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18:01

生物化学的重要性篇1

有机基础阶段:包括,自然界较简单的有机物——烃类化合物;生物体中重要的代谢中间物——醇、酚、醚、醛、酮、醌;重要的基本生物分子——羧酸及其衍生物;生物体内的高能化合物——含氮、含磷、含硫有机化合物等。以官能团教学为主线,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及反应等;以对生物体影响为纽带,掌握应用,加强基础学习。与药学专业密切相关的有机化合物,生物次生物质——杂环、生物碱,萜类和甾体化合物等。体内有机物质反应的基础,酶、生命必需物质——维生素、生物氧化等。生物体内四大物质。供能者——糖类化合物;储能与供能者——脂类化合物;生命的表达者——蛋白质(氨基酸);生物遗传的决定者——核酸(核苷酸)从结构,性质,功能,代谢意义以及代谢异常与疾病关系。生物代谢调节及器官生化(水,电解质代谢;肝脏生化)从水,盐代谢方面理解、分析药物的作用机理及肝脏在药物代谢中的功能。以上整合加强了知识体系性,注重专业联系,突出实际应用。

实验教学的整合

遵循两个原则:(1)层次要合理;(2)满足岗位要求。①结合药学,拓宽基础实验:如:一般的有机合成实验可改为药物阿斯匹林——乙酰水杨酸的制备。②重组两门课程相关实验,形成综合性实验。如:酮体的结构性质实验与脂类代谢异常疾病的尿酮症实验合二为一:尿中酮体定性测定。既考察了结构性质,又掌握了疾病诊断方法。③结合学生就业方向以及职业技能等考试内容增设探究性、设计性实验,提高创新思维。通过实验把药学中常用的两门课程的知识如:分离、提纯、识别、检测、合成方法与原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在药学工作岗位的实践技能。

整合优化过程注意的事项

两门课程的整合优化不是简单的叠加和重组,而是整合为一门新的课程体系《有机及生物化学》,所以应注意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完整性和实用性。(1)连贯性:通过有机化合物在体外与体内反应基础的对比,将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衔接起来。如有机化学(在体外)——化学催化剂,高温、高压的条件与氧化还原;生物化学(在体内)——酶,温和的条件,生物氧化。虽有差异,但反应原理相同。(2)完整性:通过四大物质代谢过程将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联系成一个整体,以揭示生命的本质规律。(3)实用性:运用有机化学知识解释代谢异常与疾病产生,为用药提供依据。

教学方法的优化

(1)结合临床巧设案例,提高学生兴趣,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会用有机化学解释生物现象的本质。如讲解脂类时,通过案例:长期过量饮酒导致脂肪肝,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乙醇会在肝脏内合成脂肪且堆积。从而总结出乙醇在体内代谢反应的过程,将有机与生化结合起来。(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整合后的课程教学注重实践,并且信息量大,所以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3],如采用超文本结构即按照人的联想思维方式和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实现了知识的横向联系。(3)依托咸阳步长医院(校医院)资源,以就业方向及岗位需求,设计开展多样性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满足就业岗位需求,故以就业方向和岗位把学生分组,遵循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原则。督促学生进行分工合作,设计并完成实验。实验结论以实验报告形式汇报,报告内容以使用的化学结构,反应式,表格,图像等为主,探讨实验所遇的问题及实践意义。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加深知识的理解,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合作中独立完成工作。

建立综合考评体系

整合以后,通过平时作业、达标测试、实验报告、操作技能考核和考试等实行阶段性综合考评,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得到相应提高。

生物化学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金属及其化合物;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观;化学观念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9–0027–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作为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1模块中的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选择以典型的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为代表,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物质的性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普遍感觉教学效果不理想[1],学生也常常感觉元素化合物知识“好学”,但难以记忆。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学生要在化学1模块集中学量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其知识本身具有庞杂、零散的特点;第二,化学1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被编排在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之前,关于物质性质的学习主要是基于实验现象的分析与总结,不能从结构出发来推断或解释,而基于实验获得的知识是感性的,且有些内容又容易混淆;第三,元素化合物知识应用方面的内容较为广泛,许多知识只能作为常识性介绍。现实中,学生对物质性质及应用的学多停留在对实验事实的感知与记忆水平,由于缺乏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在联系及其所蕴含的学科观念与方法的理解,导致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思考或求解问题的基本思路[2]。为此,帮助学生建立起研究和认识物质性质的思路与方法、加强从元素视角认识物质及其转化以建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1构建从元素视角认识物质及其转化的思考框架

在化学1阶段,应如何帮助学生建构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从学科知识的角度看,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注重“物质性质及应用”的学习,其中“物质性质”是核心,物质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制法、保存等,不认识物质性质,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应用。而物质的性质是由其元素组成和内部结构所决定的,不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认识物质性质,就难以形成对物质性质的深入理解。从中学阶段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编排看,学生对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是逐步发展的。初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以物质为中心,学习典型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制法及用途等,以典型代表物学习一类物质(金属、酸、碱、盐)的性质等。高中化学1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注重以元素为核心,通过核心元素将其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组织起来,学习含有同种元素不同物质的重要性质及相互转化关系;高中化学2阶段,借助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整合,建立以周期、族为系列形成对物质性质递变规律的认识[3],建立不同元素及其物质性质等知识的联系。限于化学1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有必要加强从元素视角认识物质及其转化(见表1),即要加强对元素与物质性质、物质分类、物质之间的转化等学科实质性问题的认识,发挥“元素观”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逐步领会和运用“元素观”来分析解释问题,增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作为中学化学的核心观念之一,“元素观”是从元素视角对物质及其化学变化本质的深层次理解[4,5],大致包括三方面含义:一是对元素的认识,包括什么是元素、元素的种类、元素的性质等。就元素的性质而言,还涉及元素之间的差异、元素性质的周期性、一类元素性质的相似性等。二是从元素视角看物质,即元素与物质有什么关系,具体包括元素组成与物质的分类、性质有什么关系等。三是从元素角度看化学反应,即元素与化学反应有什么关系,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是否发生变化、含有同种元素的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存在什么规律等。

在化学1阶段,强调从元素的视角认识物质,就是要对元素与物质性质的关系有深入的了解,这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从元素视角认识物质的“个性”,即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元素形态(化合价、相邻元素的结合方式、分子中元素间的相互作用等)密切相关[6]。对于简单的化合物或单质,元素组成对于物质的性质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体为:(1)物质元素组成上的细微差别,会引起物质性质上的巨大差异。如氧化铝、氢氧化铝、铝盐虽然都含有铝元素,但因元素组成不同而其性质不同;氧化钠、氧化铝、氧化铁,虽然都是氧化物,但由于组成氧化物的金属元素不同,其性质不同。(2)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相同但其形态不同,物质性质不同。如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虽然含有相同的组成元素,但由于其中铁元素的价态不同,两者的性质不同。二是从元素视角认识物质的“共性”,即认识基于物质元素组成可以将纯净物进行分类,基于物质类别认识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如氧化铜、氧化铁都是金属氧化物,它们都能与盐酸发生反应。

从元素的视角认识物质间的转化,就是要以元素为核心,认识含有同种元素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建立某一元素的不同物质之间的联系,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同一元素相同价态不同物质间的转化,如al2o3—al(oH)3之间的转化、Fe2o3—FeCl3—Fe(oH)3之间的转化等;二是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物质之间的转化,如Fe—Fe2+—Fe3+之间的转化。

借助表1中的思考框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研究物质性质、研究物质间转化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即通过实验的方法,从物质分类、氧化还原角度来认识物质性质[7]。具体地说,从金属(或非金属)、氧化物、碱(或酸)、盐等物质类别所具有的通性预测某个具体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从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角度预测物质是否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然后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对于同一元素不同物质间的转化,依据金属(或非金属)、氧化物、碱(或酸)、盐等物质所具有的性质确定实现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转化途径,依据反应物与生成物中核心元素有没有价态的变化,确定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等。

2以“元素观”为导向明确学习的层次及其关键所在

新课程中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及其功能价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金属及其化合物”为例,《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在化学1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所列内容标准为:“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8]。传统的教学注重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识记,新课程主张实施以化学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强调要超越具体的事实性知识发展学生的深层思维,增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层理解,由此需要思考,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到底需要教给学生什么?

从发展学生“元素观”的角度看,化学1阶段选择以钠、铁、铝、铜为金属元素的典型代表,其学习内容[9]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这是学习内容的第一层次,属于事实性知识。具体包括: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几种典型金属的性质,如认识金属钠的活泼性等,发展对金属元素及金属单质性质的认识。学习相应金属的重要化合物(包括氧化物、氢氧化物及盐等)的性质,如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具有两性、利用FeSo4溶液滴加少量naoH溶液生成的Fe(oH)2在空气中可转化成Fe(oH)3等事实的学习,认识铁元素的变价性以及不同价态之间的转化等,发展对金属化合物的类别、性质的认识。了解金属材料(合金、稀土金属)及其应用等。二是在“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学习的同时,增进对物质性质与组成元素(种类、价态等)的关系、同一元素不同物质间转化关系的理解,丰富和发展对“元素观”的认识,这是学习内容的第三层次,属于观念性知识。三是要形成对上述内容的认识,需要学习相应的研究物质性质、研究物质间转化的基本思路与方法,这是学习内容的第二层次,属于方法性知识。第一层次的学习内容,是短期可以达成的学习目标。后两个层次的学习内容,属于较远期目标。其中较为关键的是要帮助学生建立“研究物质性质、研究物质转化的一般思路与方法”,这是引领学生从事实记忆走向观念建构的重要桥梁。

3从促进学生“元素观”认识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

从人教版化学1教科书[10]的编排看,元素化合物知识按“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分类编排,其中“金属及其化合物”依次分为金属的化学性质、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三方面内容。就其中的“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而言,教科书选取钠、铝、铁、铜4种元素(以前三者为主),按照氧化物、氢氧化物、盐分类进行讨论。这样的编排重视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学习含有不同金属元素的同类物质及其反应,沟通了不同金属元素化合物的“横向”联系,能够引导学生基于物质类别认识同类物质的性质及反应规律。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缺乏元素周期律知识基础,关于含有不同金属元素的同类化合物性质的学习不能从结构出发进行推断或解释,而主要是基于从实验现象出发进行分析和总结,学生的学习仍然处于事实的记忆层面。并且这样的编排割裂了含同一元素不同物质之间的“纵向”联系,不利于学生建立对同一元素不同物质间的转化关系的认识。为此,教学时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与再加工。

教学内容的组织大致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以“元素”为核心构建教学单元,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可以按照“钠的重要化合物”、“铁的重要化合物”、“铝的重要化合物”来展开,每一教学单元均涉及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等物质类别,这样可兼顾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纵、横联系;二是课堂教学内容主线的构建,以第二层次学习内容为目标,考虑在具体知识如“钠的重要化合物”、“铁的重要化合物”、“铝的重要化合物”等教学中,是以研究物质性质为主,还是以研究物质转化为主,这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思路[11]。前者注重以具体物质性质的预测与验证为线索,在学习物质性质的同时,学习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与方法。如“铝的重要化合物”教学思路可以设计为:以生产、生活中常见的铝的重要化合物为素材引入课题预测al2o3的性质、设计方案进行实验验证,认识al2o3具有两性实验探究al(oH)3的性质,认识al(oH)3具有两性反思与提升,总结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与方法。后者以实现具体物质的转化为线索,在探讨物质转化的过程中认识物质的性质,学习研究物质及其转化的思路与方法。如“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思路可以设计为:由铁单质制得的化合物有+2价和+3价之分,将含铁物质进行分类,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探究相同价态铁的不同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如请设计实验实现下列转化:FeCl3Fe(oH)3;FeSo4Fe(oH)2]探究不同价态铁的物质之间的转化(如请设计实验实现Fe2+与Fe3+间的转化,并进行实验验证)反思与提升,总结研究物质及其转化的思路与方法。需要说明的是,究竟选择哪种教学思路,需要同时考虑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与发展需要,以实现学科知识逻辑与学生认知逻辑的有机整合。

总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重心从事实性知识的识记转向对更为根本的化学观念(元素观)及其认识思路与方法的理解,一方面是基于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核心内容及其教学价值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出于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思维发展、化学观念的形成与知识学习协调同步的综合考虑。发展学生从元素视角认识物质及其转化的教学探索,旨在以元素为核心,通过实验的方法,从物质分类、氧化还原角度帮助学生建立认识物质性质、物质间转化的基本思路。在指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或解释生产和生活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反思与内化,将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体验转化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能力。这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朱志江.必修1“元素化合物”内容教学困难成因及对策[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7):36~38.

[2][6]宋心琦.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元素化学教学问题[J].化学教学,2008,(9):1~4.

[3][7]王磊,胡久华主编.必修课教与学——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19.

[4]梁永平.论中学生化学元素观的建构[J].化学教育,2007,(11):10~15.

[5]何彩霞.围绕“化学元素观”展开深入学习——以“水的组成”教学为例[J].化学教育,2013,(4):36~39.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

[9]何彩霞.以化学观念为统领设计教学活动——对“弱电解质的电离”教学课例的再研究[J].化学教育,2013,(1):16~18.

生物化学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元素化合物分类观转化观氧化还原观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9-023-02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化学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历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对这部分内容有着明确规定,要求学生应“了解常见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其中包括了H、C、n、o、Si、S、Cl、na、al、Fe、Cu、mg等多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这部分内容也是高考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当前的高考复习教学中,相当多的教师以某一族的典型元素为代表,进而复习该族元素的通性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然而学生在这样的复习过程中常常感觉知识点零散,缺乏系统性,记忆难度较大,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笔。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虽然表面看来,这样的复习方式意在帮助学生建立族的概念,便于学生举一反三,而实际上仍是以纯粹的知识归纳为主,没能真正帮助学生从更宏观的角度建立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网络。要解决这一现状,提高高考复习效率,在教学中应该重视依托化学观念的渗透,帮助学生建立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网络。

所谓化学观念,简单地讲就是学生通过化学学习所获得的对化学的总观性认识,主要包括了分类观、转化观、氧化还原观、守恒观等等。化学观念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它是在具体化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概括提炼而形成的,它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将发挥重要作用,对提高元素化合物知识高考复习的有效性也至关重要。

一、依托物质分类观的渗透,纵向梳理元素化合物知识

结构化是把所学知识划分为不同部分或归入某种更大的范畴,在头脑中组织起来,形成一定的结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储存而是检索,而检索的关键则在于结构组织。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高考复习过程中,应重视物质分类观的渗透,帮助学生纵向梳理知识,从而使零散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提高复习效率。

如在对金属钠单质的性质这一考点进行复习时,就可引导学生从物质分类观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问题。首先,引导学生根据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对钠进行分类。学生很容易判断钠属于金属单质。有了这样一个物质分类的基础,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就可以简单快捷地纵向梳理出钠所具有的金属单质的通性。这就大大减轻了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记忆量,而且学生建立了物质分类观,当遇到陌生物质时,也可以根据分类的观点,类比预测物质的性质。当然,在物质通性的基础上,还应提醒学生注意物质的特性。

二、依托物质转化观的渗透,横向梳理元素化合物知识

物质间的转化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核心内容,谈元素化合物必然离不开物质间的转化。如果说分类观是将纷繁复杂的物质串联成一条条单一的链条的话,那么物质转化观则是将这些单一链条编织成一个网。二者相辅相成,在元素化合物中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在元素化合物高考复习教学中,可以先按照一定的物质分类标准,引导学生写出该元素的各类的典型化合物,再依据各类物质的通性,引导学生找出各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即将物质转化观和物质分类观有机结合。

如在进行铜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复习时,就可首先引导学生按“金属单质――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盐”这一物质分类的线索书写出铜的相应的一些典型化合物(如下图所写的一些物质),再根据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完成如下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并完成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再如进行氮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复习时,就可先引导学生按“氢化物――单质――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盐”这一物质分类的线索书写出氮的相应的一些典型化合物(如下图所写的一些物质),再根据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完成如下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并完成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依托氧化还原观的渗透,从化合价角度梳理元素化合物知识

物质的分类观和转化观是着眼于从元素的角度认识物质,而氧化还原观则侧重于从化合价的角度认识物质。这也是对物质性质的认识角度的一个重要补充。因此,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高考复习教学中,帮助学生强化氧化还原观念,引导学生利用氧化还原反应规律认识和解决元素化合物的相关问题,也是提高这一部分内容复习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一。

如在复习硫及其化合物中的正四价硫元素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时,笔者采用如下图所示的教学流程展开复习。

在教学中,以So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作为铺垫,引导学生从试剂选择、选择依据、可能的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等方面,对na2So3的还原性和氧化性进行预测探究,就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而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这一重难点的教学上,通过归纳方法和反复练习,降低了这一难度。由此较好的突破了+4价硫元素还原性这一重点和对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书写的这一难点。

又如在碳、铁等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复习中,也都可从其多变的化合价入手,以各价态的典型物质为例,从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分析归纳其各个价态典型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设置一些简单的试管实验,帮助学生加深对物质性质的理解,提高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最后,通过相应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理解。相信通过这样的复习模式,学生一定会对氧化还原观念有更深入的认识,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时,能更加有条不紊,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也能更加从容自如。

正如化学教育家与光化学家宋心琦教授指出:“学生能否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学观念,应当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第一目标。背诵或记忆某些具体的化学事实性知识当然是有价值的,但是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们是化学观念及某些基本观念的载体。”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高考复习教学中,重视物质分类观、转化观和氧化还原观的渗透,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这对于我们提高高考复习的有效性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生物化学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水的组成化学元素观观念建构教学

“化学元素观”是中学化学的核心观念之一,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学生首先应当建立起“化学元素观”。然而,学生对“化学元素观”的认识是伴随相关具体知识的学习而逐渐发展的。要在相关具体知识的教学中发展学生对“化学元素观”的认识,需要立足学科整体的高度,以“化学元素观”为统领来组织教学,思考具体知识的教学对物质及其化学变化等学科基本问题的渗透、落实和具体化。为此,笔者以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学为例展开讨论。

1对初中阶段“化学元素观”的理解

化学是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化学元素观”是从元素视角对物质及其化学变化本质的深层次理解。作为化学核心观念之一的“化学元素观”具有统摄性和持久的迁移价值,不仅能促进学生把握最有价值的化学知识,而且能为学生形成相应的认识思路提供思考框架,为学生形成化学认识指明思维方向。具体来说,物质的元素组成是化学观念的基础,依据物质的元素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能够为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建立认识框架。因此,化学元素观包括3方面的含义:一是对元素本身的认识,包括什么是元素、元素的种类、元素的性质等;二是从元素角度看物质,即元素与物质有什么关系,具体包括元素组成与物质的分类、性质有什么关系等;三是从元素角度看化学反应,即元素与化学反应有什么关系,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是否发生变化等。借鉴梁永平先生关于“化学元素观的基本内涵”的阐述,笔者认为,初中阶段“化学元素观”的基本理解如下,见表1。

学生“化学元素观”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在不同阶段,基于不同学习内容,学生需要发展的化学元素观不同,其认识层次也不同。如以电解水实验及生成物的检验等事实为支撑,“水的组成”的教学可以发展学生从元素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化学变化。从物质的元素组成来认识纯净物并将其分类、归纳,是“化学元素观”的主要内容之一,为此在“水的组成”教学中,可结合水电解前后各物质的元素组成特点,学习纯净物的分类,认识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从水的元素组成特点认识氧化物概念,由此从物质分类的角度依次实现对水是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的认识。不仅如此,从物质的元素组成来认识物质的性质,也是初中阶段“化学元素观”的主要内容,在“水的组成”教学中还可以结合水电解前后各物质的元素组成与性质的差异,引导学生认识纯净物的性质要受到组成元素的影响,对于简单的化合物或单质,元素组成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物质的元素组成相同,其性质未必相同,这与物质的结构有关。因此,化学上还要依据物质的性质、结构对纯净物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这将是学生后续要学习的内容。

2从化学元素观看“水的组成”及其教学价值

“水的组成”属于人教版教科书(2012版)第四单元课题3的内容。从“化学元素观”的角度看“水的组成”,就是把该部分内容放在物质及其化学变化等学科基本问题中去考量,思考“水的组成”与“化学元素观”的关系、“水的组成”处于什么位置,能起到什么作用,这样可以从对具体知识的理解上升到对学科基本问题的理解。

“水的组成”涉及较为丰富的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这些知识与“化学元素观”之间存在的实质性联系可以用“水的组成”知识层级图来体现(见图1)。

“水的组成”这部分内容,借助电解水的实验及生成物的检验等知识,重在认识电解水实验的实质和水的组成,感悟通过化学实验研究物质元素组成的科学过程与方法,并从物质元素组成角度认识纯净物的分类。显然,这部分内容不仅能发展学生从化学的视角来认识水及其变化,而且能为学生“化学元素观”的认识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第一,根据电解水实验以及对生成的2种气体进行检验,证明水在通电后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可以揭示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了化学变化;第二,根据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燃烧生成水的实验事实,依据化学反应中元素不变,认识水是由氢、氧2种元素组成的;第三,根据电解水实验,比较反应物(水)和生成物(氢气、氧气)的元素组成特点,认识纯净物可依据元素组成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依据水的元素组成特点认识氧化物,发展学生对物质分类的认识;第四,比较反应物(水)和生成物(氢气、氧气)的性质差异,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其元素组成有关,组成元素不同,物质性质不同。第五,结合之前学生学习的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启发学生初步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即水在通电情况下发生化学反应,组成水的氢、氧元素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了新物质,加深对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不变、元素不变的认识;第六,利用电解水实验来研究水的组成,可以启发学生认识不断分解物质直至不能分解为更简单的成分为止,于是就得到了元素的游离态,即“单质”,这是人类研究和认识物质组成的经验方法,通过此实验人们进一步认识了水:水还可再分,即水不是元素;第七,通过对电解水实验中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的分析,为水的化学式——H2o提供了事实依据,这为学生后续学习本单元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打下了铺垫。可见,“水的组成”是发展学生“化学元素观”认识的重要载体。

3如何围绕“化学元素观”展开深入学习

“化学元素观”是学生需要形成的体现学科本质的深层次理解,围绕“化学元素观”来展开“水的组成”的学习,需要对学生知识学习与化学观念认识发展等有整体考虑,让具体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化学观念的认识发展提供支撑,使学生化学观念的认识伴随具体知识的学习而逐渐发展。

3.1以“化学元素观”为统领构建教学内容主线

化学观念是指居于化学学科的核心,体现化学学科本质,对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学科的价值等学科基本问题的深层次理解。要从知识教学转向化学观念教学,就需要站在学科整体的高度,思考具体知识的教学对学科基本问题的渗透与落实,将化学观念的教学具体化,与此同时,需要兼顾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为此,在“水的组成”课堂教学内容主线的设计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发展需要,以“化学元素观”为统领来搭建学生知识学习和观念认识发展的整体框架,把指向主要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能体现“化学元素观”的关键性内容具体化为教学任务,以此构建课堂教学内容的主线索,明确教学的核心所在。

基于上述考虑,“水的组成”一课的教学整体思路设计见表2。

3.2围绕“化学元素观”的关键性内容设计引导性问题

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发展对化学观念的认识。把教学任务转化为问题,用问题驱动学生思维,是通向理解、发展化学观念认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有必要思考应该提出怎样的引导性问题。笔者认为,在化学观念教学中,引导性问题是能激发学生思维,对达成教学目标起决定作用的、能体现化学观念的关键性问题,是统领课堂、推进教学的主线索。为此,在“水的组成”教学中,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把指向主要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能体现“化学元素观”关键内容的教学任务转化为统领课堂教学的引导性问题(见表2),为学生的思维过程指引方向。在“水的组成”教学中,要利用引导性问题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去理解所学知识,在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去反复认识、体验和感悟“元素与物质的分类”、“元素与物质的性质”、“元素与化学反应”等学科基本问题,从而为从元素视角认识物质及其化学变化奠定知识和方法基础。

3.3将学习任务和引导性问题转化为“手脑并重”的学习活动

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活动体验来完成。活动设计需要注意活动的内容、方式要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引导性问题相一致,要针对教学任务和引导性问题,设计相应的手、脑并重的多样化活动。围绕“化学元素观”展开深入学习的活动设计,有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注意调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来学习新知识。如任务1中的问题1的设计,学生已经学过利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利用学生已知的这个反应可以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启发学生思考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以及如何推测水的元素组成等问题。还可以借助这个反应,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由水分解的产物来推测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这样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二是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提供事实证据。电解水实验是学生学习“水的组成”、理解“化学元素观”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活动设计方面,一方面通过电解水实验、电解水生成的2种气体的检验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以实验事实为证据,根据实验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水电解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实验事实,由反应前后各物质的元素组成,说明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为什么?由此引导学生基于实验事实进行分析、推理并获得相应的结论,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

三是注重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运用分析、比较、总结与概括等方法,提升学生的观念性认识。如问题4和活动4的设计,你知道为什么要对物质进行分类吗?根据电解水实验及生成物的检验,水分解前后各物质的性质有什么不同?从中你能获得哪些认识?这样的设计,改变了以往关注具体事实的识记,重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元素组成与物质性质关系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把握具体知识的本质所在,为学生今后进一步从元素角度认识物质的分类与物质性质的关系打下一定的基础。

生物化学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244-01

随着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家对于教育事业也开始提高重视程度,尤其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更是提高了教学标准。而个性化教学方法的提出,可以有效的改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使得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但是,由于个性化教学法比较特殊,致使很多学校对其的应用程度还存在差别化,从而导致个性化教学法的实际应用受限,导致学生并没有在个性化教学中获得较多的知识,这些应该引起学校和教师的充分关注。

一、个性化教学的基本涵义

所谓个性化教学,就是尊重学生自身个性而施展的教学形式,即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等,进行因材施教,也就是说,学生真正需要哪些知识内容,教师就根据学生的需求去开展哪些内容的教学,从而锻炼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利用这样个性化的教学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取得身心和学习双重发展的目的。而个性化教学模式,其本质就是更好的体现素质教学的目的,强调教师更加注重教学方式的个性化,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学习生活的丰富多彩,使得学生很多优势的个性得以发扬,从而让学生朝着阳光、积极向上的方向去发展,教师通过个性化教学模式,让每一名学生都具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初中物理个性化教学理论研究的作用意义

初中物理学科实行个性化教学,可以极大的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对于教学理论研究有着非常好的促进意义。首先,从理论上而言,个性化教学就是针对个别学生或者个别群体,而实行的一种教学手段,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其次,个性化教学是值得教师深入推广的一种教学理论,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全面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以提高其学习能力;最后,个性化教学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带给学生新颖的教学形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改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全面的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三、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手段传统化、忽视个性化教学优点

初中物理是学生开始入门的阶段,所以教师要重视教学手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个性化的教学手段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很多物理教师仍是沿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化的讲课模式,使得课堂教学质量无法提升,而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不到有效提高;还有的教师忽视个性化教学的优点,认为传统的教学理念更好,从而造成学生的个性被压制,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无法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得不到提高。

2、教学重点突出不足、个性化教学无法体现

初中物理知识相对复杂,其带给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比较大,如果教师对于物理知识的重点突出不足,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有的教师将所有的知识都作为重点,要求学生必须记忆很多概念,掌握很多公式,经常让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物理知识,而忽视了个性化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每天面对枯燥的物理课堂,很多自身的学习优势得不到发挥,这样教学重点突出不足的现象经常存在,也是教师对个性化教学法理解不足,学生自身需求关注较低带来的教学弊端。

四、增强个性化教学实践水平、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1、教学手段实践化、发扬个性化教学优势

初中物理教师必须将个性化教学法做到实践化,即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应用个性化教学,充分的突出个性化教学的优势,从而保证物理课堂变得丰富有趣,针对每一名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教学法,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类别,针对每组的特点进行授课,这样就会均衡发展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得学生自身的优势得以发挥,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团结意识,自主思考能力,通过这样个性化分组教学的方法,教师可以更好的掌握学生的真实水平,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模式,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

2、教学重点明确化、凸显个性化教学特点

初中物理教师要争取区分知识内容的轻重,即将重点与非重点知识合理的划分,明确的传授给学生,不能要求学生掌握全部的知识内容,这样的范围性的授课,是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物理知识的。教师应该利用个性化教学的特点,将教学重点分为不同的层次,把重点知识串联起来,设定为特殊的问题,从而考验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针对每组或者每名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让学生在掌握重点知识内容的同时,获得更多学习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是学生物理知识打基础的阶段,也是学生开始学习物理的入门时期,所以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物理知识水平的发挥和学习。而个性化教学就是主张因材施教,一切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将教学模式转变为服务性教学体制,从而让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树立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使得学生在个性化教学课堂中,体验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保证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其自身的学习能力也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孙敦福.物理课堂个性化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13,72:142-143.

生物化学的重要性篇6

1.传统的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课程教材量大,结合实验比较详细,其中还穿插了化学反应原理教学,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新教材只在必修1中做了集中介绍,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系统学习的容量大大减少,而且更多的贴近生产、生活与科研实际,学生在将知识连点、连线、连面时,容量和难度降低,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前提下,适当减小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对知识的体系和深广度方面把握不准,导致学生学习的难度加大,主次不明,知识掌握的程度大大降低。

2.高考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比值高,直接或间接的占化学单科分值将近60。

3.部分学生在九年级化学成绩90分以上,上高中后,成绩很难达到80分以上,化学学习存在困惑和误区。

这就是说,对于新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由于课程结构的变化,课程内容分配上的变化,使教师在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用什么理论来指导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时间有限怎么办、如何在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中体现和落实三维目标等等。

二、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一)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常见的化学物质时,要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和化学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在内容标准中界定了元素化合物的主要知识:一是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作用。二是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其意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常见物质时,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生产、生活和化学科学研究活动中,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去认识物质,学习物质的性质,让学生了解元素化合物与自然界和社会的密切联系,能用综合的观点去学习认识有关物质,使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直接体会到所学化学知识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三个方面

1.抓住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核心内容进行整合教学。由于必修化学的教学课时非常有限,因此,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内容要选择重要物质的主要性质,这和以前教师追求物质性质的细节教学有较大区别。另外,必修化学培养的是学生的基本化学素养,没有必要让每个学生都掌握枝节的知识,掌握核心内容更重要。

2.注意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分层指导作用,逐步构建知识体系。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一些具体物质的知识。众多的元素、大量的化合物,如果不能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变化规律,就会使学生感到这是一堆难以识记的、繁杂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分层指导作用,用物质分类等基本概念指导必修1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用周期表中物质结构等理论拓展和深化元素化合物知识,使学生由感性到理性逐步习得理论贯穿的、互相联系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

3.熟练使用化学用语。化学用语主要包括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式、电子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等,是化学反应原理的具体呈现。有的学生基础知识熟练、扎实,但是化学用语书写潦草、不规范,经常在考试中失去不必要分数,实属冤枉。

(三)教给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有很多。例如,鲁科版用了专门的章节讲述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人教版在第一章就介绍了用实验法研究物质,不同版本都有物质分类、氧化还原、离子反应、酸、电离、元素周期律等基本概念,为物质性质的研究搭起了很好的理论平台和研究思路。学生在必修化学要学量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必然希望学生能够建立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为后面能够自主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要注意这些思路和方法的渗透和引导,这也是落实具体的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

(四)合理把握知识的深广度

把握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深广度是老师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鉴于新课标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要求,教材是新课标的具体化,编排了相关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但教材并没有全面、系统编排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而是侧重于与生产、生活和科研相关的常见物质,及相关的重要性质。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学科教学要求(必修模块)中详细界定了“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如钠的学习要求中列出了“知识内容”及“认知目标”(a、B、C、D为认知目标的四个层次)是:(19)钠;物理性质(B);化学性质(与氧气、水的反应)(C);(20)钠的重要化合物;过氧化钠(颜色、状态)(a);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和用途(B);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比较(与酸反应、热稳定性)(C)。教学建议要求是:在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的教学中,注意归纳、比较,让学生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和思路,还列出了相关实验的教学建议。所以在教学中不必加深扩大教学内容,省教学要求中没有列举而教材中有的物质或性质,可作为知识性介绍,但不作考试要求,比如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生物化学的重要性篇7

绪论是学生学习化学第一课,首先,各组织细胞的化学分子组成.结构.特性及功能,人体基本化学成分包括蛋白质.核酸.脂类.糖类等有机物及水.无机盐等化学分子;其次,人体各化学组分所进行的化学变化,生物和非生物间最大的本质差别之一是生物体不断地和外界进行着物质交换,体内的各种化学组分又时刻进行着化学变化和更新;第三,体内化学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代谢与功能的关糸,人体内各种化学分子与其生物活性的关糸,各代谢途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复杂的联系,要使千变万化的化学反应有条不紊地进行,并使之围绕着不同而协调一致的生理功能而运转,生物体内存在着精密.细致.完善而绝妙的调控机制,而这些调控机制也是由一些化学分子及有关化学反应组成的;第四,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生命现象的另一个特征细胞的自我复制,这一过程即细胞内贮存的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都与核酸和蛋白质等化学分子有关,第五,简述医护类其它科目中化学知识的应用,从以上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化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体会到只有学好化学才能学好自已的专业。

教材分成无机和有机两大部分,无机部分相对医护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物质的量及浓度.胶体.渗透压的等相关知识,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还是开始学习化学的第一个章节,能否学好它对学好化学非常关键,讲课时要把这些知识和医学相关联的地方阐明清楚,如物质的量及浓度在临床用药.溶液的稀释.混和的计算等方面上的重要性,临床上常用的生理盐水.葡萄糖注射液.碳酸氢钠溶液的配制,常用单位与法定单位之间换算,消毒酒精的配制。在临床化验应用,化验单上血糖浓度.血脂浓度.及血液中各种电解质离子浓度单位.符号及意义。又如渗透压与医学的关系,人体的许多生物膜都是半透膜,细胞和它的外环境的所有联系都要通过细胞膜通过渗透完成。红细胞膜,在临床上给病人大量输液使用的就必须是等渗溶液,只有在等渗溶液液中,红细胞才能保持正常的形态和活性,若将红细胞悬浮在高渗溶液中,红细胞内的水分子就会向高渗溶渗透,使红细胞皱缩,皱缩后的红细胞聚集成团,沉落杯底,若此现象发生在血管内就会造成栓塞;若将红细胞悬在低渗溶液中,低渗溶液中的水分子就会向红细胞里面渗透,使红细胞膨胀以致破裂,释放出胞内的血红蛋白使低渗溶液呈现透明的鲜红色,这种红细胞在低渗溶液膨胀而破裂的现象称为“溶血”。

无机部分相对医护最重要的内容之二是电解质溶液,主要内容有pH值.盐的水解.离子及离子反应.缓冲溶液。教学中也要把这些知识在医学中的用途讲深讲透。如pH值:人体内的许多化学反应需要生物催化剂酶的催化才能完成,酶只有在一定的pH值条件才有催化活性,成人胃液的pH值是0.9—1.5,此时胃蛋白酶此时活性最高,当pH值到4时胃蛋白酶就会失去活性;正常血液的pH值总是维持在7.35到7.45之间,临床上把血液的pH值小于7.35时叫酸中毒,pH大于7.45时叫碱中毒,无论酸中毒还是碱中毒,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将血液的pH值纠正过来。又如盐水解产生酸碱性,用于纠正碱中毒或酸中毒,治疗胃酸过多或酸中毒用碳酸氢钠或乳酸钠,治疗碱中毒用氯化铵。再如缓冲溶液,血浆中最重要的缓冲对是碳酸氢钠-碳酸,当人体代谢产生的和食入的酸性物质进入血浆时,由缓冲对中的碳酸氢钠发挥其抗酸作用,生成的碳酸随血液经肺部时,分解成二氧化碳通过呼吸排出体外,保持pH值基本恒定,当碱性物质进入血浆时,则由缓冲对中的碳酸发挥其抗碱作用,生成的碳酸氢根随血液流经肾脏时进行生理调节,随尿液排出体外,保持pH值基本恒定,由于缓冲作用和肺.肾的调节,正常人血液的pH值才能保持在恒定。

教材的另一个部分是有机化学,有机化学与医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人体组织主要由有机物组成,人体内的化学反应,多数是有机反应,绝在多数合成药物和中草药的有效成分,都是有机化合物。教材中与医护联系特别紧密的有蛋白质.脂类.糖类.核酸等内容,通过以下分析详细说明它们的重要性。其一,蛋白质是生物高分子化合物,它存在于所有动.植物的原生质内,蛋白质是生物体内的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也是人体最重要的营养物质,成人大约每天需要80克蛋白质;动物的肌肉.上皮组织.血液.毛发.角.蹄.爪.蚕丝等都是由蛋白质构成;能催化体内绝大多数化学反应的酶,调节物质代谢的某些激素,与遗传有密切关糸的白,能起抗病免疫作用的抗体,能致病的细菌和病毒也都是蛋白质;另外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肌肉的收缩.消化道的蠕动.激素的分泌.抗体的免疫作用.生物遗传.乃至高等动物记忆活动都离不蛋白质的重要作用,所以恩格斯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其二,脂类物质分为脂肪和类脂,人们饮食中的动物油.植物油都是脂肪类,它们是人体的重要能源,一克脂肪氧化产生的能量比二克糖及二克蛋白质产生的能量多,脂肪还具有保护身体组织器官.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维持体温和供给必需脂肪酸。根据机体的需要,通过体内脂肪的动员和合成来提供能量和贮存能量。类脂包括磷脂.胆固醇,它们构成生物膜.合成类固醇激素.合成胆汁酸等。其三,糖类化合物包括葡萄糖.核糖.淀粉.糖原等,人的主食是淀粉,消化后变成葡萄糖,吸收入血就是血糖,血糖通过血液循环为全身各组织细胞输送葡萄糖.输送能量,血糖浓度下降时,会影响各个组织的生理功能;葡萄糖注射溶液有解毒.利尿的作用,可用来治疗水肿.血糖过低.心肌炎,用来补充体液.增加机体的能量。核糖是核酸的组成成分,是生命物质基础的成分。糖原是人体贮存的多糖,代谢中对维持血液中的血糖浓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生物化学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高中化学唯物辩证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72(2013)12-070-01

高中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关键性阶段,引起学习、家长及学生的高度重视,但随着升学压力的不断增大,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越来越高,学习课程任务越来越重。各科任教师为了赶进度,争取更多复习时间,不断提升讲课速度,同时增加作业量,高中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学生易产生厌烦情绪,进入学习倦怠期。如果教师不够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引导,家长不及时进行疏解,学生又没有很好地进行自我调整,致使负面情绪占主导,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学习效率的提高产生严重影响。

唯物辩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优秀成果,对于培养人的良好品质、高尚情操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学生特别是初中非常学习阶段的高中生,尤其需要加强心理的疏导,只有适当减轻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才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全身心为理想而努力奋斗。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高中教材中始终渗透着唯物辩证主义思想,对高中生专业知识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基于唯物辩证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具有及其重要的价值,不仅给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还能让学生牢牢掌握相关知识,促进高中生身心全方面健康发展。

1.高中化学学科教育结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必要性

在高中化学中结合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非常有必要。首先,化学是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结合辩证唯物主义,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使学生以辩证的观点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有效解决问题。其次,化学学科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在化学教学中结合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满足了学生个体需要,还能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与化学现象,做到学以致用。第三,结合唯物辩证主义,是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掌握辩证唯物主义,才能全面领会教材,根据教材要求及课程目标采取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辩证思维,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最后,化学教学中融入唯物辩证主义思想,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是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现代化学成绩显著,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高中化学教学中,结合辩证唯物主义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2.高中化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2.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又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主要内容。高中化学中,关于“质量守恒定律”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具体体现,显示了物质的存在是客观的,不能被人为消灭,也不能人为创造。但是在化学概念中,物质可转化成许多形态,固态、气体、液体等等,都是物质的客观存在,能够人为改变物质的具体形态,但不能使物质凭空出现或者消失,必须遵循“质量的守恒”。因此,在具体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结合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在给学生传授物质形态变化复杂性和可控性的同时,向学生传达物质的客观存在性,以及人认识事物的有限性及认识能力的无限性。

2.2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的内容。在高中化学中,要将物质运动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及掌握物质的本质属性,有助于学生加强对化学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如化学中,有一个关于酒精挥发的实验,即酒精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其质量和体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就是酒精分子的运动,化学中称为酒精挥发。化学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观察能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化学平衡”,如果因条件的变化使得物质原有状态或平衡被打破,那么物质本身的平衡会发生转移,寻求新的平衡。因而,可以用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解释许多化学现象,即化学反应既是运动的,也是相对静止的。

2.3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生物化学的重要性篇9

一、物理化学实验的意义与特点

物理化学在化学科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更多地借助了数学、物理等科学的理论及其实验方法,研究化学科学中的机理和规律,研究化学体系的宏观、微观规律,是化学的理论基础。[1]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先生在《我走过的治学之路》中就曾经写到:“热力学对学习化学很重要,如果热力学没学懂的话,化学也不会学好。”而热力学正是物理化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化学实验是物理化学课程的重要辅助课程,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2][3]物理化学实验作为一门独立的基础实验课,是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化学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物理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尤其对于学科设置较为有限的地方性高校来说,物理化学实验更是作为一门重点实验课程开展教学。如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使物理化学实验适应教学要求,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从事物理化学课程及其实验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物理化学实验综合了化学领域中各分支所需要的基本实验工具和实验方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较多的仪器设备的一门重要实验课程。其中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是化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因此物理化学实验在物理化学乃至整个化学学科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5]物理化学实验主要有两方面特点:第一,物理化学实验通过物理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探讨化学规律,实验中大量使用由一种或多种仪器设备所组成的实验体系。第二,由于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性能往往不是直接测量得到的,直接测量的结果需进一步利用数学及物理的方法加以整理和综合运算,才能得到所要验证的结果。因此,物理化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数据处理和绘图等各方面能力。

二、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不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21世纪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培养知识型、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的高要求,对于地方性高校也不例外。为促进教学思想的更新,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动手能力,提高教学技术论文联盟现代化,对原有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进,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传统的物理化学实验在一些地方性高校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验中主要依赖老师的指导,较少积极预习;承受实验挫败的心理素质弱,当实验出现异常或失败时,不能独立冷静地分析原因,设法自主解决问题;教学的学时不足,实验安排过于紧凑,时间紧;实验教学内容相对单一,多学科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重复;数据处理手段和技术条件简单,亟须提高。

三、改进方法

(一)加强实验前的预习准备

实验之前教师将实验原理、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布置为学生的课前预习,再通过一系列方法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记入平时成绩。我们通过长期的教学体会到:在实验之前先采取提问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各个知识点及实验步骤的理解情况,能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对实验理解的情况作出进一步指导。这种先提问、后讲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能有效地克服学生的懒惰习惯,促进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结合课本中难点,尤其是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步骤,制作物理化学实验课件,通过视频等直观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内容,了解不同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原理。[6]为学生预习实验的方便,教师可以结合实验教学实际,把实验教学的相关材料制作成网页展示在学校网页上。[7]这样在实验开始前,学生除了利用实验教材或讲义进行实验预习外,还可以上网预习相关的实验内容。不但可以了解到相关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还可以更为直观地了解到相关仪器设备的原理、构造、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在实验进行过程中还需教师认真观察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发现问题要予以及时纠正。当出现实验失败的情况时,要求学生找出原因并在实验报告中进行探讨。在实验仪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把一些简单的问题,交给上次实验课已经做过该实验的、实验完成较好的学生去帮助失败的学生。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又锻炼了学生的自立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优化实验方案

由于各专业对教学大纲的修订使得物理化学实验的学时数有较大幅度的消减。怎样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学习好相关知识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挑战。我们通过对实验内容整合,优化实验方案,保证14个重点物化实验的有效完成。

(三)实施因专业施教的模式

目前,随着学科专业数量及规模的不断发展,多个不同的学科专业均开设了物理化学实验,我们需要对现有的物理化学实验内容项目进行调整以满足各学科专业的具体要求。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开展实验,做到有的放矢,并对各专业实验教学的内容重新补充、及时更新,使实验项目数大于实验计划数。

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及需求,不同专业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应该有自己的侧重点,在实验项目选择上,实施“基础实验+专业特点实验”。实行因专业施教的模式,为各专业的学生以后学习本专业知识和从事本专业实验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实验数据处理与作图训练

当物理化学实验的数据较多时,处理起来会较为繁琐,尤其是一些较为复杂的实验要求数据处理及作图更为细致准确,传统手工作图因误差较大往往无法得到正确的结论。因此,利用现代化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如通过excel、origin等软件,可以使实验数据的处理变得准确、快捷,消除学生在处理数据时人为引入的各种误差,提高数据处理的精确度,为客观评价学生的实验结果提供依据。在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时,使实验报告更加合理和具科学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处理数据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尽可能应用专业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以“旋光法测定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实验为例,所测旋光度数据处理结果可用origin进行作图,进行线性拟合,由拟合直线的斜率求得速率常数并进行下一步计算,这样提高了学生对实验数据处理和作图的能力,甚至为其在今后工作中进行程序化智能化处理数据打下了基础。

实践证明,对物理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上述改进后,可以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强化学生对物理化学理论课所学概念、定律、公式的理解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观察和操作能力,强化综合能力的训练。改善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对待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态度也大有改观。

生物化学的重要性篇10

论文摘要:在对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作者的教学实践,提出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方案,从教学内容、学科发展、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四个方面入手,提高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化学变化规律的基础生命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从分子水平和化学变化的本质上解释各种生命现象,内容分为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其教学注重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而,强调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生物化学对生命科学本科专业的学生既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又是生物专业的带头学科。

生物化学实验课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作风的重要教学环节.具有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生物化学实验可对学生进行生物化学基本技能的培训,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今后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基础。因此,如何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更好的掌握实验课中的各项生物化学实验技能,是目前实验课教学中尚需解决的问题。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实验课课程程组成员根据历年担任实验课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并结合本院实际情况以及所开设生命科学的两个本科专业的特点,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作了一些改革。

1改革实验内容,增强综合性和设计性

生物化学实验课是随着生物化学理论发展起来的学科,独立的课程内容,对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行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受到教学模式及经费不足等等因素的限制,教学内容一直未有大的改动,主要是利用分光光度测定技术和显色观察等方法进行组织样品中生物活性分子的含量测定,以及利用离心、沉淀等方法制备和分析生物样品中的活性分子。这些内容在80年代的教学科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基本满足了当时本科教学的需要。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方向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大部分实验内容已经过时,与理论教学脱节现象也比较严重。同时以往的实验多是验证性的实验和教师演示性实验,激发不起同学们的学习和操作兴趣,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更达不到素质教学的目的。因此,本学期针对这一弊病作出大胆改革尝试,并得到良好效果。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适当减少验证性实验。比如:加入综合性实验动物Dna的提取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并在实验过程中提供多种动物肝脏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植物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聚丙烯酰胺的凝胶电泳,在实验过程中提供多种植物材料并对植物进行干旱和冷冻胁迫,增加综合性实验凝胶过滤分离血红蛋白。在实验课前让学生熟悉理论知识,上课前让学生设计实验过程,比如: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的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酶的知识来使用强碱变性,强酸变性,加热变性等方法在一定催化反应时间后使酶变性失活。

2注重学科进展,加强与科研的联系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各学科的交汇点,尤其是近数十年来,成为生命学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门学科。其理论与技术己渗透到与之相关的生命学科的各领域,而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为探索生命科学服务。所以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实验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和生物技术中心的老师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介绍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发展和将科研进展在实验中介绍。并将结合我院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科研课题相关所有用到的实验内容及时引入的生物化学内容上,比如:增加综合性实验植物抗性相关酶测定(SoD、poD、Cat),植物Dna的提取及其分离测定,质粒的Dna的提取与鉴定。这些实验是目前科研前沿部分也是我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科研课题所要基础,开设这些实验能及时让学生了解科研动态,巩固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尽早的步入科研行列,对提高生命科学两个本科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素质的非常必要的。

3革新实验教学手段,应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实验课教学

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反映这门课程难懂,抽象,给授课老师带来很大难度。多媒体技术借助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传递信息,为解决授课抽象难懂问题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它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抽象内容的形象理解,从而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以前,教师上实验课仅用黑板板书,操作也仅做一此简单的小范,生物化学挂图也很有限,这极大的影响了实验的教学效果。学生听不懂实验,学生在实验中不知如何下手,对有此简单的仪器都不会正确使用与操作。学生做完实验后印象不深,收获不大,更不能把实验课和理论课紧密联系起来。我们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在实验课堂上,让学生在动手做实验前,先看一段实验操作步骤的录像,然后在实验过程中视具体情况给予纠正,这样可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另外,实验过程中合理利用时间,也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比如在植物过氧化物同工酶paGe实验中,需要反复进行离心和电泳,空闲等待时间很多。我们利用离心和电泳等待的时间放一此生物化学实验操作教学光盘让学生观看。光盘内容根据教学内容讲述学生正在做的实验的原理,他们正在做的步骤有什么作用,有哪此注意事项。这样学生每做一步都会明白他们在做什么,使之所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加强了实践操作能力,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减轻。

4完善实验课的考核方法

生物化学实验是一门对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两个本科专业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以往实验课是依附于生物化学理论课中,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的不重视,不当回事。从生物化学实验课独立出来成一门单独的一门课后学生普遍重视起来。但是考核方式不完善,实验成绩的考核.过去过分依赖实验报告的优劣.导致学生不汁重实验过程.片而追求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和实验报告的篇幅和整洁程度.严重制约了对学生综合索质的培养。我们现在考核实验.是综合一个学生的实验态度、基木方法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实验过程中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而的成绩。在考核方法中.实验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30%,实验中的现场考核占30%,实验理论单独考试占40%。改革后的实验课考核方法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又保证了成绩评定的的客观和公正性、提高了实验的教学效果。价值的问题,问题提出后,学生展开讨论。但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不用思考,答案就脱口而出,或只要在教材上读一两句使可获得教师的首肯,这样的讨论,从表面上看,学生很投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从实际效果看,不仅激发不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甚至还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惰性,也影响了教学效率,说得更严重一点那就是浪费课堂时间。新课改下,政治课教学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广大教师逐渐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即采取一味“满堂灌”和单纯“注入式”的教法,而是不断探索新教学方法,更注重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了政治课的素质教育。其中,“讨论式”教学法是广大政治教师所乐于采用的一种新方法。“讨论式”教学法其主要模式是:教师拟出问题学生展开讨论选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发言。“讨论式”教学法如果能正确运用,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澄清学生的一些模糊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总之,“讨论式”教学法使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都能得到很大改进,能克服应试教育模式的一些弊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但是,就目前的政治课教学实践来看,并不是所有的政治教师都能正确运用“讨论式”教学法,而是有少数教师运用此法时仅仅流于形式,尤其是在公开课中。比如某些教师为了显示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于是便设计一些过于简单、琐碎、缺乏思维价值的问题,问题提出后,学生展开讨论。但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不用思考,答案就脱口而出,或只要在教材上读一两句使可获得教师的首肯,这样的讨论,从表面上看,学生很投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从实际效果看,不仅激发不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甚至还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惰性,也影响了教学效率,说得更严重一点那就是浪费课堂时间。一堂成功的讨论课应具备以下条件:(1)讨论的目的已达到;(2)所有学生,包括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3)教师的方法运用得合理得当。那么该如何正确运用“讨论式”教学法使讨论课获得成功呢?笔者想就“讨论式”教学法模式的几个环节即教师拟出问题、学生展开讨论、选出代表发言、分别谈一些看法。讨论题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讨论的成败。因此,教师应该精心拟出合适的讨论题,这是一堂成功的讨论课的首要环节。笔者认为教师所选的讨论题应具备以下条件:(1)要具有代表性,使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和接受,而且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2)要选准切入点,使学生有话可说,避免无所适从,无从答起(3)要有梯度,有层次,适合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全班学生都能投入到热烈的讨论中,达到整体参与,普遍提高的目的。(4)要结合课堂实际,适时使用。如果讨论是在讲授新课前使用,那么讨论题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该堂新课的兴趣;如果讨论是在讲完新课后进行,那么讨论题要能够帮助学生整理本课知识点,理清各知识点的逻辑联系;如果是专题讨论,那么教师应在上一节课后布置本节课的讨论题,并让学生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做好社会调查,准备好讨论提纲,以便讨论时有言可发。总之.生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是生命科学本科专业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强化实验课的教学对于培养创新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涉及面广,环节多.是个复杂的问题。我们只是在以上的四个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还有很多方面时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朱索琴.牛物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改革思路[J].生物学杂志,2004,(2):43-45.

[2]冯志敏,美国大学教学管理与教学模式的研究[J].高教探索,2002,(3):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