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3:41

阅读教学的要求篇1

一、教师要带着一颗纯真的童心,利用想象与学生一起进入课文情境

李吉林老师曾说过,她几十年来教学生涯的深切感受是“班主任要有母爱,小学语文老师要有一颗童心”。语文教材中的大多角色是富有儿童情趣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心灵去体验”。

备课时,教师要首先进入角色,努力使教材所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自己主观感受的世界,这就需要展开心灵的翅膀去想象。用一颗童心去想象,可以把我们带到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年代,任何一个情境,这样就可以缩短我们和教材所描写的情境的距离感。

二、教师要在教学中融入真诚的情感,成为沟通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的桥梁

语文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可以说学生有情,教材亦有情。学生与教材之间情感的桥梁就是教师的情感,靠教师去传递、去强化,引导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这一切都要求教师要将真切的情感融入到阅读情境教学中去。

首先,教师要对所从事的语文教育事业充满深深的热爱之情,这是有效开展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否则实施阅读情境教学便无从谈起。

其次,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因素:奇妙的鸟的天堂、美丽骄傲的大公鸡及命运悲惨的小音乐家扬科,这些形象无不渗透着作者的情感与意愿,呈现出生命的美和活力。当它们成为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对象时,就绝对不是纯粹的静止物象,而成了使学生心灵颤动的一种传递物。

三、教师要具有创设和调控情境的能力,用精湛的语言艺术优化阅读情境

教师要会创设低耗高效的阅读情境,能利用情境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并且做到情境能够体现教材特点,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首先,教师要抓准教材显示的基调是高昂的还是低沉的,是欢快的还是悲哀的,是宁静的还是喧闹的,然后选择合适的手段。例如,欢快的、喧闹的,可以运用表演或者运用音乐、剪贴画、简笔画来创设情境。其次,教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主持人,一个导演,一个“艺术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创设情境,震撼孩子幼小的心灵。

“教师的语言要深于传情”,精湛的语言艺术有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有助于阅读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这就给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态语言的表达要大方得体,语言要有美感,声音要能化成和煦的春风、炎热的夏日、绵绵的秋雨、飘扬的冬雪,要能化成又冷又饿的卖火柴小女孩、狡猾的狐狸等等。

四、教师要做一个阅读情境教学的研究者和课程的开发者,从“教书匠”成为“教育家”

阅读情境教学需要研究型的教师。语文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情境教学的研究者,这意味着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阅读情境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做个阅读情境教学的研究者,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二者相互促进,这是教师从“教书匠”转变成“教育家”的基础,是创新阅读情境教学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李庆明.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

[3]李吉林.李吉林文集:卷一至卷八[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靳健.后现代文化视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

[6]向晶.中小学情境教学课堂操作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

[7]孙绍振.中学语文情境教学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6.

[8]亓学荣.情境学习理论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9]蒋传武.情境教学在初中记叙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0]来文玲.试论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D].华中师范大学,2007.

阅读教学的要求篇2

一、培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英语这门学科,大多数学生对其不感兴趣,认为英语不好掌握,太难学,因此,我认为兴趣是学生学好英语的一项重要保证。实践中,为了更好地完成英语阅读教学中每一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之前,我尝试着围绕课文内容设计与之密切相关的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练习题,让学生以这些练习题为引导,教师以轻松明快的节奏创设出快速通读课文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学习兴趣,这期间选择重点内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以利于获得更好的学习英语课文的信息,对下一步的英语阅读教学任务做好铺垫。教学中使用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如:投影片,多媒体计算机等,充分发挥了它们拥有的效能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调节了课堂上枯燥、乏味的气氛,学习英语的兴趣越发浓厚起来,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二、狠抓基础,扩大词汇量

首先必须牢记“基本词汇”。词是组成文章的最基本单位,读不懂词,就连不成句,连不成句就无法理解文意,所以对大纲规定的词汇,必须牢牢掌握。没有一定的词汇量作基础,提高阅读水平就无从谈起。其次要注意“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英语词汇的特点。记得很熟的一个词的意思在另一句中意思完全变了样,这就是所谓的“熟词新义”。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途径就是大量阅读。对同一个词的不同意思、不同词性或不同表达反复认真识记。以tryon为例:大家记得比较清楚的意思是“试穿”,但在nmet2002的完形填空中有这样一句话:i?蒺vebeentryingthat(thejoke)onallmycustomerstoday,butiknewforsurei?蒺dcatchyou.用“试穿”是无论如何无法理解此句的。因为在此句中此短语的意思是“耍弄某人”。

三、掌握技巧,优化阅读能力

掌握大量词汇,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以后,考生还要掌握做题技巧,也就是要了解阅读理解的测试点。阅读理解题的题目类型大体分四种:一是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二是了解阐述主旨的事实和细节;三是根据上下文判断某些词汇和短语的意义;四是根据材料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和引申,领会作者的观点、意图和态度。在这四种题目类型中,一般考生感觉较难的是第一种和第四种。对于考查主旨大意的题目,考生常犯以下错误:

1.太笼统,缺乏针对性。主题句、标题、主旨大意要求准确性、概括性和针对性极强,然而有些学生由于对于这类阅读理解题的特点理解不透,造成所选的答案十分笼统,缺乏针对性。

2.以偏概全。主题句、标题和主旨大意是针对全篇,而不是针对某段或者文中的某个方面;可是有的学生在做这类题时,把思维集中在某个段落或者集中于文中的某点,往往导致他们犯下以偏概全的错误。

3.分不清现象与本质。在选择主题句、标题、主旨大意时,不能为表面现象所迷惑,必须看清该段文章的实质。

对于推理性的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严格按照阅读理解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或推论依据进行推理,千万不能掺杂自己的主观想法或经验;如果某选项所表达的内容与经验相吻合,文中却没有涉及,那它属于主观臆断的结论,也不是正确答案。

2.如果某选项中的内容只是阅读材料的简单重复,尽管这个选项内容正确,但只是一个细节,不是推论。

3.注意作者在文中的措辞,比如形容词前用了too,excessively,rather,则常带有否定的口气;文中的虚拟语气和情态动词(should,must,may,etc.)往往能流露出作者的弦外之音;某些过渡词(however,but,onthecontrary,what?蒺smore)后面所表达的内容往往能够反映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四、掌握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侧重培养阅读能力”是教学大纲规定的中学英语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英语技能的一个基本方法,又是落实交际实践性的主要途径。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要求,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和策略,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概括的顺序要求阅读。常见的阅读方式有:

1.找读。“找读”就是选择适合自己的语言材料。一方面阅读材料要适合自己的英语水平;另一方面阅读材料要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只有这样,学习者才愿意并喜欢阅读且阅读效率高、效果好。

2.略读。“略读”或者“扫读”就是让学生用尽可能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忽略不懂的句子或生词,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并非是一字不漏、一句不漏地阅读。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浏览文章的标题、插图、文章的首段和尾段及各段的主题句或结论句,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然后回答问题。

3.查读。“查读”或者“跳读”是快速阅读的另外一种方式,在阅读过程中不用发出声音,也没有必要读准每一个单词,胡春洞说:“有效的阅读理解与语音、声音、口语等并无必然的联系。”同时,在阅读之前,要求老师根据阅读材料设计出“找读”或“查读”需要解答的问题或具体事实,阅读效率的高低取决于阅读目的是否明确,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否明确以及回答问题的正误取决于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的要求篇3

关键词:阅读 数学阅读 阅读能力

谈及阅读,人们联想的往往是语文阅读,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仅有语文阅读能力的人,会看不懂某些产品使用说明书、看不懂股市走势图等等。由此表明,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的阅读能力是一种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的包括外语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

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偏见,认为阅读只是语文、英语教学的事,而在其他科目尤其是数学课堂上,只要注意数式的演算、推理步骤,就可以忽略对数学语言的理解。然而,随着现代科技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社会越来越数学化,数学也越来越生活化,仅具备语文阅读能力是不够的。近年来,阅读理解题成了考试中的新题型,具有很强的选拔功能。很多学生解题能力不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阅读能力差导致的,课堂中过分依赖于老师。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充分利用阅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数学阅读的特点

由于数学语言的抽象性、精确性,它又区别于一般的阅读。教师要让学生重视数学阅读,把数学阅读看作是提高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确知识的方向。

数学是一门语言,“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具有简洁、无歧义的特点,但数学符号往往内涵丰富,具一定的抽象性,尤其是符号语言和图式语言跟自然语言差别很大,而在阅读中语意转换频繁,要求灵活,这就给数学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阅读过程是一个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内部言语的转化过程,是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数学阅读常要求灵活转化阅读内容,如把一个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内容、把用符号语言或图式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文字语言的形式、把文字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符号或图式语言、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定义或定理等。

数学材料的呈现主要是归纳和演绎,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加之数学语言的抽象性,使数学阅读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记忆、理解、抽象、综合、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都需要充分调动才能达到较好的阅读效果。

数学阅读要求读写结合、认真细致。数学阅读应是一种主动式的阅读,要求手脑结合,要求在适当的地方,通过思维或推演主动预测或概括下文将要给出的结论,而不是直接去阅读结论。

二、让数学阅读走进课堂

叶圣陶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目前,我们大多采用启、读、练、知的学与教的模式,“读一读、议一议、讲一讲、练一练”等教学法都得益于课堂阅读教学环节,促进了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自信心的养成。

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数学教师应掌握一定的阅读指导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数学阅读往往需付出艰苦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很少有学生会把读数学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循序渐进,使学生从愿读转变到会读,最后上升为乐读。

三、提高数学阅读的有效法

1.有目的地阅读。对于不同的阅读内容,可提出相应不同的阅读要求和采用有效的阅读策略。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教师应编好导读提纲,引导和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

2.学会略读和精读。所谓略读,就是对教材主干知识的整体把握。精读,就是根据每一节课的课标要求,对教材进行逐节、逐段、逐句的阅读。此时的阅读,就是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仔细思考教材字里行间渗透的知识要点,比较难懂处多读几遍,必要时要分析它的句子成分,记下疑点、难点,理清概念、定理、公式和法则的来龙去脉。

在理解的基础上,可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从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分析阅读速度慢的原因,纠正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如出声阅读、默念等;其次要养成阅读的习惯,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的能量。

重视数学阅读,丰富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水平,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其独特作用甚至是其他教学方式所不可替代的。数学阅读能力是重要的数学学习能力,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就等于交给学生一把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的要求篇4

在小学阶段,要提升学生独立阅读的动力,需要教师特别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阅读兴趣的激发

我国教育家程颐提出:“教育未见其趣,必不乐学。”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能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促使学生持续阅读的不竭动力,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第一条就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具体的阅读要求中,也体现出对阅读兴趣的关注:“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在心理学中,兴趣被定义为个体因与活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阅读活动中,如何才能激发这种心理状态呢?

首先,阅读材料的选择要契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新课标将“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和“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列为第一学段的阅读内容,就是因为儿童对这些富有情节的内容和句式简洁、韵律感强的韵文特别感兴趣。学生阅读时,一方面完整的故事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满足感,另一方面学生在阅读中视野得以拓展,好奇心得以满足,想象力得以释放,阅读的欲望自然而然地被点燃。反之,如果阅读材料不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与需求,学生自然就没有阅读的动力。

其次,利用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从阅读功能看,阅读是搜集、筛选、发现信息的过程;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在学生拥有主体地位的阅读活动中,学生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比如见到标题)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自动开启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做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比如:徐文祥老师教学《万里长城》一文时,一开始就让学生读课题,这本来是个再平常不过的方法,但老师进行了不同寻常的设计,他让学生用不同的感情读出不同的语气。有的学生用激昂的语气读,有的学生用沉静的声音表现,还有的则是无限敬仰的感情,读“万里”这个词时尤其变化多端。这个独具匠心的设计,是对学生阅读期待的一次检验,不同的期待自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好奇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心理取向。这个方法令人深思:一成不变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厌烦,“教学程序”、“教学方法”的陌生化,会使学生不断产生一种新的期待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材呈现的方式、讲解的方法、引导讨论的方式都应该做到常中有变,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通过期待将阅读的触角伸向课文。我们提倡多元化地解读课文,同样,对于阅读期待我们也提倡多元化,这样更能够带动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潜心品味课文。

“阅读期待”作为课标中一个新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才刚刚开始,每个教师都应和学生一起努力探索,大胆尝试,使它在阅读教学中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

最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为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创造条件。比如,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教师却一味地讲授、分析,最后让学生记住教师的结论,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阅读失去兴趣,感觉阅读索然无味。如何让学生乐读呢?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阅读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阅读中,鼓励学生互相交流阅读体验。面对相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当然,每个学生的认识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这些个性化的感受和体验汇集、碰撞时,既可以修正和发展自己丰富的阅读感受,也可能激发学生更多的阅读乐趣。因此,在阅读的起始阶段,“学生的阅读乐趣比对阅读材料的认识以及得出最后的结论可能更重要。只要学生喜欢阅读,其他的事情也会随之迎刃而解,阅读乐趣的获得与否应该成为评价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郑国民《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一旦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觉得阅读是沉重的负担。“与书本交往的愉悦所引起的精神振奋状态,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借助于这种力量能托起沉重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

要实现独立阅读,首先要解决阅读动力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至关重要,这是促使学生持续阅读的动力源泉,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

二、阅读方法的渗透

常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阅读方法的支持。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阶段目标中,对阅读方法的安排体现出通盘考虑的意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各个学段一以贯之的要求。第一学段,提出“默读”的要求;第二学段,在此基础上,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的要求;第三学段,进一步提出“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第四学段,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新课标对阅读方法的安排,反映出阅读教学的理念在发生变化。将“略读、浏览”的方法作为教学目标,不单单是阅读方法的扩展,更意味着阅读的范围和阅读量也将发生变化。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偏重对课文的精读,但是仅仅靠课堂教学的有限阅读,不足以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阅读量作为支撑,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目的就在于扩大阅读范围,开阔阅读的视野。这是语文课程对阅读广度的重视,是主动适应信息社会的表现。因此,基础教育阶段必须重视这些基本阅读方法的培养。

阅读是个性化的学习行为,阅读方法也应是个性化的,学生有权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方法,教师不应限制,只能引导。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是保证独立阅读顺利进行的基本方法。

三、阅读习惯的培养

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还有赖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好的学习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地成了习惯,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一辈子受用不尽。”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每天阅读、带工具阅读、边读边思考、批注式阅读等。考虑到先入为主的因素,在起始阶段的阅读教学中,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

阅读教学的要求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现状;方法及策略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语文教学上教师讲解,课后布置作业,学生学习只为参加考试的应试教育模式。要求教师真正为提高语文综合素质能力,改变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因此,教师应运用现代新型技术教学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和水平。特别指出了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应对现阶段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做出恰当的应对安排。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初中教师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理念落后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全程教学的教学方式下,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和数量少,致使学生对初中语文阅读课程学习不到位,从而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始终难以提高。而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语文的阅读能力,要求教师把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并非简单地被动接受,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帮助、辅导学生更好地提高阅读水平。比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教师往往用较多的时间来给学生进行课文讲解,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对这篇文章的阅读理解,没有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阅读的习惯,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2.学生能进行阅读的时间少,阅读量少

由于初中生在升学压力以及学习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学生往往会采取见效快、所用时间少的方法和措施来提高语文成绩,而不采用长期的阅读锻炼来提升语文能力。再加上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时对语文阅读的教学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到阅读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比如,初中语文课本在章节复结中要求学生阅读名著,并给出了相关推荐书籍,如《简・爱》、泰戈尔的诗集、《格列佛游记》等等。然而,教师在课程讲解中往往对其忽略,没有给学生进行阅读性指导。由于条件限制,学生也没有在课外对其进行阅读。

二、改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及策略

1.转变教师阅读教学理念

现代语文阅读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创造新型现代阅读教学方法;注重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形成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引导教学为辅的新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特别指出语文阅读能力在新时代环境背景下对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因此,要求教师转变以往教师完全占用课堂时间的传统教学方法,抛弃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弊端,形成更加科学健康的语文阅读教育方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养成课内外阅读书籍、名著的习惯。总而言之,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经常性地阅读,增加阅读教学的课时,减少教师占用课堂的时间,这有利于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做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阅读技巧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毕竟上课时间有限。所以,学生要善于利用课余时间,寻找教师或同学的帮助。这样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真正步入学生的生活中。比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带有疑问的前提条件下先通篇阅读文章,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如,首先让学生泛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写作背景;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后,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第二遍阅读文章,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细读文章,对问题进行解答;最后,品读文章。学生多次阅读文章,细细品味文章的精彩之处,在阅读时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也可以写阅读感悟,总结阅读技巧和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加强学生课外阅读实践

课外阅读是学生进行阅读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在阅读时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快速提高学生阅读技巧的首选方法,它是对课堂阅读的延伸,是对课堂阅读的补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进行课外阅读作业的安排,还要把课外阅读具体化,对学生课外阅读方法进行指导,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课外阅读的深度,防止学生只为完成作业而应付了事,还有利于改善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1)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师要采取各种方式来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爱好。教师可以通过事例引出话题,在此过程中可以运用故事教学、优美语句等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语文教学课堂的开端是整个课堂学习的重要切入点,是学生能否学好知识的关键。然而,在这一时段,学生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时间讨论一些名著和优秀的文章,我给学生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等等经典语句。

(2)增加阅读时间,掌握阅读技能

阅读技巧的掌握可以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通过读、写、听、说、思考等方法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如:听,即学生听取教师对课外阅读技巧和方法的建议,借鉴其他同学阅读的技巧。说,即向别人讲述阅读书籍的故事情节,复述优美语句。思,即思考作者写作目的以及对我们生活的启示。另一方面,学生仅仅掌握课外阅读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才能最终改善课外阅读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安排专门的阅读课,让学生阅读优秀的文章。课后教师可以安排课外阅读作业,写读后感。

综上所述,教师要不断地对初中语文阅读进行教学改革,采用各种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需要学生在阅读中仔细研究方法与技巧,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课外阅读活动。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严格按照新课程语文阅读改革理念的教学方法,对每个学生的语文阅读进行科学指导,让学生在新型教学方式下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语文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陈万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初探[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0(04).

阅读教学的要求篇6

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存在着一些偏见,认为阅读只是语文教学的事,在数学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仅注意数式的演算步骤,而忽略对数学语言的理解。然而,随着现代科技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社会越来越数学化,学生仅具备语文阅读能力是不够的。同时现代教育提倡从“学会”到“会学”,提倡“终身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充分利用阅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数学阅读的特殊性

我们要先了解数学阅读的特殊性,因为许多学生自学能力差,认为数学阅读很难,许多教师也认为阅读教学很难把握,这是由数学阅读的特殊性决定的。

1.数学是一门语言。“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具有简洁、无歧义的特点,但数学符号往往内涵丰富,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尤其是符号语言和图式语言跟自然语言差别很大,而在阅读中语意转换频繁、要求灵活,这就给数学阅读带来一定难度。阅读过程是一个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内部言语的转化过程,是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数学阅读常要求灵活转化阅读内容,如把一个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内容;把用符号语言或图式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文字语言的形式,及把文字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符号或图式语言;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定义或定理等。

2.数学材料的呈现主要是归纳和演绎,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加之数学语言的抽象性,数学阅读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记忆、理解、抽象、综合、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都需充分调动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

3.数学阅读要求读写结合,认真细致。数学阅读应是一种主动式的阅读,要求手脑结合,要求在适当的地方,通过思维或推演主动预测或概括下文将要给出的结论,而不是直接去阅读结论。

二、数学阅读的引导

记得叶圣陶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国内的一些较成功的教改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如卢仲衡光生的“自学辅导教学法”采用启、读、练、知的学与教模式;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等,都得益于课堂阅读教学环节,促进了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自信心的养成。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充分认识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

有些教师常在布置作业时才让学生打开课本,学生也只有在作业中碰到问题时才翻开数学课本,缺乏数学阅读的习惯。这种状况减少了学生与数学教材接触的机会,有时代替了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特点及其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重视数学阅读,丰富数学语言体系,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教师重视数学阅读,有助于学生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和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有助于个别化学习。

2.掌握一定的阅读指导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数学。

阅读往往需付出艰苦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很少有学生会把读数学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循序渐进,使学生从愿读转变到会读,最后上升为乐读。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如果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4.探究有效的阅读方法。

(1)对于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相应不同的阅读要求和采用有效的阅读策略。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教师应编好导读提纲,引导和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例如:新知识是怎样引进的?与旧知识有什么联系?新知识解决什么问题?概念是如何得来的?实际背景是什么?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易混淆概念的辨析,能举出正反例。定理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推导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是否还有其它的推导方法?条件是否可以减弱?结论是否可以推广?等等。

(2)主动阅读,手脑并用。阅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数学阅读要求一种主动阅读,要求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结论,而不是接受现成的结论,思维的目的不是去印证而是去发现。如数学证明的阅读,学生看完定理内容之后,不马上看证明,而是先分析条件与结论,试着去证明,若证明出来了,对照课本,比较修正;若证明不出来,适当参考课本,再尝试证明。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能促使思维展开,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书写能加快加强记忆,通过纸笔演算能促使积极思考,有利于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3)进行归纳小结。学生阅读完一章一节后,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要理清脉络,对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比较和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便于信息的检索和提取。

阅读教学的要求篇7

一、重视拓展预习,增强小学生延伸阅读的意识

拓展预习是开展延伸阅读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顺利开展延伸阅读教学活动,必须先增强小学生延伸阅读的意识,激发出小学生阅读的兴趣,调动小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延伸阅读的重要目标。重视拓展预习,就需要发挥教材内容的重要作用,在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使教材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进行有效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小学生的共鸣,促使小学生真正参与到延伸阅读活动中。

例如在学习《詹天佑》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詹天佑这个人物,在开始课堂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可以自行搜集相关信息,学生在搜集信息的时候,普遍利用计算机,通过浏览信息学生发现詹天佑12岁就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虽然这件事情在当代看来并不是非常稀奇的事情,但是在19世纪还是非常骄傲的一件事情,这些都与他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分不开,是值得学生学习的。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将学生收集的信息汇集到一起,通过对多角度信息的分析,学生就可以对课文中的主人公形成更加形象的认识。教师将人物形象展开,对学生形成教育意义,可以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拓展预习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小学生延伸阅读的意识,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不高,参与阅读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教师以目的式的课前预习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小学生带着任务进行阅读,长此以往,就会增强小学生的阅读意识,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为小学生进行延伸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拓展感悟,提高小学生的发现能力

延伸阅读的重要目标之一是通过阅读中的感悟,提高小学生的发现能力。延伸阅读与传统阅读教学不一样,传统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延伸阅读在阅读任务上进行了拓展,要求学生真正深入到阅读活动中,通过感悟阅读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发现能力。在素质教育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延伸阅读教学活动,加强拓展学生的阅读感悟,对提高小学生发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加强拓展学生对延伸阅读中的感悟,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阅读要求,结合学生的阅读水平,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并要求学生写出阅读启示或读后感。教师要求学生阅x经典名著《小王子》,并写出读后感;《小王子》的内容不多,适宜小学生阅读。学生的阅读感悟有“要在有的时间里珍惜,不要失去了才后悔”“人只能用心灵去观察,去感受。要知道,光靠肉眼,是不可能看到本质的东西的”等内容,通过学生的阅读感悟可以看出学生真正深入了阕读,而学生在阋读中提炼出来的道理和经验,’对小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提高小学生的发现能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开展阅读延伸教学的另一重要且的就是通过感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在小学阅读延伸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阅读感悟,引导学生对阅读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创造延伸阅读机会,实现延伸阅读的重要目标

阅读教学的要求篇8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阅读功利化

一、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阅读教学观念陈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阅读的本质是“读”,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传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教,往往偏重知识讲解,教师讲、学生听,线性的知识传授活动没有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主体体验与感受,缺乏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个性学习的余地,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严重阻碍了教学的发展。

(二)阅读教学方法单一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一般都是浏览课文、分析课文,满堂灌加上满堂问,琐碎的分析,往往缺乏针对性。阅读教学课堂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教师往往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固守课文、局限于课堂,且分析缺乏个性,多半源于教学参考书,而理性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富于个体独特品格的认知,限制了学生的多元化和发散性思维,偏失了阅读教学的宗旨,学生并没有深入领会整篇课文的整体内涵,对课文的掌握只停留在对课文的具体句子分析中,严重扼杀了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而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

(三)阅读教学目的功利化

由于受到高考的导向作用,阅读教学长期被边缘化,出现了明显的应试化倾向,为写作而阅读,为阅读而阅读,为考试而阅读。在教读课文时,教师自觉不自觉就会受到高考题型的束缚,或讲授课本知识,或指导应试技巧和考试策略,把本来丰富多彩的文章内容解读成了标准化、唯一化,限制甚至是扼杀了学生鲜活的个人情感体验,丧失了阅读的本来面目,破坏了阅读的整体效果,导致学生阅读积累薄弱,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也大打折扣。

(四)阅读教学内容独立化

阅读教学理应选择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受到经典的熏陶,深刻感悟到所学习作品的内涵。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语文阅读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然而,当前阅读教学内容过于单调,脱离实际,远离现实生活,缺乏吸引力。同时师生都漠视语文的重要性,阻碍学生阅读课外优秀的书籍。学生全心埋头于数理化,局限在语文阅读教材中,远离社会实践,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阅读教学时间缺失

由于时间上的限制以及升学的压力,高中语文课堂里,教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大量的应试训练占据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太少。学生的课外时间被大量的数理化英语作业和课外辅导班所占据,没有时间,不得不放弃大量的阅读。一部分学生对阅读的作用没有应有的认识,除课本以外,不愿去进行必要的课外阅读,或者追求新奇、刺激,尽读些武侠、言情的作品,对于高品位的读物则很少问津。长期以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举步维艰,很难达到新课程对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二、新课改背景下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强化学生主体阅读意识

新课标明确规定,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教师在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外,更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安排充足的阅读时间,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要求,不断地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发展的平台,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阅读环境,组织学生对自己的理解进行相互的交流,促进学生积极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

(二)强化学生的课内阅读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并非出自阅读主题的真正需要,带有一定的规定性和强制性,同时伴随着枯燥的文本分析和阅读训练,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减弱,阅读理解起来也存在重重困难。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转变教学方式,利用讨论来深化阅读教学,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讨论主题,有机地将语文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交流与对话,及时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使学生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入。

(三)理清师生的阅读观念

由于高考的竞争压力,看起来好像大量的语文阅读占用了有限的学习时间,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者说考试成绩,阅读和考试之间成为了一对矛盾体。阅读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能够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和文字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正好符合现代考试的要求,必然有助于考试成绩的提高。广大师生只有认识到语文阅读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考试具有重要的意义,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才能落实到学生的语文阅读活动中,取得应有的学习效果。

(四)扩展课堂的阅读内容

高中语文阅读教材的建设非常重要,因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材料就是教材,它在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阅读起着指导作用。有时甚至是学生的唯一阅读来源。对于教材的开发与建设,作者需要充分听取学生和教师的意见,结合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走上热爱阅读的道路,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五)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

语文是工具性、人文性的学科,要求我们开放学习语文的空间。课外阅读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一种真实的阅读,出于阅读主体的生命需要,为兴趣而读,为实用而读。只有扩展课外阅读,才能满足高中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需求。

三、结语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为了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作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要深刻认识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根据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起学生对阅读学习的主动性,不断开展好阅读教学,为高中语文教学开辟更加广阔的天地,提高语文教育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的要求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阅读教学;协同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明显,即标准中强调,要求能够运用普通话,对教材内容进行朗读和默读。可知,朗读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同时也成为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之一。通过朗读教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也阅读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拥有良好的语文素质,提升语文思想道德品质。而事实上,纵观当前语文教学活动,朗读教学同阅读教学是相区分开的,朗读教学未能在阅读教学中使用,不仅使阅读教学的教学难度增大,而且使学生在朗读学习中缺少情感传递的特点。大大降低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阅读教学协同发展的必然性

1.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阅读教学协同发展是新课程标准要求的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当前小学语文的课程教学标什生了变化,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朗读教学对于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也强调了在新标准中,朗读作为阅读教学中最直接的一种教学方式,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朗读中的默读正式阅读的一种主要接收形式,因而说《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阅读教学实现协同发展。

2.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阅读教学协同发展是语文学科性质决定的

不论是朗读还是阅读教学,其主要的目的在于能够掌握文本信息,了解文本所要传递的情感内容。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的教学活动并不存在很明显的划分,即其写作教学、朗读教学和阅读教学在某一层面上所要传授的内容是相同的,只是通过不同的形式内容展现出现。因而实现朗读教学和阅读教学的协同发展的必然的。

二、实现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阅读教学的协同发展的策略

1.重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阅读教学的协同发展

近年来,小学语文发展的问题在于各个环节的独立区分发展,导致语文教学活动失去灵性。因而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阅读教学的协同性最基本的在于能够从小学生、老师、学校等主体方面入手,使其树立其朗读和阅读本是一体,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学习手段。从而才能在课堂教学、课后教学安排中,有意识的让学生能够展开朗读学习,利用朗读学习来展开文本的阅读学习。如某学生在课后做阅读理解时,利用朗读的方式来揣摩作者的内心情感,从而使自己的朗读更具情感渲染性也使得在做记叙文的文本阅读时,该学生能够较为轻松的掌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做好阅读理解的相关作业。

2.利用多媒体推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阅读教学的协同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推动多媒体更加广泛地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多媒体使用的频率和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主要体现在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开朗读教学活动。第一,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更多具有标准情感的范读,不同的文本有着不同的情感表达,而不同的情感内容有着不同的朗读标准,利用多媒体能够高效的表达出文本的朗读标准,从而为学生的阅读活动提供更为准确的指导;第二,多媒体能够为小学生语文教学寻求更多的文本资料,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阅读教学的协同发展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展开课外延伸,寻找更多具有朗读和阅读双重教学内涵的文本,而多媒体则通过资源共享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更多的素材内容;第三是多媒体能够实现文字的动态化发展,即能够将文本内容转换为画面,在读图的时代,读图也成为了一种阅读方式,通过多媒体,教师丰富了阅读教学的内容,使得朗读教学能够同多种形式的阅读教学融合在一起,教师运用多媒体声形并茂、生动有趣的特点,通过情景创设,让文本的语音和文字内容以画面或是其他形式存在,保证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和阅读教学的协同性发展这一教学目的能够实现。

3.以读书交流会巩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阅读教学协同发展

读书交流会是一项不分年龄不分群体的教学方式,通过读书交流会学生能够以朗读的形式同其他的学生分享自己阅读到的文字内容,从而实现朗读教学和阅读教学的协同发展。在读书交流会中,朗读成为阅读的主要表现形式,阅读成为实现朗读的渠道,即朗读教学和阅读教学能够在学生彼此的合作交流中实现融合发展,并且能够让朗读和阅读两种教学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

简言之,多媒体、读书交流会都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在推动朗读教学和阅读教学协同发展的最终是为了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奠定语文学习基础。而朗读教学和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的两个环节,实现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成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实践需求,也成为语文教学活动中理论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可知通过要求正确认识朗读教学和阅读教学的相互关系,才能有目的的展开协同发展,其次是要求能够利用媒体技术能够展开小学朗读教学和阅读教学的协同发展,最后是要求能够利用读书交流会,将阅读和朗读作为一种贴近语文教学生活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高美荣.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J].新课程学习(上),2011,11:76.

[2]马海华.浅谈如何有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J].情感读本,2015,29:63.

阅读教学的要求篇10

传统的对学生阅读态度的培养,多来源于外界压力,即家长和教师的要求。这使很多学生产生不快之感,勉强为之,不得不读,缺少主动参与的乐趣。而阅读教学中的专题阅读,则利用单元重点作为必要的阅读主题,允许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文本;在阅读时间上,除每周固定安排的阅读课外,可在其他一切适宜阅读的时间内进行;在活动组织上,不定期地组织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如“我读、我感、我思”及其他衍生活动。不管是必修课本还是选修教材,都可以创设专题阅读情境。如人教版必修二的第一单元是散文单元,有《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三篇著名散文,可以要求学生专门阅读现当代作家的优秀散文,如沈从文的《湘行散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像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的《聊斋志异》单元,可让学生以此为主题,参阅古代神话小说《山海经》《搜神记》等,丰富学生这方面的知识。

当然,这种专题阅读活动并不强调阅读的结果,没有硬性指标要求,所关心的主要是阅读活动的过程与主体参与程度。但这并不表明它没有目的,即通过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以检索、体验、发现,对大量信息进行采集与分析判断,进而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学校的阅读教学,由于语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因而在很多时候呈现群体性阅读现象。实际上,真实的无组织的学生课外阅读,虽不排除特殊情况下的群体阅读现象,如跟风阅读、时尚阅读等,但在更多时候呈现的是一种个体性阅读。因此,教师要承认并敢于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也是一种阅读常态。虽然这很可能会对教师的指导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困难,但尊重个体阅读的差异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必须认识到,现代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作者及其身后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的一次对话,也是呈现千姿百态的个体生命体验运动。每个阅读者个体的生命意蕴是不同的,这体现了阅读者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在这种情况下,阅读活动呈现为阅读者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并借此来发现“真实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精神的体验与升华,使自我生命的独特性获得更高层次的提升。这也是前述允许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文本的一个原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不要为阅读教学定下种种清规戒律,去标准化学生个体的阅读,不去做这种徒劳无功甚至于对学生有害的事情。

阅读的第一要义是学生喜欢,是学生精神上的需要,这就直接决定了阅读的趣味性。借助乌申斯基的原话:“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正面表述即是,有兴趣的阅读会激发学生掌握知识、获取信息、提高技能的意愿。这里,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并鼓励学生自由进行与文本的对话,即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感受到阅读之趣,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与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需求与审美情趣,允许其依据自身兴趣、需求而选择不同层次、类型的文本,自主决定阅读的方式与程度等。这也是“因材施教”内涵中的应有之义。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一切都要以学生为准,而是说教师的指导要顺乎情合乎理,循序渐进,必要的引导和等待、耐心与爱心,也是必需的。

所以,有的学生喜欢小说,有的喜欢诗歌,有的喜欢散文,要尊重学生的这一不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样式阅读,培养学生多阅读的习惯。

三、重视阅读方法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方法指导是不可或缺的。古语“授人以渔,可享一生”,即说明方法的重要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此也有明确的要求。教师的阅读方法指导要注意时机和程度。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说明了方法指导的最佳时机是学生处在“愤”和“悱”状态时,这时学生的需求最强烈,教师的指导效果也会最佳。至于指导到什么程度,则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与要求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