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心里健康辅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5:27

少年心里健康辅导篇1

关键词:团体辅导人际交往高职生新途径

一、前言

人的社会性使得人际交往成为我们在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人的许多需要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得到满足的。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罗斯福也说“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可见人际交往对我们的重要意义。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如果人际关系不顺利,人们某些需要的满足就会遭受挫折,因而会产生孤立无援的感觉。大学阶段是人际关系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健康、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以后幸福生活、成功事业的前提。近几年,高职教育在我国飞速发展,对高职教育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其中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也逐渐多了起来。许多调查显示,人际关系不良是高职生面对的最苦恼的问题之一,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与生活。

郑艳球等[1]对浙江省四所高职院校248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采用SCL-90量表作为测量工具。结果显示,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高职生占38.03%,其中具有中等严重程度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0.75%,分布的因子项主要为强迫、精神病性、人际关系和抑郁。吕久燕[2]通过问卷调查,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受如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问题所困扰:人际关系问题占39.3%,是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位因素;情感问题占28.5%,居第二位;居第三位的是学习问题,占16%,它们是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顾锡宏等[3]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五年制和三年制高职的机电、计算机、财会、英语等各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和测试,结果,心理问题相当严重的占总人数的12.6%,主要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症、敌对心理、偏执心理、恐怖心理等方面表现得比较严重。鲁挥等[4]对襄樊职业技术学院2312名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78%的高职生心理症状较为严重。出现较为严重的主要症状因子是强迫、恐怖、人际关系、敌对。周卓轸等[5]对其校计算机、机电、财会、英语、电子商务五个专业的800名学生,进行SCL-90量表测查,结果心理问题相当重的占12%,主要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症、敌对心理、偏执心理、恐怖心理等方面表现得比较严重。

目前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测量的工具大多采用的是SCL-90症状量表,得出的结论表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不容乐观的,虽然其中高职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不尽相同,但症状较明显的,无一例外都包括有人际交往不良问题。

二、高职生人际交往不良表现

从许多调查中可以看出高职生的不良人际交往有着许多不同的表现,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不敢交往

有一部分高职生由于自卑心理的作用,在与人交往时显得特别紧张,两眼不敢正视对方;在与人交谈时显得语无伦次、词不达意。尤其在人多的场合或者在集体活动中更感到恐惧,不敢和人打交道,不敢表现自己。严重的可导致社交恐惧症。

2.不愿交往

有的高职生群体意识淡薄,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人与事漠不关心;高兴、开心就愿意交往,否则就距人于千里之外。同学之间缺乏必要的宽容,甚至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有的人遇事总是回避退让,缺乏交往的愿望和兴趣,他们自我封闭,但又特别敏感,喜欢独往独来,不愿与人交往。

3.不善交往

有的高职生不善于了解和掌握交往的一些知识、技巧,在交谈的过程中不善于有效沟通,甚至容易让人产生误会。有些高职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注意交往的原则,有时容易伤对方的自尊心;或不懂得尊重对方的个人习惯。这些表现都影响了同学之间进一步的交往。

从以往的调查数据看,不敢交往和不愿交往的是少数,大多数的问题还是不善交往。现在,随着网络已逐渐融入到高职生的学习生活中,由于网络交往具有虚拟性,容易使学生容易沉溺于虚拟的世界,渐渐疏离现实生活,高职生中更是出现了网络交往的热衷化和现实交往的冷漠化倾向。

三、团体辅导的有效应用

团体辅导(groupguidallce)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体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认识他人、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能力的一种助人过程。可以说,已经有众多的研究表明团体辅导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

(一)团体辅导在国外的有效应用

早在20世纪初,美国内科医生普拉特就将20多位肺病患者组成一个团体,开展团体咨询,他也被认为是团体咨询与集体心理治疗的先驱。团体辅导真正迅速发展并走向实用是在二战期间,大量受到战争创伤的士兵出现精神障碍,心里疾病发病率非常高,而当时的精神科大夫和心理医生人数远不能满足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既经济又高效的治疗方法得以广泛应用。五十年代,行为治疗开始兴起,美国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家拉扎勒斯首先将以学习为基础的行为疗法应用于集体心理治疗,受到高度重视。六十年代,人本主义心里学兴起,其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等人倡导“人类潜能运动”,其中心概念是人的自我实现。特别是罗杰斯等人倡导的会心团体受到社会各部门的欢迎。七八十年代,各种团体辅导活动在美国和日本迅速发展,一些临床心理学家及教育学家将其广泛应用于青少年心理障碍问题的治疗,以及对普通正常的青少年预防心理与行为问题之中。八十年代后,团体辅导在青少年成长中作用有了大量临床实践与研究报告,九十年代以来,发展性团体辅导进一步受到重视。

(二)团体辅导在国内的有效应用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给我国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和震荡,与此同时,社会对人才的心理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心里咨询与治疗在我国大陆开始起步并迅速发展。不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个别咨询的开展比团体辅导更为普遍。

目前我国的团体辅导研究,绝大部分是关于在高校中的应用研究,除了用于治疗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开始应用于正常学生的发展性目标,在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日益引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张运生[6]在自我意识团体辅导克服大学生焦虑情绪的研究中发现,有焦虑情绪的大学生进行为期8周的自我意识团体辅导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差异非常显著: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因子得分差异非常显著;问卷调查显示,辅导对象认为辅导效果很好或较好。彭贤[7]在两往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中发现,经过为期6周的改善两往的训练后,症状自评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测试结果多数测试指标发生了显著变化,实验组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提高。

近几年团体辅导也逐步在其他群体得以应用。李文权等[8]通过系统式团体辅导改善1例嫌弃儿同伴关系。辅导后,嫌弃儿的同伴关系得到明显改善,课堂内外表现改观,自我评价提高。关一航[9]在通过团体辅导对在押罪犯抑郁症进行心理矫治的研究中,采用认知疗法的理论和技术对患有抑郁症的10名治疗组成员进行认知训练,注意安慰剂组只接受关注,控制组不接受任何处理。统计结果显示,三组成员在不同治疗条件下,其抑郁症状的改变情况有较大差异。杨筱筠等[10]发现,经过自尊团体辅导后,干预组士兵的自尊水平有明显提高,缺陷感量表的各个分量表和总量表的分值都有增加。辅导前后差异显著(p

四、用团体辅导改善高职生的不良人际交往的思考

高职学校可以说完全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出现的新型学校,其办学目标突出的是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然而,由于目前高职学生来源分数较低,文化底蕴较薄弱,这种先天条件的不足,以及学校相应措施的脱节,导致了学生在校学习压力过大,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学生呈现递增趋势,人际交往不良也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在各高职院校发展还很不均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也主要是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讲座、个别心理咨询等,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少、时间短、参加人数有限,又主要是理论性知识,还不能达到真正普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面对目前高职生的种种不良人际交往,这些途径的作用就显得不太明显和有效。考虑到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主要是班级管理为主,每个班的人数一般在40人左右,平时集体活动和上课都是以班级为主的形式参与,是一个个自然的团体,而且班级一旦在进校时按专业分好后,一般中途不会有变动,人员稳定,这些先天的优势都很适合做团体辅导。

作为一种既经济又高效的治疗方法,团体辅导能够在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自身的独特优势,那么如果用此方法来改善高职生不良的人际交往,无疑将会具有很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人际交往总归是与人打交道的问题,如果脱离了在人群里面去解决未免有点舍本逐末,与个别辅导相比,团体辅导确实有其特有的意义。一方面,团体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观念,从而可以提高辅导的效率;另一方面,团体对于成员的改变和成长提供了一种更类似实际生活的环境。团体辅导有的开放、宽容的尊重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和问题,重视学员的自我感受,真正关心学生的心灵成长的人际环境,能充分发挥学员的积极主动性,并且有利于成员反省自身身上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形成积极的交往品质。这些都期待更多实证研究的出现。

参考文献:

[1]郑艳球,方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教育模式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1):105-107

[2]吕久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0):27-28

[3]顾锡宏,乔维德.关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分析及教育对策[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4):47-50

[4]鲁挥等.襄樊市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6):48-50

[5]周卓轸,黄天明.高职学生SCL-90测试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7(04):103-104

[6]张运生.自我意识团体辅导克服大学生焦虑情绪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3):348

[7]彭贤.两往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6):452―455

[8]李文权,李辉,赵旭东.系统式团体辅导干预嫌弃儿1例报告[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8):116―117

少年心里健康辅导篇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头戏应当是心理辅导活动课,它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除此以外,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讲座、心理信箱等辅导形式也在学校整个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这些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势必会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科学化、专业化。但学校教育工作更加强调的是对学生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尤其是将德育教育视为重中之重。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将如何搭载学校德育教育的载体;如何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种教育资源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范围;如何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特色教育相融合?笔者将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和自身实践,谈谈如何利用课堂以外的教育资源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一、融入学校特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以德育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校特色教育,在表现形式上既具有地域特色又具有学校的独特风格。之所以成为特色是指该教育从内容到形式早已融为一体,教育效果显著,周期性长,影响面大,便于操作,同时被广大师生认可。而这些教育优势恰恰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所利用。

1.心灵在军校中成长,在军训中锤炼

笔者所在的兰州市安宁区万里小学原属军工系统管理的企业子弟小学。在军工企业优良传统的影响下,这所学校以严明的校风、优良的学风闻名于当地。在本世纪初,学校又与当地驻军一道创建了本市乃至全省为数不多的少年军校。少年军校自成立至今,每年都培养出百十名具有军人心理素质、良好体魄和较强国防意识的毕业生。少年军校曾两次赴北京参加全国少年军校总校组织的阅兵式,受到中央军委领导的好评。

独生子女生长在条件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娇生惯养使学生滋生了许多不良习气。学生在军训过程中,不论从体力还是心理上都经受着考验。为此心理健康老师与教官便针对学生中反映的情况适时开展心理辅导。

针对学生怕苦怕累怕困难的现象,辅导教师和教官在每学期的军训过程中,向学生们讲军人意志培养的重要性,讲军人成长的艰苦经历(观看电视剧《士兵突击》),并由教官做军姿示范……通过这些教育和示范,使学生对吃苦有了新的认识,由心理准备不足到不断鼓励自己坚持、坚持再坚持;由开始一部分人的消极应付逐渐减少到只有个别人因体力不支而暂停。这是自我向困难挑战的结果,也是团体活动中集体力量的影响。

针对学生纪律松散、缺乏耐力和自我约束力差的现象,辅导教师和教官向学生讲明遵守纪律的重要性,讲明良好的行为举止(站姿、坐姿)将会使人终生受益,从小养成纪律严明、自我约束的良好习惯将是人们今后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通过在团体辅导中教官的言传身教,聆听战斗英雄的故事,学生们相互比耐力,斗意志,自觉遵守纪律,认真做好每一个规定动作。整个军训为学生创造了从众心态下的群体互动,同伴之间的相互竞争,促进了学生超越自我、超越同伴的意识以及强烈的表现意识和集体意识的形成。

当看到一排排、一队队小战士迈着矫健、整齐的步伐,雄赳赳、气昂昂地从你面前走过时,你可曾想到昨天他们还是一群顽皮的“猴子”,无拘无束;当看到一个个脸上淌着汗水,在泥土中摸爬滚打、不叫苦和累的突击队员时,你可曾想过昨天他们还是一个个在妈妈怀里撒娇,在爷爷奶奶面前耍横的宝贝。就是这样一群曾经令人担忧的孩子们,在少年军校的大熔炉里锻炼出了钢铁般的意志,熔铸了军人般的体魄,造就了铁一般的纪律。

开始参训学生在军训体会里写道:“军训一开始,我觉得挺好玩,挺新鲜。可没过两天就受不了啦。”“走来走去,没意思。”“太累了,从没受过这个罪。”军训几天后又写道:“看看人家教官,那动作特帅。”“我想具有军人的气质,吃点苦算什么。”“不抛弃,不放弃!坚持练下去,超过他们。我不是孬种。”“汗流得值了。妈妈说虽然我晒黑了,但饭量长了,行为举止也规矩了。”“咱们要为班级争光,比他们走得还要好!”这些心理活动的变化证明了他们在军训中的感悟,心理逐渐成熟起来。是军训培养了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军训使学生不断地认识自我,提高了调控自我、承受困难的能力。

2.储蓄文明行为,记载心理成长历程

长期以来,笔者所在学校为配合开展学生德育工作,在全校学生中倡导写“储蓄文明”日记。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日常所见所闻及时记下自己(或他人)文明或不文明的行为,同时谈认识、作评价。内容涉及自己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场所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矛盾。这些公开的心理活动展示虽有时夹杂些夸张的成分,但孩子们的真诚与天真依然跃然纸上。为此辅导老师便结合学生所暴露出的问题,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与他们交流。

有位学生在日记中向老师倾诉“我觉得自己很笨,干什么都慢,越怕被同学笑话就越是干不好,连妈妈都说怎么会生出我这么个笨丫头。写作业时老师嫌我慢,考试时答不完题,做操时动作跟大家不一致……老师,我真的和别人不一样吗?我是一只丑小鸭吗?”对此辅导教师在她的日记中写道:“你做事的细心是全班公认的。作业书写漂亮,打扫教室仔细、干净,说话有条有理。要相信自己是班上最好的,是家里最为细心的人,也是老师心目中最有发展潜力的孩子。”正是这个干什么都慢条斯理的孩子,后来成为班干部――老师的得力助手,受到同学们的拥戴。

一位家长向老师反映孩子与自己的关系很僵,很难沟通。辅导教师从孩子的日记中发现:“爸爸对我很粗暴,只要看我试卷成绩低,便不问青红皂白一顿暴打。我向他解释也没用,那就干脆什么都不说了。他自己也不怎么样,回家除了看电视就是看报、抽烟,有时随地吐痰,还跟我抢菜吃,有什么资格来教训我?”老师请学生的家长看了孩子对他的认识,家长便注意纠正了自己的言行,重新获得了孩子的尊敬。在“妈妈,我想对你说”的信中,一位学生抱怨道:“妈妈,从我小时候起你就为心。不论是吃还是穿,你样样替我去做好,时时在我耳边嘱咐注意这、小心那。如今我长大了,你还事事替,整日不停地在我耳边唠叨。烦死了!妈妈,我要对你说,松开手吧,我长大了!”面对有强烈自立意识的学生,辅导老师一方面告诫家长给孩子一些空间,同时也让学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有些学生在日记里反映:每当自己坐在公交车上看到有老人上来时,便主动让座,同时为自己是名少先队员而感到骄傲。但也时时看到一些大学生坐着不动,装着看不见老人。难道这些大哥哥、大姐姐已不是少先队员了就可以不让座了吗?辅导老师对此指出:这些大学生的行为不符合公民道德规范。社会上越是有不文明的行为,就越需要我们少先队员用文明的行为去教育他们、影响他们。文明社会是大家的,人人都有义务去做好。

透过“储蓄文明”的窗口,从字里行间中,辅导教师以及家长看到了孩子们常常处在进取或不进取、有能力或失败无能的矛盾之中,看到了自卑感在制约着孩子前进的步伐,看到了孩子与师长、同学、家长之间关系的认同或不信任,看到了孩子们对社会问题的困惑和不文明现象的无奈,看到了孩子们对日益遭到破坏的环境的痛心……也许辅导教师针对性的个别辅导还微不足道,效果略显单薄。但这种渗透进孩子内心世界的辅导如能始终伴随着孩子的心灵一起成长,想必是有滋润孩子心田、开出美丽之花的功效。

二、与主题教育活动同在的心理健康教育

如果说学校主题教育活动是德育工作的有效形式,那它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

主题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可借助少先队会、班委会来组织开展。同时,这也是心理健康班级辅导的有效形式。

在以感恩励志为主题的活动中,辅导教师可让学生畅谈父母是如何关心自己成长,而自己又是如何对待他们的。通过相互交流,来引导学生们懂得将如何回报父母,并以此拓展学会感恩老师、同学、亲人以及祖国等;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利用雷锋纪念日,以学习雷锋为主题,让学生在做好事过程中懂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学会将心比心。并由善待同学、亲人拓展到善待老人、孩子、残疾人、弱者以及小动物等。类似走进社区、走进孤寡老人家等献爱心、志愿者活动都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在以环保为主题的活动中,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遵循自然规律的必要性。并从对生物的认识中激发出对生命的珍视和热爱之情。

在紧急疏散演练中,让学生在学会逃生的同时,明白当遇到挫折、困难时,既要冷静还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增强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学会互助、自助。类似目的的实现同样在交通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中也能实现。

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学生都会以虔诚的心庄重地站在国旗下,认真聆听国旗下的讲话。辅导教师可利用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呼唤。

一年中的各类节日都是团体辅导的媒介,也都是辅导教师可利用的话题,大有文章可做。德育的主题与心理辅导的主题本来就是一家,只是活动的组织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各自的目的和产生的效果便有所不同。

少年心里健康辅导篇3

关键词:新时期;心理健康;抓手;方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G444

党的十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一直以来,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薄弱环节,导致了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上存在许多缺憾,有部分学生因心理上的一些障碍和问题得不到辅导帮助而发展成心理疾患。因此,学校应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多种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促进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一般来讲,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特征表现在五个方面:具有稳定的情感;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心理特点;智力正常;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儿童青少年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能够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能克服困难,面对挫折能坦然处置,并对自己的失败能正确地评价;对自己地外型特征、人格、智力、能力等都能愉快地接纳和认同;能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地情绪和行为;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行为目标、心理不平衡状态、与环境的不适应性,能及时的反馈、修正、选择、变革和调整;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发展自我;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二、我校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采取的有效措施。

1、提高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首先就是先做好教师心理健康知识教育。通过科组学习,聘请专家讲学等形式,给教师介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方法和措施。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要求教师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一些心理教育的方法。

2、开设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课。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心理健康辅导课是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形式。心理健康辅导课着眼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全面发展。学校应聘请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并且从一至六年级都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3、营造小学生健康的成长环境。

心理氛围的创设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起点,是激活或唤醒学生心理活动的"起搏器",也是诱发学生积极行动的外在因素;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育人氛围,能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建立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在班里开展互帮互学、互助互爱的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深入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使其勇敢面对困难挫折,对他人能理解、尊重、宽容;让每位学生都能合群。

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那么,应如何减轻或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营造最佳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4、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实践活动。

学生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不能认识自身的心理现象,有了问题更怕别人知道。因此,对学生积极地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写"心里话"日记、周记,进行电话谈话、心理咨询,设置"悄悄话"信箱,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或个别辅导。此外,还可以结合班队会以及校内的实践活动等,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5、倾注真诚的师爱是关键。

罗曼・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是的,教师的阳光就是热爱学生的心。有了爱心才会对学生多赞扬、多激励,少训斥、无讥笑,才会使学生处在自由、民主、开放的环境中,才会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智力,健全学生的人格。

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经常与学生谈心、交流,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少年心里健康辅导篇4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0-01

一、高职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我们很难想象没有健康的心理,辅导员怎么能够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为之提供帮助。有份调查报告显示,有4.4%的在职辅导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20%的则存在着轻度的心理问题。因此,高职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从整体上看,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是比较乐观的,因为大多数辅导员都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道德品质。但是随着工作负荷重,职业风险高,个人成就和工资待遇都比较低等问题的出现,较多的辅导员还是暴露出了心理危机。表现在了诸多方面,例如焦虑,厌烦,困惑,挫败。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在急剧上升,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内容也在不断增加。他们的工作涉及到了方方面面,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思想都和辅导员有关。另外,一个辅导员就负责成百上千个学生的工作,试想一下这是一个事无巨细的岗位。他们的工作总结起来就是繁杂琐碎,多重角色的转换常常让辅导员身心疲惫,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加上他们可以被学校的任何部门都可以“差遣”,使得他们更是无所适从。

虽然说辅导员属于教师的行列,但与正规专业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相比较,辅导员在职称评定、社会地位、收入待遇等方面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尤其近几年高职院校不断扩招,辅导员队伍的内部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面对着各种问题,高职辅导员时常为个人的前途焦虑和烦躁,特别是工作越来越重的时候,辅导员心理压力也越大,焦虑、烦躁的心理越来越严重。[1]

辅导员的工作异常辛苦,但无法与专业教师在学校中的中心地位相比,也没有行政人员的政治前途。还有很多高职院校的中高层管理者还认为辅导员工作比较容易,工作替代性很大,不少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的考核机制也不完善,造成辅导员有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适心理,使辅导员的自尊和发展的渴求受到了严重的抑制;同时学生对辅导员角色的认同感也不高,虽然也觉得辅导员工作很辛苦,对他们的帮助很大,但在学生眼里辅导员往往被看作缺乏魅力的管理人员,加剧了辅导员工作挫败感,心里感到抑郁和难过,对工作也失去了动力和信心。只有当辅导员的自身价值得到体现时,辅导员的待遇也有相应的提高,他们才能解除自己的心理问题,安心本职,尽全力地工作。

二、高职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探析

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象日益严重,与学生接触最为直接的教师群体就是辅导员。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将从侧面影响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分析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现状,我们可以发现辅导员的种种心理问题是内在和外在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内因讲,主要有角色意识欠缺、心理健康知识匮乏、工作理念方法陈旧等因素;从外因来说,主要有社会认可度不高、高职高专对辅导员的岗位价值和利益诉求认识不够、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等因素。因此,要改善高职高专辅导员的心理问题,必须要从内外两方面着手,双管齐下。

虽然现在学校从招聘辅导员就使用了严格、规范的机制。但在入职以后,还缺少专业化的建设,对他们的培训还不够充分,这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水平。辅导员所承担的学生思想工作、世界观培养、心理辅导、职业道路规划等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仅仅靠辅导员的个人学习是不够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群体的增大,学生的情况也变得越加复杂,这样对辅导员的要求就更高了。因此,在辅导员繁忙的工作之余,高职院校应该对其进行心理咨询能力的培训,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并且组织一定的活动使辅导员的焦躁心理得到放松也是必要的。

辅导员职业化程度不够高,职业的自豪感降低。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对辅导员的定位不够明确,导致他们的多重身份,疲于应付。由于忙于应付事务性的工作,没有经历从事本职工作,所以才会产生厌倦心理。所以,高职院校以及辅导员自身应该明确自身位置,把工作重心搬回到思想教育上来。

三、高职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对于辅导员本身来说,高职院校辅导员要注重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自己的职业心理素质增强;要注重自身修养的加强,理论文化水平的提高;要注重工作理念和方法的创新;要注重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爱岗敬业精神的培育。辅导员本身也应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辅导员应自觉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提高自我价值得体现。学习心理保健和预防心理疾病的知识,提高应对压力的技术。辅导员还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处理好工作、生活、休息和娱乐等各方面的关系,避免过度负荷。[2]

相对于学校来说,各高职院校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更加显著的地位,在政策条件上积极支持辅导员的工作。为辅导员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政策环境和发展环境。具体包括要明确辅导员队伍的角色定位、工作定位、工作职责、素质要求;要完善辅导员队伍的选聘机制、管理机制、培养机制、发展机制;要建立健全辅导员心理教育机制、心理咨询机制、心理干预机制、定期检查机制,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提供保障。

四、结语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这个年纪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与他们接触最近的辅导员。应从自身做起,给予他们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少年心里健康辅导篇5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限于学校教育这一领域,它应当以更积极、更主动的姿态拓展阵地。我们全面分析了学校教育的特点以及影响学生素质提高的各教育因素,觉得家庭与社会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特别是家庭教育,它直接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关联。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学校学生心理教育总结,请笑纳!

学校学生心理教育总结1__年9月6日、7日两天,我们学院迎来了__级新生。他们的到来为我们学院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使学院更加充满生机。学院师生都在为迎新奔波忙碌。灿烂的阳光照在我们热情洋溢的笑脸上,很柔和温暖。

迎新结束后,又开始紧张激烈地进行社团会员招新活动了。我们心理健康康协会选择在9月8日到9月16日这段时间到新生宿舍去招新,对着届招新我们会干都期待已久,信心百倍,我们始终坚信:心理健康协会是个温暖和谐的大家庭,融入我们他们会更健康,更加自信。在此之前,我们做好了招新的一切准备工作,包括心协会徽、宣传单、宿舍新生安排表,分配好各会干的任务。

在新生宿舍里,我们信心十足,热情地介绍我们协会的概况,让他们能更好地了解心协。我们主要介绍我协会从创办至今的概况及举办的各类极具特色的活动。比如:进行手抄报比赛,到安老院慰问老人,去特校看望特殊儿童,观看精彩的心理影片,每年举办的5.25大型系列活动等等。新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对此也很感兴趣,频频发问,我们都乐意地去解答每一个问题。

招新的过程就是我们与新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相互交流的过程。去新生宿舍招新的目的就是要广泛宣传我协会,让更多的人知道、接纳、并融入我协会。

__年9月17日、18日这两天,全院所有社团都统一在篮球场那边摆台招新,给新生最后选择想要加入社团的机会,虽然那两天阳光猛烈,无情地烘烤着大地,但我们的热情始终不减,任由汗珠滚落却依然保持微笑。

9月18日下午,协会招新工作进入尾声,我协会圆满完成了此次的招新工作,经过统计,我协会共招的120个新会员。他们的加入为我们协会注入了新的血脉,使我协会更加壮大,更加充满力量,我相信:我协会的明天会更好!

学校学生心理教育总结2本学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做好学校心理咨询常规工作为主,贯彻省教育厅《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以学校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抓好学校心理教学工作及营造学校良好心理氛围。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教改的重要内涵,国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已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一、落实既定工作目标

1、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5、建立学生相关档案。

二、具体工作成效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开学初即成立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主,班主任教师为辅,其他教师为基础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战线,为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采取多种教育方式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受教育的全面性和选择性。

(1)心理课辅导。每个月的最后一周班主任教师利用班会课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开展心理活动课。

(2)心理咨询室。开放“心灵家园”,接受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的咨询。心理咨询室有专任教师负责,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

(3)办好“心灵信箱”,以便个别学生羞于启齿,可以利用写信的方式和学校的心理老师进行沟通、预约咨询,一般的问题由心理老师转交班主任回复,特殊的由心理辅导老师进行个别咨询。

(4)以“点”带“面”,利用学校宣传阵地

“各班板报、春蕾广播站”是我校学生熟悉的宣传阵地,本学期充分利用现有的阵地宣传心理知识,在电台进行讲座,对个别案例进行解析,对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进行解答,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随时保持正常的心态。

(5)指导家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实施是不够的,在更重要的意义上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才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小学生心理健康最后要归结于此。因此,学校主支与家长合力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电话联系等多种途径,坚持不懈地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6)指导小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指导小学生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a、学会放松。使小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

B、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

C、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这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本着“成长比成绩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的理念,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全心投入,重视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利用一切资源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

学校学生心理教育总结3一学期就要结束了,本班很多学生在学习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心理也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这既有学生本身的努力,也有家长的协助,更有教师耐心的指导,下面我就本班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小结:

一、走进学生帮助学生。

由于小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容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

近年来,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因此,通过讲故事、学生表演小品、小组讨论、学生点评的方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接受相关的知识。

在家长开放日,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家长及时交流。给家长相应的指导,让他们多关心孩子的成长,多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

二、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知识。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从教材内容看,各科内容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联系家庭,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

由于学生家长与学生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情和伦理道德上的内在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才得壮、不生病就是健康,这是不全面的认识,事实上,在一些孩子的身上存在心理障碍,如说谎、无理取闹等行为。然而,由于认识的片面性,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甚至采取违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这是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在发现他们心理有缺陷时我们就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到及时矫正,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在小学进行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担负着培养下一代重任的小学教育,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我们更应当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保持健康的心理。

实践证明,教师只有融入学生,才能够倾听学生的声音,为他们烦恼而烦恼,为他们快乐而快乐。要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教师必须掌握好心理知识,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心理教育规律,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总结心理教育的经验,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学校学生心理教育总结4对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这一年区”心理指导中心”在适应、发展中认认真真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促使__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主要工作汇报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1)采用多种途径培训学校心理辅导站站长。

每月组织一次以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通过学习、观摩、听课、评课,使”站长”们能比较专业地点评心理辅导活动课,做到自己能开出高水平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同时又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基础。组织”站长”自愿参加省、市的研讨活动,6月份在富阳召开的”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我区有八一中学、天长小学、穆兴小学的”站长”一同参加。九月份在杭州召开的”心理健康教育全国研讨会”,我区有杭十中、勇进中学、开元中学、服装职高、天长小学、平安里小学、饮马井巷小学、穆兴小学、秋涛路小学的站长一同参加;参加会议展板宣传的有:勇进中学、铁路五小、新世纪外国语学校、秋涛路小学、天长小学。我区詹萍老师在会上进行了”区域性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反思”的交流。

(2)积极举办”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讲习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班和第二期__区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等,让更多的领导、教师掌握心理辅导的理念和基本技术,以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科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20__年共举办培训班六个,受益人次达398人。

(3)组织持有”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证”(试用)的教师参加杭州市”心理辅导高级培训班”的学习,我区有30所学校58位教师参加。组织95位教师参加”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试用)证”的面试工作。

(4)4月份认真做好了20__年区心理教研大组成员的改选工作。新的大组成员是:庞碧玲(八一中学)、陈如平(铁路五小)、鲁瑛(江城路小学)、章青(平安里小学)、董炎夏(杭师附小)、黄勤(天长小学)、任启鸿(秋涛路小学)、胡家余(江城中学)、茅理真(建兰中学)、荣晓莉(勇进中学)、卓先春(清河中学)。今年,区”心理指导中心”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增加了许多,各项工作能保质保量顺利完成,大组成员出了不少力。

(5)认真完成省、市”心理指导中心”下达的任务,协助各区、县完成”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认证”的面试工作。

2.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普及与提高研究

200X年初步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开设的基础上,为了让各校能提高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质量与效果,本学期进行了发展性研究。每片组推出两次片组公开课供大家学习研究;召开”__区心理辅导活动课发展研讨会”;通过举办”团体心理辅导”讲习班,培训更多的上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师;深入基层学校参加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研讨等等。

组织选送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区德育年会、省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0__年学术年会、市第14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年会上交流。

3.用科研的意识指导基层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月份,”中心”对基层中小学作了认真调研,为迎接市”心理指导中心”的督查准备了充分的第一手资料。4月份,市教育局领导对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在听取了蒋莉局长的汇报后,市领导又到杭十中、天地实验学校现场了解具体工作开展的情况,对__区这块工作的开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20__年,区级立项课题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已明显多于20__年。如:”中心”詹萍的《构建小学心理辅导站运行模式与评价机制的研究》,铁路五小陈如平的《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践与教师语言与行为改变的相关性研究》,时代小学薛敏的《以”班级”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研究》,杨绫子小学姚郑芳《弱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惠兴中学胡正琴的《中学生因家庭原因引起的行为问题教育与心理教育整合的研究》等17个区级立项课题。

组织__区参加第三届全国”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评审,选送的39篇论文中有32篇论文分别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另有4篇论文待定,入围一等奖。继续做好20__年__区20__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评比,并将优秀论文选送到省、市参加评比。

4.以评比促发展

以积极认真的态度为有需求的基层学校、街道、社区开出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十余个,受益人数约2200人次,”满意”和”非常满意”率达100%。

参与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第五周期生殖健康/计划生育项目,协助区教育局开展”青春健康”教育优秀教案、优秀课件、优秀论文的评比活动。九月份市计生协开展了生活技

能培训优秀教案推荐评比中,我区”青春健康”教案获得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四个三等奖。详见杭州市计划生育协会文件(杭计生协[20__]16号)。

做好__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的评比工作。6月份评出区第二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工作者34人。

继续做好学校心理辅导”合格站”、”优秀站”的申报考评工作,12月底完成考核验收工作。

组织推荐研究成果参加省心理健康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优秀教案、优秀个案的”三优”评比。

5.组织、参加各类活动,努力提高学院知名度

组织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参加”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省”性与生殖健康”教案与论文评比,参加《钱江晚报》”百例青少年成长案例”的专家点评,论文《浙江省城市青少年青春期教育调查报告》在”全国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研讨会”上交流并在《都市快报》上报道,与杭州电视台合作制作《教子寻方》栏目,受到好评。协同德育研究部承办省心理专业委员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年会等等均以__区社区学院名义出现,为提高学院知名度做出不懈的努力。

二.有待提高的地方

1.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

在__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已有三年的形势下,还有极个别学校的主要领导在认识上还是到不了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有个别学校三年来在这方面的工作没有起色。

2.推动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度不够

今年初,”__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更名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旨在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与范畴。一年来,”中心”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抓手,各方面的落实与配合也没有到位,所以仍感到局面没有打开,需进一步努力。

学校学生心理教育总结5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拨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我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在有关专家的帮助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将我校一学期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做一总结。

(一)领导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到位,组织落实:

1、认识到位:学校领导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是时代教育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不断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需要,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的需要,是为学生终生不断进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的需要。

2、组织落实: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是严密的。

校长挂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管德育的副校长直接负责,教导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使心理健康教育有了组织上的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3、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规划中,不论是学年还是学期工作计划都将心理健康教育例为学校重点工作之一。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学期要制定单独计划,进行总结。

(二)培养师资,做到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落实:

1、学校从普及入手,重点培养骨干,先后派出多名教师参加市心理健康教育继续教育培训。

2、设置心理教师岗位。

我校由刘进峰老师但任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人员上得到保证。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做法:

(1)集体教育:我们积极想办法保证每班每月两节心理教育课,使心理教育成为学校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编本校使用的心理健康教材、课堂上提出问题,引导思考,了解症结,商讨解决的办法。

(2)个别教育:设有“听你说信箱”,每周定期去开箱,之后把里面的内容归类整理,对个别心理有问题的同学单独找谈话,对谈话内容还进行了记录,跟踪。直至问题的解决。

(3)通过心理测试,开辟心理咨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根据教育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测量表等进行测验。这对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性格,开展学生思想工作和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4)在教师中开展心理教育知识的普及工作:

我校在教师中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工作。通过这些教育活动使全体教师提高了心理教育的理论,提高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并在工作中加以应用,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5)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对家长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中得到延伸。

少年心里健康辅导篇6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辅导策略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0-044-01

一、开展农村初中生心理辅导的背景和必要性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压力的增强,周围环境的变化,逐渐产生了心理上的变化。这种变化有积极的和消极的。积极的心理能促进学生走向成功,而消极的心理则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重视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培养,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中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在整个实施素质教育中已经成为核心素质,开展中学生心理辅导、找寻解决心理辅导有效策略与途径,是使中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谐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心理辅导实践活动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学生的心理活动表现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应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多个方面、深入开展沟通实践活动,形成较为系统的教育疏导网络,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心理健康工作的良性循环。

横向:按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以学习、生活和活动为主线。从教研组、年级组、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学生团队活动、后勤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和性质的角度,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心理辅导工作,调整学生不良心理,促进学生自身道德、文化、心理与健康的同步发展。

纵向:根据具体学生群体或个体的心理问题倾向性,加强矫治与疏通。深化部门心理辅导工作的力度,探寻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

三、学生心理辅导有效策略与途径

第一、从学校课堂教学工作出发,促进和调节学生心理健康

选修心理辅导课程。通过积极主动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把心理辅导由面向个体的个别辅导与面向全体的团体教育有机结合。通过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学习,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控自我、发展自我心理。

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各科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基本途径,也是心理健康教学的基本途径,各种教学活动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各科教师能动地挖掘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则能够尽可能地消除各种不利因素对心理的负面影响。

第二、充分发挥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主力作用,构建和谐奋进的班集体。班集体是学生为学为人,读书长智健康成长的前沿环境,是孩子成长成材的最重要的场所。实践证明:班集体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和教育力量,它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基础,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和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第三、发挥共青团德育处等组织团结教育青年的职能作用,在丰富多样的团队活动中,渗透心理辅导。德育与心理咨询是即有联系又有区别,但二者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具有互补功能的。真正有效的德育与心育是在二者间的紧密结合中进行的,二者结合得越融洽,其效果愈佳。利用各种团队活动举办专题心理讲座、心理主题班会或相关的竞赛活动,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第四、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辅导。农村初级中学,尤其是布局调整的定点学校,寄宿生大约占了学生总数的50%,除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时间外,这些学生学习期间的日常生活都在校园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住宿生是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学校必须重视并做好心理辅导工作以代偿因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而带来的不足。

1、班主任将心理辅导从教学及活动延伸到生活,从教室延伸到宿舍,全方位关注学生健康,扮好三重角色:扮演好成长向导、心理医生、爱心“妈妈”的角色。加强与宿舍辅导员的联系,共同发现和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

2、宿舍管理员的多重角色。

(1)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协同班级管理育人——领导角色

宿舍是学生生活的基本单位,必须通过一定的工作,使其成为一个有灵魂、讲民主、讲友爱、讲团结、有温暖的集体,也像班级一样有着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和强有力的凝聚力。以培养学生参加和形成自我教育管理为起讫点,开展宿舍管理工作。

(2)重视情感教育在集体中的作用,情感育人——亲友角色

在情感上与其沟通交流,在思想教育上讲求方法。力争扮演不同角色去关心、爱护他们。尽可能保持多的情感联系。以使其视管理员如父母,有话可说有话敢说,能与管理员做朋友。

3、室友的多种角色。比较起单纯的同学关系,同桌之情让人难以忘怀,而室友则更令人难以忘却,充分利用室友的同学、朋友、兄弟姐妹般的亲近关系在宿舍内部建立谈心说事机制,让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学生去帮助有心理障碍的同学调整心态,宣泄不良情绪,进行正面或侧面的教育影响,促进心理健康。

第五、把健康教育辐射到家长,通过家长开展健康教育辅导工作。

在家长中进行重视孩子心理辅导的学习宣传工作,以及如何开展健康辅导的培训工作。

(1)学校利用横幅标语、各种板报、致学生家长一封信、印发学习材料等,让家长感受学校的人文氛围及心理辅导活动,强化意识,进而自觉地关心自己和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好配合学校工作。

(2)通过多种形式对家长进行心理辅导专业培训。

少年心里健康辅导篇7

关键词:大学辅导员心理状态心理素质

1.大学辅导员健康心理的重要性

大学辅导员,在高校中担任重要角色,心理是否健康关系到本职工作是否顺利完成。不健康的心理,会影响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教育,甚至会给学生传递比较大的负能量,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健康的心理,会影响自身的长期发展。

2.大学辅导员存在的心理问题

2.1严重的焦虑的心理

现在很多高校辅导员出现严重的焦虑心理,影响着工作效率。一些年轻的辅导员,顾虑现在经济情况和未来的经济支撑压力,难免出现很严重的焦虑。在这种情绪影响下,很多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处于亚健康状态,经常出现休息不好,容易疲劳,情绪容易变化。在一所高校,如果辅导员队伍里面出现过多的焦虑情绪,会影响到该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行。

2.2有较强的自卑感

高校辅导员,虽然是在大学里面工作,表面上看来是比较体面的工作,但是很多高校的辅导员始终有着较强心理自卑感。因为高校人才比较多,不管教师学术队伍,还是学生队伍,到处都是优秀的人才。辅导员在这个人才济济的圈子,由于个人的资质较浅,难免出现自卑心理。在面对一大堆学术强的教授老师们,辅导员认为自己的工作低人一等。在面对学历高的博士学生,辅导员会感觉自己学历连学生不如,也会感觉到在学生面前没有信心。在面对高校的领导和管理者,辅导员会觉得自己的职位是高校里面最低的,最一线的员工。

2.3容易抱怨、发牢骚

现在高校的辅导员,工作中有过多抱怨和发牢骚。高校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会抱怨工作压力大、事情多、工资低、住房条件差。甚至,个别辅导员抱怨学生难教有个性,难沟通。年轻的辅导员,还会抱怨领导管理不够人性。一些高校辅导员,经常在班会课堂上学生发牢骚,也有部分高校辅导员在微信、微博、QQ上进行发泄,这样的方式会误导学生,给学生传递负面情绪和能力,长期下去会把负能量在校园传开。

2.4辅导员容易出现迷茫和困惑心理

很大部分辅导员,当初选择进高校,并不是喜欢辅导员工作,而是喜欢高校这个环境,想通过辅导员进行过渡到教师的岗位。可是由于高校的教师编制比较紧缺,真正能够从辅导岗位转成专业教师的屈指可数。个别高校出现辅导员“做了十年辅导员,还是辅导员”,感觉工作那么长时间,职位没有改变,职称没有多大变化。一些高校辅导员,当初进入学校的时候,由于学历问题不能转教师,想通过进修学历后转成教师,但是等到这批辅导员进修拿到高学历后,专业教师的编制已经饱满。因此,高校辅导员容易出现迷茫和困惑心理。

2.5高校辅导员容易出现职业疲倦

“职业倦怠症”是指人在工作的时候缺乏热情和积极性,这种职业病会降低工作的效率。作为高校辅导员,工作主要是对各个班级进行管理,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同时还要处理大量的文件性工作。一些高校辅导员,除了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还有做学生的职业导师,甚至要担任学生宿舍管理员。对于一些辅导员,工作时间长了,觉得这样的工作很没有意义,每天上班就像机器人一样,久而久之出现职业疲倦,工作没有热情。有个别辅导员甚至与学校沟通的时候,出现不耐烦的情绪。领导交代的任务,效率低下,一拖再拖。

2.6高校辅导员出现消极的态度

一些高校辅导员,对工作态度和人生态度比较消极。作为辅导员,经常遇到各种困难,尤其是学生的问题,要乐观坚强面对。但是现实中很多高校辅导员,对于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总是闷闷不乐,消极对待。也有个别大学辅导员,由于私人生活的一些挫折,出现自我堕落的情况,这样的消极的态度,不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个别辅导员自身性格的问题,情绪总是出现持续低落、郁郁寡欢、悲观厌世,不愿意和人交往,自我评价比较低,长期这样容易出现抑郁症。

3导致高校辅导员心理问题的原因

3.1辅导员个人原因

很多时候,辅导员的心理问题都是个人原因导致。一些高校辅导员,性格内向敏感,不善于人交际。工作中,总是喜欢独自做事,没有团队精神,遇到困惑和困难只能自己面对,久而久之,负面情绪积累越多,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另外也有个别辅导员心态不好,凡事都是往不好的方面去想,容易出现消极态度。遇到一些收入待遇差距的问题,容易出现心理不平衡的现象。对于私人的事情,不能很成熟理智处理好,私人情绪影响工作态度。

也有辅导员因为工作缺乏经验,对学生管理缺乏经验,年纪轻、工作阅历少、理论功底薄,科研能力差、心理准备不足是很多年轻辅导员存在的弱点。在实际工作中,繁琐的工作与自身的不足,导致自身在学生心中没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威信,影响工作的成效。

3.3高压的工作

高校辅导员,通常身兼多职,工作职责范围很广。通常一个辅导员,要负责几百个学生管理工作,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几年的所有事情,基本上都是辅导员负责。涉及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党团建设、思想教育、心理教育等工作,还要负责学校的一些奖罚执行、突发事件处理,一些高校的辅导员甚至有“招生任务”和“就业任务”,甚至要担任宿舍管理员,管理学生起居问题。一些高校辅导员,还要协助教授和教师准备各种材料,主要是一些繁杂的事情,包括复印教学资料、试卷等,甚至一些高校辅导员要帮教授充饭卡和充话费的事情。可以说,辅导员工作是24小时在线,一直处于紧张的应急状态。总得来说,千头万绪、琐事较多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没有较高应变能力和处理事情能力,会造成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

3.3辅导员自尊和地位问题

一直以来,辅导员在大学里面没有得到普遍的尊重。很多辅导员,没有得到学校领导领导的认可,在很多学校领导心中,辅导员只是处理繁杂事情的一线员工,认为辅导是没有技术含量和科研能力的职位。在教授和教师们心中,辅导员只是一个处理文件打杂的员工,是一个没有任何学术的职工。在学生心中,辅导员只是负责他们班级管理的人,没有当辅导员是老师,一些学生心里面根本看不起高校辅导员。另外,从社会公众眼中,高校主要教师和学生,没有听过辅导员这个角色,很多人不能理解辅导员的意义和存在价值。总得来说,辅导员的意义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

3.4待遇和福利问题

这个是影响辅导员心理问题的因素。高校辅导员,仅仅靠基本工资和考核工资组成。另外,高校不是营利性企业,所以没有所谓的利润分红之类的。在高校里面,辅导员没有科研工作,也没有什么课题经费补贴。其他福利方面,过节费和年终奖,辅导员也会比普通教授和教师都会低。所以待遇和福利,在高校里面,辅导员是比较低的,这种状态会引起很多辅导员心理的不平衡。

高校编制,也是影响辅导员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一些高校,由于编制有限,对于很多辅导员用工都是采用合同制的形式,合同制的用工工资和待遇就更加低,采用合同管理,很不稳定。辅导员在高校工作多年,没有拿下编制,心理状态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3.5科研和课题原因

现在高校的辅导员学历比较高,甚至出现很多博士辅导员。这批高学历辅导员,一方面做好本职工作的时候,也想参与相关的科研和学术课题讨论,这样没有将多年的知识浪费。但是一些高校,科研项目和学术课题有限,很多教授认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忙碌,不适合搞科研,所以都将他们排除在课题之外。这样对学术和科研感兴趣的辅导员,就感觉岗位很无味,久而久之,影响到高学历的辅导员的心理。

3.6高校制度、文化的影响

高校的制度也会影响到辅导员的心理状态,比如高校的《辅导员日常工作管理制度》,个别高校对辅导员的规定比较多,条条框框的制度会个别年轻辅导员感到压抑。同时,高校的竞争机制和职称评审机制的不完善,让许多辅导员心理不舒服。辅导员办公条件不好,辅导员要处理大量的事情,条件跟不上会影响着他们的工作效率和进度,有些辅导员迫于条件不足要加班完成任务。高校制度和文化也会影响到辅导员的心理状态,一些高校制度过于严谨或者松散,对辅导员的管理太苛刻,长期下去辅导员会畏惧高校的苛刻制度。同时高校的文化也会影响到辅导员情绪,一些高校工作环境弥漫着浓厚的金钱色彩,让一些年轻的辅导员感觉很疲惫。

3.7高校学生的素质

现在高校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学生的心理素质。一些高校的学生纪律比较松散,而且性格比较执拗,难于沟通。辅导员在处理相关的事情,会遇到一些学生不配合的现象。学生心理素质低,也会增加辅导员心理承受压力。个别学生感情生活的受挫心理较弱,这样会增加辅导员的焦虑和担忧。

4高校如何改善辅导员心理健康状态

4.1重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学校的重视和关注,但是却忽视了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很多学校,认为辅导员已经是成年人,不会存在所谓心理问题。恰是因为学校的忽视,才会让越来越多的辅导员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因此高校要坚强对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关注,在制度上,可以完善辅导员心理咨询的问题,安排时间给辅导员做心理咨询和辅导,及时发现辅导员的心理问题,争取在早期的时候解决。另外,作为高校领导,要多点关心辅导员,经常问候辅导员,了解辅导员的心情,乐于倾听辅导员的心声,收集辅导员的建议和意见。尤其是对于一些年轻辅导员,领导更要对他们进行鼓励,多点包容他们身上的不足。

4.2改善辅导员的工作环境和居住环境

辅导员工作比较繁杂,事情比较多,没有比较好的工作环境,会影响到做事的效率。因此,学校应该改善辅导员的工作环境,比如尽量给辅导员配备手提电脑,办公室要配有打印机、传真机。在人员方面,尽量给每位辅导员配备一位助理,协助辅导员处理一些比较简单的工作,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工作轻松了,心理状况自然变好。对于在学校住宿的辅导员,提供优越的住宿环境,让辅导员住的舒服,生活质量提高了,身心健康指数自然也上升了。

4.3提高辅导员的待遇与福利水平

高校一方面要加强对辅导员的管理,另一方面要提高辅导员的待遇和福利水平。除了在基本工资上提高待遇外,还要增加辅导员工作的奖金。比如月度奖金、季度奖金、年度奖金,通过物质上的鼓励,让辅导员的工作幸福指数上升,心理健康指数也会上升。设置有挑战的工资结构,让辅导员有激情去争取,这样可以调动工作的积极性。

4.4提供更多的培训和进修机会

个别辅导员感觉在岗位上没有得到进步及学到重要的东西。因此高校可以为辅导员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邀请一些优秀专家和优秀辅导员召开讲座,分享做学生工作的一些经验和方法,让年轻的辅导员学习到更多的学习管理经验。给辅导员提供更多进修机会,比如学历进修报销学费,技能进修报销费用,鼓励辅导员不断进修、不断学习,增加工作的满足感觉。

4.5完善辅导员的晋升机制和职称制度

要改善辅导员的心理状况,还要完善辅导员的晋升机制和职称制度。学校应该给辅导员提供各种晋升的道路,行政方向、教学方向等,让辅导员努力工作,大胆去竞争。避免一辈子当辅导员的情况,让辅导员感觉到高校舞台也很大。同时要完善职称制度,职称是一个辅导员进步的标签。高校要为辅导员提供评职称的机会,比如辅导员参评助教、讲师等,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让辅导员工作有了目标和方向。

4.6组织辅导员外出旅游和活动

为了丰富员工的活动生活,放松辅导员的心情,高校可以组织辅导员外出旅游和活动。旅游,可以让辅导员得到放松和休息,组织辅导员参加各种户外拓展的活动,锻炼辅导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辅导员的坚强的心智。

结束语

大学生辅导员心理状态变化较快,作为高校除了要重视,更要发现辅导员的心理问题,同时要通过物质和精神上的激励,去改善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让辅导员有健康的心理,最后能够保证工作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刘冠森,王燕.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2(06)

[2]张加亮.对高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2(08)

少年心里健康辅导篇8

【关键词】心理问题;辅导员;健康教育

1提高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工作能力

1.1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的概念

所谓心理教育能力,是指具备开展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疾病防治的教学与研究能力。从我国当前高校的实际出发,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一般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教学能力;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的能力;大学生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初步能力;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的学术研究能力。辅导员只有具备了这四中能力才能及时掌握学生心理的变化,不断提高心理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立地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让大学生心理更好的健康成长。

1.2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方法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的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科学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班主任、辅导员不仅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也要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作用。”可见高校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总结了以下三种提高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的方法:(1)加强学习心理学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心理测量的方法,了解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基本理论与方法。(2)辅导员应该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在学生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学生工作中随时都心理教育的生动实践基地。再其次,辅导员要开展经常性的调查研究,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现状,对大学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心理问题开展专项心理研究。(3)在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团学工作等实践中自觉贯彻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展示心理教育的趣味性,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和校园心理文化氛围。这样,在工作中真正的将心理教育贯彻落实到位。

2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并开展心理工作

辅导员目前所面对的对象,主要是80后、90后,他们生活在物质较富裕的环境下,大多数为独生子女,概括起来当代大学生有五中基本需求:分别为心理独立感的需要、交友的需要、学习方法指导的需要、恋爱的需要、人生定向的需求。针对这五个方面的需求,心理辅导者应当采取一些针对性的工作方法,笔者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2.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具体到辅导员工作中应注意几点:(1)能与学生倾心畅叙,让学生得到心理关怀;(2)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包括学生的经济困难,身体健康,以及家庭环境等等各方面的困难;(3)做学生的知心朋友。(4)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学生干部团队。在学生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2.2了解各种学生心理,做到有的放矢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有的学生坚强自信,宽容、豁达,有的自卑,有的学生意志薄弱。辅导员在工作中应该研究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将学生进行性格、行为分类,区别不同学生的心理活动。按道理讲现在的大学生应该是非常幸福的一代,他们在家里是宠儿、社会的娇子。但我们应该看到,他们也会有烦恼和压力。例如,现在读大学费用比较高,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经济压力比较大;现行大学生的就业体制,自主择业,对人才素质要求高,市场竞争激烈。

2.3开展集体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南通大学根据江苏省的要求每年上半年要开5.25活动,每年下半年要组织12.5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来,让学生在每一次主题活动中感受到正能量,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每年学校都会以各种主题形式来开展集体活动,而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这些活动之中,同时学校结合心理课程的教育,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心理健康教育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开展。

2.4提高抗挫折能力,学会感激生活

现在社会,压力无处不在.

大学生想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和发展,就必须无视压力,正面挑战,敢于战胜困难,不断超越自我。提高自身抗挫折能力,以平和心态对待压力。压力可以激发生命能量,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战胜压力后,提升了克服困难的自信,获得了人生的发展.在学会面对压力的同时更要学会感激生活,感激给与帮助的人,感激所拥有的一切。

3针对当代大学生,应对心理危机开展心理辅导

提高心理辅导员的自身素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是为了更好的队大学生开展心理危机预防,并进行心理辅导教育。

3.1切合实际抓住关键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大学生心理辅导分为大学生适应心理辅导,大学生学习心理辅导,大学生人际交往辅导,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开展相应的心里辅导,让大学生能够适应自己所面对的新的环境,掌握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提升自己的社交艺术和魅力,拥有健康的爱情心理,具备爱的能力并懂的爱的艺术。

3.2教会大学生情绪管理,预防心理疾病,应对心理危机

大学生处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会面临各种情绪的干扰,例如反应过度的焦虑,折磨自己的抑郁,难以控制的愤怒,束缚自己的恐惧,令人不快的嫉妒.所以面对这些情绪干扰,大学生应努力提升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途径.具体分为合理的认知调控,适当的情绪疏泄,及时的活动转移,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群体中,大学生属于高压力人群,大学生承载着包括学业发展、择业就业、人际关系、恋爱情感、经济困境等问题带来的压力。少数大学生由于这些压力长时间的积压得不到缓解而引发心理疾病。作为心理辅导员应当加强心理疾病的预防,采取三级预防的策略与措施。对大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和跟踪约谈,如有心理问题的应当能及时的做到及时转接。并在平时工作中及时应对心理危机。

【参考文献】

[1]侯文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

[2]张钦哲.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人力资源管理,2010(5).

[3]吴洋,孟小茜.浅议辅导员对于大学生心理教育[j].企业论坛,2010(4).

少年心里健康辅导篇9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xusl1116”为你整理了这篇政协专题调研组关于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政协专题调研组关于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调查报告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个体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石,事关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和乐清发展未来。近年来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逐渐上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6-8月,由市政协副主席陈亦殊牵头,组成专题调研组,就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开展调查研究。调研组通过召开多个层面座谈会,实地走访多家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等,随机选择13家学校发放1738份调查问卷(对象为四年级以上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收集有效样本1674份),了解相关情况和收集数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青少年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心理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重要节点。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思维方式的变化及社会阅历的增长,青少年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同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很大程度是可以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进行预防和减少。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面向未来,积极探索家校共育、部门协同,推动建立多方面的心理服务体系,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一)积极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各中小学开设每两周一次的心理健康课程,组织编写《乐清市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活动手册》;确定每年5月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月”,开展生命健康教育、家校心理健康知识座谈会、亲子辅导等活动;投入800余万元,实现全市中小学校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全覆盖,省一级心理辅导站和省心理示范点数量居全省前列;积极组织专任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书培训,全市中小学专任教师持证人数达10984人,持证率达98.23%,其中a证40人,B证432人。

(二)积极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每年开展2次中小学心理危机筛查,分类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对心理高危学生予以重点关注与跟踪,部分学校积极探索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引入社会心理服务团队;加强“睡眠管理”,投资2000万元全面推进学校健康午休工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组建心理健康应急援助专家团,其中教育系统心理教师22人,卫生系统心理医生5人;成立社会心理服务中心、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和妇联小海星心理咨询中心,推出心理热线和面对面服务,为全市未成年人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三)积极加强青少年关爱援助工作。设立25个乡镇(街道)儿童之家,配置儿童主任,引入社工机构开展运营,构建村级关爱服务网络;将儿童福利院改造成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对特殊未成年人实施临时监督、心理辅导、法律保护等服务;开通未成年人保护热线,由12345统一受理来电;发挥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关工委五老骨干、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力量,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心理咨询服务以及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家庭帮扶救助等活动,着力形成社会各界积极合力关爱的良好格局。

调查显示,目前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整体良好,但心理健康水平出现下降趋势。一方面,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逐年上升。从青少年心理就诊人次来看,市人民医院心理科青少年就诊人次每年增幅明显(见下图),且其占心理科门诊总量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分别是9.58%、9.75%、12.13%、14.50%、21.48%,一定程度说明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要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从全市中小学校学生心理筛查结果来看,高危学生人数也在逐渐上升,2018年、2019年、2020年下半年二类学生(严重危机)数量分别是110名、318名、568名;三类学生(重大危机)数量分别是49名、80名、128名。

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多样化、复杂化、低龄化。主要表现有沉迷网络(游戏、抖音)、厌学、自我封闭不与老师同学交流以及绪失控、强迫行为、攻击行为、自伤轻生等,有抑郁症、焦虑症、妄想症、恐怖症、情感倒错等严重心理问题需就医的学生并不罕见。如市人民医院儿科急诊晚上5-8点,很多中小学生因为胸闷、腹痛、头痛前来就诊,但全身检查结果又是好,医生诊断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化反射反映;2020年7月到2021年9月累计接诊21例自杀的青少年(割腕及安眠药、抗抑郁等药物滥用中毒),其中严重需住院的12例,年龄集中在12-14周岁。又如2020年下半年筛查出的128名三类心理危机学生中,有过自残行为的22人;有自杀倾向的40人,其中有过自杀行动的7人。此外,近几年几乎每年我市均有发生学生跳楼坠死事件。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因素

(一)学业压力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希望得到的心理方面帮助中,有49.28%学生选择了“学习压力”,排在第一;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需求呈上升趋势,高中阶段数据最高。由于应试教育体系没有改变,虽然中小学减负已经实行多年,但效果甚微,还因为考试科目变动,学生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重。如某公办初中学生反映,每天早上七点上学,晚上八点半放学,被班主任统一留校到九点半,回家歇口气就继续做作业,有时做到十一点多才能做完,睡眠时间经常不足八小时。某民办初中学生反映,该校实行大小周制度,小周作6休1,大周连续上课多达12天,上课时间长,课程进度快,暑期补课更是惯例,导致长时间不能放松,生活单一无趣,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据某小学学生家长反映,今年“双减”政策后校外学科辅导机构并没有停课,报名的奥数班从以前的周末改到周四晚上,孩子平日学习量反而加重了。同时,父母和教师期望值过高、过于看重考试成绩也是学生学习压力的重要原因。

(二)家庭问题

据调查,将近40%心理高危学生的心理问题直接源自家庭问题。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环境直接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如家庭关系不融洽、父母离异、父母长期在外、家暴等都是容易引发心理问题的因素。其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尤为突出。据教育部门不完全统计,我市中小学生中有留守儿童将近7000人(民政部门数据是将近3000人)。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主要监护人为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平时最关注的是生活保障,对其是否开心很少关心。从某公益组织的调查得知,有15.1%的留守儿童一年都见不到父母,4.3%一年都接不到一次父母电话,超过10%的留守儿童感受不到父母的存在。“重养轻教”直接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难以得到关注与满足,造成怨恨父母、情绪消极、性格闭锁、人际交往不良,一旦学习成绩下滑,又增加了其在学校里的心理压力。

(三)社会环境

在当前社会信息化转型以及多元社交媒体兴起的背景下,网络信息爆炸式传播,各类信息良莠不齐,对于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是非观念还未完全形成的青少年而言,容易被有害信息和不良示范影响而做出不当举动,甚至导致人生观、生命观的扭曲。如许多缺乏自控力的青少年因沉溺于网络游戏和小视频而无法自拔,影响日常学习生活。据调查,我市超过70%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网络游戏,超过90%学生认为网络游戏使课余时间更愉快。此外,不同价值体系的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产生的矛盾和冲突,过度竞争、内卷化等社会现象以及重大突发事件等带来的焦虑和紧张情绪,也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及之后一段时间,我市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现象出现大幅增长。调查显示,市人民医院心理科门诊接待青少年数量由疫情前的每天接待2-3名激增到12-15名。

此外,自我认知变化、与同学和朋友之间的交往关系、师生关系等也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诱发因素。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心理教育开展不平衡

教育服务供给与学生需求不匹配。据了解,很多学校还停留在借助学校德育工作开展零星学生心理教育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落实不到位,心理健康辅导室作用发挥不明显。如按照有关规定,中小学每班每月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不少于2课时,但问卷调查中有22.34%学生选择“没有开设心理课程”,11.89%学生选择“有开设、但实际不开展”,27.66%学生选择“一学期偶尔几次”。心理辅导室应每天开放并安排固定时间,但问卷结果显示,22.58%学生“不知道学校有心理辅导室”,22.04%学生选择“学校心理辅导室开放时间不多,一周一两次”,3.46%学生选择“学校心理辅导室没有对外开放”。

心理教师专业配置不足。全市中小学校161所,在校学生约18万人,目前仅有54所学校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共计59名),其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专职教师忙于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个体辅导的工作任务,兼职教师本身承担学科教学任务,加上缺少系统、持续的专业培训,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难以达不到预期目标。问卷结果显示,15.89%学生“不知道学校有心理老师”的,28.49%学生“知道学校有心理老师,但是不知道是谁”。调查中,有多位心理老师反映工作压力大、待遇不对等、职称评定处于劣势,造成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

(二)家庭心理教育相对缺失

传统家庭教育观念未及时转变。很多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对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出现的种种怪异行为,往往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来贴标签,比如说“娇气”“矫情”“偏执”“叛逆”等,很多时候并不知道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问卷结果显示,19.47%学生认为父母不相信自己心理有问题,9.38%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无所谓,4.24%学生认为父母根本不关心。有学生反映,跟父母说明自己有心理问题,但是父母不理解,觉得是自己想逃避学习而撒谎。

青少年和家长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沟通。紧张的亲子关系会带来孩子更高的焦虑和抑郁情绪,降低孩子的幸福感。如和其他地区相比,我市中小学学生住校比例高,尤其是中学阶段。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初中学生寄宿的占53.7%,高中学生寄宿的占97.25%。这些学生十天半个月可能才会匆匆见一面父母,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孤独寂寞而无人诉说,精神压力无法排解,我们在实地调研某寄宿小学时,发现心理辅导室心愿留言墙上最多的留言是“我想回家”,不禁让人唏嘘。

(三)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能力有待提升

心理危机识别实时性不高。心理危机会导致个体情绪、认知、行为产生一系列“明显”的变化。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心理危机是可以被识别并预防的。目前,我市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主要依靠一年2次的心理危机筛查、班主任等老师的日常观察和心理教师的辅导工作,但由于个体心理问题具有隐蔽性、突发性、间歇性等,加上部分学生有意识的回避心态,当前学生心理危机状态识别存在准确性不高、识别时间长、主动识别难等缺陷,与学生心理问题整体的普遍性和多发性不相适应。

心理危机干预实效性不强。问卷结果显示,有心理困惑时向家人和朋友求助是多数学生的选择。调查中有学校反映,部分家长因对心理问题认识不到位,未能及时地把有问题或有需要的学生送到专业的心理机构进行治疗;少数家长会产生“病耻感”,不愿意带孩子看心理医生或接受心理咨询服务,个别家长不配合心理辅导甚至主动终止孩子的心理治疗。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学校上报的心理高危学生干预方案文本中,同个学校的不同学生的主要心理症状、心理评估结论、干预方案雷同甚至一模一样,没有个体情况分析和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一对一”干预模式流于形式。此外,有23.95%学生选择不求助,这意味着学生遇到心理困惑甚至更严重的心理问题时,不善于、不乐于主动求助,延误了心理问题的干预及治疗时机。

(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供给不足

部分卫生机构心理门诊服务水平不高。目前,我市设有心理科的医院只有市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乐清康宁医院3家,医院业务有覆盖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还有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中医院、乐清凤凰医院3家,还没有医院设置专门面向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科。调研发现,部分医院心理就诊环境一般,如市人民医院心理科设有门诊室3间、心理测试室1间、心理咨询室2间,但却位于不同楼层,且设置在人流量较大的过道边,与静谧性、私密性、温馨性、宣传性的要求相差较远,造成第一观感不佳,加上服务流程模式与其他病科差不多,对本身存在心理障碍的青少年来说,就医体验不如人意。此外,目前心理咨询尚未纳入医保范畴,一定程度会影响青少年接受连续、完整的心理治疗服务。

社会心理咨询力量比较薄弱。我市社会心理咨询行业尚处于早期阶段,机构鱼龙混杂。目前有社会心理社团组织2家,心理研究和咨询民非机构7家;有37家登记名称中带“心理”的存续状态的工商个体户和公司,其中有22家心理咨询相关企业成立于5年以内。从经营范围看,大部分为心理咨询、健康咨询服务,但个别还覆盖家庭教育咨询服务、信息技术咨询、组织教育培训活动和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以及电子商品销售。调研组在暗访中发现,本地心理咨询机构规模普遍较小,存在入行门槛低、管理模式落后、收费不规范等问题。如大部分心理咨询机构开设在自有住宅或租赁民房里,硬件条件较差,对外营业时间不固定,一般通过电话咨询预约或熟人介绍,也有在网上开展咨询服务,收费标准一次300-500元不等,服务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

(五)政府部门工作尚未形成合力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我们调研发现,教育部门对学校年度考绩考核总分120分,其中学生德育工作考核分5分,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一个子项目,分值为0.5分,而以学生成绩为主要测评指标的教学质量考核分有35分,因此,大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仍停留在以“升学率”为主,将主要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忽略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卫健部门对全市心理咨询机构缺乏常态化的监督管理,有关科室仅熟悉有业务来往的个别社团和机构,没有全面掌握行业整体情况和个体运营情况,没有有效开展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对行业不规范现象监管缺位。

部门各自为政现象突出,局限于单独零散开展活动。虽然我市2021年6月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儿童青少年心理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整体谋划部署,部门没有形成工作合力,效果不佳。如教育、卫健、民政、精神文明、妇联等部门均提供相关心理咨询服务,但分布松散,资源未进行统筹优化。问卷结果显示,对于教育局心理求助热线、市人民医院公益心理热线、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公益面询、市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公益面询等校外社会心理服务途径,有46.95%学生一个都不知道。又如各部门每年开展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科普教育活动不少,但社会氛围不够浓厚,所覆盖的学生、家长范围仍然不广。问卷结果显示,仍有11.35%学生不了解心理知识。

四、几点建议

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专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有效配合和积极协作,落实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学校组织、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工作机制,建立教育宣传、监测识别、咨询诊疗、援助关爱的服务体系,打造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坚实防护网。

(一)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政策支持

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和“防为主、防为上”理念,落实好联席会议机制,定期研究解决问题,从人力、财力、物力给予更多支持,合力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如研究调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的考核赋分,将心理健康筛查纳入中小学生体检,统筹资金优先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经费;按照生师比1000:1标准逐步配齐专职心理教师,加大专业心理教师引进力度,定期组织参加专业培训,研究建立工作绩效评估、督导检查和奖惩机制,建设专业能力过硬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二)确保措施落地让“双减”政策真正发挥效果

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严格贯彻相关政策意见要求,不搞形式主义,努力消除“抢跑文化”“超前教育”等功利现象,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学习成长需求。加强师风师德建设,重视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提升教师内在自我效能感和职业价值感,对教师违规校外补课、兼职行为严肃查纠。持续优化“小升初”公民办同招流程,控制好“初升高”普职入学比例,深化探索高中学生多元成才教育模式,减轻教育体制因素对学习压力的影响。同时,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督监,健全常态化排查机制,对违反规定的个人和机构进行及时依法清理整治。

(三)家校协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学校、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将积极的心理素质培育和心理问题防治并举,做到心理健康课程开设落实到位,并创设更多学生喜闻乐见、踊跃参与的心理健康课程和体验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加强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亲子阅读等活动,利用微信群、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开展教育经验和心理健康知识交流,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亲子沟通和交往的方法和技能,构建和谐的家庭亲子关系,提高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能力,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四)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机制

督促引导学校重申家访制度,注重网上家访与入户家访相结合,及时掌握学生家庭及个人状况,逐步建立“一生一策”心理成长档案,积极运用好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结果。利用信息技术,挖掘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特征,准确把握区域学生心理健康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探索研究学生家庭风险指数的评估预警,提升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进一步发挥好心理辅导室作用,逐步推进心理宣泄室建设,规范心理高危学生干预方案研究制定和执行落地,避免因心理问题引发各类极端事件。优化转介机制,综合运用家长约谈、医教结合、社区联动等举措,确保高危学生及时得到转介救治。

(五)逐步提高青少年心理咨询治疗服务供给水平

引导卫生医疗机构更多考虑青少年心理健康需求和接受度,优化心理门诊就医环境,充实心理诊疗力量,提高青少年心理治疗咨询服务的供给水平。支持卫生机构开设青少年就诊绿色通道,条件成熟时可以成立乐清市儿童青少年心理诊疗中心,推动区域内妇幼保健院、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等开设心理科,适时将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按规定纳入医保范畴。进一步促进医教结合,组织卫生医疗机构对学校开展结对指导,更好满足各类学生人群的心理健康需求。加强对全市心理咨询机构的日常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有计划开展行业机构准入评估机制研究,规范和促进心理咨询行业发展,避免有目的不纯、专业不够的机构对青少年造成二次伤害。

(六)合力打造青少年关爱援助共同体

有关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统筹布局和整体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让青少年的心里洒满阳光。联动开展贫困、留守、单亲、残疾、遭遇欺凌等特殊群体以及新居民子女学生的重点关爱行动,推动建立“家庭、学校、社区”联动的保护重点群体心理健康的责任体系。通过培育孵化社会组织、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发动社会各方参与等方式,将公益机构经过实践检验的成熟做法,在条件成熟的村社予以复制推广,给更多的留守儿童提供专业关爱服务。

少年心里健康辅导篇10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中的应用绘画治疗技术在青少年心理辅导中的优势家庭治疗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研究现实疗法在青少年心理咨询与辅导中的应用青少年学习障碍的家庭治疗系统家庭治疗在中小学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系统家庭治疗技术在心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系统家庭治疗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应用在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开展哀伤辅导的尝试评述系统式家庭治疗在引导“问题少年”方面的应用青少年网络成瘾家庭治疗效果评价世界优秀心理电影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掘和应用青少年抑郁症发病因素与家庭治疗的研究沙盘治疗在青少年心理咨询中的疗效分析健康行为理论在青少年安全研究中的应用目标设置理论在青少年乒乓球训练中的应用研究社会学习理论在青少年道德形成中的应用研究浅谈个性化训练理论在青少年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浅析心理训练在青少年运动竞赛中赛前的应用论电影疗法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莫妮卡·麦戈德里克著.成长中的家庭(第三版)[m].高隽,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3]高刘宝慈,等.个人工作与家庭治疗(第一版)[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7.

[4]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理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5]罗伯特·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第四版)[m].苏彦捷,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

[6]樊富珉.心理咨询与治疗丛书——团体心理咨询(第一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7]Jerrym.Burger.人格心理学(第六版)[m].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8]金灿灿,邹泓,曾荣,窦东徽.中学生亲子依恋的特点及其对社会适应的影响:父母亲密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6(26).

[9]郭菲,雷雳.初中生假想观众、个人神话与其互联网社交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10(25).

[10]李丹黎,张卫,李董平,王艳辉.父母行为控制、心理控制与青少年早期攻击和社会退缩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