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十篇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十篇

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8:08

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篇1

1农业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

1.1思想认识不到位,不重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有些人没有从本质上去认识这一新生事物,导致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农民不接受。在操作上缺乏具体的规划和必要的协调,使农业产业化处于自流的状态。

1.2不少主导产业缺乏长远发展能力,规模较大、竞争力强的支柱性的主导产业较少

部分地区由于信息滞后,或没有结合自身实际、从自身优势出发,在确立主导产业中存在趋同性,缺乏特色,不能发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大部分企业经营规模小,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在农产品精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

2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2.1加强协调,选准主导产业,建立规模基地

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地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在发展基地时,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正确引导,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培育适合本乡镇、本村的,有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的产业;二是要发展名、特、优、稀等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三是要做到推进技术创新和品种改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现有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能力;四是要做到长期、稳定发展,主导产业一经确定,不要轻易变动,使主导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化、区域化发展格局。

2.2着力培育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龙头企业

加强加工、流通企业的发展,应围绕主导产业,按照起点高、辐射力强、市场潜力大的原则,建立一批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强化服务的骨干企业。在发展这些龙头企业时,一是政府一定要加强引导和协调,使企业与农民、基地真正形成“公司+基地+农民”的生产模式,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双赢”;二是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制定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确保企业正常运行,不半途而废,不损害农民利益;三是扩大农业的对外开放,重点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提高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和档次,积极引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综合项目,带动产业化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

2.3健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风险保障机制

一是完善企业与农民的风险保障行为,规范两者的生产、经营行为;二是实行商业化风险运作,让保险公司等中介组织介入农业产业化发展,采取个体投保或股份合作等办法,减轻政府压力,增大风险理赔保障,维护投保者利益,提高农户和企业生产积极性;三是成立风险保障领导机构,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让风险双方共同参与,确保风险保障机制得以公正、客观地执行。

2.4促进土地合理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在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可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兼并等形式,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动,完善土地流转使用制度,制定土地流转优惠政策,以使农用土地向农业经营能手转移,促使土地相对集中,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是不能搞强迫命令,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二是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三是不能改变土地的所有权;四是要完善流转合同,不能放任自流。

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对策;青海湟源

1湟源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1优势产业不明显,集约化程度较低

湟源县大多数农村经济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并伴之劳务输出,在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有部分群众积极发展各式农业产业,成效显著,如苗木种植、养殖业等。但其间产业的发展,多为农民自发盲目的自主型农业,缺乏集约型管理和规模化经营,优势产业不明显[1-2]。

1.2传统习惯根深蒂固,承包土地流转困难

在当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仍普遍看重自家土地,个体经营性较强。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中,大部分人没有将土地流转出去,大面积抛荒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给农村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

1.3农田水利基本设施老化、破坏现象普遍

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户家庭经营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对以集体劳动方式修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只使用、不维护的现象比较普遍,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疏于管理,破坏严重,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

2发展对策

2.1提高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

随着农业规模的扩大,为实现农村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当务之急须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以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应用。目前有些农业机械不适合小块土地的耕种,需要改良。应鼓励工厂生产适宜不同地块类型的机械,并扶持农民购买,对提高农民的生产力有很大的帮助。

2.2加大宣传力度,妥善开展流转工作

基层干部要从为民办实事出发,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的引导,并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应通过以下2方面来实现:第一,要加大对土地流转的宣传工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普遍存在农民群众对流转的认识度和知晓度不充分的现象,应在思想上做好群众工作;第二,要多形式、多渠道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把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对土地流转法规政策要进行广泛宣传,促使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工作,改变传统的农业耕种模式,扩大种植规模,有效地推动农村土地流转[3-4]。

2.3进一步维护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维护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否则会浪费大量资源,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所以,在加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维护。

2.4强化统筹理念,加快整合各类资源

一是整合资金资源。实现“一村一品”示范村产业发展。二是整合部门资源。整合分散在计划、财政、农业、农发、扶贫、科技等部门的资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条件。同时,整合交通、水利、电力部门资源,着力解决产业发展所需的水、电、路、讯等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整合信息资源。加快电子农务服务站建设,鼓励支持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网络等公司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确保每村每户在2010年底至少有1个适合自己需求的信息服务平台。

2.5强化规划理念,加快构建区域特色产业

在规划编制上,根据湟源县区域资源和产业发展现状,坚持规划到乡镇、到村组,明确每个乡镇的产业发展重点。按照“稳粮、兴牧”的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如稳定小麦种植面积,大力推广地膜马铃薯种植,提高粮食单产,确保县域粮食安全;积极实施奶牛基地建设、饲草基地建设、乳制品加工企业招引、奶畜配套产业建设四大工程,建立良种繁育、疫病防控、质量监测、技术推广四大体系[5]。

2.6强化工业理念,加快组建产业化龙头企业

迅速组建龙头企业,坚持把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招商引资、县传统企业的挖潜改造、乡镇企业的发展相结合,以附加值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和速度,使其惠及于民。

2.7强化市场理念,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目前湟源县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社16个,拥有会员8000人,涉及种养业、加工业、流通业等领域。针对不同产业建设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有以下几种组建方式:一是由农村专业大户或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户组建专业合作社。二是由农村能人牵头,围绕主导产业建立专业合作社。三是由村委会牵头,吸纳该村或周边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四是由农牧部门牵头,依托其人才、科技优势,与农户联合发展主导产业。五是由供销社牵头,联合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建立专业合作社既可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又可提高农民及相关产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促进产业科技成果转化。

3参考文献

[1]牛树海.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6(6):5-7.

[2]张宇松.略论农业产业化[J].河南农业科学,2008(12):5-8.

[3]柯瑜.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方向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3):90.

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临沂市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较低层次的产销合作上,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企业返利于农户的很少。“订单农业”由于受市场行情变化和企业、农户信用程度的限制,很不规范,产、加、销脱节现象仍然比较突出。

2.运作机制不完善。多数合作经济组织只是初级联合,极不稳定。由于受追逐各自利益最大化影响,各方只顾眼前利益,发挥不了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章程不健全,农户和合作社的责权利关系不够清晰,组织化程度不高,发展规模小,辐射带动面小,经济实力弱,结合层次低,合作领域窄,服务功能不强,内部运行机制不够规范。

3.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从龙头企业加工产品来看,多是附加值低的粗加工产品,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制品少,知名品牌更少。从龙头企业的规模看,大多数农业龙头企业存在资金不足、规模不够大、机制不完善、科技含量低等问题。

4.基地建设滞后。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规模的形成和基地的发展。产业化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发展还不平衡,部分乡镇尚未形成自己特色的产业基地。

5.优惠政策落实难。一些政策操作性不强,对政策的实施对象和主体不够明确。一些政策由于涉及部门利益,落实起来比较困难。

二、对策和建议

1.大力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

一是改造提升现有的龙头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技术改造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等方式,努力扩大龙头企业的生产加工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实行抓大放小战略。重点抓好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成为带动面大、技术含量高、外向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放活搞好中、小农业企业,实现多种经济成分参与。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辐射强、科技含量高、与农民利益和产业基地结合紧密的龙头企业,财政要充分整合支农资金,建立专项资金,强化资金扶持,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要由目前的产中贷款贴息投入转向产前基地建设、产后产品开发、品牌创建投入并重;银行部门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实行倾斜,既要增加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又要增加对农户的小额贷款等。

2.积极探索和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

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基地、农户与企业的联系,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鼓励农民与农业龙头企业以资产、劳务或土地为纽带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重视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建设。要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推广“公司+合作组织+基地”的联结模式。发展“订单农业”,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之间都应签订农产品供应、收购合同。积极引导基地农户以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入股企业经营,改变农民作为单纯原料供给者的状况,企业通过预付收购资金、赊销生产资料、提供科技服务等形式,给农户以扶持,把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部分返还给农户。

3.加速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

一是扶持、扩大、规范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对鲁南蔬菜批发市场等传统农产品市场进行全面改造和提升,促进单纯的产地市场向多功能、全方位的综合性市场转变。二是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完备、辐射力强的专业批发市场。尤其要积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做到有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就有市场与之相配套。三是积极开拓外埠市场。引导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在国内大中城市乃至境外建立临沂农产品一条街、专销店、等,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和流通举办展销会,扩大我市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外向度。四是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信息传播快、流量大的优势,加快农产品的信息网络建设,努力开拓农产品的无形市场。

4.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一是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要按照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逐步完善我市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积极引进和采用国际标准,重点推广国家、行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二是引导龙头企业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龙头企业要采用国际标准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管理,尽快推进标明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识。三是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由生产领域向加工和流通领域延伸。加快建立和完善县、乡两级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监督检测制度以及产品质量跟踪、追溯制度。大力推行gap(标准化种植体系)、gmp(标准化生产体系)、gsp(标准化销售体系)标准,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5.大力发展开放型农业

要转变思想观念,把吸引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企业到我市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招商引资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工作措施,加强宣传推介。各县可从实际出发,建立现代农业经济开发区,制定配套政策,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做到既能把基地建设项目引进来,又能把加工项目引进来。对重点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进行重点扶持。鼓励龙头企业到海外发展种植、养殖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业。

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农产品产业链问题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2-0036-01

1引言

目前而言,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处于过渡阶段。所谓过渡阶段,是指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阶段,主要为市场提供初级的农业产品。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农业产业链仍处在较低的发展水平,产业链非常简单,且发展布局非常不平衡,不具备长时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发展农业产业链条是毕竟之路,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农业产品产业链条的优化发展,能够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的经济收入,改善农村的落后面貌,促进农村地区的风气改善。本文建议,应该积极推动农村地区产业链的现展,打破传统农业只能提供初级农产品的尴尬局面,实现农产品产业链条的优化发展。

2当前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产品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连接不紧密

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仍停留在传统农业的阶段,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依然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业,很少有农村地区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群。种植和养殖是农业生产的的中心环节,但却长期被孤立的留在广大农村地区;而农产品的加工、存储、运输和销售等后续工作却集中在城镇地区。生产环节与后续环节的分离,造成了两方面的提出问题。一是广大农村地区仅仅占有农产品产业链的生产环节,利润十分有限;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一次性买断初级农产品,给农民收入的增加造成了阻碍。二是农产品产业链生产――加工――销售三个环节连接不紧密,不利于农业产品新品种和种植新技术的推广,降低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2.2农产品产业链的发展不平衡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阶段,除了各个产业环节联系不够紧密外,还存在着产业链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产业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我国幅员辽阔,农业发展表现为区域不平衡。东部地区农业发展较为迅速,现代化水平较高;而西北地区农业发展较为封闭,仍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农业阶段。初次之外,不平衡性还体现在具体的产业链发展不平衡,受到市场形式和产业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平衡的格局。以华北地区为例,此地区棉花种植十分广泛,崛起的产业链带有着很大的盲目性,具体表现为棉花加工企业数量过多;而在养殖业发展却长期滞后,很难形成规模,防疫工作跟不上,很多农户很难独自承担市场形势变化和动物疫病的双重风险。

3农产品产业链发展的改进路径

3.1延长农产品产业链

本文提出的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是指提高农产品产业链的迂回程度,具体表现为广大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程度。从延伸方向来看,可以分为农产品产业链的向前延伸、向后延伸以及增加中间环节等方法。目前而言,农产品产业链的延长多以向后延伸为主,即增加产业链的后续环节,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产业链在向后延伸的过程中,通常会追加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因素,通过加工来获取更高农产品附加值。

3.2重视科技投入

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过程中,应该注重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加强农科联合,根据市场形势来调整农产品的具体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强科技创新,能够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共享了,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在产业链条的延伸过程中,应该重视市场开拓的重要作用,开拓本地市场、国内市场甚至是国外市场,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农产品的生产规模,重点生产和加工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产品。使得农产品的生产环节与销售环节紧密相连,不至于出现农产品的滞销现象。

3.3提升农产品产业链

农产品产业链的提升,主要依靠技术、知识、资本等因素的投入。这是产业链优化的重要方面,对提高农产品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十分重要。从根本上讲,农产品产业链的优化就是提高各个环节知识含量、技术含量、附加值水平。在提升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各个环节在技术层面存在的差距,需依靠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全面提升产业链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率。

3.4整合农产品产业链

应该农产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资源的变化情况,合理配置资源,协调各个产业链时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此外,也应该整合物流、信息、价值等产业链形态要素整合经营主体。本文建议,应该充分重视产业链中各因素之间的合作机制,加强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合作与衔接,通过产业链的整合而提高实际效率。

参考文献

[1]谢静,党华美,何腾兵.集成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促进农业清洁生产[J].生态经济评论,2014,00:159-174.

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词农业生产;问题;对策;青海省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3)22-0285-01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发展农业生产,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近几年,伴随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战略性调整,青海省农村及农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农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不断提升,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已成为该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首要问题。为此,笔者对青海省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如下。

1青海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1.1科技投入不足,资金紧缺

一是青海省环境较差资金不足,众多农业生产无法正常运作;二是推广新技术引进及新品种的引育难度较大;三是粮食的生产面积不大,粮食产量低,优质种子(薯)的生产供应水平较弱;四是基层技术人员缺乏培训资金,知识更新慢[1-2]。

1.2品种结构不合理

青海省农作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高产,忽略了外向、优质、专用型品种的推广及引育,尤其是缺乏专门用于加工业的品种[3]。农场生产的农副产品很难贴近国内农产品市场,特别是不满足加工企业生产的需要,致使农场生产的农产品没有广阔的销售市场,基本上都是价廉销售,脱离市场发展的轨道,生产的品种不能迎合市场的需要。

1.3栽培技术粗放,整体生产水平低

青海省耕地多为旱地,灌溉条件差;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生产技术较为落后;病虫害发生频繁,防治难度大,危害严重。此外,霜冻、干旱等自然现象不断发生,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整体的生产水平较低[4]。

2发展对策

2.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力度

政府应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业工作;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投入渠道,取得资金保证。抓住国家实施加大对农业扶持力度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契机,将项目建设当作增加农村以及农业经济发展后劲的突破口[5-7]。

2.2加快高产、优质、专用型品种的引育及推广

加大对专用、优质、抗病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育,并研究探索优质新品种的优质高效生产水平,大力推动专用型新品种生产的发展,建设大规模的生产基地。

2.3加强农业社会化机构的建立,提升社会服务机制

一是相关政府要最大限度地保证乡站人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二是全面提升人员素质,更新知识,转变观念,逐渐提升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思想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并逐渐发展壮大的科技团队[8-9];三是抓住4个创新,即技术服务手段的创新、科技培训的创新、技术内容的创新、技物结合的创新。

2.4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农业产业化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加工,只有深加工才能使农民真正增收,吸引企业从事农业加工产业的开发,大幅提高青海省农产品附加值,以加工为龙头带动整个农业生产的发展。

3结语

青海农业的发展在整个青海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对青海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只靠单一的方法很难使农业适应市场。针对目前青海农业生产发展存在的众多复杂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高产、优质、专用型品种的引育及推广;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服务功能等对策。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的步伐的加快,青海农业生产水平一定会越来越高。

4参考文献

[1]何文俊.三峡库区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311-312.

[2]吕霞.辽宁省设施农业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3(1):74-75.

[3]周晓轩.克东县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5):384,388.

[4]蔡有华.青海农业生产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探讨[J].青海农林科技,2006(2):27-29.

[5]宋海祥.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青海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青海统计,2001(S2):12-16.

[6]鄂辉邦.青海省互助县农业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2013(6):103-104.

[7]余贤强.浅谈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南方农业,2007,1(5):72-73.

[8]张丽君,陈永发,樊艳,等.毕节市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探讨[J].耕作与栽培,2012(3):20-21.

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政策建议

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对中国国民经济全面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产业化则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转变和"第二次飞跃"的有效途径,也是农业发展新的生长点和农业转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农业产业化"的定义,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认识,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层次对农业产业化的涵义进行了概括,大体如下:

陈吉元(1996)认为: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的经营原则,实行多层次、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发展各具特色的龙型产业实体或体系,形成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

牛若峰(1998)的定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各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利益共同体"。

蔺丽莉(2006)认为:农业产业化是指联系千家万户农民的各经营主体,在市场导向和提高质量与效益的前提下,不断地拉长产业链、扩大行业链、改善品种链,实现多次加工、多次增值,实现国家增税、企业增利、农民增收,使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进入高级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联合经营,关键是培育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并让农民参与。

在蔡荣(2007)的观点中,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对当地农业的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结合起来,形成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经营体制。

从定义可以看出,学术界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识:一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二是要以提高经济效益,农民增产增收为目标;三是强调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四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仅仅局限于一个产业,而是涉及整个经济的各行各业。

二、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农业产业化在我国兴起开始,我国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田永强等(2006)认为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1.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2.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不够;3.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4.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企业法人代表整体素质偏低。

庄严(2006)认为,我国农业产业化面临的问题有:1.农业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严重妨碍农业竞争力的提高;2.相关政策不完善,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的大问题;3.资金支持不足,融资环境亟待改善;4.总体上农业产业化起点低、层次低、效益低,产业组织辐射带动农户的能力弱。

李话语等(2007)认为农业产业化存在以下问题:1.多数加工企业规模小而分散,未形成规模经济效益;2.企业技术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3.行业协会合作社发展不充分;4.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不足;5.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机制。

陈春(2008)在研究湖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时认为,湖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存以下问题:1.农业基础薄弱、发展环境欠佳,阻滞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2.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带动能力不强;3.产业组织形式单一,缺乏竞争力;4.利益调节机制不规范,违约问题严重;5.区域发展失衡,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

由以上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龙头企业缺乏竞争力;2.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组织单一,缺乏竞争力;3.政策法规不完善,政府扶持力度不够;4.资金不足,缺乏融资渠道;5.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三、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田永强等(2006)认为解决农业产业化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采取有效措施,抓紧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3.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分配机制;4.创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方式。

李话语等(2007)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解决农业产业化问题:1.提高认识,促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2.龙头企业扩大规模,培育骨干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3.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升级换代;4.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5.加强基地建设,为加工业提供原料支持。

陈春(2008)认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措施为:1.确立主导产业,发展优势资源作用;2.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实现其主体作用;3.协调利益联结机制,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4.创新组织形式,加快产业集群建设;5.改进政府管理方式,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王凤(2010)对于解决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种措施:1.引进龙头企业,形成经济产业链条,助力市场经济;2.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围绕优势农产品,合理布局农产品基地;3.加大科学技术和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水平;4.加大并完善资金投入,建立农业产业化投资体系。

四、小结

农业产业化对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现代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揭示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基础,拓宽了视野和思路。但总体来看,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文献较少,还没有形成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体系,经验总结性的文章多,理论研究和创新性的文章少。研究的面较狭窄,研究思路不够深入,研究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的多,研究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的少。因此,对于农业产业化理论的研究和研究体系的构建,应该是下一步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蔺丽莉.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探讨[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5).

[2]蔡荣.农业产业化组织治理机制及其效率特征:基于纵横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管理现代化,2007(3).

[3]黄卫红."共生型"农产品价值链构建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在关系研究---广东燕塘乳业有限公司经营模式探讨[J].农村经济,2007(12).

[4]李付梅.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村经济,2005(3).

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农业问题,中国,日本

一、考察农业问题的三个层面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产业,一方面,农业要承担起其作为一个产业的职能,即要以自身的贡献去支撑非农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农业要在履行产业职能过程中使自身的产业素质得到提升,即要与非农产业一同发展。此外,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农业还要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农业问题是在产业职能、产业素质和产业开放三个层面上展开的,研究农业问题也必须从这三个层面上进行考察。

1.产业职能层面

国民经济是由多个产业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为了确保该系统的正常运转,每一个产业都应承担起与其职能定位相适应的责任和义务。因此,从产业职能层面看,农业问题就表现为农业能否对国民经济作出应有贡献的问题。根据库兹涅茨的经典分析,农业对非农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有四个方面的贡献,即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农业的产品贡献来源于农产品剩余,包括对非农产业原料和粮食的供应;农业的要素贡献来自于其内部的要素释放,包括劳动力和资本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农业的市场贡献体现为对非农产业产品的巨大需求,包括对生产品和消费品的需求;农业的外汇贡献源自于出口农产品而形成的外汇储存。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非农产业扩张使自身积累能力、购买能力和创汇能力不断增强,从而对农业部门的要素、市场和外汇的依赖程度趋于下降。相应地,农业在这三个方面的贡献也日渐式微。但是,伴随非农产业扩张而形成的对农产品的巨大需求,因其具有不可替代性,从而非农产业对农产品的依赖程度是不会下降的。此时,产业职能层面的农业问题就集中表现为农产品供给问题,即农业能否满足非农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问题。

2.产业素质层面

国民经济现代化应该是均衡推进的,这就要求构成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要一同成长,产业素质要同步提升。因此,从产业素质层面看,农业问题表现为农业的现代化转型问题。农业现代化就是将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的过程,即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工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农业规模化,是指农业从小规模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工业化,是指将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广泛应用于农业,使之改造成为受实验科学技术指导的,用工业技术装备的工业化的农业。农业产业化,就是在一体化产业组织内部把农业再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起来,以解决农业家庭经营所面临的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农业市场化,是指自给自足农业向市场化农业的转变,它不仅意味着农产品商品率不断提高,意味着农业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还意味着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都要市场化。农业规模化、工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农业产业素质的强弱。

随着一国工业化的推进并达到一定水平后,如果一方面能充分发挥“以工促农”传导机制的作用,使农业依靠产业关联的内在规律来自然接受工业的促动,另一方面又能及时借助政府的力量来强制性地实现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或补贴,农业就可以与非农产业一同发展,农业产业素质就能不断提升,并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杨国才,2007)。反之,如果“以工促农”传导机制存在严重阻滞,而政府又不能及时主导工业反哺或补贴农业,农业发展就将大大滞后于非农产业发展,产业素质层面的农业问题就不能得到解决。

3.产业开放层面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国内所有产业都面临着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国际竞争压力。因此,从产业开放层面看,农业问题表现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问题。根据柯炳生(2003)的分析,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可以分解为三个方面:价格竞争力、质量竞争力和信誉竞争力。价格竞争力,是指农产品的价格要低廉,这是农产品竞争力的传统性和基础性要素。质量竞争力,是指农产品规格化、标准化程度要高,品质要好,卫生安全达到规定的要求。信誉竞争力,是指农产品品牌和企业的市场信誉要高,既包括供给者在供货方面能否不折不扣地履行承诺,也包括供给者或农产品品牌本身的声誉。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缺陷和不足,都会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产生突出的影响。

在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之前,农业长期游离于关贸总协定之外,世界农产品贸易战此起彼伏。自1986年开始的乌拉圭回合谈判决心把农业贸易完全置于多边贸易体制的约束与监督之下,建立一个没有政府干预、不扭曲的农产品贸易环境。各方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终于在1993年底达成了《农业协议》,启动了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进程。2001年11月,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多哈会议)又把农业问题列为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核心议题之一,以加快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进程。2005年12月,世界贸易组织第六届部长级会议(香港会议)经过艰苦谈判,各成员代表同意在2013年之前逐步取消农业补贴和棉花出口补贴。可见,农产品贸易的完全自由化只是时间问题。随着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更加自由化,农产品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如何尽快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就成为各国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二、中日三个层面农业问题的比较

1.产业职能层面的农业问题:中国已基本解决,日本则十分突出

目前,中国工业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0%,农业占cdp比重已下降到15%以下,农业劳动力比重已低于50%,城市化水平已接近40%。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这些结构性特征表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并开始向工业化后期过渡。在经济发展的这一阶段,产业职能层面的农业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对非农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产品贡献问题,即农产品供给问题。

自1996年中国农业获得改革后第三次特大丰收,粮食总产超过1万亿斤,棉花产量达到8400万担以来,可以说,中国的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供给问题就得到了基本解决,实现了由长期供给不足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1997年以后,中国开始成为农产品的纯出口国,每年顺差50亿美元左右。中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成功供养了占世界21%的人口。这些数据表明,目前中国产业职能层面的农业问题已基本得以解决。

二战以后,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则急剧下降。1947—1998年期间,日本农业产值占国民总产值的比重从38.8%下降到1.9%。农业份额下降到如此低的水平,表明日本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在后工业化时代,日本农业在要素、市场和外汇三个方面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产业职能层面的农业问题也主要表现为农产品供给问题。

由于日本是人多地少、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农业本无优势,加之1960年代以后实行大规模出口工业产品的经济战略,为了获得工业品市场而放任农产品的大规模进口,导致日本农产品自给率低,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据日本农林水产省提供的《日本粮食、农业与农村2000年财政年度报告》,日本除大米自给率维持在95%以上之外,其他农产品的自给率从196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末期都不同程度地下降,1999年的自给率分别为:大豆6%、蔬菜83%、水果45%、乳制品70%、肉类54%、食糖31%、水产品65%。从1960年到1999年谷物自给率由82%下降到27%,以热量计算的食物自给率由79%下降为40%。目前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1999年进口的农产品价值为330亿美元,占当时世界进口总量的10%。农产品需求高度依赖国外供给的状况已经引起了日本朝野的深度不安(刘景章,2003)。

2.产业素质层面的农业问题:中国还比较突出,日本则已顺利解决

囿于小农的生产方式与落后的思想观念,当前中国农业的整体产业素质仍然偏低,传统农业的特征还比较明显。这主要表现在,家庭经营规模太小,阻碍了先进的农业机械、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的采用,致使目前中国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仅为3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农业产业化还任重而道远,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带动能力不强,进入农业产业化系列的农户仅占全国总农户数的30%左右,并且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责、权、利关系尚未理顺,农户的利益得不到切实保障。农业市场化程度也很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很不健全,流通渠道不够畅通,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市场中介组织不健全。因此,总体来看,目前中国农业的现代化程度还比较低,产业素质层面的农业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日本的自然、社会条件决定了农户经营规模一般较小(国内有不少学者称之为小农经济,这是不妥的,因为它是面向市场组织生产的),这与欧美国家完全不同。但在小规模农户经营基础上,日本农业的工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的成熟程度与发达水平,比欧美农业毫不逊色,有些方面甚至超过了欧美。这主要得益于日本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业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迅速转移,以及战后日本政府对农业改造与发展的高度重视。从1960年到1995年,日本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从1960年的32.6%下降到1995年的6%,这为日本农业现代化创造了必要的外部条件。日本政府则通过“农地改革”(1947—1950年)和颁布实施《农地法》(1952年)、《农业基本法》(1961年)等一系列法律,制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和措施,及时地推进了以机械化为主体的农业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日本农业现代化进程。据199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日本农业机械化程度世界第一,耕地拖拉机为0.4708台/hm2,耕地收割机为0.2487台/hm2。由于农业良种技术和生物、化学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日本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此外,日本早在1970年代前后就实现了农业产业化。日本农业产业化的特点,是由农协等合作组织牵头,由农民自愿参加,组织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和农产品的收购、加工、贮运、销售等,从而使农村供、产、销三大领域完全实现一体化。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稳定了农民收入。总之,日本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完成,表明在非农产业发展过程中,日本农业的产业素质得到了同步提高。

3.产业开放层面的农业问题:中日两国均将日益凸显

由于土地资源约束,农业的小规模经营,以及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落后,中国农产品的整体国际竞争力还比较弱。在产品价格方面,中国劳动密集型的大宗农产品,包括粮食、油料、糖料和棉花等的国内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不具备出口竞争力。在品质方面,大宗农产品规格化、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不高;水果蔬菜产品存在外在形态、口感和农药残留方面的问题,畜产品也存在卫生安全方面的问题。在产品信誉方面,中国更是面临着明显的不利因素,如品牌效应不强、市场诚信缺失、政府干预不当等。因此,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农产品面临着价格、品质、信誉的三重压力。尤其是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产品国际贸易更加自由化,国内外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面对国外农产品的强有力竞争,中国产业开放层面的农业问题将更加凸显。

由于农业的小规模经营,过多的生产资料投入,以及政府过度的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使日本农产品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国际竞争力低下。1997年日本耕地面积为494.9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3%。全国平均每个农户经营耕地1.47公顷,其中70%的农产经营规模在1公顷以下。农户拥有的耕地面积与欧美型农场相比相差甚远,如日本农户的平均经营规模与美国相差140倍。正是这种经营规模的巨大差异,使得日本大米的平均生产成本比美国高10倍,日本产的大米价格是美国的5.6倍。同时,为了缓解土地资源不足,日本不得不依靠增加生产资料投入以提高单产,增加农产品供给。但与美国相比,日本肥料价格是美国的1.3倍,农药农机具的价格是1.2倍、饲料是1.6倍。高昂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无疑也加大了日本农业生产成本,抬高了其农产品价格(王炳焕、陈伟红,2006)。此外,为了在廉价的外国农产品冲击下保护本国农民利益,日本政府又不得不对农业长期实行过度的价格保护政策。然而,保护的结果却是劳动力成本越发增高、生产效率越发偏低、价格越发居高不下。这样必然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日本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变得遥遥无期。随着农产品国际贸易更加自由化,面对国外农产品的强有力竞争,日本产业开放层面的农业问题将日益严峻。

三、结论及对几种观点的评论

首先,在农业产业的不同层面,农业问题的展开是非均衡的。目前中国产业职能层面的农业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产业素质层面和开放经济层面的农业问题还远未解决;日本在现代化进程中成功地解决了产业素质层面的农业问题,但还没有解决好产业职能和产业开放层面的农业问题。这一事实表明,农业问题在其产业不同层面上的展开是非均衡的。

有学者依据中国农产品供给问题已基本解决,就认为,尽管中国的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还没有解决,但农业问题已基本解决了(陆学艺,2002)。笔者称这种观点为“农业问题解决论”。很显然,“农业问题解决论”是仅仅着眼于产业职能层面而得出的关于中国农业问题的片面认识,它忽视了中国农业在产业素质和产业开放层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上文中所述及的当前中国农业的规模化、工业化、产业化、市场化水平还比较低,传统农业的特征还比较明显;面对国外农产品的强有力竞争,中国农产品还面临着价格、品质、信誉的三重压力。

其次,在农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农业问题的存在形式是各异的。中国农业现代化还任重而道远,正面临着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问题;日本农业在完成了现代化任务之后还面临着诸多“后现代”问题。这一事实表明,农业问题在其发展不同阶段上的存在形式是各异的。

有不少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认为,只要农业实现了现代化,一切农业问题就将迎刃而解,因此农业政策的目标就单一化为追求农业的现代化。笔者称这种观点为“农业问题惟现代化论”。很显然,“农业问题惟现代化论”忽视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尽管日本农业已经现代化了,但至今食品有40%以上要依赖进口,粮食和农产品的价格是全世界最高的。日本的教训警示我们,即便将来有一天,中国农业实现了现代化,也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即农产品供给会重新成为一个问题,而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尤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任何时候都不可轻言粮食问题已经过关。

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篇8

关键词:农业产业;技术成果;推广转化;建议

1引言

依靠技术进步等非物质因素的农业经济增长则是具有新型农业的内延式增长特点,不仅能够充分利用物质资源进行生产,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相比,等量的资源可以生产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产品,对环境造成的亚力及污染程度远小于资源密集型的传统增长方式。在我国各个产业经济发展遇到瓶颈,依靠技术进步的内延式增长成为必然选择,也农业产业转型的发展方向。

2科技研发及成果推广转化的相关问题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开始重视科学技术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济发展战略[1],科技进步对各省、各地区的经济增长贡献越来越大。天津、上海、北京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了59%左右,科技进步的成果转化相对成熟;但是中西部省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却普遍偏低,在大部分集中在50%上下,少部分还达不到40%,农业科技的研发及成果的转化推广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可见,在重视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的同时,如何对农业新技术进行推广转化也是重中之重。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普遍不均衡,地形地貌及观念问题使得农业技术推广存在难度,例如农业种植的收割机只能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进行广泛应用,山地、丘陵地区并不能适用;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由于农业产业存在投入大、见效慢的特点,地方政府往往更愿意将资金、设施建设等投入到第二、三产业中;农业产业的相关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很多地方并没有完善的科技服务平台,不能为农村农户提供有效的技术知识普及,农户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天灾、人祸、虫害等对农业生产在成的损失往往由农户自己承受,农业类商业保险等避免规避风险的措施没有得到广泛扶持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的专利并未得到有效保护,政府在保障相关专利权益人的文件、条例的实施上,存在意识淡薄、力度不足的问题[2]。

3相关对策及建议

针对上述农业科学技术研发及成果推广转化存在的问题,在进行研究总结后,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政府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力度。需要纠正重工轻农的思想,一个地方的整体经济发展不能中考第二、三产业,第一产业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最基本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推广及转化;在资金贷款方面,对进行自主创新的企业、机构放开贷款条件,并减免他们的税收,有效的保障科技研发能够顺利进行,分担他们的创业风险;还可以对高校、研究机构、试验基地、推广转化平台进行整合,搭建一体化服务体系;此外,还需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切实保障科技研发人员、企业的专利权利,保证企业、机构保持充分的研发积极性;在农业生产风险机制上,大力推动银行开发农业贷款服务,以及推动相关农业项目保险业务的推广,有效地减轻农民、企业生产的压力,降低他们的生产风险[3]。2)需要加强对农业科研、推广人才的培养。大部分科研人才源于各大高校,所以应当对相关农业专业研发人才需要进行专业化培养,由于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常常需要实际实验操作,因此需要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真正实现培养出来的人才能用、可用;在进行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及推广问题上,企业及政府方面需要培养一批专业人才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采用专业人员对农村农民进行专业指导,这样可以有效地将新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中。3)对农业知识匮乏的农村农户需要进行专业培训。在农业生产中,需要依靠大量的农村人员,他们普遍知识水平偏低,年龄偏大,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弱,因此,在进行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时,需要政府进行引导,派遣相关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培训讲解,并及时处理他们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莉侠,张睿,林建永.1990-2009年三大都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及比较[J].中国科技论坛,2012(11):104-109.

[2]周兵,冉启秀.科技进步对西部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7(8):24-26.

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篇9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1-0154-1

我国农业机械化在近几年来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辅助效果越来越好,提高了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但是,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是保证我国农业机械化稳定发展的必要手段。

1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不合理的农机装备结构是我国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的现实情况,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农机工业的发展

据调查,虽然在最近几年内我国的农业机械装备发展较为迅速,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农机工业的发展也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农机的种类越来越多,并且机械的质量也越来越高,部分大中型的田间作业机具得到了更广泛的使用,农机产品的结构和质量不断的在改善和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国情问题,导致目前农业机械的发展结构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小型机械较多,而大中型机械却较少;种植机械较多,养殖、畜牧以及加工机械设备较少;动力机械较多,配套机却较少。同时,由于我国的农业机械工业规模普遍不大,其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现象仍然存在,对一些农业机械的新技术和新设备没有很好的推广。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企业没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导致其生产的技术含量较低的设备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农业生产的需求。

1.2我国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虽然同比往年,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据调查,我国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作物是小麦,其余像水稻玉米等经济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仍然偏低,对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造成了很大影响。另外,由于我国人口问题的关系,农民粮食生产规模较小,农村经济发展相比之下比较缓慢,没有高度的社会化组织和高效的生产率,农民收入不是很富足,导致大部分农民没有购买机械作业设备的能力。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的扩大。

1.3没有健全的农机服务产业化的服务体系

健全的农机产业化服务体系有较为宽阔的服务范围,包括农业生产前、生产中以及生产后的服务,涵盖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的加工处理等方面。农机社会产业化服务可以促进农业的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经营,对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有显著效果。目前我国没有一个完整的农机产业化的服务体系,不能提供完整的农机服务,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2.1通过建立农业机械的创新体系,提高我国农业机械的制造水平

由于我国在农业机械方面的科研投资还较少,农机的科研力量较为薄弱,对新技术和新设备也没有一个良好的推广,导致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国家应该加大农业科研的投资,建立农机科技的创新体系,对农业发展的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保证科研单位有能力研发出适合当今农业发展的农机设备。同时国家要采取相应政策,加快对科研单位从科研成果到实际应用的转化,尽快提升我国农业机械的技术水平。

2.2针对我国农民由于收入低、积累资金少、购买力不足对农业机械化程度造成的影响,政府应该实行一定政策,解决农民的购买力问题,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比如,政府可借鉴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在发展农业机械化过程中的政策,加大财政扶持政策,推行更深入的信贷政策,为购买机械设备的农民提供补贴,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促进其购买大中型的农业机械设备,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另外,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中也要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模式有所注意。对其他国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可发现,日本是采用的小规模精细机械化,这是由日本的土地规模决定的。而美国人均土地的规模远超日本,其采用的大规模机械化的模式,以解决美国农业劳动力缺乏的问题。而欧洲的国家人均土地的规模较为正常,因此采用中等规模集约的农业机械化路线。我们国家也要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情况和人均土地大小,制定合适的发展模式。由于我国土地经营规模的问题,建议采用适度的技术和资金密集的道路。

2.3针对我国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我们应该对农机的服务模式进行创新

在考虑农机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的前提下,建立一个以市场作为主导,以服务作为手段,将农机示范、农机推广和农机服务融为一体,为购买者提供多元化的农机服务机制,通过提高农机社会化的服务,以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通过农机服务组织促使农业生产经营者实现对农业机械的共同使用以及合作经营,保证农机可以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同时,加强对农业机械销售、维修等周边服务产业的发展,对农机市场进行不断的培养和壮大,实现农机服务产业化。

参考文献

[1]卢秉福,张祖立,朱明,等.农业机械化发展关键影响因素的辨识与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8,(11).

[2]白人朴.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J].农业机械学报,2004,(04).

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篇10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增收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3-0386-01

农牧业是国民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较大比重,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全局的重大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都将其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当前,发展我国农牧业的途径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就在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改变城乡二无经济结构,让广大群众共同享受改革的成果。我国的三农问题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被摆到很高的位置,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务之急。

1发展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三农问题非常突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收入问题。如果说“三农”存在问题,则问题并不在“农业”本身,而在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不足,导致“农民”增收难,农村财政增长慢。

2发展农村经济的建议

2.1保证农民种植农作物高产稳产

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的高低。因此,农村建设中应突出抓良种壮苗的使用。当前农民丰产靠壮苗,长远发展靠良种,良种壮苗是农民种地的基础。据调查,用良种壮苗的蓄积生长量比一般品种提高30%~150%。要解决良种壮苗的推广落实问题,以确保农作物的速生丰产。

2.2加强项目建设

如世行项目在河北省的实施,大大提高了相关农民的经济收入。据了解,世行贷款造林一、二期项目,重点分布在中南部平原农区,其土地资源主要是沙荒地和次耕地。实行林粮间作后,截至目前,定洲市共完成项目造林3700hm2,仅间作物一项平均年增加小麦、花生作物产量5000t,增加收入700多万元。永清县、安次区在沙荒次耕地发展的6666.67hm2速生丰产用材林,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效益。世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力地说明了世行项目造林在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项目村的林业发展模式,亦是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2.3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2.3.1在长期稳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用工业化理念来谋划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2.3.2农业产业化的目标。一户建一棚,冬季不闲空;效益看得见,农民乐其中;农业工厂化,工贸一体化;家家有“工厂”,农村新气象。我国有8亿多农民,而且都是以第一产业很低的劳动生产率来维持生存,多年来,农业生产上“人种天收”的被动局面,并没有太大改变。因此,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相对较低,年轻力壮的农民成群结队地外出打工(此举并非是最佳的选择),走出去才知道自身的落后。农业产业化在我国多个农村的成功运行表示“人种天收”的被动局面可以改变。农业产业化即:有投入、有设施,能摆脱自然条件束缚,按照农民意愿在生产设施内进行的标准化农业生产,生产的农产品为绿色无公害的精品。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其实都是工业化的表现或结果。发展经济学家钱德勒(美国)认为:“发展中国家渴望工业化,因为他们意识到,这是与发展紧密相连无法摆脱的,而且历史地看,工业化是发展的惟一途径。”实现工业化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