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制作技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2:15

电影制作技巧篇1

   1、不规则物体建模的制作技巧

   物体建模在3D动画电影制作中占据重要地位,物体建模不单是动画电影制作的核心部分,更是全部贴图和材质的载体,还是灯光渲染的对象,3D动画电影的效果是基于物体建模存在的。因此,3D动画的物体建模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必将耗费大量时间和制作经历,物体建模方法包括多边形物体建模、细分曲面物体建模和nUBRS建模等。在3D动画电影实际制作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物体模型采用不同的建模方法,因此,设计人员掌握多种建模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在3D动画电影《和气四瑞》中,主要包括四种模型,分别是大象、猴子、小鸟和兔子,同时组成动画电影的还有不同场景。对这四种模型的结构进行深入分析之后,可以发现透明都属于不规则物体,而且难以分解成多个规则的几何形体,由此,对这种物体的建模可以采用细分曲面建模方法。首先,利用基本的几何形体创建出简单的模型形状,再利用网格、网格平滑、多边形、降噪等工具对物体模型的细节部分进行划分。细分曲面物体建模技术能够采用任意的多面体来控制网格,再根据自动生成的网格来平滑曲面。由此可见,细分曲面物体建模技术可以包括各种各样的网格形状,进而形成不同类型的物体脱皮结构,始终保持物体曲面的光滑性。而且,细分曲面物体建模技术的最大优势就是对细节的划分,即使增加物体的细节部分,也不会造成整体复杂化和结构化,同时能够始终保持细节部分的光滑性。

   2、添加贴图和材质的制作技巧

   材质是3D动画电影中物体的外观属性,物体材质主要利用3DmaX材质编辑器制作而成。3DmaX材质编辑器中的材质分为标准材质和复合材质,例如混合材质、双面材质、多维材质、变形器材质等。将贴各种类型的图像加到材质上就称作贴图,贴图可以详细展现物体表面的纹理形象。在3D动画电影制作过程中,为动物添加贴图时经常采用的技术是凹凸贴图技术,凹凸贴图技术的制作原理是:将贴图中较为黑暗的区域作为地处,较为明亮的区域作为高处,通过photoShop制作软件可以很快实现设计人员所需的凹凸贴图。在对3D动画电影中花草树木进行贴图时,主要采用透明贴图技术,其原理是利用贴图的明亮度来准确控制花草树木的透明度,同样,透明贴图也是基于photoShop制作软件实现的。

   3、创建角色骨骼的制作技巧

   3DmaX制作软件中的Cat属于多足角色骨骼设计插件,可以实现双足动物到多足动物的骨骼创建和搭建过程,同时可以任意添加骨骼控制器,节约了设计人员定义不同动物骨骼的时间。而且,Cat多足角色骨骼设计插件还能够提供跑、走和跳等动态骨骼设计,可以帮助设计人员轻松实现动态化、个性化和细节化的角色设计。Cat与传统CS骨骼设计相比来说,不但可以自由实现曲线动画调节,还可以完成动物骨骼的拉伸动作。Cat多足角色骨骼设计插件自带的肌肉弹性动画,适合3D动画电影制作中高写实角色的创作。Cat骨骼系统的自动读取Bip文件功能,能够轻松实现捕捉相应文件,将完成调节的动画存储到Bip类型文件中,有助于将不同动态混合融合在一起,呈现出真实的、令人满意的骨骼设计。因此,Cat多足角色骨骼设计插件实现的动画效果更加逼真。

   4、角色骨骼蒙皮的制作

   “蒙皮”指的是将物体模型和骨骼绑定在一起,只有将物体模型与骨骼进行有效结合绑定之后,才能实现物体角色和骨骼的共同运动,产生动作过程中的变形。3DmaX制作软件中的Skin和physique是蒙皮制作插件,这两种插件与蒙皮制作的原理基本相同,主要是利用调动权重值使物体骨骼可以驱动网格物体,但是,这种插件与Bonespro蒙皮插件相比来说其效果非常一般。Bonespro蒙皮插件属于智能化外部插件,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在节约大量设计制作时间时,还可以提高蒙皮制作的动画效果。

   5、添加灯光和摄影机的制作

   首先,在3D动画场景中准确设置摄影机的位置,根据动画场景的真实效果和大小远近来完成灯光添加。对于单帧画面来说,应该选用“三光源照明”布光理论,“三光源照明”包括补光源、背光源和主光源。在动画场景中添加灯光过程中,必须将主体光位置和光源强度确定好,之后才能进一步设置辅助光源的位置和强度。最后,添加灯光装饰和背景,采用这种添加灯光的方法存在以下几点优势:一是更好地反映3D动画场景的真实感;二是使观众有着身临其境的体验;三是有效减少了物体建模和贴图的数量,还能使动画场景生机勃勃;四是烘托动画电影中的场景和气氛。

电影制作技巧篇2

在电影行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影视制作技术与观众欣赏能力的提升,迫使电影作品的制作和处理技术急需提高和完善,而电影的整个制作过程恰好是由一个个镜头所组成的,作为其中最基本的单位,对其使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会给观众呈现出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和感受,在漫长的电影发展历程当中,对于镜头的处理技术已经衍生出众多种类,为了将电影视觉风格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加强对以提升电影视觉风格为目的的镜头处理技巧的研究与分析十分必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对镜头语言的诠释

近些年来,镜头语言的概念逐渐在电影行业内流行起来,尤其在镜头本身已经成为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视觉元素的基础上,镜头语言的有效利用,无疑会让电影在视觉风格的呈现上锦上添花。事实上,所谓镜头语言,是由电影制作者运用镜头的组接技术将一个个电影画面连接起来,进而表述出一种情感或思想观念,从电影专业的角度来说,便称之为镜头语言。经过长期的发展历程,当前的镜头语言可以被主要划分为固定与运动镜头两个主要的类别,电影制作者要结合电影的实际需要,从服装、道具、场景等不同方面对电影镜头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以便带给观众良好的连贯性和视觉效果,这些均需要进行不同阶段时期的连接、组合与处理,以保证镜头的完整性,当然诸如运动镜头包含了摇镜头、拉镜头、推镜头等具体不同的镜头处理技巧,需要依据不同的电影制作情况而定,如此才能体现出不同类型电影的不同视觉风格。

二、基于电影视觉风格的不同类型的镜头处理技巧研究

(一)针对镜头连接方式的处理技巧

电影的制作离不开镜头连接方式的处理,其中叠化作为最常见的镜头连接方式,对于电影视觉效果的增强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制作者通过对一组镜头进行连续不断的叠化处理,可以在电影视觉风格的营造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无论是从观众的角度为其创设出的视觉冲击,还是从电影自身情节、内容上的情绪渲染、视觉范围营造,都十分有利于后期电影上映的体验与效果的提升。同时,在镜头叠化速度与时间的长短方面的处理,也可以分别达到既定的视觉风格。

(二)电影镜头“定格”的处理技巧

在电影领域,所谓定格处理主要围绕丰富电影的视觉冲击效果和风格画面而实施,其中,瞬间静止的镜头画面给观众带来的视觉体验无与伦比,令人惊叹,通过在运动镜头的表现中采取突然静止的手段,以出其不意的悬念和视觉感受获得观众的欣赏。当然除此之外,很多电影在制作过程中会遇到后期剪辑的阻力,以定格方式的处理技巧可以有效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所以运用此种镜头处理技巧无疑给电影画面和内容的显现均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三)电影中大全景镜头的处理技巧

很多电影在拍摄制作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外景,而大全景镜头正是为表现电影的大场面视觉效果而形成的。尤其在很多充满特效的好莱坞大片中,这种镜头处理技术常常被运用,比如:表现某位英雄人物的威猛形象时,必定会营造出令观众极为震撼的大场面视觉风格,而在运用该方式的过程中,同时要兼顾电影中局部的一些细节展示问题,比如《斯巴达300勇士》这样的视觉特效好莱坞大片,注意这项环节,必将形成较为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人物的思想和个性,而不止于仅仅为创设大场面视觉风格而使用,因此,在电影镜头的处理技巧当中,这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手段之一。

电影制作技巧篇3

赵志强 王冬梅

[摘要]调侃语是现代电影中常见的表达形

>>大家都来制作画面具有电影影调效果的技巧争议大片:公众心中的国产电影调查命脉的影调琉璃时空的影调国产3D电影与观众认同:一次观影调查的思考打印迷人的灰色影调窦文涛:调侃别人的,必然被调侃分式求值的常用技巧汉英口译的常用技巧会面常用的小技巧婚姻的另类调侃烘托主题的影调色调唢呐常用的演奏技巧探析数学求值题的几种常用技巧常用食物的冷冻与解冻技巧浅谈提高CaD使用的常用技巧浅谈常用调料的投放技巧(二)浅谈常用调料的投放技巧(一)浅析古代诗词常用的艺术技巧整式乘法运算的几种常用技巧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艺术>电影调侃语的常用技巧电影调侃语的常用技巧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电影调侃语的常用技巧――以冯小刚的电影为例

赵志强 王冬梅

[摘要]调侃语是现代电影中常见的表达形式,调侃语不能过于随意,有自己的固定模式和常用技巧。冯小刚的电影作品中,《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手机》等影片经常运用调侃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调侃语的运用上,共有8种方式,包括:诡谐、假设、引用、异语、对比、旁逸、示现、飞白等。在冯氏电影中,这些调侃技巧灵活地营造出一个又一个幽默诙谐的话语氛围。

[关键词]电影;调侃;技巧

调侃语是现代电影中常见的表达形式,好的调侃语是编剧或导演智慧的表现,调侃语也讲究技巧,并不是山南海北、随意为之的放纵行为,它有一些固定的模式。现以冯小刚的电影为例,说明其中的常用技巧。

一、诡谐

说话要合晴合理,不能违反逻辑或常理,这是人们在语言实践中应该遵守的基本准则。可是有时候故意说一些违反常理的话,却可以适应表达上的图书需要――诙谐。这就是“诡谐”。如《手机》中严守一对沈雪老师说的一段话:“今天早上我就招我们台长不高兴了,他让我写了一份检查,您要是急着用,我就先给你,错误虽然犯的不一样,但都是检查,先哄您得了。”哪有老师急着用检查的?严守一只是用这样的话语哄老师高兴,逗老师开心。再如《不见不散》中的一段对白,李清:“那天我在机场越想越冤,时差还没倒过来呢,怎么就回去了。后来我把心一横。”刘元:“把自己给卖了?”李清:“你怎么老挤对我呀?我把机票给卖了。”有钱回国,怎么还会把自己卖了,不合常规、出人意料的调侃,常常会产生滑稽离奇的表达效果。

二、假设

调侃有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嘴贫,话多。“假设”其实是电影人物故意找话说的一种表现。电影中的人物在话语中经常会受某些情景触发,设立一些假设,然后判断或推理在这种假设条件下可能会出有趣结果。《甲方乙方》中的姚远对书店老板说:“过过瘾就行了。和平年代真巴顿也得在家老老实实待着,撒野,警察照样抓他。”如果巴顿撒野,那会怎么样?新奇独特的假设激发起观众趣味横生的联想。再如《不见不散》中的一段对白,李清:“你这一年多都干吗呢?还在卖你的人寿保险呢?”刘元:“我现在卖墓地了。你要是打算把这把骨头埋在洛杉矶找我,哥哥我现在是玫瑰因墓地的agent。”一个“要是”带出一个不符合常规的假设,用假设来戏谑对方,往往会产生令人忍俊不禁的效果。

三、引用

创造性地引用现成的熟语或别人说过的话,以印证、补充、对照作者的本意。引用的作用因说话人的意图不同而不同,或精辟中肯,或风趣幽默,或生动形象。总之,能增强说话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例如,梁亚洲⒆樱骸澳慊访靼?粘上毛你比猴子还精。你环明白?”(《一声叹息》)熟语“粘上毛你比猴还精”风趣地描绘出梁亚洲的精明,大大增加了话语的活力。再如,李清:“那天你喝多了,出租车亡你还吐了我一身。”摄制组工作人员:“他肯定还往你手上写电话号码来着,而且一边写一边说:‘妹妹,什么时候走了单,想着你在美国还有一哥。’”(《不见不散》)征引主角刘元的项常话语,戏谑了他醉酒后的离奇表现。

四、异语

异语是有选择地使用非汉语普通话语词《如外语词汇》,使语言表达灵活多样,富于变化。异语的作用在于增强作品的生活气息,反映某种异域的情调。如,姚远:“待会儿你被捕的时候,别忘了把这花瓶丢下去。”厨子:“干吗呢?”姚远:“给同伙发暗号啊。一切都得跟真的一样。”厨子:“要息(日语)。”(《甲方乙方》)再如,刘总裁:“别跟你阿姨说我给你的钱,go。”兰兰(保姆):“够了?什么够了?”刘总裁:“这是英语,来是come去是go,现在go。”(《天下无贼》)刘总裁把英语和汉语结合起来表达,“洋泾浜”式的语言,饶有趣味。

五、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事件或情况,并列地举出来,使它们相互比较,相互衬托。这样可以更加突出某一方面,让人在比较鉴别中感受更深。如,南茜:“尤优,泰勒想知道你是不是认为皇帝的一生是个悲剧。”尤优:“no,他有很多漂亮女人,可以每天换一个,而且不用花钱,都是朝廷养着。我只有一个女人,还跟我离婚了。我的一生才是悲剧的。”(《大腕》)把皇帝和尤优这个普通老百姓放在一起叙述描写,相映相衬中,使人感到分外的鲜明夺目、趣味横生,生动活泼地表现出尤优的“悲剧”生活。

六、旁逸

有时,电影人物说话时会有意地离开主旨,加以风趣的插说。如《不见不散》中刘元的超常联想,李清:“原来住在小台北,那个区报纸是中文的,电视是国语的……有时候我就想啊,我是不是移民到广州了。”刘元:“还是郊区,太冤了!我很同情你。”李清:“就是。”刘元:“有比你更冤的。”李清:“谁呀?”刘元:“巴顿啊,他老家就在你原来朱的那个区。你想啊,人巴顿将军把整个欧洲都打下来了,万万没想到几十年之后他的老家都被中国人占了。你说他要是活到现在还不得给活活气死。”两人正在谈李清移民的感受,而刘元却突然旁枝斜逸,联想到了“巴顿”,轻松调笑的旁逸增加了言语的风趣、诙谐。

七、示现

电影人物为眼前的情境所触动,把实际上不在眼前的事物,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这就叫做示现。欣赏一下严守一在开会时模仿同事打电话的一段话:“肯定是一女的打的,费老,对面说什么我能给您学出来。开会呢吧?对。说话不方便吧?啊,那我说你听,行。我想你了,噢,你想我吗?嗯。你昨天真坏,嗨。你亲我一下,嗯。那我亲你一下,啵。听见了吗?”(《手机》)同事打电话的情景勾起了严守一丰富的联想,他频繁地使用一些叹词灵活地再现了对话,给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的感受。

八、飞白

电影制作技巧篇4

 

电影,是时空流转,是琐忆沧桑,是亦真亦假的如梦如幻。而影像只有流动起来才有意义。至于如何接续空间意义,往往在于叙事技巧的把握。 

关键词:电影;叙事; 非线性 

电影,是时空流转,是琐忆沧桑,是亦真亦假的如梦如幻。而影像只有流动起来才有意义。至于如何接续空间意义,往往在于叙事技巧的把握。 

 

一、电影与叙事的缘起 

 

电影叙事技巧的初步发展。 

埃德温·鲍特是第一个运用叙事连贯性与发展的原则的导演,他的《火车大劫案》(1903年)已经具有清楚的时间、空间和逻辑上的线索,传达给观众一个完整的故事,可以称为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原型。 

从1904年起,剧情片成为电影产业中最重要的形式。格里菲斯的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年)和《党同伐异》(1916年),其叙事语言的开创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特别《党同伐异》的四个故事之间在主题上有关,在时间上、情节发展上则大相径庭,叙事技巧无比精微。 

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好莱坞叙事风格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好莱坞电影风格经久不衰的一个原因是它的弹性。它能够应经济变革和技术革命,调整来自其他风格体系的影响和半个多世纪以来成千上万电影创作者各自的美学要求……简言之,如果好莱坞电影这一概念从历史角度讲十分有用,那么我们就不应该把它理解为一种静止僵化的实体,而应该把它看作是一套与历史旧在的实践。”其他风格则被好莱坞的阴影遮没。 

1.开创性的《公民凯恩》——叙事技巧转换,凸显人物性格。与好莱坞在制作技术上的激进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对传统叙事技巧近乎保守的迷恋,经典好莱坞电影的“整体功能就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讲述一个特定类型的故事”,非限制性的叙事技巧让观众即使只注意一个人物,也可以通过剧情获取剧中人所不了解或没听到的信息。但也易使影片变得平面且逻辑牵强。 

但时移势易,“古典惯例被改良、模仿,到最后被颠覆,它的透明性就慢慢地消失,变得不透明:我们不再穿透形式去看理想的自我意象,而是注视形式本身去检视和欣赏它的结构与文化吸引力。”美国电影学院在20世纪末评选百部优秀英语电影时,高居榜首的是《公民凯恩》。报业巨头凯恩病逝前,喃喃吐出“玫瑰花蕾”的遗言。记者汤姆逊访问了与凯恩接近的人、爱他的人和恨他的人,得到了不同的故事,但却始终无法解开谜团。最后,秘密也随着标有“玫瑰花蕾”的滑雪板一同烧掉了。“人生就是这么奇妙,瞬间能化为永恒,而拥有一切却会等同于失去一切,富可敌国的人物临死前最想念的,是幼时玩过的不值钱小玩意。现实本来就是坚韧的内在逻辑和丰富复杂性的混合体。”戏剧性的心理活动和迟缓的情节,往往让叙事者陷入预设陷阱难以自拔。而奥森·威尔斯却把非线性叙事技巧发挥到极致,将一个传媒大亨的人生经历由不同的见证者来讲述,用多角度叙事技巧表现凯恩的多元化性格。 

2.里程碑的《罗生门》——叙事技巧革命与深邃主题。在《公民凯恩》中,暧昧性来自由每个人不同背景所决定的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得出的不同看法、态度,片中的客观事实却是无可争议的。而黑泽明的《罗生门》讲述的不是一个复杂的凯恩,而是一起看似单纯的劫杀案,可是五个人证却各执一词。《罗生门》把《公民凯恩》非线性架构的“混淆”的模糊,改变成了某种“欺骗”的模糊,同一时间的同一事件却可以不断重新来过。

《罗生门》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原著,作者素以对人性无可救药的普遍悲观著称,而黑泽明沿用小说的视角构建影片叙事,在回忆的真实与错乱之间使叙事摆脱僵直的状态,直指人心。饥荒战乱、罪恶滔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彻底失去;猜疑、惊愕、心虚、恐慌,每个人都出于自身利益在叙述中改变了事实的真相,但真相本身已经不重要,黑泽明让人们把注意力从事实转移到人类内心的黑暗和时代的混乱。 

 

二、后现代叙事技巧与《罗拉快跑》的颠覆特质 

 

1.后现代的反传统叙事技巧。 

后现代的电影作者们,在叙事技巧上将精英文化的某些精髓渗入其中。如《广岛之恋》完全摒弃了传统的故事和线性的叙事,而通过大量的“闪回”和画外音手段表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梦魇。《低俗小说》中,昆廷·塔伦提诺则把正常的故事进程拆解成为不同空间发生的三个貌似无关的故事,并随着影片的继续将看似没有关系的人们联系起来。而德国1998年最卖座的电影《罗拉快跑》,则体现出多元性叙事技巧和强大的感染力。 

2.《罗拉快跑》。 

《公民凯恩》和《罗生门》,都是描述一个有着多种可能、却事先已经确知结局的封闭式的事件。而《罗拉快跑》则边缘而新奇。二段开场均是从电话开始,罗拉接到曼尼自暴自弃的电话后,就开始一刻不停的狂奔,去争取时间、争取钱、争取男朋友的生命,然后也是在争取自己的未来——每一次都有不同的人生——而罗拉的疾走是不变的,也是不容置疑的,向前、向前,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拼命的去奔跑,三个事件完全是平等的、平行的,而非虚实的关系。观众在情感上超越了时间,并且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同情罗拉。 

 

三、结语 

电影制作技巧篇5

论文摘要摘要:电影是非凡需要倚重叙事来实现意义表达的艺术。《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的叙事语言的开创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公民凯恩》把非线性叙事技巧发挥到极致。后现代的电影作者们,在叙事技巧上将精英文化的某些精髓渗入其中。《广岛之恋》完全摒弃了传统的故事和线性的叙事,《罗拉快跑》则体现出多元性叙事技巧和强大的感染力。我们本土导演们尚需对叙事技巧不断借鉴和探索,把故事讲得更出色。

电影,是时空流转,是琐忆沧桑,是亦真亦假的如梦如幻。而影像只有流动起来才有意义。至于如何接续空间意义,往往在于叙事技巧的把握。

一、电影和叙事的缘起

电影叙事技巧的初步发展。

埃德温·鲍特是第一个运用叙事连贯性和发展的原则的导演,他的《火车大劫案》(1903年)已经具有清楚的时间、空间和逻辑上的线索,传达给观众一个完整的故事,可以称为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原型。

从1904年起,剧情片成为电影产业中最重要的形式。格里菲斯的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年)和《党同伐异》(1916年),其叙事语言的开创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非凡《党同伐异》的四个故事之间在主题上有关,在时间上、情节发展上则大相径庭,叙事技巧无比精微。

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好莱坞叙事风格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好莱坞电影风格经久不衰的一个原因是它的弹性。它能够应经济变革和技术革命,调整来自其他风格体系的影响和半个多世纪以来成千上万电影创作者各自的美学要求……简言之,假如好莱坞电影这一概念从历史角度讲十分有用,那么我们就不应该把它理解为一种静止僵化的实体,而应该把它看作是一套和历史旧在的实践。”其他风格则被好莱坞的阴影遮没。

1.开创性的《公民凯恩》——叙事技巧转换,凸显人物性格。和好莱坞在制作技术上的激进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对传统叙事技巧近乎保守的迷恋,经典好莱坞电影的“整体功能就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讲述一个特定类型的故事”,非限制性的叙事技巧让观众即使只注重一个人物,也可以通过剧情获取剧中人所不了解或没听到的信息。但也易使影片变得平面且逻辑牵强。

但时移势易,“古典惯例被改良、模拟,到最后被颠覆,它的透明性就慢慢地消失,变得不透明摘要:我们不再穿透形式去看理想的自我意象,而是注视形式本身去检视和欣赏它的结构和文化吸引力。”美国电影学院在20世纪末评选百部优秀英语电影时,高居榜首的是《公民凯恩》。报业巨头凯恩病逝前,喃喃吐出“玫瑰花蕾”的遗言。记者汤姆逊访问了和凯恩接近的人、爱他的人和恨他的人,得到了不同的故事,但却始终无法解开谜团。最后,秘密也随着标有“玫瑰花蕾”的滑雪板一同烧掉了。“人生就是这么奇妙,瞬间能化为永恒,而拥有一切却会等同于失去一切,富可敌国的人物临死前最想念的,是幼时玩过的不值钱小玩意。现实本来就是坚韧的内在逻辑和丰富复杂性的混合体。”戏剧性的心理活动和迟缓的情节,往往让叙事者陷入预设陷阱难以自拔。而奥森·威尔斯却把非线性叙事技巧发挥到极致,将一个传媒大亨的人生经历由不同的见证者来讲述,用多角度叙事技巧表现凯恩的多元化性格。

2.里程碑的《罗生门》——叙事技巧革命和深邃主题。在《公民凯恩》中,暧昧性来自由每个人不同背景所决定的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得出的不同看法、态度,片中的客观事实却是无可争议的。而黑泽明的《罗生门》讲述的不是一个复杂的凯恩,而是一起看似单纯的劫杀案,可是五个人证却各执一词。《罗生门》把《公民凯恩》非线性架构的“混淆”的模糊,改变成了某种“欺骗”的模糊,同一时间的同一事件却可以不断重新来过。

《罗生门》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原著,作者素以对人性无可救药的普遍悲观著称,而黑泽明沿用小说的视角构建影片叙事,在回忆的真实和错乱之间使叙事摆脱僵直的状态,直指人心。饥荒战乱、罪恶滔天,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彻底失去;猜疑、惊愕、心虚、恐慌,每个人都出于自身利益在叙述中改变了事实的真相,但真相本身已经不重要,黑泽明让人们把注重力从事实转移到人类内心的黑暗和时代的混乱。

二、后现代叙事技巧和《罗拉快跑》的颠覆特质

1.后现代的反传统叙事技巧。

后现代的电影作者们,在叙事技巧上将精英文化的某些精髓渗入其中。如《广岛之恋》完全摒弃了传统的故事和线性的叙事,而通过大量的“闪回”和画外音手段表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梦魇。《低俗小说》中,昆廷·塔伦提诺则把正常的故事进程拆解成为不同空间发生的三个貌似无关的故事,并随着影片的继续将看似没有关系的人们联系起来。而德国1998年最卖座的电影《罗拉快跑》,则体现出多元性叙事技巧和强大的感染力。

2.《罗拉快跑》。

《公民凯恩》和《罗生门》,都是描述一个有着多种可能、却事先已经确知结局的封闭式的事件。而《罗拉快跑》则边缘而新奇。二段开场均是从电话开始,罗拉接到曼尼自暴自弃的电话后,就开始一刻不停的狂奔,去争取时间、争取钱、争取男朋友的生命,然后也是在争取自己的未来——每一次都有不同的人生——而罗拉的疾走是不变的,也是不容置疑的,向前、向前,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拼命的去奔跑,三个事件完全是平等的、平行的,而非虚实的关系。观众在情感上超越了时间,并且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同情罗拉。

电影制作技巧篇6

关键词非线性剪辑技巧;影视艺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7)182-0029-02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需求的追求欲望变得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电视台需要利用非线性编辑技巧,提升栏目片子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进而吸引更多的观众观看栏目片子。

1非线性剪辑技术

1.1非线性剪辑系统的作用原理

非线性剪辑系统的作用原理为:以视频卡为媒介,将与视频有关的输入信号源中的模拟信号转化成数字信号,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将所得数字信号压缩成数据文件的形式储存起来[1]。当上述工作完成之后,剪辑人员可以根据视频内容的后期处理要求,应用切换、叠画、加字幕等非线性剪辑技巧,提升影视艺术的渲染力。

1.2非线性剪辑技巧的应用优势

相对于其他技术而言,非线性剪辑技巧的应用优势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2.1视频处理便捷性优势

在视频处理过程中,非线性剪辑技巧的剪辑作用是基于时间线产生的。剪辑人员在利用这种技巧处理栏目片子的过程中,剪辑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要求,以时间线为参照,快速完成画面的复制、剪切等处理[2]。这种便捷化的处理模式减低了栏目片子的后期剪辑难度。

1.2.2处理效率优势

相对于线性剪辑技巧而言,非线性剪辑技巧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视频的处理效率。从本质角度来讲,非线性剪辑技巧的应用显著缩短的节目的制作周期,间接降低前期制作所需的成本。

2影视艺术的特性

影视艺术的特性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2.1综合特性和逼真特性

影视视频是由多种不同的艺术类别组合而成的,因此,在利用非线性剪辑技巧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影视艺术综合特性的保持。逼真特性是影视艺术的本质属性。在后期处理工作中,需要利用非线性编辑技巧将不符合这一特性的镜头、画面剪切掉,进而为观众提供更加生动、真实的观赏体验。

2.2视听特性

影视艺术是通过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在观众的脑海中形成印象的。其中,观众从这两种通道中获取的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比例分别为83%和17%。

3非线性剪辑技巧在影视艺术中的应用

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非线性剪辑技巧在影视艺术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3.1蒙太奇手法方面

在影视艺术中,蒙太奇手法可以在合理选择素材的基础上,利用切分整合的方式将不同的段落或镜头整合在一起,突出节目的主体,使得观众能够遵循节目的引导,进行思考和分析。蒙太奇手法与非线性剪辑技巧的整合可以将处理对象片子变得更加流畅。以切换这种非线性剪辑技巧为例,剪辑人员可以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或时间顺序,将利用切换技巧处理过的镜头合理组合在一起,使得它们能够为观众呈现出连贯的视频内容。

3.2应用类型方面

3.2.1画面轨道

在理栏目片子的过程中,画面轨道的应用可以使得视频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视觉效果。例如,当需要增强视频画面的层次性时,可以利用非线性剪辑技巧将底图与核心画面整合成同一个画面。

3.2.2音频轨道

非线性剪辑系统中的音频轨道双相对较多。为了增强节目的艺术表现力,剪辑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要求将相应声音利用适宜的音频轨道进行处理。例如,当视频在同一时间中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时,可以利用非线性剪辑技巧将一种声音逐渐下拉到无声状态。这种处理方式可以将声音的变化变得更加流畅。

3.2.3字幕轨道

非线性剪辑系统中设有独立的字幕轨道。在处理栏目片子的过程中,剪辑人员可以利用该频道对视频的字幕进行上滚、增加、全屏等处理,以此优化视频的视觉效果,达到吸引更多观众的目的。

3.2.4特效

非线性剪辑技巧中的特效类型主要包含字母特效、音频特效以及视频特效等。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需要根据节目的具体风格、观众兴趣偏好及节目内容等,合理应用特效进行合理处理。以节目的历史描述内容为例,为了增强节目效果,可以利用非线性剪辑技巧对音频进行特效处理,使得原本的声音变得更加浑厚,为观众营造出一种悠久的历史氛围。

3.3基本技巧类型

非线性剪辑技巧中的基本技巧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3.3.1切换技巧

切换技巧与叠画技巧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利用这种非线性剪辑技巧所处理镜头之间的独立性较强;而后一种技巧镜头之间的转换较为流畅。在剪辑栏目片子的过程中,切换技巧的应用可以将不同镜头的具体内容良好地保留下来。

3.3.2叠画技巧

从本质角度来讲,可以将这种非线性剪辑技巧看成是前后两个镜头之间的融合。在栏目片子剪辑处理过程中,叠画技巧的应用可以增强两个镜头之间过渡的柔和水平,降低观众对镜头变换的感知。与其他非线性剪辑技巧相比,这种技巧的融合性特点较为明显,其通常被应用在栏目片子的插叙、回忆以及想象等场景中。

3.4注意事项方面

为了保证栏目片子的处理质量,在运用非线性剪辑技巧的过程中,需要对以下几种问题加以重视。

3.4.1栏目片子节奏控制问题

从观众的角度来讲,当影视艺术的节奏失调时,观众无法从中获得良好的观看体验。因此,在利用非线性剪辑技巧的过程中,需要在保持栏目片子内容变动的协调性,进而增强栏目片子对观众产生的吸引力。

3.4.2静态画面与动态画面衔接问题

相对于其他部分而言,栏目片子中静态画面与动态画面衔接的处理难度较高。为了防止该部分的不合理处理影响节目效果,需要利用动静结合非线性编辑技巧,以栏目片子画面的主体为核心,保持静态画面与动态画面中主体运动轨迹的一致性。

3.4.3节目时间长度、色调的协调问题

当时长不一致时,栏目片子的节奏会出现混乱问题,影响观众的观赏体验;当栏目片子两个镜头之间的色调反差较大时,会使得观众产生不连贯的视觉效果。对此,在应用非线性剪辑技巧处理栏目片子的过程中,应该保证不同镜头之间色调及时长的一致性。

在非线性编辑技巧中,突然性编辑技巧形成的视觉效果为节目镜头的突然变化。除了有特殊要求的处理部分之外,应该利用逐渐过渡的非线性剪辑技巧处理各个栏目的片子。

4结论

非线性剪辑技巧主要包含切换、叠画、加字幕等内容。在影视艺术中,剪辑人员在利用非线性剪辑技巧改善画面质量、剪辑多余镜头时,应该注重保持不同镜头中色调、时长的一致性。此外,当某部分同时涉及静态画面和动态画面时,应该根据画面中主体的运动轨迹对二者进行融合处理,进而为观众提供更加流畅、自然的观赏体验,同时提升观众对栏目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电影制作技巧篇7

关键词口述资源感性质量媒介转化艺术体系

分类号G255.73

Doi10.16810/ki.1672-514X.2016.12.009

StudyonaudiovisualartoforalResourcesinLibrary

YangZhong

abstractintheconstructionofnewly-emergingaudio-visualmaterials,librariesshoulddeveloporalresourcesgradually,andenhancemooCpresentationartwiththehelpofthebroadcastingandhostingart,andthemanagementtoolsofpedagogyandaudio-visual,soastopromotetheperceptualqualityimprovementofmooC.then,thecollectedaudio-visualmaterialsshouldbeclassifiedandreviewed.moreover,librariesshouldstudylong-termwaystosteadilyimprovetheaudiovisualarts,exploretherelevantevaluationsystem,aswellaspromotetheaudioandvideoqualitydevelopmentoftheoralresources.

Keywordsoralresources.perceptualquality.mediatransition.artsystem.

未来图书馆的数字视听资源比重将越来越大,但是除了馆藏经典视听库以外,纵观各种新兴的视听资源,感性质量将成为一个共性的问题值得关注。很多没媒介转换经验的教师、作者和讲述人的口语视频正在被图书馆所收集。习惯于讲台的教师在mooC录制中往往感到表现力和感染力大受制约,制作团队对课程视听呈现缺乏有针对性的提高手段。而二维码视听、口述历史讲述人和记录人的影视创作水准也参差不齐。“互联网+”视听资源不同于有形存储物馆藏的编目和排架,图书馆对口述类资源的管理不能被动依照其基本描述和点击率,应不同程度地参与在线视听的整合、建设和评价,主动研究视听水准的甄别依据。本文综述现有馆藏口述类资源的视听艺术,重点以mooC为代表分析口述资源的视听素养建构,带动口述资料的视听品质化开发,为图书馆视听服务提供对策。

1关联性问题的研究现状

截止目前知网资料显示以“mooC”为主题的文献4717篇,研究“图书馆互联网电视”的期刊论文已达64篇,关于“口述历史”的各类研究众多,其中不少见于CSSCi期刊,可以预见关于“图书内容二维码”的研究和运用将迅速发展。不同于光碟、磁带等图书馆典藏资源,“互联网+”视听资源的开放性对其视听质量提出了新要求。陈墨研究员对口述历史的视频录制环境营造、语言把关和语言种子库建设进行了分析[1]。周煜从传播学的角度思考mooC“大规模”“在线”和“微视频”的影视语言特性,指出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将习惯的人际语言变成大众传播的音视频信号[2]。这些视听资源建设者们分散在各种学术领域,迫切需要提升和服务对策。目前馆员们的视听艺术基础较薄弱,图书馆应将其作为信息素养的新内容多渠道地参与研究。

艺术水准是保证视听持续性的重要一环。目前,mooC、图书二维码等都存在制作形式简单和视听手段运用不到位等问题,图书馆对口述历史和互联网电视的视听艺术研究也不够深入。这些口述数字资源中,有的视频是建设方自己开发录制,也有委托专业影视制作人员完成,有些图书馆还配套建设了摄录编播等一系列硬件设施。但总体上存在资金投放不精准、不到位,有些课程重难点和关键点视听呈现困难,学习者难以坚持,商业前景不明朗。为此,图书馆应对馆员进行视听艺术素养和质量标准培训,激发其研究口述艺术的热情,营造科学顺畅的摄录、制作和传播环境。第一,借鉴电视主持技巧来提高讲述者的视频录制水准,此为口述艺术建设的微观层面;第二、参照电视媒体视听审查标准对视频的录制和运行过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和评价,此为视听水平建设的中观层面;第三,整合图书馆各类口述资源,进而逐步确立图书馆视听品质化进度表,此为艺术管理的宏观层面。

2口述素养概念的提出

视听资料已然属于大众传播作品,但是从真实环境到视频记录,很多口述者尚未完成从生活人到媒体人的转变。多数口述者初期都有“晕”镜头之感,教师由于眼前没有学生的直观互动,讲课对象感缺失,镜头前的传授效果不太理想,以至于mooC录制在尴尬中推进;而在直播课堂,很多老师根本没有与互联网受众沟通的意识;有些图书二维码视听呈现不精良;图书馆对口述历史的录制艺术、采访技巧也需要有针对性的专业总结,应逐步建立起“互联网+”时代口述资源的视听规范。

口述资源建设是实现知识转移的新课题,图书馆要及时研究口述艺术的管理和评价。适当运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技巧帮助口述者熟悉媒介转换,提高他们借助音视频传播知识的能力,从而逐步了解和具备大众传播的艺术风范,使口述资源不但记录知识更传播了视听文化。这种在媒介语境中传受双方形成的视听艺术氛围,我们姑且称之为“口述素养”。图书馆不仅是汇聚各类口述资源的平台,还应在知识转移中及时搭建口述者话筒前艺术素养提升的桥梁,使馆藏珍品成为视听艺术的典范。

3mooC的视听艺术研究

目前图书馆口述资源中mooC最受关注,使用人数多、频率高,但视听艺术却良莠不齐。一些知名教授在课堂上讲得会很精彩,但mooC视频表现手法不丰富,以至于因视听美感影响了大众传播效果。mooC的艺术视听解决了,现在及未来馆藏口述资源艺术化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3.1mooC视听的感性质量

目前mooC的发展遇到诸多新课题,尽管可以在院校内部尝试从翻转课堂向复合式学习转变,或者看好非正式教育或是技能领域的运用前景[3],但对于教师来说,它都不像无需保存的直播课堂那样简单,mooC建设中新技术、新理念正逐渐被运用,“互联网+”课堂和智能手机的多渠道融合[4],使教育正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教师和学习者为多元主体方式转变[5]。除了教育技术创新,课程本身的视听吸引力也是收藏mooC的参考因素,因为视频好看程度关系到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图书馆应及时研究教师的口述素养,将资源的“视”和“听”作为信息素养建设的补充。因为信息素养的研究已经超越了某一领域的技术性研究,而是一种知识、认知和技术的综合[6]。mooC视频是传播知识的作品,教师变成了一种互联网服务的公众人物。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mooC的质量可分为定性质量和感性质量两部分。定性质量指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育素质,而他们在音视频中的口述魅力和艺术风范就是感性质量。定性质量和感性质量相互关联,mooC的感性质量绝不只是夸夸其谈,也不是讲台风格的简单复制,需要进行话筒前相关能力转移。讲台前定性质量和感性质量都很高的教师未必适应“冷冰冰”的摄像机镜头,属于艺术欣赏层面的感性质量已经成为大众传播的一部分,有些还影响到了课程的定性质量传播。mooC以“学”为导向和图书馆“一切从用户出发”的宗旨是吻合的[7],所以研究口述艺术应成为图书馆建设的新内容,图书馆要向电台电视台学习从文字到音视频转换的一整套管控方法。

关于mooC,图书馆可以从嵌入渠道、课程收集、顺畅使用、导航、内容版权许可和传播开放性等方面提供服务[8]。多数教师对视频前期策划、中期摄录和后期制作尚缺乏经验技巧,图书馆可以从参与建设和配合课程评价两方面着手。首先依靠播音主持学专家开展讲座、录制有关视听素养的mooC,参照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的素养体系分析各类教师在镜头前表达的内部技巧、外部技巧、副语言运用以及自身反馈能力,协助教师逐步提高镜头前表达的可感性和灵活程度;其次借助iSo9000管理体系和广播电视媒体成熟的审查体制,在视频制作及上线运作中对其感性质量进行反复修改完善,再次深入研究视听艺术素养与教育素养的有机结合,使教师在mooC教学中完善其个人魅力,受众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得到视听素养熏陶。

3.2口述素养形成

3.2.1从课堂到mooC的角色转换

mooC教师口述功力和学术水平等定性质量要通过个人视听魅力以及课程视频技巧等感性质量来呈现。就像买东西,交易过程中卖家的诚恳、礼仪、准确、迅速就是消费者所期望的感性质量,而这种无形的消费期望越来越成为产品的实实在在质量,因为对于消费者来说有形与无形的服务都重要[9]。mooC教师的感性质量取决于课堂教学能力的视听转换能力,它包括:教师个人形象的视听风范和教师对视频的设计、研发及改进。

一门mooC的建设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课程的视频知识点提炼、录制前期的准备(包括文案创意、录像硬件环境)、录制过程(包括化妆、镜头适应)、后期制作加工(包括剪辑、字幕、特效)。这些环节中的每一个转换细节都影响到mooC的呈现效果。一个专业的mooC团队内部有分工,就像一个电视栏目的制作。教师是主持人,还应是课程策划和录制的灵魂,讲台是舞台艺术,mooC是电视艺术,教师必须要完成从讲台到镜头的角色转换。

3.2.2建立个人口述能力系统

话筒前有声语言和副语言是教师个人魅力的最终呈现。如果以主持人要求来参照,普通话语音和发声魅力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已有一定普通话基础的教师可以作为长效目标来规划。而在镜头前有稿或无稿的口语转换训练,以及电视主持人创作时的“内三外四”技巧能帮助教师快速激活与镜头之间的“真实”互动,应作为近效目标来研究。“内三外四”即三个内部技巧――对象感、情景再现和内在语;四个外部技巧――重音、停连、语气和节奏。当然副语言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它包括表情、体态和服装等[10]。

所谓内部技巧就是教师在镜头前思想和情绪的运用技巧。其中,情景再现就是文稿内容的情和景在脑海中不断还原闪现,以“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来影响自己的播讲情绪;对象感主要是训练镜头前的想象力,可以把镜头设想为学生渴求知识的眼睛,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存在”;内在语是教师有声语言中要表达出的语句本质和逻辑链条,尽管讲台前习惯的授课感觉在镜头前可以互通,但是丧失镜头感将使内在语不准确。外部技巧是指有声语言表达的运用技巧,每位教师在讲台上形成的语言技巧在镜头前不必大幅改动,因为“自然”是一切技巧的最终目标,但要进行视频的审美修饰。镜头前的表达不光有停顿还有连接;重音也并非就是重读;语气是近距离面对少数受众的表达口气;节奏仍可以是习惯的语句循环。mooC录制的初期就是教师将镜头感知为学生眼睛的适应过程,力争感受真切,想象贴切,表达恰切。在话筒前录制实践的增多了,摄像机就会成为有温度的“朋友”,mooC视频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也将随之增强,教师口语的应变性和灵活性得以回归。在镜头前的节目主持意识逐渐形成,教学目的得以充分实现。

电影制作技巧篇8

【关键词】听力技巧英语学习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022-02

在语言学习中,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最基本的条件,而听是获得语言输入最重要的途径。作为语言学习的技能,听力是语言实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听力技巧的良好运用能够促进和巩固说、读、写、译等能力。听力是英语中“听、说、读、写、译”这五部分中的第一个,同时也是以第一部分出现在各类英语考试试题中,足以说明听力是基础、核心和关键。听力,作为英语考试试题中的一部分,既是试题中最容易掌握的部分,又是整套试题中最容易得分的重要环节。

“在决定教什么,如何教,学什么以及如何学的问题上,技巧的学习在学校课程设置起着更大的作用。”从这个论述中,能够看出技巧在英语学习中对教和学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如前所述,本文研究的真正意义就是听力技巧在英语学习中对大学教学和大学生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一存在的问题

1.听力技巧的掌握

大学生要想提高英语听力能力必须掌握听力技巧。中学阶段只重视培养和加强学生们读写及语法方面的能力,而忽略了听力技巧的培养,这导致在大学英语学习阶段,学生缺乏正确的听力习惯,缺乏英语思维的习惯,不能将听、理解和记忆同步,无法将听懂并且理解了的信息迅速、有机、统一地联系起来。由于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听力水平的提高会难上加难。

2.语音、语调、重音知识的欠缺

提高听力水平,语音、语调及重音很重要。发音不准和地方口音过重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此外,连读、弱读和长、短元音的区别以及英语的重音和语调模式也是影响听力理解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3.心理素质

听力稍瞬即逝,无法像阅读一样可以反复地进行。当学生处于不自信、消极的心理状态时,或者遇到语速快、背景噪音强、语音不地道的听力时,往往变得紧张和焦虑,会从心理上排斥去听,结果当然会影响对听力内容的正确理解,甚至会直接放弃。

二解决的方法

听力技巧是可以通过训练养成的,要寻求好的解决方法可以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自信

在授课过程中,除以教材为主外,应增加一些其他形式的听力,如播放经典英文歌曲和英美电影、有声英语杂志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了解外国的风俗、文化等,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减轻在听力过程中的紧张情绪。另外,在听力训练中,教师应让学生掌握一些听力技巧,如泛听、精听、有选择地听等,让学生们完全放松,完全沉浸在英语优美的语音中,使学生们对听力更加富有自信。

2.加强听力训练,培养听力技能

听是交际的重要环节之一,听力训练在英语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不同的听力材料,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类型的听力练习来培养学生的听力技能。听力课堂教学可分成三个阶段进行,听前活动(pre-listeningactivities)、听的过程的活动(while-listeningactivities)及听后活动(post-listeningactivities)。听力预测是重要的听力技巧,在听前活动阶段,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预听能力。所谓预听,指的是在听之前,学生可以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如听力材料中的插图和标题)对即将听的内容进行预测。

3.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多听英文广播可纠正自己错误的发音和掌握一些口语化的词汇;同时,掌握相关语法规则和习语表达也能提高听力技巧。

4.听读结合

对于文字材料,边听边读有助于增强语感、识别语流。听读结合能使词句的音、形、义统一起来,从而减少听力理解误差。听力水平的高低往往与阅读有关,书读得越多,词汇复现率越高,对常用词语就会越熟悉,在听时就可以直接去理解所听到的内容。

5.补充文化背景知识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宗教、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差异,会通过语言或行为表现出来,从而造成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障碍。大学生所接触的英语听力材料中,包括许多英美日常生活、社会、文化、教育、宗教及历史等方面的背景,因此,注重让学生掌握一些西方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名人生平等背景文化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

三实证

1.研究基础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1000名银川能源学院2013级大专生和1000名银川能源学院的本科生。通过采用问卷调查和听力测试的方式,包括“听力基本水平测试―问卷调查―学习及掌握听力策略和技巧―再次测试”四步骤进行。经过对问卷调查和测试结果的分析,总结归纳听力技巧和策略,反映听力技巧在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2.主要发现

根据问卷调查和听力测试结果的数据,结合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通过因材施教,运用看电影、听新闻、读作品、译广告等教学手段,归纳和总结听力技巧,培养大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影响说、读、写、译这四个方面。

四听力技巧应用链接

1.观看英文原声电影,提升学生“听”的兴趣

因为电影接近生活,它有着无与伦比的优越性。电影是西方生活的一个缩影,电影中的语言不论在语速、语音、语调、词汇、句型,还是文化思维上,都是最真实的。长期看英文原声电影,就好像长期生活在西方一样,听力自然会不知不觉地提高。所以,用原声电影练习听力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收听英文新闻播报,提升学生“听”的水平

很多同学对语音中的英美音差别,语音中的连读失爆,缩读、弱读的知识相当匮乏。这直接导致了本可以听懂的话变成了一句听不懂。听英文新闻播报的片段,可以让大学生体会其中的差别,从陌生到熟悉,建立自信后再去如法炮制。

3.赏析英文广告,提升学生“听”的感悟

麦斯威尔咖啡的英文广告Goodtothelastdrop(滴滴香浓,意犹未尽),源自生活、句式独特、语义丰富,读之朗朗上口,记忆印象深刻。通过对英文广告词法、句法、修辞手段及文化差异的赏析,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词汇短语的理解力,还增强了对句型语法的灵活使用能力。在教学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的今天,提高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情感素质,提升学习动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大学生英语学习“治标又治本”的方法。只有真正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听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大学生英语学习中各种知识与各种技能的综合运用。研究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归纳听力技巧和策略,制定科学有效的听力训练,让学生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正确的听力技巧,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民伦主编.StepByStep英语听力入门2000[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刘洋.让大学生英语课堂更具趣味性[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2)

[3]林景英.如何利用英语原版电影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10(1)

电影制作技巧篇9

什么是创造的主动性呢?

1.能够自觉的运用本能的活力,以推动本色的畸变。

2.具有熟练的创造角色性格的技巧和保持本能与畸变本色的方法。

3.面对导演的制约,既受限制又不受控制。

4.熟悉电影生产工艺,做到既能适应又不依赖。

二、创造力的三大层次有人说,演员的创造就是变形,我认为这并非是表演创造技巧的实质。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随着全民艺术素养的提高,我相信,演员变形的这种最浅层次的创造力,一定是属于全社会的,是一种全民都能做到的事情,这就犹如一些发达国家的时装追求、化妆舞会、家庭沙龙等等。初级的表演机能,不仅不是人们的负担,而且使人生自觉追求的情趣。变形是受观念制约的。现有变形的观念,才有信念的起步。变形并不是演员创造的目的,如果说他在现实社会历史阶段中尚可以成为一种创造力表象的话,那也是最初级的创造力层次。仅仅具有这种创造力的演员,也只能是具备了表演观念而敢于畸变自我的人,也许他会在银幕上获得偶然的成功。电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演员的创造仅仅是银幕综合形象中的一个元素,尽管演员是故事影片中的银幕主体,但作为一个电影演员切不可好大喜功,把一切银幕上的成功都视为自己的成绩。当然,观众也不应该把银幕的怨愤都推给演员。应该公允的评价演员。这种品评不仅仅是角色的创造的结果,而应该是透过演员本色个性与角色的创造的结果,而应该是透过演员本色个性与性格的对比和全部创造过程中主动性的发挥,以及综合研究的结论——创造力。没有定向就没有表演艺术,没有定向就谈不到演员技巧的功力。性格演员是人们长期追索的目标,据说性格演员是什么角色都能演。

对此我表示怀疑,尤其是作为电影表演,生理、心理素质的制约使许多奋发者很难如愿,但是创造力的多定向表现,还是可能的。多定向的实质,依然是定向,做不同的只是大距离。一个演员具备了多定向畸变的功力,就是它可以创造出多种和自身本色远距离的角色,完成近距离的目标。这之中存在一种误解,许多演员为了实现性格型,不顾个人条件,盲目追求饰演反差很大的角色,试图以角色的大反差来赢得观众,并以此代替多定向畸变的功力,这对演员自身的创造极为不利。多定向畸变是创造力的高层次,然而多定向畸变只有建立在实现准确定向畸变的基础上,高功力才能有表演艺术的真实价值。

三、心灵本色的多定向畸变表演艺术是创造角色性格的艺术,作为性格的角色,有其形态与心灵。抓住了角色心灵的体验,也便抓住了角色创造的实质。心灵本色多定向畸变,是指电影表演不仅是以多定向畸变为高层次创造力的表现,而且是一种偏依心灵创造的技巧。

其一是电影角色的体验具有直接的表现力。舞台表演是以创造赋予舞台表现力的舞台行动为主要手段去创造舞台角色形象。其本质是以可以视听的外部行动与语言行动去表现不可视听的角色心理,这是由于舞台角色创造中的时空制约性、单视点以及传达距离等原因造成的。舞台表演艺术,,十分重视体验,但它的体验是以最终诉诸于舞台行动的表现力为目的,所以它是以行动为核心的表演艺术,是偏依行动的技巧。行动虽然也包括心理行动,然而有目的的心理行动,并不就是心灵的全部内容,这之中还有尚未形成意志的欲望和思维的细节。

其二,电影角色要求最深层次的具体化。舞台行动的特点,是行动的目的性,电影角色行动的特点,是以有目的的行动为主体,融入非目的性的行动和细节。而非目的性的行动和细节不仅是角色体验的结果,而且是角色更深入体验的产物。戏剧行动的理论不仅可以用于电影表演创作的实践,而且是电影演员加强技巧的必修课。角色心理体验是角色外部行动的基础,因此角色心灵就是角色的最深层次。电影表演要求最深层次的具体化,当然只能是偏依心灵的技巧。

电影制作技巧篇10

关键词:艺术创作;微电影;叙事特征;视听语言特征

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闲暇时间也越来越“细碎”;“快餐文化”也随之应运而生。[1]这也促使微电影在仅数年间,便在网络、新媒介的推动下以铺天盖地之势席卷中国,其影响力已远远超越了传统电影和广告。微电影受其门槛较低等因素影响,导致剧本创作、角色塑造、拍摄技巧、后期制作等方面均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进而也导致目前微电影的质量良莠不齐;尤其是在艺术创作方面,尚存在作品制作粗糙、无深意以及一些基本的影视语言、叙事手法等的运用均不理想的情况。[2]本文则结合相关理论来对微电影的艺术创作进行系统的阐述,以期为我国微电影艺术创作及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1微电影艺术形式剖析

微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艺术,其给予受众群体的第一印象就是形式,只有形式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受众群体才会去关注、聚焦微电影的内容。微电影与电影是相关的,其都是通过形式与内容来吸引受众群体的观看行为,这也是传统影视艺术的最终目的。因此,微电影创作者只有了解、掌握微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才能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并将真正的创作意图在微电影中表现出来。微电影的艺术形式可分为内在形式与外在形式。

首先,微电影艺术的内在形式。微电影艺术的内在形式就是其创作内涵的最高要求;也是其塑造、形成微电影艺术的价值与精髓所在。因此,微电影艺术的内在形式也就是引发观众心理活动并引起情感共鸣来表现出微电影的主旨、内涵以及社会价值。[3]

其次,微电影艺术的外在形式。微电影艺术的外在形式就是借助影视艺术形象来传达、表现的技术手段、语言特色以及结构技巧等。由于艺术作品本身往往是内外形式紧密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自身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其内涵的,微电影也同样如此,因此微电影艺术的外在形式主要涵盖了微电影的艺术结构、艺术语言、表现手法、表现体裁等几个方面。

2微电影艺术创作方法

2.1艺术创作方法的多样性

众所周知,传统电影的艺术创作方法是迥异的,是因人而异且多样化的。同样,微电影艺术创作的手法也因人而异,不尽相同;受微电影特征的影响,其艺术创作方法也尚无具体的、统一的创作规范,更没有具体的创作模式可以遵循,只能“借鉴”他人;这也是我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独具的创作模式和规律之间的差异。目前,我国微电影的门槛较低,平民化发展势头强劲,其创作者的创作思维、创作能力、艺术水平良莠不齐,同时,其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创作方式、表达技巧也不尽相同,这也直接导致微电影艺术创作方法具有多样性;其在微电影中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与艺术技巧往往差异巨大。

2.2艺术技巧的个性化

微电影创作者往往是立足于自己的艺术修养之上,运用适合于自己的创作技术与方法进行微电影创作;因此,微电影创作艺术技巧也具有较强烈的个性化风格,这既与微电影创作者自身的理论修养、艺术修养、创作技巧、实践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其选择的创作风格有着直接关系。另外,微电影在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既要对生活原素材进行艺术升华,又要让微电影作品的表现内涵高于生活,使之可以对原素材的表现得到更高层次的艺术升华;这种高层次的艺术升华则与微电影创作者自身对生活、对素材的理解能力有关。正是这种“理解能力”的差异,也直接导致微电影创作者在微电影整体艺术创作、处理过程中,其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技巧出现了更大的差异化,进而也产生了更多的艺术效果。

3微电影的叙事特征

叙事是微电影的核心。由于微电影与其他文本类叙事存在差异,微电影利用现代媒介材质运用光与影刻画出的光影运动更加生动、形象、立体、多维;其叙事也是一种多时空的综合运动艺术。因此,微电影的主要叙事特征有以下几方面:

3.1叙事方式

不同类型的微电影其体现出来的叙事方式也不尽相同;而不同的创作者所选择的叙事方法也是迥异的。同时,由于微电影的叙事方式既没有统一的、明确的标准,也没有严格意义的规律,这也直接导致微电影在创作实践以及叙事方式选择上可以不断地创新。

微电影势必要以“内容”取胜,其叙事内容往往也具有“较高”的碎片性与海量性。由于微电影的叙事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微电影更适合“开门见山”的叙事方式。另外,一些微电影的创作者还借鉴了传统影视的叙事方式,如以一个简单却没有结尾的故事为叙事铺垫,进而引出微电影所欲表达的主旨。也有一些微电影创作是按照主题、思想去进行叙事的,以进一步突出、提示主题内涵。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叙事方式,均要求微电影的创作者在实际创作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叙事方式来突出主题、思想,让受众群体可以明确微电影的主题与思想内涵,并在创作过程中发挥出个人风格或艺术风格。[4]

3.2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就是用于叙述故事(或事件)的角度。微电影创作者的叙事视角的选取则完全取决于微电影创作者的个人意愿,而并非是受众群体的意愿。因此,从人称角度而言,在微电影艺术创作过程中,其叙事视度的选取,可分为创作者自身视角、受众群体视角以及旁观者视角进行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