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基层行政管理摘要范文优选6篇基层行政管理摘要范文优选6篇

基层行政管理摘要范文优选6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2:26

基层行政管理摘要范文第一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逐步进行,国家逐渐加大了对于公共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视,尤其是一些相关法律的出台,给予了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更好的发展前景,并已经初步取得了一些成就,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了我国社会公共事务的发展与进步。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公共行政管理工作仍有一些问题存在,尤其以员工懒惰、不负责任的现象最为严重,基于此,我们借助现代激励理论指出了一条提高公共行政管理质量的可行方法,并结合激励机制的作用对其在公共行政管理中的运用原则进行了详细介绍,以希冀给予广大公共行政管理单位一些帮助和建议。

关键词:激励机制;公共行政管理;基本理论;运用

引言

根据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和斯坦尼尔给激励的定义,我们可将激励归为一种人类活动的内心状态,即人类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皆构成了对人的激励。也就是说,激励是一种动力,可以诱导人们按照其预期的目标进行各种社会行为,而同样,借助激励机制,用人单位便可以不断的开发优秀的人才资源。基于此,我们通过研究激励机制,不仅可以帮助公共行政管理单位获得更多优质量的人才资源,对于提高其行政管理水平也有着极大的帮助。

一、激励机制的概念介绍

1.激励机制的定义简单来说,激励机制所研究的主要指影响人的工作行为的动力因素,即研究人的各种工作行为受到何种因素驱使,同时也涉及到一些促使激励措施发挥作用的基本制度。

2.激励机制的种类激励机制主要包括精神激励、薪酬激励、荣誉激励以及工作激励等,而合理借助四种激励机制的关系和特点是提高员工工作热情最为有效的方法。

二、激励机制的作用

1.增大组织吸引力和凝聚力借助合理的激励机制,绝大多数组织都可以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的奖罚机制,同时也可营造出一个竞争、合作的工作氛围,而这不仅可以最大限度提高组织的吸引力,帮助组织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同时也可充分调动组织内部人员的工作热情,使其牢牢的抱在一起,共同完成组织的任务要求。

2.提高员工积极性和责任心经过有效的激励,组织可以逐渐转变员工的工作态度,使其以一种积极、主动、自愿的态度来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同时激励机制也可以逐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帮助其树立一种与组织荣辱与共的思想挂念,进而达到提供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效果。

3.增强员工创造力和革新精神借助激励机制,组织可以建立起完善的奖罚机制,而在这个良好的竞争环境中,员工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潜能,为组织的发展提供更加有传造性、更加新颖的创意,进而使组织始终保持一种新气象。

4.提供有益的工作环境前面提到,员工处于一种拥有积极机制的工作环境内,会始终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同时也会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进而便会促使整个组织的所有员工都能满怀热情的投入到自身工作之中。

三、现代激励理论介绍

1.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其将人的需要分为了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层次、安全需要层次、社交需要层次、尊重需要层次以及自我实现需要层次,而要想完成这些需要,人就必须激发自身的原始驱动力。换言之,五种层次便是人类最基本的激励因素,而通过研究这五种层次,我们便可以深层次的进行实施管理、激发冬季以及引导行为等方面的探索。

2.双因素理论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双因素理论来看,我们人类所受到的影响工作因素主要包括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种,也就是说在工作中管理者除了要为员工营造愉悦的工作环境外,还应促使员工对工作自身产生兴趣,只有这样,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才能得到全方面的提高。

3.期望理论就弗洛姆的期望理论而言,我们人类所获取的激发力量等于效价乘以期望值,也就是说必须同时提高效价和期望值,才能真正使员工获取更多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动力。

四、激励机制在公共行政管理中运用的原则

1.公平公正原则在任何时候,公平公正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运用激励机制时,如果不能遵守公平公正的原则,就很可能出现奖罚不公的现象,这样不仅不能起到激励机制其应用的效果,还可能大幅降低部分员工的工作热情,使组织的工作效率不进反退。

2.适度原则适度原则指的是当员工作出某些成绩时,应根据成绩的大小适度进行奖励。针对此原则,公共行政管理单位应及时制定一套标准合理的奖罚机制,以防止因奖励不适度所导致的影响人心现象的发生。

3.因人而异原则针对不同特点的员工,应尽量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应根据职工的优势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激励手段,例如针对某些员工可采取精神激励,针对某些员工可采取物质激励等,其中应重点注意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的有机结合。

4.正反激励结合原则仅采用正面激励对于某些并不上进的员工是不适用的,甚至还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公共行政管理单位应对一些不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给予适度的奖罚,并通过树立反面例子的方式起到约束员工行为的效果。

五、结语

综上,激励机制对于组织的发展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的,而只有充分考虑到运用激励机制的几点原则,公共行政管理单位才能真正提高自身员工的工作热情,才能更好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婷婷.企业化激励机制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运用[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9):265.

[2]刘枫.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S1):154-159.

[3]陈娟,邓晰隆.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科技管理研究,2010(9):145-147.

[4]李飞,罗茜.论我国公共部门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完善[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1):5-7.

基层行政管理摘要范文第二篇

1引言

图书馆的行政管理,概括地说就是对单位人、财、物的管理,具体包括:人才的合理使用;职工思想教育;制定和督促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经费管理;设备管理;后勤服务等。笔者从这几个方面提出做好图书馆的行政管理工作。

2实行人本管理的思想

所谓的人本管理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在工作中营造以人为本的环境,将人作为工作的核心,树立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用户、关心员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在工作中充分尊重人的个性,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需求,将人作为图书馆行政工作的核心,加强管理。

加强图书馆馆员的整体素质教育

作为管理工作的主要组成人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对整体工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管理部门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使其自觉遵守规定,热爱工作。具体来说,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建立并完善现有的学习制度,坚持不懈地组织职工学习政治、时事与图书馆的方针、策略、任务等。其次,作为管理人员要注重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同时要考虑到职工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深入到群众中,对员工的思想要做到胸中有数,为员工解决困难,改善员工的政治素质及经济待遇,改善办公环境,给员工营造一种家的温馨,留住人才。

提高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

行政管理工作就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因此,新时期的图书馆行政管理人员必须要善于同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改善协调沟通能力。在工作中坚持黄金原则与白金原则,黄金原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白金原则就是按照他人的要求去做,满足他人的需求。在工作中以这两个原则为指导,实行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尽量做到知己、知彼、权变。所谓的知己就是要对自己的能力及特点较为了解,在工作中扬长避短;知彼就是要了解他人,善待他人;权变就是权利弊而随机应变,根据环境及人的不同而随时调整工作策略。同时还要不断地提升倾听能力,有效运用语言能力,发挥优势化解冲突,总之就是在进行行政工作的过程中,要秉持服务的态度,坚持为群众服务的思想,为员工解决问题,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建立一支生机勃勃的队伍,促进整体工作水平的提升。

3建立并完善章程管理标准

加强章程的建立,建立工作目标,用其管理人,约束人。图书馆的行政管理制度主要可以分为:办公室岗位责任制,安全工作责任制,卫生安全防火制度等,完善相应制度,科学管理,促进图书馆基础工作水平的提高,改善职工的整体素质,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改善工作效率。作为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规章制度的完善对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日常管理工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建立并完善规章制度,实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执章必严、违章必究”的管理方针,促进服务水平的提升。

4加大经费管理力度

对任何工作来说,经费都是不可或缺的,图书馆行业也不例外,要想发挥行政管理工作的作用,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大财力的控制,这就要求在经费的管理中坚持统筹兼顾、轻重缓急的工作原则,保证工作效益。在经费的管理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做到专款专用

所有的款项都要按照预算办事,从预算的编制到最后的决算环节都必须要实行规范化的管理,严禁移东补西,导致款项乱用。

统筹兼顾硬件与软件的关系

图书馆的经费有限,因此,在使用上必须要统筹兼顾,考虑多方利益,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相结合,将有限的资金使用到业务的建设与资源的建设中,一个良好的图书馆建筑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但如果空有形象是不可取的。这就要求在图书馆的硬件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做好内涵方面建设。

把好图书馆采购的质量关

图书馆采购是经费最主要的支出,因此要把好采购关,避免由于采购造成的浪费,同时要完善管理制度,重视订单的审核工作,严把采购关。

压缩会议,避免做表面文章

重复的会议,大量的表面文章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经费的损失,因此,必须要实事求是,控制好经费管理,实现经费利用率的最大化。要在开源节流上下功夫,拓宽经费渠道,避免图书馆经费的无端流失。

5加强后勤工作的管理

后勤工作是图书馆顺利向读者提供服务的基础,如何为读者提供服务,为读者创建较好的工作环境,让读者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吸取知识,接受文明的教育。同时要提升后勤工作的效益。因此,在当前的工作环境中,一个图书馆如果室内清洁,书刊整齐,藏书丰富,室外鲜花四季盛开,会使人感到春天常在,充满希望,这就要求提升服务的工作效率,重视读者教育,视服务为生命,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

6提高安全技术防范能力

安全工作的质量对整体工作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将安全放在首位,必须为读者提供绝对安全的学习环境,提高图书馆建筑的安全性。这就要求图书馆的安全建设,将责任落实到人,建立并完善安全防火机制,加强安全设施的建设,将安全放在首位,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图书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读者是体现图书馆价值的重要体现,是图书馆服务的对象,是图书馆的生命,一旦失去读者,图书馆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公共图书馆的读者队伍来自不同的阶层,面对复杂的读者队伍,公共图书馆应实行多方位的服务,拓展服务领域,为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7结论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行政管理工作对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做好读者服务的基础,这就要求加强图书馆行政管理工作,完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行政管理工作水平提高,推动我国图书馆服务事业的发展。

基层行政管理摘要范文第三篇

行政管理论文

摘要新形势下,中国各级政府都应当建设服务型政府。未来中国地方政府的活动将会越来越突出这一性质,使政府从“管”老百姓转变为通过“管”好社会事务来为老百姓服好务。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换服务型政府

1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及特征

所谓服务型政府,是相对于管理型、权力型、命令型政府而言,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内,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

服务型政府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政府只提供市场、企业和个人不能或不愿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众所周知,现代经济学普遍把产品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公共物品(除政策、法规外)往往是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对于企业而言,投资于公共物品无利可图;对个人而言,则往往无力承担。而公共物品所具有的非排他性特征,又使得人们容易产生搭便车的心理,即某人参与了公共物品的消费,却不愿意支付或充分支付生产成本而依赖他人支付。这种搭便车的心理(以及避免被搭便车的心理)导致了集体的不理性:大家都不愿提供公共物品。这就决定了公共物品不可能由市场提供。经济学上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划分方法很好地界定了服务行政的范围:政府只应该向公众提供公共物品,而不需要也不应该涉足私人物品的生产。私人物品完全可以由市场机制实现有效率的供给,政府没有必要介入私人物品的生产。二是政府应当鼓励公共服务市场化。虽然政府应当提供公共物品,但是政府决不可以垄断公共物品的生产。即使事实上只有政府有能力提供的服务,也没有理由因此而禁止私人企业去尝试和寻求其他方法,也就是在不使用强制性权力的情况下提供这些商品和劳务的方法。人们完全有可能找到一些新的方法,使一种在过去不可能由那些愿意为之支付费用的人排他性独享的服务成为一种可供交易的服务,进而使市场方法能够在它此前无法适用的领域中得到适用。政府不得垄断公共物品的供给意味着私人和私人企业可以进入这些领域,这些公共服务行业是面向市场开放的。因此,公共物品的供给应该向私人开放,与私人不愿意提供公共物品并不存在矛盾。作为服务型政府,不仅不可以垄断公共物品的供给,而且应当鼓励公共服务市场化,因为在存在竞争的情况下,服务行政的弊端会降至最低程度,并能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相兼容。

2创建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

服务型政府的根本任务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社会的要求,提供良好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是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仍然较为严重,旧体制下最困难的问题被积淀下来,转型时期的特殊问题也已凸现。政府直接管理经济、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与行业垄断、假冒伪劣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既不符合wto规则,也严重影响了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规范发展。服务型政府,正是改变过去政府管理中不规范、不完善的地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主要精力放在加强与改善宏观经济调控,规范市场、创造良好市场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等方面;使政府管理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由我们党的宗旨和政府性质决定的

我们党的宗旨是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党的一切工作,都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党致力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正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坚持“三个代表”的最终落脚点。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这就决定了政府所做的一切,必须是也只能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各国政府改革的重要趋向

在席卷西方世界的政府再造之风中,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的政府均以重塑服务型政府为其主要目标。1994年,英国政府进行了“政府信息服务”的实验,1996年11月公布“GovernmentDirect”计划,提出新形态的公共服务以符合未来社会的需求。美国政府于1994年9月20日颁布了“顾客至上:服务美国公众的标准”,主张建立顾客至上的政府。同年12月,美国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小组提出的政府信息技术服务的远景报告认为,改革政府不只是人事精简、减少政府赤字的问题,更需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的力量彻底重塑政府对民众的服务工作。还有新西兰的“公共服务部门之改造”以及日本的“实现对国民提供高品质服务的行政”,都体现了政府改革的目标———构建服务型政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在创建服务型政府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先后多次进行以转变职能为重点的机构改革。

3创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

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所谓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不仅是指公务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更是指公务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强烈的服务意识。培养公务员的服务意识,必须强化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敬业精神,提高公务员的业务能力、服务本领。具体而言,要着重强调以下三点:一是主动性。国家公务员要有主动为公众利益服务的热情,善于发现问题、了解问题,会做调查研究,能够以敏捷的反应能力去体察、了解社会客观事物,并积极预防和解决问题。同时也意味着国家公务员能够积极回应民众的需求,为其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二是高效性。行政效率是达到行政目标的最重要手段。人民需要高效率的政府,希望政府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寻找完成行政工作最迅捷、最经济的途径和方法。三是公正性。行政机关的活动以及相关的制度对任何人都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因而国家公务员在理念上,要承认社会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政府所提供的机会和福利尽可能地在社会成员之间公平分配。在具体的施政行为中,要有一种“非人格化”的依法精神。即不因亲而优特,也不因疏而冷漠,既不因位高而特殊,也不因位低而歧视。消除个人的、非理性和感情的因素,维护社会公正与正义。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

根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中要遵循五个原则。①合法原则。即设立和实施行政审批必须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符合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依据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必须公开。没有规范性文件依据,而依部门内文件设立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②合理原则。指设立和实施行政审批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政府实施有效管理。③效能原则。要求简化程序,减少环节,方便群众,强化服务,缩短时限,避免多头、重复审批,提高效率,以较小的行政资源的投入,实现最佳的政府工作目标。④责任原则。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有行政审批权,就要对审批的事项负相应责任。行政审批机关不履行、不正确履行对许可对象的管理职责或者违法审批要追究责任,依照有关规定,给予有关责任人相应的纪律处分。⑤监督原则。即对行政审批机关行使审批权进行监督制约,保证合法、合理、公正地行使行政审批权,维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相对人对审批提出异议,要做出书面答复,并告知有申请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审批机关要及时处理举报、投诉,将处理结果通过适当方式回复举报人、投诉人。“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五项原则是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在实际运用中,不能割裂,片面强调其中一项或几项。特别是要把握合法原则和合理原则的有机统一,即使是符合合法原则的审批事项,如果不符合合理原则,该项审批也应通过立法程序予以取消;虽然符合合理原则,但不符合合法原则,则应通过相应的立法程序,制定规范性的法律文件予以确定。

建立行政服务中心是实现服务型政府目标的重要方式

行政服务中心就是将原政府职能部门的各项职能集中到一个大厅,面向服务对象统一提供对口服务。建立行政服务中心可以使公民不再需要分别找各部门科室,就在大厅内一次性解决问题,由跑多门变为进一门。与行政服务中心相配套的制度还有首问责任制和公开承诺制。首问责任制要求第一个受到咨询的公务人员负首要责任。如所询问事务属于本窗口职责范围则必须负责接待并为之办理所有事务,若不属于本窗口服务内容,则负责指点或帮助联系相关部门人员接待,不得推诿搪塞。公开承诺制度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政务公开。行政服务中心的一切服务项目、办事程序、服务时限及管理规章一律公布于众,对服务质量和提供速度进行公开承诺并接受群众监督。“一站式服务”、首问责任制与公开承诺制构成了行政服务中心的核心运转机制,是行政服务中心这一新生事物的新意所在。建立行政服务中心是对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和扬弃,是政府管理理念的一次改革和创新。行政服务中心通过将审批、审核事项集中办理,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通过“阳光下作业、规范化管理”的形式,公开所有办事过程,使行政活动过程和行xxx力的运用公开化、透明化,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服务型政府打下良好基础。

发展电子政务是实现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

基层行政管理摘要范文第四篇

摘要:

本文通过对企业行政管理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对当前制约企业行政管理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对如何优化企业行政管理水平,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企业行政管理特点管理手段基本要求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为适应切实与国际现代化企业管理并轨,学习利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当前的企业管理就因时而动,切实结合实际需要及时调整旧的管理方式,适应企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缩短与实际需要的差距,只有在管理中企业行政部门坚持在管理、协调和服务等方面再上一个台阶,才能算地上一个合格的现代企业企业。所以要推进企业的壮大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和改进企业行政管理,搞好企业内部管理,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业转机建制的需要,这对于增强企业活力和发展市场经济将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基本特征

1.权力依赖性

企业行政管理要充分行使权力,是否能真实的起到作用,主要由建立在企业内部组织机构以上的上级权力与权威所机构决定,没有上级主管权力机构的支持,企业行政管理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只有依据坚实的权力基础,企业行政管理才能正常的运用职能作用,确保职权实施达到如期效果。同时企业行政管理在运行过程中,再配以对违抗管理的惩罚措施,企业行政管理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所以企业行政管理手段和方式还体现出较强的针对性。

2.效能实用性

企业行政管理在实际运作中应更加注重管理内容的形式和实质内容,对企业管理过程中诸多制度、程序、环节、图表、文件等要求更加贴近实用需要性,往往要经过多次的调研、论证后,结合实际进行剪裁和调整,使之变得更加贴近企业管理实际需要。

3.管理效益性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并不是孤立的,企业行政管理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紧密相连,在实际运作中企业必须与其他的经济主体进行相关的经济活动,而且在生产、管理、销售过程中必须遵循企业运营成本效益原则,最大程度降低成本,提升管理效能,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让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

4.效力纵向性

企业行政管理也如同行政单位一样,管理过程也主要是通过企业行政组织内部的隶属关系,自上而下进行指挥和协调工作,而且更多的是贯彻执行企业管理决策层对下级的指令性要求,因此企业行政管理方式表现的更多的是纵向性,产生的效力也是纵向性的。

二、企业行政管理的主要职能

1.管理职能

根据企业经营的需要,在处理好企业日常事务,确保企业各项日常性事务正常顺利运行的同时,还要各极主动围绕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策略、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建设开展一系列研究活动,然后通过分析总结,为促进企业的发展,向企业决策层献计献策。同时逐级建立自上而下的责权关系,以充分保证行政管理渠道的畅通无阻,保障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效果。

2.服务职能

企业行政管理在企业经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不仅要显确保企业各个部门的运转提供后勤服务,还要服务于企业内各相关机构,协调好各相关部门间的关系,从而发挥企业的运转最大化,企业行政效率的提高最大化。

3.协调职能

企业作为一个经营主体,内在关系错综复杂,方方面面也需要协调流通,才能保持正常运转民,保障企业整体工作一致性,做为主导作用的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应针对企业现状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协调好企业内员工之间的关系,完善相互间职、责、权方面的结构体系,处理好员工间的冲突,从而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4.控制职能

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职能是对保障企业运转的各相关措施进行监测、控制与调整,及时完善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监督系统和制定奖惩措施,并确保切实执行,从而通过运用控制手段促进企业管理,增强企业工作的有效性及合理性。

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行政管理人员观念落后

基层行政管理摘要范文第五篇

摘要:长期以来工作效率低,服务意识弱等问题都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通病。而众所周知,行政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是其主要成因。本文从当下行政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出发,提出如下激励措施。

关键词: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机制构建;应用

高校作为社会高级人才聚集之地,是培养,储备人才的摇篮,同时还肩负着服务社会的重责。随着高校的社会重要性愈发凸1显,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作用也愈发重要。而作为特殊的高校人才队伍,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不仅与高校教职工和高校学生的利益密切相关,而且对高校内部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起着贯穿支撑作用,甚至于对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也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

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制度,将很大程度影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态度与工作积极性。因此,完善的管理人员激励体制不可或缺。

一、现行高校行政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高校现行行政管理群体是高校内一支极为重要的队伍,对高校建设和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不合理定位和对高校行政管理群体激励制度的重视不足,导致高校对行政管理群体的问题的研究普遍不足。当下,高校行政管理激励制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

大多高校在具体管理中存在着明显厚此薄彼的问题,对科研队伍激励力度极大。但高校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的奖励政策却束之高阁,形同虚设。就目前而言,高校针对这部分工作人员的考核,更注重年底考核,考核内容也比较抽象。比如针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考核,就没有细化的标准,也难以做到公平统一。

而针对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考核,也缺乏具体化标准,很难做到公平公正。而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应注重过程考核。但现阶段,高校往往依据模棱两可的考核指标,只进行结果考核。此外,在具体考核过程中,由于没有统一标准,为了照顾到每个人,行政部门往往采用轮流推优的方式选举优秀员工,这种失当的考核方式是严重的平均主义。

不公的考核结果直接扼杀了创新开拓的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职业能力不高,工作效率低下的尸位素餐行政管理者。

2、缺乏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

随着高校管理机制的深化改革,行政管理部门也愈发注重效率公平。因此精简机构,提升办事效率,加快内部流动,成为高校行政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与此同时,这种缩减行政管理经费,精简行政人员的做法,势必加剧行政人员的工作负担。

在过去的管理过程中,可能由多人协同分担的工作,现下可能由某人一力承当。如若没有辅之以科学有效的科学,技能培训。提高行政人员的综合应对能力,则工作上的疏漏几乎无可避免。

而当下高校普遍缺乏培养,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有效机制。

3、缺乏有效的晋升通道和合理的工资待遇。

在职业声望方面,由于高校人事管理普遍重视学院教育,相对轻视行政管理,在相关政策上不免有些偏移,因而造成许多行政管理人员终生晋升无望。即便是管理能力强,工作业绩突出,综合素质较高的行政管理人员,也很难通过职务晋升的康庄大道,这较大的打击了行政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与岗位自豪感。

而高校行政管理者的薪酬待遇也与普通教师存在较大落差。这种落差往往会使行政管理人员滋生熬日子的不良心态。而与薪酬不相匹配的是,行政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却繁杂繁重。这种制度上的不平衡性极大滋生了管理人员不良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二、高校管理人员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由于当下高校行政管理机制还存在些许不足,导致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热情,从而产生职业倦怠。笔者通过多年的工作体会和文献调查,将其归纳为主客观两方面成因。

基层行政管理摘要范文第六篇

论文题目: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变革

摘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变革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剖析了我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对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提出了我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变革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

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变革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地方行政管理的模式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这种行政管理的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就显现出不适应的状况。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我们不仅要对经济全球化有清醒的认识,有正确的对策,必须对中国地方行政管理的模式进行变革。以认真的态度和充分的准备,积极应对,迎接挑战。

1、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经济全球化就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整体。

经济全球化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的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但是,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任何一个国家既无法反对,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行正确得当的政策,采取有力的措施,扬长避短,迎接挑战,才能变不利为有利,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求得本国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现代化。

2、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的弊端

当前我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只能逐步解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进程,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一是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经过历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尚未完全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政府职能尚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管了很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行政审批事项仍然过多。在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在资源配置领域发挥主要作用,加之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难以充分发挥。

二是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层级过多,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协调不力。在机构设置、职权划分、运行方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三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理顺。在某些方面,既存在中央权威和统一性不够,中央宏观政策在有些地方实施受阻,地方保护主义比较严重的问题,也存在向地方下放权力不够,发挥地方自主性和积极性不够的问题。运用法律手段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还不够,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较低,难以保证必要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四是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行政法制建设不相适应。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运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导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和结果缺乏法律保障。现有的个别法规和政策性文件,缺乏详细的责任条款。弹性过大的条文表述和国家法律、法规与地方法规之间的不协调,也增加了实施中的矛盾。

3、为适应“经济全球化”,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必须变革

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的改革,要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以转变地方各级政府职能为重点,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经济法律制度,健全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模式。

转变政府职能是中国地方行政管理模式改革的关键

政府职能的范围主要取决于市场和社会的需求。经济和社会有序运行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则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有效调控经济、监管市场,做到政市分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

设置规模适度、权责明确、结构优化的行政机构

政府规模与人员应当与其担负的职能相匹配,尽可能做到规模适度。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界定不同层级的职能和权责,以加强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落脚点,建立一个规模适度的政府。

设置行政机构的关键在于理顺职能关系,合理配置权力。明确权限职责。优化内部结构,调整机构内部分工,相对集中行政决策、执行和监督的权力。

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政府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承担好各项管理和服务职能,保持自身顺畅、高效运作,就要理顺内部关系、完善运转机制。首先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要科学划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事权与财权,确立规范的利益和激励机制。其次是行政层级问题。发达国家的政府层级一般不超过三级,而我国是五级政府的体制,因此在政府运作效率上就产生很多问题。

改革中国地方行政管理的模式

长期以来,有些行政机关沿袭了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管理模式,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

首先,充分运用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等手段对经济和社会事务实施管理。

其次,变刚性管理为柔性管理。现代行政更加强调政府的服务与合作关系,政府应当与相对人加强沟通与交流。

改革行政管理模式,要求我们更多地运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进行管理,更好地体现依法行政的要求,通过民主、透明、高效的行政程序,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加强行政法制建设

在加强行政法制建设中,要重视行政立法和经济立法,用法律手段推动改革进程,保障改革成果。要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法治保障。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但目前更需重视执法和司法环节,为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行政执法是行政管理的重要方面,如果法律得不到有效实施,人民群众对行政执法不满意,会直接影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