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的护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8:05

老年患者的护理篇1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的确立,国内外有关心理护理的研究不断深入,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老龄化的社会,我国老年人已达到1.34亿,是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当某种疾病较重就医时,老年人对病情估计多半会很悲观,心理上也会变得很脆弱,而这都不利于老年人疾病的康复。所以对于老年患者,除了做好生理上的护理外,做好心理上的护理十分重要的。

1心理问题及护理原则

1.1焦虑不安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患者住院后,离开了家庭和工作单位,远离了那种红红火火的集体生活,失去职能,而感到空虚,心理上感到不平衡,子女成家立业,自己多数时间在缺少欢笑的生活之中,周围接触的都是陌生人,医生只在每天2次的查房时和患者说几句话,护士定时打针送药,交谈机会也较少,这样患者很容易产生焦虑不安。

护理原则:解释-支持-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1.2猜疑心重老年患者不会轻易相信刚认识的人。

护理原则:耐心解释。在护理猜疑心强的患者时,护士对他们的生活除了精神护理外,还经常与他们谈心,与他们讲些必要的治疗和用药知识,让疗效

明显的患者作亲身经验介绍,包括怎样配合治疗,治疗中注意问题等,在用药过程中,巧妙地回答。如:这药治疗您的病很有效,您服了这药会感到舒服的等。另外,对患者进行任何新诊疗手段和治疗措施时,都应事先对患者进行耐心细致地解说,以增强患者的安全感。

1.3孤独寂寞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老年患者。这类患者多性格内向,不善交流,很少言语,其他患者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患者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事,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患者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患者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患者与其他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患者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1.4退化、依赖性增加患病时,患者往往对自己日常行为,生活管理的自信心不足,事事都依赖别人去做,希望有更多亲友来关心他,从中得到安慰和温暖。

护理原则:多关怀患者。护理此类老年患者,首先要尊重他们的意见与要求,哪怕是不合理的,也只是能讲清楚道理进行规劝和解释,切不可批评和训斥,做到微笑服务,使护士在他们的心目中树立可亲可敬的形象。同时,经常鼓励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尽量改变他们的依赖心态,经常表扬他们在配合治疗和护理上的每一点进步,以增强他们的自强意志。

1.5悲观消极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者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患者。

护理原则:关心-支持-鼓励。患者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患者,使患者意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患者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1.6情绪不稳多见于具有易激怒,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老年患者,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有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对此类老年患者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予周到的服务去感动他们,使其改变态度。此类患者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度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护理原则:有充分依据的适度保证-疏导-解释。

2内科老年患者心理护理创新性研究——有效沟通

2.1语言性沟通

2.1.1询问式交谈责任护士通过询问患者、家属或单位同事,并查阅病历,使之对患者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状况有较全面的了解,并根据其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交谈时护士应举止端庄大方,态度和蔼,平易近人,可以从患者病情入手,以拉家常的形式展开。

2.1.2理解式交谈首先站在患者的角度上,体谅患者的心态,对患者充满同情和耐心。当患者向护士倾诉自己的疾病、心情、家庭或单位的烦恼时,我们通过语言、眼神、表情或姿势显出对患者充分理解和同情。使患者视护士如亲人,愿意向护士倾诉,宣泄内心的痛苦。

2.1.3鼓励式交谈此法适用于孤独、忧郁和自卑的患者。在热情关心、体贴患者的基础上进行交谈,并多用肯定、赞扬和鼓励的语气,消除患者孤独、自卑心理,同时与患者家属或单位取得联系,并让他们了解患者的病情、治疗及心理状态,动员周围人群共同关心、鼓励、体贴患者。

2.1.4批评式交谈对于那些偏执、暴躁或自弃的患者,除了采取上述几种交谈方式外,适当的时候运用专业知识,采取善意的批评式交谈。向患者介绍心理因素在疾病。

2.2非语言性沟通

2.2.1移情移情就是注意力的转移。通过语言、行动等方式,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守状态,变利气血,调动人体自身的祛除病邪的能力。

2.2.2相制是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精神疗法。

3心理护理

3.1尊重、理解、关心、爱护老人从温暖的家庭到陌生的医院,对周围一切环境不适应,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和对疾病认识不足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作为和患者密切接触的护士,首先要尊重、关心、爱护他们。讲话礼貌,态度和蔼,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对老人的健忘和啰嗦给予谅解,对老人的要求尽量满足。给予老年患者的恰当尊称,并照顾他们的生活习惯。老年患者体力差,反应迟钝,给老年患者做各项检查或操作时,要耐心解释清楚,讲话要简明扼要,使老年患者能够听明白。老年人患病后脾气会发生改变,固执、猜疑、乱发脾气。此时更需要我们给老年患者多一分理解与关怀,对他们要和谐温柔,多给一些心理上安慰;老年人怕孤独,因此医护人员更应加倍关心他们,了解个人爱好,了解一般家庭情况,使老年患者感到很亲切。嘱其亲朋好友多给予支持和关怀,以使护理效果更加满患者足。护士有足够的时间贴近患者,使护理观察变被动为主动。例如输液时不需按铃呼叫能做到心中有数;对老年患者应腿跑勤一点、观察细一点、关心多一点、行动不便时多帮一点。

3.2努力消除孤独情绪对老年患者的影响由于老年人依赖性强,易孤独,子女平日工作忙,只有利用业余时间陪伴,尤其是丧偶老人,他们有“感情饥饿”现象,特别需要护士关心,所以护士要有耐心,平日多去巡视,帮他们做一些事情:打开水,打饭,洗碗等。尽可能多与他们交谈,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从心理上得到满足,对护理人员信赖。同时,指导家属也这样做,鼓励亲友常探视。对病情较轻的老人,动员他们到院内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酌情做些喜欢的活动或适合老年入特点的体育锻炼,如气功、太极拳等,鼓励他们与周围的病友多聊天,看看电视,听听广播,阅读各种书刊杂志、文艺小说等。培养多种兴趣,丰富生活内容,以达到分散注意力,调节紧张情绪,消除孤独寂寞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恢复健康的信心,保持愉快的良好心理状态为目的。

3.3积极维护老年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心理治疗的必备条件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及性格出现明显变化,我们时时、处处、事事给予理解、尊重、同情、体贴,以科学态度给予实事求是的解答,以维护老年人的最佳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具备“五有”,即一有情,有情才能亲切感人;二有礼,有礼才能体现尊重;三有心,有心才能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四有信,这样才能取得信赖和配合;五有益,安排一些有益于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活动。

3.4效果评价可采用观察法和调查法对心理护理的效果作出单独或综合性评价。注重老年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反馈调查,修正具体措施。护士必须注意护理的效果,才能真正体现护理的价值。应收集老年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反馈信息,采用上级部门下查,不记名问卷,听取家属意见等,找出护理工作中的不足,以及老年人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改进护理计划,完善护理工作。通过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及时调整患者角色,稳定情绪,帮助其增强适应能力,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以达到促进机体抗病能力,加速身心健康恢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纯艳.社区护理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2-149.

2霍杰,计慧民.当代中国护理荟萃.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142-149.

3王建荣,刘玉春,马燕兰.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59-961.

4孙玉梅,王宜芝,邹恂.老年住院患者的需求,护士与患者的观点比较.中华护理杂志,1998,33(4):195-197.

5刘义兰,王桂兰,任小英,等.住院患者对护理行为关怀性评价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245-247.

6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2-127.

7王美德,孙静霞.护理心理学概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05.

老年患者的护理篇2

【关键词】老年情志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239-01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祖国医学历来十分重视情志的影响作用,在病因学说当中认为情感变化过于持久或强烈,都是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因。[1]意志的承受程度、精神情绪的正常与否都明显影响着疾病的演变,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住院的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下降,体弱多病,加之生理机能的改变,社会因素的影响,往往导致情绪波动,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治疗和护理的效果。通过对我科收住老年患者的护理实践经验总结,深感施予相应的心理疏导,创建良好的氛围,改善老年人的心境,减轻其紧张、恐惧、忧虑情绪,达到气血调畅,肝气条达,脾胃健运,便可促进其康复。笔者不敢藏拙特示同仁,以利共同提高。

1一般资料

127例病例为2012年10月~2013年10月中医科住院患者,年龄61.1岁~91.7岁,平均73.8岁;其中男73例,女54例;病种情况见表1。

2患者情志特点

由于目前的医疗政策及社会因素、生存条件同既往相比已明显不同,中医科收住的危、重、急病例日益增多,其中老年患者为数不少,其情志方面心态各异,表现形式各种各样,但绝大多数均表现为惧怕功能丧失、失偶、孤独、生活规律剧变、经济负担过重等。

3不良后果

一系列情志变化造成了病情的加重、迁延或出现新的病变,如高血压患者过度焦虑而病情加重,引发脑血管意外;特困企业人员拒绝使用必要的昂贵药物,导致病情不能及时控制,住院期延长,最终费用反而增加等等。均影响了其康复的过程。

4护理措施和体会

4.1基本要求

护理人员除具备过硬的护理技术外,还须具备情志护理的素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文明的举止,自信沉着的表情,对减轻老年患者悲观、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心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十分重要。

4.2细心观察

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患者的心理活动,收集情志信息,采取与之相适宜的手段,因地制宜开展好个体化情志护理。如个别患者在一般情况下显得较坚强,但内心十分柔弱,笔者曾碰到一偏瘫患者当女儿从外地赶赴探视时,泪流不止,黯然神伤,连日不思饮食,对治疗也不尽合作,通过交谈、劝导、安慰,让其及女儿对偏瘫的认识加深,说明这是一种发生在老年人的长见病,并把不良心境有可能再次诱发病情发作的后果晓之于理,父女俩欣然接受建议,很快调整好心态,最终其康复情况好的出乎预料。

4.3坦诚交心

在护理过程中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是十分重要的,根据其不同的心理负担,采取相宜的情志护理是医患交流的关键,要想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只有与其坦诚交流,真心倾听,才会在两者间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只有用诚挚的语言进行疏导、暗示、解释才能最终达到情志护理的目的。比如目前部分单位不能及时报销医药费用,一些患者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心、脑、肺、肾脏器功能严重受损,反复住院治疗,经济负担沉重,个别子女也出现厌烦情绪,造成了患者心理痛苦,为节省开支而拒绝使用一些治疗,为此笔者采取了对患者进行安慰,说明拒绝治疗的后果及目的,晓予利弊,并做好其子女的思想工作,宣传瞻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不让患者有家庭和社会负担的顾虑,避免产生自卑心理,改善了老人的心态,便于治疗的开展和深入。

4.4贴心如亲人

老年人在患病时对情感的需求往往比平时更多更大,在工作中我们会经常碰到患者因病而产生的厌世言行,尤其是孤寡老人的反应更为强烈,对此笔者首先从精神上给予其鼓励,列举成功病例,循循善诱,讲明道理,激发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告戒患者最可怕的不是身体的器质性疾病,而是精神意志的失败,保持乐观豁达的思想,对改善病情大有益处。开展基础护理过程中轻巧温柔,体贴细致,使患者感到象在家里得到子女的照顾一样。另一方面要求患者家属及探视较少的子女多加陪护和探视。

4.5耐心施护

老年患者的护理篇3

资料与方法

2004~2007年收治老年患者行骨牵引81例,其中男48例,女33例,年龄51~84岁。致伤原因:车祸40例,摔伤41例。

护理体会

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大多自理能力差或完全丧失自理,有的表现为情绪低沉,悲观失望,对骨牵引成功与否都有害怕恐惧心理,医师讲怎样牵引治疗时,老年患者头脑里马上冒出“疼痛”、“危险”,像“上刑”等字眼;有的担心手术后会丧失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上述心理状态均不利于疾病治疗,为了解除患者思想负担使之积极配合治疗,最重要的是给患者心理上的安慰。医护人员与之亲切交谈最易改变老人们的心理状态。通过交谈让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所认识,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护理。

老年患者的护理篇4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3.047

现代护理专家说:“护理是科学、艺术与爱心的结合”,健康人一旦住院进入患病者角色后,会因环境陌生、人际关系改变、缺乏信息交流等因素而产生恐惧、焦虑的心理状态,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功能的自然衰退,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加之暂离亲朋好友的失落感和孤独感,使之反映出来的心理平衡失调的状态更加严重,有时甚至会超过疾病本身对身体带来的损害,临床工作中,从老年患者入院到出院的一系列过程,护士直接或间接给患者提供的服务达到90%,每日与患者接触时间最多,只有在真正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活动、情绪变化后,采取最佳的亲情护理,才能有效的促其早日康复,笔者通过在内科从事护理工作多年的观察与总结,得出一些体会与大家共讨。

1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与疾病的关系

当人步入老年后,在机体功能衰退的情况下,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会发生明显变化,出现强烈的失落感和无助感,随之也会相应出现固执、孤独、自卑、落寞、返童、怀旧等特征[1],由于每位老人个体特征的不同,对疾病的认知态度不同,患病以后,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大体可归纳为五种类型:忧郁型、衰弱性、疑病型、狂躁型、冷漠型。忧郁性患者情绪低落,总想着自己是患者,愁眉不展;衰弱性患者始终充满不安和恐惧,不听别人劝解,四处打听病情,疑病型患者时刻认为自己有病,常把一些疾病的症状想象成自己的症状,对号入座;狂躁型患者喜欢夸大病情,时常指责或埋怨他人,冷漠型患者不相信或否认自己有病,拒绝接受各种治疗。

2通过护理工作,传递亲情

2.1尊重老人,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老年人一般在家中及社会受到广泛的尊重,住院后同样希望受医护人员尊重,如医护人员对其称呼不当、态度不当时,他们在心理上就会产生很大落差,引起情绪低落不满,从而对治疗护理产生抵触情绪,护理人员需与其多沟通交流,耐心倾听,不嫌嗦,对老人的种种行为显示出宽容、理解与尊重。在沟通交流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心与心的贴近,用无声的肢体语言去影响患者,用真切温馨的话语打动患者,让患者感受到护士有很大的亲和力,这样才能让患者相信护士,并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工作。

2.2创造和谐氛围,进一步密切护患关系给住院的老年患者打造一个安静、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淡化医院到处白色的恐怖,淡化到处消毒水的刺鼻气味,使之有家的感觉,进一步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在病区的走廊、橱窗、墙壁上贴有印刷精美的宣传画,以及与本科疾病相关的饮食指导、疾病预防、康复保健知识,既美化了环境,还让患者及家属受到了健康教育,在每个病室需要提示患者注意的地方贴上温馨的警示语,随时提示患者注意安全,在病室的墙上挂起优美的图画并送上健康祝语,祝愿每位患者早日康复,将病房的窗帘等换成柔和的颜色并在病室内摆放绽放的鲜花、绿茸茸植物或亲人的照片,让患者从踏入笔者所在科开始就有温馨、舒适的感觉,从而进一步密切了护患关系。

2.3做好生活护理,细微之处见亲情老年患者具有康复慢、并发症多的特点,要求护理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要求每位护士做到入院多介绍、晨间多问候、操作多解释,出院多关照这一服务流程,患者在院期间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护理,时刻做好抢救准备工作”这一科室座右铭落到实处,认真做好每一项基础护理工作,晨晚间护理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执行各种操作治疗时用屏风遮挡,尽量减少隐私部位的暴露,在院期间加强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无压疮,加强睡眠护理,改善老年患者睡眠状态,保证护理安全,防止跌倒、坠床的发生,工作中尊重、理解老年患者、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使老人感受到护士为他们提供的每项护理服务充满温情。

2.4鼓励、帮助患者适度活动,促进疾病康复卧床不起患者在老年患者中占相当一部分,由于肌体处于一种失重状态,久之,就会导致身体各种机能迅速衰退,从而产生各种严重的并发症,明显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这就需要护理人员的帮助和支持,为其制定功能锻炼计划,每日指导并帮助患者做床上肢体被动功能锻炼,对于恢复期生活能够自理的患者,鼓励适时看看电视、听听音乐、看看书,聊聊天、散散步、做做操等,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促进疾病的康复。

3针对患者对待疾病的不同特征,亲情护理的侧重点不同

首先每位护士要做到举止端庄大方,服务热情细致、体贴入微,态度和蔼可亲,善于用礼貌、体贴、委婉、温和的语言与患者交谈,增加患者的信任感[2],对于抑郁患者,让其在轻松的环境中将心里话说出来,让他们相信自己来到这里将会得到医护人员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衰弱型患者应做到耐心、反复讲解与疾病相关的知识,在与患者反复交流病情时,要积极回应,耐心解答,对疑病型患者重点在于通过正确的交流、诊查、护理,消除患者的疑虑,让他们对医护人员能够信服,使他们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狂躁型患者据其特点强调在与患者交谈中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是解除患者的痛苦,对于患者言语过激的要给予安稳、劝解,要想办法让这类患者能正视现实,按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生活计划;对于冷漠型患者护士应体贴关心,要从患者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循序渐进的帮助患者了解认识自己的疾病,并通过科学的检查依据使患者相信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只有在护理工作中倾注了爱心,融入亲情,才能减轻老年患者的孤独失落感,才能让患者信任并主动配合护理工作,达到护理效果,体现护理价值。

护理专业的传世人弗洛南斯・南丁格尔说过:“护士其实就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临床护理人员若能多一份微笑,就会收获一份尊重;多一份耐心,就会多收获一份满意,多一份亲情,就会收获一份快乐。

参考文献

[1]崔军.老年住院患者心理反应特点及护理[J].白求恩医学报,2004,2(2):123.

老年患者的护理篇5

作者单位:241000芜湖市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病房

陆静:女,本科,主管护师

当前,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60岁)达总人口的14.3%[1],预计到2025年60岁以上人口将上升到20%,2050年将达到25.5%,这意味着每4人中就有1位是老年人[2]。快速的老龄化使老年患者的护理需求急剧上升,对于护理专业化要求更加突出。一方面,老年患者伴随生理功能的减退而出现较大的心理变化,产生很多不良的心理问题,心理因素已成为影响老年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3]。另一方面,现代护理理念已经由单纯的生理护理向包括心理护理在内的全方位的身心护理转变,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充分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能,通过护理手段,控制一切消极心理的影响,为患者的康复树立信心,帮助患者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为运用新的理论指导护理实践,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提升老年患者的护理质量。现将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综述如下。

1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需求

1.1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老年患者的心理状况因家庭、社会环境、个人素质、文化修养和自身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但是大多数老年患者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1.1.1焦虑心理焦虑的心理在各个年龄层的患者中普遍存在,老年患者的表现尤为明显。老年患者焦虑心理的内心体验是提心吊胆,忐忑不安,甚至是极端的惊恐,而外在行为常常表现为情绪不高、食欲减退、悲观失望等,也有的表现为坐立不安,来回走动等[4]。据统计[5],50%~80%的老年患者的不适与其情感调节障碍有关,老年人对自身疾病及治疗,普遍存在焦虑心理,少数患者在多重不良因素作用下,负性情绪逐渐衍变为心理疾病。此外,某些疾病也可能导致或加剧老年患者的焦虑心理,如抑郁症、痴呆、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等;某些药物副作用也可能导致或加剧焦虑心理,如抗胆碱能药物、咖啡因、β-阻滞剂、皮质类固醇、麻黄素等[6]。

1.1.2抑郁心理抑郁是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心理,轻度的抑郁往往表现为心境不佳,忧伤、悲观、绝望,在日常生活中对任何事物都丧失兴趣;或者表现为精力丧失、疲乏无力、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等。研究表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抑郁症的发病率是5.7%,而在英国是12%[7]。老年患者抑郁症的发生多是由于病情的不可逆性而引起,通常老年患者的病情复杂、病程长,治疗难度大,导致患者对康复失去信心,甚至绝望,在这种负性情绪的长久作用下极易导致抑郁。其次,老年人身体机能的退化也是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因素。老年人心肌纤维组织增多,心肌细胞增大,心肌硬化,顺应性降低,脑细胞减少,脑室扩大外周神经传导速度减低,使感觉减退、触觉和温觉阈值下降甚至消失;老年人的内分泌腺体对刺激的反应程度低,反应时间慢,使机体的应激能力明显减弱,这些身体功能的减退,往往成为抑郁心理产生的重要诱因。此外,老年抑郁症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继发于各种躯体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和各种癌症,等等。

1.1.3孤独心理心理活动与心理发展同年龄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每个年龄段均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孤独是老年患者最常见的心理特点,它是老年人一种被疏远、被抛弃和不被他人接纳的情绪体验。老年患者很多受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减少等外部因素影响,导致社会支持系统缺失,客观上使老年患者容易滋生孤独寂寞的情绪。而老年患者身体各个器官都处在衰退和功能下降阶段,感知能力、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减弱,这些内在因素的变化进一步加剧孤独寂寞的心理。这种心理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躯体化的慢性精神疾病的出现,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躯体不适,患者常以躯体症状来获取注意和照料[8]。

1.2心理需求因老年患者存在以上诸多的心理问题,为准确地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需求,进而为开展心理护理提供科学依据,国内外对老年患者的心理需求开展了广泛研究。刘垠良研究发现[9],老年住院患者心理需求是多方面、多维的,不同老年患者在需求内容和需求程度上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近年来,随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的加强,护理人员对老年患者的躯体、情感、精神等方面的需求已有较全面的认识。但是,在涉及老年患者多数需求项目的需求程度上,护理人员和老年患者的观点存在差异,护理人员对老年患者的心理需求缺乏足够的认识。

2心理护理对老年患者治疗效果观察

如上所述,大多数老年患者都存在心理问题,表现为治疗依从性差、抗药行为等,因此,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通过给予老年患者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消除老年患者焦虑、抑郁、孤独的心理,能改善老年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康复效果明显。

2.1心理护理对老年患者心理反应的影响国内的相关研究证明[10],对老年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是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最有效的护理方式之一,可以减轻老年患者的心理负担,最大限度地避免患者出现负面情绪。李荣认为[11],老年病残患者均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心理障碍,给予个性化心理护理后观察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惧、精神病性等心理症状的改善较显著。与刘一琴的研究结果一致,即实施心理护理后1个月,老年患者的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与治疗前相比较,具有较明显的改善,心理护理对控制老年患者的负面情绪效果良好,对病情的缓解有重要作用[12]。愉快和积极的心态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机体早日康复。

2.2心理护理对老年患者健康信念的影响老年患者往往病情复杂、病程较长,有的合并多种疾病,因自身健康状况差,导致老年患者健康信念薄弱。研究显示[11],实施心理护理后,老年患者健康信念明显加强,主要体现在他们对医护的信任度、对疾病的重视度、对按时治疗重要性的认识均大幅提高。对老年人采取个体化的健康教育,使其在学习中增强信心,逐渐地改变错误认知,在健康教育中获得更多的信息支持。心理护理就是运用心理学知识,改善老年患者的认知功能,帮助树立健康的信念,维护老年患者最佳的心理状态。

2.3心理护理对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13],经过心理护理,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所认识,心理应激达到良好状态,血压、心率平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与早期研究单纯关注心理护理对于血压、心率的影响相比,近年来的研究更加注重心理护理对于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生活方式的全方位影响。在实施心理护理后,许多老年患者头昏、头痛、乏力、恶心、便秘、失眠等症状明显好转。通过采用CopD患者生活质量调查表调查,经过心理护理1个月后,老年肺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方面均有明显提高[14],心理护理对于改善生活质量的效果良好。

总之,老年患者的心理状况与治疗效果之间存在极大关系[15],心理状况会严重影响病情,患者因躯体受病症影响产生较多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在病情本身恶化的基础上会造成进一步的影响,通过提高心理护理水平使患者的依从性和痊愈率明显提高。因此,针对老年患者,需要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确保治疗效果。

3老年患者心理评估、心理诊断与心理护理措施

要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前提是要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科学评估,在此基础上作出准确的诊断,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在疾病不同阶段表现出的不同心理,遵循心理护理程序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

3.1心理评估细致观察了解患者的性格、习惯、病情变化和家庭环境情况,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16]。为全面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应综合采用观察法、访谈法,认知功能评价及心理测量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以确定老年患者心理问题的性质、程度及心理失衡的原因。鉴于老年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减弱的情况,除了要与患者交谈,更要注重和患者亲人交谈,了解患者心理变化的轨迹。

3.2心理诊断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患者心理,提出心理护理诊断。需要指出的是,老年患者的心理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会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因此心理诊断也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结合老年患者心理变化的情况不断修订完善。

3.3心理护理措施

3.3.1观察细致,态度和蔼,充分尊重老年患者老年患者除了要求医师技术水平高外,特别希望被重视、受尊敬。护士应充分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患者密切接触的护士,要尊重、关心、爱护他们,讲话礼貌,态度和蔼,热情周到。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对老人的健忘和啰嗦给予谅解,对老人的要求尽量满足[17]。

3.3.2建立护士主导,多方参与的新型护理机制运用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的方式,以患者为中心,护士、家属、医师共同分析患者的心理问题,帮助患者获得可能的社会支持,鼓励其与家属联系、相处,参与社会活动,使患者获得更多的倾诉、求助渠道,更多的情感和经济支持[18]。听取家属的见解、希望和要求,鼓励患者与家属尽可能多地进行非医疗活动的接触,使患者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尊重,更好地自我调节,进而使患者超越情绪的影响,变得更加理智达观,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

3.3.3加强沟通,密切护患关系护理人员通过有效的语言沟通方式,能和老年患者交流感情,消解孤独的心理,进一步密切护患关系。护士应特别关注诚挚的沟通在以下重要时点的作用:初入院时,通过介绍环境和规章制度,征求患者意见,消除患者恐惧、焦虑的心理,为住院后的心理护理做好准备;配合医师制定的医疗计划与老年患者进行交谈,充分满足患者知情权,通过耐心细致的解释争取患者的配合,坚定信心;在老年患者病情出现变化或者产生情绪波动时,通过交谈稳定其情绪,防止负性情绪和不良的心理感受加重病情,导致病情复杂化。

3.3.4健康宣教健康宣教是常规护理的一部分,同样也是心理护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健康宣教,能有效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健康宣教,使得老人们自觉主动地改变不良生活行为和习惯,注意保健,防治疾病发生,知道“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才是科学的生活方式[19]。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促进形成乐观向上的心理感受,心理和行为呈现良性循环。通过健康宣教,鼓励老年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参加文体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长期参加声乐、舞蹈、摄影等文艺活动使各感觉通道更为积极地接受外界刺激,有助于减缓感知觉的退行性变化[20]。健康宣教在心理护理中依然具有重要地位,是心理护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4老年患者心理护理队伍建设

心理护理的实施依赖于护理人员,他们的护理技能、心理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到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效果。目前,大多数护理人员较年轻,他们在对事物和现象的判断、思维、反应能力等方面都与老年患者存在较大差异,对老年人心理特征的把握不够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心理护理的效果。相关研究表明[21],护士对老年护理知识的整体掌握情况不容乐观,对老年人生理特点和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知识掌握情况相对优于老年人心理特点的掌握情况。因此,一方面要加强继续教育工作,关注在职护理人员心理护理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并支持护士通过在职自修、函授或进修的方式学习老年心理护理知识和沟通技能,选派优秀护士脱产学习老年人心理护理,有计划地举办老年人心理护理讲座;另一方面要重视老年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德国专门开设了老年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包括人文政治、社会-心理、医药及护理、工作方法及管理4个方面。日本也强调护理人员的专业性,各类老年护理人员均需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并取得相应资格[22]。为了让更多的老年患者能接受优质、全方位的护理,保持最佳心理状态,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水平和老年护理专长,能独立解决老年专科护理中疑难问题的老年专科护士迫在眉睫。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护理观念也充分认识到心理护理能消除老年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帮助患者树立愉悦、积极的心态,增强老年患者机体的抗病能力,对于老年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老龄化的背景下,要运用最新的护理手段和措施来解决老年患者遇到的身心健康问题,充分发挥心理护理在老年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为老年患者提供优质服务,造福广大老年患者。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

[2]关锐,张磊,范艳艳,等.我国养老机构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必要性分析[J].护理学报,2009,16(3B):7-9.

[3]tsaiSJ,YehHL,HongCJ,etal.associationofCHRna4polymor-phismwithdepressionandlonelinessinelderlymales[J].GenesBrainBehav,2012,11(2):230-234.

[4]张文艳.老年人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322-324.

[5]鞠法红.老年人常见问题的护理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3):364-365.

[6]Jacobsú,DeCastromS,FuchsFD,etal.theinfluenceofcognition,anxietyandpsychiatricdisordersovertreatmentadherenceinuncontrolledhypertensivepatients[J].pLoSone,2011,6(8):e22925.

[7]CooperC,KatonaC,LyketsosK,etal.asystematicreviewoftreatmentsforrefractorydepressioninolderpeople[J].amJpsychiatry,2011,168(7):681-688.

[8]张乐溪.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J].中外医疗,2011,30(18):149.

[9]刘垠良.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需求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500-501.

[10]李宝侠,李芳侠,张红梅,等.老年病人的心理行为特点及护理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1):141-142.

[11]李荣.46例老年病残患者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的效果观察[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2):190-191,194.

[12]刘一琴.76例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8):160,162.

[13]屈瑶哲,翟昌林.心理护理对居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干预[J].求医问药,2011,9(1):10-11.

[14]蒋艳芳.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8):161-162.

[15]李淑贞,李莉,李爱香.内科老年患者心理护理及其创新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1,18(25):102-103.

[16]李秀芳,赵凤春,崔丽平.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J].全科护理,2010,8(1):153.

[17]李秀莲.医护心理学[m].太原:山西科学出版社,2009:153-154.

[18]osvathp,FeketeS.Suicidalbehaviorintheelderly.ReviewofresultsatthepecsCenterofthewHo/eURomulticenterStudyonSuicide[J].orv-Hetil,2001,142(22):1161-1164.

[19]张菊敏,牛陵俊,张晋华.护理干预对老年人成功老龄化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26(2):535-536.

[20]刘沛妤,郭毅飞,刘军静.中老年人学习活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2):194-196.

[21]周晓艳,周云辉,文安笑.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知识认知情况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2010,17(10B):27-28.

[22]张蓉.国内外老年护理的研究及进展[J].当代护士,2010,10(中旬刊):11-13.

老年患者的护理篇6

【关键词】眼科手术;舒适型心理护理;应用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47-02

眼科疾病是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老年性疾病,而且老年患者住院的比例也比较大,患者由于自身疾病的影响,而且年龄较大,容易出现焦躁、烦闷的情绪,由此会对其手术产生影响,不利于患者病情的快速改善。通过研究表明,对老年眼科手术患者实行舒适型心理护理的效果较为显著,对于患者的帮助较大[1]。现在选取我院收治的眼科老年患者,对其应用舒适型心理护理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08年7月——2011年9月间收治的74例眼科老年手术患者,其中,男性44例,年龄在57-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4岁,女性30例,年龄在61-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7岁。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7例,对照组37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舒适型心理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

1.2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舒适型心理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心理护理,针对患者表现出来的烦躁、郁闷情绪进行心理护理,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并改善病情。观察组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如下。

1.2.1手术前心理护理老年患者由于其年事已高,已经不再是社会和家庭的主角,会产生寂寞心理,而在手术前也会产生顾虑,担心手术失败,担心会给子女增加负担。对此,在对老年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之前,医护人员应当与患者亲切交谈,向患者讲述眼科手术的常识,并告知患者手术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同时根据患者担心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答,以使患者得到充分的重视,并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从而促使患者树立起手术成功的信心[2]。

1.2.2手术过程的心理护理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由于对手术室的陌生,导致其产生恐惧心理,难以积极配合手术操作者。对此,医护人员应当在手术开始前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护理,向患者讲述手术室的各种医疗器械,并告知患者各种器械的用处,以消除患者的陌生感,促使患者安心进行手术。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当始终陪伴在患者身旁,以增加患者的安全感,从而促进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1.2.3手术后心理护理眼科患者最大的特征就是视力较差,完成手术后双眼需要包扎,从而无法进行正常工作,而且行动不便。同时,由于长时间不能视物,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感,从而对其眼睛的康复产生影响。对此,医护人员应当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加强病房巡逻,多了解患者的需求,对患者实行有效的生活护理,同时要经常询问患者的感受,并告知患者眼睛的恢复需要较长时间,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感,稳定患者情绪,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1.3疗效标准护理满意: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恢复较快。一般满意: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恢复需要较长时间。不满意:患者完成手术后恢复时间较长,而且发生并发症[3]。

1.4统计学分析对本文中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

2结果

通过心理护理,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术后恢复较好,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型心理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3讨论

眼科患者由于需要手术治疗,康复时间较长,在此过程中,患者由于自身年龄及疾病的影响,容易产生焦躁、忧虑的心情,从而对手术治疗产生影响。对此,在患者的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医护人员应当根据患者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特点对其实行有效的心理护理,以改善患者的病情[4]。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舒适型心理护理,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促使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促进其病情的快速改善,通过心理护理,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1.9%,显著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采用舒适型心理护理对眼科老年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丹丹.浅谈眼科老年住院病人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74(02):89-90.

[2]程兰钦.心理护理在老年眼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15(09):23-24.

老年患者的护理篇7

【关键词】心理护理;老年患者;手术

【中图分类号】R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193-01

随着医学和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加明显[1]。老年患者由于年龄等原因,加上疾病的困扰,使老年患者具有焦虑和恐惧等各种各样的负性心理。。手术对患者不仅是一种躯体刺激,还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心理刺激,能影响患者心理活动,心理活动又反过来影响手术效果[2]。为此针对老年手术患者在术前、术中进行了心理护理,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49例,其中男124例,女125例,年龄60岁-82岁,平均年龄71岁。胸外科手术97例,骨科手术102例,普外科手术50例。

1.2方法⑴心理护理在手术前日访视患者时应用。术前访视患者的目的在与帮助护士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老年手术患者担心不能耐受手术,术前多有:紧张、恐惧、急躁冲动、孤独寂寞、忧虑担心、悲观抑郁等心理特征。因此手术前日访视患者的心理护理的主要目的是缓解患者术前负面心理因素。耐心细致的讲解,态度要亲切和蔼,语言礼貌、语调轻柔、语气诚恳,减少患者紧张及焦虑情绪,利用术前更好地让老年患者建立对医生的信任。让老年患者了解手术的必要性,使其对手术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增加对手术的治疗的信心和勇气。对老年患者可采用保护性医疗,以疏导安慰,告诉老年患者不必紧张,甚至用善意的谎言暗示手术会非常顺利,即不将手术风险告诉患者,但应告诉家属,互相配合。⑵心理护理在手术中的应用。老年患者多在椎管内或局部麻醉下完成,因此患者在手术室中都处于清醒状态,从患者进入手术室开始直到手术完成,其心理状况一直受到手术室内的各种因素影响。老年患者在手术室内的心理状况可导致血压、心率等的波动,极大增加手术风险。老年患者更容易在疼痛刺激下引起心理紧张,而心理紧张又反而使患者对手术中的各种不适更加敏感。因此心理护理在手术室内的主要目的就是使患者心态放松,以减少紧张心理对手术的不利影响。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因手术患者衣着较少,手术室护士调节室温24℃-26℃,让患者感觉舒适。护士应以亲切和蔼的态度为患者做各种术前的准备工作,在推动仪器、摆放器械时,轻拿轻放。不要因术前工作忙而忽视对患者的心理安慰,语速减慢,对听力不佳的患者可适当增加音量。同时应在手术正式开始前教会患者放松的方法。在手术进行过程中,在不影响手术的前提下,还可以利用术前探访患者所获得的一些信息,和患者聊一些比较高兴或得意的事情,分散其注意力。⑶心理护理在术后随访中的应用。好的术后随访除了有助于护士评估手术中的护理效果,其本身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老年患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当患者知道手术室护士仍然关心他的术后恢复和健康,心情将会便得快乐,这种愉快的心情能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在上述心理护理中我们应用了积极暗示法,放松训练等简便易行的心理护理方法,有效地缓解了患者因心理因素导致血压和心率的变化,从而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2结果

本组249例老年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有效的心理护理减少了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缩短了手术时间,安全渡过手术期,对患者的康复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讨论

手术是主要的心理性和躯体应激源,其往往通过心理上的恐惧和生理上的创伤影响着患者正常生理活动,从而直接干扰麻醉和手术,影响患者的治疗方案(3)。目前,全球老龄化问题日趋突出,住院患者行手术治疗的老年化问题也是相当明显,其患者数不断增多,并呈上升趋势(4)。患者心理因素在其中起着相当的作用。患者在紧张焦虑状态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合成和分泌增加,血液动力学发生剧烈变化。手术期时如因情绪波动大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患。好的心理护理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在于通过心理护理措施能阻断患者焦虑状态;当患者紧张情绪得到舒缓,进入放松状态时,表现为全身张力下降,呼吸频率和心率下降,血压降低,头脑清醒,轻松愉快,从而可取代焦虑的紧张反应。

小结

进行手术的老年患者因机体组织器官的衰老而导致整体调节机能减退,调节适应能力下降,多合并其他疾患[5],如冠心病、脑血管病等。存在着特殊心理反应,而且担心费用问题,且这种心理变化差异很大,加重了患者负性心理。手术室护理工作将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中。使患者有安全感和亲切感,也感受到护士的关怀和爱护,减轻了思想负担。能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提高老年手术患者的满意度,减少了并发症达到预期治疗目的。真正做到了人文关怀,提高了手术室护理治疗。

参考文献

[1]孙水英,曾慧,张丽平,等.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护理对策.护理杂志,2006,21(21):76-78

[2]许佳佳.手术室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对老年手术患者焦虑心理影响.当代护士,2006,7⑶:53-54

[3]曹娟岩.高龄手术患者手术室护士人性化护理体会.社区医学杂志,2009,7⒄:61

老年患者的护理篇8

【关键词】老年患者;心绞痛;焦虑症;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306-01

心绞痛是一种因心肌暂时缺血缺氧引起,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常发生于中老年人,尤以60岁以上男性最为多见,且发作时会使患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感到绝望。焦虑就是其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心理因素严重的影响病情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对治疗和康复都造成负面的影响[1]。笔者对80例老年心绞痛患者焦虑情绪变化的影响进行心理护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元月至2012年3月住院老年心绞痛焦虑症患者80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60岁-69岁28例,70岁-79岁40例,80岁以上12例。其均符合心绞痛焦虑症的诊断标准。

2方法

采取通过入院时的口头健康教育、发放有关疾病健康知识的小册子,卡片及治疗护理工作过程的宣教等。内容包括疾病的基本知识、用药注意事项、饮食调节、运动及体质的调整等。给予80位心绞痛焦虑症患者进行心理护理:1)主动关心体贴患者,耐心倾听他们对病情及生活经历的叙述,诱导患者说出自己内心的痛苦以了解患者的想法,以诚恳的态度做好解释、劝慰工作使患者感到护士能为其分担痛苦,取得患者的信任。2)认知干预:心绞痛焦虑症患者因为病情反复、长期住院治疗以及影响正常生活活动等使患者对治疗丧失信心,对生活失去热情而产生焦虑情绪,所以健康教育在帮助患者认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减轻焦虑情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了解患者对心绞痛焦虑症知识的掌握程度,重点讲解心绞痛的概念、病因、典型临床表现、急救措施等;指导患者控制和减少诱发因素,如:减轻体重、低脂低盐饮食、戒烟、戒酒、避免暴饮暴食、保持大便通畅等。向患者介绍同住院病情已经好转,处于恢复期的患者,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3)康复运动训练:根据病情及全身状况组织患者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工娱活动,消除其苦闷情绪,早晨及晚餐2小时后运动1小时,选择慢走、健身操、太极拳等运动,同时监测心率(控制在100次/分以下),严禁进行举重、打球等剧烈运动和负重活动。4)心理护理:对患者多给予支持和关怀,有针对性地解决患者的问题,多给患者积极有意义的言语刺激,特别指出焦虑的负性情绪对病情的不良影响,指导患者调整良好的心态与缓解压力、排除烦恼。教会患者学会表达,学会由焦虑转换为释放,学会将焦虑情绪宣泄出来,利用外界的支持系统来减轻心理压力。对患者的配合和进步多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所在。避免引起患者不愉快的情绪。5)为患者提供环境设施以方便、舒适为原则,阳光充足,保持病室的安静,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提供必要的帮助。6)促进家度和社会的支持与配合,家属的态度和行为是增强患者战胜疾病信心的重要保证,护士应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取得家属的配合,必要时邀请家属共同参与就诊、治疗及护理措施的实施。

3讨论

老年心绞痛焦虑症患者由于年龄大,疾病的反复发作,长期病痛的困扰,加之老年心绞痛焦虑症病人获得的主观支持少[2]。护理人员通过对老年心绞痛焦虑症患者从入院时到出院后的心理护理,帮助病人开发可利用资源,提高其社会支持水平,促进病人采取对心绞痛焦虑症治疗康复有良好作用的呈报应对方式,增强老年病人在治疗护理中的顺应性。根据患者的年龄、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个性化进行健康教育,提高老年心绞痛焦虑症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消除焦虑等不良心理和不良生活方式,不合理膳食,密切了护患关系增强了护患间相互信任度,调动患者配合治疗的程度性,对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延长寿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很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饶中和,袁志敏.一种新的估测冠心病患者机体功能状态的调查表[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96,17(1):14-16

[2]胡荣、姜小鹰.老年冠心病病人的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相关性研究.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3):237-239.

老年患者的护理篇9

【摘要】目的:目前内科疾病的病因相对比较复杂,病人也偏老龄化,护士在与老年患者的交往中,应通过自己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以及气质、风度等内在特征的魅力去影响病人。提供对方了解自己的机会,与病人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和合作的平等关系,以得到病人的充分信赖,使病人乐于接受心理护理,并取得最佳效果。方法:通过对内科住院老年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实际的心理干预。结果:证明对内科老年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后,能使老年患者处于一个最佳护理状态,对待疾病的一个积极的心理状态,纠正了其在疾病中的某些不良情绪及行为,调动了患者对治疗疾病的一个积极态度,从而可以促进了疾病的好转和(或)康复。结论:在对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加强对其的心理护理,对提高护理质量有很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心理特点心理护理

2010年6月•••2011年5月,对400例老年住院患者进行了心理问卷调查,发现有340例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首次住院的老年患者在入院的第一周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因此,加强对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提高护理质量都有积极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资料:2010年6月•••2011年5月,对400例住院老年患者进行了心理问卷调查,男性老年患者230例,女性老年患者170例;年龄60•••88岁;平均年龄55岁,

方法:自编问卷调查表,采取面对面方式。发放问卷调查表400份,收回400份,有效率100%。

2结果:

400例住院患者中,340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负性心理,主要表现有焦虑不安、孤独寂寞、悲观消极、恐惧紧张、疑病、情绪不稳定及依赖过分等7种心理问题。其中焦虑不安276例(69%),孤独寂寞246例(61.5%),悲观消极288例(72%),恐惧紧张226例(56.5%),疑病14例(3.5%),情绪不稳定10例(2.5%),过分依赖3例(75%)。

3讨论:

内科住院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1焦虑不安:这是老年患者的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老年患者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个问题,首次入院的老年患者第一周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能治好等问题都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出食欲下降,睡眠不佳、情绪急躁;老年患者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一定的耐性,有时甚至对我们医护人员的态度都很生硬,粗暴。

2孤独寂寞: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且缺少亲人陪伴的患者。这类病人多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交际,很少言语,与其他病员也不愿来往,加之家属很少来探视,病人会感觉很孤寂,会表现出情绪低沉等。

3悲观情绪:人到了老年都有一种黄昏落日的感觉,这种心理在患病后,悲观的情绪就得到了升华,很容易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觉得自己拖累了家人,求治的主动性也不高,往往被动的配合治疗。

4恐惧紧张:患者对入院后进行的必要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了解不透,加之有些检查还会增加痛苦,所以患者在必要的诊断和治疗时会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有些患者也有可能是因为病情加重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冲突,从而产生恐惧紧张的情绪。

5疑病:在老年患者中最常见,此类病人对多具有固执、谨慎小心、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身体,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不是患有何种疾病。

6情绪不稳:多见于有意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感不适及稍有不如意的事都要发泄出来,发泄的对象常常是护士或者陪护人员。

7过分依赖:事事都想别人帮忙,即使是自己能做的事情也希望有人来帮忙,完全适应了在别人的照料下生活,形成了一定的依赖性。

内科住院老年患者的心理干预要点:

1适应环境,进入角色:接纳患者的时候态度要和蔼,热情认真,动作要迅速,操作要熟练准确,详细的介绍环境,主管医生,主管护士,针对患者提出的疑问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使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温暖,消除患者的焦虑不安。

2与患者进行感情的交流:在护理上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接触,交流思想,首先要成为患者的交往对象,然后帮助其与其他患者建立交流的渠道。

3帮助患者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调动患者积极的心理因素,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

4密切注意患者的心理活动:消除影响疾病康复的不良因素:要经常深入病房,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对不同的疾病给予不同的处理。护理时要更加的小心周到,言语要谨慎,尽量满足病人的需求,不能让患者感觉到自己的病情严重,加之其心理负担,应做好思想工作,让患者准确的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对患者应做到理解、宽容、忍让。

护理工作已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等技能工作,而是包括了有心理护理在内的更为复杂的,具有独立性的、创造性的活动。这些创造性活动需要通过有效的护患沟通来完成,有效沟通则是实施心身整体护理的关键,通过有效沟通来提高护理质量,使病人从身心两方面得到最满意的康复。心理护理贯穿在内科住院患者治疗过程的始终,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护士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精心的护理、精湛的技术是基础[1]。同时还要掌握心理学知识,强化心理护理意识,换位思考,提高护理质量,除给患者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从而促进病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老年患者的护理篇10

由于慢性病患者一般年龄偏大,病程长,易复发长期遭受疾病折磨,都具有焦虑、悲伤、紧张、怕家人抛弃的心理[1]。护士应富有同情心,态度和蔼,语言亲切,让患者感受到情感的援助。指导患者以正确地认知观和应对方式对待老年期的各种应急事件,提高了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心理分析

1.1焦虑、抑郁老年人一旦退休后,基本上生活在狭窄的家庭范围中,单调松弛的日常生活,家庭成员的小型化,使老人得不到照顾,在外也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强烈的压抑感和孤独感使许多老人精神忧郁、悲观厌世,产生孤独、寂寞、自卑感;身体各器官、系统的老化,特别是脑及神经系统的老化,加上经济条件的下降,家庭失和等造成心理上的各种消极情绪,使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明显改变,表现为情绪低落、抑郁少言、消极悲哀、失眠早醒或彻夜不眠,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2]。

1.2失落、无价值感老年慢性病患者认为退休后,对社会、家庭没有贡献了,常出现失落感,使其感到在社会地位上毫无价值;由于独立生活能力差,许多事情都需要别人照顾、帮助,抵御病痛和耐受医疗干预的能力弱,对病情的估计大多较为悲观,甚至认为自己成为家庭及子女的累赘,降低了对自己未来的期望。

1.3经济环境经济收入高低对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及生活状况直接发生作用。近年来随着物价的上涨,不少老年人颇感适应生活的困难,再加上因为慢性疾病反复住院接受治疗而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拖累了家属,经济问题所带来的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是影响老人精神状态的重要因素,导致老人心理疾病或者器质性疾病。

1.4悲观、恐惧由于老年患者一般文化程度较低,加之慢性疾病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或患不治之症,给老年患者造成严重生理障碍,导致心理承受能力差,悲观厌世,对疾病恢复丧失信心,表现为精神紧张、偏执、暴躁,缺乏主动配合治疗的意识或拒绝治疗等。

1.5自卑、敏感对过去的同事、朋友相遇时未主动打招呼就认为是不爱理自己,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或嫌弃自己;老年慢性病患者情感脆弱,以自我为中心,稍有照顾不周,就认为周围的人对自己不关心不体贴,常为一些小事或照顾不周而伤感或感到孤独;对环境及周围事物或陪伴者产生误解。

1.6依赖性增强由于老年人生理上的改变,表现为:行动不便、记忆力差、反应迟钝、敏感性降低,故老年人适应能力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使其很容易产生焦虑、恐惧及孤独的心理;由于机体的衰老和脑功能的衰退,适应能力降低,处理事情时缺乏灵活性;生活自信心较差,许多事情不愿自己动手,盼望子女或他人帮忙,生活起居依赖别人照料[3]。

2护理

2.1消除其不安情绪老年人的焦虑不安多因生活秩序扰乱而引起,我们应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主动热情地迎接他们,耐心细致地介绍病房环境、规章制度及经治医生、负责护士。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其个性、爱好、饮食、起居习惯,有无特殊生活习惯。利用语言技巧及实际行动增强患者的信任感,并在其家属的配合下采取适当的方式消除患者的焦虑不安。

2.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社区护理人员采用问卷的形式,以交谈的方式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初步掌握其心理生理及社会状况,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记录及全面评估,制定护理计划,为患者的身心康复提供依据;护理人员应向患者主动介绍自己,与患者沟通时要做到语气温和且诚恳,同时应注意善于倾听,诱导患者进行交谈,不可随意打断患者的谈话,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作出相应回答,有利于加强患者对社区护理人员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3语言沟通对待老年患者应耐心,态度诚恳而温和,与患者交谈时称呼恰当,言辞恳切,患者离休后往往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尊心极强的老年患者,我们要满足其自尊心,说话的声音要大而不急,回答询问要慢,耐心倾听老年人的主诉,对老人所讲的事情要表现出聚精会神,对老年人的健忘及反复唠叨要给予谅解,不能表现出厌烦的情绪。当老人感到你可以成为交谈的朋友,愿意把自己的忧虑、苦闷告诉你时,使可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2.4情感支持良好的情感支持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前提。因此社区护理人员在适当的情况下对患者家属及陪伴者进行健康指导,告知其与患者交流中需注意语气,态度应关切,行动应表现体贴,使老年患者克服心理障碍,遇事豁达开朗且宽容。通过有效的情感支持及心理疏导,使其消除失落感,使其坦然地接受现实,心理状态可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2.5避免患者过分依赖老年患者过分依赖多由患病或心理因素而引起。社区护理人员应鼓励老年患者最大限度地发挥残存的功能,延长独立生活的时限。护理人员或陪伴者注意不要过多插手、包揽,以免老年患者因依赖而丧失残存功能;积极鼓励患者培养其情趣爱好,以增强对生活的兴趣和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加强锻炼使其恢复或部分恢复自理能力,以减少对他人的依赖。

2.6非语言沟通语调舒缓平和,会使患者感到亲切和信任,举止大方、文雅、面带微笑、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会给患者舒适感和安全感。而面部表情过于丰富、夸张、手势过多等都会给患者以粗俗、不端庄的感觉。护理人员应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及行为特征,做好心理护理,促进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早日康复,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孟翠华,常秀云.老年慢性病患者社区护理效果的评估.齐鲁护理杂志,2001,7(5):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