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竞赛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2:25

学校体育竞赛的意义篇1

摘要各个高校对校内体育竞赛活动相对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没有充分的展现出体育竞赛的价值,学生参与的兴趣都很高,但是实际参赛的人数都很少,没有完全落实阳光体育活动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高校管理人员要明确体育竞赛的教育意义,合理的安排经费,加强校、商合作。本文将对“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高校校内体育竞赛现状及对策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高校校内体育竞赛现状对策

在2007年5月30日我国亿万学生在这一时刻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仪式,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明确了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和突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这一活动的开展也对高校体育的发展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体育竞赛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和体育意识,向大学生传授专业的体育知识,丰富学生们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大学生能够培养健康的体质,目前高校的校内体育竞赛的娱乐性、健身性、教育性都没有完全的体现出来,这也影响了阳光体育运动提出的学生每天坚持锻炼一个小时,并每一位学生要掌握两项基本技能的目标。

一、“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高校校内体育竞赛现状

(一)大学生对校内体育竞赛的认知现状

通过对当地不同类型的高校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大学神对体育竞赛并没有整体上的了解,甚至有50%的学生对这个概念还是模糊的状态。学生一般只是知道省级大学生运动会、学校的运动会,但是都无法准确的说出这些竞赛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所以说校内体育竞赛只是单一的通过学校运动会这种传统的形式在发挥作用,一些其它形式的体育竞赛项目还需要进一步的落实完善。在调查中还发现所有学生都认为校内体育能够强健身体,加强自己的健身意识,而有较多的男生想利用体育竞赛的平台获得很多人际交往的体验和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由此看出高校的男生比女生要重视高校校内体育竞赛的功能性和教育性。

(二)老师和学校管理者对校内体育竞赛的认识现状

高校的老师和管理者一般都能够认识到校内体育竞赛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但是还有部分的管理者不是很认同体育竞赛能够让大学生提升自己的健身意识和树立终生健身的思想。再就是高校目前的体育竞赛的管理上缺乏连续性,管理是不能脱节,不能中断的,但是现在一些高校都是依靠行政命令临时的进行管理,在管理工作上也没有及时的反馈,在任务的完成上都是仅限于书面表达上,没有在实际中贯彻落实,这也使得高校校内体育竞技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

(三)大学生参与体育竞技的现状

很多学生都愿意参与到活动中,但是参与的意愿和实际行动时存在矛盾的。高校一般都是每年两次田径运动会,一般很少组织其他的运动项目。学生们喜欢的足球、健美操、网球等学校一般都没有组织体育竞赛,而且一般参加竞赛都是代表班级和系部参加的,很少以个人的名义参加。所以目前学校组织的校内体育竞赛,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的。

二、“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高校校内体育竞赛对策

(一)首先高校的老师和管理者需要转变一些观念,对校内体育竞赛的功能力和价值意义有全新的认识,在思想上彻底的认可这种方式,促进校内体育竞赛能够结合各个高校的实际条件和教育特点进一步的得到发展。要通过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大力的做好宣传工作,让学生能够对体育竞赛有更深入的了解,加强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让学生在大学校园身心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高校校内体育竞赛在形式上要突破原来的竞赛项目的限制,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心特点,开展丰富多彩有不失趣味性的、健身性和娱乐性的竞赛活动。学校组织的竞赛不能只是田径运动会和一些篮球比赛,该可以普遍受到学生喜爱的足球比赛、健美操比赛等,创造一些科学有效的大众化竞赛项目。

(三)可以尝试着将校内体育竞赛和体育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日常的体育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讲解一些和体育竞赛有关的方法、技巧,以及以体育竞赛的形式组织一些体育活动,让体育教学能够为校内体育竞赛起到服务作用。

(四)加大体育竞赛的拨款力度,重视校内体育竞赛的市场化运行,学校的社团和运动体育协会要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可以让学校周围的商业团体获得竞赛的冠名权,然后在比赛场地入驻,学校和商业团体相互合作,创建浓厚的体育竞赛氛围。以"阳光体育工程!的实施为契机,以同一地市的高校联合,在学校和学校之间构建内容丰富的"阳光体育联赛!活动。

三、结束语

高校校内体育竞赛能够有效的加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感受到乐趣和价值,高校要突破传统的竞赛模式,不能每年的校内体育竞赛内容都是一层不变的,要结合学生的自身兴趣爱好,发展学生喜爱的竞赛内容,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将体育竞赛作为一个平台,传播体育文化,展现学生的风采,丰富学生的校园精神生活。

本文为塔里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从‘健康第一’的角度出发,关于塔里木大学大学生球类竞赛实施‘联赛制’的可行性研究,研究成果。批准号:tDSKZD1306。

参考文献:

学校体育竞赛的意义篇2

关键词:初中体育;创新;教学;方法

一、体育课要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

《全民健身计划》是我国社会体育指导性的纲要,要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重视体育学习与锻炼,或者在步入社会以后也能积极地参与锻炼,增强其体育意识,以提高其身体素质,对于民族的富强、国家的发展可谓意义重大。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不能仅限于对学校体育的教学,而且要注重对课外体育的整合,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学习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更多的学习乐趣,培养其体育锻炼的意识,增强体育科目的趣味性、实用性、娱乐性。比如某段时间,学生别流行跳皮筋,不光是女生参加,很多男生也组织了自己的“队伍”,在课下进行比赛,甚至在体育课堂的休息时间,也拿出来玩,刚开始的时候我认为这是一种违反课堂规定、不认真学习的行为,应该予以批评改正,但后来一想,其实这也是一种体育锻炼的好方法。为什么学生宁愿玩橡皮筋都不愿意学习现在的体育课程?肯定是课程的安排吸引力不够,或者教师的指导不够到位,或者在学生看来,橡皮筋是一种他们更容易接受的体育学习、锻炼的方法,所以我就积极引导他们进行学习,同时对相关的规则进行改动、完善,老师都参与到游戏中来了,这更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全班的学生都加入了进来。我在指导他们进行完善的同时,把一些体育锻炼方面的技巧、知识教给他们,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果然好了很多。

二、体育考核要与学校竞赛相结合

在大部分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学校运动会,但是运动会并不是“全民的运动”,只是每个班级选出来的一些“精英”进行的比赛,大部分学生只是在一旁玩耍,并没有参与到竞赛中去,这就导致了教学时间的浪费以及资源的浪费。在笔者看来,要想使学校的体育竞赛切实收到成效,就应该把体育竞赛与日常的体育考核相结合,例如,参与学校竞赛的学生可以在体育考核中获得额外的加分,以这样的方式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竞赛中,不仅能活跃竞赛的氛围,让更多学生加入到竞赛中,还能让他们体会到多的体育竞赛精神,这对他们日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在进行比赛的时候,对他们的一些学习技巧的锻炼、切身体会也十分重要,通过比赛,能让他们更好地掌握之前的学习方法以及相应的操作技能,让他们在紧张而愉悦的竞争氛围内完成锻炼任务。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学校的体育竞赛也应该有趣味性与健身性,否则也难以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加上相关规定的约束,甚至会收到与初衷相反的效果,难以实现终身体育与生活体育的宗旨。所以竞赛的组织者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层次、能力范围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季节环境,同时也要富手创新地开展一些新的运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锻炼,也让竞赛能够完美地进行。实践证明:科学、简便、有趣的健身性竞赛项目,由于广大学生力所能及,能够满足他们丰富课余生活,锻炼身体及自我表现的需要,因而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对体育活动持久的兴趣,吸引他们更广泛的参与,更易达到学校体育的目的。

三、学校体育竞赛要与卫生保健相结合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丰富体育知识,修身养性,传播体育和运动文化,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和提高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及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等多种功能。向学生进行体育基础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教育,是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之一,现行的学校体育竞赛完全没有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就是很好的宣传机会也没有加以利用。

实施素质教育应强调让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均有发展,具有个性特长,在共同的活动中可以不断了解自己,评价自己,提高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在快乐中锻炼身体,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所以,学校应大力推广体育教学,尤其是义务教育中,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在体质锻炼的黄金时期,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体育竞赛的意义篇3

中小学法制教育活动的加强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校的法定责任。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司法部和全国普法办联合制定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和《全省教育系统开展普法和依法治教工作第五个五年规划》,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大力推进“法律进校园”工作,省教育厅决定举办“全省中小学法制教育征文竞赛活动”。

一、竞赛的主题和内容

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树立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的理念,提高分辨是非和学法守法用法的能力。参赛文章体裁不限,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一是学校根据《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和全省教育系统“五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主要做法、典型经验及主要成效;二是思想品德课教师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经验体会或教案;三是班主任教师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经验体会或教案;四是语文、历史、地理、生物、体育等相关学科教师在本学科教学中挖掘法制内容、渗透法制教育,对学生进行法治文明、公平正义、恪守规则等方面教育的经验体会或教案;五是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心得体会,特别是学校组织观看省教育厅配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卫生教育专题资源》、《呵护——未成年人伤害事故处理与预防》、《小小律师》等专题教育教学光盘后的心得体会。

二、参赛对象

全省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班主任、学生(小学三年级以上)。

三、竞赛活动的组织机构

本次活动由省教育厅领导及厅有关处室、各市(州、地)教育局主要负责同志组成组委会。组委会下设征文竞赛活动办公室,设立在贵州教育报刊社。各市(州、地)、县(市、区)教育局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征文竞赛活动组织领导工作。

四、竞赛活动的程序

竞赛于10月30日启动,至20xx年7月30日截止。

(一)初赛阶段(10月30日至20xx年5月30日)

1、各学校根据本通知确定的竞赛内容,组织本校师生开展本校法制教育征文竞赛活动,并按时间要求将本校优秀文章报送县(市、区)教育局征文竞赛领导小组;县(市、区)教育局征文竞赛领导小组经遴选将本县优秀文章报送市(州、地)教育局征文竞赛领导小组;

2、市(州、地)教育局征文竞赛领导小组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对本地区参赛征文进行复审,并于20xx年6月15日前报省征文竞赛活动办公室。

各市(州、地)限报优秀征文90篇。

(二)复赛阶段(20xx年6月15日至20xx年7月10日)

1、省征文竞赛活动办公室组织专家对各市(州、地)上报的征文进行公平、公正的评选。评选出的优秀文章提交省组委会审定。

2、经省组委会审定的评选结果在《贵州教育报》、《贵州教育》、《初中生辅导》等报刊上公布,并选登部分优秀作品。

3、评选结束后由省组委会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

征文初赛、复赛阶段,省教育厅《贵州教育报》、《贵州教育》、《初中生辅导》及团省委《少年时代报》、贵州师范学院《希望》、《贵州师范学院报》等报刊上均设置“中小学法制教育征文竞赛专栏”,各学校及其教师、学生可自由投稿。其中,《少年时代报》负责接受小学生的投稿,其他报刊负责接受学校、教师和初中以上学生的投稿。

竞赛活动结束后,获奖作品和优秀文章将汇编成集,交由出版社公开出版。成书后,免费赠送各地中小学。

六、竞赛活动的奖项

本次大赛分学校组、教师组、小学生组、初中生组、高中生组,并分别设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0名、优秀奖若干名,同时设优秀组织奖3名,由省教育厅颁发证书及奖金。

七、相关事宜

(一)各市(州、地)教育局征文竞赛活动领导小组名单,于**月20日前报送省征文竞赛办公室。

(二)各市(州、地)、县(市、区)教育局和学校要从“五五”普法年度经费中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鼓励各市(州、地)、县(市、区)教育局比照省的做法,设立相应奖项,对本地评选出来的优秀征文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的表彰奖励。

学校体育竞赛的意义篇4

关键词:技能竞赛;高职教学;意义;实践研究

职业教育在现在的教育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并且职业技能竞赛受到的关注也日益凸显,真正实现了“普通教育培养理论人才,职业教育培养实践人才”的理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各个层次人才的素质,是促进我国快速发展和提升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分析职业技能竞赛对高职教学改革的意义以及在实践创新中的作用。

一、职业技能竞赛能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反思

职业技能竞赛是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以群众性为主体、结合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竞赛活动。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学设备、教学方式上与实际的生产生活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重传统理论、轻实际操作的教学模式依旧是现阶段高职教学中的很大缺陷。一般的动手实践课程是被安排在理论课之后的,但是这就造成了理论课将时间占满的现象,实践课程大大减少,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而职业技能大赛促进了高职教学的改革,并且将学生实践能力与理论脱节的地方有机地“缝合”,引发了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力,并且为高职师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使得学校平常很少见的学习交流活动得以增多。通过技能竞赛,能让学生更好地查漏补缺,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开阔了眼界,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二、职业技能竞赛能促进教学目的明确化

在职业技能竞赛中,不管是中级组还是高级组,其参赛队伍大多是学生,但是主要评委或者旁观者会有很多的企业管理者和行业专家,他们会对技能竞赛的过程和结果给予关注。职业技能竞赛不只是简单的书本重复,也不只是工具或者软件的简单运用。竞赛关心的是选手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和把握、操作技能的灵活运用、创新思维的开发程度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职业技能竞赛促进了教学中创新性、操作性、实用性的改革。

三、职业技能竞赛能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合作

一般情况下,学校实习生产设备只是对工厂实际工作环境的模拟或者是压缩,没有起到真正地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工作的目的。所以,让企业的生产车间成为职业学校真正的实习基地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需要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也可以采取定点培养的方式进行教学,为企业输送人才打下基础。职业技能大赛,也可以是学校和企业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促进对口企业和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定期为企业输送所需要的人才,并且为学生开辟“保证就业”的健康通道,这是一个三向互利的过程。

四、职业技能竞赛能促进学校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兴趣爱好所在,职业技能竞赛能推动大众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别差异。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可以促进学校对实践操作课程的关注,展开针对性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优势的不同,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让学生学有所长,提升毕业之后的就业竞争力。

职业技能竞赛还可以很好地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让教师和学生都更加重视课堂理论与实践生产、工作结合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五、职业技能竞赛能促进高职院校对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不同,它们是为社会输送大量的技术型和操作型人才。在职业竞赛的引导下,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市场的导向作用,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改进学校的教学措施。通过职业技能竞赛,高职教学会更加注重教师的实践水平,也更加注重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接轨,不仅能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能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总之,在高职教学中,可以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激发学生、教师对知识运用的兴趣,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职业技能竞赛倡导学校打造专业的教师队伍,实行校企合作模式,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强调高职教学服务社会的意识,从学生、学校、社会这三个方面,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稳定发展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戴晓云.职业技能竞赛对培养高职生职业素质的意义与实践研究[J].高等教育,2011,(15).

[2]陈本炎.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

学校体育竞赛的意义篇5

【关键词】学科竞赛高校学风创新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广西本科高校学生学风综合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JGa235)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05-01

学科竞赛嵌入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过程中,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中独特的育人作用,将对高校学科专业品牌的建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大学生学科竞赛开展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学科竞赛是集中展示学科前沿动态、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也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系统掌握理解、实践应用的过程。通过理顺高校学科竞赛的管理体制,激发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对地方高校人才模式创新具有引领作用。高校应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遵循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重视大学生学科竞赛的组织、培训和参赛等环节,在人才培养中贯彻实现学生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成长体系,将学生培养成基础强、宽口径、重实践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2.有利于优良学风和校园文化的构建

目前学科竞赛类型中团体参赛项目多于个人参赛项目,学生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可以通过指导教师的学术指导、朋辈的示范影响,提高注重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意识,增强团队学习和合作意识。无疑,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人数和频度的增加,会在学生中营造良好的学风。而竞赛文化氛围的浓厚,也会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成为新一轮学风建设的助推器。

3.有利于教师教育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学科竞赛要求基础性与创新性兼顾、理论性与实践性兼顾,这就“倒逼”教师不能采取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取教育教学方面的革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学习理解,深刻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意义,自觉通过自身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育素养的提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学校层面应整合实验室、仿真室、创新实践基地等资源,为教育教学提供实践平台;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学科竞赛的前沿动态,通过专业设计、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形式,做好学科竞赛的演练。

二、当前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发展特点

1.学科竞赛种类日益多样,呈现学科交叉的趋势

大学生传统学科竞赛除了大学生英语竞赛、数学建模比赛等外,作为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比赛自1999年举办以来得到高校和广大学子的认可,作品涉及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科技发明。目前诸如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结构设计竞赛、广告艺术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影响力和辐射面也很大。

2.学科竞赛内容综合化,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

学科竞赛中学科交叉、交融日趋明显,紧贴时展,紧扣社会热点,考察大学生综合知识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如2015年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旨在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推动赛事成果转化,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参赛项目涉及“互联网+”传统产业、“互联网+”新业态、“互联网+”公共服务、“互联网+”技术支撑平台等。项目涉及传统产业、人工智能、教育医疗等,有力引导教师、学生要关注社会发展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三、抓好学科竞赛,推进学风建设

1.整合学科竞赛资源,理顺学科竞赛管理体制

当前地方高校学科竞赛组织管理的突出问题是学科竞赛是多头管理、学科竞赛没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如很多高校还采取原有的学科竞赛的组织方式,即将组织权交由学科竞赛所依托学科,这在学科竞赛初始阶段是可行的,随着学科竞赛内容和影响力的扩大,就会出现仅凭学校中某个学科组或者学院推进学科竞赛,往往备赛、参赛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同时,假如学科竞赛涉及到多个学科就会出现无人牵头的尴尬境地。另外,很多高校没有认识到学科竞赛其实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仅仅狭隘的认识学科竞赛是学生拿奖、学校出名的机会,没有将在国际国内专业领域有影响力的学科竞赛有效整合、统一规划,致使学生参与学科竞赛随机性很大,也会冲击到设定的教学计划安排。

为了提高学校学科竞赛的水平,建议学校联合教务部门、学工团委等职能部门以及各学院,根据本学校的学科特点、管理模式和发展愿景,系统谋划好学科竞赛,使得学科竞赛切实服务于人才培养,服务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教育教学的活力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是让教师、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这就需要学校要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以学科竞赛为引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如加强课程建设,重视研究性、实践性课程建设;重视教学团队建设,通过校内外教师的联动和“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开展教学方法研讨,通过项目组教学、案例式教学,建设自由讨论和敢于质疑的课堂氛围;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引领计划,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等,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3.构建学科竞赛参与机制,有序推进工作开展

强调学科竞赛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以学科竞赛取代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并不意味着功利性的引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要本着“筑牢基础、层层递进、有机衔接、注重培育”的原则,将学科竞赛与学生在大学几年的学生生活精心设计、有机嵌入、教学相长、促进成长。

大一主要是教育学生认知学科竞赛,通过入学教育和专业入门学习,大致清楚大学中的学科竞赛种类;大二主要应吸引学生参与到项目组或者参赛团队中,通过校内学科竞赛,让学生亲身体会学科竞赛的流程和内容,鼓励有能力的同学报名参加高级别竞赛;大三、大四主要是结合专业学习的深入,有重点培育学科竞赛团队,吸引学生参与创新项目,激发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

学校体育竞赛的意义篇6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因材施教核心竞争力

一、职业技能竞赛举办的意义

1.参与职业技能竞赛对各院校的意义

各类技能竞赛和设计大赛是一个难得的展示和交流的舞台。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和设计大赛来展示自己的教学改革成果;向社会展示职业学校的风采,展示职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增进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了解和支持;培养老师和学生的团队精神及强化学校的科研氛围;推动职业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同时,通过和其他参赛院校的交流来提高自己的水平、改善不足、缩短差距。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进器,引领着职业教育的院校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改革。通过大赛,传递着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信息和方向。检验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及安全意识的职业素养,引起了社会和企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广泛关注。

所以,各高职院校积极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和设计大赛,就是为了“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当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和设计大赛只是促进学校发展的一种途径,而不是唯一途径。我们不能用“举校体制”来获取某些比赛的好名次,比赛只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是平时积累的体现。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走出“一切只为了竞赛”的误区,追求学校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参与职业技能竞赛对教师的意义

教师通过赛前培训、赛中指导和赛后总结来提高自己的整体操作技能水平。技能竞赛和设计大赛最突出的特点是实际动手能力,很多专业课老师由于脱离了生产一线,渐渐淡忘和忽视了自身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技能竞赛和设计大赛刚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舞台,教师可以通过赛前辅导来挖掘自己的潜能,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因此,提高竞赛成绩和取得好的名次已成为很多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的一项指标,旨在鼓励更多的老师参与当中来,提高老师的整体水平,促进教师团队精神的提高。通过参与竞赛,认识自己平时上课的缺点,然后加以改进。为以后教学提供更多的案例,以便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所以,技能竞赛和设计大赛可以指导老师的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突出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的同时,构建一个以“职业技能和工作过程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生产的完美接轨,为真正意义的职业教育创造有利条件。

3.参与职业技能竞赛对学生的意义

对于任何技能竞赛和设计大赛,学生应该是整个过程的主体。他们全程参与到整个竞赛的过程中来,他们也是整个过程的最终受益者。教育主管部门举办各类技能竞赛和设计大赛的目的就是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竞赛取得名次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具有较大优势。

二、因材施教在赛前培训阶段的作用与意义

各类比赛过程时间不长,竞技台下的点滴积累不能少。技能竞赛的前期积累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要求。

1.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巩固,这一要求主要在学生日常的课程学习中完成。赛前培训阶段对基础知识的强化多以教师引导为辅、学生自行复习巩固为主。

2.赛题解答、设计思路与赛场规划的明晰,这一要求主要在赛前培训中由教师根据参赛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别制订计划并实施。

很多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比赛时,往往都是比赛前两个月组织同学只突击强化训练技能熟练度,却忽视了对参赛学生解题思维的引导。这样做的后果是使学生在锻炼技能熟练度方面养成投机取巧的心理意识,而在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必然给学生以后的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对于参赛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非常重要。因材施教的概念,是朱熹在总结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相关思想时提出的。在现代教育中,仍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就学生群体而言存在着个体差异,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不同生活与成长背景的学生,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又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和特殊性。不同的学生对于相同的一道赛题解答思路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这与其固有的分析与思考问题的逻辑思路有关。

职业技能竞赛的中心目标是在规定时间内准确与高效地完成赛题。在赛前培训过程中,如果对所有的学生授单一解题思路,部分学生会因为思维习惯不同而出现无法正确理解和固化解题思路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会采用机械记忆的方式完成。因为没有真正理解解题的方法,学生基本上无法进行举一反三,在实际竞赛中,特别是设计类竞赛过程中如果碰到类似的题目,就会束手无策。所以针对参赛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因材施教地进行分类化引导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三、因材施教在赛前培训阶段的实施要点

在赛前培训阶段,对赛题解答、设计思路与赛场规划的技巧进行因材施教应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个体差异。也就是要对学生的思维习惯、学习方法、生活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客观的分析。因为竞赛辅导与日常教学的区别,此处侧重点是教师应掌握学生的思维逻辑习惯是属于连续性思维或跳跃性思维中的哪种,并归类。

2.对分门类别的学生进行评估,量化等级、量化层次、分类教学与引导。也就是在赛前培训课堂中,将已经归类的学生,根据个体差异注重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分层次对待,从实际出发进行解题思维指导和科学记忆方法固化。如:对以连续性思维见长的学生进行赛题分类比较教学与串行引导方式进行培训。通过类型比较固化学生解题思路,保持学生临场稳定发挥其状态。对以跳跃性思维见长的学生进行赛题联立比较教学与并行引导方式进行培训。通过联立比较清晰学生解题思路,通过并行引导激发学生临场超水平发挥的可能性。同时在赛前的学生课后独立学习过程中,同样也需要注重进行分层次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分层次教,加强教育和教学针对性,增强教育和教学效果的好方法。

3.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多引导,多表扬。技能竞赛对于辅导老师与参赛学生的心理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赛前培训阶段性考核多以模拟竞赛方式进行,学生每一次的模拟成绩对其内心有重要影响。在学生退步、失败、重犯过错时,老师要耐心引导,给学生以爱,帮助学生分析失利、重犯的原因,从中汲取教训,鼓励学生不怕失败,从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因素、必胜的信心,看到成绩和光明,鼓起前进的勇气,继续奋战。在学生取得进步时,抓住点滴进步和“闪光点”进行表扬,并引导学生反骄破满,争取更上一层楼。

4.努力打造“磁性”课堂。参加技能竞赛的学生数量不多而且学习成绩相对较好,课堂相对更容易把握。怎么高效地让“教—学”对全体培训学生都具有吸引力呢?首先,教师要激励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体现出对学生热爱、理解、信任,学生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教师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都可缩短师生心灵之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的满足。其次,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职业技能竞赛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要“授人以渔。”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独立思考、不畏困难的精神,养成仔细听讲,认真思考,工整书写,严格检查,不耻下问,以及课前自觉预习,课中主动参与,课后及时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结语

总的来说各类技能竞赛和设计大赛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影响。但是每次比赛,总是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声音,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加强赛会的组织和监督工作,保证比赛的公平和公正。

一次比赛的有序进行,得益于比赛的组织和监督。从比赛的发展趋势来看,比赛已有向着与企业共同组织的方向发展。既然已经是由企业冠名组织的,我们也应该利用企业丰富的现场资源条件,把比赛现场搬到企业去。让参赛者在企业现场完成设计和实施。这样也为企业提供一个零距离接触学生的机会,为企业选拔优秀人才提供绝好的机会。

校企合作是各大职业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而职业技能竞赛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平台。由于学生是整个竞赛过程的决策者和执行者。指导老师在赛前辅导时所进行的因材施教的效果也能得到充分的验证。

参考文献:

[1]彭宣伟.关于高等教育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S1).

[2]李昕.在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实践与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S1).

[3]孟为.高等教育仍需“因材施教”[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3).

[4]刘亚玲,何沿,陈植乔.因材施教原则在人力资源管理实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04).

学校体育竞赛的意义篇7

关键词:实训技能竞赛;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改革创新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宗旨,其中实训则是“工学结合”的载体。随着高职实训技能竞赛的普及化和常规化,引变了高职院校对教学改革创新的高潮。所以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成长也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学的改革创新。下面请让我通过几方面来浅谈实训技能竞赛对高职院校教学的意义。

一、实训技能竞赛是教学改革创新的“风向标”

保守教学手段和守旧的授课严重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和社会岗位对接的问题,一定要与时俱进,但光靠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是跟不上时代变化的,所以教学改革必须要创新。既要高效又要创新,而实训技能竞赛的无疑是的最佳手段。所以实训技能竞赛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创新的起到“风向标”作用。

首先,实训技能竞赛促进授课观念的改革创新。从传统的以书为本的保守授课手段过渡到主流的ppt和视频教学授课手段已经满足不了书本知识对学生信息传递和转换效率的要求,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一种更高效、快捷、方便传播4.0时代的数字化授课手段的出现,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技能知识掌握和技能实操熟练操控,促进授课观念更新换代。

技能竞赛是以学生的综合技能素质为主要评价标准,以岗位任务完成质量程度来评测学生对专业实训技能水平的熟练和掌握能力,所以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要打破常规,探讨出一种既能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又能培养学生实训实操技能能力的方法。项目教学,任务教学和案例教学三种授课模式是理论素质和实训实操技能一体化的授课模式,是创新式改革,同时也是书本信息转换数字化授课手段的彻入点,是未来授课模式的改革方向。

实训技能竞赛是突出一种以综合技能熟练操作为主的比赛活动,所以既高效又快捷的授课手段逐渐成了高职院校热捧的对象。随着高职院校大量的先进的授课使用设备和实训实操使用设备的投入,不但有利于学生实训技能竞赛的辅导,同时也让广大师生在课堂上受益。在实体实训室往往受到场地和设备的限制,不能全面地开展实训。但是如VR和mR类虚拟仿真实训技术可以改变这一切。

二、实训技能竞赛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催化剂”

实训技能竞赛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成长具有积极性的意义,而且还催化了学生学习的全方面的发展。

实训技能竞赛的参赛学生虽然只是众多学生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实训技能竞赛这个平台恰好激发了学生对“竞赛”的欲望,能把学生积极性爆发出来。不但如此,参赛回来的学生由于实训综合技能的优势,恰好也能帮助和带动其他学生的实训综合技能水平的提高,更加促进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实训技能竞赛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水平的提升。职业素质水平概括为综合技能素质和综合职业素质这两个模块的内容。而综合技能素质模块包括有专业能力、专业技术和专业技巧等的内容和综合职业素质模块包括有创新能力、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等非技术职业素质内容。所以实训技能竞赛不仅有利于参赛的学生在这两个模块全面提升,也有利于其他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的全面提升。

最后,训技能竞赛有利于学生专业智慧的启迪。科学的授课手段和授课模式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求知的欲望,提高学习兴趣,而实训技能竞赛平台却带动了学生理论和实践的实用化,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启迪了学生的专业智慧。

三、实训技能竞赛是高职院校全面性建设的“奔跑点”

实训技能竞赛能引起了高职院校全面性的改革,带动教学各方面硬件和软件的全面性建设。

实训技能竞赛带动了授课模式和授课手段的“进化”,这无疑依赖于实训室的客观存在的设备和环境等的条件。特别是中国教育4.0时代互联网+教育数字化授课手段的到来,依托“守旧的授课模式”建立起来的实训室必然满足不了时代的变化,所以若要在奔跑中对实训室升级改造的建设是势在必行。

为了能让参赛学生在实训技能竞赛中出类拔萃,“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必然的发展趋势。提高“双师型”的教师综合素质技能水平,完善规范教学手段,一体化授课内容,和学生相互相长的教学环境,这都是要求“双师型”队伍不断的升级建设。

实训技能竞赛要求虽然是以综合素质技术的实践能力为首要条件,但是综合素质技术的实践能力必须依托大量的项目教学、任务教学和案例教学,而这些都不能与社会脱节。校企合作的企业能建立在项目的基础上和我们共同辅导实训技能竞赛的参赛学生,能大大提高学生竞赛的竞争力。与企业深化合作,共同制定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共同探讨和调整授课模式与手段,结合企业需求的实际,带动了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为企业提供对口人才,这种互利互惠都有利于校企间的深化合作。

高职院校的实训技能教育是高职院校的特色教育,也是未来改革和创新的思考重点难点。在面对中国教育正在迈向4.0时代,实训技能竞赛无疑是高职院校教育全面改革的“剃胡刀”,既做到了高效性又做到了科学性,而且还达到了育人为本的目的。所以实训技能竞赛对高职院校教学的具有积极性的意义,也是中国教育改革创新历史的转折点。

参考文献:

学校体育竞赛的意义篇8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教学模式;职业教育;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各类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竞赛的开展,已经对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职业技能竞赛逐渐成为检验日常教学质量的途径和展示学生综合能力的平台,尤其是在教学方面,职业技能竞赛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如何更好地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对教学的引领作用,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思考和探索。

一、职业技能竞赛对教学模式的作用分析

(一)有利于培养实用性高技能人才

职业技能竞赛集中考察了相关专业各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强化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整体认识。在仿真环境的高压力竞赛中,学生快速成长。在日常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压力不大,掌握知识的积极性和准确性不够;然而在比赛中,所掌握技能的每个环节都要求必须精准。另一方面,学生在校学习专业技能时很难获得企业环境的感受,学习和实际应用之间存在隔阂。但是,职业技能竞赛创设了一个模拟的企业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相对接近企业要求的环境里进行竞争,同时增加学生对技能学习的实际应用。此外,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学生和校内外的教师、同学以及比赛组织方的各种接触交往过程中,学生的为人处事能力也有很大提升。实践证明,参赛学生在后续的学习和毕业后的工作中,都较其他同学有明显优势。

(二)有利于职业院校明确行业企业的真实需求

近年来各职业院校都努力了解行业企业的真实需求,并为此开展了很多尝试性的工作:包括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在教学环节中加入工学交替环节,一直以来个职业院校都进行的顶岗实习,在教师队伍建设环节增加挂职锻炼等。这些努力和探索,对学校了解行业企业的需求有所帮助,但还远远不够。无论与企业进行何种方式的接触和了解,都必然受到学校地理位置的限制,只能和学校当地、至多是周边一些城市的个别企业进行交流,这样就导致学校无法对行业企业的真实需求有全面的把握,尤其是对行业企业的整体认识和发展方向缺乏认识。技能竞赛的开展都是经过与相关行业协会以及用人单位深度调研后精心设计的,普遍邀请行业企业的一线专家学者对行业企业的需求和发展方向做出精准定位,让参赛的学校可以有明确的认知。

(三)有利于开发符合教学使用需求的实训软件

为更好地体现比赛的仿真性,各个比赛的组织方努力和相关企业共同开发更好的仿真软件和设备应用于比赛。软件公司以往多是独立开发软件,或是与院校合作开发软件,很难开发出既贴合工作实际,又符合学校教学使用需求的实训软件。目前职业技能竞赛的组织方多是与行业协会和教育部门合作,由行业协会或者教育部门牵头软件企业,进行针对院校需求的行业企业工作情景仿真软件的共同开发,使大批适合学校使用的教学软件涌现出来。

(四)有利于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指导职业技能竞赛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具备企业知识非常重要。比赛反映的问题多是来自企业的生产实践中,需要参赛选手应用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指导教师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参加竞赛,大多数教师会深入企业一线进行认真学习研究,加强自身的行业企业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另一方面,在竞赛内容方面,由于比赛方的精心准备和筹划,更好地体现出了行业企业的实际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比赛过程中,也同时学习其中的相关内容,对自身的培养和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五)有利于检验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技能竞赛已经成为检验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平台,不仅全方位检验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水平、创新能力与创业意识,还可以检验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课程建设和管理水平,对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职业技能竞赛中,首先体现出来的是指导老师对比赛的理解,对行业企业以及对职业技能要求的认知。只有指导教师有明确清楚地认识,才有可能对参赛学生进行有效的培训和指导,进而在日常教学中将比赛的内容和精神贯彻到教学当中。在比赛中,参赛选手所表现出来的竞赛能力,不仅仅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的结果,同时也是日常教学的集中体现。因此,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可以同时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六)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技能竞赛的开展,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校企合作开展具有一定的难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和学校之间缺乏沟通和了解。在技能竞赛的开展过程中,企业和学校之间以技能竞赛为契机,在赛前和赛后会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沟通,创造了很多学校和企业交往的机会,为校企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竞赛前,学校为准备比赛,指导老师常常带队深入企业一线环境学习,了解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以便学生能够理解比赛中的各种场景的由来和目的。有些企业为了扩大影响、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也会以各种形式参与技能竞赛,为竞赛的组织方提品、设备、软件支持等。在竞赛过程中,企业代表也会通过观察、挑选本企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二、影响职业技能竞赛作用于教学的因素

职业技能竞赛对教学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这种作用要影响到教学环节,使每个学生受益,还面临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参与度有限

从校内选拔,再到各级比赛,虽然在层层选拔过程中,很多同学参与其中,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何种层次的比赛,最终能够参加竞赛的只能是极个别的“优秀”学生。对于大多数在校学生而言,职业技能竞赛离他们有着遥远的距离,即使是很多院校开展的校内竞赛,也不可能做到全员参与。这是竞赛本身的性质要求的,全员参与的是考试,不是竞赛。所以竞赛只能使极少数学生受益,普通学生无法直接获得职业技能竞赛所带来的意识改变和自身能力的提高。

(二)院校及教师参与不够

最具有指导意义的部级竞赛只能是个别院校参加,大多数学校的选手在省赛阶段就被淘汰,根本无缘国赛,无法真实感受到国赛中展现出来的行业企业最新动态。这样就导致优势院校能够获得政府和行业企业传递的各类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资源,而其他院校则很难获取这些信息。这种情况导致技能竞赛的引领教学的作用大打折扣。

(三)专业覆盖范围有限

职业技能竞赛只能针对相关专业的主要技能进行考核,无法做到全面的覆盖。各学科涉及的专业知识都非常广泛,而技能竞赛在短暂的比赛时间内不可能面面俱到,把所有的专业知识都融入到比赛当中,只能是就专业的主要要求进行考核。因而职业技能竞赛不是万能的,所体现的只是其引领性。而在日常教学环节中,除了要将这些突出表现行业特点的技能、知识传授给学生外,还要将大量的基础性的、拓展性的知识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四)职业技能竞赛的引领作用有限

有些竞赛的组织方仅仅看到竞赛本身,忽视了竞赛的引领作用,甚至有些比赛的组织方为了增强比赛的竞争性,在比赛前乃至于比赛后都对比赛的内容、方法以及一些相关细节进行保密,或者说公开的程度不够。这样就导致参赛队伍的选手和指导教师很难对比赛有全面的认识,大大降低了竞赛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有些学校的领导只看到竞赛成绩给学校带来的荣誉,没有充分认识到技能竞赛对教学的巨大引领作用,为了比赛而比赛,没有很好的把技能竞赛的作用转化到教学当中。比赛指导教师也把比赛的指导看做任务,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只关注比赛本身,没有将比赛的内容和思想及时转化到教学中。

三、以职业技能竞赛推进教学模式创新的路径

(一)将竞赛体现的指导思想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顶层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书面保证,更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建立专业标准的载体。每个学生接受的教育培养都是以此为基础的,具有普遍意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是以人才市场调查和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基础、以企业需求和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思想,坚持科学合理、务实够用的原则,密切结合企业岗位设置和企业岗位技能的需求,为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技能人才。通过职业技能竞赛,认真领会行业企业发展方向,认识到人才培养既包括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较强的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又必须与未来的职业资格要求相结合,将这些思想和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使每个同学在受教育阶段都能得到技能竞赛带来的指导作用。

(二)将竞赛内容分解到课堂

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的指导教师是将技能竞赛的作用转化到教学的最关键、最直接的环节。竞赛指导教师大多是一线教师,在指导竞赛之外,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在日常教学一线,直接面对所有学生的教学工作。指导教师是竞赛的直接经历者,对技能竞赛的感受最深,对竞赛内容的了解最直接,可以把竞赛中的具体内容根据教学需要分解到课堂,在特定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教师直接展现给所有学生。

(三)多方位交流,充分理解竞赛精神

竞赛指导教师是竞赛最直接的接触者,但是指导教师毕竟只是一两个人,无法将其在竞赛指导过程中的感受全面传达给其他教师,由于个人认识的局限性也不能对职业技能竞赛所要表达的指导性有完整的把握。因此,需要各种方式的交流,补充、拓展由技能竞赛带来的各种先进理念和标准。通过参赛师生交流,可以更详细地理解竞赛的细节,了解学生对竞赛的理解,在日后的教学中可以更有针对性。通过校际交流,特别是向一些参加高等级竞赛并取得良好成绩的院校交流学习,可以弥补对一些观念认识的不足。通过校企交流,可以参考比赛情况,结合生产实际,深入了解行业企业的现状和需求。

(四)多角度展示高等级竞赛

职业技能竞赛在比赛内容上体现出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以企业的生产经营岗位所需要的实际操作技能为考核内容,以企业对岗位技能的要求为考核标准,较为全面的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尤其是高等级的竞赛,因其对各个相应专业的巨大指导意义,要运用各种手段展示给职业院校。展示的内容包括比赛设定的标准及其设定的原因和目的,比赛涉及各种项目的内容、方法、评判标准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甚至要说明比赛过程中哪些项目是与真实工作有一定差距的,让选手和指导教师有明确的认识。此外,要让参加比赛的院校有明确的认识,更要让无法参加比赛的院校通过这种展示,了解和感受技能竞赛所引领的行业企业发展方向和现实的行业企业生产标准。

(五)发挥教师团队的作用

要将技能竞赛的作用融入教学环节绝不是一两个竞赛指导教师能够完成的任务。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团队共同努力完成的工作。为了把职业技能竞赛的作用融入教学,也必然要依靠教师团队的通力合作。指导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般只能参与一到两门课程的实际教学,而技能竞赛所体现的指导意义往往是针对整个专业多个课程的教学。要把职业技能竞赛的指导作用体现到具体的教学中,除了将其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去,还要组成教师团队,充分探讨、领会职业技能竞赛所体现的各种对教学有益的内容,并相对全面有序地展开相应的教学实践。

总之,职业技能竞赛在教学环节能发挥多大作用,在于竞赛设置的合理性和其引领性,在于相关行业企业参与的密切性,在于高职院校领导的重视和教师的努力。职业技能竞赛虽然有着巨大的引领作用,但职业技能竞赛不是万能的,更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如何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在教学中的作用,关键还在于各方面的努力,尤其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承担更多的责任,为社会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郝文友.以职业技能竞赛促进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4):225-226

[2]刘永新,杜学森.职业技能大赛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J].教育与职业,2014(21):43-44

[3]邱青青.职业技能竞赛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的研究[J].中国职工教育,2013(22):47

[4]肖海慧,邓凯.“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3(16):154-155

[5]贾艳丽.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职教通讯,2013(8):16-17

[6]陈向东.浅谈职业技能竞赛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影响[J].农业机械,2012(32):79-80

学校体育竞赛的意义篇9

一、改革学校体育竞赛的必要性。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校体育竞赛贯彻小型多样、单项分散、基层为主、勤俭节约的原则,学校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学校开展课外活动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生动活泼,每周安排三次以上的课外体育活动。

但是,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体育竞赛仅限于一年一次的以田径等竞技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并且还难以保证。随着全民健身,素质教育等思想的深入,学校这种以田径项目为主的运动会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与发展,表现出诸多弊端。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难以保证,组织管理科学性差,效率底,对积极性调动不足,欠缺引导。有许多是学生自由活动或去做作业等其他"重要"的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1、现行的学校体育竞赛与学校应有的、已有的、有规律的体育活动时间安排不相付。

现行的学校体育竞赛一般为一学期或一学年举行一次以田径为主的综合型运动会。或秋季田径运动会春季球类运动会等形式。到了运动会前一段时间,为了班级的荣誉或自我表现,临阵磨枪,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自觉性高涨,班主任老师也作督促指导。运动会还远或结束后,则老师工作重心转移,学生趁机会不累着自己,把体育活动时间挪作他用,不主动去参加体育活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每周至少两次,学生自由练习发展的时间也应有许多,但是,学生由于文化课时间紧,体育活动无组织、无任务、无场地器材等原因而无所是事。或学校开始有组织、计划,而无明确的目的任务,督促不力而虎头蛇尾,不了了之。大好的体育活动时间浪费了。

2、现行的学校体育竞赛内容与体育的普及性特点相矛盾。

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全体在校学生,而学生与竞技运动员不同,他们参与竞赛重要的是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强化终身体育的观念,掌握并学会运用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技能方法,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体质,积极性休息,促进智力发展。从学校对学生体育竞赛的组织工作来看,也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竞赛来促进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更经常,更深入,更广泛的开展。当然,学校也有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任务,但那毕竟只是诸项任务之一,而且主要是针对少数体育尖子学生而言。而要发现有潜力的体育后备人才,只有在普及提高各项运动的基础上来实现。要发展有体育潜力的后备人才,在学校阶段也应是使他们真正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而技术水平越来越高的竞技项目作为学生竞赛的主要内容,所显示出来的乃是一种高水平运动的底水平比赛,并且学生的参与率很底。个别尖子有得天独厚的身体条件,加上常年系统训练的实力,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获得比赛的胜利。另少数有点积极性或老师强令参赛的也只不过是一个陪衬,再努力也是白搭。从而失去了参赛的信心和积极性。而对于更多数的学生,或做服务性工作,或当观众,场面特别冷清。而体育尖子在学习,纪律等方面也许差,真乃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之人。使人们认为搞体育不好。诸方面原因还阻碍了学生体育兴趣的发展。学生乐的是在没有课堂约束的情况下休闲几天。这样的运动会,难以达到广泛健身的目的。

3、学校现行的比赛内容与体育的健身性要求相脱节。

在现在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学生要学会健体,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能力和习惯。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也就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社情和民情出发。以全民健身为核心,把整个群众体育工作涵溶进去,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广大学校作为全民健身的一个关键,应主动地将自身的目标与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相吻合,与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生活体育,康乐体育和终身体育等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普及了教育的学生不因体质衰弱而落伍于时代要求。更好的担负起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责任。不能因为学校体育生活而使学生留下再也不搞体育了的"誓言"。有调查显示有六成的大学生末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而其中有七成的是因为学习的压力而放弃了已有的习惯的。而能上大学的比例又有几成?大多数未上大学或高中的初中毕业生,体育更没有习惯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反省,我们是在发展全民健身,还是在摸杀,压制学生健身需求的天性。

4、现行的学校体育竞赛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不配套。

一些学者认为:学校体育必须在集健身、竞技、娱乐为一体的教学与相关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我国学校中以基本体操、竞技体操、田径、三大球、武术等竞技项目为体育教学内容必将进行改革。曾有过的为什么学习推铅球?体育的基本与基础是什么?体育教学底水平重复等问题的讨论,都是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摸索。体育教学内容必将摒弃以往那种单纯以竞技项目为主的教材体系,代之以提高健身实效,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习惯与能力,贯穿娱乐体育与生活体育要求的新的教材体系。这是我国中小学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用这种要求去观察学校体育竞赛的内容与形式,很自然的会使人形成一种明显的反差。虽然多年来我们一直在积极提倡开展小型多样的竞赛活动,但多停留在一般性号召上,缺乏有力的具体组织措施。未能形成规模和影响,而学校举办的较大型的竞赛,其内容不外乎田径,球类等,绝大部分的内容与形式没有跳出竞技体育的"围城",没有走出新路。当然,竞技运动项目中也确有一些为学生所喜爱,具有一定的健身价值的内容,可作为组织群众体育竞赛的基本内容,但是如果单纯将群体竞赛的内容局限于竞技运动项目,确实难以完全达到促进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的目的。而且不少项目限于场地与器材的要求无法普遍开展。这种竞赛内容与形式改革的滞后势必给学校体育改革的整体深化带来不良的影响。

5、现行的学校群体竞赛与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完全脱节。

现行的学校体育竞赛项目选择中没有吸收体育课考核及《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健身价值较高的一些简单易行的项目。体育课考核,达标测试多在课内由任课教师随堂进行,没有实行教考分离,促成了体育教师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和互相之间不信服、互相指责、破坏团结等消极影响。测试条件不标准,学生不重视,水平发挥不理想。更有甚者,由于领导和教师本身的不重视,而使"达标"活动陷于停止,就是要成绩也是随便写一些。由于中考体育的推行,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部评价仅限于体育中考一项,形成了新的应试教育。由于体育中考中有不正当行为,而使中考成绩也失去一定的信度。

二、学校体育竞赛改革的初步构想。

1、学校体育应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

竞赛参与不同于一般的体育活动参与,竞赛参与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参与,所以培养学生体育情感的效果要比一般参与活动好的多。平时的比赛,不仅参与人数多、受益面广、而且时间地点可以任意选择,场地器材可以交叉使用。不受条件限制,举办容易。我们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开展多样性、经常性、小型性、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考核性的体育比赛活动,使体育竞赛与体育活动、体育课、"达标"等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紧密结合,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竞赛又能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促进、检查、评比、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2、学校体育应与《全民健身计划》相结合。

《全民健身计划》是我国社会体育的全局性和指导性的纲要,要实现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走上社会之后仍能长期乃至终身从事体育活动,并依此促进整个中华民族体质的根本性提高,就必须将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贯穿于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其中也包括体育竞赛中。因此我们必须认真领会"全民健身计划"的实质,彻底转变传统的以单一的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全年以某几天为竞赛时间的传统观念。切实把增强学生体质,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让学生体会体育的乐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与习惯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具体到学校体育竞赛的改革上,就应该冲破单一竞技运动项目的局限。有选择地把适宜于中学生健身的部分竞技运动项目与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和民族性较强的大众化体育项目融合在一起。逐步形成具有中学自身特色的群众体育运动竞赛内容新体系。

3、学校体育竞赛应与"达标"、体育课考核、体育毕业考试等内容相结合。

"达标"、体育课考核、体育毕业升学考试等内容与形式,对于学生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它的一些项目不是竞技项目,所以在比赛中很少设这些项目的,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没能用比赛促进这些很好的锻炼身体的方式方法的兴起。

在体育竞赛中渗透各种测试考核。组织锻炼小组、班级、年级以及校际间的以完成各种测试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运动竞赛活动。就能在各班、组之间产生竞争,互相监督。使考核在公正、公开、真实、准确的条件下进行。并且与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有关,不仅能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通过比赛掌握并运用各种测试项目的相应技能,在紧张而愉快的竞争中完成既定的锻炼任务。

4、学校群体竞赛的内容应将健身性、娱乐性、竞争性有机的结合起来。

竞争是体育的最显著特点之一,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运动竞赛中,而学校体育竞赛中又要具有健身性与趣味性。否则将难以贯彻终身体育与生活体育的宗旨,推动群体活动深入广泛持久的开展。这就要求组织者能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与知识层次,富有创意地开拓那些科学、有效、简便、有趣、有恒的大众化竞赛项目,并以集体项目为主,使学生在团结,竞争和快乐的气氛中,既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又能受到集体主义教育,培养竞争精神,促进锻炼自觉性积极性的充分发挥,达到学校体育健身育人的目的。实践证明,科学、简便、有趣的健身性竞赛项目,由于广大学生力所能及,能够满足他们丰富课余生活,锻炼身体及自我表现的需要,因而能极大的激发他们对体育活动持久的兴趣,吸引他们更广泛的参与,更易达到学校体育的目的。

5、学校体育竞赛应将必要的体育文化、卫生保健知识列入其中。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丰富体育知识,修身养性,传播体育和运动文化,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和提高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及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等多种功能。向学生进行体育基础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教育,是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之一,现行的学校体育竞赛完全没有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就是很好的宣传机会也没有加以利用。体育课中体育基础知识的讲授与考核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有的不讲,有的为"讲时记笔记,考时抄笔记,过后全忘记"。

通过体育知识竞赛、辩论赛、体育主题演讲比赛、体育展览赛、黑板报评比等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强化体育意识,确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原理、方法。更自觉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活动。这对于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使学生走上社会后终身受益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6、学校体育竞赛应与家庭、社区的群众体育竞赛相结合。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毕业后走向了社会,他们就很少再有参加运动会的机会了。现在在大多数地方,所有的运动场地匀在当地的学校里。国家曾发出过倡议,中小学的体育场地节假日要向社会开放,旨在推动和满足广大群众的体育需要。学校应把推动当地的社会群众的体育发展作为己任。另外,学校的体育教育也应与广大学生的家庭联系起来,让学生的家庭也来关心参与体育活动,推动社会对体育的重视。为满足社区企事业单位以及学生家长的体育需求,推动全社会全民健身的发展,举行学校与机关企事业单位联合举办的,集娱乐性,趣味性和表演性一体的体育竞赛,这样具有内容丰富,有观赏性和竞争性。使全民健身深入人心,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

三、学校体育竞赛改革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1、提高认识,正确把握改革的目的。

组织学校体育竞赛的目的,应始终面向全体学生,推动群众体育活动广泛、深入、持久的开展,不断强化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技能。只有正确把握了这一目的,才能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具体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革竞赛内容与形式的目标,不断加大改革的力度,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师资,场地器材等方面的优势和群众竞赛的功能,使学校体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终身。

2、确实减轻学生负担,保证竞赛时间。

现在各级教委均发出确实减轻学生负担的通知。规定学校的周上课时间和作业量。我们应真正持执行这些规定,使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摆脱出来,有时间去参加体育活动、竞赛。并且用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引导学生锻炼健体。强化行政约束力,使各级领导重视学生的体质发展,使体育活动时间形成制度,而不至他们课外依然习惯化的去完成教师"法定"化的作业。

3、体育竞赛的内容与形式的选择应紧密结合学生的心智特点。

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都有一定的发展,但他们毕竟还是孩子,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希望表现自己,期待集体的认同等是他们的心理特征。在安排与确定竞赛的内容与形式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与身心特点。选择技术难度适中,趣味性强,既炼体又动脑的健身项目,将有助于增强兴趣与吸引力。

4、要充分调动学生,社会及体育组织的积极性。

应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组织形式多样,项目各异的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活动中心,兴趣小组以及家长互助组。让他们在学校统筹下自己组织开展体育运动竞赛活动,将之纳入学校群体竞赛计划,为其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各方面的支持。还可采用征集竞赛内容的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集思广益,不断扩大影响,以不断充实和完善竞赛的内容。另外,组织,实现这种模式的运动会,有许多工作,如编排、宣传、主持、讲话等等,若放手让学生办,发挥它培养人、教育人、锻炼人的作用,对于增加学生的体育知识,培养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展现各种才华都有很好的作用。

5、要妥善处理群体健身与培养体育尖子的关系。

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增强广大学生体质和加强课余训练,发现培养优秀运动人才。都是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不可偏废。因此,进行群众体育运动竞赛改革,并非意味着忽视优秀体育人才的发现和培养。相反,必须加强体育训练队的建设和管理。一方面为国家发现,培养和输送优秀运动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和群众体育运动竞赛水平不断提高。

6、要有适当的奖励措施。

全民健身、全体参与。那么奖励如果还采用那种锦标主义只管前几位成绩的奖励措施,必将使学生们的积极性受挫。多计团体分,全员参与后的平均分,多比增长和各种率,完成比赛者均加分,采用恩斯特。琼克提出的考虑竞争激烈程度的评估方法等等,均可参照选用。另外,对于表现突出,具有良好精神品质、成绩增长幅度大、服务工作贡献大、组织工作佳、提出好的建议等许多事均可评比,记入团体总分,以达到激,保护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

7、要充分考虑各种客观因素影响。

学校群众体育竞赛内容与形式的选择,应根据种地不同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民族习俗,经济状况和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特点,综合考虑科学性,实效性,趣味性,有恒性和适用性而又不泛竞争性等要求,逐步形成具有本校本地区特色的竞赛体系,形成本校的传统制度。使体育活动竞赛尉然成风。

参考文献

1、楚继军汤起宇《普通高校群体运动竞赛内容的改革》《体育函授》1996(4)。

2、鲍源林崔承军《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体育函授通讯》1997(1)。

3、杨贵仁 《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总结会上的讲话》《中国学校体育》1999(6)

4、亦言《体育节,全体学生的节日》《中国学校体育》1999(5)。

学校体育竞赛的意义篇10

一、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提高学生体育兴趣。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对体育锻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多了,项目广了,各人的兴趣又不同。如何来满足这些学生的体育需求,就成为现代体育教育中的一大问题。课外体育活动不仅是体育课的延续和补充,更重要的是一个学生自学、自练的体育过程。课外体育活动应由指导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开展一些比赛,使学生在游戏或比赛中得到满足感和自豪感,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促进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更好的掌握基本技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安排与确定竞赛的内容与形式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与身心特点。选择技术难度适中,趣味性强,既练体又动脑的健身项目,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兴趣与吸引力。只有全体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才会经常持久。

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丰富课余生活。

有规律的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能使学生生活更具有规律和节奏的运行。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课外体育锻炼又属校园文化的范畴,他可以排除杂念,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实践证明,科学、简便、有趣的健身性竞赛项目,由于广大学生力所能及,能够满足他们丰富课余生活,锻炼身体及自我表现的需要,因而能极大的激发他们对体育活动持久的兴趣,吸引他们更广泛的参与,更易达到学校体育的目的。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全体在校学生,而学生与竞技运动员不同,他们参与竞赛重要的是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强化终身体育的观念,掌握并学会运用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技能方法,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体质,积极性休息,促进智力发展。从学校对学生体育竞赛的组织工作来看,也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竞赛来促进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更经常,更深入,更广泛的开展。广泛开展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学校要把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日常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培养社交能力,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由于体育活动是学生自己决定其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同学之间可以自由结合,自定目标。在这些练习中学生随时和一些熟悉或不熟悉的同学交往,进行对抗练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扩展了自己交往的空间,学会了互助协作与帮助,体验了被助与助人的快乐,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了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团对精神和公平竞赛的优良品质,在体育竞赛中无形的被学所接纳了。因此,课外体育锻炼能加强学生之间的体育交流,尤其是小型多样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能打破班级之间,校际之间的界限。扩大交往,对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有着良好的作用。积极的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友爱、协作配合、集体主义、胜不娇、败不馁等思想品质。这对促进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有着重大意义。

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随着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体育终身化已被我国教育界所接受和认同。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了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普遍淡薄,运动能力差。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化,关键是强化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意识,树立正确体育观,使学生具有参与体育运动的欲望和要求。对学校体育而言,第一,体育是人生接受教育的一个阶段,又是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第二,体育不仅要讲究近期效果,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有充沛的体力顺利完成学业,而且还要追求远期效益,使学生学会科学健身方法,养成锻炼习惯,使其终身受益;第三,终身体育思想要纳入体育活动课程改革之中,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从健身目标出发,使竞技运动教材化,激发学习兴趣,改革组织方法和评价方法;第四,课外课内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课外体育活动在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的有效手段,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不可忽视的环节。依据学生参与体育的现状,经反复论证,提出培养中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的课题,并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为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终身体育化提供理论基础。

五、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课外体育活动理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也正在被人民接受。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丰富体育知识,修身养性,传播体育和运动文化,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和提高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及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等多种功能。现行的学校体育竞赛完全没有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就是很好的宣传机会也没有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