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4:55

生态保护策略篇1

在水库建成蓄水运行后,由于水域面积有所上升,会让库区周围的部分陆生动物迁移。同时周边森林及适宜森林的生物种类数量会有所下降,会对生物物种产生一定影响。与此同时,次生植被及人工植被会大幅度增加。整个生态系统会从多元化向单一化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整体森林覆盖率必然会有所下降,森林资源的绿化功效自然也会下降。水库修建后,会让流水环境转变为静水环境,并且会带来一系列物化变化,其中最明显的便是水温结构的改变[1]。通常情况下,水库水温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由大气与水面接触传至水中。在水深不断增加的同时,热量吸收程度也会有所下降。在不受到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热量很难传至水库深水区域。在水库水温升温期间,若存在风力影响,会让部分热表面水与深层水混合,其混合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水温结构。基于水库水温的特征,区域内种群分布也会出现一定变化。例如,部分水库当中富含有机物,会分解出一定量的氮、磷,可为藻类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自然河流当中,流水性动物较为常见;而水库建成后,水流速度会明显放缓,水体中的含氧量会明显下降,流水性动物会大量减少,而静水性动物如水蚯蚓、摇蚊及静水性鱼类等会逐渐繁殖[2]。总之,水库生态环境与自然湖泊、江河等具有明显差异,其生物种群存在明显不同。同时,水库具有较强的自净能力,即便受到污染,只要采取一些针对性措施,做好污染源控制工作,能够让其生态环境得到恢复。

2水库生态环境污染因素分析

随着水利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水库数量变得愈来愈多,且规模也在逐渐增大,然而水库生态环境问题也变得愈来愈严重。水库生态环境污染并不是单一性因素所致,而是受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具体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3]:(1)水质富营养化。水库水面较为宽阔,人工放养存在一定难度。早期水库几乎没有人工养殖,整体水质较好。但随着网箱养殖引入水库后,让水库养殖逐渐兴起。通过水库网箱养殖能够使得水库的附加价值完全被激发出来,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周边居民的经济收入,并获得了地方政府的支持,使得水库网箱养殖被大力推广。然而,网箱养殖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饵料,残留的饵料由于未进行针对性处理进入到水体当中,导致水体中氮磷含量明显上升,造成水质富营养化。除此之外,大量商业化养鸭,也给水库生态环境管理带来了一定压力,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及管理不当,进一步加剧了水质富营养化。(2)采沙现象严重。在河道中上游区域,存在大量清水沙,这类沙石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多数水库都是建于河道中上游,因此水库主要河槽两侧存在大量清水沙。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水库清水沙开采量也变得愈来愈大,甚至部分开采商为了自身利益,存在非法开采的行为,导致沙层受到严重破坏。对于水库及周边生态系统而言,沙层充当了天然过滤层的作用,能够对水体当中的有害物质及杂质进行过滤,可净化水体。大量的沙石开采,会让这层天然过滤层逐渐失去效用,甚至会让已经过滤的杂质及有害物质重新进入水体当中,使水体受到再次污染。(3)水土流失严重。部分水库建于山区,周边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由于采矿量的不断增大,使得周围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往往一到雨季,山体当中的大量泥沙会沉入水库,并且部分杂质会形成浮物对水质造成影响,使水土含氧量降低,不利于水生生物繁殖,可能会造成水库生态系统失衡。(4)工业污染。部分水库周边存在一些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规模不大,但整体用水量较大。受制于成本因素,这些企业会把未经处理的生产污水直接排入水库当中,导致水体污染。

3水库生态环境保护策略探讨

3.1加强污染源控制

在水库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要从根本上消除生态环境污染,就必须加强污染源控制,可从以下方面开展[4]:(1)养殖污染控制。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地方政府有关规定,对水库养殖污染进行有效整治。一方面,要重点加强网箱养殖整治。指派专人进行监督、指导,避免饵料投放过量,造成水质富营养化。对于网箱养殖及大面积水产养殖要大力整顿,实现规范化养殖;对于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并取缔违规养殖,避免水库水体受到持续污染。(2)生活污水、垃圾整治。水库周边居民区可设置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用于居民生活污水处理,避免生活污水对水库水体造成影响。同时,可采取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对生活污水进行循环使用。生活污水经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后,可用于农田灌溉。在控制污染源的同时,也提升了水资源利用率。另外,通过构建生活垃圾管理系统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并循环利用如堆肥等,以降低废物污染量,实现节能减排。(3)工业污染治理。对于水库周边的工厂、作坊等进行清查,排放不达标者严禁生产,并给予严惩,以消除工业污染源。

3.2完善水土流失监管

为进一步加强库区水土流失管理,对库区天然林加强保护,将所有天然林均纳入至天然林保护工程进行管护。库区及周边天然林实施“封山育林”,严谨砍伐,封育时间为3年以上。同时,增加天然林种植树木种类,保持物种多样性,让天然林生态系统维持平衡。在坡面区域实施退耕还林,进一步控制水土流失。对于以往出现过滑坡、泥石流的破体区域,可适当种植灌木、草种,以增强破体固土能力,降低泥石流隐患。对于违规采集沙行为给予严厉打击,以保证河床生态结构完整性。

3.3重视环境宣教

通过加强环境宣教,让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使公众能够充分了解水库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相关法律法规,并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地方政府要与环保局、水利局等管理部门形成联合机制,共同参与到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当中[5]。由政府筹备相关信息平台及宣传网站建设,借助网络扩大生态环境宣教范围,并将水库信息状态及时对外公布,借助社会力量对水库生态环境进行监督。与此同时,还要加强相关法制建设。结合法律规定确认相关部门责任,实现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管理。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除了要重视水库生态环境管理外,还要对库区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加强保护,将生态补偿机制引入到保护管理当中,促使水库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规范化实施。

3.4加快库区陆地生态恢复

在库区陆地生态系统当中,森林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的基础,也是水库功能的重要载体。在库区陆地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要将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相结合,协调区域内农林用地矛盾,并结合不同地貌特征采取差异性的修复手段。期间要重视滨岸植被缓冲带建设。滨岸植被缓冲带具有典型的边缘效应及生物多样性特征,是陆地生态系统及水环境生态系统的连接点,具有明显的生态环境调节功能[6]。通过完善滨岸植被缓冲带建设,让水库生态系统更加平衡。

水库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实施。通过加强污染源控制、加快库区陆地生态恢复、完善水土流失监管及加强环境保护宣教等,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库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使得相关工作取得成效,让库区得以可持续发展。

作者:苏平单位:广西北海市洪潮江水库工程管理局

参考文献

[1]林成先.碧流河水库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4(09):238-239.

[2]韩晓霞,朱广伟,吴志旭.新安江水库(千岛湖)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及保护策略[J].湖泊科学,2013(06):836-845.

[3]吴小芳.高州水库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J].吉林农业,2012(05):197-198.

生态保护策略篇2

引言

在今天的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是各个国家关注的主要问题。湿地由于处在边缘地带,是地球生态链条中比较薄弱的一环。拉萨林周县依托地理区位优势,通过设立保护区的方式来强化该地方生态系统的安全。但是,由于主客观等层面的原因,拉萨林周县湿地生态保护工作依然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本文对拉萨林周县湿地生态保护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探讨其今后的保护与提升策略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拉萨林周县湿地基本情况介绍

林周县隶属拉萨市,地处中部、拉萨河上游澎波河流域,县驻地距拉萨市65公里。拉萨河上游,藏语意为“天然形成的地方”。这里水系密布,植被丰富,不仅是“拉萨的后花园”,还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天堂。拉萨林周县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的成立与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期,该保护区最初的面积是98.8平方公里,后来扩大为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自然保护区,所覆盖的国土面积也达到了6143.5平方公里。每年会有近千只黑颈鹤来此过冬。目前,在整个林周县分布着三个市一级的湿地保护区。分别是甘曲湿地,帕热湿地,江惹夏湿地。

二、文献综述

如何进行科学的湿地生态保护一直是各国环保主义者研究的主要方向。本节主要从国内与国外两个层面来对围绕湿地生态保护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一)国内研究

目前,在学术领域,围绕拉萨林周县湿地生态保护的研究还相对比较少,仅有的一些研究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来进行推理与分析,缺乏实地考证研究。也有的研究者从法律的层面来为湿地生态保护寻求更多的法律层面的依据。例如,李敬兴在《我国湿地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研究》一文中指出,建立与完善湿地保护的国家法规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复旦大学的马涛博士则是从湿地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的维度来探讨了今后的湿地生态的保护实施路径。陶冶以黑龙江的湿地中的植被资源位研究对象,分析了在湿地生态保护体系中植被资源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通过植被景观设计来更好的提升植被景观价值。从整体上来看,当前围绕湿地保护的价值与意义在学术领域达成了比较普遍的共识。如何从湿地自身的生态资源属性特点出发,制定出更加科学的湿地生态保护策略将是未来研究的一个主要的趋势。

(二)国外研究

同我国当前的湿地研究相比,国外的湿地研究,尤其是湿地保护的广度与深度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例如,学者Saha以地中海周边地区的滨海湿地的发展与保护情况进行了研究,指出在进行湿地保护的过程当中,要避免湿地生态系统自身的退化。tumer在研究中指出要从湿地资源的开发出发,将其与生态旅游进行必要的对接,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除了围绕湿地本身的生态系统进行研究之外,国外的很多研究人员也逐渐意识到全球环境的变化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湿地保护已经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应该从全球的角度来进行具体的保护政策的制定。

总之,无论是从国内的研究视角,还是从国外的视角来看,湿地生态保护已经成为了全球层面的共识。但是,如何将这种共识转化为具体的方式与方法来去更好的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需要各个国家从自身的发展特点以及湿地的分布特点出发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国发展实际的湿地生态保护之路。

三、拉萨林周县湿地保护的具体策略

拉萨林周县湿地保护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绩,但是,距离理想的预期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提升空间。所以,本文经过实际考察与调研,分析其在湿地生态保护过程当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然后,经过咨询行业专家,查阅相关文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今后拉萨林周县湿地保护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提升全民湿地保护意识

在拉萨林周县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过程当中,提升全民湿地生态保护意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借助当前发达的媒体,例如,微信、微博以及手机app等来进行相关湿地生态保护政策、法规的推送,让广大湿地地区的居民能够在思想意识层面进一步得到必要的强化与提升;另一方面,从基层入手,组织一批富有责任感与生态环保意识的居民来担当湿地保护宣传员与监督员。通过这种方式在拉萨林周县营造一个良好的湿地生态保护的氛围。提升全民的湿地保护意识,提高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可以在很大层面上避免人为原因对林周生态环境的破坏。另外,在意识层面的提升,不仅有利于拉萨林周湿地生态的保护,也有利于我国其它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由于拉萨林周县处在黑颈鹤自然保护区,近几年来,非法猎杀黑颈鹤的案件屡屡发生,因此,当地政府应该整合相关执法力量,严厉打击各种形式的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在具体的执行阶段,一方面,要从技术层面来完善动态湿地环境监控系统,让破坏湿地生态环境行为无所遁形;另一方面,要从岗位设置层面,补充编制,增加巡查人员数量,并且做好重大生态破坏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通过快速反应来将潜在的风险排除或者将造成了湿地生态破坏损失降到最低。在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当中,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督部门,要落实责任制,对于湿地保护区存在的各种违反保护规定的各种旅游开发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总之,只有建立在保护基础上的生态旅游开发才能更好的实现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之间的和谐发展。

(三)适度开发

湿地不仅是重要的生态调节系统,也具有一定的旅游体验价值。所以,在经过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应该对拉萨林周县的湿地资源进行湿度的开发。其开发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游客近距离的体验,来提升大众的湿地生态保护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适度开发也可以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增加林周县居民的收入,为广大的居民带来更多的福祉。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湿地开发的过程中要把握好科学性与适度性的原则。要将湿地开发控制在其所能承载的负荷范围之内,要坚决避免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种种短视的,急功近利的行为。因此,在生态旅游开发项目的设计与实施的过程当中,要遵循严格的环境评估,对于存在潜在生B环境威胁与破坏的项目,坚决不予批准。总之,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应该是拉萨林周县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一个重要的思路与落脚点。

(四)科学规划

当前,拉萨林周县湿地覆盖的面积有减少的趋势,这与地区规划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今后的拉萨林周县湿地生态保护策略的实施过程当中要确立红色警戒线,也就是说要将湿地面积控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要坚决避免任何形式的占有湿地的开发行为。所以,从生态保护的角度,从建设绿色中国,生态中国的角度来落实拉萨林周县湿地的规划与保护是今后的一个主要方向。当地的湿地保护部门以及旅游管理部门应该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遵循湿地保护的客观规律,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和谐与共生。将整个的湿地生态保护纳入国家的环境保护体系之中,在科技进步的支持下实现更大程度的发展与进步。

总之,从定位上来看,拉萨林周县湿地首先是一个自然保护区,所要生态资源的保护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生态旅游的开发。

四、结语

生态保护策略篇3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各个方面都有较快的发展。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运输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人们对公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公路的日常保护就成为了重点考虑的对象。如何对公路进行日常保护,使其具有较长时间的使用年限,是研究课题的重点。除了重点研究对公路的日常保护外,由公路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应对这些问题的对策也是研究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公路的日常保护;环境问题;保护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各个方面的发展也不断的扩展到全国各地,大范围的发展对我国公路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方面物质的运输也就越来越多,导致公路的运营时间加长、运营面积加大和运输量的提高。此外,汽车在公路上行驶也给公路沿途的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因此,研究对公路的日常养护措施和改善公路的沿途生态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文章主要讨论公路沿途主要的环境问题以及对公路进行日常养护的主要措施和公路周边的生态环保措施。

1公路周边存在的环境问题

1.1公路的建设会破坏某些自然风貌在公路的建设过程中,路径的选择不总是完美的。建设者们经常需要开挖山林,占用大片的土地,甚至填河造地,周边的植被与地形地貌被破坏,改变了原有的自然景观要素,这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虽然经济确实发展起来了,但却是以环境作为代价的。这与我国一直奉行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背道而驰。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公路的沿途是一些风景优美的田园景象,而这些公路的建设就是以美丽的土地为代价的。例如11月27日南京新规划的地铁5号线横穿老城区,沿途影响文物约183处,由于建设的道路要付出的代价太大,政府拒绝了该规划。

1.2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对环境造成污染在公路的运营阶段,来来往往的汽车对公路造成了声污染、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由于公路旁的植被较少,且这些植物根基浅,不能有效地减少汽车噪声的传播从而造成声音污染。在公路附近居住的市民长时间受到噪声的污染会导致他们的身体健康出现问题。来往的汽车在公路上滴下来的汽油、柴油在雨水的冲刷下流入公路旁边的泥土里,进而导致土壤有害元素的增多和富集,造成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会导致附近人家的菜园受到污染,市民吃了有毒的蔬菜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危害。汽车尾气的排放是全世界关注的首要环境问题之一。众所周知,汽车尾气的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导致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气温起伏不定、雾霾严重等。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1.3公路的建设对周边野生动物的生存有影响有很多公路的建设地址是选择在村庄等荒野地带,这些地方经常会出没一些野生动物。原本这些地方就是野生动物们的居住地,公路的建设破坏了他们生存的家园,使得他们不得不迁徙到新的地方,适应新的环境。公路的存在还加大了动物们的死亡率。在高速行驶的路上,被撞死的小动物数不胜数。另外,公路的建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对野生动物也有很大的影响。

2公路养护的含义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

2.1公路养护的含义公路养护,顾名思义就是对公路进行的维修保护。公路的养护除了保持道路的正常运行和安全运行,还要加强公路对突发安全事故隐患的预防能力。公路的保养一般是指对道路的清洁打扫。公路的维修从规模上来看可以分为大中小三个层次。一般道路的裂缝和小坑属于小修,大面积的损坏属于中修,由于事故引起的道路断裂,无法行驶车辆的情况属于大修。经常进行公路的养护不仅可以保护运输道路的正常进行,还可以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从间接来看也节省了重建新公路的成本。对公路进行养护,既是满足了企业的利益,推动经济的发展,又保护了环境,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同进步。

2.2公路养护给环境带来的影响(1)公路养护中机械车的施工往往噪声巨大,且尾气排放也比一般的汽车排放量大,造成的声污染和空气污染更加严重。(2)在公路养护的过程中,有可能会拓宽路面,从而改变公路周边的土地,改变周边的排水通道,造成水土流失,改变周遭的树木,植被遭到破坏。(3)公路养护中经常会对路面的裂缝进行填补,而填补的材料常常是沥青。沥青在车上的桶中露天燃烧,释放的气体气味难闻,且对人体有毒,对环境也造成污染。(4)公路养护中经常运输的小石子和用来抹水泥的泥土偶尔掉在地上,经过汽车多次的碾压,弥漫在空气中造成灰尘污染,影响附近居民的呼吸系统,增大了患病的风险。综上,公路养护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不容小觑。我们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公路环境的保护。

3公路养护中实施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公路养护中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主要从管理者、技术、相关工作人员和其他几个方面进行。尽最大的努力减少公路养护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3.1管理的层面(1)提高公路养护的管理机制:对公路进行养护时,加强养护人员的环保意识,对养护车进行整改。燃烧的路面修补材料的气体要进行一定的处理才可以排放,禁止露天燃烧的行为。开车时,养护人员要小心谨慎,避免小石子和混凝土的掉落。(2)加强对路面车辆的监管。对严重污染环境的车辆(如排放尾气量超过标准或载有有毒化学物质的车辆)限行。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则,在公路的养护过程中把环境放在首位,万事要考虑环境和人的身体健康。(3)加强平时的监督机制,减少事故的发生。还应提前制定多个突发事故的解决方案,以备不时之需,在紧急事故前从容、完美的解决事情。(4)严格地制定公路养护规章制度,公示于公司,要求每一位员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严格把握好环境这一关,加强对公路的检查,防患于未然。

3.2大量地在公路两旁种植绿色植被绿色植物不仅可以防风固沙,减轻路面的扬尘,增加空间范围的可见度,还可以改善空气质量,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吸收汽车噪声,降低噪声污染给市民带来的危害,大量的绿色植被也是不少野生动物的舒适居住环境。由此,种植绿色植被是养护公路中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相关管理层的人员可以和当地政府联合起来,在车流量大的公路两旁种植耐寒耐旱易成活的树木,因为公路的环境较为恶劣,只有耐寒耐旱的树木才能更易成活。除了可以有实用功能外,绿色的植被也可以增加公路两旁的景观,远远看去,一排排的树木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3不断探索和引进公路养护的新型技术公司可以加大对技术人才的培训,引用国内外先进的公路养护技术,从根本上改善环境。我国目前的公路养护技术主要应用的是阳离子乳化型沥青技术,这套技术是我国道路养护进行的主要材料技术,虽然这套技术在我国已经有了完善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营运应用,但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仍需继续努力,不断开发新技术。现在已有新型的阳离子沥青乳化剂,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可以研发出更加环保便捷的新型材料。

3.4加强路面的清洁(1)清洁工的日常工作要做好。公司要关注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从最基础的清洁工作做起,会大大降低风险。主要对于路面较明显的物体进行定时的清除,以免影响车辆的正常行驶,预防事故的发生。(2)定期清扫路面的灰尘。经常开着带有清扫路面灰尘的车在公路上清扫,随时作业,降低灰尘的飞扬,尤其是在刮大风的天气,应增加清扫的频率。在灰尘很多的情况下,可以进行采用喷雾的形式来降尘。(3)定期地压实路面。对有沙河石子的路面要进行经常的碾压,以防砂砾松落,对车身和路边的建设造成危害。

4结论

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公路养护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是所有人的心声。只有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赵红玉.普通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9).

生态保护策略篇4

本文结合宜昌市的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对2013年新版《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中制定的“育源头、厚围屏、清长江、保廊道、留绿楔”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进行分析解读,最后提出了城市总体规划中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的制定方法。

【关键词】

宜昌市;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正文】

1宜昌市生态环境概述

宜昌地处我国生态系统的重要的过渡带,具有特定的地貌条件和水热条件,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地位极其重要,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同时宜昌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源头区,为我国提供了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宜昌处于中度脆弱向重度脆弱的过渡带。因此,宜昌的生态环境保育显得极为重要,要努力防止宜昌市的生态环境衰退。宜昌处于平原向山区的过渡带上,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市域山地占69%,丘陵占21%,平原占10%,构成“七山、二丘、一平”的地貌特征。其西部主要是山区,地质灾害容易发生,在全国自然灾害危害性评估里,大体是中等水平。

2宜昌市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湖北省实施“一主两副”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宜昌市新版总体规划提出到2030年末,将宜昌市中心城区建成占地300平方公里,拥有300万常住人口的现代化特大城市。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急剧扩张,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逐步激化,严重影响了整个城市的和谐发展。

2.1库区源头存在的问题

本文所指的源头主要是三峡库区,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源头,是宜昌生态环境保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自三峡水库建成以来,随着人工的调控,库区的水位涨落速度、幅度和频率都与原来的天然河道有着明显的不同,增加了消落带的不稳定性,对三峡库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

2.2生态屏障存在的问题

生态屏障既是宜昌生态服务功能的源头区之一,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屏障的具体生态服务功能在于氧气制造、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育、水土保持和城市景观营造等。

宜昌长江两岸的山体区域与自然保护及风景名胜区构成了宜昌市的生态屏障,护卫着宜昌的发展。但是宜昌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且多数地区坡度较大,土地的开发利用尤其是坡耕地极易加剧水土流失。

2.3长江流域(宜昌段)存在的问题

目前三峡库区的长江江段已由天然河道变成了水库,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体污染和河床下切。

在水体污染方面,三峡水库运行后,库区水体流速减缓,自净能力变弱,流速的急剧减小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在排污口附近易出现高浓度的污染区。同时宜昌市沿江磷化工企业群的污水排放,更加剧了长江的污染。

在长江河床方面,葛洲坝下泄水量含沙量减少,宜昌以下河床没有泥沙补充,使原河床泥沙下移导致河床下切,再加上航道违法采砂现象时有发生,河床下切更为严重。

2.4生态廊道及绿楔存在的问题

宜昌的廊道主要有山体廊道和水系廊道两大类。绿楔也是重要的生态廊道,主要是由连续的自然和半自然植被形式将城外的绿色郊野引入到城市组团间和城市中间而形成的。宜昌的生态廊道和绿楔主要分布在宜昌的各山脉、河流及渗入城市的自然和半自然植被带。

新生城中村的违章建筑破坏生态廊道问题:城市用地扩张过程中,原来的农村被城市包围形成新生的城中村,挖山平地私搭乱建的违章情况很多,对原有生态廊道破坏加剧。

城市建设阻断绿楔渗入:宜昌主城区组团感不强,连成一片,渗入城市的绿楔被城市建设活动阻断。

河堤生态廊道的破坏和公园绿地空间的缺失:宜昌水域较多,河堤堤岸长,水域廊道保护和河堤加固修复工作力度不够,没有考虑到河堤生态廊道中公园绿地空间的建设。

3宜昌市总体规划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针对以上的问题,新版规划将宜昌生态环境保护的应对策略制定为:“育源头、厚围屏、清长江、保廊道、留绿楔”(如下图)。具体来讲就是要以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为抓手,提升森林覆盖率,强化水土流失治理,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大地质灾害敏感点的监控和治理,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续性。

图:规划区生态功能结构图

资料来源:《宜昌市总体规划(2011-2030)》

3.1育源头

源头区应当实施以保育为主、防治为辅的对策,工作的重点主要是水土流失治理和地质灾害防御。

水土流失治理:提高植被覆盖率,尽可能的降低地面;加强小流域的治理,通过对小流域的治理,缩小水土流失面积,阻拦由水土流失而损失的土壤颗粒物质;尽可能不在三峡库区展开大规模的开发活动,减少人类活动的影响,由此减少由开发不当而造成的水土流失。

地质灾害防治:定期对地质灾害敏感点进行普查,理清地质灾害敏感点的分布,对其可能的危害大小做出评估;对特定地质灾害点加强监测,对可能发生的灾害做出预报;对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地质灾害处,以工程措施或其它方法进行加固、拆除、改造等。

3.2厚围屏

加大林地保育,扩大地表植被覆盖率和加大生物多样性保育力度是生态屏障的保护的重点。加大林地保育,是宜昌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宜昌长江两岸的生态屏障来说,提高围屏的林地覆盖率,是保障宜昌生态屏障,巩固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手段,是增强这一地区水土保持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大林地建设,是保障水源涵养的重要途径。

3.3清长江

宜昌段长江流域整治的重点是水体污染治理和河床保底护底等问题。

水体环境污染:通过立法根治长江的污染问题,保护长江流域环境。目前长江流域重建设、轻环保;重眼前、轻长远;重行政手段、轻法治管理的倾向比较明显。同时,对长江流域环境保护必须实行专门性、综合性的法律约束。

河床下切方面:应采取护沙、保沙的河床护底措施改善河床下切现象,加大长江采砂监管力度,杜绝违法采砂现象。

3.4保廊道

宜昌市沿江发展,是典型的组团式发展的模式,各组团间多为没有开发的自然和半自然状况山地、农田等,大山余脉穿城抵江,构成了山体廊道。宜昌山体廊道建设的重点是:通过有意识保留一些山体不予开发,以连续的自然和半自然植被形式将山体廊道保留下来。

长江在宜昌穿城而过,长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廊道、中华鲟保护区所在地和宜昌主要的饮用水源地。长江既是宜昌和湖北发展的重要经济带,也是重要的生态廊道,保护好长江,对我国和宜昌当地,都有极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应。宜昌水系廊道建设的重点是:保障水环境质量,加强水源涵养地建设,整治水土流失。

3.5留绿楔

绿楔建设的重点是强化植被建设,保持植被的连续性;基础是加强城郊山体的绿化;关键点是避免人造的各种构筑物对绿楔用地的占用。

宜昌不宜建设太多的城市广场,控制城市广场的数量,代之以城市公园,以绿芯代替广场,这也是控制城市热岛效应的手段之一。对城市道路的建设,在市外,通过桥梁和涵洞,保障绿楔的联通,市内部分,通过路边绿化、城市街心花园,保持绿楔的联通。

4宜昌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的启示

结合宜昌市总体规划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笔者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的制定方法总结如下:

4.1综合分析,明确问题

在编制总体规划制定生态保护环境策略前,需要对城市规划区生态环境现状结合城市经济、社会、空间、制度等要素来综合分析研究,得出城市规划区生态环境的真实现状情况,发现主要问题。

4.2整体考虑,分区治理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生态环境策略也必须把握全局,整体考虑。根据分析得出的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现状问题,结合相关规划原理制定出统一的规划总体策略,为生态环境保护制定大方向,然后在具体的规划编制过程中,根据总体策略,对城市各片区进行分区考虑,一一提出合理的分区策略。

4.3政策先行,法制保障

城市政策是城市发展的纲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城市总体规划作为法定性规划,政府应当在编制规划前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用法制的形式保障规划策略在具体的建设工作中得以实施。

5总结

城市的发展必须以生态与环境资源作为前提,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的制定,努力营造和谐的城市空间。结合宜昌市生态环境现状问题,宜昌市总体规划采用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提出了“育源头、厚围屏、清长江、保廊道、留绿楔”五条生态环境策略,集中体现了城市总体规划在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策略中的综合性、整体性、政策性和法制性。在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的制定上对其他城市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2013,3.

[2]叶兴平,陈燕飞.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探讨――以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9,9.

[3]蒋贵国,周介铭,张志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安县为例[J].西南农业学报,2012,03:989-992.

[4]饶戎.基于城市规划的生态规划方法[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9,01:11-33.

[5]杨月兰,唐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反思及启示[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01:18-22.

生态保护策略篇5

【关键词】生态道德历史文化名村文化遗产保护方法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73文献标识码:a

历史文化村镇是属于遗产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最早始于建国之初对文物个体的保护,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我国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正式拉开序幕;90年代,城市化建设开始蓬勃发展,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求逐渐加强,并制定了相关规范作为保护规划编制的依据。这一发展过程也体现了我国从单一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逐渐转向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保护相结合的系统化过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也成为这一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生态道德理论在遗产保护层面的思考

生态道德是以生态哲学为价值理论基础,它的价值在于,通过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平衡性、发展性等的研究来解释人、社会与自然物及其自然环境都是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统一体,确认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意义和价值关系。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受大自然的报复,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人类生存环境与自然环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重新审视人与社会、自然物及其自然环境的关系,将这层关系纳入道德伦理范畴。从单一的人类价值利益的取向延伸到人与自然生物及其环境的共同利益的层面,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道德价值观,把人与人的关系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道德伦理的约束力来规范城乡规划建设行为对历史文化遗产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

2、西井峪古村文化价值特色

西井峪整个村落坐落于石山之上,拥有八亿年地质石岩的村基选址;村内保存大量清末民初的乡土建筑,传统民居就地取材,主要以片层岩石堆砌而成,依山而建,世代以农耕生活为主。优秀的传统建筑空间环境和代代相传的文化习俗,形成了独具北方山地特色的石头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和生态价值,早在2010年西井峪被纳入部级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行列。

首先,西井峪建筑院落以一进式院落形式为主;民居以青砖灰瓦为主,屋顶坡度大而宽;建筑细部精美。其次,丰富的山石街巷遗存,院落由石材堆砌而成,街巷形成院落与石墙之间,街面石材铺就,依形就势,狭窄曲折。再有,古村内展现了丰富的“街―坊―巷”聚落空间形态,在山体之间、沿沟形成村落中心。再之,富有层次的北方山地空间格局,西井峪位于两山之间并形成自然生态历史遗产廊道,以“山-田-村-路”的山地格局为基本要素,与山地自然环境相融合。最后,孕育了丰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村民保持着传统的语言和风俗习惯,注重民俗节日活动,还保留皮影戏、手工编织等传统技艺,是一个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地方特点浓厚的小山村。

3、以生态道德准则的古村保护方法与发展探讨

通过对古村现存的历史文化价值的研究分析,同时结合现状问题制定相应的有效解决方案,以生态道德准则为基础,充分贯彻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思想,深入研究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突出矛盾,并在矛盾中寻求平衡与发展。同时保护规划的制定应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制定有效的保护机制,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从而促进保护工作的持久性和长远性[[1]魏成,肖大威,徐吉航.大都市里的古村保护探索[J].理想空间.2010(41).11-15.]。本文基于生态道德准则保护方法与发展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保护蕴含生态人文要素的山地格局

身在大山深处的西井峪古村,由于远离城市建设性的破坏,古村历史风貌环境保持相对完好,在本次保护规划中延续核心保护区内清末民初的建筑风格和整体空间环境。同时以生态道德准则为基础在府君山和饽饽山之间的历史遗产廊道中,制定有效的空间管理机制,以“山-田-村-路”的山地景观格局为基本要素,形成与山地自然环境协调完整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保护完整的历史发展痕迹的真实性,协调村落整体风貌与所在地形、地貌等自然风光的和谐统一。从而保护原有的整体环境氛围,延续自然魅力的山地格局。

3.2探索诠释历史文脉的建筑语汇

深入研究西井峪村的历史文脉,确定核心保护区内不同类型和状态下的历史建筑风貌,协调新老建筑的关系,重点保护历史建筑。西井峪古村内建筑为硬山式,清代小式做法,砖石木混合作;严谨的院落空间布局,正房居中布置,厢房在两侧布置,正房间数居多,院落宽松;由于古村地处山地,院落形式多以一进式为主;建筑细部雕刻精美[[2]顾晓伟,阮仪三,王建波,等.台儿庄古城区规划设计与实施经验探讨[J].规划师.2011.44-48]。通过实地调查研究确定历史建筑的具体分类,并主张保持原真性的建筑空间手段,延续古村自身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传统格局的完整性,真正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物及其自然环境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统一[[3]邵勇,付娟娟.以价值为础的历史文化村镇综合评价研究[J].城市规划.2012(2).82-88.]。

3.3建立因形就势的交通网络体系

首先,对外联系上要求加强区际交通的联系,合理规划交通网络架构,减少区际交通对区内交通的干扰[[4]阳建强.江南水乡古村的保护与发展――以常熟古村李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9(7).88-96.],实现换乘式或终端式交通形势,即在进入古村的入口处设置大型停车场和换乘公共交通,人们乘公共交通进入古村,同时严禁外界机动车进入核心保护区,从而减少对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真正实现生态绿色的交通保护机制。其次,区内交通主要以整合村庄主道路,根据山地形势,结合现有道路的线性走向,确定道路红线宽度及其断面形式。在核心保护区内以绿色交通为主,实现生态、特色、便捷的交通格局。

3.4实现独具生机活力的空间新聚落

通过村聚落的街巷与建筑肌理的分析表明,饽饽山主峰对聚落方位起了明显的主导作用,古村建筑皆围绕着勃勃山盘山而建,村内石头院落空间也因山势变化而呈现每户不同空间形式,组成了富于变化的聚落空间形态[[5]赵勇,崔建甫.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2004(8).54-59.

[6]吴月湖.从旅游地研究角度看历史文化村镇遗产保护[a].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2).38-42.]。聚落空间环境作为古村的空间载体,在对古村保护的同时,应严格保护古村整体的空间聚落环境,才能实现对古村的整体保护,因此在对古村的具体保护中,应严格控制核心保护区内的新建、扩建活动,并在其一定距离外新辟发展备用地,以解决原住民的新建扩建需求,同时对发展用地的建设活动制定相应的设计引导要求,使新区的整体风貌环境与核心保护区相协调统一,共建独具活力、特色的空间新聚落。

3.5传承活态文化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西井峪古村世代相传的皮影戏和手工艺术是现存保留较为完整的民间技艺,但也只有少数年长者掌握这些技艺,传统技艺正面临失传。在古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重点中,应积极开展村民文化活动,鼓励民俗皮影表演和手工艺培训,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转型,为民间艺术提业增值空间,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从而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中,实现维持原住民的真实生活影像,原始的农耕、养殖以及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空间环境,才能永续流传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4、结论

为实现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和发展的协调一致,要逐渐解决古村落的发展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矛盾关系,确定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所担负的道德义务。通过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平衡性、发展性等的研究来解释人、村落与自然环境都是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统一体,确认人、村落与自然之间的道德意义和价值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相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成,肖大威,徐吉航.大都市里的古村保护探索[J].理想空间.2010(41).11-15.

[2]顾晓伟,阮仪三,王建波,等.台儿庄古城区规划设计与实施经验探讨[J].规划师.2011.44-48

[3]邵勇,付娟娟.以价值为础的历史文化村镇综合评价研究[J].城市规划.2012(2).82-88.

[4]阳建强.江南水乡古村的保护与发展――以常熟古村李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9(7).88-96.

生态保护策略篇6

关键词:Swot分析;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7)08-0155-03

在世界范围内,生态旅游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是日益兴盛地融自然保护、环境教育和旅游娱乐为一体的新兴旅游形式,而自然保护区通过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也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展示等功能。河南黄河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洛阳段)自成立以来,保护区洛阳管理局在发展生态旅游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对河南黄河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洛阳段)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Swot)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推动河南黄河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洛阳段)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1保护区概况

河南黄河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4°33′59″~35°05′01″,东经110°21′49″~112°48′15″,横跨三门峡、洛阳、济源、焦作4个省辖市。保护区东西长301km,南北跨度50km,面积为68000hm2。河南黄河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是内陆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内珍稀动植物资源。

河南黄河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洛阳段)面积24000hm2。生态旅游区范围为:西起洛阳三门峡交界,东至孟津县与巩义市交界,东西长86km,南北平均宽1.4km,在此区域段内的自然保护区所属实验区及其,面积5500hm2。

2Swot分析

2.1优势分析(Strength)

2.1.1交通区位优势陇海铁路、焦柳铁路、连霍高速公路、国道310等在生态旅游区周围穿过,生态旅游区离洛阳机场28km,距郑州机场163km,并且有高速公路连接,陆路和空中交通十分便利。生态旅游区地处我国旅游发展东引西进的结合部和郑州、开封、洛阳及三门峡沿黄旅游线的核心地带,在“三点一线”旅游热点热线开发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2.1.2地理区位优势生态旅游区依托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洛阳,位居“郑汴洛”黄金旅游线、沿黄文物古迹和自然风光综合旅游带上,紧临豫北太行山自然风光和文物古迹综合旅游区,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便于组织省内旅游,区域旅游发展态势强劲。这些旅游热区、热点和精品线路,将对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作用,创造巨大的客源空间。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不仅可以促进洛阳市旅游的一体化发展,而且可以将黄河湿地和伏牛山生态旅游旅游有机联系起来,能够与“黄河之旅”、“寻根敬祖之旅”全国旅游热线组合在一起,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成为豫西旅游的重点旅游区。

2.1.3风景资源优势小浪底库区周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集中表现在以下3方面: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化资源;以现代化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为主体的人文景观;以水库水面为核心,两岸山岳、峡谷、湿地共同组成的自然景观。以黄河小浪底水库、西霞院水库、黄河八里峡、黛眉山、荆紫山为代表的核心资源知名度高,生态环境相对比较好。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蓄水后,将形成一个东西长约130km,平均宽度2.12km,水域面积达272.3km2的辽阔水面。加上周围群山环绕、峡谷遍布、岛屿林立、天水相连,构成了一幅山青水秀的壮丽画面。

2.1.4开发优势具有较好的旅游发展用地,开发成本相对较低。目前,洛阳旅游产业初具规模,基本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逐年上升,旅游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功能进一步增强。

2.2劣势分析(weakness)

2.2.1管理体制的制约生态旅游区涉及到黄河小浪底风景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黄河河道防洪、河南黄河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等各项保护要求的制约。

2.2.2缺乏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目前,生态旅游区周围各县(区)在景区发展上存在着主题不明,对生态旅游区没有全面的认识。存在重开发轻资源保护的现象,对生态旅游区开发的主题不明确。由于缺乏统一的宏观开发规划,对规划主题的认识不明确、不统一,对建设项目的开发次序缺乏统一的安排,对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认识不够或者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2.3旅游发展资金缺乏旅游业是投资大,回收周期长的行业,相关旅游服务设施需要大量投资,并需要经历较大的建设过程。保护区管理局经费来源基本上为国家事业费拨款,无其它经济收入,投入旅游开发的资金严重短缺,无法对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给予太多支持。保护区周边社区群众投入旅游开发的资金有限,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

2.2.4缺少有效的生态旅游发展机制和管理制度管理体制尚待理顺,无序无度开发,条块分割、多头管理、事权不明的问题比较突出。旅游基础设施落后,到目前为止,没有可供游客活动的较大的公共活动场所和商业服务区,旅游区内缺乏垃圾处理设施和医疗服务设施。游客到了旅游区后,只能到周边洛阳市、孟津县、新安县及周边社区居民开办的农家乐中住宿,条件较简陋。

2.3机遇分析(opportunity)

2.3.1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2009年11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发展旅游业成为新时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选择。同时,河南省正在实施旅游“二次创业”,各级政府都对旅游业的发展高度重视。《河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旅游发展的战略调整进行了调整,从“三点一线”和“一带四区”向“两轴五区一中心”的大旅游空间格局扩展。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本地区的旅游发展,明确作为重点发展地域。

2.3.2河南大力发展中原生态经济区建设“郑汴洛―中原生态经济区”是“中部地区”概念的延伸,指以河南省会郑州市为核心和“龙头”,以郑州、洛阳、开封为骨干,依托中原城市群和安阳、濮阳、信阳、南阳等“区域门户型城市”,覆盖河南全省,辐射安徽西北部、河北南部、山西东南部、陕西东部等邻接河南的中原地域经济综合体。郑汴洛一体化的推进,以及沿黄河旅游经济带的打造,为地区的旅游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2.3.3河南省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的机遇河南旅游产品由重视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转变为文化与自然旅游产品开发并重,由相对比较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转变为观光、度假、商务和其他专项旅游并举,形成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都市旅游和专项旅游四大旅游产品系列

2.4威胁分析(threat)

2.4.1生态环境脆弱河南黄河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虽然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片断化、孤岛化现象严重,相关利益群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保护与发展矛盾尖锐。保护区旅游赖以发展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多数旅游资源不可再生,实现保护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严峻挑战。

2.4.2区域竞争加剧在区域旅游市场开发上,面临省内如郑州、开封、焦作等,省外如西安、太原等旅游城市的有力竞争。面对国内各省(区、市)、省内各市之间日趋明显的竞争态势,黄河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面临着新的、更大的挑战。在黄河沿岸各地都重视黄河旅游资源开发,特别是近年来休闲度假娱乐旅游产品的开发已成为沿岸各地竞相发展的方向,有限的客源市场将被瓜分。

2.4.3基础设施的制约洛阳机场有限的航班线路限制了国际、国内、港澳台及远程市场(珠三角、长三角)的游客开发,同时这些游客的数量及市场开发力度也制约着航班线路的开通。

3生态旅游发展策略

3.1充分利用湿地景观资源,打造具有湿地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中国文化以黄河文化为代表,黄河文化以河洛文化为核心,而生态旅游区位于河洛文化的核心地带,古文明的发祥地。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应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如黄河文化、高山峡谷、珍稀动植物等,着重选择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优势生态旅游资源作为重点项目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打造生态旅游精品。

3.2加强旅游管理人员培养,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旅游发展初期,旅游管理人员主要通过外聘获取,随着河南黄河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相关管理人员。加在岗培训,主要通过“边干边学”提升管理能力,迅速提高管理人员的实际管理能力。引入竞争机制,针对工作能力和实际工作绩效,形成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机制,促进管理人员工作效率的提高。

3.3充分利用多元化资金,改变经营合作模式管理部门应积极构建合作平台,深化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机制改革,发挥民营资本的作用和潜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调配资源和筹集资金中的优势,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开发旅游资源和项目,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旅游发展投融资体系。在保证自然保护区对旅游管理权限的情况下,引进专业生态旅游经营公司,采用特许或委托的经营方式,对保护区的旅游活动进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3.4加强产业联动,实习集聚开发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综合带动功能,围绕“食、宿、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带动农业、商业、文化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形成多个以生态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功能集聚区。

3.5加强旅游宣传促销保护区生态旅游业属于洛阳市旅游业的一部分,政府应将保护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纳入整个洛阳市的旅游发展规划,开展有效的整体旅游宣传促销,提高生态旅游区的知名度。政府、旅游局和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部门要始终高度重视旅游宣传促销,研究客源市场动态变化,瞄准旅游市场的需求走向,突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特色,实现生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GB/t20416-200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2]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技术监督局.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9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

[3]陈钰.基于Swot分析的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以张掖市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04):483-487.

生态保护策略篇7

关键词:高速公路;生态敏感区;环境保护

1高速公路建设对重要生态敏感区影响分析

1.1对风景游赏系统的影响

(1)施工期影响分析由于拟建项目工程量大,施工周期较长,新开辟的施工便道、新搭建的施工营地,临时堆料场以及施工期间对基坑、隧道开挖过程中排出的土石方、路基施工作业的废渣料等都可能会占领部分风景区用地和破坏自然环境。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随意排放,影响景观环境,如果不慎排入大井河,还会对水体造成污染。施工期间对大气的污染主要来自工程挖掘、平整土地、铺筑路基、材料运输、装卸和搅拌等环节产生的扬尘和废气。这些都可能对风景名胜区的景观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2)营运期影响分析线路建成后,将在该区域内划出一条明显的人工化印迹,会使景观空间的连续性和自然性被破坏,给景观视线带来一定的影响。桥梁及部分路基属于重要敏感点,会对不同的敏感区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桥梁对景观环境会产生切割效应,尤其是跨越大井河大桥,会对水上游线的视觉造成一定冲击;隧道开挖过程中排出的土石方,路基的水泥混凝土边坡,及公路的构筑物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会有一定的不协调。

(3)对景区动植物群落的影响项目建设对于当地动植物群落最突出的影响表现在施工期,特大桥建设中,人员和施工器械的入驻,以及桥体修建过程对于局部湿地环境及水域环境产生较大的干扰,会破坏占压部分现有植物类群,同时驱使动物群落远离施工区域。施工期这种不利影响在施工结束后,将逐渐消除。

1.2对蒙江坝王河特有鱼类部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影响

(1)鱼类资源的影响项目跨越大井河处为t梁桥。大桥建设施工阶段对保护区产生的直接影响包括施工产生的噪声、施工废水、以及施工临时占用保护区水域等临时影响。由于个大桥预定施工期限约3年,施工期内,其影响将一直存在。施工期的噪声可能会使产卵或洄游鱼类受到惊吓,从而导致该区域鱼类群体的变动,甚至影响到鱼类的产卵或洄游行为。施工废水的排放主要造成水体ss含量的升高,其沉积和覆盖将导致施工水域下游一定河段近岸带浮游生物、底栖动物以及水生植物等生物量的减少,造成一定区域鱼类饵料生物的减少,进而影响到鱼类的索饵等。施工期污染源的任意排放,对保护区功能仍有一定损害。应通过相应环保设施、水域生态系统保护措施的实施将影响减低。

(2)对鱼类“三场”的影响由于调查水域适宜产粘性卵鱼类产卵生境广泛分布,项目特大桥跨河处附近河段也分布有鱼类产卵生境。工程建设虽不涉水,不对保护区地形地貌、水文情势等造成直接影响,但施工及运行期噪声可能对邻近河段鱼类造成惊吓、干扰,影响河段鱼类减少或繁殖、索饵、栖息等行为受到干扰,由于施工区和桥面距离河道较远,其影响程度应有限。

(3)对保护区功能的影响保护区生态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为斑等鱼类提供稳定的栖息地、产卵场,保持保护区生态环境完整稳定。本项目的工程主要涉及保护区的核心区,施工作业及运行等会对邻近河段鱼类造成干扰、惊吓,可能造成资源量减少,但一般均不在河道内施工,不占用保护区河道,故受项目影响甚微,保护区生态结构完整性不受影响。

(4)水生生态环境风险桥梁施工期间涉及石油类危险物料,根据本项目具体情况涉及物料通过泄漏危害事故,泄漏主要表现在物料储存过程中,箱体、储罐、焊缝、包装物等关键部位发生破损,而导致的物料泄漏和因不可预知的事故而导致的泄漏,主要包括设备设施损坏和人为原因泄漏(如误操作、违章操作等)。一旦发生机械近河道大量漏、冒、泄油意外事故将对水环境的危害。

1.3对罗甸翠滩省级森林公园的影响项目建设对森林公园景观质量的影响。高速公路建成后,形成的人工道路景观将改变大小井景区现有的森林景观构架,项目建设形成的桥梁、遂道口等对大小井景区入口处的森林景观有一定干扰和破坏。

2重要生态敏感区环境保护对策

(1)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施工期产生的土石方应定点堆放,不得随意乱弃乱堆,严禁在涉及生态敏感区路段设置预制场、弃渣场、灰土搅拌站、沥青搅拌站和施工营地等临时工程。靠近敏感区的位置,施工场地和物料堆场位置、范围须与管理部门共同划定红线,禁止越界施工,尽量减少对作业区周围的土壤和植被的破坏。优化特大桥设计方案,在桥梁造型上,应在满足公路载重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用体量较小的桥梁形式;在色彩选用方面尽量采用素雅清新的色彩,使之能融于风景环境。建议在保证安全行驶的前提下,在桥上增设停车带与观景平台,使游客能从另一个角度俯瞰风景名胜区美景。

(2)对鱼类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在大桥建设施工阶段,以控制噪声和振动、水土流失、水域污染为主,辅助以人工增殖放流。在通车运营阶段是以预防为主,以控制水域污染、控制噪声、建立交通事故环境损害风险防范及救治响应预案为主,辅以资源和环境监测与监管,并据资源调查及评估结果再行确定后续方案,进行邻近水域鱼类资源和水体环境的跟踪监测,同时加强对保护区的管理等。

(3)对森林公园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在工程的设计及实施过程中,注重对森林植被的保护,尽量避免破坏森林景观的作业方式,工程建设所需的料场、渣场、弃土场等不能设置于森林公园范围内。加强施工管理,严格控制占地范围,确保项目在批复许可范围内使用林地和施工,做好森林保护和森林消防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小娟.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运行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与对策[J].人民长江,2014,45(15):7-13.

[2]骆培聪.交通格局变化对闽东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4):539-544.

生态保护策略篇8

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对于推进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国土空间要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包括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

四川省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思路

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的“构建城市化、农业、生态安全三大战略格局”的要求,结合四川省建设经济强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需要,四川省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应坚持以下思路:

促进五大经济区功能分工协调发展

五大经济区是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战略布局,主体功能分区与五大经济区相互适应协调发展是未来四川推进实施主体功能区主要的战略任务之一。推进成都、川南、攀西、川东北、川西北五大经济区协调发展,从各区域资源环境条件出发,推进功能分工,突出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

推进四大城市(镇)群集聚发展

贯彻全省“多极多点”的发展战略,构建以成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川东北城市群、攀西城镇群为主体的城市化格局。依托城市群推进人口和产业集聚,统筹协调和强化城市功能分工和产业分工,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空间布局,形成多极支撑的发展格局。

巩固全省国家农业基地的战略地位

四川是农业大省,要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构建以盆地中部平原浅丘、盆地东部丘陵低山、川南低中山、安宁河流域和盆地西部平原山地五大农产品主产区为重点的农业战略格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强化粮食安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加强四个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

四川省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环境保护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要构建以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功能区、川滇森林生态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大小凉山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为重点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强化开发建设中的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探索建立生态环境建设补偿机制,全面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

强化优势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四川省优势资源丰富,推进实施主体功能区,应合理有序开发特色优势资源。要以清洁能源、优势矿产、旅游资源和水资源四类优势资源为重点,创新资源开发模式和机制,推进资源集约开发和节约高效利用。

四川省不同功能区的发展路径

根据省情和主体功能区对优化开发区域划分的基本原则,四川省的主体功能区就只划分了三类区域,即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包括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而没有划分为优化开发区的区域。

重点开发区域: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

在区域特点上,重点开发区域主要集中在成德绵、川南、川东北和攀西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这些区域目前是全省重要的人口和经济集聚区域,也是带动全省经济发展最有潜力的地区。

重点开发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全国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示范区,西部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教中心,以及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国防科研产业基地、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和支撑全国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在发展重点上,应实行”倒U”型发展战略,快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尤其要加快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适度调整经济效益较低的第一产业发展规模,促进第三产业稳定增长。

在配套政策选择上,应更加倾向于落实和细化投资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和土地政策。在配套政策选择上要特别注意有优化开发要求的区域与一般重点开发区域在投资促进、产业引导、税收支持和土地配给上的区别,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

农产品主产区:大力发展第一产业,有序发展第三产业

在区域特点上,农产品主产区包括盆地中部平原浅丘、盆地东部丘陵低山、川南低中山、安宁河流域和盆地西部平原山地五个区域。

农产品主产区主体功能定位为:国家优质商品粮油和生猪战略保障基地,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

在发展重点上,应实行“L”型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第一产业,严格限制对资源环境破坏严重的第二产业发展,有序发展第三产业。

配套政策选择,应倾向于积极向国家争取各种农业促进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通过扶持农业这一弱质产业的发展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重点生态功能区:发展绿色产业

在区域特点上,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国家层面的若尔盖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和省级层面的大小凉山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

重点生态功能区主体功能定位为:国家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全省提供生态产品的主体区域与生态财富富集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在发展重点上,重点生态功能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应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因此,现阶段产业发展应以点状开发优势特色资源为主,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绿色产业。

在配套政策选择上,应倾向于落实国家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政策,制定合理的人口迁移政策,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等。同时,限制开发区域中的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还应该主动向国家争取相应的特殊扶持政策,促进落后地区发展。

禁止开发区域:保护第一

在区域特点上,禁止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国家和省级确定的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文化自然遗产、地质公园和重要饮用水源地以及其他省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确定的禁止开发区域。

禁止开发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为: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重要区域,森林、湿地生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地,重要水土保持区域与重要饮用水源地。

生态保护策略篇9

关键词:策略 安全模型 中间件 形式化描述 事件状态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22(2010)02-0005-03

1 基于策略的安全应用现状分析

1,1p2DR模型

研究人员首先提出的安全策略模型是p2DR模型,即可适应网络安全理论模型。p2DR模型在整体安全策略的控制和指导下,综合运用防护工具的同时,利用检测工具了解和评估系统的安全状态,将系统调整到“最安全”和“风险最低”的状态。从应用的角度看,p2DR只是一个安全的概念模型。提出了一个基于策略的安全框架,强调了策略的核心作用及策略与防护、检测、响应的协调与配合。但p2DR并没有明确策略的形式化描述和管理方法,作为一种自然语言描述的规则,策略不具有可计算性。同时,由于没有明确防护、检测和响应与系统运行状态特征的关系,模型本身的可计算性不强。

1,2基于形式语言的安全策略应用

当前国外许多研究机构正致力于形式化策略语言和应用模型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皇家学院的ponder策略语言、惠普研制的Rei等策略语言、微软和iBm等联合制定的securitypolicy语言规范等。这些语言的应用模型基本上都是以ietF定义的策略管理框架为基础,这个框架由策略管理工具(pmt)、策略存储器(pR)、策略决策点(pDp)和策略执行点(pep)组成。但ietF并没有定义具体的策略应用方式和方法。

2 基于策略的安全防护模型的基本要求

针对安全策略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论文提出了基于策略的安全防护模型的基本要求。首先是要用形式化语言描述策略,实现管理与技术结合。其次,在一个合适的抽象层次上实现对系统对象的统一管理。最后,系统还必须将安全行为与应用逻辑分离,并及时监控系统运行状态,使系统安全行为根据策略动态调整成为可能。

2,1管理与技术结合

尽管安全技术已发展很多年,但安全问题依然层出不穷。由于安全管理规范和方法作为一种自然语言,具有很高的抽象性,难以在系统中应用。因此,如何用技术手段来保证管理方法的有效实施是安全研究人员的梦想。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安全策略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根据ietF定义,安全策略是一组条件和行为的集合,如“ifconditionthenaction”。因此,将安全管理方法和安全需求等转化为一组策略规则,用形式化方法描述策略,提高策略的可执行性是保证基于策略安全应用的一个重要前提。

2,2系统对象和行为的统一管理

在大型复杂分布式系统中,保持系统的配置、对象及行为等的一致性是确保系统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由于分布式环境中不同系统的实体、行为等各不相同,系统难以统一进行管理。同时,系统中实体对象在运行环境中的不确定性等因素也严重影响了系统行为的管理。采用基于策略的安全管理,通过形式化方法规范分布式环境中的实体和对象,可以方便的在分布式系统各个抽象层面上实施统一管理,保证了系统对象和行为管理的一致性。

2,3安全行为的动态管理

首先要明确安全行为与2,2节的系统行为是有一定区别的,2,2节的行为侧重系统应用逻辑行为,本节的安全行为是保证系统应用逻辑正常实施的行为。实施安全策略的目标在于改变系统的安全行为,使系统在运行时从不安全状态转化为安全状态。当前,大多数系统中的安全模块与应用逻辑统一设计、统一编码,系统的安全行为在设计编码时就已固定,在运行时难以改变,这样,即使良好的策略也不能发挥控制系统安全行为的效能。因此应用安全策略必须将安全行为与应用逻辑分开,实现安全行为的动态管理。

2,4基于策略的安全状态控制

从状态转换模型的观点来看,传统的安全防护中安全行为状态是固定的。安全研究和设计人员在确定安全目标后,围绕这个目标组织安全行为和配置。如BLp模型是围绕多级安全策略规范制定的重要模型,主要实现不同安全级别的对象间的访问控制,但BLp模型的策略是固定不变的。基于策略的安全防护模型以策略为指南,按策略规范指导系统的安全行为。研究人员只要改变了策略,就能调整系统的安全状态,使安全防护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3 pma模型

针对安全策略应用要求,设计了基于策略的安全模型,如图1所示。模型借助策略管理工具,实现了策略的形式化管理,保证了策略的可执行性。为了实现系统安全配置和行为的动态管理,模型引入了基于中间件的安全管理方法,借助组件技术将安全防护模块与系统应用分离,使系统在运行时实施策略成为可能。同时,为了实现对系统实体、状态和行为等的统一管理,模型引入了基于事件状态驱动的系统管理方法。

模型的基本结构是以ietF定义的框架为基础,除了策略管理工具、策略决策点、策略存储器、策略执行点外,模型还增加了安全中间件管理单元,负责安全行为管理。

3,1策略管理

应用安全策略首先要制定相应的策略语言,对策略进行形式化描述。当前国外对策略描述语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如ponder策略描述语言、Rei策略语言等。由于XmL语言的发展,当前很多研究人员倾向于利用XmL语言描述策略。论文后面对策略的描述都采用XmL语言描述。

策略的创建由pmt完成,并交给pDp,pDp根据系统运行环境特征进行决策,生成具体的行为规则,包括策略应用对象、执行条件、行为、触发条件等。

在ietF策略定义的基础上,将安全策略形式化描述如下:

pohcy(name,target,condition,action,trigger)

其中,name是策略名,target是策略应用对象,condition是策略执行条件,action是策略执行动作,trigger是策略触发事件。其中target、condition、trigger等对象在生成时以系统应用逻辑事件状态对象为参考标准,action以安全中间件提供的安全行为模块为标准,关于中间件的管理见3.2节。用XmL描述策略如表1所示。

3,2基于中间件的安全模块管理

模型采用中间件将安全防护模块与系统应用分开如图1所示,实现了安全防护行为的独立管理,使系统能够根据策略要求灵活裁剪安全应用防护功能模块。同时将安全防护行为划分成不同的模块,为安全行为细粒度控制打下基础。

由于网络的安全防护服务通常由如下几种组成:认证服务、访问控制服务、数据机密、网络安全检测服务、攻击监控和报警响应服务等。因此在中间件中的组件模块也按安全服务类别来划分,实现不同的安全防护功能。例如加密服务分解为加密算法模块、密钥生成模块、密钥传输模块、密钥保存模块。

中间件还维护一个资源管理器,负责对安全中间件的服务模块和行为模块进行管理,为安全策略管理提供配置和状态信息支持。在形式化描述中模型将安全服务和安全行为分解为如下的三元组:

SecurltyService(servicename,aetion,goals)

Securityaction(actionname,target,effects)

其中Servlcename是服务的名称,aciton是实现服务的操作集合,Goals是服务实现的目标;actionname是行为名称,target是行为应用对象,effects是行为的目标或效果集合。

生态保护策略篇10

【关键词】投资组合保险;静态投资组合保险;动态投资组合保险

一、引言

投资者一般都是风险厌恶的,当持有一定的标的资产,为了规避资产下跌的风险,确保最低的投资收益并且同时享有向上获利的机会时,投资组合保险策略开始进入投资者的视野。

投资组合保险旨在重塑一个组合的整体收益分布,通过对负收益设定一个底线而改变常规的分布对称性。它给出组合的最低收益而不限制其上升的潜力。投资组合保险分为静态投资组合保险和动态投资组合保险。下面将分别详述这两种策略的含义和具体方法,然后指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

二、投资组合保险的类型

(一)静态投资组合保险

静态投资组合保险是指利用市场上已有的衍生金融工具而达到投资组合保险的目的。选择静态投资组合保险后,一旦投资,将不需要做任何的干预与调整,并且无论市场状况如何,投资组合将得到已选择的保护。

静态投资组合保险策略主要包括止损策略、保护性看跌期权策略和看涨期权策略。

(1)止损策略是一种很基本的策略

它的第一种方法是,如果经理人想要在时间t内保证底价φ,则他会将数量为的资产投资在一种支付回报率持续为r的无风险资产,其余投资在风险资产组合。第二种方法是,经理人将一切全部投资于有风险的投资组合中,当风险投资组合的价值降到时,把一切资产都投资于无风险资产中。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运气不好,这个价格来得太快的话,则经理人在新一轮的价格上涨时将没有一点机会参与进来。

(2)保护性看跌期权策略

在这种形式中,投资组合等于一种风险资产S头寸加上一张保单,保证在前面指出的底价φ下,在特定的保单期限t内,风险资产不遭受损失。因此,在0时刻,为保护他的包含有一单位风险资产的组合,投资者可以持有资产的欧式看跌期权。到期日为t,执行价格为K,即等于前面合约的最低价格φ。在时间t,期权提供了在预先决定的价值K=φ,卖出标的风险资产的权利。

(3)利用看涨期权是一种非常直接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

在0时刻,为了构建一个有保护的投资组合,即等价于以单位的有风险资产S加上一个相应的表现,我们可以购买一个与该风险资产相对应的欧式看涨期权,该期权的到期日为t,合约价格为K,即等于要求的下线值φ。另外,我们还将价值等于资产下线价格现值的资产投资于零息票债券。债券的收益率为r,到期日与期权的到期日相同。在t时刻,该看涨期权赋予投资者在到期日,可以按照合约规定价格K=φ购买该无风险资产的权利。

滚动的静态投资组合保险。如果需要保护的时期长于所有期权合约的期限,那么必须运用一系列的期限较短的期权对投资组合进行保险,一系列的期权的期限必须相接,形成滚动。它包括固定行权价格策略,即对于多有的保护期,行权价格恒定,当期权到期,投资者再以相同的行权价格购买另一个期权。固定百分比策略,即在滚动策略期间内根据即期股票市价的一定百分比例确定行权的价格。棘轮策略,它是以上两种策略的综合。起初,行权价格仍然是固定百分比例的即期股票市价,在滚动期内,行权价格不能降低。

(二)动态组合保险

动态投资组合保险是通过持有标的资产或标的资产期货的头寸综合地创造看跌期权,这导致头寸的delta值等于所要用到的期权的delta值。

(1)股票动态保险

该策略是基于股票交易本身建立一个卖出期权。欧式卖出期权的德尔塔值为:。因此,为了通过股票交易拷贝一个卖出期权,基金经理应该确保在任何时候,在期初组合中一定比例的股票已经卖出,所获资金投资在无风险资产中。然后,交易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保险成本源于组合经理总是在市场下跌后卖出,在市场上升后买入。

(2)期货动态保险

使用期货构建组合保险能更好地使用标的资产,因为与期货交易有关的交易成本一般更低。而且,通过卖出期货,能够保持最初组合的完整。交易的期货合约数为:

其中,:期货合约数,:期货合约到期日,t:复制的卖出期权的到期日,:投资组合的价值是指数的倍数,:指数期货合约是指数的倍数。

三、两种策略存在的问题

(一)静态投资组合保险存在的问题

第一,期权合约的最长到期日经常比投资保护所需要的时间短很多,而最长到期日的期权合约几乎没有流动性。

第二,有时,市场上只有美式期权。市场上的美式期权可能比欧式期权更贵,但投资者只关心他的资产在到期日时的价值,因此,投资者可能更乐意选择欧式期权。

第三,交易所交易的期权是标准化的,只有很少几种行权价格和到期日可以选择。

第四,所需要运用的期权可能流动性不足。

第五,潜在的期权可能不存在。

第六,在一个投资组合的情况下,全部风险并不是个别风险的简单加总。因此,购买每一个个别风险的看跌期权就比较昂贵,而且没有必要。实际上,所需要的是针对整个投资组合的看跌期权。

(二)动态投资组合保险存在的问题

理论上要求连续交易;不能够跳跃;要求波动性为常数;利率同时为借入和贷出利率;若考虑交易成本则不成立。

两种投资组合各有利弊。实施静态投资组合保险后,将不需要做任何的干预与调整,而动态投资组合保险策略需要连续交易,可能会产生较高的交易成本。然而,静态投资组合保险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动态投资组合保险来解决。比如,当期权市场没有所要求的流动性或者没有所要的特定执行价格和特定到期期限的期权时,期权交易者经常采取合成期权来保护投资组合。

参考文献

[1]徐莉.投资组合保险策略在风险管理中的运用[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2]中国证券业协会.投资组合管理[m].北京,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