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8:06

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篇1

【关键词】教学衔接;中小学几何;教学质量;教学方法

在初中几何的教学当中,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几何该如何去学.通过谈话调查等途径与学生们交流之后,很多学生反映初中的几何看起来都很简单,讲的还是小学的知识,但却感觉不太容易懂,觉得无所适从.有的则直接反映初中几何很难学,需要观察、想象和思考,等等.学生的看法各式各样,但唯一相同的就是,本该很容易学习的知识,学生却没有学好.原因有很多,比如学生的上课状态,教师的授课方式等等,但初中几何,特别是初一阶段的几何与小学阶段所接触的几何知识存在很多交叉的地方,既是对小学几何知识的复习,又是对小学几何知识的加深和拓展.要让学生在初一阶段学好几何,入好门,教师就应该把初一的几何知识与小学阶段的几何知识衔接起来,用一种无缝的方式把学生的思维和知识基础连贯地统一起来,这样才能顺利地让学生接纳和吸收好初一的几何知识.要让初小的几何知识衔接好,在教学中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式.

一、理清知识脉络,让知识系统化

学生从小学阶段的低年级起一直到高年级,对几何知识的学习从没有间断过,从认识线段、直线、射线和角,到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还有一些简单的几何体的学习.几何知识的学习倒也不算少,但小学阶段对几何的学习主要是通过直观的图形对几何的表象进行认识,有关的性质的学习也多是以认识和了解为主,知识点多以记忆的方式来达到学习效果.而初中阶段,特别是初一年级所学习的“平面图形的认识”当中,虽然这部分的内容还是以“线段、射线、直线”等内容开始,看起来与小学的知识无异,但其实本质是有很大区别的,小学主要对直观的图像进行认识,而初中研究的是几何的本质属性方面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要理解和掌握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把握图形的性质.

不同的阶段对学生做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本质上属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在实质上内容是紧密相连的.因此,要把知识的脉络理清,明确知识的结构以及学习要求,让学生清楚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初中几何与小学几何无本质区别的部分在内容上不再作为新知识处理,而是通过复习来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比如有关线段的定义、互相垂直的定义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概念,小学已经接触过,但初中对这几个概念的叙述是完全不一样的,理论更加充分,论证更加严密.把这些知识都归纳起来,让学生清楚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形成一个知识的系统,这样在学习中就能把握到轻和重,学习效果也会更加好.

二、适应学生心理特点,加强教学方法的衔接

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以及身心的发展状况也是不一样的.小升初阶段刚好是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小学的几何学习是以具体的图像和特征为学习的主要内容,而初一是学生思维转变的一个关键期,教师要抓住这个转变的关键期,顺应这种转变,不能还是用小学的方法进行教学,而是要加强教学方法的转变与衔接,从小学的直观教学、动手操作等方式中转变到观察、思考和逻辑推理的方式上来.

例如:小学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时候,用的是动手操作的方法,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开,再拼起来,通过这样的实践验证而得出的结论.或者直接用量角器把三角形中三个角的角度量出并加起来.这些方法可以说是比较“低级”,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但初中阶段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时候,方法就要过渡到运用实物模型来辅助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学生要通过观察和比较,再进行抽象和概括,并且把学得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学生的这种心理变化特征,把握好知识的难度,循序渐进地引入推理和论证,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用最适合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既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中小学几何能力培养的衔接

小学阶段的几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以直观的图像和实际的操作为基础,对几何的学习主要是停留在了解的层面,对“为什么”并没有做过多要求,而初中的几何学习延续了小学的“为什么”这一问题,用抽象和概括等方式、以逻辑的推理和论证来解答这个“为什么”.从这方面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中学的几何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了质的飞跃.如果在能力的培养方面不能衔接好,那么学生就会缺乏一些逻辑和推理方面的能力,对于初中几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当然就无法解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学生们能力培养的方向,以直观的、形象的图形为辅,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和论证的能力,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是紧密连接的,教师就是要把握好这种衔接,引导学生由直观的图像获得解答到通过严密的推理和论证来获得解答,让学生在几何能力的培养方向上顺利地由小学过渡到初中,并以新的能力培养目标为指引,用正确的方式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和拓展.

总之,初一的几何学习是关键的一年,不但是对小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也是对小学知识的拓展和加深,还是对小学学习方式以及能力培养方向的转变,更是为初二和初三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初一的几何学习中,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习惯,再结合学生目前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教材对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的要求,从知识、方法和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做到小学与初中的对接,这样才能保证学生顺利适应初中的学习方式以及掌握初中的学习内容,提高教学的质量,发展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施燕.七年级几何与图形的衔接教学初探[J].时代青年:教育,2012(9).

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几何知识

课堂教学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115-01

学习几何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但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认为几何难学,对学习几何知识不感兴趣,导致他们在学习几何知识时往往敷衍了事。为了改变初中几何学习的现状,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主动创新几何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具,精心设计学习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几何解题能力。

一、着重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几何学习习惯

初中阶段是学生几何学习的奠基时期,课程内容大部分都是最基础的几何概念、定理,侧重于学生的画图、识图、逻辑推理等基本功的训练。一些学生几何学习不好,主要原因是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准确牢固,概念、定理记不住,答题过程不规范,导致频频出错。教师要注重让学生掌握几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几何学习习惯。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教师考虑到圆的知识在中学几何教学中占有的比例较大,与此相关的概念至关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重点在于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圆的切线等一些基础知识。首先,通过让学生观看一则“海上升明月”的视频,然后,用圆形代表月亮,用直线代表海平面,尝试画出月亮升起的过程。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结合视频画出了三种情况(即半个月亮升起时、月亮刚好全部升起还未离开海平面时、月亮升高后离开海平面时),通过对这三种情况的观察和理解,对于直线与圆的相交、相切、相离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于这几个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了几何学习的能力。

二、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创设几何学习情境

很多学生对于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缺乏充分的认知,认为几何就是一堆图形符号、各种各样的定理,而没有发现几何知识的美,所以觉得学习几何知识是无趣的,在课堂上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为了提高初中几何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借助各种直观、形象的教学用具,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的几何学习创设有效的情境。

在教学九年级数学《相交弦定理》一课时,考虑到这一部分内容是属于“与圆相关的比例线段”的知识,反映了圆的内部两条相关弦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教师在导入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则视频短片,教师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思考如何才能将这些广告牌固定。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应该在圆形广告牌后面设计十字架。这时问题就出现了,假设圆形广告牌的直径是1米,要在距离直径一端0.2米的地方增加一条钢筋,两端与圆连接,用来加固广告牌,那么这条用来加固的钢筋应该有多少米?此时学生陷入了困惑,不知道如何解答。教师适时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圆的相交弦定理后,这个问题就可以轻松解答了。”此后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三、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师一成不变地讲解几何概念、例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完成练习,长期以来都是初中几何课堂教学的真实现状。在这种缺乏创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各种感官得不到有效的刺激,思S也处于沉寂的状态。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加强生生交流,促进师生互动,充分激活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九年级上册《图形的平移》一课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了几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片,如景区中的缆车缓缓上下山的情形、人们站在商场的滚动电梯上的情况,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小组讨论:什么是平移?平移的两大要素是什么?平移的性质是什么?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分析之后,在小组讨论时积极发言:“平移是把一个物体沿着一个固定的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个过程叫做平移。”“平移与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有关。”“平移的物体除了位置发生变化,其他都没有发生变化。”教师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学习探究活动,为学生自主发现创造机会,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几何知识的理解。

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平面几何;教学方法

平面几何是初中一年级开设的新课程。俗话说:“几何头,代数尾。”初中几何开头难学难教是公认的,但是又有“笨三角,巧几何”的说法,也就是说几何要巧教巧学。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该如何结合几何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教学实际,搞好初中平面几何教学呢?

一、加强几何概念教学

概念和定理是平面几何进行推理的理论基础,也是得出其他结论的依据,很多时候,学生解题不能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一些几何概念的理解发生偏差,或者说对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我们一定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把握住概念和定理的核心,对于定理要让学生分清它的题设与结论,为了对几何概念与定理达到更深入理解,还必须要把它们转化为用几何符号语言来加以描述,只有这样才能更直观地揭示概念和定理的本质,同时让学生养成善于用几何符号语言来描述一些数学问题的习惯,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二、注重几何定理发生过程的探究

在我们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定理的运用,而忽视定理发生过程的探究及其定理的证明,比如,一些教师在讲授勾股定理时,往往很快得出定理,然后就是对于定理的大量运用,充分挖掘题目的深度,把一节新授课硬是上成了一节习题课,这样的教学似乎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的,当然有时考试成绩也不错,然而,从长远的角度去看,这种教学方法往往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细胞没有得到健康发育生长,其结果是出现部分学生中考成绩还算优秀,可进入高中以后在数学学习上则迅速掉队,笔者认为对于几何定理本身的探究及其证明是必须的,这样的教学才更具说服力,更何况定理的证明过程往往具有很高的思维价值,有时也为解决其他数学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三、加强几何变式教学

我们经常出现这样的困惑,几何题目讲了很多个,学生练得也不少,可每到考试,题目稍一变化,学生就慌了,不会解题,作为数学教师,应反思我们的教学方法,就题解题肯定不行,我们得把一个题目分析透彻,要挖掘题目的深度与广度,因此加强几何变式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样才能通过解决一个问题就能掌握一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几何变式教学常采用变条件结论不变,或者是条件不变图形改变等情形,变式教学的优点是可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得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热情不会降低,变式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提出疑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搞清问题的本质,最终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变式教学,更可以使学生在全面、深刻的理解、掌握知识的同时,使他们的思维品质也得到优化,

四、加强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使教学活动形象化、生动化,有助于突破课堂知识难点,有助于增大教学容量,优化了教学过程,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平面几何是研究平面图形的一门学科,教学中常出现大量图形,特别还有一些是动态图形,传统的一支粉笔加黑板往往不能较出色的完成任务,此时正是多媒体介入教学的时机,如在讲解图形的旋转变换时,可以使用FLaSH软件制作一些动画,让学生观察,然后总结出旋转的定义以及性质,课件制作必须精细,所选资源符合教学需要,解题过程和分析流程图显示要详细具体;课件文字的字体、大小颜色运用恰当,构图合理,色彩协调,整体给人感觉简洁、大方、美观;课件流程清晰,导航表示明确,界面尽量友好美观,为了达到这样的辅助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去研究一些常用的制作课件软件,要舍得花时间才能制作出有效而精美的课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五、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图

初中阶段的几何知识点虽然多,但并不是无序的,而是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各种考试也都重视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因此,我们不能将各知识点孤立起来,不管是新知的学习还是知识点的复习,都要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将学生头脑中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几何知识体系。如在学习新知时也要充分运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来引入新知的学习,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认清知识点之间的必然联系,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同时又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运用旧知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新知,从而使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如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和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把握好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用结构图将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学生在解决综合型题目时就不会茫然不知所措,而是能够对知识点进行综合性运用,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思维的培养。

六、精心设计习题训练活动

习题训练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采用题海战术,试图通过大量的解题来达到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相反,习题战术不仅并未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还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与消极心理,丧失了对几何的学习兴趣。因此,在现代教学中我们要将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通过合理的作业训练来达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篇4

大学个人实习鉴定表范文一

不知不觉中,一个半月的的时间转眼即逝,回顾这段实习时间的种种收获、所得,有欣慰也有不足。

通过实习,让我懂得了很多,也成熟了很多。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对自我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提前认识到进入社会所需面临的种种复杂问题与处事方式以及目前理论知识的薄弱之处。感悟:首先,学会沟通。在这段时间的实习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要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是很重要的,而沟通是拉近距离、融入团队的捷径。很好的沟通能让自己得到更多的指导,得到更多问题的解答及锻炼的机会。其次,勤学善思。勤学是在工作中多多向身边的同时学习,然后发现问题,善思是努力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并加以改善。这些能很好的锻炼自我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实习是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过程,把自己的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并不断总结检讨,认识到自己理论知识扎实程度。第四,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不是空穴来风,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因为一个小小的细节没注意到而导致最后的结果会很不理想。因此,做事的时候要做到事中、事后思考——做事时想想该怎么做好这件事、如何去做好、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细节)等,做完后总结一下自己的不足及优秀之处。最后,团队合作。“人心齐,泰山移。”发挥团队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使我们的工作更好的向前发展。

自我表现不足之处:第一、做事不够细心,心态尚显浮躁,做事只求速度而忽略质量;往往会造成做一件事的时候不能把每个细节都考虑周全,造成一次次的尴尬局面,这在以后也多多警醒自己注意改进。第二、专业知识不够熟练。需要将来多多弥补,坚固基础知识。

总结:总的来说,这次实习还是让我得到了很多的社会经验以及为人处事的技巧,为未来工作积累足够的功底。在此对在实习中帮助我及指导过我的各位领导主管、同仁表示深深的感谢!

大学个人实习鉴定表范文二

20xx年6月我们开始了为期30天的毕业实习,这次实习的地点是:广州信息港.在短短的XX天里通过学习,使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所不能学到的知识,为今后的社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实习中,我在公司指导老师的热心指导下,积极参与公司日常管理相关工作,注意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对照实际工作,用理论知识加深对实际工作的认识,用实践验证所学的工商管理理论,探求日常管理工作的本质与规律。简短的实习生活,既紧张,又新奇,收获也很多。通过实习,使我对日常管理工作有了深层次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同时短短的实习生活令我感慨颇多:自从走进这个公司,我告别了在校的时代,学会了去探索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摆脱了内向的性格,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和交往,因此我变得开朗、活泼了;身边结交了很多好友,拥有了无价“人脉”;我懂得了尊重别人、如何倾听他人谈话、学会了向他人表达我发自内心的赞美与鼓励;我学会了用朴实、亲切、准确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用冷静的头脑去思考和处理问题;我学会了忍耐、坚强、独立的面对一切,把自己最轻松最自然最愉悦的一面展现给大家;学会了如何认识自己、剖析自己、发现自己的潜能、定位自己的路线、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毕业实习鉴定总结:回顾我的实习生活,感触是很深的,收获是丰硕的。实习中,我不仅进一步提高对XXXXX认识,树立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具有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等优良品德。

大学个人实习鉴定表范文三

在XXXX实习的一个多月里,我确实学习到了很多东西,通过实习,学到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有了较快掌握一种新事物的能力。思想变成熟了许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学校学的东西只有到社会上应用才能理解的更深、更透。

(1)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很多在学校读书的人都说宁愿出去工作,不愿在校读书;而已在社会的人都宁愿回校读书。我们上学,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为的都是将来走进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今后我要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磨练自己的同时让自己认识得更多,使自己未踏入社会就已体会社会更多方面,不要以单纯的想法去理解和认识社会。而是要深入地探索,为自己的未来打好基础,在学校学会更多的书面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好好利用知识进行运作。

(2)课本知识、理论知识的基础一定要打牢。是的,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最基本的知识,不管现实情况怎样变化,抓住了最基本的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如今有不少学生实习时都觉得课堂上学的知识用不上,出现挫折感,可我觉得,要是没有书本知识作铺垫,又哪应付瞬息万变的社会呢?经过这次实习,虽然时间很短。可我学到的却是我一个学期在学校难以了解的。就比如何与同事们相处,相信人际关系是现今不少大学生刚踏出社会遇到的一大难题,于是在实习时我便有意观察前辈们是如何和同事以及上级相处的,而自己也尽量虚心求教,不耻下问。要搞好人际关系并不仅仅限于本部门,还要跟别的部门的同事相处好,那工作起来的效率才高。而且在工作中常与前辈们聊聊天不仅可以放松一下神经,而且可以学到不少工作以外的事情,尽管许多情况我们不一定遇到,可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底,也算是此次实习的目的了。

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篇5

关键词:化学教学认知心理学教学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强调教学目标的行为化的影响下,一直存在以结果为中心的教学倾向,侧重于考察评估学习的外部行为表现,而对学习行为所反映的内部心理机制及其形成的条件,以及这种教育方式对终身人格产生影响的研究关注不足。受其影响,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设计应用中,存在只注意采用行为目标的具体描述(如传统的教学环节)和系统分析方法(如演绎、归纳法等)的现象,而忽略在教学设计中心理形成内部机制和心理调节的应用问题。因此,化学教师有必要把认知理论的教学观应用于教学中,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主动认知自己的认知结构、过程和方法,自觉、积极地建构自己的内部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达到学习目的。

一、大力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有关调查表明,在课堂教学中,70%的学生认为经历、感受、参观、尝试很有价值;在课堂教学方式中,40%的学生希望能较多地参与讨论、交流和探究。

认知心理学家始终提倡要把学生视为一个个涌动着活力、蕴藏着巨大潜能的生命个体,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并积极关注他们自身内在的知识建构,教学设计要为学生的自主活动留有余地,以学生的现有认知结构为起点,以学生自主建构的良好认知结构为终点。具体讲,在空间设计上,注意广延性和开放性;时间设计上,注意有弹性少讲多练,为学生的自学和思考留下足够的时间;方法设计上,注意以教法促学法,教会学生学的方法和策略;内容设计上,注意循序渐进,以旧知促新知,让学生能够自主吸纳,自主建构。

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老师可以在讲解注意事项以后,可以把剩下的时间都留给学生,让他们小组合作或单独实验,老师只负责引导、纠正,最后大家一起讨论得出最终结果,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而且能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努力打造优良的认知结构

按照认知心理学家的说法,“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之中,而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认为,我们之所以能理解一组句子及其含义,是因为在我们的头脑中存在关于各种事情、情境和现象的图式,这种图式包含对各种事情、情境和现象及其内在逻辑关系的概括,其作用就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根据这一图式对一些具体的事实、具体的情境进行“推论”。根据这个理论,我在教学中尝试激发学生原有的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归纳、整理、重构,形成新的知识源,串联成知识网络。

三、积极改善教学情境设计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掌握知识要通过学习者认知、理解,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而教师的作用是组织、设计好学习的情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探索找出结论、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习者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解决问题为手段,贯穿实践性。

化学课程可以利用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生动故事及化学史料等创设情境,我们以“盐类的水解”设计一个问题情境。

[教师]我们知道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

设问:盐溶液是否一定呈中性?

讲述:本节课我们将通过实验学习盐在水溶液中的变化情况,并联系实验现象分析解释部分事实。

[组织实验]请用自己实验台上的试剂分别做两组实验。

实验1:测定nHCl溶液、naC溶液、CHCoon溶液的pH。

实验2:往3mL0.5mol/LCHCoona溶液中滴入2-3滴酚酞,观察颜色。加热,再观察颜色。

展示资料:25℃时,下列溶液的pH如下:

naCa?摇?摇CHCoona?摇?摇naF?摇?摇naCo?摇?摇naHCo

11.2?摇?摇8.9?摇?摇8.2?摇?摇11.6?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8.3

提供事实:①实验室配制FeCl溶液时要加一定量的盐酸。②泡沫灭火器成分为al(So)溶液和naHCo溶液。③铵态氮肥不宜与草木灰混合使用。

[提出问题]①nHCl溶液、naC溶液、CHCoona溶液酸碱性如何?②向CHCoona溶液中滴入滴酚酞现象如何?加热后现象又如何?③为何naCn溶液、CHCoona溶naF溶液的pH依次减小,为何naCo溶液的pH比naHCo溶液的大?④如何解释问题①、②、③?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认知结构与外界刺激发生不平衡时才能引起学习的需要。因此,创设情境就是为了引起认知矛盾,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多疑、好奇的境界,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四、加强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现代认知心理学要求教学以探究、实践为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面对书本内的知识向书本外的知识拓宽视野;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以教师教为中心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为轴心进行转变,从而实现从认知到应用的心理和习惯的转变。

实践表明,在教学设计中对心理认知规律的尊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并改进认知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外部行为能力的增强,而且使教学设计的实践适应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后雄.课程改革.2008.

[2]王丽娟.论当代心理学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改进.2009.

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篇6

1.1课程设置与就业脱节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重专业技能,轻育儿知识”的问题,导致毕业生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够设计较相对完善的教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知如何遵循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开展教学,以及幼儿能接受的方式和途径进行引导以实现教育目标。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以传授为主,教师作为知识的传达者,不仅需要具备完备的理论知识,为了教学的顺利进行,还应具备扎实的教学技能,如标准的普通话,流畅的钢琴演奏、优美的舞蹈动作、绘声绘色的故事讲述等等。随着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幼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作为观察者、支持者和引导者参与幼儿的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除具备基本知识技能外,更需要仔细观察并准确把握幼儿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心理过程,给与适时的支持和反馈,科学的引导儿童健康成长[2]。如果幼儿教师培养课程中仍沿用已有的体系,重点培养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忽视对幼儿心理发展知识的传授,在不了解如何保护并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如何与幼儿进行交流等前提下进入幼儿园进行教学活动,势必无法适应当前的幼儿园教学。

1.2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提到,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3]。实践、实习是将课堂中学习的理论性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桥梁。理论与实践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理论知识不断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并得到实践中进行检验和升华。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幼儿心理学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大部分高校的必修课,但该课程的教学大多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以考试成绩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缺少配套的实践练习。理论知识依托实践的平台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如对于学生是否能在幼儿园教学实际应用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开展教学互动,是否能准确识别幼儿的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是否能够对出现行为问题的儿童进行科学的咨询和干预这些与实践教学密切相关的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观摩、反思和练习。

1.3专业课程结构与社会需要脱节高校的课程结构基本分为三个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虽承担不同功能,三个模块的内容相互补充,构成完整的课程结构。在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中,专业课模块多开设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史、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幼儿歌曲、舞蹈创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其中关于幼儿心理的课程多关注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年龄特点,只是对心理发展的整体框架进行的概括性的介绍,而对于如何创设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问题情境、如何通过课堂设置和教学组织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如何有效甄别、疏导幼儿的情绪和心理问题、如何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这类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并未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中。近年来,多起虐童案呼吁人们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以及教师对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3000名4-5岁的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显示,18%的幼儿有不良习惯,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5.8%的幼儿焦虑、紧张,20%的幼儿表现多动、坐立不安[4]。由此可见社会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是教育者更应该是一名儿童心理咨询师,不仅了解心理发展的知识,更要全面了解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和诊断以及特殊儿童的心理等知识,能够结合心理规律进行教育,促进幼儿认知、情绪、社会性等各方各面的发展和完善。

2基于工作过程的学前心理学课程改革措施

2.1专业课程目标职业化

随着学前教育的和发展,当前高校学前教育的毕业学生主要从事的职业是一线幼儿园教师,而优秀的一线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专业素质,当前的幼儿园教学为教师提出了何种素质要求,都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需要考虑的问题。“知识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幼儿园课程改革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要求[5]。传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是必须的,但仅具备这些还远不够,分析幼儿园教师的工作过程,幼儿园教师更应具备以下能力。首先,幼儿教师应学会如何尊重儿童,以幼儿为主体,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其次也应该学会如何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掌握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有助于教师依据其接受水平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幼儿发现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如果问题情境设置过难,幼儿较难从中吸取知识,更有可能会损害幼儿的自尊心;如果问题情境较易,幼儿无法从中获取新知识,容易打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再次,准确识别幼儿的行为问题和适应。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园中对儿童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应具备相关幼儿心理咨询技能,观察并识别幼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干预或向家长进行反馈。结合幼儿教师实际工作过程所需具备的能力,制定合理心理学课程培养目标,促进毕业生有效就业,及时补充幼儿教师队伍。

2.2专业课程内容多元化

基于工作过程的心理学课程体系应围绕教学实践对幼儿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一方面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添加新的相关课程。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开设《学前心理学》、《幼儿心理学》等,在学生未具备相关心理学基础的前提下开设,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所开课程中的专业术语,从而影响课程的学习质量[6]。因此在专业课开设之前,开设《普通心理学》或《基础心理学》等基础性课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性的知识铺垫,提升学习效果。开设《教育心理学》、《幼儿心理咨询与治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促进学生完整的心理知识体系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使幼儿心理教育渗透于幼儿园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整合已有的课程体系。对已开设的课程进行梳理,基础性学科开设时间要早于专业性学科,其中交叉内容避免重复,关联性内容可结合讲解,促进学生知识网络的形成,如幼儿心理咨询案例中,遵循幼儿发心理展中何种理论依据等。

2.3专业课程形式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形式中,传统的讲授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对幼儿教师提出的多种能力素质要求,因此在高校教学中,应增加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变传统的课堂内讲授式教学为课内外结合,集案例教学、情景扮演、学习小组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教学方式。

2.3.1采取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

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心理学课程目前大多采用传统的“课堂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对于幼儿的心理发展的过程、阶段,对于幼儿问题行为的表现和诊断标准也仅停留在文字层面,只是单纯的对知识点进行识记,而学生运用心理知识促进幼儿发展的能力的提升有限。在课堂内教学中,教师应变单一的知识讲授为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幼儿心理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课题研究、情景扮演等。学生有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吸收者,学生可以对知识点或某个心理行为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促进学生思考、提升而非知识的简单记忆。此外,知识的组织方式也可采用专题形式,对每个专题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如幼儿入园焦虑,提升学生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2.3.2采用分散实习,提高实习成效

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篇7

为此,本刊拟以专辑形式刊发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具体将通过核心经验阐释、儿童学习与发展特点及其支持性策略梳理、经典活动案例分享等形式,介绍有关“集合与分类”“模式”“计数”“数符号”“数运算”“量的比较”“测量”“图形”“空间方位”等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以帮助读者对儿童的早期数学学习有更清晰的了解,进一步明白“教什么”“为什么教”以及“如何教”的问题,敬请关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对3~6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作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为教师实施幼儿园课程指明了方向。《指南》在“科学”领域中阐述了儿童“数学认知”的基本特性、核心目标、观察要点、典型性表现和教育建议,其根本目的是要帮助教师实施“有质量”的课程与教学。

教师专业知识是影响儿童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在教师的专业知识中,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简称pCK)是教师综合运用教育学知识和学科知识来理解特定主题的教学是如何组织、呈现给特定学生的知识,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学科与教学知识而形成的知识(Shulman,1988),也是教师特有的、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

学前数学教育是基于儿童认知发展和年龄特点的启蒙教育,儿童需要在“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优质的数学启蒙教育需要教师在基于教育实践案例的反思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

一、关注核心经验,实现有理解的“教”

教师对于学前儿童究竟是如何理解数学概念的,应该如何评价和促进儿童的数学学习,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以至于有不少教师对儿童早期数学启蒙教育产生畏惧或抱怨情绪……要帮助教师克服对儿童早期数学教学的负面情绪,使“不喜欢数学”的教师也能对儿童早期数学教育充满信心,关键是要帮助教师对儿童早期数学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有清晰的理解,即帮助教师明白“教什么”“为什么教”以及“如何教”的问题。

所谓核心经验,是指对儿童理解和掌握某一学科领域知识和技能至关重要的概念或技能。对于儿童的数学学习而言,核心经验就是儿童在这一年龄发展阶段可以获得的最基础、最关键的概念和能力。核心经验是在综合了儿童数学认知发展的重要方面和儿童数学领域发展的年龄特点基础上梳理出来的,涵盖了《指南》相关的内容和要求,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计划和实施儿童的早期数学教育。

1.核心经验能帮助教师确立数学教育的目标和重点,实现有理解的“教”

如果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早期数学是什么,儿童的数学学习会碰到什么困难,儿童的数学能力发展一般会遵循怎样的路径等问题,“教学”才有可能成为有重点、有儿童、讲策略的有效教学,即教师必须理解自己所“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教”,才有可能实现有理解的“教”,而不是为“教”而“教”。

从“集合与模式”“数与运算”“比较与测量”“几何与空间”四大方面的数学主题入手,3~6岁儿童数学学习的核心经验可归纳为“集合分类”“模式排序”“计数”“数字符号”“运算”“量的比较”“测量”“几何图形”“空间方位”。教师需要了解每个核心经验包括哪些“要点”、儿童在该核心经验学习过程中的发展特点以及如何有效支持和促进儿童获得该核心经验等。教师如果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核心经验,就能有意识地去关注周围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教学资源,从而加以充分利用。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核心经验有一个清晰的发展顺序,每一个核心经验的要点是建立在前一个核心经验要点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虽然我们并不能断言儿童的数学概念是严格按照这个顺序发展的,但是这个顺序确实预示了儿童数学概念发展的一般规律。

2.理解核心经验能帮助教师更灵活地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对儿童的数学思维更敏感,对儿童的数学学习支持更有力

我们对儿童数学学经验的梳理并不是要外加一套新的认知模式或结构让教师去学习,事实上,它起到的是补充和丰富教师数学教学策略的作用。因为教师一旦明白了这些概念是如何被儿童理解的,就更容易判断自己班里的孩子哪些已经理解了,哪些还没有理解,接下来他们可能需要怎样的支持。譬如,在区角活动中,当一个女孩玩积木拼板材料长达10分钟而始终不能完成一个三角形拼图时,如果教师已然知晓“几何图形”这一核心经验中“几何形体是可以翻转、旋转和移动的”这一要点,以及对3~4岁儿童来说认识和理解这一要点正是几何认知的难点和重点,那么教师给出的支持性策略就不会只是停留在表面化的鼓励上:“不着急,慢慢拼”“××真是好样的”等,而是给出一个建设性的反馈意见:“你要不把三角形倒过来试试看?”“哦,原来三角形倒过来还是三角形啊。”“以后再拼其他图形的时候,你也可以试试这个办法哦。”由此,对于这个空间概念发展稍显迟缓的儿童来说,既可获得重要的核心经验,也可体验到活动带来的成功感。

二、关注儿童,把握数学教学的实践原则

我们在讨论核心经验以及相关活动该如何开展时,也有必要讨论并思考一下关于儿童早期数学教学的一些重要的实践原则。

1.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个从具体到表象再到符号理解的渐进过程――提倡“多元表征”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早期数学概念的发展既离不开具体的客观环境和生活经验,又依赖于具体的动作操作和体验,它是儿童在不断积累感性经验,借助于具体事物和形象逐步在头脑中建构起一个抽象逻辑概念的渐进性发展过程。例如,儿童必须把4辆玩具汽车和一张有4辆汽车的图片、数字“4”以及文字“四”联系起来,才可以被认为真正具有了数学意义上的对“4”这一数概念的理解。

儿童早期的数学概念和能力发展通常是与具体情境相连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帮助儿童将在具体实物情境中获得的数学学习知识或能力迁移和应用到其他变化的情境中,实现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渐进发展,教师要鼓励儿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运用多元的表征手段(例如能够用实物情境、教具或模型、图形或图表、口语以及书面符号等多种表征手段来表达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或演示和解释数学现象),而不仅仅是动手操作。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对具体实物加以表征是最基础的能力,它最接近儿童的日常生活,而用书面符号加以表征则是最抽象和高级的。儿童对具体实物、图片和符号之间关系的理解不是自动生成的,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活动设计和组织过程中,对同一概念运用多种不同表征方式帮助儿童感知;鼓励儿童运用具体实物、图片和符号等不同的表征方式加以表征,并促使儿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自由转换使用这些不同的表征方式。

2.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离不开与日常生活情境相联系的学习背景――基于“情境教学”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数学就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能从真实的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教师要把儿童的数学学习活动置于有意义的、真实的日常生活情境与背景之中,如幼儿园日常生活中的“整理玩具”“统计到园的人数”“玩沙玩水”“户外运动”“搭积木”等活动都与数学密切有关。

儿童的社会和文化生活是与他们数学理解能力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并且儿童的数学学习遵循着从接受性理解向产出性理解过渡的发展特点。如一个4岁左右的儿童能够发现并找出有规律排放的雪花片或积木(接受性理解),却不一定能够创造出一种规律(产出性理解)。因此,把儿童的数学学习置于一个生活情境之中,视儿童为有好奇心、有能力的解决问题者,可以激发儿童主动建构的动机,鼓励其作出产出性理解。而且,真实情境也为儿童提供了将数学知识与其他知识加以整合的机会。

3.儿童的数学学习既需要动手操作,也需要数学语言支持――倡导“手脑并用”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让儿童充分地操作、体验和建构是一种重要方法,鼓励儿童与同伴、教师和其他人交流,用数学语言进行清楚的、精确的表达和交流是另一个重要方法,幼儿园的数学不应当只是限于操作的“哑巴数学”。

在儿童的数学学习中,“操作式学习”是必要的,但教师或成人的语言引导和提示归纳也同样重要。教师要充分运用“数学语言”(即能体现或隐含一定数学概念或知识,有助于儿童进行逻辑思考的语言)与幼儿互动,如:“我有三个不同大小的杯子,我们可在最大的杯子里放些什么呢?”“你能说说你用了多少块、什么形状的积木搭出了这艘船?”“你有什么办法来量一量你们谁更高呢?”……这样可以使儿童有机会尝试去创造和验证,也能激发幼儿的逻辑思考,帮助幼儿学习和巩固那些他们正在形成的数学概念。此外,要鼓励幼儿尝试用相关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或交流,从中了解他们的理解水平达到了何种程度,体现了他们的哪些数学表征和逻辑思维能力。

4.儿童的数学学习不是一个单独的、孤立的学习领域――尝试“整合数学”

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篇8

协作学习的重点是每个学习者都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他们合作交流的方式非常灵活且富有趣味性。国外协作学习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协作学习属于群体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培养小组成员的互相包容能力和相互尊重意识,并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自信心。著名美国学者peggya.ertmer对协作学习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他认为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紧密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共同进步,最终的目标达成是每名学习者的成功。很早以前由于受网络社交技术所限,协作学习模式仅限于小组、小团队等,难以形成规模和系统。当今社会社交网络的蓬勃发展,博客(blog)、微博、QQ、mSn等一些网络社交软件的出现,协作学习模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协作教学也绝不等同于传统的分组教学。在网络环境下,协作教学该如何进行,究竟如何才能把协作学习建立在社会关系网络上,如何引入信息领域的新技术进行高效的网络协作教学,让协作学习彻底发挥优势都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而本文将主要针对网络协作教学法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网络协作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协作教学促进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完善:一是主动建构知识的心理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认知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借助其他人的帮助,主动利用学习资源,完成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二是新知识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非常重要,建构的过程中,除了不断改造和重组旧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发展新的知识和信息。三是心理干预、对话实现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真实的学习情境、良好的心境有利于学习者进入知识建构角色,在相互合作交流中有效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建构主义理论中,不管是何种观点,虽然出发点不尽相同,但其相似之处都是强调原有的知识支撑和相互协作作用。

(二)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动力理论创始人库尔特•勒温(KurtLewis)认为,支配人行为的心理因素来源于自身的需求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群体动力理论认为群体动力的实质是指个体在活动中心理倾向的总和,即为完成目标所产生的心理动力。勒温实验提示我们,在合作性群体中,个体不仅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够相互激励和包容,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快捷畅通,学习效率明显提高。该理论证明:其一,在协作知识建构过程中,具有不同智力、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学习者可以“互补”。在学习过程中个体间通过相互启发与分享知识,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产生新的知识。其二,协作学习的方式使个体间建立了彼此的信任,增进了友谊,有效地培养了学习者的人际交往能力。群体动力理论指出,协作教学的理论核心即相互合作,即所有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而聚集在一起,相互支持,共同提高。相互协作为每个成员提供了动力,小组成员也甘愿为小组成功完成目标而努力,并且协作最能增加组员之间的接触和信任感。

三、网络协作教学法设计

通过网络平台、协作学习机制及知识体系建构,学生利用到了最需要的学习资源,在开放的学习环境、平等的师生关系、真实的学习情境、轻松的交流氛围中,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也必然呈现出它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它也必然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进行重构和创新。就网络协作学习支持平台来说,国外研究起步早,发展迅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协作学习教学支撑平台。例如,webCt的特点是互动渠道的通畅。moodle是一个虚拟学习环境的教学平台,它可以帮助教师、专家创建在线学习社团,使学习效率更高。网上协作教学平台一般具有如下特点:内容完善,功能全面,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参与简便,师生信息共享,部分平台支持协作小组讨论等。尽管学者们赞同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是现代教育中的有效形式,是信息社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国内协作学习的创新发展和利用相对于国外还有差距。我国目前处于协作学习的初级阶段,广为人知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基于web的协作学习平台(webCL)。目前国内这样的教学系统对协作学习的支持是很有限的,多数平台只是加入了一些交流工具来实现协作功能,如电子白板、聊天室、BBS、e-mail等工具,缺乏协作的系统性和完善的知识管理,对学习者的社会性关系网络不够重视,导致协作效果并不好。近几年还出现了用wiki来实现协作学习平台,但协作学习作用仍很有限。在职业教育中,网络协作教学法还在尝试阶段,尤其是要开发一个完整的网络学习系统更是难事。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一些网络互动系统作为教学平台,常用的主要有博客、微博、QQ、微信、mSn等,这些网络教学平台都在改变着师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让知识的传递更加便捷。在这些互动系统中,微博在众多的网络教学平台中优势明显:一是距离适中。微博既没有传统博客、电子邮件等通讯方式的延迟性,也没有QQ等即时通信工具的紧迫感,保证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适中的距离。二是随时随地。微博设置了传统教学流程中不能实现的师生交流互动,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发挥,有利于培养其创新能力。教师和学生在课外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利用手机、平板电脑、pC和手提式电脑畅所欲言、共享资源、释疑解惑。三是互助协作。微博的内容是公开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小组互相转发、评论和交流,从而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四是永久保存。微博的内容、评论、收藏的微博、收发的私信都会按时间先后永久保存,科学分类,通过标签功能随时查找。由此可见,微博这一网络教学平台在众多的教学平台中优势显著,下文我们将以它为例,论述一下网络协作教学法的设计过程。

(一)利用微博平成网络协作教学构成要素组合

1.学习群体。以班级为单位,或者将班级依据学习风格、学习水平、兴趣爱好等原则分成小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网络学习中。

2.交流氛围。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必须实现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加讨论,互相帮助,答疑解惑,真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3.指导监督。教师作为指导者、督促者,同时也作为一个交流成员,网络教学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协作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老师具备更高水平的媒介素养、专业知识深度、拓展知识广度、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

4.中心话题。无话可说,再好的平台也只是摆设,因此教师要经常与学习相关的微主题来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二)利用微博平成网络协作教学法的设计流程

基于以上四个构成要素,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对学习群体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后,根据实际情况创建一个微博学习群,利用这个平台,信息、交流、互动,实现资源的共享,最后对学习内容做一个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前期分析。网络协作教学法最主要的是网络平台,前期分析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法,了解学生对微博平台的认识及所在学习环境中的硬件条件,包括手机、电脑及周围的网络条件等,学生群体中微博的使用情况等。

2.创建网络平台。通过前期的分析,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微博平台的功能介绍,明确学习目标,下一步是创建微博网络平台。这时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学习风格以及学生对网络平台的了解程度来创建。如学生有多少使用微博,熟练程度如何。如果学生未曾使用过微博,对其一知半解,要适当地进行帮助:如何注册成为微博用户、如何设置和保护个人资料、如何转发、如何评论、如何关注感兴趣的人,如何发私信等。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和丰富性,在使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教育引导,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善于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习效果。

3.创建协作学习小组。学习环境轻松,无人监管,学生态度容易松懈。划分小组,组建微博社区,可以让学生之间在组内活动,相互评价。这时,教师要经常与主题相关的资源,积极地引导学生关注与本学科相关的专业权威人士或是机构,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互动过程。学习平台建成之后,教师和学生便开始根据相应的角色进行互动,为了使微博在协作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互动过程中,设计教学内容等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注重能力培养。将教师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协作能力、社交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

(2)注重教学拓展。网络协作教学可以应用到很多课程的教学中,要结合所讲课程特点,精心设计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教学微资源,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3)注重引导交流。将网络应用到教学中,目的就是利用网络平台的及时性,且微博的宣传口号就是“随时随地发生新鲜事”,所以教师要按时间段去学习社区查看最新情况,解答学习疑问,指导学习方法。这样师生、生生随时随地地交流学习内容,分享学习资源,解决疑问,提高信息素养,增强自信心,最终每个人完成自身知识意义的建构。

5.教师与学生微博。在以微博为平台的网络协作学习中,教师的微博主要用来发送资源、话题、激发兴趣、答疑解惑、反馈评价等;学生的微博主要用来学习知识、互动交流、总结感想、分享资源等。要想实现有效互动,中心话题至关重要。中心话题可以是由教师精心设计并,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教师审核,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兴趣,让其自主学习。中心话题也可以是学生遇到困难提出的疑问或者发现优质资源进行的分享。中心话题的设置充分实现了资源共享、答疑解惑、回顾总结、情感交流,这样不但实现了教书,在育人方面也是优势显著。

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篇9

【关键词】由厚到薄提炼梳理归类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5-0140-02

“由厚到薄”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倡导的一种学习方法,是指将所学知识贯穿起来,融会贯通,提炼出它的精神实质,抓住重点、线索和基本的思想方法,组织成精炼的内容。就数学学科而言,通常是对全章、全节乃至全书内容进行总结。

立体几何的复习阶段就是一个“由厚到薄”的过程。但是很多老师在复习阶段仅进行知识点的罗列整理、例题讲解、变式巩固、归纳小结,基本上采用由老师到学生单向的接受性、被动性和灌输性的教学方法,学生没有主动进行知识系统化构建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因而没能消化,从而更谈不上升华。复习阶段并不是知识量的减少,而是对知识的高度概括,是对知识提炼、浓缩的结果。复习立体几何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将所有学过的知识堆砌起来,而是要掌握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即使是积累知识也要尽量减少其在大脑中的占地面积,尽可能地增大库存量。因此,在复习阶段,我们应讲求“由厚到薄”的艺术,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果。

一提炼重要的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认识,它是数学思维的结晶和概括,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灵魂和根本策略,而数学方法则是数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实现数学思想的手段和重要工具。离开了数学思想、数学知识和技能就难以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所说:“掌握数学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是善于解题,不仅善于解一些结构良好的标准题,而且善于解一些要求独立思考、思路合理、见解独特的有发明创造的题。”在学习立体几何中,学生如果不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就难以从根本上提高数学素质。因此,复习阶段让学生加深对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是提高学生思维素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立体几何与其他数学分支有许多共同的思想方法,但“空间位置关系的不断转化”“将空间问题降维到平面上去”无疑是立体几何所独有的,也是最重要的思想方法。因此,在立体几何复习教学中,应始终重视渗透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比如,要让学生牢固掌握证“面面垂直(平行)”就要转化为证“线面垂直(平行)”,再转化为证“线线垂直(平行)”;求两个平行平面的距离往往降为求互相平行的直线和平面的距离,再降为求点面之间的距离等。要引导学生在“线线”、“线面”、“面面”关系中不断转化从而解决问题,把空间问题降维到平面上去,然后用“平面几何”或“三角”等知识求解。只有这样,不断地以数学思想方法为指导,去探求立体几何解题方法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梳理重点的基础知识

复习阶段应系统地梳理立体几何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使其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对所学知识、内容、方法进行升华,使其成为理性认识,最终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立体几何虽然已学过,但仍有部分学生解题时还是似懂非懂,缺乏一定的目的性和条理性,其主要原因就是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甚至对到底是否理解、是否掌握自己也不清楚。因此,进入立体几何复习阶段,我们应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识图、画图的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并掌握以后,再进行强化训练。在这个阶段,选题应较平和,技巧不宜过强,让每个学生确实掌握基本概念、定理、公式和性质等,同时掌握这些定理在不同题目中的用法,理解它们的个性和通性。在此基础上突出重点,强调中心问题,使学生找到解各种题型的突破口,提高解题能力。比如,在各种位置关系中线面垂直是核心,是立体几何的灵魂,它和线面角、二面角以及点面距的关系非常密切,在解答题中一直是考查的重点;在各种距离中,点面距处于核心地位,计算点面距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确定点在平面上的射影位置。

三归类重点的题目类型

在复习阶段,如果我们过分注重以“基础知识高度熟练化”为中心,简单地通过机械记忆、机械模仿和机械练习,特别是题海战术,来达到对基础知识的高度熟练,很容易使学生出现思维定势,导致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的盲目甚至疯狂地做题。因此,本阶段,要让学生建立起立体几何完整的知识网络,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题目类型进行归纳和整理。比如,在复习线线平行的证明方法时,要让学生总结梳理出四个证明的定理:(1)公理4;(2)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3)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4)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同样,在归纳求点到面的距离时,要总结出以下三类常用方法:(1)直接法;(2)转移法;(3)体积法。在复习中,还应指导学生专题研究三棱柱、四面体、正方体、一条侧棱垂直于底面的棱锥等载体的图形性质,研究置于几何载体的线面关系的判断和计算。比如可以用一个四面体为载体,解决一系列问题,包括特征图形、特殊几何体,共点、共线、共面问题,线面关系的判定问题,各种角与距离、面积与体积的计算问题,“割”与“补”的方法,一些重点结论的问题等。

四练习基本的答题规范

解题是深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而规范的答题则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思维水平。在复习阶段做一定量的练习题是必要的,但并非越多越好,题海战术只能加重学生的负担,弱化解题的作用。要克服题海战术,强化答题的作用,就必须加强答题规范的指导。解题的规范包括审题规范、语言表达规范、答案规范及答题后的反思四个方面。从立体几何解答题的答题情况来看,学生“会而不对,对而不全”问题比较严重。因此在复习教学中,我们应始终把培养学生的“三功”作为强有力的抓手。所谓“三功”,即审读功——一道数学题目看两遍后要能够理清题目的

如何学习心理学知识篇10

关键词:物理;自主;学习能力

当今世界,知识像滚雪球一样急剧增加,每一个人都面对着人生有限的知识和无限的现实。要让我们的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能适应知识不断更新的社会。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信心是前提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能学的自信心。如果学生感觉自己不行,那么,他们就不会有去自主学习的想法,也不会有坚持到底的毅力。因为,自己都感觉到没有什么把握,一旦学习上遇到困难,当然会畏难而退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培养他们能够学进去、能够学好的信心。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的自信心本来就不是很足,有些甚至比较消沉,教师应该不断地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平时要经常与学习困难的学生多交流,了解他们的优点,挖掘他们的潜力,纠正他们学习方法上的错误,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逐步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是人成功的第一要素,面对物理的学习,需要树立信心,感觉自己能行,而不是不行或者试试看。学生有了学习的信心,就有了自主学习的基础。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帮助学生树立我能学好物理的信心。

二、兴趣是动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就会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来做。成功的教学不是教师强制地将知识与技能硬塞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有兴趣去学习。初中学生的学习受情绪影响很大,有兴趣就会自觉地学习;没有兴趣,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学不进去。

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为教学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从新课开始,就被一种快乐的、轻松的气氛所感染,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对知识的探索欲罢不能。

三、指导是策略

初中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生活经验还很缺乏,他们面对物理这门新学科的学习有很多的困难。因此,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教师的培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指导他们如何阅读、如何实验,如何总结,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不少初中生不会阅读教材,有的学生通篇阅读后,不知道哪些是重点内容;有的学生只读文字,至于图片等内容不去看,更不会去思考;有的干脆读结论,不去思考这些物理结论的来历。阅读是最基本的自主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在教学起始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先引导学生如何读懂教材上的图片、对话等,然后过渡到给学生阅读的提纲,让学生对照提纲进行阅读,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可以放手让学生阅读教材,并适当给些物理资料,增加他们的阅读量,从而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四、参与是根本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而是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探索知识。学生能不能自主学习,需要让学生亲身去经历、去体验。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问题的探究,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靠。比如,串、并联电流的特点;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等内容,都应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验。交流电、电磁波、原子能等知识,可以让学生自主上网收集资料。事实上,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参与探知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根本。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也有利于教师改变“独霸”课堂的局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获得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