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训练的难点重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2:53

体能训练的难点重点篇1

关键词:念动训练法、健美操训练、应用技巧

【中国分类号】G831.3

健美操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健身运动,其是在音乐背景下展开的一种体操运动,集体育、音乐、体操、舞蹈为一体,具有陶冶情操与锻炼身体的双重功效。但是因健美操运动涉及的内容过于广泛,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具有一定难度,如果把念动训练法有效引进教学中来,将会大大提升健美操的训练及教学效率。

一、应用念动训练法的积极意义

在健美操训练中采用念动训练法,可使训练者身体有关部门产生一定的机电活动,有利于提高健美操动作的准确度并加深对各个动作要领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巩固规范动作的要领。

第一,有利于学生快速把握动作技巧。在健美操课程上,教师将讲解并示范健美操的动作技巧,让学生形成对健美操基本动作的表象,但是仅仅靠掌握基础知识是很难掌握细节动作的。这就使学生在健美操的动作训练中难以清晰回忆及想象动作要领,只能依靠纯粹的动作模仿进行重复训练,即便动作模仿很熟练的情况下,学生也不能充分把握细节动作。而借助面东训练法,能有效提升学生对健美操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都清晰地把握动作要领,提高神经中枢与运动中枢之间的协调能力,同时借助默念法可有效排除外界的其他干扰与刺激。这种情况下,学生在训练健美操动作时就不会迷茫,脑中的会呈现更加清晰的动作细节,有助于学生掌握规范的技术动作。

第二,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健美操训练中,学生的动作与思维是紧密相连的,失去了具体的动作,就没有相应思维的出现。念动训练法应用于健美操运动训练中,就是借助了思维与动作密切联系的特点。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学生利用念动比较、综合、体会、分析健美操运动的技术与要领,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健美操的动作要领并正确感知动作技巧之后,建立起规范的运动表象。

二、念动训练法的应用技巧

借助念动训练法,学生可准确而快速地提高健美操各个细节动作的规范性。在健美操教学中的训练中,通过念动训练法可大幅提高学生对运动要领的准确把握,这不仅体现了该训练形式的有效性和新颖性,还表明了该训练形式十分符合健美操运动各个动作的基本特点,也十分符合体育运动中需要反馈强化、反复思考、反复训练才能得到强化的体育项目的训练。念动训练法在健美操训练中应用技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基础环节

健美操训练的重点就是基础动作部分,也是训练的核心环节,在该环节中训练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而把念动训练法引入健美操课堂教学的训练活动中,会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在以往的健美操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步骤通常如下:教师先讲解健美操基本知识,并示范动作要领;接着让学生依照规则练习相应对动,在学生训练的同时,教师巡视并纠正不规范动作;然后学生继续联系。在这种教学形式中,教师的示范与讲解对学生来说是视觉与听觉上的直接刺激,促使他们在脑海中形成动作表象。如果在教学及训练中引进念动训练法,可大幅提高健美操的学习效果。引进念动训练法之后的教学设计一般为:教师先讲解基础知识,并示范动作要领;接着学生依照教师讲解的要点开始念动活动;然后学生开始首次动作训练;首次动作训练之后,学生再次进行念动训练;接着教师评价并纠正学生训练中出现的错误;最后学生开始第三次健美操动作训练。因此,在健美操教学的整个活动中,念动训练法和动作训练的循环、反复进行的。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前后两次念动的作用有着很大的区别:第一次念动,是学生对老师示范动作的清晰回忆;第二次念动先练是学生对健美操训练中正确动作的提升与巩固。

2、结束环节

在全部完成健美操训练之后的放松与恢复体力的阶段,还是学生回顾训练过程、总结训练成果的关键阶段。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应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总结,教师可引导学生闭上双眼、安静站立,在教师语言的指导下,学生们有步骤地回顾本节课的学习的主要内容,该回顾形式犹如学生自己在脑海中播放电影一样,当然这也是一个念动训练的过程,借助念动训练,学生可有效归纳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巩固规范的健美操动作要领与技巧,放松学生的身心。

三、应用念动训练法的注意事项

在健美操训练中应用念动训练法时,应依据训练者的不同特点有所侧重地使用念动法,并且应积极发挥老师指导作用。

1、依据训练者特点,有所侧重地应用念动法

在健美操训练中,对念动训练来说最重要的是其动作的规范性高低。调查发现有无进行过正规的健美操训练的训练者有很大区别,有过正规训练经历的人员,其运动技能虽然没有定型为规范的动作,但是大多数都掌握了规范的健美操姿势与基本技术,正处于从分化状态向巩固状态过度的重要时期,假如在该阶段引进念动训练法,将会大幅提高训练效果,可显著提高健美操运动的表现力。但对初学健美操的训练者来说,他们还没有正确理解健美操运动的技术特点,没有掌握基本的念动训练技巧,如果在这个时期引进念动训练法的话,很容易形成错误的动作,并很难纠正,并且不易习得正确动作。对于动作技术已经定型的健美操训练者来说,通过念动训练法也很难纠正去已经记忆很深刻的错误动作,很难提升健美操运动技能。所以,在训练健美操动作时,在学习初期进行正确的动作训练十分必要,在习得了正确技能的基础上再进行念动训练,开展反复的动作体会,就能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2、积极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

在开始训练之前,教师应向学生详细讲述健美操的训练原理、训练意义及训练目的。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确定科学的学习方向,同时把握健美操各个动作的用力时机与用力情况,深刻体会动作训练的感觉,促进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健美操动作训练。假如学生的健美操动作都完成得非常好,教师应趁机引导他们追忆刚刚完成的规范动作,这是健美有效训练健美操动作的重要因素。针对不能快速习得动作技巧的学生,教师应分节讲解各个动作特点,不可急于求成。在健美操复杂的训练过程中,难免有学生会产生不良情绪,这时教师应展示正能量帮助他们驱赶不良情绪的干扰。另外,教师还必须分析各种比赛与教学课,对需要追忆的重点材料进行详细整理,使学生对健美操训练的难点与重点进行念动学习、有效追忆,进而促进各个动作快速、规范定型。

总之,在健美操训练及教学中合理应用念动训练,可大幅提高健美操的训练效果。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应给予教学内容及训练者特点,有所侧重地应用念动训练法,并积极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促进学生对健美操动作技术的快速、规范掌握。

参考文献:

[1]谢荣.浅谈念动训练法在健美操训练中的应用[n].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1)

体能训练的难点重点篇2

一、训练到位要注意“训练点要集中,体现教材的难点”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从这种意义上看,教学的主旨是落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而“双基”的落实离不开训练,但一节课内训练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体现在某个点上。文章的重、难点往往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是文章的主题内涵,教学重点目标所在,所以抓住教材重、难点进行集中训练,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文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例如《我们的教室》这一课重、难点之一是“明白文章第三段是如何按方位顺序写的”,所以教学时就可以在这个点上强化训练。让学生先初步认识第三段讲什么,再理解这一段是怎样写的,然后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写,最后让学生按方位的顺序进行简单的说话训练。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使这一重、难点得以很好的解决。反之,一节课内训练点不集中,训练面过广,往往就使训练流于形式,即使有所体现,也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无从言及“到位”。

二、训练到位要注意“分层实施,多次反馈”

到位,有一步到位和几步到位的区别。就具体的语言材料而言,诸如浅显简单的认读字音、分析字形、查字典据词定义就可一步到位,这毋庸多言。但从语文的阅读、习作角度来说,更多的则是几步才能到位。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首先一步是要读得正确,再一步是要读得流利,然后才是读得有感情。减少前面两步中的任何一步就不可能达到第三步,这是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的。再从前几年提出的“五步自读”的学习方法来看(指认读议读记读诵读评读)也是将训练目标分层实施,逐层推进的。

“多次反馈”是分层实施训练到位的最佳方案。所谓多次反馈是指教学中将训练目标分为几个层次,教学每层次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依据反馈上来的信息分析该层次的完成情况,从而确定下一层次的教学。这种方法以学生为训练主体,以教师为训练主导,使训练真正落实到位。

例如,教学《北京》一课时,教学重难点是“明白本文介绍了北京的哪些事物,并能按方位顺序说出广场周围的事物。”针对这一重、难点,可以设计五个层次教学。1.揭题后让学生来谈谈北京有哪些景物,利用幻灯片认识一些景点。如,人民大会堂、英雄纪念碑等。这一步是让学生先感知,建立初步表象。学生通过预习,结合平时的知识经验,能较为熟练地认识、讲述这些景物。2.自读课文,思考每节讲什么。再作了解,进一步加深印象。3.分析第二小节。先让学生找出写广场及广场四周的方位词,板书方位词及每个方位上的景物,然后要求学生对照板书按方位顺序口述这一段的大致内容。学生通过自由说、同桌说、集体说,能将这一段大体内容说得很清楚。在此基础上再着重独立分析广场北面情况。要求学生用同样方法自学:找方位词找方位上景物练习说话。最后将“北面情况”与广场整体情况组合练说,反馈效果良好。4.教学文章的三、四小节,让学生了解北京的大街、立交桥、名胜古迹、公园的特点。再把这些内容与第二小节内容组合。采用自由说、集体说、背说等形式,使文章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得到了真正的理解。5.推荐学生当小导游,采用表演形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记忆。学生兴趣高,学习效果好。通过以上五个层次的强化训练,使得这一重、难点在每个学生身上真正落到实处,体现到位。

三、训练到位还得注意“指导学法,培养能力”

训练到位不仅是指学生理解了内容,记住了内容,更主要的还在于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能力。叶圣陶先生提出:“所谓训练,当然不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第一,必然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授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流畅,表其情意,得以让孩子们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这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立的习惯。”叶老的这段话揭示了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掌握方法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语言是运用语言的基本前提,运用语言则加深理解。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训练中掌握运用语言的方法,形成学生的能力、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叶老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

体能训练的难点重点篇3

【关键词】核心力量技能主导难美性健美操训练

近年来,在健美操尤其是竞技健美操运动中的技术动作、身体素质和综合体能素质的训练愈来愈多地开始关注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人们逐步意识到核心力量对运动员保持身体姿态、完成技术动作和专项技术动作起着稳定支持、降低能耗、增强力量传递速度和预防运动损伤等作用。本文结合健美操运动的特点总结核心力量在健美操运动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健美操专项运动特点提出相应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

1健美操专项运动特点

健美操是一项集音乐、舞蹈、体操、美学于一体的新型体育项目。是一项以表现协调、柔美为基础,以力度、准度、力量为核心,以身体素质为基本保障的表现难美性技能主导类运动项目。运动员要在规定的时间以内展示出连续、复杂、高难度和高强度动作的能力。运动员在完成技术动作的过程中,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健美操专项运动核心力量素质构成主要有四肢力量、腰腹肌力量、背部力量、躯干力量等,分为动力性力量和静力性力量两种。

2核心力量训练在健美操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2.1增强力量

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有效地训练大肌群的力量和小肌群的稳定性。促使大肌群储存力量并及时传递力量,使小肌群稳定机体控制的力量增加。核心力量训练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同时训练核心区域的大小肌群,达到十分明显的效果。核心力量训练不仅使身体核心区力量增加,也使得躯干越来越稳固,能量传递速度增快,提高了肌肉工作的效率。

2.2提高机体控制力和平衡性

健美操运动的基本动作全是以脊柱、骨盆和腰髋为中枢进行,以不同的步伐、手型、难度组合和过渡为基础形成的复杂运动过程。各个关节肌肉的收缩力量被整合起来,通过协调的发力顺序为四肢肌肉的做功创建有效地支点,并控制全身动作的稳定性和正确性。普遍认为技术动作的协调性、稳定性和控制力与核心力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加强核心肌群的力量,对竖脊肌的稳定作用十分重要。这对运动员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强化平衡能力和本体肌肉感知有着重要的影响。

2.3提高动作完成质量,增加动作难度

健美操运动过程中对不同肌肉之间的协作力要求特别高,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肌肉协作力,同时还能有效提高总体力量的输出,让不同环节的全身力量都可以有序的协调运动。因此,核心力量可以使得机体技术动作的链接、协调更加完美,是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增加,表现力也相应增加,对提高动作的完成质量和难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4增加肢体协调效率,降低能耗

因为肌体核心肌肉群的力量经过训练后趋于稳固。所以使得运动过程中四肢的应力作用减小,同时肢体和躯干就可以进行更加轻松的协调技术动作,加快能量的传递速度,体能消耗得到合理分配。可以从整体上提高运动效率,降低能量消耗,避免运动中出现速度减缓,力度减小、难度降低或者动作幅度不到位等现象。

2.5有效的预防运动损伤。

健美操运动过程中对身体尤其是四肢的冲击力十分大。例如一些腾空落地类动作,更容易对身体造成硬力冲撞性损伤。核心力量训练能使核心区域的小肌肉群在运动过程中会产生强劲、及时的收缩,可以有效地缓冲较大的外力对内脏以及各关节的强劲冲击。

3健美操运动核心力量训练方法

3.1健美操静力性核心力量训练方法

该训练方法是健美操运动员,以克服自身肢体、躯干重量为主的静力性徒手训练。常见的训练方法有俯卧撑、仰卧撑和侧卧撑、仰卧屈腿收腹、侧卧举腿、倒立等。也可以借助相应的器械进行辅训练,例如仰卧屈腿夹球起转髋、侧卧夹瑞士球起、仰卧夹瑞士球举腿等等。

3.2健美操动力性核心力量训练方法

动力性核心力量训练中运用不稳定器械练习的方法。主要依靠悬吊绳、瑞士球、平衡球、阻力带等辅助器械进行核心力量训练。如俯卧瑞士球转腰、两腿压球单腿支撑、仰卧单腿撑球左右侧摆腿、平衡球下蹲、阻力带分腿等等。

动力性负重训练的方法(实心球、瑞士求、杠铃、哑铃、阻力带)。此种方法是核心力量训练的高难度训练,练习动作复杂,练习负荷较大。练习者必须经过之前的基础训练后才可以进行。否则容易在训练过程中极易造成运动损伤。如仰卧瑞士球体直臂持重转体、健腹轮支撑、瑞士球仰撑顶髋练习、坐立球体侧上拉、阻力带冲刺跑、瑞士球上杠铃片转腰等等。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核心力量训练对健美操这项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运动员机体的肌肉力量,还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平衡、协调和控制力,同时提高动作完成质量、增加动作难度、降低能量消耗和预防运动损伤。所以在训练的过程中应遵循健美操运动的特点,合理安排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负荷以及训练的时间能够有效地对健美操运动水平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4.2建议

首先,练习者必须掌握核心力量训练的相关理论知识,遵循认识到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以及规律。不能一味夸大其作用而忽视其他体能训练的尊严。

其次,在安排核心力量训练计划时,建议先进行训练前身体的检测,使得训练计划和训练内容更加有针对性。还应适时加入核心平衡性、稳定性的训练,以此来提高神经系统的支配能力。

再次,核心力量训练过程中,也可能由于运动员对核心力量训练了解不够深入、训练方法不够完善,训练过程中很容易造成意外损伤,所以训练过程中要做好热身活动和安全防护措施。

最后,核心力量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训练动作和难度逐级提高,训练的负荷量逐步增加,切不可急于求成。训练过程中应因材施教,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核心区域肌群。

参考文献:

[1]王卫星,李海肖.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Vol.30(8):1119-1121.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陈小平.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J].体育科学,2008(4).

[4]陈小平.核心稳定力量的训练[J]前沿动态.

[5]王洪.健美操教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体能训练的难点重点篇4

关键词:中长跑技术有氧运动教学内容意志品质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长跑能力,老师在平时训练中要注意训练学生的跑步的技术动作,均匀的呼吸节奏,科学合理的分配体能,是提高学生中长跑能力的关键。

一、如何掌握中长跑的技术动作的要领

中长跑的技术动作分为起跑:学生身体上体稍微前倾,身体重心前移,做预备动作,听到跑,双脚讯速蹬地,后脚快速积极地前抬,进入加速跑,步频要快,步幅较小,身体前倾,完成加速跑后身体抬起,步幅逐渐加大,步频逐渐匀速,进入途中跑阶段,这是长跑过程中最重要的关键技术,在跑步的过程中要求高重心,上体直立或稍微前倾,俩臂自然摆动,支撑腿蹬离地面后,迅速前摆:摆动腿随髋部前送,大腿适当抬高,落地时前脚掌下压,扒地。跑步中呼吸均匀,有节奏。跑二步或三步吸一口气,跑二步或三步呼一口气,要求嘴张大吸气,最后是长跑的终点冲刺跑;加快摆臂速度,步幅增大,步频加快,用全力冲刺到终点。

二、如何改正学生在中长跑过程中存在的错误

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比较普遍存在的的错误跑步时重心太低坐着跑,腿抬得不高,双臂摆动不正确跑步没有节奏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改正错误。

1.可以利用农村中学的地形地势的特点进行训练,让学生重复跑的练习,每次练习5次左右,每次间歇休息3分钟,这样重复训练可以增强学生腿部的力量,在跑步中提高重心。

2.利用学校的斜坡训练学生的冲刺跑和后蹬跑的能力,选择长30米的斜坡,让学生重复练习冲刺跑,在跑步中要感受后蹬腿动作,前脚掌扒地,蹬,摆动前摆送髋,大腿摆高前伸加大步幅。

三、在中长跑训练中要把发展心肺功能与有氧运动的练习结合起来训练

1.采用固定距离的变速跑,学生在练习中教师可以采用一圈快速跑,一圈慢速跑,进行快与慢的结合。

2.农村中学还可以利用自然地形进行练习,例如,我校座落在山脚下,多台阶和多斜坡,我在训练中利用学校自然地形让学生进行越野跑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长跑能力。

3.发展心肺功能的有氧运动与意志品质相结合,在中长跑的训练,学生除了要掌握熟练的动作技术以外还是对学生的意志品质的考验,在长跑训练中大部分同学在前面400米跑比较轻松自如动作协调准确,但是在后400米开始由于体力不支,呼吸困难,胸闷造成一部分同学无法坚持到底跑完全程,这时教师在平时的训练,要对学生克服困难能力有思想准备,教师可以采取激励的方法,表扬的方法,游戏法等形式多样的教法,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意志坚强的完成中长跑的训练任务。

四、发展学生的中长跑耐力,教学内容要丰富多样

1.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为了培养学生对中长跑的兴趣和爱好,老师在教学之前安排学生观看田径中长跑比赛的片段,让学生观察高水平运动员的中长跑动作与节奏,掌控比赛的能力,教师对运动员的动作进行分解讲解,重点部分让学生仔细观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动作技术的印象,这样在教学的时候学生就能更好更快地掌握动作技术。

2.采用比赛进行教学,中学生都是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他们的个性较强,争强好胜不服输是他们的性格这样老师在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10人左右,把男同学成绩好分一组,成绩差分一组,女同学也一样这样在比赛中更是有竞争力,教师对每组优胜前三名进行口头表扬嘉奖,激励他们努力训练提高成绩,对背后成绩差的同学教师应该给他鼓励,要他们不要放弃,能够完成任务就是好样的。通过体育比赛法教学更能提高学习的兴趣。

3.采用游戏争先法,教师在教学中把游戏穿插到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也可以减少中长跑训练中的枯燥无味的动作,这种喻教娱乐的方式更容易使学生积极性迅速提高起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师可以借助“猫捉老鼠的游戏”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选一位成绩好的同学做老鼠,其他同学做猫。在绕圈跑过程中是老鼠跑前面不被猫捉住,还是哪只猫能捉到老鼠,这样教法可以学生激发自己的潜能在娱乐中发展自己中长跑的能力。

五、如何加强学生中长跑训练中的意志品质

在我们初中的体育教学中非常容易被师生忽视的运动项目就是中长跑的训练,因为这项运动辛苦劳累,而学生不愿意练习,有的教师怕麻烦,担心安全出事故也不开展这项运动,所以在中长跑训中教师应做到

1.师生共同努力,在思想认识到中长跑的重要性。

中长跑的训练在初中学习阶段越来越被重视,他是锻炼学生的体质,身体素质,心肺功能等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初中升学体质测试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是必考项目,这样要求师生在思想必须重视中长跑的训练,不参加或不重视训练,你的体质健康和体育中考就不能合格,这样师生在思想认识统一,在参加中长跑的训练中目的性就明确,自己能够自觉的参加训练,成绩就能迅速提高,在训练中碰到困难磨难,能够意志坚强的克服困难,取得优异成绩。

2.要创造更加困难的条件,,磨力学生的意志品质。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教师在训练学生的过程尽量给学生增加难度,磨砺学生的意志,我在教学中很好的利用学生的自然条件,给同学创造更加困难的环境,例如,有时选择天气酷热的环境进行练习,有时选择寒冷有小雨的环境进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有意选择登山,冲斜坡,跑台阶等越跑练习增加学生的运动,加大学生练习的阻力,在学生的身体负荷方面也进一步加大选择训练难度,培养学生在极度疲劳的情况下,能否完成教师布置的训练任务,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在中学中长跑的教学和训练中,教师要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中长跑的技术特点,动作的规范,教学内容要多样性,把枯燥无味长跑训练变成有趣的训练,提高学生参加训练的积极,自觉参加训练,要克服学生害怕参加中长跑练习的心理,采用各种形式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能够意志坚强在训练中不怕苦,不怕累,克服身体和心理上的困难,取得中长跑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中国田径》杂志

体能训练的难点重点篇5

【关键词】基本技术高难动作重要因素

1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

在柔道项目中,有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之分,在训练中这两种技术应当有机地结合起来。

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和得分概率相对较高的的技术。在训练中,对这类技术应精雕细琢,做到精益求精,力求使其成为运动员在竞赛中获得高分或克敌制胜的主要手段。一名运动员是否有绝招,是其能否跻身于高水平行列的重要条件,而特长就是绝招的核心构成部分,我国很多著名的运动员都有取得优异成绩的“杀手锏”。

柔道运动技术群中哪些技术能够成为运动员的特长技术,教练员和运动员应从以下几个因素考虑:①运动员的整体打法和场上具体特定要求。②柔道技术群中,运动员完成得最为出色的技术动作或技术类别。③柔道技术群中带有关键性的技术。④运动员的个人特点。

在狠抓特长技术训练的同时还应当力求全面地掌握专项运动中的各项技术,这主要是因为:①专项运动技术动作群中的各种技术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起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作用。这种作用,我们称之为运动技术的“转移”。受这类“转移”的影响,有时,一个似乎不太重要的辅技术的掌握,亦往往可能影响特长技术的提高。②在运动竞赛中,技术是否全面,是保证特长技术能否发挥的重要条件。在竞赛实践中常可观察到这样的现象:一名运动员尽管特长很突出,但因技术不全面,在某方面留下缺陷,因而在比赛中给对手以可乘之机,没待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时,已告失利。这种情况说明运动员技术系统在竞赛中所能发挥出的整体效应时有时服从“木桶原理”,即往往不取决于水平最高的技术(特长技术)而取决于其它水平相对较低的技术,在柔道项目的比赛中,绝对胜利的比例减少,相持能力的作用就会加大,因而必须重视全面发展和突出绝招。

2循序渐进和难点先行

柔道运动技术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训练时,应当认识和利用和利用技术活动内部存在的固有联系,即应当沿着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分到合、由主到次的顺序进行联系。无论是训练内容的安排和训练方法手段的选择,都要服从“学习、提高、巩固,再学习、再提高、再巩固”的一般性程序。按照这种方式进行技术训练,有利于运动员打牢基础,稳步前进。然而,现代运动技术训练实践的发展也告诉我们,先易后难、先前后深等教学顺序也并不是绝对的惟一模式。在特定条件下“难点先行”亦可望收到良好的效果。当然,“难点先行”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在平时训练中,要注意少年运动员还未能通过基础训练获得较强的自我保护能力时,在一些容易损伤的训练中,欲练习高难技术,必须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同时“难点先行”绝不等于是不要基本技术,它只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技术训练程序。而这种程序必须同常用程序有机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归根结底,“难点先行”仍是循序渐进的一种特例,不同的只是它是按照新的“序”来进行训练的。

3技术规范与个体差异

体能训练的难点重点篇6

1(略)

2(略)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针对性训练的依据

每项运动训练都需要根据其运动特点、施训对象的个体情况和训练条件安排训练的内容和方法,控制训练的进度和难度,从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为了了解哪些内容、手段与方法对提高无线电测向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更为实用、有效,笔者通过问卷向参加2011年全国无线电测向锦标赛的教练员进行了调查。表1显示,重要性训练内容前7项依次是:识别电台信号能力、测定电台方位能力、心理承受力、耐力、应变能力、近台技术、奔跑技术。由此表明,找台技能、心理素质训练在无线电测向训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甚至超出了体能训练。而在体能训练中耐力素质又是最重要的。

3.2针对性训练的原则

无线电测向运动空间的三维性、奔跑技术的复杂性、综合供能性、“耐力储备”的必备性,快速处理信息的高智能性等运动特点以及对运动员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的特殊要求,决定了针对性训练要以找台技术作为运动技能训练的核心,以持久的越野能力作为体能训练的重点,以速度控制技术作为体能训练中的专项素质,并把专项速度训练同找台能力紧密融合在一起。同时,本文研究对象为普通高校非专业队运动员,在体能、技能和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需要进行系统、针对性的训练。但是,普通高校学生因受训练时间、场地、器材、交通等因素的制约,只能利用课余与假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训练。

3.3针对性训练的计划及要求

针对性训练自2011年6月初至2011年8月中旬,利用课余与暑假分阶段进行。平时训练每周五次,每次2h;暑期每周六天训练,每天上午7:00—9:00,下午16:00—19:00。具体训练内容,6月份前两周以基本技术、技能训练为主,体能训练为辅,后两周以体能训练为主,基本技能融入体能训练;7月份前两周以野外技战术、体能综合训练为主,第三周参加省内比赛以赛代练,第四周进行野外高强度综合练习;8月份第一周根据技战术和体能情况分项进行针对性练习,第二周赛前模拟训练和赛前调整。训练场地选在田径场、校园、公园、野外丘陵,条件允许将安排两周到外地集训。为了保证训练效果,训练期间实验对象只接受无线电测向运动训练,不参加其它项目训练。训练对象自始至终接受同一名主教练的指导。

3.4针对性训练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3.4.1技能训练

测向技能和奔跑技能是无线电测向运动训练的主要部分。调查发现,98%以上的教练员认为运动素质是运动员发挥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测向技术水平才是创造优异成绩的关键。无线电测向技术又以起点标图技术、确定首找台技术、到位技术和近台区测向技术最为关键,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比赛的结果,是训练的重要内容。测向技术训练按照“起点标图技术”—“确定首找台技术”—“到位技术”—“近台区测向技术”的先后顺序逐项进行训练。“起点标图”训练起初可在校园内近距离设置50m左右的“明台”4—5个,主要练习辨别电台信号和方位的基本技术。随着运动员对辨别信号、测定电台方位能力的不断提高,把“明台”变为“隐蔽电台”,增加干扰因素,提高难度,培养运动员灵活利用参照物、测向机和方位角进行精确测台、标图的能力。“确定首找台技术”也就是确定找台顺序的训练,具体训练方法可通过变化布台的特点,如直线布台、小角度布台、大角度布台、环形布台,使运动员熟练掌握电台分布与电台信号变化的关系,从而在复杂的比赛环境中快速、准确测定电台的方位,确定科学合理的找台顺序。“到位技术”是途中测向的关键技术,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运动员对奔跑路线选择和测向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训练时主要通过“直线到位”和“远距离交叉到位”两种方式来培养运动有意识寻找电台的能力。“近台区测向”是找到电台的最后手段,在整个测向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台区测向”训练首先以方向跟踪、交叉定点、比音量、无信号找台、搜索等基本找台方法进行单项练习,熟练掌握后再重点进行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近台区测向”训练要加强运动员对测线、标线精度、远距离交叉精度、识图能力和对信号强度变化的感知能力以及所反映的电台距离判断能力方面的训练。测向技能训练初期以校园训练为主,在运动员基本掌握测向技能之后融入到野外体能训练中去,并由由单项练习过度到综合练习。整个测向技能训练过程中,自始至终要突出在奔跑途中快速、准确的辨别电台信号、确定电台方位和距离,合理安排找台顺序,正确选择行进路线。

3.4.2体能训练

无线电测向运动有氧、无氧综合供能,有氧为主的能耗特点决定了75%—80%的体能训练时间应进行有氧耐力训练。有氧耐力训练原则以中长跑训练为基础,积极将耐力训练同测向专项技能结合,并通过80%的野外综合训练来提高运动员持续奔跑和适应野外复杂环境的能力。其训练方法是通过持续跑训练来培养运动员野外奔跑时的速度感、距离感,形成良好的野外奔跑节奏。训练开始可进行3000m计时反复跑,把成绩与跑时的速度进行比较或采用12min定时跑,距离约2400m,速度控制在2min400m的范围。在田径场上完成几次基础训练后,再到野外用同样的方法反复练习,帮助运动员形成时间和距离概念。通过变速跑训练来提高运动员持续奔跑的能力。开始可在校园内规定路线(400m)跑后签名再跑,4次为一组,训练强度控制在80—90%,随着训练的进展,逐步把调整期缩短,并打乱奔跑距离的规律,使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例如:800m中速—50m慢速—100m快速—300m中速—1000m慢速—50m冲刺。通过跑台阶跑、负重深蹲来进行腿部力量训练,增强下肢爬坡能力。

3.4.3心理素质训练

无线电测向运动心理训练主要通过融入野外体能、技能综合训练来实现。运用挫折教育的理念,采用“设难—克难—新困难—再克服”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经受逆境和“劣性刺激”的磨练。具体方法可结合训练进程,适当利用不利的气候和环境条件,通过在无线电波干扰区架设隐蔽电台,设置流动电台、假电台等手段来提高隐蔽电台寻找的难度,营造找不到、找错、漏找电台的挫折环境。让学生体验挫折,使其在挫折的磨练中逐步学会正确面对困难,养成积极解决困难的良好心态,形成锲而不舍、坚韧、自制的意志品质。但运用挫折教育要适当,避免学生屡屡受挫,挫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丧失继续克服困难的勇气。#p#分页标题#e#

3.4.4野外综合训练

无线电测向运动是一项高度发挥个人智力、体力潜能的野外运动。运动员在竞争激烈、复杂多变的未知环境中,搜集尽可能多的比赛信息,并通过大脑快速加工处理,精确测定电台位置、科学安排找台顺序、正确选择行进路线,快速完成比赛。野外综合训练是增强以上竞技能力的重要途径。每次训练教练员布台的外界环境和针对性都不同,有人烟稀少蛇蝎出没的山野,有环境优美干扰较多的公园;有中等起伏的丘陵,有平缓的田野;有植被茂密通视有限的山林,也有视野开阔无法横渡的水面。这些自然条件即保证了足够大的体能训练场地,又提供了寻找电台时必要的自然障碍和比赛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不利因素,也是运动员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磨炼的最佳环境。

3.5针对性训练的结果与分析

为验证施加针对性的训练对无线电测向运动成绩提升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实验法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见表2、表3、表4。从表2来看,运动员在接受针对性训练一个周期后,竞技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在2011年全国锦标赛中取得了个人项目金牌、银牌、全能冠军和团体第二名的优秀成绩。其中司某某还进入国家队集训,并在澳大利亚举办的第八届世界业余无线电联盟三区(亚洲太平洋地区)无线电测向锦标赛中,取得了m21组(成年男子组)团体金牌和80m波段个人铜牌。实践证明,针对性训的内容和方法是科学合理的,能有效提高普通高校无线电测向运动员的竞技水平。针对性训练结束后,对试验对象选取了反应运动员越野能力的5000m、台阶试验和立定跳远三项素质指标进行数据分析。从表4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男女运动员经过针对性训练,在5000m指标的t值对应的显著概率p=0.0007(男)、p=0.0032(女),均小于0.01,训练前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在台阶试验指标的t值对应的显著概率p=4.26e-05<0.01(男)、p=0.0241<0.05(女),男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女生有显著性差异;立定跳远指标的t值对应的显著概率p=0.2240(男)、p=0.1658(女),均大于0.05,无显著性差异。综合分析显示,针对性训练总体效果明显,运动员持续奔跑能力和心肺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弹跳能力也有所提高,但变化不大,需要进一步调整训练内容和方法。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研究表明,以测台技术为技能训练核心,以速度控制技术为专项素质,以持续越野能力为体能训练重点的训练设计符合无线电测向运动的时空、技术、技能和能耗特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践证明,通过校园测向技能训练、越野跑专项技能训练,持续跑、变速跑有氧耐力训练,“劣性刺激”心理训练和野外综合训练等方法和手段能有效提高无线电测向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体能训练的难点重点篇7

摘要地处高原的部队由于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相对滞后,突发事件和周边不稳定因素相对繁多,对部队长时间保持良好的战斗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对部队官兵体能素质提出挑战。那么如何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探索适应高原特色的体能训练方法,提高官兵体能训练的合理性,增强体能训练的科学性,提高高原环境下体能训练质量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高原体能训练质量

军人的体能水平直接影响其战斗力。强体能既是作战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也是保证其他素质得以正常发挥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条件,军人不论是在过去的冷兵器时代、火器时代还是在现代化的战争中,都需要有强健的体魄。高原部队由于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相对滞后,突发事件和周边不稳定因素相对增多,对部队的战斗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必须高度重视探索高原特色的体能训练方法,提高官兵体能训练的合理性及科学性。

一、要全面掌握高原部队的特点及体能训练质量的要求

高原武警担负着执勤、处突和维护地方稳定的任务。随着当前的社会形势日趋复杂,加之高原部队多处于少数民族聚集地,由于文化和习俗的差异,高原部队更多的参与维稳、处突的任务,必然对高原战士的战斗力提出较高的要求。而体能是战斗力生成的最基本的条件,那么对体能训练的质量有何要求呢?

(一)具备进行长时间、大强度连续作战所必须的强壮体力。体力既是过去传统意义上体能概念的主题,同时也是现代化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体能新概念中的重要成分,是发展其它体能的重要基础。

(二)具备进行长时间、高强度连续作战所必须的强健脑力。增强军人大脑细胞对长时间、大强度、高负荷工作的承受能力,提高大脑的抗疲劳潜力,是现实条件下对军人体能的必然要求和挑战。

(三)具备良好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动作敏捷性。

二、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情状况对体能训练的影响

(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着体能训练的质量。例如中国西部,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气候寒冷干燥,多风沙,辐射强,温差大,这些因素都会对体能素质的增长造成一定的影响。就部队来说,高原地区对体能要求的标准就低于内地。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第一,高海拔地区,气候过于干燥,在运动过后,机体组织失水迅速,加快了皮肤收缩速度,容易造成运动损伤,不利于完全发挥运动质量。第二,高原空气稀薄,在运动过程中肌肉能量不能得到完全发挥,而且运动过后的肌肉需要足够的氧元素来缓解,这就导致运动产生的疲劳不易完全消除,容易造成过度疲劳。并且一旦过度疲劳,恢复非常缓慢,对下一次的训练形成障碍,素质的提高受到阻碍。第三,高原气压低,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对机体组织也造成一定的损伤。这些无一不是制约高原体能训练质量提高的因素,而这种客观因素是人力所不能更改的。

(二)特殊的民情状况影响体能训练的水平。地理环境可能是相对静止的状态,而民情状况却时刻处在复杂多变的运动状态之中,这就对武警部队的职责使命量化、细化到最切合实际之中。体能训练水平的好坏直接决定这一职责使命完成的是否圆满。

三、必须立足高原实际,切实提高体能训练的质量

(一)要立足兵源特点,制定训练目标。从兵源结构来看,来自农村、城镇、在外打工经商、在校学生等,体质基础参差不齐。从思想结构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战士的思想日益活跃,民主、平等、竞争、进取意识明显增强,独立思考、自我教育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加之部队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训练手段的进一步革新,这些变化都对一线带兵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改变传统的训练模式,探索和运用适合当今高原部队特点的体能训练方法,是新时期提高部队战斗力,促进高原军事训练水平的重要课题。面对新的问题和不同的教学对象,结合高原地理环境的特点,对体能教学进行周密的计划部署,制定从战士入伍新训到基层义务兵两个阶段训练的大目标,即:入伍后的强化训练、基层服役的提高训练两个阶段。首先,对入伍训练的战士进行体能测试,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根据战士体能训练测试情况,制定战士体能考核成绩曲线图,即:对于周期性的考核情况依次予以登记绘图,以函数图象式展现出来,从而对战士周期性的体能训练情况则有了全面的掌握。其次根据战士的体能、技能和健康水平状况,确立明确具体的训练目标,把抓紧抓好义务兵服役期间的体能训练作为体能教学的关键,进而使战士由打基础、强体能,逐步向关键环节——生技能,再向核心环节智能的转变,从而达到整体体能的提升,提高部队战斗力。

(二)要结合训练实际,讲求科学组训。在海拔较高地区,空气密度相对较小,体能运动体力消耗容易透支。针对这一实际,在体能教学的原则上,一是每年对新入伍的战士一一进行肺活量、脉搏和血压的测试、登记,按身体素质强弱统一分配编班编组,进行优化合理组合,区分层次,进行分级训练。训练中坚持做到大、中、小负荷结合,理论与操作穿插,体力与技巧互补,大运动量后必须进行放松整理运动等方法。二是在训练中注意做到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渐加大训练强度的方法对新战士进行适应性训练。如在五公里武装越野训练中,对素质较弱的战士,规定以30分钟完成为最低标准,每周进行三次测试,并登记。经过2-3个月的训练,再进行肺活量、脉搏、血压的测试,根据测量的情况重新确定训练标准,重新编组进行训练。三是采取“渐进式加强法”和“有分有合,先分后和”的训练原则。“渐进式加强法”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根据受训者的身体素质、训练基础等方面的情况制定合理的质量指标,对每个科目训练结束要进行考核,合格的进入下一个科目的训练,不合格的继续进行原科目的训练,待经过一段时间考核合格后再进入下一科目的训练。“有分有合,先分后和”的训练方法中,“分”即根据测试的结果及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标准,在某个阶段上达到预定的目标;“合”即在“分”的基础上,受训者的基点相同了,训练层次在一个水平线上了,再进行整体平推训练。

在训练方法上,要避免“吃大锅饭”和“一刀切”的训法。采取“整体训,抓两头,促中间”的方法。“整体训”就是针对战士特点,根据不同的训练重点和训练时间、任务进行共同科目的训练。“抓两头,促中间”即抓较差的目的是使其跟上队伍,同时他们的进步也会对中间人员在心理上产生一种鞭策作用。但在训练过程中要克服两点:一是在训练安排上要克服兵龄长的士官的复训期和共同训练阶段不必要的长时间的重复训练。避免训练者产生厌烦情绪,或者在低档次徘徊。二是在训练过程中克服偏训、粗训和漏训的现象。这样不仅提高了士官的训练积极性,同时也带动了义务兵的训练积极性。

在根据训练实际和训练时间上,一是减少了一般性训练和简单操作的时间,保障重点,提高了训练时效;二是战士的训练时间侧重于重难点科目,依据《大纲》合理分配训练时间,根据训练实际制定训练计划。在训练方法上,应采取“按素质分级编组、过关升级、个别专训”的方法施训。过去的教学法虽有,但不普及、不系统规范。“按素质分级编组”是指对受训者素质进行分级编组,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过关升级”是指训练训练达到科目的标准者,进入高一级的组别训练,或者转入下一科目训练;“个别专训”是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对素质差的要单独指导训练,以尽快提高军事素质。同时,注意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训练计划的科学合理性,从内容上要做到从易到难、先简后繁、合理搭配。比如,整个上午都安排体能训练,这样提不起大家的训练兴趣,又浪费时间,就不合理。二是训练过程克服一阵热,一阵冷的现象,全面的安排好训练骨干,把组织训练方法落到实处。三是注意把体能、智能和技能结合起来训练,结合起来考,有效促进三能合一。

(三)要依据运动规律,调整训练内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从生理学的角度看,只有身体各器官和系统普遍提高,才能有效提高自身技能的总体水平。由于体能训练比较枯燥、单调,而且负荷大。因此,在训练中应合理安排训练进度和强度,按照先弱后强、先小后大的循序渐进原则进行;在组织实施体能训练时按照先准备活动后正式练习、先短距离后长距离、先分段后连贯、先徒手后负重顺序进行。还要依据训练科目的难易程度,受训者的素质基础、保障条件、天气等情况,按照先易后难、难易穿插、室内外搭配、体能技能结合、技术战术互补的原则,将所训科目合理安排。首先,根据战士的体能和健康状况,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实事求是的安排负荷的大小,并通过心率来调控运动负荷。(准确地测算运动时的心率,必须在运动后的5秒内开始进行测量,测量15秒再乘以4,为运动时一分钟的心率)。其次,逐渐加大运动负荷,形成“加大—适应—再加大—再适应”的训练过程。同时,始终遵循“百分之十”的原则,它是指导训练者既运用超负荷原则,又避免因过度运动而损伤的一种监控方法。其含义为:每周的运动强度或时间的增加不得超过前一周的10%。在安排大强度的负荷时,如有连续几天进行大强度的训练,每周大强度训练最多不超过两次,中间应有足够的休息或适度安排中、小强度的训练作为调整,使机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第三,正确处理好量与度的关系。负荷强度大则量小,强度小则量大。在一个周期训练中,通常是从量上增加,适应后再增加强度,当再次增加量时,强度适当降低,而再次增加强度时量则减少,使训练质量与强度呈现波浪状态。实践证明,这样的训练方式效果更佳。

(四)要加强目标管理,激发训练热情。一是强化监控机制,坚持能级管理。训练中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逐级逐项检查体能训练情况,对战士体能达标情况进行摸底排队,准确把握训练底数,结合排名区分层次。在训练要求上,本着素质好的注重精品、求规范,素质差的注重打基础、教方法的原则,抓好训练落实。同时,还借助网络优势,建立健全体能训练数据库,随时调阅、检查、考核和评判体能训练情况,定期将考核成绩记录在案,分析体能训练开展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体能训练实施更有效的全方位监控。二是健全激励机制。依据《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积极完善训练激励机制,通过政治工作的教育作用、政策制度的鞭策作用,先进典型的引导作用,把训练达标与战士立功受奖、评选优秀士兵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责、权、利有机结合的竞争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体能训练动力不足的问题。三是完善保障机制。在部队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从全方位入手,重点投入保训练,倾斜资金建设施,因地制宜建场地,因陋就简制器材,努力完成体能教学的保障工作。通过各个击破,整体推进的方法。四是加强安全防范。始终把预防训练事故放在抓体能训练质量提高的首位,加强制度建设,注重用制度规范体能训练的全过程,确保体能训练的良性轨道发展。

参考文献:

体能训练的难点重点篇8

随着国际柔道发展的趋势,不再局限于以往的一项进攻或者防守,2013年国际柔联最新的规则在我理解就是要把柔道推广开,观赏性和竞技观赏性的提高是摆在第一位的,纵观柔道的发展,总是不断地更新,不断的积极进攻,让运动员不再像以往那样赢分之后的被动进攻。强调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得分,让运动员在平时就养成只有积极进攻才能在比赛中获取胜利。

关键词:柔道训练突破关键

1前言

虽然安徽省柔道队在十一届全运会中取得了两块银牌、三块铜牌的好成绩,但目前看来,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2008年奥运会结束以后,国际柔联对柔道规则进行了很大的改动。新规则中废除了扣腿和抱腿的一些技术,回归到了柔道的基本技术摔法。由于我队在十一届全运会以前都是以扣抱穿的动作为主,因此规则的改动给我队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第二,安徽省柔道队伍以年轻队员为主,有比赛经验的老运动员比较少,整体阵容比赛能力不稳定,比赛心里不够成熟,比赛经验不足。战术意识相对较差,比赛成绩容易大起大落。队伍中大部分人员对比赛和训练的心理环境时起时伏,影响比较大造成整体队伍的不稳定。

第三,整体队伍反映力量偏差,手上控制能力差,抓握解脱能力较差。不习惯解脱对手的进攻把位,对于自己的进攻把位争抢能力不够,很难控制比赛场上的主动权,导致进攻速度相对比较慢,影响比赛中的得分效果。

最后,部分参赛年轻运动员缺乏比赛实战锻炼,打不得硬仗,打不得苦仗,突出显示出在比赛后程能力不强,比赛中毅力不够坚强在关键时刻顶不住,使得有些可以获胜的比赛场次没有打胜利。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安徽省柔道队的发展和运动成绩的提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促进安徽省柔道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必须以新规则为基础,寻找训练的突破点与关键点,并将训练与实战结合起来,打造一支在新规则下依然立于不败之地的英勇之师。

2突破点

2.1新规则下的基本技术训练

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加入基本技术,强化基本技术的得分能力。

同时加强把位控制能力,特别是大领把的拼抢。在新的柔道规则中,拿到了大领把就站据了场上的主动。

2.2技术训练的循序渐进

选定20个主要常用的投技技术、3个寝技技术从把为抓法、步法、运用方法进行千百次的重复训练,运动员在非对抗的情况下能够得心应手的熟练的使用出来。在运动员熟练使用所学的技术的基础上进行这些技术动作的对抗性技术训练,把非对抗性技术向实战性技术过渡。第二,在前一阶段基本素质训练的基础上加入专项体能素质训练的内容,适当减少基本素质训练的数量,比例为:1:1。专项体能素质训练的内容同技术训练尽量融合在一起训练。第三,在运动员熟练掌握单个技术动作的基础上进行联络技术训练,把技术动作根据结构特点进行合理的组合形成技术链,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使运动员能够建立多次连续进攻的意识和自动化的技术动作套路。第四,加大实战训练比重,模拟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实际的针对性的训练,让运动员学会处理比赛当中出现的各种常见的问题,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2.3全面提高运动员的专项力量和专项体能

在2010年技术训练的基础上提高技术训练的强度和难度,从比赛的实战要求出发,加强技术训练的对抗强度,在技术的使用中加入比赛环境的难度,完成技术训练向比赛中的战术过渡。

2.4力量训练及其他素质练习

力量训练内容以专项力量训练为主,基本力量训练训练为辅,进行大重量的器械力量训练,各项力量指标根据项目特点要求提高重量。动作速度训练在技术课进行,移动速度训练在准备活动练习中进行,反应速度训练在早操中或者同其它速度练习一起在训练课中专门安排。灵敏素质、柔韧、变换能力、耐力训练等练习都可以安排在训练课的准备活动和主要内容完成以后的体能训练当中。

3关键点

把技术练习意识结合到比赛实际情况中去,理解真正从实战出发的深刻含义,设立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关键场次的心理状态的调整,对待一场比赛胜负的心态调整,对待强手比赛的心理状态的调整,对弱手比赛的心理状态的调整。分析研究对策和应对措施。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目标、树立信心、讲解训练方法的目的和要求;培养以刻苦为乐、以刻苦训练为荣的精神。

4结论

因此,训练的突破点与关键点在于:①加强把位控制能力以占据赛场的主动权;②更好的突出基本技术的严谨性,完成技术训练向比赛中的战术过渡;③把基本技术训练的重点向对抗性技术转变,把规范性的技术动作向实战中实用性技术方向转变,以便将训练和实战结合的训练思路体现在运动员的身上,更好的提高其运动成绩。

5、参考文献

1安徽体育。2011年12月

体能训练的难点重点篇9

[内容]

“九义”初语二册教材安排的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其体例和整套教材一样,按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阶梯分布,每项用行为描写法列出,具有可操作性。要完成新教材所规定的写作任务,教师既不能无视每次作文训练的重点又不能依赖课本上为理解训练重点安排的内容,放弃对学生的具体辅导。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学课文、读短文、议例文、做准备活动,采课本知识之“石”又要从分析研究学生的写作过程入手,加强基础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的实践指导,设计出指导学生雕琢自己采来之“玉”的合理方案,完成知识迁移的任务,逐步提高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否则,不仅难以落实训练重点,而且也无益于以后的写作训练。笔者经过反复实践,认为下列方法具体可行。

一、回顾旧作,让重点成为热点

根据“九义”初语新教材安排,初一每学期学生练习写“放胆文”。当时学生对写作理论不大留意,即便习作中曾使用过某些技巧,也多出于不自觉状态。学习了二册中一个单元的课文及其后的写作知识后,学生对于该单元要求掌握的写作技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写作构思时,由于受“放胆”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还是先考虑情节、语言等因素。当根据单元写作训练内容,要求他们着意运用一种写作技巧时,有的学生觉得作文的框框多起来了,产生畏难情绪;有的认为已使用过这种技巧而掉以轻心。对此,如不调动全体学生主动掌握该种技巧的积极性,落实训练重点就会成为任课教师“一头热”,收不到满意的效果。因此,每一次写作训练之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翻阅自己以前的习作,回顾以往是否运用过这种技巧,运用得恰当与否,教师根据批改作文的记载或当堂挑选了运用这种技巧成功的作文和不会运用这种技巧的典型例文,结合知识短文讲评。这样以理论文,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对一种技巧运用得成功与否,决定着自己作文的成败。运用过这种技巧的学生,如同着装得体,受人羡慕一样,会更自觉更娴熟地加以运用;没有运用过的学生,也如查出自身病灶,积极健身,以便尽快掌握本次写作技巧。

二、编写提纲,将重点作为要点

学生有了落实训练重点的内驱力之后,如果行文前没有结合自选材料认真落实训练重点的构想,就可能在行文过程中发现材料难以运用半途而废,或者行文中顾及了别的方面,木已成舟时才发现没有很好地运用本次训练重点。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文也不例外,应该从拟提纲抓起。例如在进行“写人记事要交待清楚记叙的要素”的训练时,要学生仿照《挺进报》课后练习制表,填入自己作文的要素,作为作文之纲。在进行“写人记事要注意记叙顺序”训练时,要求提纲标明记叙顺序。如用倒叙,要写出实际顺序,与写作顺序对照;如用插叙,要指出在中心事件的何处插入什么内容。对于时间关系错综复杂处,还要用文字和箭头详细标明主叙顺序。进行“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要根据中心确定详略”的训练时,要求提纲表明作文的中心意思,扼要写出所用材料,后者还要标明哪一件事详写,哪一件事略写;在一件事中,何处详写,何处略写。在进行“叙述结合描写”、“在记叙中穿插议论”的训练时,要求提纲先写出所叙事件的梗概,前者要在梗概上标明何处结合,何处描写,拟用哪些最有表现力的词汇;后者要在梗概上标明何处插入议论,其作用是什么。再让学生对照当次写作知识短文,检查提纲是否周密合理。教师亦应巡回检查,以合格的提纲为大家做示范,对不完善的做个别指导。有了这样的提纲,训练重点就有了着落。

三、组织讨论,视难点为焦点

作文是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虽然学生在自拟的提纲中设计出了文章的轮廓,表达了自己的意向,但在按提纲行文的过程中,往往面临很多困难,如不设法解决,会使训练留下意到笔不到的缺憾。如果单单依靠教师的智慧去解决,即使有灵丹妙药,也难“普渡众生”,如果使用失当,还会产生千人一面的不良后果。因此,在学生拟定提纲之后,教师应着重开发学生的集体智慧,让学生讨论,把难点作为思考的焦点,探讨解决的办法。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可采用以下形式:

1.自叙自改教材中前两次作文训练都是培养记叙能力。学生对自己叙述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发现不了或者缺乏检查、修改的习惯,这就难以达到训练目的。为此,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提纲集体口述一次,再让其思考如何充实修改;然后第二次口述,这样,从书面上看不出的问题可以在说的过程中觉察。全体学生都能对自己的初稿进行修改。这样训练,学生思想集中,思维活跃,可以大幅度提高作文效率和质量。

体能训练的难点重点篇10

摘要针对运动员在多年的训练中,特别是优秀运动员在专项提高阶段达到较高水平后常出现的“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在训练中顺利度过“高原期”的对策。从而有效促进运动员健康成长和提高专项运动水平。

关键词高原现象体育训练技术动作高原期

运动员成绩的提高来自于长期刻苦的训练。科学合理的训练可以使运动员更快更全面地掌握技术、技能从而提高运动成绩。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运动员训练过程中技能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也并不是直线性的,往往是先快后慢,继而会出现停滞不前,有时甚至有所下降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高原现象”。运动员所处的这个阶段被称为“高原期”。

一、从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及特点认识“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是体育训练和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常见的现象。我国著名学者对我国体能主导类项目优秀选手的研究揭示“高原现象”的发生率达69%。且通常在从训后的6-8年时出现,出现“高原现象”的运动员的年龄为20岁。“高原现象”的持续时间为一年半到两年间.为了更好的理解“高原现象”,我们首先认识运动技能的形成的几个阶段:

(一)初始阶段

运动员对某种技术的学习经历一个从不了解到逐步了解的过程;身体从一般素质基础向为技术服务的专项素质过渡的过程;技术动作从基本动作经过基本难度动作向高难动作过渡的训练过程。在这个阶段,对于运动员来说无论心理、身体素质还是技术动作都只是一个准备、认识和过渡的阶段,对该项技术还没有更深刻的理解,因而该阶段成绩提高的速度较慢。

(二)迅速提高阶段

由于运动员对技术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有了初步的提高和掌握,且在训练中勤于动脑,积极训练,成绩会明显提高。在这个阶段运动员情绪非常高涨,信心非常强,自觉性非常高,有强烈的练习欲望,有利于积极掌握运动技能。

(三)高原阶段

处于这个阶段的运动员成绩提高的很慢,甚至停滞不前或下降。很多运动员由于在高原阶段长期看不到自己的明显进步而信心不足,训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下降,有的运动员过早的结束自己的运动生涯,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也不利于整个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克服高原阶段

进入高原阶段的运动员要多给自己打气,特别是对于一些刚刚进入青春期的运动员,情绪不稳定,心理承受能力差,一遇挫折极易产生动摇。因而此阶段运动员一定要树立坚定的自信心,顶住各种舆论压力,克服各种困难。同时积极配合教练员找出影响自己进步的因素,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克服顽症从而走出“低谷”,使训练成绩再次得到提升。

对于我国运动员来说,水平不高的原因除了我们科学化训练水平有限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许多运动员不能顺利的通过“高原阶段”。随着我国现代科学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帮助运动员顺利度过“高原期”,不致使他们从“高原阶段”跌落下来,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促使他们树立信心,作“坚持一下”的努力,提高他们的运动成绩,给国家节约人才,避免造成人才的浪费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认识并重视“高原现象”这一客观存在,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究“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以提高训练的效果,使运动成绩步步提高,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从技术、生理、身体素质、心理等诸多因素分析“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技术方面

运动成绩提高到一定的阶段,要想有新的提高和突破,就需要改变旧的技术结构和完成动作的方法,否则成绩就会停滞不前。由于运动员某些基本技术的掌握不过关,制约和限制了难新动作的掌握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局部动作注意过多,缺乏对动作的整体观念,或是由于改进某一技术环节,使技术的整体性暂时失去平衡;另外,一些运动员习惯于一些旧的动作,而这些旧的技术动作又是过时的、落后的技术,但又形成了动力定型,动作的改进比较困难,这些都是“高原现象”产生的技术方面的原因。特别是现阶段我国的教练员的整体水平不是很高,他们中的很多是由运动员退役后任教的,他们具有教学训练经验。但是在训练方法上他们往往采用一些传统的模式,因此训练方法较难得到创新,致使训练难以达到教学训练创新的要求,这也是运动训练中产生“高原现象”的重要原因。如:跳高项目,运动员达到一定水平后,要想继续提高成绩难度就会更大。技术上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必须仔细的观察运动员的技术特点,分析技术上的缺点,认真改进技术动作,从而提高运动成绩。

(二)生理方面

身体素质是提高成绩,掌握新技术动作的基础。运动成绩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由于身体素质的发展与技术的要求不相适应,成绩指标就一时无法突破,也会产生“高原现象”。运动员特别是青少年运动员,往往身体素质较差或不全面,灵敏和协调素质较好,但力量素质却跟不上。另外身体素质的增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千万不可盲目冒进,急功近利,而应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发展不同的身体素质,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身体素质也会更加的完善,从而适应发展技术的要求。

(三)身体素质方面

运动员对运动兴趣的减弱,躯体和精神疲劳、伤病等的出现也是产生“高原现象”的主要因素。运动员经过多年的专项训练,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伤病,都会使其对运动训练的兴趣减弱。如排球运动员的膝关节、肩关节的劳损;网球运动员的“网球肘”等难治难好。易复发的顽固性的伤病,使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得到更多的是痛苦的体验。由于许多客观现实的原因致使许多教练员和运动员对营养和运动训练后的恢复重视的程度不够,致使部分运动员因营养不良和训练后的疲劳而体力不支、精神状态欠佳严重地影响着训练成绩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四)心理方面

一些运动员在训练中不能正视困难,盲目夸大前进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一遇挫折就产生畏惧情绪,以至灰心,甚至绝望而阻碍其运动成绩的提高,使一些运动员过早的退役;相反,另一些运动员技术进步快、受表扬的机会多,从而产生盲目乐观,滋长骄傲自满情绪,心理承受能力欠差,一旦遇到挫折,不能正确对待外界的舆论,也会导致成绩停滞不前。这两种原因都是运动员由于对遇到的困难不能做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分析,而使成绩裹足不前。还有运动员怕苦怕累,在长期枯燥的强化训练中,由于整天重复同样的练习,学习和训练的兴趣下降,从而产生厌倦的心理。另外,由于运动员性格上的差异,有些运动员不能够很好的处理同其他队员的关系,人际关系紧张,尤其是得不到领导和教练的尊重和平等对待,心理上就会对运动的兴趣下降,产生情绪低落等悲观失望的现象。而训练的主动性和投入程度降低,必将严重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高原现象”的出现往往给我们的训练与教学工作带来很多的困难。有些运动员会错误的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该项运动的极限,产生悲观失望、消极对待、信心动摇甚至退出该项运动的想法。有些教练员也会产生一些急躁情绪,用简单粗暴的批评埋怨,对待处在“高原期”的运动员,甚至盲目的加大运动的负荷量,不加分析的淘汰处于“高原期”的运动员。这种急躁而不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只能给训练和教学工作带来更多的麻烦,还有可能会毁掉运动员的运动生涯。

三、顺利度过“高原期”的对策

(一)教练员和运动员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自身的知识层次,通过不断学习,接受新信息,尤其是现代先进的科学训练方法。在运动教学和训练中,教练员、运动员要不断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从理论上去分析运动训练中产生“高原现象”的具体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方法指导运动和训练,使训练的全过程具有科学性系统性。

(二)加强自信心的培养,战胜自己在前进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

出现高原现象时,运动员要客观的分析这一困难,既不过分夸大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又不盲目乐观、骄傲自满、低估困难。要树立敢于同困难做斗争的勇气和信心,迎难而上,并最终战胜困难。另外运动员要注重意志品质的培养,在艰苦的训练中寻找乐趣。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的态度,处理好同其他运动员及教练员的关系,使自己始终处于一个和谐、团结向上的训练环境中,运动员之间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作为教练员应当注重做好思想工作,平等的对待每一个运动员,帮助运动员消除一切不良的思想和习惯,激发他们训练的激情和自觉性,从而满怀信心的投入到训练和比赛中去,实现个人的价值。

(三)加强基本技术训练,提高技术动作质量

高难性的动作是以基本技术动作为基础的,因此运动员要想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必须注重基础技术训练,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基础技术动作,从而达到提高技术质量的目的。纵观近代大型体育赛事,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高难动作不断涌现,作为我国优势项目的体操和跳水更能突出地显现出这一特征。由于技术动作相当复杂,且是由许多技术环节组成的。要想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不仅要求运动员正确的完成每一技术环节,还要使每个技术环节做到合理完善的结合。在训练和比赛中真正做到既有注重各技术环节的改进的意识,又具有注重各个环节间的连接的整体观念。对于一些旧的不合理的习惯动作,教练员要耐心的指导,使其改正,从而建立正确的先进的技术概念,尽管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要打破旧的动作的动力定型,可能会出现运动成绩的暂时停滞、甚至下降,但是惟有如此新的先进的技术动作才会出现,运动成绩才会真正得到最终的提高。

(四)注重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运动训练中要合理的安排负荷的量度和强度。训练和比赛后的恢复要积极合理,消除疲劳争取达到超量恢复的目的,同时在训练和比赛的整个过程中要合理的安排饮食,注重各种营养的搭配。全面身体素质的提高,要求教练员和运动员消除急功近利的思想,对于青少年运动员不要过早的进行专项训练,只有在身体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适时的进行适当的专项训练才能使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最大程度地得到发挥,在专项训练和身体素质训练协调发展中相互提高,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说明“高原现象”的产生是体育训练和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常见的自然现象。不能简单的看成是人的“生理极限”,必须正确对待。需说明的一点是,并不是所有的训练中都会出现“高原现象”,如果技能的结构较简单,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较高,就不会出现“高原现象”。尽管“高原现象”是训练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但对运动员来说只要能够正确的对待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不退缩,多动脑,认真对待,结合科学的训练方法。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安全度过“高原阶段”从而登上运动技术的高峰。

参考文献:

[1]田麦久,武福全.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