现有的线路中,加设新电路,需要预留频率设置时间。该种方法不仅结构简单且施工成本较低,还不会给接收机造成影响。

四、结束语

广播电视监测系统中运用广播接收机,使得监测系统的监测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也简化了监测系统工作程序,但是接收机运用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加以改进,以此避免给广播电视监测系统造成严重影响,提高广播电视播出的质量,为用户提供高质量服务。

作者:张恒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五七三台

参考文献:

[1]杨猛.广播接收机在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应用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03):89-90.

[2]游声红,罗静,许扬.广播电视监测监管与指挥调度平台综合系统[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3(02):108-111.

[3]周锡安.泉州市广播电视监测中心监测系统设计[J].电视技术,2011(12):64-67.

广播电视监测中心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发射台站;自动化监控;综合管理;安全播出;环境监测;视频监控

1.引言

随着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对广播电视发射台站安全播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有效地提高广播电视发射台站安全播出管理水平,如何从技术上提高发射机安全播出能力,减少人为责任事故,实现“有人留守,无人值班”,是发射台站最为关心的几个问题。要圆满完成安全播出任务,不仅取决于台站技术队伍的素质,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技术手段是否先进。过去我们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只能靠人工的巡视、发现、判断、处理播出中出现的问题,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和精神压力大,安全播出效率也不高。现在采用自动化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以设备自动化为基础,以先进的监测设备和科学管理为平台,实现广播电视节目从传输到发射各个环节的自动控制、自动监测和自动播出管理,确保了广播电视发射台站安全播出工作万无一失。

2.系统概述及总体要求

发射台站自动化宜采用集中管理、分散控制方式,最大限度地回避系统的风险,避免个别控制单元出现故障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软件应采用多进程设计思想,使不同监控对象的参数可以并行处理,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发射台自动化逻辑上由“播出管理与控制”和“设备自动化”两层组成,每一层都可由多个物理子系统构成。逻辑结构图见图1。

2.1系统的总体要求

2.1.1设备自动化通用要求

设备指播出设备(包括发射机、天线切换、节目传输等)、电力设备,以及其他附属设备。受控设备应具有手动、自动两种控制模式。自动控制出现故障时,不影响手动控制正常运行。

(1)自动模式时受控设备应按操作时间表运行,自动模式切换至手动模式时设备原工作状态和运行参数应保持不变。

(2)在设备运行期间接收到新的操作时间表时,各设备应协调联动,控制相关设备按新操作时间表运行。

(3)网络中断时,可根据调度指令人工修改设备自动化系统的操作时间表和播出管理,保持与控制系统运行一致。

(4)设备自动化系统一经启动,应始终对设备控制模式、设备工作状态及设备运行参数进行监测。

(5)系统应具有自动抄表功能。在发射机播出开始和播出结束时,应分别保存一次抄表数据。在设备播出期间,抄表时间间隔应不大于30分钟。

(6)设备发生故障时,系统应保存故障发生前和播出恢复时的实时数据。

(7)保存报警信息、故障信息以及操作日志,保存时间不少于12个月。

(8)上传抄表数据和故障信息。设备自动化系统和播出管理与控制系统通讯中断期间,应按照操作时间表独立运行,同时保存抄表数据和故障信息。通讯恢复后,可自动或手动上传抄表数据和故障信息。

(9)对设备运行时出现的故障进行报警,报警包括声光报警和计算机画面报警等。

(10)具备自动或手动切换到相应备用设备的功能。

2.1.2发射机自动化基本要求

(1)根据操作时间表,自动开/关发射机。

(2)监测发射机运行参数,运行参数至少应包括:

a)中波发射机:载波频率、调幅度、发射功率、反射功率;

b)短波发射机:载波频率、调幅度、发射功率、反射功率;

c)调频发射机:发射功率、反射功率、载波频率、瞬时频偏;

d)电视发射机:输出功率、天馈驻波比、天线入射功率、天线反射功率、图像载波频率。

2.1.3天线切换自动化要求

(1)依据操作时间表,自动完成天线切换。

(2)监测天线切换设备的状态参数。可综合判断各发射机的使用天线、天线方向以及天线程式。

(3)天线切换应在有关切换设备无射频功率时进行。

2.1.4节目传输自动化要求

(1)依据操作时间表,自动完成播出节目的选择。

(2)主用/备用节目源的选择应同步进行。

(3)当主用信号出现异常时,应自动选择信号正常的备用节目源。

2.1.5电力设备自动化要求

(1)控制断路器的分/合、主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位置调整、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信号的远方复归。

(2)监测电力路由状态。

(3)监测电力设备的运行参数至少包括:电压、电流、有功电度、功率因数等。

2.1.6其他附属设备自动化要求

空调、消防、安防等附属设备可具备自动控制和远程监测功能。

2.2播出管理与控制要求

2.2.1播出设备调度管理要求

(1)播出设备调度实行集中管理,包括:运行图更新,代播预案及实际操作时间表的生成。

(2)播出设备自动化系统依据操作时间表实现对播出设备的运行控制。

2.2.2设备运行监控要求

(1)实时监测各播出设备工作状态和运行参数。如果与运行图要求不相符,则报警。可结合各设备自动化系统的告警、故障信息,进行综合报警。

(2)当播出管理与控制系统和某设备自动化系统间的通讯中断时,则显示该设备为离线状态,并报警。

(3)设备(系统)出现故障,按照台内代播预案执行。

(4)播出管理与控制系统接收保存各设备自动化上传的抄表数据和故障信息,并至少保存12个月。

(5)可查询设备运行的历史数据。

2.2.3播出统计要求

播出统计至少应包括全台各播出设备的计划播出时间、实际播出时间、停播/劣播时间等,并生成统计报表。

2.2.4时钟管理要求

(1)采用标准时钟源对各自动化系统进行统一授时。

(2)各自动化系统应具有自动和手动校时功能。系统时间与标准时间的误差应不大于1秒。

2.2.5对外数据交换要求

(1)接收运行图或调度指令。

(2)对外输出发射机的工作状态以及主要运行参数。

2.3其他要求

(1)应保证发射台自动化系统网络安全。

(2)发射台自动化系统网络应与国际互联网物理隔离。

(3)如实行远程监控,宜采用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等设备。

(4)用不同颜色区分显示设备工作状态。

(5)电源失电后恢复供电时,设备自动化系统应能自启动。

(6)自动化系统应配备UpS电源或蓄电池电源,其容量应满流失电的事故情况下供电不小于30分钟。

3.台站自动化管理系统

发射台站自动化管理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台站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发射机自动监控系统和环境监测系统,其中自动监控系统主要负责广播电视节目播出发射的自动化运行监控和信号质量控制;环境监测系统主要负责保证播出的环境、安全等方面的监控,包括机房环境监测、台站视频安全监测和台站的巡检管理等;台站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对播出监控系统和环境监测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和监测,同时还将兼顾办公自动化及台内通信的功能,形成发射台站全面自动化管理。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3.1台站管理综合信息系统

台站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是将管理和服务两项职能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的应用系统,基于网络实现台站日常办公管理、运行管理,对整个台站的日常运行情况和工作流程实施集中化、信息化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台站的整体运转能力和管理水平。台站管理综合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日常办公管理、运行信息查询、台内通讯管理、上报管理、权限管理、日志管理等几个部分。系统功能逻辑模块的具体划分如图3所示。

(1)日常办公管理

用于对台站的员工信息、资产信息、公文等日常工作进行统一的信息化管理,主要包括员工信息管理、资产信息管理、公文管理等模块。

(2)运行信息查询

用于对台站播出任务的具体运行情况进行跟踪和查询,主要包括巡检信息管理、发射机监控信息查询、信号质量监测信息查询等模块。

(3)台内通讯管理

用于台站工作人员的内部通讯,提供报警信息、内部通知的短信发送功能,以及即时消息、电子邮件等方式的信息交流手段,主要包括短信平台、局域网即时消息、邮件服务等模块。

(4)上报管理

用于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提供指定的台站运行数据,主要包括上报接口、格式化报表生成、报表抄送等模块。

(5)权限管理

用于对系统运行过程中各个操作人员涉及的权限控制进行设置,主要包括操作人员管理、角色设置、权限设置等模块。

(6)日志管理

用于对系统操作记录的管理,主要包括日志查询、日志维护等模块。日志查询是指操作人员可以选定查询条件查看某段时间范围内用户的操作记录。日志维护是指对系统的日志记录进行定期的备份存储。

3.2自动播出监控系统

自动播出监控系统主要保障发射台站的信号发射播出及播出信号质量保障,主要实现发射机工作的自动化及播出信号质量的自动监测,由三个子系统组成:发射机自动监控子系统、信号质量监测子系统和机房运行管理子系统。

3.2.1发射机自动监控子系统

发射机自动监控子系统是播出监控系统的核心部分,主要负责发射机房值班人员对发射机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发射机自动化运行,包括运行控制和状态监测两个方面的主要功能。

(1)运行控制

1)根据发射机开关机运行图,实现自动开关机。

2)实现自动切换发射机输入备路信号。

3)实现发射机自动倒备机。

4)实现信号质量反馈控制。根据调幅度自动或手动调节发射机输出,确保发射机“三满”工作。

5)实现异常恢复功能。发射机自动监控系统发生异常,异常排除后,系统自动同步纳入监控系统控制中。

6)操作日志记录。对发射机的任何操作动作要记入日志,以备查询。

(2)状态监测

1)发射机状态参数采集。按照可设定的时间间隔,周期性采集发射机工作状态参数,主要包括抄表参数和音频参数。

2)采集数据展示。将采集到的发射机状态数据实时以数字、图表、图形等方式显示到用户界面。

3)工作状态监视及报警。实时对发射机状态参数进行相应判断,如果发射机工作异常,则触发报警。

4)根据异常源性质,确定报警级别,实现不同程度的声光报警和短信报警。

5)采集数据存储。发射机工作异常时,将当前采集数据以及异常前一段时间内的采集数据保存到数据库中。

6)系统提供实时数据传输接口,可通过网络实时查看和展示当前发射机工作状态采集参数。

3.2.2信号质量监测子系统

信号质量监测子系统主要是对发射机的输入输出信号进行自动监测,同时将信号进行编码压缩后用于远程人工监听、监看及录制。

(1)自动监测方面

对发射机的输入输出信号质量进行“三点”监测,所谓“三点”指的是发射机的输入信号、发射机的馈线输出信号以及开路收测的信号,对上述三点信号质量进行联合监测,可以有效地监测到发射机实际输出信号质量,并为诊断信号质量劣化原因提供技术支持。射机监控系统获取到输入输出信号的质量参数后,根据设定的报警门限进行报警,同时进行数据记录、存储、生成日志等操作,当系统通过开路和闭路监测发现输出信号的调制度不能满足指标要求时,通过人工或者自动增强输入音频信号电平,提高输出信号质量。

(2)监听监看方面

采用专用多路视音频编码器模块,对各个发射机的输入、输出信号进行视音频编码,并将转换后视音频流接入发射台站局域网,可供台站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进行集中式的监听、监看和录制。

3.3环境监测系统

环境监测系统是对发射台站保障安全播出的必备环境的监测系统,包括机房监测、台站视频监控和台站巡检管理三个部分。

3.3.1机房环境监测系统

机房环境监控系统主要是对机房进行环境参数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日志查询、异常报警以及控制指令处理等,该系统主要由传感器组和信号监测报警服务器组成。系统的构成如图4所示。

传感器组主要包括温湿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和浸水传感器等。根据各自功能,传感器部署在机房的不同位置,采集各种外界环境参数,并转换为相应的电信号,然后通过信号线将采集数据发送到主机的数据采集模块。

信号监测报警服务器是用户控制和取得传感器组数据的控制中心,主要由数据采集模块、管理控制模块、报警模块以及对外数据接口模块等软硬件模块组成。通过建立具备温湿度、烟雾消防、浸水防潮以及空调电力异常等报警功能的机房环境监控系统,使台站管理和值班人员对于机房内的工作环境能及时的了解和掌控,在发射机因环境异常出现工作异态之前及时发现和处理,为确保发射机的“三满”工作提供可靠的外部环境保障。

3.3.2视频监控系统

视频监控系统主要对发射台站重要场区的实时视频监控和录像,具体包括实时监控、重点部位异动报警、视频录像资料保存、网络监看视频画面等功能。视频监控系统结构如图5所示。

从系统功能上分,系统分为前端监控部分、网络传输部分和集中监控部分。系统设备可分为前端音视频采集终端、集中录像终端、流媒体服务器和客户远程浏览组成。管理人员对前端所有的监控点实时图像浏览、云台控制和录像文件回放,电视墙服务器将前端网络摄像机输出的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并进行多画面展示。视频监控系统实现的具体功能将根据台站实际需求而定,通过制定通信接口协议实现与台站自动化管理系统的整合。

3.4台站巡检系统

台站巡检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台站值班人员对台站内各重要部位的巡查工作进行必要的记录和管理,根据实际需要,该系统可以分为机房内巡检和机房外巡检这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机房内巡检主要是指值班人员对发射机、空调、电力等设备的日常巡视检查;机房外巡检则主要是指值班人员对天线场区以及台站大门等重要部位的巡视检查。

4.结束语

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各行各业管理成功的标志,也是广电行业立足社会和事业发展的必然。广播电视发射台站自动化播出、监控、监测与管理系统的建设使用,标志着发射台站播出和管理工作步入了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时代。这将彻底改变“人管机器”的管理模式,从根本上规范台站管理,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有效防止各类停播事故的发生。将全面提升发射台站的工作效率和管理精准度,极大地增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能力,确保广播电视播出万无一失。

参考文献

[1]GY/t252—2011广播电视发射台自动化通用技术要求.

广播电视监测中心工作总结篇7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学习、贯彻全国、全省广电工作会议和市委工作会议、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精神,总结2009年工作,结合当前工作新形势和新要求,安排部署2010年广播影视重点工作。

刚才,跃琼同志宣读了表彰2009年全市广播影视目标考核先进单位、优秀单位的决定和表彰安全播出、社会管理、执法、电影管理、政务信息先进单位的通报。去年,我市广电工作在全省、全市目标考核中双双进入先进行列,这是全市广电系统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代表市局党组向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祝贺!待会儿,抗美、李黎、赵薇、跃琼同志还将就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意见,提高主城区、景区、灾区收听收看质量,广播影视发展策略研究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编制,民主评议行风和党风廉政建设4个方面专项工作作具体安排,请大家按要求抓好落实。

下面,我简要回顾2009年工作,并对2010年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一年,是城乡一体化向纵深推进并取得突出进展的重要一年,也是市广电局党组确定的“12312”总体战略向纵深推进、广播影视工作全面起跑并取得突出成绩的重要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省广电局的指导下,全市广电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在2008年转型创新和科学布局的基础上,清简务本、求真务实,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显著增强了服务全市城乡统筹工作大局和城乡群众收听收看的能力,全市广播影视工作布局更加科学,系统意识更加强化,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保障措施更加到位,“12312”总体战略的指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工作成效得到全面显现。

主要表现为:一是以“抓规划、抓覆盖、抓内容、抓机制、抓评价”为总体格局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二是以科学管理为基本要求的广播影视行政监管格局逐步健全;三是以项目推动为重要抓手的广播影视产业发展机制不断完善;四是以执行力提升为核心内容的广播影视保障能力建设持续加强。全年工作体现出了4个方面的鲜明特点:一是常规工作做得更“实”;二是重点工作做得更“好”;三是探索工作做得更“准”;四是创新工作做得更“多”。

会议印发的《市广播电视局2009年工作总结》对去年工作已有全面反映。我这里着重就年度特色工作作简要总结。

(一)超前推进广播影视规划

一是在《市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框架方案》基础上,制订了《市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打造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模式”的具体方向和路径,强化了工作指导。二是先后制定实施了全市广播电视自然“盲村”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光纤通达及广播建设等若干重点专项工作规划。三是着眼长远,提前谋划,主动实施并完成了《市广播影视发展策略研究》,为“十二五”规划编制奠定了良好基础。此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广播影视系统前列,在全省广电局长会上受到肯定。

(二)创新“盲村”建设管理服务模式

一是创新思路,节约财政资金1500余万元,受到省广电局、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目督办和市民代表的充分肯定。二是构建了“当地广电行政管理部门、设备供应商与售后维修服务商共同承担直播卫星接收设备售后服务保障”的模式,得到省广电局检查组高度评价。三是精心抓好设备安装调试、用户信息登记和售后服务保障工作,在全省“盲村”建设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三)出色完成集中居住区有线光纤通达和广播室建设

超额完成全市新建成的651个集中居住区有线光纤通达任务,并自加压力,组织推进了648个集中居住区广播室建设。一是在成功节约盲村建设预算资金后,积极争取市财政局支持,调整预算安排和补助标准,为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及时研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民集中居住区广播电视系统建设和公共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农民集中居住区广播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并以此进一步完善了农村户户通工作规划,更加科学地确定了未来发展目标和推进步骤,进一步拓宽了工作领域,明确了工作抓手。三是精心组织,加强指导,既提出工作任务和要求,又全力配套必要的工作条件,并适时组织了专项督查,有力确保了建设任务按时优质完成。

(四)“创建绿色频率频道”工作得到高度评价

组织市、县两级播出机构积极参加全省绿色频率频道创建活动,在群众喜爱的频率频道网络投票中位居全省第一,在征文及演讲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公共频道被评为“四川省绿色频率频道”,市广电局和金堂县广电局获得全省首届“绿色频率频道”创建工作组织奖,两位同志被评为先进个人。省广播电视“创建绿色频率频道”检查组认为:市广电局在领导和统筹全市广电系统开展的这次创建活动中体现出了高水平和高质量;广播电视台在创建中体现出了新理念、新机制、新台风、新形象、新面貌和新希望;以金堂县为代表的县级广电局台在创建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广电系统创建成效全省领先,在创建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值得总结和推广。

(五)广电监测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是持续加大技术、资金投入,完成了以区(市)县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公共信息网传送视听节目监测系统、安全播出指挥调度系统为核心内容的监测网系统二期工程建设,实现了对19个区(市)县有线模拟、有线数字、地面无线广播电视信号的有效监测,进一步拓展了监测功能。二是在做好技术监测的同时,特别加强了舆情监测分析工作,有效整合相关资源,切实加强和优化了与专家学者、监管部门的联动,基本形成了设备完整、功能齐全的监测网络平台和监测成果的运用机制。“基于智能处理技术的舆情监测系统”已获得广电总局2009年“科技成果应用与技术革新类”一等奖,创下全省广电系统参与此项评比的历史最好成绩。

(六)有线电视系统建设审查验收纳入建设项目并联审批成效明显

2008年,经全力争取,我市首次将新建小区有线电视系统建设审查验收纳入市政府建设项目并联审批,2009年又把审查验收范围拓宽到所有新建楼宇。此项工作自2009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我局不断优化办事流程,积极配套相关保障条件,有效行使对全市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工程的设计方案审查权、工程竣工验收权和建设监管权,得到上级广电部门和城乡群众充分肯定。截止目前,共完成建设项目有线电视系统质量检测180个,覆盖用户约17万户,覆盖终端约37万个,切实规范了行业秩序,有力维护了广大群众收视权益。

(七)建立健全“宣传、管理、查处”并重的全市广播电视行政执法工作格局

一是宣传影响有效提升。深入开展广播电视行政执法宣传活动,印发20万余份宣传资料,播发新闻报道、公益广告180余条次,有效提升了城乡群众对广播电视法规的知晓度。二是管理力度切实加大。以违规安装使用卫星广播电视地面接收设施专项整治、互联网收传视听节目检查等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管理。三是执法方式更为科学规范,执法程序进一步完善,有力促进了广播电视执法科学化、规范化建设,为确保城乡群众广播电视权益提供了坚实保障。

(八)农村电影放映技术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2009年,全市共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7921场,灾区专项电影24000场,社区电影1523场,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承担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任务的金沙院线数字电影公司在全国率先开通了“GpRS远程监控系统”和“数字电影节目卫星地面接收站”,成为国内首家同时拥有两项高科技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单位,显著提升了农村电影放映技术管理水平。

(九)“国际小姐世界大会”系列活动产生空前影响

广电台引进了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选美赛事之一的“国际小姐世界大会”,在时间短、任务重、要求高、活动多的情况下,抽调精兵强将,克服了重重困难,出色完成了各项工作。在11天的活动期间,一系列具有元素,时尚、大气、充满慈善爱心的活动成功进行,得到了来自66个国家或地区的选手和嘉宾的高度评价,赢得了国内同行的一致认同。此次活动成为该赛事举办以来规模最大、爱心最浓、影响最深远的一次盛会,广泛宣传了四川和,有效提升了城市形象,也极大增强了广电的社会影响力。

(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实效

坚持将学习实践活动与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相结合,切实解决制约广播影视发展的突出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多次受到市科发办和第一指导组的充分肯定。局领导带头撰写学习体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思考草稿》被市科发办以专报形式上报省科发办。局领导班子结合工作实际,先后完成了以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监督管理和保障能力建设为主题的7篇调研报告,其中《创新普通公务员激励机制提高机关运行质量效率》专题调研报告得到市委书记李春城、常务副市长孙平的批示,有力推动了工作开展。

除了上述工作外,系统各单位在全力服务城乡统筹和城乡群众,深入落实全市广播影视工作“12312”总体战略的实践中,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务实进取,取得了一系列带创新性、突破性的优异成绩,为全市广播影视的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的来看,2009年,全域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超常推进中有了新突破,广播影视行政监管效能在转型创新中有了新提升,广播影视产业发展在统筹推动中有了新成效,广播影视保障能力建设在全面深化中有了新进步,广播影视科学发展的新局面初步形成。我们的谋划和工作多次得到春城书记、红林市长、佩智主席和季桢、孙平、华章、若春、忠林、宁生、兴平同志等市领导的充分肯定,赢得城乡群众的广泛好评。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自身工作离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城乡群众的需求还存在着明显差距:一是服务城乡统筹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高;二是统筹推进的机制还需创新和完善;三是服务城乡群众收听收看的水平还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升;四是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作风和效能建设的力度还应进一步加大。对此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强。

二、2010年重点工作安排

2010年,是我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起步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市广电系统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的目标,更大的力度,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深思谋划广播影视服务城乡统筹工作大局和城乡群众收听收看新举措,进一步明确推进步骤和具体措施。针对大规模的建设任务已经阶段性完成,工作重心应有一个适当转移,针对管理和服务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要求更高,针对工作中一些领域还突出存在管理、服务不能适应工作大局和群众需求等差距问题,我们将2010年确定为全市广播影视工作“管理与服务质量提升年”。总体要求是:深入实施全市广播影视“12312”总体战略,坚持清简务本、转型创新,以切实提升管理和服务为抓手,持续加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政监督管理、事业产业发展和保障能力建设,切实提升广播影视服务工作大局和城乡群众的能力,奋力开创我市广播影视科学发展新局面。

为此,今年我们要着力抓好以下4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全力做“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要坚持“抓规划、抓覆盖、抓内容、抓机制、抓评价”的基本工作格局,以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电影“人人看”三项工程为目标,以农民集中居住区广播影视基础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城乡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力保障和扩大城乡群众广播影视基本权益。

一是高起点编制广播影视“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强化科学规划的引导作用。在全面完成《广播影视发展策略研究》基础上,做好全市广播影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加快组织实施《市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意见》,统筹推进,着力打造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的“模式”。组织开展“全域电影市场现状及发展”、“广播影视信息系统”、“全域公共广播网”等重点项目的研究论证工作。

二是组织实施“户户通”、“村村响”、“人人看”三项重点工程,进一步增强广播影视覆盖能力。以农民集中居住区为重点,加快推进电视“户户通”工程,实现50户以上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广播有线光纤通达率达100%,年内新发展农村有线电视用户12万户。加快推进广播“村村响”工程,实现2009年以前已建成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中的30%和2010年所有新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建立广播电视室;500个村建立广播电视室。加快推进电影“人人看”工程,认真贯彻落实〔2010〕9号文件,积极调研和有序推进我市城市院线和农村数字院线建设,完成1000个村(社区)电影放映点建设任务,放映3万场农村公益电影,确保完成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民生工程目标任务。完成378个村的中央第二批直播卫星接收设备配置工作。

三是服务中心工作和城乡群众当前需求,进一步繁荣广播影视内容生产。围绕“新三最”和“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目标,指导全市播出机构策划实施系列主题宣传活动,为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提供更加有力的舆论支持。深入组织实施广播电视频率频道专业化、品牌化战略,提升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大力开展节目创优工作,切实提高全域广播电视节目整体水平和质量,确保在2010年全省广播电视节目创优评比中获奖率达80%以上,在全国评比中取得更好的成绩。组织开展全市对农节目专题课题研究,持续优化对农广播电视节目制播体系。

四是探索创新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系统内外的整体联动和广播影视工作保障水平。着力加强以县为中心,乡镇为依托,服务农户的基层广播影视管理服务机制。进一步健全我市广电行政部门、播出机构、网络运营机构之间职责明晰、运营规范、联系紧密、协作到位的工作联动机制。各区(市)县广电部门要更加主动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强化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保障机制建设。研究建立文化事业产业专项资金立项、评估和反馈机制。

五是全面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评估考核体系,进一步推动工作评价的科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分圈层、分类别研究制订覆盖城乡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质量标准和考核体系。组织制订《市广播电视对农节目标准》。完善广播电视舆情监测系统功能。努力提升广播影视工作社会化评价程度。

六是落实省、市要求,切实加强督查指导,推动广播影视灾后重建工作有力有效有序实施。认真履行广播影视灾后重建的项目监管和跟踪指导职责。4个重灾市、县广电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灾后重建工作流程,坚持高质量、高标准推进,确保全市广播影视灾后重建工程竣工率达90%以上。

(二)着力做“实”广播影视监督管理

要以管理和服务的相对薄弱环节为突破点,以“绿色频率频道创建”为抓手,以广播影视监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为重点,以安全播出和安全放映为保障,依托扎实高效的行业行政管理保导向保安全,促改革促发展。

一是扎实深入推进“绿色频率频道”创建,增强宣传管理实效。全面落实《广播电视节目监管细则》和《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违规处理办法(试行)》,深入推进绿色频率频道创建工作,进一步提高认识,创新方式,完善制度,建立健全抵制低俗之风考评体系和长效机制。组织开展广电节目视听评议和专题阅评,提升阅评结果应用水平。进一步健全技术监测、节目监管和安全播出为一体的监管体系。

二是针对监督管理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有效提升社会管理规范化水平。加快推进有线电视管理和公共音视频管理的地方立法工作。进一步提升有线电视并联审批效能。坚持宣传、监管、查处“三并重”,加大联合执法力度,深入开展境外卫星节目落地、互联网传播视听节目、广告播放等专项整治,切实规范行业秩序。加强对市域内频率频道资源的综合管理,推动“广播影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科学的数据结构和评价指标体系。

三是完善安全播出工作体系,提升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管水平。全面落实《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优化工作联动,完善监管机制,改进项目扶持,制订《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规划方案》,加快推进安全播出智能化管理和应急反应处置系统建设,加快形成四级贯通的全域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调度和应急反应处置体系。着力健全与市级相关职能部门及系统内各单位之间的工作联动机制。

四是注重基本制度建设,切实规范电影管理。研究制定《市电影管理办法》,建立电影巡查制度,强化电影常态管理。抓好电影安全放映。

(三)努力做“优”广播影视事业产业发展格局

要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力推新媒体新业务发展,强化重大项目支持,构建现代传播体系,优化广播影视事业产业发展格局,持续提高广播影视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一是积极推进广播影视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系统活力和发展能力。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改革发展。按要求完成市电影公司、市音像出版社的转企改制工作。推进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和县以下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完成市域内县级电台电视台合并。配合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

二是紧紧抓住全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和高清电视发展等有利时机,加快广播影视数字化改造步伐。以全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整合为契机,重点解决主城区内“三网并存”、“三网分治”带来的诸多问题,加快我市有线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加快推进市广电台高清节目采集、制作、播出系统建设,确保高清节目制作能力在2010-2012年达到40%以上。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在6月底前组织完成地区广播电视地面数字电视覆盖暨“村村通”无线发射台“模改数”试点工程。推动电影数字化进程。

三是切实推动广播影视新媒体新业务发展,努力提高广播影视传播力和影响力。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组织完成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在各地的全面覆盖和地面数字电视在我市的覆盖试点。支持发展网络广播电视。认真落实《广电总局关于电视购物频道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加快推进我市电视购物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积极研究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探索确定“三网融合”中广电网络发展思路和发展路径,为市委、市政府整体推进“三网融合”提出工作建议。不断提升以影视剧和动画为重点的内容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

(四)强力做“好”广播影视科学发展保障能力建设

不断深化学习型机关建设,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统筹推进“规服”、作风、效能建设,积极构建具有广电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切实增强广播影视队伍服务工作大局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一是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健全广播影视科学发展长效机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广播影视工作,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习实践活动成果,坚持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同解决制约广播影视发展的突出问题相结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标准和要求来衡量工作成效,着力构建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长效机制。

二是全面创新激励机制,提升干部队伍建设水平。坚持对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完善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大力推进工作作风转变,进一步强化干部执行力。坚持在深化城乡统筹的生动实践中考评和使用干部,切实加强行政效能督察,进一步树立和体现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全面深化《创新普通公务员激励机制提高机关运行质量效率》课题,以创新考核激励机制为重点,全面提高机关公务员工作状态和水平。

三是着眼服务“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新要求,深化学习型机关建设。创新培训理念和方式,分类组织开展全系统重点专题学习培训,进一步增强广电从业人员服务“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结合广播影视发展实际,确定和开展年度重点课题调研工作,积极推进调研成果运用。

四是注重工作实效和提升机关形象,统筹推进“规服”作风效能建设。进一步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和社会评议制等效能和规服建设“四项制度”要求,加强工作督查,提升工作质量。扎实做好市政务服务中心广电审批窗口建设和广播影视政务公开工作。

五是突出广电特色,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加快构建具有广电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加大对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设备购买、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试行项目经费使用绩效考评,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按照省广电局统一部署,在全市广电系统深入开展为期1年的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和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创建活动。

三、几点要求

“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这一新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的确定,给我市广播影视工作创新能力、务实能力、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和经济格局的重构,既给广播影视事业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难得的机遇。全市广电系统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主动肩负起历史交给我们的重任,推动全市广播影视工作实现新的跨越,让广播影视的舆论引导、服务民生、产业新军等作用在“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中得到充分发挥。为此,我们必须在工作别注意把握好4个基本要求。

一要主动融入中心,在服务大局中增强行业影响力。我们始终坚持将广播影视工作放在全市工作大局中来谋划和推动。近年来,通过广泛调研和深入思考,局党组确定了全市广播影视“12312”总体战略,强力推进了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去年,我们在《市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意见(2009-2012)》中进一步提出了要大力实施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电影“人人看”三大工程,明确了阶段目标和实施步骤。前段时间,我在邛崃、大邑等地调研,当地的基层组织和干部群众对建设和运用村广播有极大的热情,认为广播在农村社会管理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宣传农村政策方面“功不可没”。这充分说明,我们大力推进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的思路是正确的,符合全市城乡统筹工作大局和群众的实际需求。下一步,全系统务必要进一步坚持和深化“12312”总体战略,积极融入各地工作中心,找准抓手,主动作为,充分作为,在服务大局中不断增强行业影响力。

二要坚持因地制宜,在全面推进中突出工作重点。我们反复强调要清简务本、求真务实,就是要在全系统中倡导实事求是的风气,在工作谋划、工作推进、工作考核等各环节都体现务实、务实、再务实的基本要求。党组认为,各圈层基本情况和基础条件不一样,工作重点、工作定位、工作要求也相应有所区别。在做好广播影视日常工作的同时,一圈层的工作重点要放在有线电视网络管理与服务质量的提升(目前用户投诉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宾馆饭店等重要点位的广电节目有效覆盖,配合解决主城区内有线电视网络“三网并存”、“三网分治”带来的若干问题,以绿色频率频道创建为抓手提升节目质量,确保安全播出和安全放映,以新媒体、新业务为重点带动全市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壮大等方面。二圈层和三圈层要把重点更多放在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广播室建设、“盲村”建设,节目质量的有效提升,“村村通”发射台的运用、管理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方面。今年市局已将重点工作梳理成36项任务,希望大家对照做实自己的工作。

三要强化工作联动,在密切协作中彰显整体合力。加强联动是市局党组的一贯作风,也是完成任务的必然要求。充分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有效的整体合力,对于推动我市广播影视事业产业发展,更好地服务全市工作大局和城乡群众收听收看,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里说的联动有局、台、网之间的联动,有省、市、县三级之间的联动,还有广电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动。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效果,系统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了,方方面面工作关系更加顺畅了,工作效能显著提升了。今后,我们还要在联动工作制度化和长效机制上多下功夫。

广播电视监测中心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广播电视;体系;新媒体;发展;对策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按照广播电视系统的功能分类以及组成,将其分成广播电视发射系统、广播电视监测系统、广播电视卫星传输系统、广播电视中心以及广播电视有线传输系统这五个类型,并且按照技术体系可以将广播电视系统分成为监测监管技术、传输技术以及中心制播技术这三个主要的体系。近些年来,我国的广播电视技术不断进步,这三个主要的技术体系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广播电视行业提升了自身的覆盖率,将广播电视传输的方式进行了补充和丰富。自从二十一世纪至今,相关技术以及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为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下面,笔者就对广播电视技术体系与新媒体的发展进行浅谈。

一、关于广播电视技术体系

(一)广播电视的中心技术体系

伴随着我国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电台电视台自身的制播系统往往采用了全台全网这一个概念,将面向服务体系架构作为基本的前提和基础,将企业媒体总线以及企业服务总线作为核心,搭建起了节目生产管理系统、播出分发板块、集中监控管理系统、演播共享板块、媒资管理板块、综合制作板块以及采访收录板块等等。并且采取松散耦合这一个设计思路,每一个子系统都能够实现独立运行,通过系统自身的数据交换引擎以及搜索引擎,实现存储资源共享以及数据传输资源共享,进而实现整个广电部门节目制作播出一体化以及网络化流程。

(二)广播电视的传输技术体系

广播电视的传输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各种传输方式以及发射技术,经历了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的传输手段已经从传统无线发射发展到了当前的卫星、有线以及无线等等诸多传播渠道相结合这一个方式方法,当前形势下,我国城市用户收看以及收听广播电视的方法主要包括移动多媒体广播、地面数字电视以及有线数字电视这三种,其中,移动多媒体广播主要包括十余套电视节目、信息服务以及互动业务;地面数字电视主要包括十余套节目;有线数字电视主要包括上百套节目、互动业务以及信息服务。我国的农村用户收看以及收听广播电视的方法主要包括卫星直播广播电视以及地面数字电视这两个主要方面,其中,卫星直播广播电视主要包括上百套节目、信息推送点播以及信息服务这三种;地面数字电视主要包括十余套电视节目。

(三)广播电视的监管技术体系

近些年来,我国的广播电视传输方式以及制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一要求主要针对广大人民群众收看以及收听电视节目的内容以及质量来提出的,当前形势下,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具有现代化广播电视的监测体系,地方监测台作为补充,将国家广电总局检测台作为主体。实施监测的范围主要包括互联网音视频节目、CmmB、卫星、地面数字电视、调频广播、iptV、有线数字电视以及有限模拟电视等等。伴随着当前集成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进步,广播电视监测监管大多数都采用多元集成设备,以便实现对电视技术指标以及电视节目数据的采集工作。

二、关于新媒体的发展

(一)关于界定新媒体的范围

伴随着当前相关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也得到了蓬勃发展,这些都对广播电视行业产生了一种冲击,怎么样才能够对新媒体挑战进行适应,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对新媒体进行认识。除了过去传统的纸质出版物、模拟电视以及模拟广播等之外的形式媒体以及媒体形式,都属于新媒体,这里所说的纸质出版物主要包括书籍、刊物以及报纸等等。从新媒体技术属性这一个角度出发,将新媒体划分成为了三个主要的类型,移动电视广播、数字电视以及基于ip的媒体广播等等。

(二)关于iptV

所谓的iptV那就是指互联网协议电视广播,主要是指将网络技术和电视技术进行相互结合的一个产物,当前形势下,我国的业界中还没有对ip电视广播概念形成一个共识,对于ip电视广播来说,比较常见的理解就是对宽带网进行充分利用,采用一种流媒体的技术,通过互联网的协议来提供一种包含在视音频节目在内的,多媒体的交互式业务。iptV具有五个主要的特征,这五个主要的特征包括分众特性、无时限性、跨地域性、大容量性以及强互动性。

(二)关于互联网电视

在广电行业中,互联网常常被人们看成是一种图文类、数据类的互动广播媒体,互联网的音频技术以及视频技术呈现出了三大发展的趋势,互联网的视频技术和音频技术浏览功能已经从web1.0发展到了web2.0;互联网的下载功能也从传统的模式发展到了p2p的模式;互联网从第一展到了第二代中。这些都从本质上为我国的互联网电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本文中,笔者首先从广播电视的中心技术体系、广播电视的传输技术体系以及广播电视的监管技术体系这三个方面对广播电视技术体系进行了分析,接着又从关于界定新媒体的范围、关于iptV以及关于互联网电视这三个方面对新媒体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赵晓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网络时代,呼唤突发事件报道步入转型期[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33分会场新媒体与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广播电视监测中心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有线数字电视;网络信号监管

一、引言

随着“三网融合”工作的不断深入,各地广电网络重组整合的工作得到了极大的推进,省作为管理单位负责全省网络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打破了以往有线电视运营的区域性,提高了运营效率。但与此同时,如何实时掌握各分公司播出信号的状况、如何定量分析各地运营的质量等问题随之凸显。制定一套完善的有线数字电视统一监管平台,将极大有助于省级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工作的推进。

二、设计依据

根据其职责定位,应用于省级广电网络公司的统一监管平台和各地广电局、监测中心的系统关注点有所不同。不仅要立足于实时掌握各分公司的播出信号状况,更要着眼于提供属地管理的原则,能通过监测系统的建设,为各分公司了解自身信号的播出情况、快速定位故障环节、提高运维质量。为了实现监测系统“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定位、第一时间解决”的目的,需要在信号传输的不同环节设置监测点。这就要求集中监管平台能实现多种信号类型的统一监测,包括QpSK信号、aSi信号、ip信号、Qam信号,监管平台在设计时要能实现兼容。

监管平台和监测前端之间应该充分解耦,通过开放的接口来实现平台和前端之间所有互联互通的工作。

三、信号接口规范

从上述的设计原则可以看出,一套开放的监管平台与监测前端之间通讯的接口规范是系统实施的关键所在。自2008年以来,总局牵头建设了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监测网,并由多个参加参与制定了相关规范,为各省、地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工作提供了指导。

根据省、地、市三级监管的需要,接口规范所包含的协议可分为前端管理、任务配置、指标上报、告警上报、视音频查看五大类。接口规范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要能实现不同类型信号的兼容,不仅要实现监管,更要有助于各分公司定位故障,因此需要对各种类型的信号都能提供统一的管理。具体实践上,本接口规范采取了以下几个手段来保证协议的归一化处理。

定义通道和信号的类型。要能实现多信号类型的支持,必须为监测设备和监测对象建立类型的概念,本规范中通过一系列的字符串来约定通道和信号类型,如tsoverip代表ip码流,Qam代表DVB-C的有线信号,aSi代表aSi码流,QpSK代表DVB-S的卫星信号。这些信息被使用在通道设置、扫描任务设置、频道获取、监测项设置等一系列协议中,监管平台和监测前端根据类型标识来对协议作出不同的解释,是系统实现的关键所在。

使用流标识的概念。在总局相关规范中,使用了FReQ(频点)来标识DVB-C信号的一个频点,但对于aSi、ip等非调制信号来说,频点失去了相应的意义。对于DVB-C信号,流标识就是频点;对于aSi和ip信号,这个流标识就是相应码流的一个呼号,以此来区分不同的码流,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四、监测功能

监测前端的功能设计如下图所示,监测前端主要包括ip组播监测设备、tS码流监测设备、Qam信号监测设备、多画面监录设备、集中报警/综合管理平台等设备组成。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一)实时监测省网下发的主备ip组播节目信号指标,并对其中重点节目画面轮巡监测。

(二)实时监测aSi传输的本地tS码流节目信号指标,并进行实时多画面监测。

(三)实时监测重要的Qam频点,并对重要频点中的所有节目进行实时多画面监看。其余频点指标和画面则进行轮巡监测监看。

(四)本系统支持省级监视监测系统综合管理平台通过ip数据网采集、汇总相关安全播出之事件、性能、状态数据及事件影音视频记录;

(五)省级监视监测系统可通过ip数据网调取本系统任意监测点中任意一套节目进行实时监看;

五、统一监管平台设计

统一监管平台根据上述指定好的通讯接口规范,以及市、县前端的功能设计,提供了对所有监测前端的集中管理、指标报警查看、视音频调度、报表统计等功能。

支持生成区域地理信息(GiS)显示,显示监测的状态信息、报警信息。完成中心对市、县两级监测设备的控制、配置、监测任务下达等操作指令的发送和接收应答。支持多用户同时访问,根据用户不同权限,登录后提供不同的操作页面和功能,针对每个用户设置允许访问的前端和提供的权限。能够完成各类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即时生成或按日、周、月、半月、季、年和自定义自动生成报表。可生成多种类型报表:异态明细报表、异态持续时间报表、异态发生次数统计报表、频道落地情况报表、频道变更情况报表、自定义报表等;可对各监测前端及总体情况进行横向和纵向汇总分析等功能。

六、结束语

本方案充分借鉴了广电总局监测系统的平台-前端的架构模式以及基于http+xml的协议框架,根据四川省广电网络公司的特点进行了必要的扩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有效实现了省网络公司对所辖市、县信号播出情况的快速掌握,并对市县播出故障的排查提供了依据,形成更加完备的安全播出防护体系。

参考文献:

[1]鲁春丛,综合网管的建设思路,通信技术,2011.11.

广播电视监测中心工作总结篇10

引言:

随着发射台节目源及发射设备的逐步增多,传统的运维管理方式由于采用人为定时抄表巡机,故障记录不及时,故障原因查找分析困难。为了保障安全播出,对发射台设备实施集中智能化监控管理已是必行趋势。当前,广播电视发射台正处于模数过渡转型期,由于各个发射台的发射机类型、厂家各不一样,通讯协议也多种多样,部分老设备甚至没有通讯接口和协议,在实施计算机智能化管理过程中造成了很大困难。为解决此类难题,本系统方案从安全播出及全设备监管角度考虑,应用新型智能多功能数据采集器和智能协议解析监控软件等新技术,设计部署了包含机房各类节传、发射、电力设备及机房环境等的全方位监控系统,并将设备故障原因自动进行记录,进而实现设备运行分析、故障分析,达到提前预判故障点,快速分析处理故障,增强了安全播出的可靠性,进一步保障了广播电视发射台的安全播出。

1.自台监控系统设计

1.1总体框架

根据当前广播电视发射机房的现状与发展的需求,自台监控系统一般包括信号节目监测和发射设备及环境电力监控等。节目监控一般由解码器、节目调度切换系统和节目多画面构成,发射设备及环境电力等监控由数据采集器及机房监控系统软件构成。总体构成框图如图1所示。

1.2总体功能设计

广播电视发射台自台监控系统主要包括:1、播出信号监测系统;2、设备运行监控系统;3、电力环境监测系统;4、自动化管理系统;5、大屏显示系统。工作设备运行监控系统,对信号传输、发射设备的状态及技术参数进行监控、报警、记录;电力、环境监测系统,主要包括对机房的电力供配电设备、环境温度、湿度的监测以及对烟雾、漏水等状况的监测;播出信号监测系统,通过三层监测设计对节目源码流信号、传输切换信号、射频发射信号进行监测;节目调度切换管理系统,对多节目流进行分配、切换等调度管理;自动化管理系统,主要实现监控管理、数据存储,监听监看调度等功能。大屏多画面显示系统作为全台设备工作状况和视音频图像的显示系统。

2.运行设备及动环监控系统

2.1系统框图(图2)

2.2系统功能设计

2.2.1系统硬件设计(1)先进嵌入式处理器的应用新一代数据采集器的设计主要采用了基于aRm构架的多核处理器的主板,集成了12路RS485接口、4路网络接口以及8路模拟量接口和8路开关量接口,主板为嵌入式多协议工控主板,采用FreescaleCortextma9作为处理器,考虑到高山多雷等因素采用了双电源热备份。(2)集成接口电路的设计考虑到不同厂家、不同发射机接口的不同,硬件数据采集器设计了多种接口RS232、RS485、ai/Di模拟数字量接口、网络接口等多种形式。(3)无数据通讯接口发射机数据采集的设计由于发射台站有一些发射机属于老旧设备,没有通讯接口,本系统采用了微型采集器,使用定向耦合器对发射机的功率进行监测采集,对工作电压、电流、温度等直接进行a/D转换进行采集,从而实现了对发射机新、旧设备的全方位监控。(4)防雷及抗电磁干扰的设计新型数据采集器在接口电路上使用了防雷设计和防电磁干扰设计,在接口电路上着重采用了防浪涌防雷陶瓷气体放电管B3D090L-C,用于保护敏感型电子设备,免受中低强度的雷击感应浪涌和其他电压瞬变的侵害。(5)环境、电力监控的设计环境、电力系统也是发射台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保证播出安全的重要系统。环境监测主要是对机房及工作环境温度、湿度的多点监测,并实时记录,同时对温度、湿度、烟雾探测、漏水探测等报警信息进行实时探测,发生故障时进行声光报警,并进行报警信息记录。电力监测是动环监测重要组成部分,实时记录市电、配电柜、稳压电源等电力设备的工作值,同时能够探测各个电力设备的过压、过流等报警信息,进行声光报警,同时记录报警信息。电力监测由于发射台供配电设备很多都没有通讯接口,需要进行硬采,在本设计中采用安装电流互感器及多功能数字电力表来进行采集通讯。(6)数据采集器的设计发射机是广播电视发射台核心的信号发射设备,发射机的安全可靠运行是台站的核心工作。本设计中主要考虑台站设备众多、接口繁杂等因素,有效解决传统监控的施工复杂、使用性差、故障率高等因素,采用了基于aRm构架数据采集器及内部嵌入式系统,既兼容了各种接口,同时其多线程处理技术又能保障对多台发射机进行实时采集和协议转发处理。系统框图如图4所示。

2.2.2系统软件设计(1)智能协议解析系统的设计软件系统建立了以智能协议解析系统为核心的设计,采用最新的开发系统RaDStudioXe8,可以对不同的厂家协议建立接口模型、算法模型,用户建立好模型后自动解析设备数据。在数据方面采用了目前最为流行的mySQL数据库,体积小、安装简易、使用灵活等。系统框图设计如图5所示。(2)优化的3D仿真界面的设计该系统通过核心通信模块与采集器进行通讯,将得到的数据通过核心智能解析系统,进行数据解析处理,得到统一的标准数据(包括量化数据和报警数据等),将得到的数据根据系统设置好的的机房信息和设备信息进行进一步处理,输出到3D显示多画面,同时对报警数据进行实时声光报警。mySQL作为数据的存储数据库,系统实时将得到的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软件的历史数据进行了分类处理,得到了年、月、日、周、季度等统计报表,方便管理。

3.节目监测系统

3.1系统框图

3.2系统功能设计

3.2.1大屏多画面显示系统设计(1)节目监测软件系统对发射台的信号源、切换系统信号、发射信号的码流打包成ip流输出,通过各个信号的组播地址将码流解码到节目监测软件系统。节目监测软件系统采用了多画面自由组合分割模式,可以实现16画面、24画面等多种模式。系统除对节目的画面显示外,还可以实现对视音频信号丢失报警、台标丢失报警、静帧报警和硬盘容量不足报警等功能,采用声音报警方式提醒用户,并把报警信息纪录到数据库,用户可以方便地查询报警的历史数据。(2)先进LeD大屏显示系统大屏显示系统由大屏显示墙、图像拼接控制器、控制计算机、交换机和控制软件组成。大屏幕显示墙由高清液晶屏和LeD条屏组成屏幕墙,作为全台工作状况和视频图像的显示系统。大屏系统使用了智能多画面拼接处理器,具有多种不同的画面分割显示模式,显示位置大小数量可调,各路视频画面大小、位置可以任意调整组合。大屏显示系统分别显示播出信号监测系统、设备运行监控系统、电力环境监测系统的相关工作软件控制界面以及各类其他信息,采用图像拼接控制器和各系统管理终端连接,实现各子系统的画面显示和切换。

3.2.2节目调度系统设计智能多功能信号分配切换器的应用:传统模式下一般一套节目采用一台独立的切换器,然后再采用一台独立的分配器作为节目管理调度系统使用。但随着央视及地方数字电视节目的覆盖,节目越来越多,传统模式体现出了布线复杂,造价昂贵,管理繁琐,效率低下等缺点,本系统采用智能多功能切换分配器,是一台内含多个独立板卡的多路切换器分配器,支持数字aSi主备切换卡、视音频四路切换卡、音频四路切换卡、视音频分配卡、音频分配卡、CDR主备切换卡等多种切换器卡和分配器卡。多路切换器分配器支持主备插拔电源供电,主电源出现故障后,自动切换到备电源供电。多路切换器分配器具有手动和自动两种切换方式,在自动切换方式下,当第1通道无信号输入时,设备的主切输出将自动切换到其他有信号的通道,在第1通道无输入时,蜂鸣器发出报警声提示,从而提高安全播出的预警能力。具有体积小巧(2U机箱),功能多、集成度高等特点。智能多路切换器分配器支持远程节目调度软件,可实现远程控制切换器的信号切换、状态查看、手动自动模式、关闭蜂鸣报警等功能。

4.自动化管理系统

4.1硬件组成

自动化管理系统由交换机、管理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存诸服务器、存储硬盘、监听监看调度服务器、客户端组成,主要实现监控管理、数据存储,监听监看调度等功能。

4.2监控平台服务系统软件功能设计

能实现机房设施管理、服务器管理、存储管理、应用管理等的统一管理。具有监控本级管理平台机房设备故障的能力;能够实时监测显示各类广播、电视发射机的各项运行数据参数;按控制权限的分类,控制发射机的工作状态,开机、关机、升降功率、升降调制度及信号源的切换等控制功能;具备定时自动开关机使能、遥控开关机使能、自动倒机使能功能,用户可根据情况选择相应的功能;具有系统运行日志(发射机和操作日志),能够支持每天自动抄表,自动上报发射机及相关设备运行数据,支持手动自动抄表;具有数据查询及报表统计功能,能自动生成特定的各种报表(日、周、月、季、年播出统计报表、故障统计报表,以及维护、维修、抢修、故障修复统计报表等),此外还预留网络管理、视频监控管理等多种扩展功能。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