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十篇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十篇

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9:01

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情境;运用

小学生正处于玩心重、认知力低下的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枯燥无味,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大,制约着小学生成长。数学来自生活、运用于生活,将生活情境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使数学变得更加有乐趣,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因此,研究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运用的作用

(一)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就会使课堂枯燥无味,学生缺乏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导致教学质量低下。通过将生活情境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联系和还原生活,将生活中一些运用数学的事例,生活中的一些情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中了解数学的魅力,从而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有效的运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用生活情境将数学的魅力展现出来,并从生活情境中深化学生的数学知识,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数学形象具体化

数学的特点就是抽象化,小学的学生因为年龄限制,认知能力还普遍低下,不具备较强理解能力。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大都存在理解能力不强,从而影响数学的学习成绩。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合到生活情境中,通过还原生活和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能够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到生活问题,学生可以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数学现象,但是由于小学生的自身发展,无法将数学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所以小学教师应该将现实生活和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并运用到生活中去。

(三)培养小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改革,出现许多教学方法,而教学方法只有适不适合的区分。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生活情境的运用无疑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将生活情境有效的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可以感觉到一种情境带入的感觉,让学生完成一定的任务,在情境内担任一个角色,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从而培养数学思维的能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景的运用

(一)注意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数学同样是从生活实践中来,又到生活实践中去。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运用中,教师要对生活进行还原,搜集生活的数学实例,进行教学运用。例如,在讲解平行移动数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事例,比如,升国旗的垂直向上平移、开关窗户的左右平移等一些事例,让学生进行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关于平移的?教师通过这些生活事例引入平移的数学知识,给学生创设出问题情境,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掌握关于平移的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生活情境的运用,应该注意联系实际生活来创设问题情境。

(二)依据年龄特征,创设生活情景

不同的年龄具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和特征,小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不强,理解能力低下的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生活情境的运用需要考虑小学生的特点,选择带入一些有利于小学生理解的生活情境,符合小学生的实际认知。例如,小学中对“认识物体”的数学课程,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可以拿出正方体形状的模型,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来认识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但是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就不能采取这种简单方式,这阶段应该培养学生面前无实物、心里想实物的思维学习方式。因此,生活情境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

(三)选择健康纯洁实例,创设问题情景

思想道德一直是教育的首要任务,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生活情境的运用并不是随便运用的,是需要经过筛选出适合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活案例。数学教学中应摒弃那种认为思想教育跟数学无关的思想,选择健康纯洁的生活情境进行数学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离不开各个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这是长期体系的工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情境过程中,应该对生活中的数学事例进行合理选择,选择健康纯洁的生活事例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四)抓住教学重点,创设生活情景

对于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很多数学老师的理解仅仅在表面上,认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学中没有对生活情境进行运用就是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就是落后的教学方式,基于此,教师每节数学课都进行生活情境带入,确实做到生活情境的运用,但是却改变旧的知识导入新的知识的有效教学方式,淡化了数学的学习重点,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例如,教师在讲解一个数字与两个数字的相乘,这个时候如果抛弃以往从旧的数学基础知识来导入新的相乘方法的教学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造成混乱。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知识都需要通过生活情境运用,而是应该抓住教学重点来创设生活情境。

三、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情境的运用对数学教学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具体化,方便小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培养小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有效的运用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注意联系生活、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健康纯洁的生活数学事例等方法进行创设生活情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明.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篇2

关键词:生活实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普及,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小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构建高效课堂是新课改的教学重点所在,而联系生活实际为小学生提供一个接近生活、运用知识的机会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实现高效课堂是每一门学科都在追求的教学目标,小学数学的教育也不例外。追求高效课堂,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师的教学效率,是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宗旨。小学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思考,致使小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令人苦恼的事情,所以小学数学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小学生自身贪玩,对于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而小学数学的学习,是对小学生基本数学运算技巧的学习,需要他们进行大量的数学运算,并且伴随思考的过程,因此,小学生觉得数学课堂枯燥乏味,缺乏听讲的兴趣,从而自身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不能将所学知识合理地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小数数学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只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缺乏联系生活实际的意识,使得小学生觉得数学的学习很空洞,无法理解。教师的教学方式死板,依旧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所以小学生上课只负责听讲、记忆即可,而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造成“学而不用”的局面。

二、加速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1.运用游戏,寓教于乐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使得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很难集中注意力,而数学的学习是环环相扣的学习过程,小学生一旦落下某个章节,对后续的学习则会十分吃力。所以,教师在引导小学生开始时就为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利于小学生后期的发展。教师的教学应抓住小学生贪玩的性格特点,在课堂上将需要讲解的数学知识与运算技巧通过游戏的方式展示给小学生,例如,在讲解“认识钟表”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运用实物为小学生讲解如何认识钟表,如何读取时间;然后,为小学生发放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张,在纸张上画上钟表的样子,为小学生出题,引导小学生画出教师口中所说钟表的各个指针位置,并给予评价。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小学生在玩耍的同时,增强其动手能力,加深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运用钟表,联系实际,让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钟表的指针特点,促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合理运用。

2.创设生活情境,简化课本知识

小学数学的学习是很贴近生活的,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运用平日的生活场景,让小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加与减”这一节时,就可以安排小学生进行生活场景的再现。如,让学生扮演销售员与顾客,让小学生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完成商品数量的增减计算任务,教师在一旁根据小学生的表现,讲解加与减的不同意义与不同的运算技巧,运用这样的教学技巧,让小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加深对“加”与“减”的理解,了解“加”与“减”在生活中的运用方法,丰富小学生的生活常识。此外,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可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3.联系生活实际,促进探究学习

数学的教学在于提高小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数学规律一般都反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重点在于小学生接受知识并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思维能力,运用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常见的生活问题,提高小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教师运用生活实际,利于小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促进小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高学习能动性。例如,教师在讲解“认识图形”一节时,可以引导小学生在课堂上用准备好的纸张进行各种图形的制作,如,一张长方形的纸张,教师可以为小学生讲解这样的图形叫做长方形,并告诉小学生长方形的特点与长方形在生活中的运用;然后将长方形折叠,可以得到正方形,以此,进一步为小学生讲解正方形的特点与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小学生对正方形的认识;之后,再进行折叠,得到三角形,运用同样的方式,讲解三角形的特点及知识运用方法等。运用这样的教学模式,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锻炼小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小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联系实际,吸引小学生注意力,建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的学习是对基本知识的学习,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小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应联系实际为小学生创造一个贴近自身学习环境,便于小学生理解知识,并合理地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增强小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教学质量,建立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李运华,陈林葵.小学数学课外学习资料质量的分析与评估[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4).

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篇3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我先给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2.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并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来,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

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学生对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口算比赛和跳绳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两次比赛活动,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工作效率”这一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即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又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28-96=128-100+4,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4难以理解。我便设计了一个“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我要过生日了,妈妈带了128元钱去商店买一个96元的布娃娃准备送给我。妈妈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28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4元,(应加上4元)。所以,多减去的4应该加上。这样的“生活教学”例子,通过生活经验验证了抽象的运算,而具体的经验更提炼上升为理论(简便运算的方法),学生容易理解且不易忘记。

让数学回到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有必要的,从而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二、让数学知识回归学生生活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情境。例如,在学习了利息后,让学生去银行了解利息、利息税等有关知识,让学生当家长的小参谋:家中多余的钱怎样存最合算?并帮助家长计算利息和利息税。

2.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它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

3.加强操作,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我们经常看到由于学生的感性知识缺乏,出现不符合客观生活实际的数量意识。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通过上述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学生获得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在这个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学习了平均数问题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专题,展开活动,如:测量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年龄,全校各班的平均人数、教师平均年龄,附近菜场某一蔬菜的平均价格等。学生在互相协作活动中,自然而然地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计算能力

数感指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是一种主动、积极、自觉的理解,小学数学涉及数学知识较多,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小学生的数感,使学生对数字敏感,有利于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一、在现实生活中理解数、运用数

小学学习的大部分数学知识都浅显易懂,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数学本身是抽象的,但是由于数在生活中与人们的生活建立了实际上的联系,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可感,生活中人们无时无刻不接触数。

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可以根据小学数学学习这一特点,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寻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物,通过这些事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试着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遇到的一些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知道自己学习的知识并不是毫无用处的,还能有效解决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难题,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在估算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许多数学问题都运用到估算知识,培养小学生的估算能力,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需要,教师进行数学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培养估算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应用数学达到培养学生数感的目的。

比如,在平时生活中,遇到数学计算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大致推算一下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什么,还可以让学生去一些涉及计算问题较多的场所,尝试锻炼自己的估算能力。同时,在平时计算教学中,教师不能急于给学生讲解运算方法和技巧,可以先安排学生估算一下结果,既能锻炼学生的估算能力,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提升数学学习成绩。

三、在表达与交流中形成数感

数感并不是一种可见的实体性知识,而是一种心灵感受,是一种抽象的知识。小学生较为敏感,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较强,因此小学阶段是培养他们数感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表达喜恶的方式比较直接,对于一门学科是否感兴趣取决于自己是否喜欢。

基于这样的原因,教师在课堂上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数感,首先使学生爱上数学。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创建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如对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将几个人分成一个小组,安排自由讨论数学知识,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启发,达到学习数学知识、培养数感的目的。

比如,教师可以安排一个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测量一下操场上长方形花坛的长和宽,测量过程中,可能不同学生会根据自己学到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采用不同方法,有些学生直接用直尺测量,有的是用步测法,还有的可能是先测出别的物体,再测出花坛的长和宽。在完成教学活动以后,可以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方法和经验,反思自己的方法,再看看别人的做法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通过这样学习,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培养数感。

四、在动手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学习一种知识,即使学得再好,如果不实战、不练习,那么无异于纸上谈兵,不过是毫无意义的学习。小学数学相较于初高中数学知识而言,简单直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更广泛,教师教学时如果只是简单运用课本给学生反复讲解课本知识,依照小学生的三分钟学习热度,很快就会逐渐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篇5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化情境创设应用能力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抽象思维正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在数学教学时,教师如果不考虑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在课堂学习中让他们学习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这样呆板的教学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为了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使他们能够形成数学意识,就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能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数学课堂效率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不断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挖掘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一、“生活化”与“数学化”有机建构研究理论

1.活动建构的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建构理论指出学生基本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只有结合生活的数学教学,才能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课堂上,激发他们的主动探究欲望,并在探究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构建,使学到的数学知识形成一个系统,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

2.创新教育理论。新课标要求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具有创新数学思维。在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创设以学生为主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大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思维获得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发展。具备了创新思维,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使思维更加活跃,才能准确地找到问题的切入点,有效地解决问题,并通过知识的实际运用,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信心,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进行知识的学习,还要让生活中的事物都成为学生学习的素材,把生活和教学进行结合,让学生学到真正使用的数学知识,促进他们思维的不断发展。

二、生活化和数学化有效结合激发学生数学思维

随着新课标对小学数学课堂要求的提高,教师要重视生活和数学教学的有效结合,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来解决数学问题,激发数学思维,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作用,能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探索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发展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现实生活中生动形成的实例,让学生的视野不断拓宽,他们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也不断增多,使数学知识运用能力不断提高。

三、“生活化”与“数学化”有机建构策略

1.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整合教学内容,使新知呈现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如计算、应用题等内容展示生活化,这样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课堂中创设生活化情境。教师要善于把数学理论知识和生活情境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上课开始就被熟悉的生活情境所吸引,调动他们的思维来积极地对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进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可以运用教具进行演示操作;还可以通过直观生动的语言表述来吸引学生;或者运用多媒体操作来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直观的理解;运用实际问题让学生探究来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利息”的有关知识后,教师可以运用有关的知识点进行问题设计:老师有5000元钱,准备存入银行两年,有几种存法?存哪种更好?说说你的理由。通过生活化的问题来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感受数学的作用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3.课堂练习设计的生活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进行练习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要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让他们把数学知识带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就要对设计的习题进行精心选择,使学生通过练习来增加数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练习的题目设计要具有开放性,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进行深入思考,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

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篇6

一、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悟数学

数学没有语文那样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没有艺体学科那样的多姿多彩,而要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数学带入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让他们在生活中感悟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给学生讲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通过有些幽默的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不断重复”,接着让学生再举出类似不断重复的例子,从而引出数学“循环”的概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此外,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并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来,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在教学“解决行程问题”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就利用课外时间把学生带到操场中进行实际测量、“演习”什么是路程、速度、时间,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什么是相向行驶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将抽象的知识生活化,从而形象的加以理解,这样在回到教学中我的学生就基本能正确理解这方面的知识了。

可见,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看得见、也摸得着,并非遥不可及,学习数学也是有用的、有必要的,从而更好的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二、让生活问题数学化

当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后,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再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1.巧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根据生活情境掌握了某个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情境。例如,一年级在学习了“分一分”之后,让学生去超市了解“分类、整理”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当家长的小参谋:家中的各类物品怎样分类摆放更好?并帮助家长一起分类、整理。

2.不忘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比如:四年级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立即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3.加强操作,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我们经常看到由于学生的感性知识缺乏,出现不符合客观生活实际的数量意识。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又把数学用于生活中。

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篇7

小学数学概念类知识建构教学活动教学从本质意义上来说,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构建对数学知识理解的过程,是一个以活动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实践、积极动脑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逐渐实现形式化的过程。小学数学概念类知识教学更是一种基于数学活动的发现层面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一系列数学活动,推动学生自主构建数学概念,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体。

一、小学数学概念类知识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数学概念类知识孤立教学

通常情况下,数学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概念类知识的教学时往往会按照课时设置来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学生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不具有连贯性,变得十分零散。由于小学生还处于学习的基础阶段,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比较弱,不善于将各个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之下去构建学习体系。

2.数学概念类知识教学脱离实际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小学数学概念类知识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会要求学生直接通过背诵的方式对概念知识进行记忆,然后再设置一些练习题目对概念进行强化。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够让学生记住概念知识,但无法使他们理解概念类知识的深层含义,而在机械式地练习题过程中,遇到较为灵活性的问题就会表现得手足无措,极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3.对数学概念类知识的归纳十分仓促

在形成数学概念类知识的过程中,反复构建和解构是一个必经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时,在形成数学概念这一方面显得过于仓促,当学生还处于初步建立时,教师已经开始下一阶段的归纳和总结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

二、关于如何构建基于活动的小学数学概念类知识教学的策略

1.感知认识数学概念

在小学数学概念类知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应用多种媒体为学生创设出真实的生活情境,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存在的某些现象。当学生对事物的特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知之后,会对即将要学习的数学概念形成初步的表象。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分数”的概念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与整数相比较,分数存在很大的差异,是一种运算过程与运算结果相统一的表示方法,是一种解决“取”和“平均分”问题的运算过程,通常用分子来表示“取”多少份,用分母来表示“平均分”为多少分。因此,理解分数概念的核心在于“取”和“平均分”这两个动态过程以及它的深层含义。以《几分之一》这一课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构建基于活动的数学概念教学的案例。在设计案例时,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将这两个动态的过程向学生展示出来,然后再通过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知“取”和“平均分”的过程中主动构建分数的概念。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充分感知到分数的应用情境,深刻认识到分数产生的重要性,对分数形成了初步感知。

2.体验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教师在进行概念类知识的教学时,应该要针对所要讲解的数学概念,在学生基本形成表象认识的前提之下,将接下来对概念内容的理解嵌入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开展教学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渐构建更为完整的概念内涵。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索,能够充分体验和理解到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促进他们逐渐形成经验意义上的数学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媒体不仅可以作为教师设计问题和操作演示的工具,同时也可以作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良好平台。例如,教师在进行《分一分》这一课程的教学时,可以采用拼图的方式,向学生演示将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从中取走2份的动画,与此同时,对动画展示的分月饼过程进行讲解,这时教师可以合理设置一些问题,如“这个月饼被分成了几份?每份的大小如何?是如何分的?”等等,然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分月饼的整个过程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分析和回答问题的过程当中,能够结合分月饼这一过程理解它们所代表的深层含义。

3.拓展运用数学概念

在小学数学概念类知识的教学中,当学生能够充分体验理解数学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拓展运用教学概念。学生在运用数学概念知识来解决学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时,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应该怎么做?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还可以运用其他什么方式?”等问题,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专项练习来不断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运用,引导学生进入有针对性的错误情境当中去,指导学生结合对概念的理解自主分析引起这种错误的原因,并及时将错误纠正过来。例如,在《认识分数》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检验和巩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多样化的专项练习活动,引导学生自由交流和探索,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实现学以致用。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变化式表示的练习活动,让学生实践动手操作,在实际动手过程中,通过移动、旋转、重合和剪切图形的方式,得出最后的结论。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的数学概念拓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概念类知识的教学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概念类知识课堂教学还存在数学概念类知识孤立教学、脱离实际、对数学概念类知识的归纳十分仓促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为了有效提升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我们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感知认识数学概念、体验理解数学概念以及拓展运用数学概念。

参考文献:

[1]郑以新,汪小艳.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J].湖北教育,2012,66(35):79-80.

[2]谢志法.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1,86(09):76-77.

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篇8

【关键词】生活教学;小学数学;应用办法

数学与实际生活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看见数学知识的运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采取生活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使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从而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合理结合,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场景

在小学教育中,数学学科属于重要的组成内容.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占据教学主导性地位,主要讲解教材知识,课堂气氛比较枯燥无味.同时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在此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更是增加了小学数学的烦闷性,导致小学生无法形成数学学习兴趣,影响了课堂学习质量.而通过实施生活化数学教学,也就是结合数学教材内容,以及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创建生活化场景,以此为学生创建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加轻松容易地理解数学知识,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此外,基于生活化数学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插入一些生活场景,可以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且,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比如,在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内容时,教师便可以在课堂上引入生活化的场景,对比三角腿的凳子和四角腿的凳子,可以清楚发现三角腿的凳子更加稳定.通过结合生活案例,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并且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具有关键性意义.

二、探索生活中的数学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采取例题讲解的方式,尽管能够将问题充分详细地讲解,但是不利于突出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性地位,也无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背景下,数学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进行探索,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首要工作是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比如,在学习“百分数”知识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前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百分数内容、表现形式和意义,之后再学习教材中的百分数,自然而然地轻松理解教材知识,提升学习能力.此外,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形成做数学日记的习惯.比如,学习完“如何测量各种数据”之后,学生便可以在记录本中,记录日常生活中与数学知识有关联的内容.

三、合理运用生活化教学原型

数学源自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为更加便于小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强对生活化教学原型的运用,或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寻生活中自身比较熟悉的原型,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原型的结合,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从另外的角度讲,小学数学教学运用生活化教学原型,与创建生活化教学场景具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在教学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别,生活化教学原型,是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对于生活案例的选择,要求数学教师能够结合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理解能力,尽可能选择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数学案例,有利于产生教学上的共鸣,从而使小学生在生活案例中获取更重要的数学信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交流和互动,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知识,还需要学生能够亲自去发现和探索,以此更好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效结合起来,也有利于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生活化教学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作用,需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并且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只有在明确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够更加准确、合理地选择生活案例,在正确的切入点引入到课堂上,以此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推动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四、引导参与生活实践

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在小学课堂中,教师也应该将生活实践重视起来,引导学生将生活实践和课堂知识相结合,通过数学实践,使学生对数学的应用能力提高上来.举例说明,在教师讲授“圆角分”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模拟商场购物,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能力.再举例,在学生们接触长方形面积的知识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回家对自己家的房子进行测量,然后计算房子的面积,有效地体现出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五、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非常具有必要性,可以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使其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数学知识,了解数学知识对于实际生活的重要性.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篇9

关键词:生活情景模式;小学数学教学;运用

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因此运用生活情景模式去引导学生学习,不但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化为立体,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体会数学学习的魅力,同时也可以通过生活化情景问题的创设,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通过从生活走向数学,再让数学走进生活的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1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情景模式的意义

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运用生活情景模式去进行数学教学,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学是存在一定必要性的。首先从学生的年龄层次出发,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智力开发的黄金时期,因此在这一阶段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尤为重要,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数学问题,但是由于数学一门抽象性的学科,这对于很多心智并不成熟的小学生而言,理解数学知识无疑是存在一定困难的,而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有越来越多教育学者意识到了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巨大作用,通过生活现象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实例,不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也有助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对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促进思维开发具有重要作用。其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着教师的知识灌输,且很多数学概念与公式都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这不但不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的思维扩展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而生活情景模式的创设,通过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不但可以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情景模式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2生活情景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1运用信息技术创建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信息技术不但改变了人类原有的生活模式,为现代教育也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对于教学形式与教学环境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此在运用生活情景模式开展数学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的视听影音功能,去为学生营造一个生活化场景,让学生在这样的生活氛围之中,积极主动的投身于数学学习中,进而加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学会运用数学思S去看待世界。

例如,在“位置上下前后左右”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为学生创建一个“打地鼠”的游戏生活情景,由于“打地鼠”是学生与父母在游乐场经常会玩的一个游戏,因此学生对这个游戏有很强的生活熟悉感,教师不用为学生讲解太多的游戏规则,只需要引导学生加强对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概念认识,学生自然而然的在打地鼠过程中就会有一定的理解,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也会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2.2结合生活经验引导生活情景,拓展学生思维

现代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认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背景之中抽离出数学问题,进而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脑海中形成数学模型。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多生活概念都是用数表示的,因此这样的教学实例数不胜数,如学生的身高、年龄、体重这些数的概念都是低年级学生要掌握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完全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走入生活,同时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兴趣爱好去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景,以此来拓宽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分类”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超市购物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根据超市物品的摆放,如玩具区、零食区、文具区等,增强学生对分类概念的认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超市购物有很多愿望和憧憬,因此为学生创设这样的生活场景会调动学生极大的热情,同时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3设计生活化情景问题,使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由于数学与生活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生活情景进行教学,同时也可以利用生活情景去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进而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让数学知识更好的服务于生活。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将学生所能够掌握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之中,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才能使数学学科更加贴合生活。

例如,在学习完“认识人民币”相关知识之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的一个作业,让学生为妈妈买一次菜,在这个实践任务过程中,学生不但会加深对元角分数学概念的认识,还会对简单的数学加减法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体会父母的辛苦,即实现了对学生的智力开发,也实现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让学生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3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景模式进行教学,其主要目的就是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走进数学生活、理解数学知识,在趣味与价值并存的过程中,实现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传富.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生活化数学思想方法[J].新课程(下),2013(08).

[2]李吉.生活情景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2).

[3]吴玉亚.构建生活情景模式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讨[J].小学教学参考.2015(11).

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篇10

关键词:数学;生活;教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如何运用新教材,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是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主题。

数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学好数学对于学生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数学主要是促进学生在幼年时期接受数学教育,进而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石,因此,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重要。处于7~12岁年龄段的小学生是各项认知技能都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和人群。在这一年龄阶段,其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会随着其兴趣而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学生因为缺乏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就会对其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教育和教学就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一门科学,所以说,好的教育教学是会使得人的全面发展得到增强。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我先给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2)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并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来,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学生对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口算比赛和跳绳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两次比赛活动,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工作效率”这一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即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又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28-96=128-100+4,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4难以理解。我便设计了一个“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我要过生日了,妈妈带了128元钱去商店买一个96元的布娃娃准备送给我。妈妈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28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4元,(应加上4元)。所以,多减去的4应该加上。这样的“生活教学”例子,通过生活经验验证了抽象的运算,而具体的经验更提炼上升为理论(简便运算的方法),学生容易理解且不易忘记。

让数学回到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有必要的,从而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二、让数学知识回归学生生活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情境。例如,在学习了利息后,让学生去银行了解利息、利息税等有关知识,让学生当家长的小参谋:家中多余的钱怎样存最合算?并帮助家长计算利息和利息税。

2.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它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

3.加强操作,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我们经常看到由于学生的感性知识缺乏,出现不符合客观生活实际的数量意识。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联系实际,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通过上述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学生获得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在这个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在生活中用。

学习了平均数问题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专题,展开活动,如:测量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年龄,全校各班的平均人数、教师平均年龄,附近菜场某一蔬菜的平均价格等。学生在互相协作活动中,自然而然地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从而不断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参考文献:

[1]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年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