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专业知识技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2:34

电工专业知识技能篇1

关键词:技校实践能力能力本位

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技工学校培养的重中之重,不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技工学校就意味着办学的失败。因此,在技工学校专业课教学中,无论是专业理论教学还是专业技能教学都要遵循“能力本位”的原则,辨证地认识职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关系,确定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践能力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思想。理论知识强调“必需够用”,突出基本知识,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育目的,减少不必要的、繁琐的公式推导、原理证明,加强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习后能讲会用直接上岗。

一、改变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建立合理的教学模块组成以培养技能为中心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一)改变专业理论教学体系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应用

技校教学中,专业理论知识是为专业技能服务的,理论知识要求“必需够用”,做到理论适度,突出实践,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必须坚持以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岗位目标需求为原则,这已是广大教师共同的认识。根据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层次,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如何把握好尺度,需要做深入的、艰苦的探索。

我国现行职业教育课程多采用以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为主的“三段式”课程模式,这种传统的课程模式虽然比较符合教学规律及师生习惯,可以使学生学到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比较突出。但这种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和向导,以实验为辅助手段,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忽视了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使技工学校教学的主要目的、主要任务得不到应有的突出。例如,电子技术课程,是电工电子类、电子信息类等专业的通用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同时,它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好电子技术离不开电路的制作、测量和调试以及有关仪器设备的使用。可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常把电子器件的识别和测试、电子仪器的操作和使用等有关电子技术基础操作知识、渗透到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教学中,而对印刷板的制作、安装和焊接、电路的调试等操作技能便无力顾及了,这样做体现不出以能力为主的职业教育特点,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操作技能的培养,当然也会增加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混乱和无序。

为此,技工学校专业理论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通过优化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打破学科壁垒,通过整合,组成以培养技能为中心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二)开展理论、技能一体化模块教学将理论知识直观化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将技能训练与理论知识揉合在一起、理论和技能训练一体化的模块教学,是技工学校保证和突出技能训练的重要措施。为此,要坚持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在教学中保持技能训练长期不断线,同时做到专业技能促进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增加专业理论教学的直观性。在一体化模块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视觉呈现的言语解说代替以往的言语呈现的视觉阐明,使学生首先从视觉上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

二、改革专业技能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操作技能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性教学内容,是使学生获得生产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理论并为专业理论的学习提供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

专业技能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改革专业技能教学环节,加强理论知识指导下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要提高技能课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遵循三个原则:第一是理论指导下技能训练的原则;第二是手脑并用的原则;第三是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原则。一般来讲,电工电子专业技能课课堂教学分为五个环节:即讲解、示范、指导练习、反馈、小结。

(一)讲解环节

任何一项技能都是通过人们实践总结出来的系统的、有规律的操作过程,它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有一定的技巧和规律性。所以条理清楚,准确无误地进行讲解,是技能课课堂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讲解的语言要准确、简洁、同时可采用电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通过投影、电视、录像、电影、计算机等把理论知识、抽象的概念技能操作过程反映在画面上,使学生加深理解。

(二)示范环节

技能教学要进行示范。在教师讲解之后或同时,教师要做出示范动作,通过学生的视觉通道进行传授。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更应如此。教师的示范动作必须规范、准确,不得有任何的多余动作。

(三)指导练习环节

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掌握了操作过程,形成动作概念之后,紧接着就要进行实践练习,使动作的视觉形象与动作表象相结合。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领会技能的基本要求,掌握规范的技能动作。但由于学生初学乍练,动作忙乱而不协调,出现多余的动作,难于发现问题。所以,教师必须给予指导。通过指导使学生形成一个正确标准规范的动作概念,并从依靠视觉控制动作转化为依靠动觉控制动作。

(四)反馈环节

没有反馈就没有进步,因为只有通过反馈,才能了解学生技能动作是否合乎要求。不通过反馈,技能动作就失去了受强化的机会,只有使合乎要求的动作受到强化,学生才能辨别哪个动作正确,哪个动作错误。学生在教师的严格监督下完成量化考核,使教师真正了解到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对自己的教学效果也是一个评价。

(五)小结环节

在反馈环节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小结语言也需简练有概括性,条理清楚,便于记忆。

实践证明,加强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环节是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加大学生的理论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技工学校的根本培养目标,是实现一体化教学的根本途径。

结语

当前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所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应是把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作为基本任务。社会对从业人员要求的是动态的实践能力结构而非静态的理论知识水平,检验教学质量的权威标准是社会实践。科学的教学机制无不把能力培养作为基本点,而在一切类型的教育中对能力要求最直接、最强烈的无疑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根本特点和培养目标决定了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实现自身特点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叶秀丽.浅谈职业学校电工电子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职业.2011(08)

[2]刘万友.电工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内江科技.2007(07)

[3]张晓翟.探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J].知识经济.2011(04)

[4]祝红英.如何提高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堂教学效果[J].职业教育研究.2009(05)

电工专业知识技能篇2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综合素养

0引言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各行各业都得到广泛应用,且其发展水平已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能源资源领域人才定性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国家对高素质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一领域人才的培养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更应清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学习方向、学习方法和未来的就业前景与发展方向,才能在有限的四年大学中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为将来的就业或进一步深造作好准备。

1电气专业的培养目标

电力部原属六大本科院校之一的长沙理工大学在《2016级本科生学习指南》中对该专业培养目标的描述如下: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系统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较全面的综合文化素质,具有强、弱电知识结构、较强的适应性和创新意识,能够从事电气工程相关领域、特别是现代电力系统的系统运行、规划设计、试验分析、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也可以在电气装备领域和自动化信息领域从事设计、研制开发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一般而言,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有应用型、研究型和管理型3种,其中应用型技术人员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专门人才,要求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工程设计、制造、施工、运行等技术工作,约占工程师总数的75%。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与社会现实需求相一致,而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本身就是综合性较强的工科专业,要面向整个电工学科,使学生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受到电工电子、系统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获得电气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气自动化装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领域的基本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电气工程技术领域技术问题的能力。

2电气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长沙理工大学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核心知识能力要求为掌握一t外国语,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程度的听、说、写的基础,并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善于沟通与交流;具有良好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基础,掌握本专业领域较宽广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及必要的专业知识,并了解专业发展前沿和趋势;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熟悉本专业常用的应用软件及其使用方法,学会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相关实际问题的手段及方法;经过必要的工程实践训练,掌握电气工程必要的文献查阅、工程读图与制图、工程设计与计算以及现场操作、施工、调试、实验等相关技能。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现场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科技创新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事实上,电气专业在校大学生要通过专业学习综合提升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

2.1人文素养

首先,一个人要有正确的自我认识和健康的情绪和健全人格,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控制自我并理解他人需求和意愿,能够自信、灵活地处理新的和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其次,任何社会的公民都要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有与生俱来的作为人应该享有的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各种权利,并以平等宽容之心对待他人,具有法制观念和责任观念;再次,作为未来的“工程人”也要掌握一定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口头与书面交流沟通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测试结果、撰写论文和实践工作的能力。

2.2专业素养

首先要学好从事电气工程技术工作所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和物理知识,掌握微积分、常微分方程、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及积分变换的理论知识;掌握电学、磁学、力学、热学等理论知识与相应的实验操作技能。

也要多去涉足其他专业领域。例如机械与电气工程息息相关,很多电气产品的研发都离不开机械知识,多学习机械知识有益于以后的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要掌握信息技术,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至少要掌握一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具有程序设计的基本能力,能运用常用的电气CaD软件分析和解决一般性工程的实际问题;要多多关注业界资讯,多深入电力生产运输现场,加深感性认识,随时更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领域的实时动态,把握时代的脉搏。

3结论

据麦可思研究院近三年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分析数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排名均位居全国最易就业的前二十个专业之列,就业率均远超全国大学生专业平均水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如果能从大一开始就制定好学习和发展计划,勤奋学习,勇于创新,迎接挑战,使自己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和丰厚的人文素养,就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有较强的适应性,毕业后就可在工业企业、金融部门、政府机关等不同部门的电力工程、电气工程、工业自动化、过程控制、计算机应用领域中从事电气及自动化系统的维护、安装、调试、运行、管理及营销、服务等工作,在人才供求市场上受到欢迎。因此,无论是从哪个角度而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都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工科专业。

电工专业知识技能篇3

关键词:中职教育电子电工专业创新教育教学路径

做好中职院校的电子电工专业教学,努力创新教学方法,是增中职毕业生社会竞争力的关键。中职学校必须坚持社会人才需求导向,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改革创新,这样才能给中职电子电工专业学生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优化电子电工专业课程体系,推动教学创新发展

目前,我国许多中职院校的电子电工专业课程较为混乱,且各个课程都有独立的课程标准。这无疑加大了电子电工专业教学的难度。在创新教学的今天,教师要结合社会电子相关行业对于电子电工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在最大程度上合理规划基础知识。

电子电工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不仅涉及电子电工理论教学内容,还涉及实践教学内容。协调好电子电工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比例,让学生建立实践操作的意识,才能培养全面的技能型人才。

二、优化电子电工教学技术,推动教学创新发展

中职院校的电子电工专业所涉及的课程多,涉及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且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较强。在课堂中,教师用语言去解释电子电工专业知识,学生很难完全听懂,甚至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教师提供了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机会。学校利用多媒体技术实施电子电工专业教学,提高专业知识的形象性与生动性,这样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理解的空间和时间。

比如在讲解有关机电工程制图的知识时,教师长期向学生灌输绘制机电工程制图的方法,无疑会使学生对知识理解不深,而利用多媒体课件,一边展示真实的机电工程制图,一边讲解绘制的方法,能够让理论知识更加形象化,让学生快速理解。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学生理解新知识的时间缩短,便有更多的课堂时间去做机电电工制图绘制练习,提高个人专业技能水平。

三、优化电子电工教学内容,推动教学创新发展

打造多样化的课程内容体系,是做好电子电工教学创新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意识到理论学习与实验学习对于电子电工专业学生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利用实验学习去验证理论知识。在实验学习中,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在实验活动中练习操作技能。从电子电工专业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设计多种层次的教学内容体系,不断拓展电子电工专业教学内容的宽度与深度,以保障学生的学习成效。

比如在讲解有关模拟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时,教师要对课本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模拟电子技术的理论知识体系。在学生构建理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创新理论知识的记忆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重视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与学生一起开发模拟电子技术的实验内容,鼓励学生建立个人项目实验与团体项目实验,共同模拟电子技术,推动电子电工专业教学的高效化,找到适合个人发展期待的研究项目。

四、优化电子电工教学手段,推动教学创新发展

电子电工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一个永恒的教学目标。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正视创新教学手段,站在电子电工专业发展的角度,灵活选择科学教学方法,有益于电子电工专业教学创新。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呈现知识时坚持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

电工专业知识技能篇4

论文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专业知识要素;多方向定向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工程需要一大批能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懂经济、会管理,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然而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比较严重。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许多本科生毕业时仍很缺乏必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不能较快适应企业的上岗要求,有的甚至长期没法适应企业岗位要求而另寻出路。而持续的问题就是科技工程领域缺乏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针对这种现象,国家教育部在2010年度启动了工科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浙江科技学院电气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成为教育部首批试点专业。根据教育部的人才培养改革思路和企业界对人才的要求,围绕“卓越工程师”的要素构成,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发生很大变化。同时相应的培养模式和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也必然随之而变。目前各校“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基本上都是借鉴“cdio”教学理念,结合本校教学目标定位来制定相应的“卓越工程师”知识、能力和素质教学培养大纲。其目的都是希望让学生通过高校的培养阶段,初步具备一名工程师所应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较快地适应工程师岗位要求,为将来成为“卓越工程师”打下良好基础。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及工程系统能力四个方面。那么作为培养工程师的摇篮——大学,为了培养学生能成为将来的“卓越工程师”,在工程基础知识即专业知识教育方面应考虑哪些因素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探讨了“电气现场工程师”专业知识要素及其培养方式,其对应的教学环节也已在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培养计划中得以体现。 

一、“卓越电气工程师”的专业知识需适应地方相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我国存在着两类地方高校,一类是脱胎于中央部委的部属院校,这些学校往往有着较强的行业背景(教育部直属院校除外),比如湖南工程学院原隶属机械工业部,其中电气专业培养的学生面向机电行业,但主要服务于电机制造产业。这些学校由于办学的历史经历,一些专业培养的学生为某一特定产业服务的痕迹仍然很深。而另一些是新兴的地方高校,这些学校一般不具有行业背景,即使一个专业培养的学生也会在多类产业领域工作。我校就属于这类地方院校,电气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为浙江和华东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但是本地区电气行业的特点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多、电气产品和产业类别多。例如有电机与控制产品制造产业、电源及电力电子产品制造产业、电器制造产业、电力系统设备制造产业等。这种很具特色的电气产业结构,决定了地方对技术人才知识需求多样化的特点。作为地方高校来说,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因此应把握地方工业发展的脉搏。根据浙江省的电气行业的特点,在制定教学培养计划中,专业知识教学体系的构建就不能仅偏重于某个特定制造行业。否则,学生毕业后就业适应面就窄,也就有可能学而无用。但是电气学科是一个大学科,制造产业涉及的知识,即使是工程基础的知识,其范围也很广,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根本不可能覆盖。因此,按多个方向设置专业知识模块来构建知识培养体系是比较好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在高年级阶段让学生选择其中某一方向的知识模块学习,并引导学生分流选择,使几个模块都有学生选择。可以说这是一种多方向的定向培养模式。这样可以使培养的毕业生能基本覆盖本地区电气行业的各种产业,满足电气行业不同制造业对未来“工程师”的需求。以本校电气专业制定的“卓越工程师”教学计划为例,专业课程体系是由三个专业方向模块和一个辅助跨学科模块构成:电机与控制技术类、可再生能源与电能变换技术类、供配电与高低压电器技术类及电子与计算机网络通讯类。前三个模块属于强电模块,后一个模块属弱电模块。这些模块包含的知识基本覆盖了本地区电气行业所需的工程基础知识。当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允许其多选一个模块或相应的模块课程学习。需要说明的是,是否要按方向构建知识培养体系,应根据地方高校所在地区行业特点而定。如果本地区的电气行业没有多类别的产业,这样做反而可能使学生失去了学以致用的机会。 

二、“卓越电气工程师”应掌握比较完整的工程基础知识体系 

专业知识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一般具有较为系统的内容体系和知识范围,掌握专业知识是培养专业技能的基础。但许多高校学者长期以来都强调人才培养要宽口径,厚基础。所谓宽口径一般指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要学习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包括其他跨学科的工程技术知识,并认为这样培养的大学生适应性更强。因此,大学里往往给学生开设了许多跨学科的课程,学生学习的知识杂而多,但恰恰本专业的直接面向工程实际的课程却不开设。例如本校电气专业以前实施的教学计划中,就没有“电工材料”、“电磁兼容技术”、“电力保护及电力设备”等工程技术性课程,学生毕业后根本没有这类知识概念。有些人认为,培养应用型专一人才好像是专科学校的任务,本科院校就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万金油人才。然而,这种思想和做法已不符合当今社会对本科毕业生人才要求。首先,拿本地区而言,电气行业中多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这样的企业中许多没有岗前培训机构和培训计划,也没有师傅带徒弟的见习制度。这些企业希望毕业生一进企业就能很快上手,这就要求毕业生首先要具有比较完整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按照培养宽口径,厚基础人才的做法多年实践下来,发现企业并不十分看好所谓的“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因为这些“人才”到了一个企业后需要花较多时间熟悉企业产品的知识,这往往会使企业感到“等不及”。如果“人才”的自我学习能力也欠缺,较长时间不能适应,那更不会受企业青睐。因而这种情况迫使企业更倾向于吸收工作多年的、有经验的人才。显然,按多方向定向培养的思路,建立比较完整的、方向性的工程技术知识教学体系,才能使学生掌握某个产品行业比较完整的工程基础知识,以适应企业和社会的现实需求。例如为电源和新能源技术制造业培养人才,就需要进行电工材料及电工工艺学、新能源和电能变换技术、电磁兼容技术等配套知识的教学,让今后从事该行业工作的学生具备有该行业产品的知识背景,从而能达到企业“上手快”要求。目前我校电气专业新的“卓越工程师”教学计划就设置了方向模块内知识联系密切的课程。 

当然笔者并不是否认跨学科“通识”课程设置的必要性,而是强调大学课程的设置应注意面向工程实际。就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需求而言,一位通晓该领域工程技术知识的毕业生远比什么都知道点,但都是只知点皮毛的所谓“通才”毕业生要强得多。实际上,深知某方向专业知识的专才也完全可以成为“通才”,这只要他具备有较强的再学习意识和能力就可。 

三、“卓越电气工程师”应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工程应用知识 

工程是人类应用科学理论和技本手段,改造世界、创造财富的实践过程。工程师自然是从事这个实践过程的人。为培养未来的卓越工程师,自然要求学生在高校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这应该没有异议。在精英教育年代,本科院校的教育确实也比较偏重于理论教学。在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尤其在社会上普遍认为大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的观念刺激下,使许多学校都意识到需要强加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于是纷纷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削减理论教学课时。整体来说,高校的教学改革是必要的,但笔者认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改革应该重视两者兼顾,并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应保证学生有必要的、相对完整的基础理论学习经历,知识点的增删要结合工程应用知识来考虑 

比如“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可以删去一些过时的、已不再有应用价值的电路知识内容。但有些理论知识,即使相对比较深奥,但因为广泛运用,就不能轻易削减。比如,本校电气专业“电路原理”课程中的“傅立叶变换”知识曾不做要求。但“傅立叶变换”知识在现代信号分析、电力系统谐波消除等信息与电气技术中广泛运用,可是学生毕业后居然对该理论一无所知。有些事例也说明不能太忽视理论知识的培养:许多毕业生在用人单位面试中竟被简单的理论知识问题问倒,从而失去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机会;有些学生在工作后需要用到有关专业理论知识时,因为基础不扎实无法运用而后悔当初没学好理论。大学是专业知识的启蒙和学习阶段,是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最佳环境。大学应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为之将来成为“卓越工程师”增强理论知识方面的后劲。因此学校在重视学生能力、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时,也不能弱化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实际上理论知识掌握得好,就可能运用得好,这也是一种能力体现。 

2.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并不是一定要靠增加理论课时,通过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来实现 

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一些基本的工程应用知识,参与更多的实践教学环节,从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实际上,现在高校教学突出的问题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严重脱节。特别在实践环节中,启发及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认识、理解及运用方面的意识和做法还不够到位。这导致了学生即使经历了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最后还是对所学的专业理论懵懵懂懂,许多理论问题还是不懂。针对这一问题,在我校电气专业制定的“卓越工程师”教学计划中,就确定有一年的企业实习、学习阶段。确保让学生通过这一年的学习阶段,在企业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工程应用知识,经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磨合过程。同时和企业工程师一起,共同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以观察学生理论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另外在学校课堂的理论教学过程中,也将同步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使理论教学的效果更好,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同时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自我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电工专业知识技能篇5

关键词:采掘电钳专业课程改革课程探究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238-01

传统的采掘电钳专业(工种)课程属于理论性传授,学生对采掘电钳没有接触,因此并不会产生多大的兴趣,整个教学枯燥乏味,学生也难以接受。很多知识的重复讲授,造成师资资源和时间的浪费。笔者认为应先从两个方面对采掘电钳专业(工种)课程实施探究。一是教育培养机制应与市场人才和企业内部需求的对接;二是改变教学方法和模式与学生的学习对课程接受能力的对接,笔者通过多方面调查与探究,以展开采掘电钳专业(工种)课程改革的设想。

1采掘电钳专业(工种)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采掘电钳专业(工种)课程,采用的是将知识单位、技能单位和发展单位为一体的“三位制”教学模式。“知识单位”教学分为两个部分: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与采掘电钳专业相对应。“技能单位”教学分为三个部分:基本技能、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发展单位”教学分为下厂、矿实训和实习。从现在的技术职业院校和煤炭技工学校的学生素质来看,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学是不主动。深人学习和钻研采掘电钳专业(工种)课程不大可能。另外,由于学生上课时注意力总是很难集中,不具备较好的自觉性。所以,“三位制”教学模式不大符合现有学生素质。也不适合培养技能型实用型技术人才,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采掘电钳专业(工种)课程进行改革。

根据学生理解能力不足、动手能力愿望较强等特点,需要改变采掘电钳专业(工种)课程的教学思路与方向。把教学计划模块进行整合并进行科学的规划。通过分成几个步骤来进行采掘电钳专业(工种)课程的改革。

2采掘电钳专业(工种)课程改革

2.1整合教学模块,归、并专业学科

采掘电钳专业(工种)课程的整合是指采掘电钳专业(工种)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的整合,然后与技能课有效的联系起来,并进行合并。采掘电钳专业(工种)课程的理论知识只有在实际操作前,对整个知识的大致理解,才能对实际操作有框架性的认识并会赋予实施。而采掘电钳专业(工种)课程最终还是要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落实到技能训练当中去。在整个采掘电钳专业(工种)课程的传授中,老师应该作引导学生去学习。按照职业岗位的一些所需条件和教学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进行教学。对整个教学进行科学的取舍,并且要合理的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技术组合起来,已形成新型的采掘电钳专业(工种)课程。

采掘电钳专业(工种)课程可分为四个模块进行教学。(1)公共基础课模块教学。公共基础课模块教学由文化课和素质教育课组成。文化课主要实现对德育、语文和素质教育进行继续教育,但是主要的教学内容还是应该以职业岗位为主。保留数理化和英语,并将这四个学科进行规整。体育课也可适量进行,以丰富学生课后业余活动和岗位体力要求,让学生得到一定的放松。素质教育课则分为书法、公关礼仪、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内容。把文化课和素质教育课有效结合起来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专业基本技能模块教学。专业基本技能模块教学是对课程的理论进行分析和整合,并且将理论知识变为实际的专业基本技能训练。(3)专业综合技能模块教学。专业综合技能模块教学根据煤矿生产实际,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训练的一门课程,主要为井下电气设备使用操作故障排除技能训练、采掘机械使用操作故障排除技能训练和钳工技能训练。(4)岗位技能模块教学。岗位技能模块教学是与市场需要结合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针对学生在就业前对学生的岗位技能进行集中的课题式的培训。采掘电钳专业(工种)课程的岗位技能培训主要以企业需要为重心,再添加一些理论知识来作为培训。在分配学生实习的时候,可让学生到技术较为先进的企业中进行实习。将采掘电钳专业(工种)课程教学模块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并且与相应学科合并在一起,不仅能够提高采掘电钳专业(工种)课程教学质量,降低采掘电钳专业(工种)课程的教学成本。而且能够避免重复性和无效性的教学。

2.2建立“课题制”,实现一体化教学

采掘电钳专业(工种)课程的“课题制”教学模式是把教学内容按技能类型和等级分成若干个课题,根据不同的核心内容分为不同的课题进行讲解。而一体化教学则是实现理论和操作技能的一体化教学。不同的老师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专业技能不一样,因此不同的课题模块中的专业理论内容和操作技能可以细分到每个老师手上,这样老师就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相关的课题。以实现采掘电钳专业(工种)课程的精品教学。

3采掘电钳专业(工种)课程改革建议

采掘电钳专业(工种)课程是一项以实际操作为主,理论知识为辅的教学,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与实际操作的训练课进行紧密的结合。首先,在采掘电钳专业(工种)课程的教学时间上,应该遵循学习的连贯性,以便于学习的一次性完成到位。其次,要把握好采掘电钳专业(工种)课程教学的特点,采取更加多样化和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创新的教学意识,规范学生操作。

4结语

技术术职业院校及煤炭技工学校在采掘电钳专业(工种)课程教学中,应根据煤矿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内容和模式。根据采掘电钳专业(工种)课程特点,结合探索研究市场,以求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逐步完善。用较为完善的采掘电钳专业(工种)课程体系,解决教学与实习教学脱节的问题。采掘电钳专业(工种)课程应编写对应的教学大纲,合理制订教学计划,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根据实际上课时间制订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

电工专业知识技能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自控与电气;专业群;课程体系;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5)29-0027-03

作者简介

陈小荣(1969-),女,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北京,100176);黄敦华(1978-),男,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机电技术系主任,副教授;张文涛、刘增辉,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

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面上项目“高等职业教育自控与电气专业群专业技术平台课程的研究与实践”(pXm2014_014306_000083),主持人:黄敦华

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专业集合[1]。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自控与电气专业群”由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工业网络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6个专业构成。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部级重点建设专业和北京市职教分级制改革专业,依据其在专业群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将其定位为专业群核心专业,引领和辐射其他专业[2];电气自动化技术和工业网络技术两个专业在专业群中起支撑作用,将其定位为骨干专业;其余3个专业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将其定位为特色专业。

一、自控与电气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调研区域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分析研究专业群毕业生成长规律,遵循认知规律,构建基于职业能力目标的“通识贯通、平台递进、模块并行、技能创新”的“1-4-1”课程体系[3],实现职业素养、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过程培养。“1”是突出知识应用性的“通识课程”,贯通文化知识素养培养;“4”是突出理论及技术应用性的“通用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四个方面的专业课程,实现迭代递进的技术技能培养;“1”是突出技术应用与创新性的“专业实践与创新”这一实践教学环节。

二、自控与电气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一)贯通科学人文素养培养的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通过通识课程学习,促进学生形成比较宽广的知识结构,提升其文化素养。公共基础课程由教育部要求大学专科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应用数学、大学语文、信息技术基础、体育等课程组成,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公共选修课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陶冶人格、传承文化、提升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为目标,开设50门以上,每位学生按个性化需要选择5门。

(二)“平台+技术+方向模块”的专业课程

1.共享共建的专业群平台课程

专业群平台课程一般是同类专业之间或专业本身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构成的课程,是以该群对应岗位群上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工作岗位结构为框架、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线、工作实践行为为起点,面向生产或服务所需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而确定的学习和训练项目。

“自控与电气专业群”面向自动化设备和系统运维、装调、生产、设计、管理等岗位群,提炼本专业群各专业共性要求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构建了专业群平台课程,包括通用技术和专业技术平台课程,分别为《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应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电工技术应用》《传感检测技术》《单片机技术应用》《pLC控制技术》。

这9门课程要求自控与电气专业群中不同专业学生都要学习,主要培养学生机械基础、电气基础、控制基础三方面知识和能力,为学生后续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生就业或者升学奠定良好基础。

2.核心技术与就业导向的专业技术课程和方向模块课程

专业群内6个专业依据各自的就业领域,构建了不同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方向课程,各专业的主要课程如图1所示。这些课程以工作为导向,选用合适的教学载体,大多采用教学训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专业实训室完成学习。

(三)突出技能的专业群实践与创新环节

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自控与电气专业群按照专业群岗位能力标准,构建专业群职业基础能力、职业专项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递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自控与电气专业群内所有专业均设置了钳工、低压电工运行维修、电子产品装调、职业素质实践和认岗实习周等基础实训,培养专业群学生职业基础能力。

专业群内各专业设计了不同的综合实训与生产性实训周,培养学生的职业专项能力,实训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由浅入深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如图3所示。

专业群结合就业岗位设置了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对学生所学进行全面检查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为进入职业岗位做充分的准备。

专业群职业创新能力实践项目包括专业社会实践、职业技能竞赛、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职业资格高级证、参加或开设讲座等。专业群内每个专业相同的实践项目的内容有区别,如专业社会实践安排学生写相关行业、企业调研报告,不同的专业要调研不同的行业和企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可参加光伏发电系统装调、单片机应用等项目的比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可参加机器人应用、自动化生产线装调等项目的比赛,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参加智能电梯装调、楼宇智能化系统装调的比赛;此外,如果有其他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科目,经认可也可获得专业创新环节的学分。

三、结束语

自控与电气专业群基于职业能力目标的“1-4-1”课程体系,建立在企业需求的基础之上,根据行业企业、人才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设计,通识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平台课程培养学生专业群基本理论和基础技能,专业技术课程重点培养核心技术技能,方向模块课程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践课程突出技能应用和创新思维,最终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自控与电气专业领域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当然,专业群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论是其内涵的理解和建设的实践,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4):52-54.

[2]刘峻.试析高职机电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时空,2013(11):21-23.

[3]肖莹,李宏昭.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33):48-49.

ontheConstructionof“1-4-1”CurriculumSystemBasedonthetargetofVocationalabilitiesforautomaticControlandelectricalSpecialties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

ChenXiaorong,HuangDunhua,Zhangwentao,LiuZenghui

abstractBeijingVocationalCollegeofelectronicScienceconstructedthe“1-4-1”curriculumsystembasedonthetargetofvocationalabilitiesforautomaticcontrolandelectricalspecialties.amongthecurriculumsystem,thecomprehensiveliteracyofstudentswillbecultivatedthroughgeneralcourses,students’technicalskillswillbebuiltupthroughspecializedcoursesof“platform+technology+direction”,andtheirpracticalskillsandinnovativeabilitieswillbebuiltupthroughprofessionalpracticesandinnovationlink.

电工专业知识技能篇7

关键词:实训课程;分层次;模块化

作者简介:李自成(1970-),男,四川资阳人,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自动化系,副教授。(四川?乐山?61400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86-0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电气信息领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研究电能的产生、传输、转换、控制、储存和利用,同时有关电能的转换及使用的控制在该专业所占的地位也日益重要。[1,2]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联系越来越紧密,因而发展迅速,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很多高校的一门重要学科。而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在2005年成立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注重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突出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了电气专业工程训练教学计划,形成了科学的电气工程实训课程体系。体系以培养学生在电机及其电力拖动技术、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技术、电气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等方面的工程技能为基本目标,旨在提升学生在电气领域的知识应用水平和综合创新能力,构建起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技能训练、单项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升之间的桥梁。

一、课程目标定位

课程体系反映了应用型本科对知识能力方面的要求。应用型本科同一般普通本科的培养体系是平行的,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3]在培养规格上,应用本科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基于应用型本科的性质,为了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尽快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能,因此整个体系强调建立一个系统化的实训过程,通过实训,学生应该具备以下技能:

掌握电机和电力拖动技术,熟悉变压器、直流电机、交流电机的结构,通过实训熟悉电机运行原理和调速原理。

掌握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技术,熟悉各种电力电子器件的应用,能正确使用变频器,并能初步进行电机调速电路的设计和调试。

掌握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通过实训熟悉继电保护基本原理,利用matLaB进行潮流计算,并能进行初步的短路分析。

熟练掌握工厂电气控制、电气设计软件等开发平台和应用技术,能够进行系统控制程序设计或者利用软件进行电路的设计。

掌握电气系统或者控制程序的调试方法,能通过实际操作较好地判断出电气系统或者控制程序的缺陷,并进行改进。

为了节约成本,加快开发过程,能够用仿真软件对电路进行仿真,熟练使用各种仿真软件,包括protelDXp等。

能熟练使用各种检测工具,具备对低压电器的认知和感性认识,熟悉每种低压电气的正确用法,能进行初步的设计,选择出满足要求的电器。

二、课程体系的构成原则

实训基于各课程各章节内容或者课程之间联系,以实训项目为主体和载体,以程序或者电路系统设计作为驱动,实现知识、技术、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实训课程体系作为实训目标的基础,制订完善的实训计划体系,同时坚持了以下原则:

以就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适应就业岗位为目标,以岗位技能为重点,兼顾长远发展。

注重知识、技术、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学生通过实训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又提高了应用知识、技术的能力,使素质得到升华。

以实践能力和工程训练为重点,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强调在应用中创新,通过解决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课程体系体现了开放性、灵活性,及时反映了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应用。

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衔接,分别针对电气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等方向设立实训课程。

三、分层次模块化实训教学体系的设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是研究电能应用的专业。近几十年来,有关电能的转换、控制在该专业所占的地位日益重要,专业名称中的“及其自动化”反映了科学技术的这种发展和变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范围主要包括电工基础理论、电气装备制造和应用、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三个部分。[4,5]因此实训课程的设立也应该反映这些专业范围。首先,电工理论是电气工程的基础,主要包括电路理论和电磁场理论。这些理论是物理学中电学和磁学的发展、延伸。而电子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等可以看成是由电工理论的不断发展而诞生,电工理论是它们的重要基础。电气装备制造主要包括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等电机设备的制造,也包括开关、用电设备等电器与电气设备的制造,还包括电力电子设备的制造、各种电气控制装置、电子控制装置的制造以及电工材料、电气绝缘等内容。电气装备的应用则是指上述设备和装置的应用。电力系统主要指电力网的运行和控制、电气自动化等内容。制造和运行不可能截然分开,电气设备在制造时必须考虑其运行,如电力系统由各种电气设备组成,其良好的运行必然要依靠良好的设备。

针对专业范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训练在学院工程训练中心进行。训练内容划分为工程认知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创新训练三个层次。由于我院从专业建立初期就注重实验室的建设。目前训练条件优良,已建有电气技术实训室、电机及拖动实验室、电力自动化及继电保护实验室、电力电子及传动控制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同时,学院工程训练中心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在电气工程领域的综合创新能力,建设了数控加工中心、基于先进控制技术的运动控制实验室和柔性制造中心,突出真实的工业应用环境,突出强化学生在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等方面的工程训练,有利于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立了三个方向:电气技术方向、电力电子技术方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针对不同方向和实训层次设立不同的课程。如图1所示。

首先,工程认知训练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该环节包括生产实习等内容,使学生在生产实际或者科研中验证从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并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观察、解释并进一步尝试解决生产实际或者科研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工序、工艺流程、管理制度,从而获得与本专业有关的实际生产知识,并扩大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从事技术专题调查、搜集资料和进行研究的能力,并为即将进行的毕业设计和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后是专业技能训练,针对专业应用领域设置模块,包括电机、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气传动自动控制系统、pLC、电气CaD等。而学生专业技能是一个复杂的技能系统,诸多技能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其训练途径及实施办法亦多种多样,同时必须具备整体性、科学性和互动性。因此,专业技能训练方案的制订,内容上密切结合学科和紧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专业培养方案一致,注重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应用,注重开放性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技能训练方案,为专业培养方案的贯彻执行服务,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后是综合创新训练,为实现个性化培养提供先进的创新设计、制作的环境与条件。通过综合创新训练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培养兴趣、产生好奇心的环境,使他们在这里自己动手创新制作、激发创造力。以创新思维和创新制作能力的训练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综合创新训练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起着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作用。

整个课程体系对应于工程素质训练、金工实习、电机及拖动技术实训、控制理论和控制系统实训、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实训、单片机技术工程训练、CaD实训、电力系统自动化实训、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实训、自控系统综合实习、调速系统综合设计、供配电系统综合设计等实训。同时为了突出应用型本科的特点,增加了“protelDXp实用教程”和“电气工程CaD”与实训环节联系紧密的课程。实训课内容如表1所示。

通过该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机电工程的基本研究领域,具备电气基本操作技能,掌握电机及拖动系统的类型、组成和控制方法,掌握控制理论及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具备对一般机电控制系统的安装、分析和维护技能,掌握常用电力电子器件的特性,并能根据要求设计出实用电路,掌握可编程控制器和变频器的使用方法,具有一定的电气控制系统开发能力,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四、结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2005年在成都理工大学成立以来,针对本学校学生的入学基础和就业的实际情况对实践方面的教学课程体系不断调整,增加了“protelDXp实用教程”和“电气工程CaD”与实训环节联系紧密的课程,增加了综合创新训练课程,已经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实训体系。从目前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通过实训,学生的就业率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到企业后熟悉岗位的时间缩短,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贾文超.电气工程导论[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范瑜.电气工程概论(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电工专业知识技能篇8

关键词:工作过程;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方法

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调查发现,汽车领域比较缺乏高技能型人才,尤其是汽车维修企业非常需要综合能力强的人才,这其中对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缺乏最为严重。虽然很多院校都已经开设了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但是由于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使得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岗位不相应,所以导致了该专业学生就业不佳,相关企业招不到优秀人才的局面。为此,该专业教师可以多多尝试着运用工作过程教学法,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运用工作过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

工作过程导向,是旨在达到工作目标而采用的行为逻辑结构的一种管理学思想。这种理论认为,在主体需求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过程中,产生了问题以及为解决问题所具备的功能,明确的预期目标与能够达到的效果之间的偏差和缩小差距的路径。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学生不仅仅要对专业方面知识通透,尤其是对汽车电子技术非常熟知,这是未来就业发展必备的技能。为了能够学生达到上述要求,学校要认真选择开设哪些课程,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环节,同时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以便对学生能力结构有所了解,为日后专业知识设置以及课程的学习提供参考意见。汽车电子技术专业需要学习的内容非常多,课程设置人员要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安排。如果依照工作过程概念来进行课程的设置,笔者认为可以分为如下四部分:第一部分,安排定向与概括性的知识,让学生对汽车电子技术有初步的了解;第二部分,扩展知识,让学生对该专业知识深入了解;第三部分,原理性知识,以便能够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第四部分,设置学科系统化知识,让学生对整个学科专业形成一个体系。教师循序渐进的学习完这几个部分内容,能够完成教师完成的工作任务。因为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是按照工作过程法来进行设置课程,因此学校应该针对此种教学模式开发课程体系,以此保证整个体系与工作过程教学法相适应。

比如以企业具体工作岗位来设置课程,如整车电路装配调试与检测岗位,则应该在第一学期学习4课时的工程制图课程;在第二学期学习4课时的汽车构造课程;第三学期学习4课时的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课程;在第四学期学习4课时的电气控制装配工艺;第五学期学习4课时的电气控制装配工艺,第六学期开始进入企业进行实践。这样安排课程由简单到困难,学生逐渐掌握该岗位要点,就业会有很大的优势。针对汽车电子产品的生产、检测以及销售行业,学校应该在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分别设置2、4课时的电子技术课程;第三学期设置4课时的汽车传感器及检测课程;第四学期设置4课时的汽车辅助系统;第五学期设置4课时的电子产品制造工艺;第六学期设置4课时的汽车电气设备维修。这样课程的设置能够让学生对汽车电子产品的生产、检测以及销售有足够的了解,知识比较系统,同样利于该专业认识就业。

2工作过程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

工作过程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要选择互补教学法来实施教学,保证学生的每一项工作任务都能够顺利完成。学校与教师需要采用的方法如下:

2.1制定完善的实训室制度

选择性地开展学习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兴趣,在学完通用部分内容之后,选择不同方向进行学习。为此,建立开放实训室制度,学生可以自发地组成小组(独立或由一名教师指导)到汽车实训室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

2.2采用校企联合法

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一方面,学校教师经常到企业了解专业发展现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争取企业对办学的资助。另一方面,企业回访学校,向学校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并开设先进技术讲座,使学生能在校内就接触国际上最先进的维修技术及方法。另外,学校可帮助企业培养员工,向企业输送人才。校企合作的另一种形式是跟企业进行联合,进行竞赛等项目,一方面拓展企业思路,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和对专业前沿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2.3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

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将学习与工作整合起来,给学生提供一个尽量真实的学习环境和具体的工作任务,呈现工作过程的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在实训室以现场教学的方式进行),并要求学生通过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取得一个特定的工作成果(产品或服务)。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满足专业要求的工作行动,正确使用工具,与工作对象(同学之间可客串顾客、同事和管理人员等角色)进行沟通,真正地学会工作。学生通过经历工作过程的学习,不仅能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而且通过合作学习,学会在工作过程中与他人交流与沟通,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2.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国职业院校汽车技能大赛

全国职业院校汽车技能大赛是职业院校广大师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和熟练技能的一次展示,可以检验参赛队的团队协作能力、计划组织能力、汽车维修能力、汽车故障诊断和排除能力,以及效率、成本和安全环保意识等职业素养;而科学的实践教学是学生能具有这些综合职业素养的关键所在,通过参与各种汽车技能大赛,可以一定程度上检验实践教学的效果,发现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向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工程过程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比较好,主要学校依照工作过程教学法特点设置教学课程,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相关岗位人才都会学习到系统性的知识,对就业非常有利。由于工作过程教学法强调的是实践能力,若学校没有足够的条件来实施工作过程教学法,完全可以借助企业力量,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非常可行。■

参考文献

[1]高林,鲍洁,王莉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及实施条件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13).

[2]谭辉平,李芹,廖俊杰,张成玉.做实高职顶岗实习有效推进工学结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8(1).

[3]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电工专业知识技能篇9

关键词:机电融合化;技能结构;职业技能;双证互通

“机电融合化工程技术”是属于将机械装备、电子技术、电脑技术、智能化管控和讯息整合技术、综合性工程、测试感应性技术、应侍传感工艺等进行紧密融合的一项组合型技术,其引领着机械装备技术革新的进步趋势,且具备极大的实际运用空间。随着当今我国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社会上需求大量拥有此项技术的综合型技术人才,其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社会上其它常规型的科技人才。

1综合技术型人才

综合性技术人才是将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进行紧密交织融合的结晶,其重点是指在车间产品加工流水线上操作并牢固掌握一项以上过硬技术,能够在加工作业中担任多项专业职责,从事多工种的复合型作业,具备运用交叉型专业技术和业务知识处理生产实际问题的复合多面手人才,此类技术人才一般存在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加工业、服务型第三产业还有现实社会新兴的高科技创客产业系统,因此机电融合化专业技术型人才正好符合这类型专业技术人才的模式特征。综合型技术人才是属于一类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它的基本素质特征:其一是具备雄厚的学科理论及业务知识功底;其二是具备成熟的操作经验及较强的处理问题本领;其三是具备足够的能力来担当多类繁琐性工作。综合型技术人才的塑造第一须强化基础业务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进而可运用一类整体性思考视野及扩展的眼界来牢固地吸收和运用多类交织型业务技能。

2机电技术融合化技能型岗位分析

机电融合化技能类岗位和其它岗位做比较,其可划归于组合型的新式岗位,需要具备宽厚的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功底,具备成熟的操控经验及处理问题的本领。符合其要求的重点操作岗位是:(1)机电装备制作流水线作业人员。需要具备机电装备制作生产流水线的工艺控制本领、机电装备的运用及操控技能、对机电装备实施组合装配、测试及调控作业;(2)机电装备产品市场销售及售后跟踪服务管理人员,需要具备机电器件的制造原理、组装工序等知识内容,具备对机电装备的现场检验及检修技能;(3)机械装备制造领域企业的机电器件养护及管控人员。规定此类专业技术人才必须具有识读机械结构图纸及电气工程图纸的本领。

3机电融合化技工人员的职业技能

机电融合化技术岗位资格包括检修电工作业员、机床控制员CaD程序操控员、设备保管员。

4专业培养目标

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牢固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机电应用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机电设备操作、机电产品组装、调试、维护及机电产品售后服务的专业实践技能,适应现代生产需要的机电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5机电一体化专业与机电一体化技工相衔接的职业技能体系

为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要求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增强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6结语

综上,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技能体系包含两个职业技能模块:机电设备制造与安装模块和电气设备控制与维修模块。须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职业技能”模块课程的设置围绕相应的职业资格证和行业认证的课程开设,将职业技能模块与职业资格证及工作岗位对应。

参考文献

[1]王高尚.关于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的分析[J].职业,2015(12).

[2]徐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知音励志,2016(11).

[3]黄纯.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报告——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4(01).

电工专业知识技能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183-02

电子商务行业的高速发展,不仅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高技能型电子商务人才,也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电子商务人才。实践教学是把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是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核心,也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探讨构建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以有效地提升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一、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国家政策层面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

(二)社会层面的要求。《商务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5年电子商务工作要点〉的通知》提出,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发挥电子商务市场。随着全球电子商务行业的高速前进和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行业正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现实社会中出现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紧缺、企业高薪难招人才和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矛盾。造成人才需求高和毕业生就业率低两者之间矛盾的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在电子商务实践技能培养环节方面出现严重偏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没有实现无缝对接,导致电子商务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现象。

(三)专业层面的要求。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商务经营管理能力,掌握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实务、商务网站设计与管理等操作技能,能在电子商务有关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电子商务营销、策划、设计、管理和维护等活动。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是整个专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专业教学要以行业需求和实际工作岗位为主线开展,课程教学主要采用项目式或任务式教学,真正体现“教、学、做”一体化和学习情景与具体岗位工作任务融合一体,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训练,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演变成组织设计者和指导者。

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定位不明确。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迅猛、日新月异,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是商务,但大多数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定位过于广泛,有些偏向电子,没有较好地针对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适应岗位的高技能型人才,导致学生对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掌握不明确、不透彻,缺乏创新性,学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甚至有些高职院校把电子商务专业设在计算机系或者电子信息系,把学生定位于技术层面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与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相比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二)课程结构不合理。电子商务专业的主要特点是实践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结构设计方面依旧沿袭传统的“基础课+专业课”模式,这种模式没有真正体现出专业的特点和职业教育的特色,课堂教学仍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内容严重不足或者实际效果不佳,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求知欲,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难以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有些课程设置出现内容重复、课时安排不合理等现象。

(三)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电子商务专业是集管理、营销、计算机等多学科应用一体的交叉学科,电子商务专业强调实操和应用,实践教学离不开网络平台,多数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在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课时安排上出现不合理现象,导致实践教学出现缺乏明确性和针对性不强现象。有些课程先完成理论再进行实践操作,有些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没有针对市场的需求进行教学设计,更有些课程实践教学流于形式,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缺乏。

(四)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很多是从计算机、信息、管理、市场营销、经济学等相关专业转型而来,科班出身占有率低,这些教师对电子商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深入和全面,往往处于学习过程中和摸索中,只能凭借自身的理解来教育和指导学生。加上很多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就开展教学工作,缺乏企业真正实践锻炼经验,对电子商务知识的掌握还处于理论阶段,因此,教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出现校内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实践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实际情况相脱节的现象,严重延缓学生在工作岗位的发展过程。

三、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面向企业的课程体系。电子商务简而言之就是利用所有电子工具进行商务活动,电子商务的核心是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工作岗位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中心,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电子商务高技能型人才。

课程设置面向企业,贴近工作岗位实际,构建“职业素质课程+基础课程+主干课程+核心课程+实训课程+特色课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职业素质课程主要包括国家素质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公共艺术课程和思政、人文、科技、身心等素质项目。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经济、营销、管理、计算机等专业基础知识。主干课程主要包括图像、动画、网页、美工、网站建设与推广等专业知识。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电子商务实务、网络营销与策划等专业核心知识。实训课程主要包括课程实训、学期实训和综合实训。特色课程以创业教育、淘宝实战、移动电商、商务竞赛为主,强调商务与技术的融合,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就业能力。

(二)多融合的课程实践教学。一是课程实践教学与就业岗位融合。根据电子商务专业的特点及专业职业岗位进行分类,分为主要就业岗位和次要就业岗位,不同的就业岗位进行细化,制定职业岗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对应具体的就业岗位,使学生在学习课程中能够感觉到上课如同在岗位上班。二是课程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证融合。电子商务专业在校学生可以考取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有助理电子商务师和助理网络编辑师,等等。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达到职业技能证书的要求,在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考核要求、进度安排等方面尽可能与职业技能考证一致,以任务驱动为主线组织教学过程。三是课程实践教学与技能大赛融合。以赛促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是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技能竞赛内容广泛,如全国电子商务竞赛内容包括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及实操、电子支付、网络营销、电商物流配送、移动电子商务、网店装修、商品上架、网店推广、模拟客服、运行策划、团队协助等知识和技能,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课赛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多平台的实践教学。一是认知实践教学平台。认知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专业知识结构、市场需求、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养。认知实践教学分为校内认知实践教学和校外认知实践教学,校内认知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室参观、优秀毕业生讲座和企业专家讲座,校外认识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企业调研、市场调研、企业参观、企业见习。二是创业平台。创业平台对电子商务学生未来的就业和进一步发展尤其重要,学校根据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创业实训的需要,提供场地、启动资金、技术指导等软硬件资源,鼓励学生在校内开展生产性创业实训,义乌工商学院创业学院就是典型代表。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以C2C模式开设网店,也可以以B2B模式搭建电子商务校企合作平台。在创业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教师只是协助管理和技术指导,从而使学生体验网络营销、网页装修、商品上架、客服服务、网站设计与推广等真实实践创业知识和技能。三是工作室平台。为了提高电子商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根据市场需求,由专业教师利用专业特长成立不同的电子商务工作室,学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教师依托企业,承接企业电子商务项目引入工作室,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完成项目,帮助学生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区内这种模式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较为典型。

(四)建立优秀的电商实践教学团队。教师在电商实践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和作用,优秀的电商实践教学团队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要针对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不断更新师资结构,增加团队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实战经验。一是采用传帮带方式加强团队教师的培养和指导,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二是每年定期安排教师参加各类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培训和到电商企业进行岗位实践锻炼,不断增强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知识和实践技能经验。三是强化校企合作,定期聘请经验丰富的电商成功人士、能工巧匠来校授课或者开设讲座,开拓教师的知识面和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四是建立奖惩机制和考核机制,通过评选优质课程、优秀指导教师优秀电商项目等形式,调动教师的学习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林雯.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广西教育,2013(11)

[2]丁明华.“课岗证赛考”融合的高职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8)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a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