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8:24

生物医药研究篇1

[关键词]实验设计;教学;研究生;科研

[中图分类号]r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3)05(c)-0163-02

在研究生3年的学习期间,实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验过程中,思路设计显得尤其重要,设计得好,可以按时地完成研究生期间的课题和毕业论文;但如果设计得不科学,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容易走弯路,最后有可能不能按时毕业。为了帮助研究生提高实验设计的水平,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与科研经验,对中药研究过程中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查阅与课题相关的知识,写出综述,找出实验出发点

研究生在学习期间,由导师指定一个研究方向或课题,以此研究方向或课题为中心,对相关知识的研究和进展进行了解和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因此,首先应查阅相关文献,写出课题综述。根据研究的方向,收集准确完整的含有丰富信息的原始资料。这些资料的收集必须进行质量控制,包括统一性、确切性、可重复性等。例如,研究当归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作用及机理,可以先查与当归相关的综述,了解当归提取物的成分,研究进展和研究现状: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是中医临床重要的补血活血药,对多种致炎剂引起的急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组织水肿及慢性炎性损伤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能抑制炎症后期肉芽组织增生等等。中文文献和英文文献需要全面涉及,从中选出有价值的文章仔细阅读,在优秀的硕博论文中,实验步骤和结果分析都写得非常详细,对于有价值的可以进行借鉴。在药理分子机理的研究中,一般国外的文献比较有借鉴价值,分子机理和信号通路研究得比较透彻,很值得研究生学习。

接下来可以查慢性盆腔炎的有关文献,包括病型和研究现状。盆腔炎(pid)是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炎症的总称,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卵巢炎、盆腔腹膜炎、盆腔结缔组织炎以及盆腔脓肿。其病变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分布于几个部位,甚至延及整个盆腔脏器,有急性和慢性之分,临床上尤以慢性盆腔炎(chronicpelvicinflammatorydisease,cpid)最为常见。慢性盆腔炎由于长期炎性刺激,渗出增生等炎症反应,使盆底组织增厚,器官与周围组织多有粘连,严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抗生素治疗效果差,且不能长期应用,一般抗菌效果不是很理想,中药治疗本病有较好疗效等等。这样可以将慢性盆腔炎和盆腔炎的概念区分开,将范围缩小,有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

最后,需要查阅当归和慢性盆腔炎的研究现状,将两者结合起来。关键要了解目前研究的状况,避免重复别人的工作。把收集到的原始资料,有目的地进行科学加工,使资料系统化、条理化,在此基础上,找到出发点,也就是自己研究的主要思路和创新点。一般情况下,这些工作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将自己的工作和心得用文字表述出来,就是写综述[1]。

科研工作是自我学习、自我培养、自我提高、开发自我潜能的一种有效形式。这一过程可以帮助研究生提高检索文献的能力,增加学习热情;可以学习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解决科研中出现的问题,增长才干,加速成长;同时,也可以促使研究生从大量的信息和资料中,筛选有利资源,掌握正确的科研思路,提高科学的鉴识力。这种方式可以提高研究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技术上和心理上做好实验研究的准备,更好地学习唯物论和辩证法[2]。

2写好开题报告,科学地设计好实验过程

综述写好后,接下来就是开题报告。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步骤:课题选择—课题综述—论题选择—论文开题报告。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选题的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毕业论文(设计)提纲;主要参考文献。在设计过程中,要把握实验目的,根据研究的目的,制定总的研究方案,具体包括研究对象,样本含量和样本获取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分组原则,确定观察指标及精度,实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拟使用的统计方法等等[3]。

实验步骤的设计,可以参考“当归中的藁苯内酯对raw267.4巨噬细胞中inos的阻止

作用”一文[4],作者对药物研究的实验思路设计得非常科学和合理,用westernblot检测到ikk的浓度上升时,选用相应的阻断剂后,检测到ikk的水平也相应地降低。这样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当归提取物中的藁苯内酯对细胞中ikk的影响,显得更加客观。要注意的是,检测一个指标水平的升降,一般采用两种技术方法,从正反两方面来验证,即一个指标直接检测到上升了,再采用相应的阻断剂能否也能检测到这个指标的下降。

实验中,样品分组占了很重要的位置。样品中一定要设对照组,每组的样品数也要达到统计学的结果。若用单因素分析取代多因素分析时,要能正确揭示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作用,要遵循均衡的原则,使各组之间具有可比性;还需遵循重复的原则,样本量达到统计要求,这样结论才可信,正确理解并认真实施设计中的随机、对照、重复和均衡四个原则,只有建立了正确的实验方法,为整个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才有可能在下一步工作中得出科学的结论[5]。

例如,一位研究生的实验目的是检测一种中药对肝癌细胞的影响。首先是进行药物浓度的初步筛选。细胞种板24h后加药,24h后,mtt检测,药物对细胞的抑制率超过了80%。接下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周期和调亡的情况,但最后没有任何结果,一切得重新开始。这个实验过程中没有技术上的问题,但到后面为什么要重新做呢?实验设计在药剂学研究中一般分为三个阶段[6]:首先,在筛选实验阶段应该多设几个相应的药物浓度梯度,药物浓度不能单一;在时间上,也可多设几个时间点,这样全面考虑,才能去除无效因素,真正确定重要的因素。这位学生的药物浓度是单一的,时间也是单一的,没有对比,无法说明问题;第二阶段是效应设计的阶段,从第一阶段的数据发现因素-响应间的效应和数学关系,可以看出细胞对药物时间和剂量两方面的依赖性;第三阶段,优化阶段,通过全面思考和优化处理,达到设计目标。mtt检测出药物对细胞的抑制率达到了80%,说明大部分细胞已经死了,进行流式细胞仪的检测很不合适。因为细胞经过处理后,细胞数量远远不够,所以得不出结果。当重新设计实验的时候,已经临近毕业,时间非常仓促。

实验设计既要求实验有可操作性,又要求有明显的结果可见性。研究生实验研究的目的不仅使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思维,提高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实际动手能力,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极大地影响实验结果的好坏。

综上所述,一项科研课题如果缺乏科学严谨的设计,其后的一切研究工作就可能付诸东流。

[参考文献]

[1]赵胜堂.医学科研立题与科研设计(之二)[j].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2011,10(3):53-57.

[2]施洪.如何开展科研工作[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7):109-122.

[3]王元国,林开勤,万恒贤.综合性实验设计与教学研究[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3):74-76.

[4]suyw,chiouwf,chaosh,etal.ligustilidepreventslps-inducedinosexpressioninraw264.7macrophagesbypreventingrosproductionanddown-regulatingthemapk,nf-κbandap-1signalingpathways[j].internationalimmunopharmacology,2011,11(9):1166-1172.

生物医药研究篇2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因子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上海市

中图分类号:F2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195-03

引言

生物医药产业是全球经济中增长最为快速、稳定的产业之一[1]。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依托一流的研发结构和完善的价值链支持体系,在产品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以浦东、奉贤、张江高科等产业园区为中心,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外领军企业,在人才培养和产业集群建设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也存在一系列的阶段性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弱、行业集中度低等。如何加快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将是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基于此,本文从产业链的角度,首先构建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客观评价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潜力,探究各细分行业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为制定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其价值链主要分为药物发现、药物开发、药物制造、药物销售四个环节,各环节涉及主体较多,结构关系复杂,环节之间层级跨度较大,产业需求差异显著。“微笑曲线”理论[2]指出,研发和销售环节占据价值链的高附加值部分,制造环节处于价值曲线的底部。然而,将“微笑曲线”理论简单的应用于生物医药产业,却会走入误区,因为生物医药业其并非单纯的通过规模效应创造利润。国内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的核心在药物开发与制造环节,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首先要发展医药制造业,形成价值创造的中枢和基础,进而支持药物发现与开发,盘活销售流通环节。根据生物医药产业链的特点,本文编制了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高端高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三级层次,共12项指标(如表1所示)。

1.产业高端指标。高端产业具有高级要素禀赋支持下的内生比较优势,占据着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表现为较强的价值链控制力、较高的价值链位势[3]。高级要素禀赋主要从专业人才密集度、资本密集度、行业人均收入多个方面衡量,反映了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和资本等核心要素。产业价值链位势,从在价值链上所处的环节位置判断,实质就是对价值链关键环节——核心技术专利研发或营销渠道、知名品牌等的控制力,而动态维持高价值链位势需要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2.产业高效指标。追求产业高端的最终目的是高效。“产业高效”是指产业资源配置效率高,表现为良好的经济产出效益、较高的产品附加值和正外部性。良好的经济产出效益反映为资金、土地、人员等各要素的使用效率较高,推出新产品能力强[4]。高附加值反应为良好的产值增加值、风险收益管理和资产收益水平。正外部效应突出表现为节能减排的环境友好性,发展绿色产业。

二、模型及数据说明

1.评价模型。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提出了多种指标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等,但这些方法有赖于专家的主观判断,存在着指标包含部分重叠信息和赋权的主观性这两个问题。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在不损失或很少损失原有信息的前提下,将多个实测变量转换为少数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变量的数据简化技术方法,能够反映并解释这些实测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其原理是通过研究评价指标体系内众多变量之间的关系,探求样本数据中的基本结构,并用几个假想变量来表示其基本的数据结构,作为构建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元素,而排除样本之间差距不大的那些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来进行综合评价时,是对相关的产业发展评价指标向量进行降维,采用较少的因子,以每个综合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构建综合评价模型来评判产业的发展水平。构建的综合评价函数为:

其中,αi是综合因子F的权数,它是根据Fi的贡献率确定的,即Fi的方差占全部总方差的比重确定的。由于指标权重是通过多重线性变换和数据运算获得的,既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消除了指标间信息的重叠问题,同时指标的减少也有利于抓住主要矛盾,使综合评价结果唯一、客观、合理[5]。

2.数据说明。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保持稳步上升的趋势,涵盖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中药制药和生物外包服务行业,通过对上海市境内生物医药企业开展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同时采集整理了企业年度报告数据,收集了上海市境内165家生物医药企业相关数据,去掉29家数据不全的企业,共有136家企业纳入统计样本,基本覆盖了上述五个细分行业,对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三、实证研究

首先,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中对12个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表明,样本数据充足,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利用SpSS17.0输出结果,得到主成分的矩阵的初始特征值和累计方差贡献率(如表2所示)。

取累计贡献率≥85%的前3个主成分,这3个主成分可以代表12个指标的96.062%的信息量。为了对所选出的主成分进行解释,本文取得3个主成分的因子荷载量,因子荷载矩阵(如下页表3所示)。

由主成分模型可知:主成分F1中X11、X12、X13、X21、X22、X23、X43的系数绝对值较大,其因子荷载量远远大于其他指标,主要涉及高级要素禀赋和产业价值链位势两个方面的信息,故F1可命名为产业高端因子;主成分F2中X31、X32、X33、X41的系数绝对值较大,其因子荷载量远远大于其他指标,主要涉及产出效益和附加值两个方面的信息,故F2可命名为产业高效因子;主成分F3中X31、X42的系数绝对值较大,主要反映的投入产出比、营业利润率这两个方面的信息,高利润和高产出可以有效的支撑产业内部的发展,故F3可命名为产业支撑因子。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可得综合得分计算公式:

根据综合得分计算公式,可计算出上海市生物医药各细分行业发展水平综合和得分及其排名(如表4所示)。

四、结论及建议

生物医药研究篇3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生物医药公司malmqusit指数法

中图分类号:F406.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1-0050-04

empiricalstudyonthetotalfactorproductivity

ofthelistedbiopharmaceuticalcompaniesinChina

QUanXiaoqian,QiUJiaxue*

(SchoolofinternationalpharmaceuticalBusiness,ChinapharmaceuticalUniversity,nanjing211198,China)

aBStRaCtthetotalfactorproductivityof10listedbiopharmaceuticalcompaniesinChinaduring2003to2011wasestimatedbyusingmalmquistindex.thecausesofthechangesoftFpwereanalyzedandpolicyrecommendationswereprovided.

KeYwoRDStotalfactorproductivity;biopharmaceuticalcompanies;malmquistindex

1引言

医药制造业是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可以代表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科技实力,是国民经济中涉及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它的良好发展也对我国居民的健康事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加入wto之后,国家加大了对医药产业的扶植与发展,每次的五年规划都会将医药制造业作为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虽然这些年医药制造业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产业集中度低、行业资源分散、研发投入不足等原因成为阻碍医药产业继续做大做强的原因。

目前我国以医药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分析重点集中在产业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而很少分析近十年生产效率的研究,尤其是应用malmquist指数这种方式分析全要素生产率。本文将运用malmquist指数法分析2003-2011年间10家上市医药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结合这些年国家政策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变动,探寻企业发展变化的原因与规律。

2理论与模型分析

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tFp)又称为“索罗余值”,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多用于分析效率的改善、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是制定和评价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基础,是政府制定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重要依据。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其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malmquist指数法是通过非参数方法Dea获得的一种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最初是由瑞典经济学家Stenmalmquist在1953年提出。它建立在Shephard距离函数之上,可以很好地解释生产中若干投入因素的使用情况,适合于经济实体之间或经济实体自身随时间变化的绩效测量和比较,因此,malmquist指数可以很好地解释和测度全要素生产率。

本文采用的理论方法主要基于Fare(1994)[1]等人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研究成果。首先,运用定向输出变量来测量制造业的效率。输出变量的距离函数定义如下:

D0t=(xt,yt)=inf{θ(xt,yt/θ)∈St}①

x和y是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矩阵,St是x和y所属的矩阵集合。θ是定向输出效率指标。如果x,y是在St的范围内,那么函数值≤1;如果x,y在外部边界上,那么函数值将等于1。

t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定义为:

m0t=D0t(xt+1,yt+1)/D0t(xt,yt)②

同理t+1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可定义为:

m0t+1=D0t+1(xt+1,yt+1)/D0t+1(xt,yt)③

那么从t时期到t+1时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malmquist指数法的表示为:

m0(xt+1,yt+1,xt,yt)=[D0t(xt+1,yt+1)/D0t(xt,yt)×D0t+1(xt+1,yt+1)/D0t+1(xt,yt)]1/2④

其中(xt+1,yt+1)和(xt,yt)分别表示t+1时期和t时期的投入产出变量。该指数大于1时,表明从t时期到t+1时期全要素生产率是增长的。上式可以分解成为不变规模报酬假定下的技术效率变化指数(eC)和技术进步指数(tC)。tC表示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发明创造以及新的组织结构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而形成的人们经济活动水平的提高,若tC>1代表技术进步,反之表示技术退步。而eC代表技术效率变化,指在给定一组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一个被评价对象的实际产出与假设同样投入情况下被评价对象获取最大产出的能力的比值,若eC>1代表技术效率的改善,反之表示技术效率降低[2]。式④可以改写为:

m0(xt+1,yt+1,xt,yt)=[D0t+1(xt+1,yt+1)/D0t(xt,yt)]×[D0t(xt+1,yt+1)/D0t+1(xt+1,yt+1)×D0(xt,yt)/D0t+1(xt,yt)]1/2

其中eC=D0t+1(xt+1,yt+1)/D0t(xt,yt)⑥

tC=[D0t(xt+1,yt+1)/D0t+1(xt+1,yt+1)×D0(xt,yt)/D0t+1(xt,yt)]1/2⑦

且tFp=eC×tC,其中技术效率变化指数(eC)还可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pC)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SC),即eC=pC×SC。纯技术效率值即是将规模因素抽离,以便分析在短期内不含规模因素情况下组织的效率。若pC>1,代表生产方式有效率,技术运用水平提高,反之则认为其未能以较有效率的方式生产,称之为纯技术无效率。而规模效率是衡量决策单元是否为最适规模状态,最适规模是指企业处于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时的生产状态,是企业能实现利润或经营绩效的最佳水平。当SC>1时,表示该公司规模效率的优化,反之表示其不具有规模效率。

以k’代表省份数,k’=1,2,……,K。z表示每一个横截面(DmU)观察值的权重。为了估算K个DUm的malmquist指数,需要解4个不同时期的线性规划。t时刻的求解模型如下:

[D0t(xk’,t,yk’,t)]-1=maxθk’

θk’,ymk’,t≤Σzk,t,ymk,tm=1,…,m

Σzk,txnk,t≤xnk’,tn=1,…,n⑧

zk,t≥0k=1,…,K

(t+1)时刻同理可得:

[D0t(xk’,t+1,yk’,t+1)]-1=maxθk’

θk’,ymk’,t+1≤Σzk,t,ymk,tm=1,…,m

Σzk,t+1xnk,t+1≤xnk’,t+1n=1,…,n⑨

zk,t+1≥0k=1,…,K

3数据及处理

本文选取的公司所属医药、生物制品板块,生物医药作为生物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快速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我国十二五规划中重点板块。我们选取的这10家公司,首先发展状况良好,其中恒瑞、同仁堂、人福医药是2012年评选出的中国最具竞争力医药上市公司20强企业。其次根据2011年的国内医药企业100强排行榜,浙江医药排名15位,恒瑞医药排名16位,浙江海正排名29位,人福医药排名31位,康缘药业排名46位,康恩贝排名49位,同仁堂排名51位,江中制药排名72位。另外,我们还选取了并不是在各大排行榜中业绩突出,但整体发展稳定的企业――华润双鹤和天方药业。做出这样选取的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这10家企业在2003-2011年间有着良好的数据统计,尤其是在人力资本方面,分学历人数统计清晰、合理、完整。所以我们将这10家企业作为决策单元(DUm),数据年份从2003年开始,截至于2011年。

3.1产出指标

本文选取10家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作为产出的价值指标,同时对价格因素进行平减。

3.2资本存量投入

通过对多篇文献的研究与阅读,我们选取总资产作为资本存量投入的量度。

3.3人力资本存量投入

本文其中一个重点部分就是对人力资本存量计算的方式,人力资本存量是指经资本投资形成的、凝结于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等。在一个较为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中,人力资本存量可以用人力价格或人力成本来间接衡量,有成本法、收益法、教育存量法等多种计算方式,但是对于人力的统计一般较少、并且大多不够全面。综合比较所有可获得的数据,根据各企业披露的分教育水平员工数最具有参考意义,并且可信度也最好。主要针对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比例,用教育存量法进行计算。博士研究生及以上,其平均累计受教育年限为22年;硕士研究生平均累计受教育年限为19年;大学本科生平均累计受教育年限为16年;大专生平均累计受教育年限为15年;中专生平均累计受教育年限本文取值12年。因此人力资本存量计算公式为:博士人数×22硕士人数×19本科人数×16大专人数×15中专人数×12。

4实证研究及结果分析

使用Deap2.1软件对数据与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表3。

在表1中可以看出10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历年tFp变动较大,同年中,10家公司间的差距显著,2004-2005年间除海正、同仁堂、浙江医药、天方药业外,其他公司都低于1。2005-2006年间整体呈现大于1,2006-2007年间又再度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整体发展分散、无规模性可言。但从2007-2011年,这10家上市公司的整体状况转好,tFp呈现大于1的趋势,虽然在2009-2010年间江中、同仁堂、人福医药表现低迷,但是其他公司表现优良。尤其是2010-2011年间,只有两家公司的tFp未达到1。恒瑞制药一直呈现稳步上升态势,tFp从0.394发展到超过5.002的最高值。同样,海正医药也是属于稳步发展。更多企业则变现出不同程度的起伏,从侧面说明我国医药行业发展还是不够稳定,抵抗风险能力还须进一步完善。

结合表2来看,医药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比如从2006-2009年这4年间tC是贡献全要素增长的主要动力。这是与进入十一五之后我国加大对医药领域的科技投入,更多的新技术、新应用在医药制造业中发挥作用分不开的。在2011年,80%以上技术进步指数的增长带来了医药企业的全面发展,该年tFp增长也达到62%。同样,技术进步的贡献也是不稳定的,比如2004年和2010年的tFp贡献则是来自技术效率变化指数。2003年我国遭遇非典,对各行业带来打击,但是医药行业马力全开,为满足人民用药需求,扩大生产规模,也相应提高了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尤其这10家企业多为生产基本药物的企业,在关键时刻承担起更多责任。2010年,是新医改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医药行业经历的政策波动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度,在新医改全面推进下,政策出台的密集度更甚以往,基本药物制度全面铺开、药品标准进一步提高、医药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药品招标采购深入进行,在这些政策引导下,个别企业未能尽快适应医药发展趋势,造成全要素指标下降。

根据表3,整体来看,10家企业整体增长达到8.5%,只有江中制药和天方药业表现不足,tFp指标未达到1。为医药企业tFp增长做出最大贡献的是技术进步指数,恒瑞、华润双鹤的tC增长达到20%以上,这说明这些医药企业更多是应用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发明创造以及新的组织结构来提升医药产业的发展。技术效率变化指数(eC)整体表现平平,说明这些企业的经济要素并为达到最大生产。根据eC=pC×SC再深入分析技术效率变化的构成。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均未有很好表现,分别下降1%和2%。这和我国其他学者对于我国整体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判断是一致的,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

5结论与建议

首先,进一步加大新技术、新科技在医药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医药行业是最容易受到政策影响的行业之一,医药企业无法引导医药政策制定,但是可以通过增强自身实力来抵御政策风险。本文的研究中发现,技术进步对企业全要素的增长贡献最大。不断加大对医药工业技术进步的投入,加快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提升在全行业中竞争能力将是医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以往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多是通过高污染、高能耗的原材料的生产、出口所获得。这样的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时就已经领教到过度依赖原材料出口的不稳定所带来的后果。本文10家企业多为立足国内市场,生产基本药物的企业,所以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并未对其产生太大影响。但是要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做大做强,增加医药研发投入,提升新科技应用将是最好的选择。

其次,政府的合理政策引导,也是医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方面。这些体现在健全医药工业的法规要求,为专利新药完善保护立法、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也可以通过奖励等激励政策来鼓励企业创新等等。比如十一五期间出台的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工作、《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实施、修订专利法、《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基药目录,加强对药品流通行业的管理,这些都在积极引导医药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出台则表明:生物医药是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在基础研究上将受到国家财政的支持,生物医药将成为医药领域投资最活跃、研究最前沿的领域。相应的利好消息刺激,必将带来医药行业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FareR,GrosskopfS,norrism,etal.productivitygrowth,technicalprogressandefficiencychangeinindustrializedcountries[J].ameconRev,1994,84(1):66-83.

生物医药研究篇4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策略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进步,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产业规模成倍扩张,生物医药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全球医药行业争相追逐的新竞争点,尤以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占据主导地位,他们所制造的生物制品正大量涌入我国医药市场,对我国还处在新兴阶段的生物医药产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挑战当前,我国必须根据国际贸易形势和具体国情,制定积极有效的进出口贸易政策,进一步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帮助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站稳脚跟、冲出国门。

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总体来说,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较晚,经过了将近20年的发展,到目前,全国已注册的生物技术公司数量达到了900家,这些公司主要以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制为核心,其中相当一部分已颇具规模。自2003年以来,全球生物医药市场增速在10%以上,而我国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5%以上。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高技术产业利润额达3903亿元,远高于其他制造业,发展潜力巨大。

但是,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及地区相比,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还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尽管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整体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从地区分布上来看,我国的生物技术公司主要分布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的“传统优势地区”,且大型制药企业数量较少,我国掌握专利的原研药也很少。与此同时,世界领先的一些著名药企,如诺和诺德、辉瑞、罗氏、拜耳等,纷纷注资在中国建立药物研发中心。这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制约。

二、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1.资金、技术、基础设施等基本要素。由于生物医药产品有其显著的特点一一技术含量高、研发周期长、投入成本大且存在研发失败的高风险,投入资金、人才技术、基础设施等基本要素成为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敲门砖,其中尤其以人才技术最为关键。

尽管我国已存在多所如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协和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药科大学药物科学研究院等培养高层次生物医药人才的研究机构,我国的人才储备仍远远跟不上生物医药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同时,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的高层次管理人才稀缺,也导致了相关企业难以进一步扩大规模。

2.对生物制品的需求与供给。在大健康产业链中,生物制品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环。这些制品包括酶、疫苗、血液制品、生长因子、体内外诊断制品及其他生物活性制剂等,随着21世纪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药行业的发展,这些制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以疫苗为例,2015年,疫苗总批签量超过7亿份,而随着我国人均经济消费能力的提高,具有高技术含量、高价格特点的二类疫苗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在2010-2015年期g批签量稳步上升。

但是,我国医保中生物医药制品涵盖范围较窄也导致了对我国生物医药产品需求量一定的限制。

3.政府出台的扶持性政策2015年3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加快推进制造业升级。规划中提出了十大重点领域,其中就包含了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规划要求发展针对重大疾病的生物技术药物新产品,重点包括抗体药物、全新结构蛋白及多肽药物、新型疫苗等。作为未来10年的导向标,《中国制造2025》将会引导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战略性转型,推动其进一步繁荣发展。

三、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1.高校:储备高水平生物医药人才.高层次生物医药人才的储备需要“开源”和“回流”,一方面国内医药类专科高校和综合性高校的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院系需要集中培养生物医药研发、生产、监管、销售等相关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国家可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国外华裔及出国留学的尖端人才回到祖国,投身我国生物医药产业。

2.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2012年国家出台的《生物技术发展规划》中曾明确提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的战略目标,在国家为企业提供政策扶持等平台上,我国生物医药企业能够通过独立自主地研发和生产创新药和仿制药、提高药品质量、改善营销策略等提升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3.国家:完善生物医药行业相关政策法规。目前,我国的药品监管审批制度存在审批十分严格,临床实验阶段监管反而宽松的现象,易造成企业责任意识淡薄、药品质量较低的后果。为此,CFDa(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可学习欧美发达国家的政策,采用放松审批、加紧监管的方式,有助于缩短原研药的研发周期。

生物医药研究篇5

论文摘要:壳聚糖是天然多糖甲壳素的脱乙酰基产物,是一种含有游离氨基的碱性多糖,其相对分子质量从数十万到数百万不等,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经降解和化学修饰后的壳聚糖,在某些方面具有比壳聚糖更好的生物活性。壳聚糖及其降解物和修饰物安全性良好,且具有可降解性和组织相容性,在医药领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多年来,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一直是医药研发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根据国内外的参考文献,对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最新医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medicalDevelopmentsofChitosananditsDerivates

LinGpei-xue,RonGXiao-hua,ZHanGtian-min

(1.ShandongacademyofpharmaceuticalScience,Jinan250101,China;2.Schoolofpharmacy,ShandongUniversity,Jinan250012,China)

壳聚糖(chitosan)是天然多糖甲壳素的脱乙酰基产物,学名聚氨基葡糖,是由n-乙酰-D-氨基葡糖单体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起来的直链状高分子化合物。壳聚糖是一种含有游离氨基的碱性多糖,其相对分子质量(mr)从数十万到数百万不等。目前已知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具有抗微生物、增强免疫、调节血脂、抑制肿瘤等药理活性[1]。另外,由于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安全性良好,且具有可降解性和组织相容性,因此在药物传递系统中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从药理活性和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两部分,对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药理活性

1.1抗菌活性

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杆菌、八叠球菌、放线菌和热带白色念珠菌等均具有抑制作用。壳聚糖的抑菌活性和多种因素有关。壳聚糖只有在酸性溶液中才具有抑菌活性,并且溶液的pH值越低抑菌活性越强。壳聚糖的抑菌活性也受到其脱乙酰度的影响,脱乙酰度越高,抑菌活性越强。不同mr的壳聚糖对于细菌的抑制活性不同,整体上抑菌活性随分子量的升高而呈降低趋势。Seyfarth等[1]最近对一系列不同mr的壳聚糖衍生物的抗真菌活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其抗真菌活性随着mr的减小而降低,随着功能团掩蔽质子化的氨基而增强。陈威等[2]最近提出,不同mr的壳聚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都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但是引起钾离子和atp的渗漏量却存在很大差异,提示小mr壳聚糖很可能存在与大mr壳聚糖不同的抑菌机制。

1.2调节脂质代谢

壳聚糖可以通过抑制脂质等的吸收,用于降脂、降胆固醇。壳聚糖在胃中能与胃酸作用形成复合盐,吸附甘油三酯、脂肪酸、胆汁酸和胆固醇等形成不溶性的复合物,通过消化系统排出体外。同时,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如硫酸酯)具有抗氧化活性,可直接清除自由基或者抑制自由基的产生,防止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修饰,减少内皮细胞损伤,阻断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1999年《健康产业新闻》对全日本70家食品店和药店调查了主要畅销的减肥产品,壳聚糖位居减肥药第一。Cho等[3]最近在体外3t3-L1细胞模型中研究发现,低分子壳寡糖能够剂量依赖性地显著减少脂质蓄积,其中mr1000~3000的壳聚糖抑制脂肪细胞分化最有效。壳聚糖还可以使脂肪形成的关键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ppaR)γ和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α的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同时下调脂质形成因子瘦素、脂联素和抵抗素的水平。

1.3调节凝血功能

壳聚糖通过表面的正电荷与红细胞表面带负电的神经氨酸残基的相互作用,介导红细胞聚集,从而可以实现其止血的作用。壳聚糖的止血作用也同样依赖于其mr,mr为35000的壳聚糖只能生成松散的凝血块,而mr为600000和1500000的壳聚糖所生成的凝血块结构就很致密。壳聚糖衍生物具有抗凝作用,其抗凝作用主要与硫酸基和羧酰基有关。壳聚糖主要通过对血浆抗凝血酶-Ⅲ来加速凝血酶的失活,进而抑制凝血过程。

2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

2.1纳米粒

将壳聚糖应用于纳米载体的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末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载药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包括离子凝胶化法、复凝聚法、共价交联法、乳滴聚结法等。目前壳聚糖纳米粒主要应用于基因治疗的载体、药物的缓释和靶向制剂、蛋白质和多肽的特殊制剂。

壳聚糖制成的纳米粒具有靶向、缓释、增加药物吸收等作用。韩国学者[4-6]采用疏水性的胆酸修饰乙二醇壳聚糖制备了紫杉醇、顺铂和喜树碱纳米粒,这些纳米粒在荷瘤动物中具有明显的缓释和肿瘤靶向特点,且表现出比原形药物更强的抗肿瘤活性和更低的毒性。Yuan等[7]采用胆固醇修饰的壳聚糖制备了雷帕霉素纳米粒,该纳米粒可以在角膜周围长期驻留,使雷帕霉素缓慢释放。在家兔模型中,雷帕霉素纳米粒组动物移植角膜的存活时间为27.2+/-1.03d,而雷帕霉素组动物仅为23.7+/-3.20天,纳米粒显示出比原形药物更好的免疫抑制作用。

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条件比较温和,这使得其适合于对环境比较敏感的大分子。壳聚糖/多磷酸盐纳米粒可以促进多肽的黏膜吸收。Grenha等[8]制备了一种含聚糖/多磷酸盐纳米粒和磷脂的复合物,荷胰岛素的复合物可以被微胶囊化,并通过喷雾干燥过程与甘露醇形成微球,该微球具有适于肺部吸入给药的空气动力学特点。Colonna等[9]为治疗遗传性的结缔组织疾病脯氨酰氨基酸(二肽)酶缺乏症,制备了脯氨酰氨基酸酶壳聚糖纳米粒,该纳米粒与纤维原细胞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并能够被纤维原细胞吸收。在采用脯氨酰氨基酸酶缺乏症患者皮肤纤维原细胞进行的体外试验中,在共培养5d内,随着纳米粒的内化,脯氨酰氨基酸酶的活性逐渐恢复并可维持8d,酶活性最高可达到66%。

用于基因治疗的非病毒传送系统相对于病毒载体更为安全。壳聚糖纳米粒作为天然聚阳离子,近年来正在被深入研究用作基因疫苗载体。delaFuente等[10,11]考察了用于眼局部基因治疗的Dna质粒/透明质酸-壳聚糖纳米粒的有效性和作用机制。在正常的人角膜上皮细胞和结膜细胞中,纳米粒可以通过透明质酸受体CD44以细胞内吞的形式被内化,转染率可以达到15%,且对细胞活性没有产生影响;在家兔模型中,纳米粒可以进入角膜和结膜上皮细胞,并以较高的效率将Dna质粒转染至细胞中。Khatri等[12]采用凝聚法制备了载有Dna质粒的壳聚糖纳米粒,用于通过鼻黏膜免疫预防乙型肝炎。鼻腔接种纳米粒后动物血清抗HBsag抗体在2周内达到临床保护水平,同时能够诱生黏膜siga的分泌,提高细胞免疫相关细胞银子的水平。

2.2温敏水凝胶

凝胶类的医用材料在药物缓释和组织工程领域日益引人注目。通过温度改变,使溶液原位发生凝胶化转变,形成温敏水凝胶,是最近研究的热点。近年来研究发现,通过加入碱性盐、含羟基聚合物或对壳聚糖进行衍生化和接枝反应,可得到具有温度敏感性的壳聚糖基物理凝胶。溶液在生理pH(7.0)及室温下保持溶液状态,而在温度升至体温(37℃)时迅速凝胶化。壳聚糖基温敏凝胶的制备条件简便温和,可避免有机化学试剂及其它有害的物质,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Gupta等[13]研究了一种温度和pH介导的壳聚糖在位凝胶系统,用于眼部药物连续传递。该系统由普卢兰尼克F-127和壳聚糖作为凝胶剂,在温度35℃和pH6.9~7.0转变为凝胶。该系统能够显著提高药物透角膜的传递、延长药物的存留时间。该系统可成为治疗青光眼和其他眼部疾病的传统滴眼液的新选择。Fang等[14]对比了含有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壳聚糖(Cpn)和透明质酸/壳聚糖(CpnHa)的三种温敏水凝胶作为注射载体用于药物传递的情况以及体内的药效学,研究发现三种凝胶均可以延长药物(环丁甲羟氢吗啡,吲哚美辛和环丁甲羟氢吗啡前药)的释放。亲水性药物环丁甲羟氢吗啡在三种凝胶中的释药顺序为Cpn<CpnHa<pnipaam。动物注射环丁甲羟氢吗啡的Cpn凝胶和CpnHa凝胶可以延长环丁甲羟氢吗啡的镇痛时间,但对镇痛起效时间没有影响;在三种凝胶中CpnHa凝胶的镇痛持续时间(4h)最长。Schuetz[15]研制了一种可注射用的新型的温敏壳聚糖水凝胶。该凝胶由壳聚糖和游离磷酸盐多元醇或多糖作为凝胶剂,海藻糖或甘露醇作为稳定剂。高压灭菌和稳定性是温敏水凝胶在制剂方面的两大难题,但该凝胶在上述两方面均可以满足注射用水凝聚的要求。

综上所述,壳聚糖是一类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生物材料,在药物、保健品和药物载体开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SeyfarthF,SchliemannS,elsnerp,etal.antifungaleffectofhigh-andlow-molecular-weightchitosanhydrochloride,carboxymethylchitosan,chitosanoligosaccharideandn-acetyl-D-glucosamineagainstCandidaalbicans,CandidakruseiandCandidaglabrata[J].intJpharm,2008,353(1-2):139-148.

[2]陈威,吴清平,张菊梅,等.壳聚糖抑菌机制的初步研究[J].微生物学报.2008,48(2):164-168.

[3]ChoeJ,Rahmanma,KimSw,etal.Chitosanoligosaccharidesinhibitadipogenesisin3t3-L1adipocytes[J].JmicrobiolBiotechnol,2008,18(1):80-87.

[4]HwangHY,KimiS,KwoniC,etal.tumortargetabilityandantitumoreffectofdocetaxel-loadedhydrophobicallymodifiedglycolchitosannanoparticles[J].JControlRelease,2008,128(1):23-31.

[5]KimJH,KimYS,parkK,etal.antitumorefficacyofcisplatin-loadedglycolchitosannanoparticlesintumor-bearingmice[J].JControlRelease,2008,127(1):41-49.

[6]minKH,parkK,KimYS,etal.Hydrophobicallymodifiedglycolchitosannanoparticles-encapsulatedcamptothecinenhancethedrugstabilityandtumortargetingincancertherapy[J].JControlRelease,2008,127(3):208-218.

[7]YuanXB,YuanYB,Jiangw,etal.preparationofrapamycin-loadedchitosan/pLananoparticlesforimmunosuppressionincornealtransplantation[J].intJpharm,2008,349(1-2):241-248.

[8]Grenhaa,Remu襻n-L?ezC,CarvalhoeL,etal.microspherescontaininglipid/chitosannanoparticlescomplexesforpulmonarydeliveryoftherapeuticproteins[J].eurJpharmBiopharm,2008,69(1):83-93.

[9]ColonnaC,ContiB,peruginip,etal.exvivoevaluationofprolidaseloadedchitosannanoparticlesfortheenzymereplacementtherapy[J].eurJpharmBiopharm,2008.epubaheadofprint.

[10]delaFuentem,SeijoB,alonsomJ.Bioadhesivehyaluronan-chitosannanoparticlescantransportgenesacrosstheocularmucosaandtransfectoculartissue[J].Genether,2008,15(9):668-676.

[11]delaFuentem,SeijoB,alonsomJ.novelhyaluronicacid-chitosannanoparticlesforoculargenetherapy[J].investophthalmolVisSci,2008,49(5):2016-2024.

[12]KhatriK,GoyalaK,Guptapn,etal.plasmidDnaloadedchitosannanoparticlesfornasalmucosalimmunizationagainsthepatitisB[J].intJpharm,2008,354(1-2):235-241.

[13]GuptaH,JainS,mathurR,etal.SustainedoculardrugdeliveryfromatemperatureandpHtriggerednovelinsitugelsystem[J].DrugDeliv,2007,14(8):507-515.

生物医药研究篇6

1溶菌酶的理化性质[2]

溶菌酶是一种糖苷水解酶,干燥条件下可在室温长期保存,其纯品为白色或微白色结晶型或无定型粉末,无臭、味甜、易溶于水,不溶于丙酮、乙醚等。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对热也极为稳定,。在酸性环境中,溶菌酶对热的稳定性很强,在pH值4~7范围内,100℃处理1min仍能保持原酶活性。但在碱性环境中该酶对热稳定性较差。最适pH值为6.6,作用的最适温度为45~50℃,等电点pH=10.5~11。

2溶菌酶的主要来源

2.1动物源溶菌酶

动物源溶菌酶包括鸡蛋清溶菌酶及人和哺乳动物溶菌酶。鸡蛋清溶菌酶是目前研究和应用最多的,最适效应温度在50℃,化学性质稳定,pH在4~7范围内100℃处理1min,仍有近100%的活力,在210℃条件下加热1.5h仍具有活性,在碱性环境条件下稳定性较差,可分解G+细菌,但对G-细菌不起作用。研究表明其它鸟类蛋清溶菌酶也是由12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对于哺乳动物溶菌酶,目前仅从牛、马、羊等动物的乳汁中分离出溶菌酶,其化学性质与人溶菌酶相似,但结构尚不清楚,其溶菌活性远低于人溶菌酶。

2.2植物源溶菌酶

目前发现含溶菌酶的植物有近170种。在木瓜、无花果,大麦等植物中均已分离出溶菌酶。植物源溶菌酶分子量较大,约为24000-29000单位,其对溶壁小球菌的溶菌活性不超过鸡蛋清溶菌酶的1/3,但其对胶体状甲壳质的分解活性则是鸡蛋清溶菌酶的10倍。

2.3微生物源溶菌酶

微生物产生的溶菌酶可分为7类:蛋白酶与内肽酶,酰胺酶,n-乙酰己糖胺酶,ß-1,3、ß-1,6葡聚糖酶、甘露糖酶,

壳聚糖酶,磷酸甘露糖酶,脱乙酰壳多糖酶。

3溶菌酶的抑菌作用[3]

溶菌酶是一种碱性蛋白,相对分子量为14.6×103,它的一级结构由12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2200个原子,其稳定性主要与多级结构中的4对二硫键、氢键及疏水键有关,而且它通过其肽键上的第35位的谷氨酸和第52位的天冬氨酸构成的活性部位水解破坏组成微生物细胞壁的n-乙酰氨基葡糖(naG)-n乙酰氨基葡糖乳酸(nam)间的B-1,4糖苷键,使革兰氏阳性菌体细胞壁不溶性多糖水解生成可溶性粘肽,是一种具有杀菌作用的天然抗感染物质。

3.1对细菌的作用

3.1.1对变形链球菌的作用[4]

现代龋病学广泛认为,变形链球菌与龋齿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变形链球菌能发酵糖类产酸,能在很低的pH值环境下生存,引起牙体硬组织脱矿。变形链球菌所合成的细胞外葡聚糖有利于细菌的附着和聚集于牙面获得性膜表面,更有利于细菌对牙面的破坏。溶菌酶是人唾液中重要的抗菌成分,以两种形式存在于唾液:一种是自由型,一种是与阴离子蛋白和多糖构成可逆的复合物。溶菌酶在腺体分泌物和全唾液中的浓度范围为2~80μg•mL。具有抗体非依赖性防御功能,其抗菌活性通过以下途径:聚集细菌、导致菌胞解链、妨碍胞内代谢和改变细胞通透性,以致抑菌、溶菌和杀菌。Kirstila等[5]用田鼠实验感染S.mutans建立模型,再用含溶菌酶的软膏涂布于牙齿表面,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发现溶菌酶防龋有明显效果。

3.1.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6]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烧伤创面感染的主要菌株之一,近年来感染发生率不断上升。因此,有效的控制创面感染是烧伤治疗成败的关键。复合溶菌酶能特异性溶解金黄色葡萄球菌,它的核心成分溶葡萄球菌酶是一种含锌的金属蛋白酶,专一降解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肽聚糖成分中的甘氨酸肽键,迅速杀死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胞壁中具有甘氨酸肽键结构的细菌,对mRSa及中间型抗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有特效。复合溶菌酶是纯生物制剂,不易产生耐药性,无毒副作用,对皮肤粘膜也无任何刺激。Climo[7]等曾先后介绍了复合溶菌酶对mRSa感染的主动脉心内膜炎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指出复合溶菌酶控制烧伤感染有较好的疗效。

3.1.3对有益菌的作用

溶菌酶对常见的3种有益菌(乳酸杆菌、双枝杆菌、腊孢杆菌)48ug/ml浓度抑菌无效果。溶菌酶在婴儿体内可以直接或间接促进婴儿肠道细菌双歧乳酸杆菌的增值,促进婴儿消化吸收,可以促进人工喂养婴儿肠道细菌的正常化;能够加强血清灭菌蛋白(properdin),r-球蛋白(r-globulin)等体内防御因子对感染的抵抗力,特别对早产婴儿有防御体重减轻、预防消化器官疾病、增进体重等功效。

3.2对真菌的作用

皮肤癣多由真菌引起。溶菌酶裂解细菌细胞壁肽聚糖骨架乙酰葡糖胺与乙酰胞壁酸分子间连接的β-1,4糖苷键破坏细胞壁,使其通透性增强而产生溶菌。由于真菌细胞壁主要成分由β-1,4糖苷键连接的多糖组成,在溶菌酶作用后,β-1,4糖苷键裂解,细胞壁破坏,通透性增强,致细胞内容物外漏或细胞膨大裂解,或抑制细胞出芽繁殖。溶菌酶对絮状表皮癣菌和石膏样小孢子癣菌有明显抑菌作用,表明溶菌酶对丝状真菌有抗真菌作用。黄真[8](2006)在对皮肤癣菌的抑菌作用观察中将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小孢子癣菌的沙保琼脂培养物分别加入4ml不同浓度的溶菌酶生理盐水中,结果显示:对照组与经8mg/ml溶菌酶处理的两种实验菌接种物有菌生长繁殖形成丝状菌落;经10mg/ml、20mg/ml、40mg/ml溶菌酶处理的接种物均无菌生长繁殖形成菌落。这一结果证实了溶菌酶对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小孢子癣菌有抑菌作用。但笔者认为真菌细胞壁结构复杂,溶菌酶抗真菌作用的机制仅是依据溶菌酶抗细菌机制进行的一种推论,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3.3对病毒的作用

由于溶菌酶是碱性蛋白质,在体内近于中性的pH环境下带有大量正电荷,可与带负电荷的病毒蛋白直接作用,和Dna、Rna、脱辅基蛋白形成复盐,使侵入体内的病毒失活,从理论上说应该对冠状病毒有作用,所以溶菌酶可能对艾滋病病毒和SaRS病毒有效。

1983年,prakash等报道[9]在包皮下湿处发现含有溶菌酶;Laumann等[10]对美国77例包皮环切术的成年男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包皮环切术的男子没有包皮下湿处,也没有溶菌酶保护,所以很容易被细菌和病毒感染。世界卫生组织资料[11]也表明:美国受到HiV感染的机会比其它国家多出4倍,甚至更多。做过包皮环切术的丈夫对于怀孕妇女来说,是HiV感染的危险因素。Grosskurth等发现[12],在坦桑尼亚包皮环切术男子更容易感染HiV。日本东北大学的水文雄教授[14]采集了2至40岁的22名健康人唾液样品,各与0.5毫升含艾滋病病毒的唾液混合,在37℃保温1h,结果发现其中17件样品有99%的艾滋病病毒已被破坏,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是唾液溶菌酶起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溶菌酶具有有效的抗HiV感染的效果。

2002年11月在我国广东省流行一种“非典型肺炎”,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非典型肺炎是一种冠状病毒亚型变种所致。于是有人用溶菌酶联合激素、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对3例确诊轻症和5例疑似非典型肺炎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溶菌酶可能是一种安全的辅助抗SaRS治疗药物。在被疱疹病毒感染的Hela细胞培养液中,加溶菌酶后有抑制细胞变性作用,溶菌酶也可抑制腺病毒生长,可用于带状疱疹、腮腺炎、鸡水痘、肝炎及流感等病毒性疾患的治疗[13]。

4展望

基于溶菌酶在医学各个领域发挥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其应用具有广阔前景,因此将目光转向扩大筛选的范围,向大自然索取新型的生物活性溶菌酶,是新药研究的最新选择。开发溶菌酶来源,进行胞外生产或与基因工程技术相结合,较容易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进而获得更高效、更加安全的新型药物,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徐敬宜,徐永平,刘姝等.溶菌酶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食品与机械,2006,22(1):90-92.

[2]朱奇,陈彦.溶菌酶及其应用[J],生物学通报,1998,33(10):24-27.

[3]BuonocoreG.G.,Delnobilem.a.,panizzaa.,Corbom.R.,nicolaisL..ageneralapproachtodescribetheantimicrobialagentreleasefromhighlyswellablefilmsintendedforfoodpackagingappli2cations[J].JournalofControlledRelease,2003(90):97~107.

[4]卢冬梅,王霆溶菌酶在口腔疾病中的应用[J].医药导报,2006,25(8):777-779

[5]KirstilaV,Hakkinenp,JentschH,etal.Longitudinalanalysisoftheassociationofhumansalivaryantimicrobialagentswithcariesincrecentandcariogenicmicroorganisms:atwo2yearcohortstudy[J].JDentRes,1998,77(1):73-80.

[6]李罗珠于益鹏陈玉林复合溶菌酶在烧伤创面感染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烧伤杂志2002,4:225

[7]Climomw,patronRL,GoldsteinBp,etal.Lysostaphintreatmentofexperimentalmethicillin2resistantStaphylocciusaureusaorticvalveendocardits.antimicrob2agents2Chemother,1998,42:1355.

[8]黄真,张文平,王小丽等溶菌酶对皮肤癣菌抑菌作用的观察赣南医学院学报2006,4:492-493

[9]prakashS,RaoR,VenkatesanK,etal.Sub-reputialwetnessanditsnature[J]annnatmedSci,1982(18):109-112.

[10]Laumanneo,masiCm,Zuckermanew.CircumcisionintheUnitedStates:prevalence,prophylacticeffects,andsexualpratice[J].Jama,1997,277:1052-1057.

[11]worldHealthorganization.theCurrentSituationoftheHiV/aiDSpandemic,QuarterlyReport[J].worldHealthorganization,Geneva:July3,1995.

生物医药研究篇7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园珍奥核酸生物谷共生思想

中图分类号:R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共生思想是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建筑理论,该理论涵盖了历史与未来的共生、部分与整体的共生、内部与外部的共生、人与自然的共生等多个领域,主张对被现代建筑所抛弃的双重含义和多重含义的性质进行重新评价,并发展继新陈代谢时期形成的中间领域理论,是对世界建筑趋于多元化潮流趋势及对技术的永恒性和普遍性信仰的修正并将城市、建筑与生命原理结合起来,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该思想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如表1),(1)已成为当代建筑计师及规划师新的参考理论。

时间理论框架理论实践

20世纪60年代新陈代谢、开放结构概念以面向未来的高技术建筑来表现“成长”和“代谢”

20世纪70年代中间领域和模糊理论开创了城市和建筑中的“灰空间”

20世纪80年代共生思想开始对“共生”的概念进行补充、完善和发展

表1“共生思想”形成的三个阶段―笔者自绘

大连市金州新区于2010年7月正式组建大连先进装备制造业园区,规划建设面积31平方公里,以“五园一区”的规划模式进行产业布局(如图2),着力打造以珍奥核酸生物谷园区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等项目,力求形成符合园区特点的、独具园区特色的主导产业发展模式。大连珍奥核酸生物谷(以下简称为“生物谷”)是集研发、生产、销售、健康管理于一体的现代生物制药产业基地。以“产业园”的开发模式,作为促进环境、资源、经济的协调发展的载体。

2.生物谷规划设计思考:

2.1场地诉求:生物谷位于大连金州新区,规划范围为丹大高速公路以东、金七路以西的三角地带,临拓展8、9号城市干道,北侧临广阔的农田绿地(如图1),总用地面积38万平方米,分为a.图B两区,a区30万平方米、B区8万平方米。地形为缓坡丘陵,呈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地貌。场地要求合理解决场地排水及土方量的竖向设计,北侧未开发农田土地的利用与保护,注重园区与城市相交界面的对话表达。2.2功能诉求:分析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的各项资源制约因素,明确园区主导产业和特色,将产业特色与园区的生产、游憩、生态和图(1)生物谷微观区位

服务功能有机结合,既要合理的划分各产业功能区,又要避免功能区的纯化所带来的空间单调性,在功能的“集”与“散”中取得平衡,生物谷用地由生产用地、辅助设施用地、行政办公用地、生活区用地及绿化组成,对应功能区即生产区、物流区、办公区、生活区及绿化景观。功能要求综合考虑生物谷产业链条顺承与场地规划的优化关系,兼顾生物谷功能区与市政网络的关系。

2.3空间诉求:生物谷是集研发、生产、销售、健康管理于一体的生物产业基地,产业链条涵盖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五大生物工程技术,兼作为全国工业旅游的示范园区,每年接待游客数量达20万人次。园区空间形态因产业特点而种类多样,性格特点力求整体空间的共生性、产业功能空间的承接性、共享空间的易达性及趣味性。

2.4生态诉求:生物谷基地位于大连市东偏北方向,呈缓坡地貌,周围植被良好,北侧临未开发农田,有较好的自然景观,南侧濒临缸窑河干流,南北发育汇水支,冲沟发育良好。生态要求对场地原有生态系统做合理保护的同时,结合基地气候特点及场地功能布局,探究绿色节能设计的可实施性,促进生态平衡。

3.生物谷规划设计对策

3.1基于“原场地(历史)与新规划(未来)”的共生,明确技术需求,合理选址布局

黑川纪章在“共生思想”里强调:“功能的纯化、广阔的空地、绿化、阳光和新鲜空气被当做现代化的口号为人们所接受,进而成为世界共同的现代化城市目标,但是在现今生命原理的时代,这种合理的功能分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1)避免功能的不合理分离,生物谷由办公区、生产区、生活区、物流区组成。生产区是园区的核心区,占地面积较大;办公区是园区与城市交流的平台,是园区的形象窗口,将其置于园区主体轴线的最高处,突出其宏伟的气势;物流区是为生产服务的后勤区域,根据生产需求分布在生产区周围;生活区包括疗养院及健康管理中心,位于场地的北侧区域,濒临城市道路和农田,具有便易的交通和优美的环境。场地南部为集中的景观绿地带,以延展的水面为主体,附设公共交流与游走空间。几大功能区相互依附共同组成了生物谷的总体功能布局。

3.2基于“局部与整体”的共生,突出产业特色,促进功能完善

3.2.1功能布局

黑川纪章在“共生思想”里强调:“功能的纯化、广阔的空地、绿化、阳光和新鲜空气被当做现代化的口号为人们所接受,进而成为世界共同的现代化城市目标。”(1)避免功能的不合理分离,生物谷由办公区、生产区、生活区、物流区组成。生产区是园区的核心区,占地面积较大;办公区是园区与城市交流的平台,是园区的形象窗口,将其置于园区主体轴线的最高处,突出其宏伟的气势;物流区是为生产服务的后勤区域,根据生产需求分布在生产区周围;生活区包括疗养院及健康管理中心,位于场地的北侧区域,濒临城市道路和农田,具有便易的交通和优美的环境。

3.2.2交通规划

结合产业链条及城市的市政系统,交通分为内部交通和外部交通两部分,并以“人车分流”的方式组织。内部交通主要指产业内部的物质传递、副产品的交换交通需求,以及废弃物的运输;对外交通主要指产业与外部产业联系的交通需求,包括办公区的人员流动、展览中心和健康管理中心对外商业部分。“内”“外”动流线的分区合理布局,使不同功能区达到“动态均布”的布局模式。场地内道路分为两个等级,主干道路宽为12米,呈南北向,次干道宽为7米,沿各厂房、建筑群周围布置成环形路,与三个出入口协同满足功能的需要。厂区道路的布置满足生产、运输、安装、检修、消防及环境卫生的要求划分功能分区,并与区内主要建筑物轴线垂直或斜交设置,呈环形布置。办公区的交通系统为人车分流模式,车行系统在建筑结合机动车道布置,步行系统通过广场、步行道、连廊组成有机体。集中停车规划为两个区域,北部办公区设地下停车空间,满足日常内部职工与外来客流的停车需要;北部生产区规划大型机动车停车场,满足生产运输的要求。

3.2.3景观设计

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园的景观格局主要以生物制药生产功能特色为出发点,采取“双轴四区一带”的布局模式。通过线性的带式景观,突出强调景观轴在生物谷空间的统领作用,在“线性”景观的基础上嵌入“点式”景观,在景观的肌理上,采取“软景”与“硬景”结合的策略。着力打造面积充足的开放性景观空间,通过沿街水面的设计,形成厂区内灵动的水面景观,并向东西逐渐延伸,以点带线、以轴带面,与原有自然生态资源共同构筑完整的绿化网络,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

3.3基于“人与技术”的共生,塑造生态产业链的属性空间

生物谷的空间布局实质是生物医药产业的空间物化,(2)根据功能的布局,生物谷打造的性格空间主要有生产区的产业链条物化空间及可供游人参观的通透的线性流动空间、办公区域及沿主体景观轴延续的开敞性共享空间、南侧水面的园区向城市渗透的过渡空间。在城市干道金七路的城市空间界面上,布置科技馆、健康中心、接待中心三组不同性格建筑,作为广场过渡的表达。图(2)生物谷总平面图

3.4基于“人与自然”的共生,促进生态园区持续发展

基于与自然共生的理念,将生态设计引入园区规划,环境因素成为设计的关键点,它要求在产品开发的所有阶段均考虑环境因素,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最终引导产生一个更具有可持续性的生产和消费系统(2)。生物谷基于大连地区四季分明、空气湿润、降水集中、季风明显、风力较大的气候特点,在设计初期,根据场地的高差分布,合理的布局园区功能空间,使土方量达到最少,从而减少对原始地貌的破坏,在产业运营期间,生物谷产业内部形成生态可视的可持续设计策略,坚持产业链条的运营主线,通过原材料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及废弃物的合理“变质”,促使“生物链”的自然合理流动。通过软景、硬景与生态设计的结合,践行生态产业园的生态效应。结合大连地区气候特点,附设雨水收集装置,与中心水域景观结合,形成良好的水循环利用。生物谷内的道路照明系统均附设太阳能板,通过太阳能与电能的转换来提供照明。

4.结语与展望

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规划带有极大的综合性,不只是简单的土地利用规划,还要涉及到生物医药技术、景观、生态、旅游宣传等多方面,因此要加强多学科之间的交流及跨学科的实践。使得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园能更好的发挥其带动医药产业腾飞的作用,以建立更完善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格局。珍奥核酸生物谷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产物,本着尊重自然原貌、发挥自然优势、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着重考虑人为因素与场地的关系。对园区功能分区合理布局,妥善解决内外交通流线的互干扰问题,结合景观对场地进行合理规划。本次设计仅是对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园规划方法的初探,在某些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究及调整。

参考文献:

(1)[日]黑川纪章新共生思想覃力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2-13

生物医药研究篇8

当前,中医药“以人为本”的健康观及其在防治人类现代疾患方面的优势和特色正逐步为更多的国家及国际组织所认识和接受。由于现代医药在面对一些疑难病症方面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于是许多国家把希望寄托于中医药,纷纷开展中医药的对比研究,进一步验证中医药的疗效,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中医药学术研究热潮。笔者现对国外中医药科研机构的发展及科学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1国外中医药科研机构

随着中医药在各国的传播以及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各国日益重视中医药科学研究,有些国家成立了中医科研基金会,有些国家还拨出大笔科研经费进行中医药研究。这些国家利用现有的科技资源或成立专门的中医药研究机构,积极开展基础及临床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1成立独立或专门从事中医药的科研机构

1992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成立了替代医学办公室,1998年更名为全美补充替代医学中心(nCCam),其宗旨是用严格的科学方法验证补充替代医学(包括中医药)的疗效,阐明其作用机理,并向广大民众准确的信息[1]。在美国除nCCam外,还有加利福尼亚针灸委员会、美国中医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从事针灸、中医药的研究。另外,德国有中医传统医学研究院和汉堡赤心-杜中医研究所,英国有皇家植物园中草药鉴定中心,韩国有韩医学研究院,泰国有东南亚泰中医药研究院等。

1.2在西医药研究机构中设立中医药科研机构或实验室

在日本,有10多个西医药研究机构建立了传统汉方医药研究机构,如北里研究所、富山医科药科大学等设立和汉医药学研究所。在英国,伦敦国王大学药物研究组、剑桥大学药理系血管生成与中医药实验室,以中草药为基础,开展抗感染和抗肿瘤研究。在意大利,国家高等卫生院是意大利最大的对中医药开展研究的政府研究机构。在巴西,亚马逊国家研究所、里约热内卢植物研究所等一些研究机构开展中医药研究。在俄罗斯,莫斯科针灸疗法生理研究所开展针灸临床和科学研究工作。

1.3教育机构是从事中医药研究的主要力量

在综合性大学中设立中医药的研究中心或研究所。在美国,一些著名大学设立了中医药研究部门,如斯坦福大学的美国中药科学研究中心和东西方保健艺术研究院气功研究所。另外,为了促进补充与替代医学的发展,美国还在一些大学内成立了补充与替代医学研究中心,包括哈佛医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斯坦福大学、弗吉尼亚大学、新泽西医学院等。在日本,20余所国立大学、44所公立及私立药科或医科大学设有汉方医学研究部门,很多药学部都建立了专门的生药研究部门。在韩国,韩医科大学附属韩医研究室、庆熙大学等也从事韩医药的研究。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悉尼理工大学等积极开展中医药科研方法之研究、中医临床研究、疾病的中医疗法研究、中西医比较研究、中药药理及毒理研究等。在加拿大,公立卡尔加里大学、麦柯文学院、多伦多大学、阿尔伯塔大学是从事中医药及针灸研究的主要机构。在意大利,开展中医药研究的机构有罗马大学和米兰大学药学院。在芬兰,开展对中医药研究的机构是库奥皮奥大学。在法国,有政府研究机构和个别大学医学院从事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的研究,如巴黎第十三综合大学波比尼医学院开展西医与中医治疗糖尿病之疗效比较研究。在新加坡,有国立大学从事中医药的研究。在巴西,公立大学圣保罗大学成为中医和针灸的主要研究单位。

1.4医院开展中医药的研究

目前,全美有26个医疗中心从事针灸研究,有关针灸研究项目达200多项,如针灸治疗冠心病、糖尿病、关节炎、过敏性疾病等,以及针刺镇痛机理研究。2003年,安德逊癌症中心与我国上海复旦大学合作开展中医药癌症辅助和替代疗法的研究,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提供了26.3万美元的研究经费。在意大利,罗马大学圣安德烈医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单位合作研究中西医的治疗效果比较和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在法国,欧洲第一医院,以针灸、按摩、中药、气功为主要内容进行治疗与研究。在新加坡,中华医院成立中华医学研究院,中华针灸研究院等开展中药研究、针灸临床应用与疗效机理研究;同济医院医药研究院开展包括针灸、痹证、高血压的研究。

1.5国际著名企业参与中医药的研发

在日本,许多汉方药企业建立的汉方研究机构从事汉方药物研究,如日本津村公司在我国西部地区建立了药材生产基地。在韩国,一些韩药制药公司下设研究所,从事韩医药的研发。在英国,phynova公司以中草药为基础,开展抗感染和抗肿瘤研究。在意大利,西格马-陶集团公司、美纳里尼集团开展中医药治疗肿瘤、糖尿病的研究。在法国,有近百家中药或植物药厂,10余个中药研究机构对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质量检测、体内代谢和制剂特性的研究很有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在国际上约有170多家大型国际制药公司在从事包括中药在内的传统药物的研究开发工作。

2国外中医药科研机构研究领域及研发思路分析

目前,各国在对于中医药、针灸的研究中,没有我国那样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深厚的临床基础,但凭借其先进的仪器设备、活跃的科研思路,在中医理论、中药、针灸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做出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成绩。

2.1中医理论研究

走在世界“中医热”前列的日本,近年来在普及应用的基础上非常重视理论研究,政府每年拨出1.72亿万日元的研究费用,并集中全国优势力量,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中医基础理论,尤其是对“证”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研究,有可能在中西医结合点上有所突破;同时还运用生化、药理、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对中药及其复方的药理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批令人瞻目的成果。在英国,对丹参、人参等中药的药理研究及阴阳五行中医理论的研究方面取得一些进展。

2.2针灸研究

近年来,美国在使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艾滋病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初步成果。俄罗斯在针灸疗法研究方面很有特点,全国设有127个反射疗法(苏联称针灸疗法为反射疗法)研究所,形成了全国性的针灸医疗、科研网络,尤其是将针灸作为宇航员的特殊保健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法国的医学家们对于经络原理的研究很重视,法国奈克医院核医学部用闪烁摄像机连接电子计算机的方法,把放射性元素锝注射到针灸穴位及其对照穴,摄影显示得出的该元素行走路线与针灸文献记载的经络行走路线极为相似,而与血管、神经的循行毫无关系。德国在针灸麻醉研究方面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新加坡在针灸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此外,如加拿大、阿根廷、古巴、奥地利、捷克、罗马尼亚、波兰、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都对针灸感兴趣,并开展了一定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

2.3中药研究

近年来,西方国家一些医药学术机构已开始重视中药的研究,以植物药为例,西方有40家植物药研究机构,500多个研究项目。美国niH和艾滋病防治中心分别对300余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和有效成分研究,从植物药中寻找抗癌活性成分,取得了较多成果。俄罗斯在中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如对人参、刺五加、甘草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已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对中医药特别是中药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临床科研工作。国际上申请中药与其他植物药的专利数量亦在迅速上升。

目前,中药研究最为集中的是在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日本是除我国以外研究应用中药历史最久、范围最广、水平较高、从业人数最多的国家[2]。其研究特点有:①中西医结合,注重中药的基础性研究。从偏重西医西药转到也重视中药,研究思路多采用现代医学方法。②注重单味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和肿瘤。研究的单味中药包括柴胡、葛根、大黄、甘草和芍药等,中药复方包括小柴胡汤、黄连解毒汤、柴胡桂枝汤、当归芍药散等名方,对其组方配伍、药理活性、作用机制、化学成分、药物代谢、方证模型等做了详尽研究。③重视方法学的研究。高效液相色谱、气-质联用等现代先进方法和技术已广泛引入中药化学研究中;药理研究方法学中,除利用整体实验外,有关中药对膜电位、细胞因子、离子通道、基因表达、受体等生物活性物质影响的研究亦已开始;在复方研究方面,提出了方剂的临床适应证解析、方剂结构的计算机处理、方剂复合作用增强比计算,以及近来血清药理学方法的应用。④在中药动物模型研究方面,除采用我国各种药物和物理方法建立的脾虚证、血瘀证等方证模型外,一些基因工程技术已陆续引入,已培育出在遗传性上对药物有高应答的动物,目前比较成功的方证模型有八味地黄丸小白鼠模型、黄连解毒汤证、对灵芝成分敏感性小白鼠模型等。⑤重视药物资源的引种,已贮存了约1500种植物种子。⑥注重汉方药材提取及浓缩干燥的Gmp工艺研究。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是有目共睹的,其汉方药年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亿日元。

韩国的中药基础研究也十分活跃,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对80多个中药古方、验方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用现代科学技术阐明方剂的传统功效、揭示药效的作用机制、研究中药的质量控制标准。其着眼点是通过中药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提高所研制中药的现代化水平,以获取经济利润。韩国的企业集团对中药的基础性研究资助起了很大的作用。

3国外中医药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中医药的研究思路方法尚未脱离化学合成药物及植物药的框架。如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或在传统中药中分析、提取出单体物质,再走化学合成的道路等。②对中医药的基础性研究大都属民间机构活动,自然难以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③中医药研究的资源及人才缺乏。④由于临床实践环节的薄弱,临床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⑤循证医学、还原论的研究思路仍处于主流[3]。⑥传统研究方法得不到认可。⑦国外针灸研究基本停留在临床疗效客观性,机理研究不够[4]。

4启示

目前,中医药在国外的市场需求已经形成,但对中医药的医疗、教育等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特别是在科研方面体现中医药特点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外的中医药研究。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加强对外宣传与科技合作,在标准上下功夫;同时,也要吸收和借鉴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果,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参考文献

[1]傅俊英.美国补充替代医学的科研现状及其与中国中医药研究的比较[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6):551-554.

[2]范为宇.中医药学在国外发展现状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1):73-75.

生物医药研究篇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8)-11-0074-03

1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历史的简单回顾,足以发人深思

自1840年中国田门被西方列强打开,西方的医药学传入中国后我国才有中医药学和西医药之称谓。其在防治疾病中,很快显示了优势作用方面,尤其弥补了中医药学的一些不足之处。故很快传播开采,并成为中国的一种重要的医药学理论体系。面对此况,中国的中医药学工作者,陆续对西药学进行研究,力求吸收之,以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学,提高防治疾病的能力和水平,逐渐形成和出现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的中西汇通派医药学,此即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开始,并涌现出一批代表性人物。此段时间,有一批中西汇通类医药学著作问世;张锡纯的名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尤涉及药物学内容较多,至今被人们瞩目。此阶段吸收西医药的研究工作特点为中医药学工作者的自主行动。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突出特点为政府大力提倡,明确提出“中西医结合”。这样,就使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工作,由中医药学工作者的自主行动,进而成为有组织的联合行动。如此优越的环境和形式,对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是极为有利的。然而进展如何呢?“中西医结合”的明确提出,若从1958年算起,至今已40年,尽管中西医结合早已被视作中国卫生界三支力量之一,但从学术角度讲,小西医结合后的医学,其学科范畴和内函,却尚处争议中。科学史表明,一门学科的形成或建立,需如此长时者,实属少见。此况,内中必有原因,发人深思。

2中西医学结合研究与中西药学结合研究应相辅相成,终达中西医药学结合

作为一个医药学理论体系,由其医学与药学两大部分组成。二者关系,即有区别,又有关联。区别在于各有侧重,关联在于互为依存,相互促进。决不是彼此能够包含或替代的关系。同时,医学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药学以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作为中西医药学结合,其中西医学结合和中西药学结合的关系,亦然。多年来,仅提中西医学结合,并着力从事研究;不提中西药学结合,漠视中西药学结合研究。似乎中西医学结合研究就包含了中西药学结合研究。如此,则从认识上和行动中,呈现着根本性的大偏差,故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难于有较快和较大的进展。

再从中西医学本身来看,结合后的医学,为达防治疾病的目的,将使用何样的药物呢?使用现有状况的中药或西药,恐怕均难适用,只能使用中西药学结合的药物。鉴于以往漠视中西药学结合研究,自然难有相应药物可供选用。无可供选用药物的中西医学结合后的医学,难于谈到其真正的存在或称达到。可见,若仅有中西医学结合,而无中西药学结合,客观讲,中西医学结合的研究工作,难于深入和真正结合。只有视中西医学结合与中西药学结合为相辅相成关系,并作大体同步化的研究,在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实现过程,才能体现和达到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实现过程,才能体现和达到中西医学结合。

3中西医药学结合及其研究工作,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

中西医药学结合的目的,就实质讲,乃为使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二者的优势得以保留和结合,劣势得以消除或避免,进而形成新型的医药学。客观现状是:中西药学的优势在宏观,劣势在微观;西医药学的优势在微观,劣势在宏观。认识论表明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是:宏观包括微观并统帅微观,以此认识客观事物,呈现整体的准确性和局部的不精确性;微观用来阐述宏观,决不能完全包括宏观,更不能统帅宏观,以此认识客观事物,呈现局部的精确性和易致整体的不准确性。现状的中西医学的实践,正是如此。就药物使用来看,中药准确性强―安全有效而不伤或少伤机体,但精确性差―质量控制不严和对局部病性针对性差;西药精确性强―质量控制严格和对局部病灶针对性强,但准确性差―有时易致不良反应而伤害机体,此为其弊端。正是中医药学的客观优势而能容纳西医药学内容,中西医药学结合,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

纵观以往的中西医药学结合的研究工作,不仅如前述仅强调中西医学结合并付诸研究而漠视中西药学结合,更在结合研究工作中,亦是以西医药学理论为基础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西医药学概念的疾病:作中医药学的证型分类研究,如高血压病,可有阴虚阳亢型、痰浊内阻型等;(2)中医药学的某类药物,可用来治疗西医药学的何种疾病,如活血化瘀作用中药,可用来治疗肿瘤.微循环障碍等;(3)中药使用的目的,多在于如何增强西药作用或减弱西药的不良反应;(4)研究中药的目的,在于吸收中药为西药或称由中药获得新西药。如上可概括为一句话:如何让中医药学内容为西医药学服务,或称如何将中医药学纳入西医药学。正是这种理论基础方面的大偏差;西医药学结合是难于取得较大进展,亦是难于实现的。

中西医药学结合,如何才能体现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呢?为此,突出应作如下几方而研究:(1)中医药学概念的疾病,到底包括西医药学概念的哪些疾病;(2)西医药学的某类药物,可用来治疗中医药学的何种疾病,例如抑菌消炎药,可用来治疗实热证还是虚寒证等;(3)如何用西药增强中药的作用或减弱中药的毒性:(4)研究西药,将其吸收为中药等。如上亦可概括为一句话:如何让西医药学内容为中医药学服务,或称如何将西医药学纳人中医药学。如此才能使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终将实现中西医药学的结合。尽管如上研究工作尚少,但理论上思考,确应如此。同时,亦有部分实践表明,确能如此。仅以将西药吸收为中药而言,将西药研究成中药后,不仅仍保留其微观优势。又能获中医药学的宏观优势。从而达到宏观与微观的辨证结合地使用,即准确而精确地使用,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西药中药化――中西医药学结合研究的突破点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是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前提。中医药学理论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基础,但处于微现劣势的现状,尚不能与微观优势的西医药学相结合。只有获得微观表述之后,才能与西医药学具有共同的内容表述,实现结合。而微观表述,实质即为其现代科学表述,故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乃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前提。换言之,中医药学的现代和科学化,则意味着中西医药学结合的到来。

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包括中药学和中医学的现代科学化。那么,二者谁先实现现代科学化更方便呢?这要从研究对象、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来进行分析。首先,医学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药学以药物为主要对象,而人体组成及功能状况,诚比药物的组成和功能状况复杂。这就从根本上决定着中西药学结合更容易。再从人体和药物的现代科学化程度来看,仅就药物的组成而言,现已达现代科学的分子乃至量子水平,而人体组成的了解,却远远没有达到如此程度,起码从程度上即普遍性方面讲,确实如此。最后,从研究方法看,药物为物,其现代科学化的研究方法,由于人选择的随意性大,即可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如物质基础的研究,可进行提取,分离的处理,甚至可烧成灰进行研究;生物活性的研究,在很多情况下,可由动物实验来进行,而动物实验,则可对动物进行解剖乃至处死的处理。然而,对人体进行现代科学研究,达到现代科学的微观阐述,在很多情况下,却不如对药物研究方便。总之,中药学现代科学化较中医学现代科学化,易于达到。故中药学现代科学化研究先行,带动和促进中医学的现代科学化,以达中医药学的现代科学化。中药学现代科学化,中心内容是获得现代科学化中药,这就需要先明确现代科学化中药的标准。笔者认为,现代科学化中药应具备两大方面内容:(1)宏观内容,即仍具中药基本内容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2)微观内容,即中药基本内容得以现代科学表述,包括物质基础和生物活性两方面。一种药物,具备如上两大方面内容,则可视为现代科学化中药。以上两大方面,缺一不可,如缺宏观内容,则不为中药了,难称现代科学化中药;如缺微观内容,则仍为现有中药而非现代科学化中药。

4中药现代科学化的捷径――西药中药化

生物医药研究篇10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考

中西医结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笔者将目前中西医结合面临的问题浅述如下。

1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不能相互阐述或表达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观点,并要求医务工作者要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提出这个观点,是从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角度出发的。那么,怎样理解中西医结合呢?中西医结合可否理解为用中医理论阐述西医或者用西医理论阐述中医?如果这样理解会走向极端的,也是不科学的。如细胞属于哪脏哪腑哪经哪脉?中医学的经络为什么用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都“看”不到呢?有些人提出谁能找到经络可获诺贝尔医学奖。这和那些否定中医的观点一样,都是没有正确理解中西医结合,误解了中西医结合。

中医学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根据,以藏象和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用以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以整体观点为主导思想,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中医学理论阐述人体的“功能”。中医藏象学说表达的是人体某一组器官或一系列器官的功能。如中医学概念的“肾”,其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1]。其内涵不仅仅是西医学上的肾脏,还包括生殖系统,同时还包括人体生长与发育。中医学概念的“脾”,与西医学概念的脾脏,意义完全不一样。气血津液学说中的“气”,其组成,中医学认为有先天之“精气”,食入之“谷气”和自然界中的“清气”。“气”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体现,而西医学不知“气”为何物。“血”和“津液”也不同于西医所说的血液和体液,如中医学所说的“气血虚”所致月经量少或闭经等,通过西医学的化验检查不一定是贫血。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换句话说就是把各种功能联系起来的通道,即功能通道。因此西医学对“经络”是无法理解、无法想象、无法找到的。

中医学认为人体死亡是“阴阳离绝”,死人没有阴气也没有阳气。无阴气无阳气,不是中医学的研究对象。因此中医学研究的人体是“活”人。

西医学,即现代医学是以尸体解剖为基础,与现代科学相结合,阐述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进而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科学。它体现了现代科学的特点。

西医学研究的是“分子”、“细胞”,是“看”得见的物质,而不是功能。西医学认为,细胞是人体最基本的形态功能单位,由许多分子组成细胞。由许多形成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按一定方式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叫组织。几种不同的组织结合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叫器官。若干器官联合在一起完成一个共同的生理功能构成系统。各系统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彼此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人体。无论细胞、组织、器官还是系统都是由“看”得见的物质——分子构成的。现代医学研究人体已进入分子水平,是从分子的角度研究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从分子的角度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

西医学研究人体是以尸体解剖为基础,人体死亡是呼吸心跳停止、生命活动消失或者脑细胞功能活动消失。当人体死亡、生命活动消失时,分子还存在,细胞还存在,仍可作为研究对象。西医学研究人体好似把人体当作机器一样来研究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西医学研究的是“死”人。

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相比较,中医理论讲述“功能”,而西医理论讲述“分子”或“物质”。在一定意义上,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的关系,像唯物辩证法中“意识”与“物质”的关系,因此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是不能混淆的,也是不能相互阐述和表达的,用西医理论研究中医不是中西医结合的内容,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2药物的研究

2.1中医和西医研究药物的角度不同中医治疗疾病应用中药,是从药物的功效着手的。所谓功效,也就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功能变化,实际上讲的是药物的“功能”,比如砒霜,其功效是外用蚀疮去腐,内服祛痰平喘;又如青蒿,其功效是清虚热、除骨蒸、解暑、截疟等[2]。西医治疗疾病应用西药,讲的是药物分子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即药物分子作用于人体后,对人体内某种分子、细胞、组织或系统的影响过程;或者某种抗生素分子在体内对微生物分子的作用过程,实际上讲的“分子”或“物质”,比如多酶片、氢化可的松;又如磺胺类抗生素等都是讲的药物分子。可见,中医和西医在治病时,研究药物角度是不相同的。

2.2中药的西药化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的一部分内容有学者认为同一患者一张处方中药,一张处方西药,这样是中西医结合。这种方法一方面浪费金钱增加患者负担,另一方面浪费宝贵的药物,而且易出现意想不到的不良作用,因为每味中药所含有效成分并非单一,可能和西药有效成分重复或拮抗。这不是中西医结合。

中药治疗疾病有五千多年历史,中药确有疗效。中药学博大精深,单《本草纲目》就收集了一万多种中药,每一味中药都有各自不同的功效,甚至同一味中药,药用部分不同,功效也不一样,比如柴胡。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柴胡根主要成分为柴胡皂苷、甾醇、多糖、黄酮、挥发油等;而茎叶主要含挥发油和芦丁等,不含皂苷;其挥发油主要在茎叶中,根含量甚微[3]。从柴胡可以看出,有些药物,其药用部分不同,所含有效成分不一样,功效也不相同。

中医中药要发展要推广,必须证明中药有疗效;中医中药为什么有效或者说中医中药有效的依据是什么,因此,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就很有必要。要研究中药有效成分,就必须结合现代科技,也就是应用西医的药物研究方法研究中药,称为中药的西药化研究。西医学应用现代科技从砒霜中提取三氧化二砷治疗粒细胞性白血病,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治疗难治性疟疾等;常用药物黄连素就是从中药黄连、黄柏等中提取的,其主要成分为小檗碱[4]。这是中药的西药化研究的最好例证。

另一方面,常用抗生素如青霉素G或氧氟沙星,假如用中医方法研究,其功效是什么,这个问题无法回答,也无法理解。因此不能做西药的中药化研究。

为什么不能用中医的药物研究方法研究西药,而可以用西医的药物研究方法研究中药呢?或者说,为什么不能作西药的中药化研究,而可以作中药的西药化研究呢?首先,它们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都是治病救人的药物,是“看”得见的物质;其次,每味中药功效的概括,是经过长期实践后归纳总结而来,要经过相当长时期,而应用现代科技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是用时短而且方便有效的。因此,可以进行中药的西药化研究,这是中西医结合的一部分内容。

3怎样理解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的结,是结而非集,集是聚和总合的意思,结是联合和发生关系的意思[5]。中西医结合可以理解为把中医学理论和西医学理论相联系,各取其优势,做到优势互补,然后应用到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实现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目的;为了推广中医药,证明中医药的疗效,对中药进行有效成分研究,即中药的西药化研究,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一部分内容。

4中西医结合的意义

4.1疾病预防现代医学即西医已认识到,许多疾病与精神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如精神因素导致消化性溃疡[6]。这类疾病怎样预防呢?西医学在这方面无具体的论述,而中医学却有详细、确切、系统的阐述。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极为丰富,但冠心病心绞痛发病率较高。在冠心病的治疗中,介入疗法开展较多,而球囊扩张和安装支架非常普及,但是,在6个月或1年后,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出现冠脉再狭窄。要预防再狭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中药,取得了理想疗效[7]。

在传染病的预防当中,中医学在这方面办法不多,而西医学“疫苗”方法就很有效而且简单方便。

4.2疾病诊断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丰富了,人们对健康要求比较高,许多疾病,患者要求给了明确诊断。中医在诊断上是笼统的、抽象的、理论性的,而西医在诊断上是具体的、准确的、实在的。如高血压脑血管意外患者,中医说是“中风”、“肝风内动”等所致,这的确不好理解,患者也不易接受。要明确诊断该病,就需要应用现代化设备,即西医检查手段,如Ct、mRt或DSa。

4.3疾病治疗对某一种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思考,明确中医治疗疗效好还是西医治疗疗效好,然后应用疗效好的方法治疗,以尽量减少患者痛苦,减轻患者负担。如心脏猝死患者,心肺复苏是最好的抢救方法,如果采用针灸或灌服中药的方法,而放弃心肺复苏,是不恰当的。又如发生在夏天,以发热、全身酸痛为主证,又无“上感”症状的患者,经西医手段检查后,考虑为病毒性感染。这类患者,中医诊断为“暑湿”感冒,应用中药治疗疗效高,不良反应少,而西医对病毒性感染治疗无特效,因此,该类患者应用中药治疗就是最理想的治疗方法。

4.4疾病康复许多疾病,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脑出血停止、颅内高压消失之后;以及各种术后恢复期患者,西医怎么办呢,只能采取加强营养,增强功能锻炼等措施,靠人体自身恢复,而中医可以采用针灸、理疗等康复措施,这时中医康复治疗措施就是最好的。

总之,中西医结合应正确理解,恰当运用,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9.

2雷载权.中药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4-338.

3肖培根.新编中药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785-787.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13-214.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第10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09-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