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古希腊工艺美术的特点十篇古希腊工艺美术的特点十篇

古希腊工艺美术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3:35

古希腊工艺美术的特点篇1

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是被打败的象征。对于巴比伦人、亚述人或吕底亚人来说,在公共场合故意让人看到的身体是件荒唐的事。可见,当其他民族极力避免身体时,古希腊却呈现出以人体为美的生活习俗和人体艺术空前繁荣。从直接原因上看,人体艺术的产生及繁荣是古希腊人卓尔不群的审美风尚的产物。然而,更为深层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古希腊人养成了欣赏和创造人体美的迥异的审美眼光?他们又是如何以深邃的精神内涵赋予自己所创造的人体形象呢?要剖析这一问题,需从古希腊的自然条件、经济政治制度、人本文化底蕴三个维度切入,提炼出古希腊人独特的艺术素养和审美风尚,进而全面揭示出其人体艺术产生及其繁荣的原因。

一、独特的自然条件提供了艺术素材和欣赏者

古希腊地处亚热带,气候宜人。中国有句老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于希腊的人有着一种天生丽质、自然之美,是最具有完美性的身体。“可以肯定一点,在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城,大多数的小伙子一定拥有一副匀称健美的身材。而女性们更是体态优美的风韵。”1除了具有得天独厚的美的人体外,适宜的温度让人体让希腊成为一个天然的户外运动场,美的人体得以充分地展示。在适宜的温度下,人们无需穿着厚重的衣服,部分甚至特定场合下完露着身体进行户外活动,这对于人体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是发现、欣赏、创造人体美的前提。

从地理环境上看,古希腊是一多岛的海洋国家,海岸线长,港湾多。地理位置优越,与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的海上交通便利。地貌以丘陵和高地为主,内部平原稀少,土地贫瘠,雨量不足,不利于农作物的茁壮成长。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希腊人开动脑筋,大量栽种葡萄和橄榄两种对土壤不挑剔的作物。在葡萄和橄榄收获后,希腊人酿造葡萄酒,榨取橄榄油,再运往国外与埃及和西亚各国交换粮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促进了航海技术、海洋贸易的发展。这些都需要强壮的体魄,同时也锻炼了健美的体魄。身体锻炼和竞技在希腊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男性公民的教育体系中,竞技教育是必须的。这极大地促成了古希腊人对强健身体的尊崇和全民体育锻炼风气形成,他们敢于也愿意将健美的身体展示给人看,最典型场合的就是古代奥运会。

向神献祭是古代奥运会的应有之义。在古希腊人的观念中,人的身体是上天赐给人最美丽的东西,是纯洁、真诚,美的化身,因此身体是神圣的,是最应该献给神的祭礼。众所周知,古希腊运动员是训练、参加比赛和上台领奖的。在面对着宙斯神像宣誓的时候,除“公平的参加竞赛”等誓词外,还有一些我们现代奥运会所不可能有的。“我们经过十个月的训练,身体以及达到了我所能达到的极限,我要将极限的状态献给伟大的神。”古希腊人从来都不吝啬在特殊的场合下将自己健美的身体展现给众人看。

古希腊人凭借着先天得天独厚的身体优势和后天蔚然成风的健美习俗,拥有并赞美着人体的美,为艺术家较早地领悟、认识人体美,乃至创造出高度精确人体形象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人体艺术培养了能够欣赏人体艺术的审美者。威兰德在《论古希腊艺术家的理想》一文中指出,“古希腊艺术在形象方面的处理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因为这一艺术形象几乎随处可见。他们可以见到最优美的体态,不受任何衣物的遮挡,动态逼真,竞技动作千姿百态,富有整体造型美。这种在直观上对优美形态的观察丰富了艺术家的想象力,使他们的创作灵感进一步升华,能够创造出最优美的艺术形象。”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也指出,正是运动员受过锻炼的良好身体激发了雕塑家的创作欲望,由此产生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对运动员刻画的细致入微。

二、古希腊奴隶制经济政治制度造就人体艺术的创作者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的哲学和艺术。”古希腊奴隶制经济政治促使一部分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促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在那里,自由民形成了一个比较强大的工商业阶层,多数成员获得了政治权力和参与政治生活的保证。平民进步的艺术趣味而产生的崇尚人体美的审美风尚。大批具有民主、平等观念的“有闲人”热衷于人体艺术,偏爱赤身表现出的自由平等;大批工匠能够长时间停留在竞技场上观察人体的每一个细节,钻研总结相关技艺问题,并从理论上做出了规定,能够把身边的美的人体用艺术展示出来,为人体艺术发展创造了主体条件。

在古典盛期,大师波留克来妥斯所创造的运动员形象已成为当时的典范。古代艺术家把他所追求的一整套规律总称为“法式”。在他的法式中,对雕刻形式、构成原则和人体比例都有一定的规则,对一些具体细节甚至都有严格的要求,如形象的圆鸬、宽肩、粗胸、厚背、阔臂。此外,在姿势上也规范为重心放到一只脚上,使另一只脚放松。他的杰作《持矛者象》就是法式的体现。

从原料来看,石头和青铜是无生命的材质,古希腊雕塑家们用这些硬性的材料雕刻出活生生的人体结构、生动卷曲的头发以及深刻细微的表情。这是雕塑家对材料的高度把握和技艺的高超的体现。

正是有了技艺高超的艺术家,人体艺术由可能变成了现实,自然条件作用下的人体美才能够以艺术形式展现。

三、深厚的人本思想使得人体艺术长盛不衰

自然条件和经济政治制度两方面为古希腊人体艺术的产生和繁荣提供了原型素材和创作主体。然而,人体艺术普及繁荣并上长盛不衰的更为关键的因素则是古希腊民族精神中深厚的人本思想底蕴,它是将人体素材和艺术家连接起来的桥梁,贯穿于人体艺术的始终。从这个角度上说,人本思想是古希腊人体艺术产生和繁荣的关键因素。

普罗泰戈拉有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道出了希腊人本思想的真谛。这在希腊神话上得到了很好的说明。谈到古希腊神话时,常用的一个概括是“神人同形同性”。古希腊以宙斯为首的诸神恰似希腊人的一个家族,有着凡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像凡人一样思想和生活。人和神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存在着很大范围的交叉。世间的英雄可以做女神的情人,神也可以和人间的女子生儿育女。古罗马著名演说家西塞罗指出,这是把人的习性搬到神身上,神的身上所体现的实质上是人自身。正因为如此,人们在赞颂神的时候,其实也是在赞颂人本身。

具体到人体艺术上也是神人同形同体。古希腊人体艺术有两大类题材:一是神,一是人间的战士和运动员。神和人的形体基本上是一致的。米隆是古希腊伟大的雕刻家,在公元前五世纪的70-50年代间创作了一系列形体优美、富有活力和动感的运动员和神话人物形象。《掷铁饼者》中运动员的身体和男性神明雕塑大同小异。在群雕《雅典娜和马耳绪阿斯》中,雅典娜则完全像一个体态优美的凡间女子,只是她头上戴的盔帽和手里握着的长矛表明了她的身份。所以,希腊人十分关注人体本身的美,在艺术中除了创造神的世界外,也创造了一个能与神的世界相媲美的人的世界,其中表现最多的是战士和运动员。

古希腊工艺美术的特点篇2

希腊地区的地理特点是促成理性发展的最基本因素――它使古希腊人养成了思辨的精神和宇宙是有秩序的这一信念。在哲学和科学方面,他们只是在反复追问、辩难,不是为了获得答案,只是在追问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乐趣,他们具有对万事万物究根寻底的思辨精神。

除了促使思辨精神的产生之外,希腊的地理特点还导致了对秩序感的信仰。怀特海认为:“如果没有一种本能的信仰,相信事物之中存在着一定秩序,尤其是相信自然界存在着一种秩序,那么,现代科学就不可能存在。古希腊人所理解的自然秩序则有其内在规律,并且人、神、宇宙完全处于同一层次,都受着自然的必然律的支配。

有了对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有秩序的这一信念,加上有了思辨精神这一科学的方法作工具,发现这一秩序并把它应用到所有的事情上就有了可能,理性的曙光在古希腊第一次出现了,用理性来进行科学和艺术的探索也就有了其合理性。

希腊古典文明的科学思想是开创性、基础性的,科学知识从生长、积累进而成熟,达到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科学理性精神推进了希腊科学思想的发展,表现为从对自然的零散的直观或猜测,到探究自然的结构、成因和发展规律,形成系统知识。

科学研究离不开理性的指导是毋庸置疑的,但艺术创作却并不是时时与理性为伍,更多的是在有意识地回避理性,因为艺术更多的是艺术家情感的表达和自由释放,是感性的,理性的过度干预只会扼杀艺术。古希腊的艺术强烈的理性倾向是有其特殊的原因的,一是源于古希腊哲学的影响,一是它所倡导的艺术种类的独特性――人体雕塑。

希腊古典美的内涵,都包含在一种静态形式的“和谐美”之中。古希腊重视理性、偏爱和谐的美学观受到古希腊哲学的影响。正是因为希腊人对理性的创造,他们才对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美的形式法则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探讨和追求。希腊古典和谐美的典范形式是雕塑,它集中体现了那种“和谐、庄严、恬静”的美。希腊雕塑将单纯、合理、端庄的和谐美作为其基本原则,只有这些达到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希腊艺术的最高理想,那就是和谐。

人体雕塑的兴盛也是理性倾向得以发展的原因之一,如果不是需要准确比例的人体而是山水画或是静物画得到推崇,艺术上的理性倾向可能将不会这样突出。人体雕塑的产生也与希腊地理条件有关,特别是裸雕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古希腊工艺美术的特点篇3

关键词:人体雕塑和谐比例

古希腊崇尚人体美,雕塑家用唯美的气质刻画健壮体魄和精神饱满的人物形象,这些动态生动、技法成熟的人体雕塑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一、从政治经济诸方面看人体雕塑艺术的起源

古希腊势力集中在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这两个地区,因与地中海相连,气候温和,全年几乎都是有日照的晴天,所以古希腊人的着装均较单薄,看他们的人体雕塑多是贴身的长袍或。另一方面,古希腊是奴隶制国家,奴隶数量的多少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当时奴隶的来源大部分来自于战争中的俘虏,战败者不但自己连同妻儿也都不被当作人,沦为"会说话的工具"。所以拥有强健的体魄是具有实际功能目的的。一个骁勇善战的战士灵活的躯体、发达的肌肉成为生存的必须,继而成为美的标准。在这里是被世人称赞的。运动会获胜的运动员不但得到人们的欢呼及各种优待,还会被以原型雕刻成塑像,所以我们看到很多的运动雕塑,像米隆的《掷铁饼者》和波留克列特斯的《持矛的人》都是的运动员形象。人物面部形象也因受整个时代精神的需要而具有全民性的美学理想共性:挺拔而直的鼻梁,高而平的额头,匀称的面部及安静矜持的表情。

二、在和谐理想旗帜下的人体雕塑

古希腊艺术的基本特点就是和谐与静穆。在古希腊雕刻家的雕刀下,无论神还是人,便都具有了体魄匀称,精神平和,外部与内在世界和谐而自然的特点。希腊人所以重视人体雕塑除了上面讲的原因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从人类外形上发现和寄寓了和谐的理想,可以说,和谐的理想正是随着人体雕塑的发展而最终形成的。和谐意味着秩序、安宁、幸运;而不和谐就会带给人类灾祸、紊乱、动荡、不幸。在奴隶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在多方面意识形态还处在蒙昧期,被未知的自然与社会中不和谐力量所支配,对和谐的渴望是内心强烈的诉求。

古希腊雕刻家在塑造优美形象的时候是通过知识达到这一美的境界的,因为在各方面都完美无暇的人是不存在的,雕刻家通过观察许许多多的模特,把不完美的部分略去,把每个人最美的部分集合起来,创造出一个完美理想的整体。超级秘书网

三、艺术的程式化——人体雕塑比例

程式化是一种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所出现的必然现象。根据美学思想,古希腊人发现了比例。比例是指事物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古希腊艺术家反复实践,精心探索这一关系。波留克列特斯在《法则》一书中认为人体的比例应是头为身的七分之一,《持矛的人》是他按照法则创作的代表作品,并且雕塑家将运动重心也做了调整:重心放在右腿上,左腿稍与地面接触,稳定中带有坚定。而留西坡斯的艺术实践更为宽阔,他打破规范把躯体与头的比例改为八比一,使得人体更加修长。他在重心处理上别具匠心,一只脚负荷身体重量,而把另一只脚处理成准备下一动作前一瞬间的样子。代表作《拭污物的运动员》四肢修长匀称,肌肉张弛有力,身体表现出高度的和谐统一。

古希腊是人类健康的童年。古希腊艺术,特别是人体雕塑艺术是欧洲及至整个世界的杰出典范,是当时艺术家对理想美不懈追求的抒情诗。古希腊人体雕塑有神话故事中的神祈也有现实情感的英雄、自由民。他们把人体看成活的有机统一体,运动状态下,一部分肌肉发生变化必引发其他肌肉的变化。将人物重心从中心稍稍离开,人物的动向变的不再呆板。总之,古希腊人体雕塑是西方文明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闫国忠.古希腊罗马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古希腊工艺美术的特点篇4

希腊已经不是千年前的希腊,希腊也的确无法是千年前的希腊――生活在今天的人无法再保守在一方乡土上独自沉思,而要面对千变万化的信息以及市场。在希腊努力向中国人推广旅游景点的时候,古典艺术遗迹永远是一个焦点,而当代的希腊艺术却默默无闻。

希腊有当代艺术吗?

美国、德国和法国有强大的艺术影响力,意大利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而希腊,这个欧洲小不点似乎只有辉煌的历史和爱琴海的一摊水。直到去年以来希腊方面连续在中国举办“现代希腊艺术的经典回忆”、“迷宫”、“融超经验”三个群展,人们才约略了解希腊现当代艺术的面目。

没有明星人物,也不是中国这样的市场热点,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太多人聚焦希腊的现当代艺术。在希腊本国,忙于保护众多古代遗迹的雅典直到2000年才建立第一家国家当代艺术博物馆。

和所有历史悠久的国度一样,希腊人在现代艺术的原点就要面对无所不在的古代遗产的巨大影响。一战之后率先兴起的是对古希腊文明和拜占庭文明的追索,康斯坦提诺斯・巴尔德尼斯曾经描绘了这种文明的复兴,并带动了一大批追随者。上世纪50年代抽象绘画风行欧洲的时候,希腊艺术家们也跟上了时代的脚步――法国和意大利对希腊现代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过抛弃古典似乎从来不是地中海文明的主流,所以上世纪80年代出道的安东内库斯的金属材质版画《怀念》中有着拜占庭时代绘画形式的影响,而在北京时态空间举办的“融超经验”展览上他贡献的则是更冷静一些的装置《无题》,把钢板插在煤堆上,直接呈现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技术和体力的对话。

已故的旅法华人艺术家陈箴首先提出“融超经验”这个词。在多文化之间穿行的他试图把自我和世界、经验和超验、不同的文化体验进行一种流动的自我理解和关照,而希腊的当代艺术家无须完成这样大的文化跨越,毕竟,他们生活在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并为其所滋养。可对年轻一代艺术家来说,沉重的历史是个巨大的负担,同时也是有利可图的资源。就像中国艺术家热衷“四大发明”一样,希腊人也对古希腊神话题材进行了新的处理――或进行戏剧性模仿,或让它们以现代面目出现。在年初的“迷宫”展中,艺术家卡特琳娜・巴拉姆普用纸浆做成的“屏风”和灯光效果构成错综的当代迷宫,就映射了克里特岛的迷宫传说――神话中的传奇人物特休斯和阿里阿德涅曾借助一根细线,巧妙地逃离了克里特王禁闭神牛的迷宫。

古希腊工艺美术的特点篇5

论文摘要:本文在探讨希腊神话文学性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在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神话是关于神及神奇的故事,是远古人类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和社会所作的拟人化的叙述和想象,是对于事物的起源、远古生物与神们的行为,以及他们和人类的关系的生动的叙述和记录。希腊神话则是古希腊人最初的意识活动的成果,是古希腊人关于神的故事英雄传说的总汇,它艺术地概括了他们自然和社会的认识,集中了他们的经验和理想。作为西方文学源头的希腊神话。表现出了难以估量的艺术性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恒久地照耀在文学的星空。浸洗着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心灵。

一、希腊神话的文学性特征

希腊神话作为一种初始性文学,有着独具的艺术魅力,在艺术表现、故事情节和审美特征都具有后世文学所无法模仿的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就是希腊艺术的题材。”

1、独具一格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艺术表现的手法上,希腊神话聚集了很多的浪漫主义元素,比如在奥林帕斯神系中,这些神的形象个性鲜明,甚至具有与人一样的爱、恨、情、愁的七情六欲。他们充满着善良友好,也充满着仇恨、容忍和斗争,这些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人间生活的共性。神话中所运用的夸张、想象、浪漫的艺术手法,将每个神都描绘成一个丰富而独特的人的形象。宙斯是个残暴和花心的形象:普罗米修斯是个反对专制、坚强不屈为人类谋幸福的勇士:赫拉外表端庄但是充满嫉妒心;阿伽门农勇猛十足但是刚愎自用;雅典娜则是个美丽且有智慧的英雄美女。希腊神话中的神和其他比较发达的宗教中的神不同,他们和世俗生活很接近。希腊神话里的神很像氏族中的贵族,他们爱享乐,很任性,嫉妒心、虚荣心和复仇心都很强,好争权夺利,甚至贪图美色。

2、富于哲理的故事情节

在故事情节上。希腊神话既富于哲理又十分的唯美。这些故事包括了关于开天辟地、神的产生、神的谱系、人类的起源、天上的改朝换代和神的日常活动甚至情感和伦理故事。有的故事充满了仇恨和暴力,有的故事充满了正直和善良,有的故事则充满了忍耐和退让,这些故事情节生动鲜明,委婉曲折,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水平。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将众神的巨大情感体验转变成栩栩如生的具体形象。

3、和谐统一的审美特征

在审美特征上,希腊人对美有着极大的热情,以美为重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热爱生活、追求艺术的美学观在神话文学中表露无疑。可以说,希腊神话兼具精神与物质、人与自然、世俗与神圣、感性与理性、幻想与现实的统一所实现的和谐之美。希腊神话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众神混乱、恐怖、凶暴、邪恶的一面,也展示了自然界庄严美妙的一面。在民主自由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希腊人不仅发现、孕育和创造了美,而且也创造了神。在希腊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腊人尊重人。把人提高到神的高度加以肯定,神和人是同形同性。希腊神话也因此而具备着独具一格的中和之美,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境界,成为人类文化中最为值得珍视的遗产。

二、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西方人“言必称希腊”,西方文化的摇篮是希腊的文化,而希腊文化的摇篮就是希腊神话。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希腊神话绚丽古朴纯美的艺术风格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以说,希腊神话是人类文学发展的源头之一。尤其是欧洲文学发展的基础,对英美文学的发展和进步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1、为英美文学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希腊神话是人类文学发展的源头之一,也是欧洲文学的发展的根基之一,希腊神话中故事不断出现在后来的荷马史诗及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及戏剧作家阿里斯托芬、中世纪诗人但丁、近代的欧洲的大批著名作家的作品中;赫西奥德的《神谱》是以长诗的形式系统叙述希腊神话的最初尝试;诗人品达罗斯等人和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叙述了神话故事。亚历山大里亚时代以后出现了一批编写和叙述神话的作家,产生了研究民间创作的兴趣。在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伟人的论著中也经常看到希腊神话的影子。

2、为英美文学家提供独特的思维方式

希腊神话所崇拜的、所赞美的,不是无所不能、严以律己的万能者,而是各具个性的众神,希腊神话创造出来的神或英雄形象常常包含着深刻的哲理,闪烁着思想的光辉。比如尤利乌斯潜入特洛伊军营杀死色雷斯国王瑞索斯,他使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重新和好。尤其是后来献计木马,使希腊联军取得了特洛伊战争的胜利,在故事中,他的每一个重要行为中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希腊神话这种注重个性的写作手法深深的影响到英美文学的风格。欧洲文学中的热爱现实生活,积极追求自然和人性美,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力量等思想,以及不断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注重个人情感的渲泄。都能在希腊神话中找到它们的源头。

3、为英美文学作品提供丰富的故事来源

希腊神话中的人本精神,以动人的故事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讴歌爱情、称颂善与恶的斗争、赞美神奇美丽的大自然。颂扬英雄品质、刻画个人的痛苦与斗争,一直以来吸引了广大读者,发出惊人的力量,令人百读不厌,成为英美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源泉。甚至有很多英美文学家们都纷纷用神话故事为创作题材。

三、结语

希腊神话是希腊社会发展早期阶段的产物,是因为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而未能形成文字的一种口头文学艺术。对于英美文学而言,自文艺复兴以来,希腊神话受到英美文学家的普遍关注,作品中常常会出现希腊神话中的神、英雄和典故,不仅如此,希腊神话更影响甚至涤荡了一些作家的心灵,激发了他们的灵感,培育了他们的自由意志和自我意识,从而在作品中得以更奔放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丰富的哲理和曲折的剧情在文学史上划下了绚烂的符号。

作为英语专业的教学人员。笔者发现学生在欣赏英美文学作品时,往往会产生语言和文化障碍。而要真正理解和欣赏英美文学,就需要深刻地了解希腊神话。提高文化素养。因此,在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希腊神话背景,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英美语言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郑敬高,欧洲文化的奥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刘城淮,世界神话集[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古希腊工艺美术的特点篇6

一、神话之国度,浓郁的艺术气息。

希腊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其神话传说享誉世界,希腊艺术直接影响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形成。在信息发达、日新月异的今天希腊艺术仍然散发着神奇的艺术魅力。

1.卓越的想象力,享誉世界的神话。

希腊神话源于古老的爱琴文明,具有卓越的想像力。在原始时代,人们对自然现象以及人的生死,都感到神秘和难解,于是他们不断地思考和想象。他们认为宇宙万物都拥有生命,因为幻想战胜大自然他们崇拜英雄豪杰,从而产生了许多人神交织的英雄故事。这些众人所创造的人、神、物的神话故事最初都是口耳相传,直至《荷马史诗》的统一编撰,才以文字记录了下来。

希腊人并非“一神论”者而是“多神论”者,数不清的有关神灵的反复无常、残忍凶暴、拈花惹草的故事,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人们想要像神那样在体魄和精神上更加强大,认为神和人一样地生活在凡间,只是比人更加完美。如今随着各国文艺工作者对希腊神话的不断解读,希腊神话可谓是享誉世界。

2.古今交融的国度,发达的公共艺术传承。

希腊是一个传统与现代并存,古今完美交融的国度。众所周知的雅典卫城距今已有3000年历史,是全世界仰望希腊古文明的地标。在巴特农神庙区域新建的现代风格的雅典卫城博物馆及环城花园,漫步其中,现代建筑与古迹很好地融为一体。

尽管希腊在全世界眼中的标签是“古老”和“传统”,可是她的现代公共艺术也非常发达,活生生的先锋公共艺术在街头随处可见,比如,雅典街头的涂鸦少年、风靡希腊的漫画杂志、街头展览等,他们关注社会和生活细节,通过艺术表达自身想法。

在希腊城市街头,艺术家ino创作了一系列的街头艺术作品,画面美观充满神秘色彩,时常引发观者的无限猜想,同时增添了希腊城市公共艺术的魅力。希腊街头艺术家关注当代,通过街头艺术反映社会热点问题。一位创作了一幅头顶金色光环的妇女紧紧抓着一麻袋欧元的形象,上面用希腊语写道:“40年加上债务民主”。这幅作品描述的债务危机下,画中的女人正在做梦,不知道接下去会发生什么。

在希腊雅典街头名为《心的展览》曾一度引起轰动,红的、蓝的、水彩的、手绘的等各式各样的心脏雕塑出现在雅典的大街小巷,使得古老的雅典城一下子充满了艺术的气息。此次展览由110位居住在雅典的各类艺术家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用不同的色彩、灯光和音乐,在一颗颗重达70kg的大型白色心脏上创作出各自理解的“心”。

在公共空间的表达中,希腊人表达了作为统一体而存在的感受,在神的守护下,实现世俗的生活,这是一个共同生活的空间,也是希腊理性精神的起源。希腊人在神性与理性的坚持之间找到了平衡。优良的公共艺术氛围与浓郁的艺术气息,哺育了公众对艺术的热衷,以及层出不穷的艺术家。

二、天赐的想象力,神奇的希腊当代艺术。

希腊人喜爱神话传说,拥有天赐的想象力,富于民主思想和创造精神,个性活泼热情,崇尚运动,追求自由生活的乐趣,因此在艺术表现上充满了健康、自然、乐趣、优雅等现实性的生命感。希腊传统文化融合了多种外来文化,现代希腊文化盘根错节却和谐统一,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发展。

1.立足传统,直面未来的创作态度。

希腊艺术家卡特琳娜·巴拉姆普(KaterinaBarampout)于1973年出生在雅典,是一位艺术家和策展人,从事视觉艺术、表演艺术、服装设计、戏剧、艺术顾问、影视等多方面的创作。卡特琳娜认为一个好的艺术家能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做出新的作品,不必害怕传统,不用畏惧未来。卡特琳娜于2008年在北京798艺术区策划的《迷宫》展览,由多位希腊艺术家运用漫画、插画、平面设计、街头艺术、雕塑装置、视频装置等形式,将希腊传统渗透其中,并应用了现代的表达方式。卡特琳娜的作品被国内外的众多艺术机构及私人所收藏。

希腊艺术家斯代流斯·法塔基斯(SteliosFaitakis)于1976年生于雅典,1994年开始在雅典街头加入涂鸦创作。斯代流斯的作品题材多变,始终坚持用传统艺术形式创造新艺术语境,带有明显的希腊拜占廷时代风格,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感染力。斯代流斯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如巴别塔国际漫画节、雅典艺术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等。2011年《impositionSymphony》作品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2012年《theDebate》作品参加了弗雷兹博览会,受到艺术市场的欢迎。

希腊艺术家米娜·巴巴希奥多罗·瓦里拉琪(minapapatheodorouValyraki)出生于雅典,毕业于国立希腊艺术学院,后留学于意大利佛洛伦萨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她的作品色彩热烈奔放,将希腊传统艺术以当代视觉呈现。作品《运动与精神》系列深刻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运动之美。她的作品曾在希腊国家美术馆、美国纽约联合国大厦、华盛顿国立女画家博物馆和瑞士洛桑博物馆等地展出并被收藏。

希腊当代艺术汲取传统艺术元素,又与本国的历史环境和国际思潮紧密结合。希腊艺术家及策展人卡特琳娜说:“我们接受的是最传统的希腊艺术教育,可以像米隆那样做出几近完美的《掷铁饼者》,但相比复制品的生命力,我们更执着于表达自己眼中的现代希腊”。

2.秩序感与均衡律的天赋呈现。

希腊艺术家索菲亚·瓦瑞(SophiaVari)是一位国宝级画家和雕塑家,绘画作品融入多种技巧,色彩灵感来源于希腊的光线。雕塑作品采用希腊传统手工进行创作,其波浪式的造型达到了一种运动与静止的平衡,包含了对玛雅、印度、古印第安、基克拉迪、古希腊古典和巴洛克等多种文化的解读。2008年索菲亚在北京孔庙举办《索菲亚·瓦瑞个展》,其中代表作品《双剑合璧》雕塑与北京孔庙的东方传统建筑相得益彰,东西方文化于冲突中见和谐。自上世纪60年代末起,索菲亚的作品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举办展览并被收藏,在许多国家的公共场所都竖立了她的雕塑。

希腊艺术家anastasiamastrakouli善于将秩序感与平衡律展现,勇于打破传统艺术观念,她精心创作了一组《身体字母》,将英文26个字母以一种大胆的剪影方法展现,每个字母都是用她的身体在蒸汽腾腾的玻璃前,精心摆放出来的。其作品独具匠心、美轮美奂,被称为“呈现英文字母剪影”。

希腊艺术家总是能自由地支配材料或素材,使作品表现出平衡之美。希腊人始终认为宇宙是有规律的并且遵循着它的法则,对艺术作品的最终表现有着非常清晰的概念,因而希腊艺术具有秩序感与均衡律的天赋性呈现。

3.对技艺与材料的不断探索与提炼。

希腊艺术家adammartinakis从事室内设计及视觉艺术创作。他将工作中所运用的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创作出许多让人惊艳的3D艺术创作。他的作品不局限于室内设计或是建筑设计,主要作品《无题》《世纪之吻》等,充满了视觉冲击力。

希腊艺术家克里斯·科斯普洛斯(ChrisKotsiopoulos)是一位著名的摄影师,积极捕捉生活细节,并通过后期技术呈现独特艺术视角。作品《天空》系列进行了长达24小时的拍摄,将整个360度全景完整的呈现在我们眼前,在充满历史遗迹的希腊古城处,将天空的美丽与宏大进行视觉呈现,体现出人类在宇宙面前是多么的卑微。《闪电组合》作品是艺术家在驾车经过希腊伊拉里亚岛时突遇暴风雨,于82分钟内拍摄了上百次闪电,将其中70余次的照片重叠到一张照片上,该作品显现的场景十分震撼恍如世界末日来临。

希腊艺术家卢卡斯·萨马拉斯(LucasSamaras)于1936年生于希腊斯托里亚,1948年移民到美国,曾举办过100多次个展,以及7次重要的事业回顾展。《poses/Bornactors》系列作品是对艺术领域中鼎鼎大名的策展人和收藏家等的照片进行数码加工创作,营造出一种戏剧般的感觉,强调图像中的自然部分,通过阴影和色彩表达情感,该系列作品试图表现出一种被曝光的不适性,对主角们最真实的自己提出了质疑,暗示人们总是有一张永久存在的面具。其他代表作品还有《XwithStripes》《二号房间》等。

希腊当代艺术一方面吸收传统与当代艺术思潮,一方面又巧妙地将技术、内容和美感完美地结合。

4.心灵层次的交流,优雅而诗意的艺术。

希腊艺术家简尼斯·库内里斯(JannisKounellis)1936年出生在比雷埃夫斯市,后移居意大利,是最具代表性的“贫穷艺术家”。他擅长以废旧品和日常材料作为艺术表现媒介,形式突破传统艺术界限,立足于装置和表演艺术之上,风格朴素、自然,简陋不失高贵,充满诗意和象征,富含人性化的美学原则。2011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阐释中国》个展,用日常物品如瓷片、煤炭、钢板、铜板、布料、餐具等来表达他对中国社会文化的理解,如4600个小酒杯盛着中国的二锅头组成的装置作品。他一直主张艺术应该是被生活本身取代,而代之以亲近大众、与观众互动进行心灵的交流。简尼斯的作品多被世界上许多重要的美术馆、基金会和私人所收藏。是在全世界各地最重要的博物馆展出频率最高的艺术家之一。

希腊艺术家曼特琳娜·普萨玛(mantalinapsoma)1967年出生于雅典,目前主要工作在雅典和柏林两地。曼特琳娜利用绘画作为感受世界的一扇窗口,注重对影像材料的运用和对生活瞬间的体验,使作品既有当代艺术的形式感,又成为当下人们生活中心理状态的生动写照。作品《一切听你的》描绘出成年人经过社会的洗礼变得世故圆滑,人物目光总是凝视观者,流露出一丝的神秘与狡黠。作品《无题》中转身疾走的大人,聚精会神看电视的小孩。曼特琳娜通过自己的作品与观者的思绪进行深刻的对话,在这些意义模糊不清的作品中没有情感的波荡起伏和视觉张力,有的是对成长中的琐碎的家居生活直率的描绘,像是每一个人回忆意识流里的一瞥。曼特琳娜曾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展,作品被各国藏家所收藏。

希腊艺术家瓦盖利斯·瑞纳斯(VangelisRinas)是一位画家和雕塑家,1966年生于希腊海岛萨莫斯,以超凡的技能和感受力展示艺术作品内在的灵魂。绘画《玛丽娅》《童话》作品中森林、白色的天使、女性、城市等意象从画面飘散而出,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无尽的航程Ⅲ》系列作品是一艘10多米长的木船甲板上刻满有艺术家对中国理解的阳刻汉字书法及盲点文字,使失明的人也可以抚摸看懂。船的形状像一片树叶,船体线条流畅有摇曳之感,俯视船身正面又好像一把古老的中国乐器,艺术家通过木船展览完成了对中国的种种猜想以及与中国观众的心灵交流。此件作品曾于2010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并于2013年5月26日捐赠于中国国家大剧院。

希腊艺术扎根于深厚的希腊文化,在当代艺术语言的视觉呈现中,赋予作品以灵魂,注重作者与观众的交流,善于捕捉细节,以优雅而诗意的艺术,触动观众的心灵,产生无限的想象空间。

5.艺术表现的多元化与潜在的统一性。

希腊艺术家乔治·哈基米沙里斯(GeorgeHadjimichalis)1954年出生于雅典,其概念绘画和混合媒体装置十分著名。他试图通过极简主义的美学和图案,剖析现在与过去之间无形的关系,绘画的界限问题,表现象形和功能的目的等。在《存档》作品中,艺术家对取材各国元首的一系列黑白照片进行组合变形,使得面孔体现的民族特征鲜明,旨在探索人的外表和内在理论之间的联系。《小档案图片》作品,表面看是一个木制组合的柜子,抽屉中藏有不同的个人照片、拼贴等资料,将个人图像分类和归档在不同的抽屉,意思是人的一生总是不断在变化。该艺术家的作品在国内外许多重要展览进行过展出,如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等,作品深受国际艺术藏家的喜爱。

希腊艺术家科斯蒂斯·乔治欧(KostisGeorgiou)于1956年出生在塞萨洛尼基,曾游学于瑞典、意大利、伦敦等多个国家,从事绘画与雕塑创作,视艺术为灵魂表达的内在需要。他的作品刚健有力、雄浑一体、色彩明快,突破传统而极富戏剧性的艺术表现。他的绘画基调被简化为红、黄、蓝、黑,如《taurus》《Stasis》作品,使观者可自然地溶于作品之中。他的雕塑作品线条明快、结构简洁、造型奇特、难以分辨,使得观者犹入进入幻境。科斯蒂斯不断尝试不同的材料表现和工艺手法,如不锈钢、铁板、铝、青铜的材料表现,工艺方面从铸造到焊接、锻造、上漆都亲自动手完成,代表作品有《泉》《圣餐》《觉悟》等。

希腊艺术家Georgetserionis结合不同的技术,从陶瓷到鹿、头骨、螺旋、北极光,每一件物品通常都有一个伟大的象征意义,反映了思想的复活、死亡率、回归的力量、生活圈子与神秘的自然现象等。《故土》作品用挂锁和链条体现束缚的精神与情感。《元素》作品以零碎的字符及短小的文字拼贴,提出了许多问题并鼓励个人的诠释,艺术家认为在许多情况下的答案都模棱两可,如果提出的问题可能会导致另一个全新的解读也很有意义。《实践乌托邦》是一只从书籍走出的小鹿,他认为手工构件为思想增加了额外的魅力。

希腊艺术家KonstantinoDregos是一位装置艺术家,他不断地突破传统美学定义和固有形式,作品始终贯穿自然与文化等元素,背后总是带有神秘色彩和深刻内涵。在作品《自然与文化》系列中,他试图发现自然与文化两者之间的对比和相似之处,并质疑人类在这个结构中的作用,他的雕塑往往是不能明确分类的有机形式,为唤起人们对于自然的关注,在由花卉、绘画、石膏等多种元素组成的装置作品中,观者可以自由的选择“线”或“重叠线”形成更多的观赏面,从而给观众多种视觉美与心灵感受。Konstantino认为:“新的东西其本身的性质往往令人烦恼的是因为它迫使我们思考,不是只有一种方式来看待所谓的美,美有数不清的问题,不能由院校、经纪人等规定,这才是艺术之美”。

希腊艺术调和了两种经常是相反的原则:一方面是节制、明晰及心灵深处的严肃;另一方面则是才华横溢、想象和热情。希腊艺术家总是能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矛盾中,理性与感性的碰撞中找到一种规律与均衡,而且希腊艺术具有潜在的统一性,如对传统的坚持、形式美的注重、梦幻主义的呈现、社会思潮的反映、心灵层次的交流等。

三、神性之复苏,希腊艺术市场的成长。

希腊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与时代紧密联系,创造了许多杰出的艺术作品。然而神话之国度,神奇之艺术同样培育了希腊大众视艺术为生命和对艺术的热衷,推动了希腊艺术市场的成长。

1.本土藏家和基金会对于艺术市场的推动。

希腊的企业家们热衷于艺术品收藏,他们中的一些藏家是世界顶级艺术藏家,并一直赞助着国内外的杰出艺术家,推动了国际艺术市场的发展。

希腊藏家DakisJoannou是古根海姆理事会的成员和泰特艺术委员会的成员,主要收藏美国、欧洲、希腊等顶级艺术家的作品。Dakis是杰夫·昆斯的好友,而且也是杰夫·昆斯作品最大的收藏者。Dakis创立的德斯塔艺术基金会是希腊最重要的艺术基金会之一,为希腊艺术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自1999年起,基金会设立了德斯塔奖,该奖每两年颁发一次,奖金1万欧元,并为入围的6位艺术家举办特展。该奖目的是为在希腊境内展示最新的艺术发展,同时在海外宣扬当代希腊艺术家的成就,并把他们定位在国际当代艺坛的水准上。即便在希腊经济最困难的时期,该奖的评选也没有中断。

希腊藏家DimitrisDaskalopoulos是古根汉姆基金会理事、泰特国际理事会和新美术馆领导理事会成员。这位著名国际大藏家将许多世界顶级艺术杰作尽收网底,如杜尚的《泉》,以及DavidHammons、露易丝·布尔茹瓦、SherrieLevine、SarahLucas、obertGober的作品等。

希腊藏家philipniarchos主要收藏古代大师作品,印象派、现代和当代艺术,是moma的理事会成员和纽约市现代艺术博物馆的董事会成员。philip收藏有梵高的《割耳朵后的自画像》、毕加索的《自画像》、让·米歇尔·巴斯奎特的《自画像》、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等艺术杰作。尽管philip十分低调,艺术界的专家们还是将其收藏归为世界上私人藏品中最具价值藏品之列,近期更被美国艺术杂志《artnews》评为2012年度全球十大藏家之一。希腊人对于艺术由衷喜爱,除了以上列举的藏家,还有许多重要藏家,拥有一家航运公司的收藏家DiamantisDiamantides也是希腊艺术品的最大买家之一。

2.拍卖、画廊、展览的活跃。

希腊艺术品拍卖十分活跃。克里斯蒂拍卖行在雅典设有办事处,并在雅典、萨洛尼卡以及欧洲定期举办希腊当代和现代艺术品拍卖会。苏富比拍卖行、宝龙拍卖行定期举办希腊艺术品拍卖会。在2007年伦敦苏富比希腊艺术专场,创造了1560万英镑的纪录。在2009年的伦敦苏富比希腊拍卖会上,取得了多项希腊艺术品拍卖的新纪录。此外,在2011年举办的苏富比希腊拍卖会,ConstantinosVolanakis、Konstantinosmaleas等的作品也取得了很高的拍卖成绩。希腊国内一直以来对现代和当代艺术品持有略微保守的态度,并偏爱绘画派和表现派作品,希腊人更容易被画的美感所吸引,但是随着一些在国际知名希腊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在慕尼黑、巴黎、意大利、美国等拍卖会深受好评,国内的拍卖行开始愈发注重当代艺术品的拍卖。

希腊的大多数画廊位于雅典,还有一些分布在萨洛尼卡,比较知名的如希巴斯画廊在巴黎和雅典都有分部。伯尼尔画廊和丽贝尔·卡米画廊、伊莲亚娜·唐塔当代艺术中心都收藏了许多国际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伊莲妮·科伦尼欧画廊收藏有许多经常参加如威尼斯双年展、伊斯坦布尔双年展的国际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安东洛波罗艺术画廊和苏姆布拉基斯画廊则主要收藏希腊现代和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所有这些列举的画廊都会定期参加国际艺术品博览会,如布鲁塞尔艺术展、维也纳艺术博览会、巴塞尔艺术展等。现在,一些新兴的画廊如布里德画廊、巴塔吉亚尼画廊、瓦米亚历画廊,不仅活跃于希腊国内,更是活跃于国际艺术舞台。位于萨洛尼卡的卡法岩画廊是活跃在全欧洲博览会的画廊,而且经常参加迪拜的博览会,主要收藏希腊现代艺术品和当代艺术品,另外tint和齐纳·阿坦纳西亚斯画廊经常为有前途的希腊当代艺术家在国内举办展览。

自20世纪50年代起,希腊艺术家第一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和圣保罗双年展,之后开始活跃于国际展览中。多年以来,定居国外的艺术家们如卢卡斯·萨马拉斯、简尼斯·库内里斯、塔基斯德等离开希腊并在国际展中取得了极高的声誉,他们的作品多被泰特、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洛杉矶的mCa博物馆所收藏。希腊艺术机构积极组织并参与各类国际展览。2007年9月希腊开始定期举办雅典双年展,雅典双年展是由2007年秋季起举办的国际双年展(由雅典、伊斯坦布尔、里昂双年展组成)的一部分,这3个国际展会相互交换艺术家作品展出,以加强文化交流、沟通和具体策略。此外,位于希腊的萨洛尼卡也定期举办双年展及一些主题展览。

3.公共藏品和博物馆的推动。

希腊国家美术馆藏品丰富,收藏有19世纪和20世纪60年代前的主要希腊艺术家代表作,以及二战时居住在希腊的艺术家毕加索、马蒂斯等的作品。国家美术馆定期举办国内外艺术家作品展。

希腊国家当代艺术博物馆(emSt)位于雅典,成立于2000年,是雅典唯一展示当代艺术品的半官方半私营的美术馆,收藏了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国内外的绘画、装置、新媒体等优秀的当代艺术作品。这里曾经举办了《希腊当代青年艺术家群展》《简尼斯·库内里斯展》等。位于萨洛尼卡的州立当代艺术博物馆藏有俄罗斯前卫派的科斯塔基斯藏品,并举办了第一届萨洛尼卡双年展。

4.艺术市场中存在的危机。

同整个国家的经济情况一样,希腊的艺术产业也正在经历艰难时刻。一连串的古代文物盗窃事件削弱了这个国家境况堪忧的博物馆事业,使其难以应对。希腊藏家DiamantisDiamantides在与苏富比的诉讼案件中,声称拍卖行以欺诈手段说服他买了两个涉嫌伪造的作品,最终法院裁定苏富比支付船王116万美元的赔偿。《艺术报》认为,这一假画官司所暴露的更深层问题是,目前缺少对希腊艺术家进行研究、对作品来源进行探讨的机构。尽管希腊艺术品必须经过国家美术馆的评估才能获得出口许可证,但这一过程并不涉及真伪鉴定,赝品官司风波使得希腊当代艺术遭遇了信任危机。作品被盗、信息匮乏、教育空白、缺少资金、赝品危机,希腊艺术市场目前存在多种危机。

5.艺术的拯救,艺术市场的复苏。

希腊被巨额债务拖到了崩溃的边缘,这种困难不但是经济上的,同时也是文化和精神上的。但正是在这样困难重重之下,希腊的艺术界却在这次危机中“因祸得福”,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在国家濒临破产的背景下活跃起来,形成一股文艺热潮,同时也在告诉人们,目前正是收藏希腊艺术品的最佳时机。

古希腊工艺美术的特点篇7

关键词:悲剧主题;叙述模式;创作风格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著名的剧作家,被誉为“美国的莎士比亚”,他一生创作剧本五十多部。奥尼尔的作品很多方面都深受古希腊悲剧的影响,正如他自转中所述:“对我创作影响最大的是我所读的所有戏剧――尤其是古希腊悲剧。”[1]《悲悼》三部曲是奥尼尔创作中期的代表作,奥尼尔在《悲悼》三部曲中沿用了古希腊悲剧《俄瑞斯忒亚》的创作元素,并根据时代特点,加入鲜活的时代特征,对古希腊悲剧进行模仿和置换,使古希腊悲剧散发出现代光彩。《悲悼》三部曲具有浓重的古希腊悲剧色彩,但绝对不是对古希腊悲剧的简单模仿,奥尼尔对古希腊悲剧的借鉴是创造性的,在保留古希腊悲剧震撼人心的特点的同时,取得了推陈出新的艺术效果。

一、《悲悼》在创作主题上对古希腊悲剧的传承和超越

奥尼尔崇尚古希腊悲剧,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古希腊的命运观,认为命运是既定且不可更改的,对现在有强大的支配力和束缚力,人在命运面前无可逃遁。古希腊悲剧《俄瑞斯忒亚》揭示了人与命运的冲突,人间巨大的痛苦和挫折都与命运有关,人难以摆脱命运的束缚,在命运齿轮的碾压下展现出悲剧色彩。奥尼尔认为现代生活和现代社会同样也是一种命运模式,人受到周围环境、祖辈仇恨、社会习俗和等各方面的影响,正常的情感无法自由释放,人性被扭曲。在欲望的驱使下人与人之间冷漠疏离,甚至相互残杀,并且在仇恨积累下引起一轮又一轮的残杀,造成无数循环往复的悲剧。

奥尼尔将古希腊悲剧《俄瑞斯忒亚》的悲剧主题放到现代的环境里,用现念重新改写了古希腊命运悲剧。《悲悼》中笼罩着浓重的命定氛围,孟南家族成员如同受了诅咒般的陷入命运的漩涡,重复着一代又一代的悲剧命运。孟南家族成员被家族的罪恶和自身的欲望制约着,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同时又是复仇者,他们试图冲破现实的牢笼,但结果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人生轨迹在出生那一刻便已经注定,他们没有选择权,最终都成为家族神秘力量的牺牲品。孟南家族三代成员犹如命运链条上的一环,他们被一种神秘的力量驱使着相互仇杀,而每一轮仇杀的结果又成为下一轮仇杀的起因,使他们难以摆脱命运的束缚。奥尼尔将古希腊悲剧中的宿命论引入自己的创作,并赋予其时代特点。在奥尼尔看来,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失败,他认为现代人比脱不掉的命运悲剧来自人类自身的精神危机。《悲悼》揭示了物质世界和人的灵魂的矛盾,并指出物质的丰富无法弥补人类精神上的空虚,欲望的泛滥失去遏制将会造成巨大的灾难。他沿用《俄瑞斯忒亚》的悲剧来警示现代人,在一个私欲泛滥的社会中,在一个被虚伪的到的控制的家庭中,人的正常情感被扭曲异化,亲密的家庭成员会变成相互追逐和杀戮的对象,人们会陷入悲剧的怪圈。奥尼尔将古希腊的宿命论中支配人物生存还是毁灭的考验指向人物内心,指出如果人对自身的欲望不加以修正和克制,那么人类的悲剧将如古希腊悲剧一般一直延续下去。

二、《悲悼》在叙述模式上对古希腊悲剧的传承和超越

奥尼尔借用了古希腊悲剧《俄瑞斯忒亚》的叙事模式,并利用时代特点对其进行了置换,仿照其模式创作了《悲悼》三部曲。可以这样理解,奥尼尔用《悲悼》三部曲对古希腊悲剧《俄瑞斯忒亚》进行了现代化的加工,努力探究新时代下造成人类悲剧的根源,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奥尼尔曾在自己的工作笔记中明确表达了《悲悼》是以《俄瑞斯忒亚》为蓝本进行创作的,他这样写道:“利用希腊悲剧的一个古代传说情节。作为现代心理剧的基本主题――伊莱克特拉的故事?――美狄亚故事?有无可能在这样一部剧本中找到接近希腊命运观念的现代心理学的处理方法,以便今天不相信诸神或因果报应的观众们能够接受并感动?”[2]

从外在结构上看,两者都采用了三部曲形式,《悲悼》的三部曲《归家》、《猎》、《祟》以《俄瑞斯忒亚》的《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为蓝本,情节环环紧扣。从内部结构来看,奥尼尔在创作《悲悼》时创造性的借鉴了《俄瑞斯忒亚》中的“谋杀――复仇――追逐”的叙事结构,并赋予其时代特点,探索新时期仇恨和谋杀的社会根源。在《俄瑞斯忒亚》一剧中,阿伽门农将女儿献奠因而被妻子仇杀,克吕泰墨斯特拉因为谋杀了丈夫被儿女杀死,俄瑞斯忒亚因为杀死母亲被复仇女神追逐。这一切的背后又潜藏着阿伽门农家族的诅咒,这使得剧情呈现一种圆形的封闭模式,所有人都自觉或不自觉中被拽入命定的悲剧漩涡。奥尼尔接受了这一叙事模式,在《悲悼》中加入适合自己时代的表达方式,使这一古老的悲剧主题重新散发光彩。

在人物设置上,《悲悼》与《俄瑞斯忒亚》基本对应:艾斯拉・孟南对应阿伽门农,克里斯汀对应克吕泰墨斯特拉,奥林对应俄瑞斯忒斯,拉维妮亚对应厄勒克特拉,两个故事同样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得胜归来的丈夫回家第一天晚上就被妻子谋杀致死。之后又以复仇为主线,家庭成为另外一场残酷的战场,仇恨滋生,欲望蔓延,家庭之间夫妻相杀,父子相残,母女相互仇视。从细节表现方面上看,古希腊的悲剧演出始终保持着歌队,歌队在剧情推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奥尼尔在《悲悼》中引入这一变现手法,对其进行现代化的加工,使这一古老的叙事手法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在观众的视野,那就是贯穿全剧的“申纳杜”。“申纳杜”的旋律与古希腊歌队的吟唱非常相似,奠定了剧作的悲凉气氛。每当歌曲响起,就预示着孟南家将有人死去,剧情顺势进入一个高潮。奥尼尔对歌队的继承体现了奥尼尔对古希腊悲剧的敬意和在戏剧创作上的不懈努力。“申纳杜”这一旋律的运用突出了喜剧的主题,丰富了戏剧的变现方法,使剧本传承古希腊悲剧氛围的同时具备了时代化的特点,实现了在叙述模式上对古希腊悲剧的超越。

三、悲悼》在创作风格上对古希腊悲剧的传承与超越

古希腊悲剧最大的魅力在于希腊剧作家在敬畏命运的同时,将英雄对命运的抵抗视为人性中高贵和勇敢的体现。正因为如此,刺瞎双眼并自我流放的俄狄甫斯才能赢得世人的尊重,给人类带来光明火种的普罗米修斯才能成为后世最高尚的殉道者和圣者。古希腊悲剧一个显著的创作风格就是宿命论,即以“神谕”的形式出现的无法改变的既定的未来。黑格尔曾经这样评价古典悲剧:“在古典艺术里用神谕形成内容”。神谕承载着丰富的内容,预示了悲剧的发展方向,在艺术的起源深处与其他叙述方式区分开来。从美学意义上理解,“神谕”包含了内聚布局的全部奥秘,是悲剧中最为普遍的艺术原则,也是古希腊悲剧艺术的核心。

二十世纪与古希腊时代相比变化巨大,但是在寻求人生存在意义方面却是相同的。奥尼尔热爱古希腊悲剧,他的戏剧与传统的希腊悲剧既有一脉相承之处,又有了时代特色与根本不同。“神谕”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戏剧领域。《悲悼》有浓重的宿命论色彩,将古老的悲剧主题与美国南北战争时的文化以及个体和社会心理发展特点融合到一起,探究隐藏在人物悲剧之后的神秘力量,让古老的悲剧在现实的土壤中萌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悲悼》三部曲中,“神谕”化身为“神秘力量”,传统悲剧中的斗争对象“神”转变为来自外部的压力和人类内心的欲望,而悲剧主角也从高大的英雄形象转变为剧中的平凡人物。

《悲悼》将故事背景设置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段时期处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阶段,物质主义泛滥初见端倪,宗教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受到强烈的冲击,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精神信仰缺失,导致了一系列的悲剧的产生。奥尼尔对这种美国式的悲剧深有感触,在古希腊的悲剧基础上加以创新,找到了接近古希腊宿命论观念的现代方法。“神谕”这一古希腊悲剧产生的动力化身为《悲悼》三部曲中的神秘力量,推动了戏剧冲突的产生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孟南家族希腊庙宇式的大宅映射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是神秘力量――“神谕”的滋生的土壤。在女主人克里斯汀眼中,孟宅不是温暖的家,反而更像一座坟墓,一座供奉家族仇恨的庙宇;女儿莱维尼亚将其视为祖父建造的憎恨与死亡之宫;作为家族见证之一的老花匠萨斯说的更为透彻:“自从那所房子盖成以后,那里面一直是有邪气的,而且那邪气不断地滋长”,连纯洁的海丝儿也惧怕这座宫殿:“你一进来就觉得有种冰冷的东西抓住你似的――”。这种神秘力量作为孟南家族代代相传的遗产,使孟南家族成员陷入命运的怪圈,机械地重复着祖辈的悲剧。

对古希腊悲剧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命运有多强大,痛苦有多深重,而是在命定的苦难与悲剧面前,人的取舍与抉择的态度。如特洛伊战争中的英雄阿喀琉斯自出生时的命运已然定格,但是最打动人心的是他对未来的取舍与抉择。没有命运的强大无以凸显悲剧英雄的伟大和崇高;没有对灾难的反抗,读者也很难体会到人类在斗争中的蓬勃的生命力。悲剧就是在命运和人类尊严之间寻求立足点的艺术。每一位悲剧作家笔下的作品都是一部人性与命运挣扎对抗的画卷,也是一部人性和命运的辩证法。普罗米修斯日夜忍受啄食内脏的痛苦却拉开了人类文明的序幕;俄狄甫斯以自毁双目并自我流放的方式来弥补他无意间犯下的大错,使得他成为悲剧艺术殿堂里的巨人。人类在命运的重压下寻求自由意志释放的出路,构成了命运的预定性和行为的自由性之间的矛盾,即必然与自由、目的与结果的矛盾,形成希腊悲剧的核心。在奥尼尔的笔下,主人翁莱维尼亚在周而复始的罪恶循环中没有选择与其他家庭成员一样以自杀的方式去结束惩罚,而是选择紧闭门窗,住进这所充满罪恶的死亡之宫,用生的方式去清偿孟南家族的罪恶。在她看来,死亡是逃避惩罚,而以活着的方式去面对罪恶才是真正正直、有意义的行为。莱维尼亚选择与死人同住一起,直至孽债偿清,这种选择在奥尼尔看来是可以与古希腊悲剧中的人物相媲美的,他曾这样评价莱维尼亚:“我自己认为我给了那美国式的厄勒克特拉(莱维尼亚)一个值得她拥有的悲剧结局。这个结局对我来说是这部三联剧中最成功和不可避免的,她上升到了那样一种高度和我在她身上给予的信心,她历经挫折,但并未屈服!她以孟南家族命运屈服的方式战胜了这个家族的命运!她具有悲剧意义。”[3]

奥尼尔的戏剧创作很多方面都受到古希腊悲剧的影响,无论是主题、叙述模式还是创作风格,奥尼尔都从古希腊戏剧中汲取营养,但是奥尼尔的创作并没有简单停留在对古希腊悲剧的模仿上,他立足古希腊悲剧,以现实为基础,对古希腊悲剧进行进一步的革新,从而创作了更具时代特色的《悲悼》三部曲,揭示了文学史上文学创作的传承性和时代性不可逾越的事实。

【参考文献】

[1]Flynn,JohnSteven.theinfluenceofpuritanismonthepoliticalandReligiousthoughtoftheenglish[J].newYork,1920

古希腊工艺美术的特点篇8

关键词:古典主义纳粹;颓废艺术;流亡艺术

1.德国文化,艺术的缘由

1.1古希腊、罗马绘画的影响

“所谓古典文化,在欧洲就是指古希腊化,文艺复兴后出现了“言必称希腊的”景象。黑格尔曾说“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德国浪漫派理论家弗施莱格尔说到“我们的精神文明,对美的追求乃是建立在古人的精神文明之上的,所以如果不从这个起点出发,至少不回顾希腊人开先河的功绩的话,是很难讨论文学与艺术的。”就绘画而言,希腊的瓶画为日后欧洲的包括德国在内绘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罗马的马赛克装饰壁画是罗马人在学习希腊的瓶画的基础上而创造出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一种装饰形式,在马赛克壁画里明显可以看出用小块的画砖所排列的具有逻辑性、系统性的颜色层次所构成的人物和风景画面,仅管手法和技术上略显稚嫩,但这种壁画已经具有了明暗对比的黑白素描关系和立体感。

1.2基督教绘画的影响

对于西方中世界而言,基督教的影响早已深入日常生活之中。这一时期的绘画一开始依旧保留着古希腊、罗马的经典样式,马赛克壁画便是早起基督教的宗教绘画主要表现形式。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其艺术表现形式也日益脱离古典风格的影响,走向了独立自主的道路,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丹培拉”技法。将蛋黄和水与色粉结合在木板上作画是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教堂平面装饰的重要手段,德国这一时期的丹培拉绘画得到大力的发展。尽管此时的丹培拉技法显得粗略,但这一重要的绘画形式的发展为油画的产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纳粹的文化艺术政策

2.1纳粹政权的审美观

纳粹上台后公开表明对古典主义风格艺术的喜爱,政府所推崇的艺术家几乎都是十九世纪的人物,像马卡尔特,费尔巴哈,瓦尔德缪勒,罗特曼以及冯阿尔特的绘画。当然对于科柯施卡,克利姆特和席勒等现代或前卫艺术家以及表现主义、包豪斯、立体主义、达达主义、野兽派等希特勒是不屑一顾的。在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人看来:文学、戏剧、音乐和美术应该尊崇德意志的意识形态,纳粹似乎有“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情怀,进而反对一切现代艺术。他们不能容忍不符合他审美情趣的任何艺术风格,并一路谴责其为“颓废的艺术”。纳粹的官方哲学家罗森堡更进一步阐释了官方的“美得理想”:“在具有北欧人性的艺术家身上有一个明显的关于美的理想,对于这想要表达强有力的,接近大自然的理想没有比古希腊艺术表现的更优美的了。”

2.2“新的”绘画语言

一九三七年慕尼黑举办了第一届“大德意志艺术展览会”,这一艺术展览极为重要,希特勒想要一种新的、歌颂健康、强壮和英勇的人民艺术。要取得这样的效果就必须运用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在希特勒的直接授意下戈培尔成立了帝国艺术委员会,四万两千名会员涵盖了第三帝国几乎所有的画家、雕塑家,当然也包括建筑师和室内、园林建筑师。戈培尔曾说:“我们要把艺术再一次引向人民,为了准备好把人民在一次引向艺术。”纳粹绘画的主题提倡反应工,农,兵的现实题材,坚持在劳动岗位的普通德国工人以及农村生活和干农活的农民,还有美丽的德国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的风景以及取材于古希腊,罗马的神话。希特勒认为随着第一届艺术展览会的胜利落幕象征着德国艺术的新时代就此拉开帷幕。

3.受压迫的“现代艺术”

3.1“颓废艺术”

一九三三年纳粹上台后德国的曾经辉煌无比的现代艺术不可避免的遭到了被清洗的厄运,希特勒责骂现代艺术是一群因视觉缺陷而明显在受苦的不幸者。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则被他说成文化上的洞穴人,美学上的侏儒,艺术上的口吃的作品。在此期间许多的优秀的现代艺术作品从德国各个博物馆和画廊里清空,凡是犹太人的作品,或出身于雅利安人的艺术家创作犹太题材的作品,和平主义或不赞扬战争的作品,以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相似的题材为创作背景,不美丽的人物形象作品以及所有表现主义作品和抽象艺术都属于“堕落”的范畴。当时的德国国家美术馆馆长路德维希・尤思帝和著名批评家卡尔・爱因斯坦发表了诸多关于现代艺术的评论和著作;不幸的是,他们推荐过的现代艺术家以及支持这些的现代艺术的杂志如《美术报》,《行动》,《狂飙》也就很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纳粹艺术宣传部门的打击目标,一九三八年出台的《堕落艺术成果的吸收法律》更为这一行动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3.2现代绘画艺术的“地理大迁移”

三十年代纽约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沃尔特・库克称:“希特勒是我最好的朋友,他摇树,我拾苹果。”纳粹政权对现代艺术的极端反对和诋毁,现代派艺术家在德国和占领区是无法生存的,因此自三十年代起大批现代艺术家逃离欧洲并移居美国。从一九三零年到一九四一年有将近两万五千多名知名的美术家,音乐家,作家,科学家和学者等精英人士纷纷逃到美国。这些文化移民有犹太人,他们的生命与财产不仅受到纳粹的威胁,而且在纳粹的蛊惑下普通的德国以及被占领区民众也对这些“异族”抱有偏见和愤慨。事实上,逃亡到美国的大批艺术家只有少数是犹太人,他们将艺术现代主义的种子带到了这片新大陆上,战前作为世界艺术中心的法国巴黎被美国纽约所取代。

3.3自掘绘画艺术的“坟墓”

虚假的艺术繁荣是表面现象,纳粹时期的德国艺术大为倒退。当时的一句著名口号:“元首下命令,我们紧跟。”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文化生活。在这种专治的氛围中艺术发展的成果可想而知,德国绘画艺术自从一九三三年以来便基本毫无创新可言。固步自封,文化上的闭关自守使其远离了世界艺术发展的新潮流。德国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在这一时期竟成为了严肃的政治问题,生与死的问题。艺术家们要选择站队―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抉择,现实主义与抽象表现主义的选择。纳粹关于艺术的逻辑很分明,艺术基本上被分为两大阵营。传统的现实主义风格就是站在官方的营垒一边,热烈赞扬新古典主义和唯美的日耳曼神话。另一边是表现主义,立体派以及达达主义等抽象风格,被喻为“精神病患者的手舞足蹈”加以抨击和迫害。德国渐变成了文化艺术荒漠,其造成的后果之一是战后年轻的一代德国艺术家深感自己与世界艺术相隔几个世纪之远。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德)保尔。福格特著刘玉民译《20世纪德国艺术》[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4月第一版

[2](德)哈恩斯―克里斯蒂安。罗尔著孙书柱刘英兰译《第三帝国的艺术博物馆》[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11月第一版

古希腊工艺美术的特点篇9

中国文化自成一体,源远流长。自周始,宗法已备,其后商君,始皇封疆设陌,使中华文化世代相承,虽多次历经文化的整合和外来文化的入侵,但均以融会贯通和发展为最终结果。尧舜禹的宗教改革,奠定了奴隶制,也为中国古代政治的统一、文化的整合奠定了基础;殷商之时,“巫师文化”盛行不仅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连续起到了稳固作用,还成为隐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而后,儒道互补的思想与秦汉大一统的统治也都为两千年封建传统文化的延续起到了主导建筑作用。所以,中国的文化是遵循一条主脉络,以累积或叠加的途径发展的,是统一连续的。

西方文化源于古希腊、罗马,而古希腊文化的产生又源于对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化的借鉴。基督教产生之后,将上帝、人和自然分离,形成了与古埃及、罗马文化的宇宙整体论不同的宇宙观。此外,西方文化以生产技术与贸易输入的积累为基础,最终促成了西方走向现代化的工业文明,并在历史进程中形成文化的破裂性与阶段性特质,而科学的方式也使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文化一直以一种圆心的发展模式向外逐渐扩散。

对比中西不同的文化模式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追求合二为一,把宇宙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综合的一元论;西方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则以分析为手段,把世界视为不同的部分,追求一分为二,是解析的二元论。

在中西思维模式发展过程中,西方形成了注重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并结合古希腊的理想主义和科学主义为雕塑艺术的典范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则强调直观意象,通过感觉来直观体验、感悟并把握对象的特征,由此形成了儒、道、释三家合一的理学思维,促成了中国古代艺术创作的基本观念和表现方式。这种直观、意象的思维方式侧重从特殊、具体的直观领域中去把握真理,它超越了概念、逻辑,成为一种创造性思维,显示了中国人在思维过程中活泼不滞、长于悟性的高度智慧。因此,也就形成了与西方注重分析、偏重抽象的思维方式所不同的文化特质。表现在造型艺术上,就形成了中国雕塑注重意和象的融合,注重通过意象之后的表现,营造写意艺术的观念。这种偏重象征、表现、写意、追求美与善统一的独特思维方式异于西方艺术注重比例、解剖、透视的精确、追求美与真的思维模式,造成了中西雕塑的差异。

二、弘扬个性,追寻真实――自由国度下对美的探索

在古希腊的艺术长廊中,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深深地打上了追求个性的印记,这自然离不开古希腊的社会背景。然而,艺术家们在雕塑创作中对艺术个性的刻意追求则起着直接的作用。罗丹认为:“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是美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古希腊雕塑作品几乎都是个性鲜明的例证。在这其中,对人体美的发现与赞美既是古希腊伟大的艺术成就,也是显著的艺术特征,并成为表现个性的审美意识和传统。因为,大多古希腊的雕刻家们都精于解剖,他们对人体的比例、骨骼、肌肉的起伏,都谙熟于心,所以雕塑时才能得心应手。

雕塑家们在注意面部表情的同时更注重描绘人体动态构成的曲线美,观察受到感情影响的运动中的肉体的真实反映。他们感到面部动作往往会破坏和扭曲头像单纯的端正感,因此,把人体理解为活的肌体、通过肌肉的运动来表现人物复杂的性格。罗丹说:“实际上,没有一条人体的肌肉不表达内心的变化,一切肌肉都在表示快乐和悲哀、兴奋和失望、静穆和狂怒,……。伸着两臂、斜倚的躯干是和眼睛与嘴唇同样能温柔地微笑”。古希腊的雕刻家把这种技艺运用得出神入化。

《拉奥孔》被誉为是“希腊化”雕刻的典型代表作。在这个雕塑中,拉奥孔神情处于极度的恐怖和痛苦之中,正在极力使自己和他的孩子从两条蛇的缠绕中挣脱出来。他抓住了一条蛇,但同时臀部被咬住了;他左侧的长子似乎还没有受伤,但被惊呆了,正在奋力想把腿从蛇的缠绕中挣脱出来;父亲右侧的次子已被蛇紧紧缠住,绝望地高高举起他的右臂。三个由于痛苦而扭曲的身体,所有的肌肉运动都已达到了极限,甚至到了痉挛的地步,表达出在痛苦和反抗状态下的强大力量和极度的紧张,让人感觉到似乎痛苦流经了所有的肌肉、神经和血管,紧张而惨烈的气氛弥漫着整个作品。该雕塑中人物刻画非常逼真,表现了雕塑家对人体解剖学的精通和对自然的精确观察,以及纯熟的艺术表现力和雕塑技巧。这是一组忠实地再现自然并进行美的加工的典范之作,被誉为是古希腊最著名、最经典的雕塑杰作之一(见图1)。著名的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也是通过女神那丰腴饱满的躯体和端正大方的容貌,体现着内在的教养和美德(见图2)。帕特农神庙外部回檐上的饰带浮雕《向雅典娜献新衣》,全长160米,高1米,约刻绘三百五十余人体和二百余五十动物。画面有坐着交谈的,有肩负祭品而行的,有策马而驱的,画面错落有致。即使是骑马的,每匹马都各有姿态,绝不雷同(见图3)。这样的例证不胜枚举,充分显示了希腊雕像作品的个性和其对人体美的探索。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人类智慧的象征。作为西方文化的渊源之一,它以独特的风采和卓越的成就享誉世界,以至于“言必称希腊”。古希腊文化和作为希腊文化继承者的罗马文化,启迪了14―17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对西方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而深远的推动作用。古希腊雕塑艺术的高贵单纯和静穆美丽同时也在整个西方美术传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方美术崇尚的典范模式,庄重的艺术品格和严谨的写实精神,都是从古希腊开始的。多年来,这种艺术精髓滋润着西方的美术精神生生不息。

三、气势浩荡,显示威德――帝国统治之初地位的象征

在中国,一直有“事死如事生”的传统。古人认为,人死后其灵魂是不朽的,在阴间也会有在阳间的各种需要,也会有你争我斗。因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社会地位,个人都会对自己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进行不同的安排。作为至尊无上的封建帝王,秦始皇为自己死后建立的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帝国。这个帝国的布局和设置,完全模拟生前的王国,有衣食住行之备,更有保卫这个地下王国的部队――秦兵马俑(见图4)。

兵马俑是帝王陵墓的陪葬品,虽是用以慰藉死者的在天之灵,但其更重要的是宣扬帝王威德。这支被埋于地下两千余年,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秦代军人,是秦始皇的精锐部队。站在这气势浩荡的军阵前,我们似乎可以看到秦始皇当年指挥千军万马统一六国的磅礴气势。工匠们按照秦始皇的意志,以写实的手法塑造了这批对皇帝尽忠尽力的军人,整个军阵给人以威武、雄壮之感,无处不显示着秦始皇强权的存在和丰功伟绩。

“在古希腊人看来,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一方面,进行雕塑制作活动就是美化生活、追求艺术享受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创作活动中,美是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创作准则。即便是对神的塑像,也是人格化了的,体现着善与美。而秦俑的创作目的是建造一支为帝王守灵的卫戍部队,以显示帝王个人及其皇家的威严。在制作过程中,受皇权的支配,反映帝王意志的目的是高于艺术性的。古希腊雕塑与秦俑的一个明显差别就是前者以弘扬个性为本,后者表现气势宏伟以及整体上的协调统一。可以说,古希腊以弘扬个性见长,秦俑以表现宏大取胜。

在塑造秦俑的过程中,工匠们只有执行严厉的命令而无表现和创造的权力,统治者的目的就是他们的目的。严格的写实是建造秦俑军阵的最高标准,这一标准贯穿始终。大到军阵的排列、小到发丝、甲钉都充分体现了写实精神(见图5、图6、图7)。但是,由于工匠们是被动的在实现帝王的目的,这种目的性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他们创作中的行为自觉。而艺术自有政治权力所不能替代和左右的规律,它总是在深层发挥着其本质作用,帝王的目的最终还是要通过工匠的创作才能实现,工匠们进行艺术创造所固有的目的曲折含蓄地流露出来并潜伏在作品的深层,这种矛盾对立的结果是帝王的目的不能真正实现。统治者的本意是让俑阵守灵,而不是赞美秦军。秦俑在这里不是为它自己而创作出来的,只是宗教的一种工具,它对自己所创造的感性形象更看重的是它的意义而不是美。然而,工匠们在创作秦俑的过程中,在写实的要求下,仍然坚持了美的准则。尽管创作目的不是表现美,但艺术规律即美的规律仍然发挥着作用,这成为秦俑高度写实性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古拙朴厚,意在形先――社会发展期对美和生活的追求

汉代也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是建立在统一的政治基础上,以及繁荣的经济生产基础上的,它出色地继承并发扬了前代的优良传统,使各种类型的雕塑创作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汉代雕塑成就首先表现在纪念碑式的群雕上,如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在中国雕塑史上就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打破了汉代以前的雕刻模式,建立了更加成熟的中国式纪念碑雕刻风格,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现存霍去病墓石刻共有14件,均以花岗岩雕成,以动物形象为主,雕塑风格质朴自然,气魄沉雄博大,是西汉大型石刻的代表作。又如《马踏匈奴》,作者运用了浮雕与线刻相结合的手法,造型古劲朴拙,风格沉着浑厚,尤其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之极具艺术感染力(见图8)。而《跃马》的作者非常熟悉马的造型,他更善于利用巨形原石的自然形态,筹划马的图形于开动刀斧之先,并能在关键处施以斧凿,结合圆雕、浮雕及线刻等手法,去粗取精,以精湛的表现技巧刻画出高度提炼概括的汉代骏马形象。石马腿下部并不凿,客观上强化了跃马的雄浑与厚重(见图9),值得一提的还有《伏虎》、《石人》以及各种动物的石刻。

霍去病墓纪念性石刻的重要特点是因石而得形,因形而造意,因意而施工。雕刻工匠们充分利用石块的自然形态,稍加雕凿,充分调动观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其实主要是道家的思想,不破坏自然本身,要天人合一,要顺乎自然,融为一体,这点和古希腊传统截然相反。他们都是把石头雕成人所需要的样子,而我们保留天然的形状,稍微人工雕凿,意在保留自然美,这个原则一直贯穿于整个中国雕刻艺术史。

此外,“汉承秦制”,秦俑殉葬之制,也被汉代继承下来,虽是承袭前代传统,但在手法的多样化、艺术视野的拓展、时代特有的审美倾向上,无不展示出两汉陶俑的独特艺术特征。汉代的陶俑种类除兵马俑、侍者俑(见图10)、说唱歌舞俑外,还有家禽、家畜等动物陶塑和仓灶、井、磨、楼阁、田园等模型明器。虽较之兵马俑形制大大缩小,但形制精巧,面部表情自然生动,姿态更为丰富,并更贴近生活现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其中尤以“说唱”、“杂耍”俑尤为突出(见图11)。

四川省出土的东汉“说唱俑”(见图12),这件陶塑在人物动作及面部表情的刻画方面十分杰出,以大幅度的动作和丰富的表情展现了说书人的幽默神态。此说唱俑身材作短胖处理,头冠软帽,上身,两肩微上耸,腹呈鼓状,下着戏装。左赤足曲蹲,右足赤着翘起,腹部前伸,背部向后倾,脸部颅圆额高,额前数道皱纹,眉眼呈似闭还睁之状,嘴半张,微笑吐舌。在夸张的眉宇间,蕴含着一股栩栩如生般的朴实和善的诙谐滑稽,似正说到一段极为精彩之处,脸部的表情显得眉飞色舞,极富想象力和感染力。整体塑像毫无繁琐雕琢,简约流畅、神形兼备、气势非凡,其绝妙之处便是汉代雕塑师善于抓住人物的瞬间动态,并配合以夸张的肢体动作,加强了人物的神态动势,刻画出说书人典型的瞬间情感特征,重在传神,质朴自然。在动势中表现人物的内在神韵,传达了古代先民对生活乐观豁达的人生状态。古代雕塑师借助酣畅淋漓的线条把人物形象塑造得如此逼真传神,当属汉代艺术家的杰作。

古希腊工艺美术的特点篇10

关键词:古希腊雕刻艺术

古希腊雕刻艺术是希腊美术中最重要的部分。它集中地体现了希腊人对美的理想,非凡的艺术才华和对人体的精深研究。许多优秀的雕刻作品因气势宏伟、形象完美、风格洗练而罕与伦比。它所独具的内在生命力和艺术魅力,不仅在世界艺术史上闪烁着古希腊文明的光辉,而且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它们今天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人们还处在奴隶社会阶段,为什么雕刻艺术却那么发达,而且创作出那么高水平的艺术作品?为什么古希腊的雕刻作品有不少又是采用裸体的表现手法?这就不仅仅因为希腊盛产大理石的缘故了。笔者认为,这是与古希腊人的社会结构、世界观和当时的社会风尚等因素分不开的。

一、与古希腊人的社会结构、制度有关

古希腊采用一种奴隶制民主政治,城邦的统治者是自由民(属奴隶主阶级)选举产生的,这样使城邦自由民的创造力就受到一定的重视。因此,这为古希腊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从政治上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城邦只不过是一座神庙林立的卫城,里面埋藏着创始英雄的遗骨,供奉着本民族的神像;还有一个广场、一个剧场、一个练身场;几千个朴素、健美、勇敢的自由民从事哲学争论或公共事业;有侍候他们的奴隶,为他们耕种、生产手工艺品。www.133229.com这就是国家,就是一切。所以,希腊人把社会制度仅仅是作为求得自身的健美、和谐和全面发展的制度。他们可以同时是诗人、哲学家、批评家,是行政长官、祭司、法官,也是公民、运动员和战士。他们聪明、讲趣味,勇于探索自然,能集中一二十种才能于一身,而且不会使一种才能妨碍另一种才能的发展。他们认为,一个人有思想,有意志,又活泼,身体又敏捷,才算是真实的人。他们都是乐天派,把人生看作行乐,连最严肃的思想和政治制度也变成了愉快的东西。在他们的生活中,只想与神同乐,给神看健美的裸体,为了神而装点城邦,用艺术和诗歌创作辉煌的作品,使人暂时脱离生活来与神同乐。希腊人认为这般热情就是对神的虔诚。在这种社会风尚下,城邦政府变成了一个管理演出和体育比赛的俱乐部,是发展公民的艺术和体育才能的机构。

二、希腊的艺术一直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诗歌、雕塑、建筑、绘画,乃至音乐,都不过是有助于培养和教育希腊人的宗教思想的体现。荷马的诗歌经常在希腊宗教的文牍中被引用。这一点也充分证明了荷马诗歌作为必不可少的资料的突出地位。荷马在他们的诗中塑造的众神形象,在随后的几个时代里,除了少数例外,一直占主导地位,运用传说中的英雄故事创作诗,诗里众神控制着希腊人的行为,或阻挠或帮助英雄回归故里。

希腊人信奉“神人同形同性说”。就是神都具有人的外形和人的性格、欲望,他们像普通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也有爱情和欲望。这反映了形成奴隶社会初期的社会生活那样,部落首领是占有一切的,不但财富,连人在内都是他的私有财产,这是私有制的开始,阶级统治的开始。这样的社会生活反映到神话中去,在神的世界中也形成了神的家族,神的占有。人间有各式各样的人物,在神话中也有各式各样的神。神与人不同,只有神比人更美、更健全,更有智慧和力量,而且是长生、不会死的超人。希腊人把神从天上拉到人间,神和人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界线。所以,反映在雕刻中的神像,实际上是一种更理想、更具有和谐美的人像雕刻,富于人情味,没有宗教神秘感。因此,古希腊人在崇拜神的同时,也承认了人本身的伟大与崇高,相信人的智慧和力量,重视人的现实生活和现实世界。

在希腊人的思想中,关于神的概念所经历的变化,还可以通过神在不同时代的艺术形象去追寻。那些一度被认为是神的化身的著名的木像和所谓的毛坯、石块,都被后来的大理石所代替,木像、毛坯、石块,成为艺术——宗教发展史上的路标。希腊雕刻变成了与城邦利益紧密相连的集体宗教的体现者。这一点比其他地方都表现得更为明显。雕塑的首要目标是为神和英雄们雕像,绘画的首要目标是表现神话的场面。由于神与人没有什么严格区别,所以要表现神,就得研究人,了解人体解剖结构。这样才能更逼真、更生动地塑造神的形象,使整个雕刻的语言,从一开始就跟人体的语言结合在一起,渐渐促成了人体雕像的繁荣。这就是希腊雕刻之所以特别重视塑造人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与崇尚体育运动的社会风尚有关

由于古希腊经常发生战争(如镇压奴隶起义、城邦之间的战争、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等),就需要培训身强力壮、行动敏捷、有格斗能力的战士,所以,古希腊有崇尚体育运动的社会风尚。

古希腊人的教育理想,是要通过锻炼健美的体格来培养所谓“美”的灵魂,即美育,把增进人的智慧与体育锻炼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在古希腊人人都是运动员,是战士,这是作为社会公民的最基本条件。而且能成为一名优秀运动员,有一个健美的体格是最受人尊敬的——运动会获胜的运动员可以享受最高的荣誉:得奖一次,给立座雕像留念;得奖三次,其雕像就要放在作为公共场所的神庙内外。同时,希腊人认为神是最喜欢检阅健美的人体的,所以不论是在练身场,还是在体育比赛或是敬神的节日中,庆典中的舞蹈往往都是赤身裸体的。这样一来,这些活动就等于是健美比赛。为雕刻家们研究人体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表现了人体美的客观标准。

四、与古希腊人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有关

古希腊人很早就注意到美的探索。雅典首席将军、政治家伯利克里就自豪地说过:“我们是爱美的人。”希腊人认为:美的东西是整体的各部分取得调和关系后产生的。而求得这种调和的美是直接来源于人体。他们相信人体是美的,认为人体是表现了宇宙间所能发现的智慧和秩序。他们把这种观念推广到建筑、雕刻艺术等方面,要探索什么样的数量比例才能产生美的效果。所以,雕刻家们一再探索人体的标准比例,其目的也是在寻求一种什么样的人体标准才能表现出美的体格,给人以和谐的美感。这样,也使艺术家避免描写那些肉体残废和精神病态的事物,要表现心灵健康与身体的完美,这就成了希腊艺术所固有的主题。

五、希腊雕刻美的秘密就在于它的定型

历史和艺术表明,尽管希腊因地处地中海地区的核心地带而在历史上屡遭入侵,长期被异族占领,希腊人却从未失去其民族的连续性,从未失去对祖国的热爱,对自由的渴望、美的追求和她的大同精神①。深入研读希腊人的集体价值观,(转第119页)(接第143页)可以看到希腊既是重情感的,又是唯理主义的。美和精乃众神拥有的品德,奉献给他们神庙不能不反映之、体现之。为表现心目中理想的美,希腊雕刻一向把视点放在人体上,它吸引艺术家注意力,成了他们从各方面进行研究的主要对象。其最根本的是要尽一切可能捕捉到人的自然状态所提供的各种选择。这种追求,他们世世代代一直保持着,甚至在屡次遭到入侵造成严重危机却未能使它有所衰减。雕刻家们一步一步前进,经验代代相传,而雕塑类型却从不超出有限的几种。各个时期最好的艺术家创造出伟大作品,这些作品几乎不知不觉成为后人必知的参照物。②经历几个时期的不断精益求精的追求和改进,开始是借鉴东方模本,但很快就凭着自己的本能和创作能力,朝着创新的方向摸索前进。在雕刻中和观念上却使人体艺术发展了,终于达到古希腊对人体美的理想模式。这个理想模式,启示并指导着后人进行创作。

从上述可以看到,古希腊雕刻艺术之所以取得惊人的成就,以及采取裸体的表现手法就不是不可以理解的。这也是欧洲美术欣赏,追求人体美的艺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