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0:22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篇1

【摘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理解和巩固课程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根据作者多年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GiS)实践教学的经验,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分析该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探讨了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以期为GiS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集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测绘科学、遥感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边缘学科。随着GiS不断发展壮大,GiS人才培养已逐步呈现多元化、层次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格局。GiS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估、国土管理、城市规划、农林牧业等几乎所有的国民经济生产部门。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桂林理工大学GiS专业开设的GiS原理课程共80学时,其中实践教学40学时。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空间数据获取与编辑(空间数据采集、编辑)”、“空间数据处理(误差校正、投影变换、裁剪、数据格式转化)”、“空间数据入库(数据分幅入库)”和“空间分析(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网络分析、三维分析)”4大部分,实践教学软件主要运用mapGiS和arcGiS软件,实践教学过程以教师指导为主。通过对目前实践教学现状的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实践教学过程中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践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实验项目由教师写好指导书,学生按照指导书完成实验。学生主要是被动的学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突出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主体地位。

2.实践教学项目之间缺乏系统性

GiS原理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系统性,实验项目之间相互独立,各个实验项目之间不能形成有机的结合,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逐步提高。课程设计的4大部分实践内容,第一部分至第三部分主要在mapGiS软件中完成,第四部分在arcGiS软件中完成,每部分指导教师提供的练习数据各不相同,这样学生在做完每一个独立实验之后,对各个实验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明确认识,看似对GiS软件的功能已经基本掌握,但在后续运用GiS技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1.精心设计实验项目,完善实验内容

根据社会对GiS人才的需要,设计满足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实验教学项目。实验项目设置时,可以分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三大模块。基础实验包括运用GiS软件进行数据采集、编辑、处理、建库、分析、专题制图等环节,该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该实验环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考虑实验所用数据的一致性,保证各个实验环节之间的系统性,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GiS的基本功能。综合实验注重综合运用GiS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选址分析、农作物适宜区分析、土壤侵蚀评价等,该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能够系统地梳理,从而达到融会贯通。创新实验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学生可以以组为单位自主设计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技术路线,分工协作完成实验内容;该环节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改革传统实践教学思想、方法

改革传统实践教学思想,转变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根据上文设计的三种不同的实验项目类型,指导教师分类进行指导。

1)基础实验模块最为重要,是后续两个模块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教师在具体指导过程中无需为学生提供详细的实验指导书,只需告诉学生具体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同时为学生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料,确保每个学生能够掌握GiS的基本功能。

2)综合实验模块旨在培养学生运用GiS技术综合分析、解决某一领域的具体问题的能力。指导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案例,要求学生分析需要哪些数据、给出解决问题的技术路线、阐述用到哪些空间分析方法,并结合GiS软件的具体实现过程。综合实验内容的合理设计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此类问题的解决思路,并能够熟练运用GiS的相关软件工具进行实例分析。例如,以某研究区的土壤侵蚀评价为例,学生在分析需要哪些数据时,首先需要知道影响土壤侵蚀的相关因素,假设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有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土壤类型、降雨强度4个因子,如此才能回答出需要哪些数据的问题;学生在设计具体实现的技术路线时,需要具备扎实的GiS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软件操作能力,这样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技术路线。如果学生能够顺利设计出技术路线,证明学生对基础实验模块中的内容掌握比较扎实,而且具备熟练的GiS软件操作技能,那么后续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通过该模块的实施,可以使学生将基础实验模块中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3)创新实验模块的设置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该模块是综合实验模块的延伸,可以作为课后的实践环节。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研究题目,教师可以不定期对学生进行指导,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该模块的设置不仅可以增进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及时了解课题的研究进展,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

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态度及遵守纪律情况,占总成绩的10%;2)专业能力情况,占总成绩的50%,包括:①软件运用的熟练性;②数据获取、处理、分析的准确性、完整性;③成果图的整洁性与美观性;④分析问题、解析问题的能力。3)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10%;4)实验考试,占总成绩的30%。指导教师根据以上环节,综合评定最终成绩。

三、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拓展和深化,合理设计实践教学模块,改变传统实践教学方法,确立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系统掌握GiS技术,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信才等编著.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侯立春,徐磊,许正昊.高师院校GiS课程教学与实践改革的探索[J].地理空间信息,2014(2)

[3]刘远刚,蔡永香,陈华军等.GiS专业《地图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10)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篇2

【关键字】:城乡;土地;地理信息系统;设计

【abstract】thisarticlethroughtothe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research,findoutoflandandresourcesinourcurrentinformationworktheinsufficiency,establishurbanandrurallanduseintegratedinformationsystem,andanalyzesthegoalandprincipleofthesystem,andputsforwardthegeneralideaofsystemdesign,forthedevelopmentofurbanandrurallandusetoprovidethetheorybasis.

【keywords】:urbanandrural;land;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s;design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非农建用地逐年增加,而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土地的供需矛盾愈加突出,土地的供给已经成为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对我国的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如果对土地利用进行宏观调控和管制显得愈加重要。

2.地理信息系统

2.1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用于回答地理学问题的科学、工程、艺术的总称,通过计算机创建和描述地表的数学表达形式。

地理信息系统包含的主要内容有:

(1)空间数据模型;

(2)数据的分享、应用和分析;

(3)数据的显示和输入输出;

(4)数据的存储和处理;

(5)相关的计算机软件;

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表示形式主要有两种:

(1)专门位置表示法;

(2)列名位置表示法。

专门位置表示法可是表示小尺度空间的点或者抽象表示大尺度空间的点;专门位置表示法可是表示有规则的面和具有线性特征的线;并且专门位置表示法还可以表示不规则形状的多边形。

列名位置表示法主要用于表述名称、编码。列名位置表示法并不能完整的表述地理实体的实际空间位置,而只是表达实体的偶然联系和组合。

如果按照地理信息系统的内容对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1)区域信息系统(RegionalinformationSystem);

(2)专题信息系统(thematicinformationSystem);

(3)地理信息系统工具(GiStool)。

2.2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由软硬件系统、地理空间数据和应用模型三方面构成。

地理信息系统的硬件环境主要包括计算机主机、输入输出系统、存储处理系统和数据传输系统组成。软件环境主要包括系统软件、其他支撑软件和计算机应用程序组成。

地理空间数据包括空间数据和非空间属性数据。空间数据主要由用于标识地理信息系统空间位置的几何坐标和表示点、面、线、网等关系的拓扑关系组成,实现地理空间数据的录入、编码、转换格式、存储管理、模型分析和查询检索等功能。地理信息系统的检索、分析主要由地理信息系统的属性来操作完成,这就是由非空间属性的定性(类型、名称、特性等)和定量(长度、面积、人口数量等)非几何属性来完成的。

图2-1集成数据库信息提取操作示意图

图2-1为地理信息系统集成数据库信息提取操作示意图,这就是地理信息系统构建应用模型的一个简单示例。

2.3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及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数据的采集和输入、编辑和更新、存储和管理、显示输出以及空间查询和分析。

其中空间查询和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是其有别于其他信息系统的本质属性,它主要是通过一定模式的各种数据运算,包括关系运算、数学运算、逻辑运算和函数运算等来实现数据查询检索、数据综合分析、数据操作运算等功能,可以提高系统评鉴、决策和管理的能力。

我国现行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基本是针对某一具体应用,无法实现土地规划信息的综合管理和规划业务的统一调用,实际上是形成了“信息孤岛”问题。GiS在数据挖掘与数据库管理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对于提高土地科学管理的水平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3.城乡土地利用规划集成信息系统设计

3.1系统目标与原则

城乡土地利用规划集成信息系统的目标主要有三个:

(1)构建完整的土地利用规划集成的数据库,建立多元数据存储处理机制,实现现行的DwG/DXF、Shapefile/Geodatabase、exeel、mpJ、access、word、影像图等的多元数据格式的统一管理、存储、处理。

(2)建立一个科学、可扩展性强的集成信息系统,完成城乡土地利用一体化的规划平台,整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系统,提高土地利用规划业务的规范化程度和自动化水平,为国土资源信息化的提供基础的地理信息数据。

(3)建立完善、规范的城乡土地利用规划辅助编制体系,改善现有的土地利用规范工作模式,达到规划规范化、标准化和自动化,为城乡土地利用规划辅助决策和管理提供基础的数据支持。

城乡土地利用规划集成信息系统的原则主要有六个:通用性原则、模块化及可扩展原则、实用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和可靠性原则。

3.2系统总体设计

城乡土地利用规划集成系统总体设计主要包括三层:应用层、逻辑层和数据层。

(1)应用层是用户直接面对的应用集合,建议应用层设计使用图文菜单模式,用户可以简单直接的通过窗口操作向逻辑层发送请求并获得反馈信息,具体的操作有计算机程序完成,用户无需对计算机的具体实现过程进行了解,只是专注于显示用户所需的操作。

(2)逻辑层是系统的最核心部分,用户通过应用层将命令需求传递给逻辑层,调用C#.net二次开发的分层应用组件,利用oDBC和acrSDe与数据层进行数据交互,分析操作有关数据后将结果在应用层进行显示,供用户使用或进一步的交互式处理。应用层一般设计为简单易用的图形用户接口(GUi),若用户的需求发生改变导致操作功能接口变更时,只需在该层修改应用程序代码,无需涉及其他两层,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数据层是系统的最底层,是城乡土地利用集成信息系统的基础支撑,为整个系统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实现方法是通过统一数据库的形式集成管理多源异构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

4.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主要得到以下三条结论:

(1)我国现行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中存在“孤单现象”;

(2)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的目标和原则;

(3)确定城乡土地利用规划集成信息系统设计。

参考文献

[1]张艳.基于.net平台和户arcGiSengine的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田[D].合肥大学硕士论文,2007:1,35-44.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篇3

【摘要】笔者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现状,从系统的角度挖掘导致事故发生的管理缺陷原因;提出保证轨道交通安全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研讨了安全管理系统的运行机理,规范了保证系统、控制系统、信息系统贯穿在全过程管理的功能和作用;提出以信息系统为基础的旨在对安全生产进行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的安全管理体系,并对该体系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了分析和讨论。通过所研究的安全管理体系的成果,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现状改善、为适应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也推动和丰富了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体系的学科建设。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体系;保证系统;控制系统;信息系统

1前言

2003年2月18日韩国大邱市发生地铁纵火案,造成133人死亡、300多人失踪,财产损失高达460亿韩元。尽管事故原因是人为有目的造成的,但火灾发生后的分析,又暴露出很多安全管理措施不得力,包括指挥调度不当、司机失职、乘客缺乏逃生知识等,导致了灾害后果的扩大。大邱市的地铁火灾给各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提出了警示,笔者分析了我国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现状,以期发现存在的问题,提高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水平。

2轨道交通管理工作急需改进

从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看,我国各城市轨道交通基本上设立三级安全管理模式,即总部(地铁公司)设安全委员会,车务、车辆、维修等部门设安全领导小组,各车间(室)设安全员。总部范围内建立包括总部领导、部门领导、车间领导、安全监察员和兼职安全员在内的安全管理网络。其中安全委员会是安全管理的最高领导机构,安全监察室为其常设办公室,车务、车辆、维修三大生产部门设有专职安全监察员[1~3]。把轨道交通作为一个大系统进行分析,可把人、设备、环境3个因素作为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而管理缺陷是造成事故的间接原因。这4种因素和事故发生存在着必然的逻辑关系,借助事故树中的条件或门,运用布尔代数原理可写出如下公式:X1———事故的管理原因;

X2———事故的人为原因;

X3———事故的设备原因;

X4———事故的环境原因。

由上述公式看出:事故发生的原因可归结到管理、人为、设备和环境四大因素。这四大因素中的任何一种因素运行不良,都会引起事故发生。而管理因素随时随地制约着其他3种因素,管理原因或管理原因与上述任何一种原因结合,都会引起事故的发生。换句话说,只要管理上存在着缺陷、不善、混乱或失误,就会直接导致事故发生或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存在,进而引发事故,可见管理缺陷是诱发事故的关键原因。

笔者通过调研,并以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尺度来衡量,认为目前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还存在以下不足:

(1)安全与生产脱节。有的生产管理部门和个别员工错误地把安全工作看成是领导、安监室、安全员的事,在生产过程中忽视安全工作,造成安全管理与地铁运营管理脱节。轨道交通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安全管理理所当然是生产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当推行与生产管理同

步发展的全面安全管理,即系统安全管理。

(2)对安全问题处理不够全面。在处理问题时,没有由表及里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去深入进行分析,不能将存在的各种安全问题有机联系在一起、全面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造成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顾此失彼的局面。

(3)没有抓住信息流这一管理核心去指导安全工作,安全管理体制特征仍然是静态管理。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的理念是:安全信息不仅应包括有关重大事故等灾害事故的信息、历史经验资料,更重要的是应及时把握住运营过程的安全信息,以实现对安全工作的全过程动态控制。

(4)“事故处理”仍然是安全管理的日常工作重心,要完成由“事故处理”型到“事故预测”型的转变,将安全管理工作的重心真正从事故追查处理转变到事前安全预测上,还需要一个过程。

(5)随着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的扩大,安全监管的范围、人员、规章制度都有新的变化,就容易形成管理上的漏洞。出现规章制度的不健全、安全考核和相关措施不到位的情况,所以要对现行的安全标准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修改补充或重新制定。

(6)安全责任落实不够。虽基本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但落实仍有待加强。

3安全管理系统的运行机理

在轨道交通安全系统应用方面,要澄清这样的错误认识,即认为运营管理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安全管理系统是生产系统的子系统。实际上,安全管理系统的概念是为解决安全问题而构造的,其内涵是针对生产系统本身安全而言,并不是从生产系统分离出安全系统这一子系统,而是改造生产系统的安全系统,使之具有处理本系统一切安全问题的功能。因此,安全系统是“由与生产安全问题有关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若干因素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4]。安全管理系统的中心任务即对运营管理系统的安全状况进行管理和控制。

从控制论的角度看,安全管理是一个多回路的反馈控制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事故是被控制的对象,事故控制是笔者研究的中心。系统控制的目的是减少或消灭事故的发生及其影响,以提高生产系统的安全度[5]。

就安全管理系统的运行来说,在获得系统内外安全信息基础上,确定安全管理的目标并将目标按管理的层次进行分解,根据目标制定安全管理的总体计划和分层实施计划,通过安全执行机构予以执行落实,系统内的监察部门及时将有关生产系统的安全信息进行反馈,经过安全状态分析、评价,找出系统隐患,及时进行整改,通过这样不断循环以实现安全管理系统对生产系统的安全控制。

从图1中可看出,安全管理系统对生产系统进行控制的功能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

一条为微观控制反馈回路,由“安全状态检测”、“安全状态调查分析”、“隐患处理”、“组织实施”等组成,通过“安全状态检测”、“安全状态调查分析”,充分地反映出当时生产系统的安全状态,通过对“隐患处理”、“执行”,随时控制人、设备、环境和管理四个影响生产系统安全状态的主要因素;

另一条是宏观控制反馈回路,由“安全状态检测”、“安全状态调查分析”、“原始信息收集”、“安全状态综合分析、评价”、“人员的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设备的更新改造”、“环境状态的改良”、“管理方法和制度的完善”、“安全计划”、“组织实施”等组成,通过对大量的事故和隐患等不安全状态信息的收集、综合分析来预测、评价整个生产系统的安全状态,提出对“人员的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设备的更新改造”、“环境状态的改良”、“管理方法和制度的完善”等要求,及时调整安全计划并组织实施。

通过上述的工作流程和控制方法来提高生产系统的安全系数,最终达到减少事故的目的。

在以上控制线路中,还存在一个内反馈,即采用新方法、新理论通过原始信息收集产生参数,通过安全状态综合评价产生模型,最终产生新的安全状态调查分析方法和手段,来更新以往的方法及手段,并使其不断地完善,达到使原始信息更及时、全面、准确地反馈安全状态的目的。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安全管理是个多层次的分级管理系统,其结构是与生产系统的管理结构分不开的,同时每级又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都有自己的控制目标和自己的特点。微观反馈一般存在于最基层的管理级,而宏观控制反馈则存在于各管理级之中。

对图1进一步分析得知:安全管理系统的运行,除自身的控制实体(控制系统)外,首先必须有一个能从组织上、制度上给以保证的载体即保证系统,它是整个系统得以运行的前提和保障;此外,鉴于现代安全管理系统多层次、多回路、多环节的特征,在安全管理系统内部和安全管理系统与生产系统之间,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反馈渠道,要求信息传递及时、准确。因此,要使安全管理系统有效运行,还必须有一个能全面、及时而准确地获取各种决策所需的信息、对实施情况能迅速反馈的信息系统。

4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体系原理

由上一章的分析可知,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体系应由保证系统、控制系统和信息系统构成(见图2)。在这3个系统中,保证系统为整个管理工作提供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是该体系运行的前提和根本。控制系统是整个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关键环节,在整个管理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信息系统是用来进行信息的收集、加工、转换并利用信息进行预测和控制的,是整个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

4.1保证系统

根据保证系统的地位和作用,把其分为组织保证、制度保证和教育培训。

4.11组织保证

安全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既需要通过对企业的各层次部门进行横向管理来实行决策方案的落实,更需要通过对纵向上的管理最终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组织网络图如图3所示。

建立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是安全生产管理的依据和前提,安全生产责任系统的建立体现了全面安全管理的思想。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作为其实施细则,是保证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具体落实到人的措施。安全责任应按照管理层次不同、分工不同,在每个岗位上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安全责任。纵向从最高管理者到每个作业人员,横向则包括各个部门的每个岗位。

4.13教育培训

安全教育是使职工适应作业环境的重要手段,如果不经过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生产环境中有关作业的条件和知识,就难免产生人的不安全行为。因此,安全教育和培训是安全工作中特别重要的一环,也是特别值得重视的提高员工安全素质的问题。

4.2控制系统

控制是指为保证行为主体在变化的条件下实现其目标,按照事先拟定的计划和标准,通过采取各种方法,对被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实际值与计划值进行比较、检查、监督、引导和纠正,以保证计划目标得以实现的管理活动。目前的安全管理特征是事后管理,即单一的反馈控制。这是一种典型的“问题管理型”方法,即事故或事故苗子发生后再采取防范对策,它远远不能适应未来轨道交通路网化建设、高密度、大运量的需要,因此,必须采用前馈与反馈相耦合的超前控制。即在原有反馈基础上,针对其输入或生产系统本身发生的变化,不等其影响安全就事先将其对安全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开展事故预测,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其控制机制如图4所示。

就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安全控制系统来说,可考虑由目标确定、安全设计、过程控制和事故处理这4部分组成。4.21目标管理

在确定安全目标值时应根据自身的安全状况,历年、特别是近期各项指标的统计数据,同时也应参照同行业,特别是先进企业(如香港地铁)的安全目标值。安全目标值确定后,应自上而下展开分解落实到公司、车站(车辆段)、具体工种等,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4.22安全设计文件

安全设计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部分:

(1)信息资料收集,包括员工信息,安全难点、重点、危险、关键部位分析,以往事故和常见事故资料等。

(2)安全管理目标,包括公司的安全目标值、车站(间)的安全控制目标等。

(3)安全管理组织,包括安全管理网络图、部门与岗位的职责与权限等。

(4)安全生产策划,包括针对性地确定控制和检查手段、措施,确定执行的文件、规范,应补充的安全管理规定。

(5)安全保证计划。

(6)运营现场的安全控制,包括对生产过程实施监督和控制的方法(重点、关键点的控制内容),生产人员上岗资格的要求,为达到规定要求所使用的安全技术和操作方法,其他工作组织设计等。

(7)事故隐患的控制,如何识别并控制事故的隐患,对检查表查出的不合格设施、不合格过程、不安全行为的具体处置方法和程序等。

4.23过程控制

安全生产的整个过程中每个阶段都可视为一个过程。过程控制即是通过安全检查获得反映系统安全状态的信息,根据预期状态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作出决策,制定改进方案;采取相应的措施,调节系统的人、设备、环境和管理等方面的输入情况和工作状况。另外,通过对隐患整改情况的检查,获得整改效果的信息,对整改方案加以调整,从而有效地控制安全系统的运行,达到防止或减少事故发生的目的。过程控制如图5所示。

4.24事故处理

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只能减少事故,却无法避免事故发生[6]。从图1循环控制的角度看,事故处理既是一个循环的结果,又是下一个循环的起点,其内容是和下一个循环的安全设计揉合在一起的。因此,事故处理是控制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对事故调查、分析和处理中所得到的经验、教训是未来进行安全设计、制定风险控制策略时最主要的依据。

4.3信息系统

任何一个系统都要和物质、能量及信息发生关系,其中尤其重要的是信息。管理与控制本质就是信息处理,对于现代安全管理系统来说,安全信息系统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然而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体系一直以来由于缺乏安全信息理论的指导和管理体制上的原因,存在着许多缺陷,其中一个重大缺陷就是信息不流通,有关数据被分割的职能单位甚至个人所垄断,使得这些数据中蕴载着的许多有用的信息不能被充分提取出来,指导人们的行动。这种做法实际上阻碍了信息流通,增加了安全系统的熵值。因此,建立性能良好、信息流畅且有组织合理的信息流结构的信息系统是安全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31信息系统应具备的内容

(1)建立生产管理信息网络,及时、准确、有效地搜集、传递安全信息,供各级管理人员和公司领导进行管理和决策。

(2)为保证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建立隐患控制、安全责任、安全统计分析、事故管理、安全档案管理子系统,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建立计算机安全评价、分析辅助系统,使安全评价科学化。

(4)实现安全管理办公自动化,使工作流程规范化、制度化。

(5)建立应急预案数据库、安全文件和事故案例数据库,为应急管理提供信息,增加预测预防能

4.32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功能

信息系统分为隐患控制、安全责任、安全统计分析、事故管理和安全档案5个子系统,具体情况如下:

(1)隐患子系统是整个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其他子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为该子系统服务的,其主要功能是收集各种固有隐患情况和确定事故类型,进行分析、分级、归类、制定风险控制策略,实现对安全生产的预先防范和动态控制,并将控制的结果及时总结归纳。

(2)安全责任子系统负责建立各级管理责任和考核指标,记录措施落实情况和考核结果,对安全员反馈的各种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统计和评价。

(3)安全统计分析子系统负责建立安全作业计划安排表,收集日常安全生产报表。

(4)事故管理子系统对事故处理过程中需要描述事故的大量数据、文字、图形进行输入、归纳和整理,并要随时调阅各类图纸、法令、法规、技术规范等信息,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事故的总结与分析报告。

(5)安全档案子系统负责建立各级安全组织、安全管理人员、安全教育集训和劳动保护情况档案等。

5基于安全信息系统的安全信息管理体系

建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安全信息管理机制,同时还要有完善的安全信息管理体系作为前端支持系统。因此,在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之初,就应充分考虑到其引起的一些组织机构、管理程序、信息加工处理方式的变化。

安全信息系统是安全管理组织的神经中枢,信息中心是安全管理活动的大脑,负责安全信息的响应和动作,指挥、协调人员和部门间的相互关系并统一进程。构造目标信息流图如图6所示:Ⅰ为安全信息获取阶段,Ⅱ为安全信息处理阶段,Ⅲ为安全信息利用和执行反馈阶段,要使该体系真正有效的运作,必须强化安全信息采集系统和建立有效的安全信息响应保证体系。

5.1强化安全信息采集

避免安全信息获取时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是确保安全信息收集准确、及时的前提条件。安全信息的采集包括采集内容和采集渠道。采集安全信息应注意以下几点:

(1)推行消除隐患的全过程管理。全过程管理的核心是强调对事故隐患进行跟踪管理,以对隐患的发现、登记、整改等实行全过程管理,并将之传送到安全信息中心。对设备实施定期检查制度,其检查过程中的安全信息应传递到信息中心,将所得信息纳入信息系统备案待查,以指导生产现场正常运行,整理分析出重要隐患,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

(2)建立、落实安全信息采集制度。对安全信息的收集除以组织上保证外,更重要的是要给以制度上的保证,需制定一系列信息运行办法、管理制度、奖惩方案,使每个安全员明确其责任、权力和义务。

(3)建立立体的安全信息获取网络渠道。为了使安全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处理、存储等有制度保证,应建立严密的纵横交织的安全信息网。纵向安全信息网是指由企业决策层、职能部门、作业班组组成的多级安全信息网,并建立与之配套的各级安全人员责任制,层层落实安全信息的收、发、送工作。横向安全信息网则是由各级与安全生产有关的部门、生产单位等组成的安全信息网,依据所规定的义务和程序及时将有关的安全信息送到安全信息中心。

5.2建立有效的安全信息响应保证体系

信息系统对静态安全信息应能实现“一次存储、定期更新、随时备查”,对动态安全信息应能跟踪、维护、及时响应。

动态安全信息响应系统是一个以微观控制为主的前馈系统。事故和各环节的不安全因素由众多的安全员将信息传递到信息中心,信息中心的信息管理员将传递来的安全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分析、筛选,然后由安全信息主管提供信息支持,由安全工程师提供技术支持,由安全技术部门协调资源配置,通过定方案、定日期、定负责人,共同制定整改决策方案,提出对生产系统隐患控制的有效措施。结果及检查人、验收情况都要及时反馈到信息中心。整个过程都要求有完整的文件和记录,并由安全信息中心及时备案、存档和更新,以便动态跟踪。其流程图如图7所示。

6结论

(1)通过管理缺陷的故障树(Fta)分析可以找出重要问题。

由布尔代数公式:得出管理缺陷是诱发事故的关键原因。并分析了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不足。

(2)从控制论角度看,安全管理是多回路的反馈控制系统。对生产系统进行控制功能通过两条途径实现:分别是微观和宏观控制反馈回路。

(3)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体系由保证系统、控制系统和信息系统组成。其中保证系统是前提,控制系统是核心,信息系统是基础。

(4)要建立基于安全信息系统的安全信息管理体系必须强化安全信息采集系统和建立有效的安全信息响应保证体系。

笔者认为,一种新的管理思想的推行总需要一个过程,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体系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模型建立不完善和不细致,作业人员素质不适应等问题,需要人们不断地探索新的规律,建立新的理论,指导安全管理实践活动,使之更完善和充实。

参考文献

1崔艳萍,唐祯敏,武旭.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保障信息系统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5):95~98

2李毅雄.应用系统原理提高地铁安全管理水平[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地下铁道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81~483

3王德兴.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地下铁道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84~486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篇4

摘要信息系统现代企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重要,其不仅能够提高企业运作及管理的效率,更能够保障企业管理制度的标准化和科学化。随着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医药企业在管理中应用信息系统的趋势也愈发明显,我国医药企业只自身经营和管理中对信息系统的开发力度和应用范围也在逐步增强。本文通过医药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对信息系统在其管理中的开发与应用进行研究与分析,旨在提高医药企业在管理中对信息系统应用的利用率,进而是我国医药企业能够迈向信息化、国际化领域。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应用

一、引言

医药企业的发展状况影响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整体程度,是保障国民健康状况与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和信息化的到来,社会主体传统的管理形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企业之中,尤其是医药企业这种对产品质量要求极其严格的企业中,过分繁冗的管理制度必须被淘汰除去,取而代之的应该是高效的、科学化管理方式。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在企业的管理中运用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在医药企业管理中对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也是主要解决企业管理复杂而低效的基本措施,其不仅能够为医药企业产品和销售发面进行相应的管理,在行政管理方面也存在较高的使用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医药企业对自身未来规划的科学性和长远性。

二、医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医药企业管理中对信息系统的的应用是迫切的,对于医药企业管理系统的开发,是及其进行合理应用的前提,在开发过程中能否满足时代的要求和企业自身的需要,据定了信息系统能否在企业的管理中充分发挥其优势。因此,医药企业在管理中对信息系统进行开发需要依据科学的标准并要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是信息系统具有有效性和实用性特点。

(一)开发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医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保证系统的开发具有科学的依据,并能够高效地完成企业管理任务,其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几下几点。

1、实用性原则。系统必须满足用户管理上的要求,既要保证系统功能的正确性又要方便实用。

2、系统性原则。在miS的开发过程中,必须十分注重其功能和数据上的整体性、系统性。

3、符合软件工程规范的原则。miS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应用软件工程,应该按软件工程的理论、方法和规范去组织与实施。

(二)开发方法

医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需采用科学的方法,使其能够满足企业管理和企业发展的需求,在信息系统开发方面所采用的方法主要包含结构化开发、原型开发、面向对象开发三种,下面将对这几种方法进行详细论述。

1、结构化开发方法

结构化的开发方法是由结构化系统分析和设计组成的一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它将整个系统开发过程,从初始到结束划分为若干个阶段,预先定义好每个阶段的任务和目标,再按一定的策略和准则完成相应阶段的任务。

2、原型方法

快速原型法的开发过程是:首先利用RaD工具建立一个能反映用户主要需求的原型,让用户实际看见新系统的概貌,以便判断哪些功能符合要求,哪些需要改进;然后通过对原型的反复改进,最终建立符合用户要求的新系统。快速原型法在建立新系统时可分为4个阶段:确定用户的基本需求;开发初始原型;对原型进行评价;修正和改进原型。

3、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在面向对象的方法中,对于系统分析、设计与实现的三阶段,其着眼点是相同的,即对象。对象与传统数据的本质区别是,对象包含了数据和操作,它能将数据和功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开发出来的系统具有更好地稳定性、可重用性及可维护性。

三、信息系统实际应用

医药企业由于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对企业管理的要求较高,这就需要在信息系统开发完成之后,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合理应用,从而存进企业的发展。医药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中,在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方面,主要集中在产品市场开发、生产、库存和销售的管理,以及资源合理调配的管理,在这几方面的管理中,信息系统能够充分发挥其高效、高质量的优势。本文下面经对信息系统在医药企业管理方面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

(一)真正实现单品的批次管理

单品的批次管理需要全面掌握每种药品的“进、销、调、存、结”情况,靠手工来实现大型企业的单品管理是不可能的。信息管理系统的目标就是要将准确的单品的批次管理为现实。将单品管理渗透到整个商业物流的每一个环节,管理者可对所经营的药品的进行准确的跟踪,为实现GSp持续认证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药品结构,减少资金占用

公司主力药品的销售情况决定着公司的命运,因此主力药品周转不快,体现的利润不大就会成为药品公司的重大问题了。为了药品结构的合理化,必须对药品公司的主力药品是什么进行具体的认定。通过系统的销售分析,可知客户群的消费水平和主力药品的种类、价格和品质,判断二者是否一致,客户对各种药品的需要是怎样一种倾向,这种药品今后是否有很大的销售增长。

(三)合理控制库存,提高资金利用率

在公司的经营活动中,准确掌握药品的销售情况,及时处理滞销药品,调整进货内容,提高药品周转率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分析药品周转率,就能很清楚的知道哪些是呆滞药品,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

发达国家医药企业的管理中对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的方式制度更加完善,我国医药企业中对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相对来说较为落后。继续进行研究和学习,改进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方法是一项长久的任务,是我国医药企业走向国际化管理的重要目标。

结束语: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需要根据相应的原则进行,在医药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对信息系统的开发更需要针对行业的特点与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这是信息系统能够发挥其作用的基本条件。通过文中的研究可以发现,信息系统能够更好地保障医药产品的质量和效果稳定,使得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了间接的保证,而且对市场需求可以更直接地进行分析,从而使医药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又能够高效地控制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和合理利用,从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企业以有限的资金创造出更大的利益,进而为医药企业的长足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篇5

   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从水产资源和水环境这两个基础支撑条件入手,本着提高渔民收入、保障水产质量安全、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促进水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宗旨,结合目前信息化手段和已经有的软硬件设施,采用oracle数据库,基于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设计开发北京市水产资源和水环境监测管理系统,通过水产资源、水环境监测和信息3大部分的管理,实现对全市水产资源进行系统、科学的管理,对全市水环境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并面向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水产信息服务,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的资源支撑条件,为水产技术推广部门的业务能力拓展提供全面的支持,最终实现纵观全局、科学指导、信息管理、资源优化、科技服务、渔民致富的目标。

   1.1系统框架设计

   水产资源和水环境监测管理系统基于Soa架构,采用业界领先的多层架构设计,架构见图1,实现了业务模块/组件的松藕合。系统总体框架图中,平台通用组件包括支撑层组件与应用层组件,包括地理信息管理、数据集成、数据采集与应用集成各部分,形成信息与服务的充分集成与共享。

   1.1.1系统支撑层系统支撑层是建立各业务系统的支撑框架,提供了系统开发的框架,包括用户管理、流程调度、报表引擎、数据交换等系统构件是水产资源与水环境监测管理系统了稳定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

   1.1.2应用层应用层是建立在数据层、支撑层之上的信息管理平台,针对水产资源与水环境监控所日常工作的需要,主要解决应用问题。同时,通过网络平台、数据层和支撑层提供的网络、数据和公用基础性软件服务,实现应用子系统间以及整个信息管理平台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互动。

   1.1.3数据层数据层主要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统一管理,为信息流、业务流和知识流的一体化集成提供数据基础,为机构部门提供信息服务。需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工协作,建设数据库群,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标准不统一造成的资源浪费。

   1.2系统详细功能模块设计

   北京市水产资源与水环境监测管理系统由水产资源管理、水环境质量监测管理、信息3大功能组成。系统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1.2.1水产资源管理水产资源管理包括3个模块:种质资源管理、养殖资源管理、水域资源管理。

   1.2.1.1种质资源管理种质资源管理实现对北京市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繁育信息、亲本信息、投入品信息4部分的管理,建成北京市水产种质资源库。其中,种质资源模块用于管理本区县、乡镇的种质资源信息,主体用户为市推广站,由市级推广站统一管理,区县、乡镇、原良种场负责信息填报。繁育信息、亲本信息、投入品信息3个模块实现繁育管理、亲本养殖管理、投入品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管理,主体用户为原良种场。1)种质资源:包括原良种信息和品系信息,主要完成原良种和品系的名称、个体编号、原产国、原产地、分布、数量、水域环境、形态特征、食性、生活习性、保存信息、数量性状和繁殖性状等信息的记录。对种质资源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分析。根据时间、地区、品种等进行统计,实现种质资源信息动态显示与分析。统计结果可以显示为柱状图和折线图。统计结果可以excel表格的形式导出(见图3)。2)繁育:繁育是对原良种和品系繁育信息的记录管理,包括对所在地区、母本名称、母本编号、母本形态特征、母本繁殖特性、父本名称、父本编号、父本形态特征、父本繁殖特性、受精率、繁殖率、后代生长性状、形态特征等的记录管理。该模块可对亲本名称、所在地区对繁育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可以统计图表的形式进行更直观的展示,实现对原良种繁育信息的科学管理和分析。3)亲本信息:亲本信息是对原良种和品系的亲本养殖过程信息的记录管理,包括对亲本名称、性别、个体编号、水域环境、食性、日采食量、繁殖特性、生长状况、繁育状态、后代生长性状和后代繁殖性状等信息记录管理与维护。4)投入品信息:投入品信息是对种质资源的原良种和品系养殖过程中的投入品进行管理,包括对养殖场名称、原良种名称、水域环境、饲料种类、饲料名称、饲料生产厂家、用量、鱼药名称、鱼药厂家、用量和养殖设备状态等信息进行记录管理和维护,可生成月、季、年供给品记录和报表。

   1.2.1.2养殖资源管理养殖资源管理是对全市水产养殖资源进行统一的信息化管理。采用电子地图的方式,展现全市养殖资源,用户可以一目了然的掌握各区县当前的养殖资源情况。养殖资源管理包括养殖场资源管理、服务机构管理、技术人员管理3个模块。1)养殖场资源:养殖场资源主要实现对规模场、生产基地、散养户、鱼塘等行业内相关场点的基础信息的采集和管理,可以分别以市、县、乡为单位统计,并生成统计报表;采用电子地图的展现形式实现对养殖场资源数据的空间展示。同时可以通过图形要素查询属性信息,如点击地图中一个养殖场可以查看该养殖场的养殖场基本情况信息(见图4)。2)服务机构:服务机构管理实现对全市水产养殖服务机构的记录管理。包括水产站、防疫站、检疫站、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贸易服务中心(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早夜市)及专业协会等各级服务机构的部门名称、机构领导、地理位置、联系方式和业务范围等详细信息。系统可通过电子地图对数据进行直观空间展示,可以通过图形要素查询属性信息。3)技术人员:技术人员信息实现对全市水产技术人员的记录管理,包括对技术人员的基本信息、资质等全方位的管理和调配。主要完成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码、资质认证、所属单位、职责、业务范围及其他相关信息的维护管理。

   1.2.1.3水域资源管理水域资源管理是对全市水域资源进行统一的信息化管理。采用电子地图的方式,展现全市水域资源分布,用户可以一目了然的查看当前水域资源情况。水域资源管理包括水域资源、水生生物2个模块。1)水域资源:水域资源是对全市水域资源进行记录和管理。实现对水域名称、所在地区、水深、水体、水质、水流、底基物质和水面面积的记录管理。同时采用电子地图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直观展示。2)水生生物:水生生物是对全市水生生物信息进行记录和管理。实现对水生生物名称、所在地区、所在水域、水质、数量、生长状况、利用开发现状等信息进行管理。

   2.2.2水环境监测管理水环境监测实现对北京市水源环境监测信息的记录管理以及分析决策。通过对北京市水环境质量数据进行统一的上报、汇总和分析,及时掌握全市水质变化情况,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同时可以对全市水产养殖环境的治理和改善、实现水产无公害养殖提供数据基础。系统功能包括水环境信息上报、信息管理、统计分析、监测预警。1)水环境信息上报:各个区县、乡镇数据填报单位,根据指定的报表,填报当前水环境数据。填报数据采用在线实时填报的方式。2)水环境信息管理:水环境信息管理是对各单位上报的数据进行管理维护。3)监测指标统计:监测指标统计是对上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数据统计、统计图表等功能。数据统计是对各级单位上报的数据,按照年度,水源地,监测指标等分别进行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生成相应的统计分析图表,包括柱状图和折线图等(见图5)。4)监测预警:对水环境信息的某些监测指标进行预警。当某一水域的环境监测指标超过某一阈值时,系统进行预警。

   1.2.3信息信息是指水资源信息、水环境信息以及休闲垂钓信息的网络系统。信息首页导航栏为首页、水资源信息、水环境信息、休闲垂钓。1)信息页面:信息页面包括养殖场资源信息公告、水域资源信息公告、水生生物信息公告、水环境信息公告、休闲垂钓等内容(见图6)。2)水资源信息:展示养殖场资源、水域资源信息。3)水环境信息:展示全市水环境信息。4)休闲垂钓:以网站作为宣传手段,将北京地区休闲垂钓的相关攻略展现出来,包括地点、最佳时间、交通、特色、美食、注意事项等内容,方便垂钓爱好者和广大市民了解。

   2系统实现

   水产资源管理和水环境监测管理系统采用B/S模式,选用JaVa为基础开发平台,辅以oracle为后台数据库,采用电子地图的展现形式,建成集水产资源管理和水环境监测管理于一体的水产业务系统,并面向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水产信息服务。oracle数据库是目前数据库业界应用最为广泛、安全性最高、技术最为成熟的数据库系统,可移植性好、使用方便、功能强,oracle技术在支持Java技术、Soa架构、面向对象等技术方面表现非常优秀和卓越,可为北京市水产资源和水环境监测管理提供强大的后台支持。该系统实现采用的核心技术有:1)Soa架构模式:系统的设计采用基于Soa架构,以满足随需而变的数据采集和综合管理的建设需求,最大限度的提高系统的可用性、扩展性,保护业主投资。系统的建设基于标准规范,建立面向农业信息服务系统的农业信息数据规范,为系统的广泛应用与应用示范及集成共享建立了数据基础,采用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应用与开发紧密结合的建设模式。2)异构数据处理:集成运用了信息采集、统计分析以及多源异构数据处理技术,实现检测数据的实时采集、即时汇总和综合分析,保障了信息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与可用性。3)多技术辅助决策:综合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集成空间分析处理、快速的信息采集以及准确的空间定位等功能对水产资源和水环境监测及统计数据的有效管理与综合展示,为北京市水产资源和水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

   3结论与讨论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篇6

关键词:云社保;社会保险;信息化;研究

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对社会保险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笔者将分别从:基于云社保下对社会保险产生的影响、云社保应用原则分析、促进社会保险信息化管理的对策分析,三个部分来阐述。

一、基于云社保下对社会保险产生的影响

云社保的建立不论是对个人或是对服务人员均产生了一定影响,首先,对于个人而言,社保信息化建设提高了管理的规范性,为人们构建了快捷服务体系。经笔者研究,我国社保信息建设经历了许多阶段,从业务处理信息化、系统建设规范化、金保二期工程、公共服务多样化等,目前我国许多省市均建立了社保信息化管理系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其次,云社保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管理安全力度,众所周知,社会保险档案与每个参保人员自身利益相关,一旦泄露便会影响到人们的工作生活,电子档案的建立则充分避免了这一问题,与纸质档案相比,其保存时间更长,不易丢失。

二、云社保应用原则分析

由于我国社保事业发展依然处于发展阶段,还未成熟,且社保信息系统也会随着社保政策的转变而创新。云社保具有储存周期长,信息量大等特点。但在实际应用中,应遵循相关原则,分别为:可靠性、安全性、实用性、开放性及拓展性。所谓实用性,实际上是指,采用成熟技术或是利用性能较高的产品,但在实际应用中应避免过于追求高性能导致系统处理缓慢的问题;可靠性原则能充分保障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面对各种不可预见事故,都能有效恢复;安全性原则是指,系统具备诸多安全措施,可以满足用户访问控制、身份鉴别等各项要求;开放性原则是指采用开放式系统体系结构,但在实际应用中应避免采取缺乏统一标准的相关技术及产品;可拓展性原则是指,系统在一定周期内,其数据会随着保险业务发展而增加,系统应用更加便捷、灵活。

三、促进社会保险信息化管理的对策分析

综上,笔者对云社保的应用原则进行了分析,为促进社保信息管理效率,相关部门应采取相应对策,笔者将从以下方面来阐述:(一)增强领导意识领导意识对于社保信息化管理而言起到至关重要的问题,据此为促进社保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有效提升,首先应增强领导意识,相关领导应审时度势,跟紧时代潮流,构建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将人员、文化、目标等因素融入其中。信息管理系统一旦投入使用变会对管理工作带来诸多影响,其影响不仅仅是好的,同时也会出现坏的,领导应意识到这一点,并加强对新技术的研究,不盲信同时也不排斥。(二)优化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是信息系统的基本保证,因此,必须积极地建立健全系统安全的对应机制,进而增加信息安全防范和控制,从而保证使用中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处于安全的环境中。通过建立一些的信息方位功能,不断强化社会保险信息系统使用安全性能,从而为社会保险信息系统中的信息管理提供良好的保障。加强信息系统在应用中的安全与规范;加强对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方面,还需要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在应用中不会被一些非法用户恶意地篡改,切实为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安全使用提供良好的保障。(三)科学设计信息系统在现代工作应用方面,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信息系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在信息管理中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使得信息资料能够更加便捷、迅速的为用户的实际需求服务。然而在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中,就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需要对信息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真正为信息保护带来较大的帮助。在进行信息系统建立之初,设计人员需要研究以往系统中所出现问题,然后结合当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提取出有用点,为即将要设计系统提供良好技术指导。

四、结束语

云社保的有效运用是人们日益关心的重要问题,管理人员需要加快研究信息系统的良好管理方法,更好地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为人们提供更好地社会保险信息化系统服务。本文中所提出的几点改进策略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健勋.云社保对社会保险信息化管理的影响[J].科技传播,2016,13:98-99

[2]何扬.社会保险信息化管理的优化措施[J].现代商业,2012,33:136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篇7

关键词:档案信息系统电子化管理

1、引言

目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程远远滞后于整体信息化的进程,档案管理水平与信息化高速发展不相匹配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

第一,大量纸质档案数量不断增加对现有库容带来极大的挑战,纸制档案面临无空间保存的窘境。

第二,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形成设计和生产异地并存的模式,这种状况不但给档案信息的归档、提供利用带来不便,更重要的是造成档案的更改、作废等信息传达不及时,这不但会直接给生产经营带来困难,还极有可能生产出废品,直接造成经济损失。因此,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经完全不能满足企业高速发展的需要。

第三,档案是一个单位知识资源的核心部分,也是知识资源管理的最基础部分,在创建创新型企业的大背景下,档案管理系统建设也是知识资源管理的需要。

因此,加快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步伐,更好地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是摆在企业面前的迫切任务,也是建设创新型企业中知识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系统需求与功能设计

2.1系统需求

系统需求的目标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提升档案管理水平、增强档案提供利用能力、确保档案信息安全、有效。

具体目标:

(1)建立档案系统信息化管理流程,实现各类档案归档计划的制定、档案移交、登记造册、借阅管理、作废、档案统计等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2)电子图纸档案和文书档案实现电子化文件级管理;产品档案、科学研究档案、会计档案、生产经营档案、人事档案、声像实物档案、设备档案和基本建设档案等保存纸制档案,系统将对上述档案分类、案卷目录进行信息化管理;实现异地产品电子图纸档案和产品档案及时有效归档。

(3)增强档案提供利用能力。

(4)增强档案的综合检索功能;及时档案变更、作废信息;实现公司各类电子图纸档案异地晒印申请,异地晒印;有条件地向公司本地和异地使用者开放档案信息。

(5)建立电子档案系统的档案灾备中心和档案存储介质中心;采用水印和电子签章技术,确保归档文件的有效性、合法性、防篡改、防抵赖。

2.2功能设计

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如下功能:归档计划制定、收集整编、档案管理、提供利用、系统维护和与其它系统的接口等。

2.2.1归档计划制定

归档计划是档案馆和归档单位共同制定的归档内容的计划单。主要适用范围为文书档案、会计档案、实物档案、声像档案、生产经营档案、产品档案、科研档案、设备档案、基建档案、人事档案等。

2.2.2收集整编

档案的收集整理是档案工作的重点,也是工作量最大的工作,因此通过管理办法明确归档范围、归档要求、归档时间、归档责任和流程,通过应用系统提供收集手段、自动整理功能、归档流程的控制和管理是系统建设的关键部份。

收集整编功能主要包含文件收集、档案移交清册形成、归档文件整理、归档文件审核和归档整理等。

2.2.3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功能主要包含电子图纸档案管理、产品档案管理、科研档案管理、基建档案管理、设备档案管理、文书档案管理、声像档案管理、实物档案管理、会计档案管理、生产经营档案管理、人事档案管理和鉴定销毁管理。电子图纸档案管理中包含电子图纸更改管理和电子图纸晒印管理。

2.2.4提供利用

提供利用功能主要包含档案检索、借阅管理、年报统计和档案进出登记等。借阅管理主要包含对实体档案和电子档案的借阅管理。

2.2.5系统维护

系统维护功能主要包含权限管理、数据维护、数据转换、档案设置、数据字典维护、口令修改、参数设置、数据备份和恢复等。

2.2.6与其它系统的接口

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与其它系统的接口主要实现电子归档数据的直接对接。

3、设计原则

3.1实用性原则

软件系统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技术人员与操作者的要求和建议,一方面要使软件的人机交互界面友好,布局合理;另一方面要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尽量将用户所要进行的操作包含在同一界面内。

3.2信息集成原则

强调系统中信息的一致性和在其范围内的共享。

3.3开放性原则

软件内核与外界的接口应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可移植性,动态数据库和静态数据库的数据结构、表结构、视图结构都应遵循特定规则,程序编码应尽量采用信息屏蔽原则和不使用语言标准文本以外的语句。

3.4利用面向对象技术原则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综合运用面向对象语言、面向对象的运行环境,也可以和结构化设计方法结合使用。

3.5可伸缩性原则

系统能够根据档案分类、整理规则的改变,在较长的时间内适应管理环境。

3.6高可靠性原则

系统要满足高可靠性要求,服务器应有容错、容灾设计,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3.7易操作原则

针对档案管理及利用人员进行设计,操作上要尽量简单,方便。

3.8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要求包括网络、系统、应用和数据等方面,系统应提供全面的安全性措施。采用一定的技术并与相应的管理制度相结合,以保证系统安全运行,防止可能发生的错误;设置严格的权限管理体系,合理授予合法用户权限,防止非授权用户对系统的操作;充分考虑应用层的安全性,做好信息资源的访问控制。

4、结语

档案管理信息系统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信息技术,实现了归档计划制定、收集整编、档案管理、提供利用、系统管理和与其他系统的接口。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实施,严格的控制了档案归档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及时性;实现了档案数据的信息化和资源共享。目前,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正在信息化实施中。

参考文献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篇8

关键词:信息系统;网络;安全

1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原则

(1)物理隔离原则。为确保信息安全,信息系统必须与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实行物理隔离。(2)分域分级原则。信息系统应根据信息密级、使用单位行政级别等级划分不同的安全域并确定等级,按照相应等级的保护要求进行防护。(3)信息流向控制原则。禁止高密级信息由高等级信息系统或安全域流向低等级信息系统或安全域。(4)最小化授权与分权管理原则。信息系统内用户的权限应配置为确保其完成工作所必须的最小权限,网络中账号设置、服务设置、主机间信任关系配置等应该为网络正常运行所需的最小限度,并使不同用户的权限相互独立、相互制约,避免出现权限过大的用户或账号。(5)技术与管理并重原则。信息系统应采取技术和管理相互结合的、整体的安全技防措施。(6)标注化原则。设计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行业标准、国家相关部门的强制标准等,确保系统质量。(7)安全产品选型原则。企业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必须选用可靠有效的安全产品,如具备国家相关管理机构检测证书的产品。(8)实用性原则。系统要力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际环境需要,充分考虑系统应用业务的特殊性,把满足用户需求作为设计的第一要素。(9)适度安全原则。要在安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确定防护程度和安全措施,避免弱保护和过保护,保证安全措施切实可行,达到最佳防护目的。(10)动态防护原则。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威胁攻击手段的变化,企业信息系统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安全保障措施,及时进行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技术和设备的升级换代。

2建设目标

根据对信息系统的现状分析、安全风险分析、安全保密需求分析,按照相关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遵循前述原则,建设科学合理,符合安全保密需求的信息系统,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安全防范能力。

3建设内容

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包括物理安全、运行安全、信息安全保密以及安全保密管理四个方面的内容。(1)物理安全。物理安全是指信息系统的环境安全、设备安全、介质安全。(2)运行安全。运行安全包括备份与恢复、病毒防护、应急响应、运行管理。(3)信息安全保密。信息安全涉及内容包括身份鉴别与访问控制、密码保护措施、电磁泄露发射保护、安全性能检测、边界安全防护、硬件系统安全、信息完整性校验、安全审计、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安全。(4)安全保密管理。包括安全保密管理策略、安全保密管理制度、人员管理、物理环境与设施管理、设备与介质管理、运行与开发管理、信息保密管理。

4企业信息系统安全建设

(1)网络综合布线。a.选择具备资质的施工单位;b.线缆选择光纤与屏蔽线;c.布线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标准;d.交换设备选型应考虑未来企业信息化业务发展的需要;e.根据业务、密级以及知悉范围划分VLan,并创建aCL,实现访问控制;f.优化网络配置,禁用暂时不用端口,对接入终端采用ip+maC+端口绑定策略,防止非授权接入。(2)安全域。根据信息系统的信息密级划分不同的安全域并确定等级,按照相应等级的保护要求进行防护。按照上述原则,一般将单位信息系统划分为重要应用安全域、一般应用安全域、办公安全域、管理安全域等四个区域,如图1所示。图中每个区域代表一个安全域,安全域前端架设防火墙,通过防火墙设置访问控制策略,仅开放必要端口及ip,控制信息流向,实现安全域间的访问控制。(3)交换机安全设置。全部交换机配置为SSH加密方式通信,对接入端口采用ip+maC+端口绑定方式,禁用暂时不用端口,实现网络层的身份认证。(4)安全产品部署。a.全部终端纳入域控管理,通过主域控制器将安全策略下发至终端,如实名登录、密码管理、屏幕保护等策略,实现系统层身份认证。b.创建补丁分发系统,为全部终端定期升级系统安全补丁,完善系统的安全可靠性。c.全部终端安装网络版杀毒软件,由系统管理人员定期导入最新病毒库升级包,全网下发,制定杀毒策略,统一查杀网络病毒。d.终端输入输出端口严格管控。终端安装审计、打印管理、输入输出管理安全软件,防止非授权移动存储介质在信息系统中使用,对系统中的打印行为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严格管控,从而降低或杜绝失泄密事件的发生。e.重要关键设备、服务器冗余备份。对系统中的核心交换机、防火墙采取在线或离线方式备份,避免因设备损坏造成网络通信中断,影响公司业务工作的开展;对重要部位的供电线路采用双路供电+ups方式保障供电安全;对重要的核心业务服务器数据采用在线即时备份以及数据远程异地备份的方式,确保数据完整、准确、安全。f.定期对系统进行漏洞扫描分析,发现系统中存在风险与漏洞,及时对系统修复完善。g.部署统一的日志存储及分析系统,统计分析系统重要关键设备的生成日志,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5)制定应急响应预案,保证数据安全。应急响应预案的制定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应根据事件的等级制定响应流程,明确管理责任及责任主体,同时还需要在日常进行针对性的应急响应培训教育与演练。

5结束语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篇9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首先,课程的综合性较强,涵盖了旅游管理专业与信息技术两方面的内容,教师很难把握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深度,很多高校将其等同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其次,大多数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行文理兼招,加大了学生在信息技术知识等掌握上的基础差异,使得教师在教学内容和进度的安排上很难把握。此外,该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酒店、旅行社、旅游地等主要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指旅游管理软件基本的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运用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能力,特别是能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提出合理的系统需求,以指导信息系统开发的能力,这也是未来旅游企业Cio必须掌握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团队必须具备相关的实践教学能力。上述问题是大部分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也制约着“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2“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2.1课程定位与教学实施方案总体框架

2.1.1课程的定位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主要涉及信息通信技术(iCt)在饭店、旅行社、旅游目的地等旅游行业管理中应用的内容,运用信息通信技术处理旅游行业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关键,而加强实践教学是提升这一能力的重要手段。课程基本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涵盖了旅游管理信息的基本概念、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组成及相关技术;饭店、旅行社等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实务;电子商务系统的相关技术及其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等。课程能力培养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旅游信息管理技术有一个全面清晰的框架概念,掌握旅游信息管理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基本应用原则和操作方法,了解和掌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全面了解并熟悉饭店、旅行社、旅游地以及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内容,为今后从事旅游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并能为从事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工作起到铺垫作用。

2.1.2教学实施方案的总体框架

一是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与传授。如何合理地构建该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使之准确地反映课程教学的重点,体现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和系统性;如何处理教学难点和重点,使学生能真正地理解所传授的知识点。二是旅游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如何建立系统化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际操作能力训练体系,使学生可以获得旅游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本方案从课程的基本描述和整体安排,旅游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方法等方面,阐释了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主体内容。

(1)基本描述和整体安排。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或大类课程,先修课程包括饭店管理、旅游社管理以及旅游目的地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也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库基础等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学时安排64课时,其中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各32课时。实验教学可以单独开设。

(2)旅游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方法。由于对该课程究竟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认识不清,加之没有合适的实践课程教材,目前,关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各高校该课程教学的薄弱环节。从课程定位可知,该课程实际应用能力包括旅游管理软件基本的操控能力,以及通过信息系统提升旅游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能力,还要能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提出合理的需求以指导信息技术系统开发的能力。因此,可以结合学校实际,编制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践指导用书,根据上述能力培养目标,组织实践教学知识体系,提出实验课程要求,并安排一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2.2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有两种:一是围绕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体系展开,即“旅游信息管理基本概念—旅游信息管理基础技术—旅游管理应用系统—旅游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二是围绕旅游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体系展开,即“旅游信息化管理概念—信息技术与旅游业的关系—旅游行业信息化管理—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旅游支撑体系信息化管理”。目前多数高校以第一种方式来组织教学内容,且在师资方面,主要由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承担。该方式强调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科研究性,以信息管理及系统开发为课程的核心,贯穿整个教学内容。该方式教学要求高,教学难度较大。第二种方式侧重从旅游行业管理流程、旅游产业供、需管理流程、旅游企业内部管理流程的信息化来组织教学,涉及到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类型与作用、网络的类型和选择、信息设备的选择等基本知识,而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等信息通信技术的知识很少涉及。目前,该方式因其教学内容在旅游专业上针对性、实用性更强,教学难度有所降低,也在不少高校展开。由于本课程是面向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旅游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是第一位的,信息技术应用理论体系必须服务于旅游管理发展的需要,换句话说,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明白怎样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管理中,能使信息技术在管理中发挥最大作用。

2.3重点和难点的解决思路

明确课程教学的重、难点,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这要求教师能从学生的角度,体会学生学习的困惑,反思教学设计中的不足,改进教学方法,真正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本课程的知识重点在于根据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原理,结合旅游业管理的特点,研究和探讨旅游业的信息化管理原理和方法。如某类型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能解决什么管理问题,怎样支持企业运作等。同时,也要能根据自己旅游管理专业的特长,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提出合理的需求指导和设计思路。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并不需要精通信息通信技术本身,因此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相关的技术传授不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只需要掌握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原理。否则,只会徒增本专业学生的负担,增加教学难度,使其迷失在技术学习的漩涡中。当然,即使如此,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原理、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需求和设计,依然是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教师在研究教学内容及其组织方式的同时,更要对教学对象进行深入研究,把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思考和探索教学内容中重点和难点的解决对策。

(1)选好教材;

(2)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

(3)推行“行业环境模拟化”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实践中,引进行业版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打造行业模拟环境,鼓励学生参与旅游企业信息管理方面的实习和实践,使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运营。

2.4实践教学环节与考核

从课程定位可知该课程需要重点提升学生多项实际应用能力,而实践性教学是培养这些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重要特色,也是培养旅游行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为了系统地展开实验教学,可以把本课程实验分解成以下几个循序渐进的模块:办公自动化、数据库设计、旅游业管理信息系统操作、旅游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实验主要学习word、excel(或wpS)的高级应用,在先修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的基础上,加强操控普通办公软件的能力。数据库设计实验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的认识,掌握设计步骤和原理。需要说明的是,本课程安排的数据库设计实验的目的,只是让学生掌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并非要求学生进行专业的软件设计,因此可以选择相对易学易用的access进行实验教学,并且可结合旅游企业管理需求的实际,开展小型管理信息系统或部分模块功能设计和实现,如酒店前台的预定、接待、客房、收银等部分管理功能的实现,将原来以验证性为主的实验变为综合设计性的实验。旅游业管理信息系统操作实验主要以酒店与旅行社等市场主流软件进行教学,切实提升实操能力,避免只使用教学版的模拟软件,可以使用多款软件比较教学,使学生具备“普适”的行业软件操控能力。该模块是实践环节教学的重点,除精讲操作步骤外,可采取角色扮演、虚拟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需要客观、公正、科学的实践评价。建议采用过程与结果并重,学生、小组、教师多方参与的方式实施。课程考核方面,可为笔试和上机操作两部分,终评成绩建议按平时20%、上机操作20%、笔试60%的比例计算。其中,笔试采用闭卷形式,重点考查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上机部分重点考核学生对行业(主要是酒店和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可要求学生模拟给定的工作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项操作。

3教学效果与讨论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篇10

一、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特征

1.以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化管理为目标,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决策职能,这与以实现会计核算业务计算机处理为目标的会计电算化不同。

2.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环境重构会计模型。会计信息化将对传统会计组织和业务处理流程进行改造,按现代管理模式重组会计组织和会计流程,可以支持“网上企业”、“虚拟公司”等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

3.会计信息化将按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思想来构建会计信息系统。横向上,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其他子系统有机结合,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化不仅考虑到信息技术本身的运用,更多考虑的是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影响

二、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一)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1.信息流与单证流相脱节,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形态发生变化

当企业的信息系统大规模联网后,数据可以跨部门、跨地区传输,而记载这些数据发生的纸质原始凭证却不可能以同样的速度在需要这些数据的部门之间进行传递,有些电子交易甚至没有产生纸质凭证。这种情况下,会计记账时难以取得数据发生时产生的纸质凭证,而只能依赖原始数据管理部门的数据处理凭证,如业务部门的数据交换凭证等。企业信息系统的越发达,数据的共享性越高。然而,在数据共享的同时,数据的使用部门往往要无条件接受共享的数据,难以审查数据发生时的原始凭证。

2.会计人员对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依赖性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随着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信息系统管理越来越专业,企业信息管理人员的作业越来越重要,特别是会计信息系统融入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之后,会计信息系统也有企业的信息系统管理人员进行管理与维护,信息管理人员掌握会计核算的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而由于会计人员的计算机能力知识相对缺乏,在进行一些特殊的会计处理时,只能有计算机人员帮助,而在解决问题时,会计人员有时需要提供本人的代码和密码,是信息系统管理人员轻易掌握会计人员设定代码,并且信息管理人员可以利用会计人员的密码进入会计系统。此外由于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漏洞,或者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某些过失,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在进行系统维护过程中有意或者无意改变了数据库中的数据,或者有意无意改变了会计关系式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对会计组织的影响

在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进行集成后,由于会计信息和业务信息可以实现集成和同步,会计核算工作量大大减少,会计部门中各个岗位会进行合并和重新设立。而在多级核算的企业,会计核算管理层次会减少,会计管理职能可能相对集中到总部,控制职能相对集中,整个会计组织呈现扁平化的趋势。而在业务过程高度集中网络组织中,可能出现各个职能业务相互融合的情况,因为企业员工可以在信息系统的帮助下完成以往需要多个部门完成的工作。

(三)会计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的影响

企业普遍使用电子交易方式、自动化生产系统和网络节点(既可以是企业内部网络节点也可以是企业外部网络节点)之间电子化的服务方式,使得信息的记录、维护、报告主要由业务驱动。即在业务发生时触发信息过程的处理,记录,存储和报告相关的信息,若某个业务发生事件发生时可以确定出相应的会计记录,会计原始数据的采集就移向各个业务节点,或者说,是由企业信息系统负责会计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的采集。如认为在“向客户开票”事件发生时,既可以确认销售,则将该笔客户发票记录和相关的数据记录相应的会计数据库。

(四)对会计人员的地位和作用的影响

会计人员应该尽量减少对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依赖,利用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首先,会计人员将在企业的战略决策活动中起到“先遣队”的作用,原因在于:会计人员需要分析与管理业务风险,此外还要分析企业发展的机遇,并对要发展的业务进行效益成本预测;其次会计人员将真正成为企业业务的综合管理者,总经理的最佳候选人,原因在于会计人员要了解全部业务过程及规则,并从会计角度对业务过程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因而承担者综合管理任务;第三,会计人员将是企业管理层与基本作业层之间的联系人,因为企业会计的职能是对企业各项业务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通过会计人员从事的各项会计业务活动才可能将企业的管理与作业(如经理人员与生产线)连接在一起;第四,会计人员必须参与到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中,并与企业信息人员一道完成对信息系统及其资源的管理。原因是会计人员只有分析企业的全部业务活动,了解与业务过程对应的信息处理过程,才能确定在信息系统中需要设置哪些内部控制程序以及何时触发会计原始数据记录。而信息系统作为信息社会企业中重要的战略资源,必须进行相关的控制和绩效度量,这些工作离不开会计人员的工作;第五,未来的会计部门或者会计人员应该成为企业各种管理规章、业务活动处理规程以及资源、技术应用标准的重要提供者之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而且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检查的方法,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对会计理论和实践必将产生深远影响。面对这种发展趋势,会计人员必须重新审视有关会计基本理论,不断挖掘新的理论内涵;会计人员必须转变观念以适应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新型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必须参与到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中,并与信息人员一道完成对信息系统及其资源的管理。(作者单位:神华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何日胜.会计信息化产生的背景及对会计实务的冲击.财会研究,2005,(11):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