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双减政策带来的困难与建议十篇双减政策带来的困难与建议十篇

双减政策带来的困难与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9:16

双减政策带来的困难与建议篇1

2020年上半年,xx镇政协委员联络室按照市政协的总体部署,结合本镇工作的特点,积极引导政协委员开展“委员走基层、协商在一线”活动。深入基层、下到一线,协商于民、协商为民,充分发挥了委员联络广泛、智力密集的优势,为xx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建言献策,为打造蒸蒸日上新xx贡献了政协力量。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镇域综合发展建言献计

2020年上半年,xx政协联络室积极引导政协委员深入开展“委员走基层、协商在一线”活动,对我镇的各类工业实体项目、人居环境提升、脱贫攻坚等关乎民计民生的重点工作进行走访、咨询、调解等,帮助群众出点子、解难题,为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力参考。一是助力双招双引,工业实体培育初见成效。二是精心设计谋划,小城镇建设更加精美宜居。三是持续建设美丽乡村,全面提升群众获得感。

二、强化学习、提升素质,发挥委员引领带动作用

政协委员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必须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大局意识,才能发挥自身优势,起到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为此,xx镇将委员学习列为年度活动工作计划的重要一项,从制度、阵地、形式等方面进行保障。一是制定了《政协委员活动制度》,对政协委员参加学习活动情况进行考核打分,作为年度评优和履职考核的主要依据,督促委员按要求参加集中学习安排。二是健全完善委员学习活动阵地,进一步提升政协委员学习活动室规范化水平,配备桌椅、电脑及相关图书设施,并将各类制度版面上墙。三是坚持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对委员们进行培训,今年以来,组织集中学习一次,重点学习了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精神和相关业务知识,使委员们认识和把握政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增强了担当意识和大局意识,明确了立足岗位做好履职的方向和目标。政协委员xx立足从事的蔬菜种苗繁育产业,积极在研发创新上下功夫,申办创立了院士工作站——山东省鲁寿种业院士工作站,主要研究健康无毒瓜类蔬菜种苗繁育技术,为我市蔬菜种苗产业上档升级打造了平台。委员xx作为供电行业职工,针对当前农村农业用电设施简陋、安全隐患问题突出的实际,向政府提议并参与组织开展了农业用电集中大排查,排查整改安全隐患xxx处,极大地保障了农业用电安全。

三、精心组织、履职尽能,强化委员参政议政职能

双减政策带来的困难与建议篇2

关键词:金融危机;基层工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1.5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1(C)-0056-01

金融危机的爆发,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经济,也影响了我国众多企业的运行。在给企业带来困难的同时,也对基层工会的工作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基层工会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一、金融危机带给基层工会的挑战。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际经济陷入衰退,消费不足。我国的很多企业是出口外向型企业,对外依赖度很高。突然出口订单大幅度的减少,很多企业陷入生产经营的困境,工人的工资大幅降低,欠薪和欠保不断发生,职工权益侵害现象明显增多。受金融危机影响大的很多企业纷纷倒闭,大量的工人失业,由此种种问题导致工人与企业的关系紧张,各种纠纷增多,对这些矛盾基层工会必须很好的解决,才能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保持企业的稳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二、基层工会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一)积极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反映企业和广大职工的诉求。应该深入到各个企业一线去了解金融危机产生的影响,摸清企业发展遇到的问题,职工权益受到的影响情况。基层工会还应建立长久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使广大职工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能够迅速的反映,在工作中切实解决广大职工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工会还应协助政府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切实帮助困难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稳定住已有的就业岗位,避免出现企业破产,大量工人下岗。(二)完善监督机制,维护职工权益。工会应该代表职工监督各个企业社会保障政策法规的贯彻和落实情况,积极推动党委、政府和人大开展的有关社会保障政策法规的落实情况的工作监督和检查工作,推动各种政策法规的落实。要加大对劳动争议处理和劳动的监察工作力度,积极协助政府和企业妥善处理职工问题,主动参与劳动争议的调解,从而帮助广大职工维护合法权益。工会干部要深入到企业基层,对劳动关系矛盾纠纷进行细致了解及时掌握第一线的情况,努力把各种关系职工利益的问题化解在基层,为社会的稳定保驾护航。(三)提倡共赢理念,协调好各方利益。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各种劳动争议数量大幅上升,给社会和企业的稳定带来很多不利因素。面对维护职工权益的问题,工会必须协调好各方利益,才能妥善的解决好各种问题。工会应该努力监督企业认真履行责任,尽量不裁员、少裁员、不减薪和少减薪,裁员和减薪必须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并与广大职工进行集体协商的办法。工会应该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放在突出位置,引导广大职工正确认识经济危机带来的问题,合理处理利益关系,积极为推动企业发展走出困境共同努力,争取实现企业的发展和维护职工利益的互利双赢,通过自主协商的办法从长远出发保证企业的稳定和发展。(四)完善工会的就业服务职能,帮助职工就业。工会应该努力做好各种政策法规咨询、就业指导、劳动信息介绍等服务。加强对失业农民工、大龄职工、城镇零就业家庭、经济困难职工家庭等的就业服务,帮助其早日就业。帮助困难企业采取岗位培训、轮岗工作等办法,稳定已有就业岗位。帮助广大职工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能力,为其各种创业活动提供帮助,特别是小额贷款和政策扶持方面。帮助政府和企业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扩大就业人数,解决政府和企业的后顾之忧。还应积极面对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造成的影响,帮助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优先得到就业。(五)积极完善工会的帮扶救助职能。工会应加大帮困救助工作力度,解决职工的实际问题。民以食为天,必须解决下岗职工的生活问题,工会应该积极协调政府,保障失业救济金的及时发放。基层工会要不断推动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使送温暖工作形成经常化、制度化、人性化。要提高认识,把帮扶工作提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关心职工疾苦,尽力为职工说话办事,努力把帮扶中心建成充满阳光和充满爱心的温暖之家。大力推进帮扶中心的制度化建设进程,对帮扶工作实行动态化管理,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帮助困难职工。着力完善关于政策法律咨询、劳动争议解决、就业服务的帮助、生活和医疗救助、困难职工子女就学等一体化的帮扶机制,实现对困难职工的人性化帮助。

三、对未来开展工作的几点建议。(一)加强理论修养,不断提升后危机时代工会工作的实效性和科学性。我国基层工会在很多理论方面还很薄弱,不能正确的运用理论去指导工会工作,工会工作很多都还停留在一般性号召和被动接受问题的层面上,缺乏全局性的长远考虑。所以基层工会必须深入的对我国社会主义工会理论进行学习,用先进科学的理论作为行动指南和理论武器。从而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解决好广大职工所面临的问题。(二)提高工会的办事艺术和调的能力,能够面对各种复杂形势。要强化党政主导的格局,积极获得党委对工会维权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建立与政府相关部门就职工利益相关的政策和民生问题进行沟通和研究的常态联系制度,代表职工提出建议和主张。同时,增强同人大、劳动保障局、共青团、妇联、律师协会等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的合作和交流,协同开展政策指导、法律咨询和援助、权益维护等各种工作,实现优势的相互补充,争取社会的广泛支持,取得最佳的社会效应和维权效果,开创工会工作的新局面。(三)积极探索工会组织制度创新,使工会组织能够独立维权。目前我国不少企业基层工会干部都是兼职的,所以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工会工作,而且很多工会干部都没有接受过工会知识的专门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所以必须加快工会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步伐,提高工会干部的办事能力。现在基层企业工会干部和工作人员在就业、工资、福利等方面对企业的行政依附很大,而且工会的活动经费也是从企业获得,使得基层工会维权时受到很多限制,不能充分的履行维权职能。应该对工会组织办法进行创新,把基层工会独立于企业之外,直接受上级工会和政府的领导。而工会工作人员的工资和活动经费应该从工会会费中支出和由上级工会拨付,改变目前工会对企业的强烈依附关系,保证工会工作的独立性,使其成为独立的维权机构。

作者单位:山东京福高速公路曲阜收费站

参考文献:

双减政策带来的困难与建议篇3

一、当前形势下我国援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共同发展,全力支持尽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是我国的基本对外政策,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利益诉求,由于我国援助没有附加条件,凡是与我友好、政治上有需要、经济上遇到困难的国家,我国都尽力支持,截至2008年我国向120多个国家提供了各类援助。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一方面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困难,另一方面国际发展援助出现了减缓的迹象,援助资金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不断克服国内发展困难的同时,坚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扩大援助,与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为支持发展中国家早日战胜危机负责任地做出了积极努力,增强了发展中国家战胜困难的实力和信心。

我国民间企业和个人进入广大发展中国家开拓经营企业的时间还不长,公司企业的属地化经营还不深入。虽然已经有部分海外企业开始有意识地造福当地,但与国际援助私人基金会、非政府组织蓬勃发展相比,我国企业和个人的认识水平,所援助的领域和影响力还很有限。随着我国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劳务合作、工程承包、商品贸易等双边经贸合作的快速发展,不附加条件的诚意援助能够起到增进合作、减缓矛盾的效果,有利地推动和加强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经济领域的合作。

我国重视支持国际发展议程,2000年开始我国对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减免债务,这是我国第一次根据国际发展机构的倡议、按照西方机构确定的受援国名单进行免债。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以来我国政府援建了许多医院、农村学校、提供抗疟药品等与减轻贫困目标密切相关的发展项目,这是我国为支持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所做的又一项积极努力。我国加入了多个地区多边发展银行并向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捐款,加大了对区域及全球发展的支持力度,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成为实现国际发展议程的重要的执行者和推动力量,我国对国际援助体系发挥了更多的建设性的影响力,示范作用和舆论影响力不断增强。2008年发展援助委员会高级别会议宣布了《阿克拉行动计划》,承认了南南合作的重要性,“南南发展合作遵循不干涉内政、平等、互相尊重独立、、文化多样性、认同和当地特色。在国际发展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南北合作的有益补充。”对外援助是我国承担责任与国际社会和谐相处的重要方面。

二、西方国家的对外援助定位于维护长远的国家利益

(一)西方援助促进了全面的南北合作

发达国家曾经从发展中国家获得过巨大的利益,继续加大对这些国家的援助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援助的过程中,援助方输出了政策理念,改善了国家关系,带动了国内的设备出口,强化了一国对另一国的影响力,国际援助成为争夺发展中国家的新手段。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缺乏资金,援助资金支持必不可少,发达国家的对外援助主要用于解决与本国利益密切相关的国际问题、降低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减轻贫困、帮助战后重建等。同时,发达国家的援助资金支持了各种专门领域非政府组织的活动,西方国家的学者对发展中国家积极开展了非洲学、社会学、人类学、发展学等广泛的调查研究工作,增强了援助国对发展中国家持久控制的软实力。

可以说,西方发达国家的对外援助推动了全方位的南北关系,贯彻了发达国家的全球观,内涵广泛、利益深远。经过六十年的援助,西方国家帮助非洲建立了一整套国家管理体系,绝大部分非洲国家实行了大选制度,官僚阶层普遍接受过欧美国家的系统教育,普遍接受西方民主理念。可以说,西方国家的援助在强化援助国与受援国双方认同、加强相互了解、维护有利于西方世界的国际经济规则和秩序、保证援助国长远的国家利益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与援助的定位相适应,西方国家形成了特定的援外方式与管理模式。

(二)西方国家的援助方式通常带有社会改革的内容

西方国家的援助始终与推动受援国社会改革密切联系。近年来西方国家对外援助的主要方式是规划援助,亦称方案援助,接近援助总量的一半。援助国首先按照自己的价值观通过双边谈判帮助受援国设计具体的改革规划方案,然后提供财政资金、咨询专家实施改革方案。实施一个规划项目通常需要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涉及私有化,借助企业的力量,却较少涉及基础设施建设。西方援助国可以借机安插自己的咨询顾问引导受援国的经济和社会走向,控制该国的核心利益。规划援助意在改革受援国的社会经济管理体制,推行所谓的“良治”,具有综合性强、涉及面广、附加了改革条件的特点。因为规划援助的方式需要大量的咨询谈判,援助国发展专家参与管理,因此西方援助的技术合作成分很高,管理费成本较大。

西方国家双边官方发展援助的其他援助方式包括项目援助、派遣专家及其他技术援助、提供奖学金和留学生补贴、债务减免等也大多附加了社会改革条件。以债务减免为例,以改革为前提条件,对于开始进行改革的国家,可以给予债务减免承诺;对于按西方国家的要求改革到位的国家,正式免除其债务;没有接受改革条件的国家,即便技术指标达到了重债穷国的标准,也不能获得免债。例如,老挝符合重债穷国的条件,政府却声明不参加减债倡议;缅甸拒绝西方国家的债务减免,未提供确定债务情况所需的材料。

(三)西方国家的援助管理更为独立,地位较高

西方的对外援助在国内拥有较高的民众支持率,大部分发达国家尤其是大国的援助主管机构在政府机构中相对独立并且地位较高。近年来,为保证政府能够更加有效地使用援助工具,服务于各国整体对外战略,西方国家援外政策制定权力不断向中央政府集中,例如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美国、英国、德国等都由独立的部级机构归口管理。美国新任国务卿希拉里指出,要把对外援助放到与外交和国防同等重要的地位,意在改善美国国际形象,重建美国霸权地位,美国国际开发署署长为副国务卿并同时担任总统对外援助顾问。英国1964年成立“海外发展部”,中途几经调整,1974年、1997年两次恢复为部级建制至今。德国的情况是,

1961年联邦德国成立了经济合作部,两德统一后于1993年改为经济合作与发展部,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发展援助提升至“内阁级”的国家。许多中等发达国家的援助署隶属于主管部,但职能相对独立。

三、合理借鉴国际援助经验和做法,加强我国援外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多年来的对外援助实践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对外援助是中国和平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中国和平外交理念和战略的重要实践,也是中国和平外交战略赖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在新形势下,我国应当把握时代的主题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迁,适时改进和完善中国的援外工作。

当前,对外援助工作应面向未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妥善应对国内国际挑战,巩固传统友谊、加强互利合作,增强我国的亲和力,更好地为中国的和平外交战略服务。为此,应继续扩大援外规模,切实加强援外工作管理提高援助效果,增强通过援外工作应对和处理国际形势的能力,科学合理借鉴西方援助的经验和做法努力开创新时期援外工作新局面。

(一)加强援外管理与评估工作

西方国家的援助机构非常重视援外项目管理工作,监督与评估工作是项目管理的重要一环,是提高决策水平的重要手段,形成了系统的方法,评估工作提高了援助资金的使用效果。评估工作由项目执行单位和独立评估机构共同参与,须使用项目负责方认可的逻辑方法,这样,政策制订者和项目执行单位更易于接受评估结果,同时保证了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增强其可信度。

随着我国援外规模逐年扩大,援外项目越来越多,执行机构也在增多,援外管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成为必然要求。我国应研究制定适合我国的评估工作管理办法,根据援外主管部门的认可的逻辑方法,委托国内外咨询公司独立评估。以项目评估为主,兼顾国别援助评估、援助政策评估等,在不同层面有选择地评估报告,并适时起草并中国对外援助白皮书。

(二)成立对外援助专门网站加强宣传

随着我国对外援助的国际影响迅速扩大,我国援外工作加大了国际交流力度,透明度有所提高。2008年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总理首次向全世界公开宣布了援外总规模及对非援助规模,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以来,我国援外主管部门多次参加国际援助议题的高级别论坛,介绍了中国政府开展“南南合作”的有关情况和经验。

为了提高援外交流与合作水平,应整合现有援外信息资源,搭建一个集信息、宣传、研究于一体的信息平台,系统组织援外正面信息,澄清事实。让关心我国援外工作的各界人士能够集中系统了解到这方面的信息,有助于赢得国际社会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推动援外工作发挥更好更持久更广泛的影响,让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更加深入人心。

(三)利用援款扩大人文领域的合作交流

近年来,我国通过培训等软援助加强了与受援国的沟通和交流,增进了受援国对我国发展状况的了解。目前,在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我国与受援国之间还缺乏成熟的双向交流机制。我国可借鉴西方国家的通常做法,将援助资金的一部分用于交流和宣传工作的国内支出,支持相关双边友好团体的交流活动,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

(四)探讨开展三方合作援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西方国家无法继续向我国提供大规模无偿援助,他们既想维持这条发展双边关系的重要渠道,又苦于缺乏合适的理由说服其国民和议会。解决这个难题的有效办法之一是开展多双边以及第三方合作或区域合作项目,这不仅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也符合各合作方的根本利益。对西方大国和国际组织提出的援外三方合作要求,在尊重受援国的意愿和选择的前提下,我国可考虑将接受外援工作与我对外援助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农业、卫生等我国有优势的领域积极探讨有效的合作形式。

双减政策带来的困难与建议篇4

这次全市帮扶困难职工活动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总结交流三年来全市帮扶活动的经验,安排部署下阶段帮扶工作,表彰在帮扶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一步推动全市帮扶困难职工活动深入开展。现在,我就三年来全市帮扶困难职工活动的开展情况向大会报告:

20xx年初召开的市委四届四次全会,提出了在全市开展百家单位分包百个困难企业、千名党员干部分包千名困难职工的"双百双千"帮扶困职工活动,调整了帮扶对象,制定了三年帮扶规划,拉开了我市第二轮帮扶活动的序幕。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各单位和党员干部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切实把帮扶困难职工活动作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的重要工作来抓,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帮扶机构,拟定帮扶方案,广泛宣传发动,创新帮扶形式,建立帮扶机制,强化政策落实,坚持循序渐进,由点到面,逐步深入,健康发展,帮扶困难职工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形成了"党政领导重视、部门各司其职、工会积极运作、社会各界配合"的帮扶困难职工活动格局。

一、领导重视出台方案把帮扶困难职工活动摆到突出位置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着力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了社会建设的突出位置。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把帮扶困难职工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市领导靳克文、张社魁、熊金栋等同志多次强调:要把帮扶工作作为各级各部门的主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一是成立领导组织。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为组长,市四大班子领导和市总工会主席为副组长,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总工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工商局、市地税局等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市帮扶困难职工活动领导小组,为建立帮扶长效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列入市委重点工作。市委连续三年把帮扶活动列入全年重点工作,每季度听取工作进度情况,年底进行工作考核,确保了帮扶活动扎实有效推进;三是制定实施方案。出台了《**市"双百双千"帮扶困职工活动实施方案》,对帮扶活动的范围、目标以及帮扶单位、被帮扶单位、党员干部、困难职工的职责任务进行明确规定,绘制了三年帮扶工作蓝图;四是市领导率先垂范,三年来,市领导以身作则,带头帮扶,经常深入到困难职工家中嘘寒问暖,走访慰问,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以实际行动推动了帮扶困难职工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健全制度发挥作用构建帮扶困难职工活动长效机制

为了实现帮扶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调动广大干群的帮扶积极性,我们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一是联络员制度。帮扶双方指定专人负责工作、加强联系、搭建桥梁,有的放矢地开展帮扶活动;二是信息呈报制度。及时沟通帮扶情况,交流帮扶经验,确保帮扶活动公开、透明。三年来,市帮扶办公室编发《帮扶简报》47期;三是跟踪服务制度。党员干部基本上能坚持至少每季度与帮扶对象联系一次,尽力帮助他们办实事,排忧解难,同时详细记录帮扶情况,变软帮扶为公开、定人、定量的硬帮扶。四是考核验收制度。年终下发《考核细则》,对各单位一年来开展帮扶活动的资金、方案、措施、效果进行考评,以百分制形式评出优秀、良好、不合格单位,提出存在的问题,并督促整改,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认可;五是调研制度。为了使帮扶工作不流于形式,真正达到"扶真贫、真扶贫"的目的,我们加强调查研究,先后形成了《关于**市帮扶优惠政策落实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市直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生产生活情况反映》等上报市委市政府,编印了《**市帮扶优惠政策手册》发放到困难职工手中;六是定期组织活动制度。每年的双节和"六一"节,定期组织全市开展帮扶困难职工活动,要求党员干部深入到帮扶对象家中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送岗位、送物资。结合市委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讲正气、树新风"主题教育活动,分别组织了"进困难企业、帮困难职工"主体实践活动和"情系困难职工"主题实践活动,切实让困难职工得到了实惠,树立了党和政府的为民形象。

三、落实政策源头帮扶为困难职工创造宽松的解困环境。

为了突出帮扶实效,为困难职工创造宽松的解困环境,我市工商、税务、教育、卫生、劳动、民政、房管、司法等政府部门根据职能特点,制定出台了与困难职工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优惠政策。三年来,以上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合作,着力抓好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为困难职工搭建政策平台,加强源头帮扶,如今已经成为解决困难职工实际问题的主要渠道和政策依据。其中,工商系统共帮助1494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减免各项工商费用1836992万元;地税系统为2911名困难职工办理了优惠手续,减免税金636.91万元;市直教育系统共发放"两免一补"资金18.9万元,受助困难学生1034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共发放《再就业优惠证》7230本,发放小额贷款11024万元,为下岗职工提供就业服务47449人次;卫生系统困难职工减免医疗费450万元;房管局对1108户廉租对象实施了租金配租,建成发放廉租房154套,价值1300万元;民政局为60050户困难职工发放了《低保证》,发放低保金9838.6万元;司法局受理职工法律援助案件71起,帮助230名困难职工挽回经济损失380万元。

四、整合资源结对救助凸显帮扶活动实际效果

在帮扶活动中,各单位和党员干部多策并举、多管齐下,通过生活上扶贫、精神上扶志、能力上扶技、经济上扶业,从根本上帮助困难职工实现脱贫解困,彰显了共产党员先进性本色。一是领导干部带头帮。在帮扶活动中,刘炳旺、靳克文、彭德胜、张社魁、熊金栋、蒋自周等市领导率先垂范,身先士卒,带头走进帮扶对象家中看望慰问,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摆脱了贫困,同时带动了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于帮扶工作,帮扶困难职工活动如火如荼。二是党员干部结对帮。各级党员干部主动与困难职工结对子,以双节送温暖和日常救助为主线,以协调享受优惠政策为手段,深入到帮扶对象家中解决实际问题。如市房管局召陵分局办公室主任张军召积极为帮扶对象姬伟超出点子、找路子,根据其家住农村房子大的优势,筹借资金3000元扶持发展养殖业,经济收入可观;自20xx年他每月从有限的工资里面拿出300元,帮助困难学生唐金金从高中走进了大学,目前资助还在继续。市司法局法援中心史红印主任先后为20多起困难职工、农民工侵权案件无偿提供法律援助,减免费用16万元,依法为当事人讨回了公道。工商铁东分局局长唐松华筹措资金3000元,帮助帮扶对象杜青山经营小食杂店,并办理了《再就业优惠证》,申请减免了相关费用,使其家庭有了稳定收入。市供销社副主任赵振东承担了帮扶对象许汝宾女儿上高中的全部费用,党员干部应庚利多次拿着营养品看望患病住院的困难职工苗海勤,积极协调享受了医疗优惠政策,减轻了医疗负担。三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口帮。各机关单位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和组织特点,为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提供政策、信息、科技、就业岗位等,加强对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的帮扶,形成各具特色、相互促进的帮扶环境和浓厚氛围。市政法委通过调研,先后纂写了《关于市热电厂生产自救的途径》、《关于市热电厂面临形式的分析》、《关于市热电厂10名困难职工脱贫致富的途径方法》等调研文章,制定了《**市委政法委帮扶活动长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为电厂发展经营、走出困境提出了清晰的思路和方向,并帮助10名帮扶对象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服务业,全部有了稳定收入;市林业园艺局带领帮扶企业市林产品公司的负责人到许昌市学习改制经验,制定改制方案,依法进行国企改革,目前不仅公司的困难职得到了有效安置,企业也实现了轻装上阵、扭亏为盈。市教育局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优先聘用了2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从事寝管、炊事、水电工和门卫等工作,帮助他们实现了再就业;市房管局组织全部帮扶对象参加了技能培训,提高再就业能力,还为2名长期患病的困难职工每年定期体检;其中10名困难职工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市国税局采取个人集资和单位出资相结合的方法确保了帮扶资金的落实,为帮扶对象提供资金扶持1.64万元,慰问物资价值2万余元,介绍就业岗位30余人次,联系项目10多个。三年来,参加帮扶活动的党员干部1260人,帮扶困难职工1100人,已脱贫870人,发放慰问金530万元,救助粮油食品46.8万公斤。

五、履行职责发挥优势创设帮扶困难职工活动平台

在帮扶活动中,各级工会组织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平台,以"组织起来、切实维权"为方针,以解决"六难"问题为目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加大对下岗困难职工和农民工的扶贫帮困力度,诠释了工会作为职工合法权益表达者和维护者的内涵。

1、开展送温暖活动。目前,每年双节的送温暖活动已经拓展为一项社会化、经常化、制度化的系统工程和帮扶体系,成为具有工会特色的帮扶活动。三年来,我市三级工会组织共筹资335万元,救助特困职工人次,确保了不让一名困难职工因家庭困难而发生意外。同时我们坚持双节送温暖活动与平时走访慰问相结合,实现常年帮扶不断线,解决困难职工生活难问题。

2、组织"金秋爱心"助学活动。通过实施生源地贷款政策、动员社会捐款、建立助学基金、协调高校给与优惠政策等形式深入开展了"爱心助学"金秋资助特困职工子女上大学活动。三年来,共发放助学款170万元,帮助810名特困大学生顺利走进大学校门。

3、建立了"困难职工帮扶超市"。今年7月份,我们与胖德荭公司成立了全省首家"困难职工帮扶超市",为困难职工购买生活用品提供40%的优惠。截至12月底,半年里共为500名困难职工贴补生活费用近10万元,受到了困难职工的热烈欢迎。

4、成立了"困难职工义诊部"。与市医专三附院联合成立了"困难职工义诊部",免费为困难职工诊治身体,开具治疗药方,实行医药分离,到4家困难职工购药定点优惠药店拿药,10元以下的药费由市总工会全额负担。困难职工义诊部的成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困难职工的伤病困扰,起到了"小病不用进医院"的效果。

5、深化了小额借款工作。我们通过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资金扶持,大力开展小额借款工作,帮助和鼓励他们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至目前,三级工会组织共借出资金677.5万元,累计帮扶困难职工2600人。另外市总又出资64.9万元,建立了8个"下岗职工再就业基地",集中帮助650人实现了再就业。

6、设立了维权机构。与司法局联合成立了"职工法律服务站"和"农民工权益维护站",聘请专职律师常年值班,无偿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三年来,共提供法律服务2300人次,实施法律援助27起。

7、开展了农民工维权行动。近年来,市总工会高度重视农民工的生产生活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努力叫响"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的口号,通过放电影、义写春联为农民工"送文化"、通过成立农民工培训学校和农民工培训基地为农民工"送培训";通过赠送维权书籍、讲授法律知识为农民工"送法律";通过建立农民工就医优惠医院、每年定期开展义诊活动为为农民工"送健康";通过协调交通、铁路等部门开展平安返乡活动,为农民工"送平安",通过与劳动等部门开展工资清欠活动,为农民工"送权益"。

帮扶困难职工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力地维护了我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不少企业和行业焕发了生机,一些地方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下岗职工这一重要人力资源也得到了进一步开发,涌现出了一大批自强自立的创业者,在全社会形成了扶危济困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求真务实,乐于奉献的结果。总结三年多来帮扶工作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党政领导重视,部门通力协作,是做好帮扶工作的重要保证。实践证明,帮扶活动是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各级党政领导重视,积极动员并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心系职工,开展卓有成效的帮扶活动,才能有效地推动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帮扶活动也是事关全局的重点和难点工作,体现"执政为民"要求,只有抓住这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才能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正是由于领导重视、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合力联动,才使帮扶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第二,统一思想认识,积极实践探索,是做好帮扶工作的内在动力。近年来,帮扶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是与我们对此项工作认识不断提高相一致的;帮扶工作取得的成绩,是与我们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发挥积极性、勇于实践和探索密不可分的。正是由于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帮扶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刻理解"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真正涵义,胸怀为民之心,爱民之情,才焕发出了为困难职工办实事、办好事的激情和热情。

第三,采取多种形式,拓宽帮扶路子,是做好帮扶工作的有效途径。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政策帮扶与资金帮扶相结合,就业帮扶与创业援助相结合,思想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帮扶困难企业与帮扶困难职工相结合,单位帮扶与社会帮扶相结合,整体帮扶与重点帮扶相结合,在帮助困难职工解困和再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明确工作重点,建立长效机制,是做好帮扶工作的根本措施。建立帮扶活动的长效机制,关键是把帮扶工作纳入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在保证困难职工基本生活的前提下,把帮扶的重点放在解决困难职工的急难问题上,落实在就业再就业上,只有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标本兼治,使困难职工有苦有处诉,有难有处帮,有疑有处答。

第五,坚持因地制宜,抓好政策落实,是做好帮扶工作的基本方法。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实好这些政策措施是做好帮扶工作的前提。政策措施的落实必须和本地实际相结合,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会议交流的经验都体现了落实政策的坚定性同因地制宜的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充分说明帮扶工作没有现行模式,只有从实际出发,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落实有关政策措施,才能富有成效地做好帮扶工作。

在充分肯定已经取得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全市帮扶工作与党和政府的要求,离职工群众的企盼还有不少差距:一是工作发展还不平衡,个别单位重视程度还不够,有松懈情绪;二是对一些基层单位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总结推广得还不够;三是帮扶活动融资渠道过于狭窄,创新帮扶长效机制思路不够开阔,机制还不完善;四是帮扶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等等,这些都需要在第三轮的帮扶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双减政策带来的困难与建议篇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深化,下岗失业职工的生产生活问题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这个问题能否妥善解决,是关系到广大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在职工心目中的形象问题。前一段,总书记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并讲明了建立和谐社会的六个特征。我们认为:解决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多年来,文秘部落市总工会作为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言人、娘家人,始终把解决下岗职工、困难职工这些弱势群体的问题作为自己一项严肃而艰巨、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市总工会充分履行维权职能,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平台、以“双百双千”帮扶活动为载体、以建立“四项机制”为抓手,以解决困难职工“六难”问题为内容,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加大对城镇下岗困难职工的扶贫帮困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我市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根据X协办(2005)16号文件的要求,现将我市下岗职工的基本情况、生活状况及解决看病难问题工会所做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我市下岗职工基本情况

2004年,市总工会两次对全市下岗困难职工的生产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基本情况如下:

1、第一次共调查企业759个,职工总数179170人,其中:下岗职工21065人,困难职工13699人(男6479人,女7220人)。

按年龄结构分类:30岁以下1636人,31-40岁4691人,41-50岁4729人,50岁以上2643人。

按文化结构分类:小学2086人,中学中专10943人,大专670人。

按困难职工所属企业性质分类:国有6423人,集体2179人,外资176人,私营371人,其它4550人;

按困难职工所属行业分类:机械冶金4174人,建筑578人,纺织1995人,煤炭64人,军工169人,交通运输1312人,其它5407人。

按困难原因分类:因下岗致贫6165人,家庭成员患大病致贫1370人,因子女上学致贫685人,因收入低致贫2740人,因天灾人祸致贫685人,其他2054人。

2、第二次共对400名职工进行了具体调查:

被调查职工中有135名职工家庭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65名职工家庭不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低保家庭每月每人平均享受31--60元低保费的有67名,享受61--90元有41名职工。

从致困原因上看:有45人因企业效益不好收入低致困,87人因下岗失业致困,110人因就业人口少致困,13人因家人有大病致困,92人因拖欠工资致困,6人因供子女上学致困,21人因其它原因致困。

2002年8月以来有135名职工享受医疗救助,75名职工享受助学救助,57名职工享受就业或再就业救助,135名职工享受生活救助,15名职工享受其它救助。

被调查职工目前需要就业帮助的116人,需要医疗帮助的132人,需要上学帮助176人,需要小额借(贷)款帮助的107人,需要住房帮助的33人,收入太低需要帮助的156人。

被调查职工再就业需要技能培训的55人,需要职业介绍95人,需要资金帮助107人,需要企业安排73人,需要落实就业政策的56人,等机会再说的19人。

被调查职工医疗需要参加医保的112人,需要报销拖欠的医疗费79人,需要优惠就诊的83人,需要出台困难职工医疗政策97人,需要帮助解决大病医疗105人。

通过调查显示,因家庭成员患大病致贫的职工占困难职工总数的比例相当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说明患大病是造成职工贫困的主要原因,“看病难”也是困难职工不可逾越的生活坎,因此解决“看病难”问题、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是体现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二、下岗困难职工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收入低或没有收入,再加上患大病、子女上学等,下岗职工的生活非常困难,有的困难到在菜市场捡剩菜叶、在大街上拾垃圾的地步,状况惨不忍睹。从调查中显示,下岗困难职工存在六难现象,困扰着他们的生产生活。

1就医难。职工的收入本来就不高,一旦患上重病,难以承受高额的医疗费,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如市腾龙泵业公司职工许国富7年前患双侧股骨头坏死,丧失劳动能力,因治病负债累累,现在每月还需要100多元的医疗费,爱人董学敏早已下岗在家。为了生活,夫妻二人在厂区内开个小烟酒摊,勉强度日。龙源航运公司的马明军、鞋业集团的肖万德、朱秀梅、糖酒公司的王保良等困难职工患上重病后,因费用高放弃治疗而死亡。

2、子女上学难。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教育费用对于职工家庭尤其是人均收入不足130元的困难职工家庭来说,确实难以承担。一名大学生一年的费用需要上万元,按他们的话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如燃料公司职工谢艳春患脑梗塞,丧失劳动能力,爱人也离她而去,收入来源中断。因无钱交纳学费,其女儿整日在社会上游荡。

3、就业难。下岗职工由于受年龄、技能、素质等方面的限制,实现再就业非常难,尤其是“4050”人员,更是难上加难。如年近50岁的高玉生和白莲香同为日杂公司下岗职工,在求职过程中,屡次遭到用工单位的拒绝,如今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与两个儿子挤在一间单身宿舍内,生活十分窘迫。

4、生活难。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缺乏活力,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生产经营困难,停产半停产增多,下岗职工数量逐年上升。由于收入来源中断,他们的生活非常困难。如红日集团职工李占云夫妻两人下岗多年,女儿温彬前年考上大学,使本来就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现在全家仅靠其丈夫在外打零工度日。

5、住房难。下岗职工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更不用说买房子了。冶金厂下岗职工吕毛常年在河堤边上的一间瓦房里居住;食品实业公司下岗职工王桂臣一家三口人在沙河上的一条船上居住,因清理河道无奈租住亲戚的一间房子;

6、诉讼难。下岗职工的微薄收入是承担不了高昂的诉讼成本的,现在我国实行的是一裁两审制,律师费、仲裁费、诉讼费、执行费等费用加起来非常可观,一但摊上官司,也只能是望而却步。如原第三针织厂的郭勇强被分流到我市某企业后,发生了劳动争议,协调无果。因无钱打官司,只能忍气吞声,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受到维护。

三、造成看病难的原因

1、因企业停产半停产所致。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国企改革不断深化,部分企业因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而惨遭淘汰,导致职工收入大幅度减少或下岗,生活陷入困境,导致看病难。

2、因下岗失业所致。

部分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为了求生存、谋发展,不得不走出了“减员增效”的路子,职工也不得不接受了下岗的命运,这就意味着他们的生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收入来源中断,导致看病难。

3、因子女上学所致。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教育费用对于职工家庭尤其是人均收入不足130元的困难职工家庭来说,确实难以承担。一名大学生一年的费用需要上万元,对于他们本身来说绝对是负担不起的。但是为了子女的未来,东拼西凑借来了学费,家里也就一贫如洗,导致看病难。

4、因单亲收入低所致。

在单亲家庭中,一个人收入有限,不但要承担子女的抚养费,还要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生活上更是雪上加霜,导致看病难。

5、医疗费用昂贵所致。

据《北京晚报》4月20日登载,一位普通的城市居民患病后如果住一次医院,平均的花费需要他一年的收入都不够。据统计,最近8年来,门诊就医费用增加了1.3倍,住院费用增长了1.5倍,平均每年门诊费用增长13%,住院费用增长11%,都超过了居民收入增长幅度。目前城市居民平均住院费用是7600元,而现在城市居民的年平均收入是6500元。农村平均住院费用是2400元,刚好像党与农村人口平均纯收入。众所周知,现在医院的医疗费用十分昂贵,不用说下岗职工,就是有稳定收入的职工也难以承受。患伤风感冒之类,到医院也需要数百元治疗费,如果是大病、重病,其治疗费用对于下岗职工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可望而不可及。

6、企业未参加医疗保险所致。

《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和职工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金。但是据劳动部门专业人士称,目前市直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至今未参加医疗保险,如汇通公司、卷烟厂、3515工厂这些大企业也未参保;部分参保企业常年拖欠医疗保险金,仅市直就达近300万元;还有一部分企业参加了医疗保险,但是参加的不彻底,只是给一部分企业骨干、行管人员办理了医疗保险,而一般职工则没有办理医疗保险,这种情况在非公有制企业相当突出,这也是直接导致职工不能依法享受医疗保险,无能力去医院看病的重要原因。

7、不按政策执行所致。

政策规定改制企业和破产企业要为退休职工剥离10年的医疗保险金。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一些企业规避法规政策,没有按规定执行,严重侵犯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导致退休职工看病难。

8、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所致。

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障覆盖面较窄,社会化水平低。有许多企业都是单位缴纳医疗统筹金后,政府才给所在单位的职工分情况、按比例报销医疗费。这种单位特色的社会保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它不但混淆了政府、社区、单位之间的职能界限,而且苦乐不均,减弱了社会保障分散风险的能力,无法保障最需要保障的困难职工的生活。

四、工会所做工作

市总工会为解决下岗困难职工看病难问题,建立了就医救助机制,加大医疗扶贫力度。

1、与有关单位协调成立“特困职工就医优惠医院”。2000年市总工会在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和中医院设立了“特困职工就医优惠医院”,下岗困难职工凭市总发放的《特困职工证》看病可以享受九项费用的减免。2004年,又发展市医专附属医院为市直第五家优惠医院。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特困职工就医优惠医院”12家,为下岗困难职工实行医疗救助6188人次,减免医疗费131.7万元。其中郾城区救助1323名困难职工,减免费用26.4万元;舞阳县救助1098人,减免费用25.8万元;临颍县救助630人,减免费用13.4万元;源汇区救助580人次,减免医疗费11万元;市直救助2557人次,减免费用54.9万元。

2、开展义诊活动。我们每年举行一次义诊活动,对下岗困难职工实施医疗帮扶,已形成制度。仅在2004年开展的“健康春风”义诊活动中,为511名困难职工进行了免费身体检查,义诊金额达11万多元。

3、发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作用。一是为了加强对下岗困难职工的日常医疗救助,市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专门设立了健康咨询窗口,聘请高水平的退休医生常年坐诊,免费进行身体检查。至目前,以对下岗困难职工实行医疗救助1386人次,免医疗费近2万元。二是制定出台了《救助困难职工实施细则》,对于患大病且费用超过一定标准的困难职工,给与相应的现金补贴。目前,已有125人得到救助,金额9.27万元。

4、督促优惠政策落实。在全市开展的帮扶困难职工活动中,市卫生局认真落实漯发(2002)114号文件精神,出台了《关于对困难职工实行医疗卫生保障帮扶的通知》,明确规定困难职工在市直各医院就诊凭《低保证》,《特困职工证》免收挂号费、注射费、救护车接诊费;减收检查费、床位费、医疗处置费和中西药费的5%-15%。为了把《通知》精神落到实处,一是把卫生、劳动等部门的优惠政策装订成册,印刷3000套,广泛发放到各级工会、医院和困难职工手中,让他们了解到各有关部门的帮扶政策,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爱.二是设立热线电话。我们面向社会公布了热线电话“12351”,接受困难职工的政策咨询、投诉和求助,及时协调处理落实医疗优惠政策的有关事宜。三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政策执行单位联系会议,互相通报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制定下步工作计划,使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四是加强调查研究。2004年12月,我们开展了关于帮扶优惠政策落实情况的调研,把包括医疗救助在内的优惠政策在落实过程中的效果、存在问题、以及建议形成书面材料,向有关部门进行反馈,敦促其加以健全完善。

5、健全完善医疗救助机制。为了进一步解决下岗困难职工看病难问题,今年我们将从两个方面健全完善医疗救助机制,一是加强城镇职工医疗互助补充保险的探索和研究,并采取建立试点、以点带面的方法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使职工受益。目前我市3515工厂、邮政局等单位工会已经开展了此项工作,对于解决职工看病难问题上,效果十分明显。二是协调有关部门成立“特困职工购药优惠单位”,使下岗困难职工购药时享受一定的优惠。

五、建议

1、切实把医疗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一是加大政策落实的督查力度,建议由政府牵头,医疗主管部门会同有关单位组成联合督查组,定期不定期地对医疗优惠政策进行督促检查。二是设立投诉热线电话,方便职工对违反政策规定的行为进行举报。三是加强对政策执行部门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政策执行水平,为困难职工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2、健全弱势群体医疗保障体系。患重病是造成职工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健全医疗保障体系、解决职工“看病难”问题迫在眉睫。一是建议政府对困难企业采取一定优惠政策,如财政补贴等,使企业有能力为职工办理医疗社会保险,享受医保待遇。二是有关部门可采取每年一次性补助的方式,对患有慢性疾病且花费超过一定程度的家庭进行补助。

双减政策带来的困难与建议篇6

一、高度重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劳动关系的影响

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企业特别是以出口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部分企业停产关闭,劳动关系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企业用工需求减少,规模裁员和职工待岗歇业现象逐步增多,欠薪、断保甚至欠薪逃匿问题不断发生,劳动关系的不稳定性增加,劳动争议和举报投诉案件数量上升,发展和谐劳动关系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各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要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劳动关系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决策部署,将工作重点放到稳定劳动关系上来,深入研究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准确判断和掌握劳动关系中的突出矛盾,通过加强三方协商对话和共同行动,在保企业、保就业、保稳定中充分发挥三方机制的独特作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认真研究困难条件下企业劳动关系的新特点,增强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注意政策措施的配套衔接,形成政策合力和工作合力,增强政策的有效性,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要深入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建立健全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长效机制。

二、积极支持和鼓励劳动关系双方共同稳定就业局势

各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要把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定就业局势作为当前头等大事来抓,将促进企业发展和保障职工权益有机结合起来,支持、鼓励和引导劳动关系双方相互合作,共渡难关。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认真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和有关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的政策措施,加强就业服务工作,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帮助和鼓励困难企业尽量稳定用工岗位。各级企业联合会要会同有关企业组织,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切实承担社会责任,通过加强管理、技术创新主动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根据实际采取在岗培训、轮岗轮休、协商薪酬等措施,尽最大努力不裁员或少裁员,特别是引导国有大中型企业带头不裁员,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做出努力。各级工会组织要积极引导和鼓励职工关心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坚持依法推进、互利共赢、共同协商、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力开展工会、职工与企业的“共同约定行动”,引导职工理解并支持企业采取弹性工时、在岗培训、协商薪酬等措施,动员广大职工为企业发展献计出力,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与企业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共谋发展。各级三方要推动落实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搞好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培训,提升职工的技能素质,为企业走出困境和实现新发展储备技能人才。

三、推动企业加快建立集体协商机制

各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要把集体协商作为职工与企业凝聚合力、共担风险、共渡难关、共谋发展的制度保障,大力实施集体合同制度“彩虹计划”,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进一步推动扩大集体合同制度覆盖面,增强集体协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积极支持劳动关系双方开展集体协商要约行动,指导生产经营正常的企业通过集体协商合理确定职工工资水平和增长幅度,让职工共享发展成果。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可通过与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职工进行集体协商,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弹性工资、组织培训等措施,共同应对当前经济困难,稳定就业岗位和劳动关系。

四、加强对困难企业经济性裁员的指导和管理

各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要加强对企业裁员事前指导、事中监督和事后服务工作,规范企业裁员行为,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指导、督促因生产经营困难需要裁员的企业依法制定裁员方案,履行法定程序,并及时向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报告。加强对企业裁员规模的调控,避免将职工集中推向社会。指导企业妥善处理被裁减员工的劳动关系,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清偿拖欠职工工资等债务,避免引发劳动纠纷。对确实无力一次性支付经济补偿的困难企业,可引导企业与工会或职工协商,分期或以其他形式支付经济补偿。做好被裁减员工的社会保险接续和再就业服务工作,通过加强技能培训,落实再就业和自主创业优惠政策等措施,为职工实现再就业创造条件。

五、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企业工资拖欠问题

各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要共同推进建立工资支付保障机制,指导、督促企业依法支付职工工资。进一步建立工资保证金制度,将工资保证金制度的实施范围由建设领域逐步扩大到其他领域。加强对企业工资支付的监控,发现欠薪苗头及时向企业发出预警,对发现的拖欠工资行为依法进行处理。基层工会要充分发挥密切联系职工群众的优势,及时掌握工资发放情况,发现拖欠工资问题及时要求企业纠正。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欠薪报告制度,企业确因经营困难等原因须延期支付工资的,要征得本企业工会或职工代表同意,并向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报告。要依法及时处理因拖欠工资引发的劳动争议,按照“快立、快调、快审、快结”的原则,及时受理,及时调解或裁决,及时申请人民法院优先执行。

双减政策带来的困难与建议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后金融危机时代;劳动关系管理。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迅速蔓延,给我国实体经济带来了严重冲击,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增长势头放缓。2009年下半年以来,这场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危机趋向拐头,以中国为首,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率先复苏。我国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得到遏制,企业订单逐步回升,生产呈上升趋势,招工数量增加,经济出现回暖迹象。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开始出现复苏性增长的时代已经来临,即正在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对劳动关系的新特征。

2009年下半年,金融危机趋向拐头,经济回暖,降低了劳资矛盾集中爆发的风险。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劳动关系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问题仍然突出。据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2009年,全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共立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68.44万件,同比下降1.31%,涉及劳动者人数101.69万人,同比下降16.26%,其中集体劳动争议案件1.38万件,涉及劳动者人数29.96万人。因此,深入研究后金融危机时期劳动关系的新情况、新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劳动关系管理的策略,已是现实所需。

(一)劳资双方利益诉求的变化。

劳资双方既是利益共同体,也是利益对立面。金融危机使中国各类企业均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经营困难,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外向型企业订单大幅减少,资金紧张,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市场需求萎缩。企业生产开工不足或停产关闭,导致裁员或变相裁员,部分企业减薪或变相减薪,拖欠工资情况加重,欠薪逃逸事件时有发生。在企业生产逐步走上正轨之后,劳资双方的利益博弈更加剧烈。企业要争取利益最大化,一方面弥补金融危机期间的经济亏空和损失,一方面储存资金,壮大力量,为应对类似金融危机这样巨大的经济环境变化做好准备;裁员、减薪与工作压力给职工造成的不同程度的恐惧,危机过后,职工“涨工资”的呼声此起彼伏,他们想挣取更高的工资收入,“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因此,金融危机虽然转暖,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关系却有更加紧张的趋势。

(二)金融危机成为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遮羞布”。

后金融危机时代,生产逐渐回暖,一些企业生产订单明显增多,招工数量也随之增加。很多企业呈现“生产忙、加班忙、招工更忙”的繁忙景象。但在企业生产逐渐恢复正常的同时,劳动关系中却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订单上涨,对工人的需求自然水涨船高,但不少企业却招不到足够的工人,企业生产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超时加班现象严重,职工合法权益遭到侵害。二是职工超时加班却无法得到相应的劳动报酬,企业借口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营依然困难,扯起“共度时艰”的旗帜,少发或者欠发加班工资。

(三)劳动用工形式的多样化。

企业联合会调查显示,受金融危机影响,销售收入下降,不少企业用工成本比重增加,有的企业人事费用率达25%以上。因此,绝大多数企业用工需求减少,用工谨慎。在此背景下,许多企业想方设法通过控制或减少正式用工,替代使用劳务工来减轻人工成本压力。对于用工单位来说,劳务派遣价值更多地体现在规避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试用型派遣,劳务派遣人员的薪酬、社会保障和参加工会情况都不尽如人意,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科所调研证实,全国各地超“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使用派遣工现象大量存在。根据全国总工会的估计,全国约有劳务派遣工2700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估计也在1500万左右。

(四)政府相关政策的后续影响。

劳动保障部门出台的“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等危机期间为企业减负的短期政策可能会给经济复苏后劳动关系的协调留下隐患。“五缓”是指对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在一定条件下允许缓缴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项社会保险费;“四减”是指阶段性降低除养老保险外的四项社会保险费费率;“三补”是指使用失业保险基金为困难企业稳定岗位支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以及使用就业专项资金对困难企业开展职工在岗培训给予补贴;“两协商”是指困难企业不得不进行经济性裁员时,对确实无力一次性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在企业与工会或职工双方依法平等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可签订分期支付或以其他方式支付经济补偿的协议。这些政策在危机时期可能会起到维持企业生存发展的作用,但也可能引发通胀、社会保障支付能力下降等问题,为劳动纠纷日后的集中爆发埋下隐患。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思路。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协调好企业劳动关系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做好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灾后”

重建工作,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立足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新阶段,适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新要求,围绕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总体目标,在深化和谐劳动关系创建,促进实现体面劳动上取得新进展。

(一)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开展工资集体协商。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影响企业劳动关系不稳定的关键因素还是劳资利益不均衡。因此,就合理确定职工工资水平和增长幅度开展集体协商,逐步扭转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下降问题,是我们争取分配领域公平、职工队伍稳定和劳动关系和谐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但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尤为艰难。一是政府为了舒缓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压力,没有像往年那样按期出台企业工资指导线,工会和劳方失去了政府这座“靠山”;二是协商谈判的方式、方法不对称,这是由劳资双方的利益地位所决定的;三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资方以自己“亏损”为由压低工资,但是企业丰年补欠究竟能补到什么程度,工会很难掌握第一手材料。面对以上诸多问题,需要工会找准企业发展需求和职工权益保障的结合点,以这个结合点为切入点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开展。

我们可以探索和推进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把工会在企业中的弱势状态,调整和发挥为区域中的优势状态,以保障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增率的同步。

(二)稳步推进集体合同制度,依法规范企业用工。

劳动合同法根据现阶段我国劳动关系的实际情况,针对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劳动合同短期化、劳动用工不规范等问题,为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的权利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并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劳动合同法实施一年多来,应该说总体情况是好的。进一步扩大劳动合同制度覆盖范围,组织开展“小企业劳动合同制度覆盖行动”。继续开展“春暖行动”,对农民工集中的中小企业通过推行简易劳动合同文本等方式,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研究规范家庭服务业用工,将家庭用工中大量口头协议转化为简易的契约管理。研究制定劳务派遣规定,进一步规范企业的劳务派遣用工行为,促进劳务派遣在发展中,以规范促发展。

(三)加强劳动标准管理工作,努力实现体面工作。

改善劳动条件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方面。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主要是要引导企业自觉落实国家劳动标准,增加劳动投入,不断改善劳动条件,把维护职工权益与服务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快完善劳动标准体系,对改善劳动条件急需、目前仍然缺失的劳动标准加快制订,对需要完善的标准抓紧进行修订。目前政府已经以20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重点,指导符合条件的企业结合订单增减、急缓变化实行特殊工时制度,灵活调整工作和休息时间。探索研究家庭劳务协议和特殊工时、劳动报酬及休息等劳动标准。落实国家有关职工休息休假的规定,使广大职工实现体面劳动。

(四)完善劳动危机管理措施,有效处理劳动争议。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企业劳动关系策略,应该以劳动争议的预防为中心,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预防劳资冲突。这一机制包括劳资关系预警机制、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劳资冲突应对解决机制等一整套内部劳动危机管理措施,并努力实现对劳动争议的事后处理转向事前预防。各方应建立健全劳动关系调处应急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加强信息沟通和协调处置工作,实现劳动关系重大问题的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掌握协调劳动关系的主动权。对社会影响较大的突发性劳动关系问题,协调劳动关系三方要统一研究应对措施,及时妥善化解矛盾。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内部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的调解机制,建立企业调解、乡镇街道调解和人民调解等构成的劳动争议调解网络,运用我国传统的、国际上称之为“东方经验”的柔性化调解方式,及时将小额、简单的劳动争议解决在基层,切实把劳资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维护劳动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加强仲裁实体化基本建设,提高劳动争议处理效能,建立快速处置集体劳动争议案件工作机制。

(五)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提高执法管理水平。

部分企业遭遇危机后,未经劳资双方协商即选择降薪、换岗和调动工作地点等“软裁员”手段,迫使员工主动辞职;有些企业采取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来规避使用劳动合同工,甚至通过异地派遣、异地参保达到少缴社会保险费、逃避劳动监察的目的;而一些想要离职的员工也采用消极怠工、破坏生产工具等行为设法让企业提出解除劳动合同获得经济补偿金。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要依法调整企业劳动关系,妥善处理企业发展与保障职工权益的关系,把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服务企业结合起来。将扶持和服务寓于执法之中,继续指导企业依法用工,引导职工依法合理表达诉求。要严厉查处使用童工、非法职介、欠薪逃匿等损害劳动者权益的重大违法案件。各级劳动执法部门和人员要通过贯彻执行法律,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推进劳动保障监察责任网格化和监察信息网络化,推动监察执法从以城镇为主向统筹城乡转变、由被动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

参考文献:

[1]杨志明。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展和谐劳动关系[J].求是,2010(4)。

[2]林晓洁。分析新特点,探索新途径,努力推动劳动关系工作取得新发展[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0-05-12(a1)。

[3]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施杨,张国平。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再思考[J].改革与战略,2010(1)。

[5]唐鑛。金融危机形势下的战略性劳动关系管理[n].光明日报,2009-12-12(a7)。

双减政策带来的困难与建议篇8

一、我县“十一五”期间拥军优抚安置工作基本情况。

(一)自然环境情况。

*县地处滇东北乌蒙山脉金沙江下游,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全县国土面积2789平方公里,海拔从340米到3199米,气候条件差,立体气候特点明显,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全县辖溪洛渡、团结、桧溪、细沙、青胜、黄华、务基、水竹、马楠、莲峰、茂林、大兴、伍寨、墨翰、码口15个乡(镇),其中马楠、伍寨分别为苗族彝族乡、彝族苗族乡。全县共有133个村委会和4个社区,274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1392万人。

(二)拥军优抚安置工作情况。

我县重点优抚对象遍布全县十五个乡(镇),历年来共接收复员退伍转业军人7078人,其中:重点优抚对象822人(在乡老复员军人共417人,残疾军人、伤残人民警察、伤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伤残民兵共202人,“三属”43户60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143人);军队离退休干部4人,无军籍干部2人;1954年11月1日以后入伍并参加战斗退役人员3000余人;其余退伍军人3250人。占全县总人口2%。驻有县人武部、消防大队、武警中队三个军(警)单位,驻溪洛渡电站建设两支部队即水电武警部队和交通武警部队。全县人民和驻永部队官兵,素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及驻永部队和全县各族群众坚持以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双拥优抚安置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以“增强军队凝聚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部队战斗力”为双拥工作主题,紧紧围绕“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始终坚持“打牢基础、规范工作、保持经常”的工作思路,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双拥工作新格局,巩固和发展新型的军政军民关系,推动了我县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我县“十一五”期间拥军优抚安置工作取得的成绩。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

历届各级党委、政府和驻永部队对双拥工作十分重视,坚持把双拥工作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部队建设的总体规划,把双拥工作作为一项利及长远,事关全局的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任期管理目标和政绩考核内容,并在调整党政领导班子时,同时调整、充实双拥领导班子,坚持开展党委、政府议军、走访慰问、现场办公、过“军事日”等活动。军地各相关部门把双拥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做到组织有领导,行动有计划,活动有内容,结果有检查,形成了党政军各级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主管部门全力抓,社会各界共同抓的齐抓共管局面,使全县双拥工作形成了县委、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军地互动互联的运行机制,形成了一个上下一条线、纵横连成片的良好运行机制,确保了我县双拥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二)国防教育广泛深入。

我县全民国防教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十七大精神的引领下,不断加大力度,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在全县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光荣传统教育为核心,以“拥军优属、拥政爱民”为主题的国防意识教育,以“爱我中华,建设*”为宣传口号。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和双拥意识作为双拥工作的基础工程来抓。宣传国防教育,注重抓好三结合,即:经常性教育与阶段性教育相结合;政策法规宣传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大众化教育与先进典型宣传相结合突出,以阶段性集中教育为重点,同时以先进典型激励教育为要点,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墙报、黑板报、标语等各种媒体广泛宣传的同时,注重春节、建军节、元旦等重大节日组织阶段性集中教育,形成宣传高潮,国防观念宣传教育始终贯穿于双拥工作的全过程。“十一五”期间,组织大型宣讲活动15次,办墙报、黑板报100多期,兴办国防知识竞赛4次,张贴标语100余幅,全县直接参与国防和双拥教育达30万人次。通过宣传教育,使人民群众认识到“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懂得“国无防不立,民无军不安”和“富国必强兵”的道理,从而,增强了以爱国主义思想为基础的民族精神,焕发了军民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而自强不息,奋力进取的精神。

(三)积极动员适龄青年踊跃参军,支援国防建设。

“十一五”期间,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严格执行国家征兵政策,以对国防建设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切实把好体检、政审、定兵三大关,认真抓好征兵工作,先后征集入伍新兵共161名,为部队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合格兵员,连续20余年被省、市政府评为征兵工作先进县。

(四)优抚政策按标准落实。

我县历年来对提高优抚对象的优待抚恤标准极为重视,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牢固树立“改革不忘国防,富裕不忘拥军”的观念。一是认真落实抚恤优待政策的有关规定,在“十一五”期间,全县共发放各种优抚对象定期定量补助金1146.0013万元,其中:伤残军人202人抚恤金409.38324万元;复员退伍军人417人201.211万元;三属43户60人79.8082万元;带病回乡退伍军人143人35.5989万元;1954年11月1日以后入伍并参战退役人员生活补助3000人420万元。二是义务兵家属优待金统筹办法已由2002年前由全县收取乡统筹金支付改为税费改革之后的2003年起实行由县级财政转移支付,义务兵家属优待标准由2001年按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7%兑现提高到了“十一五”期间按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兑现,并由2001年户均150元提高到2006年户均1000元。

(五)切实解决重点优抚对象生活、住房、医疗的“三难”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县把解决重点优抚对象“三难”问题作为拥军优属工作的重点,县委、政府对重点优抚对象“三难”问题高度重视,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共拨出100余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解决残疾军人的医疗费用和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住房等问题,确保优抚对象的实际困难得到切实解决;此外,全县有7名一至四级在“两山”战斗光荣负伤的三级以上残疾军人,退伍返乡后政府采取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给予安置。其中,在县城购买商品房进行集中安置5人,在残疾军人所在乡镇由政府建房分散安置2人。随着残疾军人年龄增加,原有住房面积偏小,且上下楼和出门就医很不方便,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对此,县委、政府十分重视,现决定为其在校园片区二期工程小区购买商品房,目前,相关购项正在办理中。通过解决“三难”,使全县优抚对象的生活、住房、医疗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

(六)积极为改制企业残疾军人排忧解难办实事。

我县有46名改制企业残疾军人和1名抗震救灾伤残人员,共47人伤残军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改制企业残疾军人生活、就医及养老保障等问题,每年除按全额标准解决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和临时性生活补贴。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先后出台了县人民政府2004年11月18日政府常务会议纪要(〔2004〕66期)和中共*县委2008年4月17日常委扩大会议纪要(永发〔2008〕16号)对改制企业残疾军人生活、就医、养老保险等问题的决定,从2008年4月起,生活费按上年度单位从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企业职工社会年平均工资)计算,并按残疾等级计发,即五级按60%,六级按56%,七级按52%,八级按48%计算。到目前为止,全县共发放残疾军人生活补助费40.945万元;对未达到退休年限的改制企业残疾军人,所在单位无力缴纳养老保险金的,自2005年1月起由县财政负责为其缴纳。47名残疾军人的养老保险金,由财政局按年一次性拨款,由民政局一次纳,到目前为止,全县共交纳养老保险金63.99232万元;改制企业残疾军人医药费按照《军人抚恤优待条例》规定,由县财政予以报销,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报销残疾军人医疗费146.4万元。

(七)坚持拥军优属活动社会化、经常化。

每逢元旦、春节、建军节等重大节日,县委、县政府都要行文对节日期间的拥军优属活动进行安排,并拨出专门经费,县四大班子领导组成慰问团,各乡(镇)成立拥军优属慰问小组采取召开军(警)民座谈会、双拥联谊会、上门走访等形式,对驻永部队和重点优抚对象进行走访慰问。“十一五”期间,慰问驻永部队(县人武部、县武警中队、县消防大队)和驻溪洛渡电站建设两支部队即水电武警部队和交通武警部队等,共拨款80余万元,慰问各类优抚对象2400余人次90余万元、实物折款11.2万元,慰问军烈属春联520余人次520付次、年画9400余幅次。

(八)做好退伍军人安置工作。

*县从2003年起对城镇退役士兵实行考试考核择优安置与自谋职业货币安置相结合的安置改革政策,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通过“双考”择优安置,切实落实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优惠政策,圆满地完成了每年度的安置任务,顺利地推进了退伍安置改革。在“十一五“期间,我县共接收冬季退役士兵、残疾军人和转业士官138人。其中:退役士兵126人(农村104人、城镇19人、城镇残疾军人3人);农村复员士官9人(十级残疾军人1人);转业士官3人。对农村籍114人已作回原籍妥善安置;其余24名城镇退役士兵、残疾军人和转业士官中,通过“双考”择优安置13人,货币安置(自谋职业)11人。“十一五”期间,共发放自谋职业补助金35.3072万元(其中自谋职业补偿金34.4446万元和待安置期间生活补助费8626元)。

(九)动真情为驻永部队办实事、解难题。

*县是部级贫困县,尽管财政困难,但对于驻永部队在战备、训练、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县委、政府始终尽其所能千方百计帮助解决。在“十一五”期间,县委、政府先后拨款70余万元为县消防大队、武警中队购置设备、修建营房、改善生活环境等;筹集20余万元资金帮助县人武部启动修建新建办公楼,并为人武部配置微机2台,尽力为部队营造良好工作、生活环境;解决驻永部队粮油水电燃料等补助资金16余万元,“十一五”期间,为驻永部队营建、设备等项目建设共投入资金100余万元。

(十)驻永部队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拥政爱民工作。

“十一五”期间,驻永部队积极为建设*作出贡献,在实际工作中,累计出动兵力4590余人(次),车辆1200余台(次),参与抢险救灾130余场(次),救助和转移群众2543余人(次),抢救国家和人民财产83多万元;配合公安机关开展严打整治30余次;派出消防安全检查500余人(次);向灾区捐款2.3万元、衣物和棉被1650件(套);帮助学生军训派出兵力100余人(次)、军训学生1万余人(次);利用休息日和节假日帮助幸福院为五保老人打扫卫生、洗衣、理发等献爱心活动。

三、“十一五”期间拥军优抚安置工作思路。

(一)建立双拥工作齐抓共管机制。

坚持将双拥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部队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纳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各级领导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为双拥工作广泛、深入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二)建立双拥工作宣传教育机制。

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和双拥传统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以各级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为教育重点,注重经常性教育和随机性教育的结合,加强双拥环境和教育基地建设,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广大军民居安思危。

(三)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活动。

制定和完善双拥工作各项政策和制度,激发广大军民的创建积极性,促使每个部门和个人都以争创双拥模范城(县)为己任,克服困难,励精图治,凝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合力,进一步推动双拥模范城(县)创建活动深入、持续、健康发展。

(四)深入开展“爱心献功臣行动”。

一是围绕解决优抚对象生活难问题,建立和完善优抚经费自然增长机制,逐步提高优抚对象优待抚恤标准,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益。二是围绕解决优抚对象医疗难问题,结合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启动和实施,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优抚对象看病就医的后顾之忧。三是围绕解决优抚对象住房难问题,采取财政投入一部分、扶助对象自筹一部分、社会捐赠和乡村帮工帮料一部分的办法,分期分批解决优抚对象住房难问题,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

(五)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工作。

积极探索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新路子,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满足国防和军队建设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退役士兵安置新体制,更好地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服务、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

四、“十一五”期间拥军优抚安置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强化领导,深化宣传,至力全社会重视拥军优抚安置工作的格局。一是拥军优抚安置政策宣传不够,少数基层组织不重视优抚安置工作,对优抚安置政策的宣传缺乏长效机制和可操作性,致使社会拥军优属氛围不浓,农村士兵家庭的激励扶助不明显,影响了优抚安置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适龄青年应征入伍的积极性。建议县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曾强优抚对象和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全县各相关部门要把优抚安置和拥军优属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研究措施,加大优抚安置和拥军优属工作的宣传力度,将优抚安置政策宣传到村村寨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努力营造人人为优抚对象尽责,家家为优抚对象献爱心和全社会关心关爱优抚对象的浓厚的拥军优属良好氛围,下功夫研究完善农村入伍士兵的激励扶助政策机制,多管齐下提高适龄青年应征入伍的积极性。二是少数乡(镇)基层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对优抚安置这项特殊的社会保障认识不到位,宣传不到位,政策不熟悉,工作不认真负责,致使少数优抚对象不满意,时有发生。建议坚持对全县乡(镇)分管领导、民政所长、优抚工作人员进行优抚安置工作重要性、优抚安置政策的集中培训,加大优待抚恤政策宣传力度,增强其敬业精神和责任感,提高其工作能力和水平,形成上下良性互动的优抚工作格局,使各项优抚优惠政策深入宣传到乡、村、社,确保国家优抚安置政策更好地在我县得到贯彻执行。

(二)加大投入,建立机制。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和优抚保障对象的实际情况,应把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残疾军人、在乡复员军人、部分参战退役人员和下岗的困难优抚对象作为保障的重点,制定保障措施和办法,建立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增加优抚保障经费,建立多层次的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保障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二是从我县目前的具体状况来看,完全靠政府投资,是不可能的。需要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资机制。制定必要的政策规定,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采取社会捐赠、单位出资、经费结余转入等多种形式,多方筹措资金,弥补优抚保障资金的短缺问题,实现优抚保障资金多样化,社会化。

(三)制定优惠政策,把拥军优抚安置工作引向深入。一是从优惠保障对象上看,过去所保障的五类对象中革命烈士家属、伤残军人、复员退伍军人大部分都已步入老龄化,进入了特殊的困难时期。特别是过去安排到企业的老军人,有许多人都已下岗或失去生活来源,他们的生活保障已无承担主体。特别是残疾军人,因退伍时年龄较大,结婚较晚,致使家庭人口素质较低、缺乏劳动力,他们的生活与其他群众相比困难程度更大。建议制定相关的地方优惠政策,切实解决优抚对象的实际困难;二是从优惠政策看。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过去可以由政府执行或协调执行的一些优抚政策,有的难以落实。比如伤残军人乘车减免问题,在国营客运单位还可执行,而私营的却难以落实。建议制定相关措施,提高优抚对象的保障水平;三是从优惠保障机制看。在“国家、社会、群众”三结合的保障体制中,群众和社会的承担功能已经弱化,组织起来困难重重,而国家的承担能力又十分有限,“国家、社会、群众”三者的责任还不十分明确。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强领导,尽力发挥社会其他组织的作用,动员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优抚优惠保障工作,为优抚对象提供服务,帮助优抚对象解决实际困难,形成社会化服务,实现优抚保障社会化;四是从优惠保障经费看。过去的群众优待经费承担的主体是农民群众,但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过去的筹资渠道已失去。由于财力的限制,国家和地方所承担的优待抚恤经费,帮助解决优抚对象特殊困难的机动经费太少。因此,很难解决优抚对象的特殊困难。建议县政府及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研究措施,加大投入,重点解决优抚对象的生活难、住房难、治病难等问题,同时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扩大优抚对象覆盖范围,让他们充分享受到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成果。

(四)对两个遗留问题的探讨。

一是对农村和城镇退役士兵采取“二元化”安置政策不合理。农村兵与城镇兵一样,他们当兵尽义务也是同样的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贡献,而且现在的农村义务兵大都是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出生的,在农村也没有分得土地,退伍后却没有享受到与城镇兵同等的安置政策待遇。

建议:修改《兵役法》等法律法规,打破农村和城镇“二元化”安置结构,实行农村和城镇一体化优待安置。在安置方式上,建议重点对三级士官、革命残疾军人作为政府安置外,取消对城镇退役士兵(含士官)的安置,即实行农村和城镇退役士兵由部队发给一次性退役金后回地方自谋职业,不再由地方政府统一安排城镇退役士兵的工作并发给自谋职业一次性补助金和待安置期间生活补助费。

二是对1954年11月1日以后至六十年代入伍未参加战斗退伍军人待遇未得到落实。国家政策已规定对1954年10月31日以前入伍的在乡老复员军人给予了定期定量补助,对1954年11月1日以后入伍并参加过中缅边境、援越抗美、援老抗美、自卫还击、“老山、者阴山”等14种战争的参战退役人员落实了参战生活补助,而在1954年11月1日以后至六十年代入伍并没有参加战斗这一部分退伍军人的待遇未得到落实,我县有普遍反映,要求国家给予落实他们的政策待遇。

双减政策带来的困难与建议篇9

关键词:金融危机;后金融危机时代;劳动关系管理。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

年,全球金融危机迅速蔓延,给我国实体经济带来了严重冲击,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增长势头放缓。年下半年以来,这场自上世纪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危机趋向拐头,以中国为首,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率先复苏。我国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得到遏制,企业订单逐步回升,生产呈上升趋势,招工数量增加,经济出现回暖迹象。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开始出现复苏性增长的时代已经来临,即正在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对劳动关系的新特征。

年下半年,金融危机趋向拐头,经济回暖,降低了劳资矛盾集中爆发的风险。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劳动关系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问题仍然突出。据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年,全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共立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万件,同比下降.%,涉及劳动者人数.万人,同比下降.%,其中集体劳动争议案件.万件,涉及劳动者人数.万人。因此,深入研究后金融危机时期劳动关系的新情况、新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劳动关系管理的策略,已是现实所需。

(一)劳资双方利益诉求的变化。

劳资双方既是利益共同体,也是利益对立面。金融危机使中国各类企业均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经营困难,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外向型企业订单大幅减少,资金紧张,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市场需求萎缩。企业生产开工不足或停产关闭,导致裁员或变相裁员,部分企业减薪或变相减薪,拖欠工资情况加重,欠薪逃逸事件时有发生。在企业生产逐步走上正轨之后,劳资双方的利益博弈更加剧烈。企业要争取利益最大化,一方面弥补金融危机期间的经济亏空和损失,一方面储存资金,壮大力量,为应对类似金融危机这样巨大的经济环境变化做好准备;裁员、减薪与工作压力给职工造成的不同程度的恐惧,危机过后,职工“涨工资”的呼声此起彼伏,他们想挣取更高的工资收入,“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因此,金融危机虽然转暖,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关系却有更加紧张的趋势。

(二)金融危机成为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遮羞布”。

后金融危机时代,生产逐渐回暖,一些企业生产订单明显增多,招工数量也随之增加。很多企业呈现“生产忙、加班忙、招工更忙”的繁忙景象。但在企业生产逐渐恢复正常的同时,劳动关系中却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订单上涨,对工人的需求自然水涨船高,但不少企业却招不到足够的工人,企业生产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超时加班现象严重,职工合法权益遭到侵害。二是职工超时加班却无法得到相应的劳动报酬,企业借口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营依然困难,扯起“共度时艰”的旗帜,少发或者欠发加班工资。

(三)劳动用工形式的多样化。

企业联合会调查显示,受金融危机影响,销售收入下降,不少企业用工成本比重增加,有的企业人事费用率达%以上。因此,绝大多数企业用工需求减少,用工谨慎。在此背景下,许多企业想方设法通过控制或减少正式用工,替代使用劳务工来减轻人工成本压力。对于用工单位来说,劳务派遣价值更多地体现在规避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试用型派遣,劳务派遣人员的薪酬、社会保障和参加工会情况都不尽如人意,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科所调研证实,全国各地超“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使用派遣工现象大量存在。根据全国总工会的估计,全国约有劳务派遣工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估计也在万左右。

(四)政府相关政策的后续影响。

劳动保障部门出台的“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等危机期间为企业减负的短期政策可能会给经济复苏后劳动关系的协调留下隐患。“五缓”是指对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在一定条件下允许缓缴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项社会保险费;“四减”是指阶段性降低除养老保险外的四项社会保险费费率;“三补”是指使用失业保险基金为困难企业稳定岗位支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以及使用就业专项资金对困难企业开展职工在岗培训给予补贴;“两协商”是指困难企业不得不进行经济性裁员时,对确实无力一次性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在企业与工会或职工双方依法平等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可签订分期支付或以其他方式支付经济

   

补偿的协议。这些政策在危机时期可能会起到维持企业生存发展的作用,但也可能引发通胀、社会保障支付能力下降等问题,为劳动纠纷日后的集中爆发埋下隐患。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思路。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协调好企业劳动关系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做好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灾后”

重建工作,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立足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新阶段,适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新要求,围绕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总体目标,在深化和谐劳动关系创建,促进实现体面劳动上取得新进展。

(一)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开展工资集体协商。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影响企业劳动关系不稳定的关键因素还是劳资利益不均衡。因此,就合理确定职工工资水平和增长幅度开展集体协商,逐步扭转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下降问题,是我们争取分配领域公平、职工队伍稳定和劳动关系和谐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但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尤为艰难。一是政府为了舒缓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压力,没有像往年那样按期出台企业工资指导线,工会和劳方失去了政府这座“靠山”;二是协商谈判的方式、方法不对称,这是由劳资双方的利益地位所决定的;三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资方以自己“亏损”为由压低工资,但是企业丰年补欠究竟能补到什么程度,工会很难掌握第一手材料。面对以上诸多问题,需要工会找准企业发展需求和职工权益保障的结合点,以这个结合点为切入点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开展。

我们可以探索和推进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把工会在企业中的弱势状态,调整和发挥为区域中的优势状态,以保障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增率的同步。

(二)稳步推进集体合同制度,依法规范企业用工。

劳动合同法根据现阶段我国劳动关系的实际情况,针对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劳动合同短期化、劳动用工不规范等问题,为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的权利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并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劳动合同法实施一年多来,应该说总体情况是好的。进一步扩大劳动合同制度覆盖范围,组织开展“小企业劳动合同制度覆盖行动”。继续开展“春暖行动”,对农民工集中的中小企业通过推行简易劳动合同文本等方式,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研究规范家庭服务业用工,将家庭用工中大量口头协议转化为简易的契约管理。研究制定劳务派遣规定,进一步规范企业的劳务派遣用工行为,促进劳务派遣在发展中,以规范促发展。

(三)加强劳动标准管理工作,努力实现体面工作。

改善劳动条件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方面。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主要是要引导企业自觉落实国家劳动标准,增加劳动投入,不断改善劳动条件,把维护职工权益与服务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快完善劳动标准体系,对改善劳动条件急需、目前仍然缺失的劳动标准加快制订,对需要完善的标准抓紧进行修订。目前政府已经以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重点,指导符合条件的企业结合订单增减、急缓变化实行特殊工时制度,灵活调整工作和休息时间。探索研究家庭劳务协议和特殊工时、劳动报酬及休息等劳动标准。落实国家有关职工休息休假的规定,使广大职工实现体面劳动。

(四)完善劳动危机管理措施,有效处理劳动争议。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企业劳动关系策略,应该以劳动争议的预防为中心,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预防劳资冲突。这一机制包括劳资关系预警机制、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劳资冲突应对解决机制等一整套内部劳动危机管理措施,并努力实现对劳动争议的事后处理转向事前预防。各方应建立健全劳动关系调处应急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加强信息沟通和协调处置工作,实现劳动关系重大问题的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掌握协调劳动关系的主动权。对社会影响较大的突发性劳动关系问题,协调劳动关系三方要统一研究应对措施,及时妥善化解矛盾。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内部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的调解机制,建立企业调解、乡镇街道调解和人民调解等构成的劳动争议调解网络,运用我国传统的、国际上称之为“东方经验”的柔性化调解方式,及时将小额、简单的劳动争议解决在基层,切实把劳资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维护劳动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加强仲裁实体化基本建设,提高劳动争议处理效能,建立快速处置集体劳动争议案件工作机制。

(五)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提高执法管理水平。

双减政策带来的困难与建议篇10

(一)创立进度。市第三批农民工创业园共有5个,其中,市1家,区4家。省财政每个创业园给予150万元补贴,共计补贴600万元。目前5个农民工创业园已全部建成,有4家投入使用,现已入住企业9家,带动就业828人。

(二)建园方法、规模及成效

1、市镇农民工创业园,独立建园,占地15亩,厂房面积2430平方米,入住企业3家,带动125人就业;

2、区镇农民工创业园,独立建园,占地80亩,厂房面积3600平方米,入住4家企业,带动177人就业。

3、区镇农民工创业园,独立建园,占地25亩,厂房面积2000平方米,入住企业1家,带动56人就业。

4、区农民工创业园,独立建园,占地37亩,厂房面积5200平方米,拟有2家企业待入住。

5、区镇农民工创业园,独立建园,占地134亩,厂房面积10000平方米,入住企业1家,带动500人就业。

二、扶持政策落施情况

1、创业园标准管理情况。各市区都设立了农民工创业园管理机构,负责园区日常工作,为入园企业提供服务,同时出台了关于创业园区管理措施的相关文件,明确入园企业条件,和入园企业优惠政策等内容,让返镇创业农民工知道政策、了解政策,鼓励他们积极入园创业。创业园管理机构与各入园企业签订了协议,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使企业在创业园纳入正规化管理。统一农民工创业园名称,在入口处设立醒目公告牌,载明园区概况、扶持政策、入园项目等,厂房门口悬挂标牌,载明实体名称、领(创)办人姓名、创办时间、孵化期限、带动就业人数等。

2、创业园政策落施情况。我市各级各部门积极鼓励、帮助农民工入园创业,降低工商登记门槛,树立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的原则,大力推行天山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等制度,为农民工返镇创业开通“绿色通道”,提供立即、高效、便捷的服务。全市统一就业创业扶持政策,除国家法律、法规明令制止和限制的行业或领域外,对凡持有《省就业失业登记证》并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工均可入园创业,创办企业为小型加工、小型制造类等劳动密集型。对入园创业的农民工,3年内免收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等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3年内免缴物管费、卫生费、治安费、环保费等管理性费用,减半缴纳场地费,适当减免水电费。同时,对吸纳我市城镇劳动力及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的企业,我市将给予必然的奖励和岗位补贴,对符合条件的立即给予落施兑现组织起来就业补助、社保补贴及帮忙办理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

三、存在的困难和难题

1、存在的困难与难题。一是创业园创立普遍面临着资金、土地困难。如今天山建一个有三四栋标准厂房的农民工创业园,仅土建费用就要花费二三百万,由于我市财力紧张,省级补助资金太少,导致农民工创业园的规模小,配套创立跟不上,满足不了创业企业的生产需要。二是农民工创业者资金短缺。不少返镇农民工通过外出务工确实积累了一些资金,但他们究竟是打工者,有限的资金距离创办企业、搞活生产经营的需要仍有必然的距离,而当前的金融制度和服务远远不能满足返镇农民工创业的需要,金融机构贷款门槛高,反担保措施让农民工望而却步。

2、需要解决的难题。针对农民工创业园创立和农民工创业遇到的资金困难,建议提供必要的财政金融帮助。一是为镇镇提供按揭贷款,允许镇镇以农民工创业园厂房或其他房产为抵押,贷款创立创业园。二是允许农民以承包田、住房、拖拉机等大型农具为抵押,贷款创业。

四、推广农民工创业园创立和标准管理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