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工业建筑抗震设计标准十篇工业建筑抗震设计标准十篇

工业建筑抗震设计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6:41

工业建筑抗震设计标准篇1

【关键词】建筑;结构性能;抗震设计

新时期建筑行业发展面临了一个新的环境,国内建筑行业质量标准进一步提高,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规划的重点。目前,建筑行业的抗震理念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考虑到这以目标,企业在抗震设计方案上进行了更新,不仅结合了建筑物实际结构的要求展开设计,也从未来区域地质环境的变化提供了多样性的抗震方案,这样才能维持建筑物结构的牢固性。

1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念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在提升其使用功能的同时降低风险的发生率。先进设计理念提出后,建筑行业的改革发展有了新方向,做好项目工程规划是企业首要考虑的问题。抗震设计的目的是保证建筑物的结构与非结构的细部构造设计,对原先设计的方案不断优化调整,以此完善不同的结构组合形式。近年来,国外先进的设计思想在国内得到推广,许多国外建筑师对抗震设计提出了新的理解,具体包括:建筑物整体结构的设计;建筑物性能水平,性能目标的合理确定;结构概念设计以及细部抗震构造措施;真实可靠的设计方案,对后期施工有一定的指导性。

2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2.1水准方面

地震设防水准是抗震设计的第一个标准,要求设计人员能够结合外在环境的变化而设置水位参数值,以保证建筑物结构能够按照预期的状态竣工。地震设防水位的主要作用是调整建筑物的结构特点,以此完善不同构件的组合模式,从而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通俗的讲,抗震设计的水位可以为工程方案的建设提供参考,地震设防水准直接关乎结构的抗震能力。早期受到各方面条件限制,国内抗震设计的思想为“小震”、“中震”和“大震”三级设防水准,经过长期施工发现这种模式已适应不了现实情况。国外科学技术相对发达,对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提出了“常遇”、“偶遇”、“少遇”、“罕遇”的四级设防水准,此种模式不仅保护了建筑物结构的性能,也对原始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改进,从而保证了建筑结构的有效性。

2.2性能方面

良好的建筑性能不仅决定了项目实施的经济价值,也关系着后期使用的寿命长短。抗震设计中限定的建筑物性能应结合图纸要求,并且对抗震能力进行详细地划分,应符合:(1)完备性。一般情况下,抗震性能应符合最基本的建筑使用要求,并且性能水平要包括从保证生命安全到防止倒塌不同阶段的量化指标;(2)适用性。设计人员采用的性能指标必须与抗震要求一直,同时考虑到建筑物内外结构的一致性,避免其它因素对建筑物产生的不利影响;(3)梯度性。层次分明也是抗震设计需要注意的内容,不同建筑物选择的抗震等级也不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建筑物正常使用的要求。

2.3目标方面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过程中要明确此次设计的目的,这样才能引导人员正确的规划项目,以免建筑结构受损影响到其安全使用的性能。由于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传统建筑设计中未对抗震设计目标进行详细地划分,对结构性能的限定不准确。这种破坏状态包含结构体系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和整体性等功能。破坏状态的水平定得太高,导致建筑物内外结构发生变化,并且工程维修次数增多而造成费用上升;破坏状态的水平取得太低,尽管可以明显减小项目的造价,但在后期使用及日常管护中会出现多种问题。从多个角度考虑,抗震设计的目标应坚持“投资―效益”准则,从未来建筑行业发展趋势看,应保持建筑物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并且在投资阶段对设计方案详细地审核,以免造成总成本投资上升。

3基于结构性能抗震的设计方法

3.1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要结合业主的具体要求,从建筑物的实际应用性能考虑问题,尽可能最多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如:设计阶段要对建筑物的整体结构及外部设置加以控制,选择恰当的建筑结构完成改造。在场地选择中要综合考虑多方面问题,如:把握建筑体型,利用结构的延性,设置多道防线等,这样才能满足基本构件的运用要求。

3.2计算设计

工程数据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参考,除了原始勘测数据外,还应利用公式完成相关参数的运算。若设计时选择的参数标准不一致,其对结构的承载力、变形等要求又常有不同。因此,在进行性能设计时,需要反复验算和修改设计,直到满足预定的设防目标。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目前主要有基于承载力的,基于位移的,基于能量的,基于损伤指数的,基于可靠度的等方法。直接基于位移进行抗震设计,即采用结构位移作为结构性能指标。与传统设计方法相比,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设计过程。主要的不同是,这种设计思路是直接以目标位移作为设计变量(目标位移的确定可以根据不同的性能要求确定,如考虑适用性或安全性)。通过设计位移谱得出在此位移时的结构有效周期,进一步得出结构的有效刚度,求出此时结构的基底剪力,进行结构分析,并且进行具体配筋设计。经过这些环节的处理,建筑物抗震设计的性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从而提高了建筑物结构的牢固性能。

3.3性能评估

为了验证设计方案是否实用,最后要好设置验证环节,对各项数据结果进行统一核查。力时程分析方法是比较常用的一种,其对基于性能的设计结果可作出标准的判别,时程分析中采用的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的峰值,按基于位移的方法与弹塑性时程分析法所得的基底剪力相等的原则来确定。

4结论

总之,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种建筑物结构形式不断涌现。设计人员在规划工程项目时应重点考虑抗震性能,从建筑结构、材料搭配、性能评估等方面合理安排计划,以确保建筑物抗震性能符合建筑行业标准的规定。

参考文献

[1]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2]马宏旺,吕西林.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几个问题[J].同济大学学报,2002,30(12):1429-1434.

工业建筑抗震设计标准篇2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实施城乡重要建(构)筑物抗震防灾工程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支持;广泛发动群众,运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合理控制城镇开发强度,完善城乡地震避难场所和设施;加大城乡重要建(构)筑物抗震加固和改造力度,健全工程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抗震防灾综合能力,确保各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落实城乡重要建(构)筑物抗震防灾工程排查鉴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难度大。各县市要在州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条块结合、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要全面启动、重点突出、分步实施;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经济实用;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兼顾;要强化管理、多方参与、务求实效,全面提高我州的抗震防灾水平。

二、目标和任务

自治州城乡重要建(构)筑物抗震防灾工作的总体目标是:自2008年起,在排查鉴定的基础上,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对不符合现行抗震设防标准的各类学校、医院、幼儿园、儿童福利机构、老年福利机构等公共建筑,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办公楼、影剧院、体育场馆、会堂(礼堂)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保障城镇供水、供热、燃气等生命线工程的抗震排查鉴定和加固改造工作;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对不符合现行抗震设防标准的城镇多层住宅和棚户区的抗震排查鉴定和加固改造工作;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抗震设防和质量管理长效机制,新建建筑严格按照国家抗震设防要求设计施工,进一步加强城乡抗震设防基础性工作,使自治州抗震设防能力普遍提高。

主要任务是:

(一)依据工程建设标准,广泛开展既有建筑抗震排查鉴定工作

1.排查鉴定范围、依据和原则。

排查鉴定的范围:各级各类学校、医院(包括乡镇卫生院和疾控中心)、幼儿园(托儿所)、儿童福利机构、老年福利机构等公共建筑;保障城镇供水、供热、燃气等生命线工程;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办公楼、影剧院、体育场馆、会堂(礼堂)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城镇多层住宅、棚户区。

排查鉴定依据:工程质量排查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及系列验收规范和国家、自治区其他有关工程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执行;建筑抗震鉴定按照《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及当地现行地震基本烈度执行;危房鉴定按照《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99)执行;工程结构检测鉴定按照《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2004)和《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执行。

排查鉴定原则:

(1)工程质量排点对建筑工程基本建设程序、设计质量、施工技术资料及工程实体现状进行质量检查。检查过程中发现未进行质量监督、未按图施工、未进行竣工备案(验收)、无工程技术资料或主要技术资料不全、有质量缺陷(特别是结构质量缺陷)和质量隐患的工程,必须作进一步的质量排查(检测)或抗震鉴定,提出结论性意见及处理建议。

(2)抗震鉴定按照设计文件、鉴定标准、工程建造时当地抗震设防烈度及有关标准规范进行。

(3)1993年以前的工程按以下要求分类实施:凡使用预制楼板的砖混结构(包括底框结构,不包括有可靠连接的大型屋面板结构)、土木结构工程及棚户区建筑,可不做排查鉴定,直接列入加固改造计划;高层建筑以外的其他类型建筑工程应进行抗震或危房鉴定;高层建筑应进行质量排查(高层建筑的范围依据建筑工程分类,据JGJ3—91规定,10层及10层以上或房屋高度超过28m的为高层建筑)。

(4)1993年—2003年(含2003年)未进行施工图审查建筑工程的排查鉴定,按以下要求分类实施:砖混、土木结构的工程应进行抗震鉴定,对使用预制楼板且无整浇层的建筑直接列入加固改造计划;框架、框剪结构工程(不含高层建筑),跨度为30m以上的钢结构工程应进行质量排查;高层建筑、跨度为30m以下的钢结构工程可不进行排查鉴定。

(5)2001年(含2001年)以后通过施工图审查和竣工验收备案的建筑工程可不进行排查鉴定。

(6)已经过抗震鉴定、结构检测、危房鉴定的建筑工程,凡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本方案要求的,可不进行上述抗震鉴定。

2.排查鉴定和改造工作步骤、程序。

排查鉴定工作分单位自查、重点排查、抗震鉴定和加固改造四个步骤进行,纳入排查鉴定范围的建(构)筑物,由各级行业主管部门组织本行业各单位进行自查,填写自查统计表(表一和表二),自查结果由行业主管部门分类审核汇总(表三、表四),报同级建设主管部门汇总(表五、表六、表七)。根据各行业自查情况,建设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纳入重点排查范围的建筑进行重点排查,在表一上填写是否需要鉴定的审查意见,反馈相关产权单位和行业主管部门。需要抗震鉴定、危房鉴定和结构检测的工程,由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组织产权单位委托具有鉴定资格的机构鉴定,鉴定结果反馈产权单位、当地行业主管部门和建设主管部门。

经排查,不符合现行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都要纳入改造范围;经鉴定属于D级的学校、医院、幼儿园、儿童福利机构和老年福利机构等建筑,要立即停止使用,实施拆除重建;凡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城镇供水、供热、燃气等生命线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标准进行加固改造。凡纳入排查鉴定范围的产权单位,均应立即将工程设计图纸、施工技术资料、竣工验收资料、竣工验收备案资料、工程质量鉴定(抗震鉴定)资料(需要时)整理存放于单位办公室备查。

(二)坚持各负其责,做好城乡重要公共建(构)筑物抗震排查鉴定和加固改造工作,排查鉴定工作的自查、重点排查、抗震鉴定结果和加固改造方案必须经各阶段负责人签章

1.学校、幼儿园的抗震排查鉴定和加固改造由州、县市教育局牵头落实,结合“两基攻坚”检查验收、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等工作一并进行。抗震排查(自查)工作于2008年8月31日前完成,抗震鉴定于2008年9月30日前完成,加固改造于2010年8月底前完成。

2.医院(包括乡镇卫生院和疾控中心)、血站(血库)、急救中心的抗震排查鉴定和加固改造工作由州、县市卫生局牵头落实。抗震排查(自查)于2008年8月31日前完成,抗震鉴定于2008年9月30日前完成,加固改造于2010年8月底前完成。

3.儿童和老年人福利机构的抗震排查鉴定和加固改造工作由州、县市民政局牵头落实。抗震排查(自查)于2008年8月31日前完成,抗震鉴定于2008年11月30日前完成,加固改造于2010年8月底前完成。

4.影剧院、体育场馆、会堂(礼堂)等文体设施的抗震排查鉴定和加固改造工作由州、县市文体局牵头落实。抗震排查(自查)于2008年8月31日前完成,抗震鉴定于2008年11月30日前完成,加固改造于2010年8月底前完成。

5.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办公楼、城镇供水、供热、燃气设施等的抗震排查鉴定和加固改造工作由各县市建设局牵头落实。抗震排查(自查)于2008年8月31日前完成,抗震鉴定于2008年11月30日前完成,加固改造于2010年8月底前完成。

6.多层商品住宅小区、单位自建住房、单位集资建房、经济适用房、棚户区的抗震排查鉴定工作由各县市街道办事处牵头落实,建设(房改)部门进行指导,抗震排查(自查)于2008年11月30日前完成,抗震鉴定于2009年5月31日前完成,加固改造于2012年8月底前完成。

(三)坚持分类指导,积极推进城乡既有民居抗震加固改造工作

经鉴定需要加固的城镇住房,要提出加固措施,列入城镇房屋抗震加固改造计划,按照“谁所有,谁负责”的原则,由房屋产权单位按现行国家抗震设防标准组织力量进行加固改造。房地产企业开发建设的多层商品房,由开发企业或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组织加固改造。具备条件的城镇住房,可将抗震加固改造与建筑节能改造一并进行。

州抗震安居办要督促各县市增加投入,按照下达的工作计划,在确保两年内完成农村抗震安居房建设任务的同时。对于已有新建抗震安居房农户的危旧住房,要立即停止使用,坚决拆除。

对没有加固价值的城镇危旧房屋,纳入自治区和州棚户区(危房)改造计划,享受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危旧住房改造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拆迁、统一配套、分步实施。

城市低保户和低收入群体住房需要拆除重建的,通过廉租住房或经济适用住房予以解决;城市机关干部职工住房需要拆除重建的,通过单位集资建房形式解决;国有企业职工住房需要拆除重建的,通过州住房解危解困工程解决;城市其他居民住房需要拆除重建的,可出台优惠政策,通过招商引资,鼓励引导区内外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改造,其住房原则上在新建项目中通过产权调换的方式解决。

(四)健全管理机制,确保新建建筑符合现行抗震设防要求

各县市要认真贯彻执行《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抗震设防和工程质量强制性标准,强化政府质量监管职能,确保新建建筑抗震设防和质量合格率达到100%。新建和改造项目要严格履行法定基本建设程序,抗震设防烈度七度以上(含七度)的县城、乡镇和农村中小学校(幼儿园、儿童福利院)新建、重建的,原则上只建单层建筑,特殊情况需建多层的,应控制在三层以下。学校(幼儿园)、医院(包括乡镇卫生院和疾控中心)、儿童和老年福利机构等公共建筑和城镇供水、供热、燃气等生命线工程,应按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1度的抗震措施进行设计(即按乙类建筑设防);所有新建项目不论规模大小,一律进行施工图审查,不得漏项;新建项中一律不得使用预制楼板。要严格执行施工图审查制度,凡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施工图设计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的,一律不予通过审查,不得开工建设;超限高层项目必须由自治区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审查。要进一步加强工程招标监督管理,重点对建设单位压级压价和施工企业低于成本价竞标进行监管,引导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合理定价,防止工程造价过低引发质量安全问题。要严肃查处转包、挂靠、违法分包和超资质承包等违法违规行为,择优选择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有效控制质量风险。要加强监理工作管理,规范监理单位行为,充分发挥监理单位在确保工程质量方面的作用。要积极稳妥地推行工程建设代建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管理。

各级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要加强工程建设各方主体质量行为监管,对于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影响工程质量的,依法严肃查处。要严格落实质量责任终身制,工程建设各方主体依据各自职责,对工程质量终身负责。要加强竣工验收备案管理,凡未通过竣工验收的项目,一律不得投入使用。要建立大型公共建筑定期检查制度,发现质量安全隐患及时整改,加强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管理。健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充实技术人员,配备必要装备,落实工作经费,提高工程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要健全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充实村镇建设管理力量,加强村镇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要加大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力度,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增强村镇建设技术力量。

(五)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科学指导城乡抗震防灾建设

各县市要加快组织完成城镇抗震防灾专项规划修编、编制工作,为城镇抗震防灾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抗震设防地震烈度8度以上的县,要针对分布在地震活动断裂带、建筑物密度大、危旧房屋集中、缺少可用于避震通道和避震疏散场地的地段,尽快编制以抗震搬迁改造为主要内容的详细规划。城镇要开辟必要的避震场所和疏散通道,确保抗震需要;存在地震灾害安全隐患的地段,原则上只拆不建。地震时可能发生水灾、火灾、爆炸、放射性辐射、有毒物质扩散等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不得建在城镇人口稠密地区,已经建设的,要限期进行搬迁。要切实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把抗震设防内容作为城市各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强制执行。要严把规划审批关,不符合抗震要求的规划不得批准实施;不符合抗震要求的选址、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

(六)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抗震防灾基础工作水平

各县市要在州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快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要制定完善地震等灾害应急管理预案,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指挥机构,确保信息畅通,做好人员、物资储备,强化地震灾害应急管理措施,提高地震防灾应对能力。要开展经常性的地震应急管理演练,及时发现和改正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高全社会应对地震灾害的意识和能力。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自治州重要建(构)筑物抗震改造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各级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的高度,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抓实、抓好。

自治州已成立城乡重要建(构)筑物抗震防灾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安排部署和指导协调州抗震排查鉴定工作。

各县市应尽快成立领导机构,明确分工,层层建立责任制,尤其要落实县市、乡镇和各有关部门领导的责任,确定专职工作人员,设立固定办公场所,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和办公用品,确保各项工作层层有人抓、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各牵头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指导各县市按期完成年度排查鉴定和改造任务。凡工作不积极,措施不得力,不能按时完成计划,影响工程实施的,要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二)动员全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

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各县市工作经费及建筑抗震设防能力排查鉴定工作费用,按属地管理原则,由各级财政纳入预算予以保障。

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资金管理办法,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各县市要严肃财经纪律,不得截留、挪用补助资金,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定期向州党委、政府汇报项目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并自觉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凡发现违规使用补助资金,采取瞒报、虚报等方式,套取补助资金的,将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工业建筑抗震设计标准篇3

关键词:抗震设计;防灾避灾;质量控制

abstractthearticlebyearthquakedamageaftertheearthquakeanalysis,summedupthedisastercausedsignificantlossoflifeandpropertyofoneofthemainhousingqualityproblems,fromdesign,constructionandotheraspectsofhousingqualitydeficienciessummarizedseismicstandardsledtoreducedreason,whilefocusingonthedesign,construction,managementanduseofmaterialsandotheraspectsofthesystemintroducedtoimprovetheseismicbehaviorofsomethinking,thispaperputforwardsomefinalanalysisbaseddisasterpreventiondisasterpreventionrecommendations.Keywords:seismicdesign;disasterpreventiondisasterprevention;qualitycontrol

中图分类号:U44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从唐山、汶川及2013年4月20日雅安一些造成重大伤亡的地震灾害来看,都呈现出类似的现象,除了地震规模(震级)大外,主要还是因为大量没有经过良好抗震工程设计与施工的房屋倒塌。而且这些房屋经常是完全倒塌成一堆石块废墟,将人活埋;这样的场景在我国历次的大地震都极为类似。因此,探讨建筑物于地震中受损倒塌的原因,并加以防范,从工程上建造经得起强震的抗震建筑是减少地震灾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下面就房屋抗震设防等方面进行探讨。

1、房屋质量问题分析

目前,从一些重大地震灾害调查的结果我们综合得出了一个结论,一大部分地震灾难都是因为房屋质量不高而倒塌引起,在质量上存在设计不当、施工不良多方面因素。

1.1设计上欠缺

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标准是经过科学统计分析而计算出的各地的地震危害程度,并综合考虑经济与风险等因素而决定的。在极端情况的大规模地震下,实际地震烈度还是有可能超过设防标准的,因实际地震动烈度远大于抗震设防标准烈度,而导致严重的灾害实例很多。如1999年台湾地区“9·21”集集地震的车笼埔断层(逆冲断层)活动、汶川地震的逆冲断层龙门山断层活动致使灾区附近的实际地震动烈度所引起的地震动烈度太大超过预期的标准。所以建筑师、结构师应须加强活动断层的调查研究与地震危害评价,对断层事先展开充分的调查研究,不能以致低估其震危害程度。

地震倒塌时瞬间变成巨大的石块堆将人活埋,这是造成惨重伤亡的主因。这些建筑可能设计不当或者根本未经专业(抗震)设计。如不符合钢筋水泥建造的基本要求,钢筋严重缺乏,没有达到钢筋量的最低要求,水泥强度有问题等情况。建筑物的设计必须依据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配合学理的分析验算来决定柱、梁及墙等主要抗震构材的尺寸与配筋,并且需符合详细的耐震设计与施工细节标准;这样的房子纵使遭遇超过设防标准的地震而破坏,也不致于发生完全坍塌成石堆的现象,人命的伤亡还是可以得到相当降低的。

1.2施工质量问题

一个无论多优良的设计若施工不良一样会造成灾难。没有精良的施工,设计只是纸上谈兵,建筑物必须经过施工才能真正的实体呈现。尤其是钢筋砼建造的房屋,除了钢筋与砼的强度需要符合标准外,还有许多施工细节必须切实遵守,诸如钢筋摆放的数量、位置、搭接位置、弯钩角度与箍筋间距等都对抗震能力有决定性之影响。1.3人为改变结构用途,使用不当

由于安全意识问题,擅自加层、拆除承重构件等在现象比比皆是。建筑物在设计时都是根据原定的使用条件(用途)加以分析设计,若用途变更也可能导致载重变化而影响其抗震能力。对改变结构房屋要事先经过专门的机构检测、鉴定,再由设计单位做详细的工程分析并做必要之加固,以防由于改造而导致房屋抗震能力严重下降,而在强震中受到严重威胁。

2、抗震设计基本方法

2.1抗震设设计基本要求

根据我国抗震规范的要求,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抗震设计基本要求要做到:(1)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场地、地基和基础(2)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建筑平面和立面(3)选择技术上、经济上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4)处理好非承重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的关系(5)注意材料的选择和施工质量。多层砖房抗震构造措施: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墙体之间要有可靠的连接,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楼盖、屋盖构件具有足够的搭接长度和可靠的连接,加强楼梯间的整体性,采用同一类型的基础。梁、柱塑性铰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

2.2充分认识抗震设防目标

结构物在强烈地震中不损坏是不可能的,假如建筑物遭受极端地震的袭击,超过其抗震标准,那么建筑物还是可能严重受损或倒塌的。以这次汶川地震的规模来推算,在龙门山断层附近距离断层线20公里范围内的地震动强度可能高达0.3g以上(地震烈度8度以上),约相当于中国抗震规范烈度9度的设防地震水平,但实际耐震设计的标准只有7度(成都)左右。换言之,建筑物只有7度的耐震能力(符合抗震标准),却遭受了9度以上的地震袭击。有些城市虽然距离龙门山断层较远,理论上震波会随距离而衰减,但可能是因为地质较松软,而在当地发生震波放大的效应(地盘效应),这也会使地震烈度超过抗震标准而成为重灾区。因此对地震与活动断层的充分研究也极为重要抗震设防的底线是建筑物不倒塌,只要不倒塌就可以大大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减轻灾害抗震设防目标是指建筑结构遭遇不同水准的地震影响时,对结构、构件、使用功能、设备的损坏程度及人身安全的总要求。

2.3要有符合要求结构体系2.3.1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2.3.2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2.3.3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2.3.4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抗震设计尽量做到建筑平面和立面规则、减少大悬挑和楼板开洞、总质量小且沿平面和立面分布均匀、刚度柔并不出现凸变

2.4按照二阶段进行抗震设计

对绝大多数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和构件承载力验算和结构弹性变形验算,对各类结构按规定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对特殊结构应进行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变形验算、三水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原则进行。第—阶段设计是(小震不坏)按小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以及在小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性变形。具体的说是在方案布置符合抗震设计原则的前提下,以众值烈度(小震)下的地震作用值作为设防指标,假定结构和构件处于弹性工作状态,计算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内力和变形),验算结构构件抗震承载力,并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这样既满足了在第—水准下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小震不坏),同时又满足了第二水准的设防要求(损坏可修)。另外,对于框架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等较柔的结构,还要验算众值烈度下的弹性间层位移,以控制其侧向变形在小震作用下不致过大。对大多数的结构,可只进行第一阶段设计,而通过概念设计和抗震构造措施来满足第三水准的设计要求。第二阶段设计是(中震可修)弹塑性变形验算,对特殊要求的建筑和地震时易倒塌的结构,除进行第一阶段设计外,还要按大震作用时进行薄弱部位的弹塑性层间变形验算和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实现第三水准(大震不倒)的设防要求。首先是要根据实际设计截面寻找结构的薄弱层或薄弱部位(层间位移较大的楼层或首先屈服的部位),然后计算和控制其在大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层间位移,并采取提高结构变形能力的构造措施,达到大震不倒的目的。

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注意的问题

3.1建筑抗震场地的选择

在进行建筑抗震场地的选择中应尽量选择风化影响较小的基岩或者是密实的砂土层等,尽可能避开地震险区,例如山丘、山坡等这一类地址环境。在特殊情况下无法避开这一类抗震能力较差的地质环境时,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根据具体的地址环境采取加固等措施改善建筑抗震场地的环境。

3.2合理选择建筑结构抗震体系

在进行建筑结构抗震体系的设计时应该尽可能完善整体和部分的功能,在建筑施工和使用中难免会因为部分结构和构建的原因而破坏整个抗震系统的运作,提高其负荷和承载力。因此要保持结构体系必要的赘余度和可变性,注重内部构建的协调和作用。在进行抗争体系的设计中要具体根据客观环境进行恰当合理的设计,保持设计图纸以及计算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3.3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措施

合理的控制建筑刚度和强度的分布,保证建筑的支柱、梁与墙的轴线处于同一个平面,从而提高抗侧力,强化墙体的承载能力,避免墙肢的剪切性破坏,对于结构中的薄弱部位加强保护。在建筑抗震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局部的抗震能力提高整体建筑的抗震性能。注重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对建筑的骨架和整体结构进行综合调整。

4、施工质量控制

4.1施工管理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施工管理方式己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手段,运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监督管理施工进度与质量,实现建筑施工管理现代化,是施工管理工作的发展要求。

4.2建筑材料的运用

选择具有自重轻,拉强度高、密度小、耐腐蚀性和耐久性好等优点材料,从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地震破坏力,大大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如轻质多孔、保温隔热、放火性能良好加气混凝土、抗震防水建筑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缓冲抗震材料等等。

5防震抗震的思考

5.1提高防灾意识

由于在天然灾害中,地震灾害的偶发性特征往往被除人们遗忘,拿风灾、洪灾和地震这几种天然灾害来比较:前者发生几率高,规模有大有小,且比较容易预警;反观地震灾害虽然损失往往十分惨重,却数十年才发生一次,且通常没有预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社会应该越来越重视防灾工作,如果有防灾意识的话,那些早期建造、抗震不足的房子就应该进行加固工程,地震的伤亡必定也会大大地降低。

5.2加强抗震防灾知识的普及

基本常识的普及在震害发生时能很好地提高人们的自救能力,减少员的伤亡。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方法。所谓就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的情况。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政府及相关教育机构不断加强抗震防灾知识的普及是减少灾害的不可缺少长效机制。

6结语

总之,探讨建筑物于地震中受损倒塌的原因,并加以防范,从工程上建造经得起强震的抗震建筑是减少地震灾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是提高城市综合防御能力的主要措施之一,同时也是防震减灾工作中一项“抗”的主要任务,是人民生命财产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2010

[2]郭继武《建筑抗震疑难释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

[3]郭长城.建筑结构振动计算续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1992

[4]傅金华《建筑抗震设计及实例——建筑结构的设计及弹塑性反应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

[5]王昌兴《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及工程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胡庆昌《建筑结构抗震减震与连续倒塌控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7

工业建筑抗震设计标准篇4

关键词:建筑结构可靠度;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中震设计;重要性系数;结构安全等级

引言

我国现行《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18》[1]采用可靠度来度量结构的可靠性,结构在规定的使用年限内应具有足够的可靠度,结构可靠度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分析确定。但文献[1]仍存在一些争议,比如设计使用年限与可靠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构抗震可靠度等等问题仍需解决。近几年建筑事故频发,比如多起无梁楼盖坍塌事故,是可靠度本身问题,还是设计重大失误或施工质量不合格造成[2],如设计荷载考虑不足、构造措施不当、施工材料强度没有达到要求,不按设计图纸施工,偷工减料,野蛮操作等;又或是不合理使用造成,如超载使用,不合理改造等。工程结构可靠度是指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条件”分别指设计基准期和不考虑人为过失的影响;工程结构可靠度是否可以考虑不同的设计基准期和考虑人为过失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3]。

1现行建筑结构可靠度问题探讨

文献[1]采用可靠度来度量结构的可靠性,各类材料结构设计规范的结构可靠度和极限状态设计原则,均采用了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以分项系数设计表达式进行设计计算。当仅有作用效应和结构抗力两个基本变量且均按正态分布时,结构可靠指标由ms、ss、mR、sR四个参数确定,前两个参数跟结构上各种作用等变量相关,后两个参数跟材料性能、几何参数等变量相关;结构上各种作用、材料性能、几何参数等变量的取值,是在选取一个时间参数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原则下综合确定的,选取的时间参数我们称之为设计基准期,文献[1]选取的设计基准期为50年;结构构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采用的可靠指标,是以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基准期为50年,延性破坏的b值取3.2作为基准。可靠指标b与失效概率运算值pf的关系如表1所示;安全等级为一级或者三级时,通过结构重要性系数1.1或0.9调整,可靠指标相应有±0.5的调整,如表2所示;建筑安全等级与建筑物类型相应关系如表3所示。综上分析可知,文献[1]可靠度的计算方法,仅与设计基准期(取50年)和安全等级相关,与设计使用年限没有必然相关性,同时也未考虑设计和施工质量等变量的影响。想要了解不同设计使用年限的可靠度,我们需要分析设计使用年限和设计基准期之间有何种联系[4];可靠度计算方法中各参数取值与设计基准期是相关的,比如可靠度计算方法中荷载、材料强度、分项系数等参数的取值都是采用设计基准期为50年确定,但设计基准期不等同于结构设计使用年限,若设计使用年限刚好为50年,此时可以以表2的可靠指标来度量结构的可靠度,然而文献[1]仅建立设计基准期为50的概率模型,设计基准期5年、25年、100年的可变荷载、材料强度等参数的概率模型尚未建立,也就是说设计基准期为5年、25年、100年的荷载、材料强度等参数如何取值没有规定;若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年、25年、100年,文献[1]提供不了相配套的可靠指标,可靠度的确定也就无从谈起;现阶段文献[1]只能在概念上通过调整重要性系数来调整不同设计使用年限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能;但是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和50年的特别重要的建筑,安全等级均可取为一级,也就是重要性系数均取1.1,两者可靠度相同;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的建筑,安全等级可取为二级或者一级,重要性系数同样取1.1?值得探讨。安全等级与破坏后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有关,设计使用年限与建筑结构重要性有关,故安全等级的选取与设计使用年限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幼儿园、小学教学楼等建筑结构,破坏后对社会影响很大,安全等级可以定义为一级,设计使用年限可以是50年;建议把设计使用年限与安全等级相匹配,明确设计使用年限100年的建筑对应安全等级为一级,设计使用年限50年的建筑对应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25年的建筑对应安全等级为三级,从而区分不同设计使用年限建筑结构可靠度。前面提高结构可靠性跟设计和施工质量相关,即使结构理论上的可靠度再高,如果设计和施工质量差的话,结构真实的可靠度没法得到保障;然否在可靠度计算公式中加入新的变量考虑设计和施工质量的影响,或者根据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信用评级不同乘以不同的安全系数等方法考虑其影响。文献[1]没有明确建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和耐久性使用年限之间的区别;当设计使用年限大于设计基准期,比如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结构设计需考虑地震动参数调整、可变荷载取值调整系数,耐久性也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5]。

2结构抗震可靠度问题探讨

文献[1]第5.2.9条规定,对地震作用,应采用地震作用的标准值。地震作用的标准值应根据地震作用的重现期确定;地震作用的重现期可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目标,按有关标准的专门规定确定。50年内超越概率约10%的地震烈度,重现期约为475年;根据可靠性一致的原则,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超越概率约10%的地震烈度,重现期约为958年。依据重现期可以推导出新的地震动参数,设计人员可以采用新的地震动参数进行设计,比如设计使用年限100年的地震动参数可以以设计基准期50年的地震动参数为基础通过公式推导得出[6]。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版):GB50011-2010》[7]第5.4.1条,公式5.4.1分项系数表达式中未体现重要性系数,建筑重要性不同的建筑结构,可靠度没有通过重要性系数来调整,《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33-2008》[8]采用抗震设防类别来体现建筑重要性,不同抗震设防类别采用不同的抗震设防标准,不同的抗震设防标准采用不同的地震动参数和抗震等级来衡量抗震设防要求高低(即可靠度)。《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提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计原则一直延用至今,采用小震作用进行结构承载力计算,保证小震不坏,通过抗震措施调整实现中震可修,规范延续几十年的设计理念,有其合理性;最初因为经济落后的原因,本着“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原则,采用小震弹性计算,引入抗震措施的概念,采用不同的内力调整系数进行构件设计,并通过抗震构造措施的保证,满足“强剪弱弯、强梁弱柱、强节点弱杆件”的概念设计,实现中震可修的目标。依文献[7]设计,我国建筑结构中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均为小震地震影响系数的2.8倍左右[9],然而对高层或超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时,采用抗震等级更高,构造截面设计时的内力调整系数更大,抗震构造措施要求更严格,结构承载力更高,延性更好,相同烈度情况下,中低层建筑结构比高层、超高层的建筑结构可靠度更低;不同设防烈度区中,低烈度区结构比高烈度区结构可靠度更低。相同中、高烈度区的结构不能控制大致相同的结构抗震安全性。8度(0.2g)及以上的建筑结构承受的地震作用较大。部分规则建筑仅仅高度超限,需要进行超限审查,进行性能设计。其结果往往是小震设计不能包络,由中震工况控制[10]。相比之下,仅高度稍低、按小震设计、无需超限审查的结构安全度偏低较多。直接采用中震作用进行结构承载力验算,确保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取消抗震措施内力调整系数的概念,荷载效应采用标准值,采用材料标准值计算构件承载力,让设计人员更加直观准确把握抗震结构可靠度。

3结论

本文针对现行的建筑结构设计可靠性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得出以下结论:⑴文献[1]可靠度的计算方法,仅与设计基准期(取50年)和安全等级相关,与设计使用年限没有必然相关性。建议把设计使用年限与安全等级一一对应,区分不同设计使用年限建筑结构可靠度。⑵建议可靠度计算公式中加入新的变量考虑设计和施工质量的影响,或者根据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信用评级不同乘以不同的安全系数等方法考虑其影响。⑶建议文献[1]明确定义耐久性使用年限;若仅为耐久性使用年限为100年的功能时,设计基准期仍为50年,抗震设防类别和相应的设防标准按文献[7]的规定采用,仅满足耐久性100年相关要求即可。若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时,设计使用年限大于设计基准期,结构设计需考虑地震动参数调整、可变荷载取值调整系数,耐久性也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⑷现有规范体系采用小震作用进行结构承载力计算,保证小震不坏,通过抗震措施调整实现中震可修,但是设计人员无法准确把握结构可靠度;建议采用中震作用进行结构承载力验算,确保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取消抗震措施内力调整系数的概念,荷载效应采用标准值,采用材料标准值计算构件承载力,让设计人员更加直观准确把握抗震结构可靠度。

参考文献

[1]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18[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2]容柏生.对建筑结构可靠度的我见[J].建筑科学,1999(5):3-5.

[3]李刚,冯秀梅.结构可靠度计算分析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07(10):117-118.

[4]鄢家全,刘爱文,俞言祥,等.关于完善甲类建筑防震标准的思考[J].北京:国际地震动态,2011(5):27-32.

[5]丁子文,余祖国.某设计使用年限100年建筑结构设计[J].甘肃科技,2010,26(4):142-144.

[6]张树生,张显恩.不同设计基准期地震动参数取值[J].工程建设,2007(5):19-23.

[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GB50011-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33-2008[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工业建筑抗震设计标准篇5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建筑设计

抗震结构设计已经成为目前建筑结构设计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关系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及人员的安全。尤其在一些地震多发地区内,更要提升抗震结构的设计水平,保障建筑的安全性。下文将重点对抗震结构设计展开分析探讨,对其遵循原则及设计理念予以详细说明。

1实施抗震结构设计的目的

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主要是为了实现以下三个目标:一是保证建筑在小强度地震灾害影响下不会存在任何破损或裂缝等病害问题,维持建筑正常使用;二是要求建筑在中强度地震灾害中,存在轻微破损问题,且经过修复后不会对建筑结构带来任何影响;三是要求在强度较大的地震灾害中,建筑处于稳固不倒的状态下,保证周边环境及人员安全。所以在建筑设计中,要做好抗震结构的科学处理,根据现有资料数据,对区域地震灾害等级加以分析,确定建筑抗震性能,合理规划结构布局,改善抗震效果,维护建筑结构稳固性和安全性。

2建筑抗震结构设计中需要严格遵守的设计原则

任何工程设计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满足既定原则要求,这不仅是为更好地进行工程管理和控制,同时也是为保证工程建设的规范性、安全性,提高后期利用价值。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作为较为重要的一环,在工作落实中也应该加大对原则要求的重视力度,明确现有的规范指标,并严格按照指标内容开展设计活动,完善设计内容,以此更好的推动后续工作的开展,提高建筑结构抗震等级,防止建筑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固性和安全性。具体而言,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应遵循的既定原则如图1。2.1整体性原则在抗震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应从整体性角度实行综合分析与考量,综合思考建筑要求,合理规划建筑结构布局,以此来完善设计内容,优化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减少问题的产生。同时要注重前期试验,确定不同等级结构在地震灾害中产生的变化特征,合理选择材料种类,增强结构抗震性。此外,在设计过程中,需考虑到力传导性特点,避免应力集中在某一点致使局部破损,影响建筑结构质量,威胁建筑安全性。抗震结构设计中涉及的子结构种类较多,若想增强抗震效果,需要开展构件及细节的优化与处理,提高建筑安全等级。2.2清晰性原则抗震结构设计中,主要是通过传力路径的科学规划,对地震力予以分散和消耗,保障建筑结构的稳固性。实际设计中,应坚持清晰性原则,根据建筑结构特征对传力路径加以科学规划。构建三维立体模型,对整个建筑结构实行分析和探讨,了解结构受力特征及外力施加中可能出现的位移情况,再结合模型进行计算,承载负荷,以此对传力路径加以科学规划,降低地震灾害发生时对建筑结构带来的影响。2.3结构规则原则结构规则原则要求在在设计过程中增大建筑结构刚度,利用刚度加强建筑结构的稳定性,降低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风险系数。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大部分设计人员都忽略了建筑结构刚度的重要性,这使得建筑在外界压力增加或地震波作用下,出现位移、破损等问题,破坏了结构的稳定性。为此,设计中就需做好结构刚度的科学把控,尤其要合理计算抗侧移刚度,并利用专业软件加强计算的准确性,增大结构承载力,继而达到规范标准的要求。

2.4刚度与抗震能力相适应原则

刚度与抗震能力的协调处理可以保证建筑在地震灾害下,通过两个力的相互抵消减轻地震波带来的干扰和破坏,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在设计中,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结构刚度和抗震能力间的关系,注重力学参数的准确计算,利用两者的相互作用力,对地震波加以分散,降低地震波对建筑结构带来的影响。现阶段,随着高层建筑数量的增多,高度的增加,对抗震结构设计要求有所提高,在抗震结构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建筑高度、结构特征,注重承力分析和研究,确定承载能力,科学选择连接构件,从而优化结构刚度和抗震性能。建筑设计

3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的重要意义

地震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较大影响,虽然随着技术手段的提高,人们可以对地震地质灾害予以提前预估,做到科学防控,但其对固定物体的影响还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对建筑物的影响。所以在设计中,要优化建筑的抗震性能,对地基基础结构、材料、建筑结构加以科学规划和处理,增强建筑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发生时带来的危险和破坏。建筑结构设计作为建筑工程施工中较为重要的一环,目的是对建筑结构、材料、施工技术实行科学规划,以保障其安全性与可靠性,并给出专业的施工方案,推动作业的顺利进行。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能够保证建筑在地震灾害影响下的安全性,避免倒塌、损坏等严重问题的产生,增加人们居住的安全系数,减少不必要损失的形成。

4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理念

在开展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时,为加强设计的合理性,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提高工程的价值,需要对抗震结构设计理念进行深度了解和分析,根据现今发展实况及具体要求,开展适当的创新活动,从而更好的指导设计人员工作,转变传统设计思想,加强设计的有效性,达成最终的工程建设目标。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发展,人们对建筑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抗震结构设计作为保证建筑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内容,应该加大关注力度,不断尝试设计理念的优化和调整,以此规范建筑的抗震结构设计,明确指标要求,做到科学选址和规划,确定抗震等级及红线范围,最终优化建筑抗震性能。

4.1更新设计理念,加大抗震结构设计重视力度

在建筑结构设计及抗震结构设计中,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就是设计人员,如果设计人员不具备专业能力,不具备明确的抗震理念,在设计中很难将抗震与建筑结构融合起来,这样在地震灾害发生时,就会因为抵抗能力不足而出现各种问题,威胁建筑及人们的安全。为此,设计人员需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根据建筑行业发展趋势做好理念的更新和优化,加大对建筑抗震功能的重视力度,采取科学有效措施完成抗震设计,确保建筑结构安全。建筑工程具有规模大、工期长、设计精准度高等特点,故而设计人员在处理时应做到全面分析和考量,制定针对性的设计方案,更好的指导施工作业的开展。抗震结构设计作为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环,设计人员应加大对其重视力度,转变传统设计思想,注重数据资料的收集和处理,完善设计内容,增加结构强度,进而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破坏,保障工程的整体效果。再者,还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抗震结构设计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了解地震带分布特点,掌握板块运动规律,不断完善抗震结构设计内容,符合建筑结构设计的相关要求,提高建筑整体水平,延长建筑使用寿命。设计完成后,还需开展专项评估和检测,确保抗震设计符合工程的建设要求。抗震结构的不同其产生的作用也存在较大差异,设计人员应重视这一点,并选择合适的结构种类,确保最终设计的合理性与科 学性。

4.2科学选址

地震的产生是由于地下板块剧烈运动强烈碰撞形成的,破坏性强、危险性高。基于这一实际情况,在开展建筑设计工作时,就应选择合适的施工场地,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破坏。由于建筑物的震害是由一些地质运动造成的,可以考虑选择一些地质较强的位置来建造建筑物。在选择抗震地理位置时,应基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可选择地质偏硬的地理空间建造建筑。该类型地质结构的承载力较大,不容易出现地震或山体崩塌等问题。在建筑建设中,可有效提升结构刚度和承载力,削弱地震的破坏力;另一方面选择地势平坦宽阔的区域,该区域稳定性强,地壳运动激烈性不高,地震等级也会相对较低,可以降低抗震结构设计难度,改善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增大建筑安全系数。

4.3明确设计指标

在抗震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需开展现场勘察,收集齐全的数据资料,明确设计指标要求,并以此为基础更好的规划设计方案,提高建筑结构抗震等级。在设计过程中,指标参数的确定要做到科学合理,要考虑到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带来的影响,切实增大建筑结构承载力、强度和刚度。另外,在设计指标确定中,还应考虑到国家现有规范标准,全面分析地震作用力对建筑的伤害等级,以此为依据,完善抗震结构设计方案。此外,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还要树立全面管控意识,从多方面展开考量,注重设计的合理性、可靠性。

4.4提升抗震等级

在抗震结构设计中,如果抗震等级要求未达到标准要求,在日后使用中仍会受到地震波的影响,并导致建筑结构出现破损、裂缝、位移等问题,降低建筑质量。为此,在设计中,设计人员就需要对建筑抗震等级要求予以掌握,增强抗震性能合理性,减少建筑结构病害的产生。如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可利用计算机软件对结构性能特征加以分析,重点了解结构物理刚性,掌握其位移及扭转力参数。在分析过程中,可按照建筑形状的常规设计要求,遵循国家相关技术规范,合理测量和判断高层建筑的物理刚度,使高层建筑的扭转力和位移刚度在1.1-1.2之间。在剪力墙与简化连梁的设计中,需使相关参数符合如下要求:连梁跨度高度比要控制在2以内,设置暗柱作为支撑结构,保障结构稳定性;设计过程中如发现连梁跨度高度比在1以内,需要设置交叉暗柱作为支撑结构。地震运动多是受到地壳垂直运动导致的,所以在抗震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还需对地质地理结构特征及运动轨迹予以详细了解,并根据以往数据资料开展分析工作,对建筑所在区域及周边环境加以科学把控,预测和判断地震发生频率、地震等级变化,为抗震结构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如图2)。同时,设计人员还要分析该地区的地震运动趋势,使区域建筑工程地质结构总体布局和该区域地震运动趋势大致处于相对垂直的状态,以降低特大地震对区域建筑工程前期设计的不利影响。4.5抗震防线设计抗震防线的科学设置可以在保证建筑结构整体性的前提下,优化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如图3)。抗震防线规划设计原理为:在无大震的特殊条件下,注重侧向抗震性的有效延伸,以此保护建筑结构,优化抗震功能。通常情况下,抗震防线会设置三条,一条主两条次,以主线为主,开展防控处理。因为在地震灾害中,主要抗震线被破坏后,其他两条抗震防线才会出现问题,所以设计中要开展科学分析与考量,以确保放线质量。

4.6结构选型

抗震结构设计中,结构选型合理性对于抗震效果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在设计过程中应加大重视力度,增强整体设计有效性。在建筑工程结构抗震类型的设计和应用中,必须特别注意建筑结构抗震类型的正确设计和选择。根据建筑的具体功能要求及主体结构的特点,做到精心设计和分析,通常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立面的主体结构和建筑平面的主体结构,具体如图4所示。在抗震结构设计中,还应该遵循既有原则和要求,保障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从而优化建筑抗震性能,有效提高建筑质量,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为此,在建筑结构选型中,设计人员需要分别从整体性、安全性、协调性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和考量,增强结构抗震效果,提高建筑稳定性和安全性。另外,在抗震结构设计中,分析结构受力特征,并根据结构性能要求,对抗震性加以科学分析,以削弱地震破坏力,保证建筑的质量和安全。

结语

综上所述,为加强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应加大对抗震结构设计的重视力度,根据现有规范要求及建筑特征,对建筑结构抗震性实行科学规划和处理,提高结构刚度、强度、承载能力,科学选型、选址,保障建筑安全性,降低地震灾害带来的破坏和威胁,在提高建筑质量的基础上,为人们营造安全舒适的建筑空间。与此同时,抗震结构设计水平的优化也是推动整个建筑行业持续前行的关键,值得相关人员加以重视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吴振.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理念分析[J].现代物业(中旬刊).2020(01)

[2]胡安吉.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分析[J].居舍.2020(02)

[3]茹彩磊.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关键问题及对策研究[J].居舍.2019(35)

[4]高继红.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有效对策探讨[J].建材与装饰.2020(04)

工业建筑抗震设计标准篇6

【关键词】超限高层基于性能抗震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08.3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什么是超限高层?超限高层是指超过规范要求限制的高层建筑。超限高层建筑在项目的初步设计阶段进行审查,按照我国建设部的要求,全国超限高层审查委员会组织专家从技术角度进行多方论证,力求在抗震、消防等方面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安全。一般对于超限高层的理解是: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的高层建筑,超过120米为超限高层;混合剪力墙结构为100米以上;有错层的为80米以上;网架结构的为55米以上;而网架无盖结构为28米以上。无论建筑有多高,超限高层的存在都对工程技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建设部第111号令(《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明确指出,属于超限高层建筑的工程,在结构扩初结束后,需进行抗震设防专项审查。

新时期,经过多方努力,我们对于高层建筑的抗震性研究越来越深入。尤其是现在非常流行也很实用的基于性能的抗震研究,取得很大的成就。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学者提出,按此理论设计的结构在未来的地震灾害下能够维持所要求的性能水平。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代表了未来高层结构抗震设计的发展方向,是一种更先进、科学、合理的设计理念。这一研究理论已引起了各国广泛的重视。美国联邦紧急管理厅资助的国家地震减灾项目neHRp提出了在用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评估及加固方法,于1997年出版了《房屋抗震加固指南》(Fema273/274);

日本也在1995年开始进行了为期3年的“建筑结构的新设计框架开发”研究项目,并在研究报告《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设计》中总结了研究成果。日本又在2000年6月实行了新的基于性能的建筑基准法(BuildingStandardLaw)。欧洲混凝土协会(CeB)于2003年出版了《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报告。目前我国正在修订的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也打算把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纳入进去。

我国目前已批准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及《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在近几年科学研究及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已吸收了性能目标设计的内容,由于该项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地震作用的不确定性、结构分析模型和参数的选用方面存在不少经验因素、模型试验和震害资料较少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相信随着超限高层建筑在工程中的不断应用,这一研究方法将会逐渐完善成熟。

二、超限高层建筑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内容、特点和方法的研究

1.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包含的主要内容

(1)对于地震风险水平的确定;

(2)对结构性能水平和目标性能的选择;

(3)超限高层建筑场地的确定;

(4)概念设计、初步设计、最终设计中的可行性检查、设计方案确定及设计审核、实验验证等;

(5)高层建筑结构施工中的质量保证和使用过程中的检测维护。

2.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特点

现行的抗震设计规范主要是以保障生命安全为基本目标的,按照这一理念设计和建造的建筑物,在地震中虽然可以避免倒塌,但其破坏程度仍旧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这些破坏程度和损失远远超过了设计者、建造者以及业主的最初估计。

根据结构抗震的安全目标和结构抗震的功能要求,我们提出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和方法。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具有以下特点:(1)着眼于单体抗震设防的同时考虑单体工程和说相关系统的的抗震;(2)在不同风险水平的地震作用下满足不同的性能目标,即将统一的设防标准改变为满足不同性能要求的更为合理的设防目标的标准;(3)设计人员可根据业主的要求,通过费用——效益的工程决策分析确定最优的设防标准和设计方案,以满足不同业主、不同建筑物的不同抗震要求;(4)抗震设计中更强调实施性能目标的深入分析和论证,有利于建筑结构的创新,经过论证(包括试验)可以采用现行标准规范中还未规定的新的结构体系、新技术、新材料;(5)有利于针对不同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及建筑的重要性采用不同的性能目标和抗震措施。

这里有必要对我国的抗震知识做一介绍。

中国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三水准设防

中国地震风险水平

地震作用

水平50年超越概率重现期(年)

小震63.2%50

中震10%475

大震2~3%2495~1642

我国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小震不坏基本完好[θ]=1/550

中震可修中等破坏

大震不倒严重破坏[θ]=1/50

所谓小震不坏,就是高层建筑物遇到较低等级的地震时,高层建筑物处于弹性变形阶段,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受损很轻,不需修理可以继续使用。中震可修是指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基本烈度地震时,高层建筑物结构屈服进入非弹性变形阶段,建筑物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这种破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这一层次要求建筑物的结构具有相当的延性能力不发生不可修复的脆性破坏。大震不倒,是地震即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时,结构虽然破坏较重,但结构的非弹性变形离结构的倒塌尚有一段距离,不至于建筑物倒塌从而保障了人员的安全。这一层次要求建筑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其弹塑性变形不超过规定的弹塑性变形限值。

3.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把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应用于实际设计中,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基于传统的设计方法。这种方法基于的设防目标主要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小震有明确的性能指标,大震有位移指标,其余是宏观的性能要求;按使用功能重要性分甲、乙、丙、丁四类,其防倒塌的宏观控制有所区别。在方法上是:按指令性、处方形式的规定进行设计;通过结构布置的概念设计、小震弹性设计、经验性的内力调整、放大和结构以及部分结构大震变形验算,即认为可实现预期的宏观的设防目标。第二种是直接基于位移进行设计。此方法基于的设防目标是:按使用功能类别及遭遇地震影响的程度、提出对个预期的性能目标,包括结构的、非结构的、设施的各种具体性能自白哦;由业主选择具体工程的预期目标。这种设计方法采用结构位移作为结构性能指标,与传统设计方法想比较,它从根本上改变了设计过程,直接以目标位移作为设计变量,通过设计位移普得出在此位移时的结构有效周期,从而得出结构的有效刚度,求出结构此时的基底剪力,进行结构分析,具体配筋设计。

第一种方法基于传统的抗震设计,目前广泛应用,设计人员已经熟悉。对适用高度和规则性等有明确的限制,有局限性,有时不能适应新技术,新资料,新结构体系的发展。

第二种方法即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目前较少采用,设计人员不易掌握,所承担的风险较大。为实现高层结构的设计提供了可行的方法,有利于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上还有些问题有待研究改进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与现有常规方法相比,其优点是使三水准设防要求有具体量化的性能目标、水准,设计中更强调实施性能水准的判别准则、性能目标的选用和深入仔细的分析、论证。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将是今后较长时期高层结构抗震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虽然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仍存在一些有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地震作用大小的不确定性以及计算模型和参数的准确性等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高层建筑的抗震性会越来越好,超限高层建筑也越来越安全。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马宏旺,吕西林.建筑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几个问题.同济大学学报.2002.30(12)

工业建筑抗震设计标准篇7

关键词:抗震鉴定加固设计

中图分类号:tU856文献标识码:a

1工程概况

该建筑位于天津市宁河县,建于1993年,为三层砖混结构实验楼。东、西朝向,建筑平面近似呈矩形。建筑物总长度为27.78m,总宽度为16.98m,建筑面积为1382.98m2。首层层高为3.6m、二层为3.5m、三层为3.7m,室内外高差0.6m,建筑主体檐口高度11.4m。楼(屋)盖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梁及预制钢筋混凝土空心板结构,屋面为卷材防水平顶屋面。主体建筑屋顶女儿墙高度为0.5m。

2抗震鉴定

该实验楼按原8度抗震设防设计,按照现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该实验楼按乙类(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其后续使用年限为40年,按B类砌体房屋进行抗震鉴定。通过现场鉴定检测、结构分析和抗震验算,对该建筑的现状做出判断,对房屋结构的抗震安全性进行评价,并进一步提出结构加固建议及加固设计方案。

2.1地基及基础

基础设计采用钢筋混凝土墙下条形基础,基础埋深为自室外地坪以下1.2m。条形基础底板宽度为2.0m,底板厚度为300mm。基础构件设计混凝土标号为200#(相当于C18)。

2.2墙体

1)外墙厚度为360mm,内墙厚度为240mm,采用纵横墙承重形式。建筑高宽比为0.67,非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口的距离为1.5m,均满足《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要求。最大抗震横墙间距为10.8m,大部分承重窗间墙最小宽度为1.2m、内墙阳角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为0.5m,楼梯间墙体未在休息平台或半层高位置设置配筋砂浆带,均不满足《建筑抗震鉴定标准》B类建筑抗震鉴定的相关要求。

2)墙体设计采用mU10机砖、m5混合砂浆砌筑。经现场抽样检测,所检测首层至三层(每层各1道)共3道墙体砌筑用砖评定强度等级均为mU10,均满足原设计要求;所检测首层3道墙体砂浆评定强度等级为m2.5;所检测二层、三层(每层各2道)共4道墙体砂浆评定强度等级均为m1;首层至三层墙体砂浆强度评定等级均不满足原设计砂浆强度要求。现场所直观检查部位墙体砌筑质量一般,局部砂浆存在松散情况。

3)该建筑首层至三层墙体普遍存在碱蚀、抹灰层脱落现象;首层至三层内纵墙门、窗洞口上、下角部普遍存在抹灰层斜向开裂现象;未发现该建筑内外墙体构件出现其它明显开裂、较大变形等结构损坏现象。

2.3楼(屋)盖

1)楼(屋)盖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梁及预制钢筋混凝土空心板结构。楼(屋)盖预制板最大跨度4.2m,荷载等级为1、2级。经现场选点剔凿检查,楼盖预制板板面未设钢筋混凝土后浇层,不符合原设计要求。经检查,部分楼(屋)盖板构件预制板拼接处板底抹灰层存在开裂、局部渗漏现象;未发现楼(屋)盖板构件明显结构性损坏现象。

2)楼(屋)盖梁最大跨度为7.2m,梁截面宽×高设计尺寸为250×600mm、250×550mm;设计混凝土标号为200#(相当于C18)。经现场抽样检测,所检测首层至三层(每层各1根)共3根楼(屋)盖梁构件的混凝土强度评定等级分别为:C20(一层)、C20(二层)、C18(三层),所抽测楼(屋)盖梁构件的混凝土强度评定等级均满足原设计要求。经检查,各层楼(屋)盖梁构件无明显结构性损坏现象。

2.4抗震构造措施

1)原设计内外墙体于每层楼(屋)盖板底标高处均设有钢筋混凝土闭合圈梁,圈梁设计截面尺寸为120×240mm、360×240mm。经现场选点抽查,所抽检墙体部位均设有钢筋混凝土圈梁。

2)原设计建筑外墙四角、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楼梯间四角墙体及所有内外墙交接处均设有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构造柱截面尺寸为360×360mm。经现场选点抽查,所检查墙体部位设有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2.5抗震验算

1)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出版的pKpm计算软件(2010版),并按照天津市宁河县8度(0.2g)抗震设防要求和Ⅲ类场地、《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规定后续使用年限为40年的B类砌体结构房屋相关抗震鉴定要求,采用相关主体结构构件实际检测数据、现阶段实际荷载作用及结构布置情况以及其它相关原设计条件,对该建筑物的上部主体结构构件承载力和结构抗震能力进行复核验算。

2)本次复核验算所采用的楼(屋)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为:教室、卫生间2.0Kn/m2;走廊2.5Kn/m2;楼梯间3.5Kn/m2;不上人屋面0.5Kn/m2。楼(屋)面均布恒荷载标准值为:楼梯间6.5Kn/m2,楼面4.5Kn/m2,屋面5.5Kn/m2。

3)复核验算结果表明:该建筑首层、二层部分外檐墙、内纵墙、内横墙墙段的抗震承载能力、首层、二层内外檐墙个别墙段的受压承载能力不满足现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B类砌体房屋的相关抗震鉴定要求。

2.6鉴定结论

根据现场查勘及抗震验算,该建筑物综合抗震能力不满足B类建筑的抗震鉴定要求,需采取相应加固补强措施,以保证建筑物在后续使用期的结构综合抗震能力满足规定要求。

3抗震加固设计

3.1楼板加固

将原预制板楼盖上混凝土后浇层及面层剔除,重新浇注40mm厚、C20细石混凝土后浇层,后浇层内设a6@200单层钢筋网片。后浇层随打随抹,如楼面需粘贴面砖,应结合后浇层施工一次完成,总厚度不大于50mm。楼盖预制板底存在的预制板之间的板缝采用聚合物修补砂浆捻缝处理。

3.2墙体加固

首层、二层墙体采用“墙体单面喷射钢筋混凝土”加固方法;三层外墙采用外墙单面、内墙双面“墙体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两种加固方式。前者加固方法为在砌体墙两侧或一侧喷射混凝土组合层,从而大幅度提高墙体的承载力和抗震变形能力,形成“砌体-混凝土”组合剪力墙体系,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延性,使其满足抗震设防要求;后者加固方法为在砌体墙两侧或一侧采用水泥砂浆面层和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墙体。

3.3楼梯间加固

在地震作用下,楼梯间作为逃生通道其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本次抗震加固中的楼梯间楼梯梯段板、楼梯梁及人流密集的楼梯段所对应的楼盖板板底均采用板底粘贴碳纤维进行加固;此外,还对楼梯间墙体梯梁下加设配筋加强带,以提高楼梯间整体的抗震能力。

4结语

此类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工程应根据建筑的后续使用年限采用a类、B类或C类建筑进行抗震鉴定方法,在加固改造前,应对建筑物的结构特征、几何尺寸、抗震构造措施、使用情况及现状损坏情况进行详细查勘及检测,同时根据不同建筑制定出合适的抗震加固改造方案,以获得良好的加固改造效果。本工程根据国家相应抗震鉴定规范及标准,根据现场查勘、检测情况及建模计算,做出了相应的抗震加固设计,经施工验收情况良好,达到了相应的抗震效果。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2009).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工业建筑抗震设计标准篇8

据了解,目前物流中心的抗震主要聚焦于仓库的土木建筑如何抗震、立体库的设计如何抗震,以及仓库内高层设备如高层货架与堆垛机如何抗震。而其他低矮的设备如托盘、叉车、输送机等在地震中主要产生位移,对物流中心的影响不大。

土木建筑抗震

仓库的土木建筑抗震能力直接关系着整个物流中心的抗震能力。建筑一旦倒塌,设备肯定无法幸免于难。可以说,土木建筑的抗震算是物流中心抗震的最重要因素。

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副所长程绍革研究员介绍,我国对于建筑的抗震要求与标准有明确的规定,但是还没有专门针对物流建筑的抗震设计规范,物流建筑的抗震设计参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规定。其次,对于设备的抗震研究,因为设备抗震的数据收集与参数的确定远远复杂于建筑,目前抗震研究所所做的研究仅仅局限于核设备、电力设备等重要设备,物流设备的抗震研究并无触及。

据了解,在1976年唐山地震之后,当时国家成立了很多抗震研究部门。但此后的30年没有发生造成巨大损失的强震,人们的思想也有些松懈。一些抗震研究部门也逐渐撤销了,专门从事地震研究的部门在减少。但国家对于建筑抗震的监管仍算比较严格。

根据国家地震局研究得出的相关数据,我国将建筑抗震设防烈度的区域划分为6度区、7度区、8度区、9度区4个等级。北京为8度区,也就是要求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地震级数是指地震的能量,烈度是指地震的破坏程度。而抗震设防烈度是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是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工程制定的必须达到的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技术指标。它是在综合考虑地容、环境、工程的重要程度、要达到的安全目标和国家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的。

依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我国将建筑主要分为四大类。一是甲类建筑,它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其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其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二是乙类建筑,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它的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此外,对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也有相关规定。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三是丙类建筑,属于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其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四是丁类建筑,属于抗震次要建筑。丁类建筑在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按照传统的分类,在过去的看法里,单层的仓库即可被认定为丁类建筑。然而,由于近几年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很多功能重要的高层立体库,其高度是传统仓库的好几倍,事实上这类物流中心已不能被当作丁类建筑,更不应按丁类建筑要求抗震设防。

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除规范有具体规定外,对乙、丙、丁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但仍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

程绍革研究员介绍,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抗震设计的大理念是“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要求在发生较小强度地震时,建筑结构不允许发生任何破损;在发生设防烈度的地震时,允许建筑结构件发生损坏,地震后经过结构修复,建筑物要能够继续正常使用;当发生罕见的超过设防烈度的大地震时,建筑物可能内部损坏比较严重,结构无法修复,但要求尽量保证建筑不倒塌、不伤人。所有的建筑物,不管是民用住宅还是工业用建筑、机关学校,都要严格按照这个规范来设计建造,通过精确计算和采用构造措施来保证规范的执行。

抗震设防通常通过以下环节来实现: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即确定建筑物必须达到的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抗震设计,采取基础、结构等抗震措施,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抗震施工,严格按照抗震设计施工,保证建筑质量;抗震管理,使用中的建筑物不得随意改变建筑内部结构。

程绍革研究员表示,我国关于建筑物的抗震管理从设计到施工到使用都有明确的规范,如果严格执行了规范,建筑物的抗震通常不会出问题。

立体仓库抗震设计

近几年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各地新建了很多先进的立体仓库。立体仓库不同于传统的库房,它不仅高度是普通仓库的数倍,里面的物流设备也更加精密,次生灾害也更加严重,比如起火和贵重设备的损坏,以致有人质疑立体仓库在中国有无必要推广。

业内资深专家、北京达特烟草成套设备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张正义表示,他不主张在地广人稀、发展不足的行业兴建立体仓库,但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优势行业中有条件的企业还是应该大力推广立体仓库,因为在这些重要的经济地区,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而遭遇地震时,只要立体仓库和其中设备设计恰当,还是可以避免损害的。比如日本,身处地震频发地区,每年仍有几百座立体仓库在正常建设。所以,立体仓库如何抗震应受到业内重视。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行业内还没有针对立体仓库以及其中物流设备的抗震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立体仓库在做抗震考虑时,一是系统集成商在系统设计规划时多做考虑,二是仓库内的一些高层设备比如高层货架和高位运行的堆垛机如何抗震。

据日东电子发展(深圳)有限公司主管物流产业的总经理助理王晨光介绍,从立体仓库的抗震设计上看,主要考虑的是物流设备和仓库相连接的部分如何设计,即地基如何设计。在此次地震中,日东公司承建的成都飞机工业集团立体仓库项目基本没有受到损坏,其地基的设计是重要原因之一。据了解。该立体仓库的地面预埋采用的是预埋槽钢的方式。即在做预埋时,每一排与货架立柱连接的预埋螺栓采用整根槽钢联结起来,然后槽钢之间再用角钢连接,

使整个地面与货架及建筑钢结构的房构、彩钢板形成了一个刚体,其抗震能力大大增强。

不过国内的立体仓库并非每一座都采取如此做法。据张正义介绍,目前,国内立体仓库的地基设计没有统一的规范,多数设计若非过于保守就是不到位。

对于立体库地基的设计,常规做法应该由设备供应商提供设计图纸,客户再做适度修改。但是与地基相关的有货架和堆垛机两类,这两者互相交织无法定论,就变为设计院来综合提供设计图纸。而设计院并非货架或者堆垛机的生产商,对设备相关的设计不够熟悉,并且一些设计院对含有堆垛机的仓库设计得也比较少,立体仓库的地基设计出现一些问题也就在所难免。

首先,有的立体仓库里,把整个地基和仓库的土木建筑连接到一起,合为一体。张正义认为这是不合适的,它应该是一个单独的地基。

其次,由于地基很长,现在很多系统集成商的一做法是把它分成很多小块修建。这也是不妥的,遭遇地震或其他灾害时,会出现不均匀沉降。因此最好将地基连成一个整体,但这需要施工时一气呵成,难度较大。一个降低难度的做法是将地基的主钢筋埋于下层,其上面一层可以铺一些细钢筋,到地面上后可以切割细分成多块,这样施工后的地基仍然是一个整体。

最后,有的设计院只考虑了堆垛机和货架的静态负荷下的地基压力。张正义认为,还应该考虑地震状况下负荷的增加,其中包括地震时的压力、水平方向力以及堆垛机向上拉力等等,这些数值相比静态压力要成倍增加。在遭遇地震货架和堆垛机水平运动或者向上运动时,要为抗震添加辅助支撑。辅助支撑需要和相邻立柱形成一个逃生通道。这是因为地震时很可能伴随火灾发生,而在失火状态下,并不应该优先考虑消防员或者救援人员进入仓库灭火,而应该是仓库内人员往外逃生最重要,因此任何库房都应该有逃生通道。

除了地基的设计,系统集成商还应该考虑到地震对立体仓库软件的破坏。王晨光表示,地震时因为立体仓库里部分设备损坏,会造成信息系统通信网络中断,受损部分的货物与设备的信息丢失,更甚者,会进一步影响整个信息系统的指挥能力,导致仓库内所有设备罢工。这显然不利于降低损失。因此,设计信息系统时最好是考虑遭遇地震或其他事故时,一台或几台设备故障停工,但不影响其他设备正常运转。

高层设备抗震

立体仓库抗震时,除了土木建筑的抗震、系统的抗震设计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便是货架、堆垛机这类高层设备如何具有抗震能力。这种抗震能力又主要取决于货架本身质量、与仓库相连的堆垛机的辅助设备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件的设计安装。

由德马泰克物流系统(苏州)有限公司担任系统集成商的东方汽轮机厂位于德阳绵竹市汉旺镇的自动化立体库项目,距离5・12地震震中仅30公里,在经历里氏8.0级、最大烈度11度的特大地震后,虽然自动化高架库所在建筑受损严重,周围建筑也已完全倒塌,但立体库货架基本无恙。货架变形损坏极少;天地轨基本无变形;除因被坠物砸落造成表面受损外,堆垛机和输送机整体结构完好。此自动化立体仓库解决方案包括21米高的6巷道货架、6台单立柱起重量超过1吨的有轨巷道堆垛机、出入库系统和计算机监控系统。据悉,此项目当初的设计抗震烈度达7度以上。

德马泰克物流系统(苏州)有限公司专家林肇祁分析,立体仓库内涉及抗震的主要设备包括以货架为主和系统设备的支撑物为辅的钢结构以及设备连接和紧固结构。这类设备自身的结构设计会影响到抗震能力。此外,诸如货架和堆垛机的梁、柱等的结构件、设备的选材以及连接和紧固方式在设计中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校核、制造及安装,贯彻“不怕一万,只怕万一”的谨慎态度。对地震的强度和烈度的万一状况给予充分考虑。

谈到货架,林肇祁表示,德马泰克作为行业资深的系统集成商,坚持以欧洲的标准和规范为设计依据,对项目选用的货架供应商设定严格要求和实施考评制度。特别在立体库项目中,货架及钢结构件按照建筑钢结构的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或校核,并进行有限元分析,从而使抗震能力有了保障。这样的设计使德马泰克的货架成本高出国内外同行,值得庆幸的是,相对高的成本换来的是客户的安全和放心。

为东方汽轮机厂自动化立体库项目提供货架的是国内主要货架生产厂家之一――南京音飞货架制造有限公司。据音飞货架工程项目部项目经理高双华介绍,此项目货架有19层,每个货位承受2吨重压力。据介绍,音飞货架在生产设计时执行科学严格的标准,其货架受力计算软件是联合北京科技大学开发而成,并专门在南京理工大学做货架相关的破坏实验。

货架对立体仓库抗震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是从哪些方面来明确高层货架的抗震标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统一。据上海十通货架公司总经理陆建萍介绍,货架的抗震能力主要取决于其刚度和柔度。刚度又主要取决于所选择的货架生产材料的强度与货架的厚度。柔度的重要性与刚度相当,主要取决于货架结构上的设计。刚度相对柔度好确定一些,柔度的确定比较困难,因为结构上的设计目前在国内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统一的计算依据和方法,各厂家都有自己的一套分析方法。陆建萍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货架的抗震保证更流于商业承诺,而非技术保障。

对于如何确定货架的抗震能力,张正义认为,首先高层货架应该执行国家关于建筑设计的相关标准和要求。有人认为建筑物应该执行此标准,货架则无必要。

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有一条“一般储存物品的价值低、人员活动少、无次生灾害的单层仓库等可划为丁类建筑。”但是现在国内兴建的高架仓库建筑物高度一般为24米,货架高度一般为19米左右,堆放货物8~10层,储存物品的价值中等(如香烟)或中等偏低(如图书);高架库内平时无人员活动但调整、维修有人、端头出入库区平时有人操作;如货架倒塌可能产生的次生灾害是损害高架库墙体、损害堆垛机、损害端头出入库区设备;也不能完全排除货架倒塌可能引起短路引发火灾;多数建设项目将高架库与生产车间、分拣工房一体化,形成数万平米(最大达20万平米)的联合工房。

虽然现代自动化立体仓库在建筑结构上属于单层,但是“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所指的“无次生灾害的单层仓库”应该是指3~6米高的普通人力或叉车仓库,而不是指多层货架的现代自动化立体仓库。因此,多层、高层货架的现代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建筑应按丙类建筑进行抗震设计,高层货架起码也应该执行建筑的抗震标准。

即使有了可依据的标准,但货架的抗震标准仍不统一,原因就在于目前各个货架生产厂家对于如何计算分析抗震烈度没有统一的计算方法。换言之,给几个厂家同一个抗震烈度,可能每个厂家计算分析出的货架参数都不一样。

张正义认为,有必要加强对计算方法的监督,同时需要在招标书里采取指令性的措施,比如在一定的地震烈度下,对货架的材质、截面等提出要求。货架供应商最好也能在标书里出示自己的计算依据和方法。这也是为了避免供应商以单薄的设计取得报价优势。另外,一些抗震、防事故的措施也有必要明确标明在招标书里,比如,要求抗震烈度7度和8度时,供应商在靠边柱的地方,应增加辅助立柱,过去有厂家已经做到,但多数没有,事实上都应该做到。

其次,抗震要求货架材料的质量保证体系能够正确运转,做到所使用材料的质量可追溯。不然出现质量问题,很难说生产材料来自哪一批次。而出现一个薄弱环节就能为整个立体库带来安全隐患。

对于高位运行的堆垛机,主要是其辅助设备即天轨和地轨与抗震有关系,而与堆垛机本身的选型和材质没有关系,需要防止的是天轨和地轨与其他连接件在地震发生时扭曲、变形甚至断裂。

立体仓库里的连接件对于抗震也很重要。日东电子发展(深圳)有限公司承建的成都飞机工业集团立体仓库项目能够幸免于难与其连接件的紧固有很大关系。据称,该项目堆垛机立柱和上下横梁与法兰联接板的焊接,货架梁、柱的翼缘、腹板与端板的连接焊缝,柱的翼缘、腹板与柱底板的焊接都为全熔透坡口焊;所有的联结螺栓均采用强度等级为10.9级的摩擦型高强度螺栓。

工业建筑抗震设计标准篇9

关键词:建筑结构;加固;建筑移位

1建筑结构鉴定与加固改造技术在

国内外的发展

1.1建筑结构鉴定与加固改造技术在国外的发展

对建筑物进行评估和维修、加固和改造,是伴随着人类房屋建设而出现的,但其真正的发展还是在20世纪中叶以后[2]。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两次世界大战,对建筑物的毁坏是空前的,战后对房屋建筑的大量需要,刺激了建筑业的发展,而其时建造的房屋规模大、标准低,致使这些建筑在使用不到30年,就不得不进行大修、改造,有了这样的市场需求,使得鉴定加固行业迅速发展起来。同时,科技水平的提高,也为本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国以及相关国际行业协会对已有建筑的维修、改造的研究十分重视,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各国投入到建筑物维修改造的资金占房屋建筑投入资金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例如,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就制定了“住宅区改造法”、“土木建筑更换标准”等。国际预应力协会(Fip)于1978年成立了混凝土结构维修与加固工作组,并于1982年提出了“混凝土结构的抽查与维修”及“混凝土结构的维修与加固”报告。美国于1980年出版了《房屋检查手册》和相应的标准。到1990年代初期,美国用于建筑物维修和加固上的投资已占到建设总投资约50%,英国这一数字为70%,而德国则达到80%。

1.2建筑结构鉴定与加固改造技术在国内的发展

在我国,由于战争和其他历史原因,大规模的基建建设比世界晚了几十年。1949年以来,我国经历了三个建设高潮期:一是解放初期的1950年代;二是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代、1990年代;三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我国同样也遵循了新建、新建与维修加固、改造并重的这样一个发展道路。1970年代、1980年代,随着工业工艺水平的提高,部分工业建筑开始进行技术改造。而1966年邢台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使人们认识到对建筑进行必要的抗震鉴定、抗震加固可以大大减少人员和财产的损失。因此在工业建筑领域和房屋抗震鉴定、加固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这一时期,颁布了《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tJ23-77)、《工业构筑物抗震鉴定标准》(GBJ117-88)、《钢铁工业建(构)筑物可靠性鉴定标准》(YBJ219-89)等,在检测技术方面也引进和研发了大量的新技术,颁布实施了若干检测技术标准,如《回弹法评定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23-85)、《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3∶88)、《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2∶88)等。199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在城市得到了大力推进,大量的工业建筑、民用建筑需要改变用途、增加荷载、改造;建筑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同时鉴定加固行业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时期颁布实施了《工业厂房可靠性鉴定标准》(GBJ144-90),《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1999),《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99)等一批鉴定标准。

2008年以后,一是汶川地震的重大损失,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规范也到了修订的阶段,因此经过修订的规范和一些新规范颁布实施,如《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2008)、《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2009)等。

2展望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建筑结构检测、鉴定、加固及改造技术均取得了十分显著的进展,但仍有许

多问题亟待解决。

2.1检测技术

各种结构材料强度的无损检测技术,譬如超声检测技术、红外成像检测技术将是发展的方向。砌体结构因组成成分、砌筑质量的离散性等,目前的检测手段尚需改进。钢结构焊缝新型探伤技术、钢材在负荷条件下测定力学性能的技术、地下连续墙无损检测、砌体非破损测强、测定材料腐蚀程度新技术等需进一步研究。

2.2可靠性鉴定

随着《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17]的施行,将结构可靠度定义为:“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这是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演进,使长期沿用的定值概念,转变为非定值概念,这也必将对已有建筑物可靠性鉴定与加固设计的基础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18]中已经将既有结构的可靠性评定列为附录G,这里还有大量的课题希望从事建筑物鉴定与加固工作的广大科技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去开发、共同去解决。

现行各种材料的结构设计规范都采用“校准法”来选择结构的目标可靠指标,这实际上继承了我国过去规范内涵的建筑结构可靠度水准,其实用性,从总体上说是可以接受的,但所对应的结构失效概率还只是一种运算值。对已有建筑物的鉴定,用什么样方法确定其可靠指标,又如何确定各级建筑物的目标可靠指标,它与设计的目标可靠指标,究竟有怎样的内在关系,用什么样的数学模型进行表达尤其怎样表达与使用时间和使用史的函数关系,现在的研究还是非常初级的。

结构的设计基准期与结构的寿命有一定的联系,但并非一回事,决不能将两者简单等同起来,因为并不是结构的使用年限一超过其设计基准期便将失效,而仅仅是它的失效概率逐渐增大。进行建筑物鉴定时,要求回答的是,这座建筑物还能使用多久?因此,设计基准期与建筑物寿命的联系还需进一步研究。对建筑物鉴定来说,体系可靠度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仅仅要求对构件进行评价是极少数的,往往需要对建筑物的一个子系统或整体系统进行评价才能下结论。

2.3加固设计计算理论和实用加固技术的研究

目前,结构加固设计计算方法较为混乱,不少设计人员沿用新设计的结构概念来处理,而忽视了已有结构加固的特点,如加固结构属二次受力结构,新旧结构两部分存在应变滞后和应力超前问题,新加部分的潜力一般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应继续加强加固计算、绘图实用软件的研究,减少加固设计的简单工作量,使加固设计人员把主要精力从简单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碳纤维加固方法、耐久性加固方法、地基加固方法、边坡加固方法、裂缝加固修补方法、抗震加固方法(减震隔震)、聚合物砂浆加固法等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2.4改造技术研究

建筑物增层、改扩建、抽柱托换、砌体结构承重墙托换等方面的技术改造以及建筑物整体移位、纠倾技术,虽已进行长期的研究,亦完成大量的工程,但缺乏系统的研究,应对改建、扩建工程的合理结构体系和结构方案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结语:工程结构行业还在不断发展,为寻求更高质量的建筑和人们生活的更加丰富,工程结构还有一段很长的探索之路。

参考文献:

[1]GB/t50315-2000,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工业建筑抗震设计标准篇10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抗震设计;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tU35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064(2018)08-0119-02

在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项建筑中,优良的防震体系能够在灾难来临时切实保护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降低财产损失。然而当今社会中防震设计不合格的建筑比比皆是,表面虽有一套健全的防震体系,但当地震灾害真正来临时,能经受住考验的建筑少之又少。因此提高我国建筑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迫在眉睫。

1我国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的概况

1.1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的必要性

地震是各种自然灾害中最无法预料的,一旦发生,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加入防震设计,从整体上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十分必要。在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是建筑防震设计的基础,二者共同决定了整个建筑的抗震性能,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建筑的结构设计中,包括理论设计和概念设计两部分,理论设计趋于具体化、精细化,是指设计师根据建筑的高度、面积以及材料的受力性能等各方面因素对建筑的整体结构进行初步设计,并计算出能作为施工标准的精确数值,从而使建筑在理论上达到最优的抗震效果。而概念设计则是在理论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其它建筑在抗震设计方面的相关经验,从各个结构之间的破坏机理等方面出发,对常见的破坏现象进行预防设计,从而减小建筑被破坏的可能性。在整个建筑的结构设计中,理论设计和概念设计相辅相成,共同为建筑的安全性能保驾护航,在灾害来临时,将损失降到最低。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建筑设计中的防震设计,能从多方面提高我国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推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1.2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的现状

众所周知,建筑工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对于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国建筑行业迅速发展,各大城市中的高层建筑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休闲娱乐提供了充足的空间。然而,高层建筑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隐患,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建筑设计中的防震设计不达标。地震灾害尤其是发生在城市高层建筑间的地震具有突发性,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使房屋坍塌,通讯中断,生命线管道泄露。因此一旦发生地震灾害,高层建筑中的人员难以迅速逃离危险区域,只能躲到相对隐蔽安全的地方,这就需要设计者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有合理的结构布置和适当的结构材料,设计出有利的房屋体型,以供避难者藏身。毫无疑问,一个健全的抗震体系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某些企业或者单位为了缩减成本,经常偷工减料,使得抗震设备规格不达标,导致后期使用过程中频繁出现安全问题。因此,分析建筑中抗震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及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于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3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

由于地震发生的情况并不常见,因此许多管理人员对于抗震设计工作并没有过多关注,甚至有些单位不愿意在抗震方面投入过多资金,聘请一些非专业的人员从事抗震设计管理工作,没有承担起管理责任,在地震发生时无法采取专业的手段应对,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比如地震发生时,相关人员如不能正确引导,人们无法安全疏散,这时抗震体系非但起不到效果,反而可能由于人群的慌忙逃离而导致更多人员无法逃生,造成更大损失。高层建筑楼层较高,这给整体救援增加了难度,而且高层建筑坍塌较快,如果发生地震,由于相关通道没有减震结构,灾情会更加严重,迅速达到不可控制的后果,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如果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这些损失就能有效地减少甚至避免。除此之外,一个健全的防震管理体系,能在灾害发生时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然而有些管理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建筑本身的特点,一味地照搬照抄其它建筑的抗震设计,虽然形式上看得过去,却毫无实用价值。因此建立一套适合本建筑的抗震设计十分必要。

2加强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有效措施

2.1强化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水平

为了更好的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必须要在建筑设计上做出足够的努力。在进行建筑抗震设计的过程中,相关企业和单位应尽量组建专业的设计团队,聘请有足够从事该工作经验的人员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设计,提高可靠性。同时,在建筑的抗震设计中,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只相信理论数值,可以借鉴相关建筑的成功经验,但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脱离实际情况,避免设计中出现毫无实用价值的假大空理论。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必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抗震设计的相关规定和准则,杜绝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粗制滥造,这就需要企业或单位的相关管理人员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责权明确,赏罚分明,确保每个阶段的工作都能保质保量的完成,从而加强整个建筑抗震设计的质量控制,大力提高建筑的抗震效果,更加完善建筑的抗震结构设计。

2.2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

我国建筑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在近几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发展相对缓慢,缺乏专业人员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对于一个团队来说,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的的抗震设计质量,因此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至关重要。有些人员在施工时不能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抗震设计、使用未经检验的抗震设备和材料等。有些企业为了降低建筑成本,出现了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现象,这对建筑的抗震性能和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之所以工人的专业水平较低,是因为思想认识不到位,有些施工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技能水平要求不高;相关企业的培训制度不健全,缺乏对基层施工人员的培训计划;机制运行不彻底,在现有的培训实践中,对各环节的操作原则、规范执行等把握不准确,从而影响整个建筑的抗震水平。由此看來,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可以直接提高建筑抗震管理质量。而提高工人技能的关键就是要落实计划,严格组织安排好施工人员的教育和技能培训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工人的职业道德意识,并把职业道德标准真正运用落实在今后的工作中。

2.3完善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管理体系

完善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管理制度对于减少地震灾害对高层建筑的损害、提高高层建筑安全指数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一个优质的抗震质量控制体系,能对抗震设计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的行为,能立即采取针对措施,发挥指导性作用,促进抗震设计在我国建筑行业中的的良性发展。在质量控制体制建立的的过程中,可以借鉴西方成功的抗震设计方式,让具有相关控制管理经验的人士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进来,确保建立的制度能够合理有效的实施。制度要包括的最基本的责权明确,确保每个人每个部门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权力和责任,以保证工作能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与此同时,抗震质量控制体系还应包括安全、环保等相关方面的规定,这不仅能使企业向现代化、规范化的发展,更有利于提高我国高层建筑抗震水平,将建筑结构设计更完美的融合在抗震设计理念中,充分发挥其在抗震建筑设计中的基础作用。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