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创作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0:12

影视创作的意义篇1

【关键词】数字技术视觉效果视觉特效电影美学发展前

一数字技术及数字电影的含义

(一)数字技术的概念。数字技术从字面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依托数字作为工具的一种新兴技术。数字技术是指依靠0和1两位自然数组成数字编码,再通过计算机以及中间媒介来进行处理、传输和表达的一种技术。数字技术的含义比较广泛,其中涵盖了数字编码、数字压缩、数字传输、数字调制以及数字解调等技术。

(二)数字电影的概念。数字电影是指凭借数字技术制作、传输、放映的电影。数字化电影是将以传统胶片为载体的影像通过电子扫描设备转化为数字信号,凭借光缆、卫星等中间媒介传输,最后通过终端设备处理放映的电影。当今的很多电影已经采取了放弃胶片拍摄而直接采用数字拍摄的方式,那么现在看来,数字电影的含义是从电影的制作工艺、制作方式、发行、传播及放映方式上全面的数字化,才可视为完整意义上的数字电影。

二电影画面视觉特效中的经典数字技术

(一)变体技术。变体技术就是将一种图像转化为另一种图像的技术,其间过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他们都必须看起来真实可信,才能说服观众相信这一切并不是虚构的,而是在未来真正可能发生的。这种技术在电影中多用来表现一个人或物体通过某种方式变成另一种形态的人或物体,科幻和恐怖片中这种技术的运用比较常见。

(二)动作捕捉。动作捕捉(motion-capturetechnique)是利用动作捕捉仪器跟踪采集人和动物各部位的动作(包括面部表情),通过数字的形式记录在电脑数据库中。《加勒比海盗2》片中,许多镜头中的人物角色都是数字化替身,比如荷兰鬼船上的船员,以及不死的寄生水手,这些人物的动作表情均采用了动作捕捉技术。当然,全片最出色的数字特效技术,均体现在他们的头目――戴维.琼斯这个角色的身上

(三)数字图像生成技术。新版《金刚》充分的利用了数字图像生成技术,即创作者先用3D软件建模、利用动作跟踪软件赋予生成物体的动作和运动轨迹,然后与实景拍摄的镜头合成。斯皮尔伯格与彼得.杰克逊都采用过此项技术,《侏罗纪公园》中的巨型恐龙等采用了这一数字技术来进行外型的创造,工作人员运用动画技术在电脑中制作出一头恐龙,然后按照比例把采集的外景融合在画面中。

(四)影像合成技术。这项技术的应用时间早,应用范围广,影像合成技术是把一种已经存在的影像与另一影像进行融合。两种影像存在的关系可能是时间与空间上的差别而无法被同时拍摄下来,这时就需要利用影像合成的方法把两种本不可能在一起的影像放在一个画面中。

三数字技术对影视画面视觉效果及其创作的影响

(一)数字技术改变了画面创作的方式。从影像视觉银幕效果创作上讲,由于数字技术的支持,数字电影突破了传统电影的视觉构成和表现,受摄影技术局限性束缚的瓶颈,使电影艺术家在电影画面构思中,可以毫无技术羁绊的创作出各类体裁的电影视觉构思。数字技术的发展,从客观上拓宽了电影艺术家视觉化思维的无限可能性。

(二)数字技术增强了电影影像视觉效果。数字技术提升了电影的视觉表现能力,由于数字技术的诞生,使得原本依靠传统特效就可以完成的电影更具表现力,使得那些以往无法创作的电影视觉效果得以迅速实现,并且催生了诸多新的电影类型片。现代的大多数影片中,都可以找到数字技术的痕迹,但数字特技含量比较多和科技含量更高的还是科学幻想片和灾难片等。

(三)数字技术拓宽了影像创作者的想象空间。众所周知,电影在三四十年代由于广角镜头的出现使得摄影机可以拍下距离从半米到六七百米的清晰画面,这一技术上的进步,曾影响电影理论大师巴赞对摄影机表现力的看法,他认为摄影机可以完整地表现生活,进而提出了纪实美学的理论,这是电影技术丰富电影语言表现力的最生动的例证。而在数字技术的参与下,电影画面视觉效果的创作范畴已经不局限于记录现实,过去电影创作者想得到却办不到的画面,在如今的电影中都已不难实现,数字技术使得电影的视觉奇观本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四数字技术对于电影创作的发展前景

(一)电影将全面数字化。上世纪后半叶,人类迎来了以计算机应用与发展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它彻底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现代电影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实现全面数字化,数字技术的出现让电影发展壮大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程度,影像效果中,数字技术的迅速崛起,使得数字技术正在以我们史料不及的速度深刻影响着整个电影工业的制作水平,影响着未来电影的发展。

(二)数字角色的崛起。在电影《年轻的福尔摩斯》中,产生了电影史上第一个电脑生成的角色“彩色玻璃人”,在科幻经典《深渊》中产生了影史上第一个电脑三维角色,1991年《终结者2》中的t1000成了影史上第一个电脑生产的主角,1994年的《侏罗纪公园》,影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由数字技术创造的,能呼吸的,有真实皮肤、肌肉和动作质感的角色。随后,立体卡通人物(《变相怪杰》)、能说话的幽灵(《鬼马小精灵》)也相继出现真人电影里。

(三)数字电影互动性的提出。互动性作为一个文化的基本范畴,似乎可以追溯到宇宙和人类的诞生。古典意义上的引力就是当今普通物理学称之为相互作用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传统哲学中将其称之为互动性。数字电影技术为这样一种交流方式提供了可能的前景。

面对全球数字化科技的挑战,我们要努力扩大视野,及时了解最新的电影资讯和创作手法,明确数字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探索数字技术表现与表达影像叙事传情的更多可能性,站在具有前瞻性的高度上来审视当今整个电影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

[2]安德鲁,主要电影理论,(英文版),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90页,转引自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59页

影视创作的意义篇2

关键词:影视创作钢琴音乐体现应用意义风格

钢琴音乐作为目前影视创作中应用尤为广泛的一种音乐元素,以其自身独有的魅力以及作用为影视创作发挥着极大的影响,使得其在影视创作中成为了一种不可替代的存在。而影视创作者要想使钢琴元素在作品中切实有效地发挥全部的作用,还必须加强对于其目前应用状况的具体分析及研究,从而为自己创作时的应用提供必要的借鉴,也使人们更清晰准确地达到对于钢琴音乐的插入所要表达意义的掌握。而本文便是出于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电影创作中所应用的钢琴元素的目的,从其具体的应用体现以及当前应用的风格分类、应用的重要作用几个方面实施了具体的分析。

一、钢琴元素在影视音乐创作中的具体应用表现

1.钢琴元素用来进行情感的渲染

首先,钢琴元素以背景的方式来渲染剧情,即在剧情需要的地方及时地给出恰合剧情背景的音乐,使二者能够实现相得益彰的效果,进而达到对于观众注意力的吸引。以电影《风声》中钢琴用来渲染李宁玉遭受怀疑的剧情为例,它通过徐缓的生发到随着剧情加重最后戛然而止,使得紧张的氛围立显无遗。

其次,钢琴元素以整体渲染以及主线串联的方式来影响剧情,这种方式主要是应用于某些侧重于钢琴故事的音乐剧,比如《不能说的秘密》、《海上钢琴师》等类似的电影,其剧情需要有一种优雅的音乐来配合,以凸显剧情自身的主题情感,从而使电影的整体情节得以借助钢琴的主线,给观众一种宁静优雅的感受。

2.钢琴元素以演奏手法辅助剧情

首先,钢琴元素一起自身行云流水的演奏手法,给与观众一种无拘无束的感觉,从而使影视作品中各种冲突的展现,得以实现流畅而不凌乱的衔接及表达。而且,它还以其自身刚劲有力的旋律特征,使整个的影视剧作表现出抑扬顿挫的层次感,从而使情节的各种基调得以完善展现。还以《不能说的秘密》为例,它在电影中依据不同的情节节奏,将刚柔程度不同的钢琴演奏交叉地运用在作品中,从而使整部爱情剧展现出一种美妙绝伦而惹人心动的感觉。

其次,钢琴元素以和声或者是装饰音的角色,来配合影视剧作中各种情节的展现。钢琴具有非常强烈的个性化特征,不能够在具体的演奏中一次性展现出来,而这就为影视剧中各种个性内容的凸显提供了契机,使得影视作品能够在不同风格的演奏下借助于钢琴表现各种音流形式。

再者,钢琴元素还以其自身的自由灵动性来与剧情推进进行具体的结合,由于钢琴具有其他乐器所不具备的速度自由性,它能够自由地借助于半音阶来演奏各种速度较快的音符,从而使整个演奏表现出一种自由感,而影视作品的主观情感以及客观内容也借助这种自由特征而得以呈现。

二、钢琴元素在影视音乐创作中的风格及应用意义分析

影视音乐创作中对于钢琴元素的插入,主要就是为了借助钢琴这一音乐元素所独有的风格特色来推动剧情的深入明晰地展现,从而达到对于观众的吸引,而钢琴元素的具体应用也确实发挥了其他音乐元素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下面就对当前应用于影视音乐创作的钢琴风格以及其应用所具有的意义进行一下具体的分析:

首先,从当前影视音乐创作中对于钢琴元素应用的风格分类来讲,它主要有浪漫主义、民族地域、混合主义这样三种。浪漫主义的钢琴侧重于主观的影响,主要应用于现代的剧作中,凸显影视本身所具备的个性特征。音乐创作者通过对钢琴元素进行优雅精致以及纯真朴实的融合,使这种元素能够实现对于两种不甚相容元素的有机结合,比如孤独坎坷的内容与流畅细腻的表达的结合。民族地域的钢琴与民族乐器所具有的作用类似,它通过发挥自身具备的融合乐器的作用,能够借助于多变音阶、宽广音域以及高雅乐感来展现影视剧作中的民族地域风格特色。而混合主义的钢琴则是侧重于对于影视剧作的激情的表现,将影视所具有的诗意情感通过激情的钢琴元素来进行刚柔相济的表达,钢琴具有显著而清晰的自身柔韧感,从而能够与剧作中的鲜明情感进行有机的融合,以推动内容表达的彻底性。

其次,从钢琴元素在影视音乐创作中所具有的意义来讲,一方面,钢琴元素的加入能够使剧情得以完美展现,并达到对于影视主题的凸显。即钢琴以其自身所具有的大气之感、优雅之态来为情节进行配乐,从而使剧情借助于钢琴音乐的层次感及鲜明性更加完善的展现出来。而且,影视剧作中的钢琴元素的存在一般都与影视主题存在着风格及情感表达方面的契合,这样就能够使影视的主题得以凸显。另一方面,钢琴元素的应用还能够到达对于观众的吸引,并且掩盖住影视衔接部分存在的缺陷。即影视音乐的创作者借助于每一首钢琴曲所独有的创作的背景、情感内蕴以及创作意图等来暗合剧情,因而引导观众顺利地进入到影视的剧情中,达到对于观众注意力的吸引。同时,钢琴具有刚柔结合的特征,它自身的艺术魅力能够有效的感染观众,而创作者借助具有鲜明色彩的钢琴元素的突出,在剧情衔接的薄弱处将观众在电影剧情上的注意力拉走,便能够使某些缺陷不被发现。

结语

钢琴对于影视作品的创作发挥着非常重要作用,创作人员要努力地挖掘钢琴的优势,以使其成为影视创作的有效辅助力量。

参考文献:

[1]苏艳丽,武少颖.影视音乐的魅力——谈音乐在影视艺术中的作用[J].电影评介,2007,(23).

[2]韦民.浅谈影视音乐的价值和魅力[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12).

影视创作的意义篇3

[关键词]“红色经典”;象征意义;励志作用

近几年,影视创作中一批“红色经典”如《八路军》《长征》等非虚构的宏大叙事作品及《历史的天空》《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等半虚构或虚构剧作,在当下娱乐化的消费社会掀起了收视热潮。仔细考量,这与其自身所承载的精神性内质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社会发展到物质较充沛的阶段时,精神性的层面就开始浮出水面。本文将从影视剧中“红色经典”所承载的符号性象征意义和励志作用来论述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本文所谓的“红色经典”是指近几年影视剧创作中以反映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前这28年间的历史事件为主的红色影视作品,这些作品深蕴着我们党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所积淀下来的我们这个民族共同的精神性内核,并彰显了党的优良革命传统与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下,这些精神性的财富仍然有着不可多得的思想传承价值。

“红色经典”影视剧所承载的符号化象征意义

“红色经典”的影视剧创作以其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与执著追求而与国家主流价值观暗合,其基本上都有一个坚定地忠诚于祖国、忠诚于革命的英雄人物,并在这英雄人物的身上强烈地体现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等主流核心价值观。目前,“红色经典”作为关于革命历史本质的惟一合法性想象,其对革命年代确立的价值观的有效重述,成为具有符号意义的象征纳入到国家的新文化传统建设传承中。

(一)“红色经典”剧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承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爱国主义作为我们民族的一个精神符号汇入到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并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经典”的影视剧创作所彰显出来的舍己为国、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就是对爱国主义的最好诠释。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旗帜,是一个民族凝聚的最大精神核心力量,“红色经典”影视剧所倡导和弘扬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这个民族世代传承的情感和品质。如电视剧《长征》的播出,就成功地唤醒了中国人关于中国红军万里长征的记忆,在物化的当下社会重塑了长征精神,满足了人们重回红色岁月、重建红色精神的价值期待,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一部优秀的“红色经典”影视作品是和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期待高度契合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中的一个重要音符。

再如《江姐》《洪湖赤卫队》《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红色经典”影视剧的播出,主人公对共产主义坚定的革命信念及崇高的共产主义革命精神,再次重燃了观众对“崇高”“伟大”等爱国主义关键词的热情,使观众重回那个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为我们这个时代重塑了爱国主义精神信念。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注重伦理道德的国家,对国家的责任信念是每一个中华民族子孙不可推卸的义务,因此,“红色经典”影视作品正好契合了主旋律中有关伦理秩序的精神需求,其所弘扬的爱国主义精神、传达出来的革命理想信念,与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民族气质相契合,并成为一个符号性的象征融入民族集体记忆的河流中。

(二)“红色经典”影视剧以政治文化的符号存在于民族集体记忆的传承中

“红色经典”影视剧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诞生的那一刻就被打上了“政治文化”的烙印。其作为新中国刚成立时革命话语体系和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的诞生品,政治意识形态被精心地编码于文本中,并深刻地影响了当时几代人的情感结构、生活形态和价值观念体系。尤其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红色经典”的命名,完全来自于政治权利的影响,在既定的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中产生“红色经典”的影视作品以期达到维护政权的合法性存在目的,这就使“红色经典”从最开始就背负上了深厚的政治意义,并作为革命文化霸权为国家机器的意识形态合法性统治服务。

当“红色经典”步入到当下的消费社会,其身上所背负的政治意义成为一种隐形的存在,而其张扬的主旋律性的正面积极意义成为其显性的存在状态。在当下这个英雄缺失的物化社会,经济充斥了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而曾经所倡导的政治意义则退居到背后。因此,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将一些正面的力量重新提出来,而“红色经典”影视剧正好契合了这一时代的需求。

“红色经典”影视剧创作以中国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为其主要的叙述对象,从思想诉求上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保持高度的一致,国家政权将其作为对历史本质叙述的惟一合法性想象而存在,其所弘扬的主流核心价值观,即以革命的手段来建立现代国家的政治历史意义及其合法性,并重申战争年代所确立的价值观,毫无疑问,“红色经典”是可资利用的重要文化遗产和政治符号资本,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将这部分政治符号资本纳入到新文化传统中,并将其重新搬上荧幕与舞台,以便充分利用其强有力的政治意义作支撑,对于当下这个价值观缺失的消费社会是有着很大的意义的。

(三)“红色经典”成为一个民族关于一段特殊岁月的记忆符号

影视剧中的“红色经典”重燃火热的激情,是因为其彰显了我们这个民族关于战争岁月的特殊记忆,唤回了民众有关那段历史的怀旧情绪。尽管当年的“红色经典”剧作与当下的有着很大的审美文化心理差距,但其作为曾经在几代人记忆中刻下深刻烙印的文化象征物,毕竟承载了关于革命历史峥嵘岁月中的各种记忆,这里有火热的青春激情,有浪漫的理想追求,对于那些从革命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们,“红色经典”剧作是最能唤起有关当年的文化记忆的历史文本,影视剧的播出将他们重新带回到那段充满激情与理想的火热的青春岁月,使他们再次重新体验到当年那种燃烧的革命激情,焕发出精神信仰的力度,从而为迷失的心灵找到精神的慰藉。

将“红色经典”置放于当下,隔着半个多世纪的时光我们来反观革命历史,其身上负载了很多关于革命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的探索与思考。那种出现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英雄所表现出来的崇高而悲壮的信念与精神,对我们这个民族中的青年一代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并表达了国人对崇高精神的召唤,尤其是在英雄匮乏、信仰困顿的焦虑中,这种对理想、热情、奉献等民族精神的张扬成为一段特殊岁月的特殊记忆。

“红色经典”影视剧所传承的精神对当下社会的励志作用作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体现者,“红色经典”所弘扬的精神理想、所传达的意志品质,对当下社会有着积极的励志作用。

(一)重唤“理想信念”等民族精神支撑

促使一个民族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是理想信念,“红色经典”影视剧中的每一个英雄人物都有着关于革命理想追求的坚定信念,如《亮剑》中的李云龙,在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就是红色革命时期革命战士精神面貌的典型代表。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使我们的革命军队无论在何种困境中都能积极乐观地面对,坚定不移地顽强奋斗。《长征》中的战士们能够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持下去并最终走向胜利,就是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鼓舞着他们一步一步走完那段艰险困苦的旅程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迈进,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消费经济娱乐化思想充斥了人们的思想空间,恶搞理想、解构崇高曾经一度很是甚嚣尘上。可是,当一切消解、恶搞热闹过后,能给大众留下思索的内容又有多少呢?因此,我们发现,当人们的思想被物质囚禁时,我们这个时代就开始呼唤理想,我们需要正面积极的价值观来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这时,“红色经典”影视作品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革命理想的执著追求及其坚定乐观的革命信念深深地鼓舞着寻找精神家园的人们。我们

这个时代不能没有理想的激情,我们这个民族更不能失去理想信念的支撑,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与我们祖先宏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密不可分的。“红色经典”影视剧中革命者关于国家民族大义的崇高理想、舍身卫国的坚定信念对当下这个理想缺失的社会起到了很好的励志作用。 (二)重扬“艰苦奋斗”等民族精神瑰宝

艰苦奋斗是我们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体现,是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更是红色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形态。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革命前辈在艰苦的战争条件下留下来的一种奋发向上、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精神状态和一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奉献的思想境界,“红色经典”影视剧很好地对这种自强不息、开拓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作了图像的演绎,使那种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荣辱与共、艰苦奋斗、共渡难关的革命精神得到成功的彰显。这对当下物化的消费社会有着很好的励志意义。

新世纪以来,物质的丰沛并未能填补人们日益苍白的思想,似乎物质越充盈,人们欲望的沟壑越大。再加上2008年遭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整个社会进入一种悲观惶恐的精神氛围中。而“红色经典”影视剧则为我们重扬了我们这个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从精神层面上对大家克服困难、共渡难关起到了积极的鼓舞作用。二万五千里长征我们都能走下来,更何况当下遭遇的这一点挫折呢!

(三)重塑“开拓创新”等民族进步的灵魂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的革命史就是一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历史。当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共产党人冲破“左”倾教条主义思想的束缚,摆脱“城市中心论”的错误思想枷锁,开辟出一条革命成功的新道路,创造了一种通向胜利的革命新理念。电视剧《长征》就充分展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勇于审时度势、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特别是遵义会议的召开,成为党和红军迈出自己开拓创新的关键一步。

“红色经典”影视剧成功地彰显了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剧作自身所蕴含的革命走向胜利的创新精神及其经过时间的淘洗保留下来的具有创新内核的精神内质,对我们面对当前所处的境遇有着很好的鼓励作用。而“红色经典”影视剧能进入当下观众的视野并掀起巨大的观看热潮,这与其勇于创新、善于吸纳影视剧创作中的新元素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红色经典”影视剧的这种创新方式也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民族、人类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有生存下去继续发展的可能。

因此,对于当下这个物化的消费社会来说,“红色经典”影视剧所倡导的创新精神对我们的生活、生存有着很重要的励志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法.“红色经典”改编现象读解[J].文艺研究,2005(04).

影视创作的意义篇4

影视艺术事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承载着重大的历史责任。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最大限度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影视艺术的重要作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艺术观,以满足群众需求为目标,以提高艺术质量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创作生产更多富有时代气息、充满艺术魅力的影视精品,谱写中国影视艺术事业的新篇章。

一、用正确的价值观展现思想力量

艺术只有贯注了思想、蕴涵了精神,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大凡优秀作家艺术家总是力图形象地表达对进步思想和崇高精神的肯定与赞扬,总是以美学的力量艺术地揭示深刻的真理,给人有益的启迪和鼓舞。一部影视作品,如果没有思想、散失了精神,再华丽的场面、再新颖的形式、再娴熟的技巧,也很难留下长久的回味和深刻的印记。如果只是沉溺于表层的视觉感受,不但不能带来思想的营养,反而会造成精神的贫瘠。我们的影视创作一定要坚守价值追求,提升思想高度,自觉传播先进文化,使作品真正成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成为人民奋进的号角。

价值立场从根本上决定着作品的思想穿透力和影响力,决定着作品的品格和境界。不论是严肃的历史剧还是轻松的生活剧,不论是悲剧还是喜剧,总是或多或少、自觉不自觉地反映着艺术家的观念和立场,承载着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汲取了人类思想精华,适应了时展要求,集中反映着当代中国人民的价值理想和精神向往。生动体现、积极弘扬这一价值体系,是我国影视创作的必然要求,理应成为艺术家的自觉追求。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活跃多变的社会现象,我们的影视工作者一定要确立正确的价值坐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创作,把正确的理论指导同崇高的艺术追求有机统一起来,用高质量高品位的优秀作品生动形象地表现和传播核心价值体系,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弘扬共同理想,礼赞高尚情操,展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者、弘扬者、实践者。

真、善、美,是艺术的永恒主题,是影视作品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着力点。优秀的影视作品应当充满对人类的博大关爱、对美好情感的热情赞颂、对幸福生活的执著追求,发挥塑造美好心灵、培养道德情操、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作用。如果迎合低级趣味,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以怪为美,长此以往势必会弱化人们对真善美的感受力和辨别力,误导观众、贻害后代。我们的影视创作,一定要严肃认真地考虑作品的价值导向和社会效果,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提倡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强调寓教于乐、寓美于乐,讲品位、讲格调,弃粗鄙、弃恶搞,抵制低俗。要以培育高尚道德、倡导文明风尚为己任,着力展现大情大义、传递温暖温馨,让最美好的道德与情感成为人们的精神营养,给社会以正义、给人们以力量、给生活以希望。

二、用科学的历史观反映社会本质

影视创作是以艺术、审美的方式反映历史进程、描绘社会变迁。能不能正确反映历史、揭示社会发展本质,关系到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对国家对民族的文化认同。树立什么样的历史观,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反映历史、反映社会,不是个人爱好问题,而是严肃的历史责任问题。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理论基石,是对历史和现实进行审美反映的思想武器。要保持影视创作的正确方向、促进影视事业的繁荣发展,必须用这一科学的历史观指导我们的创作。

历史现象纷繁复杂,正确反映历史、艺术再现历史关键是要从整体上、从联系中把握本质、表现主流。任何社会都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我们的影视创作需要揭示社会矛盾、需要进行艺术虚构,但这种揭示和虚构应当建立在忠实基本事实和历史本质的基础上,引导人们认清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如何看待近代中国革命史,如何看待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改革开放史,涉及党和国家的根本,涉及当代中国人民的信仰信念,涉及民族发展的未来。我们的影视创作有责任维护历史的尊严,真实艺术地再现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探寻救国救民之路的不懈奋斗,真实艺术地再现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浴血牺牲的艰辛历程,真实艺术地再现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创立的丰功伟绩,更好地激发人们的爱党爱国热情,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确反映历史、艺术再现历史必须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根本作用。人类发展演进的历史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群众不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历史。历史唯物主义从不否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但更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影视艺术是大众的艺术、人民的艺术,影视作品源自人民、属于人民。我们一定要把人民群众作为表现主体和服务主体,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怀百姓情感、写百姓生活,反映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展示普通群众的精神风貌,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努力成为人民欢迎的艺术家。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正确反映历史、艺术再现历史必须坚守我们的民族文化立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营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独特贡献,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现在,我国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展开,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既给我们吸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带来机遇,也给民族文化带来挑战,坚守民族文化立场、做到自觉自信自强,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电影电视剧如果不传达优秀民族文化,就是一种失职。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影视工作者都应当经常想一想,对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知道多少,对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做了多少。要清醒认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高扬我们的文化理想,倍加珍视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珍视独特的中华人文精神,始终保持对前辈先贤的崇敬、对灿烂文化的虔诚,以优秀民族文化滋养民族的生命力、激发民族的创造力、铸造民族的凝聚力。

三、用多彩的乐章奏响时代主旋律

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统一,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重要原则。主旋律是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主流,时代前进需要昂扬向上的主旋律来引领,社会发展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推动。我们的影视艺术一定要在丰富多彩的题材、形象、个性中贯穿主旋律,在大众化、通俗化的艺术呈现中反映主旋律,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使之成为时代最强音。

以丰富多样的题材来表现主旋律。社会生活多姿多彩,影视创作的繁荣也应以题材的丰富多样为重要标志。把主旋律与革命历史题材、英模人物题材划等号,其实是一种误解。主旋律代表着一种精神,不仅革命历史题材、英模人物题材可以体现,其他各类题材都可以体现。如果题材类型单一、结构失衡,主旋律很难有多彩的音符。现实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为影视创作提供了新的题材、新的人物、新的主题,值得全力书写、精彩呈现。要善于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反映多彩的生活,透过各类题材演绎伟大的时代。

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来体现主旋律。影视创作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塑造形象,人生感悟需要人物故事来承载,思想价值需要艺术形象来表达。如果没有血肉丰满的形象,人物脸谱化、概念化,就难以吸引观众、产生感人力量。许多经典影视作品,留在观众记忆里的,往往就是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年,我们的影视剧成功塑造了一大批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为当代中国影视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光彩。这些令人鼓舞的艺术形象,蕴含着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把他们连接起来,展示的就是当代中国的形象、中国人的形象。弘扬主旋律,一定要在塑造性格鲜明、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下功夫,善于挖掘人性中的美好,彰显人的善良、宽宏和爱心,充分展现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和奋发向上的时代风貌。

以个性化的艺术创新来展示主旋律。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文化创新史。当今文化,内容为王、创意制胜。要把主旋律唱得更响亮、更有感染力,需要大胆创新,需要彰显艺术个性,形成多样的风格。有的作品选材很好、主题也不错,但不好看、不耐看,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模式化、缺少个性。艺术的创造从来都应当是千姿百态,艺术百花园从来都应当是奇葩竞放。有的艺术家的作品大气磅礴,有的婉转清丽,有的善于通过大事件、大场面来体现恢弘主题,有的善于撷取生活的浪花和细节来演绎主流价值。我们影视工作者应当把独到的艺术创造作为自觉追求,不断激发创新活力,以对生活的深刻体验表现时代的主流思想和精神,以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展现人间的美好。

四、用现实主义精神

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

文艺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影视艺术借助影像与声音传达人类对现实的认识、态度与希望,也贯注着人们的激情、理想与想象。现在文艺创作方法越来越多样,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影视创作实践中,我们既需要弘扬现实主义精神,也需要张扬浪漫主义情怀;既要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真实反映生活,又要赋予生活以美好的希冀与理想,在更高层次上开拓艺术的新境界。

现实生活是影视创作的源头活水。关注现实、反映现实,是中国文艺的光荣传统。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丰富多彩。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为我们进行艺术创造提供了无比丰厚的宝藏,为影视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无比广阔的舞台。置身伟大时代,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无动于衷,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发掘、不去表现。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火热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提炼主题,更好地为国家写史、为民族塑像、为人民立传。要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在社会实践的浪潮中汲取创作灵感,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和多彩的画面,反映时代的进步、人民的创造,描绘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艺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不是机械的复写,不是自然主义的拷贝,而应当高于现实、贯注理想。现实社会中并非到处是鲜花,还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还存在一些丑恶现象。对这些现象不是要不要反映,而是如何反映。如果只是单纯地记述现状,而没有对将来的理想追求,就不能鼓舞人们前进。我们的影视创作,不能原始地展示丑恶,而应当用正义驱逐丑恶;不能消极地表现黑暗,而应当用光明去照耀黑暗,让人们看到美好、感到温暖,勇敢快乐地面对现实、面对生活。我们的艺术家要有驾驭和把握生活的高超能力,把创作变为生活的深加工、思想的再提炼,以艺术的方式反映社会变迁中的得与失、喜与忧,既保持生活的鲜活又不拘泥于生活,由生活的真实达到艺术的真实,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给人以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艺术创造离不开现实生活的深厚积淀,也需要有丰富的想象。我们的艺术家既要脚踏实地,又要富有浪漫主义情怀。中华民族向来极富想象力,中国文艺有着深厚的浪漫主义传统,许多古典文艺作品彰显了奇幻的想象和瑰丽的创意,这是很值得珍视的。我们的影视创作,应当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张扬理想主义、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保持浪漫主义激情,以充分的自信进行艺术的创造,在构思创意、形式手法上大胆突破,努力开拓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广阔艺术空间。

五、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打造精品力作

文艺精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新能力和创造水平。这些年,我国影视作品中不乏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但真正振聋发聩的大作佳作还不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潜心创作不够、精心磨砺不够。实践告诉我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如果心浮气躁,赶进度、赶场子,不花时间体验,不下功夫琢磨,是不可能拍出好作品的。必须把提高质量水平摆在突出位置,下更大的功夫、花更大的气力,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辛勤耕耘、用心创造,打造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影视精品。

剧本是打造影视精品的基础。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对影视作品来说,剧本是源头、是根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等,都首先来自剧本的创意设计,必须高度重视剧本创作,为二度创作打下坚实基础。创作高质量的影视剧本最重要的是提高原创能力,克服跟风、克隆、模仿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生活,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创造艺术的美。“生活这本经一念就灵”。闭门造车、无土栽培,不了解生活的丰富多彩,不了解群众的追求向往,就创作不出鲜活生动的作品。包括剧作家在内的所有影视工作者都要把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作为必修课,到改革开放第一线,到经济建设最前沿,到社会生活最基层,下得去、蹲得住,更好地了解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努力提高创意水平、提升艺术境界,使我们的影视作品呈现出新的气象、新的品格。

打造影视精品,必须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强化艺术感染力。影视艺术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它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技术的支撑。现在,高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3D技术迅猛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影视制作的方式、手段,极大地增强了影视艺术的表现力、冲击力。我们应当密切跟踪现代科技的最新发展,用一切先进的技术手段武装自己、提升自己,在影视制作的各个环节上注重科技运用、增强科技含量,善于用科技手段强化艺术表现、提升艺术魅力。同时应当看到,技术是手段、是途径,是为艺术服务的,所有技术性的东西都不能替代艺术,都依附于作品的思想深度。必须把技术和艺术有机融合起来,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防止技术淹没思想、形式大于内容。

打造影视精品,离不开积极健康的评论。优秀影视评论既可以给影视鉴赏有力的引领和指导,也能帮助影视创作者修正创作失误、提高创作水平。要高度重视影视评论工作,尊重扶持评论,加强改进评论,着力增强针对性和说服力。影视评论工作者一定要珍惜自己的职业责任,保持崇高的文化追求,讲真话、建诤言,有好说好,有不足说不足。要与人为善、以理服人,在真切的批评和充分的说理中褒优贬劣、激浊扬清。要保持独立思考,增强担当意识,增强评论的公信力,树立影视评论家公正权威的形象。应当提倡评论家积极关注创作,理解创作的甘苦,与创作者坦诚相见;也应当提倡创作者尊重评论家的劳动,以开阔的胸襟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真诚接受他们的批评,把评论作为创作的清醒剂、助推器,努力形成评论与创作良性互动的局面,共同营造有利于优秀影视作品脱颖而出的良好影视生态。

影视创作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理解和支持。各级宣传文化、广播影视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把握方向、提供保障。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努力培养一支适应时代要求、富有开拓精神、善于创新创造的影视创作队伍。要真诚关心爱护影视工作者,创作上热情支持、生活上悉心关怀,努力为他们潜心创作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影视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影视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调动影视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我国影视业的实力竞争力。

影视创作的意义篇5

关键词:现代艺术;视觉传达设计;艺术流派

现代艺术毫无疑问对传统艺术是一次全面的颠覆改革,不管是从创作手段还是表现形式上,甚至在思想表现方法上都是全面的、革命性的变革,毫无疑问它对视觉传达艺术的影响是从肌肤渗透到骨髓的。现代艺术虽然没有传统艺术那样极其注重表面的精准,色彩奢华,它更注重的是人性内心灵魂深层的探索与发现,并且将新思想新观念不加过多修饰,甚至的表达出来。时至今日,随手提起一本关于艺术的杂志或者书刊,都会有关于现代艺术的激烈讨论与探索性论述。风靡世界的现代艺术对设计的影响尤其深远,贡布里希曾说:“二十世纪的所有美术运动均对设计产生过影响。”现代艺术的流派众多,并争奇斗艳,从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表现主义到风格派、构成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形形的艺术流派。虽然这些流派中多数的产生犹如昙花一现,但是它们同样对当代的视觉传达设计产生了无法磨灭的影响。以下主要探讨达达主义、立体主义、风格派、超现实主义对视觉传达在版面设计、插图创作甚至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1达达主义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达达主义从它在苏黎世诞生的那一刻起,都带着戏谑、玩世不恭的感彩。不管是从它在卡巴耶·伏尔泰咖啡馆里,被一群热血年轻的艺术家用餐刀随便插到一本德法词典指到了“DaDa”,就这样来给它定下了玩具木马意思的名字那一刻,还是后期它被许多评论家批评说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物件的自行车轱辘和小便器也成为饱受争议的作品时,它其实已经达到了对世界影响的目的,颠覆人们对艺术理解的传统观念的目的。因此以色列美学家齐安·亚菲塔有这样精彩的说法: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了这么一种情况:艺术真的需要美学知识,而美学却无能于提供这种拯救。更糟糕的是,不去严肃地问问一个小便器、或者把颜色泼在画布上、或者经过扭曲的废品究竟是不是艺术品,某些美学家却默不作声,另一些去找定义艺术的新路子,其方式是,任何什么东西都能够捏弄成艺术品。不是把陷入杀人狂状态的一群艺术家带往新的福地,美学家们却亦步亦趋,对艺术家留下的那堆废墟啧啧称奇。

不去净化艺术的神庙,他们倒对恶俗顶礼膜拜。正是这样,批评与赞美双方的激烈较量下,达达主义甚至其他现代艺术流派虽然稍纵即逝,但是在世界艺术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个极其注重视觉的吸引力的学科,当然不会少了对达达主义这个“香饽饽”的借鉴。例如《绝对伏特加》的广告招贴中,把布鲁塞尔家喻户晓的撒尿小男孩形象换成了伏特加的酒瓶,从中不难看出杜尚的影子。杜尚最重要的贡献是“现成品”艺术,这直接促使观念艺术的日益风行。他把“现成品”或者“添加现成品”当作艺术品的行为不仅是对传统艺术观念的颠覆,更以其机智的反讽对“自由意志原则”、“艺术的本质”等问题提出了质疑与挑战。有人认为达达的风格是无聊的而且充满愤怒的、破坏性的,但是毫无疑问,达达的成就不在于其艺术作品的本身,而在于它带来许多颠覆性的新思想、挑战性的新观念。它重新质疑艺术的本源,探讨艺术的思想趋势,以更直接的表现方式,彰显艺术的魅力,启迪了后来者的思潮,深深影响了设计界。

2立体主义拼贴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当立体主义打破了传统绘画的标准,用柱体、球体、椎体,把事物抽象成几何形时,透视的三维空间让位于二维的平面模糊移动,创造了无限可能性的造型,代替了描绘物象的外貌。立体主义艺术家们成功获得这个“新的表达方式”迅速成为国际艺术和设计中各种不同的发展的一个出发点。当时的设计师从立体主义中受益,西班牙设计师帕雷特便是典型。他根据立体主义的特点,从各个不同试点分析题材的各个面,借助这种语言创造高度结构的艺术作品。法国设计师卡桑德也深受其影响,在他这幅招贴设计中,整个画面通过严格的分析和组织,将线条聚集在画面中的右侧,与向右上方伸出的一条文字构成了动势上的延续。毋庸置疑,立体主义在视觉传达设计上的影响广泛,在设计的各个领域上都能看到其影子,而在拼贴这种表现手法上,设计对这种方式情有独钟。

自1912年后,毕加索、布拉克放弃放弃了前一阶段将形体完全分解的单一造型方法,转而使用明快的色调,创造出一种全新的造型手段——拼贴。这种以实物来拼贴画面图形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进一步加强了画面的肌理变化,并向人们提出了自然与绘画谁是现实,谁是幻觉的问题。根据这种表现手法,视觉设计汲取其营养,将彩色的纸片、印刷品及各种不同的材料,组合在画布上,再经过艺术加工,使绘画与与保持着各自特性的物体有机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大量的拼贴作品。自此,拼贴艺术便一发不可收拾,它完美演化出各种思考艺术的新方式,在之后的发展上,几乎每十年都被重提和重新时间。这种媒介在视觉传达中具有魔一般的魅力。诚然,拼贴艺术将粗暴、不和谐的元素巧妙并置,正伴随着大众文化蓬勃兴起,无休止地拉扯着我们的注意力。

在更深的层面,唯有这种创作方式依靠一种破坏性的行动,从语境中断章取义,横加扭曲,正是动荡的20世纪现代艺术之绝妙表征。在此拿理查德·汉密尔顿的作品《究竟是什么令当今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来说明拼贴艺术的影响甚巨。这幅被认为是第一幅波普艺术的作品,继承了立体主义的表现方式,勾勒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代表各种意义的符号。随之科技的发展,电脑技术发达的今天,视觉设计拥有更先进的作画工具,使拼贴随手拈来,并发挥了无限的想象力,完成了一个个以前无法完成的任务。

3风格派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被当代网迷们戏称“excel”小达人的蒙德里安作为风格派的代表人物,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用各种方块画着画,他的这些小方块的表达了他的艺术思想,他认为形体不是表示特殊的状况和特征,而是还原于自然所具有的、自然永恒的要素。在他的画中,运用纯粹的色彩,创造出表与里平衡、物质与精神平衡。他创造这种平衡宁静的艺术,企图安慰当时战争中人们不安的心灵。毫无疑问,这些用各种方式组合起来的方块,对当时的艺术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视觉设计也迅速吸取其精华,创造出秩序性的理性的画面。20世纪20年代起,风格派的思想超越荷兰国家,成为欧洲前卫艺术先锋,它在艺术实践从家具到建筑,从服装到雕塑,诸多领域都留下了足迹。而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瑞士的平面设计先锋理查德·保罗·洛斯极有代表性。洛斯从风格派的精神中认识到,用具有一定尺度的绘画单元,以集群的方式互相重叠,或者用数理的方式来分割和组织画面,并以规则的方式排列色彩,可使画面充满节奏与美感。他用无数次实践总结创造出标准的作图方式,根据色彩的数量、位置以及形体大小的安排,类似于连续的音乐,遵守预先决定的法则来展开主题和副主题。这种创作手法和风格始终贯穿在他的设计作品中,并赢得大众的认可。

4超现实主义对插图与招贴的影响

超现实主义者沉浸在无意识或潜意识的世界,并致力于突破合乎逻辑与实际的现实,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糅合,从而达到一种绝对的真实,超越的真实。正是这样的思想观念激发了设计师们的灵感,创造了许多夸张、奇幻、不可思议的绘画与设计。可以说,有了超现实主义这面大旗,视觉传达设计才得以朝着越来变化无穷梦幻般的美丽形态。超现实主义与达达主义不同,它打破了那种否定一切的恶性循环,达达主义是消极的、破坏性的,而超现实主义则致力于通过画家去影响社会。与此同时,超现实主义创新了设计传达可借用的技巧,如通过结构再拼贴重组其特点的插图形象。他们还直接将印刷品图像转移到画面上,用意想不到的方式把多种形象组合到他们的作品中。超现实主义这种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广告招贴设计、书籍插图等各领域设计中。

强调梦幻的万能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们认为梦幻能够到达生命永恒的彼岸,只有梦幻的东西才能改变现实,才能够到达奇妙的超现实境界。擅长“做梦”的达利用超乎现实的扭曲的事物,表现战争、死亡等非理性主题,成为超现实主义的代表。插画艺术借鉴这种梦境般的绘画技巧,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画面,梦一般的色彩让观者进入一个非现实的世界。在招贴设计领域中,许多作品都借鉴了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如经历了许多年的“绝对伏特加”招贴设计,其中涵盖的艺术手法众多,我们不难从中找出具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可见超现实主义对商业设计的影响深远,并将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艺术手法继续影响下去。现代艺术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作为艺术史上意义深远的一次艺术运动,它包含了众多艺术流派和艺术理念。

视觉传达设计也是一个涵盖很广的概念,它不仅仅包含传统意义上的平面广告招贴设计,还包括插图设计、书籍版式设计、影像设计等,并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读物设计、多媒体设计也逐渐扩大视觉设计领域的疆界。本文的论述只取了现代艺术众多流派中重要的几个,还有许多对设计影响极其重要的流派,如构成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等。可以说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全面受到现代艺术的影响,在许多设计作品中我们不难找出现代艺术的影子。正如前文提到的,达达主义的拼贴手法、立体主义的形式、超现实主义对插画和版面的影响,都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起到了不可获取的作用。现代艺术在思想上给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可参考的理念,在形式上提供了可借鉴的先例,这些对视觉传达设计总体来说都是为它向更深远更广阔的方向发展提供无穷的动力。而现代艺术的影响并没有随着时间而消失,它将继续对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产生更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孙燕侠.新时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5(24):169.

[2]詹朋伟.地方高校“校企合作”发展模式研究——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J].大众文艺.2016(01):231.

[3]陈莉.再谈汉字形意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实践应用[J].大众文艺.2015(24):135.

[4]路庆敏.视觉传达设计中受众审美心理分析[J].大众文艺.2015(24):63.

[5]吴通达.谈网络广告中的视觉传达设计[J].现代装饰:理论.2014(10):100-101.

[6]沈磊.数字化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创新性[J].美术教育研究.2014(13):120-121.

[7]蒋杰.论新媒体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4(20):123-124.

影视创作的意义篇6

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到21世纪,形成了席卷全球的信息大革命,全球电影电视首当其冲,正处于脱胎换骨的深刻变化之中。电影作为一种高投入、高风险的文化艺术消费产品,其制作成本与利润历来是投资人所关注的焦点。关于低成本电影的说法,尚未有过明确的定义,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与界定标准。依据《2007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所给出的标准①,是指那些投资在500万人民币以下,基本没有明星参与,在产量上最多,除了少数能进入发行渠道以外,大多数不能上映的电影。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艺术产品,虽然与一般的实物形态的消费产品有着显著不同的特征,但在不断发掘创意、创造差异化体验的同时,依靠成本领先来降低投资风险、获取更大的商业利润仍是一项基本战略。我们所研究的数码电视电影就属于低成本电影范畴。因此,研究数码电视电影的运营模式与规律对于电影产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数码电视电影具有提供社会公益服务、培育产业基础和创造商业价值等多重属性。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与网络应用的日益普及以及数字电视、互联网、移动通讯网、公交、户外媒体等新媒体的出现,电影的制作技术、传播渠道、放映方式与运营模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为数码电视电影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大力培育和发展数码电视电影对于丰富文化艺术生活、更好地发挥电影的社会功能和促进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目标市场不明确、投融资缺乏有效引导、创作表达与观众接受之间的鸿沟、发行放映渠道的限制以及支撑体系的薄弱等因素已成为制约我国数码电视电影发展的主要障碍。与此同时,大量的数码电视电影质量低劣,缺乏作为电影产品所必须具备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与观赏价值,已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②。因此,近年来有关数码电视电影的种种问题已引起了电影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部门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电影文化经济领域研究的新热点。数码电视电影与一般的商业大片或者“高概念片”有着显著不同的特征:其一是具有提供社会公益服务、培育产业基础和创造商业价值等多重属性,必须针对其不同的目标与性质采取不同的价值衡量标准进行分类管理和评价;其二是数码电视电影在市场定位、营销手段及运营模式上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现有的成熟的商业大片模式无法适用于数码电视电影。

二、数码电视电影制作与传播的良性前行因素

首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央电视台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主抓的从1999年开始拍摄电视电影以来,至今已经推出了近千部电视电影作品,成为国内电视电影第一生产商。这就为中国电视电影的良性循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成为中国电视电影发展的坚强后盾。其次,各类电影节、电视节对电视电影的重视,设立不同的奖项,鼓励创作: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视电影百合奖,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以及法国汉斯国际电视节、韩国釜山电影节等等,使电视电影不仅有展示的平台,同时也具有流通市场不断扩大的发展前景。再次,新人新作不断呈现。2005年拍摄的一部电视电影《为奴隶的母亲》令女主角何琳一举封后首届国际“艾美奖”,成为惟一获得此奖项的亚洲人;之前由歌手艾敬主演的电视电影《黑白》也在第16届法国汉斯国际电视节上荣获了“评委会特别大奖”。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主办的“第七届(2007年)百合奖”“我最喜爱的电视电影十佳演员”男演员中,在赛前呼声最高的由著名青年演员赵毅倾力主演的具有理想主义意义的优秀电视电影作品《飞》(该片根据2005年获得第十一届中国电影华表奖、夏衍创作的文学剧本《飞了》改编而成),终于不负众望,在评选截止日期前杀出重围,获得最多票数,勇夺最佳影帝奖!三、创建数码电视电影多元审美文化世界目前,数码电视电影作为脱胎于电影,介于电影与电视剧之间的交叉艺术品种,已在世界影坛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样式。站在数码时代,俯瞰具有本民族发展潜力的数码电视电影建构的多元审美文化世界,有利于数码电视电影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繁荣我国影视艺术的创造与传播,具有提升数码电视电影艺术创作理论的学术价值。从中国乃至世界影视创造与传播的成功经验中,我们可以肯定中国数码电视电影只有创建多元审美文化世界,才是其发展良策,才能对建构和谐社会具有审美导向价值;从中国乃至世界一些具有国际影响的各大电影、电视节评选出的优秀作品看出,中国数码电视电影只有挖掘、呈现引领先进文化的独特审美涵蕴,才能赢得世界影视文化传播场的吸力。作为20世纪90年代末才在我国兴起并逐渐走向正轨的电视电影来说,其创作与传播对建构和谐社会具有审美导向意义。因为电视电影对传统影视格局有了新的突破:适应现代传媒格局,挖掘生活的新质感;促进影视市场多元化发展,形成市场直接运作生产的经营流程。近年来形态各异的电视电影已经呈现出敏锐的时尚性和前卫意识,及时地捕捉寻常百姓生活的热点,创建了多元的审美文化世界。第一,主流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电视电影佳作层出不穷。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电影《少奇专列》,把革命领袖对国计民生的关注、共产党人的情怀书写为社会主义的颂歌;电视电影《杨子荣》中对英雄从无名到获得命名的成长过程,加以人格的塑造,讴歌了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电视电影《劲舞苍穹》通过当代军人的群像的塑造,叙写着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颂歌,在表现军人在新时代的浪漫与激情的同时,展示着他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第二,切入时弊,富有当代意识。例如电视电影《乔二》,以风俗喜剧的样式,直接反映当下农村现实,针砭时弊:金钱对于淳朴的乡风以及邻里、人伦亲情的扭曲;电视电影《咱得有辆车》描绘了开小餐馆的一对夫妻大兴和迎春,经历了炒股的起落以及因“误会”导致的“情感危机”,最终在奔小康的路上圆了城里人的“买车梦”,勾画出城市经济欣欣向荣的生活美景;以及电视电影《杨守敬与吕蓓卡》、《大戏小戏》、《上车,走吧》、《但愿人长久》、《网事情缘》、《夜深人静》、《请你留下来》、《公鸡打鸣,母鸡下蛋》……无不贴近生活、关注时代,讲世俗故事,反映主流性价值。数码电视电影艺术是为满足社会审美需要,以情感为中介,通过形象塑造的方式再现社会生活或表现艺术家内在感情的,它是审美意识物态化的表现,是人类通过视听语言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全面地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数码电视电影的审美掌握世界的方式,决定了其艺术活动必须通过形象思维的渠道去实现。在数码影视艺术生产活动中,策划、编导们以形象思维,在对生活素材进行艺术概括的过程中,不是逐步抛开和脱离具体的感性形象走向抽象的理论,而是始终不脱离感性的材料,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进行创造性的审美想象、联想和幻想,充塞着天马行空的灵感及荒诞不经的奇思异想,以补充事实的链条中不足的和还没有发现的环节,运用影视特有的蒙太奇语言和数码技术创造具有冲击视听的艺术感染力,将人们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集中表现出来。影视审美思维作为人类审美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形式,以审美感知为起点,经过联想、想象和幻想,形成审美意象,从内心体验中,获得审美愉悦。人类社会发展到数码时代,影视审美思维又得到了数码技术的充实,形成数码审美思维,从而创造出突破传统理念的审美意象,一方面,借助镜头摄取的景别、运动镜头和蒙太奇剪辑以及人体的体姿符号———男女演员的表情动作、技巧,表现人的思想感情,或者说,通过视听影像造型来完成人的情感和性格的表现,同时强化数字化高科技与影视艺术高度整合,使数码视听影像造型不仅提升了画质和音质,加强了画面的明晰、靓丽、清澈以及音色的明快、清新,强化细节表现,而且使音乐音响与视觉画面浑然一体,富有强烈的震撼力,更丰富地创造了多维的审美造型空间。中国数码电视电影在超越现实功利创建审美意象、实现人的审美需要方面具有个性化的突破:例如:

1•电视电影《你乐•我更乐》、《咱得有个家》、《说话算话》中的审美意象创建了自由、平等、和平理念:弹奏出和谐社会的最强音;

2•电视电影《法官老张轶事》系列中以“幽默”创造的和谐意境———对人们的思维观念审美地整合与协调;

3•电视电影《为奴隶的母亲》、《阿珍和她的女主人》中典型的女性形象———对生命本体的关怀与阐释;

影视创作的意义篇7

[关键词]数字影像;审美;视觉;情意认知

电影自产生之日起便与科技结下了不解之缘。技术的进步不但引起电影语言及其表现形式的变革,也带来了艺术理念的变化与更新,不断突破影像表现可能性的电影,带给人类新的审美与思索,并不断激发着人类更高的视觉经验与心理认知需要。在当代,电影科学技术已经飞速不如数字技术发展时代,照相现实主义的制作美学正和虚拟现实主义的制作美学相融合由此把电影奇观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1982年的《星际旅行ii》可以视为数字技术正式进入电影产业的标志性作品。在这一片段中,电脑神奇的创造出存在于广袤宇宙之中的一幅虚构的死星远景图。太阳升起,金色的光勾勒出死星的轮廓。此时,一支火箭状飞行器出现于远景,它电光火石一般撞向死星。此时,喷发的焰火铺面而来,死星幻化出红、白、蓝和绿等色彩,犹如层层翻滚的巨浪。当整个空间重归平静时,茫茫天际中出现了死星的崭新样貌。虽然,在影片中,电脑制作的动画片段仅有有限的60秒时间,但其开创的崭新视觉效果却足以震撼观众的眼球与刻板经验了。1989年,詹姆斯·卡梅隆的《深渊》再次以数字技术向人们成功展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奇异海底生物。影片通过将数字影像与真实的人物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使观众几乎忘记这些都是电脑创造出来的虚拟影像的事实。此后,数字技术在电影中逐渐从影片表现的辅元素,逐渐走向影片制作上的核心地位。电影创作者凭借这一新的创作手段,将摄影技术与数字技术融于一体,获得了无限丰富的艺术创作空间。本文从视觉与情意认知两方面解读数字影像艺术的审美特征。

在许多现代电影中,数字技术被广泛用于建构影片视觉图景,以实现一种崭新的、极具吸引力的审美效果。这是一个将艺术家头脑中的想象,也是人类的想象付诸于真实可感的具象过程。因此,仅是视觉画面本身便对观众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数字特技通过抠像、麦喷、模型、合成等手段,使得造型从物质化、审美化、精神化升华到神化。[1]例如,电影《金刚》中堪称丛林之王的黑猩猩金刚,那黑色的如山般巨大的躯体、细致而自然的面部表情、顺畅自如的肢体动作等,数字技术不但创造出逼真的形象,也赋予了这些形象以情感和灵魂,带给观众强烈的心灵震撼。2009年,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3D电影《阿凡达》再次利用“视觉奇观”让观众一饱眼福。绮丽多彩的潘多拉星球、涂染着古怪图腾的蓝色精灵、奇美险峻的哈利路亚山、身形巨大的翼兽以及那象征生命与希望的熠熠闪光的“圣母”树等,都无不以其不容置疑的真实面貌呈现于观众的视网膜上。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电影所呈现的这个“奇观世界”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虚拟世界。他必须基于真实的世界,基于观众对客观世界的普遍性认知。虽然,在想象的世界中,生活中真实的故事已经被改变了,但真实的世界却不能随意被删除。如影片《侏罗纪公园》中,展现在观众眼前的“奇观世界”是基于一定客观的历史、文化与自然科学等。神秘侏罗纪时代、人类基因技术的发展、观众对恐龙的经验认知与好奇心理以及从现实生活出发的故事与情节,等这些真实、客观的存在是影片获得审美效果的基本前提,也是创作者将观众引向虚拟世界的出发点。对于数字电影来说,纯粹意义上的虚构是不存在的。因此,电影艺术家并非要使用其令人叹为观止的影像技术使人们进入一个想象中的虚拟世界,而恰恰是要让电影中的“奇观世界”落入普通人的寻常生活。

并且,数字电影所创造的平凡生活中的“奇观世界”,也提供了一种客观事实的可能表现状态,或者说它表明了想象事物存在的潜在性。因此,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虚拟世界,就不仅存在于现实与虚拟之间,更有可能成为现实本身。想象世界理论家认为:非真实世界的存在性与可能性同哲学意义上的抽象和事物的假设有关,而事物假设有它的实际意义,只是同真实世界不同。事物的想象可以被称为事物可能表现的状态。[2]如影片《侏罗纪公园》便是典型例证。它展现给观众的世界是一个类真实的世界。基因技术发展的事实表明,这部影片甚至可以等同于科学家的科学创想。在真实与想象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不容忽视的共通关系。近几年频繁出现的灾难电影,如《后天》展现给观众的那一片哀鸿下被冰封的地球,也是依据人类对自然无节制的破坏和自然气候异常等诸现象,将当前事实引向不远处的潜在事实的。

最后,为了使真实与虚拟的世界实现完满对接,艺术创作者努力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了画面中真实与虚拟的时空合一。这样,观众即使明知出现于眼前的事物是非现实的,但其对该事物的真实性体验却并不会受到任何干扰。数字电影用科技的力量将两个独立的,不存在于同一时空中的场景并置于一起,将虚拟与真实的事物并置于一起,利用观众的刻板视觉经验与心理认同机制,巧妙地实现了不同时空、场景的捏合。例如,《侏罗纪公园》中,真实的人物角色与电脑创造的恐龙同时出现于画面之中。演员凭其精湛的演技,表现出各种惊惧、愕然、慌乱的形态,而画面中,他们在几近被摧毁的城市中挣扎、狂奔,躲避着恐龙的袭击,正经受着堪称生命里最惊心动魄的时刻。空间的统一性,令观众完全不去怀疑他们亲眼看到巨型怪兽的真实性,只顾得领略这一超验的视觉,并为人物的命运捏着一把冷汗,体现了一种极端现实主义。著名电影理论家巴赞认为,单一镜头这一技巧与前面那些一般的蒙太奇相比会马上把真实感带回给观众,而镜头中的现实主义就是空间的统一。[3]

可见,数字影像不但令人们能够更加清晰真实地看到世界的样貌,也参与了整个世界的创造,模糊了真实与虚拟、现在与未来之间的界限,带给观众超凡的视觉体验与震撼。此外,数字影像若果只能带给观众单纯的视觉性审美,则只会沦为一种华丽装饰,而丧失生命力。它完全能够也必须利用其广袤的表现空间,来反映更加深刻的内容,进入人们的思想领域,触动他们的情感与认知。

在人类社会思想史上,视觉就经常被用来隐喻那些具有启示意义和真理性意义的认识。特别是西方,在对认知对象和认识过程的阐述,曾发展为一种视觉在场的形而上学,形成一种被称为“视觉中心主义”的传统。[4]影像艺术创作中,数字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扩展了创作者的艺术发挥空间。艺术家可以创作出更多满足观众视觉审美要求的画面,在感染观众情绪、传达其影片主题、阐释其艺术理念等方面也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度。因为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并不矛盾,相反倒更符合电影的本性:既有数字影像满足感官,也有对人性的揭示,以对世界的哲学认识来打动心灵,而这也正是导演创作一部影片的真正目的所在。[5]

首先,虚拟的“奇观世界”本身在带给人们超凡视觉体验的同时,也同时具有震撼人心的审美效果。例如,影片《金刚》中,丛林之王被贪婪的人类关在铁笼中,运往繁华的城市,成为被人类观看的对象与获取利润的工具。在影片中,金刚不再是给人类造成灾难的怪兽,反而成了被人类戕害的无辜者。影片最后,金刚站在摩天大楼顶端,以一己之力对抗人类那黑洞洞的枪口,并最终从高高的水泥丛林顶端跌落,死去。这一场景无不令观众扼腕痛惜。金刚的单纯、善良、勇气与执著与人的贪婪、卑微、胆怯与邪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兽性十足的金刚反而比以人性自诩的人类更高尚、更重情重义。与此同时,这部影片也更深刻地揭示出人与自然之间对立与扭曲的关系。不但令人心灵震撼,也有效地激发观众去冷静反思生命、自然、人性等这些严肃命题。在这里,数字影像所创造的银幕画面具有深刻的象征与引申含义。这是依靠单纯的摄影技术所不能实现的。数字影像将那些存在于人们现实生活当中的问题与矛盾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给予具象化,并进行渲染、夸张与放大处理,令人们关注到问题的存在,发现生活的本质。其画面语言可能是惊心动魄的,但其最终的归宿还是指向人们所生活的客观世界与社会心理现实。

其次,数字影像除了以虚拟的“奇观世界”来使观众发现和认识真实的客观世界外,还可以通过对画面进行艺术处理,直接表达影片制作者的主观理念。如,导演通过艺术化处理,赋予画面以强烈写意性。画面更加强调形式与运动镜头所带来的节奏感。这种赋予写意性的镜头突破了传统影像画面的单调感,给观众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惯常经验的崭新时空感,使其关注,并尝试去阐释画面形式与内容中所投射出的别样意义。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中,便通过数字技术创造了这种充满写意性,具有浓郁东方文化韵味的画面。数字化的声音、色彩与运动画面将电影语言的形式美体现得淋漓尽致,寓中国历史背景与传统文化于其中。特别是在武打画面的处理上,人物造型飘逸冷峻,舞动于灵秀的山水之中,画面动静结合,节奏错落有致。将剑客的江湖豪情、洒脱明达与舍生取义的风骨体现得极为透彻。在《阿甘正传》中,导演泽米克斯同样是采用了数字影像的造型方式。一片白色羽毛从湛蓝的天空中缓缓飘落,掠过白云,飞过教堂,穿越街巷,最终轻轻地落定于阿甘的鞋子上。数字技术将人物与道具完满的结合在一起,深化了影片的审美效果,诠释了阿甘平凡、漂泊而纯洁的一生。

可见,无论是对虚拟世界的创造,还是对影像的写意化处理,数字技术从本质上来说,其艺术造型的结果都是造成观众情意感知上的陌生化,以此实现影片的深层次审美。陌生化使得现实与虚拟、具象与抽象之间若即若离。这种微妙的距离有利于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对艺术世界的专注。

综上,数字影像的出现丰富了影片的艺术表现力。影片制作者通过数字技术对视觉元素进行观念化的重组与再造,不但深化了影片艺术内涵,也拓展了观众的审美领域。但数字影像必须基于真实的生活与现实的社会心理,若一味追求华美壮观的电脑特技效果也必然会使影片陷入空洞无物的境地。这是艺术创作者所必须小心规避的创作误区。

[参考文献]

[1]王丽君.当代电影美术先锋设计及其审美形态[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04).

[2][英]华伦·巴克兰德.在虚拟和现实之间——斯皮尔伯格的数字恐龙、想象的世界和新审美现实主义[J].宋雁蓉,李含,译.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03).

[3][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4]克里斯蒂安·麦茨,吉尔·德勒兹,斯蒂芬·普林斯,等.凝视的——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影视创作的意义篇8

关键词美术视觉美术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美术是一门基于知觉、体验和思维的创作过程,①视觉对美术创作的影响极其重大。美术心理学是美术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研究的是美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以及心理因素对美术创作或美术欣赏的影响。结合心理学史及美术学史,对美术学具有影响的心理学理论有两个:②第一,弗洛伊德的理论,该理论认为艺术是潜意识的表达;第二,格式塔理论,该理论主要对于艺术作为形式与视知觉的关系进行解释。除此之外,贡布里希对于美术心理学的贡献非常大,他提出了“制作与匹配”,该理论认为再现艺术是一种先制作后匹配的过程。这三种理论都主要是对美术创作过程的心理进行分析,或艺术家运用这些理论对美术创作进行分析。视觉是美术创作的基础,视觉在心理学中的研究有很长的历史,视觉研究的成果对美术创作和欣赏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人类的视觉经验中,最重要的就是客体识别,而在客体识别时,最重要的是几何和颜色因素。本文主要讨论几何元素和颜色对于美术的影响。

1几何元素在美术中的心理作用及影响

1.1线条的影响

中国古代绘画具有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蚂蝗描等③等十八描,其中每一描都表现的是曲线与倾斜的结合。现代绘画中,线条的运用是隐形的,即便如此,线条仍有其重要作用,影响着构图、整个创作过程及欣赏过程。例如,垂直的竖线给人一种强烈的紧张感与理性感,使作品具有一种人工的力度;水平的直线线则给人一种广阔、平静之感;倾斜的直线在构图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动感,给人一种强烈的不安。④

每位画家在创作的时候常常不止用一种线条进行构图,但总有一种或两种线条占优势。如果垂直线与水平线同时运用到构图中,展现的是一种理性的静态。而倾斜的曲线则给人一种感性、不安和失衡感。例如,安德鲁・怀斯的《1946年的秋天》,从山坡上滑下一条弧线,整个画面恍惚、混乱,它不止描述了怀斯失去父亲时的痛苦,同时描述了怀斯敏锐的感知。

1.2形状的影响

在绘画构图中,除了线条外,形状也是一种关键的构图因素。三角形是常常被用来构图的形状之一,三角形本身具有很高的稳定性,直角三角形既庄重又活泼,锐角三角形则精巧、神秘,并且有一种引导视线的力量感,而等腰三角形有持久、庄重和永恒感,中空三角形和倒三角给人轻。四边形也是构图中常用到的几何图形,正方形平稳且有容量,但又给人一种呆板、缺乏张力感;而长方形则有开阔感,长方形的构图给人一种广袤、宏大的享受,既活泼优雅又有力量。此外,在构图时,重复构造同一种形状会给人一种愉悦、轻快的节奏感。

2颜色的影响

2.1颜色与心理

美术创作中对颜色的运用和情感有很大联系,美术欣赏中这种颜色与情感的唤醒之间的关系也非常重要。一种颜色可能唤起多种情感体验,这种现象受到各种经验、文化甚至所处的政治环境所影响。

经验对于颜色与心理关系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人的生活视觉经验的影响,例如,看见绿色的物体,也许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叶子、草等大自然中的植物,这是一种非常低级的联想。第二,个人生活视觉经验和情感体验共同的影响,例如,红色会使人想到血液,如果这个观察者有过对血的某种恐怖记忆,那这种红色的液体也许会使其感到恐惧和不适。

个人的经验具有独特性,使得每个人对颜色的情感反应有所不同,而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的颜色心理使得颜色成为一种或几种情感或情绪的象征。例如,中国古代,绿色颜料非常便宜,所以普通老百姓都购买用绿色颜料染成的衣服,而紫色颜料非常昂贵,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穿紫色,长此以往,绿色就变成了廉价与下等人的代名词,而紫色则成为高贵的象征。然而,在埃及,绿色却一种高贵的颜色。宗教与政治对颜色的象征意义也有影响,例如伊斯兰教中绿色是神圣的颜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旗帜必有红色,因为红色代表革命。

2.2各种颜色的象征意义

虽然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经验,但在人类最主要的颜色经验大致相同,颜色的象征意义具很多共同特点。德国人爱娃・海勒在她的《色彩的性格》中,通过一项大型的调查(调查了1888人对13种颜色的40种概念)发现在德国文化中各种颜色的情感象征。⑤在所有人最喜爱颜色的排行榜上,蓝色居于榜首,其次是红色,第三是绿色,每种颜色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例如,蓝色代表忠诚、放松、和平,红色代表激情、富贵、革命,绿色代表爱情、自然、希望,黑色代表死亡、肮脏、沉稳等。

3展望和总结

在中国,视觉心理学的应用主要在于视觉传达设计中,比如广告设计、室内设计、装潢设计等,并没有很好地与美术结合。科学的理性与美术的感性总是存在分歧,这对于视知觉与美术的结合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研究者应该将视觉和美术结合起来,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人类的视觉和审美。

美术与视知觉的结合研究不仅仅具有理论意义,还具有实践价值。e.H依格纳契也夫等人对3岁儿童的绘画过程的观察发现,儿童几乎不会默默无言地画画,他们在画画时总是念念有词,这似乎是一个发声思维的过程。⑥对儿童的创作过程进行分析,可以促进对人类视觉、思维的研究。与儿童不同,成人在创作草图过程中一般都是沉默寡言的,他们的创作草图时会有以下特点:第一,画面模糊不清,有许多多余的细节,第二,束缚性,画中的任务缺乏表现明确的运动,第三,所画的事物表现的柔软无力。这些创作过程可以看出,成人创作过程的思维过程,视觉对他们的影响在于视觉记忆。所以对美术和视觉的研究可以促进与视觉有关的记忆、思维的研究,对发展教育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美术心理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表象的研究上,他们认为每一张现实主义的作品都是现实的反映,是头脑中表象的重现。但一般的视觉表象对于完整的现实主义的绘画来讲是十分不够的。我们应该更多地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视觉和美术,很多相关的课题可以进行研究。

注释

①丁宁.视觉心理与视觉创造.新美术,1995.2.

②彭超.视觉心理学方法与美术学史研究.新视觉艺术.美术史方法论研究,2009.3:23-25.

③蒋冉.中国画中线条的运用.大家谈,2010.2.

④日本视觉设计研究所著.绘画构图基础教程――新设计基础丛书.李晗鸣,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1.

影视创作的意义篇9

[论文摘要]影视动画作品是用视听语言向人们传达信息的,这种电影语言有不同于文字语言的编码系统,而色彩则是视听语言中有着重要作用的元素。本文主要从视听语言的特性和色彩视觉元素所具有的象征和暗示作用来分析在影视动画作品中把握色彩基调的重要性。

影视作品运用视听语言向人们传达信息,影视动画也同样如此。视听语言从一开始的现实简单再现发展到现在成为一种叙述故事和传达思想的手段。它有自己的单词、名型、修辞、语型变化、省略、规律和语法,是大众传媒中的一种符号编码系统。色彩在视听语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象征意义和暗示作用,在影视动画中善用色彩语言,把握色彩基调能更好的叙述故事和传达信息并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1视听语言元素

视听语言元素与语言系统中元素是不同的,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其内容主要包括镜头、镜头的拍摄、镜头的组接和声画关系。而视听语言也有着其独特的特性。

首先,视听语言的编码原则不同于日常语言中的编码原则。视听语言中的“词”的能指与所指之间不象日常语言那样是约定俗成和随意性的。即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一个约定的词来表示物体的时候,在影视视听语言中是用一个实际的物体来表现。物体的意义是通过物体自身来表达的,“动物”就是动物,“植物”就是植物,具有无限接近的相似关系。文字或词语系统一旦确立,人们必须经过刻意的学习才能理解和接受语言的意义。而对视听语言却不需要像文字语言那样刻意的学习,视听语言是以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为中心的。人们先天具有和后天积累的感知经验使其已经具有了理解视听语言的知识,因为影视中视听语言的所指是现实物象世界的延伸。

其次,让•米特里曾对视听语言的特性有过一段描述,“现实的影像不是现实,而仅是其影像,我可以坐在一把椅子上,但是我不能坐在一把椅子的影像上。”影像是对实际的一种复现。

再次,一般的语言元素中的音调、字词等在视听语言中是不存在的。视听语言是由场景、灯光、音乐、色彩等元素构成。他们综合成为视觉听觉的信息来传达信息。语言的交流是双向的,而视听语言的传播是单向的,并且有着强烈的象征和暗示的作用,它能影响人的感知思维。思维活动中有不少非言语的具有共时特征的思维方式。在鲁道夫•阿恩汉姆的论证中认为人们在看到一种形象时,就有了抽象思维,都有某种具体形象作为出发点或基础。[i]人们在看影视作品时在瞬间就可以接受它的图像、声音、色彩、运动的信息。人们对影视作品的感知包括感官感知和认知性感知。认知性感知就是对视听语言的象征和隐喻的解读。

影视视听语言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电影符号学者麦茨指出:“去‘说’一种语言就是去使用它,但去‘说’电影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去发明它。”而且影视是同高科技联系在一起的,技术层面的每一次变化都会对影视的传播表达层面形成影响。从这个方面来看,影视的视听语言也是种创造性的语言。

那么从视听语言的特性来看,成功的视听作品说明对视听元素所创造的意义领悟是不需要文字或口头语言的,动作、非语言的声音、物件和环境成为表意的主要成分。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运用视听语言就需要充分的发挥视听语言的象征和暗示的作用并且创作性的运用它。

下文主要来分析一下视听语言元素中的色彩对人的心理暗示。

2视听语言中的色彩心理暗示和色彩审美心理

色彩在本质上是光波,不同波长的波具有不同的颜色。在视听语言中对色彩的分析主要是基于人们的视听感知经验的。在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元素之一。它具有感情,能使人产生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色彩的感情在对景物的色彩特征进行反映外,还与人的审美要求、心理特征相联系。

人们对色彩的审美是以现实为基础的。人们对一定生活环境的特征进行记忆,并将记忆中的色彩组合同类似的色彩信息进行比较并形成新的审美要求。这时人们对色彩的认识就不仅局限在对景物色彩本身的认识,而是带有创造的想象,并且赋予色彩某种象征的意义。当一种色彩与联想到的事物建立起紧密的关系,表现出某种特殊意义,并且被人们公认及在社会中流行的时候,就形成了这种色彩与某些事物关联的色彩象征意义。就如看到黑色人们会想到黑夜和黑暗的空间,这就使得这种颜色形成了安然、肃穆和死亡的象征意义。

在世界上,自然景象和生活场面都是通过一定的色彩组合表现出来的。自然界景物的色彩是十分多样的,甚至一些细微之处难以区分,所以在影视动画创作中想要产生预先设想的艺术效果,在运用色彩时需要有鲜明的视觉效果,才能通过心理反应与画面内容结合。

在影视动画艺术创作中,可以根据要表现的内容和传达的信息来利用人们记忆在头脑中的色彩类别、特征、相互关系以及同某种事物联系上形成的象征意义,进行恰当的选择与组合,在心中形成立意独特、风格新颖的色彩设计方案。波兰电影大师奇斯罗夫斯基导演的色彩三部曲《蓝》、《白》、《红》就是取材于法国国旗的颜色,它们分别对应着自由、平等和博爱的象征意义。在色彩元素的运用中需要一种色彩的创造性思维,也要对色彩的典型差别及表现类型进行研究,在创作时才能恰当的运用色彩。

色彩特征的不同使之形成了清冷与温暖、鲜艳与朴素、活泼与稳静、灰暗与明快、轻盈与沉重等等的感觉差别,在画面的色彩组合及色彩感情的表达上发挥着作用。而色彩间的基本的关系即和谐、对比及和谐和对比的界限使画面的主题更加鲜明,形象更加生动。色彩间的这种过渡与和谐使整个画面产生具有某种色彩倾向的视觉效果。

3影视动画中色彩的作用与运用

在影视动画创作中运用色彩视觉元素是根据塑造形象、烘托主体、表现情节和渲染气氛的需要,选择具有某种特征、意义和关系的色彩进行合理的布局,形成既有变化、对比,又是统一、和谐的整体。

在运用色彩视觉元素时首先要对画面的色彩进行选择,即从如何处理主体、陪体和环境这三者的色彩关系入手,确定主体的色彩后再确定陪体的色彩,以期能使环境色彩既能烘托主体又能统一画面的整体色调。

画面色彩的组合也是根据表现的形象,主从关系和整体的气氛来看的。具体来说就是处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运用色彩元素使主体突出,画面整体,形成正确的视觉引导,突出画面的重心。画面色彩组合的审美要求与人们生存的自然界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按照这种审美要求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要通过与具体内容的结合在运用上灵活变通。运用的色彩元素要与表现的内容相符合,因为离开了内容形式就没有意义。

镜头传达的信息能够通过不同的色调组接来表现,由传达的信息的不同在色调组接中插入的景物镜头,对视觉及心理的影响有着特殊的作用,它不仅可以调节镜头间的色调,而且能够烘托人物的情绪。从镜头表现来看,色彩元素作为一种视觉形象信息根据内容来抒发某种感情意境,渲染画面的气氛。在影视动画作品中丰富的色彩形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些作品得到人们的认同除了在表达的内容上得到人们的承认外,在表现的技巧和画面色彩运用上吸引、感染着观众。影视中的色彩是一种视觉的音乐,就如杜甫仁科在《银幕的造型世界》一书中所说,“电影中的彩色是层次分明的、富于动势的。它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中,因此,电影中的彩色与油画比起来,更接近于音乐。它是视觉的音乐。”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子技术的进步,影视动画的创作领域同数码电子技术相结合,使荧幕不仅能够再现客观现实的色彩,而且能够对客观色彩进行重构。环境与时空的转换,人物的变化和运动使色彩元素成为调动人们的情感,辐射人们的心灵,进行多重思维的艺术手段。[ii]影视视听语言中的色彩元素在表现时是主题整体鲜明,层次分明并且具有节奏感的,由客观到主观,由和谐到对比,由弱到强步步深入,有时出现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色彩元素,使人们在欣赏影视作品时随着色彩基调的改变而思绪万千。

色彩有着情感语言的表现功能。“一切人都与色彩有着一定的联系,虽然并非所有的联系都是统一的,然而一定的文化都和一定的色彩有一定的联系。”[iii]由于人们对色彩元素有一种心理效应,所以在进行作品创作时需要把握画面的色彩基调善用色彩语言来传达信息才能更好的创作影视动画的作品。

注释:

[i]引自《视觉思维》(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

[ii]引自《电影美术概论》周登富著

[iii]引自《电影导演工作》•色彩部分(英)雷纳逊著

参考文献

[1]孙立.影视动画视听语言[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2]刘恩御.色彩科学与影视艺术[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3]邵长波.电视色彩创作技巧[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4]张洪文.影视美术设计[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影视创作的意义篇10

影视传播首先是一种文化传播,天然地承载着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影视作为利用影像来完成叙事的艺术形式,通过各种故事的讲述反映社会生活,传达大众的思想情感,通过画面造型、镜头运动、音乐音响等各种艺术手段创造着美轮美奂的艺术世界,传递着现代的审美需求。这一艺术创作的过程必然需要从既有的思想文化中汲取营养,起到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另一方面,影视自身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又包含制作方式、运营模式、发行放映等一系列生产实践活动,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制度和市场因素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形成了电影产业的文化。不管是电影文本所传承的文化、还是电影自身所创造的产业文化,都直接反映或间接折射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思想文化特征。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影视都必然地要参与到国家文化的建构当中。任何影视创作也都不可能脱离国家意识形态的范畴。因此,影视传播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传达着国家所积极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途径。影视传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还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影视作品作为影像艺术受众的接受度更高,不受文化、知识水平的限制,可以说是老少皆宜。与小说、报纸等传统艺术形式和媒介相比,影视作为一种用具体的形象来叙事的艺术接受起来更容易,因为影视是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可以直接转化为一种心灵的感受,而不需要经过“大脑对文字的理解”这一中转过程。因此,影视对观众的影响更直接、更深刻。恰如瑞典著名电影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所说,“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像电影那样,超越一般感觉,直接触及我们的情感,深入我们的灵魂”。影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培育更容易深入人心。影视传播的受众面更广。影视可以说是目前最受欢迎的大众娱乐形式。据称,目前的娱乐新闻中90%-95%都与电影相关。传统意义上的电视、影院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全国覆盖。特别是近几年,中国的影院建设和银幕数量都在极速增长,中国的电影市场已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繁荣阶段,一部影片的观影人数动辄以千万计。而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作品的收视观众数量则更多。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影视更是以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时刻不停地传送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除去传统的影视传播方式之外,网络、mp4、mp5、手机电视、微信等等都成为了影视传播的载体。众多的影视剧网站、各大门户网站的视频版块也都日益风行,为中国观众提供了最为快捷方便的观影平台。影视传播的地理范围之广,人群数量之多其他传播方式难以企及的。借助影视媒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以超出想象的速度传播到各地。影视传播还是目前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影视传播不仅可以增强本国民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接受,而且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输到国外,塑造我们的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近年我国的影视产业也开始进行“走出去”的改革和努力,将中国的影视剧作品推向国际市场,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文化输出和价值观输出的问题。这必然需要我们的影视创作主动承担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也只有承载着国家的主流价值观的影视作品才更有力量。

二、影视艺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性

作为艺术娱乐形式,影视作品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必然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而不同于一般的政治说教或思想政治教育。影视作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具有隐喻性,而不是简单的政治图解。影视作品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表现和反映来传达思想的,题材来源是活生生的日常生活,而不是某种抽象的思想或概念。现在我们概括精确、表述清晰的“24字核心价值观”恰恰只是几个抽象的概念,倘若真正将其落实到现实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其表现出来的样貌将会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生活领域、不同的工作环境、不同的城市都不会是完全一样的。而影视作品正是通过对这多种多样的生活的表现来承载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的影视作品绝不会将自己的思想主旨像喊口号一样地喊出来,而是将其隐藏在故事当中,隐藏在叙事手段和艺术形式当中,让观众自己去感受和领会。影视作品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还具有艺术表现的多样性,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影视剧作品的具体表现形式又是大异其趣的。单就我国的电影来说,长期以来区分为三种艺术形态:商业影片、主旋律影片和艺术影片。不同形态的电影在话语体系、艺术追求上都是不同的,甚至是相互排斥的,“这些不同电影的话语体系中除了在制作方式、盈利模式、表述策略上各说各话之外,在价值观念上也在自说自话”。这便使得三种形态的影片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上也大相径庭。主旋律影片在这方面无疑是最具有自觉意识的,许多影片因为急于突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和传达,甚至不惜损害影片的艺术性,而对主题思想进行简单的图解或进行口号式的呼喊,反而显得“假大空”,实际的宣传效果并不理想。商业影片因为更注重娱乐性,无论是在题材选择、叙事方式,还是影像风格等方面都有意地远离“政治性”,努力消解影片的意识形态色彩,因此许多影片看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毫无关系。而艺术影片则因其过重的反思性常常表现出一种明显的批判色彩,对社会问题或人性阴暗面的表现反而使其有一种对立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嫌疑。事实上,“任何电影创作都不可能超出意识形态的阈限,电影的生产和接受都要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根本不可能存在‘真空’式的生产环境”。不管是哪种形态的影片,都必然地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其中自然包含着或隐或显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和传达。影视跨文化传播的特点使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和传播具有了一定的复杂性。目前世界影视产业形成的是一种“全球化”格局,各国的影视产业面对的是一种大交流、大融合的局面。中国影视产业也不例外,摆在中国观众面前的也是包括本国影视作品在内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影视资源。鉴于影视与意识形态难以分割的关系,来自其他国家的影视作品必然会带有原产国的意识形态色彩,承载着他国的价值观念,其中必然会存在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的思想和文化。一旦观众在接受的时候缺少足够的辨别力,就可能会产生思想混淆的结果。这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将会起到消极的甚至负面的作用,反而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难度。影视艺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喻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观众对影视作品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不会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需要一个从具象的故事到抽象的思想的转化过程,还需要有一定的理解力和辨别力。

三、加强“影视作品赏析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