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和电视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5:07

广播和电视的区别篇1

结束广播事业起步

1976年,哈密地区广播电视事业迎来一个新的春天。根据当时的安排,在全疆部分地州实施“中波广播覆盖”工程,哈密地区广播事业局做为此项工程的一部分正式启动了。当时全地区,即没有一座广播电台,也没有一座电视台,只是在哈密县、巴里坤县、伊吾县的广播站有一些有线广播,俗称“大喇叭”,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就是通过收听这些大喇叭。那时候,人们收听无线广播只能接收短波广播,看电视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当时哈密地区的广播电视覆盖率几乎为零。1978年,哈密地区广播事业局经过一年多的紧张筹备工作,我们的中波发射机系统、天馈系统、配电系统等各种设备调试完毕,当年的12月24日,哈密地区的中波广播开始试播了。从此,在哈密方圆100公里左右的范围内,人们都可以用普通的中波收音机,方便地收听非常清晰的广播了。这是哈密人民第一次听到了由哈密本地播放的广播节目,结束了哈密地区没有无线广播的历史,哈密地区广播电视事业建设序幕从此徐徐拉开了。

根据当时的建设任务,哈密地区广播事业局分别转播中央套广播、新疆汉语和新疆维语三套广播节目。这次广播的开播较好地丰富了当好业余文化生活,为哈密各族人民群众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精神食粮.

“四级办广播电视”广播电视初现繁荣

1980年,哈密地区广播事业局相继成立了哈密电视录转台和哈密人民广播电台,招录了部分新闻采编人员。在以转播中央及新疆广播电视节目的同时,播出少量的哈密本地广播电视节目,于此同时,三道岭煤矿、亚满苏铁矿等一些有条件的企业也纷纷开办起了自己的录转台。之后,在中央“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的政策引导下,巴里坤县、伊吾县也都成立了电视录转台,后来,随着卫星地面站的使用,在一些乡镇也都有了广播电视转播站,全国许多省市的广播电视节目也都在哈密落地,哈密地区的广播电视事业再次迎来了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广播电视事业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喜人形势。到1998年哈密地区的广播综合覆盖率为70.3%,电视综合覆盖率为92%。

“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又上新台阶

根据时任总书记同志对新时期广播电视工作提出的要求:“让党和国家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让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各地。”哈密地区从1998年也开始实施了“西新工程”和“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

1、从2000年开始至2008年,“西新工程”在哈密地区实施。

2000年12月至2001年10月,在此期间国家先后为哈密地区各中波台更新了多部发射机及配套设备和供电、供暖、机房、宿舍、办公等设施,扩大了哈密全地区中波广播的覆盖范围,改善和巩固了中波广播的播出效果。

2001年7月至2001年9月,国家为哈密市、巴里坤县、伊吾县广电局配备调频发射机及天馈和卫星接收系统,初步建立起了哈密地区的调频广播覆盖网络。

哈密地区人民广播电台又在广东省广电局援助30多万元的大力支持下,购买了调频发射机及天馈系统、调音台、音频工作站等设备。开办了哈密人民广播电台汉语、维语调频节目,使哈密地区的广播事业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3年,国家先后为哈密电视台、哈密市、巴里坤县、伊吾县广电局等解决了电视发射机和卫星地面接收设备、天馈系统、电视综合测试仪等配套设备,用于转播中央电视台一套和七套农业节目,极大地改善了哈密平原地区接收中央农业节目的条件。

2、哈密地区于1998年开始实行“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

由于新疆的地形地貌非常复杂,许多少数民族农牧民居住在远离市区的戈壁或大山中,长年以来他们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无法及时了解国际国内的大事,文化生活非常贫乏。1998年哈密地区在已通电的行政村开始实行“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1998年到2006年,哈密地区向自治区广电局申请了广播电视设备,解决了116个行政村各族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使这些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的各族农牧民群众从此告别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2006年,在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中,哈密地区广电,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对居住更为分散的农牧民采用“直播卫星”方式进行覆盖。通过此项工程的实施,较好地解决了哈密地区广播电视无法覆盖的部分边远地区,以及居住分散的农牧民听广播,看电视的问题。

在2007年“中央农村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中又在哈密地区安排了多个建设点的覆盖工程,国家投入了电视发射机及调频广播发射机,分别用来转播“中央一套”、“中央七套”电视节目和“中央一套(中国之声)”广播节目,按工程设计:此项工程可使数十万各族群众听到广播、看上电视。

“西新工程”和“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更进一步地促进了哈密地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通过实施“村村通”、“西新工程”,使哈密地区广播电视的覆盖情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过去较为单一的广播电视覆盖形式发展为中波、调频、有线、无线、卫星覆盖等各种形式的立体式、全方位覆盖,形成了技术手段先进,覆盖方式多样化的广播电视覆盖网络,覆盖范围也得到了较大地扩大,哈密地区目前的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6%和95%。极大地提高了广播电视的人口覆盖率。

广播和电视的区别篇2

2011年浙江生产总值32000亿元,比上年增长9%以上;地方财政收入3151亿元;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7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07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1年居全国第3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7年列各省(自治区)第1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437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644元,实际增长8.9%。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27283元,比上年增加3883元,增长16.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为11553元,比上年增加1557元,增长15.6%。

一、浙江数字有线概况

2011年浙江省市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2座,县级广播电视台67家。浙江有线电视用户数1343.52万户,比上年增长11.1%;其中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016.24万户,数字化率为75.6%,成为全国第三个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超千万的省份(另外两个为广东、江苏)。双向化网络覆盖用户共有844.01万户,覆盖率约为62.8%;双向业务实际开通用户约有270万户,开通率约为20.1%。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9.20%和99.38%。特别是各地自觉地积极推进有线数字电视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用户数721.57万户,全省农村地区整体转换和双向化改造完成率分别达到62.9%和44.1%,这一发展状况走在全国前列。广播影视业经营收入197.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9%。

2011年末,浙江全省38.8万户享受广电低保政策的城乡“低保户”中,已有21.25万户低保户免费收看到数字电视。2011年浙江启用数字电视低保工程,为每个补助对象免费安装一台基本交互型机顶盒,并免除每年的“收视维护费”。计划通过两年时间的努力,让全省已经通达数字电视地区的低保户全部免费收看到数字电视。浙江省CmmB手机电视已经建立了136个50瓦-1000瓦的机站,形成省、市、县三级网络传输体系,十一个市的有效覆盖率达到90%以上,活跃用户60万户。

2011年1-11月份全省有线网络收入41.26亿元,同比增长18.73%,其中,有线电视收视费收入27.46亿元,同比增长22.29%。1-11月份全省广播电视其他收入(含社会影视机构收入)为46.85亿元,同增长26.26%。

2010年5月27日,浙江省政府召开全省加快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数字化发展会议,力争到2012年底有条件的乡镇完成50%左右数字化整体转换,到2015年底全省城乡基本完成有线电视用户数字化整体转换,并全部停止模拟广播电视节目传输。到2012年底,全省所有城市基本完成,有条件的乡镇完成50%左右。

“十一五”期间,浙江各级财政共投入16亿元支持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其中省级6.15亿元、市县9.85亿元。全省开展了“村村通”、“村村响”、“广电低保”、中央农村广电节目无线覆盖、农村电影放映等六项惠民服务工程。全省乡镇和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率分别提高到100%和99.3%以上,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从50%提高到74.3%。

浙江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广电进渔船”工程,广播电视进渔船工程工程专项资金用于大中型海洋捕捞船安装接收中星9号直播卫星电视设备的补助,实施期限为2011年-2013年。补助对象为沿海各市、县(市、区)功率在137千瓦(含)以上大中型海洋捕捞船,以省海洋与渔业局确认的2010年底实有数为准。补助标准:300千瓦以下到137千瓦(含)以上中型海洋捕捞船每艘船补助:一类地区3500元/艘;二类地区2500元/艘;三类地区2250元/艘;300千瓦(含)以上大型海洋捕捞船按1500元/艘标准补助(不分地区类别)。截止2011年1月,舟山市普陀区已有320艘渔船安装卫星电视接收设施,“广电进渔船”试点工作完成。浙江正认真总结试点工作经验,争取让全省近20万渔民朋友早日在海上看到看好电视。

浙江“村村通”采取有线光缆联网、海岛数字微波传输联网等方式,工程总投资1100多万元,其中省财政拨款补助39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和地方台自筹资金共710万元,累计完成72个乡镇、5572个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任务和13272个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新标准建设,使全省乡镇、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有线电视联网率分别达到l00%、99%和80%以上,农村有线电视实际入户率达89%以上。全省有线广播“村村响”累计完成33246个行政村建设任务。

“村村通”工程建设,全省各级财政共投入资金6.4亿元,新建光缆干线3万多公里,共完成了72个乡镇、5364个行政村的有线电视联网任务,12756个20户以上自然村通过多种形式达到了“村村通”建设的新标准。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衢州等6市和52个县、市、区基本实现了乡镇和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率均为100%的“双百”目标。2009年上半年,实际完成10537个行政村“村村响”工程的建设任务,累计完成了26525个行政村的建设任务。

2010年底,浙江城区有线电视用户468.2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422.08万户,整体转换完成比例为90.1%。全省78个(11个市级、67个县级)城市有线网络,已有67个(11个市级、56个县级)基本完成了整体转换任务,占城市有线网络总数的85.9%。2010年底,浙江双向化网络覆盖用户共有409.6万户,完成比例为87.5%。全省已有49个(10个市级、39个县级)城市有线网络基本完成了双向化改造任务。

2010年1-11月份全省有线电视网络收入34.76亿元,同比增长19.53%,其中,有线电视收视费收入22.45亿元,同比增长17%。1-11月份全省广播影视其他收入(含社会影视机构收入)为36.88亿元,同比增长74.54%。到2010年底,全省共有广播电台12座、电视台12座,广播电视台66座,网络广播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节目套数分别为109套和115套;全省制作广播和电视节目分别达到44万小时和14.9万小时。

2010年浙江省县级广播影视经营收入达到37.45亿元,同比增长17.47%,列在全国第二位。2010年广播影视经营收入超过1个亿有11个县(市、区)的,占全部70个县(市、区)的15.7%,除原有诸暨、萧山、余杭、义乌、海宁、慈溪和鄞州外,新增亿元县有4个,分别是桐乡、余姚、长兴和临海;6000万元到亿元收入的有16个县(市、区),占22.9%;4000万元到6000万元的有12个县(市、区),占17.1%;2000万元到4000万元的有14个县(市、区),占20%。

到2010年底,全省有线广播电视干线网21.45万公里,比“十五”末期增加了7.72万公里,基本联通所有市县、乡镇和行政村,乡镇和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率从五年前的95.8%和87.4%分别提高到100%和99%以上,城乡有线电视用户数1280余万户,比“十五”末期增加了380余万户。农村有线电视用户807.3万户,实际入户率从五年前的50%提高到90%左右,提前五年基本实现“户户通”。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9.17%和99.35%,居全国前列。加快有线对农广播和应急广播建设,全省3万多个行政村安装各类音箱和喇叭近160万只,农户有线广播收听覆盖率从五年前的57%提高到80%以上。“广电低保”工程让全省40万户城乡“低保户”免费收看到有线电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五年实施农村公益放映电影110万场,实现了全省农村中心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全省67个市县基本完成了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整转率达到90%以上,双向用户413.75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数超过700万户,其中农村达到200多万户。

浙江省CmmB手机电视形成统一规划、统一运行、统一管理和用户快速发展的格局。目前全省已经建立了136个机站,11个市的有效覆盖率达90%以上,用户60万户。

浙江广播影视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

浙江省广电局浙发改规划〔2011〕973号印发的《浙江广播影视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全省基本完成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和网络双向化改造,基本实现数字化双向化。大力推进节约型网络建设,推动光纤入户,80%以上网络光纤到楼。推进有线数字电视双向用户发展,逐步实现用户从看电视到用电视的转变。积极推动三网融合,努力实现网络资源共建共享。提高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业务承载支撑能力,提供紧急广播、高品质视音频节目、电子政务、金融支付、远程教育、增值电信业务和比照电信业务管理的基础电信业务等综合业务服务。规划和开展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工程建设,到2015年全省县级(含)以上城市和重点乡镇基本实现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积极参与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技术试点和示范建设,2012年杭州、宁波、温州和有条件的市初步建设安全高效和服务广泛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1)广播影视惠民服务工程

1.农村广播电视全覆盖工程项目。对无线、有线广播电视无法覆盖的林场、海岛、偏远山区、远洋渔民,采取“村村通”直播卫星等传输技术手段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其中在全省1.8万艘海上渔船实施“广播电视进渔船”工程项目建设。

2.农村应急广播体系工程项目。统筹“村村响”工程建设的宣传和应急管理双重功能,以市县广电台为重点,以有线广播电视网和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为依托,加快建立能够满足分级、分区域、多部门联动响应的农村应急广播技术系统、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构建上下贯通、统一联动、覆盖广泛、安全可控、反应敏捷的全省应急广播体系。

3.有线数字电视“广电低保”工程项目。扩大“广电低保”工程实施范围,建设“广电低保”数据管理平台,确保有线数字电视通达地区城乡低保家庭免费收看有线数字电视。

(2)广播影视数字化节目制播和传输工程

1.省级新媒体集成播控分平台项目。建设面向ip电视、手机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等新媒体业态的内容集成播控平台和视音频节目资源库,实现对新媒体跨平台、跨终端的内容服务。

2.有线网络数字化整体转换工程项目。目标到2012年底有条件的乡镇、村基本完成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任务,到2015年底全省城乡基本完成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任务,并停止模拟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

3.有线网络双向化改造工程项目。目标是到2012年底全省城区全面完成双向化改造任务,有条件的乡镇、村基本完成双向化改造任务,到2015年底全省城乡基本完成双向化改造任务。

(3)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广播影视基建工程项目

建设浙江广电传媒大厦、浙江电影产业示范基地总部,以及湖州梅地亚二期工程,续建义乌、东阳广电中心,新建余姚、镇海、平阳、苍南、海盐、浦江、常山、岱山、临海、天台、玉环、仙居、景宁、松阳等14个县级广电中心。

有线电视服务收费

2006年4月3日浙江省物价局下发规范我省有线电视服务收费政策有关事项通知,规定有线电视入网费标准为每户300元;非居民用户的有线电视入网费按每个接收终端计收,基准价为180元,有线电视服务机构可在上浮不超过10%,下浮不限的范围内与用户协商确定。农村有线电视独立小前端(小有线电视网)的入网费基准价为每户150元,有线电视服务机构可在上浮不超过20%,下浮不限的范围内与村民委员会协商确定。

关于有线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按省物价局批准的文件执行;非居民用户的有线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按接收终端计收,每个接收终端收费标准按不超过居民用户的标准,由有线电视服务机构与用户协商确定。农村有线电视独立小前端(小有线电视网)的基本收视维护费为每户每月5元。暂停期间不收取有线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

关于有线电视其他收费,用户申请恢复使用的,可收取恢复使用费(含材料费)每户30元。移址收费(含材料费)每户50元。转户(改名)手续费每户每次10元。

浙江华数

2011年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下发100号文件,要求加快全省广播电视有线网络“一省一网”整合发展工作。2011年10月24日,担负着全省广电网络数字化、信息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重任的浙江华数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数”)在杭州挂牌成立。该公司是以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为基础,省、市、县(市、区)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共同参与组建的企业。公司担负全省广电网络数字化、信息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到2012年6月底前,浙江县级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将加入浙江华数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全省广电有线网络资本联合,基本完成“一省一网”整合发展任务。

2011年11月2日,海宁、桐乡、嘉善、平湖、海盐等嘉兴五县(市)与浙江华数举行“一省一网”整合工作暨项目投资签约仪式,以全资方式在全省加入省网络公司,2011年11月3日,义乌、东阳、永康、兰溪、浦江、武义、磐安等金华七县(市)与浙江华数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嘉兴、金华各县(市)相继加入浙江华数公司,2012年3月13日,衢州市本级所属县市区以全资形式统一加入浙江华数。浙江华数将在衢州建设“跨代网”,采用全球最领先的100G光交换技术,建设覆盖衢州全市并连通全省的高速骨干网络,并采用全球首创的超光宽网技术,通过高速有线、无线一体化接入,实现比光纤入户。

广播和电视的区别篇3

一、工作任务

地面接收调整任务:将全区原接受亚洲3S、亚洲4号、亚太6号、亚太2R、中卫1号和鑫诺1号共6颗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全部调整到接收中星6B和鑫诺3号两颗专用卫星(原鑫诺1号部分节目转至亚太6号传输)。包括:广播电视系统内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前端及“村村通”工程的地面接收设备;广播电视系统外机关事业单位、大专院校、工矿企业、宾馆饭店、小区前端地面接收设施;其他个人用户;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中小学远程教育;部分系统外未掌握的社会用户。

二、工作原则

(一)明确任务,不留死角。统一组织,统一行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地面接收设施的调整任务。

(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以属地管理为主,属地管理和行业管理相结合,将卫星电视接收设施调整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乡镇(街道)和相关的行业主管部门,落实到具体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三)区别对待,妥善处理。不论广播电视系统内还是系统外,不论城区还是农村,凡接收原6颗卫星电视节目的接收设施,都要进行调整。要针对广播电视系统内外、城区和农村卫星接收设施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实施方案。

三、工作安排

(一)转星时间安排:转星调整时间为8月1日至8月31日,考虑到农村卫星电视接收设施调整工作量大,新旧卫星并发时间为8月1日至9月24日。

(二)广播电视系统内卫星电视接收设施调整安排

区广播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前端的卫星电视接收设施调整工作,应在8月20日前完成。此项工作由区广播电视局总负责,各乡镇广播站组织实施。

验收工作由区广播电视局牵头,8月18日前各单位将调整进度上报区广播电视局。

(三)广播电视系统外卫星接收设施调整安排

广播电视系统外的各机关、事业单位、大专院校、厂矿企业、宾馆饭店、小区前端等各系统、各部门的卫星接收设施调整工作应在8月31日前完成。此项工作由区广播电视局和各乡镇(街道)广播站牵头,区旅游局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由各单位具体实施。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中小学远程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等数据广播节目的接收设施调整工作分别由区委组织部、区教育局、区文体局等相关部门牵头负责,由各乡镇(街道)负责组织实施。

验收工作由区广播电视局联合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各乡镇(街道)要在9月5日前将本单位的完成情况报区广播电视局备案。

(四)农村卫星接收设施调整安排

农村的卫星电视接收设施调整工作由各乡镇(街道)负责组织实施,8月31日前基本完成,9月20日前完成验收,并由各乡镇(街道)对接收设施登记造册。统计口径以接收天线为单位,统计数据要细化到每一面天线所在的单位地址、乡村和门牌号码,报区广播电视局备案。

四、工作要求

这次转星工作标准高、难度大、条件差、范围广、时间紧迫,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根据这次转星任务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为确保转星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区成立由区领导任组长,区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区卫星广播电视转星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各单位要按照与区转星调整工作领导小组签订的责任书要求,对所有已知的辖区内卫星接收用户逐一落实。对未知的卫星接收用户,要发现一个调整一个,确保全部转换,不留死角。

广播和电视的区别篇4

**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关心支持下,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我区广播影视系统深入贯彻党的**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改革要有新突破,宣传要有新水平,事业要有新发展,管理要有新举措,队伍要有新面貌”的工作思路,加快广播影视事业改革与发展,充分发挥了功能,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取得的成就。

**期间,我区广播影视工作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工作大局,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广播影视节目,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了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是宣传工作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坚持“三贴近”的原则,着重于提高宣传质量、服务大局,圆满完成了各项宣传任务,为自治区的改革开放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安全播出与安全播出保障能力显著提高,确保了所有重大节日、重大活动、重点时段的安全播出,安全播出工作的防范措施逐步完善;三是深化广播影视体制改革,通过整合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译制力量,使少数民族语言影视节目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四是大力实施“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走出去工程”以及加强和田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电视扶智工程”等项目,使我区广播影视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综合传输覆盖能力显著提高,对周边中亚国家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确保了党和国家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中国的声音传向周边国家;五是广播影视科技工作有了新的提高。结合我区实际,初步摸索出传送多套广播电视节目的新模式,为今后模拟技术向数字化技术“整体转换”奠定了基础;六是各职能管理部门进一步转变观念,广播电视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明显提高;七是大力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广播影视从业人员素质明显提高。

截至**年底,全疆共有广播电台7座,电视台9座,广播电视台36座,全疆广播电视年播出能力分别达到44.57万小时和51.54万小时,广播电视节目套数分别为97套和145套。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42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937座,调频发射台和转播台1040座,发射总功率达3281.01千瓦,传输97套广播节目、145套电视节目,卫星电视接收站3462座。全疆有线广播电视干线网22370.04公里,有线电视用户144万户,入户率达36.7%。广播和电视混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3.14%和92.78%,比“九五”期间分别增长了3.37%和0.63%。全疆广播影视系统从业人员达12704人。**年,制作广播节目23.15万小时,电视节目18.61万小时,生产电视剧4部/63集、译制电视剧225部/1750集、播出广播剧762部/31823集。**年全疆广播影视系统总收入达84356.1万元,比“九五”末期增长110.03%。**期间,我区广播电视节目播出时间和播出质量以及广播电视混合覆盖率都有了明显提高,广播影视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广播影视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广播影视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回顾**期间的工作,新疆广播影视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广播影视事业的规模和质量都跃上了一个新的水平,但与全国广播影视事业发展总体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还面临着很多困难。

一是广播影视宣传的节目数量不足,尤其是少数民族语言电视节目重播率较高,不能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广播影视基础设施条件仍然比较薄弱,广播电视覆盖依然有空白,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需要,全疆还有7%左右的人口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三是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面临敌攻我守的严峻形势,国家信息安全、文化安全受到威胁,防范“”等敌对势力非法攻击的能力亟待加强;四是需进一步加大和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力度;五是深化广播影视体制改革任务仍然相当艰巨,广播影视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亟待探索建立。

(三)机遇与挑战。

**期间,我区广播影视事业中发展与机遇并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程。《纲要》对新时期广播影视工作也提出了具体的、新的要求:一是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扩大广播电视和电影覆盖面,满足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二是要继续扩大广播影视覆盖范围;三是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四是要发展数字广播影视;五是要确保广播电视播出安全;六是要繁荣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新闻事业。并在重点工程项目中明确,要继续实施“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建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我区广播影视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创作更多的广播电视精品节目和影视剧,加强和扶持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的制作和译制,增加广播电视节目数量和播出时间,丰富节目内容。加大对广播影视事业的投入,继续抓紧实施“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走出去工程”,加强边境地区和口岸广播电视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广播电视有效覆盖范围。在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扶持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力争**规划前三年,努力完成乌鲁木齐地区数字电视的整体平移。党和国家以及自治区党委、政府不仅给我区广播影视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给我区广播影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传播的多样化,广播影视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要载体。西方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分子对我区广播电视的恶意攻击和破坏日益严重。在我区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2000余万人口、13个世居民族、47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占60%以上,我区少数民族与周边国家的居民,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文化等方面有许多相同和相近之处,因此,办好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对当前严峻的意识形态领域和斗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广播影视既有内宣的任务,又发挥着外宣的作用,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主动出击,积极防御,加强外宣,扩大对外影响,让新疆走向世界,也让世界认识新疆、了解新疆。

但地域辽阔,少数民族语种较多的区情,也加大了广播影视的投入成本,给我区广播影视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广播影视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和目标

今后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广播影视进一步提高宣传力度和水平,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创新力度的重要时期。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区广播影视的实际,**时期我区广播影视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三贴近”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大力强化安全播出,切实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初步建立适应广播影视发展规律的事业产业发展体系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努力繁荣广播影视文艺,进一步扩大广播影视覆盖,实现广播影视事业与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做出新贡献。

**期间,要提高我区广播影视的舆论导向能力、安全播出能力、综合覆盖能力、少数民族语言节目的译制制作能力、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源开发能力。

综合考虑未来五年内我区广播影视事业发展的趋势和条件,**期间,我区广播影视事业的发展目标是:宣传工作进一步改进,舆论引导水平不断提高,努力创作更多的广播电视精品栏目和影视剧目,不断增加播出时间,丰富节目内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初步建立符合我区实际的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广播影视事业发展步伐,抓紧实施“西新工程”,巩固和推进“村村通工程”、“走出去工程”,“电视扶智工程”,加强边境地区和口岸广播电视设施建设,提高少数民族语言影视节目译制能力,扩大广播电视覆盖范围,确保广播电视“满时间”、“满功率”、“满调幅度”播出。力争到2010年,广播人口混合覆盖率达到94%以上,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达到95%以上,新疆电视台维语频道正播率提高到36%、哈语频道正播率提高到35%,每年电影译制量提高到140部,有线广播电视的入户率达到40%以上,用户达到160万户以上,基本实现全区20户以上已新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在有条件的乡村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进程;坚持依法行政,科技管理水平显著增强;对外宣传取得新进展,我区广播影视在国内以及周边国家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

三、**期间主要任务

(一)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

要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工作大局,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为自治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1.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引导水平。要牢牢把握宣传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坚持团结稳定,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工作方针,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努力完成各项重大宣传任务。坚持“三贴近”的原则,不断改进新闻宣传,创新报道方式,丰富节目内容,努力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大力推动优秀广播影视作品创作,推出一批弘扬主旋律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重大现实题材的优秀广播影视作品。同时加强广播电视创新,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节目和栏目,不断强化广播影视的引导力。

2.加强广播电视新媒体建设。要积极发展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新媒体业务,稳步发展iptV业务,加强网站建设,增加网上信息量,提高网上宣传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战斗力,重点建设好广电公众信息网和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新疆电视台的新闻网站,使其成为网上名牌栏目。同时要加强广播电视在网上的宣传,形成正面舆论强势,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

(二)建立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体系,确保安全播出。

安全播出是广播电视工作的生命,是抵御敌对势力攻击、实现广播电视安全顺利运转的重要手段,责任十分重大。**期间要加大对广播电视播出系统的技术升级和基础设施的改造,努力排除一切不利于安全播出的隐患,掌握安全播出主动权。

1.加强安全播出的保障工作。紧紧围绕安全播出中心工作,加强安全播出技术研究,进一步完善安全播出传输覆盖体系,有效提升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能力,提高防范非法攻击能力;尽快建立自治区及地(州、市)县(市)三级贯通的安全播出指挥调度和管理系统,随时掌握重点播出单位的各种播出信息,及时对频率等播出资源进行调度指挥,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建立安全播出灾备系统,对重要播出系统建立系统级备份,确保播出系统运行安全。

2.建立全疆广播电视监测网。新建可与中央监测系统信息资源共享的地方监测网,实现与中央以及区内各地、州、市之间的数据共享、信息互通,加强对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处理能力,为科学决策和指挥调度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切实加强行业和社会管理,重点做好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的管理,加强境外卫星电视传播秩序专项整治及广播电视广告监管等广播电视管理工作。严格执法,重点查处非法设置播出前端,非法挪用占用无线电频率和改变技术参数,非法安装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违规播放广告,盗版、侵权播映广播电视节目和电影,非法传播视听节目等违规违法行为;规范广播电视播出和传输秩序,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全、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要研究探索新型媒体传播广播电视节目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更新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手段,落实管理业务,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其引导、规范、保障、促进作用,推进我区广播影视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

(四)加快广播影视事业的发展步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发展不动摇。**期间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农村广播影视事业的发展步伐,满足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继续抓紧实施“西新工程”,不断扩大广播电视覆盖范围;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加快广播影视数字化建设;大力推进和繁荣广播影视精品节目创作,促进产业发展;继续实施“走出去工程”,扩大对外宣传力度。

1.加快农村广播影视事业发展步伐,不断满足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基本文化生活需要。进一步加大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实施力度,结合我区实际,采取综合有效的技术手段,基本完成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继续做好“电视扶智工程”,为贫困地区农牧民群众赠送电视机和收音机,基本解决边远贫困地区农牧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让大部分农牧民群众都能收看到八套电视节目,收听到四套广播节目;积极推进县、乡、村广播影视垂直管理进程,建立健全一套以县为中心,乡为基础,符合中央要求、满足群众需要、贴近新疆实际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保证广播电视的长期通、有效通;在满足广大农牧民群众基本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要求的同时,以“因地制宜”为原则,鼓励和支持各地广播电视部门利用有线、多路微波等多种技术手段不断扩大覆盖范围、提高覆盖效果,为农牧民群众提供质量更好、节目套数更多的广播电视服务,满足其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和资讯信息需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

2.继续抓紧实施“西新工程”建设,扩大广播电视覆盖范围。加强我区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广播电视节目覆盖范围,尤其是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的覆盖范围;加大对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译制、制作工作力度,增加译制设备,提高地方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的译制、制作能力;在一些人口众多、社情较为复杂的重点县(市),继续加强广播电视实验工程建设,提高防范“”等敌对势力非法攻击能力;加强边境口岸广播电视设施建设,扩大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

3.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加快广播影视数字化工程。积极推进广播电视媒体资源整合,科学合理分配资源,整合现有频道、频率资源,避免资源重复设置和浪费,切实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高新技术在全疆广播电视节目采集、制作、传送、播出及存储等方面的应用,逐步实现全疆广播电视节目采集、制作、播出数字化,节目传输、交换网络化;大力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整体平移,继续实施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光缆化、宽带化和双向化改造,逐步实现从模拟到数字的整体转化,成为信息传输的主要渠道之一。争取到2010年,县以上城市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在主要城市建立兼顾固定、便携与移动接收用户的地面、卫星数字广播电视覆盖网;采用现代信息、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构建以广播电视覆盖网为基础的、满足多种新兴业务需求的下一代网络,推动“三网融合”,实现广播电视网升级换代。

4.大力繁荣广播影视精品节目创作,促进产业发展。广播影视精品节目创作在坚持弘扬主旋律、坚持“三贴近”、坚持艺术创新的工作方针,不断提高创作题材、体裁的多样性、丰富性,努力减少雷同节目;不断提高专题、专栏、综艺节目的制作能力,丰富节目内容,提高节目质量和数量;加大选题策划力度,把反映现实生活和青少年、少数民族、农村题材的文艺创作生产纳入广播影视剧制作计划;着力建设名牌频率频道,培育品牌栏目和节目,努力生产精品内容,提高专业化频率频道的整体收听、收视率。

5.继续实施“走出去工程”,扩大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新疆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区广播电视节目必须发挥内外宣传的重要作用。对外宣传要继续扩大广播电视节目在中亚国家的覆盖范围,借助地缘优势,在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落地的基础上,实现在我区周边其他国家落地,扩大覆盖范围,让周边国家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和新疆区情;国内宣传要实现新疆卫视在兄弟省市落地,让内地更多的省市了解新疆、认识新疆,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队伍建设。

要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用人、分配、劳动保障等内部机制,鼓励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增强事业发展活力;建立健全培训考核激励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加大培训力度,重点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采编和播音员、管理人员以及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工作。

四、主要保障措施

**期间,各地和各级广播影视部门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高度认识广播影视事业在意识形态领域、全面建设小康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把握发展机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努力增加资金投入,以务实的工作作风,确保《规划》目标和各项任务的顺利实现。

(一)各级广电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目标责任,定期检查《规划》执行情况。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的跟踪调查、分析,对重要指标进行监督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整改。

(二)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加大对广播影视工作的支持力度。对广播影视公益性事业要在资金、税收政策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积极落实“村村通”、“西新工程”等重点工程的配套资金,尤其是要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加大对农村地区广播影视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对广播电视经营性行业要制定积极的价格、税收、信贷政策,对其加以引导和扶持,加快行业发展。

(三)依靠科学技术推进广播影视事业的发展。要抓住当前整个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好环境和世界范围内高科技快速进步的机遇,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运用先进的广播电视新技术,加快广播电视的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广播和电视的区别篇5

*年10月,全市在*县召开农村广播工作现场会,部署全市“十一五”期间农村广播工作,开全市恢复农村广播建设先河。去年7月又在*区召开农村广播工作现场会,学习了*农村广播建设和运维管理经验。两年来,各区县按照会议精神,加快建设进度,市局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深入基层调研,督促检查工程进展,开创了我市农村广播电视工作新局面。为确保全面完成农村广播建设任务,进一步发挥农村广播在我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的作用,今天,我们在泸县召开会议,总结前一阶段农村广播建设工作情况,推广泸县农村广播电视标准化建设工作经验,安排部署下一步如何推进农村广播工作。

一、近一年来我市农村广播电视建设取得的成绩

去年7月在*区召开全市第二次农村广播工作现场会以来,各区县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市府办《关于印发〈全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泸市府发〔20*〕34号)精神,积极谋求农村广播电视的繁荣发展,科学合理规划,多方筹措资金,精心组织实施,依托光纤有线电视网络,采用广播电视共缆传输技术,有力推进了全市农村广播建设工作。截至20*年底,全市128个乡镇都建成乡镇广播电视站,占乡镇总数的100%,已通广播行政村1125个,占行政村总数的76.6%,建成村级广播室82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55.9%。其中:*区平均每个行政村安装喇叭7.6只。泸县共安装喇叭1734只,除福集镇外其余各镇平均每个行政村安装喇叭8只以上,特别是云龙镇安装喇叭200只,平均每村安装喇叭15只以上。泸县19个乡镇中建成集“采、编、制、播”功能的13个标准化广播室,占乡镇总数的68.4%。农村有线广播覆盖率达95%以上,全面实现了广播镇镇通、乡乡通、村村通。

今天上午我们参观了泸县农村广播电视建设的几个点,刚才又听取了泸县和*区的经验介绍发言,大家一致认为他们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经验:

首先是区县四大班子对农村广播电视工作认识到位,高度重视,全力支持农村广播建设工作。泸县四大班子明确要求全县做到思想认识、组织宣传、建设规划、配套资金、工程质量和建设进度、纪律保障“六到位”,班子领导多次调研指导部署农村广播工作,分管副县长刘淑兰谈起泸县农村广播电视工作更是如数家珍。其次是理顺农村广播电视发展管理体制。泸县在2006年乡镇机构改革时,在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专门设置了1-2个宣传文化体育服务岗位,落实机构、编制、人员,积极推动广播电视事业建设。县网络公司调整管理体制,引入全员竞聘机制,推行服务规范化、标准化。第三是科学制定建设方案。泸县和*区宣传、财政、广电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强化调研,从技术标准、规划设计、材料规格、施工规范四个方面统一,制定切实可行的详细建设方案。第四是基本制定了一套确保农村广播电视长期通的管理制度。泸县和*区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农村广播电视设备运行维护制度、设备依法招标制度、人员培训制度、督促检查制度等,抓住了如何让农村广播电视长期通的关键。这些方面很值得大家学习。

几个月来,农村广播电视建设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热情支持,广大农民群众反映通过农村广播电视自己主动或被动接受教育,不出家门就知道天下事,特别是知道他们自己乡镇党委、政府开展的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乡镇领导普遍认为农村广播电视一是能及时宣传发动群众。农户可以一边在田边地头干活,一边主动或被动地听到党中央、国务院政策和基层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听到文化娱乐和科技节目。二是宣传面大,获得信息的人多。“喇叭一响,周围众享”。喇叭声音近的传1公里,远的传2公里。在这1-2公里范围内,大多数人都可以听到节目。三是减少乡镇和村组开会次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未通广播前村组干部传达重要精神、应对紧急情况主要靠“两条腿、一张嘴”的方式,工作效率极其低下。通广播后可以通过调频广播及时向村民传播信息,特别是对那些农户分散,传达上级精神以及紧急通知不顺畅的村组,在抗洪、抢险、救灾、防火等方面更可起到很好的作用。从全国各地发展农村广播电视后的良好效果来看,农村广播电视工作确实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确实是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在此项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还存在严重不足。一是个别地方对发展农村广播电视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足。他们认为,目前几乎家家户户有电视,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是很容易的事,农村广播没有建设的必要。实际上,广播电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号工程,就要靠公共财政投入建设。这既是乡政党委政府政权建设的要求,也是抓覆盖抓宣传的需要。二是一些地方广播站(室)、喇叭分布规划不合理,覆盖率不高。他们只考虑安装、管理方便,没有把喇叭安装在人口集中的地方,造成了安装喇叭数量也不少,但能听清楚喇叭声音的区域不够广的情况。三是一些地方没有专门的广播站(室)的用房,乡镇、村级广播设备乱摆乱放。他们随便找个角落安放设备了事。房间阴暗潮湿,设备没有登记,灰尘、垃圾很多,很不利于广播设备的正常运行。四是有的区县日常运行维护经费没有落实,或者落实没有制度化,主观随意性强。五是对农经济生活频率节目针对性还不强,转播时段广告过多。六是对管理和使用人员的培训力度不够,使用人员不会简单维护甚至日常操作,设备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当上级检查工作或心情高兴时,才打开广播,大多数时候喇叭成了“哑巴”,没有充分发挥农村广播应有的作用。

三、抓好“建、管、维、评”,确保我市农村广播电视长期“村村通”。

鉴于我市农村广播“村村通”存在以上问题,特别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覆盖率很高、发挥作用很大的农村广播逐步走向瘫痪更是给我们足够警示。我们认为,要克服过去农村广播滑坡的教训,使广播长期发挥应有作用,就要在“建、管、维、评”上狠下功夫,建立健全促使农村广播室正常运行的长效机制。

“建”即建设,主要是做好各乡镇和行政村广播室安装运行工作,严格验收。做到建设一个,合格一个,群众满意一个。首先是加大行政村广播建设力度。目前,我市已通光纤的1094个行政村中,均已通过共缆传输方式实现了广播“村村通”,实现率达100%。在未通光纤的377个行政村中,也有31个村通广播。但目前全市仍有346个村未通广播。有的村通了但点太少,喇叭也太少。因此,目前在“村村通”的建设上,各区县主要是完成20*年市府办34号文件明确的60%的建设任务,正确划分相关部门和乡镇之间的职责,制定具体措施,合理确定分布点,采用适合本地的建设方式和先进技术,加快未通广播行政村的建设,提高农村广播覆盖率。其次是提高广播室建设标准。标准化广播室具有功能更齐全,节目内容更丰富,传播效果更稳定,覆盖范围更广等优点,是新时期农村广播发展的方向。目前泸县已建成集采集、编辑、制作、直播等功能为一体的13个标准化广播室。其他区县有条件的乡镇也要进行标准化广播建设尝试,更好发挥发挥农村广播在把握舆论导向、及时发动群众、政务信息公开等方面的作用。

“管”即管理,就是要创造良好条件,提高农村广播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果。一是选好管理人员。要落实有责任心的人负责管理,并组织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技能。二是设备管理规范。要规范设备安装并统一编号,登记造册,确保广播设备不遗失、不人为损坏。三是做好播出节目的时间和内容管理。要根据“高音喇叭”特点,合理安排节目内容和播出时间。市广播电台播出的对农经济生活频率定位于我市农村特点,其内容群众喜闻乐见、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能够为农民群众提供政策、经济、文化、科技等信息服务。各级广播站(室)要分时段完整、准确地转播市电台对农经济生活频率,不得随意中断节目、不得随意在转播节目中插播广告,不得擅自开办栏目或转播其他广播节目。市电台也要继续增强转播时段节目内容的对农针对性,增加公益性,减少广告播出时间。*区先后开办了《乡镇动态》、《回音箱》、《信息快车》、《乡土人物》等特色栏目,深受群众喜爱。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在通过行政审批的前提下适当安排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节目,丰富节目内容,增强农村广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加强防范,确保安全播出。安全播出是广播电视的生命,确保农村广播安全播出尤其重要。要严禁农村广播擅自接收境外节目,严防“”等非法组织的插播、破坏。对违规、违章或造成安全播出事故的,要根据职责分工进行责任追究。五是建立长效机制。要根据实际情况详细制定广播室管理、节目安全播出、设备维护、播出时间和内容、岗位责任、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等制度,确保农村广播“村村通”长期化。

“维”即维护,就是要建立健全运行维护经费投入机制。运行维护费是农村广播村村通建设的血液。各区县要高度重视运行维护费投入制度建设,认真落实省财政厅2001年关于农村税费改革后中央、省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农村广播电视的政策,确保农村乡镇广播电视站日常运营经费落实。*区采用区网络分公司与各乡镇签订协议的方式解决运行维护费;泸县采用县和乡镇共同出资,以2000元/村的标准解决广播电视“村村通”民生工程和农村广播“村村通”运行维护费。他们为如何建立农村广播运行维护费长期投入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其他区县也要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农村广播运行维护长期投入制度。其次,要建立广播设备的定期和不定期保养维护制度。广播设备的良好保养维护可以减少故障、延长寿命、提高使用效率。各区县要落实技术硬、责任心强、服务意识浓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广播室的运行维护管理,要把定期巡查维护和及时排除故障相结合,确保广播电视设备长期正常运行。

“评”即考评,就是要建立科学的农村广播运营考评体系。要通过定期和不定期检查评比,把自办节目质量好、农村广播作用发挥好的地方作为其他地方的学习榜样,带动全市农村广播“村村通”在全市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好作用。

广播和电视的区别篇6

 

关键词:民族地区地域文化 电视传播 原生态 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的全球化也随之成为现实,在这个过程中,现代消费文化呈现出五光十色的一面,而民族文化,特别是原生态地域文化可能会随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并走向灭亡,这样的退化或者消失已然成为一种潜在的文化危机。面对这样的危机,应如何来传播和保护地域文化,使其在淡出人们视野之后又重新回归人们的视线之中,从而使人类文化向多元化发展,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域文化特别是各地区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构建我国文化形象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我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传播和保护地域文化,特别是保护各民族原生态文化已成为当今一项重要任务。 

当今社会是一个大众传媒的时代,利用媒介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播,不失为拯救即将消失文化的一项有效措施。而怎样利用现代传播载体,强势推动地域文化传播使之焕发生机与活力,从而达到更好地保护地域文化的效果,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在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播的众多媒介中,电视作为当前的主流媒介,自诞生以来就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大众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信息发达时代的今天,电视已经占据了大众传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人类传播信息的中介系统,更是当代社会文化消费的一种基本形式。因此以电视传播为平台,把我国各地区的文化特色融入电视节目之中,尤其是文艺节目之中,可以有效实现传播地域文化的目的。比如在众多的大型综艺节目中,中央电视台的《欢乐中国行》无论是从策划还是节目宗旨方面,都以其独有的以宣传地域文化为内涵追求的鲜明特征而超越了一般综艺节目的文化意蕴。它着力于展示地域文化和城市魅力,突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尽情展示祖国各地风采,通过节目的展示,民族地区的文化底蕴被搬上电视舞台,并通过电视传媒向全国进行传播,从而使全国观众了解到民族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另外,中央电视台的《民歌·中国》与《魅力12》栏目是对各民族各地区原生态民歌的一种传承和保护,经电视传播对民族地域文化的推广效果也比较好。 

电视:民族地域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在商业文化大大压制了原生态文化发展的今天,民族地区地域文化迫切需要得到传播和保护。于是,各种媒介运用它们不同的方式,对地域文化进行广泛的传播,并希望借助这种传播,让人们更加关注地域文化从而使其得到保护。 

在众多的媒介中,“电视传媒是一种以电视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是伴随着人类对于电视的运用而产生的一种现代的社会现象,是传播的二级系统”①。根据电视的特点,“电视传播面对的是整个社会,其传播内容涉及人类文化各个领域,它极大地拓宽了人类视听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②,它视听兼备,传播迅速,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电视传播的价值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一种积极向上、富有肯定效用意义方面的含义,它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首先,发挥本质、传播信息。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③的确,在认真考察人类的媒介发展史中,各种媒介对信息传播并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电视诞生并普及后,迅速成为如今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电视传播也便成为人们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其次,在电视传播价值关系中,传播者和受众都是主体,而电视传媒则是客体,在电视传播的社会实践中,人类本身才是电视传播活动的最终服务对象,因此以人为本,在传播过程中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是电视传播最重要的价值。而以人为本也正符合地域文化传播的基本内涵。 

广播和电视的区别篇7

关键词 公共服务;节目构成;现状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李娟,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4;内蒙古大学民族学和社会学学院教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010030。肖叶飞,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讲师,博士,安徽芜湖市241002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加强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规定,提出电视上星频道要增加新闻类节目的播出量,减少婚恋交友类、才艺竞秀类、真人秀等部分娱乐节目的播出量,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的倾向,满足受众多层次和高品位的收视需求。另外,除了增加新闻节目以外,也需要增加经济、文化、科教、少儿和纪录片的播出量,防止节目的同质化,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我国广播电视实行由政府经营的单一体制,但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广告,这就导致理论上是满足受众公共服务的社会效益为导向,而实践当中以赚取更多的广告收入来满足营运的需求和创收,集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于一身,保持两者之间微妙的平衡。那么政府为什么要出手管理节目市场,市场逻辑为什么会出现“市场失灵”?原因主要在于,广播电视与报纸出版业是不同的,广播电视具有垄断性、资源稀缺性、信息不对称性和外部性,极易造成市场失灵,第一,资源的稀缺性,电视频谱作为公共资源是稀缺的,换句话说,掌控全国30多家卫视的电视台具有满足受众各种各样收视需求的义务,而报纸则不会有这种资源稀缺。第二,电视节目具有外部性,同样的收视率,充满色情、暴力和低俗的节目具有负外部性,败坏社会风气,而一些质量上乘的文化、教育和信息类节目具有正外部性,显然使社会更加受益,如果后者没有充分的激励,显然没有人愿意制作经济上性价比低的优质节目。第三,电视收视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受众无法提前知道产品的质量和价值,观众只有消费了广播电视节目以后,才知道是否值得,高质量的节目收视率不一定高,而一些哗众取宠、粗制滥造的节目往往收视率不错,即出现类似经济学上的二手车的“柠檬市场”。

国外的电视几乎都是“双轨制”,美国在1967年建立了公共电视台,加上大量的社区电视台,以及对地方节目的保护等各种规制措施消除商业电视的负面影响,英国的BBC和日本的nHK等公共电视在国内更是处于主导地位,节目以满足受众的知情权为主要诉求目标,以节目的收视质为衡量尺度,满足受众的公共服务需求,用公共广播BBC首任总经理里斯的话说,就是告知、教育和娱乐功能,2006年英国文化部确立了BBC的五个目标:1)推进公民权和公民社会;2)促进教育和学习;3)献身于创造和文化卓越性;41全面反映所有民族、地区和社群;5)将世界带给英国同时将英国推向世界。…电视媒体的特殊属性容易造成市场失灵,而政府恰恰需要提供市场无法提供的公共产品,也就是政府需要提供公共服务,供全社会所有公民公共消费、平等享受的社会产品,公共服务具有普遍性、权利性和公平性。因此,分析针对弱势群体的节目供给情况,分析信息、教育和文化类节目播出比例,对于满足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抽样与样本

考虑到本研究讨论的是全国电视台一套节目构成情况,同时结合我国电视台的实际分布状况,本次研究分为四层进行抽样:央视、省级电视台、省会电视台和其它地市级电视台。第一层抽样选取中央电视台;第二层抽样选取除台湾以外的全国31家省级电视台(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的省级卫视);第三层抽样选取了全国26家省会(自治区首府)电视台(拉萨电视台因节目资料难找,未纳入统计);第四层抽样选取了24家地级城市电视台,按照相同的比例在各省选取样本,除了、宁夏和甘肃等没有选取地级市电视台,其它的省份都按简单随机抽样选取了一个城市电视台(因有的城市电视台无法获取其节目单,在省内做了相应的调整,调整的过程按照不放回原则进行了简单随机抽样)。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共选取四个层次,共计82家电视台作为研究样本。在选中的电视台中我们基本选取了各级电视台一套节目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一套是公益性的公共产品的考虑,必须满足基本的公共服务需求,一套节目基本都通过有线和无线进行传输,属于公益性传播范围,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与我国认定中央一套、省市一套以及教育电视台节目“必须传输”的公益性覆盖相一致,具有强公共服务义务。而一些数字频道,面对市场,针对少数细分受众,主要通过有线覆盖,是付费频道,是准公共产品,不具备强公共服务义务。至于具体节目样本的选取,本文选取了“限娱令”颁发之前,2010年12月20日到26日一周节目单,之所以选择一周是因为一周正好是一个节目周期,比较有代表性。

(二)类目建构

本文的节目类型的分类采取中外结合的方式,主要的分类参考了张海潮的新书《中国电视节目分类体系》,把节目分为新闻类、娱乐类、教育类和服务类节目,娱乐类节目又参考了《德国公共广播电视研究》一书的分类,电视剧和电影分为虚构娱乐类节目,真人秀、综艺、娱乐谈话、游戏、国际娱乐、体育节目分为非虚构娱乐节目。教育类节目包括,人文、科教、社教、教学以及农业、军事、法制专题等社会教育节目,还包括国际教育节目、大型教育专题和活动节目。服务节目包括美容、家居、饮食、旅游、天气、老年和妇女节目等生活服务节目;证券、理财、导视、大型服务竞赛节目,以及少儿动画片、少儿专题、少儿电视剧和青年节目等少儿青年节目。特别指出的是,因广告分散在节目中间,统计播出时间难度相当大,所以广告播出时间计算在节目中间,未单独列出。一些专题类、杂志类和混合类节目分类难度大,某种程度上可能影响了分析的准确性。

最后,本研究的数据分析采用SpSS for windows17.0进行。分析的主要方法是比率分析(Ratioanalysis)与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所有的检验都是双尾(two-tailed)检验。基于如上所述之具体方法与工具,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对各级电视台一套节目进行了重点分析,从公共服务角度分析各种类型节目的比例、节目设置的多样性以及是否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并与国外著名的公共电视台和商业电视台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反映目前我国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内容供给的水平和质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三、研究发现

本研究针对各级电视台一套的各类节目,从各级电视台总体、同一级别电视台不同地区、同一类节目不同地区三个主要方面,对播出比重、节目类型构成、节目多样性、地区差异、级别差异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多角度的深入分析,并对对象类节目进行了单独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级电视台各类节目播出比重分析

我国电视媒体兼具公共电视与商业电视的属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以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但是随着电视台主要依靠广告经营收入,财政拨款逐渐减少,导致节目同质化竞争明显,泛娱乐化严重。因为节目的制作能力有限,影视剧播出比重过高,而信息、教育文化节目严重不足(图1)。相比较,省级卫视新闻节目偏少,影视剧播出比重过高,央视一套的教育类节目最高(表1),这可能与央视《人与自然》等纪录片和《今日说法》等法制节目有关,央视一套和省级卫视在真人秀、游戏节目、体育等非虚构娱乐节目方面播出比例相当,竞争激烈。

从以上数据来看,我国的各类电视台的节目播出不协调,严重娱乐化,信息节目不仅低于西方的公共电视,甚至低于商业电视,这也说明西方国家通过公共广播电视与商业广播电视的“双轨制”,平衡公共利益与商业利益、收视质与收视率、公民权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科学性。德国公共频道aRD和ZDF的信息类节目的播出比例分别达到43%和48%,而且基本在黄金时段播出,虚构娱乐节目达到32%,非虚构娱乐类节目只有5%左右。而德国商业频道RtL信息节目播出25%,而非虚构娱乐节目播出20%左右,可以看出公共与商业电视的差别。日本nHK有两个地面波频道,综合频道和教育频道,在日本,综合频道具有向日本国民播出不可缺少的国民情报的使命,新闻播出比例42.8%,比商业电视频道播出比例高出23.2%,剩余的时间是教养类节目28.9%,娱乐类节目17.1%,教育类节目11%。

(二)同一级别电视台,不同地区各类节目播出情况差异分析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即使同一级别电视台,各类节目的播出情况在地区间形成明显差异,用娱乐节目(包括虚构与非虚构娱乐节目)为例,虽然在节目整体时间中所占的比重都比较大,但在地区间仍存在明显差异(表2、表3、表4,假设检验在0.05,0.01两个显著性水平上均为显著)。

从方差分析过程来看,同一级电视台不仅在娱乐类节目上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同一级别各地区之间娱乐化程度不同,在新闻类节目、教育类节目、服务类节目都存在明显差异,相关表格本文不一一列出。

从省级卫视的节目播出比例来看,几乎所有的省级卫视新闻节目低于30%,北京卫视的29%最高,最低的分别是江苏(6.7%)、海南(5.8%)、(5%)。近一半卫视播放影视剧等虚构娱乐节目比例高于50%,、云南和安徽卫视甚至高达75%以上,电视剧播出低于20%只有宁夏卫视(6。8%)。真人秀、综艺等非虚构娱乐节目播出比重差距明显,最高的分别是湖南(32%)、黑龙江(29%)、山东、东方(27%),而甘肃、重庆和均低于3%。教育类节目除了重庆卫视达到32%以外(可能与重庆卫视唱说讲传、记忆、品位等红色节目有关),其余均低于10%,安徽、辽宁、海南、东南等卫视极少播出或者几乎没有教育类的节目。服务类的节目播出比重:最高的分别是宁夏(41%)、天津(31%)、海南(26%)、山东(18%),山西、青海和江西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播出服务类节目。

就省会电视台一套节目来说,新闻节目和影视剧播出比例较高,而其他节目较低。因为有一些省会一套就是新闻或者新闻综合频道,新闻节目播出比重普遍高于卫视:最高的分别是昆明(78%)、南宁(54%)、成都(52%),低于10%几乎没有;一半省会电视台一套节目电视剧播出比重高于50%,最高的分别是西宁(84%)、呼和浩特(75%)、西安(65%),最低的均超过20%;非虚构娱乐节目的播出最高的是银川(33%)、乌鲁木齐(15%)、贵阳(10%),很多电视台没有播出非虚构娱乐节目;教育类节目比重最高的是长沙(21%)、沈阳(13%)、海口(8%),很多电视台没有教育类节目;服务类节目播出比重均低于30%,很多电视台没有开设服务类节目。

就地方电视台一套来说,新闻节目低于省会电视台一套高于卫视,影视剧介于卫视和省会一套之间,教育类节目和服务类节目略高于卫视和省会电视台,但是仍有很多地方电视台一套没有开设教育和服务类节目。

(三)同一类节目,不同级别电视台播出情况差异分析

即便是同一节目类型,不同级别电视台的播出时间也存在着明显差异(表5),新闻类节目、娱乐类节目、教育类节目、服务类节目在中央一套、省级卫视、省会城市电视台一套、地方城市电视台一套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在0.05,0.01两个显著性水平上都是存在的,这说明不同级别电视台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发展参差不齐。

具体而言,对于娱乐类节目(包括虚构类和非虚构类),各级电视台一套节目播出的比率都比较高,都几乎占到了播出总时长的50%以上,相对而言,省级电视台所占的比重最大,占到71。9%(56.5%+15.4%),说明省级卫视娱乐化程度最为明显,与省级卫视的公益性定位严重背离。加之如上面分析的省级卫视的新闻类节目、教育类节目、服务类节目在总体播出时间中所占比例比较小,更反映了其定位与实际的差距。

对于新闻类节目,省级卫视的播出比重最低(14.5%),中央一套(17.5%),省会城市电视台一套(33.1%),地方城市电视台一套(19.5%);对于教育类节目,中央一套(11.9%),省级卫视(3.5%),省会城市电视台一套(4.2%),地方城市电视台(8.7%);对于服务类节目,中央一套(9.1%),省级卫视(10.0%),省会城市电视台一套(13。4%),地方城市电视台一套(15.4%)。各类节目都存在着层次之间的明显差别,说明我国电视台公益性普遍不足,娱乐化倾向严重之情况在层级之间还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需要针对整体情况提出对策的同时要针对不同级别的电视台提出比较具体切实可行的措施与解决办法。

(四)对象类节目分析

各电视台一套具有公益性的特点,要照顾不同民族、城乡、性别、年龄、地域的公众需求,让所有公民享受信息、教育和娱乐节目,消除市场失灵。调查显示,针对少数民族的频道较为充足。例如新疆开设有5个少数民族语言频道(维吾尔和哈萨克语的新闻综合频道和综艺频道,维吾尔语的经济生活频道),电视台的藏语卫视,内蒙古电视台的蒙语卫视,乌鲁木齐电视台的维语频道,以及四川电视台的康巴藏语卫视等。汉语综合频道针对少数民族节目较少,广西卫视早上开设了6分钟的《壮语新闻》。针对三农的频道较少,六个省级电视台开通了针对“三农”的频道:浙江电视台公共新农村频道,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河南新农村频道,陕西电视台农林科技频道,吉林电视台乡村频道等。另外,四川电视台开设妇女儿童频道。抽样的82家电视台一套开办有“三农”节目的有:省级卫视,山东卫视的《乡村季风》,新疆卫视的《农牧新天地》,辽宁卫视的《黑土地》。省会电视台一套,长春电视台的《希望的田野》,哈尔滨电视台的《新农村》,杭州电视台《我们的新农村》。地方电视台方面,烟台电视台的《走进乡村》,吉林市电视台的《走进乡村》。“三农”栏目呈现出栏目少,时间短,而且时间设置不合理的特点,许多栏目在早晨6点多播出。

在82个电视频道中,针对特殊人群的对象性节目非常稀少,说明这类节目收视率较低,电视台在成本效率的压力下不愿意制作播出此类节目,特别是残疾人、老人、工人等弱势群体的节目,均只有一两个电视台有类似的节目。例如几乎没有专门针对残疾人的节目,只有北京卫视每天播出了8分钟的《新闻手语》,针对女性的节目有湖南卫视的《天下女人》,针对老年人的节目广州电视台周五下午的25分钟的《情满夕阳》,针对工人的武汉电视台的晚上11点多的《劳动者》。

四、结论与对策

鉴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我国电视台一套节目总体娱乐化倾向比较明显,而教育类、服务类节目播出比例较少,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功能不足的同时,也与公益性为主的定位相差甚远,公共服务功能严重缺失,并且在节目与节目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差异很大。基于这样的现状,本研究提出以下措施加强电视媒体的公共服务功能。

(一)电视台的双轨制

我国广播电视实行的是公共服务事业和经营性产业处于混合状态的体制,公共服务处于自发状态。鉴于我国政府从经济建设性向公共服务型转变,能否进行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体制创新,建立各级广播电视台相对应的公共服务频率或频道,即国家、省、市各级广播电视台建立公共服务频率或频道。公共服务频率或频道在本地区实行必须传输原则,公共服务频率或频道以满意度和收视质为指标,以社会效益为宗旨,建立与各级广电职能部门主导的公共服务委员会,制定公共服务的标准、目标,并监督其履行职责。

(二)建立公共服务节目基金

例如针对泛娱乐化倾向,我国台湾地区在1998年建立了财团法人公共电视文化事业基金会,公共电视制播的节目分为新闻、戏剧电影、儿童青少年、文化艺术、生活休闲、纪录片、社会服务等七大类型,以文化教育为主、综艺节目较少。我国可以考虑建立各级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基金会,创新财源的来源机制,公共财政和广告费的汲取是公共服务基金来源的主要途径,同时接受商业赞助、捐助以及少量的商业化的运营收入。政府把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基金纳入各级财政,同时对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公共服务的目标是消除地区差异、城乡差异、人群差异等,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广播和电视的区别篇8

房数字电视广播信号的传输方式传输前端机房是各种模拟电视、数字电视等广播信号源汇聚中心。由于公司根据不同用户群体对频道、内容的需求不同,以及不同时期业务过渡等需要,具有几套电视信号广播平台的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应该不少。通过传输前端机房对各种广播信源信号进行一系列的分配混合之后,形成我们所需要的各种电视广播射频信号。射频信号驱动采用符合itU标准规定的DwDm特定波长1550nm广播光发射机,前期模拟电视广播信号使用的是itU28CH波长广播光发射机,企业用户广播信号使用的是itU30CH波长广播光发射机,我们新搭建的数字电视广播信号使用的是itU29CH波长广播光发射机,所有射频信号经相应光发射机调制为光信号后,采用DwDm技术使用光复用器,把3路光信号复用到一根光纤上,经过eDFa放大再分配后传输到各分前端机房。按照这种模式再搭建同样一套平台,和主路使用不同的光缆路由也分别传输到各分前端机房,作为各种电视广播信号的备份系统。广播光发射机和复用器一定要选择性能质量较好的产品,选用满足itU标准规定的DwDm特定波长的广播光发射机,这样才不会造成各个波长信号之间的干扰,对系统信号的指标和稳定性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传输前端数字电视信号平台建设时所使用广播光发射机尽量保持与原模拟信号所使用光发射机同类。由于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应政策要求要包含少量的模拟频道,因此数字电视广播光发射机输入信号的模拟频道信号电平强度及指标按照设备要求要尽量与原模拟信号光发射机输入信号保持一致,数字电视信号保持比模拟信号低6~10dBμV,这样最终到达终端光节点才能保持与原模拟信号强度一致,不用重新调整光接收机输出电平,保证割接后信号的平稳过渡,如图1所示。

2分前端机房广播与窄播信号的传输

分前端机房在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前所做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两部分:分前端机房一级数字电视广播信号平台的搭建工作和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备用的CmtS、ipQam、HFC网管信号等窄播信号系统的搭建工作。分前端一级数字电视广播信号平台的搭建相对简单,当主、备路电视广播光信号传输到分前端后,经过光开关对主备路光信号转换后,输出到光解复用器对光信号进行解复用,相应数字电视的29CH波长光信号被解出来。把解出来的数字电视光信号按照原模拟信号分前端的一级骨干广播光信号建设的结构模式进行复制,复制时尽量保证其在结构上和光功率输出上大体一致,最好能和模拟信号在物理位置上也保持相近,这样在调整电视广播信号时就非常方便。窄播信号的混合以及传输仍保持和原模拟电视系统广播窄播相同的模式,我们采用的是广播窄播1550nm光信号DwDm光合波复用传输方式,把分前端CmtS、ipQam、HFC网管监控的射频信号进行混合后驱动itU窄播光发射机,光发射机输出后与分前端一级电视广播光信号通过复用器进行光合波,经eDFa放大分配后或直接传输到线路,覆盖分前端机房区域内有线电视及Cablemodem用户。由于分前端机房一般带用户比较多,受到成本和机房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对窄播系统也全部复制一遍不大可能,另外我们数字电视整转采用的是分区域分批次的方式,可以对窄播系统先行建设能满足5个区域批次数字电视整转的窄播信号,和本地的数字电视一级骨干广播光信号进行合波复用,这样就成为可以满足5个区域批次数字电视整转的广播窄播系统信号,作为数字电视整转初期信号割接使用。当然这备用的5个片区数字电视广播窄播系统信号,只是一个举例,具体要按照分前端实际使用划分的片区数来定备用系统信号片区数,实际使用片区多的可以多建几个备用片区。窄播光发也要选用DwDm特定波长光发射机。在搭建数字电视系统信号平台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分前端内不同功率光信号的需求:(1)机房直接传输光信号到光接收机的,一般2~3dB的光功率即可;(2)线路上有光分路器的需要5~15dB的光功率;(3)线路上是V-Hub、eDFa的,需要广播窄播合波直接传输到线路上的需要6~8dB的光功率。通过对图2在结构上简单的调整即可满足不同光功率的需求。信号系统搭建时,尽量保证机房光信号传输分配物理结构上的一致性,对个别特殊需求的可以稍做调整即可,这样对机房的运维管理工作会带来很大便利。

3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广播窄播信号的割接

采用分区域分批次的整转方式,除了线路上覆盖有较多用户的大型节点外,其余光节点模数信号转换割接工作基本都是在分前端来完成,所以分前端机房是模拟电视信号转换为数字电视信号的主要割接点。在数字电视整转前,要对分前端机房覆盖区域内的光节点全景图资料进行详细统计,结合数字电视整换区域批次,提前做好相应的光节点片区规划工作。按照分区域分批次整转方式,我们可以把需要数字电视整转初期的用户,割接到前期已经建好备用的5个片区数字电视的系统信号上来。数字电视整转进行一段时间后,前期备用的5个片区光信号将使用完毕时,我们再对没有数字整转的信号进行调整,把未整转完数字电视信号但已经割接走很多信号的片区进行合并,这样就可以空余出来满足一到两片区数字整转的设备,把该片区的广播信号更换为数字电视信号即可。然后依次类推,逐步完成数字电视信号的割接。在割接信号时,窄播系统的规划也非常重要,尤其是ipQam和CmtS系统,要根据光节点覆盖双向ipQam和Cablemodem的用户数做好下行和回传设备的合理分配,充分考虑ipQam端口下行流量及CmtS上行端口Cablemodem数量的负载均衡,这样就保证了用户视频点播的流畅和网络的顺畅,减少了后期的扩容工作,提高了网络运行的稳定性。在割接电视下行信号时,必然会对相应片区Cablemodem用户也进行割接,把下行割接到新建的数字电视系统信号时,回传也要割接调整到CmtS下行相对应的上行端口。在割接前要做好CmtS端口Cablemodem数量以及SnR值的统计,主要统计在线的Cablemodem数量,割接调整后要查看在新端口上线Cablemodem数量和割接前是否一致,接收发射电平是否正常,端口SnR是否正常。做好与整转现场人员的沟通,信号割接后在现场及时测量信号,如有问题及时处理。同时要做好资料的更新整理工作,保证资料的准确性。

4结束语

广播和电视的区别篇9

一、常规工作

新闻宣传责任重,广播电视无小事。一年来,我们按照"目标超前、思路创新、重在落实"的指导思想,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全区人民,狠抓广播电视新闻宣传、事业建设、社会管理等常规本职工作。

1、新闻宣传:

新闻信息容量增加,外宣工作继续处于全市领先地位。截止到12月15日,广播、电视本地发稿分别达到2607条和2154条,分别已超当年任务数7条和4条。主动与上级系沟通,积极对上发稿。到11月底,在市电台和电视台发稿分别为361条和308条﹙当年任务数:电视330条,广播无具体条数﹚,按照目前进度,均可以完成在市两台的全年发稿任务;在中央台发稿12条,其中《新闻联播》6条。截至10月底,在省电视台发稿110条,其中《安徽新闻联播》46条。中央台、省台电视发稿量在全省同级台名列前茅,在全市遥遥领先。20__年度节目创优,我局共有2件新闻作品获全省年度广播电视好新闻奖,4件作品获全市好新闻奖。20__和20__两个年度,区电视台被省电视台评为全省电视宣传先进集体;记者陈念被省电视台评为20__年度"全省优秀通讯员"。

2、事业建设:

①积极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工程。以有线光缆联网为主,共用卫星接收为辅,扩大广播电视联网和覆盖面。全区联网率,城乡(镇)和行政村分别达到100%和65%,新增通广播村民组10个,新建村广播室8个,对上争取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点91个。目前,省局设备已完成招标采购,到位后即可组织实施。同时,完成了被确定为20__年度新农村达标村和基本达标村建设相关工作。

②建成了广播电视大楼,完成数字化播控设备配置部分基础工作。大楼12月27日完成搬迁;播控设备数字化改造已完成方案设计,得到省台技术专家认可,正在组织实施。

3、社会管理:

①进一步加强了地面卫星接收设施管理,按规定时间完成了__50个地面设备的转星任务。确保全区地面卫星设施100%收视中一和省卫视节目,杜绝超范围收视境外节目。积极对上争取资金71.6万元﹙当年任务数为50万元﹚,扩大中一、中七节目覆盖。

②强化安全播出制度建设和管理,确保了十七大,区人大、政协"两会"等重大节目、重要时段、重要时期广播电视节目优质、安全播出,没有发生组织利用广电设备转播事件。

4、强化内资引进和项目落地:完成了335.3万元招商引资任务。

二、党风廉政建设(政务公开)

完善机制,调整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分工。把廉政建设的责任和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位班子成员和各部门与科室。局领导班子成员做到"一岗双责",明确领导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责任,提高领导干部管好自己,带好队伍,管好配偶及身边工作人员的自觉性,确保了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工作任务和反腐工作惩防体系建设落到实处。

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和党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

全年未发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有违纪违规行为。

三、机关党建

全面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及时传达学习党的十七大及中央、省、市、区会议精神,制定贯彻意见。政治理论学习有计划,领导干部带头参加学习。党支部协助行政领导圆满完成了本单位各项工作。

把党建工作纳入整体工作,每半年向宣传党委汇报一次。当年新发展党员2人,转正1人。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文件,扎实开展"落实推进年"活动,实行党员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党员承诺制,按上级要求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全面实行党务公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党员干部无违法违纪行为。

文明创建常抓不懈,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项活动。

四、宣传思想

领导机制健全,宣传思想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认真做好常规新闻宣传;精心谋划,扎实开展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

理论学习教育有制度,有计划,有记录,"学习日"活动正常开展。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积极参加区委宣传部组织的"十七大精神"理论测试。

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大局和中心工作,积极、主动开展相关新闻宣传工作。"7·10"全区抗洪救灾中,区广播电视局被评为先进集体,受到区委、区政府表彰。

外宣工作继续在全市、全省处于领先地位,按时按量完成了重点党报党刊征订发行任务。

五、依法行政。

成立领导机构,明确任务和责任,制定了工作计划,工作情况按期总结汇报。建立和落实了领导学法制度,组织工作人员培训,按规定领取了执法证,并年审建立了证件管理台账。全年没有超越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行为,执法人员无违纪行为,行政执法行为适用准确,及时归档。健全了各项依法行政工作制度并装订成册,内容在网上公开。政务公开,内容完善。按要求参加相关学习培训,及时完成了规范性文件清理,及时上报相关材料。

六、文明创建

在总结20__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各项制度,成立了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的领导小组。全年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文明创建工作。积极搜集、整理相关影像资料,大力宣传我区精神文明创建成果。积极开展"月末周五"大清扫。认真履行广播电视宣传职能,净化声屏,抵制陋习,弘扬正气。

七、计划生育

调整成立由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计生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管负责人,有兼职(办公室人员)计生工作信息员。工作部署、业务培训、学习有记录。对本局所有干部职工(含二级机构)签订《人口与计生》目标管理责任状,实行考核机制。及时兑现本单位职工符合相关规定的各项奖励。重视并落实好计生宣传工作。组织本单位育龄妇女(含职工家属)按时参加社区组织的生殖健康检查和讲座,及时上报相关信息,建立人口与计生工作档案,按时完成了街道、社区布置的相关重点工作。本单位无计划外生育,本单位已婚妇女长效节育措施落实情况符合相关要求。

八、安全生产

成立了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开展了"广播电视安全生产月"活动。强化舆论监督作用,加强了安全生产的新闻宣传工作,不断加大对安全生产的宣传力度,形成全区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工作氛围。在日常安全生产管理上,由领导组牵头,定期检查广电大楼建设安全生产及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各科室负责人组织职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本局全年未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九、招商引资

广播和电视的区别篇10

一、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6月20日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就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我局深入贯彻落实和市委宣传部要求,将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贯彻落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认真部署,精心安排,结合实际,深入开展。

市新闻界学习座谈会后,局党组立即召开会议,传达学书记重要讲话、和市委宣传部通知精神,认真研究局机关学习方案。按照局党组部署,全局采取“三结合”方式开展学习讨论,即支部学习与党组辅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座谈交流与撰写心得相结合。6月27日,局党组召开学习座谈会,局机关全体党员干部深入交流了学习体会。

通过学习,全局干部职工进一步强化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增强了做好广播电视工作的使命感和自觉性。大家一致认为,总书记讲话深刻阐述了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全面分析了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着重强调了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新闻宣传工作五个方面的根本要求,对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和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大家一致表示,要深入学习、大力宣传、坚决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践行“五个必须”总体要求,将学习贯彻讲话精神同贯彻落实市委九届三次会议精神、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和广播电视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以讲话精神为今后一个时期广播电视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强、改进和创新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和各项管理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广播电视宣传管理

(一)强化责任意识,精心组织重大宣传报道工作

精心抓好广播电视宣传工作,及时制定宣传意见,主动加强宣传指导,组织全市各级广播电视机构开展了全国全市“两会”、全市“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四川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宣传、迎接北京奥运会和“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等多项重大宣传报道活动,为全市中心工作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良好氛围。

特别是在抗震救灾宣传工作中,我局认真贯彻、国家广电总局和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要求,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快速反应、紧急部署、严格要求、认真督查,组织全市广电系统开展抗震救灾宣传工作。地震发生后一个月内,我局共下发、转发各类通知32个,就抗震救灾宣传的导向、内容、口径、纪律等提出明确要求。5月至今,我们按照国家广电总局和市委宣传部部署,适时指导各播出机构合理安排抗震救灾、经济社会发展和迎接北京奥运会宣传报道活动,确保了全市广播电视抗震救灾新闻宣传导向正确、各项纪律执行有力、舆论氛围营造得当。

(二)加强手段建设,认真开展收听收看工作

注重在宣传报道过程中进行跟踪管理,以收听收看工作为抓手,切实加强宣传监管。上半年,共对5大类近60档广播电视节目进行了收听收看,编印《天津收听收看》12期,举办了评播员专题研讨3次,开展专项收听收看工作10余次。如在抗震救灾宣传期间,我局组织了专项收听收看和专项检查工作,共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3000余小时,撰写评议稿件50余篇,实地抽查了9家区县广电局、有线电视新闻中心和广播电视站的抗震救灾宣传情况。此外,为进一步提高收听收看工作水平,收听收看中心专门成立了特邀义务评播员队伍,邀请18位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为特邀义务评播员,形成了专兼职结合的收听收看队伍,提升了评议人员的层次性、广泛性和代表性,对加强和改进宣传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创新管理方法,积极筹建广播电视节目信息库

对全市各区县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开办的广播电视节目进行了深入调研,详细掌握了全市区县广播电视节目的自办、播出的一手情况,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汇总、分类和归纳,初步建立了区县广播电视节目信息库。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各区县广播电视节目和时段的播出效率、质量进行了定量分析,增强了宣传管理的预前性、科学性和主动性,为进一步实施广播电视节目动态管理奠定了基础。

(四)加强宣传交流,推动滨海新区广播电视加快发展

继续完善滨海新区广播电视局长联席会制度,先后召开了两次滨海新区广电局长联席会议,就滨海新区各电视台节目互联互通,新区广电媒体资源整合,新区内互动电视、轻轨电视、手机新闻等新媒体业务的建设和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进一步推动了滨海新区广电事业发展。

三、切实强化和规范广播电视社会管理

(一)社会广播电视机构管理进一步规范

一是科学实施区县广播电视考评工作。建立了科学的考评体系,成立了专项考评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市13个区县广播电视2007年工作进行了实事求是、公平公正的考评,对进一步促进区县广播电视工作水平提升和事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是认真开展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单位业绩审核。上半年,对全市28家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和4家《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机构进行了2007年度业绩审核,评定25家制作经营单位为业绩达标合格单位、6家基本合格、1家不合格。

三是规范广播电视站管理。我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天津市企业院校广播电视站管理的通知》,对全市企业院校广播电视站开展了全面的审核工作,撤销了4家不合规定的广播电视站,对9家广播电视站进行了重新审核,并换发了《广播电视站许可证》,规范了广播电视站管理,促进了其健康有序发展。

(二)依法审批工作有序开展

上半年共做出行政审批事项26件,其中批准接收安装境外卫星电视设施12件,批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单位2件,核准引进境外电视节目3件,核准邀请境外人员参与节目录制5件,审查通过国产电视连续剧4部101集;公示4部电视动画片、13部电视剧题材立项。

(三)专项治理工作成效良好

一是圆满完成迎奥运治理非法卫星电视接收设施专项行动。今年5月中旬开始,根据总局和市领导的要求,由市委宣传部和我局牵头,组织全市21个单位联合开展迎奥运治理非法卫星电视接收设施专项行动,对非法销售、安装地面卫星电视接收设施行为进行重点打击。发动街道居委会90余个,在居民小区张贴专项行动《通告》10万余份。截至目前,查处非法销售窝点21家,22个集中传输境外电视节目的小区已拆除卫星电视设施915套。

二是继续开展整治网络色情专项行动。制定了专项行动方案,在公安机关的配合下,上半年查处违规传播电影《苹果》、《色·戒》完整版网站28个,删除相关信息98条,并对个别网站下达了整改通知书,进一步净化了网络舆论环境。

三是集中开展收缴卫星电视无线电干扰器整治行动。根据国家广电总局部署,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卫星电视无线电干扰器清查和收缴活动,共收缴干扰器18件,为奥运期间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奠定了基础。

四是深入开展境外卫星接收秩序专项整治。对全市许可接收境外卫星电视节目的宾馆、饭店进行了全面执法检查,明确管理责任,健全责任制度。与相关部门联合执法,集中开展了以查处非法安装、非法销售和打击源头为重点的专项整治工作,上半年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40余人次,依法没收卫星天线21面、接收机28台、高频头21个,向当事人发出了3份《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并进行了督查拆除。

五是继续开展广播电视不良广告专项整顿。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违规广播电视广告的打击力度,重点对八类“涉性”的医疗、药品、保健品广告和电视购物节目,播放影视剧违规超时、超次插播广告,不良短信和声讯服务广告等问题进行治理。上半年共核实处理了国家广电总局转来的6件21项类别的群众投诉,违法广告播放情况较前一阶段有了明显下降,荧屏声频进一步净化。

四、积极有序推进广播电视技术事业建设

(一)周密部署,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态势良好

上半年,全市广电系统安全播出工作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全系统共播出1002098.3小时,总停播率0.3秒/百小时,大大优于总局规定的指标,达到优秀标准,确保了重大活动、重要节目、重点时段停播时间零秒,非法画面插播零秒。

上半年,广播电视技术系统将全力确保奥运会安全播出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把确保广播电视设施和播出安全作为政治任务,周密部署,严肃责任,完善措施,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紧急应对能力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完善应急预案,在重点部门和要害部位建立了独立的安全保障体系和应急预案,积极组织了各项防范演练工作,做到人防技防相结合、排查演练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6月27日市广电系统参加全市防无线插播演习中,市广电系统8部门70余人参与演练,总计出动各种车辆26部及广播电视监测设备数十台套,用24分钟查找到非法信号源,圆满完成演习。各区县广播电视局也加大投入,健全完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系统,制定了反恐工作方案、奥运安全保障工作方案等多项制度,全面加强了安全巡查、保卫和值守。

(二)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程项目稳步建设

一是认真组织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积极组织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建设任务,提高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和第七套节目在我市的无线覆盖水平。截至目前,蓟县广电局已完成蓟县28频道和34频道无线覆盖的建设任务,宝坻广电局已完成25频道无线覆盖的建设任务,虽然天塔发射站点36频道和49频道主发射机至今未到货,但已完成了其发射配套系统的安装与建设。

二是积极推进地面数字电视和移动多媒体广播工程建设任务。目前已经全部完成了无线地面数字电视DS-33频道(高清)、DS-45频道(标清)和DS-35频道(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天塔站点发射及配套系统的建设任务,并开始试验播出,完成了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广电总局下达的第一期项目建设任务,确保了奥运会期间地面数字电视信号在天津市区的无线覆盖。

(三)精益求精,广播电视技术管理全面加强

上半年,我们认真做好频率频道管理,就农村覆盖项目和地面数字电视项目向天津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协调办理了DS-33、DS-35、DS-45、DS-34和DS-49无线电视频道执照;对上半年新颁布的共8项广播电视技术行业标准进行了培训和宣传普及;积极组织各类奖项的申报和评审工作;认真做好广播电视器材入网认定工作。

(四)积极探索,新媒体新阵地建设有序推进

根据国家关于加强新兴媒体建设管理的精神和国家广电总局、国家信息产业部联合颁布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要求,上半年,我局召开了天津市广播电视新阵地新业务建设研讨会,就三网融合、直播卫星落地政策、ip电视发展前景、国内外广电新媒体业务的发展状况和趋势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市和各区县广播电视机构也主动探索,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和条件,积极发展新媒体业务,移动电视、ip电视、手机新闻、轻轨电视、互联网站等各类新媒体业务健康有序发展,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深入做好广播电视调研和服务工作

(一)积极开展广播影视“调研服务月”活动

为深入落实市委“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要求,增强广播电视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我局于3月份开展了“广播影视调研服务月”活动。围绕广播电视事业建设、产业发展、管理服务等方面,以社会广播影视机构管理、农村广播电视覆盖、新媒体新业务发展等问题为重点,开展了8项专项调研。调研中,我局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交流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实地走访了10余家社会广播影视机构、6个区县、4个偏远乡村,掌握了翔实的一手材料,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此外,为进一步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我局组织部分区县广播电视局赴浙江,就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新媒体业务开发等项目进行了考察、学习和研讨,取得了良好效果,为下一步借鉴先进经验,促进我市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