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中小学体育教学课程标准十篇中小学体育教学课程标准十篇

中小学体育教学课程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5:43

中小学体育教学课程标准篇1

【关键词】学校体育健康快乐体育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体育课程中的一些问题也日益表现出来:教育观念滞后,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法不完全一致;学生的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任务落不到实处;教学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现实;教学方法单调枯燥,课程管理强调统一,知识性不强等等。因此,为了基础体育课程建设的需要,体育课程改革把“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作为总目标。在学校体育改革中,必须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坚持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健身功能,开展切实有效的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教学与身心全面发展,使学生学会体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体格;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贯彻“课程标准”必须做好教学工作

1.要认真做好中小学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试验工作。结合试验工作,进一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积极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器材改革。要认真研究并积极推进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从而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人才的需求。

2.加强学生课外体育的改革步伐,扎实推动全国中小学课外活动园地的建设。积极推进学校体育运动会的改革,把学校运动会真正变成为广大学生乐于参加的体育会。在总结十多年来学校体育课训练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符合时代要求和我国学校体育实际的体育课余训练方法,加快体教结合的步伐,鼓励并推动学校体育为国家竞技体育多做贡献。

3.加大学校体育评价的改革力度。按照《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要求,认真研究制定《学校体育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并在全国实行。坚持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体育考试改革要坚持有利于全面地、科学地评价学生身体状况,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方便学生考试。

4.加强体育师资培养工作,尽快建立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满足体育教学需求的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根据目前学校体育师资的现状认真研究对策,并加大研究生的培养力度。

5.要始终把农村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工作重点,制定切实能够推动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政策,重点解决学校体育教师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体育课的开课率。

6.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另外,教师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育与健康课程要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7.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8.以发展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贯彻“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改革是关键

开展学校体育,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以下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简单易行。

为了适应学生的身心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进行适当的改造,如简化规则、降低难度等。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学生喜爱的新兴运动项目。在少数民族地区或其他有条件的地区,还应该挑选一些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以增加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并增强自豪感。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学校体育中的落实,学生将会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学校体育在这一标准下开展,将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体育教学要以健康为思想,以快乐为整堂课的主题,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根据学生特点,区别对待,使快乐真正深入学习当中,从而使青少年体会到健康的效果,使青少年学生有健康的体魄为祖国和人民服务,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更正

发表于《商情》(教育经济研究)杂志2008年第11期第146页陈少芳的文章——《关于人的因素在内部控制中重要性的思考》漏刊参考文献,现更正如下:

参考文献

[1]崔漩,龚继忠.从安然破产看企业财务控制.财会月刊,2002,6.

中小学体育教学课程标准篇2

(1.常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常州213164;2.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体育部,江苏常州213000)摘要:对美国阿拉斯加州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阿拉斯加州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包含K-2年级标准和3-5年级标准,具有基础性、系统性、针对性和终身性的特点,通过与我国的比较提出:我国小学体育应强化终身体育观念,构建系统化的课程内容,建设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发展趣味化的体育课堂等建议。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美国;阿拉斯加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2-0020-04

小学阶段是各项知识的启蒙教育阶段,是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一生中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小学阶段的体育运动是培养儿童良好锻炼习惯的重要手段。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分权制(decentrali-zatiomn)教育体制,阿拉斯加州(alaska)地处北美洲西北角,远离美国本土,是美国50个州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州,也是人口最少的一个州,阿拉斯加州在美国运动与体育教育协会naSpe(nationalassociationforSportandphysicaleducation)全国标准框架下颁布了适用于本州的体育课程标准。本文对阿拉斯加州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进行研究,为我国小学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完善提供参考。

1阿拉斯加州小学体育课程标准

阿拉斯加州教育主管部门以一个受过体育教育的人应该怎么样(aphysicallyeducatedstudentwill)的理念制定本州的体育课程标准,并按照年级阶段的不同分别制定了K-2年级、3-5年级、6-8年级、9-12年级的体育课程标准。阿拉斯加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包含了K-2年级、3-5年级两套标准,每套课程标准都有相对应的课程目标及要求。

1.1阿拉斯加K-2年级体育课程标准

K-2年级对应了我国的幼儿园一小学2年级,本阶段体育课程的目标是参与体育活动(engagedinavarietyofphysicalactivities),强调社会互动(empha-sizesocialinteraction),未来的参与(futureparticipa-tion)和享受终身体育(enjoymentoflife-longphysicalactivity)。本阶段标准提出在二年级结束后,学生应该做到如下行为,具体内容见表1。

通过阿拉斯加K-2年级体育课程标准,发现本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主要是促进身体健康的水平,逐步发展学生的基础运动能力,教学中根据这一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开设了有氧和无氧的基础身体练习,如平衡性、跳跃、行走、协调性练习、安全教育和基本体能发展等,并且提供了相对应的课堂环境和简单的器材,比如跳绳和呼啦圈,让学生自由探索运动的过程。通过教学、激励、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引导,知道如何去参与、如何去努力,建立行为规范,培养不仅关心自己更要关心他人的观念。

1.2阿拉斯加3-5年级体育课程标准

阿拉斯加小学3-5年级对应我国小学3-6年级,本阶段体育课程标准的目标是拥有成熟的运动技能(attainmaturemotorskills),学习运动的概念(earnmovementconcepts),探索健身的理念(explorefit-nessconcepts),强调在合作(cooperativeactivities)和改良游戏(modifiedgames)中体现个人和社会技能。本阶段标准提出学生在5年级结束后应该达到如下目标,具体见表2。

进入小学3年级,学生的基础运动技能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在本阶段运动技能开始朝着终身体育的方向发展,能够为终身体育起作用的运动技能在课程中出现的越来越多,而有氧运动和韵律操是培养身体活动能力的主要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小团体和小组合作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互相合作,共同探索,学生在学习和发展各种运动技能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理解了体育的精神。教学内容主要有踢球类动作、击球类动作、截击类动作及各种动作组合,用以发展身体协调性。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和成就感的体现。

2阿拉斯加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特点

2.1基础性

阿拉斯加小学K-2年级体育课程标准的目标强调了享受终身体育(enjoymentoflife-longphysicalactivity),具有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的特点。综观阿拉斯加两个年龄阶段的体育课程标准,可以发现,课程的目标、标准、要求,都是在朝着有效发展终身体育的方向在前进,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运动评价的习惯,培养对健康的理解,要享受运动的快乐,掌握运动的方法,理解体适能的评价意义,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满足自我对健康的需要,适应社会对健康生活的需要,为终身进行体育运动培养兴趣和能力。标准决定了阿拉斯加的小学体育教育不仅要看到近期的需要,更要预见到终身体育的需要,必须向终身体育的方向发展,而这也是阿拉斯加小学体育教育的宗旨。

2.2系统性

综观阿拉斯加州两套适应不同年级的体育课程标准可以发现,K-2年级与3-5年级课程标准具有较强的连续性。K-2年级要求完成身体知觉、运动、实物操作和动作表达等,3-5年级标准倾向于学生的各项生理机能、空间的定义、实物操作,更加强调与他人相互联系的概念。K-2年级要求通过课程使学生了解身体各部分运动能力、身体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及自身形态知觉,3-5年级在提高动作技能的同时,逐步提高儿童平衡、柔韧、灵敏、力量和耐力,并强调技能的综合,学会综合利用多种技能发展空间概念。K-2年级通过韵律操、民间舞蹈和游戏等运动形式同其他人建立联系,通过体育活动表达个人想法及感情,3-5年级强调集体中的相互作用,了解集体、伙伴、对手,让学生明白要想实现个人或集体的目标,必须要依靠集体间的相互协调、伙伴的帮助才能实现既定目标。

2.3针对性

阿拉斯加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按照年龄阶段的不同,划分为低年级(K-2)标准和高年级(3-5)标准,表现出强烈的针对性特征。不管是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还是针对个体的差异,从标准要求的多样性可以发现,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生所接受的体育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学生身体能力的发展水平、动作技能的熟练程度是体育教学的实施依据。体育教学中尊重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也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设置课程内容,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教师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而课程内容的丰富多彩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爱好、自己的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

2.4终身性

通过对阿拉斯加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研究,发现其具有强烈的终身体育色彩,标准重视学生体育情感和体育态度的培养,注重个体运动习惯的养成。小学体育是学生接受正规体育教育的最初时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时期学生所接受的体育教育是愉快的、正规的、安全的和全面的。阿拉斯加州的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以具有终身体育运动价值的运动项目和健身知识为主,主要有平衡性练习,走、跑、跳跃、击打球类,追逐奔跑和发展身体协调性的动作与组合,而舞蹈和韵律操更是受到极大的重视。这对于学生树立体育意识,强化身体机能和培养体育习惯非常重要,小学体育教育所产生的学习效果在学生今后所受的体育教育过程中将逐渐展现出来。

3阿拉斯加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3.1强化终身体育观念

我国于2001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标准》,由总目标、五个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三个层次构成目标体系,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口号,对我国小学体育教育起到了较强的引领作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小学体育教育显现出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不浓、健康意识淡薄、没有良好的运动习惯、缺乏基本的运动能力等现象。主观上有学生忽视体育锻炼,对体育运动缺乏必要认识的原因,但客观上,学校和家长过分地追求文化成绩而减少学生参与户外活动是不争的事实。主管部门应利用舆论进行宣传,逐渐扭转公众的体育教育观念。体育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增进身体健康,获得健康知识,掌握增进健康的技能,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最终实现终身体育。

3.2构建系统化的课程内容

我国目前所使用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标准》没有统一的教学内容,也没有统一的教学时数分配,更没有统一的教学方法,而是由各地区自行决定,这样虽然增强了体育教师的教学灵活性,但也出现了体育教师对新课标无所适从的现象。阿拉斯加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以小学生生理发育的阶段特点,通过不同阶段的身体能力和成熟度的提高达到强化运动技能的目的,教学内容多样化,对培养学生在身体、认知、情感、社会等诸多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国应积极探索体育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建设,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改进项目规则、器材、场地,同时增加一些内容丰富和符合学生特点的体育项目,提高体育课的多样性和娱乐性,并能够以学生不同阶段为主线构建起科学的课程体系,做到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高中与大学的无缝对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

3.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我国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主体,强调了教师的“教”,而没有对学生的兴趣和态度引起重视,体育课中教师绝对的权威化,制约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从阿拉斯加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可以看出,合作式的团队、竞争式的团队,各种各样的身体活动,学生互教互学等多样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得到了应用。我们应突出我国学生在体育课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因材施教,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得到更好的培养。

3.4采用趣味化的体育教学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的心理特征,对按部就班和约束性强的课程形式比较讨厌,比如体育课的准备活动,运动的游戏要比跑步更受到学生的欢迎。所以,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就需要体育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在课程中加入竞争性的游戏来配合主体教学。阿拉斯加小学的体育教学非常有针对性,强调学生个性的培养,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爱好,自己的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趣味性和娱乐性强的活动必然受到学生的欢迎。因此,我国的小学体育教师应因地制宜地构建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特色趣味项目和运动形式,积极调动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国在2003年-2007年期间,分5批在全国建立了1000所快乐体育园地示范学校,这说明我国小学体育正朝着趣味化的方向发展。

4结语

美国阿拉斯加州体育课程标准包含了低年级(K-2)体育课程标准和高年级(3-5)体育课程标准,其基于美国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体现了阿拉斯加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具有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理念。本文因篇幅原因并未将阿拉斯加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完全罗列,而是选择了具有较强代表性的可以充分反映阿拉斯加小学体育教育现状的标准进行解读,阿拉斯加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所展现的特点值得我国学习,我们应积极借鉴美国在小学体育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1]陈金凤.中美体育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杨清琼,美国中小学体育教育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中小学体育教学课程标准篇3

(一)教师自身业务能力的局限。体育新课标的颁布,给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也使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面临着挑战。以往的教学大纲规定了各个年级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体育教师只要能以纲带教,就很容易完成教学任务。而体育新课标只给教师提出了课程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和各个领域目标及所应该达到的水平目标,具体如何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则给体育教师留下了一个崭新的课题。调查显示:在被调查教师对象中,28.5%的教师接受过有关新课程方面的培训,并且对新课程的理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认为实施起来问题不大;31.8%的教师接受过新课程方面的培训,对其理念也有自己深刻的体会,但是认为实际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而有40.1%的教师虽然接受过新课程方面的培训,但是对其理念却没有深刻领会,对其实施没有良好的思路,认为实施起来比较困难;还有19.7%的教师根本就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上的新课程培训。这充分说明了目前河南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与新课标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给新课标的顺利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学校领导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决策者,他们的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整个学校各项工作重心的偏重。因此,体育作为一门教育课程,它在学校教育中地位的高低与学校领导对待体育的观念直接相关。通过对河南省中小学调查显示,认为新课改后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有明显提高的占10%,表面重视的占53%,根本不受重视的占37%。由此可知,河南省中小学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这是因为目前,大部分的中小学学校领导班子都是其他所谓的“主科”专业出身,对体育的认识不够。在长期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体育课在学校领导眼里是可有可无的一门课程,有的学校甚至把体育课作为学校开会、考试、打扫卫生的时间而被占用。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新课标实施的预期结果就很难实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难以深入师生的心中。

(三)新课程课程标准本身的原因。对河南省中小学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5.7%的教师表示认为在对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感觉比较顺手;认为实施起来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可以克服的有13.2%;认为太复杂而难于执行的有70.8%。说明大部分体育教师认为新课程标准过于复杂无法实施。所以有两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是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等各体系层面多(尤其“内容标准”)、结构复杂,影响操作;二是内容不够具体,难于执行。如学习领域目标中参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在每个水平目标中都有出现,都通过不同的文字表达其不同的要求,但是,其要求在教学的实践中却很难区别,因而难以实现;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没有具体的规定,意在给学校有更大的机动灵活性,却也容易使教师迷惘或造成他们消极的理由;教学评价内容广、形式多、运作复杂,教师难以接受。因此,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大难题。

(四)体育教师数量不足且分布不均。教师是新课程标准的传达者和实施者。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提出,不但给教师的数量提出了要求,而且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据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的61所中小学中,一共有在校学生146874人,而配备的体育教师的数量只有366人,其中每个教师需要带400多学生,有的教师甚至一个人能兼两个年级一、二十个班的体育课。而新课标则要求每名体育教师所带的学生不能超过6个班(大概300人)。这就说明了河南省中小学目前的体育师资力量与新课程要求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教师工作量大,由于教师精力有限,势必会影响体育课的质量,这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另外,有的小学没有专业的体育教师,则是由其他科的教师代教,有的学校甚至根本就不开体育课。

二、建议

中小学体育教学课程标准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结构教材建设实践教学

从培养中师层次的小学语文教师,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培养专科层次的小学语文教师,再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语文教师,长期以来,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教育类课程(以下简称学科教育类课程)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2001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给小学语文课程开发、教学理念、学习方式等带来了一系列崭新的变化。而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师培养框架中无论是课程结构、教材体系、教育理念还是实践教育,变革步伐已经落后于小学语文改革与发展的步伐。适应于《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进一步整合小学语文学科教育类课程,改革课程结构,提升课程层次,已经迫在眉睫。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改革牵动的学科领域也比较多,从《语文课程标准》新要求来看,矛盾集中在课程结构上。

一、课程结构改革

主要解决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的问题,应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构建语文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新格局,提升课程层次和扩充学科结构领域,提升课程的内涵,扩大学科教育类课程涵盖的具体学科范围。以往构成学科教育类课程的主干学科往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或者是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外加教育见实习作为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出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轻松驾驭静态的语文课程。“各有侧重”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课程开发、教学理念、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学科教育类课程各内部课程设置要具有对应性,并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形成合力;“区分能级”是指不同学科在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培养情感和价值观、探索过程和发现方法等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量不同,教育影响的结果也有长效短效之分,学科教育类课程内部课程设置要综合考虑能级,实现学科的互补;“明确阵地”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综合性、交叉性和自主性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内部课程设置要兼顾课堂教学主阵地、学校课外教育阵地和社会教育阵地,立足于不同的阵地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语文教育知识学习和语文教育能力的形成。以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领域扩充为基础,按照上述原则建构的学科教育类课程新格局,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四个方向和三块阵地”。

二、教材改革

主要解决目前学科教育类课程教材存在的不足,以适应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需要,编写贯彻《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理念的新教材。当前小学教育专业所使用的学科教育类教材,存在很多不足。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建设的角度看,目前缺少一套适合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需要的教材;从与小学语文教育关系看,当前使用的教材无论在体系上还是内容上与小学语文教育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对小学语文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的反映缺乏一定的前瞻性;从《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课程理念看,当前所使用的教材自身没有体现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三维统一,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也没有从这三个维度去解析。

三、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贯穿的语文课程理念,要求学科教育类课程要转变观念,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语文教育实践的能力水平,培养学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兴趣和情感。《语文教学标准》把小学语文教育当做师生不断探索、不断展开、不断体验的过程,客观上要求教师具有热爱语文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崭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具有比较强的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具有从事语文教育的综合能力。

课堂实践教学是指根据需要安排在课内进行的由学生为活动的设计者、操作者参与的语文教育活动,包括教学影像观摩、模拟教学、说课、评课和教学片断设计等活动类型。课外实践教学是指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语文教育活动,包括教具制作与设计、教育调查、试讲与实习、教育方案设计、教学软件制作、友好班级活动、教学及研究信息收集整理、家教等活动类型。这些活动类型多样,基本模式是一致的,那就是定向与激励(提出目标并设法使学生自觉追求目标)、同化与图式(将新经验纳入自己的能力结构框架中,并且能够形成稳定的程序模式,产生正迁移作用)、反馈与评价(师生都能全面了解活动全程,并就活动的过程、方法、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价)和强化与创新(通过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巩固能力,并且能创造性地独立开展语文教育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中小学体育教学课程标准篇5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标准教师素质能力

一、引子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速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于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了。经过充分酝酿和研究,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发下简称《纲要》),确定了改革目标。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都是前7次改革所无法比拟的。

《纲要》明确指出,要“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它以“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及“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等九个部分纲领性地规范了这次课程改革的内容。

2001年7月,经教育部同意,经过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7科18种课程标准正式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次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这次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它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地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之中,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二、英语课程改革回顾

自1977以来,我国中小学英语课程发展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7年—1990年,期间分别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78—1980)、《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1986)、《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1990)。(这一阶段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虽然不断调整修订,但却是建国以来第一个自始至终完整实施了的教学大纲,结束是时间是1998年秋,直到最后一批使用根据该大纲编写的高三课本的学生毕业。)

第二阶段,1988年—2000年(第二阶段的大纲编订实际上有一段时期是与第一阶段的大纲修订并行的),期间分别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1988)、《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1992)、《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1993)、《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供试验用)》(1996)、《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2000)。

第三阶段,是从1999年开始现已研制颁发出来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英语课程标准》)。

三、《英语课程标准》简说

从第一、二阶段的教学大纲来看,我国的英语课程研究从遭受“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创伤后,迅速改变了我国外语封闭状态,到逐步“科学、规范、开放、完整”,这些大纲担当起了历史的重任,保证了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但是,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各地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英语课程的开设情况、师资条件、教学条件、英语教学实际状况和当地对英语教育的需求等都存在着很大有差异。过去的英语教学大纲就没有区分这种巨大的差异,以单一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作为全国各地和不同类型学校英语教学、教学评价、考试和教材编写的依据,以统一的要求实施对学生的评价和考试等。这是造成我国教育资源极大浪费和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此,第三阶段也就是现在进行的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了改变这一现象,研制出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分级目标体系,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水平和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作为目标内容,将基础教育阶段从小学至高中英语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九个级别。国家英语课程标准要求从小学3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标准》第二级为小学6年级结束时的要求;第五级为初中毕业时的要求;第八级为高中毕业生时的要求。其中第一级、第三级、第四级、第六级第七级为过渡级,第九级为外国语学校和外语特色学校高中毕业课程目标指导级,该级别也可作为部分学校少数英语特长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方向。这种全新思路的级别划分,不仅对各地区、各学校和广大教师把握各个层次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具有清晰的指导作用,也对各层次教学过程的评价提出了较为明确的标准,而且对于教材编写和教学资源的运用,提供了具体的依据;最为重要性的是,过渡级别的设置,为各地根据当地英语教育的实际调整相应学段的英语课程目标,为英语课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提供了依据。

《英语课程标准》与其它17种课程标准大体一致,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五个部分组成。在“前言”部分,它根据《纲要》的精神,结合我国英语课程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六条基本理念。它们是:①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②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③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④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⑤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⑥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这是全新的教学理念,它们既是我们制定课程标准的理论依据,也是指导我们实施英语课程标准的准则。

四、《英语课程标准》的特点

1.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中、小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强化祖国意识,开拓国际视野,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将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而这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合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目标的确定,将英语课程从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提高到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既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又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格,从而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分级课程体系,保证课程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英语课程标准》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毕业整体设计英语课程,将英语课程的目标按能力水平设计为九个级别。级别的设定既与年级有一定的联系,又不完全等同于各个年级。同时,《英语课程标准》还指出,考虑到我国各地区教育的条件和发展的不平衡,根据国家课程三级管理的有关政策的规定,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或降低相应学段英语课程的目标要求。分级的设定,对中小学各年级的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和教材编写提供了指导,也为课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提供了依据和条件。

3.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

《英语课程标准》以描述学生“能做什么”为主线,强调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言学习要从语法讲解中和单词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交流与合作发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思想,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

为落实各项能力目标,《英语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实践性强、具有明确任务的“任务型”学习方式,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任务型”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策略,培养合作精神,增进对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想象能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促进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英语课程标准》还强调指出,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考虑当地的条件以及学生的需要,积极和有创造性地探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5.注重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建立了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应有益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利于学生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注重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力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为了全面、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还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倡学生、同伴、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

6.强调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作用

《英语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英语课程来说,语言环境的创设,语言运用的真实性和语言材料是否丰富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力保证。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技术的开发为英语学习创造了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和前所未有的空间。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针对本地区的条件,积极和有创造性地利用多种资源,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五、面对《英语课程标准》新挑战,积极推行教学改革

《英语课程标准》是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给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提出了崭新的课题,并指明了英语教师发展的方向。笔者认为,英语教师要勇于面对新的挑战,积极主动地实行英语教育教学改革。

1.思想上和行动上实现三个转变

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功能。变英语教师(teacher)为英语教育工作者(educator),做一个教育教学上的组织者(organizer)、设计者(desinger)和指导者(instructor),变以老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为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和活动为中心。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2.加快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1)英语教师应有强烈的事业心、敬业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2)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英语教育教学观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3)有宽广和厚实的业务知识,有终身学习的自觉性。

3.不断学习进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是实施《英语课程标准》的主动者和执行者。从目前来看,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在教学第一线的英语教师一是忙于教学,囿于局部经验,没有在职学习机会;二是满足于现有的教学经验,轻视理论学习,使课程理论与实践分离,教学水平达不到较高层次;三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不愿改变现有的经验,思想观念落后。这就提出了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迫切性。笔者认为,这种继续教育的战略重点应当成为有效地推动教师自主发展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不是一种从零起点的教育,不能停留在学科和技能训练的水平上,也不能追求教育内容的完整性,这里自主的学习是各种能力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应当认识到教师素质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持续地运用自主学习的手段整理分析教育经验、调整教育教学行为、更新教育观念和提高教学技能的过程。

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应当为英语教师的自主发展注入活力,

具体地说,应当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把英语教师的经验思考转变为以经验为基础的理论思考(不是把自己禁锢在一两种理论框架之中);

(2)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师的行为反思水平,为他们在教学领域的自主拓展提供专业性的方法和工具;

(3)有针对性地介绍英语课堂教学应用技术和技能;

(4)增强英语教师对真实英语的语言运用意识,为英语教师的英语水平的定向提高奠定基础。

从当今基础教育的形势来看,教师自身的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性课题。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对外英语系教授H?G?widdson指出:“只有受过系统教育、具有语言教学意识和业务能力的教师才有可能搞好语言教学。语言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以达到职业水平,必须发展个人的创造性。由此可见,终身学习应成为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具体说来,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应具备以下10种专业能力。

(1)认知能力(cognitivecompetence):包括归纳能力、演绎能力和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反思能力(reflectivecompetence):主要包括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对课堂教学整体行为的反思、对教学评估的反思等。

(3)设计创意能力(creativeanddesigningcompetence):主要包括英语课程的构思和设计、教学的构思、教学整体设计、教学过程的调整、教学材料的编制、组织、调整和使用等。

(4)执行能力(implementingcompetence):包括实施课程计划和整体教学计划、实施具体教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保持课程计划、整体教学计划和具体教学计划的一致性;教学过程的随机处理策略等。

(5)观察能力(observationcompetence):包括课堂现场观察、学生群体行为观察、学生个体行为观察、心理观察、观察信息的有效收集和分析等。

(6)话语能力(discoursecompetence):主要包括询问方法、交谈方法、领悟技术、有效表达技术、母语和英语的使用策略、学生话语失误处理策略、爷堂交际英语的系统掌握等。

(7)互动能力(interactivecompetence):主要包括师生间的互动模式的养成、互动模式的转换与变化、真实交际中的互动技术等。

(8)群体控制能力(groupmonitoringcompetence):主要包括班集体的建构(与英语课堂教学相关的方面)、课堂的管理技术、课堂活动类型的运用、课堂活动类型的转换、群体学习行为的养成、教师对教学群体的领导方式等。

中小学体育教学课程标准篇6

教材建设改革,主要解决目前学科教育类课程教材存在的不足,适应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需要,编写贯彻《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理念的新教材当前小学教育专业所使用的学科教育类教材,存在很多不足。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建设的角度看,目前缺少一套适合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需要的教材;从与小学语文教育关系看,当前使用的教材无论在体系上还是内容上与小学语文教育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对小学语文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的反映缺乏一定的前瞻性;从《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课程理念看,当前所使用的教材自身没有体现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三维统一,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也没有从这三个维度去解析。

学科教育类课程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流课程,传授语文学科教育知识、培养语文学科教育技能是它的两大基本目标,这两大基本目标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表述为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语文学科教育技能的培养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这一地位被无形中当作为“重点”,需要在这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语文学科教育技能”往往成了陪衬。

课程结构改革,主要解决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的问题,应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构建语文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新格局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指的是要提升课程的内涵,丰富学科教育类课程涵盖的具体学科范围。以往构成学科教育类课程的主干学科往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或者是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外加教育见实习作为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出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轻松驾驭静态的语文课程。而《语文课程标准》在理念上将语文课程当作一个不断开发、不断深化的动态过程,对教师的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教学方案的设计与整合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很高。适应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现有的以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为主干课程的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提高研究与训练的规格层次,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建设好着眼于宏观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小学语文课程论、教学设计和创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论和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语文课程资源和教育力量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学科体系。“各有侧重”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课程开发、教学理念、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学科教育类课程各内部课程设置要具有对应性,并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形成合力;“区分能级”是指不同学科在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培养情感和价值观、探索过程和发现方法等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量不同,教育影响的结果也有长效短效之分,学科教育类课程内部课程设置要综合考虑能级,实现学科的互补;“明确阵地”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综合性、交叉性和自主性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内部课程设置要兼顾课堂教学主阵地、学校课外教育阵地和社会教育阵地,立足于不同的阵地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语文教育知识学习和语文教育能力形成。以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领域扩充为基础,按照上述原则建构的学科教育类课程新格局,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四个方向和三块阵地”。

“三个层次”是指包含与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结合紧密的语文学科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以中观研究和探索小学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为主的课程论、教学论等学科,以及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案的设计与研究的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等学科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按照从一般到具体的次序,越来越贴近小学语文教育实践,将课程开发、教育研究、教学技术、实践方法、课程评价等内容整合其中。“四个方向”是指具体课程设置主要围绕课程开发与研究、教育技术(主要指软性技术)、教育研究与设计、教育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而又突出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专业知识能力的传授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影响。“三块阵地”是指课堂教育与训练阵地(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课外活动教育与训练阵地和教育实践阵地(包括到小学进行的见实习和参加社会语文教育活动等)。各个阵地学生和教师承担的角色任务各不相同。这样的课程格局既符合一般课程建设的理论模型,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造等多方兼顾,又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训练。

中小学体育教学课程标准篇7

新课程标准小学体育教学方法

一、前言

新课程标准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提出的。然而,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旧式教材的传统教法已不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体育老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只有顺应新课程标准的潮流,随之转换体育教学观念,并领悟体育教学的新理念,重新认识、定位、建构学校中的一系列现象和行为,才能担负起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重任。只有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有高质量的教育水平。

二、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入体育锻炼的人越来越多。可以说,参加体育锻炼,现如今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要从娃娃抓起,因而小学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领悟其精神实质,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把“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落实到每个小学生身上,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指导学生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具体到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都要考虑到小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使小学生从心里能接受并乐意学习。尤其是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教师都应向学生传授,这更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养,陶冶情操,发展个性。

三、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应从以往的决定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及参与者。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适时、全面的指导上。为使自己达到适时、全面的指导,就应适应时代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仅要深入研究教材,更要了解自己所教小学生的心理、情感、能力基础、态度等。只有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为小学生提供学习的信息,提高指导效果。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应充分转变以往角色,把自身的指导作用突显出来。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

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育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比如,教师在各年级重复出现的一些动作上,可以让学生自己为讨论、去解决,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去完成,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练、让学生自己去组织。这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更好的完成体育教学。

为了更好地弘扬小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使小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教师应在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上多下功夫。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小学生成为主要角色,提高小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自觉性、主动性,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主动参与学习带来的喜悦和成功。其次,教师的教学态度影响着学生的情绪,而学生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体育教学实践课大多在操场上,小学生容易受干扰,教师更应精神饱满、和蔼可亲。这样小学生才能感到轻松、亲切,才会产生积极的情感,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即使有一定难度的动作,也会开动脑筋,想办法掌握它、学会它。此外,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机会,使他们的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同时,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加深学生对体育原理的理解和对运动的体验,这也有力于帮助学生树立自我锻炼的意识,培养自我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要儿童化、游戏化、兴趣化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表现形式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即“四段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能力培养,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可以说,这种固定模式的教学结构,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丧失了兴趣,这完全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来选择最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

1.儿童化

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可以说,小学生的“本性”往往是毫无保留的反映在体育课中,因此体育教师要按照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组织体育教学,以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

2.游戏化

游戏作为一种活动形式,趣味性很强,又能够全面发展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愉快教育的好帮手。把游戏贯穿于体育课的始终,渗透在课堂的各个环节,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便于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可以加强小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3.兴趣化

根据小学生很好动、爱新鲜,不喜欢过多的重复练习的特征,小学体育教学手段应多样化,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在小学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同一动作而感到厌烦,因此教师可采用游戏法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整个课堂的气氛。

总而言之,教学方法力求儿童化、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小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体育的教学目标。

六、结束语

体育教育是一门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这就进一步促使教师在对待小学生体育教育工作上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作为小学体育教育的教师,除了要了解和掌握体育教育教师的行为规范并形成相应的态度和情感外,还应当密切结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爱新鲜、求知欲望强烈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始终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新颖多样为教学模式。同时,更要善于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以适应新时代小学体育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朱琳.再议新课标下的小学体育教学[J].教学研究(新课程・小学),2010,(8).

[2]吴建刚.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改进[J].中国教育(教海探航),2009,(6).

中小学体育教学课程标准篇8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课程;好课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2-0062-03

什么是好课?就基础教育体育课程而言,在教学大纲年代好课可能意味教师要按照生理负荷曲线安排课的密度,学生要有“汗和乐”的效果。新课改后,对好课的认识越加泛化了。好课可能意味着学生喜欢了、高兴了,好课可能意味着学生学懂了,也可能意味着学生参与了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等。对什么是体育课程“好课”的不同认识,不利于一线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因此,有必要分析产生体育课程“好课”认识不一的原因,并提出判断“好课”的基本方法。

1对体育课程“好课”认识不一的原因

对体育课程“好课”认识不一,既有理论层面的原因,又有实践层面的原因。

从理论层面来看,体育学科的理论研究还很不成熟。单从体育教学内容上来看,对各学段教什么以及教到什么程度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例如篮球,初中应教哪些技术、高中应教哪些技术、都分别教到什么程度等一系列问题缺乏相关研究,因此缺乏好课的内容判断标准。

从实践层面来看,还存在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从主观上看,可能是评课人对体育课持有不同的观察角度。例如,如果评课人只将学生“乐了、热了”作为评判好课的标准,那么学生是否学到技能就不那么重要;如果评课人重点看学生在体育课上是否“学会了、学乐了”,那么对学生是否运动了或有多少的运动负荷可能不那么在乎。从客观上看,原因主要是体育课程基本规定性的缺乏。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现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2006年就曾提出了“对优秀中小学体育课的基本要求(试用)”。目前,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正在对《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规范与基本质量要求(征求意见稿)》进行意见征集,可以预期,关于什么是好的体育课将会有一个权威的评判依据出台。还有评课人本身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例如,评课人对体育课的类型认识不足,就可能会忽略了“好课”判断的前提条件。因为,不同类型的体育课,教学的侧重点是不相同的,评课的关注点也会有所区别。或者,评课人对于不同学段的体育课的学生特点不清楚,忽视不同学段学生的差异和学段内容的差异,以及学段目标的不同等,也可能导致判断错误等等[1]。

2判断体育课程“好课”的基本方法

虽然对好的体育课认识不一,但要统一认识,使评价更客观,还是有一些基本方法可循的。这些方法就是要明确所评体育课的类型、审视教学内容是否合理、分析教学目标是否具体、判断教学方法是否适切、观察教学效果是否达成。

2.1明确所评体育课的类型

不同的体育课类型,即使内容相同,目标也可能不同,所采用的方法和最后的效果也会不同。因此,在判断一节体育课是否是好课时,首先要明确体育课的类型。

依据体育课教学任务的要求,体育课分为新授课、复习课、综合课和考核课等。这些课的教学任务不同,目标就不同,方法和效果的判断标准就有区别。如评判新授课时可能要更多关注学生是否学会新授内容,而复习课的评价要更多关注学生的练习密度。

依据体育课是否是展示课,体育课可分为常态课和观摩课。观摩课可能更多关注学理,如课的设计等;常态课可能更多关注学力,如课的效果等。希望常态课都能像观摩课一样准备,观摩课都能像常态课一样能接地气,并将观摩课或常态课的判断标准照搬到常态课或观摩课上来,显然不合理。

依据不同学段,体育课可分为小学体育课和初中体育课,小学体育课还有低段和高段的划分。不同学段体育课的特点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评判时的关注点也不同。如小学低段体育课主要采用游戏的教学方法,要更多关注孩子的玩和乐,以激发体育学习动机;而小学高段体育课和初中体育课可能要更多关注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和学力培养,因此,评判视角会有不同。一堂体育课,玩老鹰捉小鸡游戏时学生头戴小鸡装饰物,戴在一二年级学生头上会觉得很可爱,戴在五年级学生头上就会觉得很别扭。在低学段看到这个游戏可以认为教师是为提高学生活动量而设计的,在高学段看到这个游戏就要考虑是否能与下面的教学内容衔接,是否为学习变向跑和急停做准备。

依据体育场地器材等的配备情况,体育课可分为场地器材充足的体育课和场地器材不足的体育课。在场地器材不足的体育课上,如果用场地器材充足的要求来评价就不合适了。因此,应关注教师是否自制器材或是否采用学生合作学习来解决器材或场地不足,或是否采用其他替代性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而场地器材充足的体育课则应关注教师是否充分利用了场地和器材。

体育课还有很多分类,如理论课和实践课、自选内容课和规定内容课等等。每一种分类都有不同的评课视角。因此,在进行好课判断的时候一样要先明确课的类型,才能有助于评课视角选择和方向把握。

2.2审视教学内容是否合理

不同学段的体育课内容应有所不同,但第8次新课改实施的体育新课程标准,未规定哪个学段哪级水平具体要教什么内容,只有“目标引领内容”的要求。面对数量庞大的体育项目,体育教师很难对教学内容做出合理的选择。在教学大纲年代的体育教学,由于哪个学段、哪个年级、哪个学期教什么基本上都有较为明确的规定,因此,判断好课时无需看选择的内容。而现在,由于内容没有明确规定,因此,评判教学内容选择是否合理,也就成为评判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

毛振明教授[2]认为“好的体育课的核心是好教材。”而一个教学内容该不该选,选的是否恰到好处,一是看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二是看是否能够达到课程目标要求;三是看所选内容是否具有学科特性。

教学内容的选择涉及到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的教学内容两个层面。

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指上面所说的教材,新课改以来,课程内容规定性的缺失使得大量的体育和非体育项目,及大量乡土教材进入体育教学。这些内容有的是具有文化传承意义和身体锻炼意义的体育项目,可称为“准体育教学内容”,如珍珠球、抖空竹等等;有的是具有以上意义,但需要加以教材化加工才能进行教学的体育内容,可称为“前体育教学内容”;也有的是不具有锻炼身体意义的,不能够达到课程目标要求的“非体育教学内容”,如棋类和电子竞技等;也有不具有学科特性的“伪体育教学内容”,如用扁担、挑南瓜等。

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指一节课内各部分的具体教学内容,如准备部分、基本部分、放松部分各选择什么内容。评判好课时要审视各部分的内容是否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如粘年糕游戏在小学低学段可能不如小学高学段效果好;老鹰捉小鸡游戏在初中可能不如小学效果好。又如同样是运球,小学可能主要在运球游戏方面,初中就要涉及运球技能的教学。同时还要审视各个部分教学内容是否能够衔接,如上面提到的老鹰捉小鸡如果是为了主要教材加速跑、急停或变向跑而设计,可能就比单独的一个游戏更合理。

2.3分析教学目标是否具体

体育课从课程的层面和从教学的层面都不能回避目标问题,假如一节体育课脱离了目标,未按照课程目标把握总体方向,未设定教学目标,并在课结束以后达不成预定目标,都不能算是好课。因此,评判是否是好课,在明确课的类型和内容以后,就需要依据课程目标,对教学目标做出初步的判断。假如课远离目标,不管上的是什么内容,采取的是什么方法,都不能判断该课是一节好课。当然,就一节体育课而言,教学目标需要具体、有可评性,否则,笼统的目标难以做出达成与否的准确判断。

从课程层面来说,目标要引领内容,教师要基于课程目标选择教材,即课程教学内容。而在教学层面来说,内容是先确定的,教师要根据整个课程目标和课的内容具体化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果一节篮球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师可以根据课在单元中的位置确定具体教学目标,如“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能够在3m的间距互传20次”。如果不能看到教师的教案,那么就要根据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分析其课的教学目标,如有的教师会宣布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有的教师会在布置学生练习时有具体要求,如果这些都没有观察到,教师的教学目标可能就不是具体的。教学目标不具体,不能评为好课。

2.4判断教学方法是否合适

有了目标、有了内容,且目标制定和内容的选择也十分合理,依然不能就此直接判断是一节好课。因为,目标的达成、内容的学习都需要借助于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来实现。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转变学习方式,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入课堂,因此,在判断是否是好课的时候,就要根据教师是否有选择性地运用新的学习方式,运用的是否合理等都是判断好课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如在新课改初期,探究学习常常被部分老师理解为“提问——分组讨论——回答”的教学过程,形式上的探究学习,难以达到真正的探究学习的目的,只是一种“探而未究”的教学形式。

2.5观察教学效果是否达成

体育课上成了什么样,最终是要看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如何。一堂课的实际效果能反映出教师教学的实际水平,也能反映出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这一点可以从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行为上做出判断,如教师的讲解示范水平是否较高,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否有效发挥。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上也可以做出判断,如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高涨,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正确,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积极发挥等等[3]。因此,从教师层面来看,不能将做了规范的讲解和标准的示范就认为是好课,还要看教师讲解示范的时候对学生做了哪些学法的指导,假如教师只会讲和做,学生不会听和看,依然达不到讲解示范的目的。看学生,不能只是看学生乐了、热了,还要看学习的态度,以及是否掌握了学习的有效方法等等。因此,教学的实际效果在判断是否是一节好课方面也不能忽视。

什么样的体育课是好课,存在认识不一的问题,原因多元,更多是主观上的以偏概全。而好课是具有相对性的,判断一节体育课是否是好课的基本方法是需要考虑授课的类型、内容、目标、方法以及效果等方面。在明确课的类型的前提下,只有目标明确,内容合理、方法科学,且效果突出才能算是好课。

参考文献:

[1]于素梅.体育常态课与观摩课的连点[J].体育教学,2010(11):59-62.

中小学体育教学课程标准篇9

【关键词】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认识与思考

1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

1.1教学目标的变化:体现了课程目标的多元性

《新课程标准》在编写体系上作了积极的创新,构建了学习领域和目标领域内容,以目标统领内容代替了以往教学大纲的教材体系。这是新中国体育课程建设历史上的一个创新,具有重大的意义。要求教材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出发,以运动技能教学为基本抓手,结合其他领域学习内容的展开,精心设计、全面协调了各个领域学习目标的发展路径,充分地体现《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多元性的特征。

1.2教学内容的变化:体现了学习内容的适应性

《新课程标准》为体育教学构建了新的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是相当全面的,有的目标还是崭新的。而且,在各个目标下面还有具体的行为性、内容性的子目标,这些子目标既是目标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体育教学实施与改革的依据。这样做有利于将体育课程标准的具体的目标和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防止目标与内容相互脱节,出现“两张皮”的现象。

1.3呈现方式的变化:体现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深刻体育含义的问题;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如提出了大量富有启发性的体育问题。让学生在一种欢愉的气氛中完成学习,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加强健身性、养护性的身体练习内容,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健身意识。它一改以往体育教材以运动技能学习为主要目的、重视运动技能学习而轻视学生自我保健能力培养的陋习。开发了运动处方、民族健身养生方法、安全行为与演练、救护方法与演练、作息时间检点、饮食营养检点、锻炼状况检点等内容,使体育实践内容可以更加丰富多彩,使体育锻炼和科学养生保健结合得更加紧密,也使学生可以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选择体育学习内容和方式。

2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的思考

2.1新课标下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新课标下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再向以前教学大纲那样有统一规定,因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当然,原则上必须求稳求实、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第一,系统知识与系列活动的关系。教学内容选择的关键是要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科课程中知识、原理和技术在活动中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的相互转换,使学生愿学乐练,受益终生。第二,考虑到民族、地区及城市与乡村差异的关系,因而尽可能地从实际出发,挖掘乡土教材和民族传统教材,注重所选教材的特点,突出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在:(1)发展身体素质练习的教材;(2)游戏类教材;(3)各项体育活动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战术在实践中的运用;(4)乡土教材和民族传统教材;(5)韵律体操与舞蹈、娱乐体育和医疗保健体操等项目上,可不拘一格,敢于取材,大胆创新。

2.2新课标下体育课教学结构的变化

首先,从师生关系上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在是系统地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与技能,而是启发、诱导学生根据计划目标,自身的兴趣、爱好,来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和指教,身体练习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其次,从组织教学方法上讲,技术、技能的学习不再是精讲多练,教师一统课堂的教学模式,而应该是多姿多样,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及组织形式的聚集;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向学生进行适当的示范、表演、指导、辅导及总结,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其教学组织形式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运用并有所创新,采取诸如教学分层式、自主选择式、自主结合式、俱乐部式等。不求规范统一,但求学生练习主动积极、创新求趣。通过创新求趣,张扬学生个性,进而缩短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2.3新课标与体育课的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对学生身体能力的评判,而忽略了教学评价中督促与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及通过反馈改进学习的功能,也忽略了身体差异与体能大小,因而教师与学生大多追求分数。致使客观上的分数与实际能力脱钩,因此不利于发现与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不利于了解学生的需求;不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确立自信。其数字式的分值往往损伤了学生的自尊,扼制了学生个性的张扬。新的体育与课程标准提出了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以及学生互相评价相结合,同时又专门提出了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强调对所学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了解与运用,重视参与性、健身性及娱乐性的统一。即客观求实,承认差异,又注重能力发展。使评价体系尽可能地反映出学生情况,评断更趋于合理。这种较为客观体现“健康三维观”的教学课程评价体系,不失为教学改革上的一次飞跃。

3新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3.1加强专职体育教师的配备。目前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存在数量不足,业务素质不高的问题,体育教师兼职人员较多,一些学校往往安排部分无法胜任其它学科教学工作的老师任体育教学,从而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课改的顺利进行。国家规定必须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活动时间,每周开设3-4节体育课,由于师资的缺乏,无法按要求安排课程。

3.2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利用多种方式组织广大教师积极学习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并在参与实践、研究和学习中逐步提高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改善教育行为,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

3.3落实学校场地器材的配套。《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给予学校和教师以更大的选择余地和自主的空间,大大降低了对特定场地和器材的依赖。但是,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许多地方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十分不足,造成体育场地、器材的严重缺乏。

我们体育教师要改变观念,解放思想,运用新的有用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的潜在创造因素,不断培养学生的潜在能力,造就“四肢发达,头脑同样发达”的新型人才。

总之,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了一场革新,无论是教材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框架结构,它将更有利于实现体育的社会功能,体现体育育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中小学体育教学课程标准篇10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标准

目前,国家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中小学实行新的课程改革,采用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改是以“三个面向”的指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适应时展的需要,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

新课程改革关系到我国能否适应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能否将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不竭的人力资源,是影响党、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大事。面对如此繁重、深刻、涉及教育方方面面的改革,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作为教育教学的物质保障和支持系统,也必须同步进行深入改革,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新要求,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同时在改革中得到提升和发展。新课程标准加强了实验的教学,体现之一是把实验与其他教学内容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还有一点与过去的教学大纲不同,没有对实验的具体做法、使用的仪器设备等作出硬性的规定。新课改对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配置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有关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标准修订方面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一、配置标准修订的重要性

1.旧的配置标准实施现状

原配置标准是按照旧大纲、教材制定的,已经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发展。教学仪器设备品种繁多,配置标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如仪器数量因教材的变化导致设置不太合理、设备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存在浪费现象等。目前,为学生提供的仍是常规实验仪器,实验室配置也停留在原教材基础上,一般为原教材的验证性实验而设计,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新课程标准高度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媒介和工具,不仅能为学生认识实验仪器、设备和工具,也蕴含了获取真知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的方法。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因此,一方面为突出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在统一课程标准指导下,采用多种版本教材。另一方面新教材十分强调探究活动,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要求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和研究性学习,所用的实验仪器,可以是各不相同的。为此在精心选择配备常规实验室和常规实验仪器的同时,应配备相应的科学探究实验室和配备科学探究实验仪器供学生探究活动之用,鼓励学生自主实验、自主探究。

3.教学仪器设备的重要性

教学仪器设备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媒介。新课改对实验室教育装备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对做好教学实验寄托的期望和高要求应使我们对各学科实验室和专用教室的建设以及仪器设备的装备工作给予新的认识,进一步予以加强。实验室今后作为主要的教学场所,必须增强其功能和提高装备水平,要加大投入力度,充实常规仪器和现代化教学设备,不断进行仪器的更新和消耗品的补充,才能发挥其作为开展探究式学习基地的作用,能为学生自主设计和进行实验提供多种仪器设备。

原有的配置标准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的要求,必须有新的配置标准来支撑新课程。配置标准是依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能有效指导实验室建设,有力支撑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4.教育装备招标采购的指南

科学合理、配备规范的配置标准,是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按照现行使用的不同版本的教材制定的,成为实验室建设的规范条件。配置标准的颁布实施,可积极推动新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实验室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装备进程,科学合理的配置标准是实施新课程教学、实践操作和设计,保障师生安全的基本条件,是建设规范、标准的实验室的基本保证,是教育装备部门实施采购和装备建设的主要依据。

二、配置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及实践

1.满足新课程标准

配置标准的修订要满足新课程标准,有力支撑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教学仪器设备是实施课程改革和促进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增加了很多体现学科前沿、贴近生活的新内容,特别是理化生课程内容与原有教材相比,增加不少新的内容,这需要有新的教学仪器设备来支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而原来颁布的配置标准是在教学大纲和教材基础上进行制定,有些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内容要求。应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对原配置标准进行修订。必须处理好演示与分组实验的关系、必配与选配的关系、传统与新仪器新产品的关系。2009年已着手修订初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细则,市教委已印发了《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细则(修订)》通知(京教基[2009]25号)。修订前,我们先后对全市19个区县近1600余名教师、教研员进行抽样调查和访谈,深入到一线教学中广泛听取教师意见,根据教师的意见修订了小学和初中办学条件标准细则,其中小学94种、初中180种必配教学仪器调整为选配。

2.体现探究性

教材只是为了给学生架设一座跨进学习领域的桥梁。新课程要求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次课程改革十分强调科学探究在课程中的作用。科学探究是一类教学活动,也是一种精神。教材从整体上是以探究的思路展开的。强调“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探究性实验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活动。根据教学内容选定探究的课题,创设问题情境。旧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内容多是验证性的,但探索性的实验内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在课余时间开发一些课外实验,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配置标准应有力支持探究性实验的顺利开展。

3.体现时代性、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体现时代要求。要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积极促进教学仪器作为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实物媒介的发展。将新技术的最新成果及时应用于教学仪器的设计与开发。开发实验材料,为学生动手提供丰富的实物资源,把消耗性材料写进新配置标准。

新配置标准中应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比如,新课程标准中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大都提到了投影片、挂图、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多种形象化教学手段对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作用,因此要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比如,利用数码相机开发课程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以学生为本的一个重要表现。数码相机可制作教学图片代替扫描仪、摄像机的一些功能。注重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实验教学发展。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今教育装备的热点,能使我们实验教学现代化,它对实验过程的控制以及将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我们不能过分依赖,也存在着一些缺点,比如缺乏实验的真实感、缺少动手的机会等。要让多媒体和亲手实验结合起来,用信息技术改造某些已有的实验、增加原来不能做的实验,发挥出其最大功效。

教材的许多地方介绍了用传感器进行的物理、生物等实验。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实验、诸如通过计算机实时测量、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在修订配置标准时,应对厂家的产品型号、使用方法等统一标准,将信息技术的应用规范化、标准化。

我们组织配置标准修订小组的专家赴烟台、重庆全国教学仪器设备展示会及海淀设备展、国际教育博览会、自制教具展等参观考察新技术、新产品。

4.开放性、选择性、特色性

新课程标准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开放性,它对教学内容只做了原则性的规定,为教材编写者提供了较大的发挥余地。由此形成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的差异性和教学方法、实验方法的多样性,给教学仪器配备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新配置标准应兼顾不同地域、不同教学水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实施新课程,就是要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各自学校各自班级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要结合实际去开展工作,切不可选出一个固定的模式。新配置标准应体现出本地区的特色。比如,结合实际开发自制教具。选择优秀的自制教具样本,作为配置标准的内容。新配置标准配备的仪器设备应不断补充更新。

5.质量问题

目前的教学仪器设备主要是通过招标采购的,招标的主要指标是价格,一般是谁的价格低就招谁的。企业为了中标只有相互压价,中标后以降低成本、降低质量来换取利润。

仪器和设备,尤其是一些工具存在质量较差、技术含量不高、安全性能不强的问题,一些产品使用材料差,设计不合理,有的做工粗糙、工艺较差,有的存在安全隐患。针对这些问题,修订配置标准要重视产品的质量问题,对规格型号功能等主要技术规范要标准化、规范化,保证仪器设备的质量。

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是实验室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教学的基本支撑,关系到新课改的成败。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必须结合本地区实际,必须抓住新课改的机遇,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技术装备工作全局,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特别是新课改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供重要的保障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鲍农农.主题式学生实验的开发和实践[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