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48:03

机械设计培训篇1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可持续

1对强化农业机械化培训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

农业机械化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这一点毋庸置疑,但造成严重的能源浪费是农业机械化衍生的一个重大难题,所以一定要强化农村的机械化培训,从而抑制能源巨大浪费问题。下面从培训农业机械的设计、制造、应用这3个方面进行分析:

1.1培训农业机械设计

我国机械设计水平远低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在等量工作的前提下,不同农业机械产品所消耗的不可再生能源因机械结构设计的不同,所消耗的能源多少有很大出入。例如:我国常州东风农机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4YZB-7型7行玉米收割机匹配国内名牌国Ⅲ118kw高压共轨发动机、1000系列前桥变速箱,在常见作物和田块的条件下,其作业小时生产率最高可达0.96hm2/h,其基本油耗为8.04L/km2。相比该公司生产的自走5行玉米收割机采用的是国产国Ⅲ132kw高压共轨发动机、500系列前桥变速箱,在同等的作物和田块下作业,其工作小时生产率最高只能达到0.78hm2/h,但是它的基本油耗却达到了8.87L/km2。由此可见,在机械设计上的改进对于能源的消耗有很大的作用,采用先进的机械设计水平设计出来的产品,对于提高生产效率、节能减排都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一定要加强对农业机械在机械结构设计方面的改进,一定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机械设计思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设计出更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1.2培训农业机械制造

我国的农业机械制造水平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相对部分发达国家来讲,我们的制造水平还是有一定的欠缺。在机械领域中,机械各个部件的制造精度与整个设备的能量消耗有着很大的关系。例如德国制造的高精密轴承由摩擦产生的损耗微乎其微,而我国制造的轴承在用于农业机械领域的轴承损耗相对较大。整个机械设备在摩擦以及无用功方面的损耗总和甚至高达总损耗的5%以上。因此,在农业机械制造方面应加强培训,尽全力去做到能力范围内的最低损耗,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1.3培训农业机械应用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现阶段我国从事农业的人员的学历水平偏低,在农业机械化的大环境下,大多数从事农业的人员并没有接受过应用农业机械的相关培训。这就导致在使用农业机械的生产过程中,由于人员的误操作会导致产生很多的能量损耗。这一部分损耗主要由人为产生,也是在生产过程中能量损失最大的部分。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有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所以在努力实现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加强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对农业机械设备应用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2强化农业机械化培训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1)国家应出台大力扶持农村机械化培训政策,并有适当的资金投入预算。(2)建立多样化的培训体系,从设计、制造、应用等多方面培训。(3)对于农机应用的培训,要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思想教育,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机械设计培训篇2

关键词: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创新能力培养途经

现如今,科技技术在不断进步,各个领域都在推崇创新理念,只有不断进行创新,国家才能持续向前发展,机械设计也不例外。对于学机械设计的人来说,只有具备足够的创新意识,才能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进行合理的机械设计,为我国的机械行业做出贡献。

一、学生机械设计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机械行业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经济创造来源行业,为促进我国的经济持续、稳定向前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机械设计中,创新能力一直是企业关注的部分,其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我国很多高校都有与机械设计相关的专业,也有很多高职院校和培训单位设立机械设计的相关培训,在这些培训中,无一例外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目的就是为了让机械设计学习者除了具备相关的专业素养以外,还能具备实用的创新技能,同时也为我国的机械行业发展输送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目前来看,机械设计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比较欠缺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缺乏创新思维能力,这跟我国的传统的教育方式分不开,我国一直以来都是采用“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方式,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没有较好的创新意识,长期的这种教育培养让学生缺乏创新思维能力。这些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方式的改革,这个方面已经有所好转,但形势还是非常严重。缺乏创新毅力,这主要是由于学生个人的性格原因造成的,一些学生在把自己的创新想法付诸行动的过程中,由于专业知识不够或者一些其他客观原因的影响,轻易就放弃了自己的想法。这需要学生进行自我性格完善,养成坚持的好习惯,这对机械设计的创新能力培养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多方位机械创新教育途径,在实践中探索和发展

1.在培养计划中纳入机械创新类教学课程

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是基于机构学及机电一体化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课程,是创新教育的知识基础。高校或者培训单位在进行机械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要多开设与创新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由于我国传统教育的原因,普遍的学生都存在缺乏创新思维的问题,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增大创新课程的比例,让学生充分了解创新意识以及能力在机械设计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老师课堂上的创新意识灌输,培养学习者的创新兴趣,打开学生禁锢的思维模式,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另外,除了系统的创新理论知识培养外,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可以通过创新实验来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实验可以包括与机械设计相关的方面比如传动方案创新设计、创意组合与运动控制、机构多方案组合、机电传动综合应用等。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除了巩固了专业知识以外,也有更多思维创新的空间,对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2.依托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社团,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

社团主要是在很多高校存在,由于是由学生自己管理的部门,在学生的创新意识的交流过程中会减少很多阻碍。很多高校都有与机械设计相关的社团,社团成员也都是对机械设计比较感兴趣,他们中间的大多数都拥有比较好的创新能力。而且,社团会定期举办很多与机械设计相关的活动,学生可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因此,学校应该多鼓励学生成立与机械设计相关的社团,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来提升学生的创新兴趣。而且,社团里的学习氛围比较好,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影响,这对学生的各方面知识技能的培养都是有好处的。

3.在毕业设计环节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设计

对于大学生来说,毕业设计是比较重要的一次作业,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本人是否能够完成学业,因此,学生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做自己的毕业设计。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会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这也是学生专业技能快速提高的一个时期。因此,学校可以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有了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一个创新想法相对容易,其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只要学校相关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能够很快完成一个产品的设计。因此,学校要多鼓励学生的创新毕业设计,提升学生进行创新的积极性。

三、在实验和课程设计中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1.培养学生动手创新能力

在机械设计的相关人才培养方案中,学校以及培训单位一定要摒弃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动手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做到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可以通过设计相关的机械试验来实现创新意识的培养,试验的设计要把专业知识与动手能力的锻炼相结合,让学生在试验过程中有充分的空间进行发挥,同时又要引导他们不脱离实际,做真正有用的创新机械设计。

2.课程设计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就目前的机械设计的基础课程来看,重点还是放在学生理论分析能力、实践应用能力这两个部分,创新能力培养理论知识培养这一块还是比较欠缺。因此,高校以及培训单位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加重创新意识培养的理论知识比例,把培养学生发展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同时,教育工作者的思想也不能处在落后的阶段,要定期进行创新意识以及技能的培养,不与当下的机械设计前沿脱节,更好地向学生灌输创新意识,让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技能能够快速得到提高。

3.开展科研创新活动,营造校园创新环境

学校以及培训单位除了相关的创新课程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以外,还可以通过一些科研创新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可以定期举办相关的机械设计创新活动,比如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和大学生科技报告会等形式来满足学生的不同创新需求。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相互的学习交流中进步,这对于培养学生机械设计的创新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就目前来说,学习机械设计的同学在创新能力这个部分还没有具备较高的水平,主要表现在缺乏创新思维能力、缺乏创新技能、缺乏创新毅力等方面。学校以及相关培训单位一定引起重视,在教育课程中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针对学生的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培养出更多创新型机械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叶惠文,邹应贵.广东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3):87-89.

机械设计培训篇3

关键词:机械设备维修;课程体系;构建;高技能人才培训;职业能力;一体化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016-04

《关于实施2012年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通知》指出: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工作目标是通过实施培训基地项目,探索适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基本规律;深化培训基地与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合作;从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实训装备、能力评价等方面积累高技能人才培训经验,为推动全国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规模化培训高技能人才奠定基础。而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技能培训基地建设的核心,是保障培训质量的关键所在,是实现培训目标的保证。2012年5月,我校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立项单位,建设期为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根据学校实际,我校确定机械设备维修专业高技能培训基地建设标准分高级工和技师两个层次。笔者拟介绍我校机械设备维修专业高技能培训基地建设中课程体系构建的方法和策略。

明确构建课程体系的逻辑思路

(一)以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为指导

为规范和指导各地、各技工院校做好一体化课程开发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有关方面专家制定了《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试行)》。《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试行)》明确了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开发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结构内容和开发程序,是规范和指导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开发的技术性文件;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科学合理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为打破学科性课程体系,开发适合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提供了一种解决策略。

(二)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在行业、企业、教育专家指导下,以机械设备维修现场的岗位培训需求为出发点,从职业岗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入手,开展职业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过程的调研和分析;通过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归纳工作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进而确定培训课程;通过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和学习情境设计,设计学习任务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学习任务进行方案设计;以学习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学习的一体化课程开发思路开发工作页,从而架构起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了培训内容与工作内容的一致性。

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与能力

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具体方针及规划,笔者从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来分析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从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培养体系建立的实施规划可以看出,职业能力培训在高技能人才培训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说,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高规格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可以分为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两个方面。

(一)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指从事一般性职业活动应普遍具备的基本能力。对于机械设备维修高级工来说,包括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意识和能力,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社会;熟悉企业生产流程,严格执行机械设备操作规定,遵守各项工艺规程,重视环境保护,并具有独立解决非常规问题的基本能力;能指导他人进行工作或协助培训一般操作人员。

对于技师来说,除了具备高级工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外,还应包括:能根据生产流程变化独立解决工作过程中非常规性的综合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能指导他人进行工作或培训高级工操作人员,能协助部门领导进行生产现场的相关管理工作。

(二)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对某一专业领域的活动有特殊作用,并在其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职业素养在某一方向上的高度发展,体现在职业技能上即为高技能操作能力,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职业素养是专业能力形成的基础,专业能力不能脱离职业素养,它是职业素养在某种职业中得到高度发展的特殊表现。要想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优良业绩,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成为高技能专业人才。经调研,机械设备维修专业高级工层次和技师层次的专业能力需求如表1所示。

按照一体化规程构建培训课程体系

(一)企业调研,确定高技能人才培训目标

我校到北京周边地区大中型企业对机械设备维修专业就业岗位进行调研,了解机械设备维修岗位要求,应具备的能力、知识结构、技能水平要求以及实际工作任务。此次调研是以北京地区机械设备维修行业的国有、三资、民营等企业为调研对象。其中包括机加工企业、机械设备维修企业、机床制造企业等。调研形式以问卷调查和用人单位走访形式为主,与企业一线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和部分毕业生进行了面对面的座谈和交流以及电话交流。调研内容涉及被调研企业的基本信息、被调研人员的基本信息、维修人员构成、企业维修岗位、机械设备常见故障、企业机床保养、企业对维修岗位培训意愿及建议等方面。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机械设备维修工的主要工作岗位有机械设备装配工、机械设备安装调试工、机械设备维护维修工、机械设备售后服务技术员等。机械设备维修工岗位要求机械设备工作人员具备机械部件与组件装配的工艺能力和操作技能、机械设备安装调试的能力、机械设备常见故障的排除能力、认真细致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具备一定的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

根据企业对机械设备维修岗位高级工和技师层次工作人员的能力需求的不同和企业对员工培训的需求,参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高级工和技师)确定高技能培训基地机械设备维修专业的培训目标为:

高级工培训目标通过培训,提高学员本专业的理论和技能操作水平。具备机械设备安装与调试、维护与修理相关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具有对常用机械设备进行精度检测的能力,具有进行故障排除、维修保养及排除故障的能力,具有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并达到本专业国家技能鉴定标准中高级工的要求。

技师培训目标通过培训,提高学员本专业的理论和技能操作水平。具备精密、大型、复杂设备修理、安装的能力;具备编写维修作业的技术文件和主要部件的维修工艺的能力;具有常用设备质量问题的分析能力;具有在设备修理、改造中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能力;具有数控机床编程和操作的能力;会进行设备修理、安装后精度检查;具有现场管理能力,能参与企业新设备验收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并达到本专业国家技能鉴定标准中技师的要求。

(二)机械设备维修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召开了实践专家访谈会。在访谈会上,我们引导实践专家明确职业发展阶段等基本概念,由实践专家介绍个人从接受职业教育到成为实践专家的职业发展历程及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实例,并为高级工阶段和技师阶段分别列出3~4个具有代表性的机械设备维修工作任务案例。然后专业教师和实践专家共同讨论,将代表性工作任务的同类项合并,整理、筛选、汇总代表性工作任务,形成“代表性工作任务汇总表”,如表2所示。

在进行企业调研和实践专家访谈中,我们还了解到机械设备维修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三)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培训课程体系

典型工作任务和培训课程如表3所示。

根据机械设备维修中的实际工作任务及工作流程,结合高级工和技师层次人员的职业能力需求,我们组织实践专家和专业教师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分析机械设备维修工高级工和技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进行职业行动能力疏理,将实际工作任务归纳整理成典型工作任务,以此作为机械设备维修专业课程建设的来源。访谈会上,我们对机械设备维修工作任务进行总结,通过集体研讨,提炼出该职业领域需要培训的典型工作任务,形成了11个典型工作任务。11个典型工作任务分别转化为11门高级工和技师高技能人才培训课程。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的难度和范围,结合高级工和技师两个层次的工作难度及工作范围,结合机械设备维修高级工及技师鉴定标准,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类归档,提炼出6个典型工作任务属于高级工层次,5个典型工作任务属于技师层次。再由专家与专业教师组成小组,分小组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对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从工作过程、工作岗位、工作对象、工具与器材、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对工作及工作对象的要求、综合性问题等要点进行分析归纳,归纳出学习领域。经过小组讨论,明确了各典型工作任务的基本内容,最后就整个研讨会过程和内容听取会议代表反馈意见,总结得出11个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实践专家访谈会的成果,分析成果的实际价值。随后,进一步召集较高层次的企业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与实践专家、专业教师一起详细描述每个典型工作任务,包括工作对象,工具、材料、设备及资料,工作方法,劳动组织方式,工作要求等。在较高层次的企业技术专家、管理人员、实践专家的指导下,结合高技能人才培训目标,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体化课程。通常情况下,典型工作任务与一体化课程一一对应,形成高级工和技师两个层次高技能人才培训课程体系。

(四)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具体学习任务

在企业技术专家、管理人员、实践专家的协助下,具体分析每一门一体化课程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途径,完成每一门一体化课程的描述。对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从工作过程、工作岗位、工作对象、工具和工作方法、工作组织、对工作及技术的要求、综合性问题等要点进行分析归纳,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基本内容。具体内容包括完成机械设备维修任务的工作过程、提供的服务有哪些、服务对象是谁、怎样获得资料、怎样交付、工作岗位的名称及简单描述、环境条件如何等方面。

在企业实践专家的指导下,结合地区区域发展特征及学校师资、场地、设备的实际情况,设计开发可执行的学习任务。原则上,每一门一体化课程可对应设计开发若干个学习任务,若干学习任务的学习目标总和大于或等于该门一体化课程的学习目标。并且学习任务由易到难排列,高级工层次可以设计数量较多的引导性较强的学习任务,技师层次可以设计数量较少的综合性和开放性较强的学习任务。同时,每一门课程中的学习任务都设计了灵活选择的学习任务,主要考虑到不同企业对培训的需求有差异,这样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培训需求增加或替换与企业实际紧密相关的学习任务。

(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学习任务活动环节

针对每一个学习任务,具体分析其对应的一体化课程描述,根据该门一体化课程学习目标及工作与学习内容,完成学习任务设计方案,确定每一个学习活动环节。在设计学习任务时,既有按照国家技能鉴定标准设置的必修学习任务,也有选修学习任务。选修学习任务采取受训人员自愿选取的原则,可以学习选修任务,也可以把企业的项目或案例作为培训内容,采用一体化课程培训形式,由培训学校教师和企业共同开发、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将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态度、职业规范、职业习惯培养融入每一个培训任务中。定期更新培训内容,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的内容,将职业道德、安全意识等纳入培训内容中。

(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相应工作页

根据该机械设备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标准,对应一体化课程或某一学习任务,开发编制相应的工作页,收集整理参考教材、工具书、说明书、网络资源等学习材料,建立该课程或该学习任务的学习资源包,引领受训人员完成培训任务。

结语

“让合适的员工参加合适的培训”,有助于提高员工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基础选择培训内容,确定学习顺序。整个课程体系贯穿了职业素养培训,包括思想品行、职业道德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训。

总之,我校国家高技能培训基地建设机械设备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以服务企业培训需求为目的,以一体化课程开发规程为指导,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达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目标,符合市场和行业发展需求。培训内容与企业实际生产紧密结合,同时,选修性的学习任务为受训员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提供了空间,有助于提高员工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徐广福.教育创新课程体系的构建[J].山东教育科研,2002(4).

[2]赵景利.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讨[J].职业时空,2007(9).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张延吉.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35).

[5]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2).

机械设计培训篇4

论文关键词: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能力;课程体系

在科技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十分激烈的当今时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愈来愈成为时代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工业取得了稳定、快速的发展,同时对机械工程类专业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根据本院制定的创办“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水平较高,位居省内外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地方性、教学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素质高、基础好、知识广、能力强、有个性、会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邵阳学院机械工程类人才培养的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邵阳学院大学生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针对机械工程类创新型人才的专业特点,邵阳学院机械工程类专业探索出一条科学、完善的机械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子。本文从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创新体系等方面构建机械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使邵阳学院能培养出具备素质高、能力强、会创新的应用型高级机械工程专业人才。

一、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科学制订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对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有很大的作用。过去机械工程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过度注重基础课和专业课,而忽视了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则往往过分依赖教材,着重强调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传授。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教材往往相对滞后。对学生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注重死记硬背,拼命忙于应付考试,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少灵活性,缺少创新精神。所以,制订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时,始终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坚持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等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构建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主要是由人文素养和科学态度相结合的通识教育平台、多学科综合交叉构成宽厚的学科基础教育平台、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修养并重的课程模块所构成。

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包括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文体艺术修养知识、应用科学技术知识与基本技能等有机结合,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偏窄、知识结构单一的格局。主要课程有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式与政策、品德与法律、体育、健康教育、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演讲与口才、技术经济学、企业管理等。主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与进入社会后发展需要的通识教育知识,培养学生对时代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与政治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现代工程逐渐凸显创造性、综合性、社会性、复杂性等特征,未来工程师在“非工程”方面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工科大学生在业务素质方面要加强与民族意识、工程意识、经济意识的融合,并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身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因而,必须进行多学科综合交叉学科基础教育平台,即涵盖机、电、液知识、检测技术、控制技术、制造技术与经济管理技术的宽厚的基础课程体系。主要课程有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工艺学、计算机接口与应用、机械制造工艺、电工电子技术、热工原理、液压与气动技术、控制工程基础、工程检测技术、汽车工程学、企业管理等。旨在加强学科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兴趣、专长、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按专业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基于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修养并重的原则,对专业课程学时减少的同时,课程内容进行精炼,突出应用广、水平高、效果好的特点,对现代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热能工程、模具设计制造、汽车与内燃机、制冷与空调6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模块结构进行优化,在每个专业方向均设置特色课程和探索性课程,针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性开设部分选学课。

高素质的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不但要具备从事工业产品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协调能力。因而,构建创新系列课程模块要基于工程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结合机械工程学科发展前沿、创新理论与方法的学术前沿,着眼于整个机械系统,开设课程有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产品技术创新、现代设计方法、CaD技术、机电系统动态仿真、机械优化设计、有限元分析、机械系统创新设计、工业机器人等课程,涵盖了创造学、创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夯实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用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技术通过大量工程设计去实践,为以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构建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创新体系

实践环节是机械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单靠理论教学是不能内化成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与生产相结合,将科研活动引入教学,加强工程实训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知识来源渠道多样化,能力培养多元化。注重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的工程实践教学新体系。

实践基地已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岗位聘任及培训等制度。在此基础上,顺利实现了人事改革,通过竞聘上岗,拥有实验专职技术人员9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人;教学仪器设备852台(套),总值达901.36万元。按照工程模式进行实践基地的设计与规划,重视学生的工程能力、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按照省级示范建设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标准来进行规划和设置。整个实践基地分成三大块:动力机械实训基地、基础实训基地、动力机械创新实训基地和专业实验场地。

动力机械实训基地包括金工实习基地和动力机械拆装实训基地。机械实习工厂基地以数控设备为主,每年能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16000人次,除了承担正常的实验教学任务外,还承担数控操作的认证培训工作,学生在数控课程、数控实习的基础上通过考试可获得资质证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就业竞争力;动力机械拆装实训基地包括机械产品拆装、机电产品拆装、模具拆装、制冷设备拆装、内燃机拆装以及拆装准备间,每年可承担拆装实训教学任务达2000多人次。

动力机械基础实训基地包括工程力学模块(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模块(互换性及测量技术、金属材料热处理)、传动与控制工程模块(控制工程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传动控制、pLC等)和热工基础实验模块(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测试技术、能源与环境)。每年可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32000人次。并对实践内容进行重组,实践手段和内容体现了先进性、综合性及设计性。

动力机械创新实训基地包括机械创新模块(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工程软件实训模块(autoCaD、pro-e、UG、Cimetron等)、虚拟实验模块。以前实验要求给学生提供详细的指导书,让学生机械地去验证。这样,验证性实验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使学生的思路打不开,也造成一部分学生的依赖思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供了各种虚拟传动零件、机构及各种仿真软件,为学生自行设计和组合创新机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不向学生具体提出要求,只提出需实现的功能,学生通过各种虚拟实验机构验证创新实践成果,并通过机械工具制作出产品模型。整个实训过程学生独立做出,自己编写和总结实验报告。这种实验方式以设计为主线,注重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方案设计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实验场地包括机械工程实验模块、热能工程实验模块、车辆工程实验模块、材料成型实验模块,承担了三个机械工程类专业、六个培养方向的专业实验教学任务,每年可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11000人次。

机械设计培训篇5

关键词:工程应用;装备制造;专业群

1、专业群定位

地方工程应用型本科大多数在本世纪初由专科学校合并升格而成,主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湖南理工学院机械学院,紧密对接长三角、珠三角及长株潭的产业和行业需求建设特色品牌专业,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现代装备制造专业群面向岳阳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业的支柱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培养具有与机械装备制造业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具有较强职业发展能力、较强实践技能和技术水平,掌握相应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获得本专业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知操作、精工艺、懂技术、会管理”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在生产一线能从事机械产品生产与加工、产品的机械加工工艺制订、工艺装备设计与制造及现场生产管理及从事实用产品研发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社会需求分析

2.1职业岗位分析

据对岳阳市及周边地区26家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调查,结合岳阳市人才交流中心的数据分析,企业的岗位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同时,对我校近3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数控加工类岗位约占25%,普通加工类岗位占约17%,产品设计岗位占约10.8%,产品营销类约占12%。

从未来的岗位需求趋势看,数控加工、普通加工是首选就业岗位;具备机床维护能力、数控工艺与编程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需求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是未来预期岗位。根据以上分析,培养职业综合素质高,具备机械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职业综合能力,适合机械加工岗位群高精加工技术发展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当前发展的趋势。

2.2岗位能力分析

据对岳阳及周边地区十多家机械类中小型企业的调查,企业对员工的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机械加工设备操作与维护、工艺规程编制、生产成本管理(工时定额与材料定额计算)和车间一线生产的组织调度和管理及部分产品研发,并具有较好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调查数据显示,企业急需“知操作、精工艺、会管理、懂研发”高级技术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3、专业群现状

该专业群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新增、本部已有)、汽车服务工程(新增、本部已有)等四个专业。

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龙头,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和焊接方向),汽车服务工程为支撑的专业群格局,并以龙头专业带动专业群各专业共同发展的局面。

4、专业群建设内容

立足岳阳,面向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机械装备制造业,围绕企业机械加工过程,构建课程体系,以企业典型零部件制造过程为依据开发实训项目和工学结合课程,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双师”素质团队和“双师”结构团队为质量保障,以机械加工岗位能力要求为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校企合作,建设集教学、生产、培训、技术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室,实施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完善实训实习过程的考核与管理制度,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4.1“三对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其一,强力推进专业与企业深度对接。依托制造业“湖南创造”的优势,瞄准机械装备产业的岗位需求,与协议专业共建单位合作,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确定岗位任职要求。其二,强力推进学生与岗位深度对接,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其三,强力推进团队与项目的深度对接,组建学生学习团队、教师教学团队,实现课堂与生产现场相结合、实验实训教学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课堂工场化与工场课堂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

4.2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其一,构建基于机械加工过程的课程体系。根据就业岗位群技能分析,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构建基于机械加工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按机械加工工作过程分成六大模块:图纸分析过程、工艺分析过程、工艺方案制定过程、工装设计过程、生产组织、产品质量检验与分析处理过程。其二,核心课程建设利用二年建设时间,启动5门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工作,重点建成《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基础》、《机电传动控制》、《机械制造基础实训》、《机械CaD/Cam综合实训》等5门核心课程。

4.3“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型教学团队建设。

采用“引进、聘请、培养”等方式加速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最终建设成与企业联系紧密,规模适当、成员稳定、水平较高的专兼职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根据本专业课程教学需要,实施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计划,聘用5-8名实践经验丰富的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主要承担校内实训教学、校外贴岗实训和顶岗实习指导。

4.4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围绕本专业“专业对接企业、团队对接项目、学生对接岗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识岗学习、贴岗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需要,建立融实践教学、产品生产、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在岳阳市、长株潭、武汉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遴选3-5家企业作为生产性实训基地。

5结语

湖南理工学院机械学院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现代装备制造专业群的构建已初见成效。现拥有省级实践教学质量工程项目3个、省级校外优秀实习教学基地2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个,出版教材3部;已成为“湖南省电磁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牵头单位。近五届毕业生年均就业率99.8%,签约率89.9%。其中被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招聘录用756人,约占55%。随着专业群建设的不断完善,我校机械类专业必将为祖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尤祖明,迟强,潘明财,等.产学研用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4):108-112

[2]唐庆菊,于凤云,张文生.机械类专业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2):151-163

机械设计培训篇6

关键词:示范中心:实践教学:教育创新:规范管理

本文结合北京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创建,就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创新与建设问题进行探索,以期深化工程实践教学改革。

一、坚持学科引领的工程实践教学理念和改革思路

在高等工程教育过程中,工程训练中心作为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工程技术教育和工艺技术训练的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获取机械制造工程技术的知识,了解工程概念,提高工程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长期的教学改革实践表明,工程实践教育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环节。

北京理工大学要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有一流的公共实践教学基础平台。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始建于1999年世界银行贷款“高等教育发展项目”,并分别得到了学校“985工程”实验教学基地建设、“十五”“211工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的支持。按照我校本科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在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中,贯彻以学科建设引领的工程实践教学理念和改革思路,促进实践基地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融合,利用机械大学科的拉动,超前设计,统一规划,集中管理,资源共享,对构建现代制造技术的实践教学基地有着重要意义。

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以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和车辆工程及工业工程五个二级学科)为龙头,依托四大课群(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课群、机械设计基础课群、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课群以及工业工程专业课群),按照三大模块(工程技能基础训练模块、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制作模块和先进制造技术训练模块),本着“边建设、边运行、边发挥效益”的原则,瞄准高水平,高起点和领先目标,进行了规模化、系统化规划建设,实现公共基础、技术基础、专业基础以及专业实践“一条线”的工程训练,完成传统“金工实习”向现代工程训练全面转变。

为了适应现代化工业技术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工程训练课程的内容和训练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教学中必须对训练的内容进行精选、重组和优化,充分体现机与电结合、金属与非金属结合、技术与非技术因素结合,贯穿计算机技术应用,以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要求:在方法上按照层次从简单到复杂、从传统加工技术到先进制造技术、从按部就班训练到创新设计及制造。适当保留传统工艺方法的基本训练,让学生很好地了解和掌握材料成型、机械加工的基本工艺知识,同时增加现代加工技术和对经济、质量、市场意识的训练。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熟悉现代加工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更深刻地感受到新工艺、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合,逐步建立起大机械、大制造、大工程的意识和概念。将素质教育和大工程的思想始终贯穿在工程训练的教学中,及时掌握现代工业的特征和内容。这种在工程实践教学中,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思路,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并落实实验教学在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形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的理念和氛围,成为我校工程训练中心的风格,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

二、构建“工程训练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以工程训练为载体,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建立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型、综合性工程训练教学新模式,分阶段完成和实施工程训练,实现工程训练四年不断线。把训练内容融入为四个层面,即:《工程训练Ⅰ》――针对学生进行对制造系统和制造过程的认知性工程训练,培养学生的感性知识,为学生奠定工程知识背景:《工程训练Ⅱ》――针对学生进行工程技能基础训练,使学生学习工艺知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工程素质和创新意识和能力;《工程训练Ⅲ》――针对学生进行工程综合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训练,结合先进技术和专业教学,提供不依附于课程的现代工程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工程训练Ⅳ》――提供综合工程平台,让学生进行专题研究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

上述四个部分训练以大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综合工程素质和创新意识和能力为主线,按照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认知规律,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和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计坚持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树立“大工程教育”理念,紧紧抓住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多年的实践,形成“纵向贯穿”、“横向交融”的课程新体系。所谓纵向贯穿,即从机械工程基础技能培养方面入手,逐步进入到该领域先进技术:所谓横向交融,即体现人才培养中,各科知识的融合与贯通,以及学科专业的交叉和渗透,使被培养者成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这样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有利于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有利于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安排工程实践训练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工程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实践训练水平。

三、拓展工程训练内涵,搭建多学科工程训练实训平台,提升实训水平

学科建设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充分利用学科和学科建设技术优势,拓展工程训练内涵,搭建多学科工程训练实训平台,是建设高水平工程训练基地的有效途径,不仅使所建项目有较高的技术起点,使本科学生在工程训练中就得到高水平的装备操作、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缩短学生与现代技术的距离,提升实训水平。

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引入、集成信息技术等现代技术,改造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技术方法,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建立新型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鼓励探索的多元实验考核方法和实验教学模式,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在工程技能基础训练模块的课程改革中,主要结合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群的知识体系改革,在构建现代工业培训的基础综合硬件平台(机械制造基础工艺训练平台、材料成形工艺和新技术基础训练平台)上,

重点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系统地提供工程素质、能力培养和作风养成方面的基本训练。同时,逐步实现传统的金工实习向全面工程训练的转变。并对“机械制造基础”、“热加工工艺基础”、“机械加工工艺基础”等课程进行了改革。

在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制作模块的课程改革中,主要结合机械设计基础课群的知识体系改革,将原分散的课程整合,形成以“机械工程概论”、“几何精度设计”、“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为主线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群,建立由机械创新基础训练、机械创新设计、机械性能测试和创新产品制作组成的产品创新设计制作实验平台,从认知、创新设计、性能测试到产品制作,完成完整的创新设计与制作的工程能力培养过程。

在先进制造技术训练模块的课程改革中,主要结合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课群、工业工程专业课群的知识体系改革,在专业课程内容的调整、合并以及理顺各知识间关系基础上,打破原有课程分散实验的限制,开设“生产准备与控制”、“系统分析与仿真”、“物流工程”等跨课程、综合性(电、机械和信息处理)的实验内容,建成较为完整的先进制造技术实践知识的演示、训练和应用的教学基地。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教师讲解和技工指导相结合,基本操作与现代工程能力训练相结合,参观研究与动手实训相结合,实物教学与Cai课件虚拟实验相结合。在新增较多先进数控设备的基础上,更新学生工程训练内容。特别在数控技术实训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设工程训练远程设计微机室和多媒体教室,引入最新CaD/Cam软件,改变了过去单纯手工编程的历史,使学生不但了解和初步掌握了先进的产品设计和绘图工具,而且将机件设计、计算机绘图、修改编程、加工制造等环节连接起来,使学生对产品的生产的全过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应用远程设计、网络制造的设计理念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初步实现远程设计、网络制造的现代机械制造理念,完成金工实习向工程训练的全面转变。

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工程综合素质

高校是我国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高等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开展创新设计与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示范中心的重要任务。必须把“创新”教育思想渗透、贯穿到工程训练的全过程,并逐步得以提高。

我校以工程实训中心的软硬件条件为平台,积极组织和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一方面,在正常的实践教学计划内,专设创新活动周,组织学生按照给定的命题,如“非轮式仿生爬行机器人”、“机械式弹跳装置”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新项目设计与制作。在实践中不断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另一方面,结合各种形式的创新大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部分学生的成果参加了相关的创新设计竞赛等。

学生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独立自主地学习,不仅可以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

五、先进的运行机制和规范管理是工程训练中心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

依据学校学科的特点,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建设面向多学科、多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心。我校工程训练中心是校级实验室。学校对中心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投资与建设以学校管理为主,教学与日常管理以学院为主)。校实验室与设备处、教务处对中心每年的常规实验费、设备费以及工程训练等专项经费实行单列,以确保工程训练教学经费落实到位。学院由一名副院长兼任中心主任,直接分管中心的工作。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对本中心的人、财、物进行综合管理。

中心内部实现教学资源统筹安排、设备及所有资源共享。中心建立网络化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利用局域网络系统,结合数控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营造了一个使学生进行“远程设计、网络制造”理念的工程训练氛围。并形成“公共基础教育一学科基础教育一专业教育一专业学科”一条线的知识结构。同时,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管理机制,创造学生自主实验、个性化学习的实验环境,建立实验教学的科学评价机制,完善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引导教师积极改革创新。

工程训练实践教学过程,不仅通过加强基本技能和工程能力训练来提高工程素质,而工程环境及非技术因素对人才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以“科学、创新、艺术”为主题,打造中心环境,建立并营造具有人性化、智能化的人文环境、学习环境、实践环境以及可管、可控、可预防、可应急的安全管理环境。在建设中全面更新实验台、工具柜,建立工具站,设置实训区、实验室标识牌,划出安全通道等,使学生进入实训区,就能强烈感受到浓郁的学习氛围,清洁明亮的环境,加上排列有序的机床,展现了现代企业厂房的风貌,一扫过去实习环境脏、乱、差的状态。这些都无不给学生们一种新的感受,也得到各高校同仁的充分肯定和赞赏。

学校重视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高水平教师投入实验教学工作。建设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教学、科研、技术兼容,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团队。形成一支由学术带头人或高水平教授负责,热爱实验教学,教育理念先进,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实验技术,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队伍。

机械设计培训篇7

关键词: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目标;课程地位;课程设计理念;课程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28-02

一、引言

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传统教学模式表现为教学过程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完整性,缺乏学习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这种学术型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适应高职高专教育对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了实现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建设《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省级精品课过程中,认真分析工程机械维修企业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和工作评价,按照教学规律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教学评价的改革,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未来工作所必须的综合职业能力。《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省级精品课程具有自己的特色,并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应用性专业人才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课程目标及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培养目标面向工程机械后市场生产一线,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从事工程机械维修、检测、使用、维护保养和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从工程机械维修职业岗位所需求的能力结构及人才规格定位,本课程与《工程机械底盘构造与维修》、《工程机械电器与设备构造与维修》、《工程机械综合故障诊断与维修》等课程构成了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18个学习领域的专业核心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工程机械修理工职业所必需的工程机械发动机维修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在理论上进行分析,在实践上具有发动机故障诊断、排除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

具体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1)能说出工程机械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能进行发动机的日常维护。

(3)能熟练使用修理工具和维修设备。

(4)能对发动机主要零部件进行检修。

(5)能对发动机的常见故障进行诊断、排除。

三、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由学校骨干教师与企业一线维修工、技术专家合作,通过对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分析,选取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模式,建设教学环境,组织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评价。并通过以下具体步骤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

(1)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以行业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按照分析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过程;整合工作任务,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确定能力要求,突出关键能力的步骤选取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现职业性。

(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以行业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为依据,按照制定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情境;制定课程标准,开发校本教材;组织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评价的步骤实施教学过程,体现实践性。

(3)与行业企业合作,利用行业企业各种资源,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建设,通过培养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能力;建设实训条件,构建教学模式;实施课程评价,不断改进课程,充分体现课程的开放性。

四、课程的特色

特色之一:调整传统课程体系的教学顺序。遵循“多实践、早实践、三年实践不断线”的原则,在第一学期就开设发动机整周拆装实训、将其作为学生三年在校学习的基础课程。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课时,是带着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的问题去听课,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特色之二:借鉴行业、企业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分析职业岗位及职业标准,融入企业技术服务资格标准,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综合能力,形成职业行动领域。通过对知识和能力的结构和重构,实现职业行动领域向专业学习领域的转换,制定出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课程标准。

特色之三: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本课程依托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建立的两个订单班“常林班”和“沃尔沃班”,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订单培养。学生合作企业录用为“订单班学员”后,按照合作企业的要求进行“集中培训”或“循环交替培训”。订单班的教学计划、人数、培训时间和培训方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聘请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实施。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引入合作企业的培训课程体系,培训教师分别由学院教师和企业的技术及管理人员担任,参与订单班教学的学院教师需要经过企业的技术培训并取得培训讲师证书。企业为订单班提供教学培训资料、文件,教学设备和教学用车,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贯穿于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的全过程。培训结束后,订单班学员优先到合作企业直接就业,实现零距离上岗。

特色之四:依托于企业“订单”合作资源优势,学习最新职教理念——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系列教学文件。本专业技能核心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现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的对接。专业学习领域的实施过程由教学课件、实训指导书、理论试题库、实操考核标准、学习工作页等相关教学文件和实训设备来实现,以达到锻炼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特色之五:实施了“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实施“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边讲边练、边学边练,做中学、学中做,经过“工作任务—学习任务—学习单元—教学模块”的学习,使整个教学过程贯穿“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特色之六:实施“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选取典型的企业工作任务,按照工程机械各总成拆装检测或故障诊断流程设计教学模式和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精选维修行业典型案例,有机地将相关知识点融合到课程中,让学生在案例中深入地了解各系统的原理,并能通过系统地分析和元件检测寻出故障源,提高自己的维修能力,调动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各种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特色之七:参照工作评价制定教学评价——实施面向过程的教学质量考核。本课程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笔试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为了体现“教学练做”一体化的原则,考核方案中加大了过程考核的比重,具体比例是:过程考核占60%,期末笔试40%,具体如表1所示:

参考文献:

[1]史雷鸣、杜艳霞.发动机工作站式教学改革与再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1,(7).

[2]赵国柱、姚静.“发动机构造与原理”课程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4).

[3]邓君香,廖向红,军.基于行业标准的《CFm56发动机》课程开发[J].机械职业教育,2011,(6).

[4]张新文,王丽娟.《发动机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学之友,2009,(3).

机械设计培训篇8

(一)构建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能实现“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工程机械专业教师团队对工程机械职业考试标准和香港职业训练局职业能力标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典型跨国企业VoLVo建筑设备、小松、美国卡特匹勒公司的培训体系,对工程机械职业领域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进行了调查,对工程机械维护、检测、图诊断、修理及专项技术服务等工作过程任务进行了分析。校企合作多方共同制定“工程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招生到就业及再培训提高企业全过程参与。建立有利于“校企合作,2+1小型订单式”人才培养、面向工程机械维修生产任务、具有“基本、综合、特色”的技能教育平台,能实现“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在平台培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企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实现顶岗实习预就业“2+1小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能够胜任企业工程机械维护、检测、诊断、修理、营销及机械化施工等工作任务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迁移能力、满足企业特色需求的工程机械维修高技能专门人才。工程机械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流程如图2所示。课程体系包括国家规定的文化素质教育课和专业课两大类,面向工程机械维修生产任务,实现毕业证和高级维修职业资格证的双证融通,满足工程机械维修相关技术领域的职业岗位要求,形成“行业工作任务课程模块为平台,订单企业特色需求为方向,双证融通,校企三阶段工学交替”的特色。

(二)建立对接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结构课程体系按照职业能力发展的逻辑关系组合为基本技能平台课程、综合技能平台课程和特色技能平台课程,将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关键能力)同时也是工程机械维修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和知识要求嵌入课程内容。课程的安排顺应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进程,实现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各平台课程内容界定如下:基本技能平台课程“基本技能”指学生学习工程机械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接受基本技能训练,掌握工程机械结构、原理和维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达到工程机械维修中级工的水平,并取得工程机械维修中级工证书。综合技能平台课程“综合技能”指在基本技能平台课程基础上,培养学生具有工程机械技术综合应用、维修诊断能力、机械化施工管理能力,达到工程机械维修高级工的水平,部分学生取得工程机械维修高级工证书。特色技能平台课程“特色技能”是指经过“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后,根据“2+1小型订单式”培养方向,学生接受2~3项校企合作品牌企业特有专项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对接就业岗位。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形成是一条平台化、进阶式的路线。各平台课程模块围绕“基本、综合、特色”的各平台专业核心技能进行设置,学生经过大学期间的学习和训练,具备“零距离”就业的职业能力。

二、专业教学内容改革

(一)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发性为了工程机械专业课程更加符合工程机械维修企业及公路机械化施工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发性,坚持与企业进行紧密合作,制定融入了合作企业产品技术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库,实施三阶段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实践;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开发和课程实训环节的教学实施等方面得到了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挂牌的校外实训基地和签订订单人才培养的用人单位每年都派出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参与课程教学过程,对课程的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得专业课程得以不断完善和优化。

(二)按“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案例导入,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工程机械专业课程体系中依据岗位任务和能力的分析,参照课程与工作任务的关系将专业课程分为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任务导向课程、项目导向课程、拓展性学科课程四类。参照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能力模块库,通过分析典型的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构建仿真与真实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职业氛围中通过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务来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通过分析工程机械行业企业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工作评价,按照教学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教学过程评价,使学生能够获得未来发展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以专业课“工程机械液压系统诊断与检修”(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为例,课程构建与设计流程框图如图3所示。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实施课程内容的改革包含内容的选择和序化两个基本要素。专业教学团队对企业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及素质方面的要求进行深入研究,加深对职业标准和行业最新发展信息的了解;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及认知规律,对原课程体系学习领域中内容进行了“解构分析和重构整合”以确定课程学习任务;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参照专业领域职业岗位任职要求选取课程教学内容,制定了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参照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设置学习情境和教学单元;依据课程设计、课程标准制定的学习目标,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构建课程内容。课程以学习情境(项目任务)为单元进行学习。每个学习情境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借助虚拟教学软件、仿真教学台架,实行一体化教学。同时根据认知规律,课程教学情境的选取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单项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

三、专业教学改革的保证措施

(一)建设品牌企业区域能力发展基地,完善三方校企合作机制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有赖于良好的实习、实训环境,专业技能的训练需要有足够的设备来支持。由于工程机械设备昂贵,职业院校工程机械专业教学设备普遍落后且难于及时更新,技术与市场脱节,难以保障具有真实工作情境的实训条件。为了营造真实的实训环境,应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资金和技术力量,促进专业实训设备与新技术同步发展。按多方共同建设、资源共享的原则,我院引入VoLVo建筑设备及其产品商,与工程机械专业共同建立了区域职业能力发展基地。区域职业能力发展基地将企业技术培训中心、客户技术服务基地与学院专业实训基地融为一体,具备区域员工培训中心、学生实训基地、科研合作基地、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等功能,实现了校企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职业能力发展基地围绕“发展基地共建、运营共管、培训教师互聘、员工培训共担、‘订单’学生共育、社会服务共享”的三方校企合作新模式,构建了相关的校企合作机制和制度。

机械设计培训篇9

关键词:机械设计;教学方法;自考通过率

前言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高专数控、汽车、模具等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能直接用于生产的设计性和应用性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在于传授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高等职业教育以应用性人才为培养目标,所以更应注重于本课程的设计性、实用性。即学生实际机械设计能力的培养。

1.教学内容以“够用”为原则,将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高等职业教育《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内容,要贯彻“够用”的原则。当然对自考生,首先满足自学考试教学大纲的要求,并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将来的工作实践奠定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要突出机械设计主题,培养学生从事实际设计的能力和意识。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1.1 删减过深的、不必要的理论推导和证明,以及重复、过时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强调的是应用性,其毕业生所从业的岗位,决定了他们没有必要对计算公式、定理、方法等的采龙去脉像高等学历教育培养研究型人才那样搞得清清楚楚,而应注重于如何运用这些公式、定理、方法等来解决实际设计问题。因此,对一些过深的、不必要的理论推导、证明都应予以删除,以便学生集中精力掌握这些公式,定理、方法的实际应用,解决实际设计问题。

1.2完善机械设计所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增加基本设计方法和实践性内容,机械设计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紧密结合工程实际且多样化的设计方法,是培养机械设计能力的根本保证,也是实施终身教育、发展和创造的基础。

1.3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由于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所安排的课程和教学要求也不同,因此《机械设计基础》应根据本专业专业课的学习要求,本专业毕业生从业岗位的要求和本专业学生终身教育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可将与其相关的工程力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教学内容与本课程进行整合。

2.教学方法以通过自考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机械设计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原刚

自考生有自考通过率的问题,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本课程的性质都决定了《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机械设计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总出发点和总归宿。

2.1讲清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类型、结构、特点、工作原理、材料、标准、载荷分析、应力状态分析、失效形式分析、计算准则分析、参数选择原则等,不但是形成实际机械设计技能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其中也包含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推理能力、观察和想象能力、理解和记忆能力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学生发展和创新知识的基础,甚至终身受用。所以,在教学中要遵循由简到难,由表及里的方法,讲解清楚,力求切实掌握。为使效果更佳,应充分利用教具、实物、挂图、多媒体课件等讲解分析。

2.2加强技能训练,培养机械设计能力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技能训练,达到掌握机械设计方法的目的。

(1)综合运用工程力学、机械制图、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等相关课程所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联系生产实际和机械的具体工作条件,解决机械设计问题。

(2)根据实际机械的工作条件进行工作原理分析、设计、载荷的性质及大小分析计算,应力状态和性质分析、失效形式分析、计算准则分析、材料及热处理选择分析。

(3)正确理解公式、系数的使用条件和应用范围

运用各种经验数据、经验公式、半经验公式和理论计算公式进行设计计算。

(4)教会学生使用各种标准、规范、图表和手册。

2.3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教学内容处理可将每次讲课内容分为精讲、一般介绍和自学内容。

(2)教学方法的运用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如:①讲授、启发,自学法,②设题、自学、启示法;③串联、分析比较、归纳法等。

(3)改革教学思想、鼓励多向思维不要把学生的思想方法限定在教材的狭窄范围内,也不要用教师的思想方法统一学生。

3.培养双师型教师并提高教师的工程素质

专业课程教学关键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有些教师没有机会参加真正的机械工程设计,所得到的机械设计知识也是从书本到书本,因此,实践经验相对不足,工程意识相对单薄,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做到举一反三,课堂教学显得死板而不活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加强工程实训中心和机械设计实验室的建设,青年教师要充分利用实训中心和实验室的人才和资源,并利用假期深入企业或参加培训以提高其自身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工程素质。

4.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大力加强实训教学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课程体系的调整,《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时数越来越少,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机械设计学科的发展,需要向学生讲授的内容却越来越多。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同时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教师要精选教学内容,讲授时突出重点、难点,尽量缩短教师课堂讲授与板书的时间,充分利用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的多种教学手段,大力加强实训教学改革。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利用实物和模型在课堂上给学生演示,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从教育心理学来讲,在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能不失时机地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表现力,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可以使学生从原来的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讲间歇运动机构,学生对其工作原理较难理解,我们利用模型演示,讲到轴系零件时,适时地给学生在大屏幕上展示轴,键和轴上零件(比如齿轮)配合的动画,利用现代教育煤体的强大表现力,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播放录像使学生对各种机构和零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在各种机械中的实际应用有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入多媒体教学,特别是电脑动画可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课堂上不易讲清楚的机构工作原理等,使课堂教学更生动、直观。并且节省了教师的板书时间,通过使用挂图、投影胶片等可省去绝大部分黑板上画图的时间。不但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还可以向学生传达更多的相关知识和信息,教学效果与质量都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机械设计培训篇10

关键词:技术学校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机械技工人才一直十分匮乏,这其中一方面由于技工从业人员数量相对偏少,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学校培训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随着机械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机械技工的要求也变得更高。作为培养技工人才的学校来说,我们有必要对我们当前的实训方式进行反思,做好专业技能的培训,迎合企业需求。

一、目前技校机械类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机械类教学课程体制陈旧

目前技术学校的机械工程课程,使用的是旧的课程体系,采用“2+L”模式,也就是技校学生需要两年专业知识学习,完成专业课程后,在第三年会有一段时间进入企业实习。通常情况下,这样旧的系统培训课程无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操作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由于前两年学生在学校学习只知道对知识的认同,缺乏经验,而教师只是对学生的基本设计能力实施教学,且方法单一,没有创新,教学的模式并非灵活多样。通过半年左右的实习,学生往往只在企业里了解一些理论知识,企业里的老员工基本上无专业技能,不能严格地传授专业技术,实习生对机械工程类复杂的原理研究不透彻,日后的工作面临巨大的困难,后期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实际的机械操作。

(二)对机械类专业实训教学缺乏重视

长期以来,我国的技工学校一直从事专业技术的教学,机械类一直受到各学校的重视,但是忽略了实践教学和实习的重要性。甚至存在部分的技术学校或组织,没有任何国家或社会资金支持,缺乏硬件设施,对学生培训不到位,更别提有机械相关的实践教学课程和相应的硬件设施,教师教学过程只能讲理论知识,难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等专业技能,从而导致学生缺少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社会不断地变化要求人才的能力同样要适应社会发展,达到所需的标准。大多数机械教学仍然延续着传统教学模式,专业教师照本宣科,按照教科理论进行依次教学,这样,学生的学习不能满足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渴望,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同时,那些相对复杂的机械类知识,教学理论内容单调,学生缺乏培训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对机械的知识只能停留在理论,抽象的知识难以理解消化。

二、如何进行技校机械类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研究

(一)以职业资格为标准,规范实训教学过程

严格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内容和要求进行评估,同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教学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摸索,确保培训的有效性。教师要清晰标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标准应该是被理解和消化的。同时,在行业中专业能力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科学地进行训练,操作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训练过程开始教师应该进行操作示范,使用分节示范、模型分段、重点动作示范、表演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取得较好的效果。

培训初期,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操作来解释抽象的理论,并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为其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示范操作的同时,结合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努力做出正确的步骤,语言生动,这将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边学边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理论知识,更容易转化为实践。

(二)明确实训项目,做好实训准备工作

培训工作是提高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培训是有效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在开学初,按照国家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培训专业教师,培训机械类教学课程的要求,学校通过制定培训计划,将培训分成多种培训项目(包括培训内容、目标、时间、设备操作、学生团体等),并研究形成一个良好的培训计划,批准后方可实施,按计划开展项目,一步一步实施,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实践训练。每次上课前,教师必须根据培训教案编写培训计划,可以通过讨论后并进行集体备课。同时,培训前要充分准备培训材料、工具、量具、夹具等,满足课程实践的要求,检查机器的完好性和安全性。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准备统一的服装和鞋等。如缝纫培训,应提前准备好护目镜。

培训前,教师要对接受培训的学生进行动员,宣布本次培训任务和目标,使学生理解培训的目的和相关的培训内容,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地进行培训,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机械工程培训主要的工作包括钳工、普通车床、数控铣床、焊接等,为学生从事各种专业打下基础,同时个别工种就业教育、安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开展教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训练过程中不能出现安全事故,尤其是不能发生人身安全问题,应尽量避免设备损坏和其他重大事故的发生。

(三)积极营造企业氛围,让学生与企业“零距离”

要想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学校必须创建一个真实的生产环境。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工程培训中心的管理,引进企业先进管理模式,建立生产和教学的双重功能。同时向学生渗透工厂企业的文化,营造有企业工厂的氛围,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敬业的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总结

当前技工人才十分匮乏,作为技校机械专业来说,要抓住这个机会,创造实训条件,提高实训质量,努力培养出符合当前企业生产所需要的人才。作为教师,也要努力探索,多实践、多考察,要明确当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要常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掌握这些技能,相信只有这样,我们的实训教学工作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果,我们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技工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复华.技工学校机械教学教法新探[J].中国校外教育:技校教育,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