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治理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2:10

水环境治理前景篇1

城市河道不但是城市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只有营造出良好的城市河道生态系统、人水和谐的城市景观,才能真正地改善城市居住环境、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本文以深圳市盐田河景观改造工程为例,从现代景观环境对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的需求出发,从景观生态设计的角度对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生态景观设计进行思考和研究。

通过对深圳市盐田河进行实地勘察,分析各岸段水景、生态环境,掌握工程在河床、驳岸、及绿化设计方面所作的生态性改造尝试,发现并认识到城市河道的生态景观设计就是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和景观设计的重点和实质。只有遵循生态设计原则对城市河道景观进行设计和规划,尊重自然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同时在保护和创造生物良好生存条件和环境的前提下注重安全性、耐久性和自然景观效果,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出和实施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与景观设计的策略,构建人水和谐的河道景观生态系统。

关键字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景观设计;盐田河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近年来,城市和到普遍存在淤积、污染等现象,许多河道失去了饮用水源甚至生活用水的功能,水体普遍富营养化,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可以说对河道的生态治理日益紧迫。景观城市河道水系统的功能比如航运、排水等已经被充分的利用,但是城市河道水环境系统应该具有的生态效应和景观功能却往往被忽视。以前在对城市河道水环境进行治理的时候往往采取治理工程和设计规划分别实施,工程人员与设计师分别作业的方法和流程。而且传统的设计理念往往是以工程的角度为主,以最小的投入达到工程要求;排水、防洪是首要目标而混凝土结构是实现工程最普遍和可靠的手段。在这种治水理念的指导下,城市的生态系统、周边居民及使用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往往被忽视;整个岸区和河道也没有被视为城市公共空间,而是单纯的截弯取直、高筑堤岸,使得滨水景观在城市的生态价值中失去了活力。因此,治水和设计要有机结合,以新的理念和观念重新审视对城市河道水环境的改造。应该从整个城市的景观系统和水环境的生态功能出发,一方面注重水质的提高、水环境的改善以及水生态系统的完善,另一方面要合理规划岸线景观,营造出具有视觉效果和优良体验的和到环境。

2.研究意义

随着人们支配河流的能力日益提高,给河流也呆了越来越大的伤害。水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尤其是城市河道水环境的污染,更是给居民带来了很大的危害。目前的城市河道水资源条件迫切需要得以改善,无论是水质的提高还是水景的改善,甚至水生态系统的完善都是城市急需解决的问题。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中的生态景观设计一方面需要注重工程技术的治理手段,同时要关注景观设计的美学效

果,还要考虑到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只有经过多方面的慎重考量、规划、设计、施工,才能即可治水又能美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深圳市盐田河河道水环境改造及景观设计

(一)河道现状特点

盐田河位于深圳市盐田区内,是该区的一条主要河流。全长6.4公里,流域面积20.8平方千米,综合整治工程从2005年开始。其中,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位于盐田河双拥公园下有段至盐田河内湾出海口。盐田河由于缺乏统一规划设计以及管理,防洪标准达不到10年一遇的标准。护岸在洪水中多发生水毁,洪水给周边居民和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沿河多见坍塌的河岸、淤积严重,而且临近社区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排入河道的污水对河道水质造成了严重污染。

(二)规划目标及理念

盐田河在综合治理规划的过程中吸收了国内、外治河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在满足水源保护和防洪的基础上,将盐田河治理规划成为具有示范性的生态、景观河流。在河道治理方面主要采用人工生态驳岸对自然河岸进行“可渗透性”的整治。同时,生态驳岸将滨水区植物与堤内植物进行有效联系,构成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在景观设计方面,在原有地形、道路和植被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充分

考虑到保护并利用现状。同时,通过丰富驳岸滨水边界的景观要素,增加亲水空间、强化亲水设施,利用盐田河周边的自然风貌,形成协调融合的生态景观。

(三)治理对策

1.水环境治理传统工程措施

在盐田河治理工程措施中,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改善水质,采用了传统的水体置换和引水配水的工程,将“静止”的水变成活动的水,使水流动起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盐田河上修建了两座钢筋混凝土自动翻板闸,闸门可自动调控,拦挡和释放河水。同时,一次性清除了14.12万立方米的淤泥,帮助盐田河水实现吐旧纳新、水体置换的效果和目标。

至今为止,采取截污和改善河网水质的综合措施一直是改善水质严重污染地区的主要措施。在盐田河治理工程中,在对现状进行充分考虑的前提下,工程主要采用了点截污和大截污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找出污水管道并将其接入污水管网,另一方面在河道两岸布置截污干管和截污泵站,集中截污并送往污水处理厂。对于沿河两岸的企业和居民区不仅要将其排放的污水接入污水管道中,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居民和企业素质、规范,从根本上改变和杜绝往河道内排放污水和倾倒垃圾的陋习。

水环境治理前景篇2

关键词:中山陵;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建设;人文绿都;景区发展

2004年2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决定,用4年的时间,对中山陵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整治,进一步改善风景区的面貌,改善城市的环境。它使钟山风景区迎来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生态修复,也为风景区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加强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优化景区服务和环境质量,使景区各项事业迈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提供了契机。实施中山陵园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是建设“绿色南京”、“人文南京”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党和政府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为民办实事的重要体现。

一、缘起与背景

中山陵园风景区地处南京市中心,占地31平方公里,是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南京的城中之山、城中之林、城中之园,被市民认作南京城的“氧吧”、“绿肺”。中山陵园风景区是城市森林的典范,紫金山茂密的森林对南京市区的空气净化、滞尘吸收、噪声减弱、气候调节、环境美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测算,风景区一年能吸收二氧化碳440万吨;释放氧气380万吨,年生态效益可达13.1亿元,城市“绿肺”作用明显。

紫金山总体绿色生态资源较好,各类植物资源丰富,是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阔叶林混合生长地区,各类乔木、灌木、藤木、草本共有113科600多种。花木资源丰富,四季如花。最具有特色的是梅花和桂花,现有梅花品种350多种,桂花38个品种万余株。动物资源丰富,拥有大量的野生动物和鸟类,昆虫200多种,蝶类76种,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虎凤蝶的重要分布区。风景区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对保障南京经济发展、改善南京城市面貌、维系城市生态平衡意义深远。

风景区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人文景观丰富,在松柏参天、峰峦巍峨、绿海茫茫的山水之间掩映着各类文物古迹、遗址200多处,其中世界遗产1处,国家文物级保护单位8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盛名享誉世界,每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次。

然而,在综合整治前,景区中也存在着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不和谐现象。由于历史遗留等多方面原因,景区内一度驻扎着13个自然村庄、100余家大小单位,部分土地被蚕食、卫生环境差,住房成套率低,满目疮伤,建筑凌乱。尤其是风景区外缘与城市结合区域,几乎家家住户都有房屋租住给外来人员,违章搭建屡禁不止,居住环境拥挤不堪,脏乱差等现象十分严重,社会各界反应强烈。尽管有关部门多次采取措施,加强整顿,仍得不到根本解决。这些不和谐现象严重影响到紫金山与南京市的生态安全,影响到风景区自身的健康发展与南京整体优良的城市化进程。

按照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通过五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努力把南京建设成为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以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绿色南京”和“文化南京”的基本思路,中山陵园风景区的环境保护与建设巧遇南京大规模进行老城环境整治的契机。2004年初,中山陵园风景区作为南京老城综合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明确定为当年“两河、两带、三区、四点、五片”之中的三大重点整治区域之一。2004年2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决定,用4年的时间,投资近20亿元对中山陵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整治,进一步改善风景区的面貌,改善城市的环境。自此,钟山风景区迎来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生态修复。

二、实施步骤与概况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指示,中山陵园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的范围包括:宁杭公路以北、环陵路以西、宁栖路以南、太平门沿城墙至中山门以东围合区域,共3l平方公里。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实施拆迁工程。对景区内l3个自然村,9个居民片和19家工企单位实施拆迁。二是实施退耕还林、拆建还绿工程。对7500亩原有耕田和建筑用地进行绿化植树,增加绿地面积。三是实施景观建设工程。根据中山陵园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精心设计,在风景区周边重点建设邵家山公园、下马坊遗址公园等历史文化景观。

中山陵园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的指导思想是以实现‘两个率先’富民强市、加快发展为根本目标,按照‘解放思想、争先进位、协调发展、彰显特色’的总体要求,围绕打造国际性历史文化名城、围绕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思路、围绕老城环境整治各项任务,全面整合中山陵景区内的景观、生态、旅游和历史文化资源。按照“统一组织,分区实施;统一规划,同步设计;突出重点,注重成效”的总体思路,统筹考虑政府与市场、速度与稳定、保护与开发等方面的关系,遵循“高起点规划与高标准建设相结合,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加速推进与确保稳定相结合,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中山陵园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分步走达成了先期愿望。

(一)圆满完成一期任务,取得“一环两片”阶段性成果

中山陵园风景区地处南京市中心,占地31平方公里,是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南京的城中之山、城中之林、城中之园,被市民认作南京城的“氧吧”、“绿肺”。中山陵园风景区是城市森林的典范,紫金山茂密的森林对南京市区的空气净化、滞尘吸收、噪声减弱、气候调节、环境美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测算,风景区一年能吸收二氧化碳440万吨;释放氧气380万吨,年生态效益可达13.1亿元,城市“绿肺”作用明显。

紫金山总体绿色生态资源较好,各类植物资源丰富,是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阔叶林混合生长地区,各类乔木、灌木、藤木、草本共有113科600多种。花木资源丰富,四季如花。最具有特色的是梅花和桂花,现有梅花品种350多种,桂花38个品种万余株。动物资源丰富,拥有大量的野生动物和鸟类,昆虫200多种,蝶类76种,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虎凤蝶的重要分布区。风景区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对保障南京经济发展、改善南京城市面貌、维系城市生态平衡意义深远。

风景区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人文景观丰富,在松柏参天、峰峦巍峨、绿海茫茫的山水之间掩映着各类文物古迹、遗址200多处,其中世界遗产1处,国家文物级保护单位8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盛名享誉世界,每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次。

然而,在综合整治前,景区中也存在着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不和谐现象。由于历史遗留等多方面原因,景区内一度驻扎着13个自然村庄、100余家大小单位,部分土地被蚕食、卫生环境差,住房成套率低,满目疮伤,建筑凌乱。尤其是风景区外缘与城市结合区域,几乎家家住户都有房屋租住给外来人员,违章搭建屡禁不止,居住环境拥挤不堪,脏乱差等现象十分严重,社会各界反应强烈。尽管有关部门多次采取措施,加强整顿,仍得不到根本解决。这些不和谐现象严重影响到紫金山与南京市的生态安全,影响到风景区自身的健康发展与南京整体优良的城市化进程。

按照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通过五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努力把南京建设成为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以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绿色南京”和“文化南京”的基本思路,中山陵园风景区的环境保护与建设巧遇南京大规模进行老城环境整治的契机。2004年初,中山陵园风景区作为南京老城综合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明确定为当年“两河、两带、三区、四点、五片”之中的三大重点整治区域之一。2004年2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决定,用4年的时间,投资近20亿元对中山陵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整治,进一步改善风景区的面貌,改善城市的环境。自此,钟山风景区迎来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生态修复。

(二)乘势推进二期工程,全面夺得综合整治最后胜利

中山陵园环境综合整治是南京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是南京努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文化品牌、旅游品牌的重大举措。2005年11月一期工程完成之后,二期工程在前期取得阶段性成果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速推进。

中山陵园二期整治工程主要包括王家湾、钟灵街(含东、西洼子)、铁匠营剩余片区的拆迁和天地科学园、博爱园、钟山体育运动公园、山北民俗风情园的建设。博爱园位于主城通往明孝陵的通道附近,包括水生植物园、季节性花园、环境雕塑园等。天地科学园结合南大太阳塔、地震观测所、陵园老邮局等成为一处与基地历史相关的考察学习天文学、地质学等天地科学的主题园,其中溪流间还规划了许多露营场地。钟山运动公园则结合南京体育学院,为中山陵景区增添一个全新的体育休闲场所。这三大主题公园的新建为把中山陵园风景区打造成“生态之园、文化之园、旅游之园”,为南京加快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放大城市特色与魅力做出了贡献。

2008年是中山陵园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决战”之年。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同心协力、一鼓作气之下,彻底结束紫金山南、北的拆迁遗留工作,完成下马坊遗址公园手表厂段的改造出新,完成博爱园、钟山体育运动园的环境修复建设。紫金山南麓的博爱园和钟山运动公园景色宜人、姿态毕现。风景区的水环境治理取得重大突破。紫金山山南风景游憩区、沪宁高速南风景改善区的污水都被统一收集,排入城市管网。紫金山北麓出现巨大改观。在大规模的拆迁之后,浩大的生态修复工程,使全山植树将达20万株以上,逐渐“显山透绿”。紫金山山北入口公园与位于蒋王庙附近的王家湾片区被一举拿下。航空烈士纪念馆亦在山北逐渐建成。整个中山陵园风景区面貌全然一新。

三、效果与评价

整治工程自2004年3月全面启动,历时4年,共计投入40亿元,完成了330万平方米13个自然村、9个居民片总计3729户居(农)民和31家工企单位的拆迁,拆迁的建筑总面积共约70多万平方米;同步实施拆建还绿、退耕还林,使景区新增绿地7000多亩,南京市民人均绿地由此增加0.6-0.8平方米,景区森林覆盖率由70.2%提升到82%-85%。真正实现了“还景于民”、“还绿于民”。

同时结合风景区历史人文特色,在景区外缘建设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前湖公园、博爱园、天地科学园、钟山运动公园、山北民风区、山水生态区等景点,提高了周边环境的景观质量,丰富游览设施,进一步增强了风景区为本地市民的服务功能,使中山陵园风景区成为生态之园、文化之园、旅游之园、繁荣之园,成为南京城市“绿肺”、都市发展区的核心地带和历史文化集中代表区。中山陵园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不负厚望,成为体现南京历史文化特色和生态文明的扛鼎之作、南京市政建设的震撼之作。

四年的环境综合整治达到了“惠民、惠山、惠城”多方受益的优良效果。随着综合整治的推进,大批市民和游人受益。过去被村舍、农田和污水包围的景观湖,重新成为绿树鲜花环绕的湿地公园,大批前来晨练的市民从中受益。一批免费开放的遗址公园,吸引众多市民前往寻古探幽。全长2.4公里的人行木栈道与山南山北两条登山道,方便人们登高漫步。搬离景区的拆迁居民在妥善安置中生活质量今非昔比。环境综合整治也使紫金山满身披绿、景区水灵气四溢,为野生鸟类等动物的在此歇息、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紫金山的生物多样性得到延续。霹雳沟的自然山水引入梅花谷公园,形成了近百亩水面;琵琶湖公园水面扩容1/3,新增面积50亩;下马坊、博爱园、钟山运动公园三大公园的建成,又使紫金山的水面新增了200亩。在对遍布山林的水沟实施整治后,水系贯通,“十水绕钟山”的格局成型。整治使南京“人文绿都”的生态品质凸显,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更加丰富。青山入城,山城一体。绿地、山林、水体面积的增加,扩大了城市“绿肺”;一批散落民间和地下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整治得到了发掘保护,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明孝陵重现600年前历史风貌,观音阁大石壁等一批重要文物被发掘保护。

四年的环境综合整治大为改善了景区原有的生态环境面貌,为景区进一步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基础。通过环境综合整治,景区内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水土风貌和生态建设得到切实维护和提高。景区周边原来脏乱差的现象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完全展开的精美画卷。通过环境综合整治,景区的管理水平也显著提高,各项事业迈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在2007年底成功进入国家首批5a级景区,2008年底又成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先进单位”。景区管理是景区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确保景区有序运行的基本手段。环境综合整治拆违拆破、景点出新、景区亮化等专项治理,初步实现了景区由治理脏乱向提升品质的转变,城市环境面貌有了明显提升,景区管理工作也取得了新的进步。通过环境综合整治,景区新一轮的生态文明建设夯实了基础。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新命题、新任务,也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前提离不开良好的生态建设。中山陵的环境综合整治解决了景区遗留问题,为进一步展开生态文明建设扫清了障碍,夯实了基础,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环境综合整治的实施是中山陵园风景区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在这次机遇中,景区用时4年耗资40亿,完成了一系列拆迁、绿化与建设,人们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紫金山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南京城市“人文绿都”生态品质得到凸显,城市吸引力和魅力得到提升。景区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将进一步发挥拉动旅游经济、打造旅游强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发挥在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中的示范作用,对今后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蒋宏坤、戴永宁同志在中山陵园风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1日。

水环境治理前景篇3

一、辖区河道现状及特点

文峰街道辖区内近期整治的有四条河道,分别是油坊沟(蟒蛇河至青年路一段,辖区河道总长2.7km)、前进河(蟒蛇河至铁家港一段,辖区河道总长1.06km)、铁家港(西环路以东至油坊沟及西环路以西,辖区河道总长1km)、小一沟(体西路至串场河一段,辖区河道总长1.7km)。四条河段的问题相对雷同,都存在水体污染、河岸坍塌、淤积严重,且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等问题。

二、河道治理目标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八大重点之一。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着力解决水利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刻不容缓。

治理最终效果为两岸和河面无杂草、无垃圾、无病死动物、无漂浮物、无违章构筑物,河道水质明显提升、截污能力明显提高、河岸绿化明显提高、河流生态明显改善

三、治理对策

(一)水环境治理传统工程措施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改善水质,采用传统的水体置换和引水配水的工程,使水流动起来。另外采用河道疏浚工程、防护工程、清水平台、保洁码头、消防码头、截污工程、排涝控制等措施进行系统深入的水环境治理。工程主要采用了点截污和大截污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找出污水管道并将其接入污水管网,另一方面在河道两岸布置截污干管和截污泵站,集中截污并送往污水处理厂。对于沿河两岸的企业和居民区不仅要将其排放的污水接入污水管道中,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居民和企业素质、规范,从根本上改变和杜绝往河道内排放污水和倾倒垃圾的陋习。

(二)水环境治理生态工程措施

在疏浚、引水、截污等工程后,投入景观桥及栈桥工程、绿化及水上生物工程进行生态治理。通过种植一定面积的高等水生植物,及水生植物群落,包括湿生植物、挺水植物(如芦苇)、浮水生物等,可以去除水中的营养物,使水质得到改善,水体透明度提高,水生动植物多样性可得到恢复,使富营养化的水体变清。

四、生态景观设计与效果

(一)绿化景观工程

通过绿化景观工程,从上游的景观到中游缓坡草坪、草地疏林、鲜花盛开,直到下游的通幽小径,植被搭配动静相结合、疏密对比,配合水景,给整个河道绿化空间创造了活力。沿河景观带更是形成一条连续的河岸廊道,给市民提供了便利。

(二)植物配置规划

植物配置应以本地植物为主,根据不同的类别和习性以及不同的景观效果进行合理配置,景观布置应结合地域特征和时代特色。在河岸的许多景观小品多采用当地材料结合轻钢结构,对整体景观环境影响较小;树种选用以本地适生树种为主,包括竹柳、落雨杉、美人蕉、水生鸢尾等。一方面对生态系统影响较小,另一方面又丰富了城市景观。

(三)乡土文化与适应过程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特点,塑造属于自己的城市形象。盐城城市中的河道也当如此,在体现城市特色的同时展现出不拘一格的河道设计。当地人关于环境的知识和理解是场所经验的有机衍生和积淀,一个适宜于场所的生态设计,首先应考虑当地人的或者传统文化给与设计的启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停留在传统的设计形式中,生态设计正是以当地自然过程为依据包括其中的地形、土壤、植被、水等,将这些具有特征的自然元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更加有利和完善地设计出能被时代和历史所接受的东西。

五、结语

水环境治理前景篇4

关键词:城市内河;竹排冲;截污治污;思考与对策,南宁市

1前言

城市内河是城市的连续空间,但由于城市内河整治落后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内河成了城市建设用地的侵占目标和纳污的容器,使城市内河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已严重破坏城市水环境,严重阻碍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和提升城市水环境,让城市居民有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进行城市内河环境综合整治成为当务之急,其中城市内河截污治污是城市内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广西南宁市竹排冲整治为例,对城市内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及内河水质现状进行分析,思考城市内河截污治污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力求为城市内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建言献策,以达到提升城市水环境的目的。

2竹排冲整治概况

2.1竹排冲概况

广西南宁拥有一江两库六环十八条内河,竹排冲是十八条内河之一。竹排冲位于南宁市东部,邕江左岸,是南宁市规划城区内最长的一条内河,源于高峰林场六里分场六怀山和高峰岭,出河口位于葫芦顶大桥津头村附近,河长33.5km,流域面积117k。竹排冲主干流的流向由北向南,在茅桥附近进入市区,经市区江北片东侧,于葫芦顶大桥津头村附近汇入邕江,市区段长约9.5km。竹排冲河道整治前主要功能是行洪和接受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水体水质污染严重。

2.2水体污染状况

2.2.1水质状况

整治前竹排冲河道中下游及上游河段大多已受到严重污染,河水乌黑,有漂浮泡沫,闻怪臭味。2001年南宁市环境保护局在《关于确定南宁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的批复》中,明确确定南宁市各水体执行标准:竹排冲(包括上游即沙江河)水质执行GHZBi-199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标准。

根据2010年2月由广西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同编制的《南宁市竹排冲河道污染现状调查报告》调查结论为沙江河、竹排冲水质属于地表水劣Ⅴ类,竹排冲干流与支流的水质均为重度污染,其污染源主要为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2012年1月由广西大学、广西益江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编制的《南宁市竹排冲上游植物园段水质改善工程污染源调查报告》调查结论为竹排冲上游植物园段水质为劣Ⅴ类,污染级别为严重污染级,竹排冲上游植物园段已成为“纳污河”。其主要污染源为畜牧养殖污水,其次是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污染。

2.2.2排污口状况

经过2004年至2007年间的竹排冲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其河道脏乱差现象得到较大改善,但仍然有很多排污口直接向竹排冲排入污水,导致竹排冲水质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再度遭受破坏。

根据实测资料,竹排冲中、下游北起茅桥湖,南至竹排冲入邕江口处,河道长约为9.5km,雨污水出水口共131个,其中51个雨水(合流口),80个污水口。上游植物园段从长路铁路桥至高峰水库,河道长为17.8km,主要排污口(沟)共有28个。

2.3整治目标

竹排冲是邕江重要支流,是南宁市东部重要的自然环境资源,是南宁市东部地区生态防护景观带。为提升城市水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南宁市政府作出了加快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的重大决定,在打造成为中国南方“水城”的大环境下,对“水城”南湖――竹排冲核心环的建设等工作做出重要部署和要求,于2009年启动了南湖――竹排冲水系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该项目对竹排冲的截污治污总体目标为“控制污染,提高水质,改善水环境”,并按景观和河道行船的水体水质要求达到《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1-2002)中观赏性景观用水河道Ⅳ类标准。

2.4截污治污现状

早在2004年,南宁市已开展实施竹排冲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在竹排冲河道沿线附近城市道路内均敷设了污水截流管,例如:竹溪大道、民族大道、怡宾路、悦宾路、青山路、茶花园路、贤宾路等12条路污水管设计。截至目前为止,该12条道路均已施工完毕,但由于某些原因该12条道路的污水截流管建设未能彻底实施,导致截污工程没有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9年12月启动的南湖――竹排冲水系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包括了竹排冲截污工程,该截污工程建设主要是在2004年竹排冲综合整治工程基础上,在竹排冲河道两侧重新修建截污管道,对河道两侧的污水和初期雨水进行截流,以达到有效控制污染。目前一期工程茶花园桥至汇春桥下游竹溪苑附近施工已告段落,污水截流效果明显,该段河道水体水质已得到极大改善,并与两岸景观改造相辅相成,形成一道优美的水体景观。但由于二期工程及竹排冲上游整治项目尚未及时实施,未经截留处理的污水仍然不断排入竹排冲,上游污染直接影响下游水质,造成已整治的河段水质改善不理想,无法达到预期的观赏性景观用水河道Ⅳ类标准。

3思考与对策

竹排冲河道属于典型的城市内河,整治建设工作已进行多年,但多次整治却未达到预期效果,有必要对这些年的截污治污工程进行反思,以供竹排冲后期建设及其他内河环境综合整治提供借鉴。

3.1坚决彻底实施截污治污工程,保证工程有效性

城市内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从规划设计到工程实施,必须从政策上强力推行,铁腕实施,尤其是截污治污工程,工程实施必须要有连贯性,不留后患,不留缺口,要坚决彻底完成工程目标,保证工程建设有效性。

3.2充分采取引水补水措施,保证水体循环自净能力

根据城市内河的具体情况,加强引水补水系统工程建设,有计划、有步骤的取水、引水、蓄水、补水,促使城市内河水系的河道达到水体循环及水系联通,提高河道自净能力,同时保护水中植物,进一步提高水质。要设法创造活水源头,比如充分利用大型污水处理厂,把污水处理厂尾水作为活水源头,另外可考虑从其它江河湖泊或水库引水,为城市内河提供新的水源。

3.3建立长效的河道管理机制,确保工程持续效果

河道治理完成后,要加强管理,监督检查流域的污染物排放情况,禁止向河道内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和垃圾,保持河水水质。开展连续水质监测,保证治理效果,防止突发事件。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开展生态修复评价,监测治理效果,系统评价工程有效性。

4结语

内河整治,治污先行。在城市内河治理中截污治污是根本改善水质的关键,把截污治污工程作为城市内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首要任务和最终目标来有效实施,才是真正达到城市内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目的,才能真正达到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南宁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广西珠委南宁勘测设计院、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南湖―竹排冲水系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R】.2010.

水环境治理前景篇5

关键词:矿业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路径

安徽省淮南市位于我国华东腹地、淮河之滨,处于安徽省中北部,是中国最重要的煤炭资源城市之一。总面积2585ko,截止到2014年底.淮南矿业集团公司煤炭开采沉陷区越320万平方公里,其中水面积约总面积的55%,根据淮南矿业区的地表水位勘察,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地面受沉陷影响将呈现出在前期面积上快速增大,在后期深度上缓慢增加的自然规律,预计到2020年,淮南矿业集团公司采煤沉陷区的总面积将达到369平方千米,最终塌陷面积将达到687平方千米,其中积水面积达最大积水深度将超过20m,相当于100个西湖大小。

造成塌陷区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是经济利益的驱动。煤,被誉为“黑色的金子”,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因此,一些小商贩不顾环境的恶化,在利益的驱动下,不顾国家的法律法规,对煤炭资源大肆露天开采,导致地下排水管破裂,临近建筑施工、改造,引起地下水位急剧变化导致地面塌陷。另一方面是开采机制不完善。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小商贩违反国家规定,为节约开采成本,不购置先进的技术设备,导致煤炭开采技术不过关,开采方式不合理,导致地表及地下结构发生非常态化变化。

当前,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煤炭资源开采强度迅速增大,淮南市塌陷区面积也在飞跃增长,导致地面受沉陷影响范围迅速扩大,耕地面积锐减、环境破坏严重,种种现象影响着经济发展,冲击着社会和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受到考验,同时也会导致煤炭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下滑,影响企业的长足发展。因此在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解决好采煤沉陷区的环境污染,对有效治理生态破坏问题,化解当前社会矛盾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土地复垦

随着当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需求也一并增多。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人们开始采取一系列工程或生物措施优化自己的生活,但是同时也破坏了生活的土地。而土地复垦就是指将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造成破坏的各种土地恢复到社会所期望可供重新利用状态的一种活动。在我国的体现主要是:以水产养殖为主的综合养殖模式;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绿化生态模式;煤矸石回填造林模式;矸石地灌浆复土发展农业模式;粉煤灰填充复土造林模式;简整为农地模式;疏排法复垦为农林地模式;积水深陷区的“防护工程”;“田块”道路工程;塌陷区植被“滴灌”工程;煤矸石填充营建建设用地模式;基塘或生态农业复垦模式;生态农庄复垦模式。

淮南市潘集区泥河镇政府通过对后湖村塌陷区现状及其区位自然条件的细致分析,从本地区所面临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入手,形成将“生态农业与旅游休闲相结合”的治理策略,即“后湖模式”。

后湖生态园位于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泥河镇后湖村采煤塌陷区内。淮南市潘集区政府积极探索采煤塌陷区的治理模式,治理因采煤造成的塌陷区,将沉陷区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实现塌陷不荒废、不浪费、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减收的目标。人们把这种“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的成功做法称作“后湖模式”。目前后湖生态园已经完成1万亩概念性规划及一期工程4000亩详细规划和核心区1360亩土地整治。这就是利用地区所拥有的独一无二自然优势的塌陷区和本地农业所特有的模式,建成的为游客提供生产、观光、休闲、度假和娱乐等综合活动的农业观光园。本次规划极具创意,在国内塌陷区治理模式中属于开创性方案。这不仅是一个全面的、生态的、科学的和可行的方案,也是生态保护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路径。同时后湖生态园不仅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经营方式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还让土地资源得到了全面的再生利用。为采煤塌陷区生态恢复与新农村重建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

二、景观规划

在对土地复垦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城市矿区景观策略的规划。所谓景观规划是指基于城市土地的实际情况,对城市中采煤塌陷区、荒地、低山地等废弃土地进行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对土地重建使废弃土地具有具体的利用方式,为了达到最终的生态整体目标,我们需要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与周围景观的特征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本文旨在探讨的景观规划主要包括:大地景观、农业景观和工业景观。

大地景观规划。指的是景观设计的艺术方式,在矿区景观重建过程中,利用各种采矿废料作为生态恢复的载体,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景观生产和生活空间。淮南市淮南公园正是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园林、湿地公园,湿地公园位于淮南市滨河小区北侧,东临龙湖公园,西邻十涧湖,是淮南市滨河绿地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该地的湿地、内湖、外河、农田及大片湿地滩涂占据主导地位,明确城市发展核心的文化,同时明确城市生态规划结构,形成生态核心以及沿河生态廊道。该公园的功能主要有:城市阳台、城市会客厅、生态湿地保育区、生态湿地公园体验区等功能分区。规划结构,形成城市发展轴线,进而通过产业延伸、两条轴线叠加,形成片区空间结构的布局。景观系统中,沿河形成城市公园景观带,作为淮河滨河景观保护区,与城市发展相对应结合。再融合了淮南市地方文脉特点,设计了富有多重功能的主题空间,如休闲广场,儿童游憩空间,树阵广场,户外演艺广场等,为公园周围片区内的商务、居家、校园等不同需求的不同人群提供了学习、生活、休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场所。这种设计具有两大优势:首先,因为大地艺术亲近自然,它体现出了对自然的重视,有助于土地的生态恢复;而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在恢复遭到破坏的土地过程中,它以艺术为主题,在提升了观景质量的同时,也改善了当地自然景观的视觉价值。而农业景观规划是指立足于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的结合,利用田园、湿地景观等环境资源,借助现代的科学技术条件,融现代农业、乡村文化、观光休闲以及环保教育、农事体验于一体。而这种农业景观的应用最早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都市农业,如:20世纪60年代初,国际上久负盛名的旅游大国――西班牙把路边的城堡或大农场进行内部装修改造成饭店,用以留宿过往游客和发展乡村旅游。以后陆续出现了美国的观光农场、日本的务农旅游等,都为本国经济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就我国而言,应用上述做法还尚属少见,而淮南市政府认为,土地农业复垦无疑为采煤塌陷城市的废弃土地充分利用、农业景观再造提供了契机。为此,淮南市政府建立老龙眼生态区发展城市农业景观。目前,老龙眼生态园区一期修复工程已经完成,山体水库周边污染产业已退出(其中4家石料场、5家养猪场、1处养鱼塘)。按“因山造景,因水造景,因势造景,返璞归真”的原则,已完成水系的疏导、水库坝体除险加固;完成库区水质治理(进行了清淤、换水、植被净化);完成库区的植被恢复(种植3万平方米的草坪,5000余棵乔木);库内增建了2座鸟岛,1处生态池;对水库边坡岸进行了修整,还建立了洞山生态区、大通湿地区等生态区。目前,淮南市政府对资源枯竭矿区修复与开发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8160万元(其中老龙眼水库生态区7400万元、洞山生态区200万元、大通湿地生态区650万元)。由舜耕山脉连为一体的大通湿地生态区、洞山生态区、老龙眼水库生态区,经修复治理,已初显盎然生机,这是淮南矿业城市治理的典范。除对土地本身的价值利用外,目前发达国家在矿区内工业景观艺术的创造中也十分重视,如:德国西部的鲁尔区曾经是德国的工业命脉,煤炭和钢铁的生产基地,也曾是欧州最肮脏的地区之一。但近年来由于德国北威州政府大力推动工业文化之旅,在进行矿区、工业厂房的景观重建的同时,特意保留了原有的工业元素,再经过设计赋予其新的功能,即把多个废弃的工业建筑改造成公园、美术馆、设计中心等,这样不仅为老建筑注入了新的生命气息,也让城市的寿命得到了延续。这种不仅体现出了工业文化的发展历史,同时也可以用作进行教育和环保宣传的生动素材。而对于拥有百年历史的煤都城市淮南市而言,加强对能源城市工业景观再造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目前淮南市望峰岗矿井场前区景观设计正是基于此种景观设计方法为基础,使矿区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望峰岗矿区地处望峰岗镇,属于城镇内矿区,矿区场前景观设计十分注重城市内部空间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处处遵循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保持矿区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相适应。其工业景观设计,放弃了钢筋水泥结构和大面积的玻璃材料,而是以软质景观结构为主,以硬质景观为辅。同时把人们的行为心理和环境心理需要与景观设计规划相结合。矿区内各类娱乐设施齐全,篮球场、乒乓球场、足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地等配套设施丰富,矿场区内演讲台也可用于矿区员工集会、表演节目、组织各项活动等。这种与建筑物、道路、办公区相结合的格局,针对特有的办公区环境主题的相关要求,采用现代景观园林建造理念手法,将环境与景观一体化建设,突出以人为本的概念,并兼顾不同矿区的员工生活需求,为人们创造出了舒适宜人的办公环境和生活环境。这种以工业元素为基础、兼顾以人为本的煤炭城市发展思路,对于加强能源城市工业景观再造、推动城市发展转型,促进城市保持好又快发展、永葆煤炭城市的生机与活力、实现经济与环境相协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目前淮南市对上述景观策略的探索还在进行中,城市各项发展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城市治理体制还在进一步加强,但在我国矿业城市发展中仍属于探索较早,这说明景观的再造不仅能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带来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景观再造所创造出的活力和财富,可以为煤矿区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契机。

三、移民安置

对于采煤塌陷区采取一系列的治理措施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另一个重要的难题,即如何妥善安置因采煤塌陷区而引起的移民拆迁问题。近年来,随着采煤塌陷区范围的不断扩大,致使各种地面建筑和道路等基础设施严重受损。许多村庄塌陷为大水面,且煤矸石粉煤灰又带来二次污染,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引发了群众失地失业生活困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那么,如何解决采煤塌陷区在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农户搬迁矛盾呢?笔者根据我省淮南市具体环境特点,提出以下解决措施:

三方沟通,建立机制。采煤沉陷区村庄搬迁安置实行三级沟通,一是集团公司(如:淮南矿业集团)同市政府的衔接沟通主要解决涉及搬迁的政策性重大问题;二是集团公司同区、县政府的对接沟通,主要是执行搬迁政策、确定搬迁方案及区县政府指导搬迁工作,;三是矿井同乡镇的沟通,主要解决实施搬迁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确保搬迁进度,促进沉陷区村庄搬迁工作顺利进行。

模式探索,和谐安置。根据采煤沉陷区特点以“集中式搬迁、发展式安置、开发式治理”为治理思路,对塌陷区进行综合治理。一是集中式搬迁。按照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合理编写制定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治理规划,完善采煤塌陷区搬迁安置政策,使得搬迁安置由“应急”向“常态”、由“据实补偿”向“以人口补偿为主,据实补偿为辅”转变。把采煤塌陷区居民村庄的搬迁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发展思路相结合,与我国城镇化发展道路相结合。迁村入镇、迁村入城,集中建设多层住宅,使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或趋于城镇化,打造集住宅、商贸、教育、生态旅游观光于一体,以塌陷搬迁安置为主体的现代化新农村面貌,从而妥善解决搬迁群众的安居问题。据笔者调查,截至2013年底,由于安徽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淮南市采煤塌陷区治理工作已取得了重大进展,淮南市已建设安置住房面积649万o,组织入住4.48万户13.82万人,安置区环境、教育、医疗及卫生基础设施均有了较大的提升。二是发展式安置,即政府应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对搬迁失地农户进行合理补偿,截止目前,淮南市财政已安排6000万元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确保民众“搬得出、住得稳、可致富”。市、县、区政府每年投入一定的可用资金,建立了2400万元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发展专项基金,按照产城一体的思路,统筹安置区和工业园区、创业园规划设置,同时可根据农户原有的土地进行一定的经济补偿,也可为失地农民建设工业园区进行就业培训等,以便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安居乐业问题。三是开发式治理。所谓开发式治理,就是根据采煤塌陷区的现状与特点,因地制宜的将其建设成多功能区,妥善解决塌陷区的再利用问题。如:把塌陷区变成“经济开发区、生态园区、经济发展潜力区等。”

淮南市已率先在安徽省建立了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发展专项资金,并建立“中国工程院彭苏平院士工作室”,积极推进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使塌陷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塌陷区综合治理效率大幅度提高,塌陷区区域经济也明显加快。采煤塌陷区的综合治理在国内乃至世界看来都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任何地区的塌陷区治理都必须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因地制宜,若盲目模仿、照搬照抄,必将适得其反。(作者单位:1.安徽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安徽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指导教师:孙功

本文系2014年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201410361096

参考文献:

[1]吴中能、于一苏、刘俊龙、陈维、季琳琳、戴晓薇、何生富、刘德胜.淮南市泥河镇采煤塌陷区后湖生态园模式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0):15318-15320,15412.

[2]夏海山、夏正伟、王凌绪.采煤塌陷区规划的策略方法――以山西司马矿的景观生态观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7.(10):31.

[3]王辉、汪应宏、卞正富、刘小丽、鞠元江.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动态补偿机理与规划实践[J].中国土地科学.2011.8.(8):25.

[4]孙功.淮南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路径[J].环境保护.2013,(17):63-64.

[5]宗云峰.采煤沉陷区移民安置问题探讨[J].中国煤炭.2012.10.(10):38.

[6]王福琴.安徽省两淮采煤塌陷区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治理措施建议[J].安徽地质.2010,20(4):291-293.

[7]刘飞,陆林.采煤塌陷区的生态恢复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612-618.

[8]康继田.矿业法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水环境治理前景篇6

1城市河道生态建设的现状与必要性1.1城市河道生态建设的现状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河道生态系统承受的压力愈来愈大,既有不少人为了多争一块土地,占用河道进行房地产开发及建设,使河道宽度不断变窄,天然调蓄功能严重萎缩,内涝发生几率大大增加;又有人在河道内开荒种地,挖沙取土,倾倒垃圾,排放污水,致使河道脏、乱、差的现状日益突出。但在河道治理和管理过程中过于单调,只是考虑河道的防洪、排涝、蓄水等功能,建设多以浆砌石或混凝土材料来施工,使城市河道成了缺乏美感的“水泥排洪沟”。这样做既有碍观瞻,也破坏城市形象,更影响沿河居民的生活居住条件。进入21世纪,人们开始意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各地在注重城市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开始注重水利工程的环境问题。如太原汾河治理中,以滨河大道、生态型护岸和沿河生态景观绿化工程建设为切入点,建设了“水清、流畅、岸固、摊绿、景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景观;以河道为目标,形成了一套生态建设的新思路。1.2城市河道生态建设的必要性所谓河道生态,究其本意是指河道本身、河内生物系统与周边的人居活动等方都处于平衡、和谐的状态。加强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对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优化城市景观、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1)加强城市河道综合治理是改善城市环境,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发展的需要。水是自然景观资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他自然景观资源也正是由于水的衬托才显出了灵气和魅力。长期以来,人为的破坏,工业和生活污水的肆意排放,管理的相对薄弱,致使河道保护、整治和建设始终处于滞后状态,河道水污染日益严重。20世纪90年代,我们开始重视河道的水利建设,但也只是注重于河道本身的清淤疏浚,实现河道通畅,保证城市防洪安全的硬质工程,而较少考虑护岸与绿地的结合,自然与水的协调,人与水的亲近。到了21世纪,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大发展,一方面,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丰富,人们开始渴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也迫切需要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加强环境治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此时河道生态建设就成为了城市河道建设的焦点。河道生态建设是一项综合性治理工程,蓄水与园林景观绿化相结合,将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减少人工痕迹,不仅可以提高河道防洪能力,而且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恢复,同时还可利用和保护水系资源,充分发挥水系保持自然生态平衡、调节微气候的作用,努力营造和谐城市人居环境。(2)加强城市河道综合治理是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的需要。水是生命之源,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本元素,良好的水系条件是城市最具活力的地带,是城市主要的景观轴线,而城市绿地的量和质又是反映城市生态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文明的标志之一。加强城市河道综合治理,可以大大提升城市景观品质,为今后的城市发展和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从而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竞争力。(3)加强城市河道综合治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城市绿地是城市自然环境的体现场所,城市蓄水及绿色空间具有生物多样性,在城市“硬环境”中具有“软质”特性的空间。城市绿色空间的营造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城市生态景观的建设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2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的原则河道生态建设必须在保证河道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河道生态建设和护岸等工程技术手段,重塑一个相对自然稳定和健康开放的河道生态系统。2.1注重自然的原则尊重自然是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的基本原则。不同的河流,从河槽、滩地到两岸的台地,都存在着水分、土壤类型、营养、地形等多种差异,存在着不同的植被,在河道生态治理中,我们必须坚持注重自然的原则,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河道生态建设理念。2.2统一协调的原则在河道生态治理中,我们必须坚持“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典型引路,分步实施”的统一协调原则,发挥城市河道生态系统在景观中的作用,将治理后的城市河道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有效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品位。2.3发挥河道功能的原则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在确保河道防洪、排涝等基本安全功能的前提下,在水质改善的基础上,通过植被体系建设,使沿河植被和水中生物得到恢复,结合名胜古迹、旅游景观、水上运动、娱乐等项目,实现河道生态的休闲娱乐、经济、社会等多种效益的有机结合。3城市河道生态建设设计理念与方法3.1工程设计理念河道生态建设理念是强调“水陆镶嵌、情景交融、人水和谐、价值衍生”;突出蓄水建设与城镇发展有机结合、人文与地理浑然一体、人居与水景的和谐统一。从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就是延续和弘扬“人水和谐”的理念。河道生态建设在满足河道行洪安全、蓄水美化的基础上,通过工程措施将河道建成集休闲、娱乐、旅游于一体的生活平台,创造适宜生物多样性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通过挖掘当地文化底蕴、人文、历史,使河道生态体现艺术性,造型上展现小桥流水式的田园风光。因此,采用人水和谐的设计理念,建设生态型河道已成为大势所趋。3.2河道生态建设的几种护岸方法传统的河道护岸在材质方面大多数采用混凝土及浆砌块石等硬质材料,整个护岸形成一个封闭的体系,犹如给河道穿上一层盔甲。这样做只考虑了河道的安全性,却忽视了对河道生态环境及其他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影响,不利于城市河道生态化建设。目前河道生态建设主要有以下两种护岸方法:#p#分页标题#e#(1)都市混合型护岸。都市型护岸分布于公园、滨河等开放空间,通过石笼、土工织物、木桩等保证河道的防洪和护岸的稳定。这种结构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较大的孔隙率,护岸上能够生长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栖息场所;二是地下水能够自由沟通,促进水循环;三是工程造价较低。(2)生态保护型护岸。生态保护型护岸用于湿地区及河道中的岛屿,这种结构的特点是岸线特色鲜明,能够达到增加湿地、种植植物、动物栖息、水流交换和亲水安全的要求。该类型护岸充分利用主河槽浅水湾营造河道的拟自然状态,包括利用石块保护堤脚的稳定,植物根系的蔓延固定土壤稳定岸坡等。生态保护型护岸类型上可分为湿地护岸、草坡型护岸以及抛石护岸等。4结语河道的生态建设并不是简单地增加绿色空间,单纯地追求优美的自然环境,而是要确保河道基本功能,恢复和保持河道周边环境的自然景观,改善水域的生态环境,改进河道亲水性,实现既能满足今世后代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又能保护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目标。

水环境治理前景篇7

一、普者黑发展生态旅游的有利条件

1.区位优势

普者黑湖泊位于滇东南丘北县距县城约11km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03°55′~104°13′,北纬24°05′~24°12′,东接广西,南邻越南,323国道横穿全境,是云南省连接两广及通往东南沿海最便捷的陆上通道,也是中国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素有“滇桂走廊”、“滇东南门户”之称。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区位,造就了丘北旅游发展的客源市场优势,不仅可依托昆明、玉溪、红河、曲靖等周边州市,还可就近拓展两广、贵州等国内市场和越南及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2.资源优势

山水田园风光与独特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的完美结合,是普者黑旅游文化的特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融合,显现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普者黑景区具有神奇壮丽的岩溶地貌高原湖泊群,共有256个景点、83个溶洞、54个湖泊、2万亩水面,形成21千米的水上旅游线路。区内少数民族有壮、彝、苗、白、回、瑶等,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渗透,形成了区内特有的民族风情。少数民族丰富的民间文学、优美的民间音乐、古朴的民族器乐、鲜艳的民族服饰、多彩的民族舞蹈、众多的民族节日、独特的习俗及悠然自得的民族村寨,自然与文化艺术交融,构成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园,为绮丽的山水风光增姿添彩,也丰富了旅游资源。

二、普者黑生态旅游存在问题

1.专项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丘北县属部级贫困县,缺乏项目资金,每年财政税收低,没有保护和治理的专项资金,旅游业共计投入1910万元,年均投入仅382万元。其中,2006年国家旅游基金110万元,用于大门片区改造;2009年投资1800万元用于普者黑旅游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普者黑旅游收入微薄,仅能维持人员工资,湖泊治理经费不足;普者黑湖未纳入全省高原湖泊保护与治理范围,得不到专项资金支持。

2.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普者黑生态旅游区位于较偏僻和贫困的地区,景区有200余个村寨,大多村民对生态旅游的真正含义不了解,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开发时易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大多数农家乐饭店围湖而建,点多面广,再加上农村面源污染严重,保护和治理难度大。对于大多数进入旅游区的游客来说,自觉保护环境的观念还远未形成,不文明行为无疑给当地环境造成巨大破坏。

3.科学论证和规划不足

由于规划经费和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紧缺,景区发展规划、旅游村寨建设规划、旅游项目前期工作等严重滞后,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一是缺乏“高起点、高标准、创新型”的总体规划;二是对专业规划缺乏统一的执行力度,各个规划之间的衔接不够;三是能真正具体指导景区开发建设的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规划的编制滞后,造成村寨内建房审批、项目审批无据可依,导致景区开发无序,乱占滥建得不到有效控制。

4.景区管理滞后

丘北县旅游行政管理力度虽不断加强,但旅游管理体制仍不够完善,旅游局和普者黑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管理权力有限,工作压力大,实施行业管理的力度明显不足。同时,市场秩序需要进一步规范,旅游法规有待健全完善,执法队伍需要加强,旅游与国土、建设、水务、公安、工商、物价、交通、安全、技术监督等部门联合执法的机制亟待形成。核心景区问题特殊,情况复杂,涉及村寨众多,牵涉村民上万人,景区旅游资源即为村寨生存资源,景区管理与村寨管理融为一体。虽经十多年的开发,但景区旅游开发仍处于粗放型和建设期,效益较低,政府、企业与群众之间尚未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因景区开发投入、利润分成、环境污染治理、旅游经营等因素引发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三、普者黑生态旅游发展建议

1.切实控制污染源和改善生态景观

普者黑生态旅游区,特别是湖区的水质污染主要由周边农业生产和生活垃圾所造成,所以治理重点是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强风景区周边农民的环保意识,由政府引导在湖滨带进行示范性工程建设,由点到面地推进。

2.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力度

应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争取把普者黑景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态工程、造林工程、入湖河流整治、湿地建设等项目分类纳入国家和省重点项目,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保护与治理力度。

3.建立统一、协调、高效的管理体制与协作机制

加强普者黑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领导,健全组织机构,研究和解决普者黑湖泊治理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明确职责,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将普者黑保护治理目标和任务纳入各级政府、部门的考核,责任到人,实现责任、措施、投入“三到位”。

4.积极做好申报省级自然保护区工作

积极做好政府引导工作,尽早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普及环保意识,尽量减少周围居民对保护区的影响,完善普者黑保护立法体系,切实加强对普者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提高从管理者到当地居民的生态环境意识。一是加大现场执法监察力度,督促农家饭庄进行三级化粪池建设,严禁污水直排;二是组织景区宾馆、饭店负责人参加环境保护培训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切实加强污染源治理,保护生态环境;三是加强环境监测工作,在景区设立监测点和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监测制度,为景区的健康和谐发展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5.规范水上烧烤,依法取缔拦河养鱼

水环境治理前景篇8

【关键词】城市水利;规划;建设;思考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水灾害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利规划作为各项城市建设的基础,对整个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加强对水资源问题的整治,转变现代水利规划观念,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水利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当前城市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1、城市水环境污染严重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对水资源环境的破坏更是触目惊心,由于受经济水平和人们环境意识的缺失,许多未经处理的生活和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道,使得许多城市河道和水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超重,水环境日益恶化。因此,如何改善日益恶化的城市水环境,已成为水利部门面临的一大难题。

2、城市水资源短缺现象加剧

现代城市经济和人口的发展给水资源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另一方面,水资源环境的恶化又加剧了这一矛盾。近年来,随着水资源的恶化,许多城市不能满足居民的供水要求。城市水资源的短缺不仅仅再是量的问题了,而且面临着质的问题。如何改善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寻找和保护新的优质水源,从而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是水利部门的重要任务。

3、城市水环境和水景观不够合理

我国许多城市河流交错,这构成了城市的独特景观。城市水利规划建设不仅仅是单纯的城市水利建设,更是城市水环境、水景观的建设,因此,城市水利建设既要考虑到水利工程的实用性,更要考虑到景观的美观。对涉及到水景观的城市,无论从设计还是建设都应该综合考虑整体环境,做到既能够体现景观,又能体现城市的人文历史。

三、加强和整治城市水利规划和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近年来,虽然我国对城市水利规划和建设方面资金投入不少,但当前我国城市水利规划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要加强对城市水利规划和建设管理,使其为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和铺垫,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下足功夫。

1、引进高素质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

现代城市的发展追求的是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各项规划和建设都需要做长远的打算,这就需要更多水利方面高素质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各个城市应该根据自身城市的建设要求,不断地培养本土人才和引进外来技术和管理人才。要加大对其技术的培训,从而造就一批能够对现代城市建设有担当的优秀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科学、宏观、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和建设。

2、增强水利规划和建设的现代信息化建设

要对一个城市的水利进行合理规划和建设,就必须对该城市的水利情况有一个全面彻底的了解,这样才能有效进行现代化管理,更好地为决策做好充足的规划依据。首先,要对一个城市的水利建设以及水资源环境的相关基础资料进行收集,做到细致分析,保证基础材料具有实效性、完整性。其次,要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基础资料进行再加工分类,对其产生的洪涝灾害问题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为解决水利灾害提出合理、科学的调度决策信息。最后,还要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强化规划管理手段,提高规划管理水平。

3、狠抓重点,不断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保障体系

对于沿海城市而言,防洪排涝是城市水利建设的重点,因此,在进行城市最初的建设时,就必须考虑到洪潮水位等等因素,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和修正。由于城市化和自然灾害的出现,造成许多沿海城市海平面的上升,引起城市洪涝灾害。要设计好主河道与洪超水位之间的距离,做好河堤整治设防。同时要根据城市的整体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河涌的整治控制“蓝线”、“红线”。

4、运用先进治理技术,减少城市水源污染

水是城市的生命线,要实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护好城市的水源头,防止废水废气的污染。首先,要扭转城市长久以来的雨水和污水合流的情况,从根本上保证水源的清洁。其次,要改变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污染控制方式,而应该实行边污染边治理,谁污染谁治理,将污染从源头上扼杀。最后,要采用先进技术对旧污染产品和原料进行更新换代。对城市一些化工企业或是重污染企业支持其采用环保材料或是先进技术和工艺设备,再回收技术等等,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污染源。也可以采取环保奖励和污染极限限制,对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给予奖励,对重污染企业给予惩罚。

5、加强水利建设与其他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

现代城市的建设是一个整体的协调过程,包括水利建设、资源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等。这些只有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才能共同推动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现代化水利规划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水利建设和规划还必须跟环境相适应,要与生态环境的建设结合起来,水利建设要为其他环境建设所服务,要考虑到水景观等的设计与生态景观的协调性。要让水景观成为城市的名片和城市经济发展的招牌,要对现有的河道进行治理,使其与整体城市的生态发展相一致,为城市的环境建设和招商引资做好硬铺垫,从而促进该城市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6、理顺管理体制,健全法规建设,加强依法治水

现代城市的水利建设与规划是一项综合动态的治理工程,除了传统的防洪排涝、供水、排水外,还涉及到治理污染、生态景观建设等各方面,因此,对各块的管理,要综合考虑,如果各自为政,势必会引起工程建设上的浪费和管理上的混乱。应该对水利建设工程实行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建立一体化的城市水务管理体制,并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文件,以加强城市水利规划、建设和管理,发挥城市水利作为市政建设重要的基础设施作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现代城市的建设中,水利工程的规划和建设至关重要,只有明白城市水利发展的目标,才能在水利规划中及时规划,统筹兼顾,才能有效地解决水资源面临的问题,也才能更好地促进城市水利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王坤,张晓.加强我国城市水利建设的思考[J].城市建设与经营,2012.3.

[2]张琪,王册,张雷雷.关于我国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展望[J].中国城市发展,2012.1.

[3]邓蓉,单微微.我国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城乡规划,2011.12.

【作者简介】

水环境治理前景篇9

【关键词】社会影响总体评价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社会效益

目前为止,国内专门针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价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而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价,将有助于尽早预防、避免或缓解因项目的实施产生的消极的社会影响或社会问题,有助于保障项目与所处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规避或化解社会风险,从而提高项目整体效益,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完善政府职能具有显著的时代意义。

一、矿山恢复治理工程社会影响总体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兼顾原则。指标的选择应以公认的科学理论为依据,各类指标能充分反映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社会效益的内涵,指标的物理意义必须有明确的定义,必须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性和处理方法的科学性,数据的取得应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基础,数据测定处理必须标准规范,同时指标的设置也要注意指标数据的可得性,而且指标要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指标在定性方面应注重机理分析和类比分析,尽量排除主观因素,描述客观合理;在定量方面,选取的指标应简单明了,含义清楚,指标体系应层次分明且符合逻辑性,判断依据和量化标准应可靠合理,评价方法繁简得当,实用可行。

(2)相对独立性原则。描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社会效益的往往存在指标间信息的重叠,因此在选择指标时,应尽可能选择具有独立性的指标,从而增加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在选取指标时,有的指标是定性的,有的是定量的,遵循定量的数据和非定量的信息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评价的客观性和精确性。为实现定量评价,一般应尽量选择可度量或可测定3的特征,并使用恰当的数学模型方法来评价。

2、指标体系的框架

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文献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指标体系,通过对各类方法的综合运用,我们将该评价体系划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其中,目标层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社会影响评价,准则层是社会适应性、社会经济效益、社会环境影响、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其它影响。构建指标的依据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目标,即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减少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矿山恢复治理工程社会影响总体评价的过程及方法

1、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景德镇市矿山恢复治理工程社会影响总体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各因素在系统中的变化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对系统进行评价时,需要根据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才能客观准确地把握系统特点,做出正确评价。在此,选用层次分析法,把客观判断与主观推理,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用以确定各指标项的权重。

本研究邀请社会影响方面的专家以及地质、环境、经济等各方面专家和主管部门的领导,通过两轮征询,按照1-9标度法,给出各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经过统计,得出判断矩阵,并用特征根法算出最大特征值并算出指标权重向量w,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当CR小于或等于0.1时,说明rij估计的基本一致,可以求得w,作为n的权重,否则需要重新估计,最后可得到各指标层权重及各指标归一化指标权重,如表4所示。

Ci=(?姿max-n)/(n-1)(1)

CR=Ci/Ri(2)

由aHp确定的各指标权重,从准则层总排序结果来看,D(对资源环境的影响)>B(社会经济效益)>C(社会环境影响)>e(其他影响)>a(社会适应性)。客观反映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重在改善环境的目标,同时发挥其经济效益,及社会环境效益。

从各指标的权重排序来看,权重最大的是D6(矿山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率),其次是B5(静态投资收益率)和C4(群众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说明专家认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首先必须治理矿山地质灾害隐患点,保障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根本;其次,投资项目要注重投入和产出效应,要做好规划,合理安排资金投入,实现项目的低成本,高效益;另外,项目的社会影响的重要实现是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

2、数据调查及评价

(1)确定评价集。本研究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的社会影响分为五个等级:

V={好,较好,一般若,较差,差}

(2)确定隶属矩阵。对各专家的评分结果进行统计整理,得到对于指标Xit每个评语下的个数,则Xit对于第t级评语的隶属度为

rit=vit/∑vit(t=1,2,…,5)(3)

基于景德镇市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特征,研究邀请景德镇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专家、社会影响评价专家及相关社会学、经济学专家学者共34名,组成景德镇市矿山恢复治理工程社会影响总体评价专家组,依据2004年至今景德镇市开展的全部景德镇市矿山恢复治理项目的实施情况及后期影响和随机地对其中1/3的项目实地考查,对相关指标进行评判决策,最终形成了景德镇市矿山恢复治理工程社会影响总体评价结果。如评价专家组有5名专家对“社会环境影响”中的“群众满意度”指标同意为“好”,则该指标在“好”等级上的评价值确定为“5/34”。以此类推,可以得到各准则层所包含的指标相对于各等级的评价值矩阵Rk。

R1=0.33820.45590.19120.01470.00000.30880.41180.27940.00000.0000

R2=0.16180.26470.51470.02940.02940.26470.30880.33820.05880.02940.14710.25000.39710.19120.01470.13240.30880.25000.19120.11760.11760.39710.44120.04410.0000

R3=0.16180.39710.36760.05880.01470.20590.23530.48530.04410.02940.27940.33820.29410.05880.02940.30880.36760.26470.04410.01470.22060.39710.26470.04410.07350.25000.35290.38240.01470.0000

R4=0.30880.41180.25000.01470.01470.23530.41180.30880.01470.02940.17140.22860.48570.07140.04290.20590.30880.45590.02940.00000.26470.35290.32350.01470.04410.25000.39710.26470.05880.0294

R5=0.23530.35290.26470.08820.05880.20590.33820.30880.10290.0441

(3)模糊综合评判。采用普通矩阵乘法,经过合成运算,得到各准则层的综合评价结果分别为:

B=wRk(4)

B1=R1×w1j=(0.33330.44850.20590.01230.0000)

B2=R2×w2j=(0.33330.44850.20590.01230.0000)

B3=R3×w3j=(0.33330.44850.20590.01230.0000)

B4=R4×w4j=(0.33330.44850.20590.01230.0000)

B5=R5×w5j=(0.33330.44850.20590.01230.0000)

记R=B1B2B3B4B5=0.33330.44850.20590.01230.00000.15870.33850.39010.07980.03280.26010.36400.30630.03980.02980.23660.36240.32730.04470.02900.22060.34560.28680.09560.0515

B=Rwi可以求取项目对各等级的隶属度矩阵

B=(0.22230.35930.33330.05580.0301)

因为∑bj=1,不需要归一化处理。

景德镇市矿山恢复治理工程社会影响总体评价结果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差}=(0.2223,0.3593,0.3333,0.0558,

0.0301)。评语中“较好”的隶属度最高为0.3593,“一般”次之为0.3333。“好”的隶属度为0.2223,也明显高于“较差”和“差”的隶属度。同时,结果也表明,评语“较好”的隶属度高出评语“一般”仅0.026,评语“好”和“较好”的隶属度之和为0.5816,对“较差”、“差”的评定仍占一定较大比重,可见景德镇市矿山恢复治理工程社会影响总体评价虽然较好,但并不显著。

三、评价结论

1、景德镇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社会影响总体评价较好

总体评价结果显示景德镇市近十年来开展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总体社会影响较好。景德镇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的实施,可使遭到破坏的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恢复,各类矿山安全和环境隐患危害得到消除,使矿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充分改善矿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矿区群众的生活质量。同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还可改善矿区投资环境,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发展,安置部分剩余劳动力。这将极大地鼓励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当地社会大局的持续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社会效益十分突出。

分析景德镇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社会效益突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高度重视,群众积极参与。景德镇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以矿业经济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模式,给景德镇市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留下了很多需要恢复治理的老账。景德镇市各级领导和矿区群众,充分认识到积极推动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对于改善景德镇市矿山环境,保护资源,推动景德镇市转型发展有重要意义。景德镇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项目,规划2010―2012年开展景德镇市重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片区11个,涉及各类矿山73个,治理矿区总面积4669公顷。

(2)争取国家财政支持,加强地方资金配套。2004年――2013年6月期间,景德镇市共有14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申请到中央及地方各类资金共19505万元。景德镇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项目获国家立项批复,2010―2012年每年获得中央财政资金1亿元支持。另外,景德镇市每年从财政资金中配套部分资金,并以多种方式鼓励企业出资,2010―2012年景德镇市地方(企业)共投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将近6500万元,积极推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3)重视前期调研规划,注重方案编制实施。合理的项目,高质量的工程是实现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前提。景德镇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非常重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的前期调研工作,旨在摸清治理区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地质环境等情况,合理规划治理后土地用途,按照宜林、宜垦、宜景、宜渔、宜房等原则,多方论证,选择适宜的治理技术和方法,充分发挥土地的效益,改善环境和矿区群众生活。同时,他们要求相关部门按规定编制治理方案,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全程监督治理项目实施,要求必须严格按照方案执行,认真落实项目任务,保障工程质量。

(4)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景德镇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从前期调研到方案编制,再到工程的实施,都很重视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实施,首先必须消除各类矿山安全和环境隐患危害,保障矿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根本目的;其次要充分改善矿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矿区群众的生活质量;另外,治理方式、治理技术和治理后的用途规划,除了考虑自然条件、地质条件等因素外,还要考虑景德镇市今后经济转型,长远发展的需要,既要改善矿区投资环境,又要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发展,要尽量安置剩余劳动力,促进社会安定和谐。

2、景德镇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社会影响需要进一步增强

(1)加强项目社会效益评价,实现投资与效益挂钩。目前,虽然国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但大多数废弃矿山或无主矿山的恢复治理任是以国家或地方财政出资为主。在一些地方,存在一味新开项目,追求加大投资,却不注重项目的效益,导致大量财政资金被占用,造成资源浪费严重。例如总体评价中指标B4(静态投资收益率)“较好”的评价值为0.3088,“一般”的评价值为0.25,“好”的评价值为0.1324,指标属于“较好”,但不显著。另一方面,目前,治理项目缺乏必要的社会影响评价,只是在矿山恢复治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或实施方案中涉及项目实施可能存在的风险评估,项目效益分析等内容,但是相关的分析或评价却十分简单,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有力的依据,并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没有突出项目实施的各方效益。因此,必须加强治理项目社会影响评价,将综合效益与投资挂钩,同时,要将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价纳入地方政府和干部绩效考核中,并提高项目社会影响的考核权重],促使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的执行力度的提高,在实际项目运行中注意规避风险,提高效益。

(2)治理项目效益实现要由单项效益向综合效益发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环境保护类项目,它首先要突出实现的就是环境效益,但也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更好的社会影响。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却存在片面追求治理面积而忽视其它目标取向的问题,导致矿山恢复治理的综合效益有所打折。如在总体评价中指标D1(矿区景观度)、D2(土地复垦增加率)和D6(矿山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率)属于“较好”的评价值分别为0.4118、0.4118、0.3970,明显高于其他评价。而B1(劳动就业变化率)、B5(产业结构优化效果)、C2(城镇化水平)和C6(社会稳定)属于“一般”的评价值分别为0.5147、0.4412、0.4853和0.3824,明显高于“较好”和“好”的评价值。景德镇市矿山恢复治理项目,需要在完成环境治理的目标外,也要更加注重提高就业,促进其他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项目多元化的目标取向,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整体提高。

(3)加强治理技术的综合应用,突出项目的综合效益。调研中还发现,治理项目在实际实施中,存在治理技术过于简单化,缺乏深层次,全方位的治理,使得治理项目从表面上看效果较好,但实际效果却不理想。例如,有的治理项目,只是对原有矿坑简单填埋,填埋土质盐碱化严重,基本上是寸草不生。为了实现增加绿地的目的,使治理效果看起来更明显,项目实施单位也只是在填埋区,附上一层20-30cm厚的黄土,用以植树种草。没有综合应用多种治理技术,改良土壤质量,从而改善包括地下水在内的矿山环境,实现在一个大生态系统内良性循环。在总体评价中指标D3(水质达标程度)、D4(大气质量达标程度)属于“一般”的评价值分别为0.4857和0.4559,明显高于其它评价值,也反映出了景德镇市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需要依靠专业技术力量,发挥专业资质机构和人员的作用,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优化防治结构,合理配置工程,采用先进的施工手段和合理的施工工艺,进一步加强治理技术的综合应用,突出项目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王静:农地利用社会效益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2]王刚: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社会经济效益评价[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3]严金明、夏素华、夏春云:土地整理效益的分析评价与指标体系建立[J].国土资源情报,2005(2).

[4]王刚、李小曼、李锐: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社会效益评价――以定西地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6(4).

[5]楼惠新:论农业项目的社会评价理论与方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1(2).

[6]王军、罗明、龙花楼:土地整理生态评价的方法与案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3(3).

[7]张明哲、社会效益:理论、指标体系与方法探索[D].兰州:兰州大学,2007.

[8]杨庆媛、张占录、杨华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社会影响评价方法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6(3).

[9]冯露:矿区土地复垦项目后社会影响评价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1.

[10]王炜、杨晓东、曾辉: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与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05(10).

[11]李永、胡向红、乔箭: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水环境治理前景篇10

延庆县委县政府对城乡环境工作高度重视,以责权明晰为目标,构架大格局,成立了11名县领导为正、副主任委员,60余个部门共同参与的城乡环境建设委员会,统筹管理全县环境,并责成市政市容委具体组织管理,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全面推进环境建设,积极探索管理模式,有序推进了城乡环境工作的开展。

一、以干净有序为目标,实施大整治,努力改善城乡环境面貌

2011年,延庆县市政市容委积极落实北京市委“出标准,灭死角,落责任,提水平”的重要指示,以干净有序为目标,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具体做法是:一是开展城区环境整治。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围绕群众比较关心的的市容问题、交通问题、小区环境问题进行了综合整治。共整治户外广告牌匾500块,施划交通标线5000平方米,改造小区19个,受益居民5万人。二是开展城乡结合部环境整治。以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在全县范围内落实三级预警、三级拆除、三级制止监管机制,全面开展拆除违法建设专项工作。2011年共拆除违建340处,约5万平方米,控制新生违建190处。三是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把“路边、村边、田边、河边、林边、山边”6边作为重点整治对象,把“乱倒垃圾、乱堆乱放、私搭乱建”3乱作为主要整治内容,在全县农村启动了“6边3乱”集中整治行动,共消灭2000余处卫生死角,使县域整体环境面貌进一步好转。

二、以县景合一为目标,建设大景观,努力提升城乡环境档次

延庆县坚持把大尺度打造田园风光作为环境建设的根本目标,以“三沟两带一中心”为重点进行建设,扩大景观规模,提升景观品质,全力推动县景合一的实现。几年来,由环境主管部门牵头、属地镇村具体实施、各部门协同配合,依据“清、拆、整、联、绿;理、精、美、特、全”的十字方针,有计划推动了环境重点工程的实施。通过几年的努力工作,全县近500公里主要道路沿线,已有400公里进行了初步建设,环境进一步改善,景观进一步丰富。特别是百里山水画廊、四季花海、环妫河景观带,已经初具规模,并显现效果。

三、以精细高效为目标,推进大管理,努力提高环境管理效能

按照北京市市政市容委“精细管理、美化市容”的工作要求,认真开展环境管理工作。做法如下:一是建立一支队伍。全县成立了1.2万人的专业保洁队伍,主要负责清扫保洁、垃圾收集、设施管护、垃圾分类等工作,基本覆盖了城乡环境的各个方面。二是落实两个模式。在城区实行卫生责任区划分和“门前三包”责任管理制,实现了环境管理无缝隙衔接;在农村落实“1435”管理模式,实现了保洁日常化、作业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的目标。三是实行三级监管。建立了县、镇、村三级监查体系,县级专业监查队伍对全县环境进行分片巡查;镇级检查人员每周对镇区环境进行普查;村级环境专管员每日对村内环境例行检查。四是创建四个平台。结合环境工作特点,通过建立网络、编制刊物、开设电话热线,逐步建立起了“一网一刊一报一热线”的环境互动平台,有力的推进了环境工作的开展。五是创新考核评价机制。把城乡环境建设与管理指数纳入全县年度考核,将考核分值从4分提高到20分,有针对性地制订《延庆县环境建设与管理考核评价办法》,全面开展考核,落实了考核任务。经过不断探索,已经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包括责任落实、日常监督、考核激励在内的综合环境管理体系,逐步实现了城乡环境由突击性整治向常态化、制度化、网格化管理的转变。

四、以减量化资源化为目标,推进垃圾分类,努力提高管理水平

为不断提高垃圾管理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按照市市政市容委的要求,延庆县不断完善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积极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具体做法是:第一步推动两类粗分。重点抓好每村一座生活垃圾收集房、一处建筑渣土堆放点建设,生活垃圾入房、渣土入坑,实现生活垃圾与建筑渣土分离。目前,全县已建设村级垃圾房332座、渣土填埋场260座,并建成垃圾填埋场2座,垃圾中转站4座。第二步全面加强建筑渣土管理,严防乱倒行为发生。总体思路是指定地点、统一清运、统一消纳、政府出资,减少乱倒。城区设立2处渣土中转站,建筑工地产生的建筑渣土指定线路运输、指定地点消纳,居民小量建筑渣土由环卫部门免费清运;农村每村设渣土点,新农村建设产生的渣土,村民小量建筑渣土,运入村级渣土堆放点统一处理。第三步推动生活垃圾细分,实现减量化、资源化。重点从培养群众文明习惯入手,在小区设指导员、农村设专管员,着力抓好宣传动员、指导培训、典型树立、日常监管工作。目前,全县已有312个村开展了垃圾分类,约占83%;城区已有19个居住小区推行了垃圾分类,约占63%。垃圾分类后,农村垃圾消纳减量约60%。

五、以建设秀美妫川为目标,坚持高端一流,建设绿色北京示范区

建设“绿色北京示范区”是“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在延庆的贯彻落实和具体化。应从四个方面做出示范:一是在绿色产业发展方面作示范;二是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方面作示范;三是在绿色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作示范;四是在共享绿色发展成果方面作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