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白内眼障的症状以及治疗十篇白内眼障的症状以及治疗十篇

白内眼障的症状以及治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9:55

白内眼障的症状以及治疗篇1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角膜内皮水肿;葡萄膜炎

[中图分类号]R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5(a)-0036-02

CataractUltrasonicemulsificationRemoveComplicationsofiolimplantationandtreatment

wanGLi-tao

Xishuangbannapeople'shospital,Xishuangbanna,Yunnanprovince,6661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phacoemulsificationandintraocularlensimplantationcomplicationsoftypeandthecorrespondingtreatmentmeasures.methodsaretrospectiveanalysisofourhospitalagroupofcataractpatientshospitalizedfromaugust2013toaugust2014,thelineofphacoemulsification307cases(416)wereimplemented,46casesofcomplications(50)inpatientswithpostoperativeclinicaldatatoexplorethetypesofcomplicationsandtreatmentmeasures.Resultsall46cases(50)typeofcataractpatientswithcomplicationsfollowing:cornealendothelialedema28(56%),posteriorcapsularrupturein8(16%),uveitis,six(12%),temporaryhighintraocularpressurefour(8%),cystoidmacularedema2(4%),intraocularlensshiftone(2%),cornealendothelialdecompensation1(2%).Conclusionthecornealendothelialedemaisphacoemulsificationandintraocularlensimplantationmajorcomplicationtypes,surgicalcliniciansimproveproficiencyandsubjectivecognitivethinkingisthekeytoreducetheincidenceofpostoperativecomplications.

[Keywords]Cataract;phacoemulsification;intraocularlensimplantation;Cornealendothelialedema;Uveitis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当前白内障临床治疗的主要应用手段,并且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1-3]。然而,随着该手术应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随之增高,且并发症内容也日趋多样,给临床工作带来了较大压力。为了降低白内障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使其临床治疗取得理想效果,该次研究针对2013年8月―2014年8月间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并发症类型及相应处理措施展开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出现并发症的46例(50眼)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患者中男性28例(32眼)、女性18例(18眼),年龄35~85岁,平均年龄60岁。白内障类型:老年性白内障35眼、并发性白内障10眼、外伤性白内障4眼,先天性白内障1眼。核硬度分级为:Ⅰ级核1眼、Ⅱ级核3眼、Ⅲ级核2眼、Ⅳ级核16眼、Ⅴ级核28眼。

1.2方法

该次研究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在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及患者知情同意下对收集到的符合本次研究要求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深入分析,重点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发生的并发症种类进行研判,继而根据当前既有研究成果及患者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后分析其致病原因,并且在研究所得成果基础上分析该院针对不同并发症类型采取的处理措施,以为今后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结果

2.1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并发症类型及分布情况

该次研究中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并发症共计四个主要类型,细化后共7种,具体结果详见表1所示。

2.2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并发症成因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并发症经归纳后主要类型为术后角膜内皮水肿、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术后炎症反应以及暂时性高眼压四种。其各自致病原因详见表2所示。

3讨论

3.1术后角膜内皮水肿处理措施

该次研究中术后角膜内皮水肿细化后共3种类型:角膜内皮水肿28眼、黄斑囊样水肿2眼以及角膜内皮失代偿1眼,其中角膜内皮失代偿发生率2%,仅为个例,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因而针对其他两种并发症的处理以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加用高渗糖注射液局部点眼治疗为主,轻度患者在3d症状基本消失,重症者15d痊愈,与唐晨等人[4]研究结果基本吻合,证实了此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科学性。

3.2晶状体后囊膜破裂处理措施

该次研究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发生率为16%,其成因主要为连续环形撕囊撕裂5眼、水分离速度过快2眼以及注吸皮质时误吸囊膜1眼,而该成因与张世华等人[5]分析结果相一致。在处理措施的选取上,该次研究则使用了该文献中的处理方法,即: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程度较小,不影响人工晶状体的正常植入,则无需操作,利用人体生物特性实现自然愈合;如果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程度较高,且影响后续手术工作实施,则应该缝合睫状沟以实现固定人工晶状体的目的。通过应用成熟的处理措施,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白内障患者短期内均已痊愈。

3.3术后炎症反应处理措施

造成白内障患者术后出现炎性反应的主要原因为炎性损伤(12%)以及机械性刺激(2%),但是其总体发生率仅为14%,并且随着医师手术熟练度的提升将会进一步降低。而对于术后炎症反应的处理,何小杰等人[6]主要利用患者自身生物特性来实现自然消退,而该次研究则是采取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及普拉洛芬眼液加强局部点眼,必要时给予美多丽眼液扩瞳及局部热敷治疗。之所以采取药物治疗,究其原因在于该组病例老年者居多,平均年龄60岁,其身体自我修复功能处于衰退状态,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自然消退,因而给予其药物治疗。为此,该次研究认为,随着白内障患者年龄的增长,因给予其药物干预治疗以缩短炎性反应消失时间,提高其手术治疗效果。

3.4暂时性高眼压处理措施

暂时性高眼压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较为常见现象,该次研究中发病率为8%,与目前医学研究较为吻合。如果患者眼压持续增高,则可以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如:使用高渗透剂、碳酸酐酶抑制剂等药物治疗[7-8]。该次研究中患者症状均在1~3d内消失,并未采用药物治疗,因而该病症具有一过性特征,并不需要特殊处理。

综上所述,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并发症类型中角膜内皮水肿为主要类型,提高临床医师手术熟练度及主观思想认知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赵凤琴,王玲,滕臣.896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效果分析[J].重庆医学,2011(6):555-556.

[2]聂鑫,杨新怀,覃旭方,等.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术相关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11(10):1308-1309.

[3]杨晓春,万芳,何远航,等.高龄白内障患者2种小切口手术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1(6):559-560.

[4]唐晨,钟守国,苏文成,等.3.2mm切口手法碎核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100例[J].广东医学,2011(13):1740-1741.

[5]张世华,廖润斌,蔡树泓.手法碎核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疗效[J].广东医学,2011(17):2305-2307.

[6]何小杰,马瑞倩,叶润才,等.高龄白内障患者两种小切口手术的比较[J].广东医学,2011(18):2439-2441.

[7]冯延琴,边红莉,王飞.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229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1(12):1630-1631.

白内眼障的症状以及治疗篇2

关键词:白内障;治疗

一、白内障的早期症状

白内障是一种致盲率最高的眼病之一,那么白内障的病人有什么明显症状呢?由于白内障发病的时候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很多人没有早期发现以至于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了解白内障明显的症状是早期治疗的关键。

晶状体混浊称为白内障。老化、遗传、代谢异常、外伤、辐射、中毒和局部营养不良等可引起晶状体囊膜损伤,使其渗透性增加,丧失屏障作用,或导致晶状体代谢紊乱,使晶状体蛋白发生变性,形成混浊。

白内障常发病于中年时期,即45岁以后,白内障的初期症状主要表现为视力障碍。在早期视力微昏不清,往往自己不能察觉出来,只是双眼视力(远视力、近视力)同时逐渐减退,只有到视力减低到一定程度时才引起重视。中年人若出现轻度视力障碍,或者眼睛易疲劳,或眼前有黑点并固定不动,或眼前有云雾状,视物不清,或看东西出现双影(复视)等情况,应引起重视。另外,有的人老早就戴上了老花镜,偶然不戴老花镜时看近物反而清楚,这也是白内障的早期信号。白内障的其他早期信号还有晶体混浊,看物体时光觉低下,看颜色时色觉低下,暗适应能力变差以及看清物体所需时间延长等。

据临床调查发现,白内障的高发人群是对阳光照射比较敏感的人。换句话说,从受到阳光照射后皮肤上所发生的变化迹象就可以较早发现白内障的可疑体质者。在夏季,有些人受到阳光照射后,皮肤上就会起红斑或起小水疱,这些人的皮肤一般较为白晰,对紫外线敏感,因此易被晒伤。眼科医生发现,在这些易被晒伤的人群中,有的人身体受到阳光照射后会产生氧自由基,这种物质可致皮肤损伤。如果这些人接触过多的阳光,局部也会产生氧自由基,导致眼晶体代谢障碍,晶体透明度也会随之逐渐下降,出现晶体混浊,形成白内障。在这类对阳光照射易敏感的人中,白内障的发病率比普通人群可以高出30%~40%,发病年龄也可提前5~10年。

二、白内障的治疗原则

由于白内障病人的病程长短、病情轻重、致病原因及全身情况等不尽相同,因此治疗白内障不可能有一个固定模式。仅提出以下基本治疗原则,以供患者参考:

白内障早中期:宜用药物治疗,以延缓晶状体混浊的发展。如局部滴用改善晶状体新陈代谢及加强混浊吸收的药物等。

1、能够明确病因者,应针对病因积极治疗。

2、并发性白内障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3、对因白内障影响视力低于0.4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4、改善饮食结构,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C等的食物。

三、白内障的饮食调节

饮食调节尽管是辅的,但对于白内障患者来说也是比较重要的。因为白内障的发生发展与营养及代谢障碍有关,而合理的饮食调节可以控制诸如低钙血症、维生素a缺乏、糖尿病等因营养代谢失调而导致的白内障的危险因素,从而达到防治白内障的目的。合理的白内障饮食治疗法,就是要药物治疗与饮食调节相结合,提高药物疗效,减少药物副作用,合理安排饮食,调节营养代谢平衡,以延缓晶状体混浊的发展。

四、白内障的药物疗法

白内眼障的症状以及治疗篇3

长沙市第四医院眼科,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目的探讨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以供参考。方法将本院眼科2011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7例纳入本研究,均接受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单切口小梁切除术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双切口小梁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在视力、眼内压的变化,以及手术并发症的差异性。结果与手术前对比,手术后两组患者视力水平均明显提高,眼内压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视力、眼内压水平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对比,我们发现实验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力水平,降低眼内压力,其中双切口小梁切除术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关键词]青光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9(b)-0159-02

青光眼和白内障均为眼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青光眼患者眼内压持续升高,导致视神经损害、眼部代谢异常而并发白内障或白内障加速发展。白内障患者晶状体老化、膨胀,推挤虹膜前移,导致前房变浅、房角关闭而继发眼内压升高、合并青光眼。青光眼和白内障两种疾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可导致视力进行性恶化,最终引起失明。临床治疗时必须施行白内障和青光眼联合手术,以期最大程度保留患者视功能。本文探讨了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眼科2011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87例纳入本研究,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眼球充血、视野缺损、视力进行性下降等临床症状,经视力检查、裂隙灯、眼底、眼压等综合检查确诊。检查结果提示晶状体浑浊,晶状体核硬度Ⅱ~Ⅳ级。房角粘连≥1/2,经药物治疗不能很好的控制眼压,视野、视神经发生损害。研究对象剔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心肺功能不全、凝血机能异常、控制不良的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妊娠期女性、既往有眼部手术史者。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患者共计43例,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3.74±10.65)岁;体重52~80kg,平均体重(61.45±11.72)kg;急性闭角性青光眼10例、慢性闭角性青光眼33例;眼内压20.4~47.5mmHg,平均眼内压(29.47±6.54)mmHg;矫正视力0.1~0.4,平均矫正视力(0.22±0.05)。

实验组患者共计44例,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64.21±10.73)岁;体重50~81kg,平均体重(61.83±11.46)kg;急性闭角性青光眼12例、慢性闭角性青光眼32例;眼内压20.2~49.3mmHg,平均眼内压(29.88±6.37)mmHg;矫正视力0.08~0.4,平均矫正视力(0.23±0.06)。

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现其在性别、年龄、体重、青光眼类型、眼内压、视力水平等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术前常规降低眼压、散瞳,采用2%利多卡因结膜下浸润麻醉联合球后神经阻滞麻醉[1]。对照组患者采用超声乳化联合单切口小梁切除术治疗,于角膜缘12点~2点位置处作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在角膜缘后2mm处做巩膜隧道切口进入前房,注入透明质酸钠后环形撕囊。采用超声乳化仪乳化并吸除晶状体核,将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内。于巩膜隧道切口两侧的板层切开,作巩膜瓣。在巩膜瓣下灰线处切除板层巩膜和小梁组织10mm×15mm,行虹膜根切。经侧切口注入液体以调整前房深度,连续缝合结膜瓣,结膜下注射妥布霉素和地塞米松[2]。

实验组患者采用超声乳化联合双切口小梁切除术治疗,作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暴露术区,烧灼止血,作以角膜缘为基底的巩膜瓣。在鼻上或颞上角膜缘作透明角膜切口,环形撕囊,超声乳化并吸除晶状体核,将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内。缩瞳并恢复前房。巩膜瓣下咬切小梁组织,不行虹膜周边切除。缝合巩膜梯形瓣和结膜切口。通过角膜缘辅助切口注入液体以恢复前房[3]。结膜下注射妥布霉素和地塞米松。

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典必殊滴眼液点眼,6次/d。需散瞳者采用托吡卡胺滴眼液活动瞳孔,连续治疗2周。炎性反应严重者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治疗[4]。术后随访1年,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在视力、眼内压的变化,以及手术并发症的差异性。

1.3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时认为组间差异结果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2结果

2.1手术效果比较

与手术前对比,手术后两组患者视力水平均明显提高,眼内压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视力、眼内压水平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2.2手术并发症比较

与对照组对比,我们发现实验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如表2所示。

3讨论

青光眼和白内障是临床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其中青光眼临床主要表现为眼内压反复、持续性升高,可累及视神经纤维、视细胞,出现视野缩小、视力减退等症状。白内障由晶状体代谢紊乱所致,患者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光线受到阻扰无法投射于视网膜而导致视物模糊。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和自我意识的提高,人们对手术的效果不仅仅满足于控制眼压,还希望提高视力,最大程度保留视功能,并减少术后并发症,对手术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

目前临床对于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方法较多,由于青光眼和白内障两种疾病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单独治疗一种疾病可能引起另一疾病的加重,单独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虽然可以有效降低眼内压、解除视神经压迫,但术后可因局部炎症和代谢异常而加重白内障,对视力恢复不利[6]。单独采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术后大部分房角闭塞的患者眼内压仍得不到理想控制,导致青光眼症状继续发展,视功能损伤继续加重。采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已成为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治疗的主要手术方式[7]。

本研究对比了单切口手术和双切口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效果和并发症情况。其中单切口手术患者视力水平由手术前的(0.22±0.05)提高至(1.08±0.23),眼内压由手术前的(29.47±6.54)下降至(13.35±3.52)。双切口手术患者视力水平由手术前的(0.23±0.06)提高至(1.10±0.25),眼内压由手术前的(29.88±6.37)下降至(13.28±3.35)。手术后两组患者的视力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眼内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术后两组患者视力、眼内压水平相仿,这一结果提示,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采用单切口和双切口术式均可取得满意的疗效,患者术后视力水平和眼内压均明显改善,这一结论与已有的临床研究结果一致[8]。其中双切口手术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82%,明显少于单切口手术的25.58%,这一结果提示双切口手术具有更好的安全性。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采用双切口术式可有效减少手术操作对球结膜的刺激,有利于形成有效滤过泡,保证远期眼内压控制效果。术中巩膜表面应保持光滑、平整,尽量采用用水下电凝止血,以免刺激结膜。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时,隧道外切口宽度不宜过大,能保证人工晶状体植入即可。之后再制作小梁切除术的巩膜瓣。连续环形撕除晶状体前囊膜,以保证人工晶状体顺利植入囊袋内,避免人工晶状体偏移,降低虹膜与晶状体前囊膜、人工晶状体发生粘连的风险。术中应谨慎操作,尽量减少器械进出前房的次数,减少超声能量对角膜内皮的损伤。合理应用粘弹剂,增加前房深度可减少或避免组织损伤。

术后应加强观察手术并发症,并及时处理。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症以角膜水肿、前房纤维素渗出、浅前房、后囊浑浊等较常见。其中以角膜水肿最常见,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操作复杂,术前高眼压、晶状体核较硬、超声乳化时间较长均可引起术后角膜水肿。发生角膜水肿及时局部应用激素、高渗剂等药物治疗,一般在7~10d内症状可消失或明显改善。前房纤维素渗出者通过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渗出物基本可以吸收。浅前房者,通过观察眼压,如眼压高,予以激光拆除巩膜瓣部分缝线利于房水引流;如眼压低,则充分散瞳利于前房逐渐稳定,必要时加固缝线。予以后囊混浊者及时采用nd:YaG激光治疗。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力水平,降低眼内压力,其中双切口小梁切除术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参考文献]

[1]马红卫,苏稚辉,刘楠楠.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11,7(10):1156-1159.

[2]胡海涛.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3,6(5):119-120.

[3]梁民.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的临床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13,34(5):25-26.

[4]刘琦.超声乳化吸出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2,25(4):241.

[5]王丹,王淑霞.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0):119-120.

[6]邹捷敏,潘洁.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4):191-192.

[7]杨咏.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品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7):33-34.

白内眼障的症状以及治疗篇4

目的:评价nd∶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治疗要点。方法:对723例770眼明显影响视力的后发性白内障患者用nd∶YaG激光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术前处理方式,切开能量以切开囊膜的最小能量开始。结果:一次截囊成功率99.1%;所有患者术后随访4~12mo,术后视力均明显提高,由术前平均视力0.22提高到0.50。并发症有人工晶状体小凹86眼(11.2%),一过性眼压升高7眼(0.9%),玻璃体疝2眼(0.3%)。结论: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安全且疗效肯定;掌握治疗时机,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术前处理方式能提高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

【关键词】后发性白内障;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

abstractaim:toevaluatetheeffectofnd∶YaGlaserforaftercataract.metHoDS:atotalof723cases770eyesofaftercataractweretreatedbynd∶YaGlaser.Differentpatientsweretreatedaccordingtodifferentconditions.ReSULtS:thesuccessratewas99.1%.thefollowuptimewas412months.theaveragevisualacuityofallcaseswasimprovedfrom0.22to0.50.thecomplicationsincludedthedamageoflensin86eyes(11.2%),transienthighintraocularpressurein7eyes(0.9%)andvitreousherniain2eyes(0.3%).

ConCLUSion:nd∶YaGlaserisasafeandeffectivemethodforposteriorcapsulotomy.Differenttreatmentaccordingtodifferentpatientscanimproveeffectandsafety.

KeYwoRDS:aftercataract;nd∶YaGlaser;posteriorcapsulotomy

0引言

后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白内障患者手术后视力再次下降的主要原因。成人患者术后随访2~3a,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可达28%~43%[1]。且患者年龄越小,其发生率越高,儿童患者白内障术后几乎100%发生后发性白内障[2]。nd∶YaG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切开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等特点,是解除其视力障碍的有效方法。我们自200601/200902对723例770眼后发性白内障患者进行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治疗,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后发性白内障患者723例770眼,男346例(47.9%);女377例(52.1%)。年龄4~102(平均56.7±23.0)岁;病情分级标准按裂隙灯检查法[3]:i级63眼,ii级698眼,iii级9眼;后发性白内障出现在白内障手术后2wk~7a。仪器:nd∶YaG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使用美国Coherent公司生产的Lumenistmaura激光机,波长1064nm,双束Hene激光对焦。

1.2方法

治疗前全面了解病史,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眼压,裂隙灯下检查角膜透明度,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程度及其与人工晶状体之间的距离,视轴的中心位置以及眼底检查。对iii级膜患者予散瞳检查,了解周边囊膜混浊情况。视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术前处理方法。a组,i级或ii级膜,术前检查瞳孔直径>2.5mm,患者能配合治疗,579例603眼予在正常瞳孔下直接对焦激光治疗。B组,ii级或iii级膜,术前检查瞳孔直径

2结果

2.1后囊膜切开情况

所有病例中763眼(99.1%)一次激光成功,7眼(0.9%)中5眼因囊膜较厚,或与人工晶状体黏附较密切,激光所用能量较大时出现明显人工晶状体小凹,为减少并发症,给予分次激光治疗。2眼因残留较多疏松皮质,激光后见液性混悬液漂移并影响激光对焦,予分次激光治疗。

2.2术后视力

激光治疗后视力不同程度增进758眼(99.4%),术前视力与术后1wk复查视力见表1。激光治疗前平均视力0.22±0.16,激光治疗后平均视力0.50±0.37,视力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

2.3激光治疗参数

三组患者激光治疗参数见表2。

2.4激光治疗时间

三组患者激光治疗时间见表3。

2.5并发症

人工晶状体损伤:激光所致人工晶状体小凹86眼(11.2%),由于击射点偏离视轴,无视力影响主诉。无人工晶状体裂开者。眼压升高:7眼(0.9%)眼压在23.00~35.00mmHg,给予局部使用噻吗洛尔及布林佐胺,4眼2~7d后恢复正常,但有3眼眼压持续升高长达60~80d。前房玻璃体疝:2眼(0.3%),为同一患者,也是造成眼压持续升高的原因之一,后经激光虹膜切除得以缓解。随访中本组病例未发现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等并发症。

3讨论

激光治疗的时机:白内障术后早期由于手术反应及此时晶状体后囊膜的移动性相对较强,若进行YaG激光治疗则容易加重炎症反应及增加击射次数及击射能量,增加并发症发生几率。但后发性白内障随着时间推移,后囊膜的机化程度、厚度将逐渐增加,激光治疗需要的功率、能量也将相应增加,同样增加并发症发生的机会。因此,掌握激光治疗的时机将能更好服务患者。据王军等[4]研究,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检查可灵敏、全面反映晶状体后囊膜混浊患者的视功能状态,能更好地确定YaG激光治疗的时机和评价疗效。然而,目前临床上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的检查尚难以作为常规检查,我们仍以患者主诉、视力检查及裂隙灯检查为参考,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即建议患者行YaG激光治疗:(1)视力下降,i级或ii级后发性白内障;(2)视力下降伴视物变形、眩光等主诉,裂隙灯检查见晶状体后囊膜波浪状皱褶明显。据我们的经验,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应在iii级后发性白内障形成前,最好距白内障手术1mo以上,对患高度近视,尤其是对侧眼有视网膜脱离病史的患者尽量推迟激光治疗的时间,并且治疗前进行B超检查。激光术前处理的选择:通常在进行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时,术前30min给予散瞳然后直接对焦进行激光击射;或者在表面麻醉下放置abralham接触镜固定术眼再进行激光击射。我们通过临床对照研究采用在正常瞳孔直径下直接激光击射,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本组770眼病例的治疗中有603眼采用该方法进行激光治疗,该方法便于明确视轴中心,确定激光击射区,简化了手术步骤,明显缩短治疗时间;此外,也减少对患者的介入,避免了角膜损伤和术后感染的机会,患者易于理解并接受治疗。但是对于瞳孔区后囊膜在增殖明显者仍建议散瞳后确定能否进行激光治疗并选择适合的击射区域。对于配合程度欠佳的患者我们也建议在表面麻醉下放置abralham角膜接触镜后进行激光治疗,这样利于固定眼球,安全进行激光击射。

并发症的预防:激光截囊术是内眼手术,手术将完整的后囊膜切开,尤其是玻璃体前界膜切开,可能增加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的发生率。据报道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的并发症主要有:继发青光眼、黄斑囊样水肿、玻璃体病、视网膜脱离、人工晶状体损伤及前房积血等。有报道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有20.0%~59.6%患者眼压升高[3,5],而在本组770眼治疗中仅7眼(0.9%)出现手术后眼压升高。我们的经验是进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除非瞳孔确实太小或瞳孔区后囊膜很厚,均采取术前不散瞳,仅在瞳孔区切除直径约2.5~3.0mm的透明区。这样,所用能量和击射脉冲数都大为减少,也减少对玻璃体的影响。同时,小直径口的击射也减少激光治疗对视网膜的损伤。另外,激光治疗较常见的并发症是人工晶状体损伤,本组出现人工晶状体小凹86眼(11.2%),多见于人工晶状体紧贴后囊膜或囊膜增厚明显者。人工晶状体损伤与所用激光总能量、脉冲数和连续击射次数有直接关系,因此,准确聚焦和尽量降低激光能量是减少人工晶状体损伤的关键。在实际操作中,为减少或避免损伤人工晶状体,我们还采用先将瞄准光的焦点置于后囊膜稍后些部位,然后缓慢前移到所要击射的部位再进行激光治疗。儿童患者治疗的特殊性:儿童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高[6];而且由于不能及时反映病情,延误就诊,使后发性白内障形成往往较厚而致密;另外患儿多合并弱视及眼球震颤;患儿对激光治疗的配合程度差异大。基于以上特点,为提高治疗的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儿童患者的治疗应有针对性:(1)对患儿家长应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能细心、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及早发现后发性白内障并就诊治疗。(2)术前适当散瞳,术前30min点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1~2次,使瞳孔散大约4~5mm。散瞳前检查并标记自然状态下瞳孔的中心位置。(3)以单脉冲击射,击射焦点于后囊后,选择从避开中心的薄弱处先行击射。(4)术前与患儿尽可能沟通,减轻其对治疗的恐惧感,最大程度配合治疗。

总之,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能较大程度地提高视力,简便、安全、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最有效的方法。掌握治疗时机,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术前处理方式能提高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

参考文献

1何守志.晶状体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03

2刘路宏,李莉.nd∶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进展.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08;17(2):133136

3姜良柱,吴明星.后发性白内障评价的研究进展.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24(6):549551

4王军,孙葆忱,杨晓慧,等.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治疗人工晶状体眼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视功能评价方法.中华眼科杂志2002;38(9):556561

白内眼障的症状以及治疗篇5

关键词: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白内障;高度近视

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是临床眼科疾病,具有致盲性,且核质地较硬而大、视网膜易脱落、眼轴长,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难度大,并发症率高且严重;手术治疗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方式,但术后并发症对手术效果影响较大。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术加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有效防止常规手术方式造成的角膜缘大切口,在治疗白内障的同时矫正高度近视,且其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被广大患者及临床医师接受,是临床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的首选方式[1]。笔者对30例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展开回顾性研究,对其临床资料、疗效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分析,取得较满意结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4月~2014年4月眼科收治的30例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进行研究,经视力、眼压、散瞳行裂隙灯显微镜、双目间接眼底镜、a/B双超等检查确诊,并进行视力、眼压、眼轴长度的测量;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在42岁~80岁,平均(63.8±6.4)岁;术前裸眼视力为手动/裸眼~0.12,矫正视力手动/眼前~0.4;近视度数在-6.00D~-18.00D;眼轴长度在24.88mm~35.62mm,平均(29.12±2.42)mm;根据晶状体硬核emery分级:Ⅲ级6例、Ⅳ级9例、Ⅴ级15例;晶状体浑浊LoCSⅡ分类:核性混浊16例、后囊下混浊8例、皮质性混浊6例。所有患者的眼压均低于21.0mmHg,在正常范围内。

1.2材料、制剂和设备

由美国进口的pmma人工晶状体,光学直径为6.0mm;黏弹剂为透明质酸,由天津生物制剂有限公司提供;圈垫器、撕囊镊、劈核刀、乳酸钠林格注射液。

1.3手术方式

所有患者均行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术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按照白内障常规完善术前准备,术前3d采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4次/d~5次/d;术前30min,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常规行结膜囊冲洗。采用表面麻醉的方式,术前30min进行麻醉,术中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可追加1次。选择上方穹窿部为基底,在约12点钟方向行球结膜的切开,适当电凝止血,在角巩膜缘后1.0mm处行一弦长约6.0mm的反眉弓状的1/2板层切口,分离层间直至透明角膜内约1.5mm~2.0mm处,在9点钟方向采用15°穿刺刀作透明角膜侧切口,于前房注入黏弹剂,双刃刀刺入前房后沿着水平方向向两侧扩大内切口至6.5mm左右;以5.5mm的直径使用撕囊镊环形撕囊或采用1.0mm注射针头行开罐式截囊;充分水分层及分离,双手法将晶状体核拨至前房,再次注入黏弹剂后伸入圈垫器,固定晶状体核后采用劈核刀将其分为两半,核块娩出后吸除皮质,对后囊膜进行抛光;在囊袋及前房中注入黏弹剂,在囊袋中植入人工晶状体,吸净黏弹剂;经切口注入灌注液,恢复眼压,切口无渗漏则无需缝合,若渗漏则仔细缝合;复位结膜瓣后,结膜囊内涂抹地塞米松眼膏后包扎24h后拆除。术后7d常规使用抗生素抗感染,行地塞米松消肿。

1.4观察指标

对手术前3d及术后6个月患者的视力变化、散光程度、眼压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并作统计学数据分析[2]。

1.5统计学数据分析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结果以p

2结果

2.1所有患者手术时间在26min~80min,平均(55.2±15.3)min;术后视力均有一定恢复;具体分析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情况比较(n;%)

注:患者手术前后视力情况比较,p

2.2患者手术后散光情况及眼压均得到改善,具体分析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散光情况比较(χ±s;D;mmHg)

注:两组患者术前角膜散光及眼压无显著差异;术后均得到改善,组间比较,p

2.3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后囊膜破裂3(10.0%)例,早期角膜水肿2(6.7%)例,暂时性眼压升高4(13.3%)例,玻璃体混浊1(3.3%)例;均不严重。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完全缓解,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

3讨论

白内障患者合并高度近视患者通常手术难度高,晶状体悬韧带脆弱,眼轴长度长,巩膜变薄后玻璃体明显液化,大部分患者并发视网膜脉络病变,手术治疗后会发生后囊膜破裂以及玻璃体混浊等并发症,本文研究中后囊膜破裂发生率为10.0%,玻璃体混浊发生率为3.3%,早期角膜水肿发生率为6.7%,暂时性眼压升高发生率为13.3%,均较低;说明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术对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的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率[3]。

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晶状体核大且质地较硬,行超声乳化治疗手术难度高,本文采用小切口碎核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患者术后视力得到显著提升,与术前比较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

综上所述,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术对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率,促进其视力恢复,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陶松丽.手法碎核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治疗黑核白内障的安全性及可行性[J].中外健康文摘,2013,13(32):81-81.

[2]蔡军,张晓俊,刘锦等.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J].国际眼科杂志,2010,10(5):862-864.

[3]张世华,廖润斌,蔡树泓等.手法碎核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疗效[J].广东医学,2011,32(17):2305-2307.

白内眼障的症状以及治疗篇6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在临床上是一种十分严重的眼科疾病,为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1]。这种病症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其发病率高,也是近年来较为严重的一种眼科疾病[2]。本研究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选择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进行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98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26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52岁,平均年龄(63.4±11.7)岁。对照组中,男24例,女25例,年龄最大81岁,最小56岁,平均年龄(64.5±13.1)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患者术前行常规检查,并行局部或全身降眼压药物干预,将患者的眼压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进行手术。以患者的角膜缘作为基底进行结膜瓣术,并且采用丝裂霉素C置于结膜瓣下或巩膜瓣下,浓度0.25mg/ml,持续时间2~5min,之后采用大量的林格氏液进行冲洗。在巩膜瓣两侧经过上方角膜缘缝制2针可行拆除和调整的缝线,也可以采用不经拆除调整的缝线,经过患者的前房为患者注入粘弹剂形成前房。观察组患者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进行治疗。首先采用爱尔凯因对患者进行术前麻醉,次数以3次为准。以11点方位为准行透明角膜缘切口,切口为3mm,并在2点钟方位辅助进行透明角膜缘切口,在患者的前房注入粘弹剂,为患者连续进行环形撕囊,并在囊膜下进行充分水分离处理。并采用原位机械联合超声碎核乳化吸除,用注吸方式对皮质进行清除,在患者的前房和囊袋再次注入粘弹剂,并在混着的囊袋内推注式折叠后房型人工晶体,医药卫生将粘弹剂清除干净,采用卡米可林对患者进行缩瞳处理,并检查患者切口是否有渗漏情况产生,对患者的结膜瓣进行恢复,患者手术结束以后为患者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庆大霉素。

1.3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和临床指征均恢复正常,治疗过程中无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患者满意度≥85%;有效:治疗后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和临床指征均有所缓解,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患者满意度<85%,且≥65%;否则均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47例,总有效率为95.92%;对照组治疗总有效26例,总有效率为53.06%;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少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白内障与青光眼都是比较严重的眼科疾病,如果治疗不好可能会使患者致盲。白内障一般都是因为患者的晶状体代谢出现紊乱,进而导致患者的晶状体蛋白质变性出现浑浊,同时晶状体又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和患者眼前段的结构异常存在一定关系[3],而这两者也是导致患者出现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基于此分析不同术式对患者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治疗效果,从结果来看,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证明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治疗价值。经过分析能够得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主要是通过晶状体的置入来替代人眼晶状体,能够促使患者的前房容积相对增加,保证患者术后中央及其周边的前房敏感性加深,使患者的瞳孔缘和患者的晶状体接触平面向后移动,进而解决了患者瞳孔阻滞的问题。同时也能够避免和前房角出现进行性关闭,而且这种治疗方法能够促使患者的眼压降低,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临床对于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予以治疗效果更好,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白内眼障的症状以及治疗篇7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手术疗效。方法:选取4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以及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术联合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视力、前房深度、眼压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两组患者间视力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前房深度及眼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人工晶状体植入

【中图分类号】

R2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142-02

青光眼是全球第二位的致肓眼病,仅次于白内障。由于人种及地域差异,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下文中简称闭青)是我国最常见的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长期以来,因缺乏适宜的设备和技术,闭青的早期检出率较低,而致闭青致盲率的居高不下[1]。因而,及早诊断治疗,对于降低青光眼的危害有着重要意义。随着现代超声乳化技术日趋完善,对于闭青的治疗也由单纯的青光眼治疗过渡到青白联合术以及单纯白内障手术治疗。本研究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来治疗闭青患者,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来我院眼科就诊的闭青患者,收集患者资料,进行术前常规检查,排除不适宜手术的患者。

选取40例(50眼)患者进入研究,年龄(58.30±6.79)岁。其中,临床前期者19例(24眼),急性发作期4例(4眼),缓解期17例(22眼)。术前眼压为(21.92±7.56)mmHg,视力0.3以下。随机分组,分为a(20例,27眼)、B(20例,23眼)两组。经检验,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指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术前充分散瞳,球后麻醉。a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在角膜缘3:00钟位做1.5mm辅助切口,角膜缘上方做3mm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前房内注入足量粘弹剂,采用常规连续环形撕囊,行水分离核,超声乳化仪将核劈成碎块后乳化吸出,囊袋内注入粘弹剂后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调整至适当位置后清除粘弹剂。B组临床前期患者采用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其他采用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清除晶状体核后植入人工晶状体,做1mm×2mm的小梁组织和虹膜根部切除后缝合伤口。手术过程顺利。

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患者视力、眼压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值标准差描述,t检验分析,率间差异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术后视力及前房深度变化比较:

术后对患者视力进行监测,术后两组患者的视力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a组患者术后12月前房深度增至(2.89±0.32),较B组(2.40±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7,p

2.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

a组发生角膜水肿者有1眼(3.7%),角膜水肿率明显低于B组4眼(17.4%)(p

3讨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因其虹膜位置和形态发生解剖学的异常,使得前房空间变窄,后房压力增加,导致房角的狭窄甚至关闭,眼压升高。传统的闭青治疗方法是对于急性前房角粘连1/2圆周以及慢性闭青中晚期者选用小梁切除术[2]。但小梁切除术并发症较多,如恶性青光眼、浅前房等。当闭青合并白内障时,通常选择先进行青光眼手术来控制眼压,之后进行白内障手术,两次手术加大了治疗难度,也给患者带来了更大的费用负担和痛苦。

随着显微技术在我国的普及以及超声乳化技术的提高,白内障手术进入了屈光手术时代。有学者发现单纯白内障手术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闭青的临床症状,效果较好。我们采用超声乳化植入术及传统方法分别对闭青患者进行治疗,比较其疗效发现,超声乳化术能有效的增加患者前房深度,使患者恢复视力,眼压降低,且并发症的发生率小于使用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的闭青患者,验证了前人的研究结果[3]。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采用超声乳化植入术对闭青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可提高其视力,加深前房深度,有效控制眼压,且术后并发症较少,过程方便安全。

参考文献

[1]王怀洲,王宁利.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与防治体系的建立及应用――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4,35(1):6-9.

白内眼障的症状以及治疗篇8

[关键词]白内障;青光眼;手术;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6)10(b)-0060-03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surgicaltreatmentandclinicaleffectofsecondaryglaucomaaftercataract.methodsConvenientselection60cases(82eyes)withsecondaryglaucomainourhospitalfromJanuary2013toDecember2015,thecasesweredividedinto3groupsaccordingtothecontrolofintraocularpressureandtherangeoftheangleoftheroom.agroupof12cases,inacontinuousannulartearsacoperation,waterfromthesurgery,phacoemulsificationandlensimplantationtreatment;Bgroup(30cases).patientsinagrouponthebasisofthetreatmentandtherealangleseparationtechnique;groupC(n=18)andinagrouptreatmentonthebasisofandtrabecularresection.thechangesofvisualacuityandintraocularpressurebeforeandaftertreatmentwereobserved.Resultsa,B,Cthreegroupspostoperativevisualacuitieswere(0.62±0.17),(0.45±0.10)and(0.37±0.12),postoperativeintraocularpressurewere(1.92±0.72),(2.04±0.65)p/kpaand(1.96±0.63)p/kpa.Beforeandaftertreatmentcomparedto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effectivecontrolofintraocularpressureandvisualacuityinpatientswithsecondaryglaucomacausedbycataractduringtheproperoperation.

[Keywords]Cataract;Glaucoma;operation;Clinicaleffect

白内障膨胀期继发性青光眼是指白内障所致晶体膨胀引发的眼压升高和视功能损害,其临床表现与病理机制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相似[1],目前多采用药物降眼压联合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现阶段,临床治疗本病的手术方法有多种,可根据患者对视力的要求、眼压控制情况、晶状体混浊程度等灵活选择。文章现以2013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60例(82眼)白内障膨胀期继发性青光眼患者为例,对手术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进行总结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60例(82眼)白内障膨胀期继发性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眼压控制情况和房角粘连范围将入选病例分为3组。a组12例(18眼):患者年龄(72.5±5.6)岁;患者病程(3.5±1.2)d。B组30例(39眼):患者年龄(73.1±7.2)岁;患者病程(3.7±1.2)d。C组18例(25眼):患者年龄(72.2±6.4)岁;患者病程(3.4±1.3)d。3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全部患者均于显微镜下进行手术,术中平卧位,常规麻醉。给予a组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部分患者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做隧道式切口,顺序实施连续环形撕囊术(CCC)、水分离术和晶状体乳化,再以注吸器清除皮质,植入并调整人工晶体,术闭。B组患者在a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加用房角分离术,在皮质清除或人工晶体植入后,以粘弹剂钝性分离房角粘连处。C组患者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梁切除术,角巩膜缘角膜穿刺,缝上直肌牵引线,做球结膜瓣和巩膜瓣,切除角巩膜深层组织和周边部虹膜,缝合巩膜瓣及球结膜伤口,恢复前房,术闭。全部患者术后均滴用地塞米松滴眼液,同时根据患者眼部反应和眼压变化,适时用药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眼压持续偏高者,以阿法根等进行对症治疗。

1.3观察指标

术后6个月随访,观察患者并发症及治疗前后视力和眼压的变化。患者治疗后视力以随访期间视力检查平均值为基准。

1.4统计方法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从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患者手术后视力及眼压的变化

经手术治疗,3组患者的视力及眼压均得到明显改善,每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视力水平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并发症

10例(a组2例,B组5例,C组3例)患者术后角膜内皮轻度积水,7例(a组1例,B组4例,C组2例)患者术后前房渗出,后经对症治疗及术后恢复均痊愈,无后囊破裂、黄斑囊样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病例,各组间并发症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白内障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眼科疾病,根据初发浑浊位置可分为皮质性、核性和囊下3种类型,其中以皮质性白内障最为常见,统计数据显示约占白内障病例总数的85%~95%[4]。继发性青光眼是白内障膨胀期最常见疾病,这主要是由于在膨胀期,晶状体体积增大会挤压虹膜隔前移,使房角变窄或关闭,同时前移的晶状体又会使瞳孔生理性阻滞加重,从而引发眼压升高[5]。

临床研究表明,青光眼患者持续高水平的眼压会对视力造成不可逆损害,严重时甚至可导致失明,因此,及时有效控制眼压是临床治疗此类疾病坚持的首要原则,旨在尽最大可能降低疾病对患者视功能的损害[6]。有报道指出,高眼压状态下给予患者青光眼手术治疗,患者术中眼内血管系统骤变发生率显著提高,甚至可导致脉络膜大出血,手术风险大。对此,临床治疗白内障膨胀期继发性青光眼时,通常多先以药物降低眼压,这既有利于保证手术治疗安全进行,也能够为临床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提供充足的时间。该次临床研究中,a组患者术后视力(0.62±0.17),与李志辉等[7]报道的患者术后视力(0.61±0.22)基本一致,C组患者术后视力(0.37±0.12),略高于张剑利[8]报道的结论(0.32±0.09),考虑可能与该研究中人工晶体的置入有关。

总之,目前临床治疗白内障膨胀期继发性青光眼的手术方法有多种,选择施术方式时,除文中提及的眼压控制情况和房角粘连范围外,也需考虑患者病程、病症严重程度及对视力的要求等。只有综合考虑多方因素,以最恰当的手术方式对白内障膨胀期继发性青光眼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方能确保施术安全有效,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关立鹏,吴迪.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行超声乳化手术联合小梁切除手术治疗的意义探究[J].中国处方药,2015,13(10):138-139.

[2]印全胜,宋丽萍.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60例的临床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3):76-77.

[3]庞彦利,冯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5):70-71.

[4]董宝莹,李志辉,汤学付,等.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膨胀期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2):88-90,93.

[5]邓钜良,陈润连,李秀英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膨胀期白内障继发青光眼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210-211.

[6]王立华.老年人白内障继发青光眼临床诊治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2013,7(6下旬版):99.

[7]李志辉,罗春云,杜娟,等.白内障继发青光眼高眼压下超声乳化手术[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3,35(8):598-600.

白内眼障的症状以及治疗篇9

关键词:糖尿病性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中图分类号:R77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409(2012)03-0329-03

由于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因而导致糖尿病性白内障增加。目前,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方法。糖尿病患者行白内障术后,视力虽有所改善,但其术后并发症较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增多。笔者对90例128眼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观察疗效。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90例128眼糖尿病(治疗组)患者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男57例81眼,女33例47眼;年龄57~88岁,平均69岁;术前视力:光感~0.3,本组患者均确诊为糖尿病,病程1~49年,术前糖尿病的控制均由内分泌专科医生制订治疗方案。经糖尿病相关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8.0mmol/L以下。随机选取同期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非糖尿病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90例128眼(对照组),男61例80眼,女29例48眼;年龄59~81岁,平均69岁;术前视力:光感~0.3,均行眼科常规检查。

1.2手术方法

术前30min应用复方托品酰胺眼液滴眼液3次,散大瞳孔。术前5min用利多卡因滴眼作表面麻醉。11:00方位作透明角膜隧道切口,3:00方位角膜缘作辅助切口。前房注入透明质酸钠,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采用原位超声乳化技术和双手互助凿核劈核技术,乳化吸出晶体核及皮质,超声能量30%~70%,乳化晶状体核时的负压为30~150mmHg。i/a注吸残余皮质。前房及囊袋内再注入透明质酸钠后植入折叠人工晶体,BBS液保持前房深度。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视力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2.1术后视力

治疗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较对照组术后视力恢复差,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并发症较非糖尿病白内障患者术后并发症多。白内障术后主要并发症有角膜水肿、前房纤维蛋白渗出、瞳孔粘连、眼压增高。经观察,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自Kelman于1967年首次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此后几十年来,随着技术及设备的不断更新,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品状体植入术因其手术切口小、角膜内皮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炎症反应轻、术后不需缝合、术后角膜手术源性散光小甚至几乎不产生散光等优点,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已成为目前白内障手术的主流技术。随着糖尿病发病率逐渐提高,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糖尿病患者也逐渐增加。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的原因,行白内障手术后易出现切口愈合差、出血、感染等并发症,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切口小,愈合快,视力恢复快,患者易接受。笔者通过对糖尿病和非糖尿病两组行此术式后并发症的比较,发现糖尿病患者术后并发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其主要表现在术后角膜水肿、纤维蛋白渗出、瞳孔粘连、眼压升高等方面。糖尿病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者52眼(40.63%),而非糖尿病白内障患者术后有22眼(17.19%)发生并发症。

白内眼障的症状以及治疗篇10

【关键词】老年性白内障;超乳手术;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7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506-02

老龄化社会来临,老年性白内障是银发族必须面对的问题。老年性白内障是晶状体老化过程中逐渐出现的退行性改变,是导致老年人失明及视力减退的主因,多见于五十岁以后,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白内障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任何药物宣称能根治白内障都是虚假的。尤其老年朋友,更应到正规医院咨询、检查、确诊,并选择有资质、有经验、有设备的正规医院进行手术治疗。

白内障手术分二种,传统囊外白内障摘除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传统大切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手术时间长、切口大、散光高、恢复慢、并发症多、视力愈后差。目前,国内外眼科专家公认的最安全有效的白内障手术方式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该术式时间短、切口小、散光少、恢复快、视力好、并发症少,但这种手术方式要求的技术和设备条件较高,所以一般在有实力、有经验、有技术和设备的正规大医院才能真正安全有效开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3月~2010年7月在某医院收治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200例,年龄22~84岁,平均55.8岁,男120例,女80例,均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

1.2护理方法:

1.2.1术前护理:第一,护理人员应该了解病人白内障的类型,协助医生做好视力、光定位、色觉、眼压等检查,根据病人眼睛的具体情况,选择好晶体,并做好各种常规准备,如做胸透,心电检查及血,尿常规检查,尿糖,血糖检查、肝功等检查。眼部滴眼药水以净化结膜囊。提醒病人不要服用含有阿司匹林成分的药物;勿吸烟、饮酒;保持大便通畅通。第二,术前1天洗头、洗澡;高血压、心脏病、哮喘药物请酌情服用,在口服药物时尽量少饮水;术前测量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如生命体征不平稳,可用监护仪进行术中监测。患者进入手术室前排便、排尿,防止憋尿影响手术。

1.2.2加强心理护理:白内障为复明手术,术后视力会有明显提高,患者需保持情绪稳定、以免术后过于兴奋引起眼压升高;眼底疾病、糖尿病、眼外伤者术后视力恢复欠佳,通过宣教使病人预知手术效果有充分思想准备。与此同时,据统计,42%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都患有很强的恐惧心理,因此,她们往往需要比常人更多的心理关怀,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能够提高护理质量,有利于护患交流,促进广大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实现早日康复。当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来到陌生的医院环境中,护士应该热心为她们提供帮助,主动地向患者介绍医院和科室的情况,告诉她们治疗须知,同时向患者致以问候。我们还应该结合患者的病情,精心地为她们提供治疗和护理,合理地制定护理计划。当患者感到忧虑、无助的时候,我们的护理人员应该用真情赢得患者的信任,与她们交心谈心,主动向她们问寒问暖,让患者能够向我们敞开心扉,诉说心中的担忧和疾病的困扰;当患者没有家属护理的时候,护理人员应该主动帮助她们买饭菜、打开水,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碰到那些经济特困难的患者,还应该先为她们垫付医疗费,把患者当作亲人一样来照顾,先治疗、帮助她们渡过难关。

1.2.3护理人员应该让患者适当服用阿司匹林: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体内氨基酸水平往往较高,其中色氨酸是唯一能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氨基酸。色氨酸及其代谢产物与晶体蛋白结合变为棕黄色物质在晶体内沉积,形成白内障。而阿司匹林可与色氨酸竞争,与晶体蛋白结合,从而使晶体内色氨酸水平下降。研究还认为,阿司匹林也有减慢白内障病程进展的作用,但该药对胃黏膜刺激较大,故应饭后服用。

1.2.4眼部护理:术后眼部绷带包扎,需卧床休息,第2天术眼开放滴眼药水,罩门帘式纱布,上方胶布固定,下方不固定的眼用纱布,每日晨用庆大霉素液或氯霉素眼药水冲洗结膜囊,更换纱布。有4例术后滴眼药水角膜水肿明显,给予局部滴50%葡萄糖注射液后症状缓解。避免术眼碰撞导致切口裂开,眼部出血。告知病人术后眼部轻度异物感、眼眶淤血是正常现象,如发生明显眼痛、恶心、呕吐,请到医院就诊。术后几天内出现眼红、痛、畏光、流泪及视物不清,要及时到医院检查。若出现房水浑浊,可行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2mg。

1.2.5个体差异与因人施护:每一个个体都有着他的特殊性,因此可以看出,患者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十分巨大的。护士应该在实践中加深认识,对患者的个体特殊性进行个性护理,全面地掌握每个患者社会、心理、生理的特点,因人施护。如有些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会产生孤独寂寞的心理,护士应经常陪伴或者加强巡视,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

2.结果(见表1)

手术效果良好,患者视力恢复满意,通过出院后的跟踪指导调查,未发现继发出血、感染或其它并发症。

3.讨论

3.1200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经过上述人性化护理之后,显效(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162例(81%),有效(症状有所减轻)33例(16.5%),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改善)5例(2.5%),总有效率97.5%。可见该医院老年性白内障超乳手术配合的护理效果良好,值得大力推广。

3.2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优点在于:手术切口小,传统手术切口12mm,此手术切口小于3mm。术后反应轻,切口愈合快,视力恢复更快、更好。术后散光小,且更容易矫正或控制。手术控制度更好,安全稳定。术前若患有感冒、发烧、咳嗽、腹泻等不适症状,请您及时告知医生,以便我们酌情处理,必要时改日手术。

参考文献

[1]倪伟.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7,15:216.

[2]刘守友,齐建明,董浩军.重建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39例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1,(14):2810-2811.

[3]吴景冬.pFna内固定微创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05):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