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智慧渔业水产养殖方案十篇智慧渔业水产养殖方案十篇

智慧渔业水产养殖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4:08

智慧渔业水产养殖方案篇1

复合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生态足迹分析陶玲李谷李晓丽张世羊林玉良(10)

膜集成工艺处理海水工厂化养殖废水技术研究刘国昌吕经烈李晓明李雪梅张召才关毅鹏(16)

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试验研究管崇武刘晃张宇雷(21)

海参自净式养殖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姜玉声王秋一刘庆坤李乔曼王茂林李岑刘长伟(27)

水产养殖

一株芽孢杆菌用作水霉病防治的研究吕利群刘丽玲刘浩王浩李家乐曹海鹏杨先乐(31)

麻醉剂mS222对尼罗罗非鱼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张健东陈刚汤保贵施钢黄建盛周晖潘传豪(35)

渔业装备

耕水机的性能及应用效果研究顾海涛何康宁何雅萍(40)

基于LabView的渔船液压舵机试验台研制与应用倪汉华徐志强谌志新(45)

选择性梭子蟹笼的设计与试验张洪亮林显鹏徐汉祥黄洪亮(49)

渔港工程

渔港码头工程水下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应用研究孙龙刘年飞王洪有陈自荣(54)

质量管理

国内外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现状及比较分析穆迎春马兵宋怿刘琪刘欢(57)

山东省开展海水工厂化养殖节能减排新技术研究(62)

综述

我国投饲机产品的发展与现状分析葛一健(63)

我国渔业节能减排发展状况综述张建华丁建乐(66)

国外渔业文摘

淡水和盐水中的二氧化碳脱气(71)

冬春季生产牟氏角毛藻和盐藻等微藻的一种室外生产系统(71)

水流量对鲍鱼的生长率和死亡率的影响(71)

轮虫养殖中的生长与密度自动控制(71)

人工庇护设施对幼海参行为的影响(71)

多种芽胞杆菌在鲷科鱼类苗种培育中的应用(72)

暴露在过氧化氢下的舌齿鲈的生理应激反应(72)

臭氧生成的氧化物对凡纳滨对虾的毒性(72)

减少无机磷肥施用量对杂交梭鲈幼鱼的影响(72)

用于渔船耐波性方案设计的非线性元模型(72)

信息集萃

深水区鲍鱼海参混养设施及其养殖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验收(73)

智利在上海世博会上展示铜合金网箱技术(73)

第一届全国鲆鲽类产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九月初在青岛举行(73)

青岛大学研制出“海藻布”(73)

利用多级生物系统对淡水养殖池塘环境的修复项目通过验收(73)

智利鲑鱼养殖业开始测算碳足迹(74)

气候变化对鱼类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74)

荷兰的渔业节能创新成果(74)

采用水产养殖废水生产第二代生物燃料(74)

渔船节能新概念——三体渔船(74)

国内外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研究进展综述(续)徐皓张建华丁建乐陈军刘鹰(1)

我国渔港工程建设技术现状与展望陈自荣张建侨(6)

养殖工程

几种空心菜在富营养池塘中的生长特性和去除氮磷效果比较胡雄谢从新何绪刚杨慧君鲜莹陈见邵俭(9)

网箱养殖区颗粒沉降物—水界面磷酸盐迁移稳定时间的初步研究葛长字秦耿彭小经(15)

一种联排升降式鲆鲽鱼类网箱系统的构建与研究黄滨关长涛李娇崔勇姜泽明董登攀(20)

自清洗生物滤器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张成林徐皓倪琦张宇雷(25)

水产养殖

方格星虫亲体培育试验邹杰彭慧婧蒋艳杨家林蔡德建童潼(30)

甘露寡糖对斑点叉尾鮰成活率及生长的影响黄辨非徐海(34)

水产品加工

强酸性电解水用于对虾减菌化前处理的试验研究莫根永曹荣徐丽敏(37)

酶法制备鲢鱼蛋白抗氧化肽研究尤娟罗永康沈慧星(42)

日本食品添加剂标示规则解析张泓刘玉芳(48)

饲料加工

发酵豆粕生产工艺与产品质量及其稳定性的关系林文辉虞宗敢(51)

资源与捕捞

我国人工鱼礁建设与资源增殖章守宇许敏汪振华(55)

舟山海底串作业对渔业资源的利用分析及其管理建议周永东张洪亮(59)

LeD水下集鱼灯的研究与设计探讨李天华(64)

2009年度全国渔业经济总产值达11445亿元(58)

国外渔船节能方式(71)

渔船

购置节能型渔船柴油机享受国家农机补贴政策可行性探讨张祝利王君(68)

国外渔业文摘

在海湾内受控的人造上升水流促进无毒海藻的生长(72)

在斑节对虾半集约化养殖池塘中的白斑综合症病毒危险因子(72)

光谱,养殖密度和光强度对再循环系统中鳞鲤鱼和镜鲤鱼生长性能的影响(72)

在养殖水体中加糖对菲律宾蛤仔稚贝的生长促进作用(72)

超声波增强了甲醇在斑马鱼胚胎内的渗透(72)

采用开放式低压紫外线反应器在低水头再循环养殖系统中进行水处理(72)

用于罗非鱼集约化养殖的基于模糊逻辑的投饲系统(73)

罗非鱼的鱼糜类增值产品的冷藏研究(73)

高压处理灭活虹鳟肉糜中的无害李斯特菌(73)

磷肥高施肥量对鲤鱼混养池塘中的磷浓度,叶绿素a和鱼的生长的影响(73)

信息集萃

海参加工方法亟待改进(74)

延绳钓捕鱼比拖网捕鱼更具优势(74)

新型鱼片细刺去除机(74)

沿海天然碳汇(74)

倡导低碳经济发展碳汇渔业(74)

国内外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研究进展综述徐皓张建华丁建乐陈军刘鹰(1)

我国主要水产养殖模式能耗调查研究车轩刘晃吴娟庄保陆(9)

浙江省渔船节能降耗工作成效显著(8)

冷冻鱼糜加工技术及装备研究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22)

研究发现养殖场规模大小与其对环境的影响没有对应关系(41)

养殖网箱采用铜质网片可降低碳足迹(50)

养殖工程

预培养生物膜法在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应用效果齐巨龙赖铭勇谭洪新罗国芝王茂元田田(14)

大型观赏鱼暂养池池水降温系统的设计与应用陈帅蔡颖玲汤以范(19)

海洋牧场远程监控投饵系统设计武立波刘运胜刘学喆杨君德张国胜李盛德(23)

波浪作用下筏式养殖设施的数值模拟邓推董国海赵云鹏李玉成(26)

超细纤维滤料在养殖水体处理中的应用安振华孙龙生王恒(31)

水产养殖

凡纳滨对虾不同阶段摄食人工饲料生长效率的初步研究齐明申玉春朱春华吴灶和黄翔鹄(34)

三种中药复方制剂对锦鲤的诱食活性及促进生长的作用史源赵江贺朱慧文刘铁铮张崇禧(38)

水产品加工

鱼糜螺旋脱水温升抑制理论计算与试验验证郑晓伟林蔚欧阳杰沈建(42)

基于LabView的水产品热泵干燥测试系统设计母刚张国琛(47)

流化冰预冷与冰温贮藏复合技术水产品保鲜应用分析高红岩王丽娜张国胜李明李桥高琳琳张显威(51)

酸性电解水在水产品安全中的应用谢军孙晓红潘迎捷赵勇(55)

渔业资源

北部湾海樽类的种类组成及分布王学锋李纯厚贾晓平廖秀丽(59)

水声学探测在江河鱼类资源评估中的技术分析任玉芹王珂段辛斌刘绍平陈大庆(64)

渔船

国际海事卫星C系统在渔船安全监测中的应用杜忠平孙玲玲杨祝青(69)

会议报道

2010世界水产大会对水产养殖工程发展提出新见解刘鹰(71)

国外渔业文摘

国外渔业文摘垂直布局的牡蛎养殖结构装置的生物学和水力学设计(73)

国外渔业文摘微生物垫对水质及南美白对虾后期幼仔表现性能的影响(73)

国外渔业文摘不规则波浪中的重力网箱流体动力学性状的数值模拟(73)

再循环养殖系统中的二氧化碳对虹鳟的表现性能和组织病理学的影响(73)

感官评价处于供应链中养殖草虾的质量(74)

鲑鱼养殖网箱上的生物污垢尤其是水螅虫的集聚(74)

长期高温对红螯螯虾的存活、生长和生殖参数的影响(74)

使用神经网络和支持矢量机声学识别小型中层鱼类(74)

虾与石莼属藻类混养可减少人工饲料需求且提高虾质量(74)

信息集萃

信息集萃一种全新的低碳海水养殖模式(75)

信息集萃江苏省海洋捕捞业减船转产工作全面启动(75)

信息集萃溧阳市试行养殖循环清洁模式(75)

信息集萃福建省开发推广鳗鱼可控生态养殖技术(75)

今年福建省近万艘渔船将安装避碰系统(75)

潜在的鱼饲料蛋白一大麦(76)

挪威开发一种新型网箱养殖增氧系统(76)

“名贵海水鱼高密度远距离保活运输技术研究”通过验收(76)

冰岛推出现代化鲑鱼加工设备(76)

日本首次实现鳗鱼完全人工养殖(76)

三种大型海藻吸收营养盐的动力学研究何洁刘瑀张立勇刘长发(1)

高效藻类塘技术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与应用刘兴国邵征翌徐皓(6)

尼罗罗非鱼与细基江蓠繁枝变种综合净化养殖废水效果研究文国棵李卓佳罗勇胜曹煜成杨铿(11)

复合m型人工鱼礁粒子图像测速二维流场试验研究关长涛刘彦赵云鹏崔勇李娇(15)

流沙湾海区异养菌和弧菌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丁燏申玉春吴灶和简纪常刘莹王威朱春华(20)

高压水射流水下洗网机旋转射流打击力计算张小明郭根喜陶启友黄小华胡昱(25)

人工神经网络在海洋动物蛋白加工中的应用陈华孙恢礼易湘茜陈忻(29)

水产养殖

松江鲈鱼健康养殖系统构建王金秋罗武松季强(34)

草鱼呼肠孤病毒的致病机制及抗病毒新对策郭帅李家乐吕利群(37)

海水网箱养殖褐菖鲉试验林国文陈成进陈慧谢书秋陈武(43)

渔业资源

2008年南海北部拖网渔获组成及其多样性分析王学锋冯波卢伙胜(47)

水产品加工

北太鱿鱼挤压组织化工艺初步研究杨涛辛建美徐青罗红宇(52)

渔船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我国海洋机动渔船发展趋势预测宋协法刘龙(56)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海洋渔业上的应用胡刚马昕范秋燕(60)

8m型宽专业鱿钓渔船设计郭观明张卫星张海波朱欢辉丁永传(63)

渔船监控系统(VmS)设计崔秀芳黄新胜王世明许巍蔡学廉(67)

国外渔业文摘

在超高密度零换水南美白对虾养殖中的光合作用,水呼吸和虾的生长性能(70)

用于再循环养殖系统的生物过滤器评估(70)

小型再循环养殖系统中福尔马林的长期低剂量应用(70)

锚泊缆的疲劳:单点锚泊网箱系统的风险分析(70)

处理养殖废水的移动床生物过滤器和固定床生物过滤器中的硝化作用(70)

鱼的固体废物在水解过程中矿物质的溶解(71)

不同氨浓度下二倍体和三倍体克林雷氏鲶幼鱼的存活率(71)

在低换水率循环养殖系统中的尼罗罗非鱼是否存在滞长现象(71)

黑线鳕的选择性拖网捕捞(71)

钙对人工和天然海水中鲍鱼(疣鲍)躲藏行为的作用(72)

添加红罗非鱼对南美白对虾的生产,水质和养分利用的影响(72)

去除悬浮固体改善虾的生产以及对植物性饲料的评估(72)

信息荟萃

节能型渔具及渔具材料(73)

鲟鱼鱼籽酱加工中心落户浙江衢州(73)

福建省开发推广鳗鱼可控生态养殖技术(73)

上海市标准化渔船工作取得成效(7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2009年科研工作硕果累累(73)

浙江省主推池塘底增氧等三种养殖模式(74)

浙江省批量建造远洋渔船(74)

浙江研发出自减流低形变离岸深水网箱(74)

挪威发明新型高效贻贝养殖与收获系统(74)

大菱鲆循环水规模化苗种中间培育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验收(74)

一株淡水螺旋藻的盐度驯化及其净化养殖废水作用胡海燕单宝田金卫红邓一兵(1)

工厂化循环水与静水养鱼模式综合效益分析张婧一陈有光宿金莲王平楚冬梅(5)

针对二室模型的渔药休药期计算软件设计王静吴光红孟勇(9)

国外贻贝养殖工程设施发展近况刘镇昌(14)

《渔业现代化》杂志入编“中文核心期刊”(13)

水产养殖

舟山渔场银鲳人工授精及孵化施兆鸿赵峰王建钢彭士明王海平(18)

亚硝酸盐对文昌鱼磷酸酶、酚氧化酶及部分生长指标的影响白秀娟卢伙胜张冰(22)

三疣梭子蟹幼蟹配合饲料中蛋白质、脂肪、粗纤维适宜含量研究高红建何中央丁雪燕袁琰黄福勇(26)

我国鲍养殖研究现状及展望唐保军王慧(30)

渔业装备

射流式浒苔打捞机的设计与试验李娇关长涛徐希尧黄滨崔勇(35)

浒苔打捞脱水工艺及关键设备江涛徐皓谌志新(38)

水产品加工

海虾超高压灭菌的试验研究宋吉昌李庆领(42)

热泵与微波真空联合干燥海参的初步研究宋杨张国琛王彩霞王念王俊东王麓璐(47)

虾壳(头)资源化利用处理工艺及设备的研究蔡淑君周荣张敬峰(52)

饲料与营养

一种低值海参蛋白酶解物降血压活性的研究赵元晖李八方曾名湧董士远刘尊英(56)

资源与环境

2001-2005年江苏境内养殖池塘渔业污染事故分析范立民吴伟胡庚东瞿建宏马晓燕陈家长(60)

渔港工程

避风型渔港避风因素浅析王传聪栾曙光郝晓燕桂劲松郑艳娜(65)

标准化

水产标准编写的基本要求王玮刘琪王君(67)

国外渔业文摘

中试规模废水处理厂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的效能(71)

广盐性罗非鱼和小球藻之间的互惠共生(71)

小规模水产养殖零排放再循环系统中的脱硝处理新方法(71)

使用臭氧处理和紫外线照射实现循环水全水流消毒(72)

屠宰前饥饿时间对金头鲷在冰藏期间的质量影响(72)

基于GiS鉴别日本扇贝(虾夷扇贝)养殖场址(72)

应用凝结剂和絮凝剂改良的土工织物过滤用于生物固体的脱水和去磷(72)

采用反应挤出法从掌状昆布中提取藻酸盐(73)

冰衣吸附对冻虾储藏质量的影响(73)

用于水产养殖的再生水中重金属的安全标准(73)

蛋白质水解物的超过滤分馏(73)

淡水处理海虱和新本尼登虫以及黑点圆纯鱼皮肤寄生虫的有效性(73)

信息集萃

紫菜收割船(74)

悉尼鱼市(74)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出炉(74)

上海建设世博会水产供应基地(74)

德国专家研制养鱼和种植循环生产系统(74)

神奇鱼缸让人与鱼亲密接触(75)

菲律宾推出无水运活鱼技术(75)

珍珠加工进入纳米时代(75)

纳米生物信息功能饲料饲养金鱼(75)

中韩直通海上“活鱼车”(75)我国水产养殖工程学科发展报告(2007—2008)徐皓张建华(1)

养殖工程

矩形箱式浮防波堤水动力特性试验研究董华洋王永学侯勇赵云鹏(7)

电麻处理对低温贮运鲫生理生化的影响张娟张瑞霞熊善柏赵思明陈加平(12)

循环海水养殖中生物滤器生物膜研究现状与分析高喜燕傅松哲刘缨刘志培(16)

石斑鱼和半滑舌鳎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构建与运用辛乃宏于学权吕志敏杨永海朋礼全张树森(21)

工厂化养鱼中氧气锥的增氧规律陈有光段登选陈秀丽巩俊霞王妹(26)

水产养殖

患病九孔鲍苗中异养菌产胞外酶的分析蔡俊鹏陈小红(31)

不同粘合剂制备微颗粒饲料对西伯利亚鲟仔鱼生长的影响盛洪建董颖超薛敏徐美娜吴秀峰郭利亚(36)

应用电子鼻技术检测南美白对虾副溶血性弧菌试验胡惠平刘源孙晓红潘迎捷孙湛朱丽敏赵勇(41)

我国海水蟹类养殖现状与发展目标乔振国马凌波于忠利王建钢(45)

渔业装备

轻型移动式水下洗网装置设计黄小华郭根喜胡昱陶启友(49)

船舶水下液压清洗设备研究张玉莲陈胜章海(53)

水产品安全

纳米技术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翁仕强潘迎捷赵勇卢瑛(56)

资源调查

回声探测仪在我国内陆水体鱼类资源调查中的初步应用谭细畅陶江平李新辉常剑波(60)

质量检测

我国渔船用通信导航设备技术与质量现状石瑞张祝利(65)

国外渔业文摘

国外渔业文摘(69)

智慧渔业水产养殖方案篇2

福建海区张网渔业状况分析张壮丽,张澄茂,叶孙忠,ZHanGZhuang-li,ZHanGCheng-mao,YeSun-zhong

福建省海洋捕捞业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设计颜尤明

建立贝类安全生产预警机制数学模型的方法初探蔡建堤,CaiJian-di

筼筜湖浮游植物的分布与生态评价许翠娅,XUCui-ya

福建沿海米氏凯伦藻赤潮的初步研究福建水产龙华,杜琦,LongHua,DuQi

安海湾南岸滩涂养殖贝类死亡原因调查分析阮金山,李秀珠,林克冰,罗冬莲,周宸,蔡清海

红鳍笛鲷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研究佘忠明,张建生,杨火盛,许鼎盛,SheZhong-ming,ZhangJian-sheng,YangHuo-sheng,XuDing-sheng

黄鳍东方鲀人工育苗技术初步研究郑惠东,钟建兴,蔡良侯,陈有铭,林剑跃,ZHenGHui-dong,ZHonGJian-xing,CaiLiang-hou,CHenYou-ming,LinJian-yue

锯缘青蟹和斑节对虾北移养殖试验林琼武,李少菁,王桂忠,单保党,LinQiong-wu,LiShao-jing,wanGGui-zhong,SHanBao-dang

台湾海峡牙鲆亲鱼不同雌雄比例与产卵量和受精率的关系林越赳,LinYue-jiu

4种单胞藻对卤虫生长和生殖影响的比较研究赵素芬,黎建余,ZHaoSu-fen,LiJian-yu

闽东地区坛紫菜秋季采苗最佳时间的研究谢松平

氟苯尼考在欧洲鳗鲡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余培建,翁祖桐,樊海平,俞道进,陈星,YUpei-jian,wenGZu-tong,FanHai-ping,YUDao-jin,CHenXing

我国水产品主要贸易国对水产品安全的要求概述吴成业

厦门市养殖牡蛎的微生物污染调查研究庄宏儒,ZHUanGHong-ru

深水区大型抗风浪网箱配套设施系统朱健康,丁兰,ZhuJian-kang,DinGlan

引进无特定病原体(SpF)凡纳对虾种虾的培养林更铭,杨清良,许章程

软质海带冰淇淋的制作技术李庐峰

淡水网箱斑点叉尾(鱼回)高产养殖技术郑志坚

方斑东风螺室内水泥池的养成技术郑养福

我国渔业保险发展初探黄丽琼

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置和设想张芸

长乐市梅花滩涂海域使用权争议发生的思考李召利

邵武市水产苗种生产现状与管理对策王慈南

海洋捕捞结构调整对渔业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戴天元,颜尤明,沈长春,黄瑞芳,黄培民,Daitian-yuan,YanYou-ming,SHenChang-chun,HUanGRui-fang,HUanGpei-min

人工鱼礁物品经济学特性林光纪,LinGuang-ji

休闲渔业的现状与在我国的发展对策黄颖,HUanGYing

泉州湾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和数量分布福建水产戴燕玉,DaiYan-yu

台湾海峡鲐鱼捕捞群体结构及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叶孙忠,王茵,何文成,YeSun-zhong,wanGYin,Hewen-cheng

闽东北外海蟹类种类组成黄培民,HUanGpei-min

福建中、东部沿海主要养殖贝类体内石油烃含量调查分析翁蓁洲,wenGZhen-zhou

福建泉州湾环境质量评价蔡清海,钱小明,方民杰,许翠娅,蔡建堤,林燕,CaiQing-hai,QianXiao-ming,FanGmin-jie,XUCui-ya,CaiJian-di,LinYan

福建"数字海洋"建设初步构想陈方平

GiS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海洋渔业领域的应用苏国强,SUGuo-qiang

三种梭子蟹血清凝集素的细胞凝集活性比较梁青龙,戴聪杰,陈寅山,LianGQing-long,DaiCong-jie,CHenYin-Shan

罗非鱼油的制备及其脂肪酸组成分析吉宏武,洪鹏志,章超桦,刘书成,JiHong-wu,HonGpeng-zhi,ZhangChao-hua,LiUShu-cheng

方斑东风螺人工育苗技术郑雅友,杨章武,李正良,郑养福,蔡英明,何海东,ZHenGYa-you,YanGZhang-wu,LiZheng-liang,ZHenGYang-fu,CaiYing-ming,HeHai-dong

黑鲍苗种繁育技术张良松

新技术措施在速冻加工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李敏,戴午子,李湛,Limin,Daiwu-zi,LiZhan

合成柴油防腐蚀技术的研究林燕,LinYan

福建省坛紫菜加工产业化发展思路王奇欣

福建海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探讨陈思增

福建省海洋渔业资源研究学科发展的探讨颜尤明,YanYou-ming

福建外向型渔业发展的相关问题探讨洪仕建

风险评估与国际水产贸易陈莉

细基江篱及坛紫菜太空诱变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刘波,曾志南,叶金聪,林向阳,郭明忠,林光纪,LiUBo,ZenGZhi-nan,YeJin-cong,LinXiang-yang,GUoming-zhong,LinGuang-ji

栉孔扇贝C型凝集素基因的cDna克隆和序列分析黄海宁,HUanGHai-ning

厄尔尼诺现象对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灯光围网渔业影响的研究颜尤明,YanYou-ming

东山湾巴非蛤养殖区海水、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分布与潜在生态危害评价阮金山,罗冬莲,杨妙峰,RUanJin-shan,LUoDong-lian,YanGmiao-feng

福州琅岐云龙贝类养殖区的环境现状调查福建水产翁新,wengxin

福安白马港海水、沉积物及水产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分布杨妙峰,YanGmiao-feng

HDpe浮筏式消波堤在水产健康养殖发展上的应用黄桂芳,HUanGGui-fang

圆柱形大型抗风浪养殖网箱网衣结构与装配技术洪明进,丁兰,HonGming-jin,DinGLan

射流增氧技术在鳗鲡养殖上的应用田朝阳,陈燕婷

总长33.8m渔业执法艇的设计林贤登

二株鳗鲡益生菌对欧洲鳗鲡免疫应答的初步研究林煜,LinYu

豚鼠气单胞菌快速检测间接eLiSa法的建立吴斌,wuBinHttp://

石斑鱼苗种期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林克冰,方琼珊

基于GiS的福建省自然保护区多媒体电子地图集的设计与实现莫好容,moHao-rong

GpS技术在海洋测绘中的应用游远新

欧鳗黑仔苗在不同盐度条件下生长效果的比较田田,袁重桂,阮成旭,tiantian,YUanChong-gui,RUanCheng-xu

驼背鲈人工育苗技术初探黄进光,李活,HUanGJin-guang,LiHuo

不同饲料形态对牙鲆摄食的影响林建斌,李金秋,朱庆国,宋国华

可口革囊星虫对海水盐度耐受力的初步研究陈慧,陈武,林国文,陈庆璘,CHenHui,CHenwu,LinGuo-wen,CHenQing-lin

湛江等鞭金藻培养基和培养方法的优化刘东超,谭金顺,蓝露萌,周银环,LiUDong-chao,tanJin-shun,LanLu-meng,ZHoUYin-huan

投饵量影响方斑东风螺幼螺生长的初步观察郑养福

菲律宾蛤仔大水面人工育苗技术翁国新

发展福建省罗非鱼加工的探讨郑小鸿

关于公共财政对基础设施投资机制的探讨福建水产陈思增

福建海区渔业资源利用现状浅析张壮丽,叶孙忠,张澄茂,方水美,ZHanGZhuang-li,YeSun-zhong,ZHanGCheng-mao,FangShui-mei

闽东北外海假长缝拟对虾时空分布和生物学特性叶泉土,黄培民,叶孙忠,YeQuan-tu,HUanGpei-min,YeSun-zhong

浅谈闽南-台湾浅滩渔场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陈方平,CHenFang-ping

福建海区单拖渔业现状浅析黄培民,HUanGpei-min

厦门同安湾硅藻赤潮与理化环境条件的关系研究吴立峰,wULi-feng

陆源污染物对龙江入海口水域环境质量的影响评价祝立,ZHULi

罗源湾氮磷营养盐变化状况分析郑小宏,ZHenGXiao-hong

水产养殖中使用氰化钠毒杀敌害生物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探讨庄宏儒,ZHUanGHong-ru

动物性食品中有机氯农药多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席英玉,XiYing-yu

黄鳍金枪鱼背部肌肉的营养成分及评价洪鹏志,杨萍,曾少葵,章超桦,HonGpeng-zhi,YanGping,ZenGShao-kui,ZHanGChao-hua

河豚鱼烤鱼片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刘智禹,LiuZhi-Yu

鱼蛋白水解及脱苦方法研究进展赵梅,吴成业

国内外水产加工研究动态许燕燕

关于应对鳗鱼养殖药残问题的探讨陈炳颖

水源水处理技术在九孔鲍苗种生产中的应用研究黄健,HUanGJian

漳州破灶屿网箱养殖区斜带髭鲷无公害养殖试验曾庆民,张英武,钟硕良,叶玫,郑惠东

真鲷的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技术初探胡荣炊

香鱼人工育苗饵料系列及其投喂技术潘丽萍

紫菜升降式养殖技术王忠民

鮸鱼苗种培育技术试验林国文,谢书秋,LinGuo-wen,XieShu-qiu

蓄水养蚶高产技术苏仰源

海水养殖彩虹鲷的生产试验余秀英

深水网箱鱼群监测仪换能器转向驱动机构的设计王辉荣

试述渔业科技档案的管理与应用刘佳丽

长乐市海洋资源管理的问题分析与建议福建水产李召利

沙地循环水健康养鳗模式设想邱守勋

浅谈罗源湾长毛对虾放流增殖现状与保护对策王在文

水产养殖的水质化学处理发展前景李淑惠

网箱养殖区海流观测王辉荣

药浴给药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在欧洲鳗鲡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余培建,YUpei-jian

大黄鱼网箱养成阶段的主要病害与诊治郑尧兰

夏季高温导致鱼病暴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刘福林

尼罗罗非鱼鱼糜凝胶特性试验吴云辉,wUYun-hui

有害费氏藻(pfiesteria)的研究进展林旭吟,杨军霞,李扬,吴云辉,LinXU-yin,YanGJun-xia,LiYang,wUYun-hui

动物性食品中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福建水产钱卓真,QianZhuo-zhen

海洋药物的研究新进展曹爱英,吴成业,Caoai-ying,wUCheng-ye

有害有毒赤潮的研究与防治对策黄美珍,许翠娅

水产生物辐射诱变育种研究进展张齐斌,ZHanGQi-bin

浅谈闽江流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郑炳锋

智慧渔业水产养殖方案篇3

关键词:吴歌;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

一、吴歌各歌区的共性

苏州地区是吴歌产生发展的中心,口口相传,代代相袭,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主要有吴江芦墟山歌、常熟白茆山歌、张家港河阳山歌、相城区阳澄渔歌四大嫡系以及白洋湾山歌、胜浦山歌等重要分支。

山歌流传甚广,但并非专属某一地区,正如民间文艺家姜彬所说“吴语地区的山歌和本地的生产条件密切地结合着,地形和生态环境的区别形成了各地不同的山歌区,每个歌区形成了自成特色的歌唱形式和风格,但从整体上来说,吴语地区的地理结构、生产条件、语言基本上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歌调和语言风格的地方特点”。因此,各区域的山歌就是一根藤上的瓜,像在一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一样,同呼吸共命运息息相关。

二、吴歌当今的生存环境保护

吴歌,作为江南水乡民间艺术瑰宝、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以来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吴歌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当今面临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新形势,苏州城乡一体化已晋升为部级试点,根据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江苏省苏州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近期目标,按照1个中心城市、4个副中心城市、50个镇,以及1500个左右规划保留村庄的要求,形成新的镇村体系和城乡空间布局。

以吴歌为代表的产生于农耕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工业化文明的冲突与矛盾普遍存在于吴歌的每一个歌区,“土壤”逐渐消失,保护传承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在2014年10月15日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讲话为我们的吴歌保护传承工作既指明了方向又赋予了时代新要求。

如何进一步切实有效保护好吴歌的自然生存环境,怎样在新的镇村体系和城乡空间布局中给吴歌提供一个新的生存发展空间,让吴歌在各歌区焕发出新的生机充满新的活力,确是值得大家共同深思、探讨并施之有效措施的重要议题。

自然生态环境是吴歌赖以生存的前提,反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山歌原生态生存大环境整体缩水是当今现实,也无法回避。但区域性原生态小范围歌区就像散落的珍珠一样还大量存在。建立吴歌的原生态保护基地是当务之急,其中尤其是传统村落的保留显得更为重要。就像民俗专家沈建东老师所说的那样“传统村落是我们民族传承千百年的文化生活痕迹”。能使生活在该区域的人、物和环境处于固定的生态关系中,从而较完整地保留社会的自然风貌、生产生活用品、风俗习惯等文化要素。依赖于背景环境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载体,吴歌也就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吴歌这一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

三、江苏省级非遗名录--阳澄渔歌生存环境保护初步做法

苏州市相城区相城区阳澄湖镇早在2009年就被苏州市列为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23个先导区之一。为此,我们花费一年多时间跑遍阳澄湖镇十个行政村的大部分自然村庄,深入到寻常百姓之中,一方面抓紧做好探访造册登记民间老山歌手具体数量、采录整理山歌遗存资料工作,另一方面实地了解掌握山歌的主要集聚区及具体分布状况、主要传唱形式等第一手情况后,于2011年初形成书面材料汇报镇党委政府,得到了领导高度重视并及时把“怎样留下一方水乡净土保一方传统特色文化给子孙后代”总体设想纳入到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整体规划中。到2013年,已明确落实了近60个民风民俗淳朴、传统文化底蕴良好、民间文艺基础浓厚的自然村庄作为保留村庄。其中,包含了通过实地调研论证、均衡分布在全镇各区域内主要山歌的自然村落:1、位于镇东北部拥有170多户700余人口的下良湾;2、位于镇北部,历来有隔河对山歌传统,拥有160多户650余人口的岸头郎和拥有150多户500余人口的吴家浜;3、位于镇西部拥有近210多户770余人口的北家浜、陆家浜、陈家湾等为代表性农耕山歌区的自然村庄。

尤为可喜的是,位于阳澄湖西岸湾渔家风貌浓厚的400多户人家、1200余人口,几乎过半人家还在从事养蟹捕鱼、渔具制作等各类渔业劳动且都会来上几句山歌(俗称:山歌窝),也是被吴歌协会马会长实地考察论证为阳澄渔歌主要发源地之一的河底自然村,以及临阳澄湖西岸边总共有350户1300人口的南大、竖头港等六个自然村庄一同列入保留村庄范围内。同时,占地30000多亩的阳澄湖镇部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约三分之二以上的面积为人工养殖大闸蟹、清水虾及各类淡水鱼,近三分之一面积为稻麦油菜、瓜果蔬菜种植区和观光休闲农业区。部分农民还在农产园从事各类农、渔业生产劳动,基本保持了传统的劳作方式和生活习性。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自然村庄的保留,现代农产园的建立,使得农耕与渔耕文化存在于一种更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成为该地区以阳澄渔歌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良好的生态保护基地。

可以这么说,2009年是阳澄湖镇城乡一体化启动之年,也是阳澄渔歌保护的关键之年。抢抓机遇,变被动为主动出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赢得先机,抢救性保护传承工作得意有条不紊展开,也为阳澄渔歌的保护传承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吴歌的活态传承保护

4.1、阳澄湖大闸蟹养殖成功模式的启示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阳澄湖区域乡镇企业方兴未艾,随之而来的是水环境等严重污染问题接踵而至。主要以清澈水资源而赖以生存几千年的阳澄湖大闸蟹等特种水产品濒临绝境。但聪明勤劳的阳澄湖人,凭着智慧一边抓紧治理阳澄湖水质,一边尝试选择水质量可控制的局部水面进行围网式养殖、临近内河内塘放养式养殖、开挖蟹池塘养式养殖,均获成功。到后期竟然成功建立了蟹苗培育基地,硬是探索出了一条大闸蟹人工养殖之路,使阳澄湖大闸蟹产业得以空前辉煌,并辐射带动了太湖地区、江苏兴化、高邮等地的螃蟹产业。

吴歌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活态传承难题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闸蟹生存状况本质上是相同的。

4.2、放养式传承保护

整体规划保留的自然村庄、农耕渔耕自然生态环境就是吴歌的“水资源”,散落在各村落内的民间山歌手就像一只只大闸蟹。自然环境、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地方色彩的民风民俗是吴歌生存的土壤。

不同于过去的是,随着政府对社保、医保等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百姓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开始更多追求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唱山歌除了日常劳作解乏、增添情趣之外,更多用于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生活、传统祭祀、庙会等信仰寄托。而这些活动往往是成群结对的,少则几人、多则十来人甚至几十人上百人,形式随形势而变,但吴歌性质没变。

据不完全统计,阳澄湖镇有各种民间团队40余支近千人,其中山歌手不乏上百人,形式多样的民间文艺活动恰恰就是山歌一代代传承的主要方式。传唱的内容也随形势变化而变化,例如一首《老来生活像蜜糖》山歌:

嗨……

我伲老人心里爽,

轻轻松松山歌唱,

生活样样有依靠,

政府项项来担当。

嗨……

我伲老人好风光,

快快乐乐游四方,

共产党赛过亲伲子,

老来生活像蜜糖。

这首山歌虽然语言朴实,但真实体现了老百姓美好生活和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我特地询问过多位传唱者山歌的作者是谁,都说不晓得也不在意,关键是道出了心里话,蛮有意思,就这样大家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唱开了。由此可见,只有来源于生活扎根于民间的山歌才能自由自在地传唱。

4.3、精养式传承保护

所谓精养式传承保护,就是在放养式吴歌传承保护群众基础上,组建成立各种山歌班子,也等于开挖一只只“蟹塘”。我们注册登记成立了以文化站指导的“阳澄渔歌演唱团”;主要社区、行政村层面成立了“阳澄渔歌演唱队”;民间自由组成了多个“阳澄渔歌演唱组”;吸纳吴歌爱好者参与到团、队、组活动中来,定期举办各类渔歌演唱活动。团级层面主要负责收集整理渔歌资料、建立渔歌档案;二度创作吴歌节目,推陈出新,打造既有吴歌底蕴又符合现代人审美观点的亮点节目,积极参加区、市级以上群众文艺活动,同时,通过整理出版阳澄渔歌第一、二集、制作吴歌音像资料,电视等大众媒体多渠道宣传,让更多的人认知喜欢吴歌,以扩大吴歌影响力;队、组级层面主要在开展好基层吴歌活动的基础上,举办镇级吴歌演唱、比赛活动,营造好唱吴歌的氛围。全社会多层面精养式传承保护能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吴歌的传承中来,推动吴歌不断传承发展。

4.4、苗圃式传承保护

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苗圃式传承就是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中普及吴歌。把吴歌编为乡土教材,让孩子了解吴歌,开办唱吴歌兴趣班,让孩子喜欢吴歌,设想至少每个学生都可以唱上几句,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吴歌切实做到代代相传。

智慧渔业水产养殖方案篇4

关键词:印第安人;原始生态智慧;自然中心生态伦理;梭罗;克罗农

中图分类号:X17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254(2016)01-0030-05

onthenaturecentricecologicalethicofprimitiveCivilization:

aCaseStudyofResearchesbythoreauandCronononindians

JianGYing

(DepartmentofCollegeenglisheducation,YunnanUniversity,Kunming650091,Yunnan,China)

abstract:Beinganaturecentricecologicalethicinnature,theprimitiveecologicalthoughtandwisdomofnewenglandindianshaveprofoundimplicationandmodernsignificance.thisnaturecentricecologicalethicformedonthebasisofthespecialwaysindiansinteractedwithnature.itincludedtheethicalnormsandcodesofconductderivedfromsimpleexperienceofprimitiveecologicalwisdomandethicalbeliefsexpressedinprimitivereligiousfaiths.incontrasttothemodernhumancentricethic,themodernsignificanceofthisnaturecentricecologicalethicstandsoutprominently.itmaintainedtherespectiveindependenceofmanandnature,andfreedmanfromhisoppositiontonature.italsomadetherichculturallifeofprimitiveindianspossible.thisnaturecentricecologicalethiccanbecomethevaluablethoughtassetforbuildingecologicalcivilization.

Keywords:indians;primitiveecologicalwisdom;naturecentricecologicalethic;thoreau;Cronon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一书出版,开启了现代环境保护运动,批判工业文明的思潮兴起,并延伸到对农业和原始文明的重新审视。人们发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原始时代总体是和谐的,在农业时代既和谐又对立,在工业时代对立发展成危机。于是,出现了赞美原始文明的观点。对此,理性评论者保持了科学的分析态度:“如果说我们必须走出现代文明而走向生态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必须是继承了现代文明一切积极成果而又避免了现代文明致命弊端的更高级、更复杂的文明。原始文明的种种优点也可为生态文明所吸取,但生态文明绝不是原始文明的简单重复。”[1]笔者同意这段分析的基本观点,所要补充是:原始人类的生态意识和智慧本质上是一种自然中心生态伦理,生态文明在吸取原始文明的种种优点时,应当注意吸取这份宝贵的思想资源。本文拟以美国19世纪中期作家梭罗和20世纪后期环境史学家克罗农对美国新英格兰印第安人原始生态的研究为例,揭示原始文明时代自然中心生态伦理的产生基础、内容和现代价值。

一、原始文明自然中心生态伦理形成的基础及其内容

(一)自然中心生态伦理产生的基础:原始印第安人与自然交往的特殊方式

梭罗和克罗农在反思农业和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发现了这种独特交往方式。梭罗生活的19世纪中期,上距英国清教徒在新英格兰建立第一个殖民地已经二百多年,距离独立战争也已七十多年,于是,印第安人存在了数千年、但已经濒临灭绝的原始生态系统,殖民者创造的农业生态系统,独立战争后迅速膨胀的工业生态系统都共时性地呈现在梭罗眼前,使他的生态研究一开始就是在三种文明形态的比较中进行。梭罗在《日记》中写道:“整个文明化的国家,在某种程度上已变成一个城市,而我是一个可怜的市民。我最感兴趣的是原始自然……使我懊恼的是,我听说,我获得和阅读的只是不完整的稿本,我的祖先们已经把开头的几页和最主要的段落都撕掉了,一些部分被删改得支离破碎。想到一些神人之子已经先我而来摘取了最美的星辰,令人怅然。我希望认知的是完整的天空和大地。”[2]梭罗用原始自然来对抗恶性膨胀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鄙弃城市化带来的文化的同质性。他致力于追问这种变化的根源,并且力图还原原始自然的全貌。他发现印第安人与自然交往的方式有其优越之处:“印第安人同自然的交往至少是这种容许双方有最大独立性的交往。如果他在自然界中有几分像陌生人,那么这园丁(指白人农场主――引者)就太像个熟人了。后者同女主人的亲密有些庸俗、卑污,而前者同女主人保持距离则体现某种高尚和纯洁。”[3]48-49印第安人与自然的交往方式保持了原始自然的完整,与原始自然有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生关系。

一百多年后,世界性环境保护运动方兴未艾,美国环境史学异军突起,克罗农重拾梭罗的话题,研究印第安人原始时代至19世纪初期的新英格兰生态。他说:“在新英格兰殖民地,曾有两组人类群落,同时也是两组生态关系在那里相遇,一个是印第安人,一个是欧洲人。他们很快就融为一个单一的社会,但在这个融合过程中,新英格兰的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致印第安人早期的那种与环境互动的方式已不复存在。”[4]12克罗农也承认,他所谓“融合过程”其实是欧洲人征服印第安人的过程;与景观变迁和生态衰退相伴随的,是印第安人与环境互动之独特方式的消亡。梭罗和克罗农的研究还原了这种正在消亡的独特方式,并且表明这是一种适应原始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生态周期的交往方式,是原始生态智慧即自然中心生态伦理产生的基础。

1.生产活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并以环境承受力为限。人与自然交往首先通过生产活动进行,在这方面,印第安人的原始生态智慧表现在:对新英格兰的生态系统有深刻认识,采集―鱼猎、农业活动都遵循生态规律和周期,在自然环境和资源承载力的阈限内进行,并且留给自然休养生息的时间。

新英格兰属于北美温带生态系统,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有丰富的动植物群落。这个自然生态系统随四季气候变化而产生生态周期,春夏秋出产丰裕,冬季萧条。与自然生态周期相适应的是印第安人生产活动的流动性[5]。由扩大的亲属网络组成的村落,“是印第安人借以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的中心”,“按照社会和生态需要解体和重组”[4]31-32,便于流动迁徙。“村庄地点的流动性以及在各种食物源地之间的转换减轻了对生态系统任何特定部分潜在的滥用,总体上保持了较低的人口负担。”[4]40由此,人的资源利用没有超出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自然有了恢复的时间,保持了原始自然的完整性。

2.生活活动遵循自然生态周期并以生产流动性为要。人与自然的交往也通过生活活动进行。在这方面,印第安人的生态智慧表现在:围绕生态周期和生产的流动性安排生活,生活方式简朴,衣食住行就地取材。

印第安人的住房是适应生产的流动性,根据在几个小时内可以拆卸和移动的需要而设计的棚屋,木质框架,树皮墙面,地面敷设菖蒲制作的草垫。“工具财产轻便而易于携带,或随时可以丢弃,需要时在新的地方可以重新制作。”[4]32印第安人的水路出行工具是独木舟,服饰的材料也取自自然。夏季和春季,物产丰裕,但印第安人并不竭泽而渔,并且只为冬季储备适量食物。“通过保持低人口密度,冬季的食物短缺可以保证春天时的资源丰裕,从而维护了人与生态系统的总体稳定。”[4]34-35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印第安人的生活活动也有破坏生态环境的一面。由于缺少科学知识,印第安人迷信大火,在其营地,无论冬夏,大火终夜燃烧,耗尽附近薪柴,造成大面积无树木的光秃地带。因为印第安人人口密度低,造成的环境破坏也只是局部性的。

在一些论者看来,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对低下,面对严酷的大自然,原始人类只能消极地适应环境,依赖自然的赐予,过着简陋的生活;世界上各原始民族普遍具有的生产生活的流动性,这是原始人的无奈之举,无所谓生态智慧。不可否认,印第安人生产生活的流动性确有被动和无奈的因素,除了食源和地力耗尽外,无法处理的垃圾问题也迫使他们迁移营地[6]。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原始人类的思维能力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最终产生了生态智慧。在原始社会的长期发展历史中,原始人类改进生产工具,发展社会组织,提高思维能力,并且取得一系列重大的发明创造,从中结晶出生态智慧。梭罗和克罗农的研究科学地证明了印第安人原始生态智慧的存在:第一,印第安人生产生活活动建立在对生态规律的深刻认识之上。他们流动的采集―鱼猎活动准确地把握住了生态周期,“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对其他物种的栖息地和生态有深切的了解,而这正是英国人发现自己所缺乏的知识”[4]31。第二,印第安人与自然的交往,有适应自然、依赖自然的一面,但也有能动地改造自然的一面。例如,新英格兰南部的印第安村落每年春秋两次大面积焚烧村落周边森林[7]。其生态效果是:植物疾病和害虫被消灭,草类植物生长茂盛,为大部分野生物种创造了理想栖息地。“那些猎取动物的印第安人不仅仅收取了大自然‘不用播种的恩惠’;在某种重要意义上,他们所收获的食料是他们一直在有意和有效的活动中创造出来的。”[4]43研究者认为印第安人在一定程度上开发了北美大陆,并有独特的农业技术,“印第安人不但在森林中开辟了无数耕地,而且还有他们的农作物和种植方法”[8]。综上所述,印第安人作为主体,有深刻认识生态系统规律的认知能力,也有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再塑和控制生态系统的实践能力;在他们与自然交往的独特方式基础上产生了遵循生态规律和周期的生态智慧,亦即自然中心生态伦理。

(二)自然中心生态伦理的内容:生态智慧与原始宗教

1.生态智慧。印第安人与自然交往的方式所产生的生态智慧,是自然中心生态伦理的朴素经验形态。“智慧又称智力,《辞海》把‘智慧’定义为,主体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人通过实践,认识客观事物,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智力,增长智慧;智慧又指引人开拓实践的新广度和深度,取得实践的成功。原始印第安人与自然的交往是人与自然的互动,是人与自然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是认识自然和改变自然的实践活动,其在数千年中形成独特的交往方式,成功地保持了印第安人的生存繁衍和原始自然生态的稳定,培育了印第安人的原始生态智慧,即认识自然并处理与自然矛盾的能力、经验和方法。生态智慧有其内部结构:在对自然的科学认知基础上,积淀着经验和技能,但其核心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行为规范,使印第安人在生产生活活动中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周期,爱惜自然资源,不竭泽而渔。

2.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是自然中心生态伦理的信仰体系形态。原始宗教是在印第安人与自然交往的特殊方式基础上产生的、以自然崇拜为核心的一种文化现象。印第安人“认为他们的始祖是从动物或无生物变成男人和女人的,这种动物或无生物即成为他们氏族的徽志”[10]174。例如新英格兰印第安人的一支摩黑冈人的三个氏族,图腾分别是:狼、龟和火鸡[10]168。原始人通过图腾崇拜一方面表达了自我意识,即人是与自然万物不同的新物种,因而与自然相对立;另一方面,又认同自然万物是人类生命之源,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是由万物演化而来的,因而与自然相统一。这样就有了崇拜自然的神圣性,支配着印第安人的宗教仪式、节庆等文化活动及生产生活活动。由于原始宗教从世界观角度对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给予定位,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总体规定,因此它同时也是一种伦理信念体系,在印第安人那里本质上是一种自然中心生态伦理。

二、原始文明自然中心生态伦理的现代价值

以原始生态智慧和宗教形态存在的自然中心生态伦理,在保持生态平衡和塑造印第安人的社会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在与19世纪新英格兰的人类中心观念的对比中彰显出其多方面的价值。

在新英格兰,除了印第安人的原始生态系统之外,还存在着殖民者的农业生态系统、美国人的工业生态系统,后两种生态系统所体现的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小林恩・怀特认为,基督教的人类中心主义是“我们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11]。圣经《创世纪》就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上帝根据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人类拥有道德上的唯一性,且由上帝授意支配和控制自然。英国清教徒和独立战争后的美国人,就是依照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采取征服的态度,以人类利益的名义对自然进行无情的掠夺;工农业生产取得巨大物质成果,但自然生态系统开始衰退。数千年前印第安人对自然的科学认知及他们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技术,已经被农业和工业文明所远远超越,成为一种原始文化遗存。但是,他们的自然中心生态伦理,在生态系统衰退的背景下,相对于农业和工业文明的人类中心生态伦理,却显示出某种合理性与优越性。新英格兰两种生态伦理的鲜明对比,把印第安人自然中心生态伦理的现代价值彰显出来。

(一)保持人与自然的各自独立

自然中心生态伦理,保持了印第安人和自然各自的独立性,而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则使殖民者和美国人难以走出征服自然与遭受自然惩罚的困境。梭罗指出,印第安人“暗淡的森林生活、小心翼翼的独立性和孤寂使他维持了与自己本土神灵的交流,而且他一次又一次被允许同大自然进行珍贵而奇特的交往”[3]48。这种珍贵而奇特的交往,包括与本土神灵的交流,都不是愚昧,而是遵循生态规律和周期,不越出生态阈限,对自然的神圣性保持敬畏,其结果是保持了原始自然的完整和印第安人的繁衍,也保持了人与自然各自的独立性。人类中心主义带来的后果则与此大相径庭。殖民者和美国人对自然采取征服和掠夺的傲慢态度,违背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使他们屡屡遭受自然惩罚,甚至危及生存。17世纪殖民者初到新英格兰,对当地的生态周期缺乏深刻了解,以为这里物产四季一样丰裕。因此,“既不种植玉米,也不捕鱼,但却热衷构建幻想中的城堡,各种要塞,浪费了大量的捕鱼时间”[4]30。由于没有粮食储备,新英格兰半数清教徒没有熬过第一个严冬。这是自然对忽视生态规律的殖民者的第一次惩罚。但是,殖民者并没有从此改弦更张,而是变本加厉,在发展工农业的同时,造成生态系统大规模衰退,森林资源枯竭状况在新英格兰最突出,土地的过度开垦和沙化在西部大平原地区最突出。梭罗辞世9年,1871年,滥砍滥伐引发威斯康星州森林特大火灾,夺去一千多条生命[12];20世纪30年代,大平原地区发生巨大砂暴,把成千上万的民众赶出家园,流离失所。这些都是大自然实施的惩罚。

(二)摆脱人与自然对立的困境并获得自由

自然中心伦理与原始部落制度相结合,使印第安人保持自由;人类中心主义伦理与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则使殖民者和美国人陷入不自由的困境。自由总是历史的和具体的。照理说,印第安人的社会组织、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相对低下,他们的自由空间应该不会比殖民者和美国人更大。但是,印第安人的氏族部落,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剩余产品,因而,也没有形成私有财产观念,这使他们摆脱了现代人深受其害的人欲和物欲之累;他们对自然的科学认识在局部上还停留在表面,但自然中心伦理却使他们在对待自然的总体态度上是明智和正确的。这就使他们从社会和自然两方面获得较多自由。与此相对照的是,殖民者和美国人社会组织程度高,但阶级压迫和剥削产生劳动异化(劳动的创造性本质丧失)和产品异化(本应占有产品的劳动者被产品所占有);劳动和产品异化赋予商品神性,导致商品拜物教,并且衍生出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这使殖民者和美国人丧失自由,拜倒在商品、金钱和资本脚下。他们对自然的认识在局部上比印第安人深刻全面,但人类中心主义使他们对自然的态度在总体上是不明智的和错误的。因此,他们从社会和自然两方面获得的自由反而比印第安人逊色。梭罗说:“印第安人的魅力在于他自由,从容地处于大自然之间。”[13]美国人过的是充满绝望情绪的生活,印第安人过的是自由的生活。因此梭罗转向印第安人的生态智慧寻求出路,在瓦尔登湖边实验自食其力的简朴生活。

(三)创造丰富的文化生活

自然中心生态伦理使印第安人享有充裕的可支配自由时间,去创造丰富的文化生活;而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则使殖民者和美国人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过着贫乏的文化生活。原始印第安人物质生活条件相对简陋,但自然中心生态伦理让他们顺应自然,按照生态系统的节律安排生产生活,获取生活资料,因此能在严峻的自然条件下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新英格兰北部采集―鱼猎的印第安人,“得到了自然的恩惠,‘过着少许劳动,但乐趣巨大’的生活”。而对于南部鱼猎―农耕的印第安人,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各种节日的季节”,此时他们聚集在一起,举行各种仪式和庆典[4]33,38。殖民者和美国人信奉人类中心伦理,对自然进行无止境的掠夺,以满足物欲,富人物欲膨胀,穷人深陷贫困泥淖,自由时间被挤压,文化生活相对单调贫乏。

在肯定印第安人生态智慧和自然中心生态伦理时,梭罗和克罗农都没有否定农业和工业文明的积极成果。梭罗认为:“尽管今天我们不会退化到去住在山洞或棚屋里,或穿上兽皮,但是,对人类发明和工业所提供的种种好处,虽然要用高昂的代价才能得到,仍以接受为佳。”[14]396实际上,梭罗提出的问题是:人类的进步是否一定要以自然生态的破坏、人类自由的丧失为高昂代价?能否找到一条保护生态和人类自由的发展道路?他在思考这些具有现代意义的问题时,试图向印第安人的生态智慧寻找出路,这就主观地把原始自然中心生态伦理的现代价值彰显出来。

三、结语

印第安人的生态智慧本质上是以自然为中心的生态伦理,敬畏自然又保持人的独立性和自由。梭罗和克罗农的研究,只是个案,但具有普遍意义,世界许多民族都积累了类似的原始生态智慧。正如摩尔根所说:“印第安人的制度、技术、发明和实际经验构成人类纪录的一个部分,其价值特殊宝贵之处在于它们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印第安人本族的范围。”[10]iii摩尔根之言,值得我们深长思之,进而重视对原始文明自然中心生态伦理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卢风.生态文明新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0-21.

[2]tHoReaU,HenRYDaViD.theJournal(1837-1861)[m].newYork:nYReV,inc.,2009:372-373.

[3]亨利・戴维・梭罗.在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一周[m]//罗伯特・塞尔.梭罗集.陈凯,许崇信,林本椿,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4]威廉・克罗农.土地的变迁――新英格兰的印第安人、殖民者和生态[m].鲁奇,赵欣华,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5]HaRoLDCConKLi.anethnoculturalapproachShiftingagriculture[J].transactionsofthenewYorkacademyofScience,Seriesii,1954(17):133-142.

[6]wiLLiamCHRiStiemaCLeoD.FuelandearlyCivilization[J].americananthropologist,1925,27(2):344-346.

[7]emiLYwBRUSSeLL.indian-SetFiresintheForestsofthenortheasternUnitedStates[J].ecology,1983,64(1):78-88.

[8]拉尔夫・亨・布朗.美国历史地理[m].秦士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7.

[9]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9.

[10]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m].杨东莼,马雍,马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1]LYnnwHite,JR.theHistoricalRootsofourecologicalCrisis[J].Science,1967(155):1203.

[12]尼尔・R・彼尔斯,杰里・哈格斯特洛姆.美国志[m].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355.

智慧渔业水产养殖方案篇5

【关键词】养殖业;机械化;喂料车

畜禽养殖业是我国农业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极重要环节。畜禽养殖业可以为人类提供食物、畜力、服装原料,而且随着科技加工水平的提高,畜禽养殖业还成为了一些医药行业、轻工业的重要原料来源。养殖业作为农启工的中轴产业,它有着自身的发展优势。在畜禽养殖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产业的机械化程度也不断提高。大型机械的引入,改善了过去养殖的繁琐流程,使各个企业和养殖户深深地体会到机械带来的便利。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也是发展畜禽养殖的必然选择,真正实现生产经营规模化、生产手段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和生产服务社会化,是促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机械化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但对畜禽养殖业产生了一定的隐患,安全问题、技术问题、浪费问题以及劳动力的使用问题等,都在制约着养殖业的发展。

1、养殖场喂料车的分类及其特征

1.1渔业自动投料机。喂料车普及较为广泛的养殖业主要是渔业。渔业有一定的规模,而且喂料较为方便,现在使用比较多的喂料车为tS-75型鱼池自动投料机,该机主要由机架部件、电控系统、抛料装置等机构组成。适用于膨化料、硬颗粒料及软颗粒料等鱼、虾饲料的投放,能根据养殖面的大小和密度、不同鱼种和不同生长期来调节投料量,充分利用饲料,有利于鱼类的生长。使用该机不但节省人工,而且比人工投料节省饲料15%左右,有利于鱼类的生长。但是对于大型的畜禽类的喂养并没有实现如此大的规模,各种型号的喂料设备仍然还处于一定的研发阶段。

1.2畜禽业喂料车。目前研发的多种型号的自动喂食车正在填补国内动物养殖业机械化喂食的空白,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目前制约我国水貂、狐、貉、猪等传统养殖业规模化工厂化生产,效率低下、劳动力缺乏、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及饲料浪费等问题,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劳动力成本、避免了饲料浪费。市场上现有的喂料车有手推式和柴油机动力式。手推式喂食车较适宜老式貂棚的养殖户,不仅投料速度较快,行走方便灵活,无须转弯可直接倒车行走,解决了老式貂棚狭窄矮小转向不便的缺点,绿色环保,无噪音无汽油机燃烧造成的污染和异味,避免了对水貂、狐狸、貉的噪音和气味刺激。柴油机动力式喂料车采用了先进的电子控制分料技术,分料电脑控制系统设有人机对话窗口,多种可选喂料程序,一键式面板操作,方便设定饲料量,及进行料量统计。分料机构分料全过程电脑控制,饲料量预先设置,可恒量投料亦可差异化投料,避免了浪费。虽然各行业的喂料车都在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但也存在很多的不足,特别是畜禽类喂料车。

2、现有喂料车存在的问题

2.1能源动力问题。通过对于目前市场存在的喂料车各种参数的分析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喂料车采用燃油的方式作为车的驱动力。这样的方式存在很大的能源限制问题,不仅需要定时的对喂料车加油,更重要的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能源动力的不合理使用可能会给操作者带来一定的人身伤害,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同时增加了喂料车的成本,加大了用户经济支出。能源动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现有喂料车潜在的不足,需要在进一步优化喂料车的方案中,着重考虑能源动力模块。

2.2应用环境的适应问题。喂料车的应用环境主要是各种不同规模的饲舍,考虑到饲舍的喂养栏过道的宽度,以及饲舍过道的凹凸程度,这就需要喂料车要具有一定的减震结构。不同型号的喂料车对于路面情况的适应程度不同,这就存在用户在购买时,如何选购适合于自身饲舍工作环境的喂料车。虽然目前的喂料车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饲料浪费问题,但是又存在新的问题既是对料斗的清理,清理不彻底的话,也会对喂料车的应用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潜在的应用环境问题依然需要解决。

2.3技术人员操作可行性。人机产品间的交互是目前工业设计发展的一个主流,因此喂料车的可操作性即为技术人员与机器之间的交流。可操作性包含了用户体验、人―机操作等方面,目前市面上的喂料车在技术层面上的短板较少,但是在可操作性上仍需改进。比如:技术人员如何配料,怎样通过各种传感器更好的实现喂料过程,在下一步对喂料车的开发中是否仍然需要人这一模块的参与,喂料车的座椅是否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是否能够提供技术人员舒适的操作环境等等,合理的人机操作应是未来喂料车发展改良的着重之处。

3、设计分析

养殖场喂料车的设计需要投入大量硬件方面的支持,作为为养殖业生产服务的一部分,喂料车的硬件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智能化的操作系统将会整体的影响到喂料的效率和用户体验。对于大型饲舍而言,实现荆条有序的喂料方式非常重要。喂料车将会采用先进的电子控制分料技术,分料电脑控制系统设有人机对话窗口,多种可选喂料程序,一键式面板操作。分料机构分料全过程电脑控制,饲料量预先设置,可恒量投料亦可差异化投料,避免了浪费。投料速度可达3.3次/秒,料量统计功能为下一次的配料量提供可靠的参考。先进的电子监控技术―发动机电机传感器、过滤器堵塞报警传感器、分料器转速传感器。各种传感器的应用对保证液压系统的安全运行及分料系统工作的准确性都起着保障性的作用。液压无级调速行走机构(可提供多种行走速度―按用户所需)、液压助力转向机构,先进的技术综合运用能够很好的辅助分料系统实现行走过程中的准确快速投料。整机液压系统、电气系统的模块化设计,便于快速及时地维护维修。

对于现有喂料车出现各种问题的反思,如何让工业设计的思维融入到全新的设计中,将是未来整体车型的发展的趋势之一。不同车型的设计,适合不同规模的饲舍;料斗的放置、对于操作人员的保护、喂料车各部分之间的色彩搭配、操作平台的人性化改良、如何合理利用现有基础,对各部分进行合理分配;在能源使用方面,放弃现用的燃油动力驱动方式,改成电力驱动等驱动方式。在加工工艺方面,对于车体的侧围是采用冲压成型工艺还是采用冲击挤压的工艺;规整的三角玻璃窗是否可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等。这些因素都应成为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

总结

通过对我国畜牧业和养殖场喂料车现状的分析,不难发现市场对可以适合不同饲舍的喂料车的需求是巨大的。运用现有的技术以及全新的设计理念满足用户的需求,充分了解用户的心理变化。不仅要展现产品的外延,更重要的是让用户体会到该产品的内涵,通过个人的潜意识对喂料车的设计做出合理的评估。工业设计概念的融入,会带给养殖场喂料车一个全新的变革,满足需求的同时,展现设计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彭岳华.现代汽车造型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赵江洪,谭浩,谭征宇.汽车造型设计:理论研究与应用[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3]李振安.tS-75型投饲机的研制[J].渔业机械仪,1993(1).

[4]程振煌,梁业森.我国畜禽养殖业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J].当代畜牧,2009(1).

智慧渔业水产养殖方案篇6

看完《时代大决战》,震撼大方县喀斯特地质地貌突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产业基础薄弱,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群众生活困难。2015年,大方县仍有贫困乡镇24个、贫困村175个,贫困人口18万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2015年11月28日,“2015年福布斯500强企业”恒大集团承担起了结对帮扶大方县的重任。在全国政协的关心支持和鼓励下,省、市的全力帮助下,恒大集团与大方县聚社会之财,集全民之智,经过3年多来的不懈拼搏和不断探索,产业扶贫更加精准,脱贫效果更加明显。

主要做法及成效——

第一,大力实施“13555”产业脱贫工程,2万余人跳出“贫困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发挥贫困地区及主体自身“造血”能力是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恒大集团采取政府+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实施100个养殖基地、30个中草药种植基地、50个蔬菜种植基地、5个经果林种植基地和5个食用菌栽培基地的“13555”产业脱贫工程。大方县政府负责产业基地水、电、路等设施建设,恒大集团负责蔬菜大棚、牛圈等建设,合作社负责种菜、养牛等工作。1个贫困村成立1个农业合作社,在1户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根据土壤、气候等特征,按照“宜药则药、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宜畜则畜”的原则,从生态种养殖业入手,着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大力实施优质蔬菜种植、经果林种植、以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产业种植工程和大牲畜、生猪养殖工程。

第二,大力实施“产业扶智”工程,“苦工”变“技工”。2016年,大方县负责组织贫困户到培训地进行培训,恒大集团共投入500万元,举办计算机基础培训、天麻种植培训、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病虫防御技能培训、物业管理培训、酒店管理培训、厨师培训等培训55期,培训20800人次。“苦工”变“技工”,9500人在基地从事施肥、剪枝、防疫等技术工作,6200人在省内物业、酒店就业。一是基地封闭式培训。对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壮年贫困人口,集中到食用菌栽培基地、苹果种植基地、养牛基地,建立“运营·技术·推销·管理”全体系、“理论·实训·实习·就业”全流程培养模式,采取“半军事化”方式进行种养殖技术培训。二是讲堂教学式培训。对没有文化的青壮年贫困人口,集中到乡镇的讲堂或县城的酒店、宾馆,采取请专家、管理人员到讲堂、酒店、宾馆进行教学式管理常识培训,重点讲解物业管理、酒店管理等知识。三是田间地头培训。对没有知识文化的老年贫困人口,集中到蔬菜种植基地、天麻种植基地、经果林种植基地,采取二转手、手牵手、传帮带等方式进行种植培训,推动产学融合,做到学习就是务工,老师就是老板,强化农作物种植实践能力训练。

第三,大力实施产业“育苗”工程,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强基固本”。实施教育扶贫,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百年大计”。围绕硬件设施建设、师资培训、职业教育等方面,采取政府+企业+学校+贫困户的方式,实施产业“育苗”工程。是政府进行产业教育规划,恒大全方位补足产业教育资源缺口。2016年,大方县根据贫困学生人数,对全县产业教育进行了全方位规划。恒大集团在大方县投资新建小学3所、幼儿园5所、完全中学1所、现代职业技术学院1所,为今后孩子们拓展成长和发展的空间。恒大集团扶贫负责人强调:“留守孩子、困境孩子、孤儿的教育是产业扶贫需要重点解决的社会问题,绝不丢下每一个需要接受教育的孩子。”二是设立产业教育奖励基金。设立3000万元的产业教育奖励基金,每年评选300名优秀学生和200名优秀教师,每人每年奖励3000元。2016年,首批教育奖励基金150万元已向教师和学生发放。三是寻求智力帮扶提升师资素质。2016年,恒大集团与清华大学正式签约,清华大学在大方县实施教育医疗合作扶贫,将重点为大方县学校、医院提供远程教学、师资培训、干部培训等全方位支持。目前,已培训340名教师和管理人员。

第四,大力实施“易地搬迁产业扶贫”工程,打造“种植型+养殖型+服务型”三型扶贫产业。采取政府+企业+幸福新村+居委会+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恒大集团将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的贫困户搬迁到小城镇,建成10宜居、宜商的幸福新村,安置了500户贫困户2000贫困人口。大方县政府在恒大集团建设的10个幸福新村成立了居委会和产业合作社,并制定大方县易地搬迁贫困户种植型、养殖型、服务型“三型”产业扶持方案,将蔬菜种植、养牛、物业管理、酒店、厨师等作为易地搬迁贫困户就业产业。是大力发展易地搬迁贫困户“种植型”产业。恒大集团与大方县政府在移民安置点就近流转土地,建成20个蔬菜种植基地,1户易地搬迁贫困户配套两个占地面积240平方的蔬菜大棚,贫困户将蔬菜大棚入股合格社,贫困户与合作社共经营蔬菜大棚。同时,在基地内建立“微田园”农耕场所,满足45岁以上短时间内难以转型的搬迁群众的农耕习惯,让每一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业可就。二是大力发展易地搬迁贫困户“养殖型”产业。制定贫困户饲养优质肉牛脱贫致富方案,在“智慧产业扶贫平台”上建立“牛超市”,把优质西门塔尔和安格斯牛作为贫困户脱贫的重要产业。采取幸福村+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建成106个养牛基地,1户易地搬迁贫困户配套3头西门塔尔或安格斯牛,每头牛繁殖成活一头犊牛,恒大集团奖励2000元。引进中禾恒瑞集团建立肉牛饲养、收购、加式、销售产业体系。三是大力发展易地搬迁贫困户“服务型”产业。采取混合所有制形成,由恒大集团、大方县政府共同出资成立易地搬迁扶贫开发公司,唤醒移民安置点门面、房产等政府性资产。2016年,建成学校10所、商场7个、医疗卫生点5个,吸纳易地搬迁贫困人口129人从事商业零售、学校食堂管理和到医疗卫生点服务。同时,用扶贫资金入股物业公司、酒店等服务业,吸纳易地搬迁贫困人口7597人到恒大物业、园林、酒店等下属企业和战略合作企业就业脱贫。

从这些扶贫的效果来看有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一:创新举措,“精准”驱动出“实效”。扶贫,并非简单的捐钱捐物,而在于找到贫困地区的“贫根”,点穴治病,对症下药,药到病除。扶贫开发的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念好“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的“准字经”。恒大集团与大方县对贫困户进行精准结对帮扶、精准培训、精准发展产业、精准易地搬迁,并通过科技手段建立健全了扶贫工作的全过程精准管理体系。产业扶贫就是要在精准上下功失,应用科技手段建立健全扶贫工作的全过程精准管理体系,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抓,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推,促进扶贫模式既精又准,贫困户脱贫既精又准。

启示二:盯住短板,“扶智造血”强筋骨。劳动力素质偏低、技能水平不高、产业支撑乏力、生存空间狭窄,是贫困地区难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功能性障碍,不解决扶智造血问题,单纯输血无疑是杯水车薪。产业扶贫需要标本兼治,突出治本,有效增强贫困群众的“智慧”,才能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恒大集团在大方县政府的支持下,采取基地封闭式培训、讲堂教学式培训、田间地头培训,贫困户眼界拓宽、技能增强、收入提高。扶贫先扶智,产业扶贫就是要大力实施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实现输转劳动力、贫困家庭、新增“两后生”、中青年农业劳动力和自由创业者技能培训全覆盖,促进培训与就业创业无缝对接。

启示三:换“穷貌”,培育富民产业“改穷业”。精准扶贫,选准产业是关键。为了提升贫困户的“造血能力”,恒大集团在大方县的每个贫困村配置了蔬菜种植小区、养殖小区,持续壮大种养殖等富民产业。为了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方县民营企业家主动到贫困村担任“荣誉村主任”,依托恒大集团产业基地,利用当地优势特色资源,开展“一对一”帮扶,帮助贫困户发展养蜂、种植冬荪、猕猴桃、魔芋、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多元增收产业,贫困户收入大幅度提高。产业扶贫,就是要选准产业,采取民营企业家担任“荣誉村主任”、“百企帮百村”、“千凤还巢”等帮扶形式,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智慧渔业水产养殖方案篇7

苗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无文字的山地农业民族,在其以劳动歌、仪式歌、时政歌、生活歌、传说歌、情歌、儿歌等为主要内容的苗族传统音乐形态中,蕴含着五千年来苗族民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民间知识,涉及生物资源和信息、生产生活的经验和技术、民间社会政治管理等多种元素。可以说,作为最主要的苗族传统文化表达形式的苗族传统音乐,是苗族民间知识最集中的展现,是我们了解和研究苗族社会和文化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社会价值。正因如此,苗族传统音乐被誉为苗族的“百科全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古代苗族人民生活的瑰丽画卷”。[1]一、苗族传统音乐形态中的生物资源和信息苗族是一个长期生活在海拔400米至1000米山区的山地民族,由于生存环境上的有利条件,使得该民族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尤为丰富。据有关学者不完全统计,在各种类型的苗族传统音乐形态中提到的林木种类就多达上百种,其中尤以枫树(detmangx)和杉木(detjib)为甚。在《枫木歌》中,提到是枫树干首先生出了花妈妈———人类的母亲。蝴蝶妈妈“和水泡沫玩耍”,然后“得了一肚子的胎气”,“生下十二个蛋”,孵了10多年,人类的直接祖先姜央以及雷公、龙、象、水牛、虎、蛇、蜈蚣等各种动物才出生。这首关于人类起源的古歌,反映了苗族先民对自然的敬畏,至今在黔东南苗族中,仍有枫树崇拜的习俗。从选种、育苗、移植到山林管理乃至木材的习性和用途,在苗族传统音乐形态中都有详细而生动的描述。这些传统的物种学知识,对于我国乃至全世界珍稀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二、苗族传统音乐形态中的生产、生活经验和技术1.农业及林业生产技术苗族是一个山地农业民族,这就从根本上决定农业和林业必然成为苗族社会的两大基本特征,各种类型的苗族传统音乐形态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农学和林学相关的知识,为我们真实再现了苗族这一山地民族的生产智慧。例如,马学良、今旦译注的《苗族史诗•撒播种子》中唱道:“是谁来掘井,引水灌池塘?有个包金岔,掘井灌池塘。……有个包金昌,他引井水来灌塘。”[2]这里反映了苗族先民根据地形条件和水源情况合理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情形。此外,以贵州省黔东南地区为代表的苗族聚居区域,林业资源和林业生产知识异常丰富,享有“杉木之乡”的美誉,当地苗侗民族民众根据自然条件和物种特性创造的混农林生产技术,成为全世界混农林复合文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传统音乐形态中所呈现出的这些有关农学和林学等学科的民间传统知识,对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2.渔猎养殖经验渔猎养殖自古就是苗族社会重要的生产内容之一,稻田养鱼更是苗族等南方稻作民族的伟大创举,至今仍广泛存在于苗族、侗族的日常生活中。关于稻田养鱼和陂塘养鱼等养殖技术以及鱼簖、鱼笼、网捕、毒鱼、钓鱼等各种捕鱼方法,经常在苗族传统音乐中得到传唱。此外,由于山多林密,苗族居住地区的野生动物资源异常丰富,狩猎活动也因此成为苗族传统社会重要的生产方式之一。潘定智等主编的《苗族古歌•运金运银》中,多次出现狩猎的场面:养优起得早,上山捕捉鸟,看见金和银,朝着东方跑,粘膏都丢掉,媒子也不要雄天和友恭,骑马快如风,腰间佩竹箭,肩上扛长弓弯弓硬又硬,桑木来做成;弓弦直又直,用的老青藤[3]这里提到的粘膏、竹箭、长弓、弯弓等,都是苗族狩猎经常使用的工具,媒子则是捕鸟人专门驯养的一种用来帮助捕鸟的鸟。3.苗族医药知识苗族的医药知识源远流长,正如苗族古歌中所唱:“天地自盘瓠先开创,世日月分阴阳,神农黄帝创五谷创医药,世人称他是药王,汉族苗族都一样”。在苗族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千年苗医,万年苗药”的说法。据苗族传统音乐形态的记述,苗族人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根据药或形状特点的不同,将数百种苗族草药进行分门别类,并且每一种草药都有相应的苗族名称。此外,在苗族传统音乐形态中,还提到了擒、拿、按、摩、熏蒸、刮痧、拔罐等数十种苗医诊疗方法,这些独特的方法对于常见疾病甚至一些疑难杂症均有良好的疗效。正因如此,一些苗族药品和诊疗方法已经突破民族和地域的范围,被全国乃至世界医药界所采用,对这些苗族民间传统的医药知识进行整理研究,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民族医药的发展繁荣。4.生态学知识云雾、雷电、雨雪、冰霜等常见的气象学现象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自古就是苗族反复探寻和思索的问题,这在苗族传统音乐形态中有着普遍的反映。在《开天辟地歌》中,苗人从传说中的姜央开始,不断向前追寻人类的起源,最终认为云雾是人类和天地万物的起源,云雾生出传说中的科啼和乐啼两种大鸟,科啼和乐啼生出重叠在一起的天和地,最后剖帕挥斧辟开天地,进而产生了山川河流、虫鱼鸟兽等自然万物。从中可以反映出,苗族民众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已经对生态学所关注的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生命系统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是一种淳朴的生态学观念,这对于解决当下全世界共同面临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苗族丧歌《焚巾曲》中则表现了在苗族人民的心中,自然万物是有生命的,并且他们已经意识到了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性。当一个苗家人要离开人间和自然界时,他请自然万物“坐下”,并一一道别。这是对自然的尊重、依恋和热爱,认定自然界是永存的,可以世代养育人类,而人不过是过客而已。三、苗族传统音乐形态中的社会政治管理智慧在歌唱中完成“司法”,在歌唱中实现社会管理,是苗族社会政治管理智慧的独特体现。以鼓社(jangdniel)和议榔(ghedhlangb)为代表的社会组织,以贾理(jaxlil)和榔规为代表的民间“习惯法”,以及以理老(heudlul)为代表的“习惯法”执行者,共同构成了苗族传统社会组织结构和“司法”的完整体系,其中的法律法规都是以传唱的形式保存的,而“司法”的过程也是通过理老的歌唱完成的。苗族古歌中有一个土地纠纷的具体案例。#p#分页标题#e#“为这为那,天响地动,为抢田边地角响,为争边界石桩闹。……,恨来恨去,恼来恼去,……,恨那抢田角,憎那占土坎;……,恨那抢田,憎那夺地。我的黑泥田,我的肥泥土,祖宗耕耘九代,占人十代地种。……,他心长刺,他胆生毛,心狠占人山,意恶抢人田,夺人九代田耕,坏人贼心,夺田抢地,……,昨天你抢田耕,今天你抢地种。索还我祖田,收回我旧地,是据古理,并非新词。天地正直,讲给天听,我依古理,捞不会伤。”这一纠纷经寨老和理师调停未果,只好求神灵来裁判,采取“捞汤”的办法解决。“你身不听老人言,你心不服理师讲,以长斧来判,用天油熬粥”。比如,各地的鼓社祭中,大都有踩鼓、吹芦笙和杨家打牛同马家不一样,要打‘门槛脚’?”各家给出的答案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我们姓就是这样”“、他们是他们、我们是我们”。从这个简单的案例中体现了“白苗”内部在丧葬仪式的展演过程中族群和家族两个不同维度上的双重身份认同层次。当面对外族群“他者”时,我们看到的是丧仪在族群认同的表达上所呈现的显性一面,表层下的家族身份与认同往往处于一种被忽略的隐匿状态。然而事实上,在其族群内部的深层语法结构中,相对稳定的丧葬仪式经过数代的反复展演,不断强化和巩固的是家族内部的凝聚与彼此认同。纳日碧力戈教授曾谈到:人永远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象征的、想象的、不在场的世界,一个是物质的、亲身的、在场的世界,而世俗信仰将这两个世界观联系起来。[4]“白苗”族群的丧葬仪礼正是在大量的符号与象征中使族人相信亡灵与祖灵不断地得到安抚,而整个社会的各种关系也在这一过程中被重新均衡与建构。

智慧渔业水产养殖方案篇8

【关键词】印度尼西亚中国海洋经济合作海上丝绸之路海洋战略

【中图分类号】F114.4【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纷纷调整海洋战略,制定海洋发展政策,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尼70%以上的国土面积为海洋滩涂,每年经济潜力可达1.2万亿美元,约等于2012年国家财政收入的10倍,可吸收的投资超过255亿美元。目前,印尼的海洋资源收入约等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2%,印尼政府也正在制定并实施海洋综合管理计划,积极推动“蓝色经济”,整合政府资源,加强中央、地方政府的统筹协调,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海洋综合开发,保持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

印尼推出多项政策措施,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印尼2000年正式成立了海洋与渔业部,在健全机构的同时,逐步开始从整体上考虑海洋政策问题,制定新的海洋发展战略,朝着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迈进。

加强水产养殖,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渔业是印尼国民经济主要部门之一,2010年印尼渔业出口创汇达60亿美元,2011年渔业产值占印尼GDp的3.5%。印尼是世界第七大渔业国,仅次于中国、秘鲁、日本、智利、美国和印度。苏门答腊东岸的巴干西亚比亚是世界著名的大渔场,勿里洞沿海产海参,马鲁古群岛沿海产珍珠,马都拉岛沿海产海盐。政府正计划投入更多资源发展渔业,以振兴国内经济,应对全球日益激烈的渔业竞争压力,保持印尼的世界渔业大国地位。

印尼国土面积的2/3是水域,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目前只开发利用了不到10%,仍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印尼政府重视渔业,并从资金、技术和政策上推动渔业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印尼的渔业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近海捕捞技术成熟,远海捕捞量持续增加。2010年的鱼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达到1083万吨,比前一年增长10.29%①,2011年为1226万吨,2012年印尼海洋渔业产量达1526万吨,超过1487万吨原订目标,创历史新高。其中,海洋捕鱼581万吨,增长7%;海水养殖鱼产量945万吨,增产35%。2013年,印尼渔产品捕捞产量1956万吨,养殖产量1370万吨。②2015年渔业生产指标2239万吨,比2010年的产量提高106%。③

渔业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印尼海产品出口创汇。2012年,尽管全球经济放缓,但印尼海产品出口创汇39.3亿美元,渔业方面享受的贸易顺差达5.2亿美元。2013年,印尼渔产品出口41.9亿美元,已成为印尼大宗出口商品。④而且国内的渔产品消费量也大增,每年每人约达35.62公斤。未来,印尼海洋渔业部将加强国际合作,力争在以下五方面取得新进展:确立渔业优先发展项目;引导印尼企业积极争取外国投资;加强人力资源培训和管理;加强渔业经济宣传并争取社会支持;加大国际合作力度。按照印尼海洋渔业部中期发展规划,印尼争取在2015年跻身世界渔业生产出口大国行列。

力推造船成为竞争性产业。印尼国内拥有250家大型的船舶制造企业,主要分布在廖内群岛的巴淡地区、楠榜省的坦哥目斯县和东爪哇省的南望安县,印尼造船业的发展状况很不错,能够生产、维修各种类型及容量的船只。本地造船厂能建造5万载重吨(Dwt)的船只,修理15万Dwt船只,印尼造船业年产能达到80万Dwt,修理能力达到1千万Dwt,目前仅有巴淡地区的船厂正在发展制造7万Dwt船只的设备。印尼国内正在计划建造3000~5000艘150~200载重吨的挖泥船,在渡船和油船、Lnp船等其他船舶方面也有很大的需求。长期以来,印尼对造船业进口零配件征收10%的增值税,而对船舶进口免征进口税,这对印尼国内造船业的造船积极性构成重大冲击。为了鼓励和推动国内船舶工业的发展,以实现2015年全年建造500艘船舶的目标,印尼政府将为国内船舶企业提供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印尼工业部将采取两项措施,一是为进口部分船舶零配件提供免征增值税优惠,以减少国内造船厂的生产成本,提高国内船舶竞争力;二是把船舶建造列为基础设施工业,实施更低税率。同时,为加快发展和振兴印尼的造船业,业者呼吁,除了已有的财政激励措施外,印尼政府还应该降低贷款利率,取消对本地船厂征收的10%的增值税;另外,由于地价较高,本地船厂生产用地无法保证,印尼政府应为本地造船厂建设专业造船工业区。

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海洋油气开采业,在当今世界面临日趋严重的能源危机的情况下,成为增加能源供应的新途径。印尼已把油气勘探、开采的重点转移到了海上,海洋石油天然气的产量所占的比重将不断增加,成为油气产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石油公司在2013年统计评论会上表示,印尼目前石油储藏量为37亿桶,仅占全球已探明储量的0.2%,为世界第28大产油国,印尼能源消耗十分依赖石油并且未发现大储藏量的油田,印尼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根据当前开采速度,印尼石油将在未来11年内耗尽。⑤根据印尼国内估计,其石油储藏量不超过40亿桶,每天开采84万桶,只够用10年而已。天然气储藏量103万亿立方英尺,虽然更多,但也只够用35年。⑥为了增加油气储藏量,印尼正在加速海上油气资源勘查,寻求新的资源。2000年印尼原油产量100万桶/天,2012年已下滑至90万桶/天。2013年,印尼将其原油产量目标进一步调整为84万桶/天。印尼希望2014年底达到原油87万桶/天的目标,比2013年产量目标提高3.5%。目前印尼仍严重依赖油气产业,该行业对印尼GDp贡献率高达7%。至少4家企业被印尼政府寄予厚望以实现2014年的油气产量目标,分别是美国的雪佛龙股份有限公司、印尼国家石油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

印尼拥有亚太地区最大、世界第十一大已探明天然气储量,达109万亿立方英尺,虽然在过去的十年中印尼原油产量一直在下降,但天然气产量却在逐年增加并于2002年产量超过原油,2011年11个油气区的产量更是达到每天64.6亿立方英尺(mmcfd),比2001年增加了19%。印尼天然气大部分(60%)产自东加里曼丹、南苏门答腊、北苏门答腊和南纳土纳海的近海气田。许多成熟气田,如拥有印尼最大的液化天然气(LnG)工厂的阿伦(arun)和邦坦(Bontang)等地的产量已大不如前。预计将有新的陆上和近海气源投产,以保证国内市场天然气的持续供应。BpmiGaS批准了10个天然气项目,2011年到2014年间每天所生产的天然气总量共计17.5亿标准立方英尺(scfd)。这些主要用于天然气生产的项目需要47.3亿美元的投资。深水天然气储量是另一个具有潜力的领域,由雪弗兰公司(Chevron)领导的一个财团,正在印尼进行第一笔风险投资,在距离东加里曼丹不远的深海区勘探,其目标是日产11亿标准立方英尺的天然气和31000桶的凝析油。日本国际石油开发公司(inpex)也正在arafuru海上开发马塞拉(masela)项目,该海域的天然气储量估计为14万亿立方英尺。基于这些新建项目,能源与矿产资源部预计在2012年到2020年期间,17个新气田和现有气田的天然气产量有望达到5118mmscfd。

大力发展海岸旅游,做强做大海洋旅游业。印尼海洋旅游资源丰富,每年海洋旅游业创汇35亿美元,并为420万人带来就业机会。2012年印尼接待到访外国游客数量创历史新高,达到804万人次,同比增长5.16%(而全球旅游增长率仅为4%),全年旅游业外汇收入达到90亿美元,同比增长6%。2014年印尼迎来旅游业发展新高潮,接待的外国游客将达到950万人,比2013年的880万人增长8%⑦。旅游业为国内生产总值贡献了4%,吸收就业853万人,占国内劳工总数的7.72%。巴厘岛是印尼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以其独特的热带岛屿风光与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而成为世界各地游客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海岛名胜旅游目的地首位。巴厘岛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休假游、游轮游、潜水游、渔民生活体验游等多种旅游方式,旅游文化开发涉及乡村旅游、养生旅游、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和旅游人才培训等多方面。近年来,巴厘岛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2013年接待国际游客量达到327.8697万人,比2012年的289.2019万人增长13.37%,酒店入住率平均达到90%,人平均停留7.5天,人均消费147.2美元/天,巴厘岛的旅游收入已占印尼旅游总收入的1/4。⑧2014年巴厘岛计划接待外国游客350万人,旅游外汇收入55亿美元。⑨同时,巴淡岛正在成为印尼国内仅次于巴厘岛的第二大旅游目的地。巴淡岛拥有5600间客房,其中60%属于星级酒店和海滨度假村;占地面积415平方公里,拥有6个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和2个游艇码头,人口约52万;中北部是山丘,有原始森林,南部、西南部及西北部沿海是平原,海滩景色幽美,全岛海岸线曲折,多海湾和小港口;岛上规模最大的行业是电子及信息产品,旅游业在巴淡岛得到很大发展。此外,印尼旅游和创意经济部将投入1.99万亿印尼盾,从2012年开始,印尼海洋旅游朝向绿色创意旅游业发展,印尼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将集绿色生态游、民俗风情游、观光、休闲、冲浪、潜水、海洋探险等为一体,重点突出环保意识。政府旅游部将与地方省、市、镇属下旅游区密切配合,共同推行各地旅游特色并落实旅游目标,由此可推动有关区域旅游和本地经济振兴与发展。北苏拉威西的布纳肯号称世界潜水胜地之首,2012年1月,在印尼北苏拉威西省省会万鸦老举行了东盟旅游论坛,印尼航空公司巴达维亚于2012年1月22日开通中国广州至万鸦老的航线,以吸引更多中国游客到这个举世闻名的“潜水天堂”旅游。以恐龙活化石科莫多巨蜥著称的科莫多岛也日益闻名于世。与巴厘岛隔海相望,两岛相隔仅30公里的龙目岛(Lombokisland)拥有得天独厚的圣吉吉海滩(Senggigi)、湛蓝的海洋、珊瑚、鱼类和潜水等旅游资源,近年来,印尼政府开始着力发展龙目岛的旅游业。在建的龙目岛国际机场于2014年3月竣工,龙目岛将与巴厘岛一起,成为印尼又一个重要旅游目的地和度假天堂。⑩印尼政府正计划提高全国15个旅游区的发展潜力,其中包括把Q厘岛和龙目岛开发成旅游休闲中心,提升东南苏省瓦卡托比海洋旅游区、东努省科莫多和克里穆杜岛、千岛群岛等滨海旅游业发展潜能,政府将鼓励和推动对这些地区投资。

大力发展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海上运输物流系统。目前印尼共有1324个港口和码头,为降低国内工业生产成本,印尼政府需要采取措施改善物流系统,提高物流效率,不仅要改进港口基础设施,改善硬件设施,还要提高港口管理能力和运输船队服务能力,以增强海上运输软实力。港口是海洋交通运输的重要基础设施,为适应日益增长的对外贸易需求,印尼一些主要港口的扩建工程全面展开,将在今后几年里重点发展29个国际港口,扩大港口吞吐量,使港口进一步现代化。2013年~2014年间,印尼将启动131项港口建设项目,包括78项新港口工程和53项旧港改扩建工程,其中108个港口在印尼西部,23个港口在东部。其中,印尼第一港口公司拟投资1.5万亿印尼盾(约合1.54亿美元),在亚齐省马拉哈雅蒂港口兴建集装箱码头和其他基础设施,一期年吞吐量约24万集装箱。2012年,印尼第二港口公司为港口建设投入2.1万亿印尼盾(约合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作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费用。2012年~2016年间,该公司将投入约21万亿印尼盾(约合21.6亿美元),用于新建或扩建新丹戎布禄、芝拉玛雅、明古鲁、占碑、万丹、井里汶、坤甸、巨港等港口。2013年印尼第三港口公司投资6.1万亿印尼盾(约合6.3亿美元)用于港口建设,其中3.1万亿印尼盾(约合3.2亿美元)用于扩建泗水丹戎北腊港口,1700亿印尼盾(约合1747万美元)用于改造三宝垄丹戎玛斯港口,其余用于建设南加里曼丹、中加里曼丹、西努沙登加拉和东努沙登加拉等省港口。第四港口公司将投资6万亿印尼盾(约合6.2亿美元),扩建北苏拉威西省毕栋港口。政府特别计划扩建雅加达、泗水、棉兰等主要城市的29个国际性港口,用于改善海上物流系统,这些项目所需资金约达130亿美元。其中,雅加达丹绒布禄港将于2017年前从590万扩建至1100万集装箱吞吐量。此外,印尼政府准备近期动工兴建三个国际港口,分别为位于西爪省的加拉璜(Karawang),苏北省棉兰的库瓦拉丹绒(Kualatanjung),以及邦加勿里洞省的勿里洞港口。由于三大国际港口工程耗资庞大,政府无法单靠国家收支预算案拨款,印尼政府拟吸引国内外投资参与建设。

加强海洋开发的国际与地区合作。2008年9月,印尼与韩国签署了一项租用印尼2.5万公顷海岸水域的意向书,此水域将被用来培养可加工生产乙醇燃料的海藻。这份意向书由两国食品、农业、林业和渔业部签定。所生产的海藻不仅被用来制造食物产品,而且随着高原油和天然气的价格上涨,还将用于大力发展生物乙醇燃料。

印尼已同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达成协议,共同投资5.7亿美元,将三国沿海地区开发成国际旅游度假胜地,建成“东方加勒比旅游区”。印尼还与缅甸签订了旅游合作协定,将共同推进巴厘岛――额布里海滩――维桑海滩旅游线路,促使印尼婆罗浮屠和缅甸帕敢这两个佛教圣地成为友好城市。此外,印尼2009年初与迪拜的开发商毅马(emaar)签订了一份项目协议,准备在龙目岛的南部修建一个投资额达6亿美元的度假村。

目前,印尼正积极与周边国家就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资源进行合作,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实施“珊瑚礁三角区倡议”(Cti)。该倡议于2009年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东帝汶、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共同发起,旨在加强保护珊瑚生态系统的国际合作。由于“珊瑚礁三角区倡议”发起国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极高,故又被称作“海上亚马逊倡议”。“珊瑚礁三角区倡议”由五个行动计划构成:一是加强海洋产品的管理;二是在鱼产品加工中推广使用环保方法;三是保护海洋环境;四是帮助沿海社区应对气候变化;五是保护海洋珍稀物种。2013年在印尼举办的apeC会议重点讨论了海洋经济问题,印尼就发展海洋经济问题与多个国家进行双边、多边磋商。

中国与印尼“蓝色海洋经济”合作提速

渔业合作。印尼是我国的海上邻居、重要的水产品贸易伙伴和远洋渔业发展基地。中国与印尼已签署《渔业合作协定》,在渔业捕捞、水产技术交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养护以及水产品贸易等方面的合作不断增强。印尼2006年出口中国的渔业产品总值5580万美元,2007年下降67%(为3750万美元),仅占印尼渔业产品出口总值23亿美元的1.63%。随着中国消费水平不断增长和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对渔产品需求不断加大,印尼出口至中国的渔产品逐年增加。据印尼海洋渔业部统计,2009年,印尼出口至中国的渔产品14.9万吨(出口值9700万美元),2010年增加到21.3万吨(1.503亿美元),2011年进一步增至24.24万吨(2.21亿美元),2012年为29.54万吨(2.847亿美元),2013年增至33.6万吨(4.09亿美元),产品包括螃蟹、石斑鱼、鱿鱼、章鱼、红鱼、带鱼、海藻、金枪鱼等。预计2014年印尼出口至中国的渔产品增长25%,出口量将超过其最大出口地区欧洲。

渔业资源的开发是近年中国与印尼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两国渔业合作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印尼是目前中国远洋渔业渔船最多、产量最高、效益也较好的国家。2004年,我国在印尼的远洋捕捞产量为33万吨,产值30亿元,分别占我国远洋渔业总产量、总产值的24%和34%。中国准备在印尼邦加乌里洞、龙目岛、亚齐、西伊里安查雅等地投资建立渔港,进行渔业资源的开发。在海洋渔业合作方面,福建省与印尼取得重要进展,走在全国前列。平潭安达远洋渔业有限公司与印尼aG集团合作建立2个渔业基地,其中,图尔渔业基地已投运,纳土纳基地正在筹建中。在图尔渔业基地内,建设了一座日处理能力为200吨的水产品加工厂、一座年产能力为2000吨的鱼糜加工厂、一座日产20吨的鱼粉加工厂。这一系列配套设施可为企业运回自捕鱼提供保障。目前安达公司以该渔业基地为平台,共有45艘远洋渔船赴印尼海域生产,每年运回自捕鱼1万多吨,产值1亿多元。福州恒盛昌(福建)投资有限公司与印尼材源帝集团签订了共同开发协议,在印尼瑟兰岛投资建设3000公顷的对虾养殖基地;平潭县远洋渔业集团有限公司获得印尼政府批准,合作开发位于印尼巴布亚省西部的凯马纳县阿丰那埃特纳海湾7500公顷的网箱养殖基地;连江县南洋水产开发有限公司与印尼三林集团公司签订了共同开发协议,建设100公顷的新加朗岛网箱养殖基地,第一批渔民已出国奔赴基地生产作业。厦门近两年筹建了12条远洋渔业船队,奔赴印尼海域捕捞深海黄鱼、白带鱼、石斑鱼等,发展远洋渔业。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合作。中国和印尼都是重要的南海周边国家,在海洋领域有许多共同关注的话题,并开展了长期密切的合作。2010年11月9日,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与印尼科学院海洋研究中心签署海洋科技合作备忘录。根据签订的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系统管理、海洋环境保护与监测技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等三个领域开展合作和交流,海洋三所还将为印尼科学院海洋研究中心提供上述相关领域的技术培训。双方同意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联合开展海洋生态环境合作调查研究,印尼方将提供船只及后勤保障服务,中方将提供调查设备及包括船时在内的大部分调查经费。双方还就成立联合指导委员会、共同向相关国际组织和各自所在国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申报合作项目和合作成果的知识产权等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

海洋旅游业合作。滨海旅游业是近年来海洋产业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成了很多国家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产业。2011年中国前往印尼的游客人数升至57.4万人,占到访印尼游客总人数的7.5%,而2001年仅占游客总人数的0.6%。2012年中国到访印尼游客升至71.4万人次,同比增长23.3%,2013年进一步提高至80万人次。中国历史悠久、景点众多,是全世界首选旅游目的地国之一,2011年吸引60.87万人次印尼游客,2012年到中国的印尼游客人数为62.2万人,增长2.2%。中国已成为印尼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巴厘岛则是中国游客到印尼旅游的首选地。2011年3月,到巴厘岛的中国游客总数超过日本,名列第二,仅次于澳大利亚。2012年中国大陆游客仅次于澳大利亚和日本,居巴厘岛外国游客的第三位。2013年中国赴巴厘岛游客达38.7533万人,占巴厘岛接待外国游客总数的11.82%,超过日本成为该岛第二大旅游客源国,澳大利亚仍为第一大旅游客源国。中国政府已决定,将在巴厘岛设立中国总领事馆,这将极大方便巴厘岛的居民就地办理中国签证,也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居民赴巴厘岛旅游。印尼旅游和创意经济部长冯慧兰称,印尼计划增加和中国主要城市之间的直飞航班频率,争取在2014年完成年吸引中国游客100万人次的目标,以进一步加强两国间文化和经济交往。2013年,印尼与中国政府签署了旅游合作谅解备忘录,提出的促进措施包括联合推广、共享咨询、旅游便利以及落实旅游投资等。

海上互联互通合作。近年来,中国和东盟把互联互通作为合作的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而海上互联互通是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的新亮点。2012年中方成立了互联互通委员会,加强同东盟相关机构的机制化交流。中国设立总规模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了250亿美元信贷,支持东盟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项目包括交通运输、信息与通信技术等领域。中国和印尼于2012年12月举行首次海事合作委员会会议,建立中国和印尼海事合作基金。印尼与中国联手建新船厂计划早已启动。2009年5月15日,素有“船王”之称的印尼BLt船务集团公司与广西防城港务集团公司签订了两个合作项目:在防城港建设修造船基地,首期投资1亿美元;合资组建汇通物流(防城港)公司,首期投资7500万美元。这两项合约的签订,使广西与印尼重点开展港口物流、产业对接等领域的合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2013年10月中国船企首次参加印尼海事展期间,中国企业与印尼船舶工业协会和印尼船东协会及其会员进行了交流,并展示了按照国际新标准设计、开发,并适合印尼航运特点的新型船舶。如南通长青沙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专门设计的油驳受到了包括国际环球(印尼)集团有限公司、印尼卡阿特公司等航运企业的青睐和好评。浙江方圆造船有限公司与印尼合作伙伴在展会期间签署建造挖泥船协议。江苏苏美达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上海久和船舶进出口公司和无锡瑞风船用推进器有限公司等10余家中国船舶及船舶配套设备出口企业都与印尼船东、采购商等进行了广泛接触,并达成了部分合作意向。印尼工商会已与中国达成协议,将从中国进口2500艘船,价值50亿美元,从2013年开始进口,5年内全部到位,以期提升国内诸多港口的物流能力。

深化中印尼海洋经济合作的对策建议

以联合开发海洋油气资源推动中印尼经济合作。中国与印尼是近邻,两国都重视海洋的保护与开发。印尼有海洋面积320万平方公里,深水油气和超深水油气(水深超300米海域定为深水油,水深超1千500米海域为超深水油)储量非常丰富庞大,印尼的问题是缺乏勘探开发所需要的高端科技和装备以及巨额的资金投入,而中国成功运作南海“海洋石油981”的深水石油@井平台,正符合印尼当前的迫切需求和深海油气开发政策。印尼业界呼吁政府全力与中国磋商,加速落实与中国在海洋和能源工业上的紧密合作,特别是加速在印尼的纳杜纳群岛和其他深海地区的海洋石油工业合作,通过使用中国的深水石油@井高端技术,大力开发印尼的深海油田,以增加油气产量和储备量,缓解油气短缺的危机。印尼已不是油气丰富的国家,根据印尼油气机构公布的资料,印尼目前石油储量只有40亿桶,只能维持12年生产,而天然气储量为108.4tSCF,也只能维持32年,煤矿储量约212亿吨,如果每年开采4至5亿吨,大约50年就开采完毕。因此,迫切需要勘探开发新油气田,重点开发其他能源,更重要的是大力向海洋领域进军,勘探开发海洋石油和其他能源。印尼油气机构2012年5月表示,为增加油气产量和储备,决定大力开发深海油田,并给予更好优惠,即由原来的陆地收益分配85U15,修改为深海油田收益分配65U35(深海油田收益,印尼政府占65%,投资者占35%),深海油田投资庞大,技术高端,政府希望新措施可吸引外资积极参与深海油田勘探开发。印尼更希望通过加强与中国在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合作,使印尼能重新崛起成为亚太新兴能源大国。两国应加强海洋深海油气开发合作,推动经济合作上台阶。另外,两国还可探讨石油化工与煤化工、光伏产业、核能、海水淡化等方面的合作。

积极鼓励和支持我国沿海海洋经济大省参与中国―东盟海洋产业合作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被正式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党的“十”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宏观目标,把保护海洋、开发海洋资源摆在突出位置。国务院已正式批准山东、浙江、广东、福建作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试点省份,浙江舟山成为国家海洋经济新区,进一步凸显新时期国家坚持陆海统筹,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的海洋发展总体思路。几个海洋大省应率先参与中国与东盟互联互通战略和海洋产业合作,根据各自海洋资源和海洋产业优势,合理选择合作项目与领域,开展与东南亚特别是印尼在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临港产业、滨海旅游、海洋科技与海洋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访问印尼时提出了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指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未来与东盟国家合作的契机。我国沿海的几个海洋大省,尤其是广东和福建作为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或枢纽,应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与东盟、尤其是印尼在各个层面的经济合作,争取在国家“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凸显其重要地位和作用。

进一步加强在海洋渔业、船舶制造等领域的合作。印尼四面环海,是个典型的海洋国家,渔业合作惠及民生,应该先行。由于我国多数沿海省份围填海规模不断扩大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近海捕捞过度造成渔业资源衰退的现象未得到有效遏制,需要发展远洋渔业、远洋捕捞业,而印尼是理想的“走出去”场所。在主席2013年10月访问印尼期间,两国同意加强海上合作,建立政府间渔业合作机制,启动渔业捕捞安排谈判。我国与印尼在海洋渔业领域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福建、广东、海南等省企业已在印尼开展捕捞、水产品加工等项目。建议两国尽早签订政府间渔业合作备忘录,把渔业合作项目纳入双边渔业合作框架协议,以进一步推动项目持续、健康发展。印尼渔业资源丰富,中国与印尼在渔业领域具有很大的合作发展潜力,双方可在捕捞、水产品养殖、冷链建设等具体项目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磋商。此外,印尼海域辽阔,造船业具有良好发展前景,而印尼的造船业比较落后,生产500吨位左右的船只居多,目前使用的航只船只多为旧船和进口二手船,急需提高高吨位船舶制造能力。我国造船业拥有较全面和成熟的技术、大量的专业人才,优势明显。在全球船舶市场仍在低迷、不少船舶企业面临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下,开拓印尼内海用船舶市场为我国船舶企业发展创造了极好机遇。业界应关注印尼船舶市场,尤其关注印尼在中小型、自航式油驳、煤驳、岛屿间的渡船等船型需求,寻找机会,收获订单。我国要立足良好的造船工业基础,积极研发海洋石油平台、浮式生产系统、海洋石油开发专用船舶等,推进传统船舶工业向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转型,并到印尼投资船舶制造业。

开发印尼内海航运及相关产业,促进中印尼“蓝色”经济发展。印尼作为太平洋岛国,岛际间的货物运输均采用船舶,既经济又方便。近年来印尼经济增长较快,带动了如煤炭、油气、自然资源与工业产品等岛际运输需求量大幅度增长,为印尼内海航运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由于印尼本地公司普遍存在船只设备落后、技术人员缺乏、运作效率低下等现象,内海航运运力及船只的供需缺口将明显加大。根据印尼规定,外资只有与当地企业合资成立公司才可能获得内海航运业营运资格。印尼内海航运业巨大的发展潜力越来越为外资所青睐,已有韩国、德国和日本数家企业计划与印尼当地航运企业合资,引进船只和生产设备开拓印尼内海航运市场。我国与印尼航运业已有多年的合作,具有进一步扩展合作领域的良好基础,因此,我国企业同样应抓住开发印尼内海航运及相关产业的良好机遇。此外,印尼正在兴起港口基础设施建设高潮,我国应支持中国港湾工程等许多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在印尼承揽港口疏浚、集装箱码头等海事工程项目建设,帮助印尼更新港口设备,建设新的码头,提高港口吞吐能力;应加强与印尼港口对接,通过信息交流、会议展览、人员培训等方式,推动港口物流行业内的交流,为两国港口物流企业间的合作创造条件。2010年召开的第17届东盟领导人会议上通过的《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中,港口物流行业互联互通是很重要内容。中国与东盟各国港口物流行业的合作与发展有很大增长空间。中国设立了总规模为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支持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港口物流行业可以充分借力,强化中国―印尼港口之间在码头建设、集装箱联运、国际中转、运输航线、物流配送、油轮客运等方面的合作和互动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周边邻国海洋经济战略及中国发展海洋经济对策研究”阶段成果,批准号:14BGJo24)

注释

"Ritargetsabiggerfishingcatchin2010",theJakartapost,Feb28,2011.

《印尼渔业产量去年有新突破》,《印尼商报》,2014年4月10日。

"Govteyes22.39milliontonsoffishproductionby2015",theJakartapost,oct6,2011.

《印尼预计2013年渔业出口突破40亿美元》,中国水产门户网,2014年1月15日,http:///fishery/develop/2014/

01/20140115559820.shtml。

《印尼石油将于11年后耗尽,原油储藏量仅37亿桶》,《国际日报》,2013年7月10日。

《我国油气储藏量维持不了多久》,印尼《千岛日报》,2013年7月13日。

"GovttohosttravelfairtosupportBaliandBeyondtourism",theJakartapost,april19,2014.

Desynurhayati,"Baliattracts3.27millionforeigntouristsin2013",theJakartapost,January24,2014.

"Balitargets$5.5bintourismrevenues",theJakartapost,January8,2014.

《冯慧兰:龙目旅游业前途辉煌》,印尼《国际日报》,2013年7月27日。

《印尼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印度尼西亚商报》,2013年3月17日。

《印尼政府将投资130亿美元改善海上物流系统》,《印度尼西亚商报》,2012年11月14日。

《印尼渔业应瞄准中国市场印中签渔业合作协议》,《国际日报》,2008年11月12日。

《印尼渔产品对中国出口大幅增长》,《印尼商报》,2014年4月10日。

郭熙婵:《福建开拓“新海上丝绸之路”,培育本土跨国企业》,中国新闻网,2014年2月12日。

nadyanatahadibrata,"DragonairmaybringmoreChinesetoRi",theJakartapost,march14,2014.

智慧渔业水产养殖方案篇9

如邮储银行三季报显示,该行以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为主线,不断健全专业化为农服务体系,打造“三农”综合服务生态圈。截至9月末,该行涉农贷款余额1.58万亿元,本年新增1661.33亿元,增量超过去年全年;上海农商银行三季报显示,该行涉农贷款余额661.91亿元,政策性农业担保累计发放贷款在上海市场占比达54%。

银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涉农贷款余额达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05%,连续多年实现持续增长。面对乡村振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金融服务应该如何改变?对商业银行来说,如何打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堵点”?

用金融科技提升触达率

近年来,农村地区多元化金融需求日益旺盛,由此产生了新的难点,即贷款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那么,如何改变现有业务内容以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就成为摆在金融机构面前的一道考题。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位于舟山群岛北部,全县常住人口不超过7万人,当地农民以海水捕捞、海水养殖、休闲旅游等作为主业,嵊山岛有着贻贝养殖之乡的美誉。

嵊泗对于舟山本岛来说,是离岛;嵊山对于嵊泗本岛来说,更是离岛。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就在嵊泗县设有一级支行,并在嵊山岛上设了一个网点。邮储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面对当地农户、涉农行业需求,银行开发了以渔船捕捞、贻贝养殖户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渔业贷’,以及以民宿经营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民宿贷’等一批服务乡村振兴的金融产品”。

可现实中,农民的贷款需求仍得不到满足。原因在哪?记者了解到,从舟山到嵊山要坐4个小时的船。过去,一笔几万元的贷款,从合同签署到放款,每个环节都需要客户来回坐4小时的船到县支行办理,时间都花在了路上。而移动展业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银行客户经理的作业效率。现在,客户经理使用移动展业设备在海上调查、授信、放款,一气呵成,实现了贷款办理全流程线上化。

邮储银行在全行推动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提高了服务的触达率,更提升了农民的金融获得感。黑龙江省漠河市年平均气温低于零下4℃,无霜期仅有100天左右,因气候恶劣,当地农民获得金融服务有很大困难。如今,借助金融科技手段,邮储银行漠河市支行推出了远程受理、自动化审批、线上支用等便捷信贷服务,第一时间就能把贷款资金发放到农民手中。

这样的改变和探索,并非邮储银行独一家。更多的金融机构选择走进农村。多家金融机构设置乡村振兴专门部门,从体制机制上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进行保障。

因地制宜创新服务模式

不容回避的是,“融资难”“担保难”等问题在“三农”金融中仍然存在,还需要金融机构投入更多精力和智慧。今年9月,中国银保监会《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机构布局、信贷资源配置、资金定价优惠、产品和服务创新等方面为金融机构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指明方向,并从监管机构自身出发,为金融机构支持重点帮扶县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多措并举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金融机构作为实体经济的忠实服务者,对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具有重要意义,理应成为乡村振兴强基补短的排头兵和主力军。”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郑忱阳表示,2021年以来,国家有关部委多次提及要发挥金融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加大金融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此次《方案》强调金融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支持,更加聚焦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主体。

对金融机构来说,在助力乡村振兴上,既要认清自身责任,主动迎难而上;还要坚持创新赋能,紧紧围绕农村金融的特点来展开。杭州银行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可以通过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体制建设,积极探索农村金融服务新方式,积极支持农户发展。据介绍,该行积极拓展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强银担合作,制定了杭州银行融资担保公司业务合作指导意见,修订操作规程,明确支持以小微企业、“三农”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的政策性担保公司。

记者采访发现,越来越多的银行根据乡村特点,以债务融资工具、理财直融业务、资产支持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为抓手,为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开展债券融资业务,拓宽了融资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为支持乡村创新创业企业发展提供助力。同时,在补充资本金方面,积极发行小微金融债券、双创金融债券、二级资本债券、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等各类金融债券,充分利用金融市场资金,拓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资金来源。

盘活资源提高服务效率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不仅仅是把信贷业务送到薄弱地区,更要盘活乡村各种资源,充分调动农民主体的积极性,激发发展活力。

位于浙江临海市的上盘镇,是当地农业龙头镇,也是浙江省西兰花规模化种植基地。通过多年持续经营和发展,西兰花成为带领当地村民百姓致富的“富贵花”。上盘镇劳动村,就是远近闻名的“西兰花之乡”,村民种植西兰花有30年历史,全村有396户,从事西兰花种植的就有183户,村中还有9个西兰花收购厂,为周边种植散户提供销售渠道。

为了更好服务乡村,不少金融机构推进营业网点和金融服务下沉,并在更多乡镇和城乡接合部开设支行,把信贷支持送到金融服务薄弱的乡镇地区。台州银行设立临海上盘支行,将金融服务重点锁定在当地的西兰花种植户上,通过“兴农卡整村授信”的方式,为劳动村村民提供批量信贷支持。村民不用抵押物,有效期可长达6年,在有效期内随借随还,消除了西兰花种植户对还款周期不长、资金链周转困难等后顾之忧。

随着反季节蔬菜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为了突破本村土地资源的瓶颈、扩大西兰花种植规模,村民们前往内蒙古、宁夏、江苏、山东等地外扩西兰花种植地。如此一来,对信贷的需求也增加了。台州银行根据农户需求提供相应服务,目前劳动村近三分之一西兰花种植农户得到该行的信贷支持。

智慧渔业水产养殖方案篇10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及2016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我们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舟山重要指示为指引,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克难攻坚,推进国家战略落地实施,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新区开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区发展框架全面拉开。新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舟山港综合保税区等获批实施,海洋产业集聚区等五大经济功能平台初步发挥主力军作用,海投、交投等四大国资公司组建运作。新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顺利实施,波音737完工和交付中心等重大项目成功落地,绿色石化基地、宁波舟山港主通道、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大陆引水二期、浙能六横电厂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或建成投用,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58亿元,年均增长22.3%。新区发展规划明确的国家支持政策已有19项落地,新增12万亩建设用地规划指标,争取到中央和省补助资金400多亿元,引进市外资金1600多亿元。

全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9%,增速位居全省首位;人均超过1.6万美元,列全省第三。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9.5%。海洋经济比重由68.6%提高到70.2%。船舶工业产值超过千亿元,7家企业入选国家造船“白名单”。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实质性启动,宁波舟山港一体化稳步推进,舟山港域货物吞吐量达到4.26亿吨,江海联运运量达到1.6亿吨。国家蓝色旅游示范基地获批,纳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成功举办两届国际海岛旅游大会并成为大会永久会址。渔农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获批,远洋渔业产量达到54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从14.8%提高到28.3%。海洋科学城初具规模,世界首个多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建成启用,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12.4%提高到44.1%。金融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成功发行全国首单非上市企业公司债、全省首单租赁资产证券化产品,融资总量近2700亿元,年均增长13.9%。“智汇群岛·创新引领”5313行动计划成效明显,全市人才资源突破23.5万人。

改革开放工作走在前列。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承担部级改革试点12项、省级56项。“大市场”监管、陆上综合执法、海洋综合执法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项目中心制”、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管理等多项改革举措在全省推广。舟山港综合保税区发展水平跻身全国中游,全市口岸开放面积达到1344.8平方公里,低空空域开放规划成功获批。创新保税燃料油供应监管模式,持续推进外锚地供油,突破同一税号下调和、跨关区港区直供、“一船多供”等政策。

城乡统筹步伐不断加快。本岛“南生活、中生态、北生产”的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化率达到67.5%。海陆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18%,形成主要岛际水上航线2小时交通圈。城乡一体化政策体系日趋完善,渔农村股改完成率达到99%,建成渔农村特色精品社区100个,在全省率先实现美丽乡村创建全域化,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列全省第四。“三改一拆”“五水共治”“一打三整治”等工作深入开展,完成“三改”面积1215万平方米、拆违面积682万平方米,实现本岛城乡供水一体化,治理黑臭河70条118公里,全面落实伏季休渔制度,整治拆除“三无”船只2000多艘。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空气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中街山列岛和马鞍列岛获批成为部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国家海洋公园。

社会民生事业持续改善。社会民生支出累计达676.4亿元,比上五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4.8万元和2.8万元,年均增长9.6%和10.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71:1。城镇新增就业6.4万人,转移渔农村劳动力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在全省率先实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基础养老金标准由每人每月70元提高到145元,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实现制度和人群双覆盖,大病保险报销比例提高9.5个百分点。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覆盖全市社区,社会救助标准实现城乡一体化。安居工程稳步推进,完成危旧房改造810幢,建成保障性住房35209套。大力推进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均衡化基本实现,等级幼儿园比例达九成以上,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获批设立,舟山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建成投用,浙江海洋学院升格为浙江海洋大学,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建成开学。成功创建省卫生强市,市级医疗资源布局优化调整,国家卫生县城实现全覆盖,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人均期望寿命由78.35岁提高到79.58岁。在全国首创“淘文化”平台,建成市海洋文化艺术中心、普陀保利大剧院、市体育场等大型文体设施,渔农村文化礼堂达到151家,形成中国海洋文化节、观音文化节、东海音乐节等节庆品牌。广电、新闻出版、档案、史志、文物和非遗保护等事业取得新成绩。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进一步发挥,民族、宗教、外事、侨务、老龄、儿童、红十字、慈善和残疾人等事业全面发展,海防、人防等工作不断加强。群众安全感满意率稳居全省前列,连续12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平安市”称号,成功夺得“平安金鼎”。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

政府自身建设切实加强。注重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全面加强依法行政,建立府院联席会议制度,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扎实推进。“三强三优”行政体制创新顺利实施,市政府工作部门、市级事业单位分别精简26.5%和24.8%。加快简政放权步伐,基本实现市县同权,网上行政服务实现四级联动,“12345”新区社会公共服务和监督平台上线运行。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主动向政协通报重大事项,781件人大建议、1595件政协提案全部办复。重视发挥新区决策咨询委和新区顾问作用,形成电视问政、新区聚焦、网络问政和市民巡访全媒体舆论监督机制。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决策部署,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从严从实整治“”突出问题,公共项目建设中心、造价中心、审计中心有效运行,完成行政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三公”经费支出逐年压缩,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得到严肃查处。

2016年,我们按照市委“树标杆、补短板、求突破、走前列”大行动部署,围绕“跑出发展加速度、树立新区新形象”要求,创新突破,较好地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实现了“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

这一年,我们加速国家战略落地。全力申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持续推进海上保税燃料油供应,直供量超过100万吨,居全国港区第二位。综合保税区实现贸易额450亿元,增长1倍以上,船配进出口值达1.73亿美元,衢山分区封关运行。制定实施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行动方案,谋划推进74个重大项目,黄泽山油品储运贸易基地开工建设,小洋山北侧合作开发达成共识,推动特定航线江海通航船舶建造规范和检验暂行规则制定实施,2万吨级江海直达散货船完成开工准备,江海联运公共信息平台上线运行,甬舟铁路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超常规推进绿色石化基地建设,规划环评通过审查,基地总体发展规划获批实施,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申请报告和项目环评均已通过评审。

这一年,我们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创新完善招商管理体制,成立新区招商局和新区企业投资服务中心,实际利用市外资金510亿元,浙商回归引进项目省外到位资金203.5亿元,千岛中央商务区、中澳现代产业园等项目引进落地。实施“项目中心制”,开展“比学赶超”活动,157个市重点项目扎实推进,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加快推进观音文化园、国家远洋渔业基地、329国道改建等重大项目,500千伏联网输变电工程、大陆引水三期、国际海岛旅游大会永久会址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

这一年,我们大力扶持产业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企业减负政策,累计为企业减负19.6亿元。扎实推进“五批十大”项目,工业和技改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出台指导性意见,促进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推进“四换三名”工程,“浙江制造”品牌认证实现零突破。召开新区企业家大会,隆重表彰一批优秀企业和企业家,激励企业家创新创业。入围国家首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积极实施蓝色海湾整治工程。大力开展“三增”“三减”“三严”渔业安全专项行动,促进海洋渔业优化结构,392艘渔船进入拆解程序。智慧海洋建设取得进展,深化与中船工业、中船重工、中电科技等企业战略合作,海洋数据中心、卫星通信、北斗应用等项目启动建设。有序推进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建成电商园区8个、渔农村特色电商村8个。制定出台科技、人才发展新政,实施“双倍增”行动、科技助飞计划,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增长17.9%和16.8%,世界首台3.4兆瓦海洋潮流能发电机组发电并网。加快建设朱家尖禅意小镇、沈家门渔港小镇和定海远洋渔业小镇,培育发展一批市级特色小镇。全力防范“两链”风险,不良贷款率达到省控目标以下。

这一年,我们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以打造全省“三最”城市为目标,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企业项目审批服务流程缩短到48个工作日。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新型居住证制度。深化渔农村“三权”改革,全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健全“三位一体”渔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完成三级渔农合联组建。推进国资和投融资体制改革,5家企业挂牌新三板。创新土地利用方式,消化批而未供土地4900亩,处置供而未用土地7949亩,实施岱西盐场垦造耕地工程,获评“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称号。

这一年,我们整治提升城乡环境。全力推进“三改一拆”“五水共治”“一打三整治”工作,制定实施中心城区污水管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新建、修复管网58公里。加快百里滨海大道建设,推进交通治堵工程,新增专用停车位3332个。全面启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创建美丽海岛示范线7条、综合示范岛6个,圆满承办全省美丽乡村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启动国家园林城市及森林城市创建,新增绿道网29公里,打造优质综合公园3个、示范街3条、绿化美化示范路3条。开展百日环保执法专项行动,全面推进污染防治和环境监管,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全国领先。

这一年,我们持续改善民生福祉。认真抓好民生实事,财政民生支出增长13.4%。推进海洋捕捞渔民养老保障工作,出台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暂行办法。成立新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基本形成15-20分钟养老服务圈。抓好“菜篮子”工程,实施减少流通环节、加强直供店和社区菜店建设等15项举措。全面推动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区)创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达到87.9%,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推进“海洋健康城市”建设,深化医改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设立网络医院远程医疗服务中心6个。建成城市书房5家,“淘文化”产业平台入驻企业600余家。圆满完成G20杭州峰会等重大活动维稳安保工作,加强渔业、交通、危化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下降。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全市百万军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行各业辛勤劳动的全市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驻舟人民和武警部队官兵,向在舟部省属单位,向各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投资者、建设者,向关心和支持我市现代化建设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五年,我们深切体会到:只有始终牢记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自觉地把新区发展融入国家战略的大局中,找准定位,才能抓住新区发展的历史机遇;只有积极寻求新区发展的突破路径,始终聚焦我们既该干又能干成的大事,砥砺前行,才能干出新区发展的蓬勃气象;只有牢牢把握创新发展的时代脉搏,始终在改革开放中充分发挥先行先试优势,走在前列,才能强化新区发展的引领作用;只有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始终把增强群众获得感作为新区发展的落脚点,共建共享,才能绘就新区发展的壮美蓝图。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经济总量和增速离目标要求还有差距,与部级新区地位还不相匹配;多重国家战略加快落地实施,但有效的突破路径和创新方法不多;推动新区跨越发展的重大项目还比较缺乏,科技、人才、交通等要素保障仍然薄弱;新主导产业支撑作用尚未显现,传统产业发展仍面临较大困难,新旧动能转换的任务还很艰巨;城市能级、品质和综合竞争力还不高,国际化的短板尤其明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领域还存在薄弱环节,群众获得感还不强;各级政府及工作人员的思想理念、工作方式和能力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区快速发展的要求,一些政府工作人员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依然存在。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舟山工作的重要指示,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新区发展规划,认真落实市第七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牢记势在必行,敢于勇立潮头,全面推进新区开发建设,早日把舟山建设成为自由贸易港区、海上花园城市。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根据市第七次党代会“聚焦两重点、实现三提升、争取四翻番”的要求,到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海洋生产总值14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800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万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80亿元,年均增长10%;城镇和渔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7.5万元和4.5万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以上。全力打造我国自由贸易港区先行区,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群岛型、国际化、高品质的海上花园城市,在全省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根据目标要求,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全面改革开放,打造我国自由贸易港区先行区

坚持先行先试,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等国家战略为牵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打造国际一流的综合枢纽港,全面构建起面向国际、联通江海、辐射长三角的对外开放体系,努力走在我国海洋开放的最前沿。

探索建设舟山自由贸易港区。推动油品等全产业链投资便利化和贸易自由化。以保税燃料油供应为突破口,加快拓展国际船舶管理服务,提升国际航运服务功能,保税燃料油供应量达到600万吨。完善油品储备体系和储运投资便利化举措,建设国际油品储运基地;扩大油品加工领域投资开放,落实产业配套政策,形成5000万立方米罐容总规模、4000万吨油品储存规模、2000万吨炼油能力。提升油品资源配置能力,大力发展油品内外贸分销网络和交易市场,推进油品现货交易,建设东北亚保税燃料油交易中心。探索油品期货交易业务,建设国际油品交易中心。依托鼠浪湖、马迹山矿石中转码头,打造国际配矿贸易中心,形成区域性的矿石信息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建设国际矿石中转基地。实现国际化大宗商品现货交易额1000亿元以上。创新大宗商品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管理体制机制。实施自贸试验区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探索建立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扩大金融服务领域开放,争取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计价结算等政策创新,支持中资、外资银行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境内外投资者设立融资租赁企业、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其他非银金融机构,促进跨境贸易、投融资结算便利化。加快形成贸易便利化的制度规范。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构建权责明确、管理高效、运转协调的自贸试验区行政管理体制,组建精简高效的统一行政审批机构,实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模式。建立完善自贸试验区行政管理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快推进综合行政执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商事案件专业化审理等制度改革,完善法律服务体系。

加快建设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强化与自由贸易港区融合发展,切实提升江海联运综合枢纽港功能。加快核心港区开发,进一步完善江海联运集疏运体系,打造铁矿石、油品、煤炭和集装箱等七大基地,增强大宗商品多式联运和储备加工能力。提升江海联运公共信息平台功能,打造国内权威的江海联运数据平台和航运电商平台。加快江海直达系列船型研发和专业化船队建设,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建设新城现代航运服务集聚区,做大做强中国(浙江)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不断增强国际海事服务基地对外竞争力。加强与沿江、沿海、省内内河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合作,尽快发挥江海联运枢纽和对外开放桥头堡作用。全市江海联运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300亿元,万吨级以上泊位超过90个,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6亿吨,江海联运运量达到2.8亿吨,江海联运指数影响力明显提升。

推进高水平、高质量改革开放。围绕“最多跑一次”目标,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落实服务型政府建设“1113”行动计划,打造全省“三最”城市。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整合提升,支持企业股份制改造,接轨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企业上市新突破。实施最严格、最高效的资源要素管理制度,深化以亩产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改革,健全阶梯价格制度。依托中澳现代产业园建设,积极落实中澳自贸协定,打造舟山中澳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深化与澳门及葡语系国家合作,加快推进国家远洋渔业分基地建设。依托浙台(舟山普陀)经贸合作区,打造进境水果集散基地,拓展对台贸易。主动对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加强与上海合作,深化大小洋山区域综合开发。积极参与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主动融入宁波都市圈,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资源整合,打造六横义甬舟合作共建区,推动区域合作和同城化建设纵深发展。

(二)加快创新驱动,打造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围绕海洋强国和创新驱动战略,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好“拆治归”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推动海洋产业集群化、集聚化、特色化发展,加快形成绿色石化、船舶与海工装备、港贸物流、海洋旅游四大千亿级产业和现代航空等若干百亿级产业。到2021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和长三角地区的比重分别达到15%和5%以上,海洋经济示范引领作用更加明显。

培育发展千亿百亿产业集群。绿色石化产业。建设绿色石化基地,推动石化中下游产业集约发展,延伸发展高新材料和精细化工,力争产值突破1600亿元。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建设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重点突破绿色节能船舶、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发制造,培育发展船舶研发设计、融资租赁、信息化等产业,实现总产值1500亿元。港贸物流产业。建设国际物流枢纽岛,大力发展大宗商品中转、储运、配送和交易,进一步提升集装箱中转运输能力,培育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力争总产出超过1100亿元。海洋旅游产业。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不断放大国际海岛旅游大会品牌效应,加快建设旅游示范岛、旅游风情小镇、国际旅游度假区、高等级旅游景区和旅游产业融合基地,大力培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全市旅游接待量突破8800万人次,总收入超过1250亿元。现代航空产业。波音737完工和交付中心建成投产,干线飞机整机交付价值超过600亿元。发展航空装备及零配件制造等延伸产业,推进通用航空综合产业,培育设计研发、航空衍生、航空金融产业,航空产业园初具规模。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建设部级智慧海洋应用示范基地和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发展海洋大数据产业园和海洋电子工业园,培育海洋大数据、海洋卫星通信、船舶电子等产业,实现总产出超过200亿元。特色渔农产业。建设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和舟山渔场国家绿色渔业示范基地,做强做大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做实渔业全产业链,发展部级海洋牧场,促进传统渔业捕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强渔场修复和综合管理,振兴舟山现代渔业,水产品加工业规上产值达到260亿元,远洋渔业基地经济总产出320亿元。促进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提档升级,构建美丽农业体系,大力发展民生农业、景观农业、特色农业,重点培育晚稻杨梅、生态茶叶等年产值上亿元特色产业。

拓展海洋产业集聚平台。强化政策引导,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充分发挥经济功能区主平台作用。拓展海洋产业集聚区发展新领域,提升定海工业园区、普陀经济开发区、岱山经济开发区、金塘塑机螺杆特色产业集聚区等园区综合发展水平,推动汽配、螺杆等传统产业提质增量。加快发展舟山国际粮油产业园区、国际水产城、普陀海洋文化创意园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推进块状特色产业与新经济模式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省市级特色小镇。建设国家潮流能海上试验场,推动海洋新能源科技装备产业化,加快潮流能、波浪能示范工程应用。推进普陀区大健康产业园等建设,培育形成以高端养生、康体旅游为特色的综合型健康产业体系。建设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打通“民、民参军”通道,促进军地在产业、科技、基础设施等方面深度融合,争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构筑海洋经济创新高地。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着力打造以海洋新兴产业为主导、高端要素集聚、创新创业环境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实现产业链协同创新和产业孵化集聚创新。做强海洋科学城,提升“一城、二园、三岛、四校、多载体”创新平台体系,谋划建设一批科创型特色小镇、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开放式创业街区和高端众创空间,实现科技型企业“双倍增”。深入实施十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完善科技大市场建设,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探索建设省海洋金融创新示范区,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促进海洋产业与金融产业互动发展。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培育新主体、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质量强市、标准强市、品牌强市建设。打造海洋创新创业人才高地,落实新区人才新政,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快引进和培养各类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新型智库建设,积极实施“千岛工匠”培育工程。

(三)坚持千岛共荣,打造群岛型、国际化、高品质的海上花园城市

强化规划引领,实施五年攻坚,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形象和综合功能,基本建成生态和谐的绿色城市、有机开放的共享城市、独具文化魅力的包容城市和永续发展的智慧城市,决不把脏乱差、污泥浊水、违章建筑带入全面小康,全力建设群众乐居乐业乐活的幸福家园。全市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社会民生发展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完善群岛特色城市化格局。对标自由贸易港风范、海上花园城风韵和现代化城市风貌,坚持高起点规划、全域化布局,形成以本岛为核心、兼顾千岛开发的全域型海上花园城市建设体系。强化“带状组团”理念,高标准推进新城和小干岛、定海城区、普陀城区、普陀山-朱家尖、海洋产业集聚区等城市主体区域建设,有序开展旧城改造和古城保护,把中心城市打造成山、海、城、绿相互融合,组团式、开放式、紧凑型的“一城三带多组团”格局。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打造“休闲定海”“全景普陀”“多彩岱山”“曼妙嵊泗”,在全省率先实现美丽乡村示范县创建全域化。坚持“千岛特色城镇化”,推进六横、金塘、衢山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加快中心镇、小城镇建设步伐,深化美丽渔农村、美丽海岛示范线、美丽示范岛建设,完善“一镇一特色”“一岛一主题”“一村一韵味”“一线一风景”的发展布局。充分发挥交通在城市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建成宁波舟山港主通道,基本建成六横公路大桥,开工建设甬舟铁路,加快沪舟甬跨海大通道项目战略规划研究等前期工作,加速水上客运提质升级,完善岛际交通网络,全力构建多元、立体、无缝、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努力建成生产空间节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山海兼胜、人海和谐”的美丽家园。

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制定具有舟山特色的城市国际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推动城市建设和管理与国际接轨,打造国际空港,建设国际邮轮母港,积极构建海陆空一体的对外交通体系,不断提升金融商贸、公共服务、综合交通等城市功能的国际化水平。研究传承海洋历史文化名城的建筑美学,加强城市地标、城市建筑群、公共空间的精致化建设,实施城市标识、标牌等改造,打造具有海洋特色的城市品牌,全面展示国际化旅游城市形象。不断提高城市经济、人文环境和人才交流的国际开放度,建立多语种服务平台和服务团队,建设千岛中央商务区会展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场馆,办好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赛事和经贸活动,积极拓展医疗卫生、教育办学、文化科研等领域全方位国际合作。建立健全涉外事务管理体系,探索建立海事法律服务集聚区,加快建设国际街区、国际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完善相关制度和配套服务,不断提升文化品质、市民素质、社会治理等软实力,构建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城市人居环境。逐步成为城市功能现代化、城市形象鲜明独特、对外开放高度自信、人文环境兼容并蓄,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际化港口城市。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强化生态红线和绿色引领意识,严格实施环境空间管制,完善环境监管体系,全面提升环境监控监测及预警能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提升城市绿化覆盖率,推进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构筑陆海统筹的生态景观体系。深入研究南部诸岛等岛屿的分类开发保护,合理利用岸线资源,科学推进定海湾、新城湾、普陀湾开发建设。严格实施《舟山市部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条例》,推进海洋生态整治修复工程,创建全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努力让新区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环境更美好,成为美丽中国的海岛样板。

推进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资源配置,构建“10+20+30”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健全现代教育体系,全面实行学前教育招生“服务区”制度,做精做强中高职教育,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支持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浙江海洋大学等高校发展,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全省中上水平。推进健康舟山建设,加快建设省级医学副中心,完成市二院、市中心血站迁建,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和公立医院改革,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现人群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优化市体育中心功能布局,打造体育综合体。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健全养老、医疗、住房、最低生活等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险由制度全覆盖向人员全覆盖转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比“十二五”末提高50%以上,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让人民过“好日子”,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走在全省前列。

推动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加强道德教育,完善社会诚信体系,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社会化发展,加强历史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建全国海洋文化示范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推进“美丽群岛·幸福社区”建设,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与服务。深化法治新区建设,开展“七五”普法,提高全民法治素养。全面构建海上花园城公共安全体系,牢牢守住生产安全底线,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提升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处置能力,争创平安浙江示范区,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最安全城市。

三、2017年的工作安排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我们要紧紧围绕市委确定的工作主线,奋发作为,全力完成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建议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外贸出口额达到427亿元,占全国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城镇和渔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8.5%,节能减排降碳指标完成省定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重点在六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在探索建设舟山自由贸易港区上求突破。组建工作管理机构,科学编制实施方案。参与制订《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草案)等一批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加快梳理实施现有自贸试验区可复制、可借鉴政策。开展自贸试验区审批综合服务,率先建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施“先照后证、证照分离”及全程电子化登记改革,实行“一口受理”高效服务模式。加快建设国际海事服务基地,重点突破以油品为核心的大宗商品贸易交易。制定保税燃料油供应相关规则和实施办法,加快保税燃料油供应企业集聚,全年供应量达到200万吨。拓展外轮供应服务中心功能,供应货值突破3亿美元。建设鼠浪湖国际配矿贸易中心,配矿加工贸易量突破800万吨。加快建设黄泽山油品储运贸易基地,建成150万立方米油品储罐。积极发挥中国(浙江)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作用,组建保税燃料油、LnG、煤炭交易平台,引进一批中资、外资金融机构,探索油品、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现货挂牌交易,力争完成现货贸易额450亿元。

(二)在攻坚重大项目上求突破。把招商引资作为新区发展“一号工程”,统筹全市招商资源,打造国际化招商网络,组织实施“2553”计划,合力开展重大项目精准招商、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实现全市实际利用市外资金575亿元,浙商回归省外到位资金18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深入实施“项目中心制”“三重”项目动态管理机制和“比学赶超”机制,加快推进168个省市重点项目。大力推进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争取七大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完成江海联运直达首制船舶建造并投入运营,尽快筹建江海直达船队,搭建航运交易平台,探索开展船货交易,加强与沿海、沿江主要港口深度合作,江海联运运量达到1.8亿吨。继续推进绿色石化基地建设,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全面开工,全年完成投资300亿元。开工建设波音737完工和交付中心项目,综合保税区空港分区封关运作。加速推进观音文化园、大陆引水三期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甬舟铁路前期工作。强化项目基础要素保障,确保供地1万亩以上,消化批而未供土地4000亩,累计处置供而未用及闲置土地85%以上,加快实施岱西盐场等盐田复垦项目,推进大小鱼山、小洋山北侧、六横小郭巨等滩涂围垦造地工程。

(三)在加快产业培育发展上求突破。完善政策激励和要素保障,大力振兴实体经济,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加大“白名单”船企扶持力度,推进困难企业实施重组,创建船舶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积极打造外轮修造基地。编制石化、航空等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强化政策引导作用,重点扶持培育一批新的龙头骨干企业,延伸完善产业链和创新链,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加快发展港贸物流业,着力突破航运咨询、海事法务、航运金融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强化重点航运企业帮扶,推进“小散弱”航运企业兼并重组,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4.5亿吨。加快打造大宗商品进口基地,做大做强铁矿石、船配等进口贸易,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实现外贸进口额340亿元。加快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办好2017国际海岛旅游大会,高质量举办海岛旅游博览会,争创国家医疗旅游示范基地,重点打造一批旅游示范岛、旅游特色小镇和精品民宿,丰富海岛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力争旅游接待量和总收入分别突破5500万人次和800亿元。加快建设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完善远洋渔船卫生注册制,加强与澳门及葡语系国家的远洋渔业合作,力争中国鱿鱼交易中心挂牌。支持水产行业稳步发展,做强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传统渔业向集约化、高新化发展。健全新型渔农业经营体系,实施“互联网+渔农业”,培育一批电商村。提升改造市级蔬菜基地1000亩,打造定海、普陀美丽牧场,鼓励发展养殖业,积极发展休闲渔农业。开展渔船改造提升工程,压减捕捞渔船147艘。加强部级海洋牧场建设,加大增殖放流,全面实施新的伏季休渔制度,打好“幼鱼保卫战”。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启动实施17个重点项目。争取舟山智慧海洋示范区纳入国家总体规划,引进智慧海洋行业龙头企业5家以上。加快建设国电海上风电、3.4兆瓦海洋潮流能发电、海洋耐腐蚀材料等项目。大力发展创客码头、普陀湾众创码头等众创空间,完善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培育发展共享经济。加快13个省市级特色小镇建设。

(四)在建设海上花园城市上求突破。实施十大攻坚行动,总投资突破100亿元。加强城市交通治堵工作,加快推进百里滨海大道、宁波北仑峙头至舟山水陆联合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通“断头路”15条,拓宽瓶颈路13条,新建城市道路9条,建设28个公共停车场,新增2000个泊位。加大“三改一拆”力度,全面开展城乡危旧房治理、城中村改造和违法建筑拆除专项行动,改造完成C、D级危房139幢,完成10个城中村治理,拆除违法建筑100万平方米。持续深化“五水共治”工作,全面推行“河长制”,完成河库清淤(污)120万方,提标改造5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管网50公里,修复改造175公里,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2%,在全省率先全面剿灭劣V类水体。加快综合管廊和排涝设施建设,打造海绵城市示范项目。强势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完成13个乡镇(街道)整治验收,组建城市管理工作机构。实施本岛主要城市道路中英文双语标识改造,开展主干道路户外广告专项整治,推进城市景观亮化工程,瑞金医院一期、绿城育华(国际)学校建成运行。全域推进美丽海岛建设,重点培育朱家尖漳州村等5个美丽渔村,完成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5个以上,提升美丽海岛示范线5条以上,打造万亩景观田园。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达到80%,完成渔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40个村以上。加快建设邻里中心等公共便民服务设施,打造定海芙蓉洲路等6条精品示范街。加快建设市植物园等9座城市公园,建成绿色游步道130公里。

(五)在深化改革创新上求突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重点企业“一企一策”帮扶措施和跟踪服务,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深入开展小微企业“助保贷”业务,继续实施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提升计划;加快“智能制造”步伐,规范推行“弹性出让、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工业用地机制,创新开展金融惠企业务,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措施,切实降低企业成本;建立健全过剩产能退出机制,倒逼“僵尸企业”市场出清;引导建筑业和房地产健康发展,住宅去化周期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健全完善地方债务管理机制,积极防范化解“两链”风险,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维护区域金融稳定。加快“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方式,突破部门数据共享瓶颈,完善基层服务中心建设,力争90%以上的特定事项或环节一次性办成,走在全省前列。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推进渔农村“三位一体”改革,健全渔农合联服务体系。完善居住证制度配套政策,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深化县域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开展规上工业企业统一评价。创新政府投融资机制,做大做强国资平台公司和产业基金,建立债务融资储备资源库,启动一批ppp项目。积极培育上市后备资源,大力推动优质企业股份制改造,争取2家企业进入辅导备案,3~5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深化标准化综合改革。加强整合规范工作,完善陆海联合招拍挂出让模式。深化“信用舟山”建设,建立健全信用联合奖惩机制。

(六)在发展民生社会事业上求突破。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强化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统筹推进渔民养老保障工作,推进新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实体化运营。推动社会救助精准化,完善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制度。实施低收入渔农户收入倍增计划,开展十大帮扶行动,动态消除城乡零就业家庭。推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实施第三轮学前教育普惠化行动计划、民办民工子弟学校三年整治计划,开展义务教育资源跨区域、跨体制共享改革试点,标准化学校比例达到95%以上,积极稳妥完成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快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共同体建设。实施《健康舟山2030行动纲要》,加强健康教育,全面推进“双下沉、两提升”和分级诊疗,责任医生规范签约率达到30%,网络医院服务20万人次,县级以上医院预约挂号覆盖率达到100%。建成“一站式”公共文体服务平台,做强做大“淘文化”,办好浙江省第三届体育大会。加快推进数字档案室建设,大力发展民族、宗教、红十字、慈善、志愿服务等事业,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改革与发展。创新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机制,大力支持国防和部队建设。选优配强村社组织班子,做好村和社区组织、集体经济组织换届工作。持续深化平安舟山建设,构建乡镇(街道)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等四大平台,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社会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和物联网建设,全力做好社会治安、金融安全、食品药品安全、防台防汛等工作,开展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清零专项行动,着重抓好危化品、船舶修造、消防安全、水陆交通、渔业生产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坚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按照民生实事“群众提、大家定、政府办”的理念,切实办好十方面为民实事。经过广泛征集,认真梳理了“菜篮子”工程、社会保障和帮扶、水环境综合治理、医疗惠民服务、美丽新区建设及人居环境改善、安居工程、群众出行、文体与教育发展、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网络服务惠民及行政审批等十方面56项候选项目,提请各位代表票决。我们将根据代表们的票决结果,全力以赴,确保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