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状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1:09

人口老龄化状况篇1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的共同背景,诸多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都不能忽略这一背景,面对银潮的来袭,如何应对逐渐变“老”的世界已经成为越来越紧迫的社会问题,黑龙江省亦不例外。一、人口老龄化的含义虽然对于“人口老龄化”已经耳熟能详,但仍需对其有一全面的理解,这是研究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对策的逻辑起点。一般说来,人口老龄化(对这个概念的汉语名称还不是很统一,也可称为“人口老化”、“人口高龄化”。)是指总人口中由于年轻人口数量的不断减少和年长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变化过程。当某一地区或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发展到一定临界值时,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综上,人口老龄化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指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动态变化过程,具体变化趋势包括两个方向。一是指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的下降,这预示着未来年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会有下降的趋势;二是60岁及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的趋势。这两种动态趋势是同时并存的。人口老龄化的第二层含义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某一标准时的人口年龄构成,表明社会呈现老年状态,进入到老龄化社会或老年型社会。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7%时的社会,称为“高龄化社会”,达到14%时称为“高龄社会”,达到20%时,则称为“超高龄社会”。依据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的标准,中国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依据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的标准,中国则是在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一般情况下,本文把人口老龄化产生的根源归结于两方面,即人的寿命延长和出生率的下降。具体到我国则是两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人们生活、医疗卫生等水平的提高,寿命延长是必然结果。1990年我国平均预期寿命是68.55,2000年是71.40,[1]2005年是73岁,[2]并仍处于继续延长当中。长期以来中国将计划生育政策作为基本国策,直接的效果即是大大降低了人口的出生率,1990年是21.06‰,2000年14.03‰,2010年11.90‰。[1]一方面人口的寿命延长,则老年人口数量及比重增加,人口出生率下降,孩子的数量及所占比重下降,进而产生人口老龄化。二、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依据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的衡量标准,黑龙江在2005年总人口数为3820.0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89.5万人,则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58%,[3]进入到人口老龄化阶段。根据《黑龙江统计年鉴———2011》提供的相关人口数据进行分析,对当前我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有一总体了解,是解决老年人口增加所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的基础。根据统计资料,我们可得出如下结论。(一)黑龙江人口老龄化速度处于加剧过程中一方面,老年人口的比重持续且更快地增加。1995年黑龙江省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58%,2000年为5.56%,2005年为7.58%,2010年为8.32%。则2000年比1995年提高了0.98个百分点,2005年比2000年提高2.02个百分点,2010年比2005年提高0.7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0-14岁人口比重持续下降。1995年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3.46%,2000年为4.13%,2005年为14.76%,2010年为11.96%,则2000年比1995年下降了4.57个百分点,2005年比2000年下降4.13个百分点,2010年比2005年下降4.1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老年人口比重持续提高的同时,相应的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持续下降,导致老年人口呈现加速增长,人口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二)高龄老年人口所占比重持续增加黑龙江省人口的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的同时,人口的内部构成也表现出另一层次的老龄化,换句话说就是老年人口的内部结构趋于高龄化。[4]从总体上看,老年人口的总数是持续增加的,1995年为169.5万人,2005年为289.5万人,2010年为318.9万人。虽然各个年龄段的老年人口数量都在增加,但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重在发生着逆转。1995年65-69岁的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的47.43%,70-79岁占43.18%,80岁及以上占9.09%。2005年65-69岁的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的43.42%,70-79岁占46.05%,80岁及以上占10.53%。到了2010年则分别为36.59%、48.78%和14.63%。可以看出,65-69岁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处于不断下降中,而70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在持续上升,尤其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2010年比2005年提高了4.1个百分点,提升很快。(三)黑龙江省仍处于“人口红利期”人口红利期也叫做人口机会窗口,指的是人口负担系数小于或等于50%的时期。一般是在出生率下降初期,出生率下降速度快于人口老化速度,于是形成了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少儿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在同一时期内都比较低,即总抚养比比较低且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这期间的总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大,而非劳动年龄人口即少年儿童人口与老年人口数量较少,因此,社会负担相对较轻,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黑龙江省的总抚养比在1995年为38.9%,2000年为32.4%,2005年为28.8%,2010年为25.4%,处于持续不断下降的过程中。其中,少年儿童抚养比分别为32.6%、25.0%、19.0%、15.0%,老年人口抚养比分别为6.4%、7.4%、9.8%和10.4%,少儿抚养比的下降幅度大于老年人口抚养比的增加幅度,使总抚养比体现为持续下降且小于50%,且仍存在持续下降的态势,所以,黑龙江省正处于且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处于人口红利期,应充分把握这一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时期,较好地解决人口老龄化可能带来的问题。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建议#p#分页标题#e#(一)完善养老保障体系老年人口的增加,对于还不富裕的中国来说,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如何保障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体之晚年生活。我们强调应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这说明社会应针对老年人不同的生活需求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最主要的制度设计即是养老保险制度与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能保证老年人在退出劳动领域之后具有稳定的经济收入,这是避免生活陷入贫困的依靠。目前,国家可以通过适当降低保险费率,提高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的参保积极性,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并通过国有资产变现等方式解决养老金隐形负债问题。在农村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金水平。医疗保险制度对于老年人这个疾病高发人群尤为重要。为了城乡老年人都能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政府应逐步提高用于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加强对医疗费用和药价的监督检查,切实把虚高的药价降下来。并针对报销费用过低以及大病医疗问题,除在资金上加以扶持外,还需建立大病医疗保障制度。(二)积极发展“银色产业”,调整产业结构银色产业即养老产业,是专门为老年人生产和提品和服务,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各方面需求的各行业的集合。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其带来的消费市场需求也不断增长,从而形成了这一发展潜力无限的“朝阳产业”。它包括所有与老年人口物质和精神以及其他特殊需求的商品生产和服务。我省应通过政策主导,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大力发展“银色产业”。即可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对老年设施、产品、服务、娱乐、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又可为经济持续发展找到新的增长点。伴随着“银色产业”的发展,我们还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深入,必然会导致人口红利期的消失,现今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向劳动力短缺转变。如此,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大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把劳动力的数量优势转化为劳动力资源优势,以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劳动力需求。(三)营造“敬老爱老”的和谐社会氛围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相对脆弱,如果他们得不到社会的尊重与认可,会对生活失去信心,损害子辈与父辈的交流、沟通,进而影响家庭与社会的和谐。更重要的是,老年人是社会的巨大财富,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下的社会发展与财富积累中,包括了老年人的努力,社会有责任为老年人营造公平享受发展成果的氛围。全社会都要关心深入搞好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传统道德教育和宣传引导工作,在全社会树立起尊老、敬老的良好道德风尚。要不断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建设,加大政策、资金投入和执法力度,切实地保障好老年人口的权益。

人口老龄化状况篇2

(一)基本现状

国际上按照通常把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作为人口老龄化的标准。2000年,河南65岁及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7.1%,进入老龄化以后,人口老龄化正呈逐年加深态势。《河南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11月1日,河南全省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7858799人,占8.3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4个百分点,河南省老年绝对人口数在排全国第4位。河南省统计局刚刚的《2013年河南人口发展报告》显示,河南省老年人口在2013年已经达到了9.7%。

(二)特点

河南不仅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而且增速快,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尤其是农村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

1.老年人口绝对数量较大,增幅明显提高,但老龄人口比重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名第19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河南省超过65岁的人口数量达750多万,仅次于四川、江苏、山东三省。根据《2005年河南省l%人口抽样调查的主要数据公报》,2005年全国65岁及以上入口比重为7.69%,河南省为8.23%,高于全国0.54个百分点。但截止到2010年,河南省65岁及以上比重与全国平均数相比已经低了0.77个百分点。

2.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全文)》指出,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河南是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又由于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到城市务工、经商,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而且这种状况会延续一段较长的时间,老年人口多数生活在农村是河南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特点。另外,不同区域内老龄化状况也有所差异。截至2013年底,河南全省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数的9.1%。例驻马店、漯河、信仰、商丘、许昌都超过了10%,而鹤壁、济源分别为7.1%、7.6%。

3.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河南省统计局的《2013年河南人口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河南人口从2000年开始就进入了老龄化,不但发展迅速,且老年人口的高龄化趋势明显。80岁及以上户籍高龄老人共计169.62万人,较2000年增加了74.74万人。据中国老年学学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0月,河南共有百岁老人4359人,其中男性473人,女性3886人,占常住人口总数比例的4.64%。全国百岁老人增长最快的省份共有3个,分别是河南、安徽、广西。河南已跻身百岁老人增长最快省份。

4.未富先老现象显著。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发达时期出现的,是“先富后老”,有充裕的财力支持。全球72个人口老龄化国家中,人均GDp超1万美元的占36%。比如,美国,2013年人均GDp为51248万美元,为解决老龄化问题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来看,大部分国家都是在物质财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进程阶段,相应地这些国家有足够的财力来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例如瑞典、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时,其人均Gnp已达1万至3万美元,在全球72个人口老龄化国家中,人均Gnp达1万美元的占36%,3000至10000美元的占28%,而河南省2013年人均GDp仅为5519.91美元,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了老龄化。相比之下,差距不言而喻,是典型的“未富先老”,这将对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挑战。

(三)河南省老年人口与人口老龄化的变动趋势

未来10年是老龄化较快发展期,河南省人口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人口总量缓慢增长并逐年放缓,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人口的结构性问题将突显,老龄化进程加快,动力资源所占比重开始下降;2026~2035年是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2036~2050年老龄化程度放缓直至趋于稳定。2050年,我省老年人口比重将上升至24.89%。老年抚养比将由2012年的10.14%上升到2050年的40%。

二、积极应对河南人口老龄化的措施

(一)把老龄社会作为河南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省情认真研究与规划

河南省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到来的,所问题与其他区省份相比更加凸显。因此,加强老年人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至关重要。一是要认真调研、全面摸清全省老年人的生活、健康状况、精神需求、社会参与与维护权益等等情况,探索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途径和方式。二是要加强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研究。梳理与总结中外老龄事业发展的有益经验,探索老龄事业发展规律,研究老龄事业规划和体制机制创新。三是要重视老龄社会管理问题。认真分析河南老龄人口的思想状况和基层老龄工作状况,研究加强老年群体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二)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能力

老龄人口养老所需要的经济成本与现阶段经济实力之间的矛盾,是解决老龄化问题产生的最大瓶颈。要规避老龄化社会风险,解决老龄社会的种种问题,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扩大养老储备,缓解社会抚养压力。2003年,河南全省总负担系数为43.80%,与此同时,全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为70.01%,正处于养老负担小、劳动力充足的“黄金时期”。预测表明,在2020年以前,全省总抚养系数一直在60%以内(与发达国家1995年的总抚养系数相近),政府负担相对较轻,是发展经济的黄金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当前及今后的若干年,既是我省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又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机遇期,加快发展经济,增加物质积累是我们应对2030年老龄化高峰来临的关键措施。

(三)探索行之有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从我省的实际情况看,在今后较长的时间内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占全省较大比例的农村老年人口主要是靠家庭抚养,城镇居民大多数也要靠子女养老。但从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我省的养老需求来看,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是难以逆转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不断发展家庭养老的内涵,发展多种形式的居家养老方式,应不断创新养老机构的模式和种类,大力发展公寓化养老、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等养老机构,使我省老年人能够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家庭状况和经济状况进行选择。

(四)稳定当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

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农村老龄人口的自养能力第一,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将土地集中起来经营,实现土地的规模效益;调整土地制度,保障土地的增值收益或流转收益能够转入农民手中。第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目前,家庭养老仍是我国传统养老的主要方式,自己养老更是目前一种重要的农村养老方式。但是,农村大多数老年人的收入只能维持极低水平的生活,根本负担不起养老所需要费用。因此,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科技兴农、富农的道路,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现代优质高效特色农业,想方设法增增农村集体和个人的经济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使个人和家庭的抗风险能力也随之增强。

(五)加强和创新老年人社会管理与服务

加强老年社团组织建设,既是当前老龄化社会的现实需要,又是进一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老年社团组织为广大老年人提供老有所为的平台、知识更新的机会和晚年生活的自娱自乐乐园,对于老年人丰富晚年精神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提高自身素质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和规范老年社会(群众)组织建设,加强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各级政府重应视老年社团的建设,应积极将老年社团建设纳入当地老年事业规划予以统筹安排,给予老年社团更多的关心支持和指导;建立健全老年社团组织管理的机构,落实好老年社团发展的相关政策,要加强主管部门和涉老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和沟通,集中优势,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使老年文体活动有章可循,要更大程度发挥老年社团组织和离退休人员在文化传承、示范教育和智囊库等方面的作用。

(六)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人口老龄化状况篇3

关键词老年人特征保山市

中图分类号:C924文献标识码:a

1基本概况

保山市地处云南省西部边陲,2012年保山市辖隆阳区、施甸、腾冲、龙陵、昌宁四县72乡(镇)。截止2012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25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7.9万人,占总人口的85%,少数民族人口27.1万人,占总人口的10%,人口自然增长率6.1%。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云南省人口普查数据,保山全市共有2506491人,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共有218032人,比第五次普查时增加了194449人,约增加了12.35个百分点。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地区分布如表1所示:

表1:“五普”和“六普”老年人口数量及比重构成比较

从表1可见,从“五普”到“六普”保山市一区四县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各地区的比重均有所上升,十年间全市该年龄组老年人比重从7.21%上升到8.7%,上升1.49个百分点。按照国家对老龄化的界定,目前保山各地区均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以施甸县最突出,达到9.99%,其次是昌宁县为9.03%,程度较轻的是腾冲县,老年人比重为7.89%。

2人口学特征分析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分为长表和短表两类,普查表长表抽取10%的户填报;普查表短表由其余的户填报。

2.1性别构成

在性别比上,全世界普遍规律即男性的死亡率在一般情况下高于同龄女性,越往高龄,差别越大,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同龄人的性别比成连续下降趋势。表2中的数据可见,各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均低于100,人口构成上女性多于男性。根据“六普”数据计算发现,保山市当前65~69岁年龄组性别比为100.5,越往高龄阶段,性别比越小,到了90~94岁性别比低至50,与上述规律相一致。

表2: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构成(单位:人)

数据来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数据资料

2.2健康状况

依据“六普”人口普查表的长表数据,60岁及以上的人口共计31975人,其身体健康状况如表3所示:

表3:60岁以上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单位:人)

数据来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数据资料

从表3可见,60岁以上老年人中82.4%身体健康或基本健康,17.6%身体不健康,4.1%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照顾。如果从性别角度看,身体健康或基本健康的男性老人占男性总数的84.2%,健康状况相同的女性则占80.8%,比男性低3.4个百分点。因此,总体上看,绝大数老年人身体较健康,且男性老人健康状况优于女性老人。

2.3生活来源

表4: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

数据来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数据资料

从表4可见,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依靠家庭成员供养,占67.9%;其次是劳动收入,占18.8%;以离退休养老金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占8.4%;低保的4.1%;财政性收入占0.2%;其他占0.6%。一方面反映出在当前家庭结构下,上述现状年轻人赡养老人的压力较大;另一方面,反映出近19%的老年人在本该颐养天年的时候,继续从事劳动,以此作为生活来源。

2.4空巢老人

表5:各地区65岁及以上空巢老人户数(单位:户)

空巢老人家庭是指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年人家庭和无子女的老年人家庭,其中,寡居(单身)老人是指单独一个人生活、居住的65岁及以上老人。“六普”数据显示,保山全市有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家庭户数为172116户,将“六普”数据整理可得到保山市空巢老人大致情况,如表5所示。

依据表5,经计算可得到空巢老人数量为41550人,占全市总人口数(见表1)的1.66%,比例较低,但却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见表1)的19.1%,平均每100个老人中就有19个空巢老人。其中,离异或丧偶的寡居老人由于单独一个人生活,经济来源困难,生活上无人照料,情感上缺乏交流,家庭养老的缺失使得如何养老成为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3讨论

保山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总人口比重逐年上升,全市已经进入未富先老的老龄化社会。而当前养老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还不健全,家庭规模小型化与老年人物质帮助、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需求的冲突日益显现,空巢老人的存在使得建立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迫在眉睫,社会应继续唤醒人们“养老敬老”的意识,让年轻人发自内心深处地去赡养老人,进而形成一个尊老爱幼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共保山市委党史地方志工作委员会.保山年鉴2013(概况)[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

[2]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张善余.人口地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人口老龄化状况篇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现状;问题

一、前言

人口老龄化指的是在总人口当中,年轻人占比减少,老年人占比增加。老年人主要是指年龄在60或65岁以上的人,国际上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有超过10%以上的60岁以上老年人,或7%以上的65岁以上老年人,就可以说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目前,在我国社会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老年人空巢化、失能化、高龄化特点,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因而社会中面临的养老问题十分严峻。

二、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发展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结构调整、体质转化的重要时期。而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情况也非常严峻,为社会发展进步造成了较大的压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养老保障服务体系既是社会大众的期盼,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国际标准判断,我国已经进入到了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据统计,我国当前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已经超过12%,预计每年增速将达到3%。根据相关预测,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占比将超过17%,到2050年,这一比例可能上升到30%。在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当前的城乡老年人口分布、老年群体状况、家庭结构等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传统的三代同堂式家庭占比逐渐降低,“四二一”结构家庭比例逐渐升高,老年人独居情况较多,因此老年人会感觉到愈加严重的失落、孤独、和被排斥感。一方面需要子女亲友给予更多的陪伴,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同辈互助关系,缓解感情孤独。

目前,根据相关统计,我国当前纯老年人家庭占比约为43%左右,同时高龄老年人数量在不断增加,当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超过了73岁,8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经超过1600万,预计到2050年,高龄老年人数量将超过1亿,在全世界高龄老年人中,占比将达到25%。在老年人口中,高龄老年人增速往往最快,我国高龄老年人增长率平均增速已经达到5%以上,远远超出所有老年人口平均增速。当前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发生倒置,在很多发达国家中,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通常高于农村,而在我国则正好相反。从2000年开始,我国农村老龄化水平就已经超过城镇。对于农村来说,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要远大于城镇。此外,老龄化的情况已经超前于现代化,我国目前尚未完全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但已经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

三、人口老龄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人口老龄化必然带来一些问题,包括养老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制、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社会管理体制等,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一)在养老保障制度中,关键性的问题就是充足的养老资金。而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较快,使得抚养结构发生了改变,本来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就比较晚,而养老金缴纳者大量减少,养老金领取者大量增加,使得养老金供需面临较大矛盾。所以,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进一步完善,是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

(二)在医疗卫生资源消费中,老年人是重要的消费主体。然而我国当前医疗资源存在着分布不均、总体不足的问题,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不足,政府投入力度不足,个人负担费用上升,给医疗保障体系造成了较大的压力。

(三)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独居、病残、高龄老人的数量不断增加,对社会照料护理服务的需求量也就大大增加。不过,我国目前社会养老床位数严重不足,老年照料服务体系建设迟缓,服务能力也较为不足,因此,国家还需要在这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的照料及护理服务。

(四)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中,对于人口老龄化社会下的社会化服务管理要求,已经难以满足。随着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对社会化服务管理的要求也必然有所提高。而我国目前社区建设仍存在较大的不足,服务水平、服务能力相对较差,难以满足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因此,社区应当对老年工作机制进行大力建设和健全,并致力于对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维护、对老年群众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对老年活动项目的组织提供、对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因此,社区服务的发展和社区的建设将成为未来发展中的重点工作。

四、结论

人口老龄化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经历的一个时期。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有限,而老龄化进程又十分迅速,因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并不客观,社会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基于此,应当针对人口老龄化面临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不断提高老年人服务于保障力度,从而实现社会良好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老龄化状况篇5

[关键词]老龄人口红利;释放原则;主要路径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7111

我国劳动年龄上限较发达国家平均提前5~15年,伴随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老龄人口红利释放成为我国学术界研究重点。当前我国已飞速步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国际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即为老龄化。[1]研究表明,中国老龄化率将于2050年达到30%以上,并将一直持续至21世纪末①。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是我国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必须面对的考验。[2]针对这一状况,笔者通过对我国老龄人口红利的测算结果进行分析,并从我国社会现状出发,提出在释放我国老龄人口红利时应遵循的原则,最后提出渐进式推进以及分阶段改革的释放路径,为我国未来相关政策的铺展打好理论基础。

1释放我国老龄人口红利的依据

目前我国老龄人口红利测算方法主要有数据分析和模型计量这两种,分别以人口抚养比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测算依据,其中以人口抚养比最为常用,指计算非诙人口数占劳动人口数比例描述社会劳动人口的人均抚养负担。[3]笔者将根据已有文献资料,说明现存老龄人口红利的规模并对其现状做简要分析。

11我国人口红利现状简述

国家统计局显示,200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式转变成老年型,总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首次突破10%②。在2001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1%,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2008年时,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与65岁及以上人口分别占总人口比重的1243%和846%,标志着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截至2015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1047%。

12我国老龄人口红利的测算及结论

本项目成员袁婧怡、林艳F采用人口抚养比分析法构建模型,选取2015年静态人口结构作为基础数据,分别计算四个劳动年龄上限下我国未来二十年的人口结构,并通过改变劳动年龄上限后我国老龄人口红利释放的状况得出具体结论。根据测算结果,2015年劳动年龄上限为女50岁、男60岁时,人口抚养比为644%,老年抚养比为372%,若退休年龄延迟到男女皆为65岁,人口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分别下降到37%和143%,逐次提高劳动人口年龄上限可有效降低人口抚养比与老年抚养比,达到释放老龄人口红利作用。若我国将劳动年龄上限由目前女50岁、男60岁逐步提高至女55岁、男60岁,男女皆为60岁和男女皆为65岁,到2035年,以上三个延迟退休阶段将分别释放465286万人、445925万人和1177074万人的劳动人口,释放出总共将近2亿的劳动人口。

综上所述,我国潜在劳动人口数量巨大,合理进行释放势必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不容忽视的贡献。由此,本文将对释放老龄人口红利的路径和措施进行充分研究,建立相关的法律政策,以便充分释放我国老龄人口红利。

2释放我国老龄人口红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人性化原则

由于需要对新角色和新生活进行适应,大多数退出劳动力市场的老龄人口无法立即适应当前生活。并且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许多老龄人口已然保持着较高的身体素质水平。政府应在尊重人、满足人的前提下,根据老龄人口特有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等综合情况,科学地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和岗位,以充分挖掘老龄人口身上的智力上、经验上的潜能。可通过开展老年心理健康课程鼓励老龄人口充分认识自身条件,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促进经济增长。

22政府诱导性原则

我国的退休政策已实施多年,且大多数劳动人口已经适应原有退休政策,不愿在达到规定劳动年龄上限后继续工作。因此,国家需对群众思维循循善诱,改变其现有思维模式,同时实施优惠政策,增加其延迟退休意愿。可以通过如规定养老保险的最低交纳年限,给予延迟退休时间长的员工较高的养老金标准;在延迟退休期间进行税收激励,对自愿延迟退休年龄退休的员工的收入减少或免征个人所得税;对自愿延迟退休的劳动人口基于医疗、交通等方面的社会福利等政策诱导劳动人口进行思维上的转变,逐步接受劳动年龄上限的提高。

3释放我国老龄人口红利的主要路径

31渐进式推进

提高劳动年龄上限将释放大量劳动力,同时还将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老金缺口问题,减轻社会经济负担。据研究分析,有更高的学历背景的男性更加不愿意延迟退休。[4]此外深度延迟退休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大,因此,轻度延迟退休更有利于解决养老金亏空、弥补人口红利缺失。[5]因此,延迟退休政策应适应中国社会的人口结构、人民意愿和国家社会实际情况,走循序渐进的道路,一是在制定政策前多听取民众意见,制定出符合人民意愿的政策;二是逐步推进,不能着急;三是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以应对不同情况。[6]

32分阶段改革

推行过程中在时间上要逐步推行,在空间上要优先实行于发达地区;同时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保证推进改革的同时保证社会稳定。为了有效释放我国老龄人口红利,需建立和完善新型退休政策,鼓励具有劳动力能力的老龄人口继续工作。中国现行的退休年龄政策制定于20世纪70年代,即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退休。而我国当前男性平均退休年龄为583岁,女性为524岁③,低于规定退休年限。从全球角度看,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许多国家提高了法定退休年龄,如美国将领取全额养老金的退休年龄从65岁提高到67岁。[7][8]考虑到我国现有退休年龄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因此,推行政策应该与时俱进,分阶段进行延迟,避免产生就业压力,以便更好开发老龄人口资源,减缓社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9]

注解:

①全国老龄办:《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6年。

②以下数据除特殊说明外,数据来源皆为国家统计局并由作者整理得到。

③社科文献出版社和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1―2012年)》。

参考文献:

[1]沈年耀,孙木兰论建立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紧迫性[J].襄樊学院学报,2005(4):39-43

[2]万芊城市低龄老年人再就业促进研究――基于上海市的调查[J].社会科学研究,2013(6):114-117

[3]周渭兵未来五十年我国社会抚养比预测及其研究[J].统计研究,2004(11):35-38

[4]李琴谁更愿意延迟退休?――中国城镇老年人延迟退休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5(4):119-128

[5]邹铁钉普遍延迟退休还是分类延迟退休――基于养老金亏空与劳动力市场的联动效应视角[J].财贸经济,2015(4):134-145

[6]胡晓义渐进延迟退休符合我国实际[J].新华每日电讯,2013(12).

[7]王晔美国是如何调整退休年龄的?[n/oL].(2012-07-03)[2017-04-09].http://view163com/12/0703/08/85FoHDLn00014mo9html

人口老龄化状况篇6

刘元志(1992-),男,湖北黄石人,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摘要:本文针对延迟退休相关问题,通过定义国民人均预期寿命、人口老龄化程度、劳动力供求状况和国民受教育年限等指标用以描述社会经济状况,并结合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已推行延迟退休政策国家的相关数据,通过Dea-CCR模型计算得到延迟退休可能性系数。同时结合回归预测方法预测我国未来三十年的社会经济状况,提出我国的延迟退休方案。结果表明,在2014年延迟退休3年,并在2015、2016、2036和2040年分别增加延迟退休一岁最适宜。

关键词:延迟退休;Dea-CCR模型;实施方案

一、引言

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为是否应该延迟退休年龄这场争论划上了句号,而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设计合理科学的延迟退休年龄方案以及如何对设计好的方案进行检测,所以国内学者对于这个问题的计量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选取合适的指标和角度,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定量计算出延迟退休年限,给出延迟退休年龄方案,如王甜(2012)以城镇人口为研究对象,从人口增长规律出发,采取分步法,建立了基于人口增长增长下、中短期养老保险基金平衡的定量数学模型,求解得出我国未来15年内的最佳退休年龄[1];二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不同延迟退休年龄方案所带来的各种社会效应进行定量测算,以检测不同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如王振军(2014)依据人均预期寿命、劳动者参加工作的初始年龄和不同类型劳动对人体体力要求的差异等,就从事不同类型劳动的退休年龄标准进行了延迟设计,然后通过对不同方案自我养老系数的定量测算,检测了其设计的合理性[2];杨忠庆、秦森(2013)通对对基金积累支付年数、制度内抚养比、新退休少退系数、财政补贴、劳动力和城镇经济活动人口等五个指标进行测算,对已有的三种不同的退休方案带来的经济社会影响进行了定量评估[3];苗红军(2011)在设定合意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基金的相关假设和模型下,分析了推迟退休对养老保险和劳动人口的影响,指出其在社会各个方面发挥的作用[4]。但是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均有一定的自身缺陷,只对退休方案设计进行计量研究,并没有进行方案预期检验;而仅仅对方案预期检验,甄别不同方案的优劣,却可能会错过最佳的方案。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延迟退休年限的确定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确定影响延迟退休的指标,并将其分成不同的两类,一类与延迟退休正相关,一类与延迟退休呈负相关,进而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法来计算出相应的延迟退休效率,并用延迟退休效率来代表是否应该延迟退休以及延迟退休的年限长度,进而制定相应的延迟退休政策执行的时间表。

二、指标数据的选择及假设

(一)指标的选择

1.国民人均预期寿命Y

国民平均预期寿命,俗称“人均寿命”。它一般指全体国民的人均寿命,其计算方式为对同时出生的一批人进行追踪调查,分别记下他们各年龄段死亡人数,直至最后一人寿命结束,然后根据这一批人活到各种不同年龄的人数来计算人口平均寿命;计算公式是:

Y=∑ni=1xifi∑ni=1fi

(1)

其中n是指分为n个年龄段,fi是指第i个年龄段的死亡人数,xi是第i个年龄段的组中值。

2.人口老龄化程度p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们定义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公式为:

p=p60pn

(2)

式中,p为人口老龄化程度指数,p60表示年龄大于60岁的人口,pn为总人口数。

3.劳动力供求状况ns和nd

劳动力供给ns是指在一个国家,在某一段时间内,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和工资水平上,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劳动力需求nd是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且能够雇佣的劳动量,计算公式是:

nd=ed・wp,ns=es・wp

(3)

其中ed代表劳动力需求弹性,es代表劳动力供给弹性,w为货币工资,p为价格,wp代表实际工资。

ed=ΔDDΔww,es=ΔSSΔww

(4)

其中ΔDD为劳动力需求变动率,ΔSS为劳动力供给变动率,Δww为工资率变动率。

4.国民受教育情况

我们可以使用各种不同的指标来衡量教育的各个方面,这些指标包括:入学率、教育成就指标、教育质量指标、受教育广泛度指标、受教育年限标准差等。我们认为最能恰当测量国民受教育情况的指标应是教育成就的存量指标,它被定义为平均受教育年限.:

ao=∑5i=1oition

(5)

其中:ao为人均受教育年限;i为受教育程度为标准而分组的组数,i=1,2,3,4,5,分别代表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中专、技校)、高中(高职、高专)、本科(大专)及以上学历;o为各受教育程度的年限,在本文中,我们定义文盲半文盲受0年教育,小学6年,初中9年,高中12,大专及以上16年;oi为接受各教育程度的人数;on为全体国民。

(二)数据的获取

本数据来源于CeiC全球数据库中2001年至2009年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五国的相关数据,和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的与中国有关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可知,它们都有不同程度的延迟退休情况,以延迟退休的年限记,以60岁为0,,65岁则记为5,给出其延迟退休政策实施年份与延迟退休年限表(表1);并结合上述四个指标的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各国相应年份对应的四项指标值表(表2);通过同样的方法给出中国1991~2010年的四项指标值表(表3)。

表1各国延迟退休年限表

国家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

年份200320062008200120072014200120042008201120092008

年限567567356775

表2各国四项指标值表

国家年份人均预

期寿命人口老龄

化程度劳动力

供求状况国民受

教育情况

美国

日本

德国

澳大利亚

意大利

200376.990.1213.20.9401

200677.590.1213.170.9539

200877.90.12513.230.942

200181.420.1712.970.9496

200782.510.2113.20.9588

2014860.20911.60.9566

200178.330.1612.180.9212

200478.680.1812.280.8948

200879.740.212.540.924

201177.80.19712.20.9405

200981.540.13611.620.9442

200881.390.210.10.9322

表3中国四项指标值表

年份国民人均预期寿命人口老龄化程度国民受教育程度劳动力供求状况

199168.8350.060.9774.9008

199269.120.0620.9774.9807

199369.4050.0620.9745.0589

199469.690.0640.9725.1359

199569.9750.0620.9715.2139

199670.260.0640.975.2904

199770.5450.0650.9695.3667

199870.830.0670.9695.4459

199971.1150.0690.9695.5285

200071.40.070.9695.6127

200171.7430.0710.9645.6598

200272.0860.0730.965.7087

200372.4290.0750.9575.7594

200472.7720.0760.9585.8100

200573.1150.0770.9585.8598

200673.4580.0790.9595.9123

200773.8010.0810.965.9648

200874.1440.0830.9586.0172

200974.4870.0850.9576.0701

201074.830.08870.9596.1229

(三)模型假设

基于前人的研究,本文在研究时假设:第一,在计算人均受教育年限时,假设不同教育阶段在入学时即接受了此教育阶段的所有年份教育;第二,假设劳动力供求状况表示为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比值;第三,假设各职位的环境因素可以粗略的进行比较;第四,假设我国延迟退休年限接受程度与其他国家相同;第五,假设劳动率年增长率保持稳定。

三、我国延迟退休政策执行的预测时间表

(一)研究思路

目前世界各国的退休年龄各不相同,而大部分国家退休年龄都是以60岁为界限。本文选取了5个延迟退休年龄超过60岁的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通过研究这些国家的国民人均预期寿命、劳动力供求状况、国民受教育年限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等影响延迟退休年龄[5]相关因素,来制定相应的延迟退休政策。从而预测我国出台延迟退休政策执行的时间表。

(二)研究方法

本文将国民人均预期寿命、人口老龄化程度、劳动力供求状况、国民受教育情况这四个指标分成不同的两类,一类是与延迟退休正相关的指标即国民人均预期寿命、人口老龄化程度、劳动力供求状况,一类是与延迟退休呈负相关的指标即国民受教育情况,通过Dea-CCR模型[6],来计算出相应的延迟退休效率。效率越高,实施延迟退休的可行性越大。用延迟退休效率来代表是否应该延迟退休以及延迟退休的年限长度,进而制定相应的延迟退休政策执行的时间表。

1.求得五国延迟退休可行性系数表

运用CCR模型将国民人均预期寿命、人口老龄化程度、国民受教育程度作为一类,并结合表1和表2数据,进行数据包络分析,得出五国延迟退休可行性系数表,如表4:

表4五国延迟退休可行性系数表

国家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

年份200320062008200120072014200120042008201120092008

可行性10.9810.99110.970.9510.990.9680.97

2.预测中国2010~2040年四项指标数据

结合表3,分别以国民人均预期、寿命人口老龄化程度、劳动力供求状况及国民受教育程度为被解释变量,以时间系数为解释变量做四个指标的回归模型,用来预测中国2010~2040年四项指标的数据。设时间系数为t,时间系数从1990年起为0,时间系数=年份-1990。经过异方差、自相关等检验,得到四个指标的回归模型:

Y=0.343t+67.79,o=e0.020263t-2.856269,L=0.064854t+4.886962,e=e-0.001129t-2.856269

(6)

通过此回归模型进行预测,得到了2011年至2040年国民人均预期寿命、人口老龄化程度、国民受教育程度及劳动力供求状况的数据,如表5:

表5中国2010~2040年四项指标数据预测值表

年份国民人均

预期寿命人口老龄

化程度国民受

教育程度劳动力

供求状况

201175.1730.0886.2488960.9539

201275.5160.08986.313750.9528

201375.8590.09166.3786040.9517

201476.2020.9356.4434580.9506

201576.5450.9546.5083120.9496

201676.8880.9746.5731660.9485

201777.2310.09936.638020.9474

201877.5740.10146.7028740.9464

201977.9170.10356.7677280.9453

202078.260.10566.8325820.9442

202178.6030.10776.8974360.9432

202278.9460.10996.962290.9421

202379.2890.11227.0271440.941

202479.6320.11457.0919980.94

202579.9750.11687.1568520.9389

202680.3180.11927.2217060.9378

202780.6610.12177.286560.9368

202881.0040.12417.3514140.9357

202981.3470.12677.4162680.9347

203081.690.12937.4811220.9336

203182.0330.13197.5459760.9326

203282.3760.13467.610830.9315

203382.7190.13747.6756840.9305

203483.0620.14027.7405380.9294

203583.4050.14317.8053920.9284

203683.7480.1467.8702460.9273

203784.0910.1497.93510.9263

203884.4340.1527.9999540.9252

203984.7770.15518.0648080.9242

204085.120.15838.1296620.9231

3.求得中国延迟退休可行性系数表

运用CCR模型将国民人均预期寿命、人口老龄化程度、国民受教育程度作为一类,并结合表5数据,进行数据包络分析,得出五国延迟退休可行性系数表[7],如表6:

表6中国延迟退休可行性系数表

年份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

可行性系数0.860.860.860.980.9910.880.890.890.9

年份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2030

可行性系数0.90.910.910.920.920.930.930.940.940.95

年份2031203220332034203520362037203820392040

可行性系数0.950.960.960.970.970.980.980.9911

因为国民人均预期、寿命人口老龄化程度、劳动力供求状况及国民受教育程度对延迟退休的影响较大。这四个指标是计算出的延迟退休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是否可以实施延迟退休即相应的延迟退休可行性系数。由表4可知实行延迟退休的国家,实施延迟退休的相应年份所对应的可行性系数都相当高,基本接近于1。且可行性系数区间值在[0.95,1]。由此可知,我国若要实行延迟退休,必须在相应的可行性系数较高的年份即在可行性系数大于0.95的年份里。

(三)结果分析

由表6可知,在2011年到2040年中,中国延迟退休可行性系数大于0.95的年份为2014-2016、2031-2040,故认为可在2014-2016年以及2031-2040年进行延迟退休。另外,借鉴发达国家逐渐延迟的方式,并考虑到民众的接受程度,认为可在这两个年份区间中分别延迟两岁。在2014―2016年中每年推迟1岁,在2031―2040年中每5年推迟1岁,可制定延迟退休时间表,如表7所示:

表7延迟退休时间表

年份20142015201620362040

推迟岁数34567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借鉴国际社会延迟退休年龄的经验,如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通过研究这些延迟退休年龄超过60岁的国家的国民人均预期寿命、劳动力供求状况、国民受教育年限和人口老龄化程度,建立延迟退休年龄效率模型,对国际社会延迟退休年龄各项影响因素制定标准。标准制定后,根据中国各项指标历史数据,计算中国国民人均预期寿命、劳动力供求状况、国民受教育年限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未来预测值,当影响因素达到标准值时,就需要进行延迟退休年龄。

我国当前的法定退休年龄为男60岁,女55岁(干部)或50岁(工人),而在欧美国家普遍的退休年龄都为65岁。我国正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1990至2010年以来,我国劳动力供求状况保持稳定,GDp稳定增长;国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用人均受教育年限作为国民受教育年限指标,我国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已从4.83年提高到6.13年;预期到2020年,国民预期寿命将达到77.1岁,人口老龄化程度指数高达0.1,劳动供求指数为0.944,国民受教育程度为6.83年,各项指标均满足延迟退休年龄标准。综合国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环境趋势,现阶段或者不久的将来,我国有必要进行退休年龄的延迟。(作者单位:1.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项目:2014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制造行业从业人员延迟退休年龄政策》(aH201410378305)。

参考文献:

[1]王甜.我国最佳法定退休年龄的趋势分析与数学建模[D].赣州:江西理工大学,2012.

[2]王振军.我国退休年龄延迟设计研究[J].西北人口,2014,35(05):29-34

[3]杨忠庆.秦森.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方案比较[J].中国社会保障,2013,(1):43-45

[4]苗红军.中国城镇职工推迟退休年龄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2011.

[5]周辉.我国延迟退休年龄限制因素分析与建议[J].学术交流,2011,02:136-140.

人口老龄化状况篇7

关键词:四川城乡老年人养老方式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40.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8-202-02

一、四川老龄人口现状及增长态势

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在四川省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达到1311万多人,占人口总数的16.30%,高出全国3.0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880.7万多人,占全省总人口比例为10.95%,比全国8.87%的水平高2.08个百分点。按照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以上的国际通用标准,四川早已步入了老龄化的省份。

中国老龄委办公室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根据我们课题组对四川城乡老年人口调研数据分析显示:四川省到2020年的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将进一步大幅度增加。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四川省人口增长与结构变化的总体态势预测:2000~2020年这20年间,四川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从2000年的938.5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910.5万人,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率为3.22%,其相对人口比重从2000年10.91%上升到2020年的20.78%;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从2000年623.2万人上升到2020年1488.1万人,年均增长率4.45%,其相对人口比重将从2000年的7.24%上升到2020年的16.19%。随着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将对四川省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老年人的“幸福指数”也越来越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幸福感。

基于四川省老龄化程度有急剧加快的趋势,社会人口结构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必然对四川的经济发展、家庭形式、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产生深刻影响。我们课题组通过实地抽样调研,试图对四川省城乡老年人养老方式及其选择养老方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搞清楚老年人对现行养老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服务的迫切需求,为四川促进社会为老年人提供不同程度的、行之有效的服务,提高社会养老保障水平,探索可操作的养老模式提供一定的实证数据和建议。

二、四川城乡养老调查情况及分析

2013年3~8月,课题组走访了民政部门,考察了都江堰市社会福利院、部分乡镇养老院等不同类型的养老机构,并重点在成都、宜宾、乐山、自贡等部分城乡对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这次调查采取一对一询问式调查方式,经过验收、核对,收回有效调查问卷438份,其中城市190人,占43.4%,农村248人,占56.6%;男性202人,占46.1%,女性236人,占53.9%。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养老方式、生活来源及收入、健康状况及养老意向等方面。调查分析如下:

1.四川省城乡老人居住方式。总体上老人自己或与配偶同住的占50%,与子女同住的占38%,请家政保姆照料的占6%,住养老机构的占6%。从全省城市老人与农村老人现行居住方式可以看出,城乡老人总体上都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表1)。

2.四川省城乡老人养老金来源。四川省城乡老人养老金来源依次为养老保险占40.9%、退休金占21.5%、其他经济来源占17.5%、社会福利占10.3%,政府救助占9.8%。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农村低收入群体远高于城市老人,城乡收入差距显著(表2)。

3.四川省城乡老人健康状况。四川城乡老人身体健康状况一般的178人,占40.6%,较好的141人,占32.2%,很好的55人,占12.5%,较差的55人,占12.5%,很差的9人,占2.2%;在身体状况较差及很差的老人中农村老人46人,占71.9%。从我们课题组的调研分析表明,城乡医疗条件及卫生保健服务悬殊较大(表3)。

4.四川省城乡老人养老方式意向。四川城乡老人选择家庭养老的比例最高,占58.7%,其次是社区居家养老及家政养老,各占12.8%、12.6%,再其次是机构养老,占7.1%。农村老人选择家庭养老比例显著高于城市老人,而选择养老家政服务的城市老人的比例显著高于农村老人,城市老人愿意由自己夫妻照顾,农村老人更愿意由子女照顾的比例明显高于城市老人(表4)。

全省农村之所以形成现有与子女同住的家庭养老方式,其主要原因:一是农村家庭养老传统方式根深蒂固,对社会养老在思想观念上接受程度较低;二是农村老人虽然对居住方式有多种选择,如自己照料、请家政保姆照料及住养老院等,但是由于老人经济状况、自身心理及情感交流需求的原因,家庭养老仍是养老方式首选。而城市老人因为“421”家庭模式下,独生子女结婚成家后,按传统的家庭生活方式和习性,难以与老人同居生活。近年来随着城市老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养老服务设施越来越健全,能满足不同老人的不同养老需求,与子女同住的家庭养老功能正日益弱化,城市老人养老模式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城市老人在具体养老方式选择上较农村老人有更大的空间,对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出快速上升和多元化的趋势。

三、影响选择养老方式的因素分析

1.物质基础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农村老人大部分或全部养老费用来自子女供养,退休金、养老金占养老费用的比例很低。部分老人虽然购买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年满60岁的老人按月可领取一定的养老金,但每月领取的养老金在1000元以下的占44%。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中位数为每年720元,城镇及其他居民养老金中位数为每年1200元,城乡差异显著。城市老人主要经济来源为退休金,虽然老人们能获得较为稳定的生活保障,但相对日益高涨的物价、医疗费用仍是捉襟见肘,特别是遇到大病或生活不能自理时便陷入困境。因经济原因城乡老人选择到养老机构养老的比例较低,大部分老人对于进入机构养老的费用期望值在每月1000元及以下的占80%,为满足老人们不同层次的养老需要,可以引入民间资本,给予其一定的资金引导和政策扶持,调动其投入机构养老行业的积极性。

2.年龄和健康状况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不同年龄、健康状况的老人养老意愿存在显著差异。从年龄考察,三个不同年龄组(80岁及以上,70~79岁,60~69岁)选择自己照顾或夫妻相互照顾的比例分别为28.8%、44.2%及49%,比例依次递增;而选择与子女同住的比例分别占59.6%、40%及35%,比例依次递减。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年龄越低的老年人因生活自理能力较强,对子女的依赖程度较小;年龄越高的老人越倾向于家庭养老,一则因为老人年龄越大,生活自理能力越差,二则高龄老人受传统养老观念影响较深,认为老年生活能够得到家人的照顾是生活幸福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希望能够在家中颐养天年。

从健康状况考察,身体状况一般、较好、很好的老年人选择自己照顾或夫妻相互照顾的比例分别为47.8%、48.9%及52.7%,选择由子女照顾的比例分别为37.2%、38.3%及40%;健康状况较差及很差的老人选择自己照顾或夫妻相互照顾的比例分别为20%、21.8%,而选择由子女照顾的比例分别为50%、48%。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健康状况较差及很差的老人比身体状况较好的老人更倾向于家庭养老,这说明健康状况往往与经济状况和护理服务需求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很多老人因病致贫,负担不起入住养老机构的费用,特别是农村老人比城市老人更加倾向于家庭养老。

3.文化教育水平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从城乡老人接受不同程度的文化教育水平考察,老人的养老意愿存在显著差异。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人越倾向于机构养老,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老人更易接受有别于传统的养老方式,愿意以相对独立的方式与子女相处,不增加子女负担,保持自己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因为个人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高度相关,较好的职业和收入使他们拥有较强的经济能力,进入老年后能够负担得起入住养老机构的费用,对子女的依赖程度小。

4.社会背景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四川省于1997年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人口老龄化加速使得老年人口负担系数明显加大,家庭赡养压力日趋加重。2010年,四川老年人口抚养比(负担系数)达15.1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6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二位。近十年间,四川老年人口负担系数提高了4.53个百分点,即与2000年相比,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多抚养4.5名老年人口。抚养系数比上升并失衡,将使现行的家庭养老功能削弱。现有的“421”“422”家庭,可能会面临着独生子女夫妻同时抚养一、两个孩子并赡养四位老人的困境,独生子女及其配偶在核心家庭中的决策权、独生子女及其配偶与独生子女父母的代际关系、独生子女及其父母对传统孝道的理解和认同都会影响家庭成员的养老意愿和养老行为,并最终影响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质量。农村老人除了可以从社会得到少量的救济或福利性补贴之外,主要经济来源和生活帮助还必须来自家庭,而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对家庭这一功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进而对家庭养老提出了挑战。

5.养老保障服务体系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从老年人口个人角度来看,大多数城市老人有稳定的收入,经济独立性较强;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城市资金雄厚,为老人提供的养老保障服务体系健全,养老实力较强。而农村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绝大部分地区集体经济实力不强,国家又无更多的投入。目前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唯独缺乏全国性基础制度的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截止2010年6月底,四川省试点的21个县参保人数已达543.2万人,养老金领取人数172.6万人,参保覆盖率达到77.2%。虽然参保覆盖率扩大,但是农村社会保障资金还是严重不足,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各级财政对农村社保投入较少,特别是贫穷落后地区因财政困难,缺乏开展农村社保的资金。只有切实提高了农村老人的收入,才能满足老人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以及医疗保健服务需求。

随着《四川省“十二五”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政策的出台,坚信在政府的引领下,坚持“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发展模式,力争在2015年形成“9073”养老格局,即90%的老年人通过自我照料和社会化服务实现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组织提供的各种专业化服务实现社区照料养老,3%的老年人通过入住养老机构实现集中养老。

[本文是省级课题《四川省城乡养老模式研究》(课题编号13Sa0214)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焦亚波.上海市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1)

[2]谭小林,王波等.重庆市城乡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m],2012(10)

[3]刘成荫.我国城乡老年人人口养老方式比较研究[J].吉林大学,2007(4)

[4]林琳,刘毅.四川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3(6)

[5]苏丽惠,董沛,李翠.城市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及影响因素[J].广东医学,2010(3)

[6]徐俊,风笑天.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责任与风险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2(5)

人口老龄化状况篇8

然而,在过去40年经历了人口转型的中国正在迈入老龄化社会。梁启超的问题似乎更切合这个时代:“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是今日全地球之一大问题也。”

老龄化阻碍大国崛起

去年4月,长期关注人口问题的美国学者杰克·戈德斯通在《华盛顿邮报》上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前景作出了悲观预测:由于一胎政策,中国的劳动力规模在未来十年会达到顶峰,而后停止增长,到2040年将降至9%。据联合国人口机构预测,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比重将从2010年的12%升至2050年的33%。中国的未来如同1990年后的日本——规模缩小,人口老化,一幅夕阳晚景。

更有学者将老龄化问题提升到国家竞争战略的高度。与同为人口大国的印度相比,中国的人口结构不仅老于印度,而且在加速老龄化。所谓人口红利,即高比例劳动力导致的经济增长,会很快被中国分光吃净。而印度的劳动力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将一直增长到2030年。德国波恩大学埃里希·威德教授去年在《法兰克福时报》上撰文指出,“印度的王牌是其年轻而且不断增长的人口。”

中印“龙象”之争一直是西方媒体关注的热门话题。无论看好哪国,比较者总喜欢强调某些因素,忽略另一些因素。就人口红利而言,其实每个国家都有机会享受一次,只是时间早晚问题。尽管印度的工作人口较为年轻,但占人口半边天的妇女劳动参与率却远低于中国。在15岁以上的人口中,2009年中国有三分之二的女性参加工作,而印度只有三分之一。此外,印度工人的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也逊于中国。除非印度提高劳工素质,扩大基础设施,并开发剩余劳力,否则其人口红利并不会在未来兑现。

对“老大中国”持悲观态度的人们则太看重人口因素了。中国经济过去并不仅仅因人口红利而增长,未来也不会因这一红利消失就衰退。据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两位学者估算,人口红利只解释了中国经济增长的16.5%。

中国的增长速度将因人口老龄化而放缓,但并不妨碍它最终成为超级大国。美国经济学家萨勃拉曼尼亚在《大预测》一书中综合分析了对中国经济前景的种种估量,指出即使考虑老龄化因素,中国仍将在2030年取得类似美国在“二战”后的全球经济主导地位。

中国像一部四引擎拉动的跑车,尽管人口红利渐渐消失,还有教育红利、创新红利和制度红利有待开发。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并非人口数量,而在于人力资本。有人认为老龄社会不利于创新,因为年轻人的比例在持续下降。而就中国的情况而言,由于高等教育普及,更多年轻人能接触先进知识,创新者的数量不降反增。比如,中国科研人员占全球的比例由2002年的14%升至2007年的20%,而在此期间美国和欧洲的份额均有所降低。

老龄社会,大势所趋

一个新问题出现后,人们往往首先试图回到过去的状态。在有关老龄化的政策讨论中,有一股强大的声音要求放松生育管制,恢复人口结构。对此我们首先应看到,老龄化属于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而不是发展倒退的问题。由经济增长引致的老龄化是人类社会的大势所趋。发达国家几乎都经历了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双重下降,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到2050年,即使美国的老年人口也将接近30%。

应对老龄社会,一个国家的政策选择不外三条:鼓励生育、吸纳移民、提高劳动生产率。发达国家中,唯有美国能通过大规模吸纳外来移民,延缓老龄化社会的来临。鉴于庞大的人口规模,中国不可能采取这一策略。鼓励生育的政策效果也很有限。即使中国取消计划生育政策,也不会扭转老龄化趋势,因为国人的生育意愿普遍较低。

根据零点公司2010年进行的生育调查,在目前只有一个孩子的中国城市居民中,有56.4%的人希望有两个孩子。而这些居民年龄偏大,出于健康等因素的考虑,不太可能生育二胎。在尚未生育的年轻居民中,仅有不到一半的人表示希望拥有两个子女。

有论者认为,解除生育管制有利于缓解“未富先老”的局面。其实,中国的人口老化模式也符合“先富而老”的西方国家经验。2010年,上海、浙江等发达地区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已超过10%,而青海、宁夏等西部落后地区的老龄化水平只及6%左右。老年人口较多的地区一般劳动生产率也较高,“未富先老”的状况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

根据上述分析,提升人口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才是中国应对老龄社会的唯一出路。依靠制度改革和技术进步,人口红利消失后的中国还有很大的经济增长空间。

老龄化并不是十分严重的国民经济问题,而未来老年人的生存境况却是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中国老人的未来前景

美国法学家波斯纳曾撰写过一部研究老龄化问题的著作——《老龄与衰老》。老龄不等于衰老,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口走势不可逆转,我们需要防止国民的衰老化,而不是单纯的老龄化。人口学家曹树基建议中国建立一套老龄化指标体系,这套体系以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为依据,而不是仅仅关注年龄。它将比目前的统计方式更真实地反映中国的老龄化状况。

健康而具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不仅不会成为经济负担,还会对社会作出相当贡献。波斯纳做过“动态智力”和“固定智力”的区分。他指出,老年人记忆力虽然衰退,但处理纠纷的公正性却胜过年轻人,并非所有的工作他们都不能胜任。发达国家近年来纷纷提高退休年龄,一方面为了减少养老金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也为了利用老龄劳力。

况且,老年人即使不工作,也不等于不劳动。老人们可以在家里为儿女照顾孩子,这样既减轻了儿女们的养育负担,也让老人们在精神上有所寄托。目前中国劳动力流动越来越频繁,这自然有助于配置人力资源。可由于户籍制度不配套等原因,老年人常常不得不与子女分居两地,如此前者得不到照顾,后者又不得不忙于家务。进一步松动户籍政策,便利社会福利的异地转移,将有助于老年人口作出社会贡献。

人口老龄化状况篇9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性的热点问题。据统计数据显示,1999年我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呈现老龄化逐年加速的趋势,“未富先老”的特征显著。与全国一样,宁夏也是在不发达的情况下迎来的老龄化。宁夏于2009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是我国最晚进入老龄化的地区。本文将通过分析宁夏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及宁夏人口老龄化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应对宁夏人口老龄化问题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来应对宁夏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抓住发展机遇,实现地区经济可持续性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宁夏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

(一)宁夏人口老龄化现状

据统计资料显示,宁夏于2009年由于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0%而进入老龄化社会,是全国最晚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地区。尽管如此,宁夏的老龄化情况仍不容乐观:其老龄人口增长速度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加之少年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导致老少比急剧上升。据如下统计数据图4.1可以看出,1994―2014年宁夏老年人口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少年人口比重却不断下降,老少比也随之呈急剧上升的态势。宁夏少年人口比重从1997年开始就一直低于30%,且其下降速度逐年加快,2013年已经接近20%;而老年人口的比重却不持续增长,2010以后老年人口比重迅速增长远超2000年以前的增长速度,老少比重也越来越大。

(二)宁夏人口老龄化特点

1、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据相关部门预算结果显示,2025年以后宁夏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120万,到2030年宁夏老年人口将接近142.5万人,较2014年增加约60万人,年均增长4.58%。据此宁夏未来老龄化程度将会进一步加深,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2、未富先老。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人均GDp远远低于老龄化程度同水平的发达国家。而宁夏自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老龄化速度逐年加快,远超全国平均老龄化速度,但是宁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和人均GDp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据《宁夏回族自治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宁夏惠农区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已达到13.0%,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9.5%,成为宁夏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县(区)。宁夏红寺堡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仅占5.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仅为3.8%,还未进入老龄化社会。宁夏老龄化程度最高与最低地区之间相差7.1%,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

三、宁夏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一)宁夏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的影响

宁夏少年儿童比重不断下降,老龄人口比重上升,老少比急剧上升,且宁夏人均寿命不断增加,高老龄人口多。宁夏人口老龄化受出生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增加的双面影响,从而导致宁夏人口结构向老年型发展。

(二)宁夏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可知,老年人口仅仅消费年轻时的储蓄,没有劳动收入,所以就老年人口而言会出现其储蓄率为负的现象,社会储蓄率将会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而降低。根据经济投资量:

可知u若减少,则经济投资量也将会减少。根据宁夏老龄化人数增长快、高龄人口数量多的特点导致宁夏在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增加,居民总体储蓄水平u降低,从而影响宁夏的资本积累。且未来宁夏老龄化程度a的增加,意味着宁夏家庭收入用于医疗保健等养老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大,储蓄率将进一步降低。那么宁夏经济的投资量也将会进一步将减少。

(三)宁夏人口老龄化对社会总产出的影响

一方面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政府需要加大老年人口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家庭承担的养老支出也越来越大,因此社会养老支出部分支出bY也将逐渐增大,而这些问题都将使经济生产中的在投入资金减少。

另一方面有效劳动平均资本量:

表明在劳动力技术水平和资本不变的情况下有效劳动平均资本量会随着的增加而增加。

四、对策建议

(一)引进人才,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促进经济发展。高素质人才数量少、待遇差,生产技术水平低且进步慢,导致单位劳动力产出低,导致宁夏经济发展落后,对老龄化的承受力能力差。因而提高待遇,吸引高层次人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人才、技术与宁夏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带动经济增长,增加社会对老龄化的承受能力,使人口老龄化给宁夏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小化,是宁夏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出路。

(二)大力发展老龄产业。虽然宁夏是在生产力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情况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力也相对较弱。然而由于宁夏进入老龄化时间段,老龄化程度尚未很深,使宁夏经济平稳增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的同时也孕育着一个机遇,因而大力发展宁夏老龄化产业,完善老龄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宁夏老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市场上对老年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大,然而宁夏传统老年产业产品的层次低且种类少,现代老年产业方面,老年人文化和娱乐等相关的精神享受方面的产品和服务也没有很好的发展。因此解决目前宁夏老龄化产业面临的问题,是大力发展宁夏老龄产业的首要问题。

人口老龄化状况篇10

关键词:城市老年人;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

引言

2000、2006、2010年三次全国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我国老年人经济状况明显改善,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升,社会参与水平提高,老龄服务体系快速发展,居家养老意愿占据主流,空巢、独居老年人显著增加,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升,老年群体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由于我国是一个城乡二元结构非常明显的社会,导致城市和农村在经济、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这种结构性的不平等在城乡居民的生活状况中也有反映,尤其是在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中反映尤为明显。在其劳动年龄阶段,城乡劳动收入差距大,农村劳动者难以老年所需的资金,年老后,在如养老金、福利设施等方面国家投入资源更倾向城市,因此,城市和农村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状况和满意程度应该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截至2012年底,重庆市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584.41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7.47%;80岁以上高龄老人82.22万,占老年人口的14%;老龄化率在西部排名第一,全国排名第五。2013年,重庆市常住人口为2970万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732.76万人,城镇化率58.34%,居住在乡村的人口1237.2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1.66%。其中,0-14岁人口占16.40%,比重下降0.27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占71.72%,比重下降0.0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11.88%,比重上升0.30个百分点。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困境。其中,低龄老人数量大也寓示着重庆市老龄化将加速发展。

一、重庆市城乡老人的生活状况

随着“积极老龄化”的提出,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生活状况也备受各界的关注。重庆市城镇老人自我感觉“健康”的比例是47.15%,农村老年人则是35.25%,城市比农村高出11.9个百分点。城镇与农村老人自我感觉“基本健康”的比例基本相当。但农村老人自我感觉“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的比例比城镇高出8.58个百分点。农村自我感觉“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也比城镇要高出1.4个百分点。

重庆市农村老人有劳动收入的比例比城镇高出34.08%,但有离退休养老金的比例比城镇低46.16%;农村获得低保的老人数达5.38%,比城镇高1.13%;农村有家庭其他成同供养比例为为41.15%,比城镇高出11.4%。但提醒的是,2011年新型农保实现了全覆盖,农村老人领到80元以上养老金的比例达95%以上。至于“其他”项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储蓄、保险、社会救济、出售财产、金融资产性收入和亲友赠送等,但城镇、农村老人的“其他”收入均较低,仅为2%左右。

二、调查数据分析

本次以重庆市渝中区大溪沟街道、茄子溪街道和梁平县云龙镇、合兴镇四个地区的老年人为调查对象,2013年在重庆市人口信息中心的带领下展开的社会调查,共发放问卷840份,回收问卷814份,有效问卷812份,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男性384人,占47.3%,女性428,占52.7%;60-64岁占29.3%,65-69岁占21.7,70-74岁占20.2%,75-79岁占11.7%,80-84岁占10.8%,85岁及以上占6.3%,已婚有配偶的占64.8%,无配偶的占35.2%,初中及其以下的文化程度87.1%,中专以上的文化程度占12.9%。

(一)经济状况评价比较

农村老人对个人经济状况的评价,有48.5%的老人选择大致够用,30.28%的老人选择有些困难,11.4%的农村老人选择比较宽裕,8.9%的老人选择很困难,仅有0.7%的农村老人选择很宽裕;城镇老人超过被调查人员的一半近57.1%的老人选择了大致够用,22.9%的城镇老人选择了有些困难,11.4%的老人选择比较宽裕,很困难选项的选择比例为7.3%,选择很宽裕的城镇老人占比1.3%。可见,农村老人对于个人经济状况的评价低于城镇老人对于经济状况的评价。

(二)健康状况比较

在老年人健康状况的调查中,农村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比例为54.6%,城市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比例为60.8%。农村老年人与城市老年人自我感觉身体健康的比例大致相近,分别为25.5%和23.4%;而自我感觉身体基本健康的农村老年人比例却比城市老年人低14个百分点,自我感觉不健康但能自理的农村老年人比城市老年人比例高出7.2个百分点,完全不能自理生活的农村老年人比例为7%,而城市老年人比例为1.8%。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农村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例比城市低,但是,城市老年人比农村老年人对健康的自我评价更高,生活能够自理能力也比农村老年人强,相比之下,农村老年人更需要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务和护理服务,城市老年人更需要医疗保健服务。

(三)社会支持比较

在农村老人情形中,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与率为43.4%,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与率为12.8%,城镇老人中,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与率为33.3%,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与率为7%,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与率为2.5%,商业养老保险为1.6%,企业或集体养老补贴为0.4%。由各项数据可看出,城镇居民多样性更多,也便于发展多支柱养老保险。

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农村老年人占98.4%,参与职工医疗保险的比例较低,仅占2.3%;但城镇老人中,76.6%参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1.6%参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还有2.9%参与商业医疗保险;2.3%享受公费医疗,但仍有3.6%的仍未参加医疗保险。可见农村仅有新农合,但城镇居民多样性更多,也便于发展多支柱医疗保险。

(四)休闲娱乐比较

可知,休闲娱乐活动方面,休闲娱乐活动方面,看电视听广播是城乡老龄人群的主要方式,农村比例45.6%,城市为42.3%,城乡差异不明显;但是在读书看报这一休闲方式中,城乡差异非常明显,城市仅有5.9%,城市却高于农村近16个百分点高达21.5%;体育健身方面,农村比例仅有2.5%,城市为8.8%,几乎是农村的4倍;麻将作为娱乐方式,城市居民14.2%也明显高于农村的6%;农村老龄人口用手机比例为7%,也低于城市的13.3%;至于上网,城市3.5%的比率依旧是农村0.4%的八倍以上。而农村在其他比例为8.7%,高于城市的0.9%。可见,看电视听广播是城乡老龄人群的主要方式,但农村老人休闲娱乐活动项目相对更为单一,娱乐休闲总体水平也较低。

可见,对生活不满意的农村老年人和城市老年人比例非常接近。但是,对生活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城市老年人比例明显比农村老年人高,而认为生活状况不好不差的农村老年人又比城市老年人多。说明,不管农村还是城市,对生活不满意的老年人都是少数,认为生活质量一般的老年人却超过一半多,反映出提高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要求。

四、重庆市城乡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本文自变量主要从老年人的人口社会学特征、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社会支持、休闲娱乐这五大方面运用Spearman相关系数探讨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其中人口社会学特征选取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四个指标。经济条件包含经济状况、住房两个指标。由于调查问卷特有的限制性,本文只选取了健康状况、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种数三个指标。社会支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福利三个指标。而日常生活则选取闲暇活动、家庭成员关系两个指标,其中,闲暇活动是测量精神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一)人口学特征与生活满意度

人口学特征包含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不同的人口学特征对老年人的生活、环境等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从而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也不同。研究不同人口学特征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探索人口学特征影响生活评价的规律,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相关分析显示,性别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可忽略;值得探讨的是,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与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年龄越低、文化程度越高、有配偶的农村老年人对生活满意度越高;但是,城市老年人却没有存在此类或者相反的关系。

(二)经济状况与生活满意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老年人对经济状况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其对整个生活的评价。因此,老年人的经济状况是必不可少的变量。

不管农村老年人还是城市老年人,经济状况对其生活的自评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经济状况自评月宽裕、没有领取低保的老年人对生活的评价越高。

(三)健康状况与生活满意度

老年人是否经常患病、能否自理日常生活需求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其心情,而一个人对生活的主观评价就依赖于其心理状况,因此,选取了健康状况自评、有无慢性病两个变量分析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相关分析显示,农村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与自身的健康状况密不可分,与健康状况、有无慢性病皆呈负相关。自我感觉越健康、没有患慢性病的农村老年人对生活越满意;虽然城市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与生活满意度之间也存在同样的关系,可关系并不密切。

(四)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

目前,为提高我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努力加强建设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其中就包含了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的建设,说明当前养老问题并不是一个家庭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本文选取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两个变量来分析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由上表可看出,城市老年人只有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才与城市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呈明显的正相关,而参加养老保险却没有明显的关系;值得反思的是:农村老年人没有参加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对生活越满意。

(五)休闲娱乐与生活满意度

闲暇活动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对于老年人而言,老年人不用工作和学习,因此,老年人的空闲时间就很多,那么空闲时间的活动安排就成了其生活的重要部分。除去闲暇活动时间外,老年人的其余的时间差不多都是与家人共同相处的时间。

由上表得知,体育健身、用手机等休闲活动对老年人生活质量都有影响,只是抛开这两项活动后,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打麻将等休闲活动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同样有影响。

五、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农村和城市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差别很大。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用手机对农村和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相同。但是,农村和城市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人口学特征、社会支持和其他休闲娱乐之间的影响差别很大。与城市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非常明显影响的因素有: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公共娱乐、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等,因此养老服务的供给上,应当注重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实农村图书室和村广播站的建设,除此之外,还应当尽可能地提高农村的文化程度,特别重视高年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需要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老人社会生活状况的社会支持因素特殊关注的是:参加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合作养老保险的农村老年人对生活状况并不满意。这种不满意的原因有两种:一是不管养老保险还是医疗保险都不能解决农村老年人日常消费和看病贵的问题;二是农村和城市的保险待遇差别很大。因此,应该加快对农村和城市社会保障一体化的建设。(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彩霞.北京市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和生活满意度的比较[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年

[2]唐晓诚.北京市老年人生活状况及社会支持体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3月

[3]段昆.离退休老人生活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3月

[4]陈薇.武汉市女性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5月

[5]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内容及评价标准建议(草案)[J].ChinJGeriatr,oet.1996,Vol.15

[6]陈薇,周琼.关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的综述[J].兰州学刊,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