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生物化学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2:45

简述生物化学的概念篇1

【关键词】物理概念教学方法思维能力

物理概念的学习是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物理概念,加强对学生物理概念学习策略的培养成为高中物理教师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效率,减轻学习负担,提高物理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弄清概念引入的问题情境

物理概念是在大量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本质属性加以抽象、概括形成的。物理概念大体可分两种:一种定性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如机械运动、简谐运动、匀速圆周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另一种则定量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如速度、加速度等,这种概念就是我们常说的物理量。所以物理概念的学习绝不能满足于背定义、记公式,应真正弄明白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例如:为什么要引入“速度”这个概念?物体的位置变化可用位移表示,但不同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位移可能不同,即有的物置变化快(如汽车),有的物置变化慢(如自行车),为了区分不同物体的位置变化的快慢,就要引入“速度”这个概念。

引入任何一个概念,都是为了描述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搞清了这个概念描述了什么,就搞清了概念的内涵,应用概念辨析问题时就不会出错。同时明确引入概念的目的,就搞清了前后知识的联系,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二、突破重难点

课本中的物理概念,文字叙述严谨、简洁,多数同学能够读懂字面意义,但不能把握准确深刻的含义,运用概念解决问题时就容易出现错误。比如讲解磁通量这一概念,教材中的定义是这样叙述的:设在匀强磁场中有一个与磁场方向垂直的平面,磁感应强度为B,平面的面积为S,我们定义磁感应强度B与面积S的乘积叫穿过这个面积的磁通量,简称磁通。粗看这段话就是磁通量等于磁感应强度与面积的乘积,即Φ=BS,深入分析概念,应强调计算磁通量的两个重要条件:一是B与S垂直,不垂直要用投影面积;二是面积S必须是在磁场中的有效面积;三是若平面内有两个或多个磁场且方向不同,则必须用合磁感应强度;四是磁通量的物理意义直观形象地说是指穿过某面积的磁感线条数,故对于穿过线圈截面的磁通量,B越大,截面积S越大,穿过这个线圈截面的磁感线条数就越多,磁通量就越大,与缠绕线圈的匝数无关;五是磁通量是标量,但磁感线穿入同一面积时,却有不同的穿入方向,尤其在讨论磁场不变,平面反转时磁通量变化这一问题,必须弄清磁感线的穿入的方向,有的学生容易把磁通量当成矢量,这时可以用水流、电流的概念去类比。因此只有搞清物理概念的定义,才能有效建立不同量之间的联系。

三、正确理解概念的各种定义方式

1.语言表述。对用物理语言表述的概念,要能准确的复述,体会规范语言的应用,体会物理概念表述时必须具备科学性、准确性及简洁性的特征。对于用数学表达式(公式)表述的概念,必须弄清每个字母所代表的物理意义。

2.定义方法。有一类概念是用相同的方法定义的。例如:速度、加速度、电场强度、电势、电容等都是用比值定义的,用比值定义概念时都有一个共同点。为什么这些概念可用比值定义,值得好好想想。

3.定义式和推导式。注意定义公式与推导公式的区别,适用范围。例如:平均速度的定义公式为v=。这个公式适用于任何运动。平均速度还有常用的公式v=,但这个公式不能叫定义式,它只是在特殊情况下(匀变速直线运动)推导出来的,要注意定义式和推导式的区别。

四、巧设问题,灵活运用概念

学习物理概念的目的在于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阶梯式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深化提高,同时逐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加速度”的概念,可以利用下列问题进行应用: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返回舱距地面10km时开始启动降落伞装置,速度减至10m/s,并以这个速度在大气层中降落。在距地面1.2km时,返回舱的4台缓冲发动机开始向下喷火,舱体再次减速。设最后减速过程中返回舱做匀减速运动,并且达到地面时恰好速度为0,求最后减速阶段的加速度。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提高了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对物理概念运用自如。

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概念教学

简述生物化学的概念篇2

一、简述题

这种题要求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作简明回答并加以简要说明。考查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运用的熟练程度。

例1:飞机投弹的时候,必须提前投掷才能命中目标,为什么?

答:炸弹从飞机投出后,由于惯性,在下落过程中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而继续前进一段距离,所以飞机要提前投掷炸弹,才能命中目标。

答简述题的思路与方法是:1.抓住“简述”二字,把握试题重点。不要把简述题当做填空题,回答过于简单;也不要把简述题当做论述题,作过多叙述。2.根据审题的几个方面确定答案要点,根据理顺的思路,针对题目进行回答。3.除问什么答什么外,还应当对所答内容作必须的简要说明,将把问题说得清楚、具体。总之,应以简明扼要为原则。

二、比较题

这种题是要求简要说明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的中型题。它通过对两个或多个概念的比较,要求学生弄清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以便使学生准确、完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概念,并为运用概念说明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例2:说明蒸发和沸腾的区别与相同点。

答:蒸发和沸腾的区别是: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汽化,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汽化;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蒸发,而液体温度达到沸点时才能沸腾;蒸发是缓慢的汽化过程,沸腾是激烈的汽化过程。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是:它们都属于汽化现象,都需要吸收热量。

解答比较题的思路与方法是:说明区别。从不同方面(即概念、本质、作用、特点、内涵、外延等方面)分别加以比较,说明联系或相同点。要说明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转化、前因后果,以及共同点,需要分层次地全面叙述。

三、辨析题

它是用物理原理判断论点、结论、说法是否正确,并进行深入、透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以说明自己判断的正确性。

例3:一位学生从关系式p=i2R,认为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另一位学生由关系式p=U2/R,认为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请你判断,他们哪个的认识是正确的?为什么?

答:运用p=i2R公式分析得出,p与R关系的前提条件是i相同;运用p=U2/R公式分析p与R关系的前提条件是U相同,因此两者的论点存在片面性。其实当i相同时,p与R成正比;当U相同时,则p与R成反比,故两者并不矛盾。

解答辨析题的思路与方法是:认真审题,仔细推敲,吃透题意,理清层次,确定答题思路。开宗明义,指出试题观点正确与否。判断之后接着摆相关原理,原理和试题挂钩,分析试题观点为什么是正确的,或为什么是错误的。如果判断它是正确的,最后下结论,表明态度;如果判断它是错误的,最后揭示错误实质。

四、理解题

理解题是对俗语、谚语、教材中的结论、某种观点等进行理解,并用有关物理原理予以分析说明的说理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4:人们说“井水冬暖夏凉”。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并用有关物理原理判断这句话有没有科学根据?

答:人们说“井水冬暖夏凉”,这句话里的“暖”和“凉”是人在不同季节里对井水的主观感觉。实际上,井水是地下水。在冬天,井水的温度比外面的气温高,人们就感到暖;在夏天,气温高,井水的温度比外面的气温低,人们就感到凉。

解答理解题的思路与方法是:考虑试题提供的论断、结论和什么物理原理或规律有关。分析论断、结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分几层意思。在理清论断、结论结构的基础上,对每个层次都要问个为什么,并考虑该怎么回答。

五、论述题

这种题是用物理概念、原理和规律,对某一综合性问题进行分析的应用题。这类试题难度大、涉及面广、要求高,它不仅考查学生理论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例5:在放映幻灯时,要想增大屏幕上的画面,而且保证画面清晰,应怎样移动幻灯机?怎样调节镜头?

简述生物化学的概念篇3

一、简单处理,直译讲授

生物学上的概念很多,对其具体分类的话也不太好区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的概念学生是可以通过字面意思直接获得解释的,对于这些比较直接的或者字译的概念可以直接讲述.这种比较简单的概念一般都是按照它实际的特有含义来命名的,如染色体,按照字面的意思就可以理解为容易引起发色的物质或者被染了色的物质,这种粗略简单的直译法虽然可以了解染色体的大意,但是还不能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通过对字面意思的加工和内容填补,完整的阐述概念的含义.染色体就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物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叫染色体.再比如说光合作用,按照直译的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在光之下的反应,然后教师就加工内容,引导学生,可以直接讲述光合作用就是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暗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二、有效拆分,分化概念

在生物学上,很多的概念包含的内容很多,并且概念字符数也很多,这对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都是非常不利的,但是经过仔细研究和分析,我们发现,对于较复杂的概念,我们可以按照概念中包含的要素进行分解,对其概念精细解剖,化整体为部分,由部分到整体,把概念简单化、具体化,这样就极大的方便了对复杂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了.比如学习嫁接的概念的时候,我们就分析概念中的要素,其中嫁和接两个字就代表这这个概念的含义,嫁就是割舍的部分,接就是连接的部分,也就是说嫁接的意思就是:一种用植物体上的芽或枝,接到另一种有根系的植物体上,使接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新植物体的方法.

三、结合生活,突出理解

对于任何学科的学习来说,概念学习一般都有一定的难度系数,因为概念都是抽象化的理论概括.但是,生物教师必须明白知识是来自生活的,在生活中人们也随时随地都在利用者生物学上的概念,也就是说生物学上的概念来自于生活,但是又抽象的被人们总结和概括.这也告诉我们,实现有效的概念教学,生物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实现概念教学的生活化讲授,强化学生的认知,进而提高概念教学的效率,使得抽象的概念具体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的领悟和理解能力.如在学习抗体的概念时,其实教师不用讲解很多的学生都已经明白了抗体的含义,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在就医或者在医院听到医生讲解病情的时候,都会谈到这些已学习的概念,学生就会很轻松的理解抗体的概念,其实就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四、与时俱进,关注热点

有效的生物学概念教学不仅仅是课堂上的教学,还包括学生课外的知识学习.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时代已经到来,并且互联网已经得到普及,很多的高中生都会在网上利用各种资源开展网上学习.21世纪,是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学生的学习仅仅依靠课堂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学会从社会上学习,从网络上学习,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才能不会与社会脱节.随着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渡开采和对环境的严重破坏,现在已经出现了很多的新现象,这些都可能成为生物学上的新概念,学生通过对热点事件的了解和认知,就会大大的促进知识的积累,便于对新知识的认可和理解.如随着环境恶化出现的全球变暖及赤潮现象,这些也已经成为生物学上的概念,如果学生对这些热点问题比较关注的话,自然对这些概念也不会陌生,会很快的理解和掌握.其中赤潮就是:富营养化的海水,由于某些微小生物的急剧繁殖,导致海水变色,水质恶化,并使鱼虾和贝类大量死亡的现象.

简述生物化学的概念篇4

1模型的含义及特点

1.1模型的含义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它不再包括原型的全部特征,但能描述原型的本质特征。

模型方法是指人们为了认识自然界中某一个复杂的对象或事物发生的过程、规律等,用形象化的具体实物或抽象的语言文字、图表、数学公式对认识对象进行模拟或简化描述的一种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

1.2模型的特点

模型具有3个基本特点:(1)对实际对象的模仿和抽象;(2)组成体现认识对象系统中的主要因素;(3)反映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

2模型的类型

模型的种类很多,一般可分为形象模型(实物模型)和抽象模型两大类,其中抽象模型又包括概念模型、模拟模型和数学模型三类。

3模型方法在高三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从近三年全国各地的高考题可以看出试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重视生物科学素养的考查,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可以说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是同步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将新课改的一些理念在高三复习中加以落实,做到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而模型方法正是打开生物之门的一把钥匙。教师引导学生构建模型,不仅能完善学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认知结构,使学生领悟生命现象的本质,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3.1运用概念模型进行核心概念的复习,培养抽象思维

3.1.1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是对认识对象系统的一种简化的定性描述,用于表示系统组成和相互关系。

3.1.2建立概念模型

建立概念模型的一般步骤:从原型中提取主要因素,剔除非必要因素――将提取的因素具体化、形象化――研究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例如:呼吸作用过程、光合作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内环境成分的关系、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血糖平衡调节等核心概念的建构都属于这个类型。

案例一:建构光合作用的概念模型。

构建概念模型――明晰光合作用过程物质与能量的变化(图1),据图回答:

(1)Ⅰ表示:,其场所是:

Ⅱ表示:,其场所是:

(2)Ⅰ过程的产物主要有:

,其中提供给Ⅱ过程的是:

(3)Ⅱ过程的化学反应主要有:

①Co2的固定:Co2与结合形成两个

②C3的还原:一些C3在Ⅰ过程提供的

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变化,形成

简述生物化学的概念篇5

关键词:有效教学形式教学环节课堂活动概念教学人文关怀物理表达能力

进入高中之后,许多学生反映物理这门课程比较难学,不好理解,即使课堂上听懂了,可是一到自己独立做题时,就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该从什么地方下手来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为了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老师应该从课堂上下功夫,提高课堂上的效率,让学生能够课上课下一个样,能够真正做到理解物理,领悟物理,让学生感到学物理其实是件轻松的事,这样的课堂效果才是我们所期望的。为达到这样一种理想效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课堂教学形式要先进务实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践我们已经认识到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课堂教学方式,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教师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现有的电教设备、教具模型、实验室、网络等丰富资源,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涵种种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体验快乐与成功。

二、课堂教学环节设计要科学合理

每节课的完成,需要有多个环节组成。一节有效果的课,各个环节的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导入环节、问题与问题的过度环节、活动环节、总结环节、练习环节、作业环节等等,最为突出的一个环节——意外事件的处理,都需要老师的精心设计。哪个环节设计不足,都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所以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不能流于形式,要落到实处。因此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做到有的放矢:备课本,掌握重点难点,注意详略得当;备学生,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疑惑点,在作业、练习环节中可能会出现的错误等等。

三、课堂活动进行要充实

课堂教学,让学生活动是必要的环节,活动如何进行也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环节中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喜欢,但热热闹闹的最后不知道怎么收场;或学生动不起来,进行不下去;或活动安排了,但只求课堂气氛的热烈,至于搞活动的目的就模糊了等等。这样的活动是没有实效性的。活动要搞,而且要高质量的搞。要让学生明白这一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怎么样去实现这一活动,从活动中能学到什么,对今后的学习有什么样的启发作用等等。当然,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从而来提高课堂效率。

四、物理教学中应注重概念教学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中学物理教学目的和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重视和加强物理概念教学。对于概念教学必须明确:物理学中为什么要提出这一概念?概念是怎样被科学的表述出来的?它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具体的说应认真钻研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弄清与物理概念有关的物理事实(包括实验事实),即弄清物理概念的依据。第二,要明确这些物理事实提出了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即明确引入概念的必要性。第三,研究中采用什么手段和方法。第四,对概念的意义要逐字逐句的推敲,从而全面准确的弄清它的物理意义,特别要明确概念的适用条件。对其中物理量的定义式、单位等也要有所掌握。第五,弄清关系密切的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明确教材中的地位,它是否为重点、难点或关键。

在概念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归纳等多种,只有引导学生的正确思维,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使学生全面的掌握概念。

五、物理教学中应适当多点人文关怀

中学物理教材中穿插有许多物理学史的内容,但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忽略了它们的存在。实际上这些内容是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完善认知结构、开阔视野、培养素质的必不可少的绝好教材。物理学史是人类对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它研究物理学发生、发展的规律。让学生了解物理学中基本概念、规律和理论的萌发、演变过程,可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同时介绍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物理思想、物理认识观、物理研究方法、物理史实和物理学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能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乃至科学伦理方面的教育。

简述生物化学的概念篇6

化学教材中,标题以外的黑体字一般都属于概念性的范畴,每个概念都有它的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

1.概念提出之前的叙述部分,着重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认识新问题,通过联想、讨论、推理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与讨论结果。

2.化学基本概念的文字阅读,着重在引导学生进行字和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概念用语几个方面的阅读。

(1)化学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应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地读,要让学生明白概念有它自己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不得任意删改,只能深入地理解,明确其中的化学涵义,实质上是要了解概念产生的条件与要求。

(2)概念之间的区别。对于一些容易混淆不清的问题,可以通过阅读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讨论,加以判断。有些概念往往只有罗列在一起,通过比较,才能加以区别和联系,也只有对化学概念进行类比,才能加深对化学概念的认识。

(3)概念用语。化学教材的用语,书写都有严格的要求。通过阅读,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二、图形方面的阅读指导

1.对于理论图的阅读,由于内容抽象,用图可以使理论形象化,增强感性认识,便于理解概念。在引导学生阅读时,着重指出与概念密切相关的部分,阅读的注意点应随教材内容而变化。

2.对于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图的阅读,要引导学生阅读以下几个内容:

(1)实验内容;

(2)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

(3)实验装置图的原理;

(4)实验要求的条件;

(5)推测实验时的正确现象,并回答:①化学实验的原理;②实验结论;③对实验中各种化学现象的解释。

当然,有关实验图的阅读必须与实验的操作结合起来,要把阅读教材与观察实验现象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初三学生由于刚开始接触化学,往往把描述现象和结论混为一谈,他们往往只注意理论,而忽视实验。要指导他们勤于观察,提高观察能力,特别是要使他们能迅速而敏锐地注意到有关事物的各种极不显著,但非常重要的细节和特征。

3.对于曲线图的阅读,这方面多属于一些综合知识的应用,需要一定的知识广度。简单地说,就是要学会坐标的应用。要了解在每一条曲线中横坐标和纵坐标所代表的化学意义,同时,还要了解图上的点、线、面的化学意义。

三、数据方面的阅读指导

化学教材中的数据都是经过科学家们的实验积累而得出来的。数据的引用是为了说明某一概念。因此,要在教材的阅读中,培养学生从数据中分析问题,导出概念。在阅读时,要帮助学生学会比较的方法。比较是思维的一种重要的基本过程,不经过比较就不可能分辨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就不可能确定事物的关系,也不可能区别事物的异同。

1.在指导方法上要着重比较以下方面

(1)看数据的大小。

(2)看数据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

2.阅读中的注意事项

化学教学中还有有关表格的阅读、化学方程式中各种条件的阅读、实验现象的描述阅读等等。在阅读过程中我认为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做出简要的标记或笔记。对重要的概念、论述以及关键的字、词、句等,要学生以勾、画、圈、点等方式做出必要的标记。或者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简述生物化学的概念篇7

概念图是一种有效教与学的策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利用概念图组织教学也是必然趋势之一。本文就我自己的体会什么是概念图、概念图的绘制步骤、规范和概念图教学建议作如下介绍。

一、概念图绘制步骤

一般包括:①确定关键概念和概念等级。②选取一个熟悉的知识领域。③初步拟定概念图纵向分层和横向分支。④建立概念之间的连接,并在连线上用连接词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⑤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修改和完善。

二、概念图绘制规范

①概念图中每个概念只出现一次。②连接两个概念间的联系词应尽可能选用意义表达具体明确的词。③连接概念的直线可以交错,但向上或向两侧联系时需加箭头(没有箭头时默认时由上往下)。④概念名词要用方框和圆圈圈起来,而联系词则不用。有人就概念图教学提出建议认为:①演示制作实例。②给学生练习机会,让学生自行制作。③对概念图构建提出适当指导建议,并鼓励进行修改。④鼓励学生创造性构建概念图。

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即将实施,尤其强调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究竟如何进行概念图教学呢?根据高中生物学科实际情况、兄弟学校概念图教学情况和自己教学实践,我思考如下:

三、概念图教学过程思考

1、概念图制作属于程序性知本文由收集整理识。程序性知识获得,需要给学生范例,让学生加以揣摩、领悟和模仿。通过上面程序,在教师点拨下,学生能够较快地把握和遵循其中规范。在概念图制作的教学中,若先详细介绍概念图制作知识,空洞抽象,学生往往不知所云,不符合学生程序性知识获得的学习心理。呈现一个简单、富有代表性的、规范的概念图范例,学生可以掌握概念图绘制的一般规律。学生领悟基础上再由学生尝试制作,积极性较高。对学生作品和前面范例的加以评讲,可使概念图制作规范和要求进一步得以内化。

2、关于概念图变式训练。概念图是一种教与学的工具,也可以作为教学评价工具和知识表征工具。在湖南省2005年高中生物ibo初赛试卷中的43题已经得到体现。在将来高中生物考试中,概念图可能作为一类考试题型出现。在平常的教学中尝试进行概念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然而,概念图制作方法和规范属于陈述性知识,而具体制作过程则是将陈述性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知识的过程。程序性知识获得需要进行变式训练。所谓“变式”指概念或规则的“正例的变化”。通过提供变化的正例,让学生练习,从而掌握程序性知识。

3、概念图教学与其他学习方式、传统概念教学方式的关系处理。学生学完一章给自己做个全章摘要,可以鼓励他们用各种方式概括总结-用图表、概念图、比较/对比表、文字描述或任何其它他们喜欢的方式。概念图是信息处理的方式之一。因此,概念图是一种对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对于其他方式不应该排除,应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否则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很好发展。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应针对学科内容特点,教会学生采取相应学习方式,利用不同知识表征方式加以学习,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4、概念图的展示。教师在呈现概念图时应采取分步教学,由局部到整体,逐步展示。效果比预演时展示概念图全图要好。这样概念层次清晰,关系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把握复杂的概念和概念关系,有利于概念图制作概程序性知识的掌握。当然现在有概念图制作软件,采取分步教学,效果较好。但对教师要求较高,必须预先设计好。否则随意性加大,制作的概念图不符合规范,漏洞百出,造成学生对概念图规范的陈述知识和概念图绘制程序性知识获得出现偏差,不利于学生生物知识的系统获得。

四、概念图的不足

1、“ 专家图”对学生高中生物个性化学习不利。研究表明:“专家图”是否应该存在以及是否能够作为评分依据,却也处于激烈的争论之中。概念图主要只对图的创建者是有用,构图过程为学生在特定主题上进行反思提供了结构化空间,学生只要能够清楚表达他对于主题的想法就可以了。强调“专家图”的存在和作用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不利于学生自我反思。我的观点是:只要学生按照概念图制作规范要求的思想构建高中生物概念图就可以了。按照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学生原有知识和表达方式有明显差异,对高中生物某些知识的概念整理方式和审视角度存在明显差异。如果他能够按照概念图绘制规范对某一内容进行整理并不断发散性联系,反而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具体表现。对于“专家图”,我比较乐于接受的观点是,它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范例,供学生领悟和参照,而不能仅作为评价工具,否则对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是不利的。概念图本身也是一个发散性思维的很好工具,我们又何必让学生画的一定要跟专家一样呢?

2、忽视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并对高语文能力学生造成学习干扰。概念图往往反映了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静态部分,因而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一定影响。因此,概念图只是一种陈性述知识表征工具,对学生其他能力把握存在不足。另外,一些学生有个性化的学习风格和认知方式,在高中生物学习中不愿意建构概念图,这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

3、有研究数据表明:学生对概念图学习策略的理解具有一定难度,并表现出畏惧心理。在高中生物教学尤为明显。我认为概念图在国内推广困难与我们的思维心理、个人性格有关。它的表现形式可能存在不足。不一定符合我们思维习惯、知识表征形式和交流习惯。当然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点东西加以运用。

简述生物化学的概念篇8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教学重要概念教学方法

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或概括。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术语传递生物学的概念,如“光合作用”;也可以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传递生物学概念,如“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传递概念可以更好地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确定概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实现重要概念的螺旋式发展。在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中,既要揭示概念的实质,又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那么如何搞好这方面的教学呢?参照《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及查看有关资料,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作了如下探讨。

1.建立重要概念教学意识,明晰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概念”。

围绕生物学重要概念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率,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围绕重要概念展开,精选恰当的教学活动内容,其教学方式可以是讲授、演示、实验、资料分析、讨论等,促进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教师必须明确什么是“重要概念”,才能帮助学生理解重要概念。

例如教学中可让学生明确一下重要概念。如在“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一主题中,列举的重要概念有: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以进行生命活动。

相比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例如叶绿体和细胞壁。

细胞能进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的不同种类的细胞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一些生物由单细胞构成,一些生物由多细胞构成。

多细胞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生物个体。

2.利用概念图等方法梳理知识点,强化重要概念的理解及掌握。

在设计教学时,教师需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在明晰其中的重要概念、概念间的层次关系和逻辑关系上,概念图有很大的优势,能帮助教师准确地把握这节课的知识框架。

如在讲述科学探究的有关知识时,对涉及的相关概念可借助这样的概念图加以理解(如图示)

3.运用对比的策略,引导学生区分易混淆的概念。

初中生物学教材中,有不少概念,它们要么在字面表述上、内涵上,要么在过程上有些相似,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由于没有正确地对其区别把握,往往容易混淆。例如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等等。通过不同形式的对比,可以使概念更清晰,更能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3.1通过列表对比

这种对比的方法多适用于归纳概念的相似性与相异性,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对比:

3.2通过简单的图像对比

这种对比的方法比较适用于用文字较难简短描述、学生单纯从文字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例如: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可用下图进行对比:

过程(一)表示细胞通过分裂使数目增多,故细胞分裂是“量变”的过程,刚分裂出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都相似。过程(二)表示细胞分化的过程,是在分裂的基础上,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形成稳定性差异的过程。通过简单的图像,能够使概念直观化,从而易于区分。

4.运用探究实验,纠正学生的错误的前概念,生成科学概念。

前概念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相对于新知识的已有认知,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片面的或错误的。前概念的成因,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及正确或错误认识的积累。正确的前概念是学习生物学科学概念的基础和铺垫,它的正迁移作用可成为生物学概念学习的资源和概念学习的新的增长点,可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新知识和知识结构。片面或错误的前概念会成为生物学概念学习的障碍,这些错误的前概念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就会影响对生物学概念的同化和顺应,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阻碍生物学科学概念的建构。前概念的形成,往往经历了比较长的时间,在脑海中根深蒂固,仅仅靠教师的讲解,难以纠正,但如果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通过实验、观察而得出结论,得到的印象就会很深刻,有利于科学概念的生成。

例如:关于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很多同学误认为种子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萌发。为了矫正学生的这一错误概念,可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如果我们想进一步探究“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在现有实验基础上可如何设计探究方案?实验的现象可能会怎样,最终的结论又是什么?经过探讨,学生充分运用对比法和控制变量法,提出增设一组对照实验,增加一个满足“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适量的水分”这一外界条件的实验装置,对它进行遮光处理,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实验实际上发挥了两个作用:一是通过实验观察,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二是通过实验设计和实验现象的观察,修改或改变学生头脑中原有的错误概念,加深对科学概念的记忆和理解。也就是说,实验促使学生通过认知顺应,实现了概念的转变,从而建构起新的科学概念。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还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并以此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进而为学生能够在新情景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注意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概念,特别是那些与科学概念相抵触的错误概念,帮助学生消除错误概念,建立科学概念。

参考文献:

[1]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简述生物化学的概念篇9

一、概念的引入

学生接受新的数学知识,首先接触的是数学概念,如何恰当地引入,是学生正确掌握数学概念的前提,直接影响着概念教学的成败.通常有以下两种方式引入新概念.:一类是从数学概念体系的发展内部需要引入;另一类是从解决实际问题发展的需要引入.比如导数的概念就可从物理学中的瞬时速度进行导入.一些概念是从数学知识发展本身的需要而引入的:比如高中数学“角”(象限角),“函数”(对应的观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由锐角三角函数推广而来;一些概念有着丰富的实际背景:比如函数的概念,函数是描述客观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一种重要模型,函数概念的引入就可以用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如时间、速度、路程的关系,气温变化等引入,再如平均变化率可从气球的平均膨胀率、高台跳水运动员的平均速度、国内GDp的平均增长率、人口增长平均速度等问题引入,这样的引入既让学生了解了概念的实际背景,有利于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作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些概念是在原有概念基础上类比得到的,在教学新概念时,若能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概念作适当回顾,则有利于学生的迁移,促进新概念的形成:如关于《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某次小片区同课异构研讨活动中,教师甲是这样进行概念引入的,先提问学生不等式的定义(旧概念),然后让学生对下述式子进行判断(1)2x≥x-5;(2)-2x<14;(3)x+y≤3;(4)x2≥0;(5)1x-1>0,再提出问题:不等式(1)、(2)分别与(3)、(4)、(5)有何区别?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所学的新概念.

二、概念的获得

概念的获得主要有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两种方式,这里主要谈谈概念形成教学过程.数学概念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中的“数”与“形”关系反复感知、不断分析、比较、综合的基础上,抽象出某一类对象的“数”与“形”方面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的过程.概念的形成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大量典型、丰富的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概括等多种数学活动,从而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可以通过正反例、各种变式使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更全面的认识.例如,本节教学有如下问题:①运动员在这段时间里是静止的吗?②你认为用平均速度描述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有什么问题吗?③请大家思考如何求运动员的瞬时速度,如t=2时刻的瞬时速度?④当t取不同值时,尝试计算v=h(2+t)-h(2)t的值?⑤当t趋于0时,平均速度有怎样的变化趋势?⑥运动员在某个时刻的瞬时速度如何表示呢?⑦气球在体积为v0时的瞬时膨胀率如何表示呢?⑧如果将这两个变化率问题中的函数用f(x)表示,那么函数f(x)在x=x0处的瞬时变化率如何表示呢?共八个问题,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地引导了学生经历从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整个过程,比较充分地关注了导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三、概念的应用

简述生物化学的概念篇10

关键词:化学表述能力;化学实验;能力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在日常化学课堂教学中,许多初三老师都有同感:每带一届学生,往往都出现这样的现象:开始化学课的几周,学生对学习化学兴趣很大,充满了新鲜感和神秘感,特别是有化学实验的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果也非常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学生对学习化学兴趣越来越小,甚至怕学厌学,究其原因之一,与化学用语的教学关系很大。从教学经验看,部分学生对学习化学兴趣减小的时段,出现在物质结构知识显现的时间,学生普遍怕微粒结构示意图,怕离子符号,怕化合价,当化学方程式出现时,怕学现象更趋明显。此外,中考化学卷中,对考生的科学语言的表述能力已成为考试重点考察能力之一。学生在化学表述中存在的问题有:①难以用简练的化学语言来描述一个化学操作。②难以用简练的化学语言来描述一个化学情景,或是分析一个化学现象。③化学计算题的解题格式不规范,甚至纯数学化。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①学生主观上不重视。②与语文相关的能力欠佳。③对化学语言认识不够。因此,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既是最大的教学实际要求,也是考试的“瓶颈”。中学化学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或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强化化学用语规范性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

二、化学表述能力的概念界定

化学表述能力是指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五官”的功能,对物质的制法、反应的过程和现象、以及对累积的知识和经验等特定的知觉和感觉素材进行重组、加工和整合,概括成为能反映素材本质特征的口头表达、文字表白、肢体语言或媒体表示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累积起来的化学表述能力,其形成过程受到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其中学校课堂学习环境的影响因素最大。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利用各种途径进行悉心训练和培养。

三、化学表述能力的培养途经

(一)注意学生化学阅读能力,培养提炼信息能力

化学阅读能力是指学生通过阅读化学资料,获取化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多阅读教材和化学科普书籍,对其中精彩的语言表述,由学生齐声朗读,可使学生在阅读中欣赏化学之美,在阅读中学习他人的正确表述。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出关键性词句,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关键性词句,并能模仿关键性词句答题,以提高学生的正确表述能力。

例如,“原子”一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沪教版p66)有这么一段叙述:“当水分子分解时,生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课堂上让学生反复读这段文字,找出关键性词“分解”“结合”,让学生对着微观示意图去体会、理解。然后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训练: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在老师提示下,学生模仿课本表述,并让学生用笔写下来。

又如,学生在解答物质鉴别题时,往往表述不完整或词不达意,有时现象和结论倒置。老师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阅读例题,由学生在阅读思考中悟出物质鉴别题答题表述的一般格式:操作―现象―结论。对固体、液体类鉴别题,一般表述为:“取样于……中,滴入(或通入)……试剂(气体),出现……现象,是……物质”;对气体类鉴别题,一般表述为:“在……瓶中,滴入(或加入)……,出现……现象,是……气体。”通过这样反复读、多次练,使学生从模仿到变成自己的表述。

(二)重视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俗话说:“心中有,口上才有。”要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首先要给学生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而化学概念是整个化学知识的核心内容,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讲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学生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和记忆,并注意与相近的概念加以区分。例如,在学习化合物的概念时,教师可用“化合物中不只含一种物质”“化合物中不只含一种元素”“含两种元素以上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等问题让学生辨析,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要认真细心,思考问题要全面准确,养成思维缜密的习惯。对规律的教和学,要立足于观察和实验,全面理解规律建立的过程,找出书本中有关规律表述的关键词,认真咀嚼,深刻体会。

(三)解读化学图像,发展化学表述能力

化学图表是化学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信息源,是学生化学表述能力发展的重要工具。学生化学图表与文字、实验相互转化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化学学习的效果。读图时必须抓住有关概念和有关物质的性质、反应规律及图象特点等,析图的关键在于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进行综合思考,其重点是弄清“起点”“交点”“转折点(拐点)”“终点”及各条线段的化学含义。

例如,用相同质量的铁和锌跟一定量的稀硫酸反应,其反应过程如图1所示(横坐标表示反应时间t,纵坐标表示产生H2的质量m)。试回答:

图1

(1)曲线a表示的是________(填铁或锌)跟稀硫酸反应的情况。

(2)上述曲线图除能说明①的结论外,还可以得出另外两个结论,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图示可知,在它们停止反应时,金属a所利用的时间比金属B的少(即金属a的反应速度比金属B的快),说明金属a的活动性大于金属B,又因锌的活动性比铁强,所以金属a为锌。图示曲线上待反应停止后,所得氢气质量相等,而相同质量的铁、锌完全反应,铁生成氢气量大于锌,所以可以得出铁未完全反应或两种金属均未完全反应的结论。故答案为:(1)锌;(2)①反应生成了相同质量的氢气,②该实验中金属铁有剩余,③锌比铁活泼。

(四)抓住化学实验的契机,培养化学表述能力

教师要抓住实验契机,对学生的表述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应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多说。多说是提高学生表述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中多说应做到“三多”:①多复述,引导学生多次复述教材实验的结果和结论。②多进行提问,在做实验时,老师要有意识地多进行提问,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回答问题,要求简述实验过程中的结果、分析实验结论等。③多讨论,给学生各抒己见的空间,引导学生展开激烈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取长补短,在教师的指导下纠正自身存在的不足。

例如,在学习饱和溶液时,让学生做这样的实验:把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分成两份,向其中一份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向另一份中加入少量食盐,分别搅拌(保持温度不变),学生观察发现,加进去的硝酸钾没有溶解,而加进去的食盐不见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出饱和溶液的性质之一:“在一定温度时,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他溶质。”这种表述,只有当学生观察了实验,有了亲身的体验才能有恰如其分地表述。但如果只注重做实验、看实验、而不强调学生的正确表述“规律”,那么所“学”到的知识也将容易漂浮失去,不能为学生所“积淀”。

[参考文献]

[1]顾弘.对沪教版新教材“化学用语”教学策略的思考[J].化学教学,2013(1).

[2]蔡红,龚正元.化学方程式教学策略有效性的实验研究[J].化学教与学,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