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工的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3:24

关于电工的基础知识篇1

[关键词]电工基础;教学设备;考核评分标准

电工基础是一门科学技术,包括了电力生产和电工制造两个工业生产体系中的相关知识,作为电工专业的基础课程知识,电工基础中包括了安全用电、数字电路、自动控制系统等多项知识。只有在电工基础的课程中熟练掌握必备知识,扎实理论,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和就业生活中灵活运用,提升自身的能力,为保障国家电力系统运行的队伍中添加力量。

一、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电工基础课程是各高校大多数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学生发展有重要影响,具有实践性以及理论性较强的特点。传统的电子基础教学模式存在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联系不紧密的问题,通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在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集中讲解后,再安排实践课程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保证学生将理论知识及时应用到实践中,从而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分离,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实践水平的提高。因此,目前各高校将电子基础教学模式的改革作为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学校根据以往电子基础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弊端,在教学模式改革后,将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安排在一起,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促使学生能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实践教学,有效发挥了理论知识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从实验操作中学习理论知识,从而实现理论知识的补充。电子基础教学中理实一体化法是随着教育改革逐渐形成的一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并且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制订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案,是目前教育改革所鼓励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一)明确实训重点内容

电工基础课程中的内容大部分是关于电专业的基础课程,加强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就要对电工专业技术的基础内容进行明确的规划,在实训过程中明确实训的具体内容,才能为后期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实现职业教育,这同时也是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的根本目标,因此,在实训过程中明确科目类别和重点学习方向,从根本上实现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比如,某职业学校综合考虑了该专业学生的电学基础以及教学内容后将电力系统和电力营销计量作为重点内容,针对电力系统中的电力网参数及电路相关知识和电力系统振荡等内容原理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并且合理开展关于电力系统的相关实训内容。此外在电力营销计量中,作为电工基础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开展相关实训内容时,教师应该重点讲解计量知识,并且基于学生对计量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模拟模块试验,才能进一步开展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只有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夯实电工基础中的重点内容,才能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达到学以致用,才是教育教学开展的根本目的。

(二)合理利用相关软件

教学设备是一体化教学中的主要工具,将相关软件和教学设备融入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中,能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的信息和机械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电工专业的学生需要极高的动手实践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手动试验,才能帮助学生培养出创新发展的能力,增加学生进入社会就业的砝码,帮助学生取得未来更好的就业机会。因此,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的过程中全面引入仿真工具软件,通过对单片机和其他器件的仿真系统,让学生能进行清晰、明确的器件试验,进而结合实验,让学生对整体的实验过程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手动实验的过程,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比如,某校在教学课堂中引入了一种仿真的交互环境软件,让学生更直观地近距离观察电气系统,教师可以通过这款软件进行一些实训室无法演示的实训内容,通过这种实验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制订考核评分标准

除了上述两种教学方法之外,还可以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考核评分标准,优化电工教学一体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例如,我国某地区职业技能院校在进行电工基础教学环节中就制订相关考核标准,提高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针对完成电工基础一体化课程的学生,该校教师通过制订的一系列考核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教师通过理论测试和实验考核两种方式,全面考查学生对电工基础教学方面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该校教师尤其注重实验考核方式,运用模拟实验操作的方式,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测验,摆脱了传统实验报考考核方式中学生抄袭严重的现象,同时还丰富了学生实际操作经验,优化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此外,该校还引入了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平时课堂教学阶段的重视程度。平时实验操作成绩占实验总成绩的40%,期中实验和期末实验分别占30%。根据每个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期末的学习成绩综合考量学生对电工基础课程的掌握情况。综上所述,实现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是一个将教学过程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相互融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通过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能力,让学生对电工基础教学有全面的了解。职业学校除了要制订明确的教学计划外,还应该全面引入相关的软件,加强学校的教学能力,并且不断深化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通过加强一体化化教学方法的进一步研究,提高学校的教学能力,为国家培养全能型电力人才。

参考文献:

[1]耿婧.电工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6,30(1):115-117.

关于电工的基础知识篇2

关键字:制冷电气控制课程;电工电子课程;课程融合

1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机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国家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越来越重视,陆续出台各种规范以及优惠政策对高职教育进行大力扶植。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不断规范,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课程体系不断完善。但是就个别学科来说,仍然存在着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使得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没有很好的进行衔接,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文将针对《制冷电气控制》这一相关制冷专业的核心课程与《电工基础》和《电子基础》(以下简称电工电子课程)这两门基础课程的融合进行研究。

就我国高职院校的相关制冷专业而言,《制冷电气控制》是十分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这一课程的学习建立在相关的电子电工知识的基础上,因此电子电工课程的学习的效果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对于制冷电气控制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在我国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这三门课程一般独立进行教学,分设在不同的学期,然而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这一传统的三门课程相互独立的教学体系往往使得知识的掌握无法得到良好的衔接,造成教学效果不佳。如果将这三门课程进行有机的融合,既能够满足高职教育的实用性和够用性原则,还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制冷电气控制》和电工电子课程独立开设存在的弊端

在内容上无法良好的衔接。《制冷电子控制》是相关制冷专业学生的核心专业课程,而电工电子课程在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是针对全体理工科的学生,这个导致电工电子课程强调广度,以便能够满足不同理工科专业学社的需求,显然无法做到有深度和有针对性。对于相关制冷专业的学生而言,电工电子课程的一些教学重点可能和自己以后将要学习的专业课程无关,这就使得学生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抓住和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进行重点的学习,往往造成了和专业相关的知识没有得到很好地掌握,其他的电工电子知识也由于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接触不到而容易遗忘;同时在《制冷电气控制》这一专业课程中需要的电工电子知识可能没有在课程中作为重点来进行教授,例如在电子电工课程中对于制冷专业需要的一些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的知识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讲解,使得学生在学生《制冷电气控制》这一专业课程时感觉吃力,极大地影响了专业课老师的上课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程间隔时间较长造成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遗忘。在我国高职教育对于相关制冷专业学生课程的设计上,存在着电工电子中的某一课程和《制冷电气控制》这一专业课之间间隔一个学期甚至两个学期的现象。由于《制冷电气控制》这一专业课程的知识离不开一定的电工电子基础知识的积累,因此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间隔时间过长使得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有很大的一部分已经遗忘,老师的上课的过程中,为了使得学生对于专业课进行更好的掌握,需要占用大量的课程时间带领学生对于电工电子课程的基础知识尽心复习,造成了时间和上课效率的极大浪费,使得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很难顺利完成。如果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间隔时间越短,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越高,越能够提供专业课的教学效果。

教材内容存在重复的现象。由于《制冷电气控制》这一专业课和电子电工基础课程教材编写的老师不同,相关专业不同,因为在教材上往往会存在一些知识上的重复。同时由于《制冷电气控制》这一专业课程往往是由制冷专业的相关教师进行教授,而电子电工基础课程受众面较大,教授的老师可能来自不同的专业,如果教师之间没有办法进行比较良好有效的沟通,可能导致教材上重复的同时均进行教授,或者以为在对方课程上对进行讲解而同时都没有进行教授的现象,使得教学的效果受到影响。

3《制冷电气控制》和电工电子课程融合教学的相关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对三门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

由于《制冷电气控制》作为制冷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课,应该偏重于对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因此偏重于实践;而电工电子课程课程作为学生学习《制冷电气控制》的理论基础,因此偏重于对理论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将这三门课的内容简单的罗列进行教学,而是以实践带动理论的学习。可以把教学的内容分解为一个又一个工作中需要掌握的项目,内容由浅入深,在每一个项目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讲授项目所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然后从专业的角度讲解理论在《制冷电气控制》这门课程的具体应用,通过一个项目将三门课程有机的串联起来,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通过项目搭建起良好的知识体系。

2.对相关教材的研究和编制

由于当然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制冷电气控制》和电工电子课程分开独立进行开设,因此并没有相应的教材进行改革,将制冷电气控制和电动电子课程的内容融合进行编写。高职院校可以现在某些地区进行《制冷电气控制》和电工电子课程融合教学,并根据实验教学的情况,结合在实践中的经验,请相关的权威教师编写相应的教材。

3.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

由于之前的教师适应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在《制冷电气控制》和电工电子课程融合教学过程中需要的适应的过程,尤其要求相关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这不仅要求相关教师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去适应新型的教学方式,同样要求高职院校能够提前对教师进行指导和培训。

4结语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不断规范,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课程体系不断完善,但是就个别学科来说,仍然存在着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一些教学实践证明,将《制冷电气控制》和电子电气课程进行分来的独立教学可能没有办法达到理想的效果。本文结合制冷电子控制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将制冷电气控制课程与电工电子课程相融合的教学方案,认为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三门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对相关教材的研究和编制、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

参考文献

[1]周向欣,王华.高师课堂实施研究性教学初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62-64.

[2]陈安军.基于项目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11(11):15-16.

[3]陶洁.制冷电气控制与电工电子课程融合的教学探讨[J].制冷,2014(4):87-89.

关于电工的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探索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4-0035-02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电类和非电类专业的通用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其显著特点是量大面广,教学内容几乎涉及电气电子信息学科的各个领域,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在教学上具有定理概念多、理论内容层次复杂、实验教学环节薄弱等特点。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电路相关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悉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电路分析计算能力以及培养学生从事相关基础研究的能力和科研归纳能力。鉴于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特点及其教学目标,学生对于此课程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及强度,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教学实践出发,针对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针对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出一些建议与想法。

一、课程教学内容

以周围教授主编的《电路分析基础》为例,该教材具有知识体系完善,涉及知识点多、逻辑性强等特点,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大学物理和高等数学等多门前置学科的基础知识。依据教学大纲,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从内容上主要分为基础电路知识与分析方法、线性网络分析方法、交流电路及元件分析、线性电路频率响应特性等四个主要部分共七个章节教学内容。《电路分析基础》第一至三章是基础电路知识与分析方法,在介绍电路基本元件及基尔霍夫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基于单口网络的等效变换方法。第二部分是线性网络的各种分析方法,包括电路分析基础的重点,戴维南等效定理与诺顿等效定理。第三部分内容主要是动态电路瞬态分析、正弦稳态电路分析及耦合电感与变压器知识的介绍。最后第七章是线性电路的频率响应特性。课程知识点结构及层级较多,对授课教师要求较高,需要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引入,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才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课堂讲述及ppt演示教学存在一定问题,原因是电路分析基础课程较多的教学内容,丰富的知识结构体系使得课程学时较为紧张。此外,课程理论性强,各种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于理解;而作为传统理论基础课,n程也缺乏实践实验环节支持。

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电路分析基础中涉及的理论及模型,需要在传统教学内容和方法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就教学手段而言,除了充分利用ppt等多媒体工具外,可构建交互式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使教学逻辑思维形象化,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这样直观且形象的知识讲解有利于改变教学内容的注入方式,使学生能够牢固掌握相关知识要点。教学方法上,需要改变灌输讲授的方法,对于关键知识点,多采用引导、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讲授。首先引出问题,再以问题讲解为核心,注重实践环节,注重理论分析和实际实验设计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三、考核方式改革

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客观评价是课程教学考核的重要环节,为了能够更加客观、科学地考核学生,获得课程教学达成度数据,针对课程特点,从关注学生解决问题实际能力、理论掌握度及平时学习达成度等多方面入手,对考核方式作如下尝试:(一)针对关键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随堂小测试,进行相应课堂问题讨论,从而增强学生上课积极性及独立思考能力;(二)根据学生平时作业情况,及时分析获得相关知识点达成度结果,及时解决学生学习疑问,使学生在自学为主的基础上对课程有更深入了解;(三)建立eDa实验随堂示例教学设计,将平时学生需要完成的实验设计,例如戴维南定理验证、正弦稳态电路分析等列为随堂示例内容。引入ewB,matlab等计算机仿真手段,使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更直观,简明,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

四、结束语

电路分析基础是电子电工、通信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能够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本文针对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出一些课程教学改进的措施与建议,以期能够有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与深度理解,能够促使学生及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实验相融结合,通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工程实际素养而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邱关源.电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关于电工的基础知识篇4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体系;电类基础课程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

国内理工科类高校普遍开设有电路原理、电路原理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等技术基础课程,这些课程的对象和研究的问题都面向电子电气工程环境,相关的后续课程都需要电路和电子电路等方面的扎实知识。

目前,国内电类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基本上采取“串行”方式,课程的一般路径是从“电路原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顺序进行的,甚至有严格的预修要求。各门课程有规范的内容体系,有标准的课时安排,且由各自的课程和教材建设组织(研究会)来统一研讨安排。因此,课程各自形成比较完整但相对封闭的知识体系,相互之间的衔接和联系并不紧密,采用的理论体系和分析设计方法在风格上各不相同。电路模型与实际器件等研究对象常常被分置于多门课程来组课,按照传统方式把这些基本概念分散在电路和模拟电子技术两门课程的教学体系中有可能把学生引入误区。

各门课程相互独立地建设和实施,造成“讲授得越来越多,教会得越来越少”,“碎片式的知识越来越多,关联性的思维能力越来越弱”。自成体系的课程越多,学生的学习风格越容易被牵引到以收敛型为主的思维。

国外的技术基础课程内容涉及面基本但很宽泛,常采取分析与设计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每个知识单元中均有分析和设计题目,作业和实验中也有设计问题。而在国内的课程中,由于内容单纯且偏理论和理想化,设计性题目较难安排。因此,构建协调统一的知识体系,凝练教学内容,以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激发实践创新热情已经刻不容缓。

随着“多形式宽口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基础宽厚、专业自主、复合交叉、鼓励探究”的培养模式的不断推进,以及大类培养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基础课程结构体系与内容优化成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针对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通过爱迪生创新实验班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二、改革的理念与目标

目前,国内外高校建设电类基础课程的指导思想与课程体系结构的取向有关,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源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体系结构,是将其作为专业基础课,服务于专业的需求。以电路原理课程的改革为例,电子信息为主的学校,主要照顾到与电子技术的发展与后续知识的衔接,因此电路课程与电子技术课程的结合较为紧密。强电类为主的学校,电路课程则与控制理论、电磁场等课程结合较多。受原苏联课程体系的影响,我国大多高校属于这种情况。另一种对应于“通识课、核心课”的课程体系,则是将技术基础课程的核心知识综合化、整体化、通识化。美国知名高校均采取这种方式建设电类基础课程。以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为例,在其课程中没有单纯以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命名的课程,而是将其交叉融合在相关课程中。其课程内容基本但是很宽泛,覆盖面广,交叉性强,往往覆盖了国内多门课程。对应于我国的电子电气基础课程,在mit分散成三部分:基础、实验、高级。其基础部分是多门课程基础知识的集成,实验课综合了理论分析和实验,而高层次的课程与专业课程接轨。

国内的一些“985工程”高校正逐渐推进大类招生、宽口径培养以及通识教育。浙江大学自2002年至今,尤其是近几年,更是不断地深化通识教育,并积极推进相应的课程建设,因此激发我们不断深入地思考电类基础课程的建设,参考国外名校课程改革的经验,并结合国内实情,我们对电类基础课程的定位和建设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并确立了课程建设的指导方针:

(i)保留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性,突破原课程纵向条状分割,按知识的递进层次进行横向联合构建。

(2)淡化各门课程各自体系的完整性和独立性,打破课程类别的间隔,按照工程实践需求交融构建。

(3)减少课程门数,加强课程知识的覆盖面,交叉性和系统性,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4)将课程按照基础和高级划分开,基础部分要求精炼简化,通识化。高级部分与专业基础知识接轨体现科技发展。课程内容在不同的新课程中重复出现,有利于知识的牢固掌握。且每次出现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有层次的递进。

(5)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以实验课或设计课的形式开设,以实验为主,理论讲述为辅;加强综合性实验环节。

(6)在理论课中增加综合练习或课程设计,强化对知识体系的理解、综合和应用。

(7)电路原理与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打通,以基本实验和单元电路实验的形式重新构造。

(8)采用各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和调动学生拓展思维、积极探索。

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调整

对应于工程教育和国际化,以及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电气工程学院于2006年创建了电气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试验班――爱迪生班。其核心就是电类基础课程的改革,一方面探索科学的课程体系结构,融合与精炼关联课程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合理取舍经典理论与现代知识,并及时反映科技发展而形成的课程知识体系的更新换代。

纵观爱迪生班建设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这一阶段的课程体系结构基本维持原样,以加强实验课程(电路原理技术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的内涵建设为主,全方位改进实验内容以及实验教学方法。涌现出一批精心设置的实验项目,配套的实验器材以及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体现出爱迪生班学生在各类创新实践活动中表现活跃、成绩良好的效果。

第二阶段,将上述实验课程的建设经验推广到其他课程,并进行局部课程的整合与优化。率先尝试的是电路原理与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以及相关实验课程的整合。

电路与电子技术关联化建设的理念是:将电路和电子学以统一的、完整的方式来处理,并建立起电路与当今数字和模拟世界电子电路的紧密联系。以应用实例的形式引出电子技术的内容,并用抽象、模型化、原理分析以及实验模拟的方式解读其中蕴含的电路基本理论。用电路原理中的分析方法剖析电子电路中的典型应用电路和功能电路。

实验课程分成基础、提高和综合三个层面。在基础层面强调基本技能训练和研究拓展性学习;在第二层面强调功能电路的实现、测试与调整;最后在电气电子电路综合实验课程中进行系统的设计和整机功能的实现。

第三阶段,大范围地整合电类基础课程。逐步形成“电路分析基础”(集成电路原理、模电、数电以及信号

与系统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模拟电子与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讲典型电路,做该功能电路实验,如放大、振荡、运算、反馈、电源、功放等功能电路)、“数字逻辑与微机原理”、“信号系统与数字仿真技术”等新的课程,取代以往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调整主要集中在下面几点:

(1)课程体系调整。将原来的电路原理甲i、电路原理甲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电路原理实验甲i、电路原理实验甲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六门课程整合,形成电路与电子技术、电路与电子实验、电气电子综合实验三门课程。

①将原来的电路原理甲i、甲ii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以及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中的部分内容重新组织,形成相互交叉、融合的三段式“电路电子技术”。

②将原来的电路原理实验甲i、实验甲ii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课程内容重新组织,形成相互交叉、融合的两段式“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并增添了“电气电子电路综合实验”。“电气电子电路综合实验”被安排在电类系列基础课程的末端授课,便于开展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实验。

③加强动手能力,将原来附属于信号分析与处理以及微机原理与接口的实验分别独立设课。

(2)教学内容。电路与电子技术综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理论基础扎实,工程背景强,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进行安排。

课程第一部分介绍实际电路与实际元器件的特性,提出电子电路需解决的目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了解抽象的电路与实际的电路之间的联系。课程第二部分主要分析研究实际电子电路的具体特性,培养分析电子电路的能力,对信号放大电路,反馈电路的功能与特点,放大器的频率特性,信号发生单元等进行分析研究,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电子电路的能力。课程第三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包含复杂电子电路的计算(包括利用电子线路分析软件的仿真计算),电子技术的综合分析(包括电子线路等),电子电路的传递函数与系统建模等,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以更高的层次来分析研究电气系统的变化规律,为后续的进一步深造打下扎实的基础。

(3)教学方法。课程教学把理论与实际工程联系,培养学生以工程问题为背景来考虑电子电路的计算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分析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优化各课程的重点和知识点的连续性,使教学内容层次化、系统关联化,密切结合工程。在保证教学效果前提下,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学时,既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少精宽新,又增加了综合实践环节,为学生提前进入创新实践提供保障。

通过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的调整,将电类基础课程以及实验糅合在一起,重新组合,统一安排,可以有效解决目前电气信息类基础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便于形成统一协调的知识体系,提升课程层次。总的学分并没有变,但是提高了原有核心课程的层次,同时增加的课程为进一步学习后续相关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把它们相互融合,从对比中认识事物规律,以统一的观点使学生建立完整的概念。这一改革不仅为电路课程增添了活力,让学生尽早接触电子线路方面的实际概念,而且大大节省了后续课程的讲授学时。

(3)以具体的复杂应用对象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做中学,以实践需求带动理论学习。对于宽口径人才培养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方式。

(4)基于对象、基于实践学习基础知识,是按照知识的本来面目去学习,易于理解,能很好反映课程之间的交叉和渗透,对于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关于电工的基础知识篇5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任务驱动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技工院校机电类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中级工阶段进行。一直以来,由于技工院校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学习兴趣不高,给《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传统授课带来了很大困难。随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以“一体化”教学思想为主导的教学改革的不断开展,因地制宜地对《电子技术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我校机械设备维修、电气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最先完成的主要是核心课程建立与改革,而作为基础课程,还未被系统地完成课改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尝试以任务为载体,将《电子技术基础》的各相关知识点,结合中级工阶段其他专业课程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对本课程进行梳理设计,尝试开展课程改革。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较传统教学的优势

以往《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授课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也结合个别小实验课程,知识的习得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在座位上安静地听,这样的单方向的传递为主,由于知识的抽象性较强,看不到,摸不着,很多学生听着听着就去见了周公。虽然偶尔有实验,但或因为趣味性差,或因为基础知识没掌握,不知实验到底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而做,使得实验也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室的指导下完成某项任务,按照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的实施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主体,通过教学任务的设计,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项目实施当中。整个过程,知识的传递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完成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理清课程横向与纵向知识脉络

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时熟练掌握本门课程的横向知识脉络,明确对知识点的要求程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包含七章内容:半导体二极管、半导体三极管及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直流稳压电源、门电路及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及时序逻辑电路、晶闸管及其应用电路。还要了解本课程知识点对应在本专业的纵向要求。即了解整个课程体系中后续课程对该课程的要求,这样项目设计才能有针对性。对于七章课程内容,出熟练掌握各知识要点外,可以按了解、理解、掌握等几个层次将知识点归类,以表格的形式,为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改革做准备。

三、广泛调研需求,设计教学任务

这一课程任务的设计也许依赖于广泛的调研与研讨。由于是中级工一年级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求的难度不高,因此,该调研应以本专业毕业生职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为目标开展。设计的任务能够把学生引入电子技术知识之门,打开他们的兴趣之窗为后续高年级的课程学习打下基础。以此为目的,设计调研表,开展系列访谈。(1)开展毕业生的调研与访谈,了解学生工作中体会到的在技校初级学习阶段的需求。(2)开展中级工二年级阶段学生调研与访谈,了解学生学习该课程时的兴趣点,知识难点。(3)开展高级工阶段学生调研与访谈,了解哪些中级工阶段知识的对高级工阶段的学习最重要,哪些是难点。将学生反映的问题收集整理,作为任务设计时的重点。

四、依托大赛,以赛促学

学生兴趣的激发需要应用各种手段,其中职业技能竞赛在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和激励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委每年都有针对中学生开展的电子技术大赛,劳动部也会开展相关内容的职业技能大赛。深入了解大赛的竞赛内容,将相关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如电子技能大赛中寻轨器的焊接等,均可作为课题进行设计开发,融入相关知识点,使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是参加大赛成为学生有一个短期的努力目标,促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

五、任务设计举例

以第一章半导体二极管为例设计学习任务如下:具体课堂实施设计如下:学习活动1:认识二极管。

能力目标:(1)能通过观察了解二极管的结构;(2)能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制作二极管的材料、结构、型号和分类。知识目标:(1)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基本知识;(2)了解二极管的结构、分类和型号。组织方式:小组学习。学习手段:下发任务书和学材。学习步骤:分析任务,了解任务要求,查看任务资料;查阅资料。了解二极管的相关知识,符号;完成任务书。可展示的结果书面成果:任务书。学习活动2:拼插二极管电路。能力目标:能设计简单电路;能正确拼插电路;能通过分析得到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知识目标:理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掌握二极管两个极的判别区分。组织方式:小组学习。学习手段:下发任务书,下发学材电子百拼世界。

学习步骤:(1)分析任务制定计划,了解任务要求,查看任务资料;(2)制定计划;(3)查阅资料,了解二极管的相关知识、符号;(4)连接百拼电路,理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5)检查发现问题。书面成果:任务书。实物成果:电路。学习活动3:制作个性闪光标志。能力目标:能设计简单电路;能正确连接电路;能保证电路安全。知识目标:理解二极管的参数;掌握用万用表完成二极管正负极的识别、好坏的判别。组织方式:小组学习。学习手段:下发任务书,下发学材二极管、导电胶带、电池盒、电池等。

学习步骤:(1)分析任务,了解任务要求,查看任务资料,了解二极管的参数;(2)制定计划;(3)设计标志,计算出要用到的二极管数目,电池的电动势要求;(4)万用表检测二极管的正负极与好坏;(5)连接电路;(6)检查电路,通电;(7)总结。书面成果:任务书。实物成果:标志电路。学习活动4:总结评价。能力目标:能总结任务过程,语言通顺、突出重点;能客观评价自己与他人表现。组织方式:小组学习。学习手段:总结展示。

学习步骤:(1)展示每个小组设计的标志,是否发光;(2)总结评价;(3)教师点评。

六、实施效果与反思

通过在新一级机电类专业班级中进行该课程改革实践发现,学生的学习活动参与率较之前的传统教学有了显著提高,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愿意探究相关知识,在任务的完成中获得了成就感,看到他们脸上的满足的笑容,教师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教与学之中的满足感。但是,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学习任务的设计是否具有实用性,如何能够更多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等问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辜东莲,陈彩凤,赵志群.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荟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关于电工的基础知识篇6

关键字:电工基础;职业技能;电类;非电类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1-0162-01

一、电工基础课程教育的意义

电工基础课程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门重要的技术理论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广大非电类专业和电类专业的学生大致掌握基本电阻电路(包括电阻电路的基本组组成、原理、分析方法、运算放大器、二端口、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内容)、动态电路(通过时域、复频域以及状态方变量的形式来对电路进行分析)、稳态电路(包括正弦稳态电路、三相电路、非正弦电路)等内容,了解当前电工基础的最新发展动向及新技术、新器件和新的应用领域,使学生能清楚的了解电工基础知识。

二、不同专业学生对待电工基础课程的态度及思考

在电工基础的学习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待这门课程的态度也是迥然不同的,结合他们专业的特色,大体可以分成两大类:电类和非电类。

1.电类专业学生对电工基础的态度以及思考

结合自己教学来说,电类学生大多数能比较认真的学习电工基础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相关的问题理解,对于难点和重点,电类学生也很主动地去理解思考,总的来说课本上的东西学生能较好的掌握。可是对待实验课,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此不以为然,认为电工基础的实验课是毫无意义的,去做电工基础的实验纯粹是浪费时间等等,即便是做实验也有一大部分不能有效的完成规定的内容,得到相应的结果。

2.非电类专业学生对电工基础的态度以及思考

同样结合自己教学来看,非电类专业的学生更注重的是本专业的内容学习,而对电工基础则是相对冷淡。一方面是由于枯燥无味的课程内容引起的,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对于非电类学生电工基础的基本基础知识还能勉强掌握点,稍微有点难度或者比较晦涩难懂的东西,他们往往选择放弃。但是从他们实验课程的表现来看,虽然课本知识不怎么想学,但是对动手实践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绝大多数学生是比较喜欢实验课而且也能很不错的完成实验的内容,这往往是因为本身自己专业的限制,想多锻炼下动手能力,这样一来将来才会找一份更好的工作。

三、电工基础教学内容上的思考

1.电工基础教学内容概述

对于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而言,电工基础是门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电路基本知识、分析电路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学习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职业技术类学校的学生而言,本课程的内容可以参考如下体系教学:第一模块,基本电阻电路。该模块涉及到电路的基本组成、概念、规律、分析方法以及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学习,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印象,为以后学习电工知识打下基础;第二模块,动态电阻电路。该模块涉及到动态电路的时域、复频域以及状态变量分析(利用状态方程来描述电路),通过这个模块的学习使学生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电路进行分析取证;第三模块,稳态电路。该模块涉及到正弦、三相、非正弦电路的分析,这部分内容和实际生活结合较大,通过这个模块的学习极大的增加学生们学习的目的性,使学生更能清楚自己学习电工基础的意义;第四模块,实验。通过一定数目的实验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一定数目的电工基础实验课来对学生们所学电工基础知识、原理等进行彻底的消化理解,因此设置一定学时的实验课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

2.不同专业电工基础教学思考

电工基础是一门重要的技术理论基础课,针对不同专业的实际需求,教学上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手段,以便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电类专业电工基础教学分析。对于电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电工基础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加深本课程的学习,以便更有利于满足以后的学习和工作的需求。为此,按照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以及电类学生对电工基础课程的态度,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大力贯彻教学力度,将每个模块层次分明的教授给学生。基于本课程枯燥无味的特点,在教学中要实施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动画模拟、计算机仿真等对难点内容进行细化,便于学生理解和加深印象。同时还必须重视实验课程的教学,实验课程是理论的真实再现,通过实验课能够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电工电子器件的用途特点,从而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提高职业技术类院校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此外,非电类学生也应该增设基础实验课程,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好的使学生掌握基本仪器仪表的使用方式,了解常见的电工电子器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宽阔的思维能力,而且能够加深对所学电工基础课程内容的理解,形成较好的知识脉络,从而刚好的掌握电工基础内容。

四、结束语

传统的教学模式习惯于一把抓的形式教育,这样不仅对电类专业的学生有害,而且还加重了非电类学生的负担,本篇文章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电工基础教学上差异性进行较为简单的论述和分析,着重思考了不同专业的电工基础教学上的问题,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以便在日后的电工基础教学中达到科学合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于电工的基础知识篇7

【关键词】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我们的生活生产都要用到电应用。目前,许多中职学校都开设了《电工基础》,这门课程将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磁路、变压及电动机等知识综合起来,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是中职计算机、机电和电子类的专业必修课。掌握好电工基础,对中职生本专业技能以及职业技能的提高都大有益处。

中职目前电工基础教学多以理论课为主,实践课为辅。虽然教材理论体系严谨,教师教学思路清晰,但学生往往感觉枯燥乏味、概念抽象难懂、公式难记。所有专业一本电工基础教课科书,专业性不突出,学生认为非本专业课程学习也意识不够。课堂教学按照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进行,而中职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只是听说过电这个概念,对电路缺乏实际应用经历,难以对课程产生兴趣。同时,教师的教学通常以讲授为主,缺乏直观形象的操作。这些原因导致学生普遍认为电工基础非常难学,因此,中职学校的电工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中职生毕业后就步入岗位的特点,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应“强化实践,突出重点”,确立重在应用的教学目标,大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学习以够用,主要精力用于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电工基础课程应从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以专业技能培训为主,努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与专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提高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的能力。

2.确定合适的电路单元、及教材

2.1关于电路单元。

电路应用广泛电的分类,根据学生的专业确定电路单元,例如:机电强电计算机弱点电工电子学习广泛生活用电工厂用电编写符合学生专业的教材增加学生想去与岗位紧密结合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目前至少有50多个系列300多种型号,但其核心功能基本相同,因此,在教学中应选择通用型的单片机型号。比如,mCS-51系列单片机结构简单,学生容易掌握,教师易于教学,且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适合中职单片机教学之用。

2.2关于学习教材

关于电工基础的教材种类繁多,鉴于中职生的学习基础,本科层次或者高职层次的单片机教材是不可取的,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学校的设备配置,编写或选择一套合适的教材。

3.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3.1设立虚拟仿真实验室。

电工基础课程内容抽象,教师操作实验时不太好演示效果,有时理想元器件现实不存在,实际实验中的结果和教科书有出入。因此,计算机虚拟仿真软件演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虚拟仿真系统具有以下优势:组织电工实验的环境简单,有电脑即可进行;而且只涉及到软件,硬件不容易损坏,由于设计错误导致的硬件浪费的现象不存在,降低使用成本;并且可以模拟教课书上的理想环境。因此,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引入proteus和DXp软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能在课堂中完成电路连接,电路测量和实验结果教学。

3.2电路实训台进行教学

电工基础的实训台有很多,已经集成了强电、弱点和电力控制,电力拖动设备,线路连接简单,可以进行多个基本项目的实训。通过实训平台的学习实践,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多个项目的操作,能让学生熟悉电工基础知识和电工应用能力,系统地掌握直流电路,交流电路,三相异步电路的原理。

3.3结合多学科进行综合实践

很多学生虽然学习了电工基础课程,也掌握了电工基础知识,但还是不能和其他课程的知识进行综合,因此,教师将其他课程与电工基础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比如与电力拖动课程相结合,要求学生用合理设计照明电路和电动机控制电路,实现电路的连接和调试。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更加熟练地掌握电力拖动知识,更加熟悉元器件之间的硬件连接,对控制电路、照明电路路的工作特点更加了解,对电工基础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锻炼了各学科的综合实践能力。

4.采用项目教学法,突出实践

学校有句标语写得好“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这充分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尽量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这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电工基础的实践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4.1教学理实一体化,实验内容项目化

理实一体化就是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的符合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教学体系,理论指导实践,实验验证理论,在教学设施上教室既是实习室,对予学生他能把当堂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也能用实践验证自己的理论。在老师队伍上实习老师也是理论老师,能给予学生在理论和实际上的双重指导。

4.2积极组织技能竞赛

经常组织同年级的技术比赛,积极开展技能竞赛,实行以赛代练、以赛促学,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一大法宝。通过技能竞赛,既能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竞赛中学生也能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职业素养。

5.改变教学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现在电工基础课程较为普遍的考核方式是一张期末闭卷考试定理论学习成绩和一场电工实验项目的定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出现了校园里,一到期末考试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点灯熬夜死背知识要点,有的死缠烂打缠住老师要答案,有的干脆请上阵。电重在应用,这种考核方式很难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全面、综合地反映教学成果。因此,电工基础教学评价应突出课程的应用性特点,主要对学生动手连接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调试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进行考核。

笔者认为考核办法应是:平时成绩+实践技能成绩+综合成绩。这种考核形式注重平时学习的积累,也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融会贯通能力,超越了一次期末考试定结果的考核办法,在贯彻执行过程中效果较好,反映出了学生的真实水平。总之,电工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更新观念、改变方法,紧紧围绕知识应用于实践这个思路,努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冯满顺.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非电类多学时).电子工业出版社.

关于电工的基础知识篇8

[关键词]电工基础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现代教育技术

《电工基础》是职业学校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高职高专各专业培养人才必须具备的理论基础。该课程要求学生获得必须的电工基础理论、电路分析计算能力及电工测量等基本知识与实践技能。因此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内容抽象、与实际联系紧密等特点。

一、《电工基础》的课程特点

1.理论性强

《电工基础》课程的理论性首先体现在概念多、基本知识点多、单位制较复杂上。如“磁场与磁路”这部分内容,基本概念有磁力线、磁感应强度、磁通、磁路等,概念多而且较抽象;基本知识点有磁场的性质、安培定则等;单位制有特、韦、高斯等,不常用,易遗忘。其次要有一定的数学功底,“电工基础”中公式繁多、复杂,解题的方法较为灵活,电路逻辑性较强,扎实的数学基础是学好此课程必要条件。另外其内容有较强的整体性,例如“单相正弦交流电路”知识分为两个层次,层次一是层次二的前导和基础,层次二是层次一知识的继续和深化。它们是逐步展开和逐步深入的,且脉络清晰,共同组成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

2.与实际联系紧密

《电工基础》的实验课是学生对事物认识的实践环节,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技能的基本训练部分。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感性认识,验证和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的理解。通过电路实验环节,使学生掌握一般电量的基本测试方法和调试方法及能正确使用常用电工仪表与设备等。

二、《电工基础》教学方法

1.演示实验教学法

电工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是该课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实验,可以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巩固所学的课堂知识。在讲授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内容时,运用演示实验这一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语言、板书、板画等方法把难以描绘的内容展示出来,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帮助学生理解和牢记知识。

2.对比教学法

对比教学是引导学生发现教学中一些相似或相反的规律,从而达到识别、理解、运用的教学方法。电阻、电感、电容是电子电路的基本元件,掌握好三个元件的基础知识,可为学习交流电和电子技术课程打下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对电阻元件比较容易理解,而对电容和电感的性质很难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对比法,让学生发现其中的类比性。电阻的定义公式为R=U/i,电感为L=ψ/i,电容为C=Q/U,U、L、C都是外部的因素,通过实验得到了R、L、C的定义公式,这三个公式具有很好的类比性。而R、L、C都是反映其本身的特性,而不随外界的电流或电压的改变而改变,由此推出三个与其本身性质有关的公式,学生通过对比,就很容易接受和理解了。

3.研究性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培养。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来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而它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因此,它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故我个人认为,职业高中的教学也应引入研究性学习。下面是笔者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尝试研究性学习的办法。

(1)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研究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听、记的方式,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获得真理”的乐趣。如在学习电阻串并联知识时,我让学生根据所给电路,通过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的方式归纳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课后布置这样一个课题:如何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来扩大电表(电压表、电流表任选其一)的量程?要求:①明确扩大电表量程应确定哪些数据?②如何确定这些数据?③实际用电表与你所计算的理论数据是否相符?为什么?④你能否制作一电表(可能的话)?并用所制作的电表进行测量?⑤如何尽可能地减小测量误差?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结合学科特点,设置研究课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电工学是基于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很多概念、规律都与实验有关。课堂教学中若能正确、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能化解难点、理清思路,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概念、规律等。如在学习楞次定律时,由于该定律在本章中是一个重点、难点内容,从多年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不易理解定律的含义,特别是不易理解定律中“阻碍”这两字的含义,因而也就不能很好地应用定律去解决问题。基于这些原因,我在教学中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索性实验,通过学生的探索、讨论,很快弄清了诸如磁铁极性的变换与检流计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磁铁插入(或拔出)的快慢与检流计指针偏转角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4.多媒体教学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电脑的广泛普及,多媒体教学已得到广泛运用,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课件促进教学改革。多媒体课件交互性强,教师在演示时能灵活机动,迅速方便,轻松省时,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大,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电工基础中好多传统演示实验可用课件代替,例如可制作课件模拟日光灯的启动原理、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的应用等。多媒体课件应用文字、图像、色彩、声、乐等对学生的视听觉进行多样化刺激和诱导,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教学难关。因此课程的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师用语言不易描述。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使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讲解清楚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如电场与磁场在实验中是看不到的,学生感到很抽象,如采用多媒体三维动画技术模拟该过程,学生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到电场线、磁感线的整体分布及动态变化过程,变抽象为形象。

《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以现代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从实际情况出发,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俞红.电工基础.学科中创建探索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J].职教通讯,2003,(7):23-24.

[2]王国军.《电工基础》教学四法[J].职教通讯,2003,(9):14-15.

关于电工的基础知识篇9

关键词:医学影像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

【中图分类号】G712

1.引言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作为卫生类中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如《医学影像设备》等课程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2007年5月修订的新版教学大纲,对该课程又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和标准[1]。现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对该门课程教学的一些看法和认识。

2.存在的问题

2.1学生知识基础差

电工与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对学生数学和物理的知识基础要求较高,而目前中职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尤以数学、物理等学科最为突出。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教师的授课难度。例如,在讲解基尔霍夫电压定律时,要求学生对初中物理电学中的欧姆定律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并且在列出相关多元一次方程组后能够正确加以求解。但是大部分学生由于初中物理和数学程度较差,对于教师讲授的这些基础性的知识都听不懂,更难说加以理解了。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得不停下来,领着学生复习或给学生补充讲解相关的物理和数学知识,从而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进度[3]。

2.2学校实验条件有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该门课程理论授课和实验课时的比例约为2:1,就是说要求有1/3的课时为实验课,让学生在动手做实验或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4]。但是,由于我校属于卫生类职业学校,在诸如物理和电工电子等方面的实验条件较为欠缺,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这样,更进一步增加了教师授课的难度。

2.3教师的自身素质

由于该门课程学生学习难度较大,教师教学难度也很大,从而导致了一些教师的教学态度不端正,没有下功夫,想办法来提高教学效率,进而产生老师不认真教,学生更加不认真学的恶性循环。

3.教学方法研究

3.1针对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笔者采用了一种方法,就是向学校申请由自己来担任本校医学影像专业物理课程和数学课程的授课任务。由于物理和数学课程都是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课程,而电工与电子技术是第二学期的课程,这样,就可以结合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中某些知识点的特殊要求,对学生的物理和数学知识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授课。

例如,在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中正弦交流电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正弦交流电的书写和计算方法。教师在数学课授课的过程中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对三角函数部分加以较为详尽的讲解。

再例如,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中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电阻网络的化简,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课授课中,加强对电学部分中电阻串、并联关系的讲解。

3.2对于实验条件不足的问题,笔者采用以下方法来解决。

①.自己制作或从网上搜索相关知识点的多媒体课件或实验视频让学生观看,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讲解三极管导通原理的时候,如果仅靠教师对导通过程的口头讲解,学生还是感觉比较抽象,无法理解。这时,可以配以适当的课件,把三极管导通的过程通过动画的形式演示出来,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对该过程的理解程度,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②.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电路实验,如桥式整流、滤波等基础性电路,笔者使用multisim软件搭建仿真电路的方式,来给学生进行演示。通过仿真实验,让学生观察电路参数的变化,从而达到验证电路效果的目的[2]。

4.结论

笔者认为,医学类中职学校培养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目标应该突出人才的适应性和能力性,即学生在毕业时既具有对相关影像设备的操作、维护能力,还具有对各种疾病进行简单诊断和分析的能力。[3]这就对人才的培养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笔者通过对上述教学方法的实践,和对毕业生进行的反馈情况来看,以上教学方法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崔娟,浅析新版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大纲的变化[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3):132~134

[2]熊伟,侯传教,梁青等.multisim7电路设计及仿真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关于电工的基础知识篇10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电工基础这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提出,探讨了几种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有效地学好这门基础学科。希望对于从事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的同行有所帮助。

电工基础是一门比较抽象,难懂的课程,学习过程比较枯燥乏味,如果老师还是按照传统的讲解灌输,学生跟教师模仿的方式进行教学,难免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学生的主动性也不能很好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去有效率的学习。

1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提出

电工基础是一门多种专业普遍开设的基础课程,因此,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要求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电工基础课程的要求是不同的,但是所用的教材是相同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针对学生的专业需要,在教学中有针对的删减,有侧重点的进行授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其次,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教学,譬如在现阶段的中职教学中,中职生的素质能力相对来说有点薄弱,但是电工基础这门课程需要有良好的物理知识和数学知识作为基础,这对中职生来说有点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就要偏重理论分析和解题能力的训练,对于基础很差的学生,更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对这门课程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实际能力,强调学习的过程,激发学习的兴趣,做出分层次的,有针对性的要求。最后,针对电工基础的教材多个版本的问题,大部分教材都侧重于理论与知识的衔接,里面涉及的试验也是为巩固所学知识点设置的,现阶段的教学模式也是课堂理论讲解为主,试验为辅,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觉枯燥。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更多的加入试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电工基础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

电工基础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学好这门学科,既可以为其他的相关专业课程打好基础,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表面上这门课枯燥无味,但如果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就能把抽象的内容演绎的有声有色。

2.1设计好导课环节,采用灵活的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在45分钟的课时中,学生的思维分思维逐渐集中、最佳思维和思维水平逐渐下降三个阶段,因此,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尽量延长最佳思维活动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的第一阶段以最快的速度将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因此,导课设计对这堂课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导课的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比如和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可采用生活经验导入法,即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2],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直接导入新课。也可以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直接观察到一些实验现象,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转贴于

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授课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不管学生有无兴趣,因而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很欠缺,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获得真理的乐趣。例如,在学习电阻串并联知识时,可以安排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分组讨论的方式归纳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先给他们设置一个问题及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数据铺垫:如何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扩大电表(电压表或电流表)的量程?要求明确以下问题:(1)扩大电表量程应确定哪些数据?(2)如何确定这些数据?(3)实际用电与你所计算的理论数据是否相符?(4)你能否制作一个电表并用所制作的电表进行测量?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明确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为后面的学习试验做好准备。

2.2合理安排教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电工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启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例如,在讲“电路的三种状态”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通过实验课完成,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电路,利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三种状态下电路的端电压和电流,从而总结出电路在三种状态下的特点,最后写出实验报告。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与研究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看到学生缺乏知识、能力与经验的一面,更应该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发挥内在的积极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实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来带动相关知识的学习。对教材中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相关实验联系起来,然后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先安排学生做分组实验,再由教师进行相应知识的讲授,这样学生先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对所应学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接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习效果自然显著上升。

2.3鼓励性的教与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并注意教学状态的形成[4]。教学状态指师生双方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及相互间的关系。比如在课堂上要充分体现“两体”,即学生是“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具体而言,课堂上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各尽其才,不能把目光盯在几个特定的学生身上,而是要开发全体学生的才智,发展其个性。课堂上人人平等,交往形式灵活多样,这种多方式的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时也极大地优化了课堂教学质量。

3结语

在教学中,先做试验再学习记忆相关的知识点,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显著地提高,教师采用灵活的授课方式,也是对教师的考验,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和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总之,在新时期的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改革,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努力为社会培养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阚振坤.《电工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2~5.

[2]王彩平.关于《电工基础》课程教法的探索[J].职教与成教,2009(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