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1:45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篇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它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有三个方面。第一,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又由于目前实行全面二胎政策,这使人口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快。第二,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第三,在多重压力下渡过人口老龄化阶段。中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和社会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更为艰巨。

中国政府的最新数据显示,21世纪头10年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0.57%,低于上世纪最后10年一直保持的1.07%的年增长率,因此中国人口正在进入老龄化,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今,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所以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快速增长的时期。

二、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影响

1、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人口老龄化使得消费转变与现有的产业结构产生重大矛盾,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老年产业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会影响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老年人由于心理、生理上的差异,衍生出了特殊的市场需求。老年人是特殊生活用品、住房、医疗保健以及护理服务等产品的主要消费者。这些消费将会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2、加重养老负担,冲击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长期实行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家庭养老方式。但是,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四位老人、一对年轻夫妇以及一个未成年小孩”的家庭模式,抚养系数比上升并失衡,将使得现行的家庭养老模式发生困难。这就加重了家庭的养老负担,同时迫切需要通过国家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来减轻家庭的负担。也就是说,人口的老龄化使得养老保险金支出增加,国家财政支出压力增大。同时,人口老龄化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对医疗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救助制度等社会保障方面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从我国的国情看,同时满足这些需求也是不可能的。这种供求矛盾的长期存在,有可能引发一系列显现和隐性的社会问题。

3、影响城乡二元结构和农业的发展

中国人口的大部分都在农村,农村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很高,从而使得农村的劳动力减少,同时大部分的劳动力人口外出打工,使得务农人口以老年人口为主,这样的人口结构状况将影响农业的发展。第一,影响农业的产业结构的优化;第二,不利于农业对新技术的应用;第三,使农业的生产率下降。这样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就影响着城乡二元结构,同时人口流动性的增强更加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而农业作为衣食住行的重要保障,一旦受阻必将会反作用于经济,使市场失灵。

三、人口老龄化的应对措施

1、建立更加完善的养老保险机制

随着老龄化的发展,社会对养老、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将是非常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尽快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和医疗制度,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加强社区老年卫生工作,增加服务项目,改进服务措施,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和康复等多种服务。建立健全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覆盖面,通过医疗救助等多种渠道帮助贫困老年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同时,要加强社保基金监管,进一步规范社保机构设置,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针对老年人特点提供全方位的老年服务。

2、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产业

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未成年人口的消费将相对降低,而老年人口的消费将相对上升,这也是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一个新的挑战。消费市场需求的变化必然导致更多的企业和商家加大对老年人口需求和服务的研究,他们将进一步开辟老年消费市场。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兴建老年人活动的公共设施,扩大老年人活动场所,寻求更全面的老年服务项目,提高老年服务质量,促进老年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

3、大力发展经济,为其奠定物质基础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时期迎来了老龄化,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仍将以较薄弱的经济力量来应对老年人口比重日益增长的问题,负担较重。因此,我国要积极推动经济的发展,为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老年人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为老年人快乐、健康的生活提供更有力的保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才能够有能力去应对老龄化危机。

4、加大对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投入,发挥宏观经济作用

由于人口老龄化使得家庭面临养老危机,所以只能依靠政府的力量来减轻家庭的养老负担。政府此时需要充分发挥宏观经济调控的作用,加大对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投入,使得老人能够得到很好的救助,子女可以安心工作,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率的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应该加大对于像河南等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人口大省的转移支付,使其有足够的财政资金能很好的掌控人口老龄化的局面

参考文献: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篇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104-01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发展变化的一个长期趋势,中国将在21世纪中叶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人口老龄化对处于改革进程之中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就养老保险制度自身而言,赡养率的不断提高,要么使工资替代率下降,要么使缴费率提高,在养老保险金刚性的条件下,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后果是缴费率的提高。从经济增长和养老保险的关系上看,人口老龄化给经济增长带来的不利影响,最终会反映在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上。

在人口老龄化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下,政府应立足当前,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将劳动者尽可能地纳入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还要加快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争取为劳动者提供多层次的养老保障。同时,在考虑养老保险制度应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时,不仅需要从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入手做出相应地调整,而且还要对相关的政策措施进行综合地考虑和调整。

1.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首先,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为了使城镇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吸纳更多的劳动者参保缓解养老保险的压力,我们首先要保证养老保险制度制定合理的、单位能够承受得起的费率标准;第二是要建立健全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体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就业人员和用人单位的参保意识,加大执法力度,对恶意欠费逃费的单位要依法从重处理,以起到警示的作用;第三是要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加强养老保险的信息化建设,设计强制性的、但灵活的、可携带的养老保险,以方便劳动力流动和养老保险的转轨接续。

其次,逐步提高退休年龄,减轻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负担。扩大就业,抑制职工的提前退休现象的出现,提高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首先能够延长劳动者就业年限,增加个人养老保险金缴费年限从而提高其退休后的养老金收入;第二,有利于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养老保险基金的资金来源;第三,可以缩短退休人员享受养老保险的年限,缓解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支付压力。

再次,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是养老保险制度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养老保险基金必须有效地进行投资运营,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否则,利率调整、通货膨胀等经济原因会使基金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贬值,直接影响保障对象的利益,也会给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带来困难。实现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不但有利于扩大保险资金的来源,维护养老保险制度的稳定运行,而且使之有能力给参保者提供更高的保障水平,进而提高劳动者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增强社会对养老保险制度的信心,促进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最后,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建立科学的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制度、基金审计制度和基金绩效评价制度,将审核程序和结果公开,增强投资运行的透明度,便于社会公众进行监督,以降低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风险。

2.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

构建多元化、多主体、责任共担的养老保障体系是缓解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所面临压力的一条途径。

(1)促进企业年金的发展

企业年金,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企业在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和发展需要而建立的旨在使本企业职工在退休之后的一定时期内能按年度获得一定数额养老金的退休收入保障制度。这种制度的目的在于提高退休者的养老金水平,是对国家法定基本养老保障的一种有效补充。

尽管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在短期内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而言,无论从企业年金的规模还是从其覆盖面来看,企业年金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要充分发挥企业年金作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补充作用,我认为还需要在三个方面作改进:

第一,适度降低企业的基本养老保险负担。当前企业承担的基本养老保险责任较重、基本养老保险收费水平比较高,大约在20%左右,有的地方高达25%,较高的基本养老保险收费率,势必挤占企业年金发展的空间。只有基本养老保险收费率制定在适度的合理的水平上,企业年金才能在各地区各类型企业中发展起来。

第二,适度降低基本养老保险金的替代率。适当地降低基本养老保险金的替代率,降低退休者对基本养老保险金的依赖程度,可以为企业年金的发展创造一定的空间。

第三、为企业年金提供统一的税收优惠。目前,企业年金缴费可列入成本比从3%-12.5%不等,大部分省份定为4%,使得优惠政策较低地区的部分企业持观望等待态度,期望本地的税收优惠政策能调整至更有利的水平上,从而对当前企业年金发展不利。

总之,作为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缓解基本养老保险财政危机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方式,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必须得到重视。企业年金作用的进一步发挥,需要与基本养老保险相互协调,逐步降低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水平和收费水平,为企业年金的发展提供空间,并以此减轻人口老龄化对基本养老保险的冲击。

(2)提倡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作为养老保障体系第三层次的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是在国家宏观指导和给予一定政策性优惠条件下,实行个人自愿原则,个人自我积累的养老金。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通过在银行储蓄和参加商业人寿保险积累一定数量的养老金,以提高自己的老年生活质量。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储蓄强度取决于个人对经济和未来生活的预期和理财规划,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劳动者财富的快速增加,个人素质和自我保障意识的不断提高,其必然也会成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扩大养老保险经费来源,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分散养老保险的风险;提高离退休职工的生活水平,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老龄人口比例不断增加,社会养老负担不断加重的情况下,具有重大的意义。

3.加大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投资

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年龄结构是决定养老保险的两个主要因素。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尽管养老保险制度自身的调整和改革是必要的,但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将是抵消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不利影响的根本途径。

未来适龄劳动人口会因为人口老龄化而逐渐缩减,以技术进步来替代劳动力将是保持经济增长的必要措施。技术进步通常被认为来源于研发的投入和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政府应增加对研发的直接投入,并采用鼓励企业、大专院校进行研发投入的政策,以促进技术进步,抵消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政府也应积极采取措施,大幅度提高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投资在GDp中的比重,特别对落后地区进行适当的财政倾斜,尽快提高落后地区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通过这些措施来提高人力资本存量,促进技术进步。“尽管在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下,劳动力人口会不断缩减,但是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会使得这些劳动力更聪明,更具生产力,由此等于增加了劳动力供给”。

参考文献:

[1]常根发.人口老龄化冲击下的我国养老机制及其再造.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5):12-20.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东莞养老产业;现状、趋势、战略建构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活”。随着老龄人口、高龄人口、空巢及失能人口数量以平均每年超过100万的速度快速增长,老年人对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的需求逐步提高,养老产业大有可为,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东莞享有“世界工厂”的地位,但是近年来,受原材料、劳动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东莞的“世界工厂”地位正受到冲击,东莞市委市政府正在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对东莞的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因此对东莞养老产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战略建构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养老产业是为老年人提品和服务的特殊产业,从社会的角度而言,它有利于满足老年人的社会需求,有利于形成健康老龄化社会,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从经济的角度来讲,它有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有助于减轻政府的社会保障负担。

一、东莞养老产业的发展现状

根据我国2011年月7日《中国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公布数据,我国共有各类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4.8万个,床位数112.9万张,平均每千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拥有床位8.4张,占老龄人口总数的0.84%,服务领域涉及老年人健康护理、日常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终生教育、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临终关怀等等。虽然为我国老年人的养老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养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实施时间较短,还存在很多不足,东莞养老产业发展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缺口大。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己达1.43亿,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为1300多万,全国几次较大规模调查的数据表明,60岁以上老年人口余寿中有平均1/4左右的时间处于肌体功能受损状态,需要不同程度的照料、护理。照此推算,我国约有3250万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护理。东莞常住人口较多,比邻广州、深圳等一线大城市,而一线城市养老成本比较大,东莞拥有独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养老成本较低,地理位置优越,而现在养老存在供需差距大的问题。

(2)养老机构入住率比较低。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至2002年,东莞养老机构的床位闲置率在24哈28%之间,大多数老年公寓、养老院、托老所的入住率只有30%。相对来说政府兴办的养老服务机构由于条件、设施好,老年人居住的环境好,入住率高。而民办的养老机构入住率一般在50%左右。主要原因是受到价格成本约束,较高的价格让老年人望而却步,同时又因为受到成本约束养老机构只能提供一些基本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

(3)管理和服务水平较低。大多数养老机构由于受到资金困扰,养老设施不完善、条件差,缺乏家庭气氛,更缺乏个性化的服务,个人自由和私人空间小,服务人员的素质也比较低,缺乏医疗、康复、服务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上随意性较大,对老年人的服务和管理停留在低层次、低水平上。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养老产业的市场潜力巨大,市场需求旺盛,具有很好发展前景,是值得政府推动以及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的一项新型产业。

二、东莞养老产业发展趋势

养老产业的发展正在被提到全球各国的议事日程上,市场潜力巨大。养老产业发展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随着多种养老服务产业业态的出现,老年消费群体会根据自己的支付能力、消费偏好而选择自己喜欢的养老产品。(2)养老服务业会在人口老龄化大背景下发展得越来越健全,满足老年消费群体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等不同需求。(3)激烈的市场竞争会使养老产业为老人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周到细致、更考虑老年消费群体的支付能力。(4)养老住宅业发展相对成熟,功能将逐渐完善。社区养老服找云涫辗训停覆盖面广,收益大,适合于普通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必将成为养老产业的主导发展方向。

三、东莞养老产业战略建构

(1)着力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阶级分化、利益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多元日益显现,快速老龄化给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但同时也为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带来广阔机遇。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可以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动相关产业、促进就业、优化消费结构、拉动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老龄事业的重要途径,作为关注民生、完善社会保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新的工作着力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宣传确立社会化养老理念。古往今来,围绕传统孝道构成的家庭养老观念认为,养老天然是家庭的责任,正所谓“养儿防老”。政府应该依靠强大的舆论工具,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人民群众明确社会化养老的优势,使社会化养老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3)进一步提高经济保障水平。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个方面,项目众多,内容不同。只有政府才能统揽各方,综合协调。要通过健全完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制度,确保老年人在经济上的自主性。从一定意义上讲,只有保持经济上的独立性,才有人格上的完整性,而这正是政府的主要责任。在社会救助中,对于老人要有相应的优惠,如低保对象中的老人免费入住养老机构等。

(4)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落实居家养老在养老方式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夯实社区服务的基础,推进社区居家养老务的深入发展。

(5)完善行业扶持政策。山西省政府在研究制定社区服务业发展、社会福利发展规划方面,应明确把养老服务业作为社区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列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促使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向纵深推进。“十二五”期间,重点以提升养老服务和老年人生活质量为发展目标,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把养老服务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逐步建立完善养老服务财政补贴机制,研究制订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规范养老服务业行业监管,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有序进入养老服务业,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

(6)实行中介组织运作。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改变过去政府包办、包管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更多地采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中介组织或服务实体承办的运作方式,具体可以采用“购买服务”、“合同外包”、“委托”等多种形式,鼓励和支持各类民间组织、企业和个人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篇4

[关键字]人口总量老龄化育龄妇女

中图分类号:C92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未来人口发展趋势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基础和依据。人口数量及其结构预测可为卫生部门优化配置卫生资源提供信息,老龄人口预测可为政府制定涉及老年人口政策提供支持,劳动力人口预测可为人事劳动部门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提供参考,学龄人口预测可为教育部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供依据,育龄妇女规模预测可为人口计生部门制定人口控制政策和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供数据支持。

预测结果显示,未来五年的南开区人口将呈现出总量增长缓慢、劳动力充足、老龄化加剧的趋势特点。

现在按照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两个口径,分析未来5年南开区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育龄妇女人口、少儿人口以及老年人口的变化特点和变动趋势。

一、常住人口总量缓慢增长,户籍人口缓慢减少。

预测结果显示,2014-2018年南开区将出现户籍人口减少,迁移人口增加,常住人口总量缓慢上升趋势。常住人口总量将从101.11万增至102.06万,户籍人口将从86.10万降至84.09万,迁移人口将从15.01万增至17.97万。迁移人口变化幅度最大。

二、人口已经处于老年类型,且老化程度不断加深。

按照常住人口口径,2014-2018年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7.84%、7.80%、7.79%、7.74%和7.87%。65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分别为16.53%、17.12%、17.78%、18.53%和19.46%。老少比依次为210.85%,219.42%、228.15%、239.31%、247.16%(表2)。

再从户籍人口来看,0-14岁人口比重在6.03%-5.62%之间,逐年减少,而65岁人口比重在15.71%-18.40%之间,逐年上升,老少比从260.48%逐渐升至327.15%,从表2中可以明显看出,户籍人口较常住人口老化程度更高。

参照国际人口类型的划分标准,0-14岁人口比重在30%以下,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10%以上,老少比在30%以上的人口属于老年型人口,2014-2018年南开区人口已经具备老年型社会特征,并且未来几年老化程度会进一步加重。

三、劳动年龄人口占主体未变,劳动力平均年龄进一步提高。

预测结果显示,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巨大,且保持主体地位,户籍劳动年龄人口从2014年的64.11万减少到2018年的59.57万,减少了4.45万;同期,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从76.48万减少到74.16万,减少了2.32万。再从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来看,户籍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从2014年的63.41%逐渐下降到2018年的58.37%,下降了5个百分点;同期,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则从75.64%降至72.66%,可以看到,虽然,不论在户籍人口,还是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依然占主体地位,但都有减少的趋势,尽管迁入劳动年龄人口的作用部分缓解了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的幅度,但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总趋势并未改变。同时,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也在逐年升高,常住人口的劳动力平均年龄从2014年的40.39岁升至2018年的41.63岁;户籍人口的劳动力平均年龄从2014年的42.03岁升至2018年的43.45岁。而且,户籍人口较常住人口老化程度更高在劳动力平均年龄上也有体现。

四、育龄妇女总体规模呈逐渐下降趋势,生育旺盛期妇女比重减少。

总的来看,不管是户籍人口中的育龄妇女,还是常住人口中的育龄妇女,2014-2018年都呈现出减少的趋势。户籍人口中,育龄妇女2014年有19.09万,以后逐年减少,到2018年,为17.69万。常住人口中,育龄妇女2014年有24.68万,2018年减少到24.08万,也呈下降趋势,只是下降幅度小于户籍育龄妇女。

从育龄妇女的年龄结构上来看,30-49岁人数所占比重都有提高趋势,按照户籍人口的口径,30-49岁妇女所占比重从2014年的60.71%逐渐升至2018年的73.62%。常住人口相应的比重从56.30增长到66.54%。户籍人口中20-29岁育龄妇女所占比重从34.28%逐步降至21.73%,由于迁入人口的加入,常住人口相应比例则从36.61%降至28.23%。从而可以看出,即使迁移人口的影响也为能改变生育旺盛组比重下降的态势。预测期内15-19岁、20-29岁者两个年龄段的育龄妇女规模都显现出减少的大趋势,而30-39、40-49岁这两个年龄段,育龄妇女规模都显现出上升的趋势。由于处于生育旺盛期的20-29岁妇女规模呈下降走势,意味着未来3-4年,出生人口可能会减少。

五、接受义务教育人口数小幅增长,学前儿童规模减小。

预测结果显示,2014-2018年,南开区户籍人口中的0-14岁少儿人口规模将从6.10万减少到5.73万,年均减少0.09万。其中,0-5岁学龄前人口从2.46万减少到1.71万,减少了0.75万,年均减少0.19万。相反,6-14岁义务教育阶段人口在增长,从3.64万增加到4.03万,年均增长0.10万。常住人口中的0-14岁少儿人口规模将从7.93万增加到8.04万,年均增长0.03万。其中,0-5岁学龄前人口从3.41万减少到2.66万,减少了0.75万,年均减少0.19万。6-14岁义务教育阶段人口在增长,从4.52万增加到5.38万,年均减少0.22万。可以看到,户籍人口中0-14岁人口规模减小,而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规模增加,但是在两种口径下的0-5岁人口都在减少,6-14岁人口都在增加。

未来五年南开区的出生人口总量逐渐减少,性别比基本保持平稳。迁移人口中出生人口呈逐步上升趋势,常住人口中出生人口呈波动性下降趋势,男性出生人口和女性出生人口则均呈缓慢下降趋势,户籍人口中出生人口呈逐步下降趋势,出生人口性别比基本保持平稳。(图2)。

六、老年人口规模增长迅猛,老龄化趋势显著。

预测结果显示,2014-2018年间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3.15万人,年增长率分别为3.90%,4.09%,4.41%,5.27%。其中65-79岁人口增加2.25万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增加8055人。与高龄老人相比,较年轻老人的增长速度稍快。户籍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2.89人,年增长率分别为3.70%,3.94%,4.26%,5.18%。其中65-79岁人口增加2.05万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增加1849人。

男性老年人口、女性老年人口、户籍老年人口和迁移老年人口趋势基本一致,都呈逐步上升趋势,而老年人口性别比则呈缓慢上升趋势。

七、老年抚养比上升明显,少儿抚养比小幅提高,总的人口抚养负担逐年升高。

2014年,按照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两种口径南开区总人口抚养比分别为32.21和34.29,到2018年分别升至37.62和41.15。数据显示,老年抚养比增长的幅度在4.93-6.74之间,少儿人口负担也有增长,幅度大约在0.12-0.48之间,因此,总人口的抚养比逐年升高。常住人口中的少儿抚养比略高于户籍人口,而老年负担比较户籍人口更轻一些。总的来看,养老负担重于养小负担。两种口径下都出现人口抚养负担逐渐加重的趋势,养老负担更较严重,尤其是户籍人口。(见表8)

(四)政策建议

人口发展是长周期事件,需要统筹规划,未雨绸缪。未来五年,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和人口分布问题将对全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为了确保全区各项工作目标,在人口计生方面,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1、建立综合治理,责任明确的人口管理机制。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需要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积极配合,为此,必须确定明确的责任,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

2、用“动态人口红利”理论,积极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未来几年,南开区将面临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它不仅使家庭养老人均负担加重,还会造成养老保险成本和医疗保障费用上升,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压力。“动态人口红利”理论就是通过延长预期寿命,增加劳动力资源;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缓解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造成的不利影响;健全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开发老年人力资源,鼓励老年人参与发展,变老龄化的压力为动力。

3、在稳定现有生育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人口计生工作。继续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天津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积极、全面地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综合化、公开化、透明化、人性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随着人口结构和社会的变化,生育年龄可能会出现提高趋势,计生卫生部门要根据需要,加强相关服务。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篇5

【关键词】区域生产能力;可持续发展;人口老龄化;消费倾向;消费市场

一、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现状。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从我国历次人口普查的人口结构中看,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先后经历了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两个历程,其中1964年的人口普查表明我国还处于年轻型人口结构类型,而到2000年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型人口结构类型。(2)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年龄结构也逐渐变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也在不断提高。《人口结构变化报告》的中国专题中显示:目前中国的退休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约为19:100,到2050年则会高达64:100。

二、我国老龄人口消费状况

首先,老龄人口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的降低对日常生活用品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适合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用品产业需做出相应的产量的调整,做好迎接老龄化社会的准备,从而利用这一人口发展趋势找到新的增长点。其次,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未来家庭服务行业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我国教育质量的提高,人均学历水平的整体提升,导致进城务工的人口数量在逐年减少,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城后从事了脑力劳动工作。这直接导致进行家庭服务工作的人员数量的急剧减少,针对老年人身体活动能力的下降和自我生活能力的减弱这一趋势,我国必须着力提高我国家庭服务行业不断上升以应对这一趋势。最后,我国制药业和健康卫生服务业也应及时调整产量和规模。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的必然结果就是更多的老年人疾病的发生。所以我国制药业和卫生服务行业须扩大规模,完善保障机制。

三、人口老龄化对我国个人消费市场的影响

(1)老龄人口个人消费状况发展趋势。通过对我国老年人口消费总量进行计量分析预测,在未来40年内随着老龄人口生活来源的增加,老龄人口的生活消费总支出将大幅度上升。(2)人口老龄化对我国个人消费市场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人口老龄化尚处于初期,但我国此时的经济状态也还不太发达。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老龄化进程,我国老龄化进入较快。面对社会还需要保持稳定、经济和社会也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前提下,老龄化对我国发展极易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老年人的消费倾向导致个人消费市场跟多的是偏向老年人的消费品的增多。其次,对经济结构的影响。从生产者的角度讲,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必然导致消费市场上满足老年社会成员的产品、服务和劳务等需求将越来越多样化。这时,市场机制将引导社会资源不断的向开发满足老年人的生活用品、医疗用品、保健用品,以及老年大学、老年旅游等产业转移。

如果我国的老龄产业得以有效开发,老龄消费市场得以迅速发展,其对拉动我国内需、化解当前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将起到重要作用。对于我国来说,人口老龄化很可能对我国社会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顾大男.中国人口老龄化与未来商机分析综述.市场与人口分

析.1999(5)

[2]金晓彤,王贺峰.中国老龄化人口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建议.2010,10(5)

[3]孟双见,吴海涛.日本人口老龄化对日本社会经济的影响[J].日本问题研究2005(4)

[4]岳颂东.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对策[J].社会保障问题研究.2000(8)

[5]王兰英.老年消费市场特征及企业营销策划选择.现代财经.

1999(8)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篇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供给;延迟退休

中图分类号:C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0-02

劳动力是经济生产活动的重要投入要素,改革开发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劳动力规模的持续扩大。但随着人口增长率的逐渐放缓,人口老龄化也将对未来劳动力供给量产生影响。而对于城镇化背景下,受教育年限延长、平均受教育程度提高、退休年龄延迟等新的因素综合作用下,人口老龄化这一人口新变化对劳动力市场产生积极还是消极的影响,学者研究尚未达成共识。阎坤[1]认为,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下降,进而导致劳动力内部年龄结构高龄化。赵喜顺[2]认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导致劳动力不足,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本文首先通过设计不同的劳动参与率变动假设,一方面保持各年龄段劳动参与率维持2010年水平不变;另一方面基于布拉斯相关生命表方法构建分年龄、性别的劳动参与率模型,对未来分年龄、性别的劳动力参与率进行预测,并结合2010-2050年劳动年龄人口预测数据,对未来劳动力供给进行预测。其次,通过设计不同的政策方案(维持现行退休政策方案;根据人社部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方案)将延迟退休政策纳入预测过程,探讨了不同政策背景下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一、模型与数据

1.劳动参与率模型

本文根据布拉斯相关生命表模型,在王金营建立的劳动参与率模型基础上加入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模型分析。模型逻辑结构如下:首先对年龄别劳动参与率进行logit转换:

其中ls(x)表示以基期劳动参与率的基准,本文以1990年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作为基准;Ys(x)为基准的logit转换值;lt(x)(本文考察时期t=1990、1995、2000、2005、2010),分别为t年份的年龄别劳动参与率,YtYxY为t年份的劳动参与率的logit转换值。

YtYxY与YSYxY之间呈线性关系:

其中μ为随机误差项;α(t)、β(t)是与时间有关的待估参数,会随年份t的变化而变化。通过预测α(t)iβ(t)的变动趋势,继而可以按照公式3预测得到未来分性别的ls(x)。

2.劳动力供给预测方法

人口老龄化对人口年龄结构和劳动力参与率产生影响,进而对劳动力供给产生影响。本文参考彭秀健[3]的年龄结构分解方法,将总的劳动参与率分解为年龄结构因素、分年龄劳动参与率两个因素。有效的劳动力供给数量取决于分年龄的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以及分年龄、分性别的劳动参与率。

其中,pRt为t_()_D_DpRi,t用来表示t年年龄组i的劳动参与率,通常把15~64岁之间人口视为劳动年龄人口;Si,t为t年年龄组i的人口占总劳动年龄人口的份额,Lt为t年劳动力数量,wpt是t年劳动年龄人口数量。

3.数据来源

(1)未来劳动人口预测数据:结合目前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现行政策中放宽独生子女生育二孩的政策变动现实,采用香港科技大学马忠东[4]等人研究中关于未来人口预测与劳动年龄人口预测方案中方案ii的预测结果。(2)劳动参与率数据:数据选取1990年、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和1995年、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分性别、分年龄人口数和从业人员、失业人员数据①。

二、多方案下劳动力供给的预测

方案一:单纯考察“人口老龄化”(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因素

为明显突出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未来劳动参与变动趋势的影响,本文将对单纯“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效应”对中国劳动参与率的影响进行分析,以作为预测模式下劳动参与率变动趋势的对比。具体处理方式如下,本文中以5岁为单位将劳动年龄(l5-64岁)人口划分成10个年龄组(i=1,2,…,10)。式(3)表示总劳动参与率的变化是分年龄的劳动参与率的变化或者分年龄人口占总劳动年龄人口份额的变化,即劳动力人口构成变化的结果。我们将后者的影响称为“人口年龄结构影响”。许多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会影响分年龄、分性别的劳动参与率。在此暂时不考虑分年龄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只分析人口构成影响。

假定2010-2050年间分年龄、分性别的劳动参与率维持在2010年水平保持不变,均为Rpt,2010,只考察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对总劳动参与率的影响。

指的是在分年龄、分性别劳动参与率保持在2010年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在t年可观察到的总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反映了劳动年龄人口构成变化(人口老龄化)对总劳动参与率的影响。

预测结果:根据方案一,有效劳动力数量变动趋势如图1所示,由于未来劳动年龄人口中25-44岁占的比重逐渐降低,而45-64岁的相对高龄劳动年龄人口占的比重又逐渐升高,即使未来各年龄组劳动参与率保持2010年的水平不变,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化也会引起总和劳动参与率出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在2020年以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换言之,如果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即使保持不变,而年龄结构趋向老化,则未来的劳动力人口也会减少。

方案二:基于劳动参与率模型预测的劳动参与率数据,考虑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考虑健康水平的提高,假设男女退休年龄按照2014年国家关于渐进式退休政策的信息,自2016年起,男、女退休年龄每2年延迟1岁,直至退休年龄达到65岁为止;同时参考2000年日本该年龄组劳动参与率水平,对未来40年内中国该年龄组劳动参与率做出预测:当当年退休年龄未达到65岁时,每间隔10年各年龄段劳动参与率将延续上一年龄组劳动参与率水平,每间隔5年的劳动参与率水平根据间隔10年的劳动参与率采用插值法求出;当当年退休年龄达到65岁时,各年龄段劳动参与率直接延续上一年龄组劳动参与率水平但略有下降,下降幅度约为10%。

方案三:基于劳动参与率模型预测数据,保持现行退休年龄政策;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2010-2050年中国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趋势如图2所示。方案二、三中显示的中国总劳动力供给在2010年之后都出现下降的趋势,但方案二、方案三对比之下我们可以发现:其一在于尽管方案二、三劳动供给总量变动呈现相同的变动趋势,但方案二劳动供给量在每一时点都高于方案三条件下,说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劳动力供给下行的效果;其二在于方案二中起始于2016年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效果于2030年后才逐步显现出来,但效果比较有限,并且2040年之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效果逐渐减小。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到,不管是方案二或者方案三,在2030年后劳动供给量的变动趋势相似且总量差别不大,可见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减缓劳动力总供给逐渐减少的趋势。

三、结束语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是研究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重要方面。本文基于布拉斯相关生命表方法构建分年龄、性别的劳动参与率模型对未来劳动力劳动参与率进行预测,通过设计多种方案,将不同政策变量纳入预测过程,并结合劳动年龄人口预测数据,探讨了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倾向于减少未来中国劳动力供给;渐进式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劳动力供给减少的趋势。

未来几十年,中国人口红利进一步缩小,近年来劳动力市场出现的这一系列问题,都预示着未来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和制度安排面临新的课题。从文中分析可以看出,通过提高劳动参与率可以延缓劳动人口数量的减少速度,从数据发现,目前我国劳动参与率较低的是50-64岁年龄组的劳动年龄人口,本文也通过多方案对比,发现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对男性55-59岁、60-64岁劳动人口,女性50-54岁、55-59岁、60-64岁劳动人口的参与率产生明显冲击,并且随着延迟退休政策执行时间愈久,政策效应越明显。因此,延迟退休年龄对于挖掘劳动供给的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除着力于延缓劳动力数量减少趋势的政策举措,应重视对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健康投资和教育投资;同时通过清除劳动力流动藩篱、完善劳动保障制度,进一步激发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和灵活性。

注释:

①数据来源:《全国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全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全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全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1995年、2005年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参考文献:

[1]阎坤.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及其对策[Z].中国人口年鉴,1997.

[2]赵喜顺.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及发展老年产业分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01).

[3]彭秀建.低生育率、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供给[J].中国劳动经济学,2006.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篇7

人口老龄化的定义是年轻人口减少、老年人口数量增加的趋势,一个地区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生育率、死亡率陆续下降带动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所以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目前,成都市人口老龄化不仅呈加速发展趋势,还呈现出高龄化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对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加深刻。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首先掀起了对老龄化研究的序幕的是刚进入工业社会后的法国,是由于成为西欧国家中生育率持续下降老化最显著的国家。

人口老龄化研究最早一般是从老年人口群体特征的现状探讨为出发点,针对老年人自身的问题如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等方面展开论述,主要是研究老年人面临的实际问题及相应对策,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了后来的人口老龄化理论。其中首次提出了“人口老龄化”这一概念的是在pearl(1940)发表了《人口的老龄化》一文中。

而从经济学角度对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兴起是从二战以后。1956年,联合国出版了《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影响》,文中阐述了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研究老龄化其实开始得很早,我国两千年前的《素问?上古天真论》,就是研究人的衰老和抗衰老问题的老年学说。随着我国步入老龄社会,国内对老人问题的研究逐步加强。中国老龄问题研究主流之一是以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学为基础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老年社会学作为新兴的社会学分支异军突起。老年社会学有其独特的研究范围和对象,老年社会学主要是研究同社会学的联系。当今老龄问题研究的主流是“积极老龄化”问题。

3.成都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成都,简称“蓉”,别称“蓉城”,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自古以来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拥有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所以分析人口老龄化对成都市经济发展影响有重要意义。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成都市65岁及以上人口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增长52.47%,为136.43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也由7.96%增加到了9.71%。

虽然成都市的老龄化水平比四川省10.95%低1.24%,但相比全国平均水平8.87%高出0.84%。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未来10年成都市将进入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根据成都市统计局分析指出,成都市55-64岁的人口有160万人,而未来十年平均每年将有16万人进入老龄人口,预计2020年成都市老龄化水平将突破15%。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必将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和压力,对成都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

4.成都市人口老龄化特点

4.1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我国人口总量仍在增加,但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6.7%。降至2012年的0.1%,有关资料显示,成都市65岁及以上人口早在2001年占总人口已达到8%,年龄结构已向老年型转变,进入老龄社会。成都市老龄人口在不断增长的趋势下还呈现出了高龄化趋势。而人口老化的必然结果就是,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出生率呈下降趋势,自然增长率递减甚至出现负增长。可是例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重由5%上升到7%,一般需要历经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时间。

表1

单位1978198019902000201120122013

出生率%10.311.213.19.69109.04

死亡率%66.16.46.64.69.96.33

自然增长率%4.35.16.73.14.50.12.71

4.2老年人口数量大

四川省65岁及以上人口为8807545人,而成都市老年人口占四川省15%左右。同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5.49%,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的比重上升1.75%。可见成都的老年人口数量庞大。(表2)

由表3可以看出从80年代到2000年,成都的人口年龄结构中少年组的变化趋势最为明显,从30.26%降低到2000年的16.43%,两个数据比较而言,后者约是前者的50%。一方面是总人口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是出生人口数量的减少,一升一降使得少年组的比例下降最显著。通过图3可以看到的是作为主要劳动力的中年组的人口所占比例正处在一个缓慢增长的时期,在逐渐达到峰值后,很有可能会是劳动年龄人口总量的下降,这都表明了我国的“人口红利”窗口期所剩时间已然不多。一个城市正常的人口年龄结构中按国际标准,60岁以上人口应低于10%,而65岁以上人口应低于7%,而截至2014年底,60岁以上人口已突破20%,成都市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近14%。

表2

年别项目2000年2010年

总人口规模(人)1124427214047625

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人)8948201364348

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7.969.71

表3

年别年龄段所占比例1982年2000年

1―14(万人)30.26%16.43%

15―64(万人)64.71%75.61%

65岁及以上(万人)5.03%7.96%

4.3成都市人口老龄化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生育率下降都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而其实施导致的生育率下降具有超前于经济发展的特点,在成都,这一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值得关注的是,2001年,成都市人口年龄结构已经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进入老龄社会。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成都市人口老龄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8.87%高0.84个百分点。未来10年成都市将进入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而2012年,武汉市生产总值(GDp)为8003.82亿,人均生产总值(GDp)79079.75元,成都市生产总值(GDp)为8138.94亿,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只有56836.17元,换句话说,成都市的人均生产总值要依靠大量人口支持。所以说,成都市快速的老龄化进程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大环境下进行的。而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也会随之加重老龄化的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矛盾。

5.人口老龄化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5.1对于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会直接导致主要劳动力比例的下降,造成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从而影响着就业结构的变化,冲击着经济发展。同时,老龄人口的再就业也会影响青年劳动力的就业,由此人口老龄化也会加剧日益增长的应届大学生和就业岗位有限的矛盾。

5.2对于消费结构的影响

人是消费的终端,不同的年龄结构对于消费结构也是不同的。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社会将会由生产性社会向消费性社会转化。因为老年人口主要是消费人群。而同时更多的生产成果用到消费上,使得社会和家庭的抚养负担加重这,也会造成再生产投人的减少。

5.3人口总量的持续增长

随着经济发展,老龄化进度的加快,成都市即将面临劳动力减少的尴尬,成都市多年以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有利的人口结构以及充足的劳动力数量,而面对即将到来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如何妥善地使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必然成为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老龄化问题提高了社会负担的系数(劳动人口与被抚养人口的比例),也同时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6.针对成都市人口老龄化现状的对策及建议

6.1建立健全养老保障制度

6.1.1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障覆盖面,建立新的农保模式,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对于成都而言,应该统筹城乡,先行先试。成都市就此可以大胆探索充分发挥创新实干精神。也可以学习类似《珠海市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过渡办法》的相关文件,在全市开始建立健全农保制度。

6.1.2倡导个人家庭养老。

四川省的经济水平决定在现阶段还需要继续提倡家庭养老,特别是在农村,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功能,提倡健康的养老方式,完善具有尊老敬老传统优良品德的养老体系尤其重要。

6.1.3建立健全城镇社区老年服务体系。

在城镇,考虑日益增长的老龄化趋势,应建立健全老年人服务体系,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陪伴、护理、紧急救护等各种服务,并为老年人群学习、文体等社会活动的需求提供条件。

6.2提高老年人口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和作用

老年人中仍有很大一部分是有体力,有知识,有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可以一部分化解家庭社会在养老方面的矛盾,把他们的“余热”变成社会财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相对延长退休年龄。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篇8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Gm(1,1)模型;灰色关联度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02204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等原因使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世界平均水平,产生“未富先老”现象。2002年湖北省老龄化系数(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8.81%,从此迈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湖北省60岁以上人口占比13.93%,居全国第9,这一占比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0.61%。2013年湖北省65岁以上人口占比9.91%,居全国第1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约023%。老龄化社会给经济产业结构转型、老龄产业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又给湖北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劳动力供给和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带来巨大挑战。

国内诸多学者和研究者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有所研究,探讨了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老龄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王金营,梁俊香(2008)从未来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出发,对社会保障的战略设计和体系构建面临的诸多矛盾给予了分析,认为我国应该从长期的角度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完善的能应对未来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社会保障体系。袁俊等(2007)从时空角度描述了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分异特征,揭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区域差异扩大的内在机制和影响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主要因素。张冬敏(2010)以人口扰动为切入点,分析了陕西省人口年龄结构的非正常波动,并构建人口扰动模型,测定人口波动规律,判断人口老龄化进程与人口扰动的关系。侯大强(2012)对湖北省人口老龄化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Leslie模型对湖北省的人口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胡芬(2011)利用灰色―线性回归组合模型预测了湖北省老龄人口。在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方面,叶宁,尹文耀(2006)研究了人口发展趋势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并提出各项应对措施。杨雪,侯力(2011)研究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宏观和微观影响。姚从容,李建民(2008)对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国际比较,并得出对我国的启示。

本文在老龄化问题相关研究基础上,利用灰色预测理论对湖北省老龄化人口进行预测和分析,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对湖北省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关联度分析,最后根据老龄化人口与老龄化系数预测结果及老龄化系数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政策建议。

1湖北省人口结构现状

2013年湖北省常住人口为5799万人,城镇人口有3161.03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54.51%;乡村人口有2637.97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45.49%;出生率为11.08%,死亡率为6.15%,自然增长率为4.93%;从湖北省人口年龄结构上看,0-14岁的有866.37万人,占14.94%;15-64岁的有4357.95万人,占7515%;65岁及以上的有574.68万人,占9.91%。2013年湖北总抚养比达33.07%,少年儿童抚养比1989%,老年人口抚养比13.18%。湖北省人口结构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湖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呈阶段性缓慢增长趋势。2001-2004年湖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244%、2.21%、2.32%、2.40%,保持在2.21%―244%范围内,作为人口增长的第一个阶段;2005-2009年湖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3.05%、313%、323%、271%、3.48%,在2.71%―3.48%范围内,作为人口增长的第二个阶段;2010-2013年湖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4.34%、4.38%、4.88%、493%,保持在434%―4.93%范围内,作为人口增长的第三个阶段。

第二,人口结构中少年儿童系数比大体呈现下降趋势。2001年湖北省少年儿童系数为22.43%,而到了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14.09%和14.95%,在12年的时间里系数下降了7.48个百分点。

第三,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口系数大体呈上升趋势,人口老龄化趋势较为明显。湖北省2001年的老年人口系数为6.73%,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10.76%和9.91%,2013年比2001年提高了3.18%。2001年湖北省老年人口抚养比为9.51%,而到2013年已经达到13.18%,与2001年相比提高了3.67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抚养比增加,少年儿童系数减少,承担养老的子女减少,这将会给社会养老方式和社会保障带来更大的挑战。

2基于灰色Gm(1,1)人口预测模型的分析

2.1灰色Gm(1,1)模型介绍

灰色系统理论的Gm(1,1)模型适用于贫信息的不确定性问题的预测,抗噪声能力强,优于传统预测方法,该模型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生态、工程预测控制等领域。灰色Gm(1,1)建模过程如下:

(1)设一组原始数据为X(0)=x(0)(1),x(0)(2),…,x(0)(n),对X(0)作一次累加,得到生成数列为X(1)=x(1)(1),x(1)(2),…,x(1)(n),其中,x(1)(k)=∑ki=1x(0)(i);k=1,2,…,n。

(2)生成X(1)的邻均值等权数列,且Z(1)=z(1)(k)/k=1,2,…n,其中,z(1)(k)=0.5x(1)(k)+0.5x(1)(k-1)(k=1,2,…,n)。

(3)根据灰色理论对X(1)建立关于t的白化形式的一阶一元微分方程Gm(1,1):dx(1)dt+ax(1)=u(a,u表示待解参数),设Φ=[a,u]t,用最小二乘法求解,则Φ=[,]t=(BtB)-1BtY。

令Y=x(0)(2)x(0)(3)x(0)(n),B=-z(1)(2)1-z(1)(3)1-z(1)(n)1

(4)解出Φ后,即可得到白化形式的微分方程的解:(1)(k+1)=x(0)(1)-e-k+。

(5)将上述结果累积还原,即可得到预设值:

(0)(k+1)=(1)(k+1)-(1)(k)=(1-e)x(0)(1)-e-k

2.2老龄化人口预测及趋势特征分析

根据《2014年湖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4)整理了2001-2013年湖北省常住人口数、65岁以上的人口数以及老龄化系数的数据(见表1),对湖北省2014-2060年的老年人口总数及老龄化系数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见表2。

由以上预测分析,可知湖北省人口老龄化速度较稳,根据Gm(1,1)模型预测结果,2014年65岁以上人口达619.66万人,老龄化系数为10.71%。到2060年湖北省老龄化系数将达到25.57%,65岁以上人口超过全省总人口的1/4,老龄化人口将达到1601.58万人,老龄化程度相当严重。湖北省未来50年人口结构向老年型转变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2060年湖北省65岁以上人口比2014年增加了981.92万人,年均增加21.35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09%。从表2中的预测数据可以看出湖北省老龄化系数逐年增加,增速稳定,2011-2020年这十年的老龄化系数增速为1868%,2021-2030、2031-2040、2041-2050、2051-2060这四个十年的增速均约为18.56%。2015-2060年每年的同比增速保持在1.91%。湖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有区域差异,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此外,湖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出现城乡倒置现象,大城市的老龄化系数反而比中小城市低,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

3湖北省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3.1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是通过灰色关联度来分析和确定系统因素间的影响程度或因素对系统主行为的贡献测度的一种方法。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越大,反之越小。灰色关联分析的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参考数列是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比较数列是影响系统行为的因素组成的数据序列。

(2)对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初值化:矩阵中的每个数均除以第一个数得到的新矩阵。均值化:矩阵中的每个数均除以矩阵所有元素的平均值得到的新矩阵。区间相对值化。

(3)求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的灰色关联度系数ξ(Xi)。参考数列X0,比较数列X1、X2、X3…,比较数列相对于参考数列在曲线各点的关联度系数ξ(i)η(k)=

minminX洌0)(k)-X(0)(k)+ρmaxmax|X洌0)(k)-X(0)(k)||X洌0)(k)-X(0)(k)|+ρmaxmax|X洌0)(k)-X(0)(k)|

称为关联系数,其中ρ为分辨系数,0

r(x0(k),xi(k))=miniminkΔoi(k)+ρmaximaxkΔoi(k)Δoi(k)+ρmaximaxkΔoi(k)

(4)求关联度。r=1n∑nk=1η(k)称为X洌0)(k)与X(0)(k)的关联度。

(5)排关联序。因素间的关联程度主要用关联度的大小次序描述,而不仅是关联度的大小,将m个子序列对同一母序列的关联度按大小顺序排列,便组成了关联序。

3.2湖北省人口老龄化影响因子关联度分析

通过文献研究及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以下7个变量,分别用X1,X2,…,X7表示,其中,X1为少年儿童系数(%);X2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X3为城镇恩格尔系数(%);X4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支出(万元);X5为卫生技术人员数(人);X6为高级中等学校招生数(人);X7为城镇人口比重;X0是参考数列,表示65岁以上的人口比(老龄化系数)。2001-2013年湖北省上述各影响因素及X0的原始数据见表3。通过matLaB软件编程计算X0与X1,X2,…,X7各个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值的大小,结果见表4。

按照灰色关联度大小对7个影响因素进行排序,其关联序为X7>X3>X5>X6>X1>X2>X4。从排序结果可以看出,城镇人口比重与人口老龄化系数的关联度最大,为0.94,相比于农村,城镇有较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和较好的生活环境,老年人死亡率较低,这便促使湖北省人口年龄结构向老龄化方向转变。城镇恩格尔系数与人口老龄化系数也有较强的关联度,为093,城镇恩格尔系数比农村恩格尔系数小,即城镇人口的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较小,一般认为,恩格尔系数越小,地方越富有。城镇条件优越,生活交通较为便利,广大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用于陶冶情操的文化艺术、健身等方面的支出稳步增长,从而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必将加剧湖北老龄化进程。卫生技术人员数与老龄化系数有较强关联度,为0.92,医疗卫生条件越好,老年人死亡率自然会降低。高级中等学校招生数与老龄化系数的关联度为0.91,地方受教育程度越高,受教育人数越多越普及,人们综合素质得以提升,懂得更多健康之道,人们更加长寿。少年儿童系数与老龄化系数的关联度较高,为0.87,少年儿童系数的大小对老龄化系数起决定性作用。从关联度排序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支出的关联度较小,分别为0.78和0.71,说明湖北省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未富先老。

4结论与建议

通过灰色Gm(1,1)模型预测了湖北省未来47年的65岁以上人口数和老龄化系数,预测结果显示,2060年湖北省65岁以上人口将达1601.58万人,老龄化系数将达到25.57%,届时湖北省老龄化程度相当严重。根据灰色关联度计算结果可知,湖北省老龄化系数与城镇人口比重关联度最大,为0.94;城镇恩格尔系数、卫生技术人员数、高级中等学校招生数、少年儿童系数分别与老龄化系数有较强的关联度,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支出与老龄化系数的关联度相对其他因素而言较小。根据灰色预测模型和灰色关联度的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几项建议,供相关部门参考。

第一,建立完善的以社区服务和村镇卫生院为主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根据灰色关联度计算结果可知,老龄化系数与卫生技术人员数有较高的关联度,说明卫生医疗保障是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65岁以上人口增多,意味着医疗保障的费用将增加,极有可能造成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等现象。我国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构建国家卫生服务系统,建立覆盖广、效益高、费用低的较公平的医疗保障体系。

第二,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产业格局,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根据灰色关联度模型计算结果可知,老龄化系数与城镇人口比重的关联度最大,城镇化率对于人口老龄化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完善城镇化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工作十分紧要,关键要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减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积极推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制定政策,将老龄服务业列入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项目,创新老龄产业融资方式,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兴办老龄产业,多渠道筹集老龄产业发展资金,建设一支为老服务的职业化日常看护、医疗保健、心理辅导服务队伍,鼓励和号召志愿者参与到为老年人服务的过程中来。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精神需求,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要提前布局与养老服务相关的产业链,发掘与老年人相关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产业。

第四,健全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灰色关联度计算结果表明,老龄化系数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关联度相对于其他因素较小,可知湖北省老龄化有“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未富先老”的现象。应提前做好应对老龄化和高龄化问题的准备,除了政府发力外,还应充分发挥个人与家庭、市场、非营利机构的积极性,健全养老、医疗等制度。以人口结构变化趋势为依据,制定短期、中长期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加快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

第五,延迟退休,挖掘老年人力资源。湖北省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不争的事实,全国的人口老龄化也在逐渐加重,这必然使得老年抚养比增加,加重社会和家庭的财政负担。因此,延迟老年人的退休时间,让有能力的老年人为社会建设继续添砖加瓦,贡献力量,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有研究表明,“老有所为”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客观的要求,它可以消除劳动力的不足担忧,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延缓退休,可以增加社会劳动力,帮助更多老年人实现社会价值,同时减少家庭、社会、政府的财政压力。

参考文献

[1]毛凤藻.湖北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19572175.

[2]张恺梯,郭平.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状况蓝皮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56.

[3]王金营,梁俊香.未来人口发展失衡引发社会保障制度的战略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4]袁俊,吴殿廷,吴铮争.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7,(3).

[5]张冬敏.人口扰动下的陕西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0,(5).

[6]侯大强.基于Leslie模型的湖北省人口老龄化预测及分析[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72.

[7]胡芬.灰色―线性回归组合模型在湖北省老龄人口预测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1112.

[8]叶宁,尹文耀.我国人口发展趋势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

[9]杨雪,侯力.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宏观和微观影响研究[J].人口学刊,2011,(4).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篇9

关键词:老龄化;财务质量;偿债能力

一、引言

石人炳(2002)采用刘敏(1999)的方法估计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比率①,并根据比率变动规律将人口“老龄化”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同样的,本文也采用相同的方法估计并划分中国人口“老龄化”阶段。统计结果表明,1995年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剧,且速度日趋加快;2011年攀升至9.1%。根据GeorgeJ.Stolrfitz(1992)、杜鹏(1994)等人的界定,中国已进入顶部“老龄化”阶段②。那么,人口“老龄化”进入顶部阶段即老龄化时代后,中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究竟如本文研究并解释2005年③后中国医药类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变动规律。

二、财务质量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研究的目的是挖掘历史统计数据的规律变动及规律变动拐点,特别是研究顶部“老龄化”阶段医药类上市公司财务质量及财务变动趋势。张琰(2011)认为,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客观描述了公司绩效,研究过程中则尽可能选取信息含量较多的财务变量,并借助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医药类上市公司财务质量及变动趋势,而偿债能力作为反应公司财务质量的主要指标。因此,本文通过以上市公司偿债能力为例,并比较、解释不同子行业的财务变量在不同时期变动规律,从而判别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

自2005年以来,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逐渐提高。2007年前流动比率接近于2,2007年后流动比率上升至6.52,远大于流动比率的临界状态;七年中,最小的速动比率为1.43,其余年份的速动比率均大于临界值。截至2011年12月31日,流动比率较2005年提高了2.23倍,速动比率提高了2.59倍。“老龄化”背景下,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将进一步提升,流动性风险进一步下降。

另外,我们发现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大多数行业的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是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不但未出现下降现象,反而出现了上升的趋势,充分体现了医药类行业“弱周期”的特点。2010年的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较“次贷”危机前提高了71.5%。医药类上市公司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的标准差较“次贷”危机前发生了较大变化,即两指标分别较危机前提高了165%、152%。行业内的上市公司出现了分化,部分公司的竞争优势得以强化,部分公司的竞争优势却出现了削弱现象。行业分化的原因在于2010年新增了医药类上市公司,并且部分企业预期到“十二五”规划即将出台,规划出台后将使部分行业得到政府支持的力度增强。那么,具体又是哪些子行业的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发生了大幅变化呢?

资料来源:国泰安数据库

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变动幅度最大的子行业是化学制药子行业,其次是生物制药行业;波动比率最小的是其它医药、医疗行业。2011年,流动比率最大的是生物制药行业,主要是因为2010、2011中国a股市场增加了新上市的生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从而导致生物制药行业流动比率高于其它几个子行业。中药行业的流动比率则相对稳定,行业新上市公司数量较少,中药行业流动比率的变动充分体现了中药行业业务质量正处于逐渐变好的趋势。

化学制药子行业流动比率与速动比例大幅波动的原因在于化学制药研发费用占比相对于中药行业与其他医药、医疗子行业高,并且波动幅度较大。另外,化学制药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较高,在整个医药行业中属于高投入的子行业。研发与固定资产投入导致化学制药子行业偿债能力的波动幅度较大。生物制药类上市公司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及资产负债率波动幅度相对于其它子行业来说相对较大,这主要源于此行业公司上市时间相对较短,大量的企业上市未满3年时间,企业依然处于寻找运营规律的过程中,从而导致企业的偿债能力出现大幅波动的现象。其它医药、医疗行业的流动比率、速动比例波动较小的原因在于上市公司数量较少,上市时间相对较长,且上市公司多属医药商业,固定资产投入相对较小,从而导偿债能力波动幅度较小。

中药行业的资产负债率随着人口老龄化比率的逐步提高出现了逐步下降的趋势。特别地,资产负债率的波动率也随着人口老龄化比率变动速率的变化而发生大幅波动。虽然,《“十二五”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规划》出台后,化学制药、生物制药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出现了大幅下降的现象。

我们通过观察医药行业的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分析其流动性风险变动及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或资产负债率的变动趋势均显示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正在逐渐提高,部分子行业受到政府相关政策刺激后,财务质量提高速度显著高于其它各个子行业。特别的,中药类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提高速度显著快于其它子行业。无论是在“十二五”规划出台前还是出台后,中药类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均在稳步提升,并且中药行业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及资产负债率的标准差表明,说明其流动性风险远小于其它几个子行业的流动性风险。

三、研究结论

老龄化时代下中国医药类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逐渐提高,特别是中药类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稳步提升,偿债能力的各项财务指标均出现了稳定增长的趋势。在配方、工艺受到保护的条件下,人口老龄化使中药行业进入了稳定增长的轨道。药品类上市公司的财务质量逐步提高的过程中,医疗器械行业的财务质量也将进入大幅提高的阶段。(作者单位: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石人炳,《老年型人口的三个亚型的划分及其意义》,人口学刊,2002

[2]易晓文,《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综合评价实证分析》,温州大学学报,2008

[3]张琰,《医药类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1

[4]GeorgeJ.Stolnitz‘DemographicCausesandeconomicConsequenceofpopulationaging’,1992.

注解:

①〖ZK(#〗老龄化比例=65岁人口数量/人口总量

②顶部人口“老龄化”阶段的“老龄化”比例大约等于7%,又称为老龄化时代。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篇10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快速上升2016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6.7%,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0.8%

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16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38271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2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6.7%,比2010年“六普”时上升3.4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0.5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为15003万人,占总人口的10.8%,比2010年“六普”时上升1.9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0.32个百分点。

过去30多年来,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持续上升。1982年老年人口抚养比为8.0%,到1999年上升至10.2%,上升了2.2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13个百分点;到2010年上升至11.9%,比1999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15个百分点;到2016年上升至15.0%,比2010年上升了3.1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52个百分点。

(二)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持续增长,目前超过2400万人,占60岁及以上老人的比例超过10%

2000―2014年我国高龄老人持续增长。2000年80岁及以上人口为119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0.95%,到2014年增加到2400万人,比重提升至1.75%,绝对数量增加了1201万人,比重提升了0.80个百分点。就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年龄构成来看,2010年60―69岁老年人口占56.18%;70―79岁老年人口占32.00%;80岁及以上的占11.82%。与2000年相比,2010年60―69岁老年人口的比例下降了2.66个百分点,而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上升了2.59个百分点。老年人口结构发生变化、高龄老人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

(三)2012年以来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连续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本身逐步老化,高龄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持续上升

从劳动年龄人口来看,2011年我国15―59岁人口数量达到峰值,为94072万人,占总人口的69.8%(见表1)。该年成为我国劳动力资源从增加转为减少的“拐点”,之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连续下降。2014年15―59岁人口下降至92982万,比2011年减少1090万人。2013年16―59岁人口为91954万人,到2016年下降至90747万人,减少1207万人。

劳动年龄人口也逐步老化,高龄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持续上升。2000年“五普”时,15―29岁人口(青年组)占15―59岁人口的38.06%,30―44岁人口(中年组)占38.37%,45―59岁人口(年长组)占23.57%。到2010年“六普”时,青年组和中年组占比均出现下降,年长组占比则上升至28.45%,比2000年“五普”时上升了4.87个百分点。2014年,年长组占比上升至31.87%,比2010年“六普”时又上升了3.42个百分点。

(四)失能、半失能老人超过4000万人,空巢、独居、失独等高风险老年家庭迅速增加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致为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8.3%。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显示,至2015年,我国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突破1亿人;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仅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占41.9%。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披露,2012年,全国失独家庭已达100万个,而且正以每年7.6万个家庭的数量持续增加;全国约有2300万老年人属于贫困和低收入者;农村留守老年人达5000万人。风险老年家庭的迅速增加必将放大社会风险、扩大养老需求。

(五)人口老龄化程度地区差异明显,重庆、四川、辽宁、江苏等省(市)老龄化严重,城乡老龄化程度差距不断扩大

从地区角度看,根据2014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是重庆、四川、辽宁、江苏等省(市),其中重庆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4.12%,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06个百分点;四川、辽宁、江苏分别为13.99%、12.16%、12.06%。年龄结构“最年轻”的是,65岁及以上人口占5.4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57个百分点。

从城乡角度看,2000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乡村比城市高0.82个百分点、比镇高1.50个百分点。到2014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乡村比城市高2.60个百分点、比镇高2.63百分点,城乡差距明显扩大。老龄化程度农村高于城镇的现象与城镇化进程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城镇化加速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由此加剧农村人口老龄化,而减缓城镇人口老龄化。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趋势不可逆转,据联合国预测,205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4.91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3

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5年修订版)》显示,无论以哪种方案预测,未来三四十年内,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都将不断加剧。即使以高生育率方案预测,205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也将达到33.07%,相对稳健的中方案预测这一比重为36.46%,低方案预测为40.35%(见图1)。另外,由于目前开始的生育率变化不会影响未来三四十年内的60岁及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绝对数量,因此无论哪种方案,到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均为24520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均为16961万人;2050年分别为49153万人、37139万人。

基于联合国中方案预测数据计算可知,2015―2050年我国老年抚养比(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与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呈加速提升趋势,预计2020年为17.08%,2030年达到25.26%,2050年将高达46.74%,相当于2015年预测值13.05%的3.58倍。高龄化程度也将不断提升。8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2020年将上升至1.92%,数量为2692万人;2030年将上升至2.93%,数量为4141万人;2050年将达到8.94%,数量达到12057万人。

(二)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及绝对数量将持续下降,2020年将比2015年减少1218万人,劳动年龄人口进一步老化

根据联合国中方案预测,由目前至本世纪中期,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和总量都将持续下降。到2030年比重不足60%,到2050年比重下降至50.03%,比2015年下降17.53个百分点。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为91751万人,比2015年减少1218万人;到2040年为77771万人,比2015年减少15198万人;到2050年则进一步减少为67439万,比2015年减少25530万人。

从劳动年龄人口本身的年龄结构来看,存在进一步老化的趋势(见表2)。15―29岁青年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2025年下降至25.92%,之后有所回升,2035年为29.51%,2050年为28.29%。30―44岁中年组比重存在一定波动,2025年上升至37.14%,2040年下降至29.21%,2050年又回升至34.77%。45―59岁年长组比重2040年上升至41.49%,比2015年上升9.02个百分点,之后有所下降,2050年为36.94%。

三、政策建议

第一,以积极态度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趋势。应转变消极看待、被动应付人口老龄化的倾向,树立积极老龄观,高度重视、冷静面对、主动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趋势,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作出系统性安排,最大限度减缓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机遇。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进一步弘扬尊老、爱老和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引导老年人释放社会正能量,继续贡献社会和实现自我,充分发挥老年人在鞯荽统美德、传授人生经验和专业知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二,科学确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任务和目标。应深入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近期、中期和长期影响,从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高度,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眼光,科学确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各阶段任务和目标。近期,应侧重于结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防范社会风险,确保特殊困难老年人(如贫困、失能半失能等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并解决其照料问题;中期,应侧重于创新和完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体制机制,包括养老保障和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资金投入机制,老年人权益保障等方面;长期,应促进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第三,着力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居家和社区服务为重点,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防止将发展养老服务业片面理解为发展机构养老。将公办养老机构的功能定位在保基本上,即优先满足失能半失能、失智、高龄等特殊老年人的机构养老需求;而民办养老机构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多元化服务。推进养老服务业制度、标准、设施、人才队伍建设。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健全监管体系,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通过ppp等方式,创新政府投入养老服务业的方式。完善政府扶持和引导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价格、土地、投融资、人才等政策体系。

第四,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模式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智能服务机器人应用于养老服务领域,充分发挥其养老助残、医疗康复和教育娱乐功能。推进智能服务机器人关键技术的进一步突破,使机器人能实现更多更复杂、更智能化的养老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物联化的智慧养老,加强对养老服务需求的大数据分析应用,建设养老服务信息公共平台,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效率及精准度。引导和支持老年人用品产业的发展,开发适用于老年人的康复器具、护理用品、保健器材、可穿戴设备、智能电子产品等。鼓励抱团养老、互助养老等新的养老模式,促进养老模式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