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双减政策对教学的影响十篇双减政策对教学的影响十篇

双减政策对教学的影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2:55

双减政策对教学的影响篇1

关于双减政策对我国的影响

1.稳定社会发展

2.解决人口问题

3.扶持职业教育

“双减”政策是把双刃剑,它的存在确实减轻了学生和家庭的压力,但是也进一步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阶层固化进一步稳固。

即使没有文化培训机构,经商的大亨依旧可以花钱请一对一教师给孩子辅导,中产的高知父母也可以利用下班时间自己给孩子辅导,而从事流水线的普通的家长,反而失去了给孩子补课的机会,因为他们没能力,也没时间给自己的孩子辅导。

其次,大城市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和农村的完全不对等的。我曾待在五线的小城市待过两年,由于家校环境的影响,学生大多学得很不理想,将来能考上大学的估计在5%左右,大多数都将会进职业教育学校。对于大多数出身普通的学生来说,能考上一个二本的学校或许已经拼尽了全力。

双减政策对教学的影响篇2

教师关于教育双减的心得体会  新学期开始,“双减”新政落地,将让中小学的办学生态发生巨变,学校教育主阵地地位增强,我们教师肩上的责任无疑更重,专业性要求更高。“双减”之下工作量虽略有增大,但也促进了自己对教学的思考:如何提高作业质量,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这是“双减”给老师们带来的积极影响。我们要落实“双减”政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扎实有效的开展教学常规工作。

  “双减”新政给老师带来了哪些影响?“双减”之下,如何让教育回归,让幸福回归?下面我谈谈对“双减”的感受和看法。

  一、“双减”政策下,教师要加强备课质量,优化课堂,布置作业,力求“少而精”,致力引导学生找到学习乐趣。

  “双减”出台,意味着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找到学习乐趣,当他们的内驱力被激发,学习就会变得轻松,也会主动向课外延伸,拓宽知识广度。“双减”之下,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的要求进一步加强。

  作业批改是落实“双减”的重要突破口。作为教师要比过往花更多时间和精力,科学布置和批改作业,并根据作业情况,更精准地为每位学生构建学习档案。“双减”要求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避免重复性和机械性的作业。

  因此,我布置的书面作业不超过20分钟,尽量做到精且优。另外还有20分钟的阅读时间,由学生自主把握。作业批改有优、良、中等标准,个别同学完成质量不高的会做批注,再抽时间对他们面批面改。谈到分层布置作业的问题,小学生的分层不会特别大,所以学校暂时还是全级统一作业,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多阅读。

  二、如何让课后服务变得更有意义?老师应该跟时间赛跑,在夹缝里挤时间。

  我们教师应该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努力做到“减负”不减质,“减负”不减责。科学合理布置课外作业。不给家长布置作业,不要求家长批改作业。切实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增强课后服务的水平。

  实行“双减”工作以来我们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更注重提升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家庭作业主要是让孩子们完成一些像跳绳、排球、篮球这样体育类的,还有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完成一些他们喜欢的兴趣爱好。

  我校启动新学期课后服务工作后,所有教师坚守岗位,在服务时长、服务形式、课程项目、师资队伍等方面进一步优化,不断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真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老师们改变了在课堂教学习惯,主要是理念的转变,课堂上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在课堂上腾出更多的时间,低年级是15到20分钟的巩固练习时间,高年级是10到15分钟的巩固练习时间。减少了孩子们回到家里完成作业的情况。

  三、落实双减”,扎实常规

  结合教育部颁发的“双减”政策,我们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分层布置作业,减少学生作业负担,将“双减”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分层作业要在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学生作业抄写本上呈现出来;每周一次组内集体备课,做到人员分工,经验相互分享,保证备课如实开展;落实常规工作,狠抓教学质量。

  积极学习本期常规考核要点及变化,及时了解教育文件,仔细研读教参,明确教学流程,注重教学细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反馈开学教学工作手册撰写情况,要注重课题研究的撰写,工作手册的指导思想要结合“双减”政策、教科院提升课堂质量六项建议、本期教导处工作计划进行撰写。其中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具体工作措施要一一对应。

  总之,我们教师应该重视教学常规工作,更加清晰地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好常规工作,真正有效地落实“双减政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双减是一项政治任务,学校和教师是落实“双减”工作的关键。要提高政治站位,把“双减工作作为维护教育公平的关键举措,坚持标本兼治、疏堵结合,让校外培训回归教育初心,助力学生全面发展。要更加关心关爱教师,依法保障教师权益和待遇,引导教师严守师德师风底线,用心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发挥个人特长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课后服务更精彩,全力以赴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社会都要重视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让尊师重教成为社会的一道靓丽风景。

  我们教师要时刻铭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对标“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标准,以德立身、以德施教,用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家国情怀,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良好学习习惯,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造就一大批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关于教育双减的心得体会

    “双减”工作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和政治高度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国之大计。作为一线教师,更是站在了“双减”工作的主阵地上,更要认真学习领会并贯彻到学习工作中去。

     在我看来,“双减”不是让学生远离学习,度光阴,轻视教育,更不是在教育质量上做减法,不是在教育责任上撂挑子。而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要认真备课,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要健全作业模式和形式,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同时转变教育评价方式等。

     我认为具体的做法有:

     一、学习课程标准,对课程标准有新的认识,更新教学理念,明白减负并不是单纯的削减作业数量,关键是如何在“减负”的同时提高质效。

     二、增强集体备课,仔细钻研教材,使各单元的教学目标更加明

  确,依据单元目标制定合理地课时教学目标,并依据各班的实际情况,修改教案,有针对性地对语文知识和能力进行训练。

     三、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情境,培育学习兴趣,以“学生发展为本”,精讲简练,给学生多一点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所收获,从而提高40分钟的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

     四、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围绕听说读写相结合进行。有目标,避开随意性。在讲解课文中完成。如:每篇课文中的生字,对容易写错的,在检查预习时重点强调,采用集体书空或抄写或形近字等方式牢固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运用各种办法或近、反义词,或联络上下文理解。找出本篇课文中想像说话的训练点,进行说话练习。课后及时写下。有了课堂上说的基础,回家完成写的任务就轻而易举。对文中的重点段落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减轻了学生业余负担。

     五、课外作业,细心筛选,仔细编排,如在教学中总结出经典基础性作业和练习,作为常规试题仔细练习。让学生作业负担小,又得到最大的训练,做到及时高效。每周针对单元目标出好周周练,进行些操练。

     六、设计分层作业:对各班级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必做题和选做题,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选做作业。同时还注意作业的趣味性和实践性,让中差生把完成老师的作业当作一件乐事。避免作业中的重复现象,尽量设计精而简的作业,作业的布置要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逐渐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总之,练习只是手段,让学生在课后获得现固才是最终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为教师要精细设计每一个课堂作业,做到少而精,让学生在乐中获得学习,获得巩固,增强练习的有效性。

 教师关于教育双减的心得体会

  开学季,上好“双减”第一课卸下过重负担、逃离题海战术,让孩子们“返璞归真”,这才是童年该有的样子。暑假即将结束,很多同学真切感受到了“双减带来的“惊喜”一一校外培训做“减法,业余时间做“加法”,孩子们有更多时间去追寻童年的“诗和远方”。今年秋季学期是中小学全面落实“双减”相关部署要求的第一个学期,“双减”大礼包为孩子们送上开学“见面礼”,家长们也更加期待全新的打开模式。开学季,如何让“双减”在校园里与暑期有机衔接,持续推动减负政策在校园里落地,孩子关心,家长注重,全社会关切。教育部门、学校应把“双减”政策贯穿到新学期的教育任务当中,精心准备好“双减第一课。把各项“硬举措”落地落实,首先要深刻把握“双减”重点,对标对表,把举措与实践有机衔接起来,严格把控好书面作业量,探索推出延时托管服务等,让“双减政策与教育改革同频共振,打开更多新场景,为孩子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双减”落地,关键看行动,更要看力度。各地要细化措施,从严监管,让好政策见到好效果。当前,很多地方积极采取行动,纷纷推出“课后服务细则,让“双减走进校园拥有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工具箱”。

双减政策对教学的影响篇3

  在学校,老师不能给中小学生布置过多的家庭作业,尽量让学生在课后延时服务内完成。保证学生有个充足的睡眠,熬夜通宵写作业是不被允许的。

  虽说双减对学校和补课班都做出了要求,总体看来,学校的影响并不大。老师们只需调整一下授课方式,修改课程进度,大方向由学校来把控。

  市面上的教育机构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将面临有史以来最大的寒冬。大大小小的补习班开始寻找自救之法,不求赚取多少收入,只希望能够存活下来。

  双减政策威力巨大,教育机构纷纷转型

  补课班大致分为两种:一是以语数外为主的学科类班次,二是以培养课余爱好为主的兴趣辅导班。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兴趣班可以不报,学科类班次一个都不能少。

  这类补课班是块大肥肉,只要抓住家长们攀比成风的心理,就能够收获一大笔课时费。某些培训班靠着这样的理念赚得盆满钵满,却没料到会有如此凄惨的结局。

  双减政策将补课班打入寒冬,规模小一些的机构只能被迫关停。和赚钱比起来,自保更加重要。新东方、猿辅导、高徒课堂这些连锁教育品牌,开始探索转型之路。

  众多教育界大佬转换思路,不甘心转型却又无可奈何。猿辅导转行卖羽绒服,高徒开起咖啡馆。新东方先是改为体育辅导,后试图培训家长。这一切,都未能挽回局面。

  实行双减后,新东方带头捐出8万套桌椅

  双减已成定局,教培机构很难再掀起浪花。新东方转型之路愈发困难,各地新建校区纷纷关停或是正在退租。大量教学专用桌椅被限制,都是全新的。

  这些桌椅价格比较昂贵,每套至少能卖到700元。若是将它们卖掉,用换来的5600万元继续维持集团运转,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Ceo俞敏洪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他将这8万套新桌椅,全部捐给了乡村学校,且自掏腰包承担运送过程中的费用。一辆辆红色卡车,给学生们带去的不仅是课桌,也是人生的希望。

  在无条件捐献课桌的过程中,俞敏洪顺便承认了教培机构逐渐没落这一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新东方还能做出善举,实在令人感动。不少网友开始担心新东方的未来。

  中小学教育受限,教培时代真的结束了?

  双减政策对于众多教培机构而言,确实是灭顶之灾。大众同样没有想到,叱咤市场已久的培训班走向下坡路。新东方此次损失不小,不过也不是没有活路。

  K12教育被堵死,还可以发展其他方面。新东方有比较雄厚的家底,丢掉一个项目,也还会在别的领域有所成就。中小学生不再是目标人群,那就可以换一换。

  高等教育这条路依然可行,像是大学英语四六级、托福雅思考试。围绕就业难这一现状也可以拓展目标,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都是不错的方向。

  我们能想到的解决之法,或许俞敏洪早已着手准备。不久前召开的大学生发展品牌会议,就是围绕这一中心思想而来。教育只是个模糊的概念,每一个分支都可延伸。

  不仅是新东方,其他规模小一些的教育机构同样可以探探路。如果还是想继续从事学科类教育,也可以在周一至周五的晚上开班。收入不会很多,至少能维持现状。

  除此之外,也可以考虑教授高中课程。双减仅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并未对高中生做出限制。很多高中生都愿意通过补课来提高成绩,这块市场还是很大的。

  减负是好事,但不等于躺平

  为学生减负的口号喊了很多年,终于在今年看到了成效。早已习惯通过补课来提高成绩的学生,对此很没有安全感。双轨教学实行已久,不是那么容易调整回来的。

双减政策对教学的影响篇4

 

“双减”政策出台后家长们喜忧参半,既有缓解压力之感,又有莫名的不安。家长的担忧聚焦于几个问题:减少学科类校外培训,会不会造成阶层固化?市场需求仍在,会不会造成“私教”盛行?“双减”会不会造成孩子“放羊”?“双减”后,什么样的孩子会脱颖而出......

 

想弄明白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分析“双减”政策的底层逻辑:针对学科教育,要把学科教育回归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减轻家庭负担。

 

由此可见,“双减”政策将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回归各自的角色。“双减”政策出台前,家庭与学校出现同质化趋势。学校像考场,家里还是像考场。

 

受市场宣传的影响,家长们大都别无选择又极其负责地将孩子送进培训班或在家给孩子布置额外作业。当校外辅导被政策性叫停,家长们失去了方向。停下来,分析一下政策,找到家长可以尝试的角度。

 

家长要怎样

 

把时间还给孩子呢?

 

文件第二项第5条规定:“分类明确作业总量。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第三项第9条规定:“保证课后服务时间。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引导学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校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初中学校工作日晚上可开设自习班。学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

 

根据这两条可以推断:孩子的作业和在校完成作业的时间都会有所调整,那么回家后的自由时间肯定增多,取消校外培训会进一步增加空余时间。那么家长要怎么做,才把时间给孩子呢?

 

一是密切家校联系。积极参加家长会、家长学校,主动与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和身心状况,制订有针对性的家校联动教育方案,构建和谐家校关系。

 

二是更新育儿观念。了解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提升自身育人素质和能力,理性规划孩子未来发展方向,不盲目送孩子参加校外培训。

 

三是融洽家庭氛围。细心关注孩子思想情绪变化,倾听孩子心声,做孩子的朋友,形成良好沟通互动模式,帮助孩子排忧解难。

 

四是要指导学生合理用好在家时间。督促孩子按时就寝,确保充足睡眠。适度安排家务劳动,加强体育锻炼,开展亲子阅读等。加强孩子网络行为监管,及时发现、制止。

 

五是不妨将重心转移到培养孩子习惯上来。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日积月累、水滴石穿,这个过程离不开外力的推动,经历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阅读的习惯能有效促进思维的发展;运动的习惯能有效促进注意力和专注力的提高;劳动的习惯能帮助孩子确立正确价值观、责任感,提升独立能力;参与家庭生活的习惯有助于孩子公民意识的培养;兴趣爱好的习惯有助于塑造培养健全人格,全面发展,建立自信,积极健康。好习惯成就好未来,孩子就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内驱力也会更足。

 

哪些学习习惯很重要

 

这里列表供大家参考

 

没了校外辅导

 

怎么办?

 

文件第四项第14条规定:“规范培训服务行为。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制定出台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材料管理办法。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

 

家长对这条规定会本能的出现紧张。没了辅导,考试怎么办?

 

此时,家长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

 

1.孩子通过校外辅导获得了稳定而持久的分数增长吗?2.分数的提高等同于学业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吗?3.孩子在接受辅导后,学习习惯和方法有积极、长效的变化吗?

 

想清楚这三个问题,就可以客观地评估校外培训对自己孩子的价值。真正的教育,不在于校外培训机构,而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双结合。好的成绩,不是靠刷题刷出来的,教育肥沃的土壤,还包括家庭和睦、自我驱动等。

 

再看文件第五项第18条“深化高中招生改革......坚持以学定考,进一步提升中考命题质量,防止偏题、怪题、超过课程标准的难题。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

 

这里有两个重要信息:命题趋势和招生指标分配。

 

先看命题。防止偏题、怪题、超标题,那什么题最重要?当然是课堂上老师讲解的题。这就形成了一个系统:课堂--作业--考试--评价。再看招生。文件强调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其本质是突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均衡趋势。

 

家长还应对户籍所在区域的公办学校有所关注和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师资情况、校园文化、课程建设、学生活动等一系列因素都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针对这一变化

 

家长可以怎么办呢

 

这里列表供家长参考

 

此外,教育部积极推进课后服务工作,不断健全完善课后服务有关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家长应予以积极配合。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可以有效解决家长接送难、孩子没地方去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空间;还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随着教育均衡化、区域化的发展,学校间也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们常和家长强调:孩子的身上有家长的影子。

 

家长改变,孩子改变。

 

“双减”政策后,家长角色回归。

双减政策对教学的影响篇5

对于双减政策的个人感想

义务教育学校承担义务教育主体功能的定位被官方强力确认,原先校外培训机构自发构筑的、独立于义务教育学校体系之外的教培体系,将从根基上瓦解,成为各自为政的独立小单元。

义务教育活动的参与方,由原来的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教培机构四个主要参与方,直接减少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三个主体参与方,其中原本由教培机构承担的教育功能,被分配给学校、老师和家长,而立足减负宗旨,家长今后亦主要承担学生在学校以外的生活监护人职责,同时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基于上述划分,义务教育学校今后将经历一段旨在提升教育效率的探索过程,首先是对校内教学人员职能与工时的合理高效配置,这是由于学生在校时间延长、教职工工作量陡增所致。其次,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手段等方面,要寻求更加便利化、精准化的资源来加以利用,如此才有可能兼顾不同能力的学生适应较为密集的学习节奏,确保教学效果得到普遍性提升。第三,在以智育为主的同时,德育、美育等工作也会占据学校的教学工作量,而不同课程间的占比变化亦是此消彼长的过程,这对学校精确设置、高效分配教学资源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对于教培机构而言,原先在节假日、休息日或寒暑假占用学生时间的情形已经一去不返,而学校教学日内学生放学时间变晚,亦令校外培训在运营时间上失去了长期稳定的可行性,故培训机构需要从对用户的服务时间获取这一根本角度出发,来谋划自身业务的延续。

以此为前提,摆在教培机构面前的路径有两条,一是开展上门私教服务,这种服务确切地说是原先一对一教学形式的翻版,原来是在线下机构开展一对一面授,以后则将教学场所设在学生家里;二是全力转向线上教育,依托在线便利,用一对一或小班形式,抓住学生课余碎片化时间开展服务。

当然,这种转变也推翻了大部分教培机构一直以来的运营逻辑。如上门私教形式,对于机构而言,极易沦落成中介,进而丧失对旗下教师的掌控力。再如,即使全面转向线上的任务完成,如何应对不同地域教育水平差异、取得更广地理范围的用户认可,考验的不仅是机构在一对一或小班教学方式运用上的灵活性,还有更好顺应监管,做好营销、售后等多层面业务的应变能力。

从家长层面看,会经历一个对子女教育的认知提升过程,主要是对自身教育理念的“修正”。

不得不说,从人数规模上看,相对于学校教师和教培机构从业者,家长群体才是学生教育活动的最大参与方。一直以来,这个群体内部对于子女的学习,大致存在以下观念:教好孩子(主要指学习成绩)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和家长关系不大;孩子在学校之外应该补课,不能输在“没开小灶”上;将孩子送入更好的学校,实施“贵族教育”。其中,前两种可谓绝大多数普通家庭家长们的主流观念。

现在看来,今后家长既不能佛系地把孩子完全交给学校(尽管“双减”政策面向家长端的减负力度空前巨大)——因为在“双减”政策下,在学校一方尚未探索出普适性的重大工作成果前,完全寄希望于学校教育并不现实——也不能指望校外培训助力,毕竟背负重大商业化色彩的教培机构,首先需要应对生存这一极端现实问题。

反倒是,当前及今后的形势更加迫使家长要尽快完成自我成长。比如,对孩子课余学习问题的答疑,即便以前家长自己不会而找辅导老师,如今同样需要家长自己寻找解决办法,至于是自学(开个玩笑)还是其他方法,总归要家长来替孩子面对。总而言之,家长们会对“双减”后的变化有诸多不适应,而这种不适应必须要家长自己来解决。

对于双减政策的个人感想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严格控制书面作业总量,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坚持从严治理。

这被称作“双减”政策。

文件要求,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大多数的家长表示欢迎“双减”政策,认为同时也减轻了家长的负担。

校外各种名目的培训班,都需要资金的支持,看着其他孩子们都报了辅导班,自己的孩子不报,怕跟不上。迫于压力,只能自己省一些,不能苦了孩子。

再有,周末、寒暑假,孩子上辅导课,不论天气如何,刮风下雨、酷暑难耐,家长都需要接送孩子上下辅导班。大家现在普遍的感受是:现如今培养一个孩子太贵了,一年花几万元上辅导班都是正常的,有的甚至更多。也有一些家长表示担忧,虽说政策出来了,但是中考和高考还是要看成绩,培训机构依然有市场需求。不能在线下开培训班了,会不会转到线上或者是一对一的教学。

我们都知道,线上教学的质量和面对面还是有差别的,孩子的注意力,自控力,都对线上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而且,一对一的私教课程,学费比大班课要高很多,无疑加重了家长的负担。另外,如果培训机构从“地上”转到“地下”,家长们还要四处去打听。这个暑假已经有多个在家中开班的辅导老师被举报,也证实了家长们担忧的种种问题。已经习惯了上校外辅导班的孩子们接下来如何安排时间,不虚度;家长们自由的时间相对少了,如何安排时间陪伴和辅导孩子,这些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双减政策对教学的影响篇6

关键词:节能减排;传导机制;实施效应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3.245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日益迅速,但是经济发展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如全球变暖加剧、雾霾严重、酸雨、沙尘暴频发等等。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必须要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整顿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节能减排政策是我国“十一五”规划期间提出的,意在节约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但是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节能减排工作进展并不顺利,且存在一定的阻碍。所以,我国必须要加强节能减排政策实施,提升节能减排政策的力度,拓宽节能减排政策的传导机制,从而实现节能减排工作的进一步提升。

1节能减排政策传导过程

节能减排政策的传导过程如下:首先由政府职能部门制定节能减排政策,安排具体的节能减排手段,其次将节能减排相关政策输入到社会经济的运转系统之中,将节能减排政策作用于客体,之后利用节能减排政策实现制定目标。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通常会使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受到阻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以实际情况为主要依据,实现节能减排政策的传导。

2节能减排工作的影响因素

2.1经济水平

我国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虽快,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经济的发展状况对于节能减排技术的影响较大,发达的经济会正面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实行。但是目前我国经济水平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节能减排技术发展较慢,所以,节能减排工作也受到经济水平的影响。

2.2产业结构

自建国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一直处于不合理的状态。第二产业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工业比例不断加重,导致我国的产业结构出现不平衡状态。在工业的发展过程之中,为了能够实现节约能源、减少排放的目的,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对于节能减排技术的需求量更大,而需求能够导致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所以,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影响我国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2.3知识资本

从根本上看,节能减排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积累正是知识资本更新和发展的过程,知识资本属于大众所有物,为公共物品,若知识资本的水平高,则技术的供给力度越强。因此,节能减排技术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知识资本积累程度的影响。

2.4能源结构

我国的能源结构是影响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能源使用结构极为不合理,在日常生产使用的能源资源中,用量最大的为煤炭,其次为石油、天然气,这些能源资源在使用后会排放多种废气,如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物质,无论有毒或无毒,都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2014年,我国原煤产量为38.7亿吨,与2013年相比,下降2.5%。2014年的煤炭产量14年以来首次降低,一是由于新能源的推广使用,二是由于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可见,能源结构的改变与节能减排技术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3节能减排政策实施策略

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应加强对企业生产、大众日常生活中能源消耗与排放量的控制,从而加快节能减排工作的进展。在实施节能减排政策时,需要遵循以下策略。

3.1从企业生产入手

节能减排政策主要针对工业,应建立完善的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妥善处理高能耗、高排放企业与节能减排政策之间的关系,协调政策与日常生产,加大对企业的监督力度,实现节能减排政策的实际落实,同时,还要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使政策顺利实施。另外,还要完善行业配套保障措施,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主要依据,为企业配备完善的保障措施。如我国河北省某电力企业,在在实行节能减排政策时,成立了车间小火电机组监督小组,对小火电机组进行严格地监督审查。发现超过使用年限的设备,立即关闭,撤销其发电权,防止设备过多,增加能源消耗和排放量,实现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另外该电力企业对能源结构进行优化,增加对电网工程的资金投入,升级电网,改善发电技术,利用先进技术提升工作效率,从而减少煤炭等能源资源的使用量,减少了能源消耗和废弃排放,真正地落实了节能减排政策。

3.2从民众生活入手

节能减排不仅仅要落实到政府、企业,同时,还要实现全民参与,从民众日常生活的角度进行节能减排工作。首先,加强对民众的宣传教育,提升民众的觉悟,使民众能够自发地减少日常的用水量和用电量,为节能减排工作贡献自身力量。其次,加强对能源、资源的管理,水费、电费以及燃气费用均实行梯度收费制度,从金钱方面约束民众的能源使用量。再者,是扩大单双号限行政策的使用范围。汽车尾气排放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国应扩大单双号限行政策的使用范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单双号限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推动节能减排工作进展,提升节能减排工作的成果水平。

4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生态环境正遭受严重破坏,因此,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量迫在眉睫。我国必须要提升节能减排技术水平,加强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力度,改善节能减排工作效应,从而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我国民众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张丽丽.我国节能减排政策传导机制及实施效应评价研究――以电力行业为例[D].青岛科技大学,2013.

[2]朱琳.基于成本―效益的节能减排政策执行效果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4.

双减政策对教学的影响篇7

美国迫于我国开放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压力,改变了早年对所谓非市场经济国家不适用反补贴法的惯例,从2006年开始频繁对我实施反补贴调查,尤其是2012年3月修改反补贴法相关内容,为对我适用反补贴调查扫除了国内法障碍。另一方面,在对我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中采取歧视性替代国做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地位进一步确立,这一做法已难以为继。未来,美对我在双方调查程序、范围等方面做出调整,不断强化贸易保护壁垒,我面临的双反压力可能进一步上升。

一、特政府对我实施贸易保护措施新趋势

(一)政策架构调整和人事任命体现其贸易保护政策意图

特政府新设立白宫国家贸易委员会和国际谈判特别代表一职,并计划由商务部主导贸易政策制定,给予商务部更大贸易政策制定权,降低了美国贸易代表的影响力。在人事任命方面也体现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意图。如,美国商务部长威尔伯・罗斯主张尽快推动北美自由协定(naFta)重新谈判,强调所有已签订的自贸协定都应每隔几年重新谈判一次,同时还表示对以低于成本价倾销产品或未能提供公平贸易环境的国家予以“严厉惩罚”。特任命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纳瓦罗为新成立的白宫贸易委员会主席,也是一位强硬的贸易保护主义者,曾主张对我进口产品征收45%的跨境税。这预示着特政府废除或调整部分自贸协定、增设贸易壁垒等政策措施可能会逐步推开。

(二)特政府倾向于由商务部自行提出双反调查,缩短调查发起时间

未来美国双反调查程序的发起可能更加快捷。过去双反调查程序的发起有两种渠道:一是反倾销机构自行发动调查,即美国商务部认为进口到美国的产品有倾销或补贴行为,可在美国联邦公报上双反立案通知,不过这种情况较少;二是申请人向美国商务部申请进行调查,即由申请人向反倾销机构提出反倾销调查申请。目前看,商务部被赋予更多权力,商务部长威尔伯・罗斯已表示,将在反倾销和反补贴案件中担任更加积极的角色,包括有意向地运用商务部的权力自行提起“双反”调查,未来很可能强化发起双反程序的第一种渠道。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收集证据和筹措Y金并发起申诉相对困难,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启动调查,因此,由商务部自行可以大大缩短申诉准备期。

(三)特政府反补贴可诉讼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

美国对华反补贴的项目大多为可诉讼补贴,包括低于合理回报提品和服务、税收优惠、优惠贷款和财政资助等四类。

在低于合理回报提品和服务方面,需要确认提供者是否属于政府或公共机构,美国商务部在实际操作中通常以供应者是否是国有企业为标准,以往其对华反补贴调查主要集中在原材料行业,而国企在我国大多数原材料领域占据较高份额,往往难以提供有力证据来证明其获得的产品不低于合理价格,因而更易成为反补贴调查对象。

在税收优惠方面,由于税收优惠政策只适用于符合减免条件的企业,具有不公平的专向性特征,而我国税收优惠名目繁多,如购买本土生产设备税收优惠、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研发税收减免等,往往易成为反补贴调查对象。

在优惠贷款和财政资助方面,我国出口信贷、政策性银行贷款、政府专项拨款等贷款利率低于市场利率,往往被视为财政资助。由于我国政策性文件强调对某些产业的支持,尤其是此类贷款在我国企业开展“一带一路”投资项目中大量存在,加之政府专项拨款种类繁多,包括部级专项拨款和地方政府拨款,美国商务部会据此认为这种政策性贷款具有专向性,也易遭受反补贴调查。

(四)人民币汇率问题可能成为双反调查的借口

目前,我国尚不符合汇率操纵国的判定标准,但人民币汇率操纵问题仍是影响中美双边贸易的敏感性问题,一旦以此为由实施双反调查,将影响我对美全部出口商品。目前,特政府尚未发起针对人民币汇率开展的双反调查,美国商务部也认为通过压低人民币汇率造成的补贴和倾销缺乏专向性,但就人民币汇率问题而实施的双反调查仍存在可能,对此需要高度关注。

(五)特政府意图弱化wto约束力和影响力,注重强调美国内法的效力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今年3月1日向国会提交的贸易政策年报中指明,美国要捍卫贸易政策,贸易争端的解决将不受制于wto裁决,而是优先遵循国内法。这份年报还指出,为迫使美国主要贸易伙伴开放市场,计划探讨启用对不公正贸易对象国采取高关税等制裁措施的“301条款”、“337条款”,体现了特政府意在削弱wto的约束力和影响力,支持以国内法来解决贸易争端的动机和目的。

二、我应对美双反调查措施的几点建议

(一)充分利用wto规则

针对美国通过反补贴修法助推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行为,应坚持在wto框架下解决问题,对美违反规则损害我方利益的行为要据理力争。2016年10月,wto裁定美针对我出口产品实施的13项反倾销措施违反世贸规则的案例就值得借鉴。即使利用wto规则不能完全维护我方利益,也可争取wto专家组报告的认可和对我上诉的支持,为我在多边框架内遏制贸易保护主义提供有力支撑。

(二)加强中美政府高层沟通和磋商

充分利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商贸联委会等机制平台,加强双方沟通与磋商,尽可能在政府工作层面对双边贸易纠纷和摩擦及相关负面影响进行有效管控。

(三)坚持倡导自由贸易与经济全球化的立场

反对少数国家尤其是个别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在G20峰会等多双边场合,坚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立场,坚定推动和引导好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全球化。

(四)调整部分产业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

调整政府扶植企业方式,清理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政府要主动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纠正市场失灵,对企业自主创新给予更多支持。另一方面,要大力支持落后地区发展、教育与技能培训、基础研究等,这些政策属于不可诉讼补贴范畴,既可支持企业又可避免反补贴调查。

(五)加大对易受冲击的国内重点行业支持力度

双减政策对教学的影响篇8

关键词现代职教体系;高等职业教育;技术应用本科;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2)07-0015-06

江苏省是中国经济社会最为发达、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祥地,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江苏省全方位启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探索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教育衔接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江苏着重围绕“专科与本科学历学制衔接”,初步探索了高职延伸模式(体系内部“专升本”)、联合培养模式(普职之间“专升本”)、分段培养模式(跨类之间“专升本”)以及自考一体化模式(自考分段“专本科”)等,但限于“学校制度”和“招生政策”等种种因素和条件制约,在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和“类型”的整体拓展和转型提升上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不能适应社会对技术应用本科人才的需要,不能适应广大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的强烈需求,不能适应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迫切要求。为使江苏高等职业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持续“领跑全国”,当务之急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高职教育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聚焦”在能否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率先探索创设技术应用本科教育制度上。

一、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一)高教适龄人群趋减

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江苏省高考生源正在逐年下降,2009年为54万人,2010年为52.7万人,2011年为49.97万人,2012年为47.4万人。其中,全省2011年高中阶段在校生221.16万人,比2010年减少16.54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128.70万人,比2010年减少6.96万人;高中毕业生46.61万人,比2010年减少2.03万人。另外,2000年出生的人口不到1990年出生人口的一半,这批人口将于2015~2018年间初、高中毕业。生源减少既为江苏省高等教育调整结构、内涵发展、提高质量提供了有利契机,也对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源荒”压力,甚至一些办学较长、具有特色的高职院校也开始出现“生存”危机。

(二)结构体系不尽合理

2011年江苏省共有独立设置高职院校80所,占全省126所普通高校的63%;高职在校生超过76万人,占全省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总数166万的46%;高职院校数和高职在校生数居全国第一。尽管高职教育占据“半壁江山”,但是布局结构亟待调整:一方面,高等教育结构“残缺不全”,虽有普通高等教育(学士、硕士、博士)和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两大类型,但高职本科及以上层次教育缺失;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体系“链条断裂”,虽有中、高等职业教育,事实上高职是到专科为止的“终结教育”,这种结构性矛盾成为影响江苏省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最大“瓶颈”和“症结”。

(三)现行政策矮化高职

众所周知,江苏省在普通高校全国统一考试的招生计划安排上,对“本三”批次(含独立学院25所、普通本科院校的民办二级学院15所、民办本科院校2所)实行倾斜,这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带有过渡期特征的政策。适逢高等教育“大扩招”且又值高中毕业生“高峰期”,高等教育资源短缺,为充分鼓励本科院校发挥潜力、扩大招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使独立学院、民办二级学院发展。虽然在短期内一定程度上初步缓解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要和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供求矛盾,同时也为普通本科院校筹集了大量建设资金,但是也“畸化”了江苏省高等教育,造成了新的教育不公和新的政策歧视。相反,高等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空间不断受到挤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在总体上仍然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致使多年来高职院校的填报率、录取率、报到率都不高。为突破“重围”,2011年江苏省首先在26所高职院校(其中公办3所)试水的“注册招生”,其实这是一把“双刃剑”,考生“双向选择”后,虽比传统录取率有所提高,但由于高职教育放宽了生源质量,降低了入学“门槛”,削弱了“高等性”,陷入了“政府重视、社会轻视、家长歧视、学生鄙视”的怪圈,导致高职吸引力不足、发展内驱力不强、社会认可度不高。

(四)技术本科呼之不出

试办技术应用本科是建设“高教强省”应有的“率先之举”,如果不尽快推出“升本”政策,就容易延误改革发展的大好时机,丧失既有的竞争优势,甚至影响到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着力从制度体系和政策法规层面突破高职教育仅限于专科层次的限制,实现向技术应用本科及以上层次的“合理延伸”和“有机衔接”,在整个国民教育系统内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平行的“双线制”;而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应该“横向等值”、“纵向贯通”、“多向转换”,进一步破解高等职业教育“边缘化”的难题;还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办一流大学的决心来办一流高职院校,与传统学术形态决裂,创造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新型教育形态和教育制度。

二、江苏省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选择

双减政策对教学的影响篇9

关键词:印度 美国文化 21世纪外交

印度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度河文明,文化传统厚重。印度又是个宗教国家,几乎人人笃信宗教。印度宗教对印度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已成为印度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印度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就是宗教、宗教社团和那些崇信宗教的民众,其中印度教徒就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无疑印度教是印度文化的主要代表者。当今印度多元文化与现代文明共存,印度21世纪外交战略的调整和理念、观念上的转变与突破,均与作为软国力的文化息息相关,这是印度新世纪外交战略调整的基础。而美国是由移民组成的国家,那些在欧洲旧大陆遭受迫害的清教徒移民,在北美大陆不断发展过程形成了美国的文化,一种本质上源于基督教信仰并与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开放等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相融合的美国白人文化也生成了。“这种文化模式被称为‘waSp’(whiteanglo-SaxonprotestantCulture)文化,即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新教文化。”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教授罗伯特·格罗登曾把美国文化概括为“基督教、资本主义和民主的特别混合物”。美国在对外交往中,历来重视文化的作用,从早期扩张中传教士的海外传教活动,到二战后政府积极制定和推行的旨在确定美国战后世界领导地位的对外文化战略,都表现出力图借助其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影响并控制世界的强烈欲望。

一、印美文化的差异性与两国外交

印度的政治文化是指印度怎样“看待自己国际地位,与他国关系,影响外交政策制定和实践的比较稳定的政治心理、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观等。”在印度主要表现为大国主义情结。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在《印度发现》一书中就写到“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道路不能引动我。”后尼赫鲁时代印度领导人强烈的大国意识丝毫未减。英·甘地执政后想使“印度不仅作为印度古代文明的继承者、主宰南亚的强国和不结盟运动的领袖,而且希望使印度成为受人尊敬的重要国家和国际社会的重要角色。”印度人民党1998年上台,这个植根于印度教文化土壤中的政党打出印度教文化这面旗帜,强调在文化上要保持印度传统文化的纯洁性和价值观,提出“文化民族主义”,强调民族主义的实力外交,多次进行核试验,追求有核的大国地位。2004年国大党重新上台,继续保持不让他国染指印度文化圈的政策,积极奉行东进政策,改善与东南亚国家关系,与美国军事演习增多,势力渗透到中国南海等,大国形象日益明显。而美国是大国霸权主义外交政策,最早登上北美大陆的英国清教徒正是以“上帝选民”的身份,抱着在新大陆建立模范基督教会的“使命感”来到北美大陆的。这些北美的先民们认为自己是上帝选民,有着天定命运,要教化全世界。这种宗教观深深影响了美利坚民族,成为美国的灵魂。美国人一直想把“天赋使命”表达为一种外交政策中无私的“利他主义”,即美国对世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传播文明,维护道义。美国认为对维护世界其他地区的“民主、自由、人权”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加上印度国内很大一部分人主张排斥西方文化,认为西方文化是以个人主义和物质享乐为中心,而印度文化是以集体主义和精神追求为基础的,两者不相容,印度认为必须坚持印度教文化和“印度教特性”,国家才能发展。笔者认为,文化对国家的外交政策有很大影响,印度人民党上台后提倡的“文化民族主义”以及强烈地追求大国的意识,导致印度的外交政策比较激进,外交政策明显向美国倾斜;尽管印度想同美国建立一种新的、切实可行的政治和军事关系,以提高印度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但反美在印度仍相当有市场。加之,印美在建立世界新秩序以及人权、主权等基本国际政治理念的理解上存有的严重分歧,美国政治文化中“天赋使命”观指导的霸权外交的无限放大,越来越与印度大国主义政治文化中的权力追求与大国目标相违背,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的利益认同的相异,是导致印美双边关系难以实现根本性改善的重要原因。来自于争霸精神的矛盾必然导致双方关系的复杂化。早在国大党2004年上台伊始就与盟党及左派政党达成“最低执政纲领”,明确指出:新政府将“在地区和全球问题上奉行一套独立的外交政策,保持过去的传统”,并“促进国际关系中的多极化,反对一切搞单边主义的企图”。有稍微拉开与美国距离的趋势,但不会很大。印度政府2007年10月被迫暂时搁置推进核能协议就是明证。印度加大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如2007年12月,印度就与中国在云南开展陆军军事演习,使两国关系更进一步。美国试图借助核能合作拉拢印度,想将印度捆上其战车恐怕并不容易。

印度的主体文化为印度教文化。自然,印度哲学理念的形成也是以印度教的发展为基础的。尽管在印度历史上受不同宗教影响的各种思想流派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无论是婆罗门教(后来称为印度教),还是佛教、耆那教在教义和哲学上都有一种重精神、轻物质,重灵魂、轻肉体,重直觉、轻理性的倾向。与此同时,印度的民族工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印度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也在前所未有的规模上遭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捍卫印度教传统文化和经济民族主义的思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更为强烈。可以看出,虽然民众追求精神满足、鄙弃物质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安宁,不致于因物欲膨胀争夺生存资源而纷争不断。但是,这样的生活方式也必然导致消费过于压制,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并有力地拉动经济增长,也与资本主义国家急切要打开印度市场的心态相矛盾。而且印度对外贸易中长期实行限制进口和奖励出口的政策。除通过征收高额关税以关税壁垒限制进口外,印度还通过对商品进口实行许可证制度等数量限制之类的非关税壁垒手段,长期对进口商品实行严格的数量限制。而美国“在新世纪继续沿用新‘门户开放’政策。除了其他具体的因素外,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美因主流文化中的一种倾向。美国文化造就了社会重视商业的风气,这也是美国走向发达的动力。”美国文化中的扩张性与社会重视商业精神的结合必然会使美国把发展的眼光伸向境外,不断地开辟新的海外市场。美国认为“亚洲大多数国家仍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这意味着它们要削减的关税和其他壁垒比我们要削减的规模大得多,这样就可以大大改善我们进入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市场的机会。”分析可以看出,美印两国文化对于市场的理解是有明显区别的,美国在印投资要充分考虑文化的影响;另外印度民众对物质要求的淡薄、外来商品的抵制心理以及政府对贸易的保护都与美国急切打开印度市场相矛盾,因此两国在外交上为市场问题必须不断地协商。笔者认为印度市场的不断开放是一种趋势,印度与美国的数量限制争端案的败诉就是一个例子。开放的市场必然对印度民众的思想造成冲击,印度融入到国际市场中来是历史的趋势。

转贴于

二、印美文化的共性与两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印美两国在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具有共性。塞缪尔·亨廷顿教授认为政治文化内涵相近的国家易于形成合作关系。印美两国被认为最大的民主国家和最强的民主国家,彼此之间形成了民主的文化价值认同,政治文化的民主色彩是两国关系改善的一个重要前提。笔者认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文化与英国移民到北美后形成的美国文化之间存在某种易于拉近两国关系的“亲和力”,印度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经过殖民同化,英语成为了印度的国语,自然印美两国都被纳入了英语文化圈,这是拉近两国关系的一个重要推动力。自“911”事件发生后,印度在美国亚洲战略中的地位不断上升,这两年更是渐入高潮。2005年3月,美国国务卿赖斯访印,公开表示要帮助印度“成为21世纪的强国”。2006年2月,美国总统布什访印,这是布什2001年入主白宫后第一次踏足新德里。印美核合作是印美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石,标志着美国对印度政策的重大调整。美国对印政策调整的主要目的就是拉拢印度,扩大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借助印度在亚洲施行平衡外交,其中对中国的态度可以看出两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疑虑的共同文化心理。美国的强大又使印度时时有求于美国。对印度来说,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的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在经济方面,美国是向印度提供双边援助较多的国家,也是印度重要的贸易伙伴、投资者及技术提供者;在政治与外交方面,需要同美国维持工作关系以免自己沉寂于西方社会。美国已成为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其经济、技术和军事优势以及在当今国际政治中的霸主地位使印度认识到,印度的国家利益将通过全方位提升与美国的关系而得到满足。印度文化中的大国思想,在印度真正成为大国以前,会使两国关系进一步拉近。而且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矛盾使得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在克什米尔地区争端的谈判难以取得大的突破,美国的外交介入可能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所以雷西塔·C·谢韦认为,印美这两个民主大国都认为加强合作对双方有好处。对印度来说,倚赖与美国的良好关系来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以实现其在世界上发挥重要领导作用的雄心。从今天的局势分析看出,美印、印日关系可能演变为所谓“价值观共同体”进而形成对中国的大包围,似乎与文化也有较大关系。印美两国文化的交流不断加大。除了印度风情的服饰和饰品外,英美娱乐明星也非常喜欢印度文化,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红极西方世界的英国“披头士乐队”开始,英美艺人对印度音乐和乐器就赞赏有加。好莱坞女星们非常青睐瑜珈,练瑜珈似乎是她们疯狂的生活方式中保持“正常”的第一选择。印度在外交方面推广印度的文化很少通过外交官方手段而达到了在美国宣扬本国文化目的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随着印度同美国关系的密切,两国交往日益增加,美式英语在印度大有流行之势。如明显的元音、清晰的R音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印度人的英语口语中。文化的交流起到了政治外交想达到而很难达到的效果。“成为国际政治中一国政府为达到其外交目的而运用的一种特殊政策工具”。

三、结语

双减政策对教学的影响篇10

>>台湾对大陆的经贸政策台湾稳定股市政策对大陆股市的启示台湾的道德教育及其对大陆的启示台湾技职院校实务专题特点及其对大陆高职专升本教育的启示台湾夜市发展历程及其对大陆休闲美食旅游的启示台湾技职教育、生涯教育及其对大陆的启示台湾农产品品牌营销经验及其对大陆的启示公共交通系统新能源汽车运用相关法律政策思考论台湾土地开发许可制及其对大陆地区的启示发达国家新能源法律与政策:特点、趋势及其启示台湾模式对大陆的借鉴世界新能源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台湾的大学教育对大陆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台湾兴柜市场对大陆场外市场建设的启示台湾地区存款保险制度及对祖国大陆的启示日本\中国台湾股市对中国大陆股市的启示台湾社会福利制度对大陆的启示台湾高校公民教育对大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台湾早期疗育发展概况以及对大陆的启示浅谈台湾技职教育对大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启示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新能源”[12]等概念,均蕴藏在相关能源政策、法律或推广机制中。“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在《温室气体减量政策对能源政策之影响及因应对策》中也明确指出:“近年来在国际能源产业自由化风潮日盛且环境保护意识日益抬头趋势下,兼顾能源安全、经济竞争力及环境维护的永续能源发展方向,已成为能源部门策略发展之趋势……能源部门因应国家追求永续发展之挑战,将以‘立足台湾,放远国际’新思维,兼顾国际发展需求以及国内社会经济条件,作为永续能源发展策略之基调。”财团法人台湾综合研究院:《温室气体减量政策对能源政策之影响及因应对策》,“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2006年,第31-32页。此外,台湾地区还积极响应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倡导的“全球绿色新政”(GlobalGreennewDeal)[13],实施绿色采购,即由政府部门采购并安装相关的再生能源发电设备,以强化再生能源发电设备的应用。例如,阳光校园计划下,由能源局与教育部共同提供资金,补助学校装设相关太阳光电设备[10](p18)。

同样,大陆在新能源和气候变化立法过程中,也应关注有关国际立法的最新趋势。诚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中国政府在坚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前提下,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大国一起逐渐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逐步实现从‘差别原则’到‘共同责任’的转变,应当是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14](p46)

(二)立法方式粗细并重

2009年《再生能源发展条例》对有关再生能源的发展问题仅作框架性和原则性的规定,而将许多落实与实施的重要规定,授权由子法予以进一步规范。例如,涉及适用该条例“馈网电价”(Feed-intariff,Fit)机制之再生能源发电设备的范围,有《再生能源发电设备认定办法》(2010年4月30日);关于实际“馈网电价”费率之决定,则有《再生能源电能趸购费率及其计算公式》(2010年1月25日);有关示范补助的对象,又有《再生能源发电设备示范奖励办法》(2010年4月29日)。此外,有关再生能源发展问题的其他子法,包括:《再生能源发电设备设置者与电业争议调解办法》、《再生能源发展基金收支保管及运用办法》、《再生能源发电设备总装置容量达五百千瓦以上者,其再生能源发电设备及供电线路所需使用土地之权利取得、使用程序及装置,准用电业法第50条至56条规定》、《再生能源热利用奖励补助办法》、《再生能源发电设备免征及分期缴纳进口关税品项及证明文件申请办法》、《再生能源电能费用补贴申请及审核办法》、《电业及自用发电设备设置者缴交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办法》、《设置再生能源设施免请领杂项执照标准》、《风力发电离岸系统设置海域范围所定低潮线》、《“经济部”主管〈再生能源热利用奖励补助办法〉第2条第2项权限事项自该办法生效日起委任本部能源局办理》等上述法律规章的内容,可参见http://web3.moeaboe.gov.tw/eCw/populace/content/Content.aspx?menu_id=654。。

大陆综合性的《能源法》迟迟不能出台,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涉及部门利益众多,各部门均想在该法中反映和体现本部门的利益。如能借鉴台湾在有关再生能源发展问题上粗细并重的立法方式,不但能加快《能源法》的立法进程,而且也可能使不少能源方面的法律规范更易于操作。

(三)重视新能源的研究与开发,推动教育宣传

几十年来,台湾一直比较重视对新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工作[10](p7)。例如,1980年《能源管理法》第5条第1项就明确规定:“中央主管机关得依预算法之规定,设置能源研究发展特种基金,订定计划,加强能源之研究发展工作。”又如,“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在《温室气体减量政策对能源政策之影响及因应对策》中也明确提出:“增加能源科技研发金额,提高科技研发能量,逐年调高能源科技经费占全国科技预算,由目前2.2%提升至3%;科技研发方向着重于支持提高能源效率、再生能源技术、能源新利用等研发工作。”财团法人台湾综合研究院:《温室气体减量政策对能源政策之影响及因应对策》,“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2006年,第38-39页。

另外,鉴于一般民众对新能源问题都相当陌生,台湾还比较注意推动这方面的教育宣传,以扩大全民参与。例如,“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在《温室气体减量政策对能源政策之影响及因应对策》中明确指出:“为使大众能了解各种新能源资讯,须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两方面着手,此外能源专业人才之培养亦有其必要性。在学校教育方面,积极培养学校新能源教育师资、规划能源教育课程及发展能源教材与教学活动设计;在社会教育方面,透过传播媒体及研讨会、展览会等方式进行能源教育宣传与能源资讯之传播,地方政府也需积极参与节约能源与温室气体减量活动。”财团法人台湾综合研究院:《温室气体减量政策对能源政策之影响及因应对策》,“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2006年,第39页。

相较而言,大陆不但需要进一步加强新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力度,而且更需要扩大新能源的教育宣传。因为目前大陆从事新能源教学研究工作的人数较少,研究力量较为薄弱;在100多所法学院系中,专门开设有能源法课程的非常罕见。可见,我们在新能源问题上的人才培养、知识普及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四)加强两岸能源合作

事实上,两岸在能源问题上既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又存在众多可以进行合作的领域。

1.合作基础。在目前两岸关系明显改善的大背景下,两岸能源合作的基础十分宽广。首先,两岸面临类似的能源安全形势,如何保障能源安全是双方都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大陆还是台湾煤炭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之一,约占台湾煤炭进口量的19.9%[15](p175)最后,两岸在油气勘探、石油炼制、再生能源技术、节约能源等方面各有所长、互补性强。

2.合作领域。一方面,针对两岸油气资源需求大、对外依存度高的客观现实,两岸可携手在台湾海峡、南海、东海或海外地区共同进行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活动[16](p549)另一方面,进一步开展新能源技术合作,如共同推动解决核废料的处置难题,合作建立太阳光电产业等技术规范与安全标准,进而引领两岸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与市场领先地位。总之,两岸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深化能源合作,必将创造两岸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林师模,冯君强.台湾能源安全评估[J].农业经济丛刊,2010,(2).

[2]Gao,a.m.Z.energylawintaiwan[J].KluwerLawinternational,2012.

[3]许志义.台湾能源政策评析[J].经济前瞻,1994,(10).

[4]台湾“经济部能源局”.稳健减核、逐步迈向非核家园[eB/oL].http://web3.moeaboe.gov.tw/eCw/populace/news/news.aspx?kind=2&menu_id=56&news_id=2433,2012-09-12.

[5]台湾“经济部”.永续能源政策纲领(核定本)[eB/oL].http://web3.moeaboe.gov.tw/eCw_weBpaGe/topicSite/energy_policy/Default.htm,2012-09-17.

[6]李建良.环境法[m].台北: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

[7]马公勉.《再生能源发展条例》开启之新契机与后续发展重点[J].台湾经济研究月刊,2010,(6).

[8]台湾“经济部能源局”.法规及行政规则——再生能源表[eB/oL].http://web3.moeaboe.gov.tw/eCw/populace/content/Content.aspx?menu_id=654,2012-09-17.

[9]台湾“行政院”.台湾地区能源政策及执行措施(第2490次会议核定第四次修正)[eB/oL].http://web3.moeaboe.gov.tw/eCw/populace/content/Content.aspx?menu_id=63,2012-09-18.

[10]高铭志.再生能源发展法制之回顾与评析[Z].台北:台湾清华大学科法十年研讨会,2010.

[11]肖慧娟.台湾温室气体减量政策及行动[J].矿冶:中国矿冶工程学会会刊,2011,(4).

[12]台湾“行政院”.“行政院”新能源发展推动会第1次会议新闻稿[eB/oL].http://ey.gov.tw/ct.asp?xitem=67908&ctnode=1435&mp=1,2012-09-19.

[13]GlobalGreennewDeal-environmentally-FocusedinvestmentHistoricopportunityfor21stCenturyprosperityandJobGeneration[eB/oL].http:///Documents.multilingual/Default.asp?DocumentiD=548&articleiD=5955&l=en,2012-09-16.

[14]杨泽伟.碳排放权:一种新的发展权[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