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儿童散光如何治疗和护理十篇儿童散光如何治疗和护理十篇

儿童散光如何治疗和护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6:54

儿童散光如何治疗和护理篇1

张静楷,男,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眼科学硕士。从事眼科临床工作十五年,熟练掌握青光眼、白内障、眼外伤等眼科常见病的诊断与处理。近年来专攻斜视、弱视和小儿眼科,尤其擅长斜、弱视诊断、弱视训练和斜视矫正手术等。在中华系列与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儿童弱视治疗的相关问题

弱视是最常见的儿童眼病之一,发病率为3%~4%,估计全国弱视儿童在1000万例以上。通俗地说,弱视就是眼外观和眼科检查并无明显异常,经散瞳验光,配戴矫正眼镜后,视力仍不能达到正常的情况。其危害在于患儿不仅视力差,而且不具备完善的双眼视功能及精确的立体视,不能很好地完成精细工作,因而成年后不能从事那些对视力或立体视力要求很严格的专业,如航天航空、航海、医学、机械制造等,造成终身遗憾。

在弱视治疗上,许多孩子家长仍然存在着不少误区,导致失访及不配合治疗,影响最终的治疗效果。因此让家长了解正确的弱视治疗常识非常必要。

问:弱视治疗的关键是什么?

答:弱视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和长期坚持。日常生活中,若发现孩子看电视时喜欢往前凑,常常眯眼或歪头看东西,在陌生环境中反应慢或行动迟缓等,即应引起重视,尽早到医院检查。幼儿园入托时视力检查以及每年1~2次视力普查,也有助于发现问题。弱视初治年龄越小,疗效越好,如果错过了治疗时机,疗效很差甚至无效。一般7岁前治疗效果较好,7岁后治愈率明显降低,13岁以后治疗基本无望。弱视治疗需要时间较长,一般为3年甚至更长,因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有恒心。

问:弱视的诊治为什么要散瞳验光?

答:“弱视和斜视的诊断与治疗,从阿托品开始”,这是国外一位著名眼科学者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一针见血地阐明“散瞳”在弱视的诊断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对弱视患者首先要进行屈光检查,但是因为儿童眼睛的调节力非常强,这种调节作用是眼球内的睫状肌收缩使晶状体变凸的过程,由于睫状肌收缩程度时时变化,通常向近视方向偏移,在这种状态下验光所得出的结果是不准确的。所以验光前应用睫状肌麻痹剂(散瞳药),使睫状肌处于麻痹状态,同时伴随瞳孔扩大,才能测出真实的度数。小儿必须应用阿托品(强睫状肌麻痹剂)充分麻痹睫状肌,验光结果才能准确。青少年调节力较儿童减弱,可使用托品酰胺等快速散瞳剂也能达到麻痹睫状肌的作用。有些家长顾虑散瞳会影响孩子的眼睛,尤其担心阿托品散瞳会影响孩子的生活而拒绝接受散瞳,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阿托品散瞳后由于瞳孔散大,调节麻痹,会出现短期的怕光、视近模糊等,除了看书、写作业有困难外,不会影响其他活动,一般停药后2~3周症状消失,瞳孔复原。除少数青光眼及对阿托品过敏者外,在眼局部正确使用阿托品对眼睛和全身都不会造成不良影响。

早在1994年,卫生部妇幼司就曾颁布了《儿童弱视防治技术服务规范》,规范中规定屈光检查:12岁以下用阿托品;12岁以上用托品酰胺或后马托品。有内斜视者首次验光仍须用阿托品散瞳。可见给小儿使用快速散瞳剂散瞳以及大孩子免去散瞳验光的做法均是不规范的,势必影响到弱视的诊治。

问:弱视的常用治疗方法有哪些?

答:弱视治疗首先要经过散瞳验光,配戴合适的矫正眼镜,强调必须所有时间均要配戴眼镜,这是弱视治疗的基础。此外还需要配合其他治疗:⑴首选遮盖疗法,即将好眼遮盖后强迫使用弱视眼,双眼弱视可以交替遮盖。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效果肯定,适用范围广。如果再配合精细工作,如穿珠、描画、刻纸等,可加速视力提高;⑵光学药物压抑疗法,对于不适于完全遮盖或不能坚持遮盖的小儿,通过阿托品或镜片模糊好眼,强迫使用弱视眼;⑶视觉刺激疗法(Cam治疗仪),主要用于屈光不正引起的弱视;⑷后像疗法,必须到医院由医护人员来进行;⑸多功能弱视综合治疗仪,近年来国内不少厂家研发出系列弱视治疗仪,将多种治疗功能整合在一台仪器上,在临床推广中取得了一定疗效。

问:弱视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答:在弱视治疗过程中,首先家长要明白治疗的重要性,给孩子做思想工作,使其理解并坚持戴镜遮盖治疗,不能因为孩子依从性差而放任自流;同时要获得老师的帮助,督促孩子在学校坚持治疗。小儿若在认真看护下强迫进行治疗,并能严格遵守医嘱,坚持使用弱视眼1~2个月,视力一般多能提高。此外精细工作要做足时间,要保证足够的精细度,如果视力已达到0.7再穿较大的珠子就起不到训练的作用了。新型弱视综合治疗仪的等级精细目力训练功能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根据患儿视力情况选用不同视标,可始终对弱视眼保持一定刺激,效果较显著。

配戴眼镜在弱视治疗中是基础,有些家长顾虑眼镜越戴越深,恨不得早点摘镜,有些家长则以为配完眼镜好好戴着就是了,不必再验光换镜,这些想法都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患儿眼睛屈光不正,必须矫正,戴眼镜本身并不会加深屈光度数。过早摘镜常会引起弱视复发,使前段时间的努力付诸东流。能否摘镜应由医生通过验光等检查并结合患儿的情况来决定,切不可自作主张。孩子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两眼的屈光度也常会发生变化。所以一般每半年至一年就要散瞳验光一次,眼镜度数有变化就要重新配镜。即使度数没有变化,但因镜片磨损或因儿童面部发育造成原来镜架不再合适也需要更换眼镜。

弱视眼经过阶段治疗视力恢复正常,有些家长自行中止了治疗,以至于视力再次下降,这属于弱视复发。因为弱视眼视力恢复后,仍需要巩固治疗一段时间,该阶段仍应继续遮盖,只是在医生指导下可以根据情况逐渐缩短遮盖时间,并应定期复查,一般随诊期为3年。

儿童青光眼

青光眼作为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已经越来越多地为大众所了解和重视,它和白内障等疾病不同,一旦长期高眼压对眼睛产生损害导致视力下降、视物范围缩小,就没有恢复的可能。当成年人出现眼红、眼胀、视物模糊,视物范围缩小以及偏头痛等问题时,会让人联想到得了青光眼。不只是中老年人,儿童也会得青光眼。

青光眼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甚至是刚出生的婴儿。儿童青光眼并不少见,其大部分是先天性青光眼,还有少部分由于外伤、炎症、肿瘤和其他眼部先天异常等引起的继发性青光眼,大约有10%的盲人就是由于先天性青光眼所致。先天性青光眼是由于胚胎发育异常,眼球结构先天变异造成。按照发病年龄分为婴幼儿型青光眼、青少年型青光眼以及并发其他眼部或全身其他器官发育异常的先天性青光眼。因为目前尚无特效预防儿童青光眼发生的措施,所以对儿童青光眼的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就显得非常关键。

婴幼儿型青光眼在新生儿期或3岁以内发病,大多数在1岁以内发病,常为双眼,有遗传因素,最先可出现典型的怕光、流泪、眼睑痉挛三联征,同时还伴有眼红充血、黑眼球发灰发白似磨砂玻璃状(角膜混浊水肿)。小儿眼球壁较薄,由于高眼压的持续作用,眼球逐渐扩大,外观看来黑眼球很大(角膜横径增大),有些患儿出生时角膜就已变大;眼底视神经乳头凹陷扩大,进展较快。如果发现婴幼儿有怕光、流泪等表现,角膜横径>12毫米,就要怀疑是否为先天性青光眼。

青少年型青光眼在3岁至30岁期间发病,又称为发育性青光眼。由于青光眼的症状出现较晚,眼球壁已发育较好,因此外观无眼球扩大;起病比较隐蔽,一般没有怕光、流泪等表现,容易被忽视,有时只表现为近视进行性加重。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现看灯有彩圈(虹视)、眼胀、头痛、恶心等症状,并可有视物范围缩小现象。

所以对于有上述表现的,特别是家族中有先天性青光眼患者的儿童应及时到医院进行眼底、眼压、视野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青光眼,及时给予相应治疗。

儿童青光眼的药物治疗除了滴用缩瞳剂有可能升高眼压外,其他用于成人的降眼压药物都可使用。手术是先天性青光眼的首选治疗,但儿童手术方式与成人手术方式不同,应由有小儿眼科经验的医师进行手术。婴幼儿型青光眼及时手术其成功率相对较高,如果眼压控制后角膜持续混浊,可考虑角膜移植。而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型青光眼不仅对药物治疗反应较差,手术效果也不甚理想。所以做了手术不等于一劳永逸,应长期随诊,了解眼压控制和视功能变化状况,必要时给予药物或二次手术治疗,对患者的视功能丧失有预防作用。

儿童近视眼不容忽视

目前儿童近视眼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情况令人担忧。造成发病趋增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没有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大多数患者自幼读写姿势不正确,经常趴着、躺着、行走或乘车时看书写字。这种阅读距离过近或在不断变化中用眼,导致眼调节负担加重,引起疲劳。

2.连续近距离工作时间过长,如中小学生普遍较重的学业负担及望子成龙的家长还要给孩子开些“小灶”加重负担,导致用眼过度;还有不少青少年迷恋电子游戏和上网等,使眼睛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而得不到休息。

3.视觉环境差,照明不合理,光线过暗或在阳光下阅读,均可以引起视疲劳和视力下降。

4.平时少户外活动、爱挑食、体质较弱的儿童易患近视眼。正常情况下,只有无限远的平行光线进入眼内不需要调节便可清晰成像,而户内有限距离物体发出的光线均为发散光,进入眼内均需要调节。所以在室内即使不进行读写,眼睛也处于疲劳状态。

5.家长缺乏医学常识和重视,明知孩子视力不好,却普遍认为长大了视力就会提高,因而延误了治疗,当不得已诊治时近视度数已经很深了。

近视眼按近视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高度近视,300度以下为轻度,300至600度为中度,600度以上为高度。最初青少年轻度近视常为调节性近视(即“假性近视”),可滴睫状肌麻痹剂进行治疗,同时纠正不良用眼习惯,可使视力逐渐恢复正常。此时,若还不注意,就会演变为真性近视并逐渐加重。高度近视还是造成低视力(属于视力残疾)的病因之一,由于眼轴变长使视网膜变薄,发生变性、裂孔,不及时治疗可能会造成视网膜脱离终致失明。研究还发现,高度近视有遗传倾向,近视发病年龄越小,高度近视几率越大。

应该如何预防近视眼?

科学地讲,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完全避免近视眼的发生,但可以通过减少近距离工作、改善视觉环境等方面的努力,尽量减少近视眼的发病或延缓其向深度发展。

①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要做到“三个一”,即姿势端正,眼睛距书本一尺,胸口距桌子一拳,握笔手距笔尖一寸。②桌椅高度要适合孩子的身高,照明光线来自左前方,光线要柔和、均匀、稳定且无刺眼反光。③减少连续近距离工作时间,每30~40分钟,就应休息或望远10分钟;减少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④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纠正偏食。

一经发现儿童视力下降,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予以正确处理,切忌盲目听信虚假广告,以免上当受骗,延误病情。

儿童斜视

斜视俗称“斜眼”,顾名思义就是眼球的位置不正,即眼的视轴发生偏斜,是儿童眼病之一。

大多数儿童眼球视轴是正位的,有些儿童眼球视轴有偏斜的趋势,但能依靠双眼的融合机制控制在正位,医学上称为“隐斜”;再有一部分儿童眼球视轴偏斜不能被双眼融合机制所克服,即斜视,常表现为内斜视、外斜视、上斜视或下斜视等。斜视可以一直存在,称为恒定性斜视;也可以时有时无,常在疲劳、走神时容易出现,此种情况称为间歇性斜视。

有的家长认为,斜视只是影响外观而已,不影响其他,长大后做个美容手术就全解决了。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斜视对于儿童的危害远不止对外观的影响。由于眼位偏斜,双眼不具备协调使用的条件,双眼单视功能就不能正常发育,病儿就不能具备良好的立体视觉。现在许多工作对立体视力的要求非常严格,不具备立体视觉功能的人在学习和就业方面会受到很大限制。有些斜视儿童因为视物有重影(复视),常采取歪头、侧脸等代偿头位来克服复视带来的不适,久而久之还会影响儿童脊柱的发育。因此对儿童斜视应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治疗包括矫正眼位改善外观,建立双眼单视功能及弱视治疗。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当儿童视觉发育终止后(约7~10岁),功能很难再有提高,只能单纯美容了。

当您发现孩子时常歪头看东西、阳光下经常眯起一只眼或者有明显“斜眼”时,应尽早带孩子去医院检查。首先做全面的眼科检查,并应注意个别情况引发的其他眼病,如眼内恶性肿瘤、先天性白内障等疾病继发产生的斜视。还需散大瞳孔验光,确定是否存在弱视,若斜视伴有弱视,应密切配合医生认真进行弱视治疗,力争尽快将弱视治愈或使双眼视力基本平衡再考虑手术治疗斜视。此外还要对孩子双眼单视功能状况进行检查评价,这对确定手术时机也有帮助。

儿童体育运动性眼外伤

有关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与体育有关的眼外伤每年发病率为9.1万人。本世纪初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表明,眼外伤发病率在我国体育人口中为31.4%,其中15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为15.9%,显示出儿童具有眼外伤高发病率的特点。运动性眼外伤与体育运动的类型及流行程度有关,在我国,武术、羽毛球、排球是比较普及的体育活动,因此眼损伤不容忽视。

眼损伤程度与既往眼球情况有关,如高度近视眼眼球壁较薄,易增加损伤严重性。眼外伤表现形式多样,可发生眼睑肿胀、裂伤,角结膜异物,角巩膜裂伤,眼内积血,瞳孔散大,白内障,晶状体脱位,眼内异物,视神经挫伤,视网膜裂孔和脱离等。

1.儿童体育运动性眼外伤的预防和保护

很多运动员由于眼外伤而结束运动生涯。虽然他们懂得佩戴头盔和衬垫来保护自己的头部和身体,但很少有人会注意保护自己的眼睛。普通玻璃眼镜和隐形镜片不能起到保护作用,反而可能增加损伤的危险性和严重性。

合适的运动装备是保护眼睛的关键。儿童在进行球类或使用球拍或曲棍球棒这类器械时,应该佩戴由聚碳酸酯材料制成的运动护目镜,这种材料可以抵抗每小时90英里速度的球或者其他发射体的撞击。父母首先在运动时佩戴护目镜为孩子树立榜样。

羽毛球、网球等为大众广泛参与的运动,在近网前或冲向球网时,易被对方扣杀的球击中眼部,建议近网前待球时将球拍举在眼前以保护眼睛。

在进行对抗性强,人体相互直接接触的运动,如武术、拳击以及其他形式的自由搏击运动时,建议戴保护性头盔,佩戴拳击手套也可以降低发生眼外伤的可能性。

此外检查运动环境中是否存在可能对眼睛造成潜在伤害的摆设,比如突出物和尖角等,对预防运动性眼外伤也有积极意义。

2.儿童体育运动性眼外伤的急救

若不幸遭受眼睛的意外伤害,掌握初步急救知识可有效减轻伤情。发生眼外伤时,要根据损伤情况,立即给予适当的急救,之后速到医院请眼科医生处理。做初步急救处理要注意:眼部被钝物撞击,局部产生肿胀及疼痛,无皮肤出血的伤口,可用冷毛巾湿敷,以消肿及减轻疼痛;若眼部外伤引起眼睑裂伤或出血,可用清洁的纱布包扎;若有异物飞入眼内,千万不要搓揉眼睛,要轻闭双眼或稍眨眼,让表浅的异物随泪水流出;如果异物已经进入眼球深部引起眼球穿通,绝不可压迫眼球,以免眼内组织脱出;若额头和眉弓部被撞伤,先要自我检查视力情况,然后再及时就医。

相关链接

近视治疗方法简介

近视眼是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国际上采用最多的治疗近视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戴框架眼镜、配角膜接触镜(隐型眼镜)和接受屈光手术。

配戴框架眼镜是目前最普遍的方法,使用安全和价格便宜是它的优点,但有时使用不太方便。隐型眼镜克服了框架眼镜的这个弱点,但同时其本身也有无法避免的缺陷。首先,隐型眼镜相对寿命较短,需要经常更换,长期使用费用较高。其次,隐形眼镜的摘戴过程和日常护理比较烦琐,由于隐型眼镜是属于附着在眼角膜上的接触镜,如果不注意卫生,很容易引起结膜炎、角膜炎,甚至可能引起更严重的眼病。

儿童散光如何治疗和护理篇2

【中图分类号】R179R779.12

【文章编号】1000-9817(2007)06-0558-01

【关键词】眼出血;挫伤;治疗结果;儿童

前房积血是眼球挫伤常见的体征,学龄儿童尤为多见。正确及时处理前房积血,将直接影响患者的视觉功能及预后。1999年6月-2006年6月,商丘市长征人民医院共收治84例(88眼)学龄儿童挫伤性前房积血,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4例88眼学龄儿童挫伤性前房积血中,男性64例68眼,占77.27%;女性20例20眼,占22.73%。年龄7~14岁。前房出血根据积血占前房的容量分为3级[1],其中Ⅰ级60眼,Ⅱ级18眼,Ⅲ级10眼。原发性前房出血79眼,继发性前房出血9眼。

1.2治疗方法患者取半卧位安静休息,包扎双眼,眼罩遮盖,静脉滴注止血药物、维生素C、地塞米松等。针对眼压高者或积血较多可给予20%甘露醇静脉加压滴注1次/d,同时口服复合维生素B,消炎痛及活血化瘀中成药。对用药1周前房内血凝块仍难以吸收或眼压持续3d高达50mmHg以上者,及时采用前房冲洗术。

1.3判定标准根据裂隙灯显微镜下房水内有无浮游细胞或凝血颗粒来判断积血的吸收。

2结果

2.1致伤原因致伤原因中,拳击伤30眼(34.09%),球类击伤21眼(23.86%),石块、泥块、木块等投掷伤18眼(20.45%),玩具枪子弹及自制弹弓伤13眼(14.77%),鞭炮炸伤6眼(6.82%)。

2.2眼组织损伤情况88眼中有74眼合并其他眼组织损伤,角膜擦伤40眼,视网膜震荡伤10眼,继发性青光眼12眼,外伤性瞳孔散大49眼,角膜血染2眼,外伤性白内障1眼。

2.3治疗效果见表1。

Ⅰ级积血3d内均全部吸收;Ⅱ级积血4~7d内吸收,其中继发性出血3眼,继发性青光眼3眼;仅1眼因眼压持续高达50mmHg3d以上而行前房穿刺冲洗术;Ⅲ级积血7~20d吸收,其中继发性出血6眼,继发性青光眼9眼,角膜血染2眼。10例Ⅲ级积血者9例行手术治疗,术后眼压均恢复正常。

3讨论

挫伤性前房积血仅是眼球挫伤中的一个体征,单纯前房积血对视功能的影响是短暂的,有时甚至不需任何处理亦可完全吸收,但有时可引起严重并发症,从而导致患者视力受损。因此,促进前房积血的吸收及预防继发性出血、继发性青光眼、角膜血染等并发症是治疗前房积血的关键。

针对学龄儿童前房积血的诊断、治疗与预后,笔者有如下体会:(1)诊断要及时准确,明确诊断是治疗的前提。前房积血的诊断主要是通过了解病史、检查视力、裂隙灯前节检查等,对刺激症状重、不配合检查者可在1%丁卡因结膜表面麻醉后进行检查,作好精确记录。(2)前房积血的治疗首先要双眼制动,包扎双眼和眼罩遮盖是有效措施。学龄儿童好奇爱动,只有双眼包扎,才能真正达到减少眼球运动的目的,解除包扎加戴防护眼罩可有效防止继发性前房积血[2]。(3)掌握好散瞳与缩瞳的体征,通常情况下针对眼球挫伤性前房积血患者,瞳孔不散不缩,但外伤性瞳孔散大1d后可适当用缩瞳剂,这样可减轻患者伤眼的疼痛,改善前房内引流,并能活动瞳孔,减少治疗期的并发症[2];不主张患者在治疗期间运用散瞳剂。(4)出血的多少与血管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不同的出血量吸收时间及并发症的产生机率有所不同。当眼球局部受到外力打击时,可造成虹膜睫状体血管破裂以致出现前房积血,前房积血的吸收主要是通过小梁网、Schlemm管和巩膜静脉窦[2]。(5)Ⅰ、Ⅱ级前房积血一般采用保守治疗,Ⅲ级前房积血保守治疗1周后应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措施。积血量大,纤维蛋白溶解酶不能完全把凝固的血块溶解,血凝块也可使房角扭曲变形,使房水排出途径严重受阻,房水正常的新陈代谢难以进行,并发症产生机率明显增加。笔者主张Ⅲ级前房积血在保守治疗1周后,血凝块吸收不完全及眼压难以降至正常的,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6)学龄儿童前房积血的防治,应以“防”为主。学龄儿童是眼球挫伤的高发人群,天真活泼、秉动,但自我保护意识淡漠,眼科工作者、教师和家长都要高度重视普及宣传眼睛保护相关知识。建议在中小学开设眼保健课,加强科普宣传,强化预防意识,从而减少学龄儿童眼球挫伤的发生,提高学生视觉功能。

4参考文献

[1]惠延年,主编.眼科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28.

[2]李凤鸣,主编.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248-3256.

儿童散光如何治疗和护理篇3

【关键词】强骨生血口服液;弱视;斜视

1弱视

弱视是一种发育性的紊乱,高级视皮质中枢的功能与性质,下神经单位功能均无损害。弱视和显光不正,斜视,形觉剥夺性疾患和先天性的眼疾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资料调查表明由屈光不正,屈光参差引起者占据到80%左右。

1.1斜视性弱视一眼为斜视时,斜视眼的黄斑功能长期被抑制,就形成了弱视。

1.2屈光参差性弱视由于两眼的屈光参差较大,屈光不正较重的眼,日久逐渐发生弱视。

1.3形觉剥夺性弱视在婴幼儿期,由于先天性白内障,或上睑下垂而遮挡瞳孔,致使视觉发育不好而造成弱视。

1.4先天性弱视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由于在出生时,视网膜等处发生了小的出血病灶,而影响了视功能的正常发育。

1.5屈光不正性弱视。

2诊断

2.1询问病史询问母亲的孕期情况,分娩是否足月、须产。父母是否近亲结婚,家庭中有无斜视或高度屈光不正者。

2.2检查视力。

2.3检查眼位弱视儿童有眼位不正的约占58%,其中内斜视占43%,外斜视占%。眼位与斜视角的测定对于儿童弱视的诊断、治疗与预后意义重大。

2.4测定斜角。

3弱视的治疗

弱视的治疗方法很多,必须先检查及检影验光,应根据弱视的性质及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当的治疗方法。

3.1矫正屈光不正者配镜配镜前必须散瞳验光,再予以合理的治疗性配镜。每隔六个月复验一次。

3.2红光闪烁训练采用波长为630纳米红光,针对刺激眼底黄斑中心区域细胞。该区域为眼底最敏感区,通过刺激可加速细胞生长,提高孩子视力。

3.3光刷训练进一步刺激黄斑部位,尤其对旁中心注视效果明显。

3.4光栅训练采用电脑多媒体形式,对视功能进行精细目力训练,逐步提高孩子视力和视功能。

3.5超声治疗利用弱视超声治疗仪,改善眼部局部血液供应,缓解视力疲劳,可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加快弱视治愈时间。

4斜视

斜视是两眼不能同时注视一目标,而仅能用一眼注视,另一眼的视轴表现不同程度的偏斜,此现象称为斜视。斜视的偏斜程度,可由测量两眼轴间的夹角而得,也可由弱视发展而来。有以下几种原因:

4.1发育不完善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双眼单视功能发育不完善,不能很好地协调眼外肌,任何不稳定的因素都能促使斜视的发生。人的单视功能是后天逐渐发育的,这种功能建立与视觉功能一样是反复接受外界清晰物像的刺激,逐渐地发育和成熟起来的。婴儿出生后2个月只有大体融像,精确融像功能的建立要持续到5岁以后,立体视建立最迟,6-7岁才能接近成人。这段时间如有高度屈光不正和屈光参差、视网膜黄斑发育异常以及黄斑疾病、视传导通路疾患,不能形成双眼单视就会发生斜视。或者由于儿童原来形成双眼单视功能不稳定,外界的刺激(如发烧、惊吓、外伤等)使这种不稳定的能力减弱丧失而引起斜视。眼斜视后又阻碍了双眼单视发育,加重了斜视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说5岁前双眼单视功能未完善期间,是儿童斜视的高发期。

4.2由于儿童眼球小,眼轴短,多为远视眼,又因儿童角膜及晶体屈折力大,睫状肌收缩力强,即调节力强。这样的儿童想看清物体就需要更多的调节力,同时双眼也用力向内转产生了过量辐辏,容易引起内斜视,这种内斜视称调节性内斜。

4.3眼球运动中枢控制能力不足,如果集合过强或外展不足或两者同时存在就产生了“内斜”;相反,外展过强,集合不足或者两者同时存在,就产生了“外斜”。

学龄前儿童发病率约占1-4%。且年龄越小发病率越小,斜视的发病率在学龄前儿童约占1-2%。

5强骨生血口服液的治疗

中医学认为“肝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血气充足,精力充沛,才能使目光敏锐。若肝血亏损,肾精不足,则目镜不明。治疗以养血益精,滋补肝肾。我们使用湖南天劲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强骨生血口服液骨液,是由党参50g;黄芪80g;灵芝16g;大枣34g;黑木耳20g;蔗糖200g;阿司帕坦1.2g组成,共有益髓壮骨,补气生

作用,因此对斜视和弱视患者,如属于缺乏气血精髓者,有着明显治疗和预防效果。口服强骨生血口服液:一次一支,一日三次,小儿灼减口服。一个月为一个疗程,可连用2-3个疗程。

6预防斜视弱视的方法

6.1目前,我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网已基本形成,多数省市已正式成立弱视、斜视防治组或中心,有些医学院校及儿童医院已开设了小儿眼科,各地妇幼保健机构相继设置了儿童眼保健科室,为及时有效地防治儿童弱视与斜视,保护并促进儿童视觉功能的正常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条件。

6.2家长要从婴幼儿时期抓起,仔细观察孩子的眼睛发育和变化。婴幼儿在发热、出疹、断奶时、家长应加强护理,并经常注意双眼的协调功能,观察眼位有无异常情况。

6.3常服适可而适量强骨生血口服液。服法同治疗。

6.4不能让小孩每次都坐在同一位置上看电视,应时常左中右交换座位,除注意保持一定距离外,尤其是不要坐在斜对电视的位置。否则时间久了,6条眼肌的发育和张力就不一样,失去了原来调节平衡的作用,就会造成斜视。

6.5灯光照明要适当,不能太强或太弱,要经常注意孩子的眼部卫生或用眼卫生情况。印刷图片字迹要清晰,不要躺着看书,不可长时间看电视及打游戏机与电脑,不看三维图等。对有斜视家族史的孩子,尽管外观上没有斜视,也要在2周岁时请眼科医生检查一下,看看有无远视或散光。

参考文献

[1]俸敏荣,刘东光.bs弱视仪治疗儿童弱视.眼科新进展,2003,23(4):295.

儿童散光如何治疗和护理篇4

关键词:慢性咳嗽;中西医;病因病机

小儿慢性咳嗽也称小儿久咳,是小儿呼吸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2004年,morice及其成员[1]将儿童慢性咳嗽定义为咳嗽持续>8w,而结合国内经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于2007年将咳嗽症状持续超过4w即称为慢性咳嗽[2]。由于气候的变迁、饮食结构的改变、抗生素的滥用等因素,患儿人数近年来有增无减,其病因病机复杂化,诊断常不明确,还可能导致呼吸、心血管、胃肠道、神经系统等系统并发症,不仅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还增加其家庭经济负担。本文就小儿久咳的中西医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为更好地进行小儿久咳的诊治调护提供新的思路。

1病因病机研究

1.1现代医学病因研究现代医学认为,儿童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有反复呼吸道感染、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支原体感染、气道异物、胃食管反流(GeRC)等,其中呼吸道感染和感染后咳嗽是其常见的原因[2-4],感染的病原包括呼吸道病毒、支原体、结核杆菌、嗜肺军团菌等[5]。一次上感损伤黏膜使感觉受体暴露而受激惹,其黏膜修复需3~7w,因此一次上感后患儿可咳嗽数周;婴幼儿免疫力低,易反复呼吸道感染致咳嗽久治不愈。

1.2中医病因研究小儿久咳,属中医学“内伤咳嗽”。《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古代医家很早就清楚认识到本病病因的复杂性,如今历代医家对其论之观点不一。有医家认为小儿咳嗽多责之脾胃失调,或病位在肺,病本在脾或多因风、痰、虚而至,邪郁于肺络,肺气失宣,痰浊阻肺,久咳伤肺阴[6-8]。综合各文献,认为脾肺为其主要的病位,但与其他脏腑也有密切的联系。脾肺不足,六淫六气均可导致小儿久咳。

2治疗方法研究

2.1现代医学治疗方法研究西医治疗儿童慢性咳嗽原则是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9-10];病因不明,对症及支持治疗。其药物治疗以抗菌药物、镇咳祛痰药物、抗组胺药等为主;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避免接触变应原、心理疏导等[11]。未找到病因的特异性咳嗽往往容易被误诊为非特异性咳嗽,给治愈带来了难度[12]。

2.1.1药物治疗西医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药物主要分为止咳祛痰药、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支气管舒张剂、抗菌药物、镇咳药、抗返流药物等。

2.1.1.1糖皮质激素由于CVa存在气道炎症,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能减少其发展成典型哮喘的风险。常用的有丙酸倍氯米松、氟替卡松、布地奈德等。苏丽霞[13]运用普米克令舒联合孟鲁斯特治疗儿童慢性咳嗽,疗效优于单用孟鲁司特钠片,揭示普米克令舒作为一种强效糖皮质激素对儿童慢性咳嗽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程志宏[14]等运用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治疗儿童慢性咳嗽84例,效果优于口服阿奇霉素,并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证明丙酸氟替卡松作为强效糖皮质激素,能有效减轻气道炎症,有助于病原体的清除。

2.1.1.2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主要用于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及过敏性鼻炎等治疗。常用的有普鲁斯特、孟鲁斯特。一项研究表明联合用药较单一用药药物疗效间有差异性,以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方案最佳[15]。

2.1.1.3抗反流药物主要用于GeRC治疗,抑制胃酸分泌,促进食管动力及胃排空。常用的有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等。

2.1.1.4止咳祛痰药根据咳嗽的轻重程度可分别选用不同的的止咳祛痰药物,如复方甘草合剂、右美沙芬、氨溴索等,慢性咳嗽如伴有痰,应同时选用n-乙酰半胖氨酸等祛痰药。

可见,西医对小儿慢性咳嗽主要采用对因治疗,其药物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过于局限。抗菌药物的应用等对患儿的肝、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许多儿科医生仅停留在抗感染及对症治疗上,长期盲目使用抗生素,既增加了经济负担,又可诱导耐药菌产生;过多使用抗生素又抑制儿童的免疫功能,扰乱儿童机体微生态环境,增加感染机会。

2.1.2非药物治疗[10]非药物治疗主要以去除诱发、加重咳嗽的因素为主。避免接触过敏原、受凉、烟雾的环境;对有鼻窦炎的患儿可进行鼻腔灌洗、选用减充血药;采取变化,改变食物形状,少量多餐等对GeRC有效;对气道异物者则应及时取出异物;药物诱发性咳嗽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停药;对心因性咳嗽则可给予心理疗法;及时接种疫苗,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和呼吸道感染。

2.2中t治疗方法研究中医药治疗小儿久咳有相对早的认识,也有不少经典药方及单味有效中药,逐渐为人们所关注。中医讲究辩证施治,故医家提出了健脾益气、健脾燥湿、健脾润肺、补肾固表、培土生金、健脾养阴等治法[16-20]。周常昆[21]根据小儿的体质及发病特点提出治肺、治脾、治肝、治痰、治食、治便“六法”治咳。曹颖[22]根据脾失健运,肺失清肃提出培土生金外治法。

虽然诸多医家对小儿久咳的论治各有一说,但中医药在治疗小儿久咳方面已展现出一定的疗效。

2.2.1内治法党英[23]等运用止嗽散加味(含紫苑、荆芥等)治疗小儿外感久咳90例,总有效率为94.4%。吴世彬[24]等自拟中药汤剂治疗小儿外感后久咳50例,结果显示其在临床疗效及症状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罗红霉素分散片。智克[25]等采用加减黄芪止嗽饮治疗小儿肺脾气虚证慢性咳嗽,结果显示其显效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克洛己新干混悬剂。刘苏伟[26]等采用玄参升麻汤治疗小儿慢性咳嗽患儿60例,结果显示其在改善咳嗽症状、咳痰等方面均优于儿童清咽解热口服液。杨芝贵[27]等自拟清肺止咳汤(生石膏、桔梗等)治疗小儿慢性咳嗽有效率达到81.1%,优于口服氯雷他定分散片与盐酸氨溴索片。

2.2.2外治法除口服药物外,中医药治疗尚有多种外治法,如穴位贴敷、针灸治疗、离子导入等均有较好的疗效。刘方毅[28]等应用培土生金选取穴位,贴敷曼吉咳喘磁贴治疗久咳患儿43例,治疗两周后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李晓翠[29]取双侧鱼际穴刺向劳宫穴,行平补平泻法治疗久咳患儿1例,治疗3次后痊愈未复发。杨晓仙[30]采用循经刮痧结合拔罐治疗36例肺脾气虚型久咳患儿,总有效率91.7%。

3讨论

3.1中医药治疗小儿慢性咳嗽显示出较西医治疗疗效更好、毒副作用更小、价格更低廉的优势。但依然存在如下问题:①辩证分型不统一;②临床报道多,实验研究少,对比研究的文献少;③以汤剂为主,成型的制剂少,不利于推广应用。目前,儿科用药依然短缺,如何提高小儿慢性咳嗽的诊治效果,还有待于统一各家学说,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3.2中医认为小儿肺、脾常不足,肺气不足则卫外失职,易患呼吸道疾病,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久咳更伤肺气,无力驱邪而使病程迁延。脾虚则痰湿内生,贮于肺而见咳嗽有痰,汗多,纳差,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笔者所在项目组结合所在地区地理气候和儿童体质特点,提出扶正祛邪治法,拟用补肺健脾,化痰止咳方予以治疗,在临床已取得较好疗效。

小儿慢性咳嗽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但对于小儿慢性咳嗽的研究还在初步阶段。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大研究力度,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先进手段,探索出小儿慢性咳嗽的病因病机,研究新的治疗手段,进一步规范诊疗方案,提高对本病的诊疗水平,造福广大患儿。

参考文献:

[1]moriceaH,FontanaGa,SovjaroviaR,etal.thediagnosisandmanagementofchroniccough[J].eurRespir,2004,24(3):481-492.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试行)[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2):104-107.

[3]周秀娥,杨召川,曲政海.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探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24):4698-4699.

[4]张慧芳,潘家华,李倩,等.小儿慢性咳嗽的病因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2,14(9):667-670.

[5]周玲,潘晓洁,李亚玲.儿童慢性咳嗽与嗜肺军团菌感染的关系探讨[J].临床儿科杂志,2010,28(6):545-546.

[6]李蓉,安岁虎,史正刚.史正刚教授应用健脾益气法治疗小儿咳嗽[J].甘肃中医,2010,23(4):53.

[7]霍婧伟,吴力群.浅谈健脾燥湿法治疗小儿慢性咳嗽[J].健康必读杂志,2013(9):442.

[8]龚洁秋,邵华,晏婷婷.儿童慢性咳嗽的中医诊治体会[J].中医儿科杂志,2015,11(3):12-13.

[9]ChangaB,GlombwB.Guidelinesforevaluatingchroniccoughinpediatrics:aCppevidence-based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s[J].Chest,2006,129(zl):260-283.

[10]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试行)[J].柳州医学,2012,25(3):202-205.

[11]刘思梅.儿童慢性咳嗽的治疗原则及循证医学证据[J].儿科药学杂志,2008,14(2):1-2.

[12]李淼,尚云晓.慢性咳嗽临床病因诊断思路及诊治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4,6(2):97-99.

[13]苏丽霞.普米克令舒联合孟鲁斯特治疗儿童慢性咳嗽的效果[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5,51(4):491-492.

[14]程志宏,陈彩云.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治疗儿童支原体感染引起的慢性咳嗽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0):5-7.

[15]中国儿童慢性咳嗽病因构成比研究协作组.中国儿童慢性咳嗽的治疗现状[J].中华儿科杂志,2014,41(7):715-720.

[16]郁晓维,张晓燕,王明明.健脾润肺法治疗小儿外感后久咳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0):2510-2512.

[17]周亚兵,张新光,李利清.虞坚尔教授补肾固表法辨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C].第二十七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研讨会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二届中医儿科学术交流论文汇编.上海,2010:54-57.

[18]马慧婵.用培土生金法治疗小儿迁延性咳嗽[J].光明中医,2008,23(2):214-215.

[19]彭伟,周庆.石效平教授自拟"小儿止咳方"治疗小儿反复咳嗽经验总结[J].2014,6(4):303-304.

[20]曹颖,庆方,刘方毅,等.培土生金法贴敷磁疗护理肺脾气虚型小儿久咳效果[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12):2044-2046.

[21]王清,钱锐,杨丽萍.周常昆主任治疗小儿久咳六法[J].新中医,2014,46(11):44-47.

[22]曹颖,庆方,刘方毅,等.培土生金法贴敷磁疗护理肺脾气虚型小儿久咳效果[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12):2044-2046.

[23]党英,杨广.止嗽散加味治疗小儿外感久咳90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1,04:13.

[24]吴世彬,何明,包孝凤,等.自拟中药汤剂治疗小儿外感后久咳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疗前沿,2012,7(3):60.

[25]智克.加减黄芪止嗽饮治疗小儿慢性咳嗽肺脾气虚证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

[26]刘苏伟.玄参升麻汤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27]杨芝贵.清肺止咳汤治疗儿童感染后慢性咳嗽53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3,35(7):985-986.

[28]刘方毅,曹颖,砻飨.穴位敷贴治疗小儿久咳症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20):30-32.

儿童散光如何治疗和护理篇5

关键词:儿童;医疗空间;室内空间;人性化

如何以儿童为核心,赋予医院良好的室内环境,同时满足儿童在心理、生理的多重契合性要求,进一步来增加整个空间的游戏性和趣味性,越来越成为我们解决与改善的问题。如何从室内空间设计和儿童心理学等相关领域对儿童医疗室内空间进行设计,在对医院空间的功能、流线的分析,以及对儿童就医期间医护人员的行为、心理的分析等,提出相应满足儿童就医空间的要求。在总结前人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分析医院研究的背景,然后结合本国国情,比较国外此类设计中提出的一些最新设计理念和设计。

一、综合医院中儿童医疗室内空间环境现状分析

在现阶段综合医院中,儿童医疗室内空间环境绝大多数还停留在空间的功能系那个和设施的完备性,基本忽视了对儿童心理感知的的关怀。因此,对于儿童医疗空间的认印象始终是冰冷而刻板的。但现实就医环境心理告诉人们在就医的同时,不仅仅满足于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关注儿童医疗环境的舒适性和人性化投入。由于现代综合医院功能划分繁杂,容易导致医疗空间的相互干扰、混乱,由此也带来就医者的不便。除此之外,我国多数儿童就医空间的环境设计普遍存在色彩较为单一的问题,基本以白色为主,患者如果长时间处于单一色彩空间容易导致心理认知疲惫、枯燥、厌烦和不安,儿童对于色彩的敏锐度要高于成人,他们对于单一色彩认知不够专注,他们更喜欢五彩斑斓的彩色空间,多色空间也更容易安抚儿童心理。另外,综合医院中的儿童医疗空间缺少专为儿童量身打造的休息娱乐区域,在儿童等待就医过程中无聊、好动,很容易导致儿童情绪的不安和焦躁。

二、国内外儿童医疗室内空间设计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对于儿童医疗室内空间的设计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相关研究成果和研究书籍都比较少。随着儿童医疗环境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国内很多专家和学者也积极投身到儿童医疗空间环境研究这一课题,从而也取得了一些基本成果,相关的学术观点和见解也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作用。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儿童医疗空间的研究明显要早于国内,因为现代设计发源于欧美,他们对于设计和人的行为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外相关学者和设计者不仅有完备的理论性成果,又有大量丰富的设计实践来验证他们的研究理论,并不断改进。三、儿童医疗室内空间环境设计基本要素和方法1.合理的室内空间设计在综合医院中,儿童医疗空间必须具备健全的功能区域,主要包括门诊部、诊疗部、住院部和其他功能区域。各功能区域既要保证独立存在的同时也要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考虑到未来的一个可持续发展方向。医疗水平和医疗设备的提高带动医疗空间规模的扩大与缩小,使空间功能进一步的合并与分解,而创造一个动态的空间是未来儿童发展的一个趋势。2.儿童人体尺度由于儿童是特殊群体,医院为了更好的为儿童治疗和服务,需要更严格的按照儿童人体工程学方面知识来设计。对于那些不符合标准、缺乏儿童使用尺度和比例的设计会给儿童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危害。因此,在儿童医疗室内空间设计上应当充分了解儿童使用习惯和使用尺度,是空间设计布局更加合理、科学、温馨。儿童的年龄跨度整体来说相对较大,从0—12岁被称为儿童时期,但是各个年龄段的差异也是很大。在婴儿时期就医的空间就需要考虑到母婴喂养室,还有随时准备换尿布的服务台。对于可以独立行走的儿童,就要避免儿童行走中滑倒、跌落等问题的发生,设计出适合儿童高度的设施,对于有身体残障的儿童,特别是视力有问题的儿童,采用极易辨认的特殊材料和不同色彩进行区别。

3.光环境和色彩的应用

在儿童医疗室内空间中,充足的光纤不仅是诊疗的需要更是儿童视觉和心理的需要。自然光线的引入,是接近自然的感受,让儿童更多的沐浴自然光,有助于自高自身的免疫力,增加身体对于钙的吸收。所以,在室内,尽量让光线充分,但应适当避免光线直射。在门诊大厅中,如果可以让顶棚采用玻璃,让阳光直接照射到整个空间,病人就会感受到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同样,室内人工照明依然同样重要。根据室内空间不同的功能,照明的力度也是不同。尽量可以做到根据不同人的需要设置不同亮度的光线,这样工作人员在工作的同时也不会相互打扰,对于儿童也起到更好的保护。色彩是儿童对世界感受表达手段之一。儿童医疗空间中,用颜色来改变医院在儿童心目中冰冷恐怖的心理是最直观的方法。色彩在人们的表达中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儿童更偏向的是暖色,如红色、黄色,但成人更偏向的是冷色,如绿色、蓝色。所以在设计中,要考虑利用色彩来调节儿童的心理,如在走廊中墙壁刷上和儿童同样高度的蓝色或者绿色涂料,使儿童情绪得到更多的放松;在就诊区地面铺上一张颜色亮丽的特殊图案,可以分散儿童就医中恐惧的心理。充分认识到色彩的重要作用,积极创造出更温馨的环境。

4.室内装饰造型的设计

儿童对于新奇事物都保持着一颗好奇的心,儿童医疗空间的设计趋势必将是充满了性化的空间。可以根据不同的空间设计不同的主题,如:海洋、星空、动画卡通等。也可以在墙壁上面贴上孩子喜欢的动物形象,或者画上有趣的涂鸦手绘。考虑到清洁和感染的因素,室内尽量不要铺设地毯。走廊或者室内流向可以用不同色彩的磨石等材料引导儿童的就医流向。儿童的视觉集中点总是在圆形的物体上,所以圆形家具或者造型在室内更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设计具有趣味性的圆形物体,可以更好的来分散儿童就医时的压抑感觉。

三、结语

长期以来,无论是儿童医院还是综合医院中的儿科门诊设计一直迁就于综合医院的设计风格,人们对于医院的认知就是刺眼的白色、冰冷的诊室和单调的空间。这种氛围对于儿童来说无疑是恐惧的。因此,在综合医院中,儿童医疗室内空间环境的设计应当以医疗建筑的“性格”和儿童的“天性”进行设计。根据空间功能和环境因素来搭建形体结构和空间关系。因此,设计师应当以医疗建筑的建筑属性和儿童行为为设计出发点,积极寻找最佳的设计平衡点。

参考文献:

[1]刘磊.现代综合性医疗建筑中的引导空间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

[2]杜欢.当代儿童就医空间设计[D].北京服装学院,2010.

[3]孙琪.色彩在现代医院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沧桑,2010(3).

[4]陈超.现代儿童医院室内设计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儿童散光如何治疗和护理篇6

 关键词:近视治疗渐进多焦镜

 1 引言

眼睛是人类身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看世界的窗口。从近几年青少年学生视力检查中发现,近视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调查我国现有盲人500多万,低视力人近千万,尤其是在儿童及青少年当中,患病率极高。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22.8%,中学生为55.2%,高中生为70.3%。这一发展趋势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1.1近视产生的原因

 

 1.1.1遗传因素

 

根据相关文献报道,高度近视是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一般为多基因遗传。如果孩子父母近视的度数越大,那么孩子患近视的可能性就越大。

 

 1.1.2后天因素

 

如果学生长时间的看电视或者写字时间过长,就会使眼睛疲劳。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者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象,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就是所谓的近视眼。儿童、青少年的晶状体弹性强,睫状体的调节能力大。但是,如果看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或采光照明条件不好,或持续用眼的时间过长,都会使睫状体内的肌肉持续收缩,晶状体凸度增大。久而久之,一旦看远方物体时,睫状体内的肌肉就不能放松,变凸的晶状体也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就形成了假性近视。之后,如仍不注意采取有效的防治方法,就会造成眼球前后径过长,变凸的晶状体不能恢复正常,从而变成真性近视。

因此,随着近视群体越来越多,治疗近视的产品也慢慢的走进了大众的生活,本文概述了一些近视治疗产品的原理和利弊,然后以渐进多焦镜为例,深入探讨关于青少年的近视治疗。

 

 2 一些近视治疗产品的原理和弊端

 

 2.1 近视眼睛

 

戴近视眼睛是一种矫正近视最古老最常用的方法。它适合没有屈光参差的近视患者。近视眼镜可以快速帮助患者看的更清楚,非常简单省事,但由于美观问题,很多人都不愿意带近视眼镜。

弊端:戴近视眼镜并不能消除近视,而且也不能阻止近视的进展。尤其是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戴近视眼镜后,度数仍然会加深。如果学习长时间压力很大,度数会增加的更快。即使是眼球已经定型的成年人,长时间用眼不健康也会导致近视和度数加深。

 

 2.2 隐形眼镜

 

隐形眼镜与框架眼镜相比,具有可以保持佩戴者的自然面容、对鼻梁和耳朵无压迫感、适合屈光参差者、适合特殊职业者[1]等优点。

弊端:它对散光度高的患者不适合,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导致角膜感染等症状,主要表现为流泪、怕光等等。

 

 2.3 眼药水

 

眼药水的主要成分是后马阿托品,可以松弛睫状肌,使晶状体扁平,屈光度减少,将假性近视矫正到正视状态。

弊端:效果不是很明显,且有瞳孔扩大、睫状肌麻痹等副作用,且对真性近视没有治疗效果。

 

 2.4oK镜

 

角膜塑型技术的原理是通过佩戴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来增大角膜表面曲率半径来降低角膜屈光度。夜间佩戴,白天摘镜,不会影响运动。可以矫正小于300度的近视,且对佩戴者年龄限制较少,7岁以上就可以佩戴。

弊端:佩戴oK镜后短期内不能带眼睛,佩戴初期常伴有角膜炎。而且市场不规范,容易影响视力。

 

 2.5 激光手术

 

原理:是采用一种冷激光将角膜表面进行精确修整,医生在治疗前将患者术前检查的数据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来控制切削的深度和范围,激光器发出一系列的激光脉冲照射到角膜上,在角膜中心削出一个光滑的曲面,使角膜曲率变平,相当于在角膜上切削出一个眼镜片,使光线能够直接聚焦于视网膜上,视力变得清晰。治疗后的裸眼视力一般都能达到甚至超过治疗前的戴镜矫正视力。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简称LaSiK,是目前治疗近视最安全、稳定、有效的方法[2]。

弊端:激光手术能改善视力,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治愈近视,因此近视眼的严重并发症,如视网膜脱离、黄斑变性等依然要注意预防。另外,国内一些不具备技术实力的医院,为节约成本,使用安全性差、性能不稳定的设备或直接从国外购买二手陈旧设备,加大了手术风险。而一些医院为了吸引病人,用低价吸引病人,扩大手术量,难以保证医疗质量。

综上所述,虽然不同的治疗近视的产品的原理不同,但都具备一些效果。但使用时,仍需患者进行合理的选择,且需要学习护眼知识,避免那些产品弊端的出现。接下来本文将以渐进多焦镜为例,对近视治疗产品进行深入探讨。

 

 3 以渐进多焦镜为例

 

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屈光矫正方法,渐进多焦点眼睛在老视眼矫正的应用中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今年来随着发现近视“调节理论”的提出,人们开始考虑是否可以将渐进多焦镜应用于青少年近视的防治,有的学者通过临床观察后提出渐进多焦镜可以起到缓解青少年近视发展的作用[3]。渐进多焦镜外形如同普通眼镜,佩戴不仅美观,还很方便。既可以理想的矫正远视力,又可以在视近时放松调节,在理论上来讲,具有预防近视的作用,则可以成为能够为青少年预防、控制近视的理想用品。

 

 3.1 渐进多焦镜的原理

 

在设计上,镜片的上部曲率最小,为远用区域,有远用焦度,镜片逐渐往下,曲率增大。镜片的下部曲率最大,为近用区,有必须的近用附加焦度。这样就形成了平滑连续焦度变化的镜片,镜片没有视力障碍的可见线条。从上往下,镜片逐渐增加正焦度及表面曲率,为佩戴者提供从远到近连续的视觉。

 

 3.2 渐进多焦镜的作用

 

提高视网膜物象清晰度:普通的眼睛矫正视力一般达1.0就可以了,尽量避免过娇。因此在看其他距离时,视网膜的物象不不能达到最清晰。而渐进多焦镜能使所有距离内的物象保持清晰,矫正远视力可达1.2。这样就消除了由于物象不清晰而诱发近视发展的因素。

协调人眼调节,减少视疲劳:由于渐进多焦镜加光连续,对不同距离的物象应用不同的屈光度,能起到协调调节的作用,符合人眼正常生理,可以减少视疲劳的发生。Butzon等[4]报道渐进多焦镜能够减轻患者由于长时间读写造成的颈肩痛和视疲劳等症状。

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佩戴者必须要适当调节自己的头位,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才能获得最佳视觉效果。

外观与普通眼镜相似,容易被儿童所接受。

 

 3.3 渐进多焦镜的优点

 

镜片表面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具有连续自然地视觉区。它没有像跳,不存在出现突然的视力障碍等现象,而且镜片外形美观。渐进片的设计要求表面圆滑,从远用区的弯曲面逐渐往下过渡到近用区的曲面逐渐往下过渡到近用区的曲面,这种缓慢变化是在镜片表面通过附加光的逐渐增加而形成的。

 

 3.4 渐进多焦镜的缺点

 

由于曲率的变化,渐进多焦镜才具备了从远到近清晰视野的光学性能。但曲率变化也会带来散光误差累积。当误差累积到一定数值时,就会形成像散干扰区。导致视力模糊,影响了清晰视野。

影响散光误差的因素:1、与镜片的附加焦度乘比例;2、如果通道短,焦度变化太快,就会有较大的散光误差,如果通道长,焦度变化慢,散光相比就小;3、如果远用区和近用区较宽,则像散区域就变得更小,但是产生散光误差值较高。

综上所述,要设计出优秀的渐进片就要尽量较少散光误差。

 

 3.5 渐进多焦镜的研究现状与前景

 

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初,美国及我国香港等地区开展了儿童验配渐变多焦镜的临床研究[5]。香港的Leung等报道[6]称,9到12岁的青少年在使用渐进多焦镜后,近视改变度数为—0.76D和—0.66D。他们因此认为渐进多焦镜对青少年近视的发展有控制作用,其机制是由于改善了调节功能。但是由于该研究在设计过程中的欠缺,目前还未有可以让人信服的资料[7]。1996年,美国4个视光学院同时开展了一项名为Comet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评价渐进多焦镜对青少年近视发展的作用。从1997年9月到1998年8月总共收集了450份参与研究[8]。据报道,国内也有相关类似的临床研究[9],但仍处于收集资料阶段,还未见确切疗效的报道发表。

据相关调查研究,与普通眼镜相比,渐进多焦镜在控制中低度近视发展方面有明显效果,但是在该研究中仍有部分人因感觉不适而无法坚持佩戴,可能为散光偏大所导致的,使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镜架变形也是影响渐进多焦镜控制近视效果的因素之一。某些人因为镜架明显变形,在重新验光近视度时近视度数有所增加。因此,改进渐进多焦点镜片控制近视的发展仍然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4 结论

 

青少年由于眼睛变化大,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一般不能作为屈光手术的适用人群。而角膜接触镜由于其佩戴和护理要求高,不易被自理能力尚不强的儿童所接受。只有框架眼镜经济、方便灵活多变、适合青少年去逛变化大这一特点。就现有的科技技术水平来看,框架眼镜仍然是不可完全被替代的治疗近视的产品[10]。目前的研究显示,渐进多焦镜能够延缓和控制近视的发展,对治疗青少年近视不失为一种安全而切实可行的产品。

本文研究了渐进多焦镜的设计原理、作用机制以及优缺点。并在文章最后分析了渐进多焦镜在治疗近视方面的研究现状,但其作用和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证实。作为治疗近视新产品的渐进式多焦镜具有无可限量的未来前景。

 

 

 参考文献

 

 [1]许永杰.从事哪些职业不宜配戴隐形眼镜[J].职业与健康,1993,(01)

 [2]严宗辉,胡建荣,吴健芳,孙勉,杨丽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治儿童近视屈光参差[J].眼视光学杂志,2005,(01)

 [3]LeungJt,BrownB.progressionofmyopiainHongKongChineseschoolchildrenisslowedbywearingprogressivelenses[J].optomVisSci1999;76(6):346-354.

 [4]ButzonSpetal.Jamoptomassoc,1997;68(8):495

 [5]郑荣领,邓一仁.佩戴眼睛与接触镜对于青少年近视进展的影响[J].眼科新进展YankeXinjinzhan2001;21(1):61.

 [6]张红,龚向明.渐进多焦镜对青少年近视发展的影响[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5,(07)

 [7]翟佳.我国屈光不正矫正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华眼科杂志2000;36(3):205-207.

 [8]GwiazdaJ,marsh-tootlewL,HymanL,Husseinm,nortontt.Baselinerefractiveandocularcomponentmeasuresofchildrenenrolledinthecorrectionofmyopiaevaluationtrial(Comet)[J].investophthalmilVisSci2002;43(2):314-321.

儿童散光如何治疗和护理篇7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3.319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感染性疾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本文对86例轻症儿童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全方位细致的护理,患儿全部治愈出院,未发生1例并发症及院内感染。现将轻症儿童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86例,其中男54例,女32例。年龄6个月~4周岁。患儿均表现为急性起病,手、足、口腔、膝关节、肛周等部位散在性疱疹,其有少量液体,疱疹周围有红晕,口腔内可见溃疡,好发于舌、颊黏膜及上腭。其中52例发热,34例伴流涕、咳嗽、食欲不振及呕吐,无患儿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或呼吸及循环衰竭等表现。平均病程5天,86例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大多正常。血生化检查无明显异常。血糖检查均正常。

护理

⑴发热护理:入院后每源澡测体温1次,必要时每2小时测体温1次。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喝水。体温在37.5~38.5℃的患儿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效果欠佳者给予冰帽、口服退热药物、冷盐水灌肠降温。降温后30分钟测量体温了解降温效果,及时补充水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出汗较多时,更换衣服床单,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有高热惊厥史者,应积极控制体温。还要提高患儿本身的抵抗力。如果没有任何的并发症出现,一般情况下5~7天都可以痊愈。

⑵观察病情的护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意识的变化;呕吐患儿应将其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观察面色,精神状态,有无惊跳等,协助医生尽早识别重症病例,及早处理。因手足口病临床未发现皮疹不宜下手足口病“临床诊断”,仔细检查寻找皮疹对临床诊断非常重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少而不典型,有时需非常仔细才能发现,尤其是夜晚急诊,光线较暗时更是如此,笔者体会在光线较暗处,用白色强光手电有助对不典型皮疹的检查。对输液的患儿,每30~60分钟巡视1次,观察液体滴入是否通畅,局部有无肿胀。

⑶饮食护理:患儿因口腔溃疡疼痛等原因,食欲下降。发病之初,可依患儿喜好,给予清淡、富含营养的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母乳喂养的婴儿,仍坚持母乳喂养。待病情好转,口腔溃疡有所收敛后,患儿食欲增加,再逐渐增加饮食量,恢复患病前的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富营养饮食为主,以提高患儿的免疫力,促进患儿康复。本组有多例患儿患病之初拒食或进食时哭吵不安,只爱喝平时喜爱的饮料如酸奶等。此时家属可予以满足其要求,再给以米汤或较稀的稀饭等。

⑷皮肤和黏膜的护理:保持儿童衣服、被褥清洁,太阳下曝晒,衣服要宽大、柔软,床铺平整干燥,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剪短儿童指甲,防止抓破皮疹;物理降温时动作要轻柔,皮疹或疱疹已破裂者,局部皮肤可涂抹抗生素药膏或炉甘石水剂;要保持臀部干燥清洁,便后用温水清洗,避免皮疹感染。在收治的86例儿童中,75%儿童有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损害,出现水疱样黏膜疹,分布在上腭、两颊、口唇、舌体等处,2~3天后破溃形成溃疡。鼓励家长多给患儿饮水,保持口腔清洁,可给予西瓜霜喷剂局部喷雾,以消炎止痛。护理人员也可用无菌棉签蘸生理盐水清洗后涂康复新液,同时给予口服,涂药或口服后进食或饮水。清洗口腔时动作要轻、快,切不可摩擦,尽量减少患儿痛苦。

结果

86例患儿在治疗期间采取全方位护理,密切观察病情,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无后遗症,无死亡病例。

讨论

至今,手足口病已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患儿数日渐庞大。因此,掌握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对确诊的手足口病患儿或可疑患儿,做好消毒隔离,进行口腔、皮肤、饮食、心理等对症护理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发症,并给予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可减轻患儿的痛苦,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儿童散光如何治疗和护理篇8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虐待不仅对儿童造成身体伤害,还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对受虐儿童进行心理干预,要求各地成立由多方人士组成的专业团队,对受虐儿童进行心理评估、危机干预和康复治疗。心理评估注重证据的收集与处理、知情权的授予和儿童的保护与安置;危机干预包括消解危险性因素和增强保护性因素;康复治疗分为筛选诊断、建立友好关系、梳理症状与反应、心理重建与观念更新等四个阶段。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我国应加强相关社会宣传教育,制定心理干预的专项法律,成立专门的心理干预机构,加强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儿童安全防护体系,确保我国受虐儿童身心的全面康复与健康发展。

[

关键词]儿童虐待;受虐儿童;心理干预;康复治疗

儿童虐待是对儿童有抚养义务、监管及操控权的人做出的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的或者潜在的伤害行为,包括各种形式的躯体和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及经济性剥削。2012年,美国共有686000名儿童受到虐待,其中78.3%为忽视,18.3%为身体虐待,9.3%为性虐待,8.5%为精神虐待(因部分孩子遭受的虐待不止一种,故总和超过100%)。虐待不仅对儿童的身体造成伤害,还会导致诸如沮丧、焦虑、创伤后压力等心理问题,进而引发心理疾病,严重者还会自杀。因此,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对受虐儿童进行心理干预,特别要求心理学家在儿童虐待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形成了由心理学家、儿科医生、儿童保护服务人员与执法人员、儿童发展专家、药物滥用专家、心理健康顾问等组成的专业团队,以解决受虐儿童目前面临的或对未来可能造成危害的各种问题和冲突,其心理干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心理评估、危机干预和康复治疗。

一、美国受虐儿童的心理评估

心理评估是评估人员采用标准化或非标准化测试、行为观察等方法对儿童虐待的相关问题,如儿童虐待的类型及程度、亲子间的互动及关系、父母的养育能力、儿童及家庭的需要等做出判断、解释和建议的过程,旨在为法庭的决策、受虐儿童的康复及家庭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值得注意的是,该评估不同于法医的评估。法医的评估旨在收集关于儿童是否发生虐待的证据,而儿童虐待中的心理评估关注的是诸如人的能力、感知及需要等心理方面的问题。该评估也不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心理评估。儿童虐待中的心理评估以儿童心理治疗为目的;评估的设计必须以支持和尊重为原则,以合适的方式处理儿童虐待问题,不会让儿童感觉很匆忙或有心理压力;评估发生在评估者与被评估者的多次会期中,这样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以便进行更加深入的评估;评估类型和设置多样化且多重组合,把标准测试(如智力测试、性格测试等)、非正式的评估措施(如投影图、投影故事等)、行为观察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

(一)心理评估的缘起和目的

心理评估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儿童保护的程序中,尽管美国儿童保护的程序随司法管辖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在不同情况下的心理评估具有普遍一致的目的与侧重点。

第一,儿童虐待报告。美国在儿童虐待问题上实行强制报告制度,儿童福利局一旦收到有关儿童虐待或可能遭受虐待的报告就会展开调查,如果最初的报告显示需要进行紧急干预以确保儿童的安全,那么儿童福利局将会向法院寻求对儿童采取紧急监护的授权,等待进一步的调查。此时,评估人员需要判断虐待报告的可靠性。如果发现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虐待报告,这种报告将被认为无效,仅做记录以供今后参考;如果有证据表明存在虐待行为,儿童福利局就会认为举报有效,案件将进入司法程序并转给社会工作部门,由其决定下一步措施。在这一阶段,心理评估的目的主要是鉴别,即评判是否发生了虐待、虐待的类型、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等。

第二,儿童保护服务。如果调查结果显示儿童已经受到伤害或者极有可能受到伤害,儿童福利局就会主动提供免费服务或者向法院寻求延长儿童监护的授权。通常,在这个阶段将会形成一个初步的策略来实施进一步的评估和进行家庭干预,并把这个策略告知家庭,由家庭决定是否自愿参与,否则就提交给法庭处理。解决保护性监管问题和决定干预策略可能要求举行法庭听证会,法庭根据父母虐待儿童或者未能充分照料或保护儿童的调查结果,做出儿童是否继续获得保护性监管的决定。法庭会定期审查各种干预以及重建家庭的努力。在这一阶段的任何时候,法庭可能会指定儿童方面专业团队实施相关的评估。此时,心理评估是为了判断父母能否被成功转变,以防止对孩子造成后续伤害。如果判断孩子的父母已彻底转变了不良行为,就需要拿出足够的证据;如果判断孩子父母未能做出如期的改变,也需要查找原因。此外,还需判断如果孩子回到父母身边或者与父母分离将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心理影响,以便做出最优选择。

第三,儿童安置。如果改变孩子父母和重建孩子家庭的努力都失败了,那么儿童虐待案件会从儿童保护转移至父母权利的终结和为儿童制定永久性安置计划,如长期亲属照料、监护、收养。在这一阶段,需要通过心理评估来回答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临床或社会服务的干预措施未能实现家庭团聚、国家是否为儿童家庭团聚作出了法律要求的合理努力、父母是否有恢复养育能力的可能性、儿童是否会继续受到伤害,等等。此时,评估的目的是建议,即什么样的治疗性干预可以切实地帮助孩子。

(二)心理评估的具体步骤

儿童虐待问题涉及许多法律与道德方面的考虑,适用于某一案件的步骤不一定适用于另一案件,但美国受虐儿童的心理干预基本上都包含了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评估的范围、步骤与方法。首先,依据儿童虐待的性质和具体情境确定评估的重点及范围;其次,评估人员要基于自身的专业知识、训练和经验来确定评估的方法,确保方法建立在科学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最后,及时妥善地处理儿童虐待案例。如果在评估过程中发现儿童受虐案件,在考虑将其转移介绍给其他的儿童保护与教育机构或个人时,评估的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评估人员需要告知当事人,并做出分析报告。如果需要采取紧急行动来确保被评估者的安全,则需要向当事人寻求授权以开展进一步的调查。

第二步,获得知情同意。按照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简称apa)的道德规范,评估人员在实施心理评估之前必须获得所有成人参与者(当事人、评估参与者、其他相关人员等)的知情同意,并告知他们与评估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评估人员的角色、评估人员与当事人或相关方关系的性质、评估的性质与目的、关于保密与特权的任何限制、谁将获得评估结果、评价费用的支付等任何有关评估过程及报告的重大事实。评估人员也要以一种合适的方式为儿童提供有关评估性质、目的、过程等方面的信息,并努力获得儿童的同意。

第三步,收集与解释数据。采用多样化方法收集数据,可以扩大信息的种类与数量,以便建立有质量的评价,用于支持专家的意见和评估者提出合理的建议,而过度或不充分的数据解释都无助于得出结论。因此,评估人员需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如临床访谈、临床观察、间接查访、心理测试、审阅文本资料等。评估人员要基于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解释数据,了解在不同评估阶段存在的社会或文化因素的影响。在呈现评估内容和结论时,要采用接受者能明白的书面报告或口头证词方式,即要区分数据、推论、结论、意见等的异同。

第四步,提出观点和建议。评估人员在提出观点时,必须基于充分的数据,且这些数据能够支撑所得的结论。同理,在给出建议时,也必须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事实,特别要基于研究获得的数据、解释和推论,这样才有利于解决相关问题。

第五步,记录。评估人员在实施心理评估过程中获得的所有数据都要按照美国心理学会的“记录保存指南”(RecordKeepingGuidelines)进行记录和保存。尤其当评估入员执行法医工作时,完整、清晰、准确地保持所有工作的文档极为重要。这些记录不仅可以支持评估者的观点和建议,还可以供其他专业人员及法庭等进行审阅。

二、美国受虐儿童的危机干预

受虐儿童的危机干预,主要依据儿童虐待报告的评估结果制定并实施干预计划,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或解除儿童遭受虐待的危险,其干预措施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消解导致儿童虐待发生的危险因素(RiskFactors),二是增强保护性因素(protectiveFactors)。

(一)降低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存在于个体、家庭、社区以及社会之中,拥有与儿童虐待相关的特征,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儿童虐待的发生,可以主要分为以下四类:一是父母或照顾者因素,如父母有精神问题或药物滥用;二是儿童自身因素,如年龄幼小、发育迟缓、残疾等;三是家庭因素,如家庭解体或暴力;四是社区和环境因素,如贫穷、社区暴力等。单一危险因素可能导致儿童虐待的发生,多种危险因素同时存在则会大大增加儿童遭受虐待的可能性。因此,如果儿童福利局收到的报告证实儿童可能遭受虐待,危机干预人员就会对儿童、父母、家庭等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降低儿童遭受虐待的危险。

(二)增强保护性因素

保护性因素包括存在于个体、家庭、社区或社会中的、能够消除家庭和社区的危险、增加儿童和家庭健康福祉的条件,有助于孩子父母找到资源、支持或应对策略的各种物质、制度与文化的要素,如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和社交网络、稳定的家庭关系、支持父母和承担儿童虐待防控责任的社区环境等。为了有效地防止儿童遭受虐待,美国至少有七种形式的儿童虐待预防方案:即儿童早期家访(earlyChildhoodHomeVisitation)、家长教育方案(parenteducationprograms)、虐待所致的头部创伤预防方案(abusiveHeadtrauma)、多元干预(multi-componentinterventions)、儿童性虐待预防(ChildSexualabusepreventionprograms)、以媒体为中心的干预(media-basedinterventions)、支持和互助团队(SupportandmutualaidGroups)等。各种方案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吸纳、融合了心理学方面的相关干预知识与方法,从而使预防效果更为显著。

三、美国受虐儿童的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旨在帮助已经遭受虐待并已造成心理伤害的儿童理清个人感受、想法和行为,帮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改善与他人的互动,使他们尽快从虐待的心理创伤中恢复过来。为了取得良好的疗效,治疗人员在治疗过程中要努力与受虐儿童建立一种信任与安全的关系,避免出现一些不合适的行为,如坐立不安、打断、问一些不合适的问题等。治疗过程通常被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即摄入阶段(intakephase)、开始阶段(Beginningphase)、中间阶段(middlephase)、结束阶段(termina-tionphase)。各个阶段的工作往往结合在一起,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

(一)摄入阶段

不是每个受虐儿童都需要心理治疗,因此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决定儿童是否需要治疗。如果需要,则根据之前心理评估的结果为受虐儿童制定一个治疗计划,计划中应包含治疗的目标、方法、时间估计等,并尽可能让儿童、家长或照料者参与计划的制定。此外,治疗人员还需要估计治疗的结果,其依据是父母、家庭、儿童运用治疗的能力。例如,父母充分回应孩子需要的能力和意愿,孩子对虐待经历认知的能力,父母和孩子对治疗目的的困惑等。

(二)开始阶段

治疗者与被治疗者之间建立信任、融洽的关系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因此如何与儿童建立这种关系是该阶段的焦点。治疗人员要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来建立关系,积极与儿童进行沟通,使其理解治疗的目的。如果治疗人员了解该年龄段儿童喜欢的音乐、电影和活动等,将有助于他们之间的交流。只有基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建立起来的关系,治疗人员才能获得儿童虐待的真实情况,形成合适的应对方式,才能真正有助于受虐儿童的恢复。

(三)中间阶段

该阶段是治疗的具体实施阶段,主要有两大任务:一是识别虐待对儿童造成了何种影响;二是确定有效应对受虐症状的方法。为了完成第一个任务,治疗人员会让儿童“重温”虐待的经过和感受,以便让他们回答这样一些问题: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我为什么会那样表现,如果此类情况再发生我会怎么做。即使儿童没有表现出虐待经历的症状,也可以从这些问题的回答中受益。为了有效治疗儿童受虐后出现的症状,治疗人员会帮助儿童接受虐待记忆,如讨论虐待的细节,可以帮助儿童思考虐待的经历以及消除一些诸如“没有人会相信你”的假设;识别感觉刺激,如帮助儿童识别虐待发生时的照明、温度、位置、出现的人物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儿童噩梦、恐怖行为或恐慌的刺激源;辨别思想和情感,以帮助儿童意识到情感与自尊、自我价值和行为的关系;识别信念,即不让儿童把虐待的责任归于自己或他人,因为归于自己,会导致责备、内疚,而归于他人,则会导致生气、愤恨等,都不利于儿童的治疗。因此,治疗人员需要帮助儿童从关注虐待的原因转移到注意虐待对他们的影响,以便儿童能更好地接受治疗。

(四)结束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整合或利用受虐儿童在治疗过程中形成的新思想、情感、自我认识以及新的技能和行为。例如,鼓励儿童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出选择和决定;鼓励儿童在生活的其他领域实施新技能,识别可以帮助和回应自己需要的成人和同伴,并向他们寻求帮助;形成问题解决的技能,即知道如何定义问题,形成选择,努力尝试,直至问题最终解决等。即使治疗结束了,如果儿童需要帮助,仍然可以与治疗人员联系进行后续治疗。

在整个心理干预过程中,干预人员会针对不同的虐待类型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对于忽视,美国研究者思科提(Cicchetti)与其他研究者分别采取三种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对三组受虐儿童的正常依恋关系进行了恢复治疗,其中第一种方法为定期的心理辅导家庭探访,着重提高父母关心与爱护孩子的养育能力,减少父母育儿压力,增加家庭的社会支持以及促进父母掌握关于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知识;第二种方法为亲子心理疗法,是一种精神分析学中依恋理论的运用;第三种方法是以社区资源为核心的干预,主要在社区中为受虐儿童和家庭提供民间团体和社会志愿者的专业支持。针对性虐待,心理干预人员主要关注儿童对受虐经历及施虐者的思想和情感,处理具体的心理症状,教授应对技能,提供预防性虐待、人身安全及健康性行为的教育。而身体虐待的心理干预则聚焦于家庭,如适应不良的家庭环境、家庭暴力史、父母关于纪律的态度和信念、对孩子扭曲的期望、使用令人厌恶的儿童管理策略以及父母在愤怒控制、情绪调节方面的不足。

四、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对受虐儿童的心理干预不仅有效地预防了儿童虐待的发生,对受虐儿童的康复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与2008年相比,美国2012年的儿童虐待人数减少了约30000例。思寇仁和芮丽曼(Skowrone,ReinemannDH)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与未接受心理治疗的受虐儿童相比,接受心理治疗的受虐儿童身心得到了改善,且功能运作优于71%的未接受心理治疗的受虐儿童。借鉴美国这一成功经验,我国在救助受虐儿童方面不应仅限于法律制度、社会生活和物质方面的扶持,还应重视儿童心理干预,为受虐儿童提供心理保护和支持,以促进受虐儿童的心理康复。

(一)加强宣传教育,全民重视心理干预

“当今中国,随着社会快速转型与变迁,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的人数不断增加”,这些儿童是否属于忽视性的虐待类型,目前尚有不少争议。但忽视是一种特殊的虐待类型,虽然不会对儿童造成明显的身体伤害,但是对其心理的伤害却不容小觑。有研究报告表明,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显著地不如父母都在家的儿童,这对儿童未来的成长非常不利。此外,仅仅对受虐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物质帮助和经济补偿是不够的,只能取得短期效果,仍然无法弥补其心理所受的伤害。

因此,我国应重视儿童虐待中的心理干预,一方面应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强对父母、家庭、社区等进行心理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供相应的训练以提高他们的敏感性,同时便于儿童周边的成人能及时发现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问题,为专家实施评估和干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另外,要增强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幼儿园和中小学都要开设相关课程,教育儿童哪些属于虐待行为、如何应对虐待行为、如何求助于社会机构以避免自身的伤害和虐待,等等。另一方面,对弱势群体,如留守儿童实施心理评估和干预,以降低虐待发生的危险因素,增强保护性因素;对已经遭受虐待的儿童实施系统的心理治疗,以促进其心理的恢复和健康发展。

(二)制定心理干预专门法律,提供法制保障

美国心理学会颁布了《儿童保护问题心理评估指南》(GuidelinesforpsychologicalevaluationsinChildprotectionmatters)、《心理干预指南》(Guidelinesforpreventioninpsychology),为心理学家实施心理评估和干预提供了有效指导。我国虽有防治儿童虐待的相关法律法规,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但是缺少对儿童虐待心理干预的相关规定,虽在特殊教育的法律里面涉及到了一些有关特殊儿童心理评估的规定,但法律条款的内容都十分空洞,操作性不强。因此,我国应在与儿童保护相关的法律中,把儿童虐待的心理干预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出,或制定一项专门的法律法规。“要对儿童虐待的鉴别标准、评估范围、评估程序、评估原则、评估方法,以及评估人员的资格认定等予以明确的规定,对评估工具的研制、使用和管理等有比较具体的说明”,以使心理干预在儿童虐待问题中能够真正地发挥作用,切实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

(三)成立专门的心理干预机构,促进预防性干预

在我国,许多情况下只有当儿童虐待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如死亡、儿童的身体受到严重伤害或精神出现异常时,相关部门才会介入,学校的安全教育注重的也是身体方面的保护而相对忽视心理方面的保护,这就使得我国的儿童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预防作用不强。此外,实施心理干预的相关机构和资源比较分散,部门职责和权限也不清晰。因此,我国急需独立和完善儿童管理与救助的体制与机制,其下设立专门的处理儿童虐待问题的心理干预机构,一方面接受儿童虐待问题的报告、开展调查、提起诉讼,并对受虐儿童及家庭提供服务等,以此来提高虐童防控的前瞻性;另一方面,应整合社会各方资源,统筹规划和引领儿童相关事务,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儿童安全防护体系与网络,以便集中有效地处理儿童虐待问题。

儿童散光如何治疗和护理篇9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特殊用药;发放;沟通

[中图分类号]R9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9701(2012)28-0114-0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着重要的医疗保障任务,也是直接面对患者的主要服务平台。全科护士承担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要工作任务,儿科特殊用药发放是全科护士在整个社区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患儿的特殊生理结构及儿科特殊用药特点,考虑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药物的代谢及排泄速度与成人不尽相同,较成人易发生不良反应等[1]。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来,我们社区服务中心全科护士一直探索如何与患儿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儿科用药特殊使用方法的沟通

1.1特殊给药方式的沟通

为了帮助患儿正确用药,儿科特殊的给药方式需要在发药时特别给家属交代清楚。如治疗腹泻用的思密达要在胃基本排空以后服用,而且服药后至少2~3h不能进食,否则会影响药物作用的发挥,也可以直接将其涂于口腔黏膜治疗口腔溃疡等,如果腹泻症状较重,伴高热、眼窝凹陷、精神差等,应尽快就医;色苷酸钠滴眼液可以通过鼻腔给药治疗过敏性鼻炎;多潘立酮为胃动力药,促进胃排空、协调胃肠运动,防止食物反流,一般饭前15~30min服用吸收迅速;而大环内酯类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为减轻副作用,应让患儿饭后服用;必奇就是蒙脱石散,应在饭前单独服用,如饭后服用或与其他药物同时服用会降低疗效。

1.2特殊给药时间的沟通

小儿退热药的作用是使皮肤血管扩张和出汗、散热增加,以使体温得到暂时下降。目前,常用的退热药物可能引起较多的不良反应,因此有效沟通显得尤为重要。用于小儿退热的药物较多,有液体滴剂,如小儿百服宁滴剂、泰诺林滴剂等。为避免造成伤害,社区服务中心全科护士发药时必须向患儿家属交代清楚滴剂只能用于口服而不能用于鼻腔滴注。发热本身是机体防御功能的一种表现,很多家属认为有发热就要服用解热镇痛药,因此全科护士一定要向患儿家属交待只有体温38.5℃以上才需服用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又名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等,该药的解热镇痛作用缓和持久,在推荐剂量下,不良反应很少,目前它是小儿退热首选药物。

1.3特殊微生态制剂药物使用的沟通

微生态制剂是利用正常微生物或促进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制成的活的微生物制剂。由于其有调节肠道、快速构建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功效,可以防止和治疗婴儿腹泻、便秘。但在应用微生态制剂药物时需要特别注意提醒患儿家属,此类药物应与抗生素分开服用,且在服用前应使用低于40℃的温水或牛奶溶解后口服。如妈咪爱、金双歧等与抗生素合用,会降低疗效。

2儿科药物特殊剂量的沟通

目前适用于婴幼儿的药物剂型较少,儿童往往依靠成人药物治疗疾病,因此与家属进行药物特殊剂量、用法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全科护士在发药时需要交待清楚剂量、用法,避免剂量不正确影响药物疗效,产生毒性。对于剂量的交待应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如药物规格计量单位:克、毫克、毫升。应直接交待清楚服几片、几包或量杯上的几小格,便于患儿家属理解[2]。

3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的沟通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儿童的肾和听神经有严重损害,常造成药物性肾炎和听神经功能障碍而致耳聋,因此应尽量避免给儿童应用。四环素类可与新形成骨和牙齿中所沉积的钙相螯合,从而引起牙齿的色素沉着,故对新生儿或8岁以下儿童禁用。氯霉素类可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特别是长期、大量使用时更甚,故对儿童不宜使用。阿司匹林是一种使用广泛的退热药,长期反复应用此药,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血小板等明显减少,所以,幼儿服用阿司匹林时应特别小心。许多退热药含有阿司匹林、咖啡因、非那西汀等成分,易刺激胃黏膜,引起胃出血,损害肝脏、肾脏。且退热药不能与碱性药物(如小苏打)同用,否则会降低降温效果。安乃近具有较强的退热作用,但有时会使体温下降过快、出汗过多而引起虚脱,还会引起白细胞减少,特别是婴幼儿更应注意。口服青霉素类药物发生过敏的概率虽然比注射低很多,但患儿在使用口服青霉素类药物前必须详细询问患者有无青霉素类过敏史、其他药物过敏史及过敏性疾病史,并须先做青霉素皮内敏感试验(皮试)。

4儿科药物特殊名称的沟通

目前市场上存在相同的药物有多种名称。如抗生素类的艾克儿(克拉维酸钾羟氨苄青霉素咀嚼片)、铿锵(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安奇颗粒(克拉维酸钾羟氨苄青霉素)、君尔清(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其有效成分均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伊可新(维生素aD)、娃的福(维生素aD滴剂)、贝特令(维生素aD滴剂)均为维生素aD丸。这种情况下,极易造成重复用药,全科护士应向家长交待清楚同类药物不能同时服用,或请医生去除类同药物,避免重复用药或超剂量用药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3]。

5儿科药物特殊贮存条件的沟通

一般原料药品和易吸潮、易风化或有挥发性的药物以及遇湿能引起变质的药品采用密封保存,对光不稳定的药品需遮光。如丙球、干扰素和微生态制剂等生物制品,如果贮存不当会使药物效价降低,甚至失效。所以使用此类药物时应特别交待患儿家属避免置于高温或冰冻环境下,贮存的适宜温度一般为2℃~8℃冷藏。破伤风抗毒素、人血免疫球蛋白等除了冷藏于2℃~8℃的环境外,还应该向患儿家属交待需要避光干燥保存。

全科护士护理人员在防止儿科特殊药物使用、避免发生差错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全科护士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要严格执行药物发放管理制度,认真落实查对制度,杜绝差错事故发生。同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短暂的药物发放过程中,全科护士应针对儿科药物特殊使用方法、特殊剂量、特殊异名、特殊贮存条件、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等方面问题,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可以使患者家属获得正确的用药指导,从而提高药物治疗效果[4]。保证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特殊用药的合理发放和使用,提高了治疗效果,保证了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陆金云,温时才.从儿童生理和发病特点讨论儿科用药的安全性[J].实用临床医学,2003,4(4):133.

[2]邢梅.减少儿科用药失误的有关问题[J].中国药事,2004,18(4):253.

[3]高燕,赵容.社区门诊合理配发儿科用药应注意的问题[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9,6(5):129.

儿童散光如何治疗和护理篇10

儿童白内障包括先天性白内障和外伤性白内障,是儿童致盲及弱视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以外伤性白内障多见。手术摘除白内障,植入人工晶体是治疗此病的主要方法。由于儿童白内障术后反应较成人重,住院治疗时间短,恢复时间长,家庭护理时间长,而儿童自我护理能力差,因此对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在儿童白内障护理中显得尤为重要。家长的知、信、行直接影响到儿童的手术配合及后期的护理质量[1]。故护理人员应加强对家长住院治疗的各个环节的相关护理知识教育,术前术后护理更为重要。

1临床资料

1.1对象

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治疗儿童白内障55例(56眼)。其中男45例(45眼),女10例(11眼),年龄2~12岁,平均8.4岁。其中1例为先天性白内障(2眼),余为外伤性白内障。

1.2治疗方法

均在全麻下采用角膜透明切口,超生乳化吸除白内障,植入人工晶体。超声乳化术是囊外摘除术的一种术式。即使用超声乳化仪,通过3mm大小的角膜切口伸入超声乳化头,将晶状体核粉碎后连同皮质吸出的手术方法。(1)切口:常用切口有标准巩膜隧道切口,透明角膜切口。采用巩膜切口时,做一个结膜瓣后,在距角膜缘3mm先垂直切开1/2巩膜厚度,同前做一个巩膜隧道切口,达到透明角膜,超声乳化切口需3mm。另在2点位角膜缘后用尖刀作一个前房穿刺口,宽约1mm,作为进入第二器械之用。(2)前囊切开:可采用开罐法或连续环形撕囊。截囊后不要转核或作水分离。(3)晶状体核乳化:用3mm宽的刀扩大切口为3mm,超声头进入前房时仅保持灌注,针的斜面向下或侧向,与虹膜平行方向前进,避免接触角膜内皮和虹膜。超过虹膜后,转动超声头使针孔向上。晶状体核的乳化分步进行。最后将晶状体核逐渐乳化吸出。(4)吸出晶状体皮质:吸头进入前房,边灌注边抽吸皮质。一般先从6点位开始,依次吸出各方位皮质。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吸孔不能对着后囊。由于切口小,前房深度保持良好,皮质吸出方便迅速。(5)植入人工晶体,闭合切口。

1.3结果

术后角膜水肿8眼,虹膜反应5眼,经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后消退。术后视力>0.5者12眼,0.3~0.5者42眼,<0.3者2眼(为先天性白内障)。

2护理体会

2.1降低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

儿童自我护理能力差,患病后依赖家人的照顾,家长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儿童[2]。调查显示:患儿手术前后家长的焦虑值均高于常模,经过健康教育,术后的焦虑程度明显低于术前[3]。家长的焦虑源于对白内障知识的缺乏、对手术的恐惧、疾病对患儿健康的危害及对治疗效果的担忧。尤其是孩子手术对家长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源,使家长在术前即产生严重的焦虑,进而影响患儿,致手术的耐受性下降。患儿术后住院时间短,约3~5d,出院后的家庭护理尤其是合并弱视的儿童需要甚至长达几年的弱视训练治疗[4]。因此,家长能否具备积极的心态及相关的护理知识,是保证治疗最终效果的关键。所以,需对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降低其焦虑,使其更好地配合患儿的治疗和护理,促使患儿早日康复。

2.2术前护理

2.2.1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年龄小,入院普遍存在恐惧、紧张、害怕疼痛等心理状态,难以配合检查和治疗。故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态度和蔼可亲,谈话温柔耐心,多和患儿接触,可适当进行一些小游戏,消除患儿的恐惧感,拉近护理人员和患儿的心理距离。有意识地进行表扬,切不可斥责,取得患儿的信任。与家长进行详细的沟通,告知术前术后的护理要点,消除其顾虑和疑问,使其更好地配合我们的工作。成人或能配合手术的年龄较大儿童可在表麻下进行手术,但年龄较小的儿童因不能配合手术,故需全麻,以避免术中误伤。并告知家长目前尚无证据证明全麻药物能影响儿童智力发育,以消除家长对全麻的顾虑。所有患儿家长对术后视力的期望值均较高,因此必须耐心客观地给予解释。儿童时期是视力发育的关键时期,此时患白内障可影响视力发育,造成弱视。年龄越小,患白内障时间越长,弱视越重,术后视力越差,因此术前无法准确估计术后视力。儿童白内障与成人白内障不同,应尽早手术治疗,以免形成难治性弱视,造成永久性视力及视功能障碍。对于那些担心患儿年龄小不能耐受手术,想等到患儿长大后再行手术的家长尤应详细说明手术的必要性。若全身情况许可,应尽早手术,以免贻误最佳治疗时机,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2.1.2术前检查与准备

术前检查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手术效果。而儿童合作性差,因此检查时应采取灵活的方式,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以保证检查的准确性。术前3d患者用抗生素眼水滴眼。术前1d做好内眼手术常规准备。做术前准备时动作应轻柔。同时用温柔的语气与患儿沟通,消除恐惧。手术在全麻下进行,术前必须严格禁食水6h,以防麻醉过程中胃内容物返流入气管引起窒息。并向家长说明禁食水的重要性,引起家长重视,严防患儿偷食。术前充分散瞳。

2.2术后护理

2.2.1全麻术后给予面罩吸氧,保持呼吸通畅,清醒后4~6h进食水。术眼用硬质塑料眼罩遮盖保护,防止患儿抓挠术眼。术眼包扎不宜过久,应尽早打通视线通路,以防形觉剥夺性弱视发生。嘱咐患儿及家长勿用手揉眼,防止术眼受外力挤压而出血、伤口裂开、虹膜脱出、人工晶体移位。同时避免剧烈活动,如跑、跳、剧烈咳嗽等。儿童依从性差,贪玩好动,好奇心强,自我保护能力差,对伤害行为识别和躲避能力差,因此,术后的健康宣教尤其是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术眼遭受的任何外力都可能使手术失败。因此,术后患儿尽量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跑跳、揉眼及猛烈咳嗽。此外要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用缓泻剂。

2.2.2按医嘱给予抗生素滴眼,观察有无头痛、眼胀、恶心呕吐,有上述症状立即报告医生,防止术后高眼压及感染的发生。避免强光刺激,室内光线要柔和,术后早期勿看电视,防止损伤视网膜。

2.2.3术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1)角膜水肿:主要原因为术中的机械刺激、超声辐射以及灌注液引起的角膜内皮损伤。单纯角膜水肿,一般可自行恢复,无需特殊治疗。角膜水肿影响视力时应对病人说明病情及预后,解除思想顾虑。本组发生8眼,未予特殊处理,自行消退。(2)虹膜炎症反应:因手术刺激引起,表现为房水混浊,晶体表面沉着物及薄膜形成,甚至前房积脓。轻者无自觉症状,重者表现为疼痛、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本组发生5眼,经糖皮质激素眼水点眼后消退。(3)后发性白内障:是儿童白内障术后晚期主要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后囊膜增厚混浊,视力逐渐下降。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主要与手术性创伤及晶体上皮细胞残留过多及处理不当有关。术后护理人员要与患儿家长详细沟通,告知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的必然性及危害性,出院后应定期复查,发生后发性白内障要及时治疗,以免造成弱视。(4)高眼压症:主要由于残留的晶体皮质及粘弹剂堵塞前房角及小梁网水肿所致。表现为术眼胀痛,同侧头痛,恶心、呕吐。长期高眼压可造成视力不可逆性丧失。此时应及时对症处理,全身及局部应用降眼压药物。此时患儿家属心理负担重,可产生失望、焦虑的心情。此时,应及时与患儿家属沟通,耐心做心理疏导,指出大多数高眼压症经对症处理后均可消退,增强家长信心,配合治疗。

2.2.4术后尽早进行弱视训练,尤其年龄偏大的儿童。告知家长弱视对儿童健康的危害及其治疗训练的长期性,需每天坚持训练。家庭康复指导是目前能够使患儿坚持弱视训练的有效方法,能够提高患儿的视力和生活质量。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家庭康复指导成功的关键,家庭康复指导是确保院外训练效果的重要手段[5]。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应努力增加弱视训练的趣味性,提高患儿的依从性,为其出院后的长期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弱视训练指导内容包括:(1)戴镜指导:选择重量轻的树脂眼镜,以免镜片打碎划伤眼睛。(2)遮盖指导:健眼应严密遮盖,防止偷看,注意遮盖时间,防止遮盖眼发生弱视。(3)精细目力作业训练:目的是让患儿专注用眼,刺激视觉发育。方法有多种,应根据患儿兴趣选择。可以适当地选择弱视治疗仪辅助治疗。

3讨论

超声乳化术的切口有较高的稳定性,术后包盖时间短,不需要卧床,不限制病人的自由活动。并发症少,因而减少了术后护理量,此点在儿童白内障术后护理中显得尤为重要。术前通过对白内障患儿及家长的沟通,使其了解白内障的危害及手术治疗的必要性,争强信心,消除恐惧,配合治疗,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术后的恰当护理及弱视治疗是保证手术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孙颖.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家长知、信、行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护理,2007,13(34):3351-3352.

[2]史惠敏,李海,黄毅.超声乳化吸出先天性白内障[J].国际眼科杂志,2006,6(1):191-193.

[3]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742-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