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能的缺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9:45

生物质能的缺点篇1

   关键词:不合格种子;瑕疵种子;缺陷种子;缺点种子

   经检发芽率符合标准的种子播种后不出苗或出苗后长不成植株,审定通过的品种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不可克服的缺点或种性严重退化等不属于假、劣种子的种子质量问题,在实践中时有发生。人们在处理不属于假、劣种子的种子质量问题时,常感到无法可依。这是因为人们在处理种子质量问题时除适用《种子法》对假、劣种子的特别规定外,不善于适用其他法律有关产品质量的一般规定。种子属于产品。依据有关规定,种子质量问题包括假、劣种子在内可以分为种子质量不合格、种子瑕疵、种子缺陷和种子缺点。在法律文件中,除《产品质量法》对"产品缺陷"(在种子这一特殊产品领域应称"种子缺陷")的概念和《种子法》对假、劣种子的概念作出了明确的定义外,"产品瑕疵"(在种子应称"种子瑕疵")、"产品质量不合格"(在种子应称"种子质量不合格")和种子缺点没有明确的定义。因此,正确理解和认识各种种子质量问题的含义及相互区别,十分必要。

   1各种子质量问题的概念和范围。

   1.1不合格种子的概念和范围

   种子质量不合格,是指种子质量不符合法律法规,或不符合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贮藏等质量管理办法和行业标准,或不符合标签标注指标、合同要求。质量不合格的种子称作不合格种子。不合格种子包括:一是假种子和劣种子;二是应审定而未审定通过的种子和违法引种以及为境外制种、引种试验的收获物在国内销售的种子;三是无标签或标签内容不符合《种子标签通则》规定以及伪造、涂改标签或者试验、检验数据的种子;四是不符合包装标准的种子;五是不符合贮藏标准的种子;六、不符合标签标注指标、合同要求的种子。

   1.2瑕疵种子的概念和范围

   种子存在瑕疵是指种子不具有通常的使用性能或不符合品种说明。存在瑕疵的种子称作瑕疵种子。瑕疵种子包括:一是活力瑕疵的种子。是指虽经检发芽率合格但不具有正常出苗、生长、发育成正常幼苗能力的种子。二是种性瑕疵的种子。是指非品种退化或混杂原因不具备品种"三性"即特异性、稳定性和一致性的种子。三是性状瑕疵的种子。是指不具有品种典型性状的种子。四是栽培瑕疵的种子。是指不适应品种主要栽培措施(包括播期、播量、施肥方式、灌水、病虫防治等)的种子。五是使用瑕疵的种子。是指不适应品种使用条件(包括适宜种植的生态区和生产条件)的种子。六是作用瑕疵的种子。是指不具备应有作用的种子。如包衣种子不具有防治作物苗期病虫害或促进幼苗生长等作用。

   1.3缺陷种子的概念和范围

   种子缺陷是指种子存在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以及人身和他人财产安全构成危险或者潜在风险。存在缺陷的种子称作缺陷种子。农作物是经过长期自然进化、人工驯化形成的适应人类某种需要的特殊植物。农作物品种是经过人工选育或者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植物群体。一般情况下,农作物种子不存在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以及人身和他人财产安全构成危险或者潜在风险。所以,在实践中很少使用缺陷种子的概念。但是,随着转基因育种、辐射育种的发展,以及药剂处理、生物处理等种子加工技术的广泛应用,就有可能存在上述危险或者潜在风险的种子;此类种子就属缺陷种子。

   1.4缺点种子的概念和范围

   缺点种子来源于"缺点品种"。缺点品种是指审定通过的品种,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不可克服的缺点或者种性严重退化,不宜在生产上继续使用的品种。缺点品种产生的种子称作缺点种子。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化和品种自身的变异,审定通过的品种就会出现不可克服的缺点或者种性严重退化,产生缺点种子。

   2各种子质量问题之间的区别

   2.1判定标准不同

   判断种子质量合格的标准是已的种子质量国家或行业技术规范强制性要求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当事人的约定。判断种子存在瑕疵的标准是种子不具备通常的或约定的使用性能。判断种子存在缺陷的标准是种子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以及人身和他人财产安全构成危险或者潜在风险。判断种子存在缺点的标准是审定通过的品种有不可克服的缺点或者种性严重退化。

   2.2责任主体、性质和形式不同。

   2.2.1种子质量不合格的责任主体、性质和形式

   依据《种子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因种子质量不合格造成种子使用者损失的,由出售种子的经营者承担赔偿责任。其责任性质为过错责任。在出售种子的经营者没有过错的情况下,由其预先向种子使用者承担赔偿责任,是一种替代责任;其承担替代责任后享有向种子生产者或者其他经营者的追偿权;最终责任的承担者是有过错的种子生产者或者其他经营者。法律之所以规定由出售种子的经营者预先承担责任,目的在于对种子使用者利益的优先保护。种子使用者享有的向出售种子的经营者的"赔偿权",与出售种子的经营者享有的向种子生产者或者其他经营者的"追偿权",权利主体和权利性质均不同。种子生产者或者其他经营者应向出售种子的经营者承担追偿责任,不等于应和出售种子的经营者共同向种子使用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实践中,要求种子生产者、其他经营者和出售种子的经营者共同向种子使用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做法,混淆了"赔偿权"与"追偿权"的界限。依据《种子法》第四十一条、第五十九条、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和第六十四条的规定,种子质量不合格的责任形式是综合的,既包括发生在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责任,又包括发生在非平等主体之间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2.2.2种子瑕疵的责任主体、性质和形式

   因种子瑕疵造成种子使用者损失的,由出售种子的经营者向种子使用者承担赔偿责任。责任性质为种子出售者就种子的使用性能或其它性状对买受者承担的默示或明示的担保责任,它属于违约责任范畴,是一种过错责任。出售种子的经营者如在出售种子时已就种子瑕疵明确告知的,免其责任。责任形式为更换、退货或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2.2.3种子缺陷的责任主体、性质和形式

   因种子缺陷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人身或他人财产造成损害的,由转基因品种的培育人、审定人或药剂处理种子的生产者、种子经营者向受害者承担赔偿责任。责任性质为产品责任,是一种严格的无过错的特殊侵权责任;即无论培育人或生产者和种子经营者是否有过错,只有因种子缺陷造成损害,都必须赔偿。责任形式为连带赔偿民事责任。2.2.4种子缺点的责任主体、性质和形式

   审定通过的农作物品种造成损失的,由培育人承担赔偿责任。因为培育人通过品种权许可或种子生产、经营、推广享受了获得经济利益的权利;根据对等原则,其有义务承担因品种推广造成损失的赔偿责任。审定人(即承担品种试验的单位和从事品种试验、审定工作人员)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依法承担行政责任;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3责任产生的原因不同

   种子质量不合格涉及的有关民事责任,因损害事实发生而产生。涉及的有关行政责任,以生产或经营不合格种子而产生,与是否造成损害结果无联系。涉及的有关刑事责任,以销售金额五万元为起点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以使生产遭受二万元损失为起点构成生产、销售伪劣种子罪。种子缺陷责任和种子瑕疵责任只能在损害或违约的事实发生后产生。种子缺点责任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缺点时产生审定人的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在造成损失时产生培育人和审定人的民事赔偿责任。

   3判定不同质量问题种子的依据和方法。

   3.1判定质量不合格种子的依据和方法

   判定种子质量不合格和处理不合格种子案件,依据种子法律法规,如种子法、种子质量标准、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由国务院农业或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贮藏等质量管理办法和行业标准等。判定种子质量不合格的方法,一是委托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考核合格的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的种子质量检验机构按照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对种子质量进行检验,依据法定或约定(包括标注)的种子质量标准进行判定;二是由种子管理机构或种子纠纷处理机构根据种子经营者提供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证书、审定公告、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的试验验证依据、种子标签等,依据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等进行检查判定。

   3.2判定瑕疵种子的依据和方法

   判定瑕疵种子的依据是产品质量法律法规。判定方法是由田间现场所在地种子管理机构组织农业专家组成专家组,依据《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办法》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实行田间现场鉴定,确定事故原因和造成损失的程度。

   3.3判定种子缺陷的依据和方法

   判定转基因品种缺陷的依据是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判定方法是由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对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进行评价。判定药剂处理种子缺陷的依据是《民法通则》;判定方法是由种子事故处理机构委托鉴定机构对缺陷种子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关系和造成损失的程度进行鉴定。

   3.4判定种子缺点的依据和方法。

   3.4.1判定主要农作物种子缺点的依据是农业技术推广法律法规,如《农业技术推广法》和《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缺点品种由品审委员审核公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告,停止生产、经营、推广缺点品种。

   3.4.2判定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缺点的依据是《农业技术推广法》。判定方法是由田间现场所在地种子管理机构依据《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田间现场鉴定办法》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实行田间现场鉴定,确定不适合农业生产需要或有难以克服的缺点和造成损失的程度。

   4各种子质量问题之间的联系

生物质能的缺点篇2

关键词根外施肥;组成;选择依据;影响因素;注意事项;生产应用

中图分类号S1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8-0220-01

根外施肥是将含有各种营养成分的有机、无机物质,按一定的剂量和浓度喷施在作物的茎叶上,直接或间接供给养分的施肥方式。根外施肥时作物通过叶面上的气孔和角质层上的裂隙吸收营养物质。根外施肥是补充和调节作物营养的有效措施,特别是在逆境条件下,根部吸收机能出现障碍,根外施肥常能发挥特殊效果。另外,作物对微量元素需要量少,通过根外施肥常能满足作物需要。

1根外施肥料的组成

1.1矿质营养

矿质营养元素主要包括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大量元素肥料:尿素、硫酸铵、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硫酸钾等;中量元素肥料:硫酸钙、硫酸镁;微量元素肥料:硼砂、硼酸、硫酸锰、硫酸锌、硫酸铜、钼酸铵、硫酸亚铁;稀土元素肥料:主要指17种稀土元素(元素周期表中的15种镧系元素加上钪、钇2种元素)。

1.2有机营养

根外施肥有机营养主要有腐殖酸、氨基酸、黄氨酸及维生素,主要起营养和刺激作用。

1.3激素

植物体内各器官分泌的一些数量少而效应很大的有机物质被称为内源激素。内源激素有五大类,即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一些与天然植物激素有类似分子结构和生理效应的有机物质。内源激素和生长调节剂不属于肥料,但喷施在作物上可调节植物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增强抗逆性,改善品质,提高产量。

1.4助剂

助剂的作用是增强叶面肥的粘着性、湿润性和渗透性,提高根外施肥的效果。

2根外施肥的营养特点

根外施肥可以使养分直接从叶部进入体内,参与作物的新陈代谢与有机物的合成,和土壤施肥相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营养特点:一是吸收快。根外施肥比根部施肥易吸收,而且吸收快。二是利用率高。土壤施肥常常受到土壤酸碱度、含水量及微生物的影响,而被固定、淋失,降低肥效。而根外施肥能避免这些因素的影响,提高肥料利用率,充分发挥肥效。三是根外施肥与土壤施肥相比较,具有浓度低,用量少的特点,一般喷施浓度在万分之几到百分之几,其用量仅为土壤施肥的1/10左右,但不能代替土壤施肥。

3根外施肥的作用

3.1平衡作物养分

根据土壤养分的丰缺状况及作物的营养特点,在土壤施肥的基础上,可通过根外施肥,补充需要量少的微量元素及有益营养元素,以便平衡作物的养分,满足作物的营养需要。

3.2矫治缺素症状

作物常常对缺乏某种元素显得比较敏感,有的甚至出现特殊的缺素症状,针对其缺素症状,喷施含有该种元素的叶面肥,可矫治或减轻该种缺素症状,恢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3.3增强作物抗逆性

作物抵抗外界不良环境因素(瘠薄、低温、寡照、干旱)的性能,称作抗逆性。通过相应的根外施肥,可以补充作物的营养或调控作物的生长进程,使作物根深叶茂,株壮色正,进一步增强作物的抗旱性、抗寒性、抗病性。

3.4改善农产品品质

正确选择和合理使用叶面肥,不仅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更重要的是能够改善农产品的品质。如改善子实的色泽、形状及成熟度等,并改善或增加子实中有益的营养成分,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农产品。

3.5增加农作物产量

根外施肥虽然不能代替土壤施肥,但对迅速改善作物的营养状况,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叶面施肥在一般情况下,可使大田作物平均增产5%~10%,果树增产10%~15%,蔬菜增产20%~30%。据2011、2012年沁县玉米产量测产,根外喷施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混合液、植物动力2003、翠竹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叶面肥比对照增产幅度均在9.3%~13.2%。

4根外施肥的选择依据

4.1土壤微量元素丰缺状况

4.1.1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临界值指标。国内目前通用的浸提剂及土壤微量元素临界值指标如表1所示。

在参照表中的指标进行根外追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作物有效的是有效态,而不是全量;二是不同浸提剂测量的有效态微量元素不同;三是当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小于临界值时,及时补充该微量元素,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四是浸提剂不同,临界值不同。

4.1.2沁县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状况。根据《耕地综合生产能力项目建设》测定数据,沁县土壤微量元素的基本状况是:普缺锌硼,半缺钼锰,部分缺铁。

4.2农作物的种类

不同作物对各种微量元素的需要量不同,它们对于缺乏某种微量元素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样。对某种微量元素需要量较大的作物,它们对缺乏该种微量元素也比较敏感,这些作物常常在生产上被作为根外喷施的对象。沁县主要作物对微量元素的敏感程度:锌:玉米、大豆、葡萄高度敏感,高粱中度敏感;硼:小麦、大豆、白菜、高度敏感;钼:大豆、绿豆、中度敏感;锰:玉米、大豆、绿豆、葡萄高度敏感;玉米、高粱、中度敏感;铁:高粱、大豆、葡萄高度敏感。

4.3作物的缺素症状

因不同营养元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植物体内移动性各异,所以某种元素缺乏时出现的症状及部位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氮、磷、钾、镁在植物体内是可以再利用的养分,缺乏时症状首先在老叶上出现;而钙、铁、硼、硫等,因在植物体内部易再利用,缺乏时症状常出现在新组织上。老叶上出现症状条件下,如果没有病斑,可能是缺氮、磷,如有病斑可能是缺钾、镁。当症状从新叶出现时,如果很容易出现顶芽枯死,可能是缺硼或钙,而缺铁、硫、锰、钼、铜时,一般不易出现顶芽枯死。作物必需的养分元素缺素症可参考以下标准进行判断:一是老组织出现症状。缺氮:不易出现斑点,新叶淡绿,老叶黄化、早衰;缺磷:不易出现斑点,茎叶暗绿或呈紫红色、生育期延迟;缺钾:易出现斑点,叶尖及边缘先焦枯,并出现斑点;缺镁:易出现斑点,叶脉间明显失绿,出现清晰网状脉纹,有多种色泽。二是新生组织先出现症状。缺钙:顶芽易枯死,叶尖弯钩状,并相互粘连,不易伸展;缺锰:顶芽易枯死,茎叶变粗、脆、易开裂,花器官发育不良;缺硫:顶芽不易枯死,新叶黄化,失绿均一,生育期延迟;缺硼:顶芽不易枯死,脉间失绿,出现细小棕色斑点,组织易坏死。缺铜:顶芽不易枯死,幼叶萎焉,出现白色叶斑,果穗发育不正常;缺铁:顶芽不易枯死,脉间失绿,发育至整片叶淡黄或发白;缺钼:顶芽不易枯死,叶片生长畸形,斑点散布在整个叶面;缺锌:顶芽不易枯死,叶小簇生,叶面斑点在主脉两侧先出现。

4.4根外施肥的目的

一般情况下,为促进农作物生长,应选用以氮、磷、钾为主的叶面肥;改善农产品的品质,应选用以磷、钾为主的叶面肥;如果是以纠正或补缺作物某一种元素,则应选用以此元素为主的叶面肥。

5根外施肥效果的影响因素

5.1环境因素

包括温度、光照、湿度、雨量、风速等。因根外施肥一般使用量少,而且水溶液浓度低,所以喷施在叶面上必须保持一定时间的湿润状态,才能被吸收,进入作物体内,发挥其作用。

5.2质量因素

根外肥料成分比较复杂,在生产过程中精准保证各种养分含量标准及其比例,是根外施肥使用效果的关键所在[1-2]。

5.3技术因素

一是喷施浓度。由于不同作物对肥料浓度有不同的要求,喷施时要严格按照推荐浓度进行操作,否则浓度高易产生药害或肥害,浓度低达不到效果。二是使用时期。各种作物生长期不一样,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时期也不同。一般禾谷类作物苗期到灌浆期前均可,瓜果类在初花到幼果膨大期之间喷适。三是喷施部位。根外施肥一般喷在叶、花、果上。叶面喷施要均匀,上中部最为重要,尤其是嫩叶、顶部叶片一定要喷到,最好把叶面叶背都喷到。四是使用次数。要根据作物种类和生长期长短考虑。一般生长期短,双子叶作物的叶面积大,角质层薄,溶液中的养分易吸收,可喷1~2次。生育期长的作物和果树通常喷2~3次。

6根外施肥的注意事项

一是要选有登记号的叶面肥,并注意有效期。二是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土壤条件及作物营养需要,在做好田间试验、示范的基础上,选出适合当地的叶面肥品种,加以推广应用[3-4]。三是详细阅读叶面肥的使用说明书。当前在沁县使用效果较好的有植物动力2003、云大120、绿丰95、翠竹牌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尿素和磷酸二氢钾的混合液。

7参考文献

[1]马国瑞,石伟勇.农作物营养失调原色图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黄照愿.配方施肥与叶面施肥[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2.

生物质能的缺点篇3

关键词:女大学生;素食者;七大营养素;健康

中图分类号R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77-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观念也不断变化,以为美已成为一种时尚,在大学校园中也不例外,在这种情况下,正处在青春年华的女大学生们更是把美当成了一种潮流并不断追求,其中很多女同学选择成为一个自由式的素食者(偶尔犯规也没关系)以达到瘦身的目的,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营养知识,大部分女同学不但没有通过食素达到瘦身的目的,还对自己本身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根据现今的科学研究,素食的好处的确很多,但不科学吃素对身体反而不健康。有研究表明,长期食素的36名女大学生中,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的28名,占77.78%,其中失眠、头晕者15名,占41.67%;视力和记忆力下降者5名,占13.89%;瘦弱无力者2人,占5.56%;气短多汗、易感冒者6人,占16.67%。事实上国际素食营养研究会早就报道过:长期食素很容易导致蛋白质摄入量过低从而导致的人体产生骨质疏松、前列腺增生等病症。实际上从人体必需要的七大营养素(蛋白质、矿物质、脂类、维生素、碳水化合物、水和膳食纤维)来分析,素食者或多或少都存在缺乏营养素的问题。

一、蛋白质营养缺乏

根据营养学知识,人类所需要的蛋白质有两种,一种是完全蛋白质,含包括必需氨基酸在内的所有氨基酸,一般存在于动物性原料当中(如禽蛋、奶类、精肉、和鱼虾内的蛋白质均属此类),因其蛋白质模式较接近人体蛋白质的组成,所以比较容易被人体所吸收;另一种是不完全(或半完全)蛋白质,所含氨基酸数量不足,而且缺乏某些必需氨基酸。植物性蛋白质即属此类,其中大多数蛋白质消化吸收率都比较低,故吃素者易造成完全蛋白质缺乏。

二、矿物质的缺乏

(一)钙的缺乏。钙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骨骼的正常发育和维持骨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植物性食物中,谷类中的植酸会在肠道中形成植酸钙而影响钙的吸收,部分蔬菜如菠菜、苋菜、竹笋中的草酸与钙形成草酸钙亦会影响钙的吸收,同时膳食纤维中的糖醛酸残基与钙螯合也会干扰钙吸收,而膳食纤维来自植物性食物中。所以虽然在植物性食物钙的含量并不低,但受到以上几种因素的影响素食者对食物中钙的吸收率比较低,所以素食者容易缺钙。

(二)铁的缺乏。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也是微量元素中最容易缺乏的一种,铁缺乏可导致铁缺性贫血,被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确认为世界性营养缺乏病之一。铁的吸收率比较低,而且食物中铁的吸收率差异很大(如大米为1%,小麦、面粉为5%而动物肉、肝为22%),肉类中血红素铁最易吸收,而植物性食物中的非血红素铁在吸收前必需与结合的有机物,如蛋白质、氨基酸和有机酸等分离,而且必需在转化为亚铁后方可被吸收。因而有很多因素可影响非血红素铁的吸收,但血红素铁的吸收则不受其影响。因此,素食者比非素食者更容易缺乏铁。

(三)锌的缺乏。锌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广泛分布在人体所有组织和器官,对生长发育、免疫功能、物质代谢和生殖功能等均有重要作用。从食品原料的含量及人体的吸收率来看,动物性食品如贝壳类海产品、动物内脏、红色肉类中锌含量较高且易被人体吸收。一般植物性食物中含锌较低,而且谷类及蔬菜中的植酸盐、纤维素、果胶均可与锌络合成鳌合物而妨碍其吸收,从而降低了锌在人体中的生物利用率。故以素食为主和素食者容易缺锌。

三、维生素的缺乏

(一)维生素D的缺乏。人体的维生素D一般有两个来源。一为外源性,依靠食物来源;另一为内源性,通过阳光(紫外线)照射由人体皮肤产生。食物中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以鱼肝和鱼油含量最为丰富,其次在蛋黄、动物肝和乳制品,而这些很大程度上被素食者的女同学从饮食中删除了。另外,通过阳光(紫外线)照射由人体皮肤产生维生素D,由于女同学户外活动较少或防护工作(太阳镜、防晒霜、紫外线衣等)比较到位,很少有皮肤直接暴露在阳光下,所以素食者的女同学很容易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维生素D的缺乏。

(二)维生素B2的缺乏。维生素B2常见的缺乏原因为膳食供应不足、食物的供应限制、储存和加工不当导致维生素B2的破坏和丢失。维生素B2广泛存在于奶类、蛋类、各种肉类、动物内脏、谷类和蔬菜等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虽然素食者可以从谷类和蔬菜中取得一些维生素B2,但由于素食者食物单调或因加工、烹调不合理,造成维生素B2大量损失,而且碱性条件以及长时间见光也很容易造成维生素B2的破坏,故素食者也可能缺乏这种营养素。

(三)维生素B12的缺乏。一般来讲维生素B12的缺乏大多由于吸收不良引起,但长期食素也会造成维生素B12的缺乏,因为维生素B12大多存在于动物肝脏中,其次是鱼类、蛋类,植物性食物中一般不含维生素B12。而动物内脏一般早就被女同学的菜单排除,鱼类、蛋类也出现的很少。

那做为一个有期望以素食来达到减肥目的的女同学应如何预防这些营养素的缺乏并保持健康呢?主要还是要了解一定的营养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合理的制定一个有益于自身饮食健康的食谱。这里有以下几点建议:

1、在蛋白质补充方面要多吃一些高蛋白的豆类、坚果等,并且在食用时尽量搭配食用,使它们之间相对不足的氨基酸可以相互补充,达到人体需要,避免人体氨基酸缺乏。

2、在钙、铁、锌补充方面,可以吃一些发酵类的食品,如面包等,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解植物性食品中的植酸,提高钙、锌的利用率,多吃点水果和蔬菜,也可以加强钙、铁的吸收。当然必要时还可以补充点添加钙、铁、锌的食品,比如钙强化的面粉、加锌的口服液等。

3、保持一定的运动,增加一些日照的时间,以补充维生素D。对维生素B2和维生素B12方面的缺乏可以通过服用一定维生素B族的营养片等补充

4、在日常的饮食中多吃点粗粮,因为精细的食物其营养在加工时都有一定的流失和破坏。尽量选择合理的烹调方法对食物进行加工,使之烹制的食物营养得到最大限度的保存

参考文献:

生物质能的缺点篇4

关键词叶面肥作用选择应用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F76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叶面肥的概述

叶面肥是指将一种含有各种营养成分的有机、无机物质,按一定的剂量和浓度喷施在植物的茎叶上,直接或间接起到供给养分的作用,这样的物质简称叶面肥。叶面施肥属于根外追肥。

早在1844年,格雷斯就证实在缺铁的植物叶面上喷施铁制剂,可以使缺铁的症状得到恢复。以后很多人相继证实喷施某些元素可以矫治因缺乏该种元素所引起的缺素症。到19世纪40年代,在农业生产中已经把通过叶面施肥矫治作物缺素症的方法作为一项重要措施,来提高作物的产量。

那么,叶面肥的营养物质通过什么途径进入作物体内呢?经研究证明,在叶面的上下面除了气孔与外界沟通外,在叶面表面角质层上有很多裂隙,细胞还通过质外连丝与外界相通。喷施到叶表面的营养物质,是通过叶片细胞的质外连丝,象根系表面一样主动地吸收营养物质。叶片与根系一样,对营养物质也有选择吸收的特点。

农业生产实践证明,叶面施肥是补充和调节作物营养的有效措施,特别是在逆境条件下,根部吸收机能受到障碍,叶面施肥常能发挥特殊效果。作物对微量元素需要量少,通过叶面施肥常能满足作物的需要。但是,作物的施肥应以根部施肥为主,叶面施肥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措施。

2、叶面肥的组成与分类

2、1叶面肥的组成

因叶面肥具有见效快、省肥料等特点,近年来国内外很重视叶面肥的生产应用,商品叶面肥不下数百种,其中成分多种多样,但从目前来看,主要有以下五种成分组成:

2、1、1矿质营养

矿质营养元素主要包括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大量元素肥料:尿素、硫酸铵、过磷酸钙、磷

酸二氢钾、硫酸钾等;中量元素肥料:硫酸钙、硫酸镁;微量元素肥料:硼砂、硼酸、硫酸锰、硫酸锌、硫酸铜、钼酸铵、硫酸亚铁或螫合铁;稀土元素肥料:主要指17种稀土元素(元素周期表中镧系的15种元素加上钪、钇两种元素)。

2、1、2有机营养

叶面肥有机营养物质主要有腐殖酸、氨基酸、黄腐酸及维生素,主要起营养和刺激作用。

2、1、3、激素

植物体内各器官分泌的一些数量微少而效应很大的有机物质称为内源激素。到目前为止,人们公认的内源激素有五大类,即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一些与天然植物激素有类似分子结构和生理效应的有机物质。内源激素和生长调节剂不属于肥料,但喷施在作物上可调节植物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增强抗逆性,改善品质,提高产量。

2、1、4、杀菌剂(略)

2、1、5、助剂

助剂的作用是增强叶面肥的粘着性、湿润性和渗透性,提高叶面肥的应用效果。

2、2叶面肥的分类

叶面肥由于品种繁多,成分又比较复杂,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以下分类仅供参考。

(1)按物质形态分类:气体叶面肥、液体叶面肥及固体叶面肥。

(2)按组成元素分类:普通叶面肥(只含有单质化合物)、多元叶面肥及有机物叶面肥。

(3)按叶面肥适应性分类:广谱型叶面肥及专用型叶面肥。

为了便于使用,还可以将叶面肥分为常规类、激素类(包括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叶面肥类。

3、叶面肥的营养特点及作用

3、1叶面肥的营养特点

叶面施肥,可以使养分直接从叶部进入体内,参与作物的新陈代谢与有机物的合成,和土壤施肥相比具有如下几方面的营养特点。

3、1、1吸收快

叶面肥比根部施肥易吸收,而且吸收快。如喷施1—2%浓度的尿素溶液,经测定24小时便可吸收30%左右,喷施2%浓度的过磷酸钙浸提液,5分钟后便可转送到植株各个部分。另外,通过放射性磷的实验证实,在棉花叶片上涂抹放射性磷5分钟,在棉花其他器官中就可发现有放射性磷,而通过根部施用放射性磷,要经过15昼夜,才能在其它器官中发现放射性磷。

3、1、2利用率高

土壤施肥常常受到土壤酸碱度、含水量及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而被固定、淋失,降低肥效。而叶面施肥就能避免这些因素的影响,提高其利用率,充分发挥其肥效。

3、1、3用量少

叶面施肥与土壤施肥相比较,具有浓度低,用量少的特点,一般喷施浓度在万分之几到百分之几,其用量仅为土壤施肥的十分之一左右,但是,它不能代替土壤施肥,而应在土壤施肥的基础上,进行叶面施肥,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3、2叶面肥的作用

3、2、1平衡作物养分

根据土壤养分的丰缺状况及作物的营养特点,在土壤施肥的基础上,可通过叶面施肥,补充需要量少的微量元素及有宜营养元素,以便平衡作物养分,满足作物的营养需要。

3、2、2矫治缺素症状

作物常常对缺乏某种元素显得比较敏感,有的甚至出现特殊的缺素症状。如水稻的赤枯病,叶片尖端或叶脉附近产生赤褐色的斑点,以致全叶变成赤褐色,秧苗根部老化,重者变黑发臭。赤枯病是诸多因素引发的生理性病害,但在我市的水田中,缺素症(即缺少磷、钾、锌等)是引发赤枯病的关键因素,针对其缺素症状,喷施含有该种元素的叶面肥,即可矫治或减轻该种症状,恢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

3、2、3增强作物抗逆性

作物抵抗外界不良环境因素(盐碱、瘠薄、低温、寡照、干旱)的性能,称做抗逆性。通过施入相应的叶面肥,可以补充作物的营养或调控作物生长发育的进程,使作物根深叶茂,株壮色正,进一步增强作物的抗旱性、抗寒性、抗病性……。

3、2、4改善农产品品质

正确地选择和合理地使用叶面肥,不仅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改善农产品的品质。如改善子实或果实的色泽、形状及成熟度等,并改善或增加子实中有宜的营养成分,为人类提供优质的农产品。

3、2、5增加农作物产量

叶面施肥虽然不能代替土壤施肥,但对迅速改善作物的营养状况,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叶面施肥,在一般情况下,可使大田作物平均增产5—10%,果树增产10—15%,蔬菜增产20—30%。

4、叶面肥选择的依据

4、1土壤微量元素丰缺状况

4、1、1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临界值指标

现将国内目前较好通用的浸提剂及土壤微量元素临界值指标列于表1。

表1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临界值指标

(mg/kg)

应用以上指标时,应注意:(1)对作物营养有效的是有效态,而不是全量;(2)不同浸提剂测得的有效态微量元素是不同的;(3)当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小于临界值时,及时施用该微量元素,即有一定的增产效果;(4)浸提剂不同,临界值不同。

4、1、2我市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状况

我市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基本趋势是:普缺锌钼,半缺硼锰,部分缺铁铜。

现将我市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状况分别按行政区域及土壤主要类型分别列于表2和表3,以供参考。

表2白城市各县(市)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低于临界值统计表

表3白城市各主要土类微量元素含量低于临界值统计表

4、2农作物的种类

不同作物对各种微量元素的需要量不同,他们对于缺乏某种为量元素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样。对某种微量元素需要较大的作物,它们对缺乏该种微量元素也比较敏感,这些作物常常被我们作为喷施叶面肥的对象。

现将一些对缺乏微量元素的敏感程度的主要作物列于表4,以供施用含有微量的叶面肥时参考。

表4作物对微量元素的敏感程度表

4、3作物的缺素症状

因不同营养元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植物体内移动性各异,致使元素在缺乏时出现的部位和症状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氮、磷、钾、镁在植物体内是可以再利用的养分,缺乏时其症状首先在老叶上出现;而钙、铁、硼、硫等,因在体内不易再利用,常出现在新组织上。同在老叶上出现症状条件下,如果没有病斑,可能是缺氮、磷,如有病斑可能是缺钾、镁。当症状从新叶开始出现时,如果很容易出现顶芽枯死,可能是缺硼或钙,而缺铁、硫、锰、钼、铜时,一般不易出现顶芽枯死。详见作物必需的养分元素缺素症检索表:

作物营养元素缺素症检索表

4、4喷施叶面肥的目的

一般的情况下,为促进农作物生长,应选用以氮、磷、钾为主的叶面肥;改善农产品品质,应选用以磷、钾为主的叶面肥;如果是以纠正或补缺作物某一种元素,则应选用以此元素为主的叶面肥。如:玉米、水稻对锌敏感,玉米缺锌易产生“花白苗”,水稻易得赤枯病,喷施硫酸锌或含锌的叶面肥效果好。番茄、辣椒缺钙易发生脐腐病,大白菜缺钙,叶缘腐烂或叶球中心枯黄,形成“干烧心”,可喷施过磷酸钙或氯化钙水溶液,或喷施顶极钙等叶面肥。在碱性、石灰性土壤上,果树易出现失绿症,这是缺铁的表现,可喷施硫酸亚铁或含铁多的叶面肥;进行棉花催熟,就要喷施乙烯利;培育水稻壮秧应用多效唑;防止小麦倒伏喷施矮壮素等等。

5、影响叶面肥使用效果的因素与注意事项

5、1影响叶面肥使用效果的因素

影响叶面施肥效果的因素主要有环境因素、质量因素及技术因素。在叶面肥使用中,只有尽量避免不利因素,充分利用有利因素,才能提高叶面肥的施用效果,充分发挥其叶面肥的作用。

5、1、1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温度、光照、湿度、雨量、风速等。因叶面肥一般施用量少,而且水溶液浓度低,所以喷施在叶面上要保持一定时间的湿润状态,才能被吸收进入作物体内,发挥其作用。

5、1、2质量因素:叶面肥成分比较复杂,在生产过程中如何保证各种养分含量标准及其比例,是叶面肥质量的关键。如果质量差,必然就会影响使用效果。

5、1、3技术因素:(1)喷施浓度:使用叶面肥要掌握好喷施的浓度,严格按照使用浓度去操作,否则易产生肥害或药害。由于不同作物对浓度有不同的要求,浓度过低达不到效果,过高往往会造成药害。因此,不同作物选用适宜的浓度,对提高使用效果十分重要。(2)使用时期:各种作物生长期不一样,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时期也不同,很难规定具体的最佳喷施时期。一般禾谷类作物苗期到灌浆期前都可以喷施;瓜果类作物在初花到第一个生理幼果形成,再到幼果膨大时,都可以喷施叶面肥。(3)喷施部位:叶面肥一般喷在叶、花、果上。喷在叶面上要均匀,上、中部最为重要,尤其是嫩叶,顶部叶片一定要喷到,最好把叶面叶背都喷到。(4)使用次数:要根据作物的种类和生长期长短来考虑。一般生长期短的作物,以及棉花、烟草、马铃薯、番茄等双子叶作物的叶面积大,角质层薄,溶液中的养分易吸收,常有较好的效果,可喷1—2次。水稻和小麦等单子叶作物、生育期长的作物和果树通常要喷施2—3次,也可根据作物生长情况和使用效果适当地多喷1—2次。

5、2应用叶面肥的注意事项

5、2、1要选用标有登记证号的叶面肥。国家为了防止假冒伪劣的肥料进入市场,对肥料管理实行登记制度。叶面肥归国家农业部登记管理,分为临时登记和正式登记。临时登记的登记证号为:农肥临字×××号,有效期为1年。正式登记的登记证号为农肥准字×××号,有效期为5年。没有登记证号或登记证号过期或盗用登记证号的为非法商品,不得选购和使用。对于肥料是否登记,可到当地农业站或土肥技术推广部门咨询。

5、2、2要做好叶面肥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目前,商品的叶面肥种类繁多,成分又比较复杂,是否适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土壤条件及作物营养需要,能否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应用价值,均需要做好各种叶面肥的田间试验及示范,抓好叶面肥的筛选工作,选出适合当地的叶面肥品种,加以推广应用。未经试验示范的叶面肥,不得盲目地推广应用。

5、2、3注重推广在我省应用效果好的叶面肥。经省土肥总站组织有关专家统一制定筛选试验方案,统一包装,采取双盲编号的形式,经1999至2000两年多点试验证明,叶面肥云大—120、植物动力2003、美地那、绿丰九五、惠满丰腐植酸液肥、台农叶面肥——高产宝、翠竹牌植物生长调节剂、丰收宝、天娇牌氨基酸液肥及菁丰牌双效微肥等10个产品均可在我省推广,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云大—120、植物动力2003、美地那、绿丰九五、和惠满丰腐植酸液肥等5个产品的应用效果较好。

5、2、4详细阅读叶面肥使用说明书,严格按照叶面肥使用技术操作。在阅读说明书时,要注意叶面肥的适宜作物、使用浓度、喷施时期、使用次数及注意事项,并按照叶面肥的施用技术,掌握好主要技术环节,严格地把握其操作规程,尽量地避开不利因素,利用有利因素,充分发挥叶面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褚天铎等化肥科学使用指南金盾出版社2002年6月

黄照愿配方施肥与叶面施肥金盾出版社1992年10月

马国瑞高效施用化肥200问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1月

马国瑞石伟勇农作物营养失调症原色图谱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生物质能的缺点篇5

【关键词】海上保险货物固有瑕疵

从19世纪世界上最主要的两个贸易大国的国内法出台,到1921年《海牙规则》的草拟,货物固有瑕疵问题一步一步的走出暧昧不明的境地,首次在国际立法上获得了一席之地。但是,时至今日,仍未能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取得世界性的认同。航运界、法律界、保险业界,各国学者和法官,在论述这一问题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方都以自己的利益为基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在给后人学者带来很大的研讨的空间的同时,也为实务操作、司法实践带来了很多困扰和麻烦。因此,本文拟对海上保险中的货物固有瑕疵以及实务操作中与货物固有瑕疵相关的几个问题作一探讨。

一、“货物固有瑕疵”的定义问题

英国1855年提单法规定:货物不论部分或全部是否真正装船、或损毁、或短缺,承运人的免责,只有当发货人在收到提单同时被通知货物并未装船或船东能够证明货物未能装船是由于发货人之原因而与承运人无关,或提单上已备注证明货物在装船时已经损毁或短缺等。1893年美国制定和通过《哈特法》,即关于《船舶航行、提单以及与财产运输有关的某些义务、职责和权利的法案》,其中免责条款的主要内容为:若承运人或船东已尽船舶适航的职责,而货物的损毁是因驾驶或管理船舶中的过失,或天灾、公敌行为,或货物的固有缺点、包装不固,或货物被合法充公,或因托运人自己行为过失,或因海上救助等,承运人或其人不需要负责。《海牙规则》的唯一正式文本——法文本在第4条第(2)款(m)项规定:“不论承运人或船舶,对于下列原因所引起的灭失或损害都不负责;……(m)由于货物的潜在缺陷、特殊性之或固有瑕疵引起的体积或重量的损耗或任何其他灭失或损害。”

以上三则,是英、美两国国内法和国际立法上最早在对货物发生损毁时的免责条款的描述。100多年来,争议的重心一直落在“货物固有瑕疵”的定义上。作为海上保险的起源国家的英国,在固有瑕疵的定义问题上,存在着“内因说”与“外因说”两种最具影响力的观点,二者都形成了各自的理论基础,拥有广泛的支持者,对别国也深有影响。美国的法律体系主要沿袭了英国法,因而美国的学者和法官对货物固有瑕疵所下的定义深受英国影响,其中以“内因说”的影响为最。而我国,在货物固有瑕疵这一问题上尤其借鉴了英国的观点,流行的观点基本上都采纳了“内因说”,“外因说”基本上未对我国理论界产生影响。

“内因说”与“外因说”之争,是本质与表现之争,就如同保险条款中有时只规定保险责任,有时只规定除外责任,有时二者又同时列明一样。我国法条的解释与法律名词的定义多趋向于采用从本质上进行定义再以外部表现加以辅助解释的方式,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做法。以海商法中的“船舶”的定义为例:苏联规定指的是“除军舰以外的机动的或非机动的浮动装置”;日本规定指“商业行为为目的,供航海使用的船舶”。法律判断一个事物是某物、是此物而非彼物的依据是该事物的根本性质。因此,虽然内外因说的定义都有自己的道理与各自的优势,但是作为定义,仍是应以对事物内部的本质的根本的性质的总结为其主要内容,“内因说”的定义描述了“货物固有瑕疵”区别于其他致使货物损失的事故原因的独特性质,特别是在当今时代货物种类繁多、海上风险复杂的情况下,这种把握住本质的定义,更公平、合理地体现了规避风险的初衷,也更适合于以不变应万变的立法原则。

二、固有瑕疵是否等于潜在缺陷

《海牙规则》的唯一正式文本——法文本第4条第(2)款(m)项规定把固有瑕疵与潜在

缺陷分开列明,但是译成英译本后变成:“……(m)由于货物的固有瑕疵、性质或瑕疵产生的体积或重量的损耗或任何其他灭失或损害。”有学者指出:“正是由于这一翻译,导致了海商法学界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即货物固有瑕疵能否与货物潜在缺陷混同。”

何谓“潜在缺陷”?国际上对此鲜有论及。字面理解“潜在”,指的是秘密的、不为人知的存在,首先肯定的是这种“存在”是一种既然状态,也就是说已经存在;其次,这种存在是隐藏着的、不为人们所察觉的。至于“缺陷”,我把它定义为:“使货物不能达到同类产品的一般标准品质的一种现象”。那么,综合起来,可以把“潜在缺陷”概括为:“隐藏着、不为人们所察觉的,使货物不能达到同类产品的一般标准品质的某种现象。”

在货物固有瑕疵的众多定义中,抽取我国学者郭国汀先生的意见为例:“货物固有瑕疵,并非指货物已存在的缺陷,如:易燃易发热的货物被雨淋湿,水果已腐烂部分,谷物、皮革、鱼粉中已有虫卵等。它指的是那种天生的使货物经一段时间可能变质或毁坏的性质。那种必然的、不可避免的损害不属固有瑕疵,也即固有瑕疵有使货物变质的可能性而不具必然性。”这一论述概括了固有瑕疵的三大特征:(1)是“天生的”,天然存在于货物内部。(2)这种性质可能引起损害,可能不引起损害,损害的引起具有不确定性。(3)这种损害是由货物内部性质所引起的,与外来原因无关。

望文生义,固,就是本来、原来,所谓“固有”也即“本来就有”、“原来就有”,这一含义正与第一特征“天生的”相符合,代表一种本质的、天然的性质上的特征。它也是一种既然状态,并且这种既然状态广泛存在于所有的同类产品中,与生俱来,不可改变,不能消除。光就“固有”与“潜在”二字作比较:“固有”往往不反映一种秘密存在,反倒有一种众所周知不言自明的意味;“潜在”二字一般也不包含“本来就有”、“与生俱来”这种意味,二者含义外延有交叉之处却不是完全重合,即使硬要分出谁包含谁,也只能说“潜在”的包含范围广于“固有”,而绝不存在把“潜在”纳入“固有”的可能。再说“瑕疵”与“缺陷”,在英语与汉语中常常被等同来说,甚至可以被用来相互解释。所谓“瑕疵”,描述的是令事物不完美的一种现象;“缺陷”虽然也是一种令事物不完美的现象,但往往描述的是令某事物不如其他事物的一种现象。“缺陷”所暗含的那种比较的意味,使我们不能把“瑕疵”与“缺陷”混同,而应该把“瑕疵”看作一种性质,而“缺陷”是一种既存事实。也可以说,有“瑕疵”不一定是“缺陷”,但有“缺陷”却一定是“瑕疵”。综上所述,即便是光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固有瑕疵”与“潜在缺陷”也不可等同而语。

而且,笔者所作的关于“缺陷”的定义,是把存在缺陷的货物与没有缺陷的货物相比较而作,如果与郭先生的定义相比较,应该相当于“货物变质或损坏的现象”。那么可以看出,“潜在缺陷”与“固有瑕疵”存在着四大区别:(1)潜在缺陷是“货物已存在的缺陷”,而固有瑕疵“并非指货物已存在的缺陷”,而只是可能使货物出现缺陷的性质。(2)“潜在缺陷是隐藏着的、不为人们所察觉的”,而固有瑕疵却是被人们所认识,天然存在的一种性质。比如人们可能看不到水果的易腐烂性,但是这却是众所周知的自然规律,并非隐藏着的。(3)潜在缺陷使某一货物不能达到同类其他产品的品质标准,也就是说存在潜在缺陷的货物价值或使用价值降低;货物的固有缺陷,普遍存在于所有同类产品中,一般不会造成价值的下降。(4)固有瑕疵是由货物内部性质所引起的,不包含外部因素;但是潜在缺陷的产生,既可以是内部原因引起的,也可能是外部原因形成的。转贴于

三、货物的包装问题能否纳入“货物固有瑕疵”

在现代海运中,除少数国际通行习惯以裸装交易的商品,如牲畜、木材、矿石等之外,买卖双方的买卖合同中大多都有对货物包装专门作出规定的包装条款,而在越演越烈的商品竞争以及精益求精的服务精神下,包装也往往成为交易的重要砝码。因此,从广义上理解,买卖合同中的“货物”,确实应该包括约定的货物包装。因而,在运输合同或保险合同中,往往也将包装的损坏列入赔偿范围之内。然而,(除了将包装物独立作为货物交易的合同外)这并不意味着包装就成为了“货物”,可以享受“货物”所享有的一切权利。这是因为:首先,买卖双方交易的实质是包装着的货物,包装的意义与价值依附于交易物而存在。其次,包装的最根本意义在于保障交易物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完好,它可能构成交易的一项条件,但绝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条件。再次,从买卖合同条款中专门单列出包装条款也可以表明,包装并不属于货物的性质之一,因而包装物不能列入货物的品质担保条款之中。

界定了包装与货物的关系之后,一些与包装有关的货物损失赔偿责任承担的问题就可以进行分析了。例如用箱子运送玻璃杯,外包装上印有“小心轻放”、“易碎品”的标志由于雨水淋

湿而难以辨认,致使在装卸过程中破损,承运人是否可以以“货物固有瑕疵”来进行免责呢?这就属于最具有争议性的“包装不固或不当”能否列入“货物固有瑕疵”免责条款的问题。

四、货物固有瑕疵的认定工作

货物的固有瑕疵的认定,可以免除承运人、保险人对损失的赔偿责任,也可以要求货物买卖

合同中的双方共同承担损失,无论对哪一方来讲都是一个利益攸关的问题。

按照国际惯例,发现货损后,托运人或收货人可以根据提单或事先约定提起诉讼或要求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保险人提起索赔,然后再由保险人就赔偿范围内行使代位求偿权。任何一方如果认为属于货物固有瑕疵所造成损失,都可提出鉴定要求。如果由诉讼途径,应该由法庭指派专门机构或行业公会进行鉴定,或援引已有的行业标准以及行业惯例,作出鉴定裁决。如果是由仲裁途径,可以由双方和议选取专门机构或权威人士作出鉴定,若双方争执不下,也可以由仲裁厅指派专人小组或有权机构进行鉴定。指派的鉴定机构或个人原则上应是在该领域内拥有多年从业经验、拥有相应资格水平并且信誉良好的机构或个人。在鉴定中秉持客观科学的公正态度,依据双方当事人都适用的法律条文、都加入的国际公约、行业规范条约、产品的通行行业标准为准绳准确地做出判断。

但是,各国法律一般不对具体货物作出具体规定,而且就实际来讲,对所有货物的鉴定作出具体规定也是不现实的。就目前情况,除了农作物、动植物等少数货物有相对正规以及通行

的行业公会鉴定标准受到广泛认可,以及一些较为简单的货物固有瑕疵可以由法庭专属鉴证科进行司法鉴证以外,一旦一些较为精密、科技含量较高或者较为冷僻、较为新鲜的货物提起鉴证,由于没有惯例可依、也没有行业公会可找,这时可能可以依据的只是买卖双方对该物品的认识,或者某些专家学者的个人意见,那么这个时候,争议就很可能产生,而基本法律及法官、仲裁员的判断力就成为案件的决策点,一旦发生,问题可能会变得相当棘手。

五、货物固有瑕疵的责任承担

货物固有瑕疵的认定导致承运人和船舶保险人的免责,之后损失承担的问题就转移到了买卖双方以及货物保险人的身上。究竟由谁来承担?笔者的意见是:货主是第一责任人,而在双方和议通过的情况下,不反对保险人提供一定补偿。

首先,“货物固有瑕疵”是一种天然的“趋向于”使货物损坏的性质。这种“趋向于”什么时候会造成损坏的事实,这一点谁都不能确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一种天然的性质被认为是一种天然的缺陷,那么这本身就意味着这一性质会对产品的某些功能或效用有着消极或不利的影响,那么“最终”这种损坏是必然会出现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保险人完全可以也完全不应该对将来必然会出现的风险事故负责任。但是同时,从另一方面看,这种损失的发生在长期有必然性而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条件下又具有不确定性,而一般货物运输的时间不会长于这个“一定时间”,因此,在合理的保险期限内,这种损失确实也可以作为标的。

其次,这种固有瑕疵既然是货物性质之一,既然货物仍然具有市场价值与交易价值,并且投保人完全履行了他的告知义务,而保险人对货物存在的固有瑕疵以及将会导致的损失后果也没有错误的认识,双方又都没有意见,那么,要把货物固有瑕疵纳入保险责任之内,别人当然没有理由加以反对。只要厘订了合适的费率,明确了双方责任,这样保单的成立和事故发生时就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燕,邱达春.浅论货物固有瑕疵的定义.中国海事审判年刊,2001.

[2]李玉如.国际货运与业务.人民交通出版社.

[3]杨良宜.外贸及海运诈骗货物索赔新发展.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

[4]杨良宜.海事法.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

生物质能的缺点篇6

英国1855年提单法规定:货物不论部分或全部是否真正装船、或损毁、或短缺,承运人的免责,只有当发货人在收到提单同时被通知货物并未装船或船东能够证明货物未能装船是由于发货人之原因而与承运人无关,或提单上已备注证明货物在装船时已经损毁或短缺等。1893年美国制定和通过《哈特法》,即关于《船舶航行、提单以及与财产运输有关的某些义务、职责和权利的法案》,其中免责条款的主要内容为:若承运人或船东已尽船舶适航的职责,而货物的损毁是因驾驶或管理船舶中的过失,或天灾、公敌行为,或货物的固有缺点、包装不固,或货物被合法充公,或因托运人自己行为过失,或因海上救助等,承运人或其人不需要负责。《海牙规则》的唯一正式文本——法文本在第4条第(2)款(m)项规定:“不论承运人或船舶,对于下列原因所引起的灭失或损害都不负责;……(m)由于货物的潜在缺陷、特殊性之或固有瑕疵引起的体积或重量的损耗或任何其他灭失或损害。”

以上三则,是英、美两国国内法和国际立法上最早在对货物发生损毁时的免责条款的描述。100多年来,争议的重心一直落在“货物固有瑕疵”的定义上。作为海上保险的起源国家的英国,在固有瑕疵的定义问题上,存在着“内因说”与“外因说”两种最具影响力的观点,二者都形成了各自的理论基础,拥有广泛的支持者,对别国也深有影响。美国的法律体系主要沿袭了英国法,因而美国的学者和法官对货物固有瑕疵所下的定义深受英国影响,其中以“内因说”的影响为最。而我国,在货物固有瑕疵这一问题上尤其借鉴了英国的观点,流行的观点基本上都采纳了“内因说”,“外因说”基本上未对我国理论界产生影响。

“内因说”与“外因说”之争,是本质与表现之争,就如同保险条款中有时只规定保险责任,有时只规定除外责任,有时二者又同时列明一样。我国法条的解释与法律名词的定义多趋向于采用从本质上进行定义再以外部表现加以辅助解释的方式,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做法。以海商法中的“船舶”的定义为例:苏联规定指的是“除军舰以外的机动的或非机动的浮动装置”;日本规定指“商业行为为目的,供航海使用的船舶”。法律判断一个事物是某物、是此物而非彼物的依据是该事物的根本性质。因此,虽然内外因说的定义都有自己的道理与各自的优势,但是作为定义,仍是应以对事物内部的本质的根本的性质的总结为其主要内容,“内因说”的定义描述了“货物固有瑕疵”区别于其他致使货物损失的事故原因的独特性质,特别是在当今时代货物种类繁多、海上风险复杂的情况下,这种把握住本质的定义,更公平、合理地体现了规避风险的初衷,也更适合于以不变应万变的立法原则。

二、固有瑕疵是否等于潜在缺陷

《海牙规则》的唯一正式文本——法文本第4条第(2)款(m)项规定把固有瑕疵与潜在

缺陷分开列明,但是译成英译本后变成:“……(m)由于货物的固有瑕疵、性质或瑕疵产生的体积或重量的损耗或任何其他灭失或损害。”有学者指出:“正是由于这一翻译,导致了海商法学界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即货物固有瑕疵能否与货物潜在缺陷混同。”

何谓“潜在缺陷”?国际上对此鲜有论及。字面理解“潜在”,指的是秘密的、不为人知的存在,首先肯定的是这种“存在”是一种既然状态,也就是说已经存在;其次,这种存在是隐藏着的、不为人们所察觉的。至于“缺陷”,我把它定义为:“使货物不能达到同类产品的一般标准品质的一种现象”。那么,综合起来,可以把“潜在缺陷”概括为:“隐藏着、不为人们所察觉的,使货物不能达到同类产品的一般标准品质的某种现象。”

在货物固有瑕疵的众多定义中,抽取我国学者郭国汀先生的意见为例:“货物固有瑕疵,并非指货物已存在的缺陷,如:易燃易发热的货物被雨淋湿,水果已腐烂部分,谷物、皮革、鱼粉中已有虫卵等。它指的是那种天生的使货物经一段时间可能变质或毁坏的性质。那种必然的、不可避免的损害不属固有瑕疵,也即固有瑕疵有使货物变质的可能性而不具必然性。”这一论述概括了固有瑕疵的三大特征:(1)是“天生的”,天然存在于货物内部。(2)这种性质可能引起损害,可能不引起损害,损害的引起具有不确定性。(3)这种损害是由货物内部性质所引起的,与外来原因无关。

望文生义,固,就是本来、原来,所谓“固有”也即“本来就有”、“原来就有”,这一含义正与第一特征“天生的”相符合,代表一种本质的、天然的性质上的特征。它也是一种既然状态,并且这种既然状态广泛存在于所有的同类产品中,与生俱来,不可改变,不能消除。光就“固有”与“潜在”二字作比较:“固有”往往不反映一种秘密存在,反倒有一种众所周知不言自明的意味;“潜在”二字一般也不包含“本来就有”、“与生俱来”这种意味,二者含义外延有交叉之处却不是完全重合,即使硬要分出谁包含谁,也只能说“潜在”的包含范围广于“固有”,而绝不存在把“潜在”纳入“固有”的可能。再说“瑕疵”与“缺陷”,在英语与汉语中常常被等同来说,甚至可以被用来相互解释。所谓“瑕疵”,描述的是令事物不完美的一种现象;“缺陷”虽然也是一种令事物不完美的现象,但往往描述的是令某事物不如其他事物的一种现象。“缺陷”所暗含的那种比较的意味,使我们不能把“瑕疵”与“缺陷”混同,而应该把“瑕疵”看作一种性质,而“缺陷”是一种既存事实。也可以说,有“瑕疵”不一定是“缺陷”,但有“缺陷”却一定是“瑕疵”。综上所述,即便是光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固有瑕疵”与“潜在缺陷”也不可等同而语。

而且,笔者所作的关于“缺陷”的定义,是把存在缺陷的货物与没有缺陷的货物相比较而作,如果与郭先生的定义相比较,应该相当于“货物变质或损坏的现象”。那么可以看出,“潜在缺陷”与“固有瑕疵”存在着四大区别:(1)潜在缺陷是“货物已存在的缺陷”,而固有瑕疵“并非指货物已存在的缺陷”,而只是可能使货物出现缺陷的性质。(2)“潜在缺陷是隐藏着的、不为人们所察觉的”,而固有瑕疵却是被人们所认识,天然存在的一种性质。比如人们可能看不到水果的易腐烂性,但是这却是众所周知的自然规律,并非隐藏着的。(3)潜在缺陷使某一货物不能达到同类其他产品的品质标准,也就是说存在潜在缺陷的货物价值或使用价值降低;货物的固有缺陷,普遍存在于所有同类产品中,一般不会造成价值的下降。(4)固有瑕疵是由货物内部性质所引起的,不包含外部因素;但是潜在缺陷的产生,既可以是内部原因引起的,也可能是外部原因形成的。

三、货物的包装问题能否纳入“货物固有瑕疵”

在现代海运中,除少数国际通行习惯以裸装交易的商品,如牲畜、木材、矿石等之外,买卖双方的买卖合同中大多都有对货物包装专门作出规定的包装条款,而在越演越烈的商品竞争以及精益求精的服务精神下,包装也往往成为交易的重要砝码。因此,从广义上理解,买卖合同中的“货物”,确实应该包括约定的货物包装。因而,在运输合同或保险合同中,往往也将包装的损坏列入赔偿范围之内。然而,(除了将包装物独立作为货物交易的合同外)这并不意味着包装就成为了“货物”,可以享受“货物”所享有的一切权利。这是因为:首先,买卖双方交易的实质是包装着的货物,包装的意义与价值依附于交易物而存在。其次,包装的最根本意义在于保障交易物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完好,它可能构成交易的一项条件,但绝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条件。再次,从买卖合同条款中专门单列出包装条款也可以表明,包装并不属于货物的性质之一,因而包装物不能列入货物的品质担保条款之中。

界定了包装与货物的关系之后,一些与包装有关的货物损失赔偿责任承担的问题就可以进行分析了。例如用箱子运送玻璃杯,外包装上印有“小心轻放”、“易碎品”的标志由于雨水淋

湿而难以辨认,致使在装卸过程中破损,承运人是否可以以“货物固有瑕疵”来进行免责呢?这就属于最具有争议性的“包装不固或不当”能否列入“货物固有瑕疵”免责条款的问题。

四、货物固有瑕疵的认定工作

货物的固有瑕疵的认定,可以免除承运人、保险人对损失的赔偿责任,也可以要求货物买卖

合同中的双方共同承担损失,无论对哪一方来讲都是一个利益攸关的问题。

按照国际惯例,发现货损后,托运人或收货人可以根据提单或事先约定提讼或要求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保险人提起索赔,然后再由保险人就赔偿范围内行使代位求偿权。任何一方如果认为属于货物固有瑕疵所造成损失,都可提出鉴定要求。如果由诉讼途径,应该由法庭指派专门机构或行业公会进行鉴定,或援引已有的行业标准以及行业惯例,作出鉴定裁决。如果是由仲裁途径,可以由双方和议选取专门机构或权威人士作出鉴定,若双方争执不下,也可以由仲裁厅指派专人小组或有权机构进行鉴定。指派的鉴定机构或个人原则上应是在该领域内拥有多年从业经验、拥有相应资格水平并且信誉良好的机构或个人。在鉴定中秉持客观科学的公正态度,依据双方当事人都适用的法律条文、都加入的国际公约、行业规范条约、产品的通行行业标准为准绳准确地做出判断。

但是,各国法律一般不对具体货物作出具体规定,而且就实际来讲,对所有货物的鉴定作出具体规定也是不现实的。就目前情况,除了农作物、动植物等少数货物有相对正规以及通行

的行业公会鉴定标准受到广泛认可,以及一些较为简单的货物固有瑕疵可以由法庭专属鉴证科进行司法鉴证以外,一旦一些较为精密、科技含量较高或者较为冷僻、较为新鲜的货物提起鉴证,由于没有惯例可依、也没有行业公会可找,这时可能可以依据的只是买卖双方对该物品的认识,或者某些专家学者的个人意见,那么这个时候,争议就很可能产生,而基本法律及法官、仲裁员的判断力就成为案件的决策点,一旦发生,问题可能会变得相当棘手。

五、货物固有瑕疵的责任承担

货物固有瑕疵的认定导致承运人和船舶保险人的免责,之后损失承担的问题就转移到了买卖双方以及货物保险人的身上。究竟由谁来承担?笔者的意见是:货主是第一责任人,而在双方和议通过的情况下,不反对保险人提供一定补偿。

首先,“货物固有瑕疵”是一种天然的“趋向于”使货物损坏的性质。这种“趋向于”什么时候会造成损坏的事实,这一点谁都不能确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一种天然的性质被认为是一种天然的缺陷,那么这本身就意味着这一性质会对产品的某些功能或效用有着消极或不利的影响,那么“最终”这种损坏是必然会出现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保险人完全可以也完全不应该对将来必然会出现的风险事故负责任。但是同时,从另一方面看,这种损失的发生在长期有必然性而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条件下又具有不确定性,而一般货物运输的时间不会长于这个“一定时间”,因此,在合理的保险期限内,这种损失确实也可以作为标的。

其次,这种固有瑕疵既然是货物性质之一,既然货物仍然具有市场价值与交易价值,并且投保人完全履行了他的告知义务,而保险人对货物存在的固有瑕疵以及将会导致的损失后果也没有错误的认识,双方又都没有意见,那么,要把货物固有瑕疵纳入保险责任之内,别人当然没有理由加以反对。只要厘订了合适的费率,明确了双方责任,这样保单的成立和事故发生时就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燕,邱达春.浅论货物固有瑕疵的定义.中国海事审判年刊,2001.

[2]李玉如.国际货运与业务.人民交通出版社.

[3]杨良宜.外贸及海运诈骗货物索赔新发展.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

[4]杨良宜.海事法.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

[5]郭成伟,张培田.仲裁实用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6]张既义,司玉琢,尹东年,於世成.海商法概论.人民交通出版社.

生物质能的缺点篇7

完全或不完全脑缺血/再灌注引起永久性脑损伤,尽管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在不断深入,诸如兴奋性神经递质学说、氧自由基损伤机制及脑循环衰竭等[1],但针对这些改变的治疗效果差,进一步深入研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脑缺血/再灌注时发生的蛋白质合成抑制及其相关的脑选择性易损特点日益受到重视,针对该机制提出的治疗方法为脑复苏开辟了新的途径。

1 蛋白质合成抑制与选择性易损性

1971年Kleihues等[2]首先报道脑缺血后脑内蛋白质合成抑制现象,发现猫脑缺血30分钟再灌注4小时脑内14C标记的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能力降低了30%。进一步研究表明缺血期蛋白质合成正常,而再灌注期蛋白质合成明显受抑制,并发现5分钟以内的脑缺血即可导致再灌注期蛋白质合成障碍[13]。araki等14C钳夹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的实验表明脑内各部位在缺血/再灌注的蛋白质合成抑制及恢复程度不同,缺血3分钟后在新皮层、纹状体、海马和丘脑部位发生严重的蛋白质合成障碍,并且在随后的5~24小时内恢复缓慢,海马Ca1区的损伤甚至不能恢复。形态学研究表明脑再灌注期这些区域的神经元较脑内其他部位更易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打击,称之为“选择性易损神经元”[1]。因此脑神经元的选择性易损特点与再灌注期这些区域蛋白质合成障碍密切相关,尤其是c-fos和c-jun两种原癌基因的表达受抑,这两种基因的表达产物FoS和JUn结合形成活蛋白-1复合物(ap-1),它通过与靶基因上相应的ap-1位点的特异性结合激活这些基因的转录,从而直接影响蛋白质合成,这一机制在细胞分化和增生及细胞膜损伤修复中起重要作用[5]。但脑缺血实验表明再灌注期海马Ca1区神经元的c-fos基因转录和c-fos蛋白合成均较其他部位明显延迟[6],同时某些与膜合成有关的重要应激蛋白如热休克蛋白(hsp-70)等亦显著减少[7],因此,脑神经元的选择性易损性与这些蛋白质合成抑制的关系更为密切。在再灌注早期促进这些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可能有利于神经元的存活[8]。white等[9]认为再灌注期蛋白质合成抑制很可能是导致选择性易损性神经元死亡的中心环节,由于蛋白质合成障碍,这些神经元清除及防御氧自由基和修复膜损伤所需的蛋白水平不足,从而不能有效地抗氧自由基损伤。

2 蛋白质合成抑制机制

蛋白质合成过程复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受阻都将影响正常的蛋白质合成。脑缺血/再灌注期蛋白质合成抑制是三个不同过程的结果:(1)缺血期atp、Gtp等的缺乏,(2)再灌注早期蛋白质翻译启动受阻,(3)再灌注后期膜脂质过氧化损害导致核糖体功能正常发挥所需的离子环境紊乱[10]。但缺血期耗尽的atp和Gtp等在再灌注后15分钟左右即基本恢复[3],因此缺乏高能化合物不能解释再灌注期严重而持久的蛋白质合成抑制。目前,对蛋白质合成抑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蛋白质翻译环节,认为可能与再灌注期氧自由基反应关系密切[9]。

DeGracia等[11]报道鼠心脏停跳20分钟和恢复再灌注2~8小时期间脑神经元核糖体外翻译蛋白功能不受抑制,但有资料表明核糖体亚单位发生解聚,提示翻译起动复合物形成受阻[12]。真核细胞内起动复合物的形成需要至少9种起动因子(eiFs)的参与,其中eiF-2与携带起动氨基酸(met)的tRna和Gtp连接,形成三元复合物eiF-2*Gtp*met-tRna,该复合物与游离40s核糖体亚单位结合形成起动复合物[13]。在起动阶段,蛋白质翻译受起动因子磷酸化调控,起动过程中,Gtp与GDp的转化与eiF-2有关,该转化反应被磷酸化的eiF-2竞争性抑制,从而中断起动复合物的形成[14]。Burda等[15]在鼠脑缺血后再灌注期观察到脑神经元eiF-2的磷酸化,white等[9]报告这一现象在鼠心脏停跳复苏后脑再灌注90分钟时存在,而30%的eiF-2磷酸化即可引起近100%的蛋白质合成抑制[14],由此可见脑再灌注期蛋白合成抑制与eiF-2的磷酸化有关。eiF-2磷酸化的程度受一些高度特异性激酶的调控,这些激酶的活性证明与金属离子、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和脂质过氧化物有关[14],所以再灌注期氧自由基反应在蛋白质合成抑制中起重要作用。

脑再灌注蛋白质合成抑制的另一重要机制是神经元离子内稳态的失衡。在脑缺血后再灌注早期脑组织na+、K+、Ca2+等浓度一度恢复正常,但随后可观察到再度的持续紊乱[16],原因在于再灌注期神经元膜脂质过氧化改变了质膜的组成、流动性和完整性,神经元不能维持离子内稳态,从而影响核糖体功能发挥,导致蛋白质合成抑制。脑内选择性易损神经元膜结构更易受脂质过氧化损害[17],可能因为其缺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而不能有效地抗自由基损害。这一现象与选择性易损神经元严重的蛋白质合成抑制及其恢复缓慢是一致的。

3 缺血/再灌注脑损害治疗前景

生物质能的缺点篇8

在当前伟大的增产节约运动中,厂矿企业中的广大青年,对于生产中的先进人物与先进经验,一般都采取了热烈爱护和虚心学习的态度。但在少数厂矿企业中,却还有这样一种情形:在一个先进工人已得到了报纸上的表扬,对外他的先进经验,其他地方也已展开了热烈的学习以后,而逐个先进生产者和他的先进经验,在他自己工作的工厂和车间里,却反而没有得到青年们甚至团的干部应有的重视。这是因为这个先进工人,原来也是和他们一样的普通工人,工龄可能并不长,技术可能也并不特别好,在生活与作风上过去可能还存在一些缺点,至于他所创造的先进生产经验,是在党和行政的苦心培养下,在群众的帮助下,学习了群众的经验,才创造出来的,而且目前可能还存在一些个别的缺点,因此他们就认为这个先进工人和他的先进经验都“没有什么了不起”。另外一些青年则甚至还有一种妒嫉的情绪。

热爱先进人物和先进经验,虚心向先进人物和他的先进经验学习,是一个革命青年宝贵的革命品质。因为先进人物能够创造先进生产经验,正是他有较高的政治觉悟的表现;如果一个青年有较高的热情关怀祖国的经济建设,而且自己愿意进步,愿意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当他看到一个先进人物创造了先进的生产经验时,他就不会产生妒嫉的情绪,一定首先是为祖国有先进人物与先进经验的出现而欢欣鼓舞,他首先考虑的就不会是这个先进人物工龄的长短,原有技术的高低,以及作风上的某些缺点,而是考虑如何学习先进人物的先进经验和他们的优良品质(当然也要帮助他克服缺点)。他就会觉得一个青年不辜负党的培养和群众的帮助能在生产上有所创造,这是很大的光荣,而不会不切实际地幻想一个青年离开了党、离开了群众,不需要组织,不需要领导,仅凭个人的奋斗而能有所创造。他最关心的就会是这种先进经验较之旧工作方法有什么优点,能为国家创造多少财富,而且曾是从先进经验中抓住一些小缺点而企图全盘否定它(当然也要帮助改正这些小缺点)。一个先进人物在成长过程中,是可能存在一些缺点,一种先进经验初创造时,也难免总有一些不成熟的部分,但是应该看到这个先进经验中最主要的东西。一个革命青年要善于从陈旧的落后的现象中,看出什么是新生的,革命的、向上发展的东西,从而欢迎它,培养它。如果一个青年对外先进人物思想中和他的经验中的新生的先进的部分,采取冷淡的态度,甚至熟视无睹,而却怀着一种不正确的情绪,抓着先进人物与先进经验的个别的必然会在发展过程中得到克服或者已经克服的缺点,在一旁指指点点,这就说明这个青年的革命积极性革命热情还较差,而且也还不能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要求一切新生的事物都完美无缺,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我们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前进中的缺点。正因为先进人物和他的先进经验还不够完美,因而我们应该热情地关心他,帮助他不断改造工作,提高思想觉悟,克服个别的缺点,慢慢地成为具有高度思想觉悟和有成熟的生产经验的先进生产者,能继续不断地对国家建设有新的贡献。同时自己更应该虚心学习他的长处,特别是他的优良的品质,争取自已也能有所创造,这才是正确的革命青年的态度。

厂矿企业中的青年团组织,应该把教育青年正确地对待先进生产者和他们的先进经验,组织青年学习先进经验,学习先进人物,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这样才有助于使青年不断提高觉悟和业务技术,为国家贡献更大的力量。

生物质能的缺点篇9

关键词:剩余污泥;减量;处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8003403

1引言

活性污泥法因其工艺结构简单、抗冲击能力强、处理效果好而成为污水处理领域应用最广泛、最成熟的技术。目前全世界90%以上的污水处理厂均采用该处理工艺,但大量剩余污泥的产生却严重制约了该工艺的持续发展应用\[1~3\]。据调查,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组成中,污泥处理费用一般占其运行总费用的25%~40%,有的高达60%[4],而据资料显示,2015年全年污泥产量近3359万t(含水率为80%)[5],如此之大的产量及如此之高的处理费用,势必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对经济产生巨大压力。早在1996年,德国就以立法的形式首先提出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优先顺序[6]。如何实现污泥减量化便成为今后污水处理行业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污泥减量化技术是指在保证整个污水处理效果的前提下,采用适当的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使处理相同量污水的同时生物处理系统中污泥的产量减少而出水水质不受影响的技术,从而实现从源头上降低污泥的产量,减少污泥的外排[7]。

目前污泥减量化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物理、化学、生物三方面。其中物理技术主要包括超声波处理、臭氧氧化、热水解等;化学技术主要包括过氧乙酸(paa)氧化、化学解偶联、Fenton氧化等;生物技术主要包括投加微生物制剂、强化微型动物捕食作用等。

2污泥减量化技术

2.1物理技术

2.1.1超声波技术

超声波是物理介质中的一种弹性机械波,频率一般为20~106kHz。其减量原理是,当一定强度的超声波作用于某一液体时,液体会发生一系列理化反应,而超声波在中低频率范围内会产生交替的压缩和扩张作用从而产生“空穴”作用[8],形成较为极端的理化和力学条件,产生局部的高温、高压,再加之机械剪切力的作用,压碎细胞壁击破细胞膜,使胞内基质得到释放,微生物细胞得到进一步溶解,从而实现污泥减量。

超声波处理污泥因其高效、清洁、安全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实验室污泥减量研究,并且已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但又因其处理量小、能耗高等缺点使得难以规模化应用于大型生产运行中。综合考虑其优缺点,超声波处理污泥适用于污水水质较单一且污泥产量较少的小型污水处理站。

2.1.2臭氧氧化

臭氧具有极强的氧化性,能氧化细胞膜和细胞壁,进一步破坏胞内大分子蛋白质、多糖和核酸,使细胞被氧化分解成H2o和Co2等较稳定的无机物质。臭氧氧化处理污泥的原理就是将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通入容器中与剩余污泥充分结合,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氧化分解微生物细胞,使胞内物质由污泥相进入水相,从而使微生物细胞分解、死亡,达到污泥减量的目的。

臭氧氧化处理污泥能提高系统的反硝化能力,改善污泥的沉降性能,但存在处理成本高,出水n、p含量高等问题[9]。臭氧氧化技术适用于源水可生化性较差的小型工业废水处理站。

2.1.3热水解

热水解技术是污泥经高压蒸汽(温度约为180℃,压力约为1mpa)预处理,溶解污泥中的胶体物质,破碎细胞物质,水解大分子物质,从而达到污泥减量的目的。该技术处理后剩余的高压蒸汽被回用与新污泥混匀加热,从而实现热回收,降低能耗[10]。

热水解技术处理污泥因其能够溶解部分固态有机质,能将大分子蛋白质和多糖水解成易分解的小分子物质,还能杀灭大部分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卵以及能耗低、处理效率高、无二次污染等优势而被广泛推广。该技术不仅适用于中小型污水处理厂,还适应于大型污水处理厂的新建及改扩建。

2.2化学技术

2.2.1过氧乙酸(paa)氧化

过氧乙酸(paa)作为一种理想的微生物氧化剂,对微生物具有和臭氧相似的强氧化性[11],将其与污泥混合,使污泥微生物细胞膜、细胞壁迅速破坏,胞内物质由污泥相进入水相,胞外聚合物(epS)水解成为小分子可溶性的物质[12]。

过氧乙酸相对臭氧而言,价格低廉,反应产物醋酸无毒且具有较强的亲和性,能够迅速杀灭污泥中的病毒、细菌、真菌及芽孢。但过氧乙酸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对设备防腐性能要求较高,同时过氧乙酸很不稳定,在室温下可分解放出氧气,遇高温或明火会发生自燃、燃烧或爆炸。以上缺点使得过氧乙酸氧化处理污泥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应用于工程实践还有相当大的困难。

2.2.2化学解偶联

化学解偶联就是在生化处理过程中通过人为的添加化学解偶联剂使微生物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被解偶联,解偶联剂的加入将抑制微生物氧化磷酸化过程,从而抑制微生物的合成,进而使得分解代谢速率远大于合成速率,过剩的能量则以热能形式散发到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就是污泥产量减少。常用的化学解偶联剂有2,4-二硝基苯酚(Dnp)、3,3’,4’,5-四氯水杨酰苯胺(tCS)、羰基-氰-对三氟甲氧基苯肼(FCCp)等[13]。

解偶联剂的投加因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无需外加设备、解偶联剂价格便宜)、减量效果好而被广泛应用于实验室小试研究及中试。但其减量机理不明晰;对底物的去除效果存在下降的风险;系统需氧量增加从而增加能耗成本;解偶联剂的加入使得污泥性状发生改变;大部分解偶联剂都难降解且有毒,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充分考虑到以上缺点,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是化学解偶联剂的污泥减量作用机理的研究,低毒或无毒且不影响污染物去除率的新型环境友好型解偶联剂的研发等。

2.2.3Fenton氧化

Fenton氧化反应主要是由Fe2+催化分解H2o2,生成强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oH),并利用其攻击和破坏有机污染物,反应机理如下:

Fe2++H2o2Fe3++・oH+oH-(1)

Fe2++・oHFe3++oH-(2)

Fe2++Ho2・Fe3++Ho-2(3)

Fe3++Ho2Fe2++H++o2(4)

H2o2+・oHH2o+Ho2・(5)

其中,步骤(1)决定了整个反应的速度,羟基自由基(・oH)通过步骤(2)与有机污染物反应而被消耗,其反应方程式如下:

RH+・oHR・+H2o(6)

R・+o2Ro2・(7)

Ro2・+・oH+o2…H2o+Co2(8)

Fenton氧化处理污泥,能显著改善污泥的稳定性及脱水性能,对污泥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能起到明显的降解作用。但由于H2o2的使用、污泥酸性环境的调节以及大量的能源消耗抬高了其处理成本;H2o2参与反应时会产生氧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综合以上优缺点,Fenton氧化处理污泥应用前景巨大,符合污泥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要求,但需将其与其他处理方法联用从而克服现有单独Fenton氧化处理污泥存在的弊端。

李航,等:污泥减量化技术研究进展及趋势环境与安全

2.3生物技术

2.3.1投加微生物制剂

微生物制剂是由筛选出的光合细菌、乳酸菌、放线菌、酵母菌和真菌等10种不同类型,对污染物具有较强降解能力的特殊功能微生物菌群组成,通过单独培养繁殖,再进行共生培养繁殖,使相互之间形成和谐互生的关系,其活菌数含量在3×108~2.8×109个/mL[17]。该技术就是在好氧前端通过人为的投加mCpC,从而达到:①扩大系统中能有效降解污染物的微生物菌群,并使之成为优势菌种,进一步强化其降解能力。②延长泥龄,增加微生物数量。微生物制剂的加入,由于污泥产量减少,为了维持系统污泥浓度,使得污泥外排量减少,从而增加了系统的有效微生物数量,并相应的延长了污泥龄,污泥龄的延长有利于微生物通过内源呼吸消耗掉更多的有机物,有机物数量的减少又使得微生物合成量减少,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达到污泥进一步减量的目的。③强化酶促反应。mCpC中微生物能分泌出大量的水解酶,这些酶能将污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及死亡的微生物残体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而被微生物所利用,从而达到污泥减量的目的。由于这些酶仅仅针对大分子有机物及死亡的微生物残体进行分解,不会对活的微生物细胞产生影响,所以投加微生物制剂不会对出水水质产生实质性影响,相反,还能达到改善出水水质的目的。

微生物制剂的使用能有效降低污泥产量,明显改善出水水质,对现有的处理工艺、运行模式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只需在现有处理单元的合适位置投加微生物制剂即可。该技术普遍适用于活性污泥法工艺的污水处理厂。但减量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开发更加稳定、高效、价廉的多功能微生物制剂。

2.3.2强化微型动物捕食作用

根据生态学理论,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因自身呼吸消耗、分解者利用及下一营养级所同化而逐级递减,且平均效率大约为10%~20%,也就是说,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食物链越长,能量损失越多,用于合成污泥相微生物的能量越少,则污泥产量就会越低。利用微型动物捕食作用实现污泥减量的原理就是向活性污泥系统中接种高级别微型动物,相应地延长食物链,从而使用于微生物合成代谢所需能量的可利用率大大降低,实现污泥减量。

利用微型动物捕食作用,污泥减量效果明显,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但微型动物的投加会导致出水n、p浓度增加,存在出水水质超标的隐患[18]。

3结语

在综合考虑上述方法技术优缺点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下一步污泥减量化技术的研究重点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深入研究污泥减量机理。现有的技术研究大都停留在减量效果上,仅仅从已有的普遍规律出发推导其可行性,而缺乏对机理的深入细致探究,导致对减量规律的把握不够准确,在技术的运用上缺乏相关的模型支撑,严重阻碍了技术的工业化推广。为此,应综合利用各种规律、模型、检测手段重点对污泥相微生物的生成、增殖、消亡、转化等阶段的反应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减量规律的探索提供保证。

(2)开展技术组合。现有的污泥减量化技术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某方面的缺陷,为了尽可能的发挥它们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弱化它们的不足,开展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技术组合应用,这将成为今后污泥减量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3)开发新工艺。新工艺的开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的污水处理工艺,该工艺采用非传统的活性污泥法,通过纳虑、超滤、膜技术等手段,从源头上减少或杜绝污泥的产生。二是新的减量工艺,现有减量技术大都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少部分应用于工程实践中却因为二次环境污染、资金投入巨大、技术自身缺陷致使应用推广受限。新的减量工艺应在充分掌握现有技术优缺点及其减量规律的基础上,重点开发低成本、高效率、易推广的新型污泥减量技术。

2016年9月绿色科技第18期

参考文献:

[1]andrewsJp,asaadim,ClarkeB,etal.potentiallytoxicelementreleasebyfentonoxidationofsewagesludge[J].waterSciencetechnology,2006,54(5):197~205.

生物质能的缺点篇10

1.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例1央视一则报道称,孕妇防辐射服不仅不能防辐射,反而会聚集辐射.辐射对人体危害很大,可能导致基因突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B).

a.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都是由辐射引起的

B.环境所引发的变异可能为可遗传变异

C.辐射能导致人体遗传物质发生定向改变

D.基因突变可能造成某个基因的缺失

解析引起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的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如果环境引发了细胞中遗传物质的改变,就成了可遗传的变异;辐射能导致人体遗传物质发生不定向改变;基因突变会导致基因内部分子结构的改变,不会导致某个基因的缺失.

策略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变异类型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是因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此变异可在其后代中再次出现,即能遗传.若是染色体变异,可直接借助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结构是否改变.另一方面是仅由环境条件改变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则不能遗传给后代.所以,可以用自交或杂交的方法确定变异的原因;或者将变异个体和正常个体培养在相同的条件下,两者没有出现明显差异,则原来的变异性状是由环境引起的.

2.“可遗传”与“可育”

例2图1所示某生物细胞分裂时,两对联会的染色体(注:图1中姐妹染色单体画成一条染色体,黑点表示着丝点,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出现异常的“十字型结构”现象.据此所作推断中,正确的是(B).

a.此细胞可能正在进行有丝分裂

B.该生物产生的异常配子很可能有Haa或hBb型

C.此种异常源于基因重组

D.此种变异可能会导致生物体不育,从而不能遗传给后代

解析同源染色体在减Ⅰ一定会发生联会,非同源染色体不能联会,但如果发生了图2所示的变异,也可能会发生图1所示的情形.即:非同源染色体的某些区段发生“易位”,而不是基因重组;随着易位后的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该生物产生的异常配子很可能有Haa或hBb型;此细胞正联会,说明是减数分裂.这种变异的结果可能有很多,也可能会导致生物体育性下降,但育性下降不代表不能遗传给后代,该变异还可能通过无性生殖遗传给后代.

策略“可遗传”≠“可育”:如三倍体无籽西瓜、骡子、二倍体的单倍体等其遗传物质已发生变化,它们都属可遗传变异,但都均表现“不育”,而无子番茄等的“无子”是因植株未授粉,是因一定浓度生长素促进了果实发育,这种“无子”性状,这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但可育.

3.不同生物的可遗传变异

例3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下列不属于细菌产生的可遗传变异有(C)。

①基因突变;②基因重组;

③染色体变异;

④环境条件的变化;

⑤染色单体互换;

⑥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a.①②③B.④⑤⑥

C.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

解析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主要进行二分裂,因此细菌产生的可遗传变异只有基因突变,没有其他类型.

策略自然条件下,病毒和原核生物只有基因突变.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可进行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进行无性生殖的真核生物可进行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但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减数分裂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但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和受精作用均没有发生基因重组.

4.基因突变概念与类型判别

例4育种专家在稻田中发现一株十分罕见的“一秆双穗”植株,经鉴定该变异性状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a.这种现象是由显性基因突变成隐性基因引起的

B.该变异株自交可产生这种变异性状的纯合个体

C.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

D.将该株水稻的花粉离体培养后即可获得稳定遗传的高产品系

解析该突变可能是显性突变,也可能是隐性突变,无论是哪一种突变,其自交都可产生这种变异性状的纯合个体.只有染色体变异才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花粉离体培养,必须经秋水仙素等处理,使染色体加倍后,才能获得稳定遗传的个体.

策略基因突变概念的核心是基因结构的改变,而不是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改变”.基因突变≠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改变.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不具有遗传效应的Dn段也可发生碱基对的改变.有些病毒(如SaRS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中碱基的增添、缺失、改变引起病毒性状变异,广义上也称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最易发生在分裂间期.这是因复制时分子结构的稳定性较低.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基因突变的结果“产生新基因”.病毒、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胞质内的基因突变是产生了一个新基因,而对于真核生物细胞核内的基因突变可说产生了它的等位基因.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的判别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选择突变体与其他已知未突变体杂交,通过观察后代变异性状的比例来判断基因突变的类型.二是选取具有突变性状的个体与原始亲本进行杂交(植物可自交),若子代只有原有的性状,则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突变是隐性突变;若子代既有原有的性状,又有突变性状,则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突变是显性突变.

5.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判别

例5图3是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请根据图像判定每个细胞发生的变异类型(a).

a.图3中①基因突变②基因突变③基因突变

B.图3中①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②基因突变③基因重组

C.图3中①基因突变②基因突变③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D.图3中①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②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③基因重组

解析(1)由题干图3中获得的信息有:

①和②均为有丝分裂,且a和a为同一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所携带的基因.③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图,a和a所在染色体原为姐妹染色单体,并未发生交叉互换.

故造成①②和③中a和a不同的原因都是基因突变.

策略一是根据亲代基因型判别:如果亲代基因型为BB或bb,则引起B与b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如果亲代基因型为Bb,则引起B与b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二是根据细胞分裂方式判别:如果是有丝分裂中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同,则为基因突变所致的结果.如果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同,则为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所致的结果.三是根据染色体图示判别:有丝分裂后期图中两条子染色体上的基因不同,则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如果是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图中,两条子染色体(同白或同黑)上两基因不同,则为基因突变的结果.如果是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图中,两条子染色体(颜色不一致)上两基因不同,则为基因重组的结果.可根据姐妹染色单体中等位基因来源的判断.如图4所示.

6.可遗传变异的实质与判别

例6经权威遗传机构确认济南发现的一例染色体异常核型即46,XY,t(6;8)为世界首例,该例异常核型属于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染色体平衡易位是造成流产和畸形儿的重要因素,由于没有遗传物质丢失,患者表观及智力均与正常人一样.某女性患者的第1和5号染色体易位,染色体异常核型可表示为46,XX,t(1;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经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染色体易位

B.46,XY,t(6;8)表示某男性患者第6和8号染色体易位

C.只有缺失和重复这两类染色体结构变异才能导致基因数量的改变

D.染色体易位不属于基因重组,这种变异是可遗传的

解析染色体易位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但需要染色,a项正确;根据题干信息推出46,XY,t(6;8)表示某男性患者第6和8号染色体易位,B项正确;能导致基因数量改变的不只有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和缺失,还有染色体数目变异,C项错误;染色体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D项正确.

策略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会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都是可遗传变异,但不一定遗传给后代,都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若把基因视为染色体上的一个位“点”,染色体视为点所在的“线段”,则基因突变是“点”的变化(点的质变,但数目不变);基因重组是“点”的结合或交换(点的质与量均不变);染色体变异是“线段”发生结构或数目的变化;染色体数目变异是个别线段增添、缺失或线段成倍增减(点的质不变、数目变化).染色体结构变异是线段的部分片段重复、缺失、倒位和易位(点的质不变,数目和位置可能变化).Dna水平上判别:一是Dna分子内的三看:看基因种类,染色体上的基因种类是否发生改变,若发生改变,则为基因突变,由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缺失或增添所致.看基因位置,若基因种类和数目未变,但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置改变,则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或“倒位”.看基因数目,若基因的种类和位置未改变,但基因的数目改变,则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或“缺失”.二是Dna分子间的三看:看染色体数目,若染色体的数目发生改变,可根据染色体的数目变化情况,确定是染色体数目的“整倍性变异”还是“非整倍性变异”.看基因位置,若染色体的数目和基因数目均未改变,但基因所处的染色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则应为染色体变异中的“易位”.看基因数目,若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不变,则为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的结果,属于基因重组.

7、变异交联的四问题

例7图5是某个二倍体(aaBb)动物的几个细胞分裂示意图,据图判断不正确的是(D)

a.图5中甲细胞表明该动物发生了基因突变

B.图5中乙细胞表明该动物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发生了基因突变

C.图5中丙细胞表明该动物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发生了交叉互换

D.图5中甲、乙、丙所产生的变异均可遗传给后代

解析据题意分析,图5中甲图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上基因a与a不同,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图5中乙图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染色体上基因a与a不同,没有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的特征,只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图5中丙细胞也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B与b所在的染色体颜色不一致,则染色体上基因B与b不同是交叉互换造成的;图5中甲细胞分裂产生体细胞,产生的变异一般不遗传给后代.

策略一是“互换”问题: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二是“缺失”或“重复”问题:Dna分子上若干基因的缺失或重复属于染色体变异;Dna分子上碱基对的缺失或重复,属于基因突变.三是“变异水平”问题: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化,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的;染色体变异属于细胞水平的变化,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的.四是“质”和“量”问题:基因突变改变基因的质,不改变基因的量;基因重组不改变基因的质,一般也不改变基因的量,但转基因技术会改变基因的量;染色体变异不改变基因的质,但会改变基因的量或改变基因的排列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