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监督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4:38

会计监督制度篇1

一、会计监督概述

1、会计监督既是内部监督又是外部监督。

所谓会计监督,是指会计工作人员依据《会计法》赋予的职权,将《会计法》规定的各项内容适用于具体的人和事,对单位经济业务事项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监察、督促,落实法律规定应依法办理的业务内容。会计监督是实施《会计法》唯一具体、有效的执业环节。从其范围说,它首先是内部监督但绝不仅限于内部监督,同时也具有外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的性质。如第十四条规定,“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令言凿凿,十分肯定。各单位所取得的原始凭证绝大部分是由外单位出具的,当甲单位会计人员依法拒绝接受乙单位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时,甲单位会计人员正是履行了其监督职权。无疑,甲单位的会计监督就不只是内部会计监督其具有外部会计监督的性质了,事实上内部兼外部监督的性质。

2、会计工作范围、具体内容、工作程序、质量要求等均由《会计法》规定。

如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原始凭证金额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记账凭证应当根根经过审核的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编制,会计账簿包括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和其他辅账簿,应当按照连续编号的页码顺序登记;各单位应当保证会计账薄记录五相符(账款、账物、账证、账账、账表);账务会计报告应当根据经过审核的会计账簿记录和有关资料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等等。

3、会计人员的监督职权由法律赋予,会计人员依法行使监督职权受法律保护。

现行《会计法》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值得注意的是,会计人员“实行会计监督”已超出本单位,与第十四条规定“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前后精神是一致的。在这个前提下,《会计法》指出:会计人员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会计人员发现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不相符的,按规定有权自行处理的,应当及时处理。同时,《会计法》还明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第五条),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第二十入条),单位负责人对依法履行职责的会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第四十六条)。《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四条同时严正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领导人,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会计法、统计法行为的会计、统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由此可见,各单位会计人员行使监督职权绝不是个人的随意行为,而是法律赋其权并受《会计法》保护。

二、会计监督存在问题的分析

会计监督不力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目前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全,使得会计不能有效的行使其监督职能,导致企业会计监督不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企业的经营机制、经营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在整个经济工作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以前没有的新情况、新问题,而与之配套的机制还未能建立和健全。针对所出现的经济活动,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和办法。就国有企业来说,在企业的所有权尚未分离之前,会计人员兼有双重身份、他既代表国家利益监督企业的财务收支和经济业务,同时又是企业管理者,随着国有企业的两权分离,会计隶属于企业,从而对企业的监督权自然就削弱了。另外,新的《会计法》虽已颁布,但是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却没有跟上。在前年因造假而在证券市场上闹的纷纷扬扬日“宁广厦”事件,它的发生对证券市场产生了巨大冲击,严重损害了公众股东的利益,但是却没有相应的法律条款对其直接责任人进行制裁,使得会计监督形同虚设。有的企业在新的财务制度运行之后,仍用传统的做法来看待新制度,没有按新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使得出现“新制度、老观念、老办法”,会计管理混乱。再者,在会计监督过程中有些概念很模糊,比如说会计监督、审计监督概念模糊,执法机构职责、权限有待明确。因此随着我国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如果有针对性的会计制度和核算体系还不健全,也就难以适应复杂多样的经济活动。第二,企业管理体制不全,内部控制制度失调。我国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不全,主要体现在有的单位是根本就缺乏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有的单位虽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但这些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以致会计秩序混乱,现象经常发生。第三,企业单位负责人的约束机制不全,阻碍了会计的有效监督。目前,在一些单位中企业管理者为了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指使、授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帐,伪造会计凭证,办理违法会计事项,从而使得会计工作受制于管理当局,不能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破坏了正常的会计工作。第四,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有待加强。一般来说,企业虚假的会计信息也是出自于会计之手,因此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观念在会计监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改革开放加快了会计与国际接轨的进程,虽解决了量方面的问题,但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而且有的还是无证上岗。再者,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弱,自我管制能力差,惟命是从,在权大于法的思想支配下,有意造假,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在所难免。

三、加强会计监督的措施与对策

1、要正确认识会计监督的重要地位。《会计法》强调内部会计监督的目的在于:要使违法违纪行为首先遏制在会计工作初始阶段;不能将不法行为放纵到发生并铸成事实后,再寄希望于社会中介机构去审计、财政等执法部门去查办、社会和政府的监督上。这样做,将减少大量社会成本。由此证明,会计立法的精髓在于强化会计工作内部自身法律监督,即用权力制约权力。如果不承认会计监督的法律地位这个客观事实,则无异于否定《会计法》。只有正视会计监督的法律地位,单位负责人才能严格自律,遵守会计法,维护会计法,杜绝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干其随心所欲的事;与会计工作相关的责任人员才能时时、处处把《会计法》奉为圭臬;所有会计人员才无后顾之忧,才能说真话,依法办实事。只有如此,才能确保贯彻实施;才能有利于宏观经济决策,维护公有经济和社会公众利益,促进廉正建设,做到弊绝风清。

2、加快法律体系建设,为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保障。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要加强我国法律体系的建设。我国已颁布了新《会计法》,应尽快出台《会计法》实施细则,提高《会计法》的可操作性;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会计制度,满足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需要;明确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的执法职责和权限,以实施清晰明了的监督职能;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对违规违纪的企业及其连带负责人予以曝光;同时还要强化一些相关配套法律及相关法规的实施,加快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步伐,使会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3、明确会计责任主体,加强单位负责人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单位负责人认为自己是负责人,会计上的事情自己说了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按照他的意愿办事,出了问题将其一推了之或者找个替罪羔羊,减轻自己的责任,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会计监督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明确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主体地位,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的关键。作为单位负责人,他应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这样就加强了单位负责人为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的地位,为会计工作者明确行使会计监督职能提供了保障。再者,为了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责任主体,还必须要懂管理、懂业务、懂财务、懂会计,熟悉有关经济法规,对自己负责,对单位负责,对法律负责。

4、强化企业法人治理机构的会计责任。新的《会计法》对会计工作赋予法律责任,明确了法人治理机构的会计责任,增强企业管理当局通过不恰当会计行为侵害所有者权益的风险,不仅会计人员做假要承担法律责任,而且管理当局授意也将被追诉。新《会计法》有力地约束了会计工作,形成会计活动主体与会计相一致的完整责任主体。消除当前主体权利与行为不一致所导致的责任界定不清,相互之间推诿而影响会计监督难以实现的现象。

5、实行会计委派制。实行会计委派制是现代企业制度下加强所有者监督,维护所有者权益的需要,与现代企业制度并不矛盾。委派制的目的是执行会计监督的会计人员与被监督企业分离,不存在人事及经济利益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才能真正发挥会计的监督作用,以便具有公正性。因此,实行会计委派制、借助企业外部会计专业力量进行财务监督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并且政府实行会计委派制消除了会计人员与企业管理当局在经济利益上的共同关系,再冠以新的会计法确定的法律责任,相信长期困扰的会计信息失真的顽疾将得到彻底根治。

6、严厉制裁,建立对会计违法行为的约束机制。要用法律、行政、市场、经济等手段,规范约束会计主体的行为,推进财务会计诚信体系建设。建议尽快完善会计法规,明确执法依据,以利于执法机关对违法造假行为的制裁;引入民事赔偿制度,明确造假者经济上的赔偿责任,通过诉讼程序迫使造假者退出非法所得,增加违法人员的追假成本。财政部门要在《会计法》赋予的职权范围内,加大对单位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及直接责任人的查处力度,将处理事与处理人相结合,改变以往对违法违规部门对事不对人,屡查屡犯,屡禁不止的局面。对一些典型的案例在媒体公开曝光,营造会计工作法制氛围。要逐步建立健全包括企业、负责人、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在内的会计信用评价系统,通过制定会计信用评价规则,协调税务、审计等部门搜集整理会计信用信息,建立会计信用档案,加强信用轨迹跟踪,并开设会计信用网站。随着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信用信息的搜集、评价、可交由信用中介机构承担,财政部门着重做好监督工作。可通过报刊、电视、公共网站等媒体进行定期公示,并实行红、黑榜制度,增加对会计造假者的舆论压力,促进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经济法学》(第二版):潘静成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二版:

2、《林业财务与会计》,赵玉民,《加强会计监督的措施》,2002年第10期;

3、《浙江财税与会计》,湖州市财政局课题组,《加强我市会计监督工作的对策建议》,2003年第2期;

会计监督制度篇2

[关键词]国家审计组织模式立法式所有权监督

一、问题的提出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监控多采取间接监控手段,会计信息也越发成为这些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者受托经营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进而作出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真实性是对会计信息本质描述和基本要求,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会计信息与所反映的客观经济活动适当相符。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会计造假盛行,已成公害。琼民源粉饰会计报表的严重作假行为,制造了一个“中国股市的大骗局”,给众多的投资者带来重大损失;1996年的“渤海事件”、1998年的“东北药事件”、“红光事件”等又何尝不是造成了这样类似的恶劣后果,尤其是震惊整个社会的银广夏案件,使得虚假会计信息成为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如果说这些是点上的问题的话,那么,下面的情况就具普遍性了:财政部从1999年起对全国不同行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情况进行抽查表明,会计信息失真大有逐渐加重之势,会计信息质量越来越令人担忧。在美国,几个大公司会计造假丑闻也接连曝光,从安然到世通、从施乐到默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造假的数额一个比一个人,也给社会造成极大震动。

我们需要治理会计假账,防范会计信息失真。这有赖于建立一个有效的会计信息监管机制。在这个机制中,审计无疑发挥着独特的监管作用。审计是具有比财政、税务、银行等经济监督形式更大独立性的经济监督形式,但又是实务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研究审计无疑需要研究审计的技术、方法和技巧等,但是,欲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审计而言,必须研究和采取适宜的组织模式,审计自1983年得以恢复以来,我们似乎过多地关注了审计程序与技术,而对审计组织模式或体制的研究还不够,即使涉及也仅是不触痛处的。当今,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审计体制的改革也必须与其相配套。

关于审计组织体系,在理论上,尽管有多种观点,但却从未否认过“国家审计是主导”的基本观点,我国《审计法》规定国家审计应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活动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对内部审计进行指导和监督。国家审计对于整个审计事业的发展和完善起着主导作用。我们需要研究审计组织模式,尤其需要研究国家审计适宜的组织模式。

二、国家审计的不同组织模式

国家审计机关是国家的财政经济综合监督部门,它代表国家在其授权范围内行使审计职权,履行审计义务。由于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存在诸多差别,所以国家审计机关的设置方式及在审计监督体系中的地位也存在很大不同。

在世界范围内,有四种国家审计机关的设置形式,并形成了相应的内部关系。

1.立法式

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审计机关隶属于立法机构,在立法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并向立法机构报告工作。在世界上,有相当多的国家都采用这种模式。但最早采用的是英国。1861年英国在议会下设立了决算审查委员会,实施审查国库收支的审计:工作,并向议会提出报告。1866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国库和审计部法案》,并依此法案在次年成立了国库审计部。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立法式审计制度的诞生。美国是立法、司法和行政二权分立的国家。这三方面的权力分别由国会、法院和政府来行使。审计总署受国会领导并向其报告工作、反映情况,独立于行政之外。美国这种体制的形成主要是受英国的影响,美国使得“立法模式”进一步完善,它与英国一起被称为“立法模式”的代表,因此,有人把这一模式叫做“英美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国家审计的中央组织和地方组织没有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它们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2.司法式

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审计机关建立在司法系统中,具有司法权。首先采用这种模式的是法国。1807年法国正式通过法令,决定新建具有司法性质的国家审计法院。审计法院是介于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之间的司法机构,它不归属司法部门,但拥有司法审计权。这种体制的总体目标是把国家审计管理法制化,以此来强化国家审计管理的职能。欧洲、南美和非洲一些原为法国殖民地的国家,如希腊、塞内加尔、阿尔及利亚等,由于受法国的影响,先后按司法模式建立起国家审计制度。除上述国家外,另一个较有影响的选择司法模式的国家是德国。在世界审计史上,法德两国的国家审计合称“大陆派”。这种模式·厂的中央审计组织和地方审计组织是没有领导和被领导关系的。

3.独立式

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国家审计机关既不隶属于立法机关,也不隶属于行政系统和司法系统,具有超然独立性。日本采用这种模式。1889年5月,日本根据本国宪法制定了《会计检查院法》。该法规定,会计检查院直属于天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1947年,修订了《会计检查院法》,这意味着独立模式的国家审计制度最终形成。修订的《会计检查院法》表明,会计检查院不再隶属于天皇,并独立于国会、内阁和司法部门。独立模式下中央审计组织和地方审计组织没有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4.行政式

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审计机关隶属于政府行政系统,是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部分,对政府及所属各部门、各单位实施审计监督。这种模式的国家审计,其独立性和权威性要差于立法模式的国家审计。世界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大都采用这种模式。这些国家采用非“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行政模式是与其相适应的。前苏联是较早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各国在苏联的影响下也建立了苏式的行政模式国家审计制度。但后来有的东欧国家依照本国国情放弃或改变了这种模式,如南斯拉夫后来采用了立法模式。目前,某些北欧国家象瑞士和瑞典,其国家审计也设在行政系列中,具有行政模式的某些特征,但其审计工作又要向议会报告,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议会执行检查职能的附属机关。我国国家审计也采用了行政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国家审计的中央组织和地方组织一般是有领导和被领导关系的。

综合而言,上述四种模式中的前三种属于独立型的,后一种属于半独立型的。独立测的国家审计机关较为符合审计的三者关系,即委托者、审计者和被审计者的三者关系,在这些模式下,审计的所有权监督理论可以得到最为直接的体现,即国家审计机构接受公有财产所有者代表的委托,或直接代表财产所有者对公有财产的管理者和使用者进行审计监督,其结果是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都较强,尤其是独立模式,其独立性和权威性最强。行政模式之所以叫做半独立型,因为在这种模式下,委托者和被审计者有时是合二为一的,审计的三者关系不尽明确,其独立性和权威性是不如独立型的。尽管这样,国家审计机构的审计行为也是代表财产所有者并以其需要为出发点的,只不过它或多或少地还受到财产经管者的制约。应该说,某些国家之所以采用行政模式,是与其当时政治和经济体制及其他诸多客观情况相吻合的;如果舍此而求彼,反而适得其反。所以,无论是独立型,还是半独立型的国家审计机构,其设置都体现了所有权监督的需要。

三、国家审计组织模式的选择依据

一般来讲,设立审计组织是发挥审计职能作用的前提条件,而设立审计组织必须遵循一定的依据。

1.所有权监督的审计溯源理论依据

审计的溯源理论是关于审计产生利发展客观基础的理论。所有权监督作为审计产生利发展的客观基础,自然也是审计组织设立的理论依据。根据所有权监督理论,审计代表财产所有者进行经济监督,在监督的内容、方式及目标上,都应考虑财产所有者的需要或要求,这样,在设立审计组织时,就应以满足财产所有者的这种需要或要求为出发点,并以此作为审计组织设立的依据。首先,设立审计组织应在其隶属关系上考虑所有权关系的要求。我们已经知道,财产的所有权与经管权分离是审计产生的基础,不同的所有权应由不同的审计形式米代表。就内部审计而言,监事审计组织直接代表具体企业的股东集团(出资者所有权)的利益,直接隶属于股东大会;企业内部审计组织直接代表法人所有权进行经济监督,直接隶属于企业的法人代表。部门内部审计,有的代表出资者所有权进行经济监督,有的代表法人所有权进行经济监督,所以,隶属关系视所有权关系而定。其次,设立审计组织应在其作用的侧重方面考虑财产所有者的要求。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形式,可以在财务审计、[法纪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等方面发挥其具体作用。设立的审计组织,发挥的作用是侧重于财务审计,还是法纪审计,抑或是经济效益审计,应考虑财产所有者的要求。在审计界,有人认为,审计组织设立的理论依据是独立性和权威性。实际上,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审计组织按所有权监督理论设立后所表现出的一种必然结果,而不是前提条件或理论依据。独立性是指审计机构和人员依照法定程序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监督,不受其他单位和个人的干涉或阻挠,组织独立是其具体表现之一。权威性是指审计在独立性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监督活动的高层次性和审计结论和决定在一定程度上的可信赖性。审计代表财产所有者进行经济监督,在两权分离的前提下,就使得审计在经济上完全脱离于被审计单位,不从事任何的经济业务,在组织上与被审计单位没有隶属关系,它只隶属于财产的所有者。正是由于审计这种相对于财产经管者的超脱性,决定了其必然具有独立性。所有权与经管权相比较,所有权为经管权提供物质要素,并对其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约束,所有者可以对企业所获利润进行分配。所有[权是一种终级权利,它高于经管权,由此决定了审计所代表的所有权监督具有天然的权威性。正由于审计组织的设置必然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所以,实际设置审计组织时不能违反这一规律。

2.提高审计效益效率、明确责任、规避风险的审计目标理论依据

审计目标是人们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期望取得的结果。对于具体的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期望取得的结果,尽管有不同表述或观点,但有一点是勿容质疑的,那就是审计应高效益和高效率地实现其目标,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明确审计责任,规避审计风险。在弊端审计阶段,要高效益、高效率地查错防弊;在财务审计阶段,要高效益、高效率地对会计报表的真实性进行鉴证,以便为广大的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相应作出投资决策;在经济效益审计阶段,要高效益、高效率地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分析和评价。在这些不同的阶段中,都应根据审计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环境,明确自己所应承担的审计责任,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规避不可接受的审计风险。要高效益和高效率地实现审计目标,要明确审计责任、规避审计风险,就应设置或建立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审计组织或机构,就国家审计而言,应设置适宜的审计组织模式。

3.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法制依据

设立审计组织应符合所有权监督理论和审计目标理论,在此基础上,还应具体遵循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应该说,制定有关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也应依据所有权监督理论和审计目标理论,这样看,设立审计组织似乎只要遵循了所有权监督理论和审计目标理论就够了,但是,所有权监督理论和审计目标理论作为设立审计组织的理论依据只是一种宏观要求,不能给予具体指导:而且,制定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除了遵循所有权监督理论和审计目标理论以外,还考虑和兼顾了其他诸多情况和因素,例如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当时的审计环境等。所以,设立审计组织遵循法制依据与遵循所有权监督理论和审计目标理论依据并无重叠,更不矛盾。就我国而言,遵循法制依据设立审计组织体现在很多方面: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国务院设立了审计署,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了审计局或审计厅,确立了国家审计在隶属关系上的行政模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建立或建立健全了内部审计机构,该机构直接隶属于本部门或单位的有关行政或业务负责人领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其他有关法规的规定,公司制企业设立了企业内部审计或监事审计机构,隶属于出资所有权或法人所有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注册会计师可以经国务院财政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批准合伙设立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民间审计组织开展注册会计师业务。

四、我国现行国家审计组织模式的弊病和症结分析

我们有必要从这一体制的产生说起。八十年代初,特定的经济和政治形势促使我国经济理论界对建立我国审计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紧迫而又细密的研究,其结果孕育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审计监督制度。当时理论界就国家审计体制提出了两种方案:一是将审计机关置隶于人大系统,以强调其独立性和权威性:二是将其归属政府,中央审计由国务院领导,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由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双重领导。经多方商讨后,1982年12月修改后的宪法对国家审计体制采用了后一种方案。

应该说,这一体制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是适合我国当时国情的。当时我们急需建立审计机关,考虑的着眼点是采用哪种审计体制更有利于迅速建立审计机关并及早发挥其监督作用。当时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组织和管理工作都是由国务院和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的,作为立法和权力机关的人代会及其常委会正值恢复与健全时期,采取行政式的国家审计体制是适当的。实践证明,这一体制成功地创建了我国的审计机关,走过了中国审计监督制度的重要的奠基阶段,并使国家审计的组织机构在规模上不断得到发展,管理上逐步得到加强。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确立和完善,对国家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越来越强调,对国家审计监督作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直沿用至今的现行国家审计体制越来越难以满足这种需要,其不适应性乃至弊病便逐渐暴露出来。

1.自我手术效应日趋严重

按照审计监督三者关系理论,审计机关作为审计监督者应接受全体人民利益的代表——人代会及其常委会的委托,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和单位的经济管理及经营活动实施监督检查,并向委托者报告结果。而现行体制说明审计实质上是一种上级对下级的行政约束,经济运行的管理权与监督权集于一身,使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成为空壳,从而形成审计的自我监督、自我手术效应,并日趋严重,大大削弱了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

2.监督领域的真空地带时有形成

由于监督的权威性较小,独立性较差,加上自身利益考虑,使得审计机关对同级被审单位几乎难以发挥监督作用,对有些重要部门和领域有时也不能或不敢涉足,如在政府决策失误、计划失调、财政收入流失、支出失控以及政府短期行为等问题上,审计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监控作用。因此,审计监督出现真空地带,这种情形并不时发生。

3.以权压审现象难以杜绝

现行体制下,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免、调动、奖惩等,都与本级人民政府有着直接关系。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有时利用这种关系来干扰审计工作,致使形成有关方;面以权压审现象。

4.审计迁就变通行为已是无奈

从一定意义上讲,审计者与被审计者总是存在矛盾甚至冲突的,但问题的关键是怎样解;决这些矛盾或冲突。现行体制下,审计机关不能真正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独立行使监督检查权,只能迁就变通,成为本级政府维护区域利益的工具,充其量也只能在极低程度上维系和约束着国家、集体和个人以及中央和地方之间利益分配格局。审计的这种迁就变通行为并非自愿,实属无奈。

综合上述诸多弊病,其根本在于我国现行国家审计体制不适应或已不适应审计发展和深化经济改革的需要,已到非改不可的地步。

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也是审计生命的根源。我国现行国家审计体制的上述弊病,其表层原因是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而造成应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缺乏的缘由无疑是上述弊病的根本症结。对此,我们必须作透彻分析和研究。

1.历史环境的局限

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受特定环境的影响,审计也不例外。纵观新中国成立前的国家审计产生与发展过程,其领导体制一直是行政模式,即各级审计机关分属本级行政政权领导。我们知道,审计在我国奴隶社会的早期——西周便基于财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和经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了,此时的审计职权直隶于居百官之首、掌邦国之治的冢宰或大宰,而最终受制于朝庭天子。此时审计领导体制行政模式的采用是适合当时社会经济环境的。因为奴隶社会的早期,生产方式还很落后,经济活动还很不发达,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也只能在浅层次上得以分离,审计应该也只能归由阶级利益的统治者来领导。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审计监督越来越规范。这种规范性应体现在审计方式方法越来越先进,审计范围内容越来越深广,审计规划管理越来越科学,审计领导体制越来越合理。但遗憾的是,审计领导体制并未发生大的变化,基本上沿袭了审计萌芽与产生时的做法,只不过国家审计机构已有多个层次,领导体制也已形成一个网络。应该说,这是与我国整个社会制度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相一致的。国家审计领导体制的缺陷是有其历史根源的。因此,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国家审计在其独立性和权威性上便受到很大影响和限制。

新中国成立时,由于受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没有专门设置国家审计机关,其职能是由财政、银行、税务等经济监督形式代替的。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八十年代。1978年党的11届3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但开始时,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尤其是农村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还远未涉及和展开,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只是刚刚恢复。况且,经济体制改革也是任重道远的。总之,八十年代初期,我国政治和经济体制存在的缺陷和弊端还未从根本上解决。正是在这样的政治与经济背景下培育了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审计体制。尽管这一体制从一定意义上讲是适合当时政治和经济形势的,但它一产生,便带有一定缺陷,并逐渐成为一种致命因素——影响或削弱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环境影响和限制的结果。

2.理论研究的不足

科学的理论是指导实践的重要武器。如果说现行体制产生之前,限于时间和各种因素,对审计理论未能作深透研究,那么,在此之后,这一工作的开展还不能适应审计发展的需要,就不能不说是一种缺陷了。长时间以来,我们偏重于审计业务具体操作技术的研究,对审计的深层次理论和关系到能否发挥审计真正效能的管理体制未作广泛的、有实际意义的研究,其主要表现就是对关系到能否使审计的独立和权威地位得到保障的、西方己作长时间研究并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审计三者关系理论,我们既没有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也没有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及时探讨,以致使我国的国家审计管理体制至今还不能完全符合这一重要理论。按照审计三者关系理论,审计机关作为独立的经济监督者应接收财产所有者的代表一人代会及其常委会的委托,对被监督者——各级政府及其所辖单位和部门的经济与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委托者、审计者和受托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我国现行国家审计体制所体现的审计关系实际上是二者关系,因为只有受托者和审计者,没有委托者。这就混淆了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关系,违背了促进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由于审计理论研究的不足。实践就必然得不到科学理论指导,体现在审计体制上就是现在这种缺乏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的状况。

3.综合改革的欠缺

ll届3中全会以来的二十几年政治、经济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是不容置疑的。审计从无到有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就国家审计体制而言,也是历经几次改革的。如将中央各部委的审计机构由原来的纯内部审计管理体制改为兼有外部审计的管理体制,即将中央各部委的审计局改为审计署的派驻机构,实行特殊意义上的双重领导:各级地方国家审计机关根据需要也可以在其工作辖区内设立派出机构;特别是,刚实行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应该说,这对增强国家审计机关的执法权利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也不可否认,在改革过程中,由于各种改革措施有时缺乏有机协调,加之人们认识能力和客观环境的限制,使有些改革结果不能令人满意。就国家审计管理体制而言,虽经上述几项改革,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家审计独立性差、权力地位弱的问题。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对国家审计机关的权利地位虽有所强化,但还未能跳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的总体框架,未能摆脱其禁锢审计职能充分发挥的指导思想。这既有国家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力度不够的原因,也有审计与其他各项政治与经济改革措施之间缺乏综合协调的重要缘由。

4.自身素质的弱化

审计从其自身职能讲,应当具有较强的经济监督权限,但这一权限的行使,除了具备各有关外部因素环境外,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与此相适应的素质。现行国家审计体制难以培养与造就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反过来,低素质的审计人员又加剧了现行国家审计体制的弊病。因此,当前国家审计人员的素质弱化也是造成现行国家审计体制种种弊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上述症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地诱发并助长了现行国家审计体制的种种弊病。透视现行国家审计体制的弊病,分析其症结,目的是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

五、我国国家审计组织模式的选择

(一)确立科学的改革思路

根除现行国家审计体制的弊病,其根本就是改革现行体制,改革现行体制则必须把握一些基本原则,理顺总体思路。

1.总结历史,研究现在

上已述及,我国的国家审计体制自古至今都是行政模式,但这一模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存在很大差别的。这就要求我们比较这一模式各个历史阶段的不同特点,总结其经验教训,并对现行审计体制的每一细节及其与其他有关政治、经济管理体制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便在明古悉今的基础上设计改革方案。

2.立足现在,着眼未来

改革国家审计体制,消除其弊病,是为了摆脱国家审计的现实困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监督作用。但每一步改革都应不是权宜之计,要高瞻远瞩,着眼未来,使改革后的国家审计体制能较长时间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3.基于本国,借鉴他国

世界各国由于在政治、经济与法律制度上存在差异,于地理、历史、民族和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同,便使国家审计体制具有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特点。四大模式的区别在于将国家审计机关有的归属于立法系统,有的归属于司法组织,有的归属于行政机构,而有的置于完全独立的地位。应该说,四种模式各有优缺点,但比较而言,立法模式更为科学合理,更符合审计的三者关系理论,所以,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用。在设计改革方案时,应针对我国国情,借鉴这一模式,以使我国的国家审计体制逐步趋于合理。

4.尊重科学,注重合理

改革现行国家审计体制,必须依照体现科学规律的审计三者关系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合理的改革方案。合理性主要体现在改革方案应是可行有效的。

(二)设计理想的目标模式

国家审计体制既属于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也是政治体制的一部分内容。所以,改革国家审计体制,既要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又要满足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健全、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高度的民主政治和完备的法制机制在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并监督国家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协调一致,实现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从而使整个政治体制富有效率和充满活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推进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开发与使用各项经济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达到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根本措施是放权、分权与责任制约。放权,要求从总体上使我国的政治与经济生活处于一种“宽松、自由”状态;分权,要求各项政治与经济工作职责明确,权限相宜;责任制约,要求从宏观与微观上使各个岗位、每项工作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所以,设计国家审计体制改革目标模式时必须与上述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相协调,并充分体现放权、分权和责任制约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并遵循上述基本原则和思路,我们设计出下列理想的国家审计体制改革目标模式。

(1)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下设立最高审计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审计院,取消国务院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高审院负责对国务院及其所辖部门进行经济监督,实行与高法院、高检院相同的管理体制,即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领导下进行审计监督,并对其负责和报告工作,在权限上相似,在职责上侧重于经济监督。

(2)在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下设立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地方各级审计院,取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下的审计局或审计厅。地方各级审计院负责对本级人民政府及其所辖部门进行经济监督,实行与本级法院、检察院相同的管理体制,即各级地方审计院既隶属于本级人大常委会,又要接受上一级审计院的领导,在权限上相似,在职责上侧重于经济监督。

(3)在一定时间内保留中央各部委、地方各有关部门及各有关大城市的审计派驻或派出机构,使其继续负责对本部门或本行政区域内的有关经济和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但在关系工归属于设立派出机构的审计院,各部委、部门或地方人民政府应积极协助和支持派驻或派出机构的审计工作。待时机成熟和条件具备后(改革后的国家审计体制走入正规),再取消派驻或派出机构。

(4)高审院、地方各级审计院及派驻或派出审计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设立或在特定时期内设立若干或特别职能机构,并使其职责分工,岗位明确,工作配合,相互牵制,以形成高效、协调的组织网络。

这一模式的确立,符合审计三者关系理论,确保了审计机关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其综合的、高层次的经济监督职能作用。它不仅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而且,也与国际惯例相吻合,符合世界审计发展的趋势。但是,这一模式确立后,需要在其指导下制定具体的改革方案,而具体改革方案存在一个逐渐完善的磨合过程。这一问题就需要在实施环节解决了。

(三)规划合理的实施程序

改革现行国家审计体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包括五个阶段:

(1)设计阶段。在这一阶段,应在上述目标模式指导下制定具体的改革方案,并应经过初步论证,以奠基础。

(2)试行阶段。在这一阶段,对设计好的改革方案,应在特定范围内进行一点或多点试行,以求稳健。

(3)总结阶段。在这一阶段,应对试行阶段正反两方面的结果进行科学总结,并对原方案进行修正,以求准确。

(4)推广阶段。在这一阶段,应对修正后的改革方案逐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速度,以求高效。

(5)完善阶段。在这一阶段,应对推广后的改革方案,针对新时期出现的各种情况,不断补充和完善,并加大实施力度,以求健全。

上述三个对策构成一个整体,运用时,必须将其予以综合,以发挥其合力作用。

会计监督制度篇3

关键词: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也随之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会计监督制度是当今企业内部的在财会管理方面不可或缺的管理制度之一,随之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会计监督制度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制度规范。企业内部实行会计监督,不仅有利于企业内部会计工作的规范进行,对提高企业的会计工作质量和促进企业经营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对企业会计部门的工作职责和经济行为活动的系统的、规范的管理监控和经济审核,以保证企业经济的有效管理,经营活动的规范有序的开展。实行会计监督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对现代企业会计监督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如何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意见。

一、我国现有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缺陷分析

(一)企业内部管理结构的不完善

现今我国的企业管理结构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出于建设阶段,无论在结构上还是组织上都不够成熟,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结构。因此,在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体系。个别建立了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但是也不够完善,或者因为没有建设独立的对制度进行执行和管理的部门而使会计监督制度没有得以良好的执行,如同虚设一般。因此,在企业内部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会计秩序混乱以及企业经营不力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缺少完善的企业独立会计监督制度

企业独立会计监督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直接导致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执行不力,不能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缺乏监督职能的有效性。在欧美发达国家,企业都会独立建立完善的会计监督制度,以使会计监督职能的有效性进行。通常会采取委托外部会计监督机构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济活动以独立的局外者的身份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这样可以避免了企业内部间的的弊端,能得到较为客观真实的评价指导,使会计监督的作用得到实质上的发挥。在我国大部分企业中,会计监督制度的建立还不够完善,尤其在中小型企业这种缺陷尤为突出。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和外部第三方的监督不能做到良好的配合和应用,缺乏科学有效的会计监督制度。

(三)执行监督职能的监事会成员甄选制度不完善

在我国,大多数企业所建立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缺乏对执行监督职能的监事会成员甄选和管理的制度规定,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管理执行上留下隐患。不仅不能保证监事会的独立性,而且因为监事会成员缺乏过硬的专业素质而导致会计监督职能无法良好的执行。由此可见,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中添加或完善监事会组织的甄选制度,也是保证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有效执行的重要部分。

(四)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执行人员的外派制度不健全

在我国,尤其在大型企业,常由企业总部或会计监督总部选派监督专员对所属的分公司和下属企业单位进行经营状况和经济业等进行会计监督的工作。尤其在对企业重要的经济政策的执行和反馈情况进行跟踪,以充分达到监督和信息掌握的作用,便于企业进行经济决策的调整和下一步的措施。但是因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对监事会人员的外派制度的缺乏和不完善,使得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层缺乏相互的制约和监督,造成会计信息的混乱,经济秩序的无序进行,给企业的利益和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

二、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必要性分析

内部会计监督是我国市场经济监督结构体系的重要分支,也是会计的一项重要职能。进行内部会计监督是以我国的经济政策和会计法律法规为基础,以会计核算为执行的基本原则,将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济行为以会计审核为主要反映手段进行监督和决策。会计审核不仅要对企业内部财会状况进行原始凭证的审查,还要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指标进行检查计算,然后进行经济状况的分析,以达到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监督。要真正做到内部会计的有效监督,首先要了解内部会计监督的具体操作对象和内容。

(一)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目的

会计部门的工作职责就是为企业的领导者和决策层以及企业其它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所需的企业会计信息。提供真实准确的、全面的、有用的信息是会计工作的主要目标。因此,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工作目的就是监督会计的工作质量,为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提供服务和保证。

(二)实行内部会计监督的主体和客体

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以企业内部或外部的会计机构及工作人员为主体。以企业的经济活动、经营状况、财务往来等所有财务事项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客体。

(三)内部会计监督的工作内容

对企业的经济业务是否合法规范进行一系列的监督审核工作。如会计账务设置的合法性;凭证、报表、单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会计业务核算和审计是否符合国家法规和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等等。

如果企业缺乏有效的会计监督,很容易导致企业经济秩序混乱,弄虚作假现象的出现,直接影响企业的有利发展。从近年来频频出现的企业会计信息的谎报瞒报,以及企业经营秩序混乱可以看出,我国的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急需进行全面的建立和完善。不管从个人投资经营的利益出发还是从国家整体经济利益考虑,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促进其在企业中良好的执行,配合国家和社会财务监督机构的工作,构成完整的会计监督体系,是保证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朝着正确、有效方向良好发展的有效方法。

三、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方法建议

(一)提高会计监督工作的重视度,明确会计工作职责

企业内部要真正认识到会计监督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会计监督工作的重视度。了解会计监督和会计审核的关系。会计监督是为了更好的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保证良好的会计工作秩序,企业会计工作和会计监督都是为企业的经济工作服务。会计机构的人员的各个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工作流程清晰。每个环节有专人负责,权责分明,建立规范清晰的工作流程,做到专事专管,防止工作越权以及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产生。,

(二)建立独立的会计监督机构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会计的工作质量进行审核监督,还包括对会计资料进行有力的管理和监督。在企业内部,要建立独立的内部会计监督机构,并由机构的内部审计人员执行会计监督工作。或者由外部的独立的会计审计部门和人员进行会计工作的监督。以独立的组织形式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会计监督管理。

(三)明确经济决策的执行流程

企业内部会计工作流程明确,尤其在重大的投资、资金调度等重要经济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方面,应当明确执行的流程,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制度,以保证会计职能的发挥,为会计工作秩序和工作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做到决策的规范化、合理化执行。企业的决策层和进行执行工作的人员形成相互监督和制约的关系,以避免职权的集中化和各层面各岗位的各行其是。明确的工作流程的建立,可使企业内部的经济决策工作按部就班的有序进行,各部门各岗位的协调配合,有效完成决策的执行。

(四)建立内部会计稽核制度

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建立内部会计稽核制度,对企业内部会计机构的稽核内容进行全面的规定。对稽核工作的具体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包括具体分工都进行明确的制度的制定,使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机构的工作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实行钱和帐分别管理的牵制制度。在企业内部会计工作中,关于钱款、财务的预算、收支和账务登记、报表等各项工作,不能以一人包管,可实行两人或多人的分管制度。对于款项支出的印章由多人分管,会计部门不相容的岗位实行独立制,岗位分离,专人专管。会计监督机构的工作职责不仅要对账目进行审查,还要对会计职责履行进行评价以及企业财务控制制度的问题提出报告。

(五)定期进行企业经济财产的清查

为避免账目和实际相脱节,预防虚帐假账漏帐的产生,可定期对企业的财产进行清查盘点。以保证会计各个资料信息的完整,做到账实相符,保护企业的财产安全不受损失。因此在进行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建立上要对财产清查做出严格的制度规范,同时还有将清查的期限和范围做出明确的规定。一般一年至少两次财产清查,尤其在进行年度会计总结汇报之前对企业财产彻底清查,发现问题及时寻找原因并会计工作制度规定给予解决和处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保证企业会计工作的有效进行,提高会计工作质量,促进企业经济决策的制定和执行的有效途径。各企业应该提高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认识,加强会计监督的管理,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以促进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制定和有效实施,从而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企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李美云.会计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2]宋雅辉.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探析[J].辽宁经济,2006

会计监督制度篇4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会计职能会计监督会计信息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165-0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其内容主要包括:企业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组织制度和现代管理制度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框架。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确立了企业的法人地位和企业法人财产权,使企业真正作为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进入市场;现代企业组织制度以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确定了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三者之间的制约关系,从而使企业有较高的效率,并使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有了保证;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通过一系列新的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有效的保证了企业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使各项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现在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单位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应当“遵循利益至上原则”,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各单位的“经济活动中心”,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职能可以弱化,甚至放弃。这种认识显然是不正确的,是与《会计法》、《规范》的要求相违背的。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快速发展和完善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的进行体制及制度创新,才能适应其需要,而会计监督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会计监督的概述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会计工作中,通过记录、计算、分析和检查,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等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察和督促的一项管理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十六条规定:“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这一规定明确了会计人员是会计监督的主体。

二、会计监督对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重要性

马克思曾指出,“会计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152页)。这是对会计职能的科学概括。新修订的《会计法》规定,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是“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众所周知,会计的核算职能,就是对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的、综合全面的反映、计量和记录。而会计的监督职能是通过核算职能来实现,通过核算、分析和检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正确、全面的经济监督,只有加强对资本使用的监督,才能保证其来源合理,使用正确。会计监督的重要性体现在如下几点:

1.会计监督是建立现代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近年来,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改革,大多数企业都实现了公司集团化和股份制改造,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步分离,各企业以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形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企业有权根据社会需求自主安排生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的经营活动与投资者及债权人的利益休戚相关,并随之产生新的矛盾和冲突,因为投资者以及各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经营成果,而企业经营成果的好坏不仅与企业经营活动有关,也与企业会计记录和处理经营活动的方法有关,为此,国家制定了统一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的经营活动,要求企业按照规定提供各项会计信息,及时、真实、准确、公正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不得以一方的利益而损害它方利益否则就背离了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给国家和其他投资者造成无法预计的损失,而会计人员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会计人员必须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监督、协调企业各项经济业务。所以,会计监督也就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

2.会计监督是企业持续经营发展的要求。会计监督可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部分。内部监督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建立内部稽核、内部牵制制度等手段,根据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要求,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纠正、杜绝经营过程中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并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扩大经营渠道,不断地取得更好的经营成果,扩大利益分配基数。因此,企业只有履行会计监督职能,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从而更大程度地维护企业和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再者,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本身就是一种经营者的经营工具,是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载体。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为了保全自身利益,会借助社会中介机构对企业经营行使监督权,同时企业经营者也希望社会中介机构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从而公允地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合法性、真实性、维护企业自身利益和信誉。因此,社会中介机构是对企业内部监督有利的补充,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3.会计监督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在保证。当前,会计信息在一些企业严重失真。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字叙述失真。即有意歪曲经济业务的内容,把不合理、不合法的收支通过各种途径变通为“合理”、“合法”的收支,损公肥私。二是数字不实,即经济业务内容本身是合法的,但在做账时经济业务的数据不真实,有意扩大或缩小经济业务的数量。针对会计信息失真而采取有效的监督,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在保证。

4.强化会计监督是企业自我约束的需要。实践证明缺乏有效监督和约束的权力,必会导致专制,滋生腐败。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政府对企业由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国家对企业管理越宽松企业越自主,企业内部的自我约束与监督就越重要,而企业会计监督是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由于会计监督具有及时性、真实性、连续性和基础性等特点,会计在参与企业经济决策时,可进行事前监督,在办理财务收支业务时可进行事中监督,在财务分析中可进行事后监督。因此会计监督贯穿于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中。既具有超前性,又具有直接性和完整性,它对规范企业经营活动,经济合理地利用经济资源,保证经济信息的准确可靠,保护企业资源财产的完整、安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要求不断强化企业会计监督,以保证现代企业的健康发展;要建立和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强化其会计监督。可以说,没有会计监督,也就不可能有现代企业制度;同时,现代企业制度为会计监督提供了一个广阔空间。

三、现阶段我国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针对会计监督职能伴随着会计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我国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生活逐步与国际接轨,会计监督体系逐渐建立,会计监督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现阶段仍存在着许多问题。目前社会上,一些部门或单位受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驱动,使会计工作违规违纪、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不但影响了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也阻碍了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正常进行。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会计监督职能弱化,集中表现为会计监督不力,会计人员往往要无条件地服从管理者的意志,会计工作无法行使其监督职能,造成了会计监督的效果不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我国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健全。我国会计监督法律机制不健全,使得会计人员不能有效的行使其监督职能,导致会计监督不力。

2.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失调。我国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不健全,主要体现在有的单位缺乏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有的单位虽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但这些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此外,企业负责人的约束机制不健全,阻碍了会计人员的有效监督。会计人员隶属于企业领导,独立性差,不能进行有效监督。

3.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有待加强。

4.社会审计监督机制不完善。首先从社会审计的外部环境及基础方面来说,社会审计在我国的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甚至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建立时间。这就导致了许多问题:(1)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尚不成熟,对真实会计信息的有效需求不足;(2)市场条件变化迅速,监管难度大;(3)会计市场无序竞争情况严重;(4)社会公众对社会审计的期望值过高。其次,商业利益使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形成事实上的商业合作伙伴,这是现行社会审计制度存在的最大漏洞和缺陷,从而使其“经济警察”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5.造假手段不断增强。造假手段的不断增强,已从企业内部转移到外部,表现为上市公司通过与关联企业交易,人为调整利润。

6.政府监督体系不健全。政府监管、审计部门在体制上还存在着职能不到位,责任权力相互矛盾的问题。目前我国尚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阶段,政府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职能,还有一个过程。我国政府部门监督未形成一个健全的体系,部门间缺乏沟通与协调,财政监督的主导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造成了某些领域的重复监督和监督漏洞并存的状况。

四、现代企业制度下完善会计监督应采取的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会计监督现状是信息严重失真,监督不力。这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背道而驰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会计监督非常重要而且紧迫。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企业内部制度,改进监督方式和手段。企业内部应设立独立的会计监督机构。一个健全的会计监督机构是履行会计监督职能的重要保证。

2.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要发挥会计的监督作用,制度是关键。企业财务部门应根据国家的财经法规、制度,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企业的财务管理办法,使会计人员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并坚持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结合的原则,坚持监督手段和监督制度与当前经济形势相适应的原则。

3.在财务部门内部建立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使财务人员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在监督的方式上,由对事后审查转变为事前的日常性检查,找准监督环节,扩大监督范围,提高监督层次,明确监督的责任和义务。要实行账务监督与非账务监督结合,以账务监督为主,非账务监督为辅,只有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利于会计的监督更完善。

4.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为强化会计监督提供良好的环境。我国现有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监督不力的重要原因,要加强会计监督,就必须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才有可能克服经营管理层的机会主义等行为,为会计监督创造一个有利条件。要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应该做到以下点:⑴加强公司治理结构的法规制度控制。⑵要保证董事会对经理人的选择权,明确企业内部董事长与经理的企业家身份。⑶要使监事会在法人治理结构中处于重要地位,赋予监事会有弹劾权,以保护出资者的权益,真正形成国有企业内部的制约力量。⑷有步骤地实施国有企业内部职工持股计划,使企业职工代表进入董事会与监事会。

5.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在法制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是在有关的法律和道德的监督下生活,会计人员也同样接受着监督。再加之,会计人员是会计数据的生产者,会计数据又是所有者、经营者、债券人,以及消费者和公众重要的会计信息。因此,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

对会计人员的监督,一是通过对会计技术方法的规范,对会计人员进行约束;二是通过有关法律和职业道德的建设,对会计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前者主要是通过制定会计准则来实现,后者则需加大力度,在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上下功夫。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首先是强化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其次是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这主要从下面几点抓起:⑴加强对在校会计学生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习《会计法》的自觉性;⑵严格上岗证的管理,不够条件的不许从业;⑶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和后续教育;⑷加强会计师协会对从业人员的监督检查,对不合格的人员坚决清理出去;⑸严肃法纪,认真执行新《会计法》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的新要求。针对企业会计队伍的状况,企业必须实行竞争上岗的办法,从而形成一种竞争机制,给会计人员一种压力和动力,以提高服务质量和行使监督的职责。当然,多渠道多方面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及法制教育也不可忽视,只有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才能使会计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更好的履行监督职责,并能起到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作用。

6.完善外部社会监督。首先,执法部门应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在减弱人治的同时,必须加强法制。对屡教不改,错误严重的领导者和会计人员,要根据会计信息失真的性质,危害程度,责任大小,按照《会计法》等财经法纪的规定予以惩处,同时,公开曝光,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对那些不称职的领导者坚决予以撤换,对违反财经纪律的会计人员要坚决取消其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对“弄虚作假”获得的荣誉称号要予以取消。同时,对按照财经法纪履行职责的会计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要给予严肃处理。其次,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质量。这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⑴会计师事务所已与所挂靠机关脱钩,这将有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今后要搞好会计事务所的改制工作,使其少受不应有的行政干预,以保证审计结论的公正性;⑵在民间审计组织进行脱钩改制的过程中,应同时注意进行队伍的清理整顿,去除不合格的人员,招聘高素质的人员,使从业人员年龄、结构趋向合理,人员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的水平得到提高,总体力量得到加强,从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提高社会公众的信任度;⑶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责任,明确注册会计师对会计工作质量应承担的法律责任;⑷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进行抽查、考核,以更好地督促注册会计师按独立准则执业,使其真正起到“经济警察”的作用。最后,协调运作企业外部监督方式,使其形成监督合力。为了强化外部监督,国家应通过立法规定,各部门应对审查企业会计报表所作出的结论承担责任。一方面可促使外部监督部门适当地履行监督职责,提高监督质量;另一方面,一个部门的审查结果可以被其他部门使用,节约社会资源。

7.加强会计监督中的制度文化建设。所谓的制度,是指一种习惯和传统,它不仅是一种书面的规范,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每个人都自觉遵守组织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人们体现出一种自强自律、勤勉节俭、相互关怀、认真学习的精神。倘若,加强会计监督能作为一个企业的文化精神,更甚者,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文化精神,加强会计监督就永远不会是一句空话。

总之,导致会计监督不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加强和完善会计监督,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统筹规划,夯实基础,内外并举,多管其下,才能够达到理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彦龙.试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机制及治理.现代财经,2003(9)

2.夏博辉.会计监督新论.新浪网,2001.08

3.李玲娥.现代企业制度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张俊明.会计监督.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5.赵保卿.会计监督实务.中华工商联合会出版社,2002

6.陈文珊.浅谈现代企业制度.财经文摘,2005

会计监督制度篇5

关键词:内部会计监督;会计人员;单位负责人;内部会计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201-02

一、会计监督与作用

会计监督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据各项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通过记录、计算、分析、检查等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使之能够按既定的目标和要求进行。会计监督的主体是经过授权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监督是一种权力约束机制,会计人员要在单位负责人的授权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会计监督。会计监督是由内部会计监督系统和外部会计监督系统两个子系统构成的。内部会计监督的作用: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会计工作中错误及舞弊行为;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有效地保障相关权利主体的利益,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目前一些部门和单位受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驱动,会计工作违法乱纪、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同时也阻碍了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正常进行。会计监督职能发挥不尽人意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会计不具有监督职能,而是中国会计监督体系不够完善,混淆了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等界限,会计代表着多种利益主体,显得无所适从,同时也是企业管理当局以及企业主管当局对会计职能作用认识不够清楚,使得企业会计忙于应付管理当局的要求,失去相对独立性。

二、当前中国内部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1.单位内部监督体系中存在着不现实的逆向监督。《会计法》用了三条之多强调单位内部监督,其中虽然包括了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对单位负责人的监督,但是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不可能对单位负责人进行监督,因为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是受单位负责人的委托对内部进行监督,是上下级的关系,会计和审计人员随时就有被解雇的可能。所以,单位内部监督实际上是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和审计人员的监督、审计人员对会计人员的监督、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对单位内部部门及经济业务活动的监督。因此,单位负责人就有可能对外提供虚假而又“合法”的会计信息,从而也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实施带来一定的难度。

2.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中国企业有近千万的财务人员,他们在经济发展和财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更新步伐加快,法规体系逐步完善,需要会计人员更新观念,学习“会计法”,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塑造会计业的诚信观念。

3.经济利益的局限。就企业而言,由于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都是以企业的经济利益为核心,会计信息是各种利益关注的焦点,以部门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往往成为一些企业披露会计信息的价值取向,因此编造虚假会计信息成为部分企业和个人谋求不正当利益的手段,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严重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就会计人员而言,会计人员的根本利益与单位利益息息相关,会计直接受制于部门经理的意志,正是这种“鱼水”关系,决定了会计人员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受到限制和削弱。

4.企业管理体制不全,内部控制制度失调。目前,中国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不全,主要体现在一些企业内部控制基础薄弱,没有较为完善的授权、分权控制,职务分离控制,业务程序控制等。有的单位虽建立了相关制度,但这些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内部控制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形同虚设。内部控制不健全,也就丧失了对会计工作的监督作用,以致会计秩序混乱,往往容易产生贪污、挪用公款等舞弊行为。

5.政府会计监督有待加强。(1)政府各有关部门配合协同差。根据《会计法》的相关规定,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都有权力和义务对会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各部门的检查结论应当相互利用,“避免重复检查”,但在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下是很难实现的。(2)执法力度弱。目前在中国执法部门对会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时,对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理往往存在着不具体、不透明、不严厉的现象。政府监督部门在执行会计监督工作时,对很多会计舞弊行为只是调账或进行轻微的行政处罚。这种以罚代法、以罚代刑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会计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加强与完善对策

1.树立重视会计监督的观念。在传统观念中,只重视会计检查,不重视会计监督。这是不妥的。应该说会计检查和会计监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会计检查就是查账,是从审查会计核算资料(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告等)内容是否真实可靠。手续是否齐全,据以判断其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正确性,查账属于事后检查,是一个消极方法。而会计监督则不然,它对单位的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全面监督;主要包括:事中监督,如控制不合理开支的发生;事后监督,如监督考核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情况、劳动生产率情况、各项定额的完成情况等。会计监督是“防患于未然”的积极方法。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健全,财会工作出现了核算单位分散化的趋势,下属单位成了实际或模拟的利润中心。这样财会部门的核算任务减少,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从事监督管理,防止不合理开支等倾向。

2.明确会计责任主体,加强单位负责人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在中国实际工作中,有些单位负责人认为会计上的事情自己说了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按照他的意愿办事,出了问题将其一推了之,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会计监督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明确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主体地位,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的关键。作为单位负责人,应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单位负责人是单位会计行为责任主体,为会计工作者明确行使会计监督职能提供了保障。再者,为了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责任主体,还必须要懂管理、懂业务、懂财务,熟悉有关经济法规,对自己负责,对单位负责,对法律负责。

3.加强对企业各类资产的监督管理,控制资产损失。首先,加强对企业各类资产损失的监督。企业对各项资产每年至少要清查一次,对已形成损失的资产要及时处理。其次,加强企业对外投资的监督。对外投资要认真做好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按规定程序由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决定。重大对外投资,除按上述程序外,还应报经董事会或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最后,加强企业对外经济担保的监督。对其他企业提供经济担保的,须调查其他企业的资产状况、负债状况以及偿还能力,并按有关规定履行必要程序后方可实施。

4.加强对企业成本费用的监督管理,确保成本费用开支的合理、规范,一是加强对跨期摊提费用的监督。二是加强对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开支的监督,尤其要加强对业务招待费的使用范围和开支标准的监督。

5.加强对企业利润及利润分配的监督管理,维护所有者权益。一是加强对营业外支出的监督,不得自行增加营业外支出项目。二是加强对税后利润分配的监督,审查分配方案以及是否按规定计提法定盈余公积金、公益金。监督公益金是否按规定用于职工集体福利设施方面的支出。三是加强对国有资本金及权益的监督。审查国有资本金及其效益和增减变化情况,特别是对企业改制或合并、分立、产权转让等涉及产权变动的事项,应报经董事会或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6.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由于会计人员出具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输出结果,因此,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管理,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强化会计监督的根本要求。企业应多给会计人员提供学习新理论知识的机会,鼓励会计人员参加更高专业知识(新会计准则、硕士学历等)学习的时间和经济支持。

7.加强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的作用。在会计监督中单纯强调内部监督是不够的,也必须强化对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督,也就是加强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社会审计监督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根据有关规定,以独立第三者的身份对委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对依法公开披露的单位会计报告的真实性负法律责任。一些典型经济案例给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警示就在于注册会计师对现有准则的执行存在重大疏忽与不力。因此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是提高会计监督力度的外部基础之一。政府监督主要是指财政部门对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在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基础上,规定单位外部监督层次,使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配合协调一致,为会计人员创造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为确保会计监督的有效性奠定科学的基础。

8.完善法规制度建设,加大执法力度。首先进一步完善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对《注册会计师法》、《总会计师条例》等法律法规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修改完善。使单位领导、会计人员进一步提高认识,自觉守法,严格执法,认真履行职责,努力营造领导者遵守会计法规制度,会计人员大胆地行使会计监督职权的良好社会氛围。再次,加大执行力度,对制定的法律要认真贯彻执行,增强法律的威慑力,使单位领导者、会计人员、审计人员都能权衡利弊得失,特别应对责任人员承担的法律责任作出具体而明确的规定,促进其自觉遵纪守法,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会计监督制度篇6

关键词:国有企业;会计监督;建设;策略

一、国有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国有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建设不健全

国有企业会计监督制度没有详细总体规划,部分企业会计制度未能随着企业环境的变化和业务的扩展及时调整和修订,造成业务发展难以符合会计制度而受到限制。部分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流于形式,没有严格按照审核标准、监督制度进行会计的审核、复核及监督,从而造成账目数据混乱,甚至出现弄虚作假现象。加之会计监督制度残缺不全,或制定不合理,使内部监督制度得不到专业会计人员的认可,失去了严谨性和规范性。

2.管理机构冗杂,监督方式落后

我国国有企业组织体系中分布有诸多管理机构,企业高层管理政策和会计信息很难及时传递到基层,基层会计人员对规章制度模糊甚至不了解,增加了会计操作风险。此外,国有企业会计监督方式单一,对重要会计业务环节很难达到全面透彻地分析,以致在识别会计风险和有效地控制风险方面比较被动,且大部分国有企业会计审核仍采用手工查账,缺乏高科技方法的便利和精确。

3.会计人员综合能力不高,业务意识不强

一方面,会计人员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准,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操作,导致弄虚作假的现象频繁出现;工作能力不强,不能正确分析经济活动虚实,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如会计数据的篡改、乱摊成本、隐瞒收入、虚报利润、债务不实、资产账目不清等;另一方面,会计人员业务意识不强,仍停留在传统经济模式上,而且业务知识不熟练,无法透彻了解业务风险,既不能适应当下企业经营理念,又会破坏企业的经营环境。

4.单位领导的违法乱纪

有些单位领导一边行使监督权力,一边为了金钱违法乱纪。如部分企业主管财务的领导、财会人员、业务经办人员,利用监管漏洞大量收受贿赂、贪污或挪用公款等。

二、国有企业会计监督制度完善策略

1.健全与强化国有企业会计监督制度

《会计法》原则性规定:①应明确会计各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②应明确重要的业务事项决策与执行程序。③清查财产要严格、规范。④会计资料数据要严格进行内部审计。一方面,要健全各项监督制度,通过合理规划会计监督制度,不仅有效控制了财产物资,制止贪污舞弊行为,而且可以扩大业务范围,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管理。①明确业务重要程度及处理业务的相关责任权限,一般性业务详细审核、复核,重要业务必须进行多次不同会计人员审核。②在会计部门内设立专业的监督岗位,实施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向财务部门负责人定期反映监督过程和结果。

2.完善信息沟通系统,提升风险识别能力

完善信息沟通系统,实现管钱、管物、管账人员三者相互制约关系,从而增强企业内部控制,保护了财产物资的完整安全。因此,企业应引进先进的财务管控软件,建立高水平的信息沟通系统。另外,国有企业应改进业务流程,加强基础管理,提升对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如对计算机财务管理系统设置操作权限和控制方法,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员工的教育和管理,程序设计员对数据库安装风险预警系统或采用加密技术等。

3.加强会计人员教育,提高业务认识

相关部门和领导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并对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以提升会计人员的工作水平,增强会计人员自制能力,自觉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操作;会计人员应该不断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会计专业技能,改变会计监督的旧思维,深刻意识到会计业务的重要性。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协助企业领导管理资产,并使企业经济活动合法化、合理化。同时,会计人员应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政治素质、敬业精神,能够恪尽职守、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在实际工作中要有自己责任感、使命感,最大化的保证会计监督的准确性。此外,要勇于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积极参与企业重大决策,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4.加强会计工作的监督

在执行业务时,会计师必须以公正廉洁、客观规范、恪守独立为首要原则。保证会计师更好地行使自己职责,保持应有的职业准则和行为规范,以及树立起良好的公众形象。会计师必须依法执行对企业业务的承接、执行和提交报告,不得依附于其他组织机构,也不受其他组织机构影响和干扰。为了使会计师的独立性得以保持和确保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门应统一支付、统一对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费用的收取标准。同时,财政部门要有效审查企业会计人员资格,除财政部门监督外,还包括其他政府部门的监督,例如人民银行、证券监管、税务部门也会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各个单位违规违法的经济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在监督过程中,监督部门必须在思想观念上、工作职能上与时俱进,注重工作方式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执法人员素质,坚持依法监督等。

三、总结

面对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行业之间、企业内部的严峻形势,会计监督机制的完善与稳定,对国有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出重围,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只有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与真实可靠,才能谈及会计监督工作完成的好与坏。因而,加强对国有企业会计监督制度建设的资金投入与智力支持,是很有必要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健、快速、富有创造性的发展,国有企业的会计监督工作也在不断创新中向前迈进。一方面,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和会计人员必须通力合作,以现代企业制度的相关要求作参照,增强监督意识、完善监督机制、扩大监督队伍规模、提升监督人员工作水准。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国有企业会计监督工作的开展拥有法律依据,保护国有企业免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最终实现我国国有企业会计监督工作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慧萍单位: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四管理区

参考文献:

[1]林崇先.企业国有资产会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11):162-163.

[2]张妮.试论国有企业会计监督问题及对策探究[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5,(7):186-187.

[3]田峰.针对我国会计监督问题浅探解决方法[J].财经界,2015,(23):235,353.

会计监督制度篇7

关键词:会计;监督制度;对策

林业企业可持续经营和发展,离不开会计监督的有力支撑和保障。会计监督就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据各项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通过记录、计算、分析、检查等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使之能够按既定的目标和要求来进行。林业企业会计监督是以内部控制理论为指导,通过充分发挥林业企业财务、生产、资源和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制定符合林业生产经营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控制机制,解决林业企业会计监督不健全、管理弱化的问题。

1林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1.1林业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健全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林业企业的经营机制、经营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在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以前没有的新情况、新问题,而与之配套的机制还未能建立和健全。针对所出现的经济活动,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和办法。就国有林业企业来说,在企业的所有权尚未分离之前,林业会计人员兼有双重身份、他既代表国家利益监督企业的财务收支和经济业务,同时又是企业管理者,随着国有林业企业的两权分离,林业会计隶属于林业企业,从而对林业企业的监督权自然就削弱了。另外,新的《会计法》虽已颁布,但是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却没有跟上。再者,在林业会计监督过程中有些概念很模糊,比如说会计监督、审计监督概念模糊,执法机构职责、权限有待明确。因此随着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如果有针对性的会计制度和核算体系还不健全,那么会计监督职能必然会缺乏有效的保障。

1.2林业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欠合理

林业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仅仅考虑到行政管理上的方便而没有科学地划分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职责权限,林业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着管理层次多、工作效率地下、职责不明确等问题;同时企业内部在在组织结构设置中只重视上下级部门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而对部门之间的横向关系缺乏足够的重视,使得同级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信息沟通不灵敏,不能形成有效的相互制约机制。一些单位内部监督制度极不健全,对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不严密,致使监督流于形式;有的单位虽建章立制,但不落实,不考核,形同虚设,单位经济活动及会计工作本身均处于监督无力状态,致使大量违纪现象发生。

1.3会计法的宣传不到位

在一些林业企业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心目中,对《会计法》存在一个模糊的概念,把《会计法》和“会计制度”等同起来,并把《会计法》理解为一般的会计制度,企业所习惯的是具体执行,未能预见法律对企业可能的影响,也就缺乏对法律的关心。

1.4林业会计人员学历素质较低

据统计在林业企业中,受过大学专业教育的不及10%,有会计师资格的仅占10·45%。由此可见,林业高层次会计人才匮乏,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偏低,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而且有的还是无证上岗。大部分林业会计人员往往只局限于对已发生经济业务的核算、报告,参与管理的意识比较淡薄,致使会计监督的作用得不到全面发挥。再者,林业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风险意识,职业判断能力弱,自我管制能力差,惟命是从,在权大于法的思想支配下,有意造假,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在所难免。

2加强林业会计监督的措施与对策

(1)加快法律体系建设,为林业会计监督提供法律保障。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林业企业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形势要求必须要加强和完善会计监督制度,明确会计监督的执法职责和权限,以实施清晰明了的监督职能;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对违规违纪的企业及其连带负责人予以曝光;同时还要强化一些相关配套法律及相关法规的实施,完善以《会计法》为主导,以《企业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会计法规,加快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步伐,使会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林业会计人员必须熟悉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并以身作则,模范遵守法纪,否则就难以监管别人,同时,要经常向单位负责人和广大职工宣传财经、会计法规。只有以法制作为经济工作的支柱和经济活动的准则,才能严把财务收支关,保证会计监督卓有成效地进行。

(2)健全林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强化会计监督机制。

内部控制体系主要包括内部凭证制度、健全账簿制度、科学预算制度、定期盘点制度,严格的内部稽核制度等。内部控制体系要以适用性、有效性、合理性、协调性、统一性为标准,按照预防为主,相互制约,职责分明,帐、钱、物分管,严格操作程序,实行人员岗位轮换等原则建立,为“会计法”的实施提供检查、监督的依据。在企业内部,企业管理者应该明确规定参与经济业务事项的所有过程的部门和工作人员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这样就可对部门之间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不断的检查和监督,使内部监督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3)加强林业会计人员素质建设。

近年来,我国林业企业会计人员队伍不断壮大。然而,会计人员的素质从总体来看,仍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来,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因此林业企业首先要建立会计人员的考核选拔机制,严把选人、用人关。要把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作为选拔的重要条件,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熟练、坚持原则、依法办事的会计队伍,不断提高会计监督水平。其次。林业企业要加强对现有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力度,教育引导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熟练掌握会计业务的基础上做好会计监督工作,确保不因会计工作人员素质问题导致会计监督不到位而出现违纪违规事件。

会计监督制度篇8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19.013

[中图分类号]F2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19-0023-01

目前,我国乡镇卫生院实行的是院长负责制,这对卫生院的管理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确保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院长负责制已不能满足乡镇卫生院会计管理的要求,引发的会计监督制度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然,不利于乡镇卫生院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解决乡镇卫生院会计监督制度方面的问题,有效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已成为乡镇卫生院会计管理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乡镇卫生院会计监督问题分析

1.1财务管理不到位

乡镇卫生院实行院长负责制,实现了卫生院的自主经营,在推动卫生院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院长负责制使得卫生院的权力过度集中,在监督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会计监督制度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如这种制度下,如果法律意识、财务意识比较淡薄的话,就会在卫生院财务管理中不按规章办事,受利益的驱使,搞“一言堂”,做出违法乱纪之事,使得卫生院会计管理工作不到位,会计信息失真,无法对会计实行监督。同时,乡镇卫生院实行院长负责制,一般来说任期较短,卫生院管理者追求更多的是短期效益,不注重卫生院的科学发展,忽视会计监督制度的作用,导致财务管理不到位。

1.2会计核算水平有待提升

当前我国乡镇卫生院内的会计从业人员的基础薄弱,会计核算水平不高,特别是在会计账簿的管理、档案管理、票据管理方面比较混乱,更有甚者一些卫生院的住院发票与看病门诊发票管理存在诸多漏洞;有的卫生院会计账目管理只是走现金流水账,其中的固定资产、事业基金等缺乏凭证;还有的卫生院不注重保管原始凭证,相关手续不健全,有的还存在打白条现象;很多固定资产没有及时入账,账外资产现象比较常见。由于对会计工作不重视,会计监督制度存在不足,不利于会计作用的发挥。

1.3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乡镇卫生院会计工作由于受条件限制,人才比较匮乏,甚至有的卫生院没有专门的会计工作人员和负责人,会计监督职责也由财务管理部门承担,很难确保乡镇卫生院会计工作质量。即使是条件较好的乡镇卫生院,对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的审查也不严格,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普遍低,会计监督制度不完善。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会计工作人员素质提出了要求,规范了会计管理工作,但在具体工作中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

1.4会计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目前,一些乡镇卫生院建立了会计监督机制,但由于会计监督机制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会计监督有名无实,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会计监督职权划分不明。部分乡镇卫生院监督制度中没有明确财务管理部门的会计监督权限,财务部门唯一的工作任务就是提取、发放、保管资金,会计人员负责凭证填制活动,而对医院的财务活动、经营活动的监督只限于凭证填制、记账等是否准确,对资金的运用是否合理、合法,费用开支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是否能够取得预期的收益等无权过问。

2加强乡镇卫生院会计监督制度的对策

2.1建立健全院长任用管理机制

院长负责制有助于卫生院的自主经营,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因此要完善院长任用管理制度。首先,院长聘任时,卫生管理部门要本着公平、公开的原则进行,选拔政治素质好、业务技能精、有领导管理才能的人员来担任。其次,与院长签订任期责任书,具体规定院长任期内的目标、权限、责任等,完善奖惩制度,定期对院长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卫生部门有权根据考核结果来考察其这一阶段的工作是否合格,不合格的及时采取措施,对在考核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再次,院长任期结束时,实行离任审计制度,对院长任期内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任期目标是否实现等进行详细的审计,督促院长任期内正确执行各项政策、制度,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乡镇卫生院的良性发展。

2.2强化会计监督管理工作规范

会计监督工作中会计人员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强化会计监督管理工作规范,依法整顿会计工作秩序。首先,严格审查会计从业资格,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包括业务培训、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杜绝无证上岗。其次,健全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完善会计人员流动机制,避免集权机制制约会计人员的工作。再次,提高会计人员法律意识,提高会计人员解决棘手问题的能力,确保其满足新形势下会计监督工作需求。

2.3财务支出采取会审会签制度

乡镇卫生院应成立理财小组即会审会签小组,定期进行会审会签,从而提高会计监督水平。首先,加大对会计票据、原始凭证的会审力度,确保经济活动的合法合理性,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解决,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其次,对卫生院的重大金额支出,如房屋建设投资、医疗仪器购买等,要经过领导班子充分酝酿、讨论后再做决定。这样能有效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有效落实会审会签制度,切实起到会计监督的作用。

会计监督制度篇9

一.乡镇卫生院会计监督问题分析

1.1院长负责制引发的财务管理问题

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乡镇卫生院会计监督制度的实施成效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卫生院院长,领导的重视有助于卫生院会计监督机制的有效实施,反之则亦然,甚至造成非常严重的财务控制问题。比如,如果权力集中于院长手中,并且其财务意识、法律意识相对比较淡薄,在利益的驱使下,做出违法乱纪之事,导致卫生院财务管理不受控制,会计信息失真,更为严重的是可能会引发社会问题。

1.2乡镇卫生院会计核算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就当前国内很多乡镇卫生院的运行实践来看,会计从业人员的基础技能比较差,尤其是会计账簿的管理、档案管理以及各项收费和票据的管理比较混乱,甚至卫生院的住院发票与看病门诊发票的管理漏洞百出;有些乡镇卫生院的会计账目管理形同虚设,只不过是现金流水账而已,卫生院的固定资产、事业基金以及应收应付科目常年没有记录,缺乏凭证。

1.3会计人员素质和业务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于乡镇卫生院而言,通常远离都市、靠近郊区或者农村,由于条件的限制,因此其人才相对比较匮乏,甚至有写乡镇卫生院根本就没有专业的会计人员;多数情况下由财务人员来兼职或外聘,由于对该卫生院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因此很难保证乡镇卫生院的会计工作质量。这样的情况在国内各乡镇卫生院均有体现,即便是经济条件较好的一些卫生院,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查也不严格。

二.加强乡镇卫生院会计监督制度的对策

2.1建立健全院长任用管理机制

院长负责制有助于卫生院的自主经营,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因此要完善院长任用管理制度。首先,院长聘任时,卫生管理部门要本着公平、公开的原则进行,选拔政治素质好、业务技能精、有领导管理才能的人员来担任。其次,与院长签订任期责任书,具体规定院长任期内的目标、权限、责任等,完善奖惩制度,定期对院长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卫生部门有权根据考核结果来考察其这一阶段的工作是否合格,不合格的及时采取措施,对在考核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再次,院长任期结束时,实行离任审计制度,对院长任期内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任期目标是否实现等进行详细的审计,督促院长任期内正确执行各项政策、制度,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乡镇卫生院的良性发展。

2.2强化会计监督管理工作规范

会计监督工作中会计人员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强化会计监督管理工作规范,依法整顿会计工作秩序。首先,严格审查会计从业资格,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包括业务培训、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会计人员的监督意识,杜绝无证上岗。其次,健全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完善会计人员流动机制,避免集权机制制约会计人员的工作。再次,提高会计人员法律意识,提高会计人员解决棘手问题的能力,确保其满足新形势下会计监督工作需求。

2.3财务支出采取会审会签制度

乡镇卫生院应成立理财小组即会审会签小组,定期进行会审会签,从而提高会计监督水平。首先,加大对会计票据、原始凭证的会审力度,确保经济活动的合法合理性,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解决,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其次,对卫生院的重大金额支出,如房屋建设投资、医疗仪器购买等,要经过领导班子充分酝酿、讨论后再做决定。这样能有效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有效落实会审会签制度,切实起到会计监督的作用。

2.4制订会计人员培训管理计划

会计监督制度篇10

【关键词】会计监督会计委派制委托关系博弈

会计监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会计监督是指会计人员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通过会计反映,审核本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理、有效,促进改善经营管理的一种内部经济监督方式。而广义的会计监督是指相关人员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的监督活动,既包括企业内部会计与审计人员进行的会计监督,也包括企业外部相关人员进行的会计监督,这也是新《会计法》采用会计监督的概念。本文所指的会计监督是指广义上的会计监督。

一、会计监督的经济学理论依据

经济学上的委托关系是泛指一种涉及非对称信息的交易。企业是由一系列多层次的委托关系构成的,企业所有者、债权人、企业总经理、其他高层经理、企业中级管理人员和职工等各级人员多层次进行委托与,构成了企业治理与运营结构。由于委托人与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最终目标及效用函数,他们都试图去猜测对方的行为并实施自己认为可能最好的行为,尽管这样的行为有可能损害其他局中人,所以每个委托关系构成一个博弈,委托人作为博弈一方,人作为博弈另一方,为了各自的目标进行博弈,整个企业的运行过程就是企业相关各级委托人与人之间进行博弈的过程。

在企业中,委托人由于一般不直接参与其委托给人的经济活动,对人所实施的具体经济活动不能进行充分了解,因而在博弈过程中处于信息劣势一方,而人则相反。所以在博弈过程中,委托人希望获得足够多的真实信息,以了解人的受托责任的实现,并根据这些信息对人进行奖励与惩罚,而委托人则总是希望能尽量输出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来使自己获利。目前,企业的经济信息主要是会计信息,委托人主要依靠会计监督来缩小信息不对称性,所以这种企业中委托人与人掌握信息的不对称地位导致了会计监督职能的产生。

由于每一层次的委托关系都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因而每一层次都需要进行会计监督,而企业中委托关系的多层次性决定了会计监督的多层次性,如在企业内外部之间的产权层次与债权层次、企业内部各级人员层次等。在企业内部层次,各级委托人都要对下级人进行监督,由于委托人与人都是企业内部人员,所以可以通过内部会计人员和内部审计来实现这一层次上的会计监督,本文不对其进行分析。在产权层次上,处于信息劣势的博弈方是出资人,在国企中主要是政府,追求的是所有者权益的最大化,而处于博弈另一方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追求的是个人效益的最大化,因而在这个层次上,会计监督的对象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尤其是总经理)的经济活动。以前我国是想依靠企业内部会计人员来实现这一层次的会计监督,后来发现效果很不理想,现在许多人主张通过会计委派制的方式来实现,本文的后部分将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二、传统会计模式下产权层次的会计监督

我们首先假定在产权层次,委托会计监督博弈中的参与人为出资人、总经理和会计人员。在传统会计模式下,由企业内部会计人员来进行会计监督,会计人员属于企业内部人员,会计人员的任命与工资都由总经理来决定,会计人员不愿意偏离总经理的意愿,这就决定了会计人员不可能既代表国家对企业经营者进行会计监督又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企业进行管理。在国企的产权层次的委托博弈中,政府与其他出资人构成博弈一方,而企业会计人员因为同企业经理都是企业内部人层次,根本利益一致,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合伙损害出资人的利益,所以企业经理和会计人员作为博弈的另一方,企业的会计人员只能作为这一层次会计监督的对象,而不能成为主体。出资人是产权的委托人,其目标是获得正确的会计信息(这里假设为企业的利润Л),从而制定合理的激励合同S(X),激励总经理付出更大努力,从而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出资人的效用函数为:

v(Л-s(Л(a,θ)))

其中Л是表示企业的利润,s表示企业经理人员所获得的报酬,a表示经理人员的努力水平,θ为不可控因素。эc/эa>0,э2s/эЛ2<0。

总经理为人,其目标是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他的效用函数为:

u(s(Л(a,θ))-c(a))

其中,a为总经理的努力水平,θ为不确定因素,c(a)为经理努力时所付出的个人成本。

假定Лf为假的会计信息所代表的利润,Лt为真实的会计信息所的利润,在总体上,经理人员会有做大利润的倾向(эs/эЛ>0,эu/эs>0),因而Лf>Лt。在缺乏有效外部监督、输出不正确信息的情况下,经理人受到惩罚的概率不大,经理人员要求输出不正确信息比输出正确信息获利更大,所以下面的不等式成立:

u((s(Лf))-c(a))>u((s(Лt))-c(a))(1)

v(Лt-s(Лf))

因此,总经理有动力选择一个按自己要求做的会计人员,使出资人得到假的会计信息,而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博弈的纳什均衡是“经理人员要求输出不正确的信息而会计人员照办”,从而导致会计失真,使政府没法真正了解经营者的受托责任,最后损害出资人(政府)的利益。对出资人来说,得到假信息会使其效用减少,利益受损,所以有积极性加强监督。另一方面,假的会计信息无法反映总经理的努力程度,由于эc/эa>0,经理有积极性降低努力程度,从而降低了Лt,进一步减少了出资人的效用。所以,传统由企业内部会计人员来实施产权层次会计监督的制度是不合理的,会导致巨大的成本。

三、会计委派制下的会计监督

由于上述原因,我国一些学者与政府人员主张实行会计委派制,认为会计委派制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实施会计委派制的理论来源如下:既然会计人员由经营者直接聘任不能实现产权层次的会计监督,那么在会计委派制下,会计人员由出资者直接委派,不从属于企业经理,从而使其根本利益和出资人相同。这样,博弈双方就发生了变化,出资人与企业会计人员变成了博弈一方,而企业经理为博弈的另一方。因为会计人员较易获得信息,而且可以代表委托人的意志,这样便加强了出资方的力量,使会计人员成为这个层次监督的主体,缩小了委托人(出资方)与财产受托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强了会计监督。但这个目标能否实现,能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现等等却还是问题。

在会计委派制中,出资者与会计人员之间也是一种委托关系,会计人员也是“经济人”,追求的也是个人效益的最大化,与出资人的目标也不一样,也会通过猜测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策略来采取相应的策略,同样也有可能损害所有者的利益,因而他们之间同样存在博弈。而且由于会计人员同样由出资人来委派,所以这个博弈也处于产权层次。这样,在产权层次的博弈者变成了三方:出资人、委派会计人员、经理,在这一层次的会计监督的实现取决于这三方相互博弈的结果。

在会计委派制下,可以假定会计人员的任命和工资由出资人决定,其工资与企业经营业绩无关,会计人员本身并无积极性提供假的会计信息。但总经理的报酬与Л有关,因而总经理有积极性去贿赂委派会计人员,从而使双方的利益都得到增加,所以在会计委派制下出资人仍有可能得到虚假的会计信息。可以由以下几个不等式来说明这个问题:

u(s(Лf))-b-c(a)>u(s(Лt))-c(a)(3)

w+b>w(4)

v(Лt-s(Лf)-w)<v(Лt-s(Лt)-w)(5)

其中,w为委派会计的工资,b为总经理给委派会计的贿赂,第(3)个公式左边表示总经理输出错误会计信息,同时贿赂会计人员的收益,右边表示输出正确的会计信息时总经理人员的收益。第(4)个公式表示委派会计的工资加上受贿所得大于工资。第(5)个表示在输出错误会计信息时所有者权益受损。

因此,只要经理在博弈过程中给予会计人员的利益高于委派者给予的利益,最终形成的纳什均衡仍是两者相互勾结,输出不正确的信息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委派制对加强会计监督的作用是有限的。此外,由于出资人与委派会计人员之间的委托关系和出资人与总经理之间的委托关系同属产权层次,使得委派会计人员在企业中与总经理的地位相当,从而使会计偏离了自己的位置,形为一种外部强制性。这样会计人员与经理容易出现矛盾,造成两者不能很好配合,易使企业出现内耗现象,弱化会计的其他职能,同时损害总经理的经营积极性,因而在博弈过程中损害企业的利益,反而大大增加成本。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国企中实行会计委派制的作用仅限于加强会计监督,而且加强的力度有限,但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不可低估。只有把企业这一“蛋糕”做大,才能使各方所获利益最大化有其实现的基础。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在国企中实行会计委派制的效益低于其产生的成本,因而从长期来看,在国企中实行会计委派制来加强会计监督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