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特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4:04

古典园林特色篇1

关键词:风景园林;成都古典园林;植物;文化特色

1园林植物作为文化符号

在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中,人们常赋予植物情感与文化。园林植物已经变成文化符号的一部分。以园林植物为文化符号的例子不胜枚举,通过其反映出人们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与文化形态。

松柏因在风雪的恶劣天气下保持苍翠挺立,常被视为高风亮节的品格代表。苏轼曾写道“寒暑不能移,岁月不能败者,惟松柏为然”赞美其品格。在成都古典园林中,武侯祠以古柏森森的肃穆气氛而闻名。竹因其枝干挺拔修长,常被喻为清高君子,广受文人雅士喜爱。望江楼公园作为竹类造园的特色古典园林,为纪念一生爱竹的唐朝女诗人薛涛而修建。薛涛曾作无数赞美竹美好品质的诗句,“蓊郁新栽四五行,常将劲节负秋霜”就是其中佳作。梅花常以坚强的品质深受人们喜爱。王安石曾歌颂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古典园林常有以梅为主题的园林,新繁东湖的梅园就是其中一典例。梅除植于梅园内,还广植于城墙,登上城隅可观赏梅花林的全貌。

2园林植物作为有生命的历史载体

园林中的古树是活的历史遗产,其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还传播了独特的文化寓意,极大丰富了园林的景观意向。文人纪念园林武侯祠中的柏树就是一生动的例子。

自修建起,武侯祠的绿化按照祠庙的要求布置,园林内的植物见证了岁月历史的变迁。唐朝诗人杜甫的一著名诗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描述的就是武侯祠的景象。可见在唐朝时,柏树已经成为武侯祠的标志,渲染了庄严肃穆的氛围。柏树的种植最早可以追溯到诸葛亮本人,相传其曾亲自栽植于此处,历代人们沿袭这一做法。在时间与环境的作用下,先人植下的柏树多衰老枯死,现存的柏树多为今人栽种。如今武侯祠殿宇景区贯穿种植柏树,同时搭配榕树、喜树等高大常绿乔木。进入景区大门,主道路两侧被柏树林环绕,碑亭隐没其中。而后进入昭烈祠,柏树对称栽植于庭院内。此外,在昭烈祠与武侯祠连接的过厅内也有柴柏的运用。岁月流逝,祠宇的形式被一代代人改造,但人们对武侯祠古柏森森的记忆未曾变化。参天柏树作为历史文化景观,见证了历史的更迭,是不同时代人们共同的回忆,更是沟通古今的纽带。

园林植物也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武侯祠桃园内的桃树就承担了这个角色。作为园中园的桃园,位于主入口轴线的末端,配合三义庙设置。园内广栽桃树,搭配种植银杏、喜树、枫树等植物,丰富季相变化。走进园中,刘备、关羽和张飞的雕像立于其中,结合桃树的背景,让人不禁联想到“桃园三结义”的典故,唤起人们对蜀汉先贤的追思。在此处园林应用里,桃树连接起了人们对历史典故的记忆点,在渲染文化气氛起到重要作用。园林植物就是有生命的历史载体,不仅可以营造氛围,还可以唤起人们的共鸣。

3园林植物作为园林风格体现的主要元素之一

杜甫草堂作为成都古典园林的一个典例,是当年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入蜀的居住地,以栽植楠木、恺木、红梅等杜甫喜爱的植物为特色[2]。草堂被高林古木包围,主要选择黄葛树、楠木、银杏、香樟等高大乔木种类。草堂正门2株古榕树植于两侧,楠木成林形成葱郁的背景,渲染了幽深繁古的基调。川派园林幽深浓密的特点在杜甫草堂得到很好的体现。

除此以外,新繁东湖也是一处有趣的例子。东湖公园为纪念晚唐宰相李德裕修建,是我国少数保留至今的唐代园林之一。

湖公园布局自由,开阔水面约占全园面积1/3,建筑与植物配合湖面布局展开,相映成趣,别有一番趣味。园内多栽植四川特色植物,如丹桂、、竹、梅花等。除此以外,还有古朴苍劲的菩提树、明代紫荆、龙爪铁树、罗汉松等逾百年树龄的植物,营造了浓郁的历史气息。东湖公园古木葱茏,花木繁盛,四时皆有景可观,是典型的川派自然山水园。

四川古典园林的特点还体现在竹类植物的运用。四川气候温湿多雨,为竹类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2]。望江楼公园作为“竹的公园”,其中荟萃了丰富的竹类品种,也展现了竹的植物配置方式。望江楼公园被竹海包围,其中不仅竹品种繁多,还有许多稀有品种,可谓是竹类博物馆,各异其趣。

4结语

植物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植物作为一种有生命的载体见证了巴蜀地区的历史事件和文人轶事,成为了成都及周边古典园林一种独特的文化象征,丰富了其内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古典园林特色篇2

[关键词]新中式园林;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332-01

在做园林设计的时候,人们发现,西式的园林设计虽然有种种优势,然而中式的园林设计更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人们需要一种既能具有中式园林设计的特点,又能满足现代人的功能需求的新式园林,新中式园林设计由此而诞生。

一、新中式园林的设计概念

中式的园林,有一套独到的审美艺术特点。比如中式的园林重视园林的“意”,它要求园林的整体设计能够体现出一种余味不尽的意境美;它要求园林体现出“真”,它认为如果园林露出人工的匠气,就显得矫柔造作,这就落了设计的下乘;它要求园林体现出“趣”,这是指园林的山、水、亭、阁等每一处都能体出现如诗如画的意趣,使每一处山水都能供人品味、赏玩。

中式的园林设计至今被人们借鉴、模仿。然而中式的园林具有风雅有余,活泼不足的特点,人们希望现代的园林创作能结合中国古典园林的神韵,又能满足现代人人的功能需求,部分园林设计者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设计出一种提炼出古典风貌,又具现代风味的新中式园林设计。

二、新中式园林的传承方式

1设计特征上的传承

中国的古典园林一般为贵族使用的园林,它们的占地面积大、对环境的要求高,这些园林有个人赏玩和品味的味道。新中式园林传承了古典园林风雅、美观、大气、对称的特点,然而在表现手法上更加灵活,新式古典园林在整体设计上强调风雅,在局部设计上结合欧州园林设计上多种方式组合的特点,这种组合方式既适合现代人多元化的审美需求,也能让现代年青人感受到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的古典神韵。

2设计形式上的传承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形式讲究疏密有致、虚实有致、动静有致等。它要求纵观整个园林,为一幅优美的风景画,细观园林的每一种景点,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中看,都能构成一幅风景画。中国古典园林还要求景中含诗、诗中含景,即园林的每一处景色都要有如诗如画的意境。新中式园林不仅结合了古典园林设计的特点,还揉合进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比如它用一种颜色来代表整个园林的风格;它用符号化的元素来代表整个景点要描述的意义等。

3设计功能上的传承

中国古典的园林在功能上比较单一,它仅仅只为满足贵族的生活需求而设计,新式的古典园林结合古典园林与四合园的设计方法,在中式古典园林中设计餐厅、KtV、洗浴等功能建筑,使古典园林本身既具有审美的功能,又具有娱乐消费的功能。

三、新中式园林的设计方法

1植物景观的设计方法

中国的古典园林的植物景观设计讲究层次的设计,即要求多种植物共同配合构成一个景观、多种形状的植物构成一个景观、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构成一个景观。新中式园林既结合古典园林的设计方法,又要突出简洁、环保的设计思路,这使园林景观设计在具有中国气息的同时又具有现代设计理念。

以深圳万科第五园的植物生态墙为例,参看图1,它依生态墙的高矮与功能需求,布置了竹、乔木、植物盆景、水生植物等,这些植物既高低错落,显示自身的生态美,又使原本单调的水泥生态墙具有生趣,使人们看到这些绿色植物,就联想到绿色环保的概念。这种既结合古典园林的层次性设计方法,又体现出现代设计功能概念的设计方法,这种新古典园林的设计方法具有很好的审美艺术效果。

2颜色风格的设计方法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很重视颜色的应用,比如人们谈到“朱门酒肉臭”,就是指人们认为红色代表着威严、正统的意思,同时红色也代表喜庆的意思。中国古典园林会把自然景观与颜色的布置结合在一起。新中式园林的景观承袭这一特点,然而在颜色的应用上更灵活。

以北京易郡的四合园设计为例,参看图2,该园应用青砖制作仿垂花门、应用青灰石色构筑四合院的颜色、用土黄的门显示出古老的色彩,而绿色的植物又给古老的建筑带上自然的古典气息。这座四合院用古老的色彩营造出古老的氛围,人们进入这座四合院中,仿佛回到中国过去的那个四合院建筑为主的时代。

3符号意蕴的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很重视符号的应用,它应用符号的意蕴传达一种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较常用的符号为:五行符号、植物四君子符号、动物纹样符号等,应用这种符号,它能创造出一种诗意。中国古典园林承袭了这种设计方法,且突破了这种设计方法。以深圳万科第五园的小庭院设计为例,参看图3,它的房内布置以竹为盆景、以梅为虚拟像框、象征吉祥的纹样布置在座椅上;隔着窗棂,人们能看到廊外的灯笼,灯笼上有抽象的福、禄、寿纹样,这种符号的虚实相间用法、内外结合的用法,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吉祥、长寿等中国古典意蕴。

4空间层次的设计方法

中国的古典园林有虚实相间的布置方法。即它的空间分隔可用墙壁、栏杆等实体;也可用景、水等自然景物;还可以用光、影等虚体。它讲究空间的布置要虚实相生,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新中式园林借鉴了这种设计手法,并在功能上进一步突破这种设计方法。

比如以深圳万科园的框景设计与对景设计为例。参看图4,图4的左图为框景设计,它利用围墙分隔出空间,用栏杆分隔出另一道突间,而这道围墙远远观去,如一个相框,它框住人们视线之内的美景,形成一种独特的画面感和层次感。右图为对景设计,该图上红色的木走廊既圈出步行道的范围,又构成一种几何形状的空间美感。(见图4)

四、总结

中国古典园林有其独特的艺术美,人们希望能在享受古典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又能让这种美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于是这就形成新中式园林设计的风格。新园林设计的风格,既能设计出大型古典园林,也能设计生活建筑、商业写字楼等,它是一种既具古典风味,又有实用价值的园林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杨丽倚.李娟.许先升.新中式景观对传统景观的传承[J].北方园艺,2012(01).

[2]李琦.现代环境空间对古典诗词意境的再现与演绎――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个案的解读[J].装饰,2011(06).

[3]杨思宇.苏州博物馆――论中国传统符号在现代建筑当中的诠释[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1(05).

古典园林特色篇3

(一)理念上师法自然

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中国人有着强烈的自然崇拜意识,在民族的长期发展中逐步积淀为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这种文化心理在哲学上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庄子曾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思想已深深渗透到民族文化之中,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因而,古典园林深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在造园过程中设计师极力模仿自然,以表现和模仿自然山水本色为特色,并将文人雅士的理想追求、思想境界等融入园林设计之中,用自由的方式实现建筑与山水花木的交融,体现生命的勃发自然生机,使园林之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深刻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敬之情。“师法自然”却又不拘泥于自然,人工设计却又不留人工开凿痕迹,充分表现了设计者对自然山水的崇拜之情。在古人看来,自然山水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境界,园林之美不在于它的外在形式和对自然本身的模仿,而在于它体现了“返璞归真”、“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的境界,以及通过感悟自然中蕴藏的道,体现设计者对自然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的追求,从而使中国古典园林具有了独特的艺术追求。

(二)文化上诗情画意

中国传统文化是孕育中国古典园林的沃土,使中国古典园林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生命力。我国拥有大量的、优美动人的诗词歌赋,这些古典艺术被广泛应用于造林中,造就了一种独特的意境。艺术之间都是相通的,书法是一种有民族特色的抽象艺术,运用笔墨可以对汉字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蕴涵着生命力的、鲜活的艺术形象。书法艺术也被广泛应用到园林设计之中,在设计园林时将中国的书法诗词铭刻在园林中,既可以增添园林的诗情画意,又可以起到点景的作用,还可以使观赏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与陶冶。“无文景不意,仅景景不情”,诗文书画在造林中具有润饰景色和揭示意境的作用,因而,也成为我国古典园林意境美营造的一种重要元素。

(三)建筑形式上顺其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亭、台、楼、阁、榭等,这些建筑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巧妙布局的,这些建筑融合在自然山水之间,给人以天然生成之感,毫无造作之感,这也表明了中国园林对自然的崇尚。园林中建筑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的美学思想。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在有限的环境中创造出无限意境,实现了建筑形式美与山水美的有机结合,创造了中国古典园林特有的意境美。

(四)君子比德的思想

比德就是寓意于物,从山水花草等自然景物中体会人格美。君子比德思想是园林设计的重要理念,也是古典园林意境美的重要表现。君子比德思想可以引导观赏者感悟园林的主题思想和品格,使园林拥有较强的艺术生命力,如岁寒三友、四君子等,这些植物都象征着一种品质和性格,造园者抓住了自然形象的诗意特征,使这些自然形象具有了主观色彩,实现了融情于景、以景传情的目的,产生了余言未尽的韵味。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的营构

意境是一个有着浓厚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古老的园林艺术清晰记载着时代的更迭与文化的嬗变。园林中处处蕴藏着诗情画意,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言,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因而,意境营造成了古典园林设计、建造的重要内容。

(一)用多种元素营造诗情画意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多从大自然中选取素材,将自然山水、花草树木作为造景的基本元素,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模拟、概括与艺术加工,实现“缩千里江山于方寸,一拳则太华千寻”的目的,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效果。在园林有限的空间内,通过人工造景让人产生广袤自然的意境,领略无限的空间。水体、山石、花木等是古典园林的基本构成要素。水体是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妩媚而有灵性,常令人陶醉。园林中的山石不仅源于自然,还有着自然山石的形与神,古典园林也常常借助山石来抒怀,如在个园中就用不同的背景陪衬春、夏、秋、冬四种石头,以显示一年四季的景象。花木是古典园林空间环境建构的直接参与者,对园林景点的意境表达有着重要意义。如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周围有许多高大乔木与腊梅,在大雪纷飞的冬季,梅花与瑞雪交相辉映,成为欣赏冬景的绝佳之处。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物与周围的山水、植物等相融合,能够形成完美的意境,如拙政园中的香洲就是一座画舫状的建筑物,三面环水,水中长满了荷花,能使人产生一种置身于画的感觉。中国古典园林在追求自然美的同时,赋予自然更多的意境,使园林中的景物充满了象征意义。

(二)在暗示对比中营造意境

古典园林建造时讲究“欲露先藏、欲显故隐”,常用引导、暗示的表现手法,让人们按照游廊、小路、曲桥等顺序欣赏景色,使人产生一种空间纵深感。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都处于城市之中,空间面积较小,常用花墙、曲径、游廊等来扩大园林的虚化空间,产生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美。当游人循径而去时,会感到空间有曲有直、时放时收,犹如音乐中流动的音符。

空间对比也是古典园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如通过大小空间相连来以小衬大。留园的设计就用了空间对比的方法,入口部分空间狭窄、封闭,当走到园林之内就会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感觉。此外,对比还表现为情趣对比,如相邻的、不同情趣的院落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

(三)用情感空间来营造意境

中国有着文人造园的传统,山水园林多为仕途坎坷的文人所建,这些园林的立意较高,表达着一种人格理想与审美情趣,有着借物言志的目的。如苏州的耦园中“耦”就有着夫妻同耕、双双归隐的含义;苏州的拙政园就取名于潘岳《闲居赋》中的“是以拙者之为政也”,表现了园主仕途不顺的宦海经历与自命清高的性情;吴江的退思园则取自于《吕氏春秋》中的“进则尽忠,退则思过”,这与园林主人任兰生的人生经历有关,任兰生因贪污而被罢免官职,回到故里之后建造了退思园,以表达自己的反思与忏悔。

园林风景题名也是营造园林感情空间的重要方法,匾额、题记等可以反映出园林主人高雅的情趣与景观特色。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建筑群,就因远处的岩壑、附近的古松而得名,当清风吹入松林时,就会发出瑟瑟的涛声,正如康熙皇帝所言,“云卷千松色,泉如万籁吟”。在拙政园的远香堂上,环视四面景物定会有“香远益清”的感觉;登上绣绮亭,则“绮绣相展转,琳琅衾青荧”的诗句定会涌上心头。这些园林借题名点题意,产生的意境远远超越了自然空间本身,在情景交融中让人浮想联翩,感受那种诗情画意的意境美。#p#分页标题#e#

古典园林特色篇4

关键字:中国古典园林、挑战、继承、发扬、创新

abstract:theChineseclassicalgardenshadbeenconceived,developedandgrowninthousandsofyearsonthevastlandofChina.withheruniqueformsandconnotations,theChineseclassicalgardenshadformedheruniqueartstyle,standingingardensaroundtheworld.However,facedwiththechallengeofglobalization,itisconsiderablethattheChineseclassicalgardenshowtomeetthemoderndemandswithcontinuousinnovationonthebasisofinheritinganddevelopingthenationalcharacteristics.

Keywords:Chineseclassicalgarden;challenges;inheritance;development;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更是源远流长,早在周武王时期就有建宫苑的活动,她的形成主要受统治阶级的思想及佛道、绘画、诗词的艺术影响,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争夺激烈,国家呈分裂状态,加之道、佛盛行的影响,产生了玄学,这时的士大夫,或人欲享乐,或洁身自好,或遨游山水,导致了自然审美观的形成,治园特点也多为自然情趣的田园山水。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铺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体。

1、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主体的构成要素。乡土材料的精工细做,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我传统的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强调“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2、适宜人居的理想环境

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良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由于中国古代生活环境相对恶劣,中国古典园林造景都非常注重小气候条件的改善,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环境,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种植、亭廊的构建等,无不以光影、气流、温度等人体舒适性的影响因子为依据,形成舒适宜人居住生活的理想环境。

3、巧于因借的视域边界

不拘泥于庭院范围,通过借景扩大空间视觉边界,使园林景观与外面的自然景观等相联系、相呼应,营造整体性园林景观。无论动观或者静观都能看到美丽的景致,追求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

4、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

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别表现,使人看到空间局部交错,以形成丰富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

5、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古代造园艺术家们抓住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炼剪裁,把峰峦沟壑一一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大”和“小”是相对的,关键是“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

6、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人们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古典园林中常常通过楹联匾额、刻石、书法、艺术、文学、哲学、音乐等形式表达景观的意境,从而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内涵和景观厚度。

二、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

在我国古代不论是皇家苑囿或私人园林多以自己欣赏和生活,且极反映出主人的意识和价值取向,或炫耀气势惟我独尊,或夸耀显贵光宗耀祖,或避世取幽修身养性。正如《红楼梦》中说大观园:“若大景致,若是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苏州拙政园中的远香堂、怡园的藕香榭,都是反映园主歌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意境。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一书中曾写:“有时一景,相看好处无一言,必借以题辞,辞出而境生”。这些园林的设计修建思想无一不是当时统治阶层的思想反映。这也进一步巩固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的古典园林腾达于这一时期而无法飞跃。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况。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中国的造园师在海外建造中国古典园林的想象,近30年来不断得到发展。

中国的古典园林犹如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数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孕育、生长、并发展成熟,她正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世界艺术百花丛中一簇芬芳之花,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中国古典园林所属性质、地域的不同,决定了整体风格、空间细分形式和色彩的不同。例如皇家园林体量大,装饰豪华,色彩金碧辉煌,表现出恢弘堂皇的皇家气派;江南私家园林轻巧、玲珑、活泼、纤细、通透、朴素、淡雅,表现出秀丽、雅致的风格。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频道,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对西方国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古典园林也迎平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在国外进行造园活动大体有以下几种方式:1、国家或地方政府的名义参加国际园艺或博览会建园;

2、中外友好省、州(县)、友好城市之间互赠建园;

3、承接国外政府、社会团体或私人建园等;

中国的古典园林走向世界是我国的园林设计师和技术工人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宣传、介绍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增进中外园林界和人民之间友谊、促进我国园林事业发展作出宝贵贡献,不仅有很好的设计效益,同时也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的思考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海外的一些优秀作品,不是模仿国内哪一风景名胜,就是各景点的精美元素拼凑、组装在一起,希望外国人能通过一个园就能够吸收并理解中国的园林。这种一成不变、生搬硬套的造园模式是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要。

古典园林特色篇5

在布局的过程中,应当选择山水结构,同时也应当因地制宜围绕地势合理布局,并结合当地主要文化特色建筑庭廊等要素。原理艺术设计还可以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当中的意蕴,着重从文化内涵与意境当中把握园林设计,而不能只是具备古典文化意蕴的形式。从艺术设计的角度看,古典艺术风格的园林设计更加在意自然环境与人之情感的巧妙结合,通过对土壤以及植物环境的考察,形成自然舒适的设计灵感,创造一种诗画情景,形成了一种“中国画”式的园林景观。古典园林艺术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展现一种具有一般性的文化内容,表现当地历史发展路径,并将景象提升到一种精神层面的高度,从这个角度教育人们具有一定的生活素养。利用现实生活的环境空间,形成全新意味的景观特征,通过利用当地身心健康的环境空间,加之新的景观内容,构建人文景观、园林景观、自然景观、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以当地的中国古典文化为背景展开设计,建造具有欣赏价值的人工景观。园林植物景观艺术设计与构思中,需要匠心独运地利用当地具有特色的花草树木,园林艺术设计应当形成地域性特色。植物应当是这种园林色彩当中的重要角色,例如,文竹搭配等,有意识地利用区域环境当中的特色植物,更好地表现古典园林艺术创造魅力。

2古典园林艺术表现方法

2.1园林艺术设计中的休闲设计

对于本园林的休闲设施设计,应更加注重景观的宁静感,以符合人在散步中的视觉规律。园林中所设置的园林小品均采用古代景观手法以及材质,从而使得整个园林在休闲设计上,营造一个曲径通幽、荷香四溢、碧水盈盈、杨柳婆娑以及极具古代气息的休闲场所。另外,通过采取绿化把围墙隐掩,让人感到空间的无限,再充分结合同类绿丛和园外行道树梢的相互交融,及公园绿地与河滨绿地视线互通,把游人视线引向无际的天地。

2.2园林艺术设计中的布局

园林艺术设计中,有时候需要展现古典园林设计当中的“曲折性”,为此,园林的布局应当着重采取“化简为繁,化直为曲”的说法,采用错落纵横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这种“曲折”的意蕴,令观赏角度与视角更加立体化。这样一方面能够增强观赏视角的丰富性与趣味性,还能够提升城市景观融合自然风光的艺术审美效果。除此之外,为了能够达到古典园林艺术设计中“柳暗花明”的艺术特征,对园林种植布局也应当“巧经营”,设计城中湖等艺术景观,这正是古典园林艺术景观艺术的完整表现。

2.3园林景点设计分析

在现代园林设计过程中,形成古典山水园林景观的特征需要在绿化方面给予一定的艺术加工,通过保留绿地景观相关的原生态特征,搭建庭廊与门洞,结合跌水以及叠山等形式创造性地构建一种古典山水园林景观效果。景点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具有景观效果,还应当形成一种天然合成的自然历史文化内涵。

2.4园林种植艺术设计分析

在现代园林艺术设计方面表现出古典园林的艺术风格,形成景观当中的四季变化效果,需要综合利用造景艺术设计思路,形成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植物景观内容。与此同时,还应当充分汲取观赏景观艺术设计的思路,通过对不同花木的搭配对园林植物种植文化加以展现。除此之外,在绿地设计中,应当将植物充分覆盖在园林的每一个角落,植物的种植则应做到四季常青,充分展现植物季节性与个性美,同时,还应当表现出植物群落的艺术美感。

3结语

古典园林特色篇6

关键词:古典园林;现代园林;园林设计;风格比较;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作为一项“环境产业”,园林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起着带动作用,有着改善城市环境、减控噪声、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等重要功效,是城市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升高,越来越多的现代园林建筑显现在人们面前,而我国古典园林的建造手法在现代园林中扮演这重要的角色,具有自然美与建筑美相结合的特色,而现代园林建筑不仅传承了古典园林建筑的特点,还具有其特别之处,但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合理地应用于城市建设中还有待研究。本研究主要从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指导思想、功能定位、园林建筑、植物造景、园林小品等多方面对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风格进行了比较,希望可以对园林建设提供一定参考,发挥园林建筑的重要作用。

1指导思想

园林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每一个阶段均有其不同的特点,是在特定时期内的时代产物。从古典的中国园林看来,古典园林讲究与大自然混为一体,用句老话可以说是虽有人作,宛自天开,就形成了古典园林中自然山水风景园的独特风格,例如苏州园林,。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地的文化信都在不断地融入我国园林中,现代哲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思维科学也都开始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例如究,在西方人们讲几何图形的组织,将花草树木都修剪成各种规整的几何形状,形式上均衡对称,强调人工美或几何美,一切都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正是这种入了中外园林艺术的优秀风格,在延续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精髓的基础上,将部分西方的造园艺术融入到其中,形成园林文化丰富、园林风格交融、特点众多、形式多样的崭新局面,促进了我国现代园林学科新体系的发展。

2功能性质定位

园林的基本功能定位都属于观赏型,无论是古典园林还是现代园林。二者的差别体现在园林的服务对象不同。在古代,园林是以服务宫廷或以贵族的日常活动与心理需求展开的,是为宫廷或贵族等极少数人服务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等级社会中园林功能性的单一性和局限性。而现代园林在功能定位上,不再局限于古典园林的单一模式,则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现代园林设计为顺应现代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在微观上进行深化与细化,在保持园林设计观赏性的同时,从心理学、行为学等角度分析大众的多元需求,研究开放式空间中的种种行为现象,在宏观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对现代园林设计进行了重新定位。但大部分的现代园林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赢利场所,扭曲了园林本身应具有的生态本质,而古代园林的最初设计则仅仅是从景观意境出发,不具备无商业目的。

3园林建筑

园林建筑是独特的园林要素。园林建筑是以庭院为单位构成组群建筑,是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强调的是人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在古典园林中,园林的建筑风格、色彩及建筑空间细分形式取决于园林所属性质的不同或者园林所在地域的不同,在建筑色彩上,古典园林多以暖色调为主。例如,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建筑以朴素、通透、玲珑、轻巧、淡雅、活泼而文明,给人一种秀丽、雅致的风格;而皇家园林建筑则色彩金碧辉煌,装饰豪华,给人一种恢弘堂皇的皇家气派感。在现代园林中,园林建筑则是建筑形式多样、建筑材料多样化、力求突出自然美,是全园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实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并会根据建筑的不同功能赋予建筑形式多样的颜色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4植物造景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在植物造景配置方面,古典园林讲究崇尚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而现代园林则在古典园林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设计理念。

4.1材料选择上的变化

在材料选择上古典园林的特点是种类少、局限性强。而现代园林植物配置却具备不同时代的独特风格和特征,现代园林植物配置在材料选择上由单一转向多样,不再拘泥于少数具有观赏寓意、诗情画意的植物,而开始注重在植物配置中坚持生物多样性原则和乡土性原则。同时由于在植物功能上的拓宽,生态、防护、生产功能的增加,现代园林对植物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2配置形式上的变化

在配置形式上古典园林讲究规律性,如山中挂藤、移竹当窗、高山栽松、槐荫当庭、水上放莲、岸边植柳、修竹千竿、双桐相映等常采用古典园林植物配置手法,发展方向单一,园林中的植物配置风格为自然式,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不利于自然经管的真正体现。而现代园林打破了古典园林的规律性,盆景、盆栽已进入各家各户的庭院和阳台空间,花台也已演变为现代的花坛、花境等形式,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植物材料选择的多样化发展为多元化形式提供了必要条件,讲究科学比例配置,常采用常绿与落叶植物的搭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搭配等在平面和立体空间层次的营造上,赋予了植物配置更多载体与功能。

4.3植物配置原则上的变化

在植物配置原则上,古典园林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园主和造园家所具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的影响,植物造景较强调艺术性原则,利用不同植物特有的文化寓意丰富植物的观赏内容、寄托园主的思想情怀。例如,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竹的刚直不阿等等这样的例子在古典园林中屡见不鲜。而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的亮点,则是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结合。结合时代特征挖掘其艺术和文化内涵,将其运用到现代园林设计中。人们认识到植物的美化和观赏功能,还具有改善小气候、保持水土、降低噪音、吸收和分解污染物等生态作用环境资源价值,因此,植物配置上不仅遵循尊重自然植物群落的生长规律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规律,还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解决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5园林小品

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在园林小品方面不同主要体现在掇山置石、园林雕塑、园林照明这三个方面。首先,古典园林中有很多掇山置石的应用,而现代园林在吸取古典园林和西方造园艺术精华后,结合新时代园林建造的历史背景,创造以生态效益为目的、具有时代气息的置石作品,并广泛运用园林雕塑。其次,在古典园林中都是张灯夜游,而现代园林中的照明则是利用夜色的蒙胧与灯光的变幻,呈现出不同于白昼的诣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升高,越来越多的现代园林建筑显现在人们面前,面对各种思潮的冲击,不仅要吸取古典园林设计风格在造园手法、空间布局及美学文化等方面的精华,还要与西方的造园形式、造园理论等以及现代造园技法相结合,创造出更符合中国情节的中国园林,并发挥园林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使居住的环境更加美好、舒适。

参考文献:

[1]董漪微,刘华.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比较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10,(03).

古典园林特色篇7

关键词:古典园林;传承;发展;现代景观设计

1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深远,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造园活动,先秦时期出现供帝王眺望和游玩的“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供帝王狩猎享乐的“囿”,这一时期出现了古典园林的最初形式,经过隋唐的发展期,到宋朝时,已经臻于成熟,最终形成了三大古典园林体系。中国古典园林经过圃――囿――园3个阶段的逐渐发展,规模的不断壮大,形成了都市的区域化现代景观设计。

2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物质、精神需求:园林中设计的楼台殿阁、亭榭、廊院、美人靠等为了满足休憩、观赏等物质需求;园林意境上营造的自然、淡泊等主题满足其精神需求。中国古代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为本,将自然山水作为创作源泉,崇尚自然,讲究天人合一,人类与大自然是互惠共融、长期共存的。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迅速膨胀,现代工业化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消耗,不可再生资源日益枯竭,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取之自然,建筑只是古典园林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古典园林着重渲染自然环境的美,“虽为人作,宛自天工”。

3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

3.1因地制宜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考虑选址的地理位置因素,以小见大,从整体出置景点。

3.2水体的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利用水景,以静水为主,主要表现水的静态之美,将人工之美融入自然之美当中,两者恰如其分,相得益彰;虽以静水为主,但也追求动静结合,利用溪流、瀑布、涌泉等将水体的自然动态之美营造于园林之中,大面积的水体可以产生视觉上的延伸感,形成大空间尺度感,水体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重要元素。通过掩、隔、破3种方法运用水体。

3.3曲折迂回、曲径通幽的人工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人工环境的营造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形成曲径通幽的园林布局,通过对内部空间进行隔断和划分,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产生了巧妙的园林布局,极大地调动了游览者的想象,使中国古典园林“取之自然,而高于自然”。

3.4一步一景,移步于景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具有处处皆景,移步于景,步移景异的设计理念,苏州退思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移景手法的实例,退思园集结了清代园林的优势,园内的景观相互渗透,既可单独形成景色,也可以与其他景观形成景色,园内景观看似独立,其实与其他景观形成整体,形成移步于景的妙趣。

3.5园林中植物的配置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在选择植物上主要看重植物的品格,注重植物的“韵味”,能够营造深远的意境,如有君子气节的竹、具有高洁情操出淤泥而不染的荷、坚贞不渝迎风雪绽放的梅、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等,植物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具有生命力的构成要素,它们的形态、色彩各不相同,同时也能产生园林景观的季节性变化,这种季节性变化代表着四季的更替、生命的延续,是大自然最珍贵的回馈。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的配置最关键在于植物的配置能与园林中的建筑、水体、山石等形成统一的整体,构成和谐的园林意境之美。

4现代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现代景观设计往往忽略以小见大、因地制宜的原则,盲目的追求新颖独特,造成景观设计的比例失调,使其尺度过大或过小,违背居民使用的需求;现代景观设计缺乏文化底蕴,设计思想过于苍白,设计者往往是为了建造景观而进行景观设计,没有形成景观设计思想,使设计出来的景观缺少文化内涵,不利于社会文化的传承与推进。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空间的比例尺度适宜,错落有致,高低起伏变化相宜,利于相互空间的穿插、渗透,而现代景观设计的空间感薄弱,过于平面化,往往造成了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游览者产生距离感;现代景观设计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联系薄弱,往往形成孤立的人工景观,现代景观设计为了寻求视线上的最佳、周边环境的最适宜,往往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更可能形成景观污点。

尽管中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但中国现代风景园林仍处于发展阶段,可供其直接继承的优秀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来讲还是十分匮乏的,更没有深刻地认识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缺少自己特色。

古典园林特色篇8

关键词:古典园林;植物;配置;艺术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041-01

一、植物配置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作用

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让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宁静、深远、优雅、含蓄、内敛之美使中国古典园林散发出别于他物的魅力,园林中配置的植物则更好地营造出了丰富的意境,提升了中国古典园林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品种较少,但其通过不同的种植方式,巧妙的搭配手法以及植物本身的独特特性创造了极为丰富的庭院空间,从而渗透和演绎了中国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纵观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不难发现,植物在配置手法上突显了一致的原则。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原则

(一)地域性――因地制宜

在景观设计中,不论是古代的园丁,还是现代的设计师,都必须遵循两大原则:一是科学性,二是艺术性。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也是塑造优良景观的前提。自然界的生存原则决定了生物的生长环境必须满足其生物学的特性,气候条件1、温度、湿度、土壤等因素都是制约着植物生长的关键,因此,植物的生长要求使得我们必须遵循科学性的原则为其选择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本土植物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生长环境,这是不容质疑的生物天性,因地制宜地种植才能使得植物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绽放出最佳的艺术形态,将其美学价值最大化。

(二)季相原则――月月有花,季季有景

环顾中国古典园林,我们会发现很多庭院、建筑或景观小品会以本园的植物命名,如“梅园”、“荷花厅”、“玉兰堂”、“修竹廊”、“听枫园”等等。为了追求园林中不同的季节会呈现不同的风景,不会因花开花谢而感到惆怅无赏,在园林植物的配置上,一般都会考虑到四季的植物景观变化。春季可有迎春、丁香、桃花粉饰园林,夏季可用垂柳、荷花、紫薇点缀园林,秋季可使银杏、红枫、桂花妆扮园林,冬季可令腊梅、黑松、龙柏修饰园林。避免单调、造作和雷同,达到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叶色多变,冬季银装素裹,景观各异,近似自然风光,使游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四季景致在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又能统一,完善并巧妙地展现出了院内的四季风光。

(三)色相原则――色相配合

由于植物的不同特性,其观赏侧重点也有所差别。植物的色彩可被看做是环境情感的象征。色彩直接影响着一个空间的气氛和情感,鲜艳的颜色给人以轻快、欢乐的气氛,而深暗的色彩给人以冷清、抑郁的气氛。冷暖色调的调和,前后背景色的搭配,不仅可以鲜活园内景致,更能影响人的情绪。植物的形态和质感对其视觉和触觉效果也有着极大的影响,不论是色泽光亮,亦或是深沉淡雅粗糙的质地都使植物有着不同的特色,加之花叶形状变化多端,配合色彩的丰富多彩,如鲜红的蜜桃、金黄的银杏、洁白的玉兰,翠绿的松柏都可成为园中的点睛之笔,让原本朴素恬静的园林、庭院变得生动有声。

(四)植配原则――层次合理,因景制宜

利用植物的不同高度,冠幅大小,颜色差异、形状变化进行合理的分层和色彩搭配,疏密有致,错落有序,使得空间层次和色彩更加丰富。常见的是以高大乔木作为背景植物,栽植密度比较大,有的甚至形成颜色深沉的视觉屏障,再植高度适中,颜色中和的灌木作为过渡层,前景植物则挑选颜色明快艳丽的花卉或灌木丛加上地被植物的衬托,植物由高到低,由疏到密,色彩由浓到淡,使得整个画面有了节奏感和韵律感。园中各景各物都自有尺度,那么,为了避免杂乱无章,植物的配置在追求层次丰富的同时也要注意与周围建筑物或景观小品的比例关系协调,在对比中寻求统一,形成稳定和谐的园林景观。

(五)珍古原则――珍惜古木

计成在《园冶》中曾提到:“多年树木,碍箭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研数桠不妨封顶。”也就是说,构建房屋容易,百年成树艰难。树龄越大的树木越是经历了岁月的沉淀,经过了长时间的生存考验,对于环境有着极强的适应性,突出了地域特色,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其次,古树名木不仅能够勾勒出园内的文化底蕴,还能营造出深远意境,对构造园林气氛非常重要。如若建筑与古木产生矛盾时,宁移建筑一里,不动古木一毫,这样的“迁就”也是合情合理的。

三、结语

植物的配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格调,牵动着整个园林的氛围。作为中国人长期流传并继承的居住场所,古典园林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使得中国人有了诗意的栖居地。禅宗产生意境,意境感染人心,植物的配置也极好的渲染了园中意境,从而达到净化人心的效果。因此,在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上,继承者们必须沿着前辈的行走路径前行,同时,在保留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创新,将生活、生态、艺术紧密结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古典园林特色篇9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意境分析

我国古典园林文化和京剧、国画、中医一样,都体现出了博大精深的特征。在这其中,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华文明为世界闻名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它至关重要的文化遗产。我国的古典园林艺术受到了举世的好评和公认,被誉为世界艺术领域的奇观和园林之母。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重点在于追逐和达到崇高而悠远的精神境界,切实体现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旨趣。

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概述

国内古典园林包括了丰富的美学思想,它深深地植根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优秀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它和其他国家的园林体系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它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创造详实的园林形象,而是为了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意境。从它的实质来看,古典园林的意境是充分地展示了造园主最大限度的哲理体验、内心情感、形象联想的一种结合体。欣赏者在鉴赏这些古典园林的过程中,在尽可能宽广的想象和联想空间内,充分地进行再创造和驰骋。这些古典园林随处都渗透了我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品格。所以,就这些古典园林的主题分配、立意布局、精神功能到物质内容,都从一定侧面表现了景物自身的内涵和表义,彰显了这些景物间的彼此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折射着中国园林丰富的美学思想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色彩的运用

我国古典园林擅长运用各种色彩,它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园林建设的空间效果。比如江南园林通常情况下和住宅连在一起,因此这些园林建筑在运用色彩的过程中,体现出与之相吻合的特征。比如“为读书养性之所,务以清静为重”。所以,一般来讲,会采取清淡新雅的建筑色彩。但是北方的大部分园林都归属皇家游玩和观赏,或者受到了皇家园林风格的强烈影响,通常情况下会财务浓重、亮丽的色彩,这样以来能够凸显出气派宏伟、富丽堂皇的空间感觉。除此之外,还会借助不同植物的相关色彩,渲染和衬托相关的空间意境,以表现出季相变化的自然意境。我国传统的园林建设过程中,也会采取气氛或者环境的表现方式。比如,颐和园一个叫做“山色湖光共一楼”的匾额,就做到了这一点。这个楼把充分地吸收了一个较大空间和范围内的各种景色,比如建筑物、绿水、青山、绿水、建筑物的神和形,均和天空表现出浑然一体的色彩,达到了“天人合一”的高度和谐的意境。

三、巧妙运用光元素

哪怕处于同一个空间范围内,光线不同,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也会不同,比如灯光、自然光、白天夜晚、春夏秋冬等。因此,应该巧妙地借助光线的具体变化,以更好地充实园林景观的空间效果。在综合灯光和天然光的过程中,后者的作用更为关键。比如江南地区的不少古典园林中,常常借助光影对比和光的明暗所带来的不同视觉效果,密切配合空间的放和收,积极地渲染园林景观或者庭院空间自身的环境气氛。灯光的巧妙配置常常创设出不一样的空间意境。比如杭州地区的西湖三潭印月景点的三塔,塔的高度达到了两米,塔身上有五个圆洞,每到夜晚时分,塔中就会点灯,灯影照射在西湖水面上,与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彼此辉映,如此以来西湖的意境也显得更加优美。

四、充分发挥气味的积极运用

气味首先会作用于观赏者的嗅觉,尽管气味的作用赶不上色彩和光线的作用那么强烈,无需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但是气味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刺激观赏者的神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愉快和联想的感觉。比如苏州地区的拙政园玉兰堂,静悄悄的小院,几株高低不等的花木,这些植物也获得了非常亲切的色香效果,让人们更好地把握这种空间感觉切。

五、以植物运用表达相应的意境

古人在植木造园的过程中,善于寓意造景,选用不同的花木,配以相应的寓意和比拟色彩比如苍劲的松树、潇洒的竹子、妖艳的海棠、多姿的杨柳、傲雪的腊梅、尊贵的芍药、象征着荣华富贵的牡丹、典雅的兰草和如意的莲荷等。古人在运用这些植物造园的过程中,充分地利用植物的季相和形态的变化,阐述相应的情感思想,或者描述某种心境和意境。比如“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就充分地表达了主人坚贞不渝的傲岸品格。梅花被历代文人赋予了特殊的美学指导思想和品质理念,它坚贞不媚、高洁、孤清、傲骨凌寒等。它的形、色、香都体现出了高度的象征意义。从此处可知,人们更重视借助各类自然景物本身的象征意义,达到人与自然、内与外、彼与己、物与我之间的有机统一以及和谐。不但梅花如此,松、兰、竹、菊、荷等多种植物,都被当成了美好高尚的象征,运用到不同时期的古典园林建设领域中,为表达相应的意境,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材质。

六、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建造各种园林景观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创造妙趣横生的空间意境。在此基础上,中国园林逐步达到了较高的意境,实现了“境由心造,情由景生,情景交融”的合理境界。作为园林景观领域的现代设计师们,必须充分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持续虚心吸收别人的好东西,发扬光大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还要深入地分析我国古典园林自身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底蕴,打造出不一样的园林美,稳步建设国内园林景观,真正地打造出集中表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古典派园林。

参考文献:

[1]徐亚萍,赵龙祥.略论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J].现代园林,2006,(4).

古典园林特色篇10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意境的创造。所谓“意境”是超越了具限的物象进入无限的四维空间,从而对人生、物象、历史等方面获取一种具有一定哲理因素的感触与领悟。意境的美感实际上是一种人对实物空间—景的欣赏、感知而在人的心底产生的超出景物之外的精神境界,是一种思维空间。中国古典园林素有“形象的立体画”之称,其具有画的构图与神韵以及诗的意境。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在追求“意”的优雅与“境”的深邃方面,是通过其本身的形象以及“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景艺术手法,将感情寄托于构成园林中建筑、山石、水体、植物等造园要素,产生其意境的美感。这种意境的美感体现出人与景的情感交互,表达自然空间的境域内涵,从而给体验者无限的遐想与感触,引起共鸣。

二、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意境美的创造方法

(一)大中见小、小中见大、以少代多

我国古典园林善于模拟于自然,其在遵循园林构图的基本规律上,提取自然界中的某些景象精华进行其大小、色彩、形态、质感等要素的空间组织与控制,使其迎合人们的审美需求,达到其意境感受的特殊效果。例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某些小型山石、水体常会给人以“咫尺山林”、“一峰若太华千寻,一勺若江湖万里”的意境心理感受。

我国古典园林中还常通过利用空间关系的组合变化来造成小中见大的错觉,从而更好的营造出空间的意境美感。如采用园中园,大园套小园的空间分割与联系来创造空间、组织空间和扩大空间(如: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再如通过园林建筑、墙垣、假山、园林植物分隔空间,造成园中曲折多变,峰回路转的效果。又如在很多狭小庭院的空间处理上采用多样的空间模式,扩大空间;利用云墙、月洞及曲廊等这样时闭时开的变化,使空间愈见幽深;利用各种物象进行组景与借景,对空间多样划分,从而可使空间愈分愈见其大。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仅消除人们心里上的空间压抑感,而且通过云墙、月洞、曲廊等这样的空间方式,增加了整个园林空间的意境美感。

(二)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是中国古典园林造景的常用艺术处理手法之一,其能从视觉上产生景深错觉,增强园林的意境美感。例如在有些园林中,有一个狭小的天井,造景者会在天井的壁墙前,种植竹子、芭蕉,再配几块假山石,构成一幅立体图画,使人忘记视线的局促。在靠近优美景色的墙上开窗,且窗户的形状各异,使墙外景色半隐半露,扩大了空间,加强了景深。在这里墙上的窗户是实体,而映射过来的景色就是虚体。这样一实一虚的表现,取得了特殊的效果,增加了园林空间的整体意境感。

除上面我们提到的实景的虚实处理,中国古典园林中也重视虚景的处理。如月影、花影、树影、风声、雨声、鸟语花香、等虚景。

(三)有藏有露、有收有放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段中还常常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营造一种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无穷效果。因此取得所谓“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清·沈复《浮生六记》)等的造景艺术手法。这些手法都很好的体现出了我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意境美概念。

我们以苏州园林为例,苏州园林打破古代正居建筑中严格的对称性,在意境美的创造方法上以模拟和亲近自然山水为审美取向,通过空间构景上的有收有放、有实有虚、有藏有漏、有对比等方法,使整个园林空间有畅有阻,迂回曲折,使其布局构景具有韵律感与节奏感,引起游人丰富的想象和情感,由而产生了一种“意境美”。在整个苏州园林中,留园就很好的体现出了苏州园林“收放、对比、藏露、围透、虚与实对比”的意境创造特点,留园的入口是一古朴典雅的大门,而从大门入口至园内各山池、会客区、书斋区,必经过一道50米长的走道,走道两壁都为高墙,且狭长、封闭、忽收忽放、忽明忽暗。有意识地使游人的视角受到极大的压缩和极度收敛,在走道两侧忽左忽右地出现几次收与放的对比,颇能引发游人“庭院深深几许”的感叹。

而花样繁多的漏窗设计,更加强了苏州园林“意境美”这一特色。例如拙政园里的漏窗,这些漏窗是通过形状和花纹样式的丰富性,再加上光线的影响,透过漏窗观看园中景色,使园林的优美意境尽在这一虚一实,一藏一露,一明一暗中彰显出来,含蓄且富于变化,有限的景色中蕴涵了无限的美的联想,使人的情感得到抒发,心情得到愉悦。

三、“意境美”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物质体现

园林建筑、园林植物、园林山石水景,是构成园林艺术的三个重要的物质要素。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美,也是通过这三个物质要素来得以体现、升华的。下面我们就通过这三个物质要素来依次说明其在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的体现:

(一)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的意境美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建筑物和构筑物在园林中都是通过其优美的形态和若隐若现的布局来达到造景和观景的目的。同时又结合四周环境用景题、匾额、对联的方式来表达人对景观意境的追求。

(二)中国古典园林中山石、水景的意境美体现

我国古典园林在早期时是以模仿自然界的山石、水景进行构景,到了中后期时,是以写意性为主的构景。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山石,我们通称为“假山”,它源自于自然,而且又凝结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因而除神形兼备外,还具有传情的作用。在《园冶》中曾提到的“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就是这个意思。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山石造型,千变万化,从山石的造型类型上,我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塑物型,一为筑山型。前者主要通过造型模仿一些人间存在的物象,但这种造型的模仿只是有几分形似,介乎似与不似之间,主要目的是传达一种寓意和神韵,有若中国写意画。

中国古典园林的水系既有旷阔之意又表达了深奥的审美意境。水能发人远思,这一文化心理积淀在园林的审美主体乃至审美客体之中。例如:以水面为镜、倒景为图作影射景等,使人心旷神怡。在《网师园记》这本书中曾提到,“沧波渺然,一望无际”这样对水赞美的语句,在表达主体情思和审美意趣的同时,也体现出水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意境美得审美特征。

(三)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意境美体现

在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中,园林植物是造景的重要要素之一。园林植物具有优美的形象,人们通过千姿百态的园林植物单体或者群体所组成的景象进行联想而深化展开,能够产生生动优美的园林意境,这是由于造园家倾注了主观的思想情趣,使园林植物具有了优美的形象,所以人们从对景观的直觉开始,通过联想而深化展开,能够产生优美生动的园林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些园林植物之所以能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以及优美生动的意境,不仅仅是靠其优美的形态,笔者认为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意境美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体现:

(1)园林植物都有一定的生命节律,会随气候的变化而变换出不同的空间、时间的意境美效果。例如:“竹处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诗人苏轼借竹与桃花意喻春意。独生幽草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借深林、青苔、幽里等这些植物构成悠然、静谧的空间意境。

(2)园林植物不仅有着各自独特的物质形态,还有着各自独有的色彩和气味,通过色彩和气味的渲染,能很好的表达出园林植物的意境美效果,从而更好的体现出园林艺术的意境美内涵。例如: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常用的牡丹、梅花、竹子等园林植物,人们会这样形容:牡丹的“千片赤英夏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照地初开锦绣段,……盈泛紫艳,朝阳照辉生红光。”

(3)植物的形象常被人们“人格化”,常用来表达人的性格、思想、品质等,从而表达人们感情的寄托。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也都被斌予了一定的人格特色,例如:梅、兰、竹、菊为“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的“四君子”。此外,还有牡丹国色天香,梅花清致雅韵,玉兰幽谷品逸,青竹高风亮节等等,突出了植物自身深刻的文化内涵,引起人们的共鸣,产生一种意境美的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通过造园者把思想感情融铸于自然山水之中,凭借艺术的技巧所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能调动观赏者丰富的联想,使人们受到强烈的感染。她把人们带到可以凭感官感觉到的物质空间升华到可以在人的情感思维中起到作用的意境空间,从而创造了一种变化万千的意境美。

参考文献:

[1]赵春林.园林美学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