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技术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5:30

线上教学技术培训篇1

关键词:无线网络技术;职业教育;教师培训

1无线网络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的应用

1.1对传统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模式进行革新

以往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在运用互联网技术的过程中最大的局限性就是在于其需要进行网络连接。但是,采用无线网络技术进行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后,教师只需要利用笔记本电脑、手机以及平板电脑就可以参与到实际的教师培训活动中[1]。因此,将无线网络技术应用到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邮寄教学资料以及面对面授课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模式。与此同时,在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融入无线网络技术,从而可以使得讲师直接通过微信、QQ等app进行教学大纲和教学视频以及教学计划的,而各个不同的学生也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随时随地通过无线网络进行个性化的学习。相对于传统的投影培训模式,加入无线技术之后,可以将培训的地点和时间安排变得更加人性,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更可以将培训的方式变得更加趣味,实现文档、视频、声音、图像、甚至是数据的积累等各类因素相结合,不仅提升培训效率,也集中学员关注度,更可以实现原来不易实现的培训内容。

1.2参训学员实现在线练习

在当前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融入无线网络技术,学员们可以直接通过无线网络使用各种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在线作业学习,并且培训教师也可以直接在网络上公布答案和操作要点,并且可以进行视频演示。相对于选择等客观性题目,学员可以及时地进行答案核对,而对于研讨、简答等主观题目培训讲师还可以进行线上点评,更加利于全体学员的共同提升[2]。通过利用无线网络技术,使得参与到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的学员可以更加及时、全面地认识到自身的知识盲区,从而更加实际地掌握自身的学习状况,一直不断地调整自身学习方法和学习计划,促进自身学习策略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

1.3创作冬训和学习协作平台

将无线网络技术应用到当今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工作中,学员在进行学习过程中,遇到学习问题时可以直接通过无线网络,借助自身移动终端设备向平台发出学习问题提交。通过应用推送技术,学习平台又可以将学员提出的问题推送到其他学员和讲师所应用的移动终端设备中,从而高度实现不同学员之间的问题协作、探讨以及老师和学员之间的共同研究。故而,通过将无线网络技术融入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能够打破以往传统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员和讲师能够在不同的地点进行相同问题的探讨和研究,自主地表达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极大地提高教与学之间相互交流的有效性,促进了教学成果和学习效果的不断提升。

2无线网络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2.1学习资源过于零散

根据当前无线网络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应用情况分析,当下存在严重的学习资源过于零散现象。学习资源碎片化对于学员在整个培训学习过程中注意力的集中会产生非常严重的消极影响,由于当前参与到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活动中的多数学员都是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师职工,大部分的学员都会处于边工作边学习的状态中。虽然学员的学习心态上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工作环境也有提升技能和知识的要求,但是由于学员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每个人的工作环境也对学习时间有不同的影响,使得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容易受到不同因素的干扰。

2.2职业教育教师培训设备存在局限性

将无线网络技术应用到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活动中,大部分的教学信息通常都是以图片、视频、文本,或者是音频的形式来呈现,而后再向学习者进行相应的信息传递,与此同时,还能够在线为学员提供不同的知识练习和问题的讲解。但是就目前情况分析,当下一些移动终端设备都无法支持现有的考试系统,甚至略显复杂的练习都不能完全支持,学员只能通过笔记本电脑进行在线学习、在线作业以及在线考试。另外,一部分终端设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会产生昂贵的通信费用,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无线网络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更会影响到学员的学习效果。因此,凭借无线网络技术进行的当代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为学员创造良好的个人学习环境,保证网络的畅通,才能促进无线网络技术在现代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的应用。

2.3无线网络技术应用缺少教学创新

对于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工作来说,该项工作有着周期短、培训时间有限的特征,故而使得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过程对无线网络技术作用的展现也带来了极大的限制。根据当前无线网络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应用的实际情况分析,当下对于无线网络技术培训应用比较多的还是来自企业的培训体验,专门针对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开展的研究当下相对较为薄弱,教学模式的设计相对较为古板,从而无法发挥出无线网络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

3优化无线网络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应用中的策略

3.1加强学习资源的集中化

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解决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学习资源零散现象,在职业教育教师培训过程中应用无线网络技术时强化学习资源的集中化是至关重要的。上文已经提及,参与到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工作中的学员,大多数都是职业教育院校中的教师职工,通常情况下都是边学习边工作的状态。因此,为了能够提升学习资源集中化的程度,职业教育教师培训讲师可以定期利用教育平台向学员发放相关教学知识,并且与此同时,设立问题答疑社区,学员能够将不理解的知识和问题通过答疑社区向教师或者是其他学员寻求帮助。另一方面,在课程时间安排上,讲师可以最大限度地将课程安排在学员工作以外的时间段,进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学校工作以及学生等各方面带来的不利影响。

3.2提升职业教育教师培训设备性能

采用无线网络技术进行职业教育教师培训能够极大地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和效果。当下,开展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通过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功用价值。因此,为了能够提升无线网络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避免设备方面局限性,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提升终端设备的教育性能。在进行产品开发过程中,应当加强对移动终端设备的输入信息等性能的改进,提升移动终端设备的人性化发展。与此同时,在进行移动终端设备改进过程中,应当充分遵循职业教育教学培训的实际特点,以此为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实施和学习提供最大程度的便捷。

3.3强化个别化教学

对于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工作来说,去培训的对象主要是成人学习者,培训对象主体有着学习高效率性、实践经验丰富以及自律独立性强的特征。因此,为了能够提升无线网络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的应用,解决无线网络技术应用缺少实际指导意义的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在培训过程中使用个别化的教学模式,一次充分发挥出学员的个性,尽量促进其对知识结构的了解。同时,讲师可以利用媒体技术进行交互式学习课件的制作,进而促进学员自主学习,确保学员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学习特征进行多门课程的自我安排。

4结语

线上教学技术培训篇2

关键词:多级培训;层次化;持续发展;评价;知识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2-0022-03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看成是教育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一个过程,其目的是在整合的过程中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作为指导,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改进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和学生从知识积累型向知识创新型的转变。而这一整合过程的成败,一个关键点就是实施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从技术层面来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日益扩大,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及其教育资源正大量进入中小学教育教学领域,对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对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笔者就自身参与过的多个相关培训以及与其他参训教师及指导教师的相互交流,浅显地谈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的教师培训”。

一、多级培训联合开展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培训应该以国家、省市、市县、校本四个不同的层级面上逐级开展。部级、省级培训的侧重点在于主旨性的、指导性的、覆盖地域较广的、骨干型教师的培训,它是对整个培训精神和培训主旨的和传递。而市县级、校本培训的侧重点在于根据本地的特色和实际在部级、省级培训精神和主旨的指导下范围较小的,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培训。

多级培训的联合开展可以有效地解决国家、省市难于在同一时间对所有的教师进行大规模集中培训的问题,同时又能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推广到教育一线。反向的,市县、学校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可以总结经验将一线培训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向上反映,以促进部级培训向适合一线教学需要的方向发展。

例如,inter“未来教育”培训,该培训自2000年开始,首先由教育部组织进行省市教师的部级培训,进而由参加部级培训的教师进行市县教师的培训,再由市县教师培训地方教师。应该说这样的培训过程是一个非常合理的培训过程。但可惜的是,在校本层面出现了培训断层――受训老师的学校将培训局限在了个人而没有在学校中进行校本范围的培训,在教育一线培训的结果仅仅是一个点而达不到“由点带面”的效果。因此,四个层次的逐级开展和良好实施可以更为有效地达到培训目的。

二、培训对象技术层次化

参与培训的教师应该是有技术层次的而不是单一的对技术型教师的培训。

首先,参培的应该是学校的领导,因为这样可以使一线的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得到学校领导的有力支持,还可以使校领导自身的水平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先进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等方面得到较大的提升,而这一层次的培训可以是理论与指导多于实践与操作,技术性弱于理论性。

其次,是各学科的骨干教师或教学能手。这些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教育教学能力强,有进取心,熟知一线教学常用的教育技术,对新生事物有足够的接纳能力,对于先进的教育技术有融合于教学实践的迫切需求。选择这些教师培训可以在培训内容上介于校领导和专业人员之间。这些教师受训以后可以更好地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带到教学一线中去,可以有效地帮助校领导和专业人员多层面、多角度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最后,是对信息技术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大部分毕业于计算机专业、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或相关的专业,他们是一线教师中先进信息技术的最先接收者、应用者,更是探索者和推广者。对他们的培训应该是理论指导和技术培训并举同时偏重于技术的培训和推广。

因此,我们可以把培训对象的技术层次依次定义为“理论型――普及型――提高型”。但是,如果以这样的层次划分进行培训显然是不现实的。那么,我们就有必要要求指导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参训者的不同技术层次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这就像我们教师对待不同学生的“因材施教”。

三、培训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项新技术的简单应用和形式上的简单推广、亦不是一个培训任务的简单完成,而应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一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这需要广大的一线教师将其渗透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中。但是,笔者发现有个别的参训教师肤浅地认为参加培训就是为了学会一项技术而已,只要会用就可以了,至于整合则是在多媒体教室上上课而已。他们根本就不去考虑技术同样具有发展性,不去考虑先进的技术也有被取代的时候,甚至于个别教师培训一结束就会忘记培训是干什么是为了什么,把培训当成了一个任务来完成。那么,在这样的想法和行为的驱使下我们又怎能面对未来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挑战呢!

四、对培训结果进行有效评价

新课改实施以后,我们发现任何学科在对学生和教师进行的评价都是在向多元化、有效性的方向发展。而我们在参加培训时,最后得到的只有一个评价的结果――不及格、及格或者优秀。至于为什么不及格、如何改进可以及格、怎样从及格可以达到优秀这些需要评价来优化的过程则无从体现。评价只是一个结论性的东西,毫无过程性、启发性可言。

鉴于此,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有效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指导性,充分调动参训教师的主动性,使评价既要有一定的规范,又有一定的灵活;既要有一般的标准,又要有个性的内容,不是把评价作为管制学员能否及时参训的手段,而是要成为让学员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超越自我的激励机制。在此不妨形成一种可持续的评价过程――实践过程中的评价,也就是说,最终的评价还要考虑到培训结束后,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参训教师能不能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以及应用的效果怎么样。如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次数和效果、发表相关论文的篇数、是否参加了相关课题研究以及学生的反馈等方面对参训教师就培训进行评价。这一过程不仅需要由上级领导单位组织进行,更需要一线学校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只有这样,培训才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整合的持续发展。这对于参训者进一步领会培训的目的和意图有莫大的帮助。

五、培训知识多元化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单一知识门类的知识再现或技术传递,它是以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如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为指导,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为技术支撑,应用能力――如ppt制作、几何画板应用、网络课件制作等为手段的一个综合能力的培训。虽说如此,但是有一些培训就技术讲技术,整个培训中体现出的目的只有一个――技术的传递和演示。这样的情况在市县、地方级别的培训中较为常见。

线上教学技术培训篇3

abstract:alongwiththesocial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thecompetitionbetweenenterpriseshasgraduallytransferredintotalentcompetition.electricpowerenterpriseisbothcapitalintensiveandtechnologyintensivebusinessandasabasicindustry,itconcernsthenationaleconomyandpeople'slivelihood.theelectricpowerenterprisescan'tdevelopwithoutahigh-qualitytalentteam.Sotraining,astheimportanttoolofhumanresourcedevelopment,isplayinganincreasinglyimportantroleinenterprises.thisarticleintroducesandanalyzestheproblemsintheeducationaltrainingoftheproductionlineworkersofpowerenterprises,proposesapproachestoimprovethetrainingeffectsoastobetterservetheenterprise.

关键词:企业;员工;培训;探讨

Keywords:enterprise;employee;training;discussion

中图分类号:D41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5-0269-03

0引言

电力企业既是资金密集型企业,又是技术密集型企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随着电力市场的不断完善,电力行业打破垄断,企业之间竞争加剧,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转化为人才竞争。人力资源是各种市场竞争资源中最重要、最宝贵、最核心的资源,所以,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企业的重头戏。对企业而言,人的知识能力和创造性有着超越于物质资本的巨大能量,是企业发展和技术全面进步的动力。企业要想在现代社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高度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工作。只有不断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提升员工素质,帮助员工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价值,使人力资本持续增值,才能持续提升企业业绩,实现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壮大。

1企业为什么要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

1.1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是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而人员是其中最活跃、最主要的因素,科学发展必须以人为本。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进步与完善,对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有了明确的规定。我国《劳动法》第六十八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和使用职业培训经费,根据本单位实际,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从事技术工种的劳动者,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一条等对于员工的教育培训也提出了有明确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等。教育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手段,是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的主要途径,员工有依法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的义务。

1.2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人才是企业首要和根本的生产要素,是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源泉,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体。电力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必须有一批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的技术工人队伍。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证明,企业之所以在市场上红红火火、占据优势,无不以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为后盾。电力企业是技术密集型企业,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应用,对每一个员工掌握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水平、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是电力企业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增强自身的应变能力,实现与国际化先进企业接轨,快速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保证。电力企业应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企业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引导员工成为学习型员工。

2企业一线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特点

电力企业一线员工培训的对象主要是电力企业生产一线的在职人员,目的是提高生产一线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实际操作技能水平,让生产一线员工熟悉了解企业技术标准、相关规章制度及行业标准、国家法律法规等,不断提升一线员工的综合素质,满足生产需要。一线员工的培训与传统的学历教育培训相比,有其独特性。

2.1培训人员的全员性生产班组人员、部门管理人员都是电力企业一线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对象,企业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企业管理制度及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制定一线员工培训计划,建立员工培训档案,合理安排好人员的培训,使员工能够全部接受培训。

2.2培训内容的广泛性电力企业一线员工由于专业分工不同,设置有不同的岗位班组,管辖的设备不同,应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技能就不同,因此培训的对象所涉及的内容范围较广,从企业的一线员工到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各专业、岗位都需要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既包括技术、技能类的培训,又包括管理知识类的培训。

2.3培训需求的差异性培训涉及到电力企业一线员工的不同层次,员工的年龄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所具备的知识水平和岗位职责要求各不相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也不尽一致,因此,对企业员工的培训要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随时调整其培训内容、方法、手段等。

2.4培训方式的灵活性学历教育在教学上主要以集中授课为主。企业的教育培训是在不影响企业安全生产的前提下进行的,由于班组人员要承担生产任务,不允许安排较多人员参加集中培训,而且改革后班组所管辖的设备增多,定员较以前减少;此外人员的岗位、专业不同,对培训的需求不同,共性的培训内容可以集中培训,但多数培训需求的差异性较大,无法通过通过举办几次培训班来较好的解决员工的培训需求。因此将人员集中起来进行讲解培训的方式将无法实现电力企业一线员工的培训目标,因此不能作为员工培训的主要手段,需要开展不同形式、不同方法、不同规模的培训。

2.5培训工作的持续性由于当今处于知识爆炸年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频繁。因此一线员工的培训工作不可能一次性完成,员工必须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新的观念,不断学习、充电,不断提高适应性和开拓能力。企业对其员工的培训是持续性的,培训随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情况、改革创新等任务变化而变化,通过持续培训,不断强化员工的能力,适应企业变革发展的需要。

2.6培训效果的针对性电力企业一线员工培训的目的就是提高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满足生产一线岗位要求,通过培训提高员工技能水平、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将培训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发挥与保持,因此企业的培训就必须具有实用性。员工培训要切合员工实际需求,员工缺什么就培训什么,并同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相结合。

2.7培训工作的系统性企业员工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培训的各个环节相协调,使培训系统运转正常。首先要从企业经营战略出发,确定培训目标、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其次应适时地根据企业发展规模、速度和方向,合理确定受训者的总量与结构;最后还要准确地根据员工的培训人数,合理地设计培训方案、培训时间、地点等。

3电力企业一线员工培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就黄河水电公司而言,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全公司的员工培训工作,设有专职教育培训管理人员,公司下设黄河水电公司培训中心,具体负责实施公司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在公司各二级单位,由劳资部门或综合部负责本单位的员工培训工作,负责本单位员工培训工作的人员基本上都是兼职人员。各二级单位也都建立了相应的教育培训组织机构,每年也都制订了教育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但从培训计划的实施过程及培训效果等方面来看,一线员工的培训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制定的培训计划不够完善虽然企业管理者能够认识到职工培训的重要性与必须性,但在具体实践中往往没有长期、系统的教育培训计划。多数企业也没有建立员工培训档案,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凸显阶段性、短期性、功利性、任务性的特点,培训计划制定时没有认真进行培训需求调研,分公司的年度培训计划一般是在各部门提出计划基础上汇总而成。由于负责培训管理工作的人员多数是兼职,还有其他工作要做,有时会把培训计划的制定作为一项阶段性任务对待,缺少结合企业发展需要及员工职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计划缺乏系统性。就具体工作来讲,培训计划的实施表面上按计划执行了,但实际上如蜻蜓点水,广种薄收,培训效果不明显。

3.2培训内容不全,培训形式缺乏创新员工教育培训的目的是学以致用,通过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适应企业发展需要。而目前多数电力企业对一线员工的培训内容主要以岗位知识培训为主,安全培训仅以安全通报学习为主,缺少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及与一线员工相关的管理标准、国家法律法规、企业技术标准及行业标准、思想道德教育等内容的培训。培训形式有参加黄河水电公司培训中心组织举办的专业知识培训班、分公司组织的讲课、班组自行技术培训等。在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中仍然存在形式主义,培训手段方式多年一贯制,员工对这样的教育培训感到枯燥、单调,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提高的作用。

3.3培训定位不准,缺乏相应的针对性培训需求分为组织需求和个人需求。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每个人的思想意识和业务基础的不同,接受相同的教育培训之后其认识接受能力也不相同。电力企业一线班组一般有几人或十几人,少数职工的素质低下将对整个班组工作质量有较大影响,为此“木桶效应”较为突出。因此,在日常的教育培训中,我们既要掌握集体培训的总原则,同时也要考虑因人施教的特点,采取灵活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策略。此外,员工培训也存在着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使得教育培训的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脱节。

3.4思想认识不足,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培训属于无形服务,其效果很难在短期内体现,培训往往被视为一种单纯的支出而不是投资。虽然企业都知道培训很重要,但培训工作在很多企业中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安全生产任务重的时候,员工培训往往被忽视。“培训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句话正是培训在很多企业中所处位置的真实写照。

在实际的培训工作中,员工存在参加培训的不主动,缺乏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存在着“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的现象。一些员工尤其是工作十几年的老员工,自认为生产经验丰富,岗位技能熟练,没必要参加培训,缺乏岗位竞争意识、安全生产意识,没能认识到培训是企业给予员工提供的一种福利,是提高自身素质、安全生产技能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有效途径,反而认为培训耽误了自己的休息时间,把培训当作任务来完成或选择敷衍、抵制。

3.5培训投入相对不足,激励机制不健全从教育培训投入支出及公司举办的培训班次来看,用于一线员工的教育培训投入,与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培训相比明显投入不足;一线员工兼职培训师队伍不健全,教学经验不足,人员缺乏。从现在的情况看,一线人员的技术水平还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状况还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造成了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得好与学得差一个样,缺少相应的考核管理与奖惩机制,员工参加学习既无外在的压力,也无内在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由于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培训师讲课积极性也不高。目前在一线员工中存在重视学历教育,轻视现场技术、技能培训的思想,认为学技术太苦太累,也没有太大前途,有机会到后方职能部门去,去不了能把自己的工作应付过去就行了的思想。

4提高员工教育培训工作质量的方法对策

影响企业员工主动学习、积极培训的不利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业管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员工自身内在需求不同的原因,同时还有工作、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影响。针对目前电力企业一线员工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着手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培训计划一个好的教育培训计划,是企业搞好教育培训工作的第一步。电力企业员工培训计划要有系统性,不能是盲目的、无序的,否则即使开设再多的培训课程,取得的效果也会不尽人意。在制定员工教育培训计划时,应该根据企业现状及发展目标,系统制定生产一线部门各岗位、各专业人员的培训发展计划,培训目标和内容要有适度的超前性。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用适当的主题、深度及培训形式,做到教育培训全员化,提高一线员工素质,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4.2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健全激励机制,提高一线员工培训的积极性。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做出最大成绩。现阶段对于培训方面的激励,笔者认为一方面可分阶段对员工培训中的思想意识和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与学习成绩加以评定,作为年终教育培训先进人员考核奖励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要将员工达到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与岗位薪酬待遇挂钩。如在生产一线班组,班员的技能水平达到技师、高级技师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应有作用,岗级可以享受副班长(技术员)、班长的岗位薪酬待遇。通过激励促使一线员工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学不学习不一样、能力高低不一样、工作态度好坏不一样,在企业内部形成崇尚学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

4.3完善员工教育培训内容电力企业要使员工培训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就要与本企业的发展战略相适应,就要紧密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利于把员工在培训中学到的技能发挥出来,在工作中去运用它,更好地为工作服务。在培训过程中,应当注意与时俱进,更新培训的内容,引进新颖的成果,从而不断更新扩充员工的知识面,跟稳行业发展步伐,胜任变化的岗位技术要求。在培训内容的设置上,除对一线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外,要有安全生产、消防、国家法律法规、企业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应急预案、职业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如在一线员工的习惯性违章中,就表现出了对一线员工安全教育培训的不足;教育和引导员工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发展相结合,立足本职,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完成自我发展及价值的实现,同样离不开对员工职业道德素养的教育。

4.4培训手段方式多样化一是外派人员培训。在新电站建设期间或已投运电站设备改造时,派员工到设备制造厂家参加联合开发或设备出厂调试,并参与设备安装试验,对提升一线员工的专业水平效果明显;参加相关部门举办的专业技术知识培训班或研讨会,系统学习所管辖设备的相关知识,通过交流讨论,开拓思维视野,分析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升驾驭管理维护好设备的能力。此外也可以聘请理论水平高、经验比较丰富的从事设计、制造、教学的专家学者来讲课。二是坚持自主学习培训。坚持全员参加,树立终身学习思想。必须加大培训宣传及氛围渲染,让广大的员工认识到培训是对自己最好的提高方式。在企业中,一定要使教育培训覆盖每个员工,调动每个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让全体职工形成教育培训是个人成长推动力的理念,让他们知道教育培训的意义及开展教育培训对企业实现战略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实在意义,要在企业中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三是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方式不能丢弃。要签订师徒合同,对于师傅每月要有一定的补助,培训管理部门要定期进行跟踪考核。此外,技术问答、事故预想、针对遇到的设备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等也是培训的方式之一。

在培训手段上,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等。例如,在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中,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事故现场模拟与演练,以极其逼真的方式加强员工的感官效果,从而切实提高职工防范事故、处理事故的能力,为职工的安全意识、技术与生产实践之间架起一座理性的桥梁,从而真正实现教育培训的目的。

4.5加大对一线员工培训的力度和兼职培训师队伍建设企业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也是员工的福利,它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样也是员工发展的需要。在企业的培训计划中,完善有关对一线员工的培训安排,加大对一线员工的培训投入,针对一线员工的实际状况,合理安排,对生产一线员工的培训尽量安排在机组检修期外,保证对员工培训的顺利实施。企业内部培训师大部分都是兼职人员,教学水平不足,因此,需要加强对培训兼职教师的培训,以便更好地发挥企业兼职教师的作用。

总之,员工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不仅注重在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新规范等方面的培训,同时也注重人才潜能的开发,突出创造性思维、员工人文素养和团队精神的培训。因此强化员工培训,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通过不断培训以及开发高素质的人才,使企业能够拥有充足的人力资本,获得竞争优势,以应对激烈的外部环境。另外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通过培训不断提升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帮助员工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价值,这样使得员工更具有竞争力,更加积极主动地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参考文献:

[1]经静波.浅谈地勘企业的管理创新[J].改革与开放,2009(03).

线上教学技术培训篇4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6-0073-03

2014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为《标准》)。《标准》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标准》既是规范和引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准则[1],也是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指导纲要。探索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与职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一体化培养是教师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以“终生教育思想”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指导,内容涉及教育资源管理、教育评价方式的改革、教师职前职后培养课程体系设计、职前职后职业技能训练体系等诸多要素[2]。本文基于成都XX学院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从人才培养理念建构、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开展混合教学模式等方面对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建构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理念

学院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宗旨,为适应“两个发展”(即基础教育信息化有效发展和中小学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专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从“面向教学应用、强化技术素养、提高实践能力、促进创新发展”的教学理念出发,不断探索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途径。着力解决“两个转变”(即运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重在养成“三个能力”(一是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二是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三是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为了强化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养成,学院将教师教育改革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实际相结合,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和《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为基准,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养成为突破口,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应用、重视实践,将师范生的教师基础能力、教学能力、教育能力、教研和自我发展能力四大能力板块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在课程实施、实训指导、技能考核中全程融入信息技术元素,设计和构建了教师职业能力信息化测试平台,建构了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的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体系。

二、优化师范生培养模式

学院高度重视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确立了“校地共建、校校合作、校企协作、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了“3+X”的课程体系,形成了“模块化、菜单式”选课模式,实现了实验(实训)与教学应用有机衔接,全面而系统地培养了学生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

1.建构了“3+X”的课程体系

全面改革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形成了以“3+X”为主线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体系。“3”是指师范生必修的三门教育信息化必修课程《计算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和《师范生信息化理论与实践》;“X”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和运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而开设的一系列教师教育公共选修课程(详见课程列表)。必修课程完成了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能力的培养,X系列选修课程则依据学生个性特征,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了更深入、更广的拓展。

2.形成了“模块化、菜单式”选课模式

充分应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平台”,对师范生“技术素养、教学能力、教育能力、教研和自我发展能力”四大能力板块进行有效测试。并依据测试情况开展教学,形成了“按模块、菜单式”选课体系,提高了实验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3.实验(实训)与信息技术应用实践有机衔接

中心建构了“以能力为导向,以教学工作要求为基础、以课程(群)为主线”的实验实训体系,将信息技术课程(周教学实验、单元实训、项目实践)、课程群(项目实训)、教学综合实训、教学见习和毕业实习有机衔接,建成了相对完整的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体系。

三、重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紧密围绕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教师教育特色专业的定位,积极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新要求,紧密结合教育信息化现状和基础教育需求,高度重视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养成,为有效提升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现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学院构建了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

1.实验课程体系

实验课程体系立足于学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实现路径,着力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基础能力、教学能力、教育能力、教研和自我发展能力)。采用“3+X”模式,建设了四个层次递进的实验课程体系(见图1),实验课程达24门。

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从“面向实际应用、强化学生基础、提高实践能力、促进创新发展”的基本方针出发,建构了“以能力为导向,以教学工作要求为基础、以课程(群)为主线”的实验实训体系,将信息技术课程(实验、单元实训、项目实践)、课程群(项目实训)、基于信息技术的专项训练、教学见习、毕业实习等环节有机融合,建成了相对完整的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验实训体系(如图2所示)。形成了以课程体系为线索,以阶段性课程群和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为载体,把理论、实践、素质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逐步综合,全面而系统地培养了学生适应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以适应未来教育对新型教师的需要。

四、采用基于信息化的混合教学模式

学院高度重视实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与实践研究,对实验教学的信息化、可视化、个性化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和实践。通过信息化的实验教学手段,推动了“多元、开放、自助”的实践教学改革。

1.逐步采用“3+X”的“模块化、菜单式”选课模式

为适应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养成教育的发展,设计了以“3+X”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体系。学生完成三门必修的教育信息化必修课程(《计算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和《师范生信息化理论与实践》),通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平台”进行测试,然后根据测试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X”系列课程选修。这种“按模块、菜单式”的必修、选修一体化课程模式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解决了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提高了实验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深受学生欢迎。

2.以项目实训为主的应用能力养成学习

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基础教育信息化所倡导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提高师范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中心启动了“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训练计划”,首期以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为目标,设计了学习任务设计、课程导入、学习小组的组建与管理、总结与复习、技能训练与指导、教学评价6个基于信息技术的实训项目,通过以上项目实训,学生更全面理解了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理念,提高了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

3.与一线教师协同开展实验实训教学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养成,在学生基础信息素养得到巩固与强化后,与一线中小学教师协同开展实验实训教学工作,主要分三个层次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一是将中小学教育教学综合实践项目引入实训课堂;二是邀请优质中小学一线教师进入项目团队,通过示范课、观摩课、研讨课等方式共同指导学生实验实训教学;三是学院教师与学生进入一线中小学校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与培养。

4.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和移动互联技术进行教学

学院充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移动互联技术的作用,积极采用多元的实验教学手段和技术,实现实验教学手段的最优化:①加强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中心的实验课程全部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并有较完整的多媒体课件和视频教材。②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教学资源(引入大量的慕课、公开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③将传统实验技术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实验手段相结合。综合运用传统实验技术手段与虚拟实验技术手段,将实验教学和校园网虚拟教学相结合,方便学生采用自主、协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④运用移动互联技术,开展基于移动设备的实验教学改革。中心已开发了基于手机、平板的实验实训课程,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5.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实验教学

学院充分运用移动互联技术,积极引入信息化教学模式,将“线上、线下”实验教学有机整合,充分运用实验室(线下)和虚拟实验教学平台(线上),开展混合实验教学,学院目前有《信息化教学设计》、《微课设计与制作》等11门课程完成了一体化实验教学设计。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实验教学拓展了实验教学时空,增强了实验教学的实时反馈,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6.采用基于能力培养的结构化实验考核

学院改革了过去单纯以考试成绩评定学生实验能力的评价模式,采用了基于能力培养的结构化实验考核方式,从能力的不同维度进行考核。同时,采用课堂考查、操作技能考核、作品考评等考核方法。建立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实验考核方法,即实验课成绩按100分制计算,各科实验课的学生实验成绩由四部分组成:实验报告成绩占40%,平时成绩占15%,考核成绩(面试或笔试)占30%,实验基本技能成绩占15%。各部分成绩必须达到相应成绩的60%才能得到总成绩和相应学分,否则该实验课无法合格。

五、结束语

学院以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为着力点,立足学生实践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在实验手段、方法、资源及评价等方面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优化了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体系,推进了信息化与师范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培养了大量适应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合格师范生,彰显了我校在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纽带和引领作用,为服务四川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线上教学技术培训篇5

1.1实训基地的建立与培训观念的改变

为提高技能培训质量,包钢高级技术学校从1992年初步建立了通用工种的实习基地,初步完善了电教等实验条件。先后筹措资金建起了钳工、车工、电工、电焊、气焊实习车间,2003年建起数控实习车间,2012年建起实训中心,扩大实训规模,包钢高级技术学校已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的技师培训基地,这是必须引起重视的突出技能训练的基本条件。由知识灌输型为主转变为实践能力提升型为主。随着受教育者知识的积累,更需要实践能力上的提高。如何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是当前企业职业技能培训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各级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应积极探索引进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拓展训练、考察实习等新的培训方式、方法,丰富培训内容,将培训逐渐从知识灌输型转变成能力提升型。员工培训必须保证实习条件,努力提高包钢职业技能工人的操作能力。提高员工的实践素质,这是培训教育适应市场竟争的一大优势。

以往的企业培训,最大的特点是强调满足培训对象的需要,包括满足企业的需要,并经常将是否满足需要作为测量培训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予以评价。这无疑是正确的。但社会经济瞬息万变,仅仅靠个人和企业原本的经验进行培训需要的选择已远远落后。而作为职业的培训机构,他们的成熟标准之一在于能够预见并提出社会、企业、个人等在不同层次、不同方位的多类培训要求,从而有可能将适时培训和预期培训较好的结合起来,以期用前瞻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设计新的培训目标和内容,直到引导社会、企业、个人培训的积极作用。包钢高级技术学校从2000年到2014年开展了通用工种培训,培训工种有钳工、工具钳工、机修钳工、电工、维修电工、车工、磨工、铣工、刨插工、镗工、钻工、加工中心、电焊工、气焊工、起重工、起重机驾驶员、汽车驾驶员、冷作工、油漆工、锻造工、计算机系统操作工、管道工、汽车修理工、叉车工、叉车司机25个工种。包钢公司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大职工培训教育力度。对已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的工种,严格执行持证上岗。鼓励和引导在岗职工持“双证”及“多证”上岗。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知识更新型培训永远是需要的。但这些知识的学习今后越来越多的依赖于技能的增强。人们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和更新知识、而技能的培训则将更多地依仗培训机构的努力、包括精心设置的环境、课程,特别是成功的模拟或实训。包钢高级技术学校现已达到培训初级、中级、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25个工种实训规模。

1.2下面以钳工为例,如何提高技术。

1.2.1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钳工牵涉的知识面较宽,因此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很高的。按钳工的特点备好课做好每次讲课计划,有足够的信息量,体现科技发展的最新内容,对钳工关键技术和最新技术内容讲授不能停留在一般概念介绍上,要给予全面系统的讲授。在保证教学内容完整的前提下,及时抛弃陈旧过时的内容,将前沿钳工技术引入教学。教师要有足够的潜质,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只有经常不断的学习最新钳工知识,才能使自己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只有经常不断的到生产场去熟悉最新的设备,向操纵者学习操作技术,才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钳工教学的需要。

1.2.2采用合理实践教学方法

钳工是理论与技能很强的一门工种,在钳工技能培训中分17“课题”,依次为平面划线、錾削、锉削、锯削、钻锪绞孔和攻套螺纹、复合作业(一)锉配、矫正与弯形、复合作业,(二)刮削、立体划线、复合作业,(三)一般夹具制作、部件装配、液压件的性能试验、和卧式车床总装配,下面以最简面划线为例说明如何进行技能培训。第一步:教师演示阶段,教师亲自动手划线,边划线边讲解,通过教师演示,使学生对划线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此阶段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第二步:学生动手操练阶段,教师先进行划线演示,这次演示的目的和重点与第一步阶段时的演示有较大的不同,这次演示重点要传授学生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教师演示后,再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单独操练,安排学生操练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轮训形式,也可以是比赛形式等等,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能动性和创造性。第三步:巩固总结和评估阶段,在安排学生动手操练的过程中,教师要不停的对各个组进行巡视和指导,收集学生操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易犯的错误进行重点总结。最后可以采用课堂提问或随机选取学生进行操练抽考等形式进行考核,以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为进一步进行课堂后评估提供帮助。

二、总结

线上教学技术培训篇6

【关键词】企业电工;技能;培训

随着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各部门、各行业从事电气工作的人员讯速增长,其中尤以中青年电工居多,他们急需学习实用电工技术。技工荒,特别是高级技师荒已经有几年了,有的企业年薪十万、二十万都找不到技术精湛、技能全面、职业道德高尚的技师。这说明技术断档、技工断档这一严重事实已经危及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加速企业的发展,我校近几年办了几期企业电工培训班,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浅谈一下关于企业电工技能培训的几点思考。

1、开发实用的培训教材是搞好企业电工技能培训的基础和前提。

1.1企业电工技能培训教材开发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企业电工培训教材以满足企业岗位工作需要、解决工作中的技术问题为目标,专业知识要同生产相结合。(2)针对性原则。教材要从企业的实际生产出发,具有职业岗位的定向性,以提高综合技术能力为教材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实用性原则。教材应尽量减少理性分析和公式推导,多增加技术参数、经验公式、事故案例、岗位生产实际经验总结,把实际经验中的谚语口诀编入教材,真正做到学以致用。(4)可操作性原则。教材要突出工作程序、步骤和岗位操作规范,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5)综合性原则。教材要对本工作岗位中的知识和技能具有高度的综合性。(6)时效性、先进性原则。教材内容应充分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1.2企业电工技能培训教材的内容

(1)电工常识。包括常用电工设备图形符号、计算公式、安全用电常识、电气防火、防爆、防雷措施。(2)变压器。包含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分类和结构,各种变压器的用途及维护。(3)三相异步电动机。内容有电动机的结构,产品型号,技术数据,电动机的维护、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4)电器。内容有常用低压电器的种类、型号、用途、常见故障及修理。(5)常用机械电气控制。包含电气控制线路中常用环节,常用机械控制线路,控制线路的故障排除。(6)室内配线安装。内容有导线的选择,配线的方法及工艺,常用照明灯具的安装与维修(7)动力配电线路。包括厂房车间动力配线的技术要求,配电方式,低压配电柜的安装与检查(8)电工常用仪表。包含常用仪表的结构、使用与维护。(9)电子线路与焊接。内容有各种电子元件的识别与测试,焊接工艺及技术,电子线路识图。

2、合格的电工技能师资队伍是搞好企业电工技能培训的保证。

教师肩负着培养高质量、实用型人才的重任,必须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验实践能力,掌握各方面的信息,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方向,成为应用先进科技和设备的先行者。而我们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有的教师比较年轻,虽然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实践技能和经验短缺,使电工培训不能高效、顺利地进行。针对技能培训师资的现状,一是要对现任教师加强业务技能培训,组织教师下现场、下实习工厂、下实验室锻炼,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从企事业单位调入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任教,发挥他们传邦接代的作用,加速“专门技术”“技术绝活”的推广普及,这样才能使电工技能培训卓有成效地开展。

3、采用工作任务导入、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是搞好企业电工技能培训的手段

学员在技能培训前由指导教师发工作任务引导文,指明本次培训的任务、目的、要求,学员根据引导文的要求进行小组讨论,收集所需的信息,拟定出工作计划,交给指导教师审核,最终决定出合理可行的实施方案。

行动导向教学采取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用启发式教学法,鼓励他们创新,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提高。下面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安装为例介绍一下此教学过程。

工作任务引导文:思考设计出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安装的工作计划,绘制出控制线路的安装位置图和安装接线图,安装完毕后检查电气线路的可靠性。最后评估所完成的工作。

教师根据以上要求分几个阶段进行教学。

(1)据工作任务的要求,实训设备的数量对学员进行分组,分发工作任务引导文。(2)教师可先播放一段展示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电路在机床电路中应用的视频,激发学员对工作任务的兴趣,使学员在开始工作前对工作任务有一个直观生动的了解。(3)学员根据引导文的要求独立收集所需的信息,如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图,选择出相关的电器、导线、工具和仪表,(4)进行小组讨论,绘制出电器安装位置图和接线图。(5)小组讨论拟定出控制线路的安装步骤、检查步骤。(6)各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方案,教师和学员共同讨论,对原方案进一步修订,形成工作过程的决策。(7)实施阶段。小组成员根据决策方案进一步分工,要求每个学员能够独立或共同完成所分配的工作任务,并做好工作记录。(8)任务完成后,小组成员应根据工作记录对工作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总结评估,合理填写评估表。(9)向教师展示评估的结果,听取教师的反馈意见。

在此项培训中,教师在现场亲自操作演示,让学员了解实际操作的全过程。要求教师做到“口到手到动作规范,技术标准一丝不苟,操作程序有条有理,重点难点反复强调,安全常识及时提醒。”教师在现场仔细观察,及时纠正错误,使学员逐步掌握要领,最终达到一定的操作水平。

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可以提高学员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专业能力,即应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提高学员的方法能力,即能根据工作任务拟定工作计划、实施步骤,在工作过程中进行记录、反思、检查,把自己的成果向别人展示,并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三是提高学员的社会能力,即培养学员主动参与工作的意识和承担工作责任的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四是提高学员的个人发展能力,即对工作中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学习,总结工作过程,积累工作经验,从而更好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能力。

线上教学技术培训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系在职培训融合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66-02

目前,国内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职业技术院校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全日制教育,是针对学生的学历式教育;二是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种短期、中期专业技术培训班,是面向企事业单位、社会人员式的在职培训。两种模式职责明确,互不交叉。虽然学历式职业学校教育与社会型在职培训同属职业教育范畴,但二者教学原则与目标任务及教学体系均不尽相同。市场经济环境下,面临社会职业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自有教学资源逐渐紧张的困境,职业学校适时介入社会类职业培训为大势所趋、刻不容缓。

一、我国在职培训的现状分析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传统简单的劳动力输出方式逐渐失去了市场,取而代之的是专业型、技术型人才市场的需求。现有的劳动力均为成人,已全面超出接受基础教育年限,在此情形下,在职教育培训成为提高我国劳动力技术素质的一种重要手段。

总体而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造就的市场趋向必然提高对技术型劳动力的进一步需求,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将突出在职教育培训的地位,推动在职培训工作的健康发展。而实际上,我国传统在职培训体制是在计划经济驾驭下为传统计划经济服务,与传统形式的经济基础紧密相连,面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其缺乏相应的跟进反应,落伍于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步伐。因此,目前国内在职培训与市场经济发展矛盾与冲突逐渐凸显,主要表现为在如下方面。

(一)在职培训成本较高,且风险隐患大。资金问题是阻碍社会培训机构事业做大与做强的主要瓶颈。社会培训机构银行认可度低、贷款难,只能以学治学、以学养学。唯一的学费收入难以维系各项办学费用支出,若有剩余往往用来完成机构的原始积累,固定资产难以为继,难以形成有效抵押,无法获取银行资金支持。另外,社会培训事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在市场多头竞争的夹缝中生存艰难,民间资本与社会投资机构往往不敢涉足这一高风险领域,客观上造成其融资渠道不通畅,难以形成规模。

(二)在职培训目的不明确,仅以完成任务为目标。部分行业培训由主管部门下属事业单位负责,它们所安排的培训任务大多以完成各单位职工年度培训计划为目的,缺乏对职工实际需求调研,培训内容与在职职工职业成长需求相背离。大多数情况下培训局限在政府新文件的读解上,无法满足职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成长要求,无法胜任市场经济时代下培养专业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仅能作为在职培训的一种补充。

(三)培训机构杂乱,缺乏规划性。有关行政审批部门没有做好实际需求与发展需要的结合,对社会力量办学盲目审批,导致同行业、同地域培训机构雨后春笋般冒出,未能较好地宏观控制,甚至有的城市数家同类培训机构齐聚“一栋楼”或同业培训聚集在“一条街”。在培训专业设置上,缺乏长远的眼光,当某一专业行情见涨形成热门,众多的培训机构就蜂拥而上,而某一专业市场疲软就业率下降,则马上退出。这些培训机构局限于眼前利益,缺乏长期的规划与效益发展计划。

(四)缺乏有效的评估反馈,导致在职培训教学质量低下。监管部门监管力度短板与考核机制缺位导致大量的培训只管收费不管培训质量,很多在职培训机构完全是在自由发挥,对于培训质量能否达标、学员学习效果、反馈与跟踪、评价体系等不重视,无法形成一种在职培训的良性循环。

(五)培训模式落后陈旧,内容贫乏单一。相对狭隘的办学初衷,使得多数培训机构开办教育的动机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这导致培训机构不以职工职业能力成长为核心,而是处处以商业的心态对待一切,导致其培训模式落后陈旧,教学内容贫乏、单一,尤其师资薄弱、管理落后、规模滞后的系列问题发人深省。

二、在职培训和职业教育体系融合的可行性

一直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工业化进程培养了大量的专业型、技术型人才,当下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以市场化与多元化经济社会发展下的职业教育体系,不论是人才培养还是教育模式均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多数职业学校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尤其在招生规模与学生专业设置方面紧跟市场需求,结合当前社会实际用人需求出发,不断调整办学思路,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但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符合企业用人需求,逐步实现了与社会需求零距离接轨。目前,困扰我国的职工在职培训问题给职业学校的教学带来了机遇,仅仅立足于从业型人才培养的目的不再是职业教育的唯一目的,如何拓展在职职工终身教育应该成为职业教育深思的问题。

在职培训与职业学校教育通常被视作为职业教育的有机整体,在职业教育系统保障条件当中二者紧密相连;在职业教育体系当中二者地位等同;在职业教育实施过程当中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将在职培训工作纳入职业教育体系,不仅在生存与发展空间上对职业学校是一个有力的推动和促进,也是在社会职能上对职业学校的一次完美诠释,更是在保证社会发展需求上对职业学校的充分体现。职业学校将在职培训体系与业教育体系融合是今后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势所趋。职业院校搞好学历教育是基础,搞好在职培训更关键。职业学校有必要开展在职培训,且有优势开展好在职培训。职业学校优势在于师资力量较强、实验设施齐全完善,作为在职培训“潜力股”对社会在职培训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无可比拟。

三、在职培训和职业教育体系相融合的具体措施

(一)打造网络教育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的教育体系。现代远程教育是“互联网+”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是我国当前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教育的战略举措,也是发达国家主流的教育形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发展继续教育注入强大动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4G技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出现,使网络学习成为学习型社会重要的学习方式。特别是mooC的出现,迫使职业教育从传统的纵向整合转化为横向整合,使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以庞大的规模与课堂分离。学生和在职职工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人生规划从网络上选修各种课程,将来还能获得各种不同的学位证书。这种超越具体学校的横向整合教育模式将改变当前在职培训和职业教育的格局。

(二)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融合。互联网时代给中国教育带来新的革命,全世界优质的教育资源将无边界地分享,未来的教育将是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当前,在职培训在线上集中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强大的在线学习平台,在与受训者之间的互动性上具有更好的体验;反观职业教育,其拥有优秀稳定的师资、先进的设备和实训基地、丰富的校企合作教学资源等线下资源,因此两者之间形成了互补。如果能将在职培训的线上教育资源与职业教育的线下教学资源融合,我将营造一种全新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这个模式不但拥有丰富的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更低的教学成本,同时能提高教学学习效率,提高学习便捷性、学员之间的互动性,开展人品人格教育、职业技能培养等,未来教育模式将会多种多样,其中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模式将会是最优质的教育模式之一。

(三)大力推进资源开放与在线教育联盟建设。通过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把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有机融合在一起,为产业调结构、转方式服务,为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充分发挥职业教学学科优势,顺应在线教育和职业教育集团发展需要。做好在线课程开发,在线课程一要面向行业,二要面向特定人群特定任务,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全方位地为产业链所需的人才链服务。体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要有利于培训与学历立交桥的搭建和实施。

(四)共建在职职工终身学习的桥梁。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特别是专业或技术知识老化的周期越来越短,产品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从一而终”式地在一个岗位上干一辈子已不可能。随着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出现,新设备、新工艺、自动化程序、机器人的出现,使得许多不熟练、半熟练甚至熟练员工都可能被“淘汰出局”。这样的挑战与压力,只有不断接受在职培训,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和熟练技能,才能迅速地符合岗位要求。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与在职培训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职业教育和在职教育的相关资源,为在职职工创造终身学习的机会。

创造性营造出终身教育的优越环境,针对性构建起目的性较强的终身制学习体系,将在职培训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元素,适应了时展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予以对待,并重点加以落实。

【参考文献】

[1]王绍良,贺召平.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调查分析[J].大家谈论坛,2007(10)

[2]刘守义.论高职院校在社会职业培训中的作用[J].职教论坛,2005(9)

线上教学技术培训篇8

首先,没有规范的评价标准。当前,在对电网企业一线员工进行评价时,既没有统一的评价项目也没有规范的评价标准,这就导致了岗位要求不明确,招聘员工时没有明确的员工素质规定,最终导致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其次,师资力量不足,且部分兼职教师虽有具有过硬的技术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但却不具备一定的授课技巧,这也直接导致了授课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同时,未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员工缺乏参与培训和提升自我专业技能水平的积极性,甚至对培训存在轻视态度。再次,培训教材匮乏,当前,我国电网企业虽实行了课程体系的开发和规范,但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当前我国应用于电网企业一线员工培训的教材仍旧十分的少。而市面上,相关的培训教材也十分的少。培训教材的匮乏也严重影响着电网企业一线员工技术技能的培训。最后,未建立相应的培训实操基地。在经费、场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电网企业在进行一线员工的技术节能培训时常常会面临无场地、培训设备缺乏或陈旧的尴尬境地。

二、如何加强我国电网企业一线员工的教育培训

1.必须建立有效的培训激励、约束机制。

第一,建立和健全一线员工培训组织体系。电网企业内部可实行专职和兼职培训管理员的配备,根据各主要部门的具体情况进行专职或兼职培训管理员的选择和配置。第二,明确考核指标,规范考核制度,责任落实到人,以使电网企业种一线员工的培训工作落实到实处。第三,建立和健全与员工考核、员工薪酬、职业发展相对应的培训激励机制,让员工充分感受到接受培训的益处,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培训活动中来。第四,进行约束机制的制定,明确分工,实行个人责任制,并加大员工技术技能的考核力度,给员工造成一定的压力,促使员工进行自我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

2.强化教育培训部门深入生产一线的工作机制。

第一,在开展一线员工教育培训工作之前,要求各教育培训工作者切实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全面详细的了解一线员工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当前的实际培训状况,以制定出一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一线员工教育培训方案。第二,在电网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教育培训部门,并加强教育培训部门与生产部门的双向交流和双向合作。明确一线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不仅仅只是教育培训部门的职责,也是整个电网企业的职责和需要。因此,在进行一线员工的培训时,生产、营销、农电等部门都要积极配合教育培训部门的工作,并进行定期的座谈,使双向沟通走向常态化。

3.必须坚持按需培训。

电网企业中,在对各单位、各岗位的人员进行培训时,还要充分考虑各单位、各岗位员工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做到按需培训。在对企业一线员工进行培训时,培训内容还应全面覆盖安全、技能、企业文化、职业操守等多个方面。其中安全培训主要用于培养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规范行为;对于生产运行人员,培训应主要围绕员工生产技能的提高展开;对于调度人员,培训应主要围绕事故应急处理能力的提高和敬业精神的培养;对于营销人员,培训则应主要围绕沟通技巧、营销知识、企业文化等方面展开;对于班组长,培训则应主要围绕员工的领导能力和专业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来展开。在对一线员工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可通过集中培训和岗位培训两种培训方式的有机融合,来综合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4.抓好培训对象的重点。

一线人员是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而要想将企业一线人员的力量有效凝聚起来并充分发挥出来,还需依靠基层单位的生产管理干部和班组长。因此,在对企业一线人员进行培训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基层单位生产管理干部和班组长的培训。做好生产管理干部和班组长的培训,有助于基层单位整体培训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整个培训效果的提升。同时,出色的部门负责人还能够推动整个部门生产活动的顺利高效的开展和充分调动员工的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在培训过程中,要将基层单位的生产管理干部和班组长作为重点培训对象。

5.综合应用多种培训方式。

在培训过程中,为丰富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可综合利用多种培训方式,如网络培训、送教上门等。其中网络培训具有不受时空限制、内容涵盖广泛等特点,员工可随时进行学习,此种方式深受年轻员工的喜爱。而送教上学具有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特点,也深受广大一线员工的青睐。同时,在企业内部还可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一些技术比武或技能竞赛等活动,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6.规范一线员工的培训教材。

在对一线员工进行培训的过程中,企业可采用标准化的声像教材和通俗易懂的图文教材。参照企业中各工种的具体情况进行教材开发,材,统一评价标准,组织培训,培训结束后,依据各工种的各自制定的标准对员工进行考核,然后进行考核情况对培训内容再进行调整,以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同时,还可进行典型案例和具有代表性技能操作的拍摄并制成电教片,然后下发给一线员工进行学习。

7.加大师资力量,进行实操基地建设。

电网企业因加大内部师资的投入,同时,还要注重员工培训师的下现场培训和锻炼,一方面要保障员工培训师拥有领先的技术技能,另一方面要保障员工培训时拥有良好的授课技巧。同时,加大实操基地的建设力度,反复的实际操练才是提高员工技能的关键,而当前许多电网企业内部的实操培训基地均不能满足自身一线员工的实操培训的需要,因此,电网企业还要加大相应的建设力度。

三、结语

线上教学技术培训篇9

[关键词]县域教师进修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职能拓展;职能整合;职能创新;专业引领

教师进修学校是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实现专业发展的主要阵地。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1]和《全国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标准》后,全国部分县区对县区内教师教育部门进行了整合,整合为具有教研、科研、培训和电教等功能的教师进修学校,然而即使进行了整合的教师进修学校,各部门的职能作用也未能得到充分发挥[2],尤其是各部门仍独立工作,没能发挥各部门整合后应有的整体功能。确立县域教师进修学校服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课题,就是针对农业县教师的现状,通过教师进修学校各部室的工作职能拓展和部室间的职能整合,促进我县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县域教师进修学校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但由于教师进修学校在职能行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致使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影响,因此有必要查清存在的问题并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进修学校的引领作用。通过对基层教师和学校领导进行问卷、座谈和访谈发现,我县教研、培训、科研和电教工作存在如下问题:教研部门指导与服务不及时、研究不够;培训部门重视领导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多数一线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培训;科研部门的科研立项把关不严,存在大量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在科研指导方面,缺乏学科科研课题研究的具体指导;电教馆培训实用性差,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的作用仍是辅助和工具作用。

二、问题的分析

针对存在的问题,课题组与教研室、培训部、科研所、电教馆等部室人员分别进行座谈、分析,得出问题存在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教研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线教师面对新课改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诸多变化有很多的不适应,需要及时的专业指导,而作为能够进行专业指导的教研室教研员人数有限,满足不了对全县教师进行及时指导的需求。

在升学率指挥棒的影响和作用下,教研工作在较大程度上偏向于“考研”,花费在统考统测、编写题卷题集、搞各种学科竞赛方面的时间与精力偏多,这些都不利于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不利于对困扰新课程改革的一些顽症如教学方式陈旧、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问题的研究。

2.培训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培训部教师有的是本科毕业直接到教师学校没经过一线教育教学的锻炼,有的即使是从一线选拔上来的骨干教师,但离开基层学校多年,这些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懂教改、不搞科研和脱离实际的倾向,不了解一线教师和领导的培训需求,因而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较差。

3.科研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课改以来,在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影响下,出现很多重复的课题研究。原因是在同一地区甚至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一线教师遇到的问题有很多是相近或相同的,而且有些问题在先期课改试验区或先期课改实施区已经通过课题研究得到解决,由于信息不畅等原因,这些问题的科研成果未能得到应有的推广而不能为广大教师所共享,因而出现很多重复的甚至是低水平的研究,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县域科研部门编制有限,对全县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只能进行通识性的科研知识培训和宏观的科研管理,因而针对中小学具体学科教师的科研培训和指导很难进行,中小学教师的学科科研能力的提高实际上主要依靠的还是中小学教师自身的努力,缺乏科研部门具体的学科角度的科研引领。

4.电教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电教馆的培训主要是技术层面的培训,对如何应用技术、如何进行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由于技术人员缺乏教育理论和教学设计方面的知识,造成教师经技术培训后不会用技术进行整合教学,因而培训的实用性差。

三、问题的研究

结合各部室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组织部室主任进行研讨,拟定出解决问题的总的思路,即通过部室内工作职能拓展和部室间职能整合两种途径,实现教师进修学校工作职能的创新,进而促进县域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1.部室内工作职能的拓展

(1)教研室的职能拓展

在传统教研基础上探索网络教研,使网络教研不但在量上成为传统教研的拓展、延伸,而且在质上解决一些传统教研不能解决的问题。我校中小学教研员对学科教师进行了互联网搜索培训,通过QQ群开展了集体备课。网络教研作为传统教研的补充和延伸,既提高了教研的效率,使教研员对全县学科教师的指导和服务更加及时,也拓展了教研的功能,使传统意义上的个人反思、同伴互助、磨课、同课异构等教研活动更有效益。

(2)培训部的职能拓展

针对多数一线教师工作任务繁重难于脱产到县级以上培训机构接受培训的问题,培训部采取送训下乡、重心下移的方式解决工学矛盾,根据各学校教师的实际需求拟定专题,制作成课件,按需到各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培训,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线教师由于工学矛盾难于接受培训的问题。

(3)科研所的职能拓展

县域科研所的工作职能是研究、培训、指导、管理和推广,我校科研所在行使各项职能基础上着重进行了科研课题立项管理和成果推广的探索:在审批县级科研课题的过程中,尤其把握好科研课题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于科研课题针对性的把握,要求立项课题一定与主持人工作相联,干啥研究啥。对于立项科研课题实用性的判断,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搜索对立项课题严格把关:将课题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搜索,看是否有人进行过相同或相近的研究,如果有研究而且有明确的研究结论,那么该课题不予立项,但将该课题研究的研究文献转送给该课题立项的教师进行学习和消化,以使问题得以解决;如果预立课题还没有相应的研究或有研究但研究结果还不够理想、无法使问题得到满意的解决,而且该课题确有研究价值,就可通过该课题的立项。

(4)电教馆的职能拓展

我县实施了光纤宽带校校通工程和互动电子白板模式的班班通工程。白板模式的班班通教学,在多媒体教学改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基础上强化了师生与教学内容的互动,提高了教与学互动的质量,从而改变了教和学的方式,使信息技术不再只起辅助作用,而是对教学方式的改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使这种作用能被广大教师所认可,我们在全县的中学和小学多次召开“班班通”应用、“交互式白板”应用现场观摩研讨会议,进一步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

2.部室间工作职能的整合

(1)培训部与教研部、电教馆的职能整合

培训部培训人员由于长期脱离教学一线,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论、理念不熟,不了解教师的培训需求,因而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不强。教研部的教研员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通过教研理解教改,熟悉教学,深知教师在教改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此,新课程培训应由教研部的学科教研员负责,培训部只负责培训的日常管理;培训部教师在新技术方面不如电教馆的技术人员熟悉,因而广大一线教师的新技术培训由电教馆负责,同样培训部只负责培训的管理事务。通过培训部与教研部、电教馆的职能整合既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也使一线教师的新课程、新技术培训任务能够顺利完成,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多数一线教师得不到应有培训”的问题。

(2)电教部与教研部的职能整合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3]不是纯技术层面的培训,而是在默认被培训者具备相应信息技术知识和相应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及先进教育观念基础上的培训。这一培训任务由电教馆和教研部合作共同承担为好。因此,我校组织电教馆与教研部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教育技术能力的联合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被培训后的教师不但学会了技术而且学会了如何运用技术,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能力,因而增强了培训的实用性。

(3)科研所与教研部的职能整合

县域科研所的科研人员不分学科,教研部的教研员分学科但很少搞课题研究,因此基层学校教师的学科科研的培训、指导和服务出现空白,基于此,我校科研所与教研部合作,先对教研部的教研员进行科研知识的培训,再通过学科教研员对学科教师进行相关的学科科研的培训和指导。科研所与教研部合作,对我县学科教师开展的一线课题行动研究进行指导,解决了学科科研课题研究中缺乏具体指导的问题。

四、研究结果

通过部室内职能拓展和部室间职能整合强化了教师进修学校的工作职能,解决或缓解了存在的问题,推动了教师进修学校的自身建设,促进了全县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1.强化了教师进修学校的工作职能

(1)网络研训使教师进修学校对中小学教师的引领效率更高

教研部开展的各学科网上集体备课,学科教师通过论坛开展同伴互助,教研员对一线学科教师的网上指导和服务;培训部和电教馆针对全县教师和领导开展的各种网络培训,这些工作都是在传统条件下无法办到的。因此,网络研训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教师进修学校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引领的效率。

(2)行动研究使教师进修学校对中小学教师的引领效益更大

磨课活动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跟进,属于对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网络磨课是在网上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跟进,是种基于网络的行动研究。通过网络磨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提高,而且授课者和所有参与磨课者都有提高。网络磨课是集教学、教研、科研于一体的研究活动。因而,是提升效益的活动,网络磨课增大了教师进修学校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引领的效益。

(3)职能整合使教师进修学校对中小学教师的引领效果更好

教研部与科研所的合作,可使学科教师参与科研课题更符合学科实际,更有实效,也使教研问题更准确地提炼为科研课题;培训部与教研部的合作,可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实用性;电教馆与教研部合作,可使被培训后的教师不但学会了技术而且学会了如何运用技术,强化了技术培训的实用性,使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能力提高的幅度更大。同时,电教馆与教研部的合作也使得教研部有关教学方式的探索获得更好的技术支撑。总之,部室之间的合作使得各部室的职能发挥得更好,使各部室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效果更好。

2.促进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1)基于搜索引擎的自主研修转变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

通过教研部教研员对各自学科教师的培训,使中小学教师能利用百度、谷歌、中国知网等搜索引擎查找自己需要的文献,使中小学教师对自己工作所需知识、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进行系统的学习,使中小学教师对新课改在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和把握,使教师能根据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有效的学习和研究,促进自身教育观念的转变。

(2)同课异构和网络磨课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通过中小学教研部所有教研员与各自学科教师的同课异构活动,使教师受到了教研员的引领,学到了其他教师的长处;通过学科网络磨课活动,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改进自己的教学失误,完善自己的教学优点,使磨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精益求精。同课异构和网络磨课活动使教师在学习他人和完善自己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3)基于网络的个人反思和同伴互助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教研能力

基于博客进行反思是对传统反思功能的延伸,通过博客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与别人交流研讨,突破个人反思的“个人”局限,逐渐提高反思的准确性,从而提高反思水平;基于论坛的同伴互助有很多传统同伴互助不具备的优势:打破了时空限制,使不同学校的教师可以实时、非实时地进行沟通,打消了由于面子问题而产生的种种顾虑,能更真实地表述观点。因此,基于网络的个人反思和同伴互助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教研能力。

(4)一线课题的行动研究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我校科研人员与教研员一同深入基层学校,开展各层面的座谈、研讨等活动,学科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遇到很多问题,在教研员的帮助下将这些教学问题进行梳理、归纳、提炼成教研问题进行研究,对经初步研究仍不能解决并确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将其提炼成科研课题,由学科教师在教研员和科研人员指导下进行行动研究,在“教学问题教研问题科研课题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的科研能力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J].教育部政报,2002,(4):186-189

线上教学技术培训篇10

关键词:煤矿局域网学习平台多媒体培训

局域网在线学习平台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能够转变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开阔我们的视野,优化我们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培训中心的教育教学发展。将远程教育资源运用于教育教学已是必然。目前这种培训模式已经在煤炭行业受到普遍的重视,并被广泛应用,为煤矿职工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平煤集团人力资源部在2016年举行了“话说局域网在线学习平台竞赛”活动,旨在推进远程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和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求职教管理人员和专职教师以此为契机,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集团网络培训资源,并灵活有效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一、分析调研

(一)、概述

什么是局域网学习平台?就我的理解,学习平台是以教学网站为基础,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媒体,通过网络跨越时空、地域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式教与学的一种教育形式。是一种不受地域、空间和时间限制的开放式教育。具体的说是将教师课堂授课录像、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微课、翻转课堂等传输到职工教学网站上,学员通过局域网学习平台,利用计算机克服时空限制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

(二)、煤矿职工培训现状分析

煤矿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工作条件艰苦,环境复杂,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煤矿企业的一线职工受教育水平很低,大部分只有初中文化水平,还有很大比例的文盲。随着近年来煤矿工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推进,企业对职工的技能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提高职教中心培训水平,以此来提高职工专业素质,是迫在眉睫的一件事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工作。

1.职工教育管理体制

长期以来,职工培训教育中存在教材开发滞后于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现象,培训工作者想继续充电也找不到较丰富的教育资源跟学习途径,导致了学习内容与工作实际脱节,不能很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随着师资队伍的不断建设,专职教师虽在数量、水平上有了长足的提高,但在人员配置上相对不足,职工培训工作虽然稳定,但待遇很低,对于长期从事煤矿主体专业的技术人才来说吸引力不够,教师队伍结构不能非常好地满足专业教学需求。

2.工学矛盾日益突出

企业的每个在职职工,无论文化高低,也无论年龄大小,都面临着两个任务――工作和学习。由于全部脱产参加培训的职工在工资、奖金分配上与上班的职工差距较大,所以职工将生产任务当作“硬指标”,将学习任务当作“软指标”,选择不脱产,或者半脱产的学习形式,在上班之外的休息时间来学习,上班、学习连轴转,职工身心、精力受到很大考验。

二、发展煤矿远程教育的意义

(一.)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在线的网络课程常常可以适应职工的生活工作。这类课程为那些积极投入,主动学习的职工提供了有利条件。煤矿职工在工作之余,可以整合零散的休息时间,针对自己所干的工种,有选择性的学习相关课程。局域网学习平台中有大量的专家讲课跟事故案例,职工在自学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到相关工种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在观看案例的过程中还能起到很好地警示作用,牢固的树立“安全第一,不安全不生产”的思想。

(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现有的教材更新速度较慢,不能紧跟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更新步伐。局域网在线学习平台依托全国《煤炭行业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网》,资源更新速度更快,能够较好的满足教师的学习,教育需求。我讲的是煤矿液压支架这门工种,平台上面有很多专家级,教授级的讲课,通过学习能提升我的认知,帮助我正确分析教材、处理教材,协助我们归纳、整理、总结出本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三)推动了教学的现代化

学校远程教学网络极大地推动了学校教学的现代化建设,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教学内容,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提高了师资水平,严格了教学管理,从而开创了学校教学的新局面。

三、组织管理、培训实施阶段

(一)构建责任体系,提供组织保障

为推动煤矿远程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增强培训的实效性。集团人力资源部负责贯彻落实全国煤炭行业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网文件及通知精神,制定并实施集团年度远程教育培训计划,开发自主课程和试题库,协调解决远程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督导考核集团远程教育培训开展情况。

信通公司负责集团在线学习平台的技术支持及日常维护;在线直播平台的技术支持;远程教育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培训;内部培训资源的上传。

业务板块负责制定并实施本板块年度远程教育培训计划;督导考核所属单位远程教育培训开展情况;统计上报本板块远程教育培训数据、信息。

基层单位负责建立健全本单位远程教育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本单位远程教育培训计划;配备专(兼)职远程教育管理人员;督导、追踪、统计及考核本单位远程教育开展情况;上报本单位远程教育培训数据、信息;收集员工学习建议;管理维护本单位远程教育培训设备。

(二)加强管理,严格考核

按照“谁下达、谁落实、谁考核”的原则,集团、板块和基层单位按照各自的培训计划下达培训任务,明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网上学习时间以及考核方式,组织学员进行培训,并建档备查。

基层单位每月、板块每季度通报一次培训计划完成情况,同时上报上级培训主管部门;集团半年通报一次培训计划完成情况。通报内容包括培训办班时间、参培人员、学员网上学习时间以及考试考核成绩等。

专兼职教师利用集团在线学习平台教学资源,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同时把教学资源灵活有效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在线学习情况纳入教师业绩考核

员工在线学习实行实名注册制,并据此考核员工学习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