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对学校管理方面的意见十篇对学校管理方面的意见十篇

对学校管理方面的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9:49

对学校管理方面的意见篇1

目前,全校上下正在按照市教育局的部署,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学校领导班子抓住解放思想这一发展机遇,不失时机地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深入开展查摆问题工作,多形式、多渠道排查问题,征询意见,为学校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形成了人心思进、团结向上、开拓进取的好局面。

第一,设立校园意见箱。在“三新”大讨论活动进入查摆问题阶段的当天,校长闫纲绍就指示办公室,制作了“意见箱”,随时接受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转段动员会上,动员广大教职工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并要求办公室对教职工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纳整理,及时做出反馈。

第二,开好民主生活会。紧紧围绕“三新”大讨论“八自查”、“三征求”内容,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学校班子认真分析了学校教学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班子成员也细查自身存在的问题,诚恳地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生活会明确了学校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加深了班子之间的沟通和团结,真正达到统一思想、解决问题、增进团结、推进工作的目的。

第三,开设热线电话。热线电话是学校听取意见和建议的有效途径之一,校领导通过电话了解社会各界对学校工作和教职工的评价。开展大讨论活动以来,热线电话的功能进一步突出,校长办公室、书记办公室、校办公室的电话都开辟为热线电话,让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监督。到新学期开学前,热线电话接收到的意见和建议达20多条,反馈意见十多条,内容涉及收费、学校管理、学生教育、教师工作态度及工作纪律等方面。

第四,党员干部主动查。进入查摆问题阶段后,学校召开了中层以上干部和党员参加的专题会议。会上,校长闫纲绍要求每一位党员干部认真查摆问题,写出自查报告,处室负责人还要写出本部门的自查报告,要求自查报告要找准问题、一针见血、切中要害,自查报告由校长和书记逐一检查,坚决避免“一阵风”、“走过场”现象。目前,党员干部已上缴自查报告70余份,排查问题400多项。

第五,发放意见征求表。一是放暑假前,向每位家长发放《**市第十六中学教学及管理情况征求意见表》,从师德师风、教学管理、学生管理、食堂管理、宿舍管理等方面向家长广泛征求意见。二是在全体教工会上,发放“三新”大讨论活动意见和建议表,从“学校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等三个方面向教职员工广主动征询意见。三是向全体教工发放《中层干部民主评议表》,从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等方面进行评议。

第六,教师互相查。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自己存在的问题可能自己觉察不到。针对这种情况,学校以年级组为单位,积极开展问题互查活动,教职工之间互提意见,互提建议,并由年级长写出互查记录。截止到目前,已有100多名教职工参加了互查活动,占全体教师的90%以上。

第七,认真梳理查摆问题。在广泛征求意见、多角度查摆问题的基础上,认真收集整理、分析梳理学校办学存在的问题,分类、分部门进行研究,提出初步整改方案,采取得力整改措施。各处室坚持边查边改,务求实效,将查摆问题阶段的工作进行到底。

对学校管理方面的意见篇2

事后我们曾做过一席谈,席间聊及此事。他很感慨,说起建校之初自己就处于许多矛盾的旋涡之中,从校舍建设、财务管理、人事安排,到课程改革、教学评价等等,每一项工作的推进都遭遇到许许多多的议论,每一项制度的出台都会收到不少意见,有建设性的,更多的是批判性的。“一开始就遇到反对意见,我是有些不适应。后来一想,人家提得有理,几个人研究出的东西毕竟不如几十个人想得全面呀,所以就作了修改。现在想想,反对有时也是一种建设。”

反对也是一种建设?猛听起来有些危言耸听。提到反对,我们通常想到的是否定,是批评,是抵制或者反抗。一个校长制定好一项制度,居然收获下属的反对,这会是建设吗?支持鼓励才是建设,反对通常都被当作阻碍乃至破坏。然而,当我们冷静思考,就会发现这不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听到反对意见,我们首先需要的是认真研读反对意见是什么,反对得是否有道理。如果是无理取闹则就当一阵风吹过,但大多情况下员工一旦郑重地提出意见,都会有一定的道理,最起码代表一部分群众的意见。有可能某项制度伤害到员工的基本权利和实际利益,也可能政策制度不尽科学,或者不合理不公平,更有可能管理者工作的方式态度不够友好等等。仔细分析,再观照所制定的政策制度,才会发现其中确实有失周详之处。我们才能改过自新,完善制度,使得政策制度等更加合乎学校发展的实际要求。如果是对管理的方式态度有意见,这就更有利于促进管理人员提高素养,提高管理服务的水平,这对于学校发展功莫大焉。如此说来,反对不是一种建设吗?

反对意见的背后隐藏着对学校的真情和关爱。分析员工提意见的心理,也许有自身利益的考虑在里面,其实同时渗透着对学校的真心呵护,寄托着对学校管理者的一份信任。应该说,提出反对意见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当员工辗转反侧左思右想反复权衡后提出意见来,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纠结。他们满怀期待地将心声和盘托出,需要的不是冷漠拒绝,不是否定批评,需要的是倾听,是沟通解释,是理解和尊重。许多反对的表象背后其实往往还不一定是针对具体的某一政策制度条款,有时就是因为受到冷落,与管理者之间的情感冷谈,关系疏离。深谙管理心理学的管理者往往会借此反思管理团队或个人是否脱离群众太久了,是否在工作方式上缺少了亲和力,团队缺少凝聚力了。因为民心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动力。此外,当一名员工提出意见能得到领导的肯定和采纳,他的内心一定会对管理者充满敬意,会觉得这样的领导虚怀若谷,不计较个人的所谓颜面虚荣,能真正从学校大局出发,从学校长远发展考虑。他就会对学校充满希望和信心,因为学校有这样高明的管理者而必能前途光明。他自会对自己的工作更加热爱和珍惜,因为在这里他收获到尊重,收获到信任。“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从来就是深入到中国的知识分子的内心深处。

善于倾听反对的意见不只是一种胸怀,其实彰显的是一种智慧,一种韬略。反对看似有违主流意见,其实代表着一种特立独行的态度,其中往往有真意,有新颖特别的思想见解。员工的意见有自身利益的吁求,也有对学校政策制度的指陈,更可能有对学校发展的良好建议,超越于学校管理者的思维与眼光。无论是哪种,对于学校的管理和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高明的领导者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借助众人的智慧管理学校,建设学校。教师治校曾经是许多大学办学的传统,对于中小学又何尝不是呢?

对学校管理方面的意见篇3

[关键词]大学生参与管理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G6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065-02

一、高校学生参与管理的含义及内容

(一)高校学生参与管理的含义

高校学生参与管理,是指在高校的管理中,视学生为能动主体,依据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通过多种方式参与高校的管理(制度制定、决策、监督等),并能实质性影响高校管理的一种现代学校管理活动。目前学界对此界定主要分为“全面参与说”和“部分参与说”两类。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学生参与自身利益相关事务的制定、实施和监督,既是学校依法治校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培育学生主体性,实施德育实践的重要载体和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随着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基于民主管理、学生消费者、学生发展等立场,高校管理的学生参与也定将逐渐成为现代学校制度构建的重要组成。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体现了政治民主化与教育科学化,是实现高校与学生双赢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主要内容

学校从多方面保障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可以促进学校改革发展,是提高管理理念和发展方式的一个途径。高校学生参与管理主要内容分为学习权物质保障、高校教学管理、学校宏观管理等方面,一是在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方面主要是参与学业保障、安全保障以及各种后勤服务的管理工作。二是参与高校教学管理。如教学质量评估:包括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提出对学校管理部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等。此外还有科研与学术交流等。三是宏观方面参与学校发展目标规划的制订,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等。不过,如果根据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层次来看,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可以分为:第一是对自身的管理。包括自主学习,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学校实践活动;第二是对班级事务的管理;第三是对学校事务的管理。包括参与学校教研、科学、后勤、保卫等方面的管理。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从参与管理时大学生的身份来看,可分为参与决策的管理和直接决策的管理。前者是指大学生仅以参与者的身份介入管理决策,后者是指大学生本身就是决策者的管理活动。

二、高校学生参与管理的困境

按照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的三个不同性质阶段的划分标准,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在高等教育自身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同时,高等教育发展的外在环境条件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不可否认,随着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很多高校都开展各种活动以鼓励学生参与民主管理,并多渠道多形式地收集学生对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参与监督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过程。但是由于很少从以学生为主体的角度去考虑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目前我国大学生在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学生参与意识缺乏,参与积极性不高

从学校管理者方面来看,大部分的管理者将学生作为被管理者,并没有将学生看做是一个主体,只是依据一些政策法规、规章制度来规范、引导学生的行为,学生的参与仅仅停留在象征意义层面,其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都得不到有效发挥。从学生方面来看,长期以来的基础教育培育了学生善于依赖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倾向,普遍缺乏独立意识观念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观念,对维护自身权益意识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

(二)管理范围狭窄、层次较低、途径形式化

当前,虽然学生权利在许多高校得到逐渐重视,但学生主体地位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我国高校管理普遍不重视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一是出于管理成本和效率的思考,二是担心学生参与管理影响自身地位,威胁自身权力。从目前来看,我国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仍然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和层次内得到了实现,普遍存在深度不足、内容有限、层次较浅的问题。不过,已有研究表明,高校学生在教学评价、宿舍管理、园区服务等方面具有直接参与或者监督的相关制度并得到了实施,但涉及学校整体管理、学校办学定位、学校发展规划等学校建设发展核心问题,学生参与被极度排斥。由于参与管理得不到实现,部分学生通过其他不当途径维权,实际上对学校声誉也造成了不小损害。

(三)缺乏明确的机制和程序、管理机构交错繁杂、秩序较差

相比发达国家高校的学生参与,可以得知我国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实现机制仍然很不完善,我国高校管理机构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主要机构为学生会及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但学生组织大多是隶属于校团委,并接受学校的领导和监督,学生组织作为学生根本利益维护者的作用发挥很不理想,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体制不完善、保障较弱。我国关于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法律条文几乎为空白,2005年出台的《高等学校管理规定》中提出学生具有“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使用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参加社会服务、勤工助学,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及文娱体育等活动……”的权利,并不具备可操作性,只是一个指导性意见。因此,关于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没有完整的体系,规范性很差。就高校制度而言,大部分都不具备完善的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体制和制度,没有制定统一的制度,制度建设存在缺陷,学生的管理权得不到保障。因此,学生在参与高校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有组织、有目的、有秩序、高质量、高效率的管理方法,致使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到高校管理的过程中去。

(四)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效用不高、作用十分有限

学生对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愿望十分强烈,并认为应该参与学校的重要决策过程,但实际中发现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经历较少,且在访谈中发现当前学生仍普遍很少有机会参与学校的重要管理决策,愿望和理想相差悬殊。此外,学校的学生管理活动没有起到实质性的开展,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呈现象征性的倾向,学校管理者对学生参与能力不认可,学生提出的建议或意见对学校管理者影响十分有限,大多很难被采纳。另外,学校对学生的意见或建议没有任何反馈,直接导致学生对民主管理的实际情况的满意度很低。

三、高校学生参与管理的可行性对策和建议

(一)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参与管理的意识

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进程,因此,为了推进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教育理念的转变就成了首要之举。学校管理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理念,以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工作的重点,全面进行学生素质交易,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另外,教师也应该改变传统的观念,应该大力支持帮助广大学生参与到高校民主管理的过程中,肯定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重要性,充分听取学生的建议,改进自身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为其参与民主管理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仅仅有学校和教师的支持肯定仍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大学生作为学校民主管理的主体,也应该全面增强主动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意识,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增强自身素质,提高自主意识。除了认真学好学校专业知识外,还需要积极主动参与民主管理,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进一步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二)高校应该拓宽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进一步丰富管理内容

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要改变象征性的参与方式,应鼓励学生全方位、全过程地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学校方针政策、发展规划和与学生紧密相关的其他政策都应在学生全方位直接参与下制定,应鼓励学生全方位积极主动地参与管理。结合学校特点,充分征求学生意见,体现学生的意愿,在学生全面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完善高校相关制度。除此之外,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鼓励学生全面参与,学校在面临问题时,充分征求学生意见,在学生的参与下共同解决问题,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

(三)完善高校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参与管理有效的制度保障机制

高校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问题一直存在并得不到有效解决,这和不健全且不成体系的制度保障机制是紧密相关的。真正实现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须从组织制度上落实保障,建立健全法律保障机制,规范相应规章制度,真正支持并保障学生参与权的有效落实。目前在各高校普遍存在管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尽管许多高校已经有学生参与管理,但是学校有关学生参与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还不明确,因此高校需要建立一个适合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同时,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也是推进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进程所必不可少的元素,学生积极有效的监督能促进学校管理制度和机制更加有效的运行。推进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是一项长期、持久的系统工程。要真正实现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除以上工作外,确定管理原则、完善组织机构、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借鉴西方成功经验也不容忽视。

(四)改进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方式和途径

根据一些学者的调研,目前,在我国高校管理中,大学生参与管理的形式主要九类:一是通过学生会组织参与学校管理。这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二是以学生社团为中介参与学校管理;三是通过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干预学校的管理决定;四是学生出任学校管理委员会(或校务委员会)代表的制度;五是学生出任校长助理制度;六是通过建立校长接待iei拓宽学生对学校管理的参与;七是成立大学生居民委员会等学生自我管理机构参与学校管理;八是利用电子通讯工具进行管理沟通工作。一些学校通过开通“校长热线”“校长在线”、电子邮箱以及电子期刊等形式,定期和学生进行交流;九是通过选聘优秀高年级学生、学生党员和优秀学生干部协助学校与学生事务部门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行使学生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职能。

结合当前社会实际,我们建议采取以下两种途径作为重要补充,一方面是发挥网络平台在学生参与管理方面的作用。这种参与机制的优点在于学生参与的范围更宽、更便捷,从而增加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是重视学生团体、学生自治组织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来管理学校相关事务。例如,学生会是学校中设置的最为基本、最为普遍的学生组织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机构。不仅是学生会,根据相关法律,高校学生参与管理应该健全制度,同时大学生社团也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广大学生可以通过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实现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同时也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对学校管理方面的意见篇4

关键词: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现实;期望

自20世纪末以来,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已成为教育管理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是学校实施民主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具有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降低决策风险、优化学校组织的文化氛围、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改善教师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学校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彼得・德鲁克(Drucker,p.)认为:“正确的管理需要从大量正反不同的意见中产生,有效的管理往往是以对立意见的冲突、不同观点的争论和不同的判断为基础的,而不是从异口同声中产生的。”[1]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指出:“民主的原则要求每一个教师能够通过某种有规则和有机的方式,直接或通过民主选举出来的代表,参与形成他所在学校的管理目的、方法和内容的过程中去。”[2]

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教育管理部门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且不少学校也在尝试进行“民主管理”“自下而上管理”等模式,但由于现实中学校管理权主要集中在校长或以校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手中,他们对于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价值和意义缺乏深刻认识,因而在我国中小学的管理实践中,广大教师很少有机会参与学校管理或决策过程,即便让教师参与,也存在形式化、走过场等问题。虽然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法定的一项政治制度,是教师行使民利的基本途径,但大多数教师认为教代会“形存实亡”,[3]充其量也只是健全学校机构、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或“空架子”,不仅其义务不明确、不具体,且责任仅限于对领导负责,教师参与仅仅是象征性的。[4]

就目前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研究状况而言,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意义、价值、内容、范围及评价等方面,对教师实际参与学校管理的状况、程度以及教师期望参与的状况、程度等缺乏深入地探讨。为此,本研究在对国内外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之以访谈法,以北京市某区九所中小学的全体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实际和期望两种状态下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状况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调研和分析。本研究内容包括:第一,教师实际参与学校管理的状况、教师期望参与学校管理的状况;第二,教师实际参与与期望参与的差异及存在问题;第三,不同类型学校教师实际参与与期望参与的差异;第四,不同人口背景(性别、年龄、学历等)的教师实际与期望参与的差异;最后,对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提出了相关的意见与建议。

本研究在初步接触研究对象的基础上,首先开发了相关的问卷和访谈提纲,在对问卷进行小范围试测并检验其信度和效度之后,于2009年2-4月选取了北京市某区的三所完全高中、三所完全初中、三所小学,共计九所中小学的全体教师,共390名。发放问卷390份,收回352份,回收率为90.3%。其中:有效问卷322份,占91.5%;无效问卷30份,占8.5%。全部数据采用了SpSS13.0进行了处理,并进行了t―test检验。问卷处理结束后,本研究又进行了相关的访谈。

一、教师在行政事务方面的实际参与、期望参与

我们从表1比较可以看出:在学校行政事务方面,实际状况“不参与”的居多,而在期望参与方面,以“教师参与共同讨论”居多。对于一般的行政事务,如学校招生录取、课程表和日常安排表编排、学校班级的编排等事项,无论是实际还是期望,大多数教师都认为“不参与”。

对于关系到学校整体发展的重大问题,如学校目标和发展计划的制订、校园规划等事项,实际状况“不参与”(分别为42,9%、27,3%),“参与提供意见”(分别为45.3%、30.4%);而教师则期望“参与共同讨论”(分别为50.0%、44.4%)以及“参与团体表决”(分别为32.9%、26.7%)。可见,教师在关系到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希望能有更多的参与。

对于教学方面的有关问题,如学校校本课程的设置,教师的实际状况是“不参与”和“参与提供意见”分别为25.8%和36.0%,而期望“参与讨论”和“参与团体表决”为52.2%和24.8%。

对于与教师个人权益有关的问题,如:教师任教科目和班级的安排、教师兼任行政工作以及班主任的安排等,实际状况是“不参与”(分别为57,1%、64.0%、51.6%;而期望“参与共同讨论”居多,其余依次是“参与提供意见”和“参与团体表决”。

二、教师在教学事务方面的实际参与、期望参与

我们通过表2可以看出,对于教学和学生有关的问题,如科研与学术交流活动、校内考试、学校召开教学会讨论各科教材教法的改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学生奖惩辅导办法、学生课间活动或团体活动等事项,教师的实际状况是“参与提供意见”“参与共同讨论”“被授权自行管理”三种情况大致呈均衡状态。而就上述事务,教师的期望是,首先“参与共同讨论”,次之“参与团体表决”或“被授权自行管理”。

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实际参与程度虽然比其他领域较高,但就教师的本意而言,此方面的参与还远远不够。对于涉及教师个人权益和评价方面,如职称评定、进修聘任、优秀教师的评选与推荐以及教育教学质量评定等,实际状况以“教师不参与”为主,其次是“教师参与提供意见”和“教师参与共同讨论”。但是,教师期望“参与共同讨论”与“参与团体表决”。

三、教师在后勤事务方面的实际参与、期望参与

由表3可以看出,对于涉及教师个人权益以及与教学相关的事项,教师实际参与的层次虽然比其他事项要高、且多样化,但仍未达到教师的期望或需求。而在其他事项上,教师也期望“参与共同讨论”或“参与团体表决”。教师在后勤事务方面,凡涉及教师个人权益和教学相关问题,如教师分房、奖金和医疗等福利,实际状况是“不参与”占31.7%,“参与共同讨论”占31.1%,“参与团体表决”占27.0%。教学设备添置和书刊购置,实际状况是“不参与”占15.5%,“参与提供意见”占40.1%,“参与共同讨论”占38.2%。对于后勤事务中的其他事项,实际状况以“教师不参与”比例最高,约占80%左右,而教师期望则以“参与共同讨论”或“参与团体表决”为主。从上述统计来看,涉及与教师教学专业有关的事项,教师实际参与程度最高,其次是涉及教师个人权益的有关事项,尽管如此,上述教师实际参与的程度都远未满足教师的期望。

四、不同人口变量的教师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的差异

根据数据处理及访谈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总体而言,教师实际参与学校管理的程度明显低于教师的期望,两者存在显著差异。教师实际参与学校管理的状况,主要以“不参与”和“参与提供意见”居多,而教师期望则以“参与共同讨论”和“参与团体表决”为主。在学校的教学、行政和后勤三个维度上,教师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平均得分最高的是教学事务,在涉及与教师教学和教师个人权益有关的行政和后勤事务维度,教师的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程度要高于其他事务。

第二,经数据处理发现,不同性别教师在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方面存在差异。无论是实际参与还是期望参与,男教师均高于女教师,而男女教师的实际参与没有显著性差异,均偏向于“参与提供意见”;男女教师在期望参与方面也没有显著性差异,均偏向于“参与共同讨论”。

第三,从研究结果上看,不同年龄段教师的期望参与没有显著性差异。从各个年龄段和总体的平均数来看,均以“参与共同讨论”为主。而教师实际参与因年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年龄在21-30岁的教师和41-50岁、51岁以上的教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就教学事项的实际参与而言,年龄在21-30岁的教师参与程度明显高于41-50岁、51岁以上的教师。

第四,本研究将教师的学历分为:中师、大专、本科、研究生及以上。不同学历的教师在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际参与偏向于“参与提供意见”,期望参与以“参与共同讨论”为主。

第五,本研究将学校类型分为小学、完全初中和完全高中。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在实际参与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参与方式均偏向于“参与提供意见”。而对于期望参与而言,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则存在明显差异。如:在行政事务方面,高中教师的期望参与程度要明显高于初中和小学教师,参与方式偏向于“参与共同讨论”;在教学事务方面,高中教师的期望参与程度也明显高于初中和小学教师,参与方式偏向于“参与团体表决”;但在后勤事务方面,高中教师的期望程度明显低于初中和小学教师,参与方式以“参与共同讨论”为主。

第六,本研究将学校的历史,分为:10年以下、11-30年、31-50年和51年以上四类。不同校史的教师在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就实际参与来说,校史为51年以上的教师无论是在教学、行政、后勤事务各方面实际参与程度明显高于校史10年以下、11-30年、31-50年学校的教师。就期望参与而言,在教学、行政、后勤事务各方面校史为31-50年的教师,期望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其余由高到低,依次是校史11-30年、51年以上、10年以下学校的教师。

五、分析及建议

(一)教师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存在差异的原因

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的实际参与程度总体偏低、类型单一,教师的实际参与多数表现为象征性、形式上的参与,而教师对教学、行政和后勤事务的期望参与程度较高。在教学、行政和后勤三个维度上,教师在教学事项的参与程度最高;而在行政和后勤方面,凡涉及与教师专业和个人权益有关的事项,教师的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程度均高于其他事项。美国学者穆尔(mule,z.)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5]究其原因,一是就教师自身来看,教师更多地希望通过参与教学,让自己获得专业成长、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伴随新课程改革政府及社会公众对学校质量日益重视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已不再满足于最基本的物质需要,而更多关注自我能力的提升。二是从学校管理者来看,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管理者只有赋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就学校行政、后勤事务而言,大多数教师的实际参与程度偏低,根据本研究的访谈,其原因可概括为:第一,学校管理者的民主管理理念滞后,素质有待提高。有关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如美国学者夏福尔(Shaffer)发现校长越认同教师的专业地位,教师参与管理的程度就越高;英国学者安布罗斯(ambrose)和海勒(Heller)的研究也表明校长的权威人格、体恤程度是影响教师参与的重要因素;法国学者威斯(weiss)指出教师若按其希望参与管理,其工作满足度会相对提高。[6]第二,教师参与管理的水平有限、技能较低。伴随我国教育管理民主化的进程,尽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在不断增强,但教师参与管理的知识、途径、技能等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有研究表明,三分之一多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参与管理的知识和技能。[7]第三,时间上的限制。由于学校事务繁多、教师工作量又大,因此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看来,对于与教学、教师个人权益关系不密切的管理事务,最好不让教师参与,而是由管理者作出决策后再征求教师的意见。

(二)影响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因素分析

第一,年龄因素。赫塞(Hersy,H.)和布兰查德(Blanchard,K.)的情景领导理论认为,管理的有效性是通过选择恰当的管理方式来实现的,而选择的依据是下属的成熟度。成熟度是指个体能够并愿意完成某项具体任务的程度,包括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8]21-30岁的教师正处于角色转变和适应期,其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都较低,他们需要学习和参加与教学有关的活动,更关注教学事务,而对于行政和后勤事务则关注的较少。41岁以上的教师,处于事业的稳定期,其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都较高,因而他们不像21-30岁的教师那样在教学方面投入过多的精力,而是既关注教学事务,也关注行政和后勤方面的事务。

第二,学校类型因素。高中教师在教学事务上的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程度均高于小学和初中教师,原因主要是高中教师承受着巨大的高考压力,学生成绩好坏、升学率的高低是衡量教师教学业绩的重要指标。同理,初中教师在教学事务上的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程度也高于小学教师。

第三,校史因素。校史越悠久的学校,教师在学校事务上的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程度都相对较高,因为这些学校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其学校组织文化已基本形成,并已成为全校教师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

(三)对学校管理的若干建议

要有效进行学校管理、优化学校的组织氛围、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就必须改善学校的管理方式,提升教师的参与能力和水平。

第一,树立真正尊重教师的管理理念。尊重教师,其实质就是要重视和培养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能力,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参与管理,可以激发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提升自我价值和工作效率,同时教师参与也将增加学校管理的透明度、可信度,增强教师对学校发展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使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校整体发展密切联系起来,进而提升教师的工作使命感和成就感。

第二,要提升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程度和水平,还需要为教师搭建平台、寻找途径。美国学校管理比较成功的学校,大部分都设有由教师领导的委员会,让教师共同参与协商,决定学校政策。由教师领导的委员会通常有:资深领导团体,成员大部分为资深教师;课程委员会,提供校长及校务会议有关课程方面的建议;行政管理委员会,提供校长及校务会议有关行政管理与人力资源方面的建议;学习领域委员会,提供教师在各学习领域所需的专业协助,此委员会也必须向课程与管理委员会提供建议。只有让教师多渠道地进行参与,提出意见和建议,教师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参与能力和水平。

第三,让教师以多种方式参与学校管理,学校管理者还需考虑三个因素,即:“教师可利用的时间和他们可能接触的各种资源、信息”“教师的切身利益和他们应优先考虑的事项”“教师对在学校管理工作的心理认可区及应承担的基本义务”。美国学者道森(Dawson,J.)指出,管理者必须同时考虑到这三个因素,以使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有所提升。但在现实的学校管理中,三因素常常被忽视。本研究的访谈也表明,使用教师的非教学时间会带来不少缺陷。所以,学校管理者在考虑教师参与时,应给教师预留机动时间。对于教师切身利益或对他们而言需要优先考虑的事项,学校管理者也应关注该事务与教师的相关程度,否则教师将会有“被利用”之感。对于行政事务,学校管理者应考虑到教师的心理认可区及教师应承担的基本义务,既使教师有所参与、畅所欲言,又不损害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有效性。

第四,发挥校务委员会、教代会和教师委员会的作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曾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学校校务委员会,校务委员会应有学校行政领导人、党、团、队、工会负责人以及教职工代表参加,由校长主持,形成制度,定期商讨研究学校的各项工作,成为学校的管理机构。旧学校重大的人事、财务、利益分配、发展规划制定等,最终都要经校务委员会作出决定。而教代会和教师委员会的作用是:定时了解教职工的工作、生活和思想状况,明确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与学校领导沟通信息;定期向学校领导咨询学校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定期评价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代表教职工有针对性地研究学校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向学校领导提出建议等。同时,建议设立网络意见箱制度。网络意见箱是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一条便捷途径,不受时间限制、不记名,可以避免面对面交谈中可能出现的尴尬或不愉快。

参考文献:

[1]ianmaCpHeRSon,RoSSBRooKeR.positioningStake―hddeminCurriculumLeadership:howcanteachereducatorsworkwithteacherstodiscoverandcreatetheirplace?[J],asia―pacificJournalofteachereducation,2000,28(1):128―149

[2]陈如平,杜威论民主的教育管理叫,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58―62

[3]余秀琴,民主与法制视野内的中小学教代会制度[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3,

[4]张志峰,从教师视角看校长负责制:对G市6所公立学校的问卷调查与分析研究[J],中小学管理,2006(5):3―8

[5]ReaCD,mUnnp,mCaVoYLiBaiLYL,aRnotto,aDLeRm.DeveleingthemanagementofSchodsinBfitam[J]edncatmnaladmnistrationQuarterly,1997,33(2):43-50

[6]秦梦群,教育行政理论与应用[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356

[7]戴永忠,中学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8]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m]孙建敏,黄卫伟,王风彬,焦舒斌,杨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19

[9]《中小学校长》征稿简则[J].中小学校长.2008(10)

[10]胡天喜.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目标与对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S1)

[11]易柳州.中小学校长管理的四个着力点[J].湖南教育(综合).2007(02)

[12]李敬沛,侯成富.校长要善于讲究随方就圆的艺术[J].学校管理.2009(02)

[13]王亮.要的就是“实”[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5(Z3)

[14]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全省中小学核定编制工作意见的通知[J].青海政报.2004(11)

[15]沈扬东.中小学校长能力要素与领导能力浅谈[J].中小学校长.2009(07)

[16]广纪.广元市治理中小学乱收费有招术[J].四川监察.1996(08)

[17]陈长庚.浅谈中小学校长的威信与学校管理[J].广西教育.2002(34)

对学校管理方面的意见篇5

[关键词]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现实;期望

自20世纪末以来,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已成为教育管理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是学校实施民主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具有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降低决策风险、优化学校组织的文化氛围、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改善教师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学校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彼得·德鲁克(Drucker,p.)认为:“正确的管理需要从大量正反不同的意见中产生,有效的管理往往是以对立意见的冲突、不同观点的争论和不同的判断为基础的,而不是从异口同声中产生的。”[1]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指出:“民主的原则要求每一个教师能够通过某种有规则和有机的方式,直接或通过民主选举出来的代表,参与形成他所在学校的管理目的、方法和内容的过程中去。”[2]

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教育管理部门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且不少学校也在尝试进行“民主管理”“自下而上管理”等模式,但由于现实中学校管理权主要集中在校长或以校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手中,他们对于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价值和意义缺乏深刻认识,因而在我国中小学的管理实践中,广大教师很少有机会参与学校管理或决策过程,即便让教师参与,也存在形式化、走过场等问题。虽然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法定的一项政治制度,是教师行使民利的基本途径,但大多数教师认为教代会“形存实亡”,[3]充其量也只是健全学校机构、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或“空架子”,不仅其义务不明确、不具体,且责任仅限于对领导负责,教师参与仅仅是象征性的。[4]

就目前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研究状况而言,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意义、价值、内容、范围及评价等方面,对教师实际参与学校管理的状况、程度以及教师期望参与的状况、程度等缺乏深入地探讨。为此,本研究在对国内外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之以访谈法,以北京市某区九所中小学的全体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实际和期望两种状态下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状况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调研和分析。本研究内容包括:第一,教师实际参与学校管理的状况、教师期望参与学校管理的状况;第二,教师实际参与与期望参与的差异及存在问题;第三,不同类型学校教师实际参与与期望参与的差异;第四,不同人口背景(性别、年龄、学历等)的教师实际与期望参与的差异;最后,对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提出了相关的意见与建议。

本研究在初步接触研究对象的基础上,首先开发了相关的问卷和访谈提纲,在对问卷进行小范围试测并检验其信度和效度之后,于2009年2-4月选取了北京市某区的三所完全高中、三所完全初中、三所小学,共计九所中小学的全体教师,共390名。发放问卷390份,收回352份,回收率为90.3%。其中:有效问卷322份,占91.5%;无效问卷30份,占8.5%。全部数据采用了SpSS13.0进行了处理,并进行了t—test检验。问卷处理结束后,本研究又进行了相关的访谈。

一、教师在行政事务方面的实际参与、期望参与

我们从表1比较可以看出:在学校行政事务方面,实际状况“不参与”的居多,而在期望参与方面,以“教师参与共同讨论”居多。对于一般的行政事务,如学校招生录取、课程表和日常安排表编排、学校班级的编排等事项,无论是实际还是期望,大多数教师都认为“不参与”。

对于关系到学校整体发展的重大问题,如学校目标和发展计划的制订、校园规划等事项,实际状况“不参与”(分别为42,9%、27,3%),“参与提供意见”(分别为45.3%、30.4%);而教师则期望“参与共同讨论”(分别为50.0%、44.4%)以及“参与团体表决”(分别为32.9%、26.7%)。可见,教师在关系到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希望能有更多的参与。

对于教学方面的有关问题,如学校校本课程的设置,教师的实际状况是“不参与”和“参与提供意见”分别为25.8%和36.0%,而期望“参与讨论”和“参与团体表决”为52.2%和24.8%。

对于与教师个人权益有关的问题,如:教师任教科目和班级的安排、教师兼任行政工作以及班主任的安排等,实际状况是“不参与”(分别为57,1%、64.0%、51.6%;而期望“参与共同讨论”居多,其余依次是“参与提供意见”和“参与团体表决”。

二、教师在教学事务方面的实际参与、期望参与

我们通过表2可以看出,对于教学和学生有关的问题,如科研与学术交流活动、校内考试、学校召开教学会讨论各科教材教法的改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学生奖惩辅导办法、学生课间活动或团体活动等事项,教师的实际状况是“参与提供意见”“参与共同讨论”“被授权自行管理”三种情况大致呈均衡状态。而就上述事务,教师的期望是,首先“参与共同讨论”,次之“参与团体表决”或“被授权自行管理”。

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实际参与程度虽然比其他领域较高,但就教师的本意而言,此方面的参与还远远不够。对于涉及教师个人权益和评价方面,如职称评定、进修聘任、优秀教师的评选与推荐以及教育教学质量评定等,实际状况以“教师不参与”为主,其次是“教师参与提供意见”和“教师参与共同讨论”。但是,教师期望“参与共同讨论”与“参与团体表决”。

三、教师在后勤事务方面的实际参与、期望参与

由表3可以看出,对于涉及教师个人权益以及与教学相关的事项,教师实际参与的层次虽然比其他事项要高、且多样化,但仍未达到教师的期望或需求。而在其他事项上,教师也期望“参与共同讨论”或“参与团体表决”。教师在后勤事务方面,凡涉及教师个人权益和教学相关问题,如教师分房、奖金和医疗等福利,实际状况是“不参与”占31.7%,“参与共同讨论”占31.1%,“参与团体表决”占27.0%。教学设备添置和书刊购置,实际状况是“不参与”占15.5%,“参与提供意见”占40.1%,“参与共同讨论”占38.2%。对于后勤事务中的其他事项,实际状况以“教师不参与”比例最高,约占80%左右,而教师期望则以“参与共同讨论”或“参与团体表决”为主。从上述统计来看,涉及与教师教学专业有关的事项,教师实际参与程度最高,其次是涉及教师个人权益的有关事项,尽管如此,上述教师实际参与的程度都远未满足教师的期望。

四、不同人口变量的教师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的差异

根据数据处理及访谈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总体而言,教师实际参与学校管理的程度明显低于教师的期望,两者存在显著差异。教师实际参与学校管理的状况,主要以“不参与”和“参与提供意见”居多,而教师期望则以“参与共同讨论”和“参与团体表决”为主。在学校的教学、行政和后勤三个维度上,教师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平均得分最高的是教学事务,在涉及与教师教学和教师个人权益有关的行政和后勤事务维度,教师的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程度要高于其他事务。

第二,经数据处理发现,不同性别教师在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方面存在差异。无论是实际参与还是期望参与,男教师均高于女教师,而男女教师的实际参与没有显著性差异,均偏向于“参与提供意见”;男女教师在期望参与方面也没有显著性差异,均偏向于“参与共同讨论”。

第三,从研究结果上看,不同年龄段教师的期望参与没有显著性差异。从各个年龄段和总体的平均数来看,均以“参与共同讨论”为主。而教师实际参与因年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年龄在21-30岁的教师和41-50岁、51岁以上的教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就教学事项的实际参与而言,年龄在21-30岁的教师参与程度明显高于41-50岁、51岁以上的教师。

第四,本研究将教师的学历分为:中师、大专、本科、研究生及以上。不同学历的教师在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际参与偏向于“参与提供意见”,期望参与以“参与共同讨论”为主。

第五,本研究将学校类型分为小学、完全初中和完全高中。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在实际参与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参与方式均偏向于“参与提供意见”。而对于期望参与而言,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则存在明显差异。如:在行政事务方面,高中教师的期望参与程度要明显高于初中和小学教师,参与方式偏向于“参与共同讨论”;在教学事务方面,高中教师的期望参与程度也明显高于初中和小学教师,参与方式偏向于“参与团体表决”;但在后勤事务方面,高中教师的期望程度明显低于初中和小学教师,参与方式以“参与共同讨论”为主。

第六,本研究将学校的历史,分为:10年以下、11-30年、31-50年和51年以上四类。不同校史的教师在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就实际参与来说,校史为51年以上的教师无论是在教学、行政、后勤事务各方面实际参与程度明显高于校史10年以下、11-30年、31-50年学校的教师。就期望参与而言,在教学、行政、后勤事务各方面校史为31-50年的教师,期望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其余由高到低,依次是校史11-30年、51年以上、10年以下学校的教师。五、分析及建议

(一)教师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存在差异的原因

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的实际参与程度总体偏低、类型单一,教师的实际参与多数表现为象征性、形式上的参与,而教师对教学、行政和后勤事务的期望参与程度较高。在教学、行政和后勤三个维度上,教师在教学事项的参与程度最高;而在行政和后勤方面,凡涉及与教师专业和个人权益有关的事项,教师的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程度均高于其他事项。美国学者穆尔(mule,z.)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5]究其原因,一是就教师自身来看,教师更多地希望通过参与教学,让自己获得专业成长、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伴随新课程改革政府及社会公众对学校质量日益重视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已不再满足于最基本的物质需要,而更多关注自我能力的提升。二是从学校管理者来看,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管理者只有赋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就学校行政、后勤事务而言,大多数教师的实际参与程度偏低,根据本研究的访谈,其原因可概括为:第一,学校管理者的民主管理理念滞后,素质有待提高。有关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如美国学者夏福尔(Shaffer)发现校长越认同教师的专业地位,教师参与管理的程度就越高;英国学者安布罗斯(ambrose)和海勒(Heller)的研究也表明校长的权威人格、体恤程度是影响教师参与的重要因素;法国学者威斯(weiss)指出教师若按其希望参与管理,其工作满足度会相对提高。[6]第二,教师参与管理的水平有限、技能较低。伴随我国教育管理民主化的进程,尽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在不断增强,但教师参与管理的知识、途径、技能等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有研究表明,三分之一多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参与管理的知识和技能。[7]第三,时间上的限制。由于学校事务繁多、教师工作量又大,因此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看来,对于与教学、教师个人权益关系不密切的管理事务,最好不让教师参与,而是由管理者作出决策后再征求教师的意见。

(二)影响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因素分析

第一,年龄因素。赫塞(Hersy,H.)和布兰查德(Blanchard,K.)的情景领导理论认为,管理的有效性是通过选择恰当的管理方式来实现的,而选择的依据是下属的成熟度。成熟度是指个体能够并愿意完成某项具体任务的程度,包括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8]21-30岁的教师正处于角色转变和适应期,其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都较低,他们需要学习和参加与教学有关的活动,更关注教学事务,而对于行政和后勤事务则关注的较少。41岁以上的教师,处于事业的稳定期,其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都较高,因而他们不像21-30岁的教师那样在教学方面投入过多的精力,而是既关注教学事务,也关注行政和后勤方面的事务。

第二,学校类型因素。高中教师在教学事务上的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程度均高于小学和初中教师,原因主要是高中教师承受着巨大的高考压力,学生成绩好坏、升学率的高低是衡量教师教学业绩的重要指标。同理,初中教师在教学事务上的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程度也高于小学教师。

第三,校史因素。校史越悠久的学校,教师在学校事务上的实际参与和期望参与程度都相对较高,因为这些学校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其学校组织文化已基本形成,并已成为全校教师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

(三)对学校管理的若干建议

要有效进行学校管理、优化学校的组织氛围、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就必须改善学校的管理方式,提升教师的参与能力和水平。

第一,树立真正尊重教师的管理理念。尊重教师,其实质就是要重视和培养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能力,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参与管理,可以激发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提升自我价值和工作效率,同时教师参与也将增加学校管理的透明度、可信度,增强教师对学校发展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使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校整体发展密切联系起来,进而提升教师的工作使命感和成就感。

第二,要提升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程度和水平,还需要为教师搭建平台、寻找途径。美国学校管理比较成功的学校,大部分都设有由教师领导的委员会,让教师共同参与协商,决定学校政策。由教师领导的委员会通常有:资深领导团体,成员大部分为资深教师;课程委员会,提供校长及校务会议有关课程方面的建议;行政管理委员会,提供校长及校务会议有关行政管理与人力资源方面的建议;学习领域委员会,提供教师在各学习领域所需的专业协助,此委员会也必须向课程与管理委员会提供建议。只有让教师多渠道地进行参与,提出意见和建议,教师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参与能力和水平。

第三,让教师以多种方式参与学校管理,学校管理者还需考虑三个因素,即:“教师可利用的时间和他们可能接触的各种资源、信息”“教师的切身利益和他们应优先考虑的事项”“教师对在学校管理工作的心理认可区及应承担的基本义务”。美国学者道森(Dawson,J.)指出,管理者必须同时考虑到这三个因素,以使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有所提升。但在现实的学校管理中,三因素常常被忽视。本研究的访谈也表明,使用教师的非教学时间会带来不少缺陷。所以,学校管理者在考虑教师参与时,应给教师预留机动时间。对于教师切身利益或对他们而言需要优先考虑的事项,学校管理者也应关注该事务与教师的相关程度,否则教师将会有“被利用”之感。对于行政事务,学校管理者应考虑到教师的心理认可区及教师应承担的基本义务,既使教师有所参与、畅所欲言,又不损害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有效性。

第四,发挥校务委员会、教代会和教师委员会的作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曾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学校校务委员会,校务委员会应有学校行政领导人、党、团、队、工会负责人以及教职工代表参加,由校长主持,形成制度,定期商讨研究学校的各项工作,成为学校的管理机构。旧学校重大的人事、财务、利益分配、发展规划制定等,最终都要经校务委员会作出决定。而教代会和教师委员会的作用是:定时了解教职工的工作、生活和思想状况,明确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与学校领导沟通信息;定期向学校领导咨询学校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定期评价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代表教职工有针对性地研究学校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向学校领导提出建议等。同时,建议设立网络意见箱制度。网络意见箱是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一条便捷途径,不受时间限制、不记名,可以避免面对面交谈中可能出现的尴尬或不愉快。

[参考文献]

[1]ianmaCpHeRSon,RoSSBRooKeR.positioningStake—hddeminCurriculumLeadership:howcanteachereducatorsworkwithteacherstodiscoverandcreatetheirplace?[J],asia—pacificJournalofteachereducation,2000,28(1):128—149

[2]陈如平,杜威论民主的教育管理叫,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58—62

[3]余秀琴,民主与法制视野内的中小学教代会制度[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3,

[4]张志峰,从教师视角看校长负责制:对G市6所公立学校的问卷调查与分析研究[J],中小学管理,2006(5):3—8

[5]ReaCD,mUnnp,mCaVoYLiBaiLYL,aRnotto,aDLeRm.DeveleingthemanagementofSchodsinBfitam[J]edncatmnaladmnistrationQuarterly,1997,33(2):43-50

[6]秦梦群,教育行政理论与应用[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356

对学校管理方面的意见篇6

【关键词】高等学校;财务管理;规范

规范高校财务管理已成为政府高度关注、社会热切期待的热点。教育部、财政部联合的《若干意见》,通篇贯穿科学发展观这条主线,多视角地提出了高校财务管理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七个重要方面,更加清晰地传导出政府主管部门新的政策取向和目标选择,必将成为“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

一、时代内涵

《若干意见》是在我国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高校财务管理内涵和外延发生深刻变化的特殊阶段出台的,因此具有更加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高起点

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九五”后期和“十五”期间超常规发展的黄金时期,成功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高校基本完成了数量扩张的阶段性使命。“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将加快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转移。《若干意见》紧扣时代脉搏,紧贴高校实际,对高校“十一五”期间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政策指引。明确要求高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务工作全局”,将学校发展的目光转移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将财务工作的重心转移到规范管理的轨道上来,引领高校财务部门加快推进稳健财务、安全财务、民主财务建设,拉动整个高等教育财务运行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多视角

《若干意见》涵盖指导思想、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运行机制、规范财务行为、贫困生资助、财务信息化建设、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监督体系以及财会队伍建设等七大方面,多视角地提出了规范高校财务管理的36条具体意见,较好地实现了广覆盖与针对性的有机统一,特别是对财务运行机制、科研经费(尤其是横向科研经费)管理、资产管理体系、风险管理、财务监督体系建设等作出了颇具现实针对性的规定,既倡导“可为”,也规定“不可为”,其可操作性大大增强,一改有的文件原则性与操作性相脱节的弊端。

(三)重规范

规范管理是高校财务工作的首要目标和内在要求,也是《若干意见》的核心内容所在。为了充分体现其强制性、系统性和一致性,《若干意见》的不少表述是对以往规定的重申和强调,进一步彰显了财经政策的严肃性和长效性;也有的规定是将散见于其他规章中的内容集中到《若干意见》中,较好地体现了规定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更多的内容则是以新视角对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重新审视,是财务管理内涵在新的层次上的丰富和发展,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也表明了政府主管部门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重在规范和强化的战略思考,突显出社会各界对政策效应的强烈预期。

二、规范之道

财务管理的改进总是伴随着对财务管理实践的不断反思,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往往决定于财务管理模式的及时创新,高校财务部门当然也不例外。客观地看,高校财务管理基础总体比较扎实,内部管理制度量多且覆盖面广,内部控制机制总体比较完善。但也无庸讳言,高校财务管理实践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亟待加强和改进的方面。国家审计署近年来对部属18所高校的审计结果所揭示的诸多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特别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的财务运行机制失灵、操作失范、管理失控、监督失效等问题,与运行机制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工作不规范、内部控制不到位密切相关。因此,对不少高校来说,现阶段规范财务管理的着力点主要在于:

(一)着力完善财务运行机制

财务管理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在高校处于规模扩展、外延发展阶段时,高校财务工作可能更多地关注投入和筹资,而管理则相对比较粗放。在高校基本完成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和成功实现量的扩张的基础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努力提升办学层次、提高办学效益将成为高校新一轮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与此同时,加快“建立注重效益、节约资源的财务运行机制”将成为高校“十一五”期间面临的首要任务。北京大学闵维方教授认为,高校办学效益可分解为外部效益和内部效益。外部效益即其社会经济效益,内部效益则包括对高校人力、财力、物力等办学资源的投入与其产出的比较分析,而规模效益是高校内部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据此,高校要实现不断提高办学效益的永恒目标,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的财经工作,在全校上下真正树立起办学效益至上的新理念,花大力气营造崇尚办学效益的良好氛围,下大决心改善导致办学成本递增的激励系统,使追求办学效益最大化早日成为高校加速发展的内在动力,成为衡量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得失的基本标准,以加快构建以办学效益为中心的事业发展格局。其次要大力创新绩效评价体系。需求超过满足需求的手段是社会发展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相对于需求的无限性而言,高校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总是有限的,有时甚至是稀缺的。因而,尽快改变长期存在的项目经费使用效益评价机制缺失的状况,逐步推进以目标为导向、以项目成本为衡量、以业绩评估为核心的绩效预算,将有助于建立起人尽其才、财尽其力、物尽其用的发展动力机制,更充分地挖掘、利用、节约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再次是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追求效益的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并非市场机制完全失灵的场所。当行政手段难以奏效时,适时引入、适度运用某些经济杠杆,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试行对办学资源的有偿占用制度。这不仅会有效抑制人们的潜在投资冲动,而且将大大增强对办学资源占用者的经济责任约束,更好地促进办学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利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二)着力净化科研支出内容

应当看到,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特别是横向科研经费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难点,而且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把科研课题负责制与科研经费个人所有制等同起来,科研经费个人所有观念持续强化;对虚拟经济业务、虚构经济合同、虚列科研支出熟视无睹,造成过多生活消费支出、超标支出堂而皇之地列入科研成本;科研经费大进大出、层层转拨现象屡见不鲜,对协作研究费等支出的有效监控难以到位;规范、改进科研经费管理的宏观环境和管理氛围比较缺乏,相关制度约束乏力、财务监督弱化、内部审计监督淡化等。有鉴于此,《若干意见》从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政策依据、管理主体和责任、内部管理制度和项目经费支出等方面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特别是项目经费支出管理中的“三个严禁”,显示出政府主管部门严格管理科研经费支出的信心和决心。高校财务部门要和科研管理等职能部门一道,不失时机地对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进行全面系统的修订和规范,尽快改变片面鼓励做大科研经费总量的做法,规范“大进”,激励“做强”,严控“大出”,着力规范科研项目经费支出范围,净化科研项目经费支出内容,优化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结构,切实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推动学校科研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着力规范资产管理

资产管理一般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迟效性的特点,因而往往成为高校管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十五”以来,随着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高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物力资源大幅度增加,怎样提高物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资产管理的长效机制等问题日益凸显。在资产管理中,尤以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的管理问题突出。在某个时点开展全国范围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仍有可能只是解决长期存在的家底不清、账实不符、账账不符等技术层面问题,而对于管理主体缺位、管理制度缺失、评价考核虚设、日常管理不到位等管理层面的问题,更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否则,资产管理领域势必出现前清后乱,只能指望过几年又来一次全国范围的资产大清查,盘盈的,补记入账;盘亏的,集中核销,然后实现静态意义上某个时点的账实相符,但动态意义上账实相符从来就没有实现。实际上,动态意义上的账实相符比静态意义上的账实相符更具战略意义,因为前者决定了后者,而后者只是前者的一个符号而已!因此,《若干意见》对高校首次提出了按照“三个结合”(即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新型的资产管理体系的要求。不少高校长期存在的房地产、设备、无形资产和图书资料等分别归口不同职能部门各管一块、多头管理、标准不一、无人履职的局面应当尽快改变,要及时整合资产管理资源,组建对全校资产实行统一集中管理的职能部门,以进一步理顺资产管理体制。要建立健全资产管理的具体规章,明确管理主体,统一管理标准,规范操作流程,运用先进管理手段,切实完善资产从形成、使用到处置的实时、动态监控。要创新评价办法,加大考核力度,将考核结果与预算安排、资源配置、岗位设置和经济责任等紧密挂钩,促进学校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

(四)着力化解财务风险

资金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确保资金安全完整是高校财务部门义不容辞的应尽义务和工作底线。否则,一旦在资金方面出了问题,无论数额大小,都没有人会同情你,也不值得同情。《若干意见》要求高校“建立健全以内部控制为核心,以大额资金流动集体决策、常规资金支付授权审批和银行对账单财务、审计部门负责人‘双签制’等为重点的资金安全管理制度”,高校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以实现高校财务部门对货币资金的动态管理以及财务、审计等部门的静态制衡,切实防范资金运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内部控制风险,确保货币资金安全管理上的万无一失。

举债办学既是高校在规模扩展进程中为缓解、后延建设资金严重匮乏状况而作出的无奈选择,又是高校阶段性繁荣与生俱来的产物。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总是在一种经费需求膨胀与资金供给短缺的矛盾中发展、运作的。目前,不少高校债台高筑、负重前行,少则几千万、多则几个亿甚至十多亿的银行贷款规模。随着还贷高峰期的到来,这种资金供需之间的不平衡仍将延续甚至进一步加剧。因此,偿债风险是高校规模扩展的阶段性使命基本完成后财务部门面临的最主要最现实风险。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高校财务部门将始终面临巨额债务化解、贷款结构改善和筹资成本上升的多重压力。因而,对高校财务部门而言,保持现金的高度流动性和健康稳定的现金流、确保资金链的顺畅和偿债风险的最小化,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五)着力提高财务监督效果

高等教育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高校是精英辈出、人才荟萃之地,因而,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财务监督体系尤为重要。近年来,以财政、审计、价格、税收等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对高校的监督、检查、审计等外部监督大有制度化、常态化的态势,但外部监督大多属于事后监督。相形之下,高校内部监督的优势和作用急需扩大。内部监督主要体现为事前、事中监督,其中最主要最经常的是依靠财务制度约束、会计日常审(稽)核来实施的会计监督。高校从来不缺制度,制度建设从来就是高校的强项,各类各种制度不仅面广而且量多,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不少财务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因此,高校财务部门要严肃认真地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强化财务制度约束力和扩大会计监督效果等问题的对策和措施,此其一。第二,要大力提升内部监督体系中审计监督的地位和刚性。目前,不少高校的纪委办公室和监察、审计部门“合三为一”,合署办公;也有的高校审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这无疑有助于其整体协同效应的发挥,但有可能弱化甚至偏废某些专业职能的履行。高校发展正处在一个特殊阶段,经济活动日趋复杂,近年来高校财经管理领域违规违纪案件频发,也有必要而且应当组建独立的审计部门来更好地履行内部审计职能,“将学校所有经济活动纳入审计范围,重点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积极探索开展内控制度审计和绩效评价审计”,以进一步改善内部审计监督,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和效果。第三,深化财务公开是提高民主监督效果的主要途径。高校财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民主财务建设,真正树立起以财务信息的广泛公开为正常、以财务信息的有限公开为例外的观念,除不宜完全公开的财务信息外,都可以而且应当分层面、多形式、全过程、按程序公开。只有财务公开才会产生公平,才能体现公正,才有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的民主监督。毋庸置疑,健全的财务监督体系、完善的财务监督措施和良好的财务监督效果,必将有力地保障高校各项事业迈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总之,《若干意见》的及时出台,为高校在新时期切实规范和改进财务管理提供了新的契机,为开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新局面指明了努力方向。高校规范财务管理正当其时。

【参考文献】

对学校管理方面的意见篇7

关键词:高校网络群体极化多主体仿真Kpi

中图分类号:tp39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9—085—02

1研究背景与目的

网络舆情是社会的晴雨表,而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是舆论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整个社会需要重视网络舆情中的‘群体极化’现象。若不能对其进行良好的引导和控制,‘群体极化’就有可能演化为‘群体激化’,从而导致一些极端行为的发生。”高校作为青年学子的聚集地,其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发展往往具有舆论主题相对集中、舆论内容更易从众、舆论性格张扬等特点,也更容易引发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不利于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和谐校园的建设。如何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及时检测、有效引导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已成为当务之急。

从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现状看,众多成果理论性强而实践性不高,因此本文将结合实际,运用多主体建模和全面Kpi考核方法构建高校网络群体极化模型(UiGp模型),模拟高校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和过程,为高校管理机构的管理提供预测性支持。

2研究方法——多主体建模与全面Kpi考核

基于多主体的复杂系统建模方法分为构建模型、运行模型、效果评价三个核心步骤。其基本程序为:构造微观个体模型个体之间进行交互作用形成人工社会或虚拟世界计算机多次试验运行观察系统呈现的宏观模式得到一般规律。

全面Kpi考核方法的思路是:确定考核目标建立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并培训考评者构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动员和实施考评信息反馈、效果评价和考评结果的运用。

3高校网络群体极化模型的构建

3.1UiGp“事前事中”模型——基于多主体的仿真

3.1.1概念模型的构建

结合高校网络群体极化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部分极化期——完全极化期。在萌芽阶段,高校中的意见领袖对某件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相应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网络中的其他普通网民看到这些信息后,感兴趣的人会受到意见领袖的影响发表看法。在部分极化阶段,随着消息的扩散,得知该事件的普通学生逐渐增多,普通学生网民同时看到意见领袖与其他普通学生网民的意见并就事情发表看法。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事件影响力的增大,网络媒体也往往会介入到讨论中,就该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全面极化阶段,关注该事件的个体持续增多,彼此之间的交互越来越频繁。当高校管理机构意识到事件对整个校园的严重影响时将公布事件信息,逐步引导包括意见领袖、普通学生网民、网络媒体在内的所有参与者的舆论。

3.1.2模型的假设

该模型的假设有:高校网络舆论平台的参与者主体为高校学生;浏览而不发言的网民不影响网络舆论;网民态度会随着与其他主体接触而改变;高校网络媒体数量短期内不变。

3.1.3主体分类与属性描述

根据上述概念模型,主体及属性如表1。

3.1.4主体之间通信规则构建

(1)普通学生网民之间的行为规则。

普通学生网民之间的影响程度则与自身的从众性大小和对方观点的可信度大小成正比,由此定义普通学生网民j受到i的影响函数为

如果网民i与网民j的态度发生相互的影响,则i调整后的态度和观点的可信度分别为:

opinioni(t+1)=opinioni(t)+f(i,j)*(opinionj(t)—opinioni(t))

reliabilityi(t+1)=reliabilityi+f(i,j)*(reliabilityj(t)—reliabilityi(t))

(2)普通学生网民与意见领袖之间的行为规则和普通学生网民与网络媒介之间的交互规则的建立同上思路,由于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3)高校学生网民、意见领袖、网络媒体与高校管理机构之间的交互规则。

高校学生网民、意见领袖、网络媒体都在大学校园内,对高校管理机构的态度都会比较关注。而且人群的聚集使得线上线下的交流十分频繁,一旦高校管理机构信息,高校学生网民、意见领袖、网络媒体会在第一时间得知该消息,受到的影响程度与高效管理机构自身的公信力、信息的透明度、公开速度成正比,与网民的从众性成正比,由此定义高校学生网民i、意见领袖n,网络媒体v受到高校管理机构u的影响函数分别为:

高校管理机构能以x(i,u),x(n,u),x(v,u)的概率影响网民、意见领袖、高校管理机构的态度,同理可得到普通网民、意见领袖、高校管理机构在t+1时刻的状态转移方程。

3.2UiGp“事后”模型——全面Kpi考核

全面Kpi考核的关键绩效指标(Kpi)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大类。定性指标包括上级、同事、下级、学生和自身在内的全面考核,定量指标由领导和学生组成的考评委员会综合考评。

4模拟仿真及模型实现

4.1UiGp“事前事中”模型的仿真及实现

根据主体的属性及相关规则,笔者基于Delphi环境平台进行算法设计和编程,得出的运行界面如图1所示。图1左界面上部是用户可输入调整的参数(事件发生的时间长度、学生网民总数、意见领袖总数、网络媒体影响力、高效管理机构态度、透明度、公信力、公开速度),左部是交互的高校网民数。图1左中点击“生成随机数据”将自动显示高校网民的交互过程和高校网民、意见领袖、网络媒介、高效管理机构在交互结束后各属性值;点击“生成模拟图表”将自动显示高校网络群体极化程度各衡量指标(持反对态度程度、持支持态度程度、强烈反对程度、强烈支持程度、极化程度)。

4.2UiGp“事后”模型的实现及应用

如前所述,根据全面Kpi考核方法将指标逐级分解,可得到如2模型应用图。

5结语

本文结合高校网络群体极化特征,通过模型构建、模型假设、主体分类和属性描述、构建主体之间的通信规则并进行仿真模拟形成高校网络群体极化模型(UiGp模型)。

该模型可以作为研究高校群体极化现象的辅助工具,也可以作为高校管理机构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网络群体极化的发生或者缓解网络群体极化的程度的决策依据。

(本文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项目”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方美琪,张树人.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刘常显.基于不对称人际影响的舆论涌现模型[J].系统仿真学报,2008,20(4):991—996.

[3]孙晓茜.媒体舆论引导仿真[J].智能系统学报,2010(2):106—111.

[4]宜慧玉,张发.复杂系统仿真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对学校管理方面的意见篇8

大学生参与高等学校管理是指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大学生拥有一定的权利。高等学校让大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过程中,是民主治校的一种体现,同时借此实现教育功能。因此,大学生参与高等学校管理的性质可概括为:一是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是一种权力的体现;二是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是一种受教育过程;三是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是学校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

二、大学生参与高等学校管理的原则

根据学生参与高校教学与管理的性质,确定其参与原则主要包括:

1.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主要提指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不能与法律、法规和政策相抵触,也就是参与的范围、程序、形式、地位等都必须合乎相关规定。

2.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即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应当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实现教育目的。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本身就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使教育方针更充分地实现,使学生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

3.平等性原则

在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平等同样应该包括权利的平等、待遇的平等、机会的平等等。平等体现了全面参与的教育原则,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要求:一是学生之间在参与管理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二是学生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与其他人员是平等的。

4.自愿性原则

自愿性原则,即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是基于个人对其重要意义的深刻认识和对自身特点的合理定位,主动表示愿意参与管理。自愿性原则体现了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和多元参与动机的认可。

5.权限适度原则

权限适度原则是指大学生参与管理的范围和权利要适度,由于大学生在校时间较短,管理经验有限,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并不是高校管理活动的参与主体,所以学生参与要遵循适度的参与原则。

6.激励参与原则

激励是大学生参与管理行为的动力,而行为是学生参与管理的目标与高校管理目标相统一的过程。高校管理者对参与管理的大学生应该采用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激励方式。

三、大学生参与高等学校管理的法理分析

高校学生管理权的法律属性一方面既具有行政管理权力特质,另一方面又具有民事管理权利特质,具有行政与民事的双重属性,是一种复合性的管理权。高等学校依法依规管理大学生,大学生依法依规参与学校管理都必须在学校、大学生权利的基础上进行。

1.高校管理权的权源

我国涉及规范高校管理权的法律主要是《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它们构成了高校管理权的基本法源。这两部法律采取列举的方式规定了高校对哪些事项可以行使管理权,就高校办学自和自主管理权的性质上说应当是一致的。但《教育法》明文将高校管理权定位为“权利”,因此高校管理权的性质也未必全是民事权利。《高等教育法》则是政府通过行政法律赋予高校自主行使的某些权利(力),并对其予以确认和保障,非常类似于行政法上对行使行政权力的法律授权。就目前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而言,学生事务是行政机关严格管理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具有确定力、约束力和执行力的,是典型的行政职权行为。

2.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

高校管理学生是维护教学秩序,也是高校履行教育服务合同义务。学生在高校的管理下完成学业,高校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既行使管理权又履行教育服务合同。高校与学生之间首先是教育服务合同关系,即一种平等的民事关系。学生事务是高校管理权的作用对象之一,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内,学生身份性质被定义为“被教育和被管理对象”。学生自身权力只停留于书面及部分研究者的理论中。在现实管理过程中,学生与学校地位不平等,学生管理权基本可视为是以基于强制命令、不能自由协商的公权力,其私权力一直不被国家教育机关及高校关注。社会体系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未出现任何与社会监督接轨的规定,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对于社会私权有所让渡,且这种让渡也随其自身利益而变动,实质上形成了以国家行政指导和高校自主管理为主、社会介入为辅的管理体制。因此,目前高校管理显然以高校自身利益为本,与社会私权遵循社会本位和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有对立倾向,导致权力的实施过程中公权异化,私权缺失。

3.高校学生管理权的行使方式

当高校拥有的管理权较完整、充分时,高校管理权就可能同时具备高、中、低三个层面上的权能,表现为自己决定、自我管理的大学自治权;而当高校不能完整、充分的行使管理权时,高校管理权就可能仅仅表现为管理活动中较低层次的监督权或执行权。我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规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规定只有宏观指示,直接指导作用较弱。高校对学生进行管理时直接依据来自学校自制的学生管理制度,并非严格依据相关法规。这就导致法律指导与学校自主管理两元化,从而造成学校自放大。

四、大学生参与高等学校管理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参与高等学校管理的事项较多,在此仅就大学生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程序与要求、大学生参与奖励学金、评定工作的程序与要求作实证研究。

1.大学生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程序与要求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施专业教育的法定性文件。内容分为二大部分:一是培养要求,包括培养目标、主要课程、主要实践性环节、授予学位、毕业标准、实践教学学时、学分控制等。二是课程安排。高等学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一般会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强调对学生的毕业初期适应能力和职业长远发展潜力的培养。制订一个好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同时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高等学校专业培养期望与培养条件;二是对口就业毕业生的反馈意见;三是专业在校学生的现实要求。高等学校各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处于适当超前的培养期望与现实的培养条件矛盾中,将是一个折衷的方案。对口就业毕业生因其所处岗位不同,其反馈意见必将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专业在校生正处于被培养中,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受性,对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他们能够感受到哪些方面受到的培养与锻炼还存在欠缺。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高等学校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作时应从制度入手,规定大学生参与的程序与要求。笔者认为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中,大学生应通过两种方式参与其中:一是学年参与方式。主要是指第二、第三学年教学完成后,由专业组织,大学生参与的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研讨。专业教学第二学年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完成后,大学生对本类课程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有切身感受。通过研讨,他们提出的好的意见应当在下一轮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得到采用。专业教学第三学年主要是专业课程教学,专业课程教学完成后,大学生对专业学习有了清晰的感受,他们能够提出比较专业的意见。这些意见同样应在下一轮专业课程教学中得到采用。二是整体参与方式,是指毕业前夕全程教学完成后,特别是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环节,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的检验后,大学生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会从整体上提出一些意见,包括应当肯定和坚持的意见,也包括一些应当修正和改进意见。如果这两种方式在高等管理工作中做到了且已做好,则在大学生的参与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将与时俱进,趋于完美。

2.大学生参与奖(助)学金评定工作的程序与要求

在高等学校,奖学金项目为数不少,激励大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也成为高等学校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力措施。但是普遍性存在一个大问题,即在其评定过程中大学生参与太少。主要表现在项目评定办法制定时大学生几乎没参与;指标分配中,大学生几乎没参与;评定考核中,大学生几乎没参与,大学生完全是被动的,没有发言权。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奖学金评定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性。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充分体现大学生的参与权,发挥大学生的参与作用,笔者认为在高等学校奖学金评定管理工作中,至少应当有四个环节性大学生参与程序与要求。第一环节,制定评定办法大学生参与程序与要求。在制定的评定办法中,必须有一条,其表述大致是“本办法在广泛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实行定期(例如一年或两年)修订”。即在此设定了大学生参与的程序与要求。第二环节,指标分配的大学生参与程序与要求。按照评定办法,在评定起始步骤,即指标分配中必须有学生代表参与,弄明白是依据什么规定而测算出指标名额。第三环节,二级审核中的大学生参与程序与要求,奖学金评定管理工作中均存在校、院(系)二级审核步骤,院(系)为推荐式审核,校为审定式审核。在这两个步骤中,都必须有学生代表参与,并且强调学生席位还不能太少。第四环节,公示过程的大学生参与程序与要求。评定办法中,一般都有校、院(系)进行公示的规定。如收到异议,应有另外的学生代表参与到调查核实、回复处理等管理工作中,以此实现在奖学金制定工作中,在学生参与的情况下,实施评定、监督双轨制。

对学校管理方面的意见篇9

[关键词]学生管理和谐校园 思想教育 管理制度

2007年3月29日,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原有的管理规定作了相应修改,更加明确了各项规定的细则。同时伴随着高校改革步伐在进一步加快,构建和谐校园已成为了摆在高校工作面前的首要问题。构建和谐校园,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探索和实践。

当前我国校园建设正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在以育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上取得成效,使校园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各级学生管理者都应该成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大学生的新时期的新领导,加强学院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把学校变成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平安、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

和谐之声已在我国校园里奏响,如今《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构建平安、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提供了保障基础。这些都为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作了新的要求。学生工作者要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同时,和谐管理,促进教育发展、教育公平、共享一片蓝天。构建和谐校园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发展的持续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把和谐校园建设落实到学校全部工作之中,又要以解决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和着力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高校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分析影响校园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通过高效、务实的管理和服务,切实解决好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各个方面的实际困难,协调好同学、师生间关系。

和谐校园的构建要有五个基本要素的和谐,即人、事、物、景、情的和谐。其中人的和谐是关键,校园和谐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人的和谐与否,决定了校园和谐的成败。校园中的人,主要由领导干部、教师、学生三类人构成,要建立校园中人的和谐,应当说领导干部和学生工作的管理者始终处于主导地位。随着学校的被管理者――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日益复杂,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已很难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用新的思路加以改革和引导,以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面对这一新任务,我们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管理者,就应该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来更好地管理和引导现代大学生,培养他们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

要搞好和谐的学生管理工作,具体应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转变旧观念是新形势下高校和谐管理的前提条件

要搞好学生管理工作,首先就必须转变旧的观念,改变过去把学生工作看成“管学生”的认识,变“管”为“引”。一方面,辅导员要培养学生干部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干部积极开展各项班级活动,传达好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通知和班级教学计划,主动帮助其他同学,维护同学们的正当利益。另一方面,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二、注重思想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和谐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培养对社会,对人们有用的大学生,要针对不同学生在思想上进行教育。一方面,学生管理者或辅导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谈话的方式予以疏导,教育;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发扬铁道兵艰苦奋斗、志在四方、勇于奉献的精神,让毕业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都能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基层就业,基层成材,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既奉献社会,又完善自我。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从事学生工作的关键所在

一是要培养学生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步使学生自尊、自立、自信、自强,提高他们在未来激烈的就业压力下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二是要增强学生的自我管束能力,使学生树立自己管好自己的意识和责任感,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三是加强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引导他们在学风、校风建设,学校教学改革,学生工作等方面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四是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使他们在学习上养成比、学、赶、帮的好习惯。

四、规范学生的奖惩制度和评优评先制度,是作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又一不可缺少的因素

结合学院相关规定和各个自然班的意见,制定公平合理的相关制度,尤其是当制度、规范和个别学生利益相关时,要征求大家意见,同时针对个人去了解情况,合理解释,最终有效解决,让学生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受管理环境,使他们不会因奖惩制度的不公而心存不服,不会对本来制定的制度、规范有看法不会对班级管理有抵触情绪。创造人人自觉遵守,人人维护的和谐局面。

五、积极开展班级活动,提高学生课余活动的质量和品位,是促进学生交流的有效途径

平时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一方面,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活动,丰富校园文化,调节紧张的学习气氛,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一些课堂上学不到的生活常识,调动起学生投入到活动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使他们在相互协作的活动中相互交流,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团结,增进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增强集体荣誉感,同时通过活动还可以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成长。

六、制定合理规范的学生管理制度是做好学生工作的根本保障

学校管理制度是开展学生工作取得实效的必要保证。现代大学是一个面向社会的、没有“围墙”、开放的校园,大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以及学生与社会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权利和利益关系,这就要求学生工作必须要运用法律和规章制度来规范、调节他们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制定相关制度、规范的之前,通过开展集体座谈的方式征求学生的意见,然后分析综合,制定合理有效符合多数人意愿的规章制度,以次更好地促进学生工作的开展,创造和谐的学生管理面貌。

对学校管理方面的意见篇10

【关键词】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意见;固定资本金

2009年8月财政部会计司印发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对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进行了全面修订。一年来,业界专家学者对意见稿各抒己见,充分肯定了意见稿的可行性及所体现出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意见和建议。但是,结合高校财会工作的实践,笔者在品读和模拟之后,感觉仍存在可商榷之处。

一、两种会计不宜并入

(一)基建会计

意见稿中,设置“基建工程”及其明细科目核算基本建设所发生的实际支出;设置“基建拨款”及其明细科目核算高校收到的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基本建设拨款等。总之,将基本建设会计纳入“大会计”、将基本建设核算纳入学校的“大账”,这样做也许能够使高校的财务状况“一览无余”,但并不是唯一方法,共同的法人主体,完全可以通过编制合并报表的方式来实现。若依意见稿,将基本建设会计与教育事业会计合并,必然产生很明显的不利于相关业务开展的方方面面。原因就在于:第一,基本建设会计适用的会计制度为财政部颁布的“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其核算基础是完全的权责发生制。这与意见稿中提出的“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不相协调。第二,基本建设业务有其相对独立性,不同于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等业务,其业务管理有其特殊性,要求财会部门配合的业务事项也与教学科研等事项不一样,比如,存货的管理与核算、应付账款的管理与核算等。第三,基本建设会计报表往往需要向相关主管部门报送,而与事业费核算相混淆,不利于基建报表事务的办理。

此外,高校会计制度的设计一般以日常的教育事业收支为中心,然而,近年来,大部分高校的基本建设任务仍然比较繁重,有些高校一年的投资完成额甚至比其当年的事业费预算收入总额还大。若二者合并,会计核算业务究竟以哪方面为主?

(二)后勤会计

意见稿中,设置“后勤收入”核算高校后勤部门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取得的各项收入;设置“后勤支出”核算高校后勤部门完成后勤保障任务发生的各项开支。将后勤收支核算纳入学校的“大账”、将后勤会计纳入“大会计”。应当说,这样做的目的同基建会计的并入是一样的,但是,这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化将是“致命”的打击。

资料显示:“1998年到2008年,普通高校在校生由360万人增加到2150万人,高校后勤保障条件不降反升,生均住宿面积由6.62平方米增加到9.17平方米,生均食堂面积由1.28平方米增加到1.33平方米。与改革前的运行模式相比,全国高校每年节约后勤经费数以百亿元计”。回顾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上述成果的取得缘于市场机制的成功引入,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在后勤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和后勤保障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业界的共识是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在这一新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制度建设要与之相适应,而会计制度无疑是重要的方面。意见稿中统一管理后勤收入与支出的制度设计,有悖于改革之初衷:“在管理体制上,改革由学校直接管理、全包统管的模式,让后勤与学校的行政管理分离,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原则融入社会第三产业中。”同时,《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也无法适应企业或准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

二、科目设置有待完善

(一)应增设“学生管理业务支出”科目

意见稿中,设置“教学支出”、“科研支出”、“其他业务支出”、“行政支出”和“后勤支出”科目以核算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和其他业务活动,以及后勤部门完成后勤保障任务所发生的各项支出。但是作为高校重要的学生管理业务,其支出信息却没有一级会计科目反映,这将严重地影响透明支出的质量,也降低相关会计信息的质量。

高校学生管理业务一般包括学生奖贷助事务、院(系、部)学生活动、就业指导、日常管理事务等。早在2005年,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做好2005年高等学校收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高等学校每年必须从学费收入中提取10%的经费专款专用,通过各种方式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帮助贫困生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其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影响入学或中止学业。若以2万在校生、生均学费3600元计算,一年的困难补助等支出就有720万元。此外,学生的日常活动经费、社团活动费、就业指导费等都有不小的支出。从某高校已核准的预算数据看,这几项费用预算生均就达96元,按2万在校生计算,全年至少192万元。因此,将“学生管理业务支出”作为一级科目来反映高校学生管理业务过程中所发生的支出信息十分必要。

(二)应增设“应收学宿费”科目

意见稿中,设置“应收账款”科目核算高校因开展业务活动应收取的款项。同时,在使用说明中,隐含地指明了该科目核算的应收款业务范围为:科研、后勤和其他。显然,该科目并不核算应收的学宿费款项。

高等教育属非义务教育,接受高等教育者应依标准缴足学费。一般来说,学生学籍确认之后,学生的缴费义务也就确定了。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学生欠费的现象相当严重。同时,学生缴费义务的确认,与学生实际履行义务,往往存在时间上的间隔。因此,为了及时、准确地反映学校学宿费的收取与上缴情况,确保学校权益的安全完整,应设置“应收学宿费”一级科目,下设“学费”和“住宿费”二级明细科目,按年级进行核算。具体业务处理如下。

确认收入:当学籍确认后,按学费标准与相应的学生人数相乘之积,借记“应收学宿费――学费――XX”,贷记“应缴非税收入”。

收到缴费:学生交费时,按实交金额,借记“银行存款”或“现金”,贷记“应收学宿费――学费――XX”。

上缴收入:财务部门上交“应缴非税收入”时,按上交金额,借记“应缴非税收入”,贷记“银行存款”。

减免事项:发生减免事项时,按实际减免金额,借记“学生管理业务支出”,贷记“应收学宿费――学费――XX”。同时,完整登记备查账。年报前,应将本年内发生的减免事项汇总,上报核批,按核批金额,借记“应缴非税收入”,贷记“财政返还教育收入”。

平时,在“应收学宿费――学费――XX”账中,借方金额减去贷方金额,其差额就是学生欠费数。以科目余额的形式,显示着欠费情况,有助于确保学校债权的安全与完整。

住宿费核算比照处理。学宿费通过“应收学宿费”科目核算,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第一,完全体现了权责发生制的基本精神。学生学籍确定后,借记“应收学宿费”,以确定学校的应收权益,确保了学校权益的及时反映;第二,强制性反映学校减免学宿费业务,完整地反映了高校的支出,也便于杜绝“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第三,便于催收学生欠费。目前,相当多高校利用学费台账来催收学生欠款,学生欠费问题比较“虚幻”。通过“应收学宿费”科目来催收学费,使催收欠费更具说服力,更有扎实的数据基础。

三、资产核算脱离实践

(一)固定资产核算

意见稿中,设置“固定资产”科目核算固定资产的原价;设置“累计折旧”和“资产折耗”科目核算固定资产的折旧及其计提。同时,在增加固定资产时,平行记录“预算支出”和“本期结余”科目。这种设计基本上了套用企业会计的核算方法。从会计核算为管理服务角度审视,这种处理方法,没有突出固定资产在高校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有可能助长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重钱轻物”、“重购轻管”以及管理混乱现象的深度发展。首先,企业管理固定资产的侧重点在于加速资产周转速度,提高企业盈利水平,防止闲置、浪费和毁损带来的损失。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侧重点是确保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提高利用效率。其次,意见稿中,将固定资产原值滚存于“累积盈余”中反映,不仅不能如实反映事业费使用过程的节约与浪费情况,而且也使固定资产以权益形态的反映失去了严肃性。

其实,可以将“资产折耗”变为“待核销折旧或摊销”,同时设置“固定资本金”科目核算固定资产部分的权益变化。“固定资本金”作为各级财政部门以及高校自筹投入的物化资金的沉淀,是高校国有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够十分简洁地显示高校固定资产处置后的原值,也有助于及时地反映出高校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蚀本”状况。兹设计固定资产基本核算业务处理方法如下。

购置:假设以存款购置,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银行存款”。特别说明,年报前,根据本年所增固定资产原值,一律视同财政拨款购置,借记“财政拨款”,贷记“固定资本金”。

折旧:按无残值计算,提取折旧,借记“待核销折旧或摊销”,贷记“累计折旧”。

处置:主要区别两种情况进行处理:

第一种情况,报废。正常报废,未提足折旧者应一次补提完毕,借记“待核销折旧或摊销”,贷记“累计折旧”;然后,根据已批准报废的固定资产原值,借记“累计折旧”,贷记“固定资产”。同时,借记“固定资本金”(固定资产原值),贷记“待核销折旧或摊销”。残值收入,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其他收入”。

需追偿的报废,追偿金额应不低于未提折旧部分,借记“累计折旧”、“其他应收款”(未提折旧部分及超过应提折旧部分),贷记“固定资产”、“其他收入”(超过应提折旧部分)。之后,按批准报废的固定资产原值,借记“固定资本金”(固定资产原值),贷记“待核销折旧或摊销(已提折旧)”、“应缴非税收入(未提折旧部分)”。

第二种情况,出售。当提足折旧时,按已批准处置的固定资产原值,借记“累计折旧”,贷记“固定资产”。同时,借记“固定资本金”(原值),贷记“待核销折旧或摊销”。此外按出售所得,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其他收入”。

未提足折旧但经批准溢价出售时,借记“累计折旧”、“银行存款”(未提折旧部分及超过应提折旧部分即溢价部分),贷记“固定资产”、“其他收入”(溢价部分)。之后,按批准售出固定资产原值,借记“固定资本金”(原值),贷记“待核销折旧或摊销(已提折旧)”、“应缴非税收入(未提折旧部分)”。

未提足折旧但经批准折价出售时,借记“累计折旧”、“银行存款”(实收金额)、“其他费用”或“其他收入”(损失部分)、“固定资产”。同时,借记“固定资本金”(固定资产原值),贷记“待核销折旧或摊销(已提折旧)”、“应缴非税收入(未提折旧部分)”。

这样处理,可以省略“预算会计”的平行处理,节约财务管理软件的功能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对固定资产实物与权益形态联动核算,强化了固定资产管理。

(二)无形资产核算

高校的无形资产一般分为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商誉、非专利技术和土地使用权等。也有学者称无形资产为无形固定资产。

意见稿中,设置“无形资产”科目核算高校无形资产的原价;设置“累计摊销”和“资产折耗”科目核算无形资产的摊销及其计提。同样,这与企业会计核算无形资产摊销的方法一样。企业会计核算无形资产重在摊销方法的选择、摊销期间的确定等。而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与其固定资产一样,重在确保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提高利用效率。

因此,高校无形资产应并入固定资产,在固定资产分类中单列一类“无形固定资产”或“视作固定资产管理资产”。这样,既有助于将无形资产纳入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又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国.“农校对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走回头路[eB/oL]..uni=830cb6f0-6744-4b36-9187-28d4be7ff7f4.

[2]陈至立.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开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局面[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