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体能训练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2:46

少儿体能训练前景篇1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汽车拥有量的快速增加,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出行的便利性;另一方面,也导致交通事故频频发生。特别是由于我国目前大部分的交通路况复杂,很多道路普遍存在人车混行的交通状况。再加上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有礼让行人的习惯;而行人往往会寻找空隙,随意穿行,导致行人特别是少年儿童被撞的交通事故经常发生[1]。专家指出,通过有效的交通安全教育和交通技能训练,可以大大降低过马路时发生意外的概率[2]。所以对行人尤其是广大少年儿童进行有效地道路安全穿行训练,培养起良好的道路穿行习惯,加强其对交通环境潜在危险的认识,对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交通安全教育形式单一,缺乏能体验的交通安全教育三维仿真环境[3],导致教学效果很差。所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设计和开发一个交通安全教育和技能训练系统,让训练者不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道路交通事故所引发的安全后果,而且通过多次训练后可以根据道路上过往车辆的速度、距离,熟练掌握能够安全的穿行的时机和方式,提高自身对安全车速和车间距的判断能力,从而减少和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2交通安全教育和技能训练系统总体设计

本系统主要采用maYa三维制作软件来创建虚拟动态交通场景和各种虚拟物体,使用Unity3D三维游戏开发引擎来设计和实现系统的人机交互功能。系统主要由数据管理、交通体验场景生成、声音设置、交通规则安全教育和交通安全技能训练等功能模块组成。各模块的主要功能如下:1)数据管理模块:主要用于保存和设置训练者的个人信息和系统的数据信息。训练者的个人信息包括个人资料、历史记录、行走的初始状态和速度等数据;系统的数据信息包括场景数据信息、汽车信息、交通规则数据库等。2)交通体验场景生成模块:主要是利用maYa三维制作软件创建的场景物体如道路、建筑物、交通标志、车辆、虚拟儿童、教师、警察以及天空背景等三维物体,生成逼真的三维虚拟交通场景。3)声音仿真模块:为增强虚拟场景的真实感,添加一些烘托气氛的声音,如汽车的喇叭声,轮胎与地面间的摩擦声以及人在发生交通危险时发出的尖叫声等,让用户能融入虚拟交通环境气氛中去,与虚拟环境中的人物产生强大的共鸣。4)交通规则安全教育模块:该模块主要通过设置多个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和调用相应的场景,实现对少年儿童进行遵守交通规则教育。5)交通安全技能训练模块:该模块为本系统的最重要模块,主要用来训练行人特别是少年儿童安全横穿道路的技能,提高他们综合处理交通流信息的能力。具体是在系统中采用游戏模式,设置从初级到高级五个关卡,通过创建五个没有红绿灯的车流道路交通场景,每个场景按照游戏关卡的级别设置不同的车流密度和汽车行驶速度。级别越高,车流密度越大,汽车行驶速度越高。然后根据训练者通过鼠标和键盘控制虚拟行人的行走速度和穿越的时机,从低级到高级在不同的速度和不同的车间距的车流中横穿道路来进行反复训练,直到横穿道路时都不会与汽车发生碰撞,获得20分的积分后,才允许往前进入下一关场景进行训练,最后完成全部关卡并获得100分后才表示取得一次训练成功,以此通过多次训练后,可以提高少年儿童对机动车行驶状况的综合判断能力,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3系统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与实现

3.1动态交通场景设计与实现

动态虚拟交通场景是指在静态虚拟城市道路的交通场景中融入交通系统中所有动态的交通活动,在本系统中主要指在虚拟城市道路场景中加入用于训练的汽车和行人、随机行驶的车辆等虚拟物体交通行为,以及对它们的运动进行控制,让它们能够在虚拟交通环境中实现匀速、加速、减速行驶和超越、等待等功能。由于构建上述动态虚拟交通场景比较复杂,本系统先采用专业的三维建模软件maya来创建静态三维虚拟城市道路场景和动态虚拟物体,并为行人等动态物体创建骨骼和蒙皮后,通过移动骨骼就可以进行动态物体的动作设计,从而为各种运动的虚拟人和物体设计出系统所需要的各种动作,比如虚拟行人的站立、行走和奔跑,汽车等交通工具的行驶,还有路人的自由动作等。然后将以上的交通道路的静态场景和设计好行为的动态虚拟物体在maya中经过贴图、设置灯光、渲染等工作后,导出保存为FBX文件格式,即可将场景模型导入到Unity3D项目文件的“assets”文件夹中[4]。场景模型导入Unity3D后就可以用C#或JavaScript脚本语言对场景中的各种虚拟物体的动作进行设计,完成它们在场景中的各种运动,实现动态虚拟交通场景。比如将导入的汽车模型放置于道路上,并在汽车上添加如下的脚本,就可使其以一定的速度向前行驶:}系统中为了让训练者体验到更加真实的交通情景和游戏的难度,整个系统设计成五个不同的交通场景,分别对应着由低到高的五个游戏关卡需要穿越的道路,随着训练游戏关卡的升级,场景中汽车的速度和密度会不断地增大,让训练者能在不同速度的车流中得到训练,增强训练的效果。三维动态虚拟交通场景如下图1所示:

3.2三维虚拟物体之间的碰撞检测技术研究与实现

碰撞检测是虚拟现实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功能,有了它可以使用户以更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现实场景中的对象进行交互,否认虚拟行人走在路上就可能会“穿墙而过”,汽车在路上行驶就会“钻进地下”等不真实的现象发生。另外,本系统在交通安全技能训练过程中需要检测虚拟儿童与汽车是否发生碰撞,碰撞后不能出现汽车“穿人而过”的现象发生,而且要做出响应,比如发生惨叫和人被撞倒在地等,所以碰撞检测在系统设计时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里我们采用的设计方法是先给场景中可能会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的虚拟物体如路边建筑、道路设施、树木和地面以及汽车和行人等都设置成刚体,然后为它们添加盒状碰撞器,这样它们之间就可以产生碰撞的效果。具体在Unity3d中的设置虚拟物体为刚体和添加碰撞器的参数如图2所示。至于行人与汽车发生的碰撞后的响应,考虑到本系统的主要训练者为少年儿童,为了不让交通事故场面过于惨烈,所以在设计虚拟人与汽车发生碰撞时,没有设计成行人被撞时的惨烈效果,而只是提示“GameoVeR”表示行人已与汽车发生碰撞,本次游戏结束,同时界面上出现三个按钮,分别为“退出”、“重新开始”和“返回首页”三个按钮,“退出”按钮实现退出系统功能,“重新开始”按钮实现重新载入游戏功能,“返回首页”按钮实现返回主界面功能,具体响应结果示意图如图3所示。主要脚本如下:在交通规则安全教育模块中为了禁止虚拟行人行走到机动车道上而不走人行道,必须对道路添加碰撞器及相应的脚本,实现每次用户行走到道路上时,屏幕中会出现“请走人行道”的提示,并且主角会退回到人行道上,提示字会在三秒后自动消失,提示信息示意图如图4所示。为了提高参与训练者的兴趣,本系统采用游戏模式来完成技能训练模块中的五个关卡不同难度的训练过程,每当训练者完成一个路口的穿越,系统视窗右上角的分数会增加20分,并且视窗中会出现“成功穿越”的文字,系统提示信息示意图如图5所示。当训练者完成从低到高难度全部五个路口的穿越后,屏幕会显示“游戏胜利”。

3.3人机之间的交互控制技术研究与实现

人机交互控制是虚拟现实技术的重要特征。通过人机交互手段可以让训练者能够像在现实中一样对在虚拟环境中任意行走和对其中的物体进行实时地操作,并能从虚拟环境中得到反馈的信息等。本系统中需要实现利用键盘或鼠标对交通体验场景中的摄像机视角进行旋转变换,对虚拟行人的行走和站立以及行走速度和行走方向等进行交互控制。

4结论

少儿体能训练前景篇2

我过去是个体育爱好者,读中学时还进过市少年业余体校,怎么儿子偏偏不遗传我这方面的细胞呢?男孩子总这样怎么行,我得好好改造改造他。

第二天,我连夜拟写了一份“挑战自我式训练”计划,列出了一系列预备对儿子实施的训练项目。妻子见我要对儿子“下毒手”,便极力反对。但我坚持,“就是因为太爱了,以才使儿子一遇到困难就寻找‘保护’,不能自己去克服困难。这样做其实是害他!”妻子一时还难以接受我的观点,我只有自己进行了。

按照训练计划,第一步要对儿子进行“洗脑”。因为要战胜恐惧感,就得帮助儿子排除心理障碍。双休日,我带着儿子到少年业余体校去看别人跳水。在游泳池的跳台旁,我说:“你看这些小朋友胆子多大,他们这么小就敢从10米板的跳台上跃入水中。天天,如果爸爸把你放到那个跳板上,你敢不敢往下跳?”儿子吓得忙摇头。我又拉着他跟一位刚从水里上来的孩子攀谈,“小朋友,你今年多大了?”“八岁了。”“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跳水的?”“我三岁学游泳,六岁学跳水。”我夸奖他,“看不出来,你已经是老运动员了!那你从这样高的地方跳下来,一点都不害怕吗?”“刚开始有些怕,可慢慢的就不怕了,现在从上面跳下来,我就好像往下飞一样,真的好玩极了!”他说的那么轻松有趣,儿子似乎也被他描绘的情景所感染,流露出羡慕的神情。

以后的几天里,我每天都领着儿子到游乐场去看蹦极和冲浪。用同样的方法,让儿子与玩耍的同龄人做直接交流。一个多星期后,儿子对这类运动不那么排斥了。

第二步是“手把手”训练。训练地点定在了“未来世界”的“索桥”前,这里曾是儿子给我“大丢面子”的地方。一见“索桥”,儿子的脸色大变,“爸爸陪你先走两次吧。”我一边说一边拉着胆颤心惊的儿子走了两个来回。

“现在,该你一个人走了。”儿子抬头看着我,小声说:“爸爸,我不敢!”我引导他,“你还记得那位跳水的小哥哥说的话吗?开始会有点怕,慢慢就不怕了!”儿子想了想,紧绷的脸蛋渐渐松弛了下来,我趁势把儿子往索桥上推,“儿子勇敢点!”在我的激励下,儿子竟然迈开脚步走了上去,下一会儿,他就走到了桥的尽头。

初步取得“战果”后,我又先后带他体验了过山车、冲浪和“火箭式蹦极”。持续一段时间后,儿子对高的惧怕真的渐渐消除,成了个爱跑爱跳、阳光大方的孩子。

虽然预定的计划已经实现,但我并不满足,因为从儿子跳跃的身影上,我看见了更大的潜力。

儿子上了小学之后,我就把他送进了业余体校。依照少年体校的课程安排,儿子每星期的一、三、五下午下课后和双休日的两天都要去学校训练。训练的内容有游泳、跳水、跳马、单双杠和短跑等,这些项目正好能锻炼儿子的体能和毅力。

如我所愿,儿子很快就适应了跳水、跳马和单双杠这些他过去难以接受的训练内容。一天晚上,儿子训练完回家,我问他在单杠上觉不觉得害怕?儿子摇了摇头,“一点也不怕!教练还表扬我的动作做得标准!”

2002年8月,儿子在少年体校训练已有一年多了。一天傍晚,儿子对我说教练准备带他们去搞“夏令营”,要训练他们跳伞、攀岩。一听这些“惊险”的训练项目,我心里直打鼓,儿子能行吗?当晚,趁儿子不在,我给教练打了电话,与他交流了之后,我那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少儿体能训练前景篇3

摘要少儿田径教学训练是为我国田径事业提供后备力量的重要体育事业,是我国体育事业长远、蓬勃发展的基础和保障。随着当前社会情况的深度变化,少儿田径训练教学实践中也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少儿田径训练的各个阶段也面临许多不同的障碍。本文就少儿田径教学训练的特点及其阶段性训练特征展开讨论,并针对少儿田径教学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训练的意见和建议,旨在通过有益的探索和讨论,为推进我国的田径教学事业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少年田径教学训练特点阶段性特征

当前,在少儿田径课的开展中,少儿田径学校的体育教师面临着诸多的难题和考验,在少儿田径课堂的管理上,很多老师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是什么原因让少儿田径课堂变得管理混乱,学生不愿意学、老师不愿意教?少儿田径教学训练的特点及其阶段训练特征又是怎样的?这是无数正在从事少儿田径教学及研究的教师和学者不断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一、少儿田径训练的几个特点

(一)少年运动员完成田径课程任务的能力有限,积极性不高

应试教育体系之下,各地学校对于学生的体育锻炼的重视往往不够。尤其是比较重视教育的家庭,更加强调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而不顾及发展孩子的田径特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相当多的中小学校会想方设法压缩甚至取消少儿田径课,这一方面让学生在进入正规田径学校之后,缺乏上田径课的经验,另一方面,之前求学过程中的经历,会给学生一个不好的暗示,那就是“上少儿田径课其实是一个不重要的事情”。学生主观上不具备认真上少儿田径课的心理基础,客观上也不具备上好一节少儿田径课的经验和能力,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少儿田径课堂的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可想而知。

(二)学生整体素质偏低。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肥胖的现象时有出现,学校生的总体身体素质逐年下降,田径学校为了不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不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正常学习生活,也在一些时候对于学生逃避锻炼的行为进行了某种程度的纵容和妥协。以此为背景,田径学校里从事体育教学的大部分老师还在延续以往的教学方法,试图在短时间里,教会零基础的学生学会田径比赛项目中专业程度比较高的运动方式,这种错误的方法,会让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信心,当然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学生逃课缺席的情况发生。

在当前的社会现实情况下,只有那些在正规学校中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才会选择进入田径学校,走上田径竞技训练的道路,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的以往的精力都没有用在学习上,对于学校已有既定的组织形式和纪律要求往往不太适应,这种漠视纪律的习惯也常常会给学校的组织管理带来相当的障碍,这一特点也应该引起从事少儿田径教学老师的重点注意。

二、少儿田径训练的阶段性特征

(一)初始阶段:学生的体能适应能力差

在开展少儿田径训练的初始阶段,应当适当调整教学计划以适应学生的体能现状。当前,田径学校学生的总体身体素质逐年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不是简单的少儿田径课的课堂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和扭转的。但是,作为田径学校的体育教师,我们身上其实也肩负着帮助学生增强体魄、强身健体的职责,为了履行我们的职责,同时也为了适应当前的现实情况,当前的少儿田径教师应该尝试调整教学计划,不再将超负荷的体能训练强加于学生身上。在对学生的要求标准上,应该采用分梯度和批次的方法:对于那些有体能基础、有训练意愿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专业化的指导,对于基础和体能较弱的学生,则应该放松要求,以鼓励和基础性教学为主,这样做既能保证学生的出勤率,又能让不同体能层次和基础的学生都能在少儿田径课上有所收获。

(二)进阶阶段:不同学生的进步空间不同

在学生的进阶阶段,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用更“温柔”的态度对待学生,是破解当前少儿田径课堂管理存在问题的必由之路。通过分析少儿田径老师的人员构成可知,有资格从事少儿田径教师工作的教学工作者,一般都曾经是体育特长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卓有建树。这些老师的优点是业务水平高,在教学能力上往往能够让学生信服,缺点是更倾向于将自己在过往训练经历中的标准施加于学生身上,换言之,就是对学生的要求太高。同时,经历过“铁血训练”的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往往不善于用更柔和的方法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往往是造成学生逆反心理、不愿意上课,并且在课堂上不愿意配合老师的重要原因。

以往的少儿田径课中,评价学生的少儿田径课完成情况的标准是固定的,但是应该看到,由于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各个家庭的体育活动开展状况不同,即使是同一班级的学生其体育基础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学生的少儿田径课定成绩的时候,也应该区分层次,建立更加合理的评价体系。

三、结语

由上我们所知,体育教学的过程是双向的,在考虑少儿田径课堂上出现的种种问题的时候,也应该从师生两方面的角度入手去思考和解决,本着实事求是和为学生负责的原则,正视少儿田径课堂上出现的种种诸如学生缺课、教学效果不好等管理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力求通过加强学校生的少儿田径课堂管理,增加在校学校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为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做出田径学校体育老师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旭,王莲.少儿体育教育发展趋势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2014(05):62-65.

[2]周芳.田径学校管理应用系统建设思考[J].福建大学学报.2015(05):183-185.

少儿体能训练前景篇4

关键词羞怯儿童心理干预行为技术

分类号B849

羞怯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的、常见的情感体验,但过度羞怯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以及正常的学习生活。由于羞怯儿童安静乖巧,不会攻击和侵犯他人,因而很容易被忽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社会对儿童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羞怯儿童社会适应性不良等心理问题已日益突出,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对羞怯儿童进行适当的干预,帮助其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正成为心理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积极解决的任务。

1.羞怯概述

1.1羞怯的概念

在心理学界,羞怯的界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起初,羞怯被描述成一种气质特质、态度或者抑制状态。后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提出了羞怯的操作性定义。如,Zimbardo和pilkonis(1974)将羞怯者的体验描述为“不情愿接近他人或者不情愿进入那些容易引起他人关注的情境”;Crozier(1979)指出羞怯个体的突出特征是他们倾向于用更多的时间来监控自己的感觉和行为,担心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不佳,因而非常的焦躁不安;Buss(1980)认为羞怯是社交焦虑的一种形式,特别是在陌生人存在的情景下产生的一种不适、抑制和窘迫的状态,并在公众场合中伴随着高度的自我意识。Leary(1986)综合以往研究者关于羞怯的界定,对羞怯的概念进行了梳理,认为羞怯是一种紧张焦虑的主观体验,一种自我抑制的行为状态或心理症状。Coplail和armer(2007)提出羞怯是指在处于新颖的社会环境中和感知到社会评价时的小心谨慎和焦虑,并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出趋避冲突。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Henderson和Zimbardo的定义,即“在社交情境中的不舒服和/或者抑制,会妨碍个体对人际目标或职业目标的追求;表现为过分的自我关注、全神贯注于个人的想法,以及某些情绪和生理的反应”。

1.2羞怯的表现

Henderson和Zimbardo(1998)认为羞怯的反应可以发生在认知、行为、生理、情绪的任何一个层次或者是全部的层次上,具体表现为:

(1)生理水平:羞怯的生理反应包括脸红、心跳加快、呼吸加快、抽筋、出汗、肌肉紧绷、口千、声音颤抖、反胃等。

(2)情绪水平:羞怯者通常会体验到尴尬和痛苦的自我意识、焦虑、不安、困窘、羞愧、情绪低落、沮丧、伤心、孤独等。

(3)认知水平:相关研究发现,羞怯个体在认知上会出现较多的非理性观念,包括低自尊,尤其是较低的社会自尊、惧怕负性评价、负向的自我陈述、对自己在人际情境中的表现有自我贬损的倾向,对社交苦恼倾向于进行内在、稳定的归因等。

(4)行为水平:羞怯个体在社交场合更多地表现为抑制、被动,较少眼神的接触与言语的交流,同时言语回答简短且不流畅,出现无意识紧张行为,如摸自己的脸或者头发,较少表现出攻击性而更多情况下会退缩。

1.3羞怯的影响

适度羞怯被视为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尤其在东方文化中,羞怯个体大多表现得比较随和、谦逊,这被看作是一种传统美德,是值得褒奖的行为品质。但过度羞怯会影响个体正常的社交活动及工作、学习与生活,甚至引发社交焦虑、社会恐怖症等心理障碍,威胁个体的身心健康。如威斯康星州州立大学的研究者对1037名儿童进行追踪调查,结果发现由于羞怯儿童长期不愿与他人交往、内心压力无处释放,导致他们长大后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要比其他人高37%。Rubin和coplan(2010)在其著作中对西方的一些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整理,其中提到pennebaker(1993)和Kagan(1997)等人将羞怯一压抑视为一种危险因素,认为它对成长有着“毒害”作用;在实证方面,西方的研究发现羞怯一压抑与适应不良的成长后果存在显著相关。Schwartz、Snidman和Kagan(1999)报告称早期羞怯一压抑行为能够预测青春期精神病理学症状,比如社交焦虑。asendorpf(2008)和Caspi(1988)等人发现羞怯一压抑儿童,特别是男孩,在成年期会经历多方面的问题,如推迟步入婚姻、成为父母以及从事稳定的事业等。儿童期羞怯同样与成人期的低职业成就和职业不稳定性相关。

在中国,虽然传统上将羞怯视为一种优良的品性,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体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国社会发展对新一代儿童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国内对羞怯儿童的社会接纳程度也越来越低。各种社会场景都需要儿童适度地展现自己、表达自我。而羞怯儿童在新颖的社交情景中,或感知到被评价的社会情景中,会表现得焦虑、谨慎、窘迫、力不从心。这种不适感会抑制他们的行为表现,导致沉默和社交退缩,从而不能说他们想说的话、做他们想做的事,由之引发高度的自我意识和生理唤醒,并可能造成恶性循环。对羞怯儿童进行适度干预,既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也有利于其心身和人格的健康成长和积极发展。

2.儿童羞怯的干预研究

2.1干预对象

哪些个体需要进行羞怯干预呢?目前,DSm-Ⅳ、iCD-10、CCmD-Ⅳ等国际、国内有关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中并无“羞怯”的具体诊断说明,这表明羞怯尚不被当作一种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进行干预治疗。如前所述,羞怯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现象,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的情感体验,如果个体只是偶尔出现羞怯或体验到微弱的不适感,没有给个人的社交、工作及生活等造成不良影响,大可不必过于关注,这种羞怯可视为在正常范围内的情感体验,不需要特别干预;但是如果个体经常体验到羞怯,并且这种羞怯已经给个体的人际交往及生活适应等造成某些困扰和不良影响时,羞怯的干预就非常必要了。因为长期的过度羞怯可能进一步引发社交焦虑、社交恐怖症等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儿童及成人的正常生活。此外,也有研究表明,儿童期的羞怯很有可能是成人期社交焦虑障碍的先兆,甚至可能影响个体的一生。因此,针对儿童阶段的羞怯进行及早干预,可以帮助儿童习得某些社交技能和恰当的行为表现,从而避免羞怯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对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2干预的方法与技术

西方学者从上世纪70年代就针对羞怯的干预问题开展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干预策略。目前心理辅导专家和咨询师主要采用认知重构、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家庭心理辅导几种心理干预手段,来帮助羞怯儿童矫正不合理信念,习得或改善社交技能,缓解社交情景中的负面情绪以及帮助父母更好地适应羞怯儿童的改变。

2.2.1认知重构

认知重构是通过用合理信念代替并修正不合理观念来矫正羞怯儿童的不良情绪行为。羞怯儿童在社交情景中往往对消极评价存在恐惧,在社交活动后往往进行负面的自我归因,并对自我有较多的负性评价,过度追求完美等。这些出于自我防御目的的消极思维充斥着羞怯儿童的整个内心,并不断侵蚀着他们的自尊,让他们愈发地想逃离社交情景。而积极肯定的观念能够平衡这些内部心理对话,增强他们的自信和自尊,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实际情景。咨询师通过认知重构可以帮助羞怯儿童识别引发焦虑的不合理信念,明确不良认知与情绪、行为之间的关系,帮助羞怯儿童将对他人的责备、愧疚转变为对自己的负性思维和情绪负责。同时,咨询师还要帮助羞怯儿童在认知方式、思维过程以及情绪行为表现等方面建立新的反应模式,以减少其在此后日常生活中出现情绪困扰和不良行为的几率。

帮助羞怯儿童快速识别不合理认知,引导他们以社会许可的方式行事,是咨询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研究表明,提高羞怯儿童的主动控制水平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识别自动化的不合理认知及其引发的负面情绪。xu等人(2008)发现,当遇到令人紧张的社交情景或是令人不愉快的惩罚时,主动控制水平高的羞怯儿童能主动监控调节自己的认知行为,以谦虚谦逊、不张扬等国人赞许的方式为人处事,并达到成功社会互动的目的。因此,提高羞怯儿童主动控制水平,可以有效地提高认知重构的干预效果。

2.2.2社交技术训练

羞怯者往往因拙劣的社交技能而与社交焦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miller等人(1995)研究发现,低社交自信和低社交技术能够很好地负向预测羞怯水平。通过社交技术训练可以帮助羞怯儿童习得一些适宜的行为模式,如言语交流、情感表达、肢体表达等。社交技术训练的步骤大致如下:首先咨询师向羞怯儿童介绍并展示目标行为,然后羞怯儿童通过角色扮演以及咨询师的反馈习得适宜的行为模式,直至他/她能在生活情景中熟练运用此行为模式。

目前对社交技术训练成果的评价尚无统一标准,多数以羞怯儿童某种社交技术的习得以及社会接纳水平的提高为指标。有一点特别值得关注:此种训练看重的是技能的习得而非焦虑的降低。但社交技能的习得,可以帮助羞怯儿童提高社交自我效能,从而减轻社交焦虑。陈俊玲等人认为,提高羞怯者的社交自我效能,可以降低社交抑制,增加社交活动,提高其主观幸福感。

2.2.3表露任务

所谓“表露任务”是指让羞怯儿童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产生焦虑的刺激情景来消除其焦虑与恐惧的一种方法。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表露任务的表述方式各有不同,如系统脱敏、对立地位等。在羞怯儿童完成社交技术训练并获得相应的羞怯应对技巧后,最佳的干预方案会为他们提供直接面对焦虑、恐惧的机会。通常咨询师利用其他组员或外部协作者模拟能够引发羞怯儿童焦虑和恐惧的社交情景,促使他们以习得的适应模式应对社交情景。羞怯儿童通过终止回避行为带来的强化,体验到了社交焦虑唤醒的减弱,从而使引发焦虑的刺激失去诱发恐惧的潜能。

Hope、Heimberg和Ruch等人(1995)指出,表露疗法是治疗社交恐惧症的有效方式,但这种方法是否是羞怯干预的有效方式,研究者各执己见。还有研究表明,表露任务和认知改变策略的联合使用要优于表露任务单独使用的效果,但其他的一些研究没有发现这种差异。

2.2.4放松疗法

Lewinskv(1941)和Henderson(1998)明确提出,羞怯常伴随着某些躯体症状,像脸红、口吃、出汗、发抖、心跳加快、恶心反胃、脸色苍白等。Rubin等人(1995)发现,情绪管理水平较低的羞怯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内化问题和社交谨慎。放松训练可以帮助羞怯儿童在社交情景中减轻身体不适感,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

常见的有效放松技术包括深呼吸训练以及对各肌肉组织的放松。一旦羞怯儿童学会了识别焦虑唤醒的信号,他们就能运用放松训练使自己在紧张焦虑的情景中镇定下来。尽管放松训练十分有效,但它不是有效干预的必要组成部分,而需经常配合其他技术使用。有些研究发现,在方案中去除放松训练后,咨询效果并未显著降低。

2.2.5家庭心理辅导

针对羞怯儿童的心理辅导可以帮助他们正确理解羞怯的产生原因及其后果,并帮助他们识别羞怯的生理症状及与其相关的认知和社交回避行为,指导其如何像“侦探”似地处理社会困难,识别问题,进行头脑风暴,并从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中选出最佳策略。但儿童羞怯的形成往往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息息相关。如国内李文静,张昌等人的研究均发现,高羞怯儿童的父母给予孩子较少的情感关怀,较多的惩罚和干涉,过多的否定及负面评价等;韩磊等人的研究发现母亲惩罚严厉和父亲过度保护对羞怯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父亲情感温暖对羞怯有显著负向作用。因此,羞怯干预不仅包括对羞怯儿童的心理干预,还应包括对整个家庭的心理辅导。针对父母的心理辅导不仅可以帮助父母改善其教养方式,减少焦虑情绪,还可以帮助他们适应并促进羞怯儿童行为的改变,从而为羞怯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可见,对羞怯儿童的父母进行心理辅导也是羞怯干预必不可少的环节。

2.2.6小结

以上羞怯干预的几种方法与技术在干预的目标与策略上各有侧重:认知重构通过修正羞怯儿童的不合理信念重塑认知与行为情绪之间的关系;以社交技术训练和表露任务为核心的行为疗法通过矫正羞怯儿童的不良行为,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群体;放松训练能使羞怯儿童缓解其在社交情景中的焦虑、恐惧、羞愧等不良情绪;家庭心理辅导可以促使羞怯儿童的父母修正其教养方式,为羞怯儿童创设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每种羞怯干预手段各有千秋,疗效也不尽相同。但考虑到羞怯的反应是认知、行为、情绪和生理等各方面的综合表现,因此对羞怯的干预不能仅囿于某一方面,而应该集各方法之所长灵活运用。最近兴起的为期26周的社会适应性训练模型(SFin)颇受欢迎,它是一种从认知、行为、生理和情感等方面综合考虑的治疗方式。此模型的特点是利用其他组员或外部协作者模拟令羞怯者感到恐慌焦虑的情景对羞怯儿童进行干预。除了以情景模拟为主的行为家庭作业和技巧工具外,该模型还包括积极社会行为的教育和训练,如建立信任和亲密感的技巧、克服不良想法的练习,以及调整自我概念使其更为适应的认知模型等。这种综合运用的方式是目前心理干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当前羞怯心理干预的最新趋势。

3.存在问题及展望

关于羞怯的干预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地修正与完善。

3.1发展性考虑

以往对羞怯儿童的心理干预没有细致地考虑到儿童的发展阶段与年龄特点。已有的研究显示,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羞怯的成因及表现迥然有别。最佳干预方案应根据羞怯儿童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及其核心问题而有所侧重。基础研究表明,记忆、注意容量、言语流畅性/理解力及逻辑推理等因素在来访者理解和应用治疗策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不同认知情感发展水平的儿童采取与之相适宜的干预措施,不仅要求咨询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还需要羞怯理论的发展性研究作支持。

3.2系统干预

以往的羞怯干预的研究只局限于认知、情绪、行为的某一方面,尽管近来出现了综合干预的趋势,但还远远不够。未来的羞怯干预应该加强对羞怯儿童的系统、综合干预,不仅要从羞怯儿童的知、情、行、人格等各个方面综合进行,还应考虑家庭、学校等因素对羞怯儿童的影响,对其社交群体如父母、同伴等进行适度的心理辅导。

在儿童的心理发展领域,研究者们一致认为父母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人格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父母参与儿童的训练计划,一方面可以提供有关儿童羞怯及社交焦虑的更多信息,协助咨询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正治疗;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适应羞怯儿童的改变,并促进整个家庭的共同成长。另有研究者认为,同伴群体,而非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首要因素。尽管对于社会性发展的首要因素存在争议,但研究者们一致认同,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社会技能的完善、自我概念及人格的健康发展等;而不良的同伴关系可能导致学校适应的困难,甚至会对其成年后的社会适应带来消极影响。与非羞怯同伴共同参与群体活动,一方面可以帮助羞怯儿童在同伴群体中观察学习非羞怯儿童的行为表现;另一方面可为羞怯儿童提供练习和习得技能的自然环境,通过同伴反馈对习得行为进行强化。

3.3文化影响

跨文化研究表明,羞怯这种心理现象不仅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还具有文化差异性。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羞怯的反应也存在差异。例如,Chen等人(1998)在一项加拿大和中国儿童的比较性研究中发现,加拿大儿童对陌生人的行为抑制与母亲的接受和温情呈负相关,而在中国儿童中呈正相关。Chela等人2006年的研究表明在加拿大对陌生同伴的沉默行为与拒绝相关,而在中国则与赞成和接受相关。这说明,相对于西方的文化背景,中国儒家文化对儿童早期面对陌生人的羞怯有更大的包容性。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今价值取向对羞怯儿童的容纳程度明显降低,这就需要咨询师对当下的文化变迁有充分的认识,开始着力培养羞怯儿童自信、果断、勇于表现自我、积极进取的精神。由于当下的羞怯干预手段主要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所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及风土人情建构本土化的羞怯干预方式也是十分必要的。

3.4其他因素

少儿体能训练前景篇5

关键词:少儿;意志;培养

一、增强学生运动欲望

1.选择适当的舞蹈项目,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舞蹈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最明显的特点便是亲身实践,在改善和发展学生意志品质时,单纯的思想引导是不够的,唯有亲身体验才可以使孩子们感受到自身意志力的成长,并从中获得成就感。不同运动对于意志力品质的培养也会存在差异,比如球类运动能够培养勇敢拼搏、不畏艰难、敢于竞争的意志力品质,田径运动可以培养孩子们顽强拼搏、敢于超越的意志力品质。列队训练可以培养孩子们克制自我、自律自强的意志力品质。而舞蹈运动对于培养孩子们的意志力品质效果更加明显,因为舞蹈艺术融合了诸多体育因素,对于意志力培养也更具有全面性。因此,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少儿的意志品质特点,选择适当的舞蹈项目,有针对性地对少儿意志进行培养。

2.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1)竞争法

在少儿舞蹈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采用动作示范为传授方法,但是意志力的培养需要采用竞赛法,通过良性竞争对于培养意志力有很好的效果。因为人都是好胜的,都是喜欢成功的,没有人天生愿意做失败者,因此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就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让学生在不断竞争中培养自身意志力。

(2)游戏法

所谓的游戏法就是通过游戏方式来进行教学。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用游戏法教学模式,寓教于乐,通过有趣的游戏提高孩子们的兴趣,降低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疲劳,同时也能在娱乐过程中培养孩子们的意志力。

二、寓教于乐中培养少儿的意志

儿童幼年时意志品质的主动性和独立性较差,行动缺乏目的性和持久性。做事往往凭兴趣,即使有目的,碰到点困难受到点挫折就打退堂鼓,很难坚持下去,所以寓教于乐,强化对兴趣的培养是少儿意志培养的前提。

所谓兴趣是指从事某种事物和活动时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又是和一定感情体验联系的。郭沫若同志认为:“兴趣爱好有助于天才的形成。”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斯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即是对材料发生兴趣。”兴趣是动机产生的重要原因。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舞蹈,在快乐中舞蹈,在自信中舞蹈,在欣赏中舞蹈,在创作中舞蹈,激发兴趣,寓教于乐。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养成钻研、探究的习惯。孩子的感觉和思维器官处于积极状态,成为学习的推动力,为长期学习舞蹈,培养意志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舞蹈启蒙、兴趣培养建议采用北京舞蹈学院舞蹈考级教材,还有老师自创的游戏、情景剧、载歌载舞的歌谣、统合训练等)。

但是,如何利用舞蹈这一特殊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进行意志教育和训练呢?教学实践使笔者深刻体会到,“苦练”渗透在浓厚的舞蹈兴趣中,“趣练”融会在长时间坚持舞蹈的学习中,增强他们的信心,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笔者在舞蹈训练中,把磨练意志的“苦练”与“趣练”有机结合。儿童年龄小,如果一味单调地机械训练,时间稍长孩子就烦。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把激发兴趣和严格训练相结合,在训练中强调“趣味”两字,增加一定的游戏性,让训练形式多样化,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有了这种愉快的寓教于乐活动过程,儿童便会对舞蹈训练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进入舞蹈表演角色,同时激励他们去克服困难,从而达到培养儿童意志的目的。

少儿意志力的培养不但重要而且还很紧迫,培养学生意志的方法多种多样,各门学科培养学生意志的手段也是层出不穷。但是,作为舞蹈教师应该发挥舞蹈课的特色,激发学生运动欲望,寓教于乐,强化幼儿舞蹈的强度训练,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从而在舞蹈课教学中注意加强对学生意志力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舞蹈课的学习成绩,增强学生意志力,最终促进学生各科学习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霞.少儿舞蹈教育的思考[J].剧作家,2007(3):27-30.

[2]陈丽.少儿舞蹈的教育作用[J].魅力中国,2007(7):20-25.

少儿体能训练前景篇6

关键词:小学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学论文投稿,发表特殊教育教师论文

1.动物辅助的相应概念分析

动物辅助最为常见定义便是美国最大的动物辅助治疗民间的促进结构所制定的概念,并且,动物辅助治疗主要是作为一个目标为导向的干预手段,这是一种符合特定标准的动物辅助治疗方法,这是当前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借助相应的训练治疗作为中介,通过短期或者是长期的目标进行实现,从而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不断提升认知能力和身体机能,在这一过程中,通常都是病患和动物进行面对面训练。

2.动物辅助在特殊教育课程中的有效介入

2.1动物辅助在当前特殊教育中的情景介入

在当前的科学研究当中,第一,动物作为一种社会联接性的物体,可以更多地利用动物的特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和动物之间的接触。实验证明,宠物狗在和人进行沟通时,可以很好地帮助人解决各种不安的情绪,在和宠物狗的接触中,可以帮助幼儿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角色,当幼儿进入到这一社会角色中,就可以很好地改变他们的行为,符合角色上的期待。在aat中,可以将来访者设想成为教师或者是管理者,通过让幼儿照顾或者是训练动物,就可以改变其行为,同样可以通过动物的接触,进而减少幼儿与伙伴交流中的不便。第二,现在很多的儿童都喜欢动物,而且对动物的关注度非常高,所以,在特殊教育课程中,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一治疗方法加以利用,从而不断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在和动物的直接接触过程中,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就能够引导学生关注一定的教学任务,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做好相应的学习动机上的准备,但是,从某种程度上看,在动物辅助治疗的情况下,幼儿的心情会变得更加开放,相应的戒备心理将会降低,所以工作人员就比较容易和幼儿之间进行相应的沟通教学。同时,在对于工作人员携带动物和儿童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可以尽量获得工作人员的信任,并帮助其进行相应的指导,这样儿童就可以很好地顺从教学者的教育,不断提升课程的成效,不断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

2.2动物辅助性教学方法在特殊教学课程内容上的创新利用

现阶段,从当前的动物辅助运用中,可以很好地运用到特殊教育过程实践中,例如,“爪子”可以通过课程中来进行相应的辅助,从而可以儿童对社会、情感和学术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通过阅读教育来辅助相应的项目,利用动物的相关性能力来逐步提升特殊课程中的儿童阅读能力水平。在当前的课程教育实施过程中,可以设计一系列的生动形象的课程单元,以动物和儿童的互动性作为内容,有效地将其动作和语言的训练完全融入到课程实践中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有效地采用相应的开放性课程情景,例如是户外运动项目,以及生活场所的实施教学,通过科学合理地方法来促进各种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在认识的新伙伴课程中,通过特殊儿童与动物的之间交流来挖掘儿童的潜力,或者是可以制作相应的视频,告诉儿童这是他的新伙伴,可以让儿童近距离地接触,从而可以有效地锻炼儿童的胆量,降低儿童对陌生事物所产生的恐惧。进而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与此同时,通过游戏的相应环节,促进儿童在游戏过程中的教育者和训练者的角色,从而有助于帮助儿童矫正情绪,有效地解决行为障碍儿童的异常行为。

2.3动物辅助疗法中访问和辅助治疗在特殊教育课程的有效设置

在当前的动物辅助疗法中,对特殊教育管理者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而且动物辅助疗法具有很强实践性,但是,我们也应该要看到动物辅助访问和辅助治疗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一般来说,前者主要是简单将动物在指定的地点和患者进行接触,其主要的目标就是为了尽量减少访问的焦虑感,并增加患者的触觉接触,这样就能够有效增加患者的自尊和得到相应的锻炼,而在辅助性治疗方面的目标就是切实通过动物来帮助患者进行训练,例如,对于一些偏瘫人员,可以通过梳理动物毛发或者是可以抛球类活动来加强上升的力量,这样就能够改进相应的姿势和提高其自身的平衡能力,在针对抑郁性的病人,则可以通过对有关身体和部位名称来进行训练,或者是可以利用吹动物身上的毛发来锻炼其面部肌肉。同时,在进行动物辅助治疗过程中,我们就必须要预防在治疗过程中造成疾病的传播,管理人员在进行相应的训练过程中,必须要对患者进行洗手,动物必须要进行清洁,这样就严格防止各种动物身上的疾病带给患者。

3.结语

少儿体能训练前景篇7

他们不是奥运的主角

却也在其中展示着自己的青春事业热爱,犹豫不满,平淡执著……

他们做出了一次次选择,也面临过一次次割舍;

最终以另一种方式参与奥运。

他们是启蒙教练、陪练、队医、领队。

对此,他们有着怎样真切的感受和思考?

他们离体育、离运动、离自我、离梦想的距离,是近了还是远了?

1

早高峰的车潮已经退去,北京西五环外的石景山路显得非常安静,早秋的树阴悄悄投下一丝不易察觉的清冷。时间是上午10点,伦敦奥运会闭幕后的第二天,张帆正跟他的4名队员在石景山体校的射箭馆里训练。

大多数学生还在享受暑假,偌大的射箭击剑两用训练馆里没有几个人。放眼望去,最显眼的,是远处鲜艳的几个箭靶和箭靶上方的国旗。半个月前的8月1号,21岁的邢宇出战奥运会男子射箭个人淘汰赛第二轮,最终一箭惜败无缘16强。张帆关注了这场比赛,这是他来石景山体校当教练12年之后,他的弟子中,首次有人成为奥运会的参赛队员。

2000年,在北京击剑队练了6年后。20岁的张帆退役,来到石景山体校当教练。为了在即将到来的北京市城市运动会上赢得更多的奖牌,校领导给了张帆增开射箭项目的任务。

早上8点钟,张帆就跟着国家射箭队的队员起床,开始3小时的上午训练;下午3点开始,同样是3小时的训练内容——为了教学生,张帆先去国家射箭队当了半年的运动员。他很熟悉这样的生活,从6岁起,他就开始练短跑跨栏,后来个子长得太高,影响速度,才被他的田径教练输送给了击剑队。

运动员的生活,张帆并不觉得有什么辛苦,在刚开始到击剑队时,他也曾因训练量太大累得够戗,之后就慢慢习惯了。出成绩的希望激励着他,即使在最累的时候,他最多也只想让教练多放半天假,而从没想过放弃。被迫退役时,他的身体条件是真的不允许他继续,教练告诉他,只要练就会出问题。队里帮他联系的工作是到警校当警察,但他没选。他觉得回输送他到北京队的母校当教练挺好的,能弥补退役的遗憾,延续一下运动生命。

学成归来开始组建射箭队时,任何现成条件都没有,“那会儿都是多方面联系,四处求爷爷告奶奶,要点钱,弄点器材。”首钢有块小空地,“那草长得比我都高。”说着张帆比了比自己1米92的个子。他动手花了两天时间,拔草、收拾地面、清理石子,然后拿铁锹填平。至于箭靶,就拿国家队用剩下的。直到现在他仍用这种经济的方式扩充自己的器材。

最大的难题还是招生,“需要的都是四五年级的学生,得跟家长说。但射箭又不像田径游泳,很少人知道这是个锻炼什么的项目。”他去普通学校看,去马路边捡,让别人推荐,能用的方式都用遍了,射箭队总算是组织起来了。

从运动员到教练,张帆过渡得很自然。带第一拨儿队员的时候,张帆也跟着一起练,再后来开始带击剑队时也是如此。12年之后,张帆的教练生涯,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已经培养了5名射箭运动员进入国家队,而在击剑项目,石景山也在北京市的比赛中拿了最多的金牌。

“有为才有位”,除了任射箭、击剑两个项目的教练员,他如今也是石景山体校的业务副校长,第二把手。但他怎么也褪不去运动员的简单直爽,在职位提升时,张帆提的唯一一个要求就是,必须让他继续带队,不能只干行政。

“说实话,我这个性格真干不了,搞行政工作不是我的特长。根本融入不了那个圈子,吃饭时人家聊的东西,我都听不懂。”相比于这些,张帆更喜欢跟自己“较劲儿”,他用这个词来概括体育的魅力,“体育非常直接,比如今天100米我跑了多少秒,很直观,骗不了人,那种成就感来得比较快。”他喜欢射箭,也是因为“射箭就是跟自己较劲儿”,“这个项目没有对手,就是跟自己比,即使有1万个人一起比赛,你要做的,就是战胜自己,看你能不能发挥出自己的训练水平。”

今天来训练的4名弟子,上礼拜刚刚参加完北京市射箭锦标赛,成绩不错,其中一位名叫肖俊锦的队员拿了一个单项冠军,全能得了第二。他们都是张帆跟中的苗子。

张帆本打算给他们放一星期的假。但只歇了半天,他自己先就不踏实了,于是给队员打了电话:“这比赛情况一看,咱们有对手,比我们强,你们歇着踏实么?”“他们也不踏实,我说那就开练吧,别歇了,于是他们4个就留在这儿训练了。”

在训练场上,张帆与队员就用“成绩”这两个字沟通,12年来一直如此。在他看来,专业竞技体育与普通学校学习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两条路,“普通学生就必须学习,既然来了专业队,那主要任务就是训练了。训练练好了,即使哪天退役,国家也会给你上大学的机会。但一旦你走上了竞技体育这条路,又不好好训练,那就是两边都耽误了。”

张帆每一期都会招40几个孩子,基本上“练一个月之后就剩一半了,练一个半月能留下的就只有10个”,这是双向选择的结果。他也不觉得是逼孩子们在替他实现他的体育梦,因为“留下来的都是自愿的,愿意成为射箭运动员,并且适合这个项目”。他每期都会主动淘汰很多不适合这个项目的孩子,即使他们真的很感兴趣,但“兴趣和职业不是一回事,可以偶尔回来玩玩,或者去射箭俱乐部”。

他看好眼前这4个孩子的未来,“他们今后5年10年的路,我都替他们想好了。肯定是按照我的想法去走的,没有问题。他们以后能到达什么高度,我想象不出来。但是最次也能进北京队,也能出成绩,最后也能上北体大。”

少儿体能训练前景篇8

关键词:背景音乐工作注意力音乐学习

音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好事物,给人不同层面的正面影响,可潜移默化人们的道德情操,激发美好情感。音乐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它超越了语言,易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们在听赏音乐的过程中,音乐信息(包括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等)对疏导大脑的整体功能起到了良好作用,表现为记忆力增强、思维活跃,从而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音乐还能诱发出人们心中潜在的巨大力量,使头脑中众多彼此分散、孤立的信息组合起来,推动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仅如此,音乐同样可以改变人的意识觉醒水平,放松心情,消除焦虑,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①许多研究指出,音乐能够激发神经细胞分泌使人感觉愉快的多巴胺,如果是聆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时,则能够引发类似天然麻醉剂与令人感到舒适的荷尔蒙的脑内啡的释放,音乐能降低体内应激激素皮质醇的分泌量进而增加抗体,充分显示音乐对人体的正面助益。

音乐除了对人体的正面影响外,也常常被运用在生活中各种环境与活动中,作为背景音乐,现今许多人都在研究背景音乐对行为的影响。相关的研究指出,在工作时聆听背景音乐是极为普遍的现象,研究指出有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在工作与使用电脑时会听音乐。②而某些工作者会在工作时选择播放背景音乐来减轻疲劳感以维持较长时间的工作,增进工作效率。在管理层面中,背景音乐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也常被运用,由此可见背景音乐对工作注意力所产生之影响能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

背景音乐运用在各式活动空间中,以音乐作为背景被广泛使用于旅馆、餐厅、咖啡厅、商店与医院中。在卖场里,背景音乐可提高环境品质、制造舒适购物环境,或达到促销功能;在医院中,在门诊大厅、分娩室以及手术室以背景音乐作为医疗辅助,能够达到降低病人和医生血压、消除紧张等作用。因此,无论患者还是医护人员,只有少数人不喜欢手术室播放音乐。67.0%的被调查患者喜欢术前、术中播放背景音乐,认为背景音乐有利于调节情绪,减少因等待、恐惧、忧虑等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使心率、血压平稳,创造了舒适的就医环境③。除此之外,背景音乐在人们的工作中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有研究指出,音乐能使工作效率提升25%。④

一、音乐对人注意力的一般影响

西元前6世纪,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音乐医学(musicmedicine)”之概念,认为音乐可放松情绪,使睡眠品质与工作效率提升。在临床上,由节奏、和声组成的音乐也有助于改善心情,亦有研究指出音乐具有刺激性,并且被直接传送至大脑皮脂层,当听到音乐时心情与情感将有所提升,振奋情绪。

背景音乐的运用层面很广,在医疗场域中,背景音乐的介入可转移患者注意力,例如无痛人工流产术前让患者听背景音乐,可使收缩压与心率降低、焦虑程度减缓并提高手术安全性,也有研究以精神科急性病房保护室受约束处置患者为个案,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组个案进入保护室约束时提供30分钟音乐聆听,控制组则接受30分钟单纯约束,两者采用简式症状量表,并测量其血压、脉搏与呼吸,其研究结果显示背景音乐聆听对于保护室隔离之精神病患焦虑与敌意情绪有显著控制效果,并且可使其情绪持续缓和。⑤在工作场域中,研究显示背景音乐可影响工作注意力,其注意力表现同时也受到听者对音乐喜好度影响。⑥在教学场域中,在音乐治疗方法提升上课注意力研究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之后,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可提升上课注意力,增强学习成效。⑦音乐治疗对于特殊儿童亦可帮其建立自信心,增加表达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减轻焦虑、适应社会以及提升专注力。

其他层面例如等候知觉,等候知觉亦属时间注意力之范畴。有研究指出当听见自己所喜爱的音乐或熟悉的旋律时,容易融入旋律而忽略时间流逝,使时间知觉缩短。此外亦有学者发现背景音乐能改变人们对时间知觉的注意力,与快速音乐相比,慢速音乐更能使消费者产生正向满意度与放松感。因此研究背景音乐对人工作注意力的影响有其重要性,尤其是,在背景音乐对工作注意力影响的研究中再深入讨论对背景音乐熟练度的影响。

二、背景音乐对工作注意力影响的具体分析

(一)受过正式音乐训练的人比未受过正式音乐训练的人对工作注意力更好

背景音乐对于人工作注意力的提升程度会因为每个人是否受过正式的音乐训练,而存在表现上的差异。相关的研究发现有受过正式音乐训练的人(musician)相较于未受过正式音乐训练的人(non-musician),在有背景音乐的环境下,前者要比后者在工作注意力上表现更好。曾有研究发现四岁的儿童每天听一个小时的古典音乐,结果显示受测者其脑电波处于α波时间增加,且大脑协同性增强,证实了每天花一个钟头聆赏古典音乐对大脑有正向改变。某研究小组在美国神经学会(americanacademyofneurology)中提出以音乐家与非音乐家为受测者之磁振造影mRi研究和比较相同年龄之音乐家(musician)与非音乐家(non-musician)的脑部结构,发现音乐家的大脑与小脑中灰质数量明显多于非音乐家。可见,在持续而密集的音乐训练刺激的影响,对脑部功能区的发展有着积极正面的影响。

(二)背景音乐的介入会对工作注意力产生影响

背景音乐的介入会对工作注意力产生影响。有研究比较,学生在有背景音乐与无背景音乐下的感知想像活动,结果显示无背景音乐脑波无显著变化,有背景音乐脑波变化明显,证实音乐体验可以改变脑电波,过去也曾有研究发现背景音乐之介入可以分散受测者的注意力,类似研究包括音乐在媒体中被广泛运用,研究发现它对认知与注意力有显著影响。

在背景音乐的运用方面也呈现多元的态势,有研究指出背景音乐对人行为之影响常被运用于管理层面,此外,背景音乐也常用于各种生活环境,包括购物、咖啡厅或医疗场域。有研究指出,手术后与住院病患之焦虑感与疼痛,有背景音乐介入可使呼吸、心跳速率以及血压值缓和下来,同时也有研究发现音乐能改善住院者的焦虑与情绪困扰。

背景音乐会对工作注意力产生影响,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研究显示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在工作与使用电脑时会听音乐,发现某些工作者会在工作时选择播放背景音乐来减轻疲劳感以维持较长时间的工作,增进工作效率。⑧以上都可以说背景音乐在工作上注意力上的助益。

(三)对有受音乐训练者而言,背景音乐介入对其工作注意力的影响与无受音乐训练者不同

背景音乐介入对有受正式音乐训练者(musician)工作注意力表现之影响,在一份探讨有受音乐训练(musician)与无受音乐训练(non-musician)的相研究里,显示出有受过音乐教育的受测者,其记忆能力与专注能力因为生理改变而有正面影响。相关研究比较了音乐家与非音乐家的大脑,发现音乐家大脑中处理听觉信息的颞横回左边大于右边许多,非音乐家的颞横回虽然也是左大于右,但音乐家与非音乐家之颞横回比较差异达两倍之多。而神经学家也发现音乐家大脑中左右半球的神经较常人发达,认为是儿童早期接受音乐训练促进了大脑细胞的发展。此外也有研究中显示音乐训练对人影响甚大,其中包括大脑发育、智力表现、肢体与社会互动等等,音乐训练对认知发展与学习能力的助益在研究中也能看见。有学者认为音乐训练有增强记忆力、丰富想像力与增进注意力等功能。

(四)对背景音乐的熟练程度会影响听者的工作注意力

对背景音乐的熟练度与喜好度相关研究,近年有研究发现音乐家对钢琴声音格外敏感,当听到钢琴声时,其听觉皮层活动面积明显增加,而九岁以前学习乐器者,其听觉皮层活动面积最大,反之,无接受音乐训练者其皮层活动变化则不显著,研究指出受测者越喜欢的背景音乐会降低其注意力。⑨而在相关的研究中,发现实验对象若听到较偏好的音乐,其等候时间知觉则会增加而非减少。而消费者听到较为陌生的音乐时,会远比听到比较熟悉的音乐产生更长的时间知觉。也有研究指出背景音乐的存在,确实可减少等候时间知觉,尤其相较于快节奏音乐,慢速音乐能让消费者产生更加显著而且正向的满意度、放松感与正向的等待时间期待感。由上可见,对于背景音乐的熟练度与喜好度会影响工作专注力。

而台湾学者施以诺在音乐治疗与身心健康中提到了同质原理、共乘原理、移转原理等词语。其中移转原理的概念:转移个案注意力,如手术进行前放音乐给个案听,使其分心,让个案不会一直想着手术中的任何可能而担心惶恐;共乘原理是指使个案更加投入眼前所需完成的任务,譬如快餐店的背景音乐多为快节奏音乐,其目的欲加快顾客用餐速度。其中之移转原理与共乘原理与熟练度与工作专注力都有相关度,在有背景音乐的环境下,移转原理会影响受测者注意力,使之改变工作专注度,而共乘原理方面,受测者能因为背景音乐的介入而更加投入在工作中。⑩

三、结语

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曾说:“人类精神有三把钥匙可以开启一切智慧的宝库。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可见音乐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适当地发挥背景音乐的作用能够帮助人对于生活的热爱,更能促进人在工作中的注意力。比较“有受音乐训练”与“无受音乐训练”,有受音乐训练的人在工作注意力上的表现更佳。而比较工作中背景音乐的介入对以上两者会否产生影响。在许多文献中皆指出学习音乐有助于生理与心理的正向表现。从小学习音乐者较未学习音乐者,其注意力表现更佳。因此也可以从中发现更多推广音乐教育之价值。研究结果也指出,在工作中若有音乐介入,皆能提升工作注意表现,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能提升注意力表现,许多研究也指出,音乐的节奏、速度、音量与风格等等,都有可能产生不同的差异,若真要挑选,仍建议柔和音乐为主。柔和的背景音乐对提升工作专注力有着较好的帮助。对于学习音乐有助于提升专注力表现,在许多文献中皆能发现,在成长期间不间断地学习音乐、或接受正式音乐教育将有助于提升人的工作注意力。

注释:

①李宁宁等:《背景音乐对学习的影响研究》,《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第05期。

②HoganD.e.andHuesmant.2008“musictrainingandsemanticclusteringincollegestudents,”J.Genet.psychol169:322-331.

③吴冉等:《手术室背景音乐的应用及效果评价》,《中国护理管理》,2010年第05期。

④余原:《关于背景音乐与工作效率、注意的关系实验研究》,《音乐探索》,2006年第03期。

⑤施以诺:《病房里的音乐会》,台北:艺轩图书出版社,2006年,第18页。

⑥Hwang,R.H.&Shih,Y.n.2011“effectsofbackgroundmusiconconcentrationofworkers,”woRK:aJournalofprevention,assessment,&Rehabilitation38(4):383-387.

⑦孙明珏:《音乐特别能提高儿童的数学兴趣》,《世界科学》,2001年第04期。

⑧孙新波、吕计红:《背景音乐――一种通过体验和感受达到教育目的的教学方式》,《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03期。

少儿体能训练前景篇9

[关键词]自闭症;融合教育;师资培养

一、融合教育的意义

融合教育作为一种倡导融合、包容、平等、民主的教育思潮,已经带来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变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陆续被安置到普通学校接受一体化的教育,享有与普通儿童一样的受教育权利。其参与者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师,而是由教师、助教、家长、特殊教育专家、学校管理者、康复治疗师等所有相关人员共同参与,他们的工作各有侧重但存在重叠,因此,高效的沟通和合作能力便成为融合教育教师提高教学效率,胜任融合教育工作的首要素质,是所有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

儿童自闭症是对儿童成长有严重影响的发展,融合教育为自闭症儿童的治疗提供了更为良好的生态环境。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地都在推行融合教育国外的融合教育师资培养项目主要通过培训形式来体现对教师合作能力的要求和培养。

融合教育理念下的治疗对自闭症儿童尤其是高功能自闭症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以融合教育为训练背景,行为治疗、结构化训练为教学框架,辅以感觉训练及绘画、游戏等治疗,同时配合以环境策略、同伴策略、开放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希望在此模式下,除了塑造自闭症儿童的正常行为习惯,发展社会技能外,也希望通过这种有意识的融合,激发蕴涵在自闭症儿童无意识深层的智慧,挖掘自闭症儿童的最大潜能。融合对自闭症儿童来说,不仅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训练背景,从某种意义上讲更是一种治疗。

二、我国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现状

1、随着全社会对特殊儿童接纳程度的提高,虽然已经有为数不少的普通幼儿园接受自闭症儿童,但是,大多数幼儿园自闭症儿童还是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干预措施。有的老师因为不理解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和心理,采取错误的教育,从而会引发更严重的行为问题。

2、大部分的自闭症儿童家长由于对自闭症了解的不多,因此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地察觉和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实现早诊断,早治疗,影响自闭症儿童的最佳康复的时间。如果经过一定的早期康复干预训练,其语言能力、智力、社交能力能够获得较好的发展,存在可塑性。

3、幼儿园中,特殊教育教师的人数较少,不能较好的处理自闭症儿童行为问题的方法,了解自闭症儿童的优点,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

三、学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师资培养

1、构建完备的支持体系,为融合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提供保障

融合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政策到资金、从专业到舆论的全面支持。同样,完备、健全的支持体系将为融合教育师资培养工作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坚实的保障。在我国,支持保障体系的欠缺大大限制了师资培养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在北京、上海等融合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逐步建立起了市级及区级的特殊教育中心,定期开展随班就读教师培训,建立巡回指导制度,以求最大限度地支持随班就读教师的专业发展,但相关的支持仍需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2、设置核心课程和校本课程

分设核心课程和不同的课程板块以供学生选择,核心课程内包括基本的特殊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儿童发展的知识和技能;板块型课程可以按照障碍类型来区分,基于我国其他干预服务人员的缺乏现状,设置康复训练、语言训练、游戏治疗等不同的板块。

3、促进家长、学生、教师及相关人员的合作

融合教育涉及人员不只是学生和教师,家长,教师及相关人员需要通力合作,共同寻求在融合中帮助自闭症学生与普通学生更好融合的方式和策略,充分体现了融合教育中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一体化原则。在团体合作的基础上,动员相关的力量对儿童进行诊断、评估、制定与实施干预训练的计划,并且要及时更改iep计划,对自闭症儿童更加实用。

4、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养

师资力量非常短缺难以满足自闭症儿童对教育的需求。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于学前教育师范类,其他专业,特殊教育、心理学以及社会工作者且学历层次偏低。而从业人员的职业专业能力、教学成效都成为影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因素。师资力量的强大也标志着我国融合教育与全球。

参考文献:

[1]冯静雅,国外融合教育师资培训的部分经验和启示[J].

[2]熊絮茸,孙玉梅.内蒙古: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现状调查困境分析及家庭参与的探索[J].

少儿体能训练前景篇10

幼儿武术教学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要经过幼儿武术教学的实践,不断地总结和发现新的规律,改进和充实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除了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外,还要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2.根据幼儿生理特点,在武术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2.1培养良好体态,控制力量训练;幼儿的骨骺比较柔软,软骨成分多,故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折断但易弯曲变形。幼儿的关节窝较浅,关节囊及关节周围的韧带较薄弱、松弛,所以幼儿的关节伸展性与活动范围较大,灵活性与柔韧性容易得到发展,但关节牢固性较差,在外力作用下轻易脱位。

幼儿的肌肉收缩力量和耐力较差,易疲劳,但易恢复。身体各部分肌肉发育不平衡,大肌肉和上肢的肌肉发育先于小肌肉和下肢的肌肉,肌力增长不均匀。所以,我们在武术教学中应注意:对各种动作正确的身体姿势的培养,养成良好体态仪表,防止骨变形。但在力量训练中,负重练习要慎用,宜用伸展练习发展力量。6~12岁后,力量训练可逐渐增加,而且对幼儿的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力量应均衡发展,各项素质搭配练习,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2.2以“双基”教学为主,控制耐力、静力训练幼儿的血液中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与成人相比较低。神经调节系统还不够完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耗氧量大,所以心率和呼吸频率较快。

但由于心肌纤维收缩力弱,心脏泵血能力小,所以每搏输出量小和血压都比成人低;,呼吸肌的力量较弱,所以肺活量也较小。

所以,我们在武术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幼儿不宜过早的进行专项的耐力训练。在武术教学中,应以“双基”的教学为主,以平和的简短武术套路进行教学。以动作的速度练习为主,如冲拳、推掌等。而不宜进行过多的耐力、力量和静力性的练习。在武术教学中,幼儿的运动量也不宜过大,应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密度与强度要注意交替节奏,练习时间不宜过长。科学的运用间歇训练、重复训练等方法。适当发展难度动作,尽量减少憋气、紧张性的练习,以免心脏负担过重,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同时,也应注意调整幼儿在练习动作时与呼吸的正确配合,凡是使胸廓扩张的动作应吸气;反之则呼气。如在作跳跃的动作时应吸气;在落地的动作时应呼气等。

2.3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及时纠正错误动作;幼儿的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不完善,兴奋过程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等等。学习和掌握动作较快,但多余动作或错误动作较多。这主要是其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低,易疲劳,但恢复得也较快。神经活动中,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善于模仿;但抽象思维能力差。所以,我们在武术教学中应注意: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应多样化,避免单调的重复和静止性的活动。在进行套路动作练习时,应穿插分组练习、小组比赛或游戏等。并要安排休息。以免出现疲劳,提高他们的兴趣。在教授新的动作时,应少讲解,多示范。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的能力,全面发展各项基本技能。在幼儿武术教学时,教师或教练员不应求快、花、多,在产生错误动作时,要有耐心纠正。多采用直观教学法,应运用简单、易懂,形象生动的口令或口诀进行讲解,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帮助理解。

3.根据幼儿心理特点,在武术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3.1加强思想教育,以鼓励为主;幼儿武术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过程。教师或教练员要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幼儿的思想教育和启发,让他们认识到“双基”训练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武术教学中,要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以表扬鼓励为主,教练员应善于及时发现幼儿优点给予表扬。教学实践表明:幼儿喜欢表扬,一经表扬,信心倍增,训练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例如:在教学中,可让表现好的同学在其他同学面前进行演练。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提高训练效果。往往有些教师或教练员一看到他们完成不好就训斥、责备,使学生自信心下降,甚至因此产生逆反心理。而另外有些教师或教练员在教学中看似严肃,反而使幼儿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训练效果不佳。

3.2使幼儿看到自己的成绩和效果;幼儿在武术教学中,都有迫切希望知道自己的成绩和效果的欲望和要求。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教师或教练员的肯定。所以,在教学与训练中,教师或教练员如能使他们及时知道教学的效果,就能使错误的技术动作得以纠正,正确的动作技术得以巩固,从而创造教学的良性循环。实验证明:知道效果,会使训练取得较好的成绩。指出优点和问题,能使有关的神经得到阳性的刺激,而使另外的神经中枢的联系受到阴性的强化。加强分化过程,使兴奋和抑制两个过程更加精确,促使正确技能的形成。特别是当幼儿看到自己的进步,也能起到振奋精神、活跃情绪的作用。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能鼓舞信心和勇气,产生增力的情绪体验。

3.3创设优良情绪体验情景,激发竞争意识;在幼儿武术教学中,要把已形成的潜在学习和训练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创设优良的情绪体验情景,活跃幼儿的学习和训练情绪,激发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变化;环境的改变;形象生动的启发语言;趣味性的游戏;变换教学的项目和形式等,都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训练的积极性,调动身体各器官尽力完成教学与训练任务。当然,教师或教练员在制定教学任务时,应注意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是经过努力能够克服的,这样才能推动幼儿心理的适应性不断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