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教学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4:59

课外阅读教学总结篇1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小学生在六年中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基于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的调查,提出有效指导小学生提高课外阅读总量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积极的课外阅读态度和对课外阅读的正确认识是搞好课外阅读的动力,这一动力是由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正确认识而产生的。通过调查发现,各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态度基本上是积极的,但在对课外阅读主要意义的认识上存在弱点与欠缺的地方,具体表现在对课外阅读是“自我成长需要”的认识上,因而影响了课外阅读的方向和范围。因此,学校领导、班主任、各科教师及家长,在取得对学生必须加强“自我成长需要”教育的一致性认识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态度,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实施课外阅读是“自我成长需要”和补充,是丰富自身知识结构需要的教育,使其提高认识,获得动力,并采取切实措施,保证小学生课外阅读朝着“自我成长需要”的目标进行。

二、分学年段确定课外阅读范围

从调查中得知,由于学生对课外阅读意义的认识存在弱点与欠缺,课外阅读的范围不完整,带有明显的无目的性和无计划性,达不到《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建议的范围。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努力引导学生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课外阅读总量的规定和建议的阅读范围,全面而准确地认识课外阅读意义;第二,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课外阅读总量的规定和建议的阅读范围,结合课堂知识学习内容,分年级整体规划学生课外阅读范围与量;第三,遵循由浅入深、由窄到宽、循序渐进的原则制订出各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计划,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例如按年级、按班级、按读物开展课外阅读竞赛;一天一读活动;亲子课外阅读活动;课外阅读体会专刊等),在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和技能,提高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第四,要坚持按学生课外阅读范围和计划阅读,经常指导学生“查漏补缺”,并分阶段对照计划进行考核。

三、全面课外阅读与个体特长的重点课外阅读相结合

从总体上讲,学生课外阅读一定要根据《语文n程标准》中有关课外阅读总量的规定和建议的阅读范围全面的阅读。在全面的基础上,又要发挥各自特长重点阅读。对技能学科课外阅读这一部分,同样如此,既要求学生全面阅读各技能知识读物,又要坚持提倡学生重点阅读各自专长技能知识读物。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特长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讲全面发展,绝不是指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平均发展,成为同一模式的人,而是包含着个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因此,课外阅读的指导要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教育。

四、构建“二位一体”的学生课外阅读引领与指导模式

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指导小学生较好的完成课外阅读的总量,并非只是学校的任务,应该是学校、家庭共同的使命。学校要构建“二位一体”的学生课外阅读引领与指导模式,只有当学校和家庭指导形成了合力,通过家校合作,全面整合学生课外阅读资源,开展父母引读、亲子共读、亲子互读、师生激励、生生合作、个性化家校联系卡等多方立体互动,有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就会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和课外阅读的积累技术,顺利完成课外阅读的任务。

课外阅读教学总结篇2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局限于教材的繁琐分析,有些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试卷,不愿让他们读课外书。

2、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任务。实验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材建设,制定课外阅读规划,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课题的提出.

1、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课外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2、通过课内拓展阅读,扩大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进一步研究并掌握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体系,拟订各年级各年级课外阅读的培养目标。

2、探索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

3、探索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活动的关系,研究课外阅读的模式。

4、研究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认知的作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5、通过本课题的实验,推进我校小学语文教育素质化,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

2、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3、课内外阅读的相辅相承。

4、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

5、创造性课外阅读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问卷法。

4、检测法。

5、比较法。

6、综合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理论认识。

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关键靠教师,因此,加强语文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是重点。从课题申报立项开始,我们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开题报告,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课题整体情况,积极撰写学习笔记,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使实验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知识,逐渐丰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一些知识和科研阅读知识竞赛。以便让教师的课外阅读储量不断注入活水源头。

2、重视课题管理,规范课题行为。

根据扬州市课题组管理的规定,我们非常重视课题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开提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来实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要求:*

(1)课题组例会制度

我们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会议,进行有关课题实验的学习,交流工作中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收获。

(2)坚持课题月报制度

在每个月底,课题主持人将对本月所所做的额工作以及收获体会,填写月报表。

(3)填写《课题实验手册》

根据学校教科研管理的额规定,课题组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认真填写《课题实验手册》,一般在学期初填好计划(本学期个人研究打算),中途填好专题研讨课例或活动方案,学期末做好小结,撰写实验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大体框架。

1、制定课外阅读规划。

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规划,从课外阅读的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总量、阅读活动、阅读文体等几方面拿出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2、创造条件促进“读”。

(1)课内阅读延伸。

(2)允许在“早读”或“自习”时翻课外书报,每周抽出一小时,集中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3)布置作业以启发学生理解书报中的有关内容情节,学习其中的方法为主,从而增加课外阅读的兴趣。

(4)推荐读物与传观读书笔记并重。教师一定要做好书刊导读工作,利用图书资源,广泛开展阅读。

3、介绍方法,引导“读”。

结合阅读教学,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

4、开展活动强化“读”。

(1)谈天说地三分钟,每节语文课开始,以名人名言,新人新事物等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

(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展评优秀读书笔记,读书与征文有机结合。

(3)举办各种语文活动,如“成语擂台赛”,“古诗文朗诵会”等。

八、课题研究的实验步骤及日程安排。

(一)实验步骤

1、成立课题研究组,议定课题,制订方案,明确分工。

2、完成课题前期的调查、论证工作,向市教委立项申报。

3、课题组成员集中讨论教学方案,开展一人一课活动,落实方案。

4、开展阶段性的测试工作,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5、汇总材料,完成实验总结,迎接结题验收。

(二)日程安排

1、2001.8——2001.10成立课题组。

2、2001.11——2002.1开题、评审、修改。

3、2002.2——2003.2实验、明确要求。

4、2003.2——2003.4初步总结。

5、2003.5——2004.12归纳模式。

6、2004.1——2004.6汇编成册,成果展示。

九、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成果归类:

课题研究三年来,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归类如下:

1、超额完成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任务。

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阶段应该完成课外阅读145万字,实施这一课题以来,我校学生超额完成了课外阅读量。

2、基本确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内容。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反复研究和从实践中的反馈调整,我们按年级规定了课外阅读的内容,有步骤,有计划,有系列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3、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通过课题实验,我们教会学生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并教会学生摘录、剪贴、查找等许多种积累的方法。

4、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我们在实验中,开展了许多阅读活动,如“谈天说地5分钟”,“征文竞赛”,“成语擂台赛”等,寓教学于活动之中。

5、形成了一套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对于课外阅读,我们保证课时,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并研究教学模式。很多教师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外阅读实效。

6、提升了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主在研,重在思。许多教师勤于总结,勤于反思,勤于探索,提高了自身素养,撰写了许多优秀论文。

7、注重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的熏陶。

我们通过多种活动,主要是演讲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所读文章中重点人物的印象,从而以之精神导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自身修养。

(二)学生阅读量分析:

年级

古诗20首,文章10篇,成语40个

古诗15首,成语4类,50个左右,文章20篇

古诗34首,文章35篇,成语9类,名言警句30句

古诗10首,文章10篇,成语3类,歇后语10个

古诗20首,文章20篇,成语6类,名言30句,歇后语20句

古文30篇,古诗33首,文章30篇,对联(学习类)16副,歇后语成语如干

(三)阅读面分析

通过查阅“读书摘录卡”,“教师备课笔记”等,目前我校学生参与课外阅读面达1000%,各年级既定的课外阅读内容的额阅读面达100%。

十、课题研究的反思建议

1、课题的研究最终要形成本校的校本教材《中闸小学课外阅读材料》。

2、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课时数量,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效果。

课外阅读教学总结篇3

一、理论依据和现实可能性

目前,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都是按一定的文体特征分单元编排的。这样,就有利于进行单元比较阅读教学。而且,由于每册书的各相同单元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知识贯输的渐进性,这样,就有利于进行单元比较阅读教学,使学生能把各册之相同单元的知识连贯起来进行联想记忆,又更能使学生在贯通的系统学习中加深理解,得到一些能力方面的启迪。又由于每册书是按单元编排,我们就有可能把该册各单元之间的外在区别和内在联系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使学生能较灵活的掌握各自的规律。这样,就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单元比较阅读教学法纲要

(一)单元比较阅读教学的内容

首先我们应搞清楚的是单元的概念。这里所谈的单元,当然指教材的自然单元形式,也指我们所运用来进行比较教学的材料的单元形式。单元比较阅读教学就是把这些单元阅读材料拿来进行整体的或部分的比较阅读教学与训练,从而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效率,最终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基础知识点的串通比较分析。其实,除下文所谈的几个方面的内容外的所有语文基础知识点,都可以进行各自的串通比较分析。这可以是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某个多音、多义字或词的归纳总结,可以是从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语选择的角度来比较分析语言的修辞特色。可以是通过对造句的异同的比较来分析其句法现象等等。

2.思想内容的比较分析。这是指单就思想内容对文章或文学作品进行的比较分析。包括对句、段、篇、单元整体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单项内容的比较分析。

3.文章写作特点的比较分析。这主要指单对文章的写作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是某一写作特点的比较分析,也可以是对写作特点的整体比较分析。

4.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比较分析。众所周知,文学作品有别于一般的文章,因此,它除了有一般文章所共有的一般规律外,更重要的是有它自身的规律性。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所以,最重要的就是比较分析作品的人物塑造方面的特色。可以是比较分析作品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或者是通过这人物形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可以是比较分析作品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尤其应注意对于作品艺术技巧的比较分析。

5.教材单元内部篇与篇之间的整体比较。这是我们已在教学中较好的运用,也已运用得最多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更应多进行这方面的教学。

(二)单元比较阅读教学法的实施方案

总的原则是:在单元比较阅读教学中,应体现教师的主动、示范性和启发、诱导性,应体现学生阅读的能力、主体性和思维活动的活跃联想性,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最终目的。根据教坛同仁的教学研究成果和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此提出“三步四课型”的实施方案,供教界同仁参考。

1.讲读课型。根据教材课文的每个单元都分为三个小单元(即讲读课,课内自读课,课外自读课),第一步,让学生预习该单元中的那两篇(极个别是三篇)讲读课。然后,教师就根据前文所谈的内容的某些方面,对该讲读课进行宏观的总体的比较分析。第二步,由学生再根据教师所分析的内容,再对照阅读该两篇(或三篇)讲读课文,反复体会。第三步,教师总结,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完成课外训练。

2.导读课型。这种课型,在初级阶段主要是用于该册书中体裁相同的两个单元的第二单元的那两篇讲读课文,在高中二、三年级逐步取代(或部分取代)讲读课型。第一步,由教师讲解该两篇课文的比较分析的要点及其结论。第二步,由学生带着这些要点及结论去比较阅读课文,从而印证教师所讲的要点及结论的正确性。第三步,教师答疑总结;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完成课外训练。

课外阅读教学总结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课内课外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9-0055-02

作者简介:徐敏美(1975―),女,江苏张家港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张家港市塘市小学教导主任。研究方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随着“大语文”教学理念的深入贯彻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越来越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重点。然而,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内外阅读并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以致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时成了无用功,甚至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笔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认为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有如下策略。

一、积极探索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

(一)深化内向型衔接

内向型衔接即衔接阅读指向课内阅读。具体来说,是指通过有效、有机的课堂链接阅读,强化学生的阅读期待,深化学生的阅读感悟,进一步优化课内阅读的质态。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塑造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各种语文教材的选文大多相近或相似,多注重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思想的渗透,教师在教学具有类似主题的文章时,可让全班学生共同阅读之后相互交流,碰撞思维。例如,当教师讲到“白衣战士”叶欣不顾个人安危去抢救非典病人时,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对医生有什么看法?自己身边有没有像叶欣这样的“白衣战士”呢?自己要是做一名医生,应该做一名什么样的医生?医生要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才是一位好医生呢?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在无形之中就给学生提供了课外阅读的动力。学生要回答这些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阅读相关题材的课外书,这样学生既学习了新知识,又回忆了旧知识,拓展了眼界。

(二)开辟外向型衔接

外向型衔接即以教材为圆心,以课堂为辐射源,课内得法,课外发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其阅读能力。首先,给学生介绍课外阅读法,比如最常用的有略读法、泛读法和精读法。对于不同的文章,应选择不同的方法。有些文章文句优美、寓意深刻,应该摘录到笔记本上并经常翻阅;而有些文章只需简单了解即可,没有必要花大力气去精读。其次,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通过课外阅读指导课,启发学生兴趣,指导读物选择,并展开交流评论,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着力构建课内外阅读体系

(一)阅读材料的推荐

教师要集思广益,综合多方面情况,以课内阅读为依托,给学生推荐一些具有较高价值的文章。可以选择与课文文体相似的课外文章,可以选择课文作者的其他文章,还可以选择与课文主题相似的同类阅读材料。对于名著节选,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原著,以文中主要人物为兴趣激发点,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二)建设课外阅读推荐书库

当前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一个障碍就是手头上能够阅读的书太有限。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城乡结合部小学,家长中新市民占到了70%以上,很多新市民打工辛苦,舍不得花钱给孩子买课外书。因此,建设课外阅读推荐书库就显得很有必要。首先,成立班级图书角,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阅读资源,解决了大家无书可读的烦恼。其次,开放学校图书馆,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宝贵资源,在规定时间向学生开放。再次,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号召大家把自己的课外书带来,交换着阅读。

三、有效开展课外阅读实践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做好课外阅读实践能够有效促进课内外阅读的衔接。

(一)建立阅读摘录卡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说明了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教师应教给学生摘录的方法,使学生学会摘录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好词、好句、好段,之后时常翻阅,长期受其熏陶,最后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各自的摘录卡,确保阅读的有效性。

(二)定时定量阅读

阅读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除了学生要有自信心和恒心外,还需要老师、家长的监督。有了阅读量的保证,才能有学生阅读质的飞跃。在校期间,教师要安排好课外阅读时间,要求学生每天定时阅读。阅读量要有最低限定,但不必有最高限定,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倡导亲子阅读

很多父母把业余时间花在打麻将、看电视等娱乐活动上,却很少花时间与孩子沟通,而读书恰恰是父母与孩子进行沟通的最好媒介。父母每天花半个小时听听孩子朗读自己的作文,或者给孩子讲一个有趣的故事,以身作则地陪伴孩子一起静静阅读,会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乐趣。

(四)组织主题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心挖掘一些有意义的主题,通过举办主题活动,促使学生阅读。例如,教师可以围绕“有志者,事竟成”的主题,推荐阅读《张海迪》《霍金的故事》等文章;围绕“走进长征”,推荐《金色的鱼钩》《丰碑》等文章;围绕“体味亲情”主题,推荐《爸爸的左眼》《隧道》等作品。与此同时,还可以举办辩论赛、演讲会。例如,设计辩题“愚公移山不明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课余查阅资料,阅读相关主题的书,以有效激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要想让课外阅读落到实处,教师就必须给予学生一定的评价,从而鼓励热爱阅读的学生,鞭策不爱阅读的学生。

(一)开展“阅读之星”“书香班级”评选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满足孩子内心的需求。当学生阅读课外作品,形成了热爱阅读的好习惯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学校每学期举办“阅读之星”“书香班级”的评选活动,这对每个学生都是一种鼓舞。

(二)积极开展阅读成果展示活动

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自己的阅读成果被别人肯定、赞扬后的愉悦、幸福,为此,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搭建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例如,对学生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报、摘录卡等进行展示,并评奖、颁发证书。有了这样的成果展示,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三)建立学生课外阅读档案

课外阅读教学总结篇5

一、课前注重阅读。涉猎课外资料

新课标要求教学的时候必须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将生活中具备的相关资源科学的利用起来,沟通课内容,进行语文教学体系的建设。在预习的时候,教师应该让学生多看一些和课文有关的内容,让学生阅读更多的题材类似的素材,这样能蛉醚生的感知更加的丰富,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也会有很大的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也会提高。

如上《桂林山水》前,教师让学生课外收集关于桂林风景的图片、描写“桂林”的散文、诗句、地理知识等等。上课时根据学生各自准备的材料交流、汇报。同学们在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桂林时,既有制成ppt的有关桂林的地理方位图,又有各种图片,还有文字说明。也有如赞美桂林山水的诗句,“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不愿做神仙,愿做桂林人”等。课前搜集让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产生“心理近区”。学生在查找、收集、阅读、辨别、思考的过程中,不经意间已获得了许多知识。这样走进课堂,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激发了阅读的兴趣,调动各种感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做到了课外课内阅读的有机衔接。

二、课内引导读法。拓展教材内涵

课堂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是以自己的知识贮存,生活经验,认识能力丰富课文的意蕴。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进行感悟,要明确阅读的目和注意阅读的过程,扩大阅读含量,拓展主题阅读,做好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通过扩展学生阅读面、知识面,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学习《穷人》,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教师应该将自己的要求提出来,并认真的进行课文阅读,找到人物描写的方法,认真的进行体会。教师需要和学生一起进行词句的分析,用投影出示: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作者通过对她的忐忑不安和矛盾心理的描写,也可以看出桑娜内心的善良,宁可自己挨打、挨骂也义无返顾。在学生阅读后,老师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人”这一主题进行阅读。教师在课堂上就从“导”字下功夫,使学生懂得学习方法,再把课内学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实践中去,在课内指导的基础上,应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一些蕴含这些语文技能的文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体验、自主提高。通过教师的引导把学生带进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使学生能在充裕的时间内通过阅读分析来熟练掌握语文技能。这样地把课内学过的方法用到课外相关阅读上,激活了学生课外阅读储存,能促进学生感悟,也是学生写作技能训练的最佳途径。

三、课尾延伸文本。架设阅读桥梁

在课堂结束的时候,教师需要重视课内往课外的延伸,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课外阅读。比如,在进行《将相和》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蔺相如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体会着读,讨论人物特点,进而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甘于奉献的高尚品德。这样,学生便会从中总结出读描写人物文章的方法,从而将它运用到阅读课外读物中去。课文收尾时让学生阅读《东周列国故事选》,学生对课外书籍的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在阅读中摘录优美词句、写下收获与感想等,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四、课后安排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课外阅读教学总结篇6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实践证明,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读书。

我校小学生拥有的图书量不多,拥有一百册以上图书的学生只占29%,拥有50册以上图书的学生占35%,37%的学生没有尝到课外阅读带来的乐趣,所以不想读书。于是被其他的媒体夺去了几乎所有的课外时间。46%的学生不会读书,拿起书来无从读起,不知吸收,不知消化,即使迷迷糊糊读了也没有什么收获。11%的学生不能读书,原因是家里没有藏书或是没有合适的书读。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2、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多读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么读。

3、《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既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又具体规定了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同类课题内外研究现状

从2005年开始,南京教研室推出了一项振兴阅读计划,计划为期五年,在南京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反响。南京的小学生通过这样的一个计划,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如南京力学小学,学校每年都向全体老师和学生推出一位作家,一套丛书,一本经典,以年级、班级为一个维度,每个班都有自己的阅读方案或者计划。学生读到了很多的精华和经典,提高了读书的效益,语文素养明显提高。

四、学术价值

课外阅读促进了学生的课内学习,而课内学习成绩的提高又刺激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样,课外、课内便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尝到了课外阅读的甜头,真切地感受到了课外阅读的意义。课外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精神,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精神。

五、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让每一位教师在语文教学当中,把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的经验,推广本课题可以建立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学校研究基地。

学生和教师都是本课题研究最大的受益者,而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又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和育人目标的全面实现。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创造条件,解决书源,为学生阅读提供可能,在班级内、校内、家庭中创设读书的良好氛围。

2、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指导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

3、在“教学相长”中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厚实文学、文化底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文化品味;在研究实践中掌握开展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类型,提高有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能力。

4、以读促写,通过大量阅读,经常练笔,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以阅读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纠错的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6、遵循“模糊性、重过程、重激励”的评价原则,尝试采用活动评价、作品展示,读书记录卡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形成激励机制使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质量。

重、难点:1.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养成;2.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保持。

七、研究目标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地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爱读、乐读、会读,在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中获取知识。

八、研究对象

五(2)班学生、四(2)班学生、三年级全体学生、二(1)班学生

九、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以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开展研究。

十、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安排部署和基本情况调查

1、学习资料,了解国内外最新的阅读观点和动态;

2、调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了解学生阅读现状;

3、申报课题,确定研究班级和人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实验阶段(2012年1月――2013年10月)

第一步:营造读书氛围,为阅读创设物质条件和精神环境,让学生能读;

a、召开家长会,开展亲子读书活动,宣传开展阅读活动的意义,提高家长的阅读认识和参与度、支持度;

B、筹措图书,充实学校图书室,建立班级图书角,为师生提供阅读环境;

C、开展每周格言和每周一诗诵读活动,做好班级文化建设,营造班级读书氛围;

D、开展“营造书香校园”校园读书活动,让校园弥漫书香,让学生置身书海;

第二步:探索阅读指导方法,为阅读提供科学引领,让学生会读;

a、各班级制定阅读计划,定期小结;

B、将语文课时进行重新分配,每周安排一节阅读指导课,在时间上保证学生的阅读,教师要探索不同类型阅读课的指导。

C、建立教师读书活动的相关制度及配套措施,开展师生共读,以教师的成长带动学生的进步;

D、根据实际,推荐不同学段学生阅读的阅读书目,并通过班级读书会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

第三步,开展各种读书促进活动,激发阅读潜能,让学生乐读;

a、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以活动引领阅读,以活动激发阅读,以活动促进阅读;

B、开展各类评先评优活动,激发阅读向纵深发展;

C、开展各类读书展示活动,激励学生向往阅读;

总结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

1、建立学校图书室定期开放制度和班级图书角定期充实图书和借阅制度;

2、建立学校年度读书评比制度;

3、各类课题成果的编撰与整理;

4、举办课题成果展示会,推广实验成果;

十一、预期成果

课题论文集,优秀课外阅读课例,学生课外阅读活动、展示集、成果集、多元评价表、结题报告。

十二、课题保障

课题组成员选员科学、结构合理,采取个人申请与考查推荐相结合的原则,选定业务能力强、学历层次高、年段分布均衡的教师为主要研究成员。其中课题组负责人董晓育,曾参与中国学习科学学会学习指导实验研究中心指导的学习指导实验研究,并荣获“先进工作者”称号。王永平与王莲老师曾参加过陶行知十一五课题(《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语文课外阅读》)。王蜀苏老师参加过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课题《小学生阅读教学中的学习方式的评价》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不断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资源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同时,我们课题组还准备聘请自治区、市级教研机构专门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人员作指导。

十三、项目分工

组长:董晓育主持课题,全面领导

课外阅读教学总结篇7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是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应从语言入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知其特殊的魅力,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长期的实践证明,通过阅读不仅能让学生学到前人积累下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但是,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及社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其智力开发比较滞后,在理解、接受等方面的能力比城镇学生要相对差一些。而且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使用的语文教材内容多为汉语而不是其母语,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中首先要把汉文口译成学生熟悉的本地汉语方言才能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更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困难。

为此,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的几个环节上加强阅读训练。

一、课前准备应精心选择重点词语

词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人们在理解句子时总是首先从词语的理解开始的,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重点词语,对于这些词语的选择与确定,老师必须做全盘的考虑,精心选择合理安排,而不可随意。所选的词语既应该涵盖课文中学生识记较难的词语,又要涵盖关系本课主要内容的词语。紧扣重点词语导入阅读教学,针对重点词语所在的句子、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或是其它具有生发意义的地方,师生共同质疑,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深度阅读的欲望。教师更应该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让学生充分理解所精选的重点词语,并结合口语表达和作文教学,引领学生走进文字的背后,去感受、还原那隐于文字层面背后鲜明的形象。这样才能够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课内阅读要认真指导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变“灌输者”为引导者。提高朗读质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引导学生在读和听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韵味,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之能够解答相关问题,进而教师再经过适当的点拨、总结,使之了然于心。

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乐于学习,乐于思考。教师要努力让语文课堂充满“故事”,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真正走进课文的世界,真切地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被感染。在课文的阅读和分析过程中,教师应更多地联系民族地区当地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引导学生联想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联想他们熟悉的山山水水,如此则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和阅读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依托课内阅读来培养课外阅读兴趣

一方面,课内阅读的量总是有限的。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在课内只能阅读三百篇左右三四十万字的读物。而仅仅靠三四十万字的阅读量,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习惯,肯定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课内阅读以精读指导为主,而日常阅读的主要方式是泛读,课外阅读正好可以弥补课内阅读量不足的缺憾。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外阅读可以成倍、成十倍地增加阅读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养成独立读书的良好习惯,提高独立读书的能力以及泛读速读的能力。让学生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从而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

在对少数民族小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培养时,要结合课文的内容,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知识基础,提一些能总体把握课文的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这样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教师不但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趣味性浓的课外书籍,而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有趣的问题或在阅读中运用形象的例子、恰当的比喻,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化为生动有趣的实例,引导学生在兴趣中探求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及时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讲故事、猜谜语、手抄报、朗诵比赛、古诗背诵大赛、谈天说地、读书汇报会等各种生动有趣的读书活动,处处给学生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这样学生经过阅读的过程,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现象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四、结合实际,拓宽阅读渠道,布置明确的阅读任务

课外阅读教学总结篇8

关键词:阅读;评价;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93-01

传统的阅读教学大多以琐碎的分析、模式化的概括讲解取代学生的体验和教师指导下的习得。新的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语言规律,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一、个好探究性阅读阶段

个好探究性阅读阶段这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主要讲阅读个性。也就是说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干涉,即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在这一阶段,特别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魄力,即要敢于“放手”,敢于放开。2004年高考我校的河北省文科状元杨令霞同学曾说,优异的语文成绩主要得益于自觉广泛的阅读。

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会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老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再讨论。

当然,这些程序和方法的实施对老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仓库、权威和真理裁判官,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并且应有很强的智慧驾驭能力、组织协理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积极,乐于探索;潜心研读,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互动合作;善于发现,注重总结。

二、课外阅读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评价原则

模糊性原则。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语文学习方式。对它的评价不能按照课内阅读那样运用语感、语素等要素进行细微评价,而要采用模糊评价的方式,从总体方面对课外阅读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如对课外阅读量、阅读面进行评价等。

重过程原则。从课外阅读的过程来看,它是一个“积累于现在,得益于未来”的过程,其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收效。因此,我们的评价要注重课外阅读的过程的评价,收集能够反映学生阅读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淡化课外阅读结果的评价。

导向与激励性原则。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是改变过分强调评价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外阅读评价是建立在导向性与激励性基础上,通过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对其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使其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善读书,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课外阅读的评价手段

依据评价原则和评价内容,采用如下评价方法:

资料查阅法。查阅内容:《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周课外阅读计划》、《读书卡》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查阅时间:《学期课外阅读计划》学期初审核、期末验对,其他内容每周查阅一次。

活动评价法。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搜集许多信息,奇闻轶事、生活常识、历史传记等,有急于告诉他人的愿望。因此在广泛调查学生阅读范围、篇目的基础上,每月开展一次阅读活动,每学期开展2-3次具有专题性的课外阅读活动课,或是阅读经验交流,在活动中评价学生阅读情况,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

作品展示法。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有以各种不同形式表现个人阅读成果、独特感受的需要,有展示自己的独立发现的需要,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习作发表的机会。充分利用好图书角、黑板报、学习园地、班报等媒体,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展示学生课外阅读成果。通过作品展示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果,注重个性差异,使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四、评定时间与成绩显现方式

课外阅读教学总结篇9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外阅读;策略探究

英语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不够,阅读材料也是单一、枯燥,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没有真正得到提高。英语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要与课内教材相结合,是课内教材阅读教学的延伸,要能有效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英语课堂阅读教学质量。通过阅读大量的课外相关材料,学生能够巩固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使知识在实际的运用中印象更为深刻。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能力。

一、英语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

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要处理好课内与课外关系,做到课外阅读对课内学习知识的补充和促进,使学生英语学习水平不断提高。为了提高阅读效果,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阅读材料时要有趣味性和适应性,并做到多样化。材料内容的难易要适度,要结合课堂学习的内容由浅入深逐步升级。材料的生词不要太多,篇幅不要太长,否则不会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推荐给学生阅读材料。初一年级学生阅读材料选择,以短小精悍、幽默有趣为主。材料涉及天文、地理、文学、历史、风土人情等方面,这些材料会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如theFrogprince《青蛙王子》,Snowwhite《白雪公主》,Cinderella《灰姑娘》等备受初一年级学生的喜爱。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材料也要有相应的变化。初二的学生要选择一些比较具有时代性、新颖性的报刊阅读。如《21世纪中学生英文报》《英语周报》等,这些都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涉及体育、娱乐、学习等题材,很受学生欢迎。对于初三的学生,因为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而且对自己的阅读内容也有所偏好,教师要指导学生扩大阅读量,并向学生推荐英语阅读系列教材,鼓励学生随读摘抄好词句,甚至可以用英语写短小的读后感等,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英语课外阅读教学活动设计

课外阅读活动设计应“以学生为主”。在活动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交流和总结,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态度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活动过程一: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融合在语言运用的情境之中,不知不觉地吸取语言知识。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具有层次性,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动过程二:学生通过阅读之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交流阅读资料内容,可以是自己学到的词汇、短语和句型,也可以提出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如阅读中没有理解的单词、句子等,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各抒己见,阐明自己的观点,通过这一过程可以检验到学生阅读的效果。如果在小组内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

活动过程三: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围绕阅读内容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问题,通过提问、研讨等形式,让每一个学习小组都设计一个相关活动,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都积极参与,运用英语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他们在活动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有效的阅读方法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

学生英语阅读习惯的培养,要从细微处做起。在学生刚走入初中上第一节英语课时,教师就要向学生说明英语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在日常英语教学中适时加以指导。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从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材料,安排课外阅读的时间,到具体的指导帮助,教师都要精心安排。例如,利用晚上和周末的部分时间安排一定量的阅读。在英语课外阅读中部分学生会产生心理障碍,缺乏信心,被动地读书,因此,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逐渐增强阅读意识。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在班级建立英语阅读角,专门设立橱柜,在里面放一些英文报纸、英文故事、英文连环画等材料,学生可以随时在教室里进行阅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在班级创建英语阅读环境,让学生体验到了课外阅读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在课外阅读教学中,要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教师就要利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要提倡朗读,要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对于材料中的精彩段落要背熟,以训练学生英语语感;要提倡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课内与课外阅读相结合,使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提高。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即:默读、略读、细读。在阅读过程中寻找材料中的关键词和主题句。

在初中英语阅读训练中,教师要侧重指导学生寻找主题句的方法,要求学生在阅读材料时综观全文,仔细体会章节、段落、语句之间的联系,把握材料的中心思想,回答一系列有关细节的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材料的全部内容。从对篇章开头的某些关键性词语的认读和理解,头脑中立刻开始对全篇内容的预测。从阅读开始到阅读结束的全过程中,通过对关键性词语的认读与理解,或证实开始的预测,或否定开始的预测而产生新的预测,达到对全篇的理解,把握文章前后呼应以及章节段落之间的联系。在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篇章到语句,从大意到细节,达到对段落、句子、词组、单词的真正理解,从而使学生将其完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课外阅读教学总结篇10

一、民族地区小学群文阅读教学问题现状分析

1.民族地区小学生阅读能力较低,阅读方式单一

在推行藏语教学的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开展“三语”教学,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藏语水平。但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推行“三语教学”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藏语水平,反而可能冲击汉语及其他学科的教学。在本校进行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活动中存在一节阅读课上完之后,总是出现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的问题。究其根源就是学生的阅读方式太单一,很多学生习惯朗读或小声读文章,这样必然导致花费很多的时间在读群文材料上,而减少了思考的时间。比如,我校在一次《群文阅读中的对比》的群文阅读课中,教师出示了一组阅读材料,让学生快速浏览文章,比较每个故事的共同之处和差异。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时,基本上是小声地、慢慢地把文章全部读完之后,再去思考问题,没有带着问题去浏览文章的习惯,更或者说是没有浏览文章的能力。学生没有掌握默读、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文章的方法,阅读理解归纳文章的能力也很差,导致群文阅读教学举步维艰。

2.阅读书籍匮乏

要进行群文阅读教学,首先要有充足的阅读书籍。但是由于农村的经济条件有限,学校根本就没有像城市学校那样的学习环境,更别说图书馆了,学生拥有的课外书籍极为有限。加上农村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只要把语文书、数学书上的知识弄懂就行了,没有必要再多读什么课外书。经过调查,本校一年读一本以上课外书的学生不到10%。这就导致学生手中除了教科书以外,基本上没有课外书籍。

3.学生阅读习惯差,缺少指导

学生的阅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是在教学活动中,大多数语文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漠然视之,读也是放任自流,使学生不会读。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教师更多的只是告诉学生读书可以丰富知识,而缺乏具体的指导。这种说教式的宣传、鼓励,无法使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二、正确运用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课内严格训练,指导阅读方法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我们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学之中,以教材为依托,向学生现场演示科学的阅读方法,把“教材”变为“学材”,让学生学会精读、略读、速读、跳读、批注阅读5种基本读书的方法。

2.开发阅读教学资源,拓宽群文阅读范围

利用好学生手中的课外读物。《学语文之友》杂志每期都编排了一组群文,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文章,指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另外,引导学生共同阅读优秀作文,可以是写人类的、写景类的、写事类的,把相同类型的作文放在一起,让学生阅读,或感受语言的优美之处等,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群文阅读资源。

3.做好书刊导读工作,上好读物介绍课

要经常给学生上读物介绍课,让学生广泛地阅读文学、数学、史地、理化、生物、科普等通俗少儿读物,希望他们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例如,结合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落叶》等课文,及时引导学生阅读常识、自然等课本,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等,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使各科知识互为促进,有机融合于一体。

4.激发学生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