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生活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6:38

智慧生活的特点篇1

然而,由于“教学实践智慧”隐含于教学实践中,更多是与个体的思想行动保持一致,是非常个人化难以形式化的,所以大多数学者在谈到理论与实践智慧时,只是将实践智慧轻轻带过,或者模糊等同于教学智慧,似乎这个概念是不言而喻的。据在中国知网的不完全统计,仅“实践智慧”这个名词近10年来就出现了两百篇左右学术研究文章。但当我们以欣喜的心态面对理论向实践研究转型同时,我们不得又产生另外的担忧:很多实践者对于“实践智慧”这个名词并不陌生,但在谈到其内涵特征和具体操作时,又常常陷入茫然。对于实践智慧的研究,是否又会变相成为新的“理论建构”?本文将借鉴已有的研究文献资料,以现象学为理论基础,在相似概念辨析的前提下归纳教学实践智慧的本质内涵,并在此基础上以期对教学实践智慧的特征做合理、动态的把握。

一、教学实践智慧的内涵

(一)教学智慧的界定

从构词法上看,“教学智慧”的中心词是“智慧”,我们对教学智慧的探讨是建立在理解“智慧”基础之上的,故先从“智慧”开始探讨。何为“智慧”,《辞海》上解释为“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和发明创造的能力”[1],英文《韦氏大学词典(webster’sCollegiateDictionary)》则将智慧(tact)定义为“一种对言行的敏感,以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或者避免触犯别人”。《现代汉语词典》对“智慧”一词的解释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2]”可见,智慧是人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应对社会、自然等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包括机敏的反应力、正确的判断力、机制的应对力、睿智的创造力等等。智慧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并对事态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可非议,教学需要智慧。

何为“教学智慧”,《教育大辞典》将“教学智慧”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的、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一时处于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3]”总结较有影响的教育者发现,赵建军这样定义教学智慧:教学智慧指的是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对教学所作的观念运筹、经验调度、操作设计等的种种努力及其体现于教学实践各环节的主体能动性;王鉴将教学智慧定义为“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时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与行动的能力”;程广文,宋乃庆认为可将教学智慧表述为“教师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实际情景,为保证教学作为一种‘人为’活动,从‘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充分表现出来的一种实践智慧”;杜萍,田慧生认为:教学智慧是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中,依据自身对教学现象和教学理论的感悟,深刻洞察并敏锐机智、高效便捷地应对教学情境而生成融通共生、自由和美的境界的一种综合能力。可见对教学智慧的理解与认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们不难发现对其内涵描述的共性:从实施主体看教学智慧以教师为主体;从教学过程看教学智慧是教师能力与教学情境的双向整合。而回归教学实践本身,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教学既然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为何教学实践智慧只论及教师为实践主体?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是否被忽略?其次,既然教学智慧是教师能力与教学情境的双向整合,那么教师能力的发展是否会对教学情境进行调和呢?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进一步思考,本文将从以上问题入手,对教学实践智慧的内涵特征做进一步阐述。

(二)教学实践智慧的界定

1.教学实践智慧与教学理论智慧

教学智慧包括教学理论智慧与教学实践智慧,而由于普遍意义上人们对“智慧”的膜拜以及对传统理论的偏见与实践的盲目推崇,直接将教学智慧定义为教学实践智慧。尽管这种说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偏颇。教师教学理论智慧是指教师教学理论、教学观念等的总成,既包括公共的教育理念,也包括教师个人对教学的认识,一般而言,理论智慧更具理性,是“通常停留在教师的头脑里和口头上,是教师根据某些外在标准认为‘应该如此’的理论”;[4]教学实践智慧主要是教师按照一种内在的、折射的方式去完成各种行动并对这些行动加以调节,主要侧重在实践中如何做的一种综合能力表现。理论智慧是实践智慧的基础,对实践智慧起着指导作用,同时理论智慧产生于实践,实践智慧来自于对理论智慧的理解运用,石中英教授曾讲过“实践教育理论的贫乏必将带来教育改革的浮躁,教育理论的偏激也将给教育改革带来不可挽回的失误”。故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或缺。然而两者也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教师教学理论智慧的偏失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实践智慧,却不具有决定作用,因为理论智慧的作用是间接的,教师无法直接按照教学理论来选择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即教师拥有理论智慧不一定拥有实践智慧,而实践智慧则是检验理论智慧的试金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智慧是行动而不单单是一种方法,是教师真正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实际使用的理论”,支配着教师的思想言语行为,是“在理论智慧的创造之后,可能是更高的智慧[5]”。教学实践智慧的特殊价值也在于此,故在促进教学效果的角度来说教学实践智慧是相对于教学理论智慧而言更为重要的智慧,正如叶澜教授指出“实践智慧是一种更高的智慧”。

2.教学实践智慧与教学能力

由于“智慧”最平常的用法是处理复杂问题时所表现出的一种能力,在此意义上,“智慧”和“能力”一词在内涵和作用表现上都很相似,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往往并列或者交替使用这两个词。能力《辞海》解释为: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心理学上“能力”通常被定义成“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马克斯·范梅南也曾经认为“展现智慧的人似乎都具有在复杂而微妙的情境中迅速地、十分有把握地恰当地行动的能力”[6]。当教师面临复杂的课堂环境,处理急待解决的课堂事故时,会表现出妥善处理问题的“智慧”或“能力”。但是又不能简单地把“教学智慧”说成是“教学能力”。“智慧”和“能力”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与“活动”相关,但它们在“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有区别的。“能力”是一种“主观条件”,而智慧它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情景,同时又“统一于”主观的一种共同表现,并不仅限于“能力”这一“主观条件”。因此,“能力”作为主观条件只是“智慧”的一部分,而“智慧”则是“能力”与“实践情景”的统一。

3.教学实践智慧与教学机智

“智慧”与“机智”也是一对彼此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因而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在《教育大辞典》中,教学机智与教学智慧解释相同,即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而在实践中,教学机智与教学智慧却不完全相同,范梅南教授认为“教学机智是一种知识,一种包容在你身体中的‘认知’,是面对突发事件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临场应变的、准备好的即兴的机智”;而智慧则是更高层面的内化的一种力量与动力。智慧构成了教育学的内在方面,机智构成了教育学的外在方面,机智构成教育学的外在支架,智慧则是教育学的内在骨肉。

4.教学实践智慧与教学技能

教学实践智慧也不同于教学技能,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7]。虽然教学技能与实践智慧一样不是仅仅通过理论学习就可以获得,但前者是可以通过实践进行有意识的、系统的强化训练就可以形成的较为简单的能力和技术,是可以模仿、培训的,但后者是训练不出来的。任何复杂的教学行为,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分解为一些更为简单的、可训练的技能和技术。而对于实践智慧来说,却很难将它化解为一些可操作行为。这是因为教学技能只是教学实践活动的工具或手段,其目的存在于自身之外,反之,实践智慧的践行本身就是目的,是将教学原则的普遍性与教学感悟的特殊性相结合而融合在教学情境中。

5.教学实践智慧与教学艺术

教学实践智慧与教学艺术也经常被混淆,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纯从词学角度看,“艺术”和“智慧”二者都需要有“创造性”。没有创造就没有艺术,没有创造也就表现不出智慧。表征“教学艺术”行为和表征“实践智慧”行为的共同点在创造性上,否则就谈不上具有“教学艺术”或“教学智慧”。因此,创造性的教学行为是“实践智慧”与“教学艺术”的共同追求。但两者对于共同追求的立足点则不同。实践智慧以“实践”为立足点,侧重于在有利于教学的前提下教师的言行举止等所散发出的魅力;“教学艺术”则以“审美”为立足点,因为“教学艺术”是以“美学基本原理”为指导的,故“教学艺术”更追求美所必需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基于以上分析,教学实践智慧具有同理论智慧、教学能力、教学机智、教学技巧、教学艺术等相关概念的不同内涵意义。而什么是教学实践智慧呢?本文拟以教育现象学为视角,对教学实践智慧的内涵加以论证。

现象学方法的关键点之一是悬置,悬置一切预设和判断,以如实呈现人们的经验世界,这个经验世界是意向性的,即意向结构与意向对象的统一体,而不是没有心理内容的心理机能,或者有待核实的客观世界的镜像。现象学方法的关键点之二是还原,剔除经验世界中偶然性的个别性的成分,留下各种现象中普遍性的,共性的东西,即由殊相达至共相,进入教师做出智慧性表现时的经验世界中,教师在确定发展性教学目标和策略性地行动时,他思考(包括直觉性的,也包括反思性的)的实质是什么呢?从现象学的立场出发,首先,教师对一切教育现象的解读都不能依赖于理论的逻辑,而必须“回到事实本身”即必须关照活生生的人的亲身的体验。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是对具体的教育情境的关注,也只能在对教育生活的体验中形成。而且实践智慧是无法计划的,它只能是对具体情境的即刻投入和果敢判断。其次,教学实践智慧的形成是以学生的学习生活世界为逻辑起点的,实践智慧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的敏感和果断,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总结以上两点我们可以将教学实践智慧的内涵界定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时所表现出的以学生为指向、高度敏锐、并能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教学实践智慧常常是教师事先无计划、未有预见,也不一定有规则和程序,但在特定的瞬间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却是规范、适宜、流畅、合理的。这就是因为称得上教育智慧的东西集中了教育品性的精华,是宝贵精华的自然流淌,是优秀教师内在的秉性、学识、情感、精神等独具性格化的东西在特定情境下向外的喷涌。

二、教学实践智慧的特征

1、情境实践性——植根多元的教学场景

现象学的口号、现象学家们接近问题的态度和方式就是“回到事实本身”,它注重的是在不同的情境、境遇之中显示个别的、活生生的、活在现象中的“本质”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智慧是不能脱离具体的教学情境,是特定时空条件下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教育关系状态,它是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育体验成为可能的环境与条件。叶澜教授曾说:“课堂是师生生命的历程。因此,在课堂中,师生应共同呼吸,共同成长,共同谱写生命的华章。有智慧的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实践,做到勇于实践,勤于实践,善于实践,尽快使自己真正成为智慧型教师。[8]”没有教学工作现场,就没有教学智慧的表现,换言之,教学智慧必定是在实践中体现,在实践中养成,并在实践中得以发展和检验的。故情境实践性是教学实践智慧的本质特征。

2、个体独特性——凸显个性的教学风格

在现象学研究中,研究者从生活世界出发,主张差异是第一位的,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由于年龄、工作经历、思维方式及行为特征等的差异以及对教学自身的感悟不同,使得应对教学问题的智慧表现形式、表现内容及表现水平截然不同。教育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学内容的生动讲解,教学事故的恰当处理等,都体现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库姆斯(Combs)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教师的专业教育》中提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独特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工具进行教学的人。”既是一个人,也意味着是个独特的个体,教学实践智慧又是教师创造性思维的外显形式,是教师个性的独特表现,是对教学实践的一种顿悟。教学智慧的个体独特性即表现为教师与众不同的课堂教学行为表现和处理教学问题的独特方式。个体独特性是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一个重要特征。

3、动态生成性——诱发教师专业的成长

现象学中研究者从生活世界出发,把生活经验的本质通过对现象的探寻挖掘出来,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需要将一般意义的理解、假设、前提等悬置起来,这就是胡塞尔所提及的“加括弧”,也就是把我们所了解的现象的已有知识置于括弧之外,教学实践需要我们从抽象的理论返回到真实的生活体验。课堂教学是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任何教学行为都不能靠之前的经验得到,也不能按照某种理论推演,是被“一次性”消费掉的,教学是真正不可能同时踏入一条河流的,故而是生成性的,任何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事先都不可能没有计划,我们总可以在思想上和心灵上做一些准备,但教育实践从来都不是教育计划的完美执行。实践智慧不仅是课堂的一种存在状态,而且更是一种发展状态。机智的行动是永远无法事先计划——它总是在具体的、出人意料的、无法预见的情境中自然迸发出来,表现为一种“即席创作”。教育实践的不确定性、模糊性、生命性、综合性以及魅力都是教育实践智慧性的衍生性表现。如同大楼的落成需要“蓝图”与“施工”一样,课程是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理论是简单明了的,而教学实践却是复杂多变的,新课程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留下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换的弹性目标、空间和时间,然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可变因素的引入,使课堂教学有可能贴近每学生的实际状态[8]”

4、内在缄默性——形成内化的教学素养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长期内省反思所得的隐性知识转化而成的一种高级思维形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学活动,故教学实践智慧具有内在的缄默性。何为智慧,至今仍未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曾有位哲人言道:智慧只能“以道观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出来的都不是智慧,你只能去体会。说那些不可说的东西,就是在体会智慧、表达智慧,这是非常玄妙的。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亦即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种潜在的思维活动,是典型的潜意识,时刻隐含在教师的知识、经验以及习惯中,如包括个体从事的所有关涉教育活动经历的感知、进行学科教学的经验的积累等,以缄默性教育观念形式存在于教师头脑中的,在应对教育情景时,以整合的方式被提取并迅速做出决策和行动。教学智慧是教师难以把持难以驾驭的,但是可以培养的。

5、策略实效性——用于实践的经验积累

实践智慧是教师的隐性知识被激活并显性化的过程,它侧重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及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加涅(Gagne,R.m.)在1979年做了一项实验,将“有效策略”的训练程序教给教师,实验证明将教学常规教给教师后可促进教学,显著影响学生学习。尼利(a.m.needy)1986年对新教师备课时的认知进行了训练,结果发现受过训练的教师在教学上优于未训练的教师。教学的成功与否主要依靠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方法,充满教学智慧的教师必然拥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及教学策略。尽管教学智慧是个体的行为能力表现,但在处理课堂教学的一些特殊问题时,如学生突然提出违背常理、常规的问题等,还是存在一定的共同方法的,正如马克斯·范梅南所讲的“机智表现为克制、机智表现为对学生的理解、机智表现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机智表现为潜移默化、机智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机智表现为临场的天赋[6]”等,以及陈桂生讲到的“转移话题、转移看问题的视角、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冷处理等[9]”,对这些方法的掌握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处理类似的教学事件与问题,防止一些简单化、情绪化、粗暴化的做事方式。

6、专业反思性——生成挑战的传统问题

专业反思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据一定的教学观念、教学理论、教学背景等,批判性的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探究解决自身与教学目标差距、教学工具得当等方面的问题,是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敏锐的把握情境、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策略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必定将个人知识参与到活动中,现象学所表现出来的对人性的关怀是教育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实践智慧研究的目的不是建立一系列精致的理论,而是实现对人以及人生存的关怀,为此,教师对自己生活经验、教学过程的认真反思成为非常有价值的活动,不仅可以提升教师在教学情境中的选择能力、形成对个人专业发展有本体意义的个人化知识的关键,同时通过对它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许多隐性的鲜为人知的但是会非常有价值的领域,进而有助于深化对教学的认识,提升教学实践智慧。

有人将教学实践智慧比喻为“跳荡在教学情境中的燧火”[10],实践智慧本身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与偶然性,但并不是不可获得的,如马克斯·范梅南所提到的:“以为智慧的教育者认识到要跨过街道走过来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教师必须知道‘孩子此刻在哪儿’‘孩子是怎样观察事物的’,这个学生从他本身的角度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因而不能跨过街道走进学习的领域。教师应该站在孩子的身边,帮助孩子要认识跨越过去的低昂,为孩子找有效地方式帮助孩子顺利走到另一边来,走到这个林格爱的世界中来。在这种行动中确实包含了educarer的意义,‘引入’到这个世界上来,一个增强了意识、提高了责任感和理解力、茁壮成长的世界中来。[6]”将对孩子的情感内化于自身的信念、价值中,其实践智慧的真谛得以彰显。总而言之教学实践智慧是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是供人思索的东西,而且这种思索是一种过程中的思索,而不是结果的追逐,需要我们在思索的过程中“品位”智慧,“感悟”智慧。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中)[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3209.

[2]现代汉语词典[S].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625.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6.

[4]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37

[5]陈桂生.再谈“课堂智慧”[J].教育科学研究,2005,(6):61

[6]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64.260.

[7]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41—46

[8]王鉴.教学智慧:内涵、特点与类型[J].课程·教材·教法,2006,(6):24

[9]洪汉鼎.论实践智慧[J].北京社会科学,1997,(3):25

智慧生活的特点篇2

关键词:智慧课堂;钻研教材;检查预习

在生本智慧大课堂的整体构建中,智慧课堂的建设是核心,特别是教师在新课堂中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如何用智慧的心灵去培育学生智慧的头脑。本文试图从剖析智慧课堂的特点阐述新课堂建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智慧

中央教科所副所长田慧生教授认为:“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由教育的细心呵护而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简而言之,智慧就是知识、能力与美德的综合体。其实,新课程中三维目标与智慧教育的内涵是一脉相承的。

二、智慧课堂

1.布疑的课堂――充满疑问的课堂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诱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实现师生间与生生间思维的互动,着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理性思辨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展示的课堂――凸显探究的课堂

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真实的现象,展示探究成果,点评探究思绪,感悟真情实感,开启思维之门。

3.质疑的课堂――引导争辩的课堂

通过质疑,引发争辩,产生思维的共鸣,使智慧的火花碰撞、交汇,学生的灵性、个性飞扬,争辩的过程就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4.生命的课堂――走向生活的课堂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智慧的课堂是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向生活世界回归,在知识与生活的融合中,既增长了学生的智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生成的课堂――唤醒智慧的课堂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融合,会产生新的思想和观念,生成新的课堂。教师之“魅”在于懂得“有所为且有所不为”的道理,学会等待和抓住教育时机,用一个智慧的生命去照亮许多的智慧生命,用一个智慧的心灵去唤醒众多智慧的心灵。

三、智慧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1.课前,教师是智慧课堂的设计者、策划者和指导者

(1)认真钻研教材,组织教材

精心准备教学资源,认真研究学生的学情,积极创设课堂的引入情境,提炼课堂问题,精心编制导学案,用心备好课。

(2)检查学生预习状况

批阅学生预习案,总结预习情况,运用班级评价机制做好课前预习评价。

(3)有针对性地做好课前的辅导

对预习有困难的学生重点予以指导,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互助作用,帮助组内待优生自主完成预习。

2.课堂中,教师是智慧课堂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领者

(1)课题引入

在课堂引入基础上,组织问题讨论与探究,完成第一波知识链的形成,这一阶段课题的引入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2)展示与点评

在完成第一波知识链的同时,进一步呈现问题、挖掘问题,通过小组展示与点评,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方法,形成新思路,促使新一波的知识链的形成。在这一阶段,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较深层次的思考,在小组展示和点评中,师生、生生思维互动,产生智慧的火花,形成智慧的气场,师生是平等的,心理是安全的,课堂是幸福的。

(3)质疑与释疑

通过小组点评,产生新的思考,引发学生对结论、对评价的质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拓展的思考,对问题的质疑,特别是从不同角度去阐述同一问题时,往往会引发师生的思维共振,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3.课后,教师是课堂总结的指导者、课后评价的组织者

在完成上述三波知识链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进行课堂总结,组织课堂检测,这个阶段教师的主导性在于对学生总结的及时点评,对学生检测的及时评价与反馈,把握课堂的脉搏,以利于下一课堂的可持续学习。

在智慧课堂的建设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紧紧把握智慧课堂的“动态生成”,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随机、巧妙、适时、适度地引导点拨,涌动师生心灵的对话,激起思维火花的碰撞,成就更高层次的智慧引领。

参考文献:

[1]沈洪.教育智慧点亮教育生命[J].上海教育,2007(Z2).

[2]薛瑞萍.教育的召唤: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J].山西教育:教育管理,2007(8).

[3]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2).

智慧生活的特点篇3

/

关键词:教学机智;教育智慧;教学智慧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3?0006?05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在讨论教学机智的界定以及教学机智的形成与发展变化过程中[1,2],笔者发现有不少人用教学智慧来界定教学机智,认为教学机智是在特定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教学智慧,甚至是教学智慧的“集中表现”,也有人认为教学智慧是“动态生成的”教育机智,或者是一种高度机智[3],还有人把《教育大辞典》中“教学机智”的定义直接搬用做“教学智慧”的定义,把教学智慧与教学机智作为同义词,混合使用这两个名词[4,5]。在讨论它们的特点、属性、养育和修炼等时,频频出现混淆现象。这表明,教学机智跟教学智慧有着很强的关联。为了深化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有必要弄清什么是教育智慧、教学智慧,弄清教学机智跟教学智慧究竟是怎样的关联、对教学实践有哪些重要的启示等问题。

1什么是智慧

要弄清什么是教学智慧,先要弄清什么是智慧,还要弄清它的特质、它跟其他易混淆概念的区别,弄清它的表现、类型、构造、形成等等。

早在大约2000年前,我国的《墨子》等经典古籍中已经出现了“智慧”一词。其义历经演变,特别是在受到佛教和现代心理学的影响后,有了明显的变化,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根据各种比较合理、易被接受的观点,可汇集、概括为:“智”通“知”,本义是聪明、知识丰富(相承经典,无所不知);“知有所合谓之智”(《荀子》);“四时能变谓之智”(《管子》)。佛教术语中的“智”意指人们普遍具有的辨认事物、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或认识。“知或谓之慧”(《方言》)。慧,意精明、明理;是一种高级的知觉能力,一种分辨是非、于法简择的能力;是一个人把家事、国事、天下事放在心上,用心去想,思考各事的规律,思考各事之间的联系与作用,在弄懂这些道理后所达到的精神状态。在由这两个字合成的“智慧”一词中,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决断曰智,简择曰慧;俗谛曰智,真谛曰慧。智慧是人们生活实际的基础,是现代人所必须具有的。若没有智慧,人就无法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现代智慧是由智力体系、知识体系、方法与技能体系、非智力体系、观念与思想体系、审美与评价体系等众多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6]。严格地说,通过对有关字词做出解释或规定来界定概念的词解式定义并不是科学的定义方法。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élēs,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在其著作《尼各马科伦理学》中专节讨论过智慧。他认为,智慧是科学和努斯(nous)①的结合,并且与最高完满的德性、最娴熟的技术和最精确的科学等“最高等的事物”相关。他认为智慧是由普遍认识产生,是有关某些原理和原因的知识,并把智慧区分为理论的智慧和实践的智慧[7]。英国著名数学家和哲学家怀特海(whitehead.a.n,1861~1947)认为:“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有关问题时知识的选择,以及运用知识使我们的直觉经验更有价值。[8]”这两个界定,一个立足玄虚思辨,很是深邃;一个涉及具体应用,多为表象,颇有典型意义,也反映了界定智慧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我国现代一些学者也曾经尝试给“智慧”进行界定,例如:田慧生认为,智慧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发生,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它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聪明,甚至也不只是心理学概念中的智商,它是每个个体安身立命、直面生活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9]。这个界定指出智慧的上位概念是“综合能力系统”,从形成的背景、基础、过程和功能等方面描绘其特点以区别于其他综合能力系统,可以为我们从新的角度和深度界定智慧提供有益的启示。

为了弄清什么是智慧,让我们来看一个实际例子:

在解答习题“1.92gCu投入适量的浓硝酸中充分反应,生成的气体颜色越来越淡,共收集到896mL标准状态下的气体;将盛此气体的容器倒扣在水中,通入足量氧气使气体恰好完全溶于水中,则消耗的氧气在标准状态下体积是多少”时,按通常解法,可以按部就班地设定与浓硝酸反应的铜为xmol,与稀硝酸反应的铜为ymol,由化学方程式:

若由题供信息确定Hno3从铜原子夺得的电子最终都给了o2,铜原子失电子总数应该等于氧分子得电子总数,可以得到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关系式n(Cu)×2=n(o2)×4,由此可以方便地算得n(o2)=0.03×2/4=0.015mol,即336mL。

如果学生独立地想到后一种解法,显然他是有智慧的。如果他是课前在辅导班中学会了这个方法,才能够提出后一种解法,对他的智慧评价就要打个折扣了。如果他能够根据后一种解法的实质,把这种方法命名为“电子守恒法”,他的智慧就显得要高一些。如果他能独立地把后一种方法迁移到其他情境中,想出“电荷守恒法”、“质量守恒法”和其他守恒法,概括出有普遍意义的“守恒法”,甚至想到“平衡法”、“变换法”等等其他方法,他的智慧就更高了……

根据对实例的分析,对于智慧可以作出下列判断:

(1)独立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是智慧(的表现),找到新的方向、新的可能也是智慧(的表现)。

(2)在复杂情况下辨认事物、判断是非、明确事理、把握实质需要智慧,而且也是智慧(的表现)。

(3)发现新的概念、新的关系、新的规律、新的规则、新的原理,甚至新的理解等等,也是智慧(的表现)。

(4)智慧是有超出常人、超出一般水平之处的。

(5)智慧总是跟问题有关的,不但跟问题的解决过程和结果有关,跟问题的发现和把握也有关。这里所说的问题既包括实际的问题,也包括理论的问题。

(6)智慧不只表现于一时一事。“是金子总要发光,偶而发光的不是金子”适用于描述智慧。

(7)智慧跟思维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智慧有赖于对事物整体的认知,有赖于上位的思考,有赖于对规律的把握,这种认知、思考、把握可能是自觉的,也可能是直觉的、自发的。

(8)智慧跟理性有关,理性概括层次越高,智慧就越高、越“大”,适用范围越大,影响越大。

(9)智慧是人脑活动和发展的产物,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智慧以人脑为物质基础。

此外,还可以结合其他实例作出下列判断:

(1)智慧跟必要的知识相联系,但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的形成离不开知识,但它不能像知识那样传授。

(2)虽然良好的技能和艺术都需要智慧,但智慧不等于技能,也不等于艺术。按照既定的操作程序实施一定的方法,不能视为智慧。

(3)智慧是一种潜质,它跟主体的德性,包括情感、情绪、心态、心境等有关,跟主体的价值观和审美也有关。所以,虽然它可以表现为某些能力,但又不宜只归结为某些能力。

(4)智慧能反映主体的经验、理论修养和德性,但它已经经过概括、内化、升华和个性化加工,因而智慧不是经验、理论修养和德性,也不仅是这三个方面的综合。

综合上面的讨论,可以把智慧界定为:智慧是人对复杂的事物及问题、问题的解决以及问题解决结果进行理性思考的创造性表现,是人的知识、经验和德性融合、概括、升华、内化和个性化的结果。智慧有利于问题的有效解决,有利于事物的完美,是人的一种稳定的潜质、是人独有的特点,它以人脑为物质基础,是人脑活动和发展的产物,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

2什么是教育智慧、教学智慧

2.1教育智慧、教学智慧的界定

根据对智慧的界定,不难界定教育智慧(教学智慧)是人对教育(教学)领域内的复杂事物及问题、问题的解决以及问题解决结果进行理性思考的创造性表现,是人的教育(教学)领域知识、经验和德性融合、概括、升华、内化和个性化的结果,有利于教育(教学)领域问题的有效解决。简单地说,教育智慧(教学智慧)是人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智慧。

教育智慧和教学智慧的不同关键在于对应的领域不同。教学领域与教育领域的差别主要在于:教学领域是教育领域的一部分,通常以认知为主要内容,不包含品德养育;教育领域则既包含养育内容,也包含教学内容。

对化学教学智慧的界定可以仿此进行,不过最好能反映其学科特点,这里姑且从略。

2.2教育(教学)智慧的表现

教育(教学)智慧的表现首先在于教育者的教育(教学)理念方面,包括他对教育(教学)的理想和追求,对教育(教学)对象的尊重,对教育(教学)活动、教育(教学)目的和教育(教学)过程的整体认识,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等,能够做到观念合理、新颖,认识深邃,视野开阔,高瞻远瞩。具体表现为以学生健康、全面、可持续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之本,重视启发、引导每一个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适应社会的发展,等等。

其次,教育(教学)智慧表现在教育者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构思和设计方面,既包括教学活动的构思和设计,也包括养育活动的构思和设计,能够做到合理、恰当、高效和巧妙、新颖,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具体表现在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育(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教育(教学)评价系统或者教育(教学)评价工具的设计能够超越陈旧、落后的知识灌输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习方式转变,重视教育(教学)的个性化,等等。

再次,教育(教学)智慧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行为中,主要表现为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灵活运用,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对教育(教学)过程恰当、高效和巧妙地实施和组织管理,在深刻洞悉基础上对教育(教学)突发事件有效、巧妙和敏捷地应对,对教育(教学)效率的保证,教育(教学)创造性的发挥,体现他对于教育(教学)理念和规律的把握,等等。

在课堂教学中,教育(教学)智慧常常表现为:(1)准确、深入地把握学情,合理、恰当地设置教学目标。(2)对教育(教学)内容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对有关的背景知识有足够的了解。(3)善于设置适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4)敏锐地把握教育(教学)时机,掌握适当的“火候”,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教学),不仅关注预设,而且关注生成。(5)实事求是、灵活机动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措施得当,方法适宜,及时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实现教育(教学)最优化、高效化。(6)重视师生间的双向交流,重视把握学生心理,注意用智慧、幽默和优美的语言化解消极因素,调控教育教学过程,强化教育教学效果。

此外,教育智慧还表现在教师追求专业化发展、追求自我完善方面。

2.3教育(教学)智慧的功能

由教育(教学)智慧的表现可以概括它的功能主要是:

(1)形成或领悟教育(教学)理念,为教育(教学)工作合理、准确、明确地定位,制定正确的教育(教学)目的和工作方针。

(2)发现或领悟教育(教学)的新内容、新方法、新认识。

(3)为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确定方向、适宜的目标和有效的策略。

(4)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理好各种复杂的关系,妥善地解决各种矛盾,巧妙、灵活地应对教育(教学)的复杂性,增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激发教育(教学)的创造性。

例如,对于智慧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可以发现:

(1)智慧的形成、提高、增长和发展总是或明或暗地跟具有价值判断(方向导引)意义、方法论意义的观念联系在一起。

(2)智慧常常跟策略联系在一起,它的形成、提高、增长和发展总是跟策略水平的提高联系在一起。较强的策略意识有助于智慧的形成和发展。

(3)成功有助于智慧形成和发展,对挫折的研究、批判和反思也能助推智慧的形成和发展。

(4)把握有关的本质和规律有助于智慧的形成和发展。

(5)改革、创新有助于智慧的形成和发展,保守、因循守旧则有碍于智慧的形成和发展。

(6)广泛的阅历、丰富的经验、触类旁通的知识有助于智慧形成和发展。

(7)智慧不能自然地形成和发展,它依赖于思考、总结、升华,依赖于在活动中磨砺、修炼。

4.2教育智慧的养育与修炼

根据上述对智慧形成和发展规律的讨论,在进行教育智慧的养育或修炼时必须:

(1)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建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课程观、发展观等等。

(2)注意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注意提高理论素养,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

(3)要有很强的方法和策略意识。策略形成的基本规律是:从无意识、不自觉的外部控制到有意识、自觉的外部控制(例如提出要求、诱发、指导等),再经过主体有意识的自我控制(元认知控制)转化为自动地、习惯地自我调节、控制策略的选用,逐步地由低级(外部的、不自觉的)向高级(内部的、自觉的)发展。要按照这个规律逐步提高策略思维水平。

(4)积极参与教育实践,注意改革和创新,注意经验的积累、反思、总结和提升,有良好的反思习惯,努力使教育智慧由混沌、缄默状态变成清晰、自觉状态。

(5)注意知识的积累,重视整体性知识和背景知识。

(6)有很强的认知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思考能力。

(7)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事业的追求,乐观、自信的心态,等等。

参考文献:

[1]吴俊明.基于教学实例的教学机智界定[J].化学教学,2013,(9):7~11.

[2]吴俊明.化学教学机智的形成与变化发展[J].化学教学,2013,(12):3~8.

[3]胡燕琴.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智慧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科学,2006,(5):16~19.

[4]王鉴.教学智慧:内涵特点与类型[J].课程?教材?教法,2006,26(6):23~28.

[5]李星云.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4):1~3.

[6]http://baike.baidu.com/view/2649.htm2012-12-25;http://baike.baidu.com/view/110955.htm2013-2-1;http://baike.baidu.com/view/110884.htm2012-11-30.

[7]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28.

[8]怀特海.教育目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54.

智慧生活的特点篇4

智慧是教育永恒的追求,智慧发展是当代教育变革的一种基本价值走向,人类对智慧教育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智慧教育思想最早由哲学家提出并阐述,哲学视角下智慧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唤醒、发展人类“智慧”。印度著名的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其专著《一生的学习》中从智慧的高度解读了教育,认为真正的教育要帮助人们认识自我、消除恐惧、唤醒智慧[1]。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提出儿童智慧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主题是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智慧[2]。随后,智慧教育受到国内外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科学家的关注。加拿大“现象学教育学”的开创者马克斯•范梅南(mallen)[3],提出了以儿童发展为取向的智慧教育学理念,指出教育者应该为儿童创造一种充满关爱的学校环境,要关注儿童真实的生活世界,要关心儿童的存在和成长。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智慧平衡理论[4],倡导为智慧而教,认为教育应教会学生智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平衡人际内、人际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利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总结其一生的道德、学问和事业,提出了大成智慧学。“大成智慧”之说与以往关于智慧或思维学说之不同,主要在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为指导,利用现代信息网络、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方式,集古今中外有关经验、知识、智慧之大成[5]。“大成智慧”的特点是沉浸在广阔的信息空间里所形成的网络智慧(wisdomincyberspace),是在知识爆炸、信息如潮的时代里所需要的新型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体系。大成智慧学指导下的智慧教育内涵包括:打通学科界限,重视通才培养;掌握人类知识体系;实现人机结合,优势互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6]。大成智慧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大批顶尖的创新型人才,服务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对教育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学者靖国平[7]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智慧教育是以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此,他提出了广义智慧教育的概念,对智慧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扩展。广义智慧教育是一种更为全面、丰富、多元、综合的智慧教育,它主要包含着三个既相互区分又彼此联系的方面:即理性(求知求真)智慧的教育、价值(求善求美)智慧的教育和实践(求实求行)智慧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旨趣在于促使受教育者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智慧本质,成长为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统一体。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泛在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广。智慧教育被赋予新的内涵和特征,教育技术领域研究者纷纷从信息化视角对智慧教育概念进行了阐述。祝智庭教授在《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文章中分析了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SmartLearningenvironments),运用智慧教学法(Smartpedagogy),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SmartLearning),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养具有高智能(High-intelligence)和创造力(productivity)的人,利用适当的技术智慧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并不断地创造制品和价值,实现对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灵巧机敏的适应、塑造和选择。尹恩德从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角度出发,界定了智慧教育的概念:智慧教育是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一批新兴的信息技术,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教育系统各项信息化工作,转变教育观念、内容与方法,以应用为核心,强化服务职能,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国际化的现代教育体系[8]。金江军[9]认为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教育行业的智能化,与传统教育信息化相比表现出集成化、自由化和体验化三大特征。

二、智慧教育的内涵解析

(一)生态学视角下的智慧教育

从生态观的视角出发,我们认为,智慧教育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是数字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旨在提升现有数字教育系统的智慧化水平,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主流业务的深度融合(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评价、智慧科研和智慧服务),促进教育利益相关者(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会公众等)的智慧养成与可持续发展。21世纪人类社会已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不仅能为教育战略目标的落实提供高效率的工具,其普及与渗透还会改变我们一些重大战略实施的生态环境,从而对这些战略落实提出了变革性的思路和挑战[10]。对于智慧教育而言,技术不再是无足轻重,其角色已经发生“质变”,跃升为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关键性物种。信息技术的合理导入和应用加速了整个教育系统的和谐运转和持续进化,带动着教育现代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智慧教育不是隔空建楼,而是对现有数字教育系统的升级改造。经过近十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我国的数字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教育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师生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然而,我国的数字教育仍面临一些瓶颈亟待突破,比如信息系统维护难、数据与资源共享难、管理效率低下、决策科学化水平不足、技术与教学整合层次较低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国数字教育转型智慧教育提供了重要机遇。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更要“面向未来”,合理、有效、创新应用信息技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的创新型人才。智慧教育要教会学生21世纪生存技能[11],包括学习与创新技能(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数字素养技能(信息素养、媒体素养、通信技术素养)和职业生活技能(灵活性与适应能力、主动性与自我导向、社交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效的生产力、责任感、领导力等)。

(二)智慧教育与相关概念辨析

信息化推动下的智慧教育与当前流行的数字教育、教育信息化以及教育现代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智慧教育与数字教育

数字教育是信息化环境开展的基于各种数字技术的新型教育形态[12]。智慧教育是数字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严格意义上来说也属于数字教育的范畴,是数字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二者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互相替代,智慧教育是整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增强现实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增强型数字教育(enhancede-education)。智慧教育在发展目标、技术作用、应用的核心技术、建设模式、学习资源、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科研方式、管理模式、评价指导思想等方面与传统数字教育表现出诸多的不同(见下表),总体呈现智能化、融合化、泛在化、个性化与开放协同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2.智慧教育与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在国家及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领域(管理、教学、科研、服务)全面深入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国内著名教育技术专家祝智庭教授认为“智慧教育是当代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是素质教育在信息时代、知识时代和数字时代的深化与提升”。智慧教育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重要发展战略和长期任务。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度、队伍与机制的全方位发展与完善,将为智慧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智慧教育的持续发展又将进一步体现教育信息化的战略优势,巩固教育信息化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3.智慧教育与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13]。顾明远教授指出,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14],呈现出教育的民主性和公平性、终身性和全时空性、生产性和社会性、个性性和创造性、多样性和差异性、信息化和创新性、国际性和开放性、科学性和法制性等基本特征[15]。智慧教育是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度发达的教育形态,具备公平性、终身性、创新性、开放性、个性化等多个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特征。智慧教育既是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也是教育现代化追求的重要目标。智慧教育不仅仅体现在教育环境的智慧化上,还包括教与学的智慧化、教育管理的智慧化、教育科研的智慧化、教育服务的智慧化、教育评价的智慧化等多个方面,是信息化推动下的全方位教育变革。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智慧教育旨在培养大批具备21世纪技能、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现代智慧型人才。

三、智慧教育的特征分析

智慧教育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育形态,与传统信息化教育相比,呈现出不同的教育特征和技术特征。

(一)教育特征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智慧教育是技术推动下的和谐教育信息生态,其核心教育特征可以概括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全球教育资源无缝整合共享、无处不在的开放按需学习、绿色高效的教育管理、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分析与评价。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技术与科研的融合、技术与社会服务的融合、技术与校园生活的融合等等。其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应该是智慧教育的首要价值追求。课堂是教育改革的主阵地,学科教学是教育系统的核心业务。如果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学改革的“物理反应”,那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则是“整合”基础上的“化学反应”。智慧教育环境下电子书包、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将成为课堂教学的常规载具,BYoD(BringYourownDevice)运动将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推广普及。移动终端的引入使得课堂教学组织将变得更加灵活多样,不囿于“排排坐”的固定形式。支持各种学科教学的专用软件(如图形计算器、几何画板、ChemLab等)将越来越丰富,可以实现更高效率的学科知识传授与学科能力培养。智慧教育需要广大师生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合理、有效、创新应用技术促进课前、课中与课后教与学活动的全程设计、实施与评价。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消融”,教师和学生从关注技术逐步转变到关注教学活动本身,是智慧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和核心特征。

2.全球教育资源无缝整合共享

大踏步前进的科技正在创造一个新的、更小的、更平坦的世界,“地球村”正在从预言变成现实。智慧教育要培养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公民,而是适应二十一世纪发展需要、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思维的世界公民。近年来,在世界知名大学的努力推动下,oeR(openeducationalResource)运动和mooCs(massiveopenonlineCourses)运动席卷全球,优质教育资源迅速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智慧教育秉承“开放共享”理念,通过多种途径(自建、引进、购买、交换)实现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无缝整合与无障碍流通,使得世界各地的学生和社会公众可以随意获取任何适合自己的教育资源(多媒体课件、视频课程、教学软件等)。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无缝整合与共享,是突破教育资源地域限制的“大智慧”,将有可能缩小世界教育鸿沟,提升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质量。

3.无处不在的开放、按需学习

智慧教育环境不是一个割裂的教育空间,而是通过网络将学校、家庭、社区、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各种场所连接起来的教育生态系统。学习需求无处不在、学习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学习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学习不应该固定在教室和学校,而应回归社会和生活,发生在任何有学习需求的地方。智慧教育环境下的学习将走向泛在学习。泛在学习不是以某个个体(如传统学习中的教师)为核心的运转,而是点到点的、平面化的学习互联。“泛在”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即无处不在的学习资源、无处不在的学习服务和无处不在的学习伙伴[16],最终形成一个技术完全融入“学习”的和谐教育信息生态[17]。

4.绿色高效的教育管理

“绿色教育”强调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智慧教育的指导理念也是其重要特征。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为实现教育管理的智慧化、推动绿色教育发展提供了条件。云计算技术通过整合基础设施(iaaS)、研发平台(paaS)、应用软件(SaaS)三种计算资源,可以实现管理数据的统一采集与集中存储,实现管理业务流程的统一运行与监控,有效避免“信息孤岛”,减少教育管理上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二维码(QRcode)、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等技术,将各种教育装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大数据技术全面采集各种教育数据,进行科学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处理,可以为教育决策(经费分配、学校布局等)提供数据支持,而科学的教育决策又将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均衡发展。办公自动化全面普及,将大幅度减少纸张浪费,实现教育领域的低碳环保。不仅仅学生的学业需要“减负”,教育的管理业务也需要“减负”,精简管理流程,废除或优化一些不合时宜的管理制度(如繁琐的公文审批、设备招标、经费报销等),不断提高教育管理业务系统的运行效率。

5.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分析与评价

智慧教育需要更具“智慧”的教育评价方式,“靠数据说话”是智慧教育评价的重要指导思想。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评价从“经验主义”走向“数据主义”提供了技术条件,可以实现各种教育管理与教学过程数据的全面采集、存储与分析,并通过可视化技术进行直观的呈现。智慧教育环境下包括中小学学业成就评价、体质健康评价、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发展评价等在内的各种教育评价与评估,将更具智慧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2013年9月1日教育部开始推行全国统一学籍,每个学生都分配一个能够跟随他自己一生的一个学籍号。“全国学生终身一人一号”的推行,为全国教育数据的统一采集提供了条件,学校不仅仅能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成就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学籍号持续跟踪学生毕业后的发展与学习情况,为教学质量评估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科学数据分析结果。

(二)技术特征

从技术的视角来看,智慧教育是一个集约化的信息系统工程,其核心技术特征可以概括为:情境感知、无缝连接、全向交互、智能管控、按需推送、可视化。

1.情境感知

情境感知是智慧教育最基础的功能特征,依据情境感知数据自适应地为用户提供推送式服务。常用的情境感知技术包括GpS、RFiD、QRCode以及各类传感器(如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光照等)。情境感知的对象包括两类,分别是外在的学习环境与人的内在学习状态,具体感知内容包括:(1)感知教与学活动实施的物理位置信息;(2)感知教与学活动发生、进行与结束的时间信息;(3)感知教与学活动场所的环境信息,如温度、湿度等;感知学习者的专业知识背景;(4)感知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如焦虑、烦躁、开心等;(5)感知学习者的知识背景、知识基础、知识缺陷等;(6)感知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学习风格等;(7)感知学习者的学习与交往需求。

2.无缝连接

泛在网络是智慧教育开展的基础,基于泛在网络的无缝连接是智慧教育的基本特征。无缝连接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系统集成:遵循技术标准,跨级、跨域教育服务平台之间实现数据共享、系统集成;(2)虚实融合:通过增强现实等技术实现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无缝融合;(3)多终端访问:支持任何常用终端设备无缝连接到各种教育信息系统,无缝获取学习资源与服务;(4)无缝切换:学习者的多个学习终端之间实现数据同步、无缝切换,学习过程实现无缝迁移;(5)联接社群:为特定学习情景建立学习社群,为学习者有效联接和利用学习社群进行沟通和交流提供支持。

3.全向交互

教与学活动的本质是交互,智慧教育系统支持全方位的交互,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以及人与物之间的交互。全向交互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自然交互:通过语音、手势等更加自然的操作方式与媒体、系统进行交互;(2)深度互动: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随时、随地的互动交流,促使深层学习发生;(3)过程记录:自动记录教与学互动的全过程,为智慧教育管理与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4.智能管控

教育环境、资源、管理与服务的智能管理是智慧教育的核心特征。智能管控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智能控制:基于标准协议,实现信令互通,进而实现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管理和教育服务等全过程的智能控制;(2)智能诊断:基于智能控制数据和结果,辅助管理者快速、准确诊断问题,及时、有效解决教育业务开展过程中、教育装备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智能分析:在系统内各类数据的汇聚与处理的基础上,进行挖掘分析,为智慧教育系统的数据共享和业务流程升级改造提供科学决策依据;(4)智能调节:感知教室、会议室、图书馆等物理场所的环境,依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动态调节声、广、电、温度、湿度等环境指标;(5)智能调度:基于智能诊断、智能分析的结果,科学调度教育资源、调整教育机构布局、分配教育经费等。

5.按需推送

智能教育要达成“人人教、人人学”的美好愿望,教育资源可以按需获取和使用,教与学可以按需开展。按需推送是智慧教育的另一重要特征,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按需推送资源:根据用户的学习偏好和学习需求,个性化推送学习资源或信息;(2)按需推送活动:根据用户的现有基础、学习偏好以及学习目的,适应性推送学习活动;(3)按需推送服务:根据用户当时的学习状态和需求,适时推送学习服务(解决疑问、提供指导等);(4)按需推送工具:根据用户学习过程记录,适应性推送用户学习所需的各种认知工具;(5)按需推送人际资源:根据用户的兴趣、偏好、学习的内容等,适应性推送学伴、教师、学科专家等人际资源。

6.可视化

可视化是信息时代数据处理与显示的必然趋势。可视化是智慧教育观摩、巡视、监控的必备功能,也是智慧教育系统的重要特征,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可视化监控:通过视窗可以监看智慧教育应用系统的运行状态;(2)可视化呈现:通过图形界面,清晰、直观、全面的呈现各类教育统计数据;(3)可视化操作:提供具有良好体验的操作界面,以可视化的方式操作教育设备和应用系统。

四、结束语

智慧生活的特点篇5

关键词:智慧课堂;美术教学;自主学习

近年来,社会上对“智慧课堂”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适应当前课堂教学呈现出的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提高智慧品质和智慧水平的全新挑战。因此,如何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成了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使命,也是课堂教学由此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契机。

一、智慧课堂的概念及表现特征

智慧课堂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指的是将高科技引入现代教学中,通过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人的智慧汇集于整个课堂。具体来说,智慧课堂具备以下几个表现特征:

其一,从学生角度来看,智慧课堂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

智慧课堂必须从学生角度来衡量,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开展有效的、自主、合作的学习。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应该在智慧课堂上发挥重要的主体性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及需要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细节,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智慧和潜能。

其二,从教师角度来看,智慧课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作为智慧课堂的重要引导者,主要承担着以下几个任务: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和提出问题,引导一个富有争辩性的活跃课堂,让师生之间充满智慧的火花,相互碰撞、交汇,从而实现学生个性的飞扬。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理性思维,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思维时间和空间。

二、构建小学美术智慧课堂的具体策略

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陶冶学生情操的一门课程,小学美术课堂在寻求课堂教学改革时也应该以智慧课堂为目标,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思维的融合。那么,构建小学美术智慧课堂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一)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作,而创作是建立在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之上的。在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启发学生更新材料、尝试使用新方法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比如,向学生介绍一些艺术大师运用新材料和特殊方法进行艺术创作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启发学生发散思维,通过自己的双手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游戏中进行独特的创造。

2.培养学生的想象意识

美术教育本身和想象意识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想象是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通过想象活动,可以积极地参与到艺术创作中,同时也能更好地感受艺术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意识有多种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给学生足够的耐心和鼓励,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创设艺术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为适应小学美术智慧课堂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教练员”“促进者”的身份进行美术教学。首先,在教学设计之初,教师应该使教学内容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不但要用好教材,还要活用教材,将教材与具体的艺术形象结合起来,使艺术形象更加直观、可见。其次,要创设富有艺术情调的教学情境,不仅要在美术教室的布置装饰上做一些创新和改变,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添加一些情境教学环节,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艺术环境对他们的熏陶。最后,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动手尝试艺术创作,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某位艺术家作品的想法和意见,同时鼓励大家对不同意见进行讨论、争辩。唯有如此,才能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智慧课堂的真正效果。

(三)加强信息技术与美术课堂教学的融合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需要,找准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课堂的“整合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官,从而降低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的难度。例如,运用信息技术中的声、形方面的材料,强化教学中的视听效果,降低教学难度。同时还能通过艺术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激发自身的创造力。其次,教师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因材施教。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的资源优势来扩大教学素材,整合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则可以运用计算机对水平不同的学生展开因材施教。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维空间,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绘画工具等。

参考文献:

智慧生活的特点篇6

关键词:智慧城市;武汉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49

自2008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以来,全球范围内建设“智慧城市”的浪潮方兴未艾,作为新一代知识社会创新环境下的高级城市管理形态,“智慧城市”自诞生起就以“更透彻感知、更广泛互联互通、更深入智能化”的口号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从国内外实践情况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继数字城市、信息城市、智能城市之后城市化的新增长点,也是谋求人地和谐的重要出路,这一理念的提出,是信息技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快速发展和高度融合的结果,是人类城市发展史上的标志性理念。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

智慧城市的概念由“智慧地球”演化而来。2008年11月,iBm公司在纽约召开的国际关系理事会上提出了“智慧地球”这一概念,随后在世界各国引发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潮。关于智慧城市的确切含义,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国内外学者、研究机构也从理论层面、技术层面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例如,iBm公司对“智慧城市”的定义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①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在《智慧城市术语和定义》一文中对智慧城市的定义是:“智慧城市是指以物联网、云计算、宽带网络等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通过信息感知、信息传递及信息利用,实现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和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市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升城市运行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经济发展质量和产业竞争能力,实现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城市。”《中国智慧城市体系结构与发展研究报告》则认为,智慧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形态,构建了支撑城市发展的智慧化环境。它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光网络、移动互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里分散的、各自为政的信息化系统整合起来,提升为一个具有较好协同能力和调控能力的有机整体,对公众服务、社会管理、产业运作等活动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笔者认为,智慧城市是2l世纪以来在世界展开的关于未来城市的新实践、新理念,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智慧城市是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获取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智慧城市的实质是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二、建设智慧城市的意义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慧化发展的新阶段,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智慧城市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整合到城市发展当中,对于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到诸多前沿产业领域,如物联网、云计算、传感技术等,这些高科技资本密集型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升级的引擎,推动相关的设备制造、网络信息传输等关键技术的发展。同时,网络技术同旅游、医疗、交通、商贸、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使得这些行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总之,智慧城市建设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业条件,智慧城市建设又进一步拉动和催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建设智慧型城市,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我国过去的城市化进程多体现为粗放型、外延式的城市化模式,这种模式在加速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城镇空间快速扩张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和集约集聚利用水平低下等。智慧城市建设以整合、节约资源和创造宜居、绿色生活为宗旨,能够促进我国城市化模式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生存环境的集约型、生态型模式转变,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有利于城市治理模式变革。智慧城市通过一体统筹、协同联动、智能服务、互联互通的信息技术,使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融合到城市管理当中,推动政府信息化建设从传统的“电子政府”过渡到“整合的政府”、“无处不在的服务性政府”,最终达到“智慧政府”,提高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智慧城市所提供的智慧化城市服务手段,能有效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打破既有的管理藩篱和消解责权利过度交叉重叠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城市管理运行的效率和水平。

(四)有利于提升市民生活质量。智慧城市建设,就是借助于全面集成的智慧技术,建立统分结合、协同运行的城市管理智慧应用系统,通过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有效的交换共享、更协作的关联应用、更深入的智能化,促进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交通流的协调高效运行,使我们的城市运行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绿色、更和谐。智慧城市将改变我们已有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为公众提供安定、有序、文明的生活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形成稳定的社会与高质量的生活,最终形成市民、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多层级、多元化、和谐、高效、低碳的城市系统。

三、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城市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我国城市信息化迎来了以“智慧化”为特征的新阶段。2013年8月,国务院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同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委联合起草了《关于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201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等八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进一步推动和规范了智慧城市建设进程。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智慧城市已成为拉动城市升级、经济转型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战略选择。2013年1月2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8月5日,公布了第二批试点名单共103个城市(区、县、镇)试点。截至目前共277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包含省会城市8个,地级市90个,县级市(县)81个,区和新区85个,乡镇13个,覆盖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对外的年度报告总结情况看,三批试点共建设3600多个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总投资预算约为1.3万亿元。

尽管国内众多城市和地区纷纷启动了“智慧城市”战略,相关规划、项目和活动层出不穷,但就整体而言,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第一,盈利的商业模式尚未形成,资金来源不足。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高技术、高投入的特征,涉及面广、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加之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成熟的商业盈利模式尚未形成,因此,社会资本并不乐于过早介入,由政府承担的财政投入是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然而,随着智慧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由政府作为单一投资主体往往造成建设资金来源不足、后续乏力,尤其对于原本该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投资的智慧应用类项目,若完全依靠政府投资建设,会对政府财政造成沉重负担,也会影响到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第二,部分核心技术依赖国外,信息安全存在隐患。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庞大的技术体系作为支撑,例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其中的核心技术是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然而,正是在这些关键技术领域,我国本土化企业的整体实力相对较弱,部分核心技术依然需要国外研发部门的支持与帮助,这就给国家信息安全带来了隐患,在遇到技术和系统不可控问题时,信息和数据安全将会面临一定的风险。第三,数据开放壁垒未突破,合作平台未形成。城市中个人、组织与政府的数据交互共享,是智慧城市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但目前我国智慧城市信息平台建设相对滞后,虽然在政府及各行业内部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交互共享,但促进数据开放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各个领域之间依然各自为政,并未形成有效的信息交互系统。

四、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构建城市信息服务平台。完善的智慧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运行的基础和保障。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提出了把我国建成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指出“要促进信息消费、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推进宽带乡村工程,大幅度提高互联网的网速。”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要按照适度超前的目标,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首先,加快城市光纤宽带网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积极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三网”融合,促进网络运营商之间的相互准入、对等开放、合理竞争。其次,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建设全面覆盖、高速运算的智慧感知、传输信息网络,为智慧城市的运营提供信息化保障。第三,在智慧城市信息网络的基础上,抓紧建设基于物联网、云计算、Soa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城市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积极进行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企业和公众提供更加便捷开放的信息服务。

(二)创新管理体制,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智慧城市建设广泛涉及政府多个部门,需要统一、高效的协调推进机制,以形成合力、减少阻力、广拉助力,要从体制机制上予以保障,并要求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导机构具有权威性。因此,各级政府应建立以党政领导为主要负责人,有关领导、相关部门为主要成员的中心领导机构,负责从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等方面统筹协调重大问题。明确重点部门,特别是有具体项目的责任单位的职责,做到分工明确、任务具体、责任到位。将重点项目和推进目标层层分解,研究建立评估考核体系,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管控、事后有评估”。切实强化“党政同责”,分层次、分阶段考核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中的绩效。同时,可以将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和阶段性目标向社会和民众进行公示,或由各级党政领导向公众作出发展建设承诺,通过各类媒体定期公告建设投入和计划、目标完成情况,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并征求公众对智慧城市建设方向、具体项目的意见,以民众需求为发展动力,形成政府和民众的良性互动,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效。

(三)完善投融资机制,多渠道获取资金保障。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是世界各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共同经验,在建设初期,财政投入应当突出扶持重点,通过政府与相关服务提供商、科研机构和产业重点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进建设资金,以公共服务领域为重点,起好步、带好头。但是,财政资金最主要还是起到带动和引导作用,要保证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深化,稳定、持续发展,就必须通过完善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相关产业的建设主体作用。首先,应当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智慧医疗、教育、环保、交通、养老等基础领域全面开放,在保证公平竞争的同时,从政策、资金上加大对中小企业智慧产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多点开花,获取广阔的投融资渠道。同时,尽快完善智慧城市建设相关风险投融资机制,运用市场运作,提高风险资金在智慧城市建设上的投入回报率,出台有关市政建设的财政信贷担保政策,调动各类风险投资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在智慧城市建设投资方面的积极性。并通过加快科研成果快速产业化和成果应用,将风险投资资金引导向有一定风险但具有较高价值的项目,促使智能城市建设提速发展。

(四)合理规划统一标准,推动智慧政务项目。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合理规划,整体布局、统一标准、互联互通,才能充分发挥总体效能,避免重复建设。而智慧政务项目建设,将面向党政机关的各个方面,集“智能办公、智能监管、智能服务、智能决策”四位一体,需要整合网上审批、电子监察、数字都市、应急指挥等各类信息系统,并最终形成“大数据”、“云计算”的无缝连接智能政务平台。这一项目,既能为提升政务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政务公开建设提供强大助力,在建设的过程中,也有利于整合现有各类数字化信息系统,形成统一标准,合理规划和布局。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初期,应当首先推动智慧政务项目建设,一方面建立完善智慧政务的基础设施,以需求为引导,逐步打造涵盖各职能部门的统一平台,首先实现协同办公、移动办公、数据共享全覆盖。另一方面,构建面向全社会的对外服务接口,将包括行政审批、监管监察、社会保障、警务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应急救援等涉及政府服务的全部项目纳入智慧政务应用体系,在方便公众的同时,形成社会信息的实时数据捕获和分析体系,全面提升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乔宏章等.“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与思考[J].无线电通信技术,2014年第6期.

[2]王静静等.浅析我国沿海地区智慧城市建设[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3]陈志峰等.发达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信息系统工程,2015年第1期.

智慧生活的特点篇7

【关键词】智慧学习环境;特征;智慧性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9—0025-04【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9.005

当今社会正越来越多地关注学习的本质,以及适当的学习环境。所谓适当的学习环境,是指在此环境中学习的本质能够得以充分发挥。学习环境是指支持学习者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人们通常所说的学习环境指的就是学习者学习的外部条件,是一种狭义的概念,例如家庭学习环境、学校学习环境、社会学习环境等。实际上,内部条件是支撑学习者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学习环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内涵丰富,包括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拥有良好的内部环境才能维持积极学习的状态。学习环境的建构为变革教学与学习方式创造了条件。

一智慧学习环境产生的背景

智慧学习环境的产生发展绝不是偶然现象。首先,智慧学习环境的产生是大势所趋。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依赖于人们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各界都为获得崭新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因此智慧学习环境的产生就是一个必然,是时代的要求。其次,各项技术的进步与完善为智慧学习环境的产生创造了可能性。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营造了数字学习环境,从e-learning、B-learning到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特别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智慧学习环境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再次,学习者对高端学习环境提出了相应要求。随着社会信息化成长起来的“数字土著”或“网络一代”在能力倾向、学习风格等诸多方面与“数字移民”具有一定差异,很多时候他们所接收的信息和学到的知识超过他们的老师。因此,普通数字学习环境已不能满足“数字士著”的需求,作为数字学习环境高端形态的智慧学习环境便应运而生。相应的,智慧学习环境的产生也为学习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1993年9月,美国实施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the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agendaforaction)俗称“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此计划实施的目的在于建设以因特网为核心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进而使得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都能够广泛应用,尤其是能够使得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成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之后,美国先后四次了“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ationaleducationaltechnologyplan)。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的演讲,其中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此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始普遍接受数字化的理念,继而引出了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相关概念。十年后,iBm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智慧地球:下一代领导议程》的演讲中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2009年,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对此概念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就此“甚至有分析认为iBm公司的这一构想极有可能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略”。我国也于2009年制定了“感知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打造“无所不在”的网络、建设泛在信息社会,正式成为信息化发展的方向。泛在信息社会中要实现“四al”通信,即能够实现任何人和任何人、任何人和任何东西(对象),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的通信与联系。

二智慧学习环境的概念与特征

在此背景下,教育界学者提出了智慧学习环境的理念,并从各自角度提出了关于智慧学习环境的构想。马来西亚学者Chin认为,“智慧学习环境是一个以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且具备以下特征的环境:可以适应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能力;可以为学习者终身学习提供支持;为学习者的发展提供支持。”钟国祥等提出智能学习环境是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混合学习理论、现代教学理论出发,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由相匹配的设备、工具、技术、媒体、教材、教师、学生等构成的一个智能性、开放式、集成化的数字虚拟现实学习空间,认为其既支持学习者学习的自主建构,又提供适时的学习指导。黄荣怀等指出智慧学习环境是一种能感知学习情景,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测学习结果,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学习场所或活动空间。

Benkiran等认为智慧学习环境在设计的过程中始终以学习者为中心,其主要特征总结如下:(1)独立性(independence);(2)便利性(Facilitating);(3)可沟通性(Communication):(4)适应性(adaptive);(5)协作性(Cooperative)。

笔者认为,智慧学习环境的特征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所谓“一个中心”,就是始终以学习者为中心,一切的出发点都以服务学习者为基准。智慧学习环境的真谛就是通过利用智能化技术形成环绕智能,即所有的外部条件围绕学习者发挥效用,最终实现学习者能力的提升。通过教育界学者对智慧学习环境的构想和理解中可以看出,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遵循的是“有效学习环境”的原则。经合组织的《学习的本质》中指出,有效的学习环境首先应遵循的原则是以学习为中心,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使学习者逐渐意识到其学习者的身份。学习者就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习者的自我潜能,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使之意识到其主人翁的地位,才能实现学习环境与学习者的沟通。我国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新要求。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重视人的需要,在智慧学习环境中以学习者为中心就是以人为本的一种具体体现,深刻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

“两个基本点”则包括各种支持与自我发挥两点。各种支持是指一切支持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外部条件,例如学习资源、学习工具、教学方式等,所有这些外部条件均根据学习者的特点自动提供服务,以期实现知识环绕学习者的目标,这也是其最基本特征。智慧教育云与智慧学校为这一特征提供了很好的支撑。韩国利用智慧云计算的技术创建了智慧学习环境。所谓云计算,简单地说就是以互联网为媒介为用户提供信息资源的技术。用户可以通过云端使用应用软件、存储空间等信息技术资源。在云计算的基础上,韩国学者SvetlanaKim引入了灵活4S(elasticFourSmarts,e4S)的概念,形成了智慧教育云环境。灵活4S主要包括了智慧提取(Smartpull)、智慧预期(Smartprospect)、智慧内容(SmartContent)、智慧推送(Smartpush)四个方面。智慧教育云的整体运作过程如下:情景感知监测器监测用户的需求和用户当前使用设备的状况,并通过传感器将数据收集起来,然后传送到4S系统中,经过系统的运作及智慧云计算的调适,最后将学习服务及内容传送给用户。整个系统成功运作的重要因素就是资源技术的成熟,也就是外部支持条件的协调配合。深刻体现“各种支持”重要作用的另一案例就是马来西亚的智慧学校,它是一个综合各种外部条件的典范。马来西亚政府于1996年开始便启动了智慧学校系统,并在各方面为其实现提供了便利。例如,每个州都有很多智慧学校为学生提供iCt(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信息通信技术)框架。教育部每年拿出近30%的财政预算用于农村地区的互联网连接。具体体现在在教室配备多媒体课件及演示设施,还有支持进行协同工作的电子邮件或群组软件;图书馆或媒体中心拥有能够提供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资源的数据库:在办公室能够通过电子途径管理学生和设备数据库、追踪学生和教师的表现或资源、通知及其他信息等。但是仅有技术并不足以实现“智慧”,还需提升教学策略、完善管理流程,并使有能力的、受过良好训练的教职工热爱他们的工作,更要将包括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充足的资金、适当的政策规范与指导、有效和高效的管理实践、充分的信息技术部署及持续的专业发展综合利用起来。

自我发挥是指学习者为达到学习目标进行的自我努力,即学习活动的内部条件,例如学习动机、学习方式、自我管理等,只有学习者积极配合、利用外部条件,智慧学习环境才能运作起来,才能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台湾学者在引导学习者积极投入探索学习上做出了不懈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蝴蝶与生态学习系统的建立与使用。学生首先每人配备一个具备无线网络与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Devices,无线射频识别)读取功能的pDa(personalDigital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然后在蝴蝶园进行蝴蝶生态观察,鉴于蝴蝶有季节性的生态问题,部分蝴蝶需要在蝴蝶馆进行特征辨识。学生需到达指定位置才能接收到系统发送的相关信息及指令,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并辅以指导地观察,同时学生还需填写个人构念方格(RepertoryGrid,RG),最终形成个人观察表格。观察结束后,学生不仅可以在网上查看自己的个人表格及得分,还可以查看其他同学的表格,并在对比、讨论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进而完善自己的表格,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学生的探索学习同样适用于其他课程,甚至是在更为广阔与自由的空间内,其中最突出的案例就是台湾的探索式乡土教学系统。研究者将位于台南的圣母庙作为学生的学习环境,并设计了12个学习单元,包括石狮、屋檐等,每一个目标对象都有其建筑特点及历史故事。在观察的过程中,系统通过pDa向学生提出全方位的学习任务,不仅是单纯地观察目标对象,还包括阅读史料甚至是通过触摸来感受学习目标的材质,有些任务还需要在课下利用网络来完成,例如查找墙壁上文字的含义。传统文化课程在增长学生知识的基础上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习的场所不仅限于教室,学习的时间也不仅限于课堂上,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贡献了力量。

三智慧学习环境的“智慧性”

信息社会正逐渐从e社会(electronicSociety)过渡到U社会(UbiquitousSociety)。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就像一个有“智慧”的生命系统,是由越来越多的人、组织机构和自然系统相互连接而成的,人们正以前所未有的自由度来构建、汇集、整合和连接存在于任何地方的各类资源。从理论上讲,泛在信息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连接到泛在网络中,因而能够给人类提供海量的、即时的物理世界的信息,并且经过计算能够达到对物理世界和人类生活更加科学、精细、动态和“智慧”的管理。同样,“智慧性”也是智慧学习环境中的显著特点。所谓智慧,是指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而拥有能力的主体是人,所以“智慧性”在智慧学习环境中就是围绕着学习者展开的,即在保证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配合学习者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智慧学习环境中将极大限度地减少与用户的交互操作,能更主动地、更智能地为用户服务。正是基于此,黄荣怀提出智慧教室的“智慧性”涉及教学内容的优化呈现、学习资源的便利性获取、课堂教学的深度互动、情境感知与检测、教室布局与电气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因此提出了“SmaRt”概念模型,即内容呈现(Showing)、环境管理(manageable)、资源获取(accessible)、及时互动(Real-timeinteractive)、情境感知(testing)五个维度的简写——“S.m.a.R.t”。2010年以来,无锡在推进“感知校园”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把物理世界、信息世界和学习环境联系在一起,提供了一个整体的智慧化的服务平台,以使学习者能方便地以“人-计算-物/人”的方式进行信息交流与合作,既加强了学习者与学习间之间的交流沟通,又有助于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互动。

台南成功国小的蝴蝶与生态学习系统案例中,学生学习的整个流程是一步步接近蝴蝶生活的真实环境的,也是由传统学习环境逐步进入智慧学习环境的。学生由最初的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到与合作伙伴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际是形成简单的学习共同体的过程,同时还可以使用pDa与服务器中的学习系统进行互动,不仅有人与人的情感交流还有人机交互。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动力,而学生与专家系统之间的互动又是教学活动不偏离轨道的保证。最终实现了学习效果的提高。作为又一成功案例,探索式乡土教学系统将原本呆板的学习内容——古庙宣传融入智慧学习环境中,内容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将学生的视觉、触觉等真实感受调动起来,增强了学生对学习材料的理解和加工,更引起了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灵活化、智慧化,并且使学生热衷于学习并宣传原本抵触的传统文化。

智慧生活的特点篇8

智慧教育

1.什么是智慧与智慧教育

智慧,按中文解释是“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人类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后者对智慧的作用更为巨大。因此,需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发展。信息时代,随着现有“数字土著”(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及其以后的年轻一代人)成长以及新生“数字土著”的诞生,他们的学习风格、认知方式、行为模式、情感模式与传统教育存在根本区别,客观上要求新型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以契合“数字土著”独特的学习方式、体验方式以及价值取向。因此,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的智慧教育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的智慧教育在基本内涵、方法手段、支持环境上存在显著差异。本文所指的智慧教育专指信息技术支持下,为发展学生智慧能力的教育。

2.智慧学习环境的基本模型

我们认为,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运用智慧教学法,来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养具有高智能和创造力的人。

因此,发展学习者的智慧是智慧环境、智慧教学和智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智慧学习环境构建的基本模型如图1所示,①智慧学习环境主要由学习资源、智能工具、学习共同体、教学共同体、智慧学习方法和智慧教学方法等要素构成。②学生和教师通过智慧学习方法和智慧教学方法与其他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发生。离开了智慧学习方法和智慧教学方法,智慧学习环境就不是学习环境了。③有效学习的发生是个体建构和群体建构共同作用的结果。学习共同体强调学习者的互动、协作、交流;教学共同体是教师共同学习、协同工作、寻求持续专业发展的统一体。④学习资源和智能工具同时为学习共同体和教学共同体提供支持。学习共同体和教学共同体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和工具的共同作用,各类智能工具为学习环境的“智慧”提供了全面支持。同时,学习共同体和教学共同体为资源和工具的进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智慧教育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需要以智慧学习环境为技术支撑、以智慧教学法为催化促导、以智慧学习为根本基石。

智慧课堂的构建及其应用分析

泛在网络以及移动通信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利用随身携带的智能终端进行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学习成为可能,这也为智慧教育环境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智慧教育环境有很多种,包括智慧教室、智慧校园、智慧图书馆等正式的教育环境,以及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探究基地等非正式的教育环境。这里对智慧教室的组成做了简单分析。

如图2所示,智慧教室包括社会化云平台、网络、电子白板、电子书包、交互电视、教师、学生。其中社会化云平台包括云资源(各种多媒体素材、微课素材等)、云教学、云学习、云管理。教师可以在云资源中下载并选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材料,然后在云教学中进行备课、指派与批改作业、生成班级诊断报告。学生则可以在云平台中记电子笔记、回顾学习历程、接收诊断报告、进行补救学习。同时在云平台中,教师也可以与学校管理单位、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在智慧课堂中,教师通过电子白板进行知识呈现,学习小组与学生个体可以通过交互电视与电子书包进行协作学习以及与教师的互动。其中学生的课堂任务以及作业可以通过网络上传到云平台,教师登录到云平台中进行批改诊断,再通过网络发给学生。

这样的智慧课堂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减轻学习者认知负载,使其可以用较多精力在较大的知识粒度上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将知识学习上升为本体建构。②拓展学习者的体验深度和广度,从而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知、情、行聚合水平和综合能力发展。③增强学习者的学习自由度与协作学习水平,从而有助于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发展和集体智慧发展。④给学习者提供最合适的学习扶助,从而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成功期望。

智慧教育有效提升数学学习

数学学科是小学最基础的学科,它具有内容抽象、逻辑严密、应用广泛等特点,在智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通过智慧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主动探究。

首先,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入手,提出实际生活问题,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主动去探究体验。其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更加生动的智慧情境,提供有效的智能探究工具和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产生好奇,主动探究其中缘由。在智慧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而不是指导学生,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完成意义建构,扩充自己的思维图式。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及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总结,并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进行评价反馈。这样学生就会在智慧环境中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这样的反思式思考会强化训练思维,才会真正做到教师智慧地教、学生智慧地学。

案例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研究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培养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情境来解决具体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很难,因为在第二单元学生已系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尤其是渗透了转化思想,这些都为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面积,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完成显示生活中与图形面积相关的具体任务,发现、探索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感受转化思想。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计算。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方向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认真学习的态度。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把组合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基本图形。

5.教学过程

①情境引入。教师在师生互动教学平台上,通过创设动画情境,给学生安排打扫公共区的任务。

设计意图:创设动画情境,可以帮助教师解决问题。

②独立探究,合作学习。如图3所示,课件中呈现三个组合图形,给出必要的数据。教师让学生自己选择图形进行分析探究,可通过任意辅助线分或补,小组讨论分析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引导,并推送每个图形不同的解决方案。学生分析图形的特点及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教学平台中的工具软件,让学生分析探究每个图形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激发参与热情,引发深度思考,体验成功的喜悦。

③自选图形,巩固练习。课件出示随机抽取动画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抽到第几组,学生就进入第几组的题库。学生完成后,还可以根据自己完成练习的情况,再进入挑战组进行练习。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选题库,既达到练习、巩固的目的,又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求。

④学以致用。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教师通过课件出示情境,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智慧生活的特点篇9

延续CSD理念发展

2012年初,长阳镇率先在房山区提出了“无线城市智慧长阳”的发展战略,强调在加快长阳长阳镇开发建设、提高服务效能、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城市品牌等诸多方面,都要注重与信息化相融相接。

随后,长阳镇政府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聘请专家顾问团队,在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学院和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的专家领衔下,开展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知识培训,举办了论坛;研究并制定了《2013-2020智慧长阳建设总体规划》,旨在稳步有序地推进“智慧长阳”建设工程,全面加快城市智能运转、企业智能运营、生活智能便捷、政府智能服务等方面建设,从而实现长阳新城的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长阳镇打造“智慧城市”的战略,实现跨越发展,实际上是延续了CSD(中央休闲购物区)理念的智慧,并在此基础上将CSD理念进行了创新。

早在2009年,长阳镇提出了CSD发展战略,CSD就是中央休闲购物区,是一种集商贸、信息、休闲以及办公为一体的城际中心,一般选址在城市之间的交通枢纽上,大多是以主题公园、旅游胜地、超大规模商业中心、业等业态作为经济核心。

为实现这一目标,自2009年以来,长阳镇不断地加速城市化,积极对接、融入市区发展格局,大力引入高端要素。CSD中央休闲区里有两个商业购物中心,包括奥特莱斯华北旗舰中心和万科FUnmiX商业项目。此外,还有企业会议中心的“总部基地”。

目前,北京四中分校、武警总医院国际救援医院正在建设中;奥特莱斯华北旗舰店已经开业,万科Funmix购物中心、首开双子座等商贸服务业项目已陆续开工;中核北京科技园、中核综合科研楼、航天科工长阳航天城、中关村长阳科技园、洛可可工业设计产业文化园等重点产业项目已经落地。

CSD将大力发展现代休闲农业,开通南部环线交通,升级改造农贸市场,挖潜首农集团、农业职业学院的科技人才等资源优势,带动长阳镇旅游休闲农业的发展。

同时,长阳镇先后投资了22亿元,完成小清河治理,建成万亩滨河森林公园,北京市绿色建筑示范区也正在加紧建设。

长阳镇一直坚持城市化发展的主线,以加速农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促进农业现代化;以城镇建设为重点,促进农业现代化;以房地产开发和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强化产业支撑;以绿色美化和温泉开发为重点,形成生态特色旅游环境,着力打造一座现代化的新型城镇。

目前,长阳镇已经获得了“首都园林式小城镇”、“北京郊区环境优美乡镇”和“京城十佳旅游观光镇”等多项殊荣。

四网覆盖城镇

“智慧长阳”的核心理念是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结合先进的社会管理和产业发展方法,建设高效集约的智能化平台,全面提高政府决策能力和管理效率、提升产业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服务水平,以提高服务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做到随需服务,建立自主创新服务体系的新型长阳。最终实现长阳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产业价值链提升的目标。

智慧长阳的首要任务是实现“无线城市”战略规划,以打造无线平台为基础,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民生核心需求等重点领域,将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运营理念有机结合,为城镇居民提供更便捷、更全面的服务。

“无线城市智慧长阳”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将长阳建设成为智慧城市试点。

二是依托中国移动,建立2G、3G、wiFi以及4G的先行试点,四网同时覆盖城镇。

长阳镇欲建设成为国内第一个无线城市标杆。未来,长阳的所有重要交通站点、政府的重要服务窗口、大学、医院等主要公共场所,将形成覆盖率超过80%的wLan接入点,居民将可以享受到更健全、更便捷的公共服务。

2012年之后,长阳镇致力于打造宜居兴业、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示范区,以“无线城市智慧长阳”为引擎,升级中央休闲购物区(CSD)建设,从以前的“shopping”到“Social、Service、Smart”,打造智慧城市试点,欲建设京城智慧卫星中心。

目前,长阳镇的市政基础设施、智慧产业、电子政务、治安防控网络等在内的搭建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最终,长阳镇将打造一个宜居兴业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商业模式的新长阳。

绘制“智慧城市”蓝图

未来,长阳镇的信息化应用将覆盖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数字化经济将成为经济的主要形态,数字化生活方式得到普及,城乡全面实现智能化运行,基本建成融合化、泛在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智慧长阳”,率先在北京市迈进信息社会、智慧乡镇阶段。

长阳镇建设“智慧城市”的长短期目标已经确定:

到2015年,长阳镇将初步建成以“智慧服务普及、智慧产业主导、智慧生态和谐”为主要特征的智慧长阳。

智慧生活的特点篇10

说到教育需要智慧,我想到印度前教育部长辛格曾说:“我们并非缺少同这些问题进行斗争的智力或经济资源。科学和技术发明取得的重大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克服所有这些困难的手段。我们之所以不能创造性地应用这些手段,是因为缺少智慧和同情。”可见,智力与智慧是两码事。什么是智慧?我认为它有五大特征:

第一,大系统,即站在更大的系统中看问题,可大到国家、人类、宇宙。这些概念原本我们都学习过、也理解,但真当思考具体问题或行动时,我们又常常逃不脱自己在世界上某一位置“点”的局限,而忘记了“国家、人类、宇宙”,以致产生褊狭、对立、茫然。如果我们像魏书生老师那样把“点”与大系统的关系想清楚,且能站在大系统的角度去想做好“点”上的事,便是有智慧吧。有容乃大,博大如海,心有全局,正是智慧的体现。

第二,长时间,即从历史和未来看现在,让我们思考的时间更长。我们学过历史,却不一定有历史感和未来感;我们知道人的一生需要什么,却常常囿于升学前的学习与应试之事。如果我们能明确现在与过去的关系、现在对未来的影响、未来对现在的要求,把眼下的事做好,能与过去和未来建立良好的链接,便是有智慧吧。有历史感,远见卓识,富有洞见,正是智慧的体现。

第三,原问题,即关注事物原始的、原初的、基本的问题。我知道,一线教师面对纷繁复杂的任务,应付下来已实属不易。然而,当我们去想一课一课、一单元一单元的问题时,常常忘了学科的基本性质与任务;当我们去解决一个个学生的一个个问题时,却常常忘了学生的生命性、成长性本质及他的追求;当我们搞一个一个活动时,却常常忘了学校教育及管理的基本职能。我们逃不脱具体。无疑,生活是由具体的一点一点构成的,但若仅陷入具体之中而忘了根本,我们便会迷茫又迷茫。如果我们始终思考和抓住人的成长、教育教学、领导管理的一些基本问题,比如什么是人,什么是教育,什么是语文,什么是管理,什么是学校,等等等等,如果我们把具体的工作、具体的事件与基本问题联系起来,便是有智慧吧。见解深刻,鞭辟入里,富有高度,正是智慧的体现。

第四,动平衡。教育如生活的切片一样,是个矛盾体,它在矛盾的运动中发展。中庸与平衡是事物的理想状态,然而,这种状态不是僵化、僵死的,而是在动态中达成的。我们在教育中往往容易走极端,大摇摆,陷入偏颇状态,造成种种弊端。因此,能根据时势的特点处理好教育中的诸多矛盾,使之达到特定阶段、特定范围的平衡状态,便是有智慧吧。审时度势,善于驾驭,中和位育,正是智慧的体现。

第五,爱情怀。做教育的人都知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说,没有爱也不会有智慧。智慧不同于智力,大概就因为爱是智慧的动力来源。以人为本,关怀万物,促人发展,正是智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