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的坏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3:01

双减政策的坏处篇1

关于双减政策的利与弊

双减,是指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下面我来跟大家谈谈这个政策的利与弊。

放学时间延长一小时的利与弊

除个别学校外,大部分的学校都已经按照这个政策落实到位了。

就比如说我的学校,放学时间延长了一个小时。这个小时被我的同学俗称为“作业课”。在这一个小时内,会有一些任课老师站在讲台处维持班级的纪律,而且这个课就是写作业课。大家都会在这一个小时内写写回家作业,如有疑问也可以及时答疑。

像这种作业课,其实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好的。

因为在学校里做作业和在家庭里做作业对一般学生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

学校里做作业,你就会随着气氛不自禁地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写作业的效率会有所提高。而在家庭里做作业就不一样了,气氛并不会像学校那样。我想,大家应该写作业的时候会偷偷听音乐玩手机的吧?或者吃点小零食发呆之类的吧?这样写作业不仅效率不高,质量也不高。当然,如果你是自律的学生,在家里写作业也无妨了。

并且这样一来,你在学校里写了很多作业,回家便没有什么作业了。

当然,以上提到的都是好处了,接下来就是坏处了。

像我现在上的学校,并不是私立学校,所以功课并不紧张。但向那些私立学校的话,功课就会异常紧张了。

就算这个政策是国家的政策,这些私立学校也未必能够遵守。要么就是把它当耳旁风,要么就是利用这个政策,加大学生的负担。

有些学校就会把这个作业课当做普通上课,这样一来不仅延长了放学时间,而且对学生的负担也越来越重。一来还要多上那么一两节课,想想就觉得烦人;二来作业本就很多,学校还不让自己在学校花点时间做回家作业,那么回家作业就会跟往常一样多了。

停止校外培训的利与弊

这个政策也是差不多落实到位了吧,我附近的那些培训机构都已经不吱声了,该走的都走了,该退钱的都退钱了。

其实停止校外培训,好处还是蛮多的。这样一来,你不用天天上补习班了,岂不快哉?

当然,这就对那些校外培训机构不太友好了。这个政策一下去,都得转行去了。

不过,依旧有些培训机构变相地进行培训或者暗地里培训。为了赚钱,他们也不得不这样去做了。

这样一来,停止校外培训必定会给校外培训的机构带来一个巨大的损失。不过,我不知道那些网上的培训机构会不会也停运,我认为应该不太可能,因为我朋友还在上网课呢。

除此之外,其实在另一方面上,对于我们来说依旧是有不好之处的,下文我会给大家揭晓。

关于减负的利与弊

这两个政策几乎落实到位之后,对我们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好处便是,减少了学习之上的负担,我们就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去自由安排了。如果你有什么爱好或者是你喜欢做的事情,都可以利用这些自由时间去做。总之,学习上的担子除了小部分学生以外,大部分的学生都已经放下了很多沉重的担子,终于可以去快乐地玩去了。

但坏处便是,当你一旦放下了担子之后,你之后的路便不太好走了。

双减政策的坏处篇2

关键词:

破坏;反应行为;补救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7-0083-02

0引言

在实践中,渠道中某个成员所采取的行动和政策都会对渠道其他成员产生影响,而且这些行为或政策会被其他成员视为是对渠道关系的破坏或维护(montgomery,1988)。比如产品供应商在现有销售网络中增加新的分销商或通过internet直接销售,这将严重威胁到现有的分销商和零售商的利益。再比如产品供应商在没有通知分销商的情况下,撤减产品线,减少消费者购买该分销商该产品。同样,经销商的一些行为也可能对渠道关系产生破坏性影响,比如减少产品供应商的陈列货架、面积或产品宣传,暗中销售其他产品供应商的产品,甚至诋毁该供应商的声誉。所有的这些行动都将产生消极的后果,甚至影响到威胁渠道关系成员的共同利益。

因此,在渠道关系中破坏已经发生之后,该采取什么措施来进行补救,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1破坏的的内涵

Hibbard,Kummar和Stern(2001)在他们对渠道关系的研究中最早使用了“破坏”这一概念。在他们的界定中,所谓“破坏”,是指“一个受委屈的渠道成员认为对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或者运营有明显的消极影响的行为。”比如产品供应商在现有销售网络中增加新的分销商或通过internet直接销售,这将严重威胁到现有的分销商和零售商的利益。

2破坏的影响

2.1破坏对渠道成员的影响

由于渠道成员之间利益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因此,彼此之间的行为也是相互依赖的。当一方渠道成员做出破坏的时候,其引起渠道成员的什么反应呢?

破坏的分类Hirschman(1970)提出了富有影响力的结论。该分类方法和概念框架被很多专家学者所引用,尤其是在实证研究中。在渠道成员破坏的反应方面,ping(1993,1995,1997)的影响最为深远,他分别从退出渠道、积极应对和忠诚度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退出渠道指的是停止或威胁不再继续合作的倾向,简单来讲,就是“威胁退出”。威胁退出其中一种表现是经销商通过忽视或减少对供应商产品的促销努力来消极地脱离关系。威胁退出的另一表现则是脱离关系,有时候也表现为“脱离接触。”

积极应对则是指向破坏者提出抗议或行为上采取对抗的行动。其中一种表现是发出抗议的声音,另外一种表现就是采取行为上的直接对抗,是“对变化的任何努力,而不是逃避令人讨厌的事情”(Hirschman,1970),简单地说就是积极地应对渠道成员的破坏而不是消极地退出。

而忠诚度是渠道成员“对一个组织的特殊信仰”(Hirschman,1970)。是渠道成员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就是说,即便是某渠道成员产生了破坏行为,其他成员出于抱着“关系会改善”的态度,认为这些破坏者会意识到自身的错误,从而纠正会改变那些破坏。这种观点被视为“沉默的受害者”,认为忠诚度面对的渠道关系采取的是一种负责任姿态。

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他们指出渠道成员在做出反应行为的时候会受到事前渠道关系质量、渠道成员依赖性等的影响。那么,进一步来说,他做出的反应行为又会对渠道关系造成一定的影响,那么我们该采取什么措施进行补救呢?

2.2破坏对渠道运营状态的影响

(1)破坏渠道成员之间的关系,损害双方利益。破坏发生后,渠道成员目标会出现明显的偏移,这时渠道成员会将提升业绩和获取利润的渠道目标丢弃一边,甚至可能做出不顾一切打击对手的报复行为,最终将损害整个渠道的利益。贺和平曾指出,在供零关系中,霸权零售商的破坏会导致渠道成员间关系信任、关系承诺度、关系满意度都不高。

(2)破坏会使整个渠道的规则体系受到破坏。在渠道建设的初期,会有渠道制度来规范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并以此为标准对渠道成员进行检查和评价,规范渠道成员的行为。渠道制度主要内容包括价格政策、返利政策、商品管理等方面。当渠道成员为了自身利益,而非集体利益,违反渠道制度,做出破坏,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制止这种行为,必将是被渠道其他成员纷纷效仿,最终导致原有的规则体系完全崩溃,严重影响渠道的正常运营。

(3)破坏会降低整个渠道的销售业绩。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产品销售的成功,整个渠道的销售业绩需要整个渠道成员的共同努力,任何一个决策失误、信息传播失误都会导致销售业绩的下降。

(4)破坏影响产品品牌在顾客心中的地位。对顾客来说,判断一个产品品牌价值的高低,主要是靠产品的质量、稳定的价格、良好的口碑、配套的售后服务,而渠道成员间的破坏常常将其毁于一旦。如同层级渠道成员的恶性价格竞争、窜货等,都将会严重影响产品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3破坏的补救措施

3.1利用第三方监管、调解、仲裁

第三方机制是独立与渠道成员的第三方,在破坏发生后,第三方机制要发挥其监管、调解、仲裁的作用。首先,破坏发生后,第三方要进行有力的监管,找出破坏的发出者,及时制止其破坏;其次,破坏一旦发生,就会对渠道关系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避免影响的扩大,第三方要充分发挥其调解作用,具体体现在:当渠道内一方做出破坏,引发渠道成员间的不满,如信任度降低,关系承诺变差,甚至成员满意度降低,第三方要及时进行调解,调解渠道成员的负面情绪,因为第三方式独立与他们,威信及说服力都会比较强;最后,对于破坏严重的发出者,需要由司法机关作为一个独立的第三方介入为渠道成员双方解决利益矛盾,司法机关要积极地发挥它的仲裁作用。不管是调解,还是仲裁都是在第三方的协助下来寻求解决破坏性问题的方式。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做出仲裁方式的独立第三方具有决定权,因此仲裁的结果是最终的并且具有一定的约束力;而做出调解方式的第三方,仅仅是为了协助破坏的双方当事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所以这种调解方式也常被称为“辅谈判”。调解与仲裁相比,是渠道双方成员自愿情况下进行的过程,并且最后定下来的解决问题的方案都是有渠道成员双方协调下,自愿决定的,鉴于此种情况,那么渠道成员双方对调解结果的接受程度会较高,订立的调解协议在渠道中得到执行的可能性也比较大。虽然如此,但是在一方做出的破坏影响非常严重时,双方基本不可能达成一致的时候,仲裁就是唯一的选择。如果对破坏的发出者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只要惩罚力度够,就可以减少破坏发生的次数。

3.2组成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拥有共同战略利益的企业(或者是特定事业、职业部门),通过各种契约、协议而结成的共担风险、相互合作、生产要素水平式的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合作模式,进而实现共同开发或拥有市场、共享有限资源、加强竞争优势的战略目标。通常情况下,战略联盟的形成是联盟成员为了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而自愿达成协议而建立起的一种组织形式。不管是从实际角度出发,还是从理论角度出发,各种研究的结果表明,战略联盟是指在每个参与联盟合作的企业,在不丧失各自的战略自主性的前提下,与合作伙伴追求共同战略目标的一种战略合作关系。

在破坏发生之后,为了将其危害降至最低,可以将渠道成员结成战略联盟,双方利益目标达成一致,提高渠道绩效。

3.3加强渠道成员之间信息的沟通和交流

不管破坏的产生,是由渠道自身引发,还是有外部原因引起,都说明渠道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够顺畅,彼此没有达成共识。借助于这种方法,可以采取措施来加强渠道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沟通,达到渠道成员信息的共享,以此增进渠道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加强渠道成员的关系,提升渠道成员之间的信任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渠道成员的满意度,化解破坏的不良影响。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正式的组织机构,破坏发生之后,讨论渠道内存在的各类问题,加强彼此的定期沟通和意见反映,促使渠道成员达成共识,降低渠道成员的破坏性反应行为。

(2)通过交换人员来增强渠道成员间的沟通。这种做法涉及到渠道成员,在一段时间内建立双边或多边职员的相互交换。互派人员深入到对方的工作机构中,可以增加渠道成员间的相互了解。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换,互派人员回到各自原来的工作岗位后,可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据此有利于加强渠道成员间彼此的理解、信任,进而加强渠道成员的合作。我们必须注意到,这种互换行为存在一定的弊端,互派员工到对方的机构中工作,可能会导致一些秘密泄露,所以对于互派人员必须进行严格的管理。但是,被派去的渠道成员可以通过换岗增加对渠道运作的见解,还可以在新的工作环境中得到培训,与泄密的风险相比,还是值得的。

(3)使渠道成员信息和成果共享。在渠道成员间达成彼此的信息和成果共享,主要是为了渠道成员能共同分享一些技术,成果之类的东西,有助于渠道成员双方的合作。弱化破坏带来的影响,增加双方的合作,提升渠道关系,最终可以减少破坏的发生。成员间信息和成果共享,这种方法一举两得,既利于分享信息成果的双方,又利于信息成果的接受者。使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它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渠道双方愿意共同分享信息成果。

4结语

本文简单介绍了破坏的内涵,然后进一步分析了破坏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对于破坏的补救措施,但是对于如何去预防这种破坏,减少其发生,本文没有进行研究,这也是本文的一个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montgomery,B.m.(1988),“QualityCommunicationinpersonalRelationships,inHandbookofpersonalRelationships,S.Duck,ed.Chichester,england:Johnwiley&Sons,343-59.

[2]Hirschman,alberto.(1970),exit,voice,andLoyalty:ResponsestoDeclineinFirms,organizationsandStates.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30;77-78.

[3]ping,Roberta.,Jr.(1993),“theeffectsofSatisfactionandStructuralConstraintsonRetailerexiting,Voice,Loyalty,opportunism,andneglect,”JournalofRetailing,69(3),320-52.

“SomeUninvestigatedantecedentsofRetailerexitintention,”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34(november),1995:171-80.

Cost-of-exit“VoiceinBusiness-to-BusinessRelationships:andDemographicantecedents,”JournalofRetailing,1997,73(2):261-81

[4]Dant,RajivpandpatrickSchul(1992),“ConflictResolutionprocessesinContractualChannelsofDistribution,”Journalofmarketing,56(January):38-54.

[5]贺和平.现代零售商的破坏及其影响[J].调查报告,2005,(5).

双减政策的坏处篇3

一、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使会计资料的可比性降低-即无法满足可比性原则的要求。

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2)要求各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这样才能使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建立在相互可比的基础上,从而使各企业之间提供的会计核算资料和数据都能相互可比。企业可能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经济业务可能发生于不同地点,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能够满足经济决策的需要,便于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只要是同样的经济业务,各企业就应当采用同样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但因会计政策的多样性,同样的经济业务又有诸多的会计处理方法,这样以来,势必导致各企业之间有关会计信息资料的可比性降低。例如,两个规模大小相同、经营范围也相同的甲、乙企业在存货采用实际成本计价的情况下,在对发出的存货计价时,甲企业采用的是先进先出发,乙企业对存货的计价则采用后进先出法。那么在物价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对企业的期末存货价值和当期的利润影响不会太大。但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甲企业采用先进先出法就会高估企业的当期利润和期末库存存货价值。而乙企业则不会出现上述情况,因为在后进先出法下,物价持续上涨时发出存货的价值接近目前的市场价值,这样就会使企业期末库存存货价值降低,反而使企业当期成本升高,利润降低。这样以来,甲、乙企业即使在当期收入和其他费用均相等的情况下,也会因存货计价方法的不同而导致销货成本的不同,最终会因销货成本的不同而计算出不同的盈亏,从而使甲、乙两个企业计算的利润指标缺乏可比性,导致会计信息无法满足可比性原则的要求。

二、运用不同的会计政策,会导致企业无法遵循一致性原则的要求,导致一定程度上国家税收的减少。

一致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计影响数,以及累计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3)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使财务报告使用者在比较企业一个以上期间的会计报表时,能够正确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趋势,一般情况下,企业应在每期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不应也不能随意变更会计政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才能对前后期间的会计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和利用,才能制约和防止会计主体不断通过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在会计核算上弄虚作假,粉饰企业的会计报表。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有关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如果企业不是因为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的要求,或不是为了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时,企业则不允许变更会计政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企业不断通过变更会计政策而人为的操纵利润,导致企业会计资料前后各期无法可比,无法满足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然而,如果企业为了自身的需要,不顾国家会计政策的要求,不断变更会计政策,就会使前后各期的会计资料不一致,导致会计信息的降低。

例如,某企业在以前年度对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方法采用直线法,那么该固定资产在使用期限内每年折旧额都是相等的,作为企业的折旧费用一般来讲大都为固定费用。如果企业在经营期间的某一期间将直线法改为双倍余额递减法,那么虽然从整个经营期间来看折旧总额是一样的,但是如果该企业在经营期间某些年度发生亏损的话,即使对同样的会计资料,也会因采用的折旧方法不同而使得折旧费用的计算结果不同。在双倍余额递减法下计算的折旧额会使企业最初几年的费用加大,从而导致成本费用的增加,这样以来,企业在收入一定、其他费用一定的情况下,也会因为列入成本费用中的折旧费用不同而计算出不同的盈亏,从而可能会使盈利企业变为亏损企业,而使得企业少交甚至不交所得税,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家税收的减少。

三、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会导致会计报表资料出现差异,造成无法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

企业最终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是通过一套综合资料-会计报表体现出来的。会计报表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企业的不同情况,资产负债表可以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利润表可以反映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表可以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的现金流量变动情况。通过企业的会计报表可以为投资人、债权人、潜在的投资者以及相关的部门提供不同的会计信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而企业对相同的会计核算资料又有诸多的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这样企业就会因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而使得企业的会计报表资料出现不同的结果。

比如,某企业对坏账损失的核算既可以采用直接转销法,也可以采用备抵法。按照有关会计制度规定,在直接转销法下,企业发生的坏账损失可以直接列入当期的管理费用,抵减当期的利润;而在备抵法下,我国目前是按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坏账准备,同时列入当期的管理费用。这样以来就会出现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下列入当期利润表中的管理费用出现差异,同时也会影响其他会计报表中的相关项目因为会计处理方法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结果。例如,某企业1997年对坏账损失采用备抵法核算,1997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1000万元,该企业按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5‰计提坏账准备,那么1997年就可以计提坏账准备5万元,导致管理费用增加5万元,冲减当期利润5万元。如果1998年该企业发生坏账为4万元,若该企业采用直接转销法核算时就会直接将坏账4万元全额列入当期的管理费用。假设该企业1998年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1200万元,那么在备抵法下1998年应提的坏账准备为1200万*5‰-1万=5万元,即当期列入管理费用的金额为5万元。由此可以看出,1998年年末在直接转销法下列示与利润表中的管理费用为4万元,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为1200万元,现金流量表中在间接法下计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应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加回4万元;而在备抵法下,列示于利润表中的管理费用为5万元,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净额为1200万元-6万元=1194万元,现金流量表中在间接法下计算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应在净利润的基础上加回5万元。

因此,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下,对相同的会计核算资料就会因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计算结果,最终造成会计报表资料出现差异,造成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导致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无法满足投资人、债权人、潜在投资人及有关政府机构的需要。

由此可见,会计政策的运用虽然可以为企业会计核算带来更大的选择空间,但其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作为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既要考虑本单位的利益,满足本单位会计核算的要求,也要考虑国家的利益和有关人员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企业的不断发展,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及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法制司编中国审计出版社1998年10月p326

双减政策的坏处篇4

一、降低国企改制的机遇成本

企业改制的机遇成本,就是企业在改制的最佳时期,为达到改制的目的,所付出的最合理的费用支出。机遇成本受两方面的行为因素制约。一是企业行为,即企业是否能够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同行业现状及走势,根据企业实际,果断地提出企业的改制规划和方案,并在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经企业全体职工讨论后及时提交政府决策,这是企业改制的关键。二是政府行为,即政府是否能敏锐地把握当前形势和政策导向,积极有效地组织并引导企业改制行为,减少政府各部门改制研究报批的中间环节和层次,使企业快捷地达到改制的目的,这是降低企业改制成本的重要环节。但是,从目前企业的改制实践看,加大改制企业成本支出的这两方面因素并未引起企业和政府双方的足够重视,主要体现在:一是企业的“等、靠”想法普遍存在,对企业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实施速度慢,行动不果断,被动应付,企业一旦遇到风吹草动就无法应对,等着政府来组织推动,失去了改制的最佳机遇,使得企业在改制时不得不付出昂贵的代价。二是受政府体制不顺的影响,企业失去了改制的最佳机遇。从本质上讲,企业改制是出资人的行为,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企业改制则是政府行为。在目前政府的政企职责、政资职责还未完全分开的情况下,政府的各个部门都不愿主动放弃自己的利益目标,而对改制企业多头过问,甚至存在着审批程序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在政府层往往不能在短时间内形成一致意见,从而使企业从提交改制方案到政府最后批复改制一般少则二、三个月时间,多则半年、一年时间,企业在漫长的等待中,错过了改制的大好时机,造成企业改制机遇成本增加。

因此,降低改制企业的机遇成本,要靠企业和政府双方的共同努力。企业要抓住改制的机遇,不等不靠,主动出击;政府要理顺管理体制,确定国企改制的责任部门,大力支持国企改制,并按国有资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一般性竞争性企业放宽改制政策,减少研究报批的中间环节和层次,从而提高企业改制效率和效益,尽可能减少改制的费用支出。

二、降低国企改制操作过程中的成本

国企改制成本,一般指的是改制操作成本,这是影响企业改制成本支出的重中之重。在计算国企改制成本费用时,现在企业通行的做法是:改制前经评估确认的国有存量净资产(资不抵债企业含土地使用权)一企业亏损挂帐一企业呆坏帐损失一国资部门核批的报废资产-(富余职工安置费+买断工龄人员经济补偿费+企业负担的离退休人员福利费和医疗费+退养人员、因工伤残人员、病休人员补助费+职工遗属补助费)。

实践中,利用上述公式计算企业的改制费用时,也出现了诸多不合理因素。一是企业评估资产不全问题。目前对改制企业的资产评估,只是对现有存量资产的估价,未包含企业的商标、商誉及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的价值;二是企业亏损挂帐和呆坏帐的处理不甚合理;三是国家给予职工的各种优惠政策的兑现问题。

对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确认问题已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无形资产作为一种企业财富,它不仅能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而且反映了企业的员工素质、技术水平、管理经验、销售网络。但是在企业改制时,大多数企业的无形资产都未计算在企业资产价值之内。由于无形资产让渡于改制企业,致使国家所有者权益困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的缺损而人为地减少,国家付出了改制的代价。跨入新世纪的人类已步入一个以信誉、信息、智力资源占有、配置为最重要因素的信息、知识经济时代。信誉资源、知识资源已逐渐成为企业各生产要素中最具弹性、最具经济增长潜力、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在确定改制企业的资产价值时,对企业的无形资产也应重点考虑,这不失为降低国家改制支出,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的良策。

对改制企业的亏损挂帐和呆帐的处理问题,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突出问题,处理不好,不仅会增加改制成本,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而且还可能滋生腐败,引起职工的不满。如:按现行政策规定,因债务人破产或死亡以其破产财产或遗产清偿以后仍然不能收回的应收款和债务人逾期未履行偿债义务超过3年确实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作坏帐处理,冲减坏帐准备金或管理费进行核销,以后如果收回这些确认为是坏帐而进行核销了的应收款,则增加坏帐准备金处理。按照这一政策,在改制操作实践中出现了下列种种问题:一是有相当一部分因经营管理不善长期亏损的企业,呆坏帐损失特别巨大,有的甚至超过了国有净资产的数额;二是因改制企业亏损挂帐和呆坏帐损失只要有评估机构和企业共同签字或债务人破产、死亡等证明,就可一次性冲减国有净资产,从而使一些挂帐企业有可能“复活”的“死债”悬空,有关责任人逃脱法律的追究,甚至还可以获得某些好处。针对改制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为尽可能减少国家损失,降低改制支出,笔者认为企业出资人可采取帐销债留的办法,达到既支持企业改制,减轻改制企业的债务包袱的目的,又通过与改制企业做工作,与改制企业达成协议,或签订合同委托书,委托改制企业继续催收,一旦追回,给退回企业一定分成,其余收归国有。这不失为目前解决改制企业亏损挂帐和呆坏帐损失的一个好办法。

关于兑现国家给予改制企业职工优惠政策问题。按照有关支持国有中小企业的改制规定:国有企业内部职工出资买断全部国有资产并一次付清价款的,可以按应付价款的80%交付;安置企业富余职工90%以上的,可视同安置富余人员,这部分人员补偿费按当地标准从企业的净资产中扣除。另外,在国家财政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对自谋职业的职工,按照当地全年平均工资标准结合工龄因素一次发给一定数目的安置费等。这些政策,从国有资产管理的角度看,是国家作为所有者为推动企业改制而付出的成本,这是非常必要的,无疑也是非常正确的。但是,笔者认为,改制企业出售价格的高低还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是看该企业存量资产的质量。如果企业资产质量好,企业发展前景较为乐观,效益不错,出售较为抢手,企业出售时就不能一刀切的优惠。二是看企业内部职工构成情况。如果职工素质较好,技术水平较高,属于技术性人才或高科技人才,就应该承认劳动力商品这一市场因素的决定作用,企业在出售时,通过提高企业的出售价格将企业的人力资源考虑进去。当然并不是企业的每位员工都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相反,缺乏责任感、技能低下、道德败坏的员工以及冗员都往往会带来负面效益,在计算企业改制费用时,就应在资产价值中扣除这部分非有效人力费用。企业的劳动力价值因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认真分析研究,否则会造成职工思想混乱,影响企业改制进程。三是看买断工龄自谋职业人员的个人素质。如果属企业专门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才,则不应属自谋职业的范畴,更不应发给一定数目的安置费,相反,自谋职业的人员则要交纳一定的企业培训费,以防科技人才的流失。四是看改制企业座落的地段。如果改制企业座落于抢手的黄金地带,在企业出售时,企业认为在出售价格上不必按政策规定折价出售。

三、降低改制企业的交易成本

当前改制企业改制成本过高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交易成本过高。造成交易成本过高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国有企业承担着大量的社会职能,产权转让伴随着安置职工、办医院、办学校、办幼儿园等一系列社会职能的转移,社会职能成为企业改制的包袱;二是改制企业还没有打破地区、部门、行业界限,受部门地方保护利益的驱使,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产权交易行为常受到来自部门和地方利益的阻力;三是来自企业内部的“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影响,使得企业在改制出售时,考虑的首选方案为企业内部人购买,在出售价

双减政策的坏处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赊销;管理方法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扩散和蔓延,由外向型企业逐渐波及到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在这场危机中,中小企业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一些企业相继减产或停产,到期的债务无法按时清偿,踏响了整个债务链上的地雷,债务链上的有关企业纷纷倒下,赊销风险可窥见一斑。尽管如此,由于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既需要其他企业、单位、个人为自己提供原材料、燃料、动力等赊购,也需要自己为其他企业、单位、个人进行原材料、燃料、动力等赊销,赊购、赊销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特别在我国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如何利用赊销方式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在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又要避免踏响“赊销地雷”,成为赊销的牺牲品,充分用好赊销这一把“双刃剑”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必须加强对赊销的研究、控制和管理,做到事先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管理,提高赊销的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坏账损失。

一、赊销前的信用政策分析

企业应收账款质量不高,一方面是外部市场环境恶化造成的,另一方面是销售人员盲目扩大销售的结果。为此,必须建立健全销售人员的考核指标体系,既有销售收入指标,又有现金回款指标,而且现金回款是考核的最重要的指标。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销售人员重销售、轻回款的问题,从源头上保证了赊销回款的质量。

(一)了解赊购单位的基本经营情况

为了提高赊销回款的质量,有必要对赊购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了解。诸如注册资本、经济实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财务状况、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问题,因为这些都关系到货款能否全部收回。可以通过其开户银行了解信誉等级;通过工商部门了解其是否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通过税务部门了解其合法经营、照章纳税问题;如为上市公司,还可以通过公开渠道获得其财务报表,从而能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通过对与业务联系密切企业的了解,对其生产经营、偿债情况也会有一定的了解,为确定赊销风险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确定企业的赊销成本

由于赊销形成应收账款,使得销售和收款这两种行为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于是销货企业不得不垫支一定的资金和花费一定的费用,从而形成了赊销的成本。赊销成本主要包括赊销机会成本、坏账损失成本、管理成本、短缺成本等。机会成本是指被错过的价值,赊销和账款逾期造成机会成本的产生。在一个企业中,机会成本往往是最大的信用成本。坏账成本是指企业销售后无法收回的价值――即价值的灭失。管理成本包括:客户信用调查与评估费用,债权保障费用,应收账款监管费用,收账费用,内部管理程序、场地、人员、办公等费用。收账费用包括对追收逾期账款的邮寄、通讯、差旅、委托佣金、人员等费用和诉讼、仲裁、执行的法律费用。无论欧美企业还是中国企业,机会成本都是最主要的信用交易成本。信用管理重中之重是减少机会成本损失。

(三)根据企业的市场经营策略制定适当的信用政策

从内容上来说信用政策应包括信用期间、信用标准、现金折扣和收账政策等。一个企业采取或松或紧的信用政策,与企业所在行业、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主要竞争对手的信用政策、产品特征及所处阶段、企业生产规模以及企业决策者的风险偏好等因素有关。通常企业的信用政策越宽松、越优惠,越有利于扩大销售,相应的赊销的成本费用会上升,赊销风险增大;企业的信用政策越严格、越苛刻(虽然赊销的成本费用下降了,赊销风险降低了),越容易制约企业销售的增长。为此要根据企业的销售目标、经济实力、在市场上同类产品的竞争能力、产品的利润水平、生产经营的季节性、库存状况以及自身承担风险的能力,制定宽严适度的信用政策,既有利于扩大销售,又能降低赊销风险。

二、赊销中的控制措施

(一)订立要件完备的经济合同

赊购企业久拖不还,不排除有的企业不讲信用、故意拖欠。但有时是由于双方订立的合同要件不齐备、条款模糊或双方对有些条款理解有异议,如货到后付款,遂产生纠纷,造成货款回收不及时,这也给恶意拖欠的客户提供了可乘之机。为此赊销时,一定要签订条款齐备、表述清楚的合同,包括标的、数量、单价、金额、交货时间、交货地点、交货方式、结算方式、违约责任等,力争把双方的口舌之争降到最低,也为通过法律手段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不再给恶意拖欠制造任何机会和借口。

(二)选择适当的结算方式

限于条件限制,在难以对赊购企业的信用状况、偿债能力等情况进行了解的情况下,选择适当的结算方式不失为一种控制风险的好办法。对初次打交道的客户,可选择风险较小、回款及时的结算方式,如预收货款、银行汇票、银行本票、支票、信用证等,而委托收款、托收承付、商业汇票则风险相对较大;对那些信誉较差的赊购企业,最好采用预收货款、钱货两清的方式以规避风险。

(三)完善科学、严密的发货手续

造成赊销方难以收回货款的原因之一为赊购方没有收到货物。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再次发生,赊销方必须建立科学、严密的发货手续。在提货制的情况下,赊销方要求赊购方在提货后必须在发货清单上签字,以确认已收到货物;在送货制的情况下,赊销方要求赊购方必须在货物验收入库后,在收货清单上签字确认已收到货物;在托运方式下,托运的票据、单证是发货的最好证据。另外,购销双方往来的信函、传真、会谈纪要等能够证明货已收到的有关文件,也是重要的证据之一。

(四)建立赊购客户信用档案

企业为每个赊购客户建立信用档案,详细记载客户的信息。如客户的名称、地址、注册资本、业务负责人、联系电话以及每一订单的执行情况、货款回收情况等,为货物的发出、货款的回笼提供及时准确的动态信息,为评价客户的信用实行分类管理服务。

三、赊销的事后管理措施

(一)及时编制账龄分析表

通过编制账龄分析表,确定哪些客户在允许的赊销期内;哪些客户已超过赊销期,逾期时间的长短。通常逾期的账龄越长,货款回收的可能性越小,发生坏账的可能性越大。账龄分析表为催款要债提供帮助,一方面根据账龄长短采用不同的催账策略,另一方面对已逾期的客户,通知销售部门停止供货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二)对客户实行aBCD管理

利用客户的信用档案,根据客户的经济实力、销售规模、回款表现、综合评估,依据赊销风险将其信用等级划分为aBCD四类。根据不同的信用等级授予不同的赊销额度、赊销期限和价格折扣。

a类客户:风险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如跨国公司、大型公司、政府机关;B类客户:平均风险,不属于a类、C类、D类的客户;C类客户:风险较高,有较差信誉记录,以及那些小公司、成立不到两年的公司;D类客户:风险最高,只能现金销售,不能提供任何赊销。

通过对客户进行划分,不仅为赊销的控制、管理、决策提供一定的指导,而且还能引导客户诚实守信,加快货币回笼,降低了赊销风险。

(三)加快对逾期赊销账款的处理

1.催款方式多样化

对逾期赊销账款,在诉讼有效期两年内,根据逾期时间长短采取不同的催款策略,如电话催收、信函催收、上门催收、委托讨债公司催收等,不断加大催款力度,直至通过法律程序解决。

2.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收回货款

通过与赊购方协商、对话,给予较大的价格优惠,鼓励债务人尽早还款;对于赊购企业现金流量严重不足的状况,可用债务人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抵债;通过债权转股权方式,即赊销方放弃债权而成为赊购企业的股东方式收回债权;通过第三方或多方债务人组成的债务链,实现债权债务互抵;将应收债权抵押给银行和向应收债权机构出售债权也可以达到收回货款的目的。

3.处理逾期的坏账

对确已收回无望的债权,如赊购企业已经破产,企业应作为债权人参与破产企业财产的分配,力图将损失降到最小,可凭法院裁决的书面文件,将不能收回的债权作为坏账损失;赊购企业被工商部门注销的,凭工商部门注销登记,将全部债权确认为坏账损失;债务人已死亡的,凭公安机关开具的死亡证明,将全部债权确认为坏账损失。通过确认坏账损失,抵减当期实现的利润,以减轻企业的所得税负担。

在当前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应采取积极的经营策略来应对,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处理赊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赊销的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坏账损失,使企业渡过难关。

双减政策的坏处篇6

关键词: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目标及办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施工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加之矿山建设工程工期紧,地处偏僻,工地分散,搬迁频繁,工程款回收难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为了规避风险,必须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1.应收账款管理不善的弊端

1.1夸大了企业经营成果

由于企业实行的记账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企业账面上利润的增加并不能如期实现现金流入。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按照应收账款余额的百分比来提取坏账准备,坏账准备率一般为3%-5%(特殊企业除外)。如果实际发生的坏账损失超过提取的坏账准备,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势必虚增企业利润。因此企业应收账款的大量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风险成本。

1.2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流出,降低了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

由于企业的物流与资金流不一致,工程施工投入很大,反而使企业不得不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来垫付各种税金和费用,主要表现为:

①企业流转税的提前支出

按工程进度开具发票挂账,施工企业先垫付流转税,并未实际收到现金。

②所得税的支出

应收账款的存在,并未以现金实现,而交纳所得税必须按时以现金支付。

③现金利润的分配

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回收成本都会加速企业现金流出。

1.3对企业营业周期有影响

营业周期即从取得存货到工程结算,并收回现金为止的这段时间,营业周期的长短取决于存货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营业周期为两者之和。由此看出,不合理的应收账款存在,使营业周期延长,使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非生产环节上,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1.4增加了应收账款管理过程的难度

企业面对较多的应收款账户,如果不能及时了解应收款动态情况,造成责任不明确,应收账款的合同审批手续等资料的散落遗失可能使企业已发生的应收账款,该按时收回的不能按时收回,该全部收回的只有部分收回,能通过法律手段收回的,却由于资料不全而败诉,直至最终形成企业资产的损失。

2.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应收账款的存在,一方面想借助于它来扩大市场,增强竞争能力,同时又希望尽量避免应收账款的拖欠而给企业带来的资金周转困难、坏账损失等弊端。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并在这种信用政策所增加的盈利和采用这种政策预计要负担的成本之间做出权衡。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施工生产经营情况和业主的信誉情况制定企业合理的信用政策,这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为达到应收账款管理目的必须合理制定的策略。

3.应收账款问题的解决办法

应收账款管理工作,首先应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信用政策是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如果采用较积极的收账政策,可能减少坏账损失,但要增加收账成本。在制定收账政策时,应权衡增加收账费用与减少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和坏账损失之间的得失。根据应收账款管理制度,针对在应收账款分析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办法,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实现企业的效益目标。

3.1加强合同管理,重视主要条款内容

作为甲乙双方经济业务内容的法定载体,合同往往在应收账款的管理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合同的管理是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在与业主签订合同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①明确各项交易条件

如项目名称、价格、付款方式、付款日期、质保期情况等。

②明确双方的权利和违约责任

从目前实际操作情况来看,部分合同签订的相对较简单,往往仅规定了项目名称、价格、付款方式等条款,对于双方的违约责任订立不具体,或者不具有可操作性。在合同正常履行的情况下,往往体现不出来这些条款的重要性。然而签订合同的根本出发点在于规避风险,一旦发生纠纷,如果没有制订切实可行的违约责任条款,那么对于受损的利益,再追索起来将十分困难。

③确定合同期限,合同结束后视情况再行签订

在实际操作当中切忌感觉双方合作的一贯不错,就忽略合同的签订。要知道,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仅仅依靠个人关系或私交甚好等理由来维系合作关系,往往是十分脆弱的。

3.2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

在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有些方面做得不够细,比如说,对业主信用状况的分析,账龄分析表的编制等。具体来讲,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

①做好基础记录,了解业主付款的及时程度

基础记录工作包括企业对业主提供的信用条件,付款的时间,目前尚欠款数额以及业主信用等级变化等,企业只有掌握这些信息,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②检查业主是否突破信用额度

企业对业主提供的每一项合同业务,都要检查是否有超过信用期限的记录,并注意检验所欠债务总额是否突破了。

③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平均收账期

看流动资金是否处于正常水平,企业可通过该项指标,与以前实际、现在计划及同行业相比,借以评价应收账款管理中的成绩与不足,并修正信用条件。

④编制账龄分析表,检查应收账款的实际占用天数

企业对其收回的监督,可通过编制账龄分析表进行。

3.3加强应收账款的事后管理

①确定合理的收账程序

催收账款的程序一般为:信函通知、电话传真催收、派人面谈、诉诸法律,在采取法律行动前应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②确定合理的讨债方法

若业主确实遇到暂时的困难,经努力可东山再起,企业帮助其渡过难关,以便收回账款,一般做法为进行应收账款债权重整:接受业主按市价以非货币性资产予以抵偿;改变债务形式为长期应收款,确定一个合理利率,同意用户制定分期偿债计划;修改债务条件,延长付款期,激励其还款;在共同经济利益驱动下,将债权转变为对用户的长期投资,达到回款的目的;如业主已达到破产界限的情况,则应及时向法院,以期在破产清算时得到部分清偿。

3.4定期的财务对账

财务要形成定期的对账制度,至少一个会计期间必须同业主核对一次账目。涉及到以下几种情况,往往容易产生数据误差,尤其要提起重视:

①工程项目多,合同补充多,工期较长

②结算方式不同,或因经营条件的不同回款期限不同

③由于工程特点等原因多次出现调试、检修、维护

以上情况会给应收账款的管理带来困难,因此要制订一套规范定期的对账制度,避免长时间不进行清理核对,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对账之后要形成具有法律效应的书面文件,而不是口头承诺。

双减政策的坏处篇7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商业信用的进一步推广,应收账款在赊销商品或提供劳务的过程中产生,它作为一种信用手段和营销策略,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而且能够增加销售量,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从而促进企业利润增长。但是应收账款的存在是企业的一把“双刃剑”,企业一方面运用信用政策来扩大销售,增加营业利润;另一方面,也可能会造成资金成本、坏账损失的增加,进而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所以,必须加强对应收账款科学、有效的管理,提高应收账款质量。

二、应收账款产生的原因

目前,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总量逐年递增,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造成逾期应收账款高居不下,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一大顽疾。造成应收账款高居不下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两大方面:

(一)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

1、市场竞争激烈,应收账款额度日益增大

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不断扩大销售,提高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采用赊销方式是扩大销售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2、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企业间信誉度差

目前我国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才刚起步,有关信用管理的制度并不健全,进行信用管理的单位主要限于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企业则很少进行,企业未对应收账款风险程度进行信用风险管理,信用政策制定不合理,不能很好的把握客户的信用,产生了应收账款风险。

(二)企业自身的问题

1、内部管理不善,控制制度不健全

?瓤刂贫炔唤∪?,管理职责不清。一些企业管理者侧重于日常的成本控制,而对应收账款及赊销管理制度的制定不够重视,造成应收账款管理职责不清。

2、企业领导人没有树立正确的应收账款管理目标

企业营销中往往把扩大销售量放到第一位,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了企业的现金流量,对应收账款的回收,坏账发生额等指标考核力度不足。

三、应收账款对企业的影响

(1)高额的应收账款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直接引发财务危机。同时企业应收账款的大量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果。

(2)应收账款管理的坏账风险对企业赢利状况的影响。逾期应收账款对企业的危害直接体现在坏账风险上。

(3)应收账款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支出。应收账款虽然使企业增加利润,但并未真正使企业现金增加,反而使企业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来垫付各种因销售额、利润增加而增加的各种税金和费用,加速了企业的现金支出。

(4)应收账款对营业周期的影响。应收账款造成企业的营业周期延长影响了企业资金循环,致使许多企业账面盈利而出现无现金购买原材料、发放工资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四、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与对策

(一)加强企业信用政策管理

应收账款赊销效果的好坏,依赖与企业的信用政策。只有制定出一套合理的信用政策,才能防范坏账于未然。信用政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信用标准、信用条件、收账政策。

1、信用标准

信用标准,是指顾客获得企业的交易信用所应具备的条件。企业在运用信用标准时,可以通过“五C”系统先评估客户赖账的可能性。即:品质、能力、资本、抵押、条件

(1)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情况。在市场竞争中,企业首先应考虑的是如何在竞争中处于并保持优势地位,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如果对手很强,企业就必须采取相对较低的信用标准;反之,信用标准可以相应严格一些。

(2)企业自身承担客户违约风险的能力。当企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就可以以较低的信用标准提高竞争力,扩大赊销;反之,应选择较高的标准以降低违约的风险程度。

(3)客户的资信程度。企业必须对客户信用等级做出判断并决定是不是给予客户优惠。

2、收账政策

企业如果采用积极的收帐政策,可能会减少应收帐款投资,减少坏帐损失,但会增加收帐成本。如果采用较消极的收帐政策,则可减少收帐费用,但却会增加应收帐款投资,增加坏帐损失,这样就要求企业依据市场经济环境和自身状况科学地设计回收策略。

双减政策的坏处篇8

【关键词】政府管制社会责任外部性囚徒困境Stackelberg模型

一、综述

今天,我们仍然在等待中海油及其合作伙伴―美国Conocophillips公司对近期石油泄漏事件做出合理信服的解释。在这场事故中,公司并没有表现出对公众利益的重视,相反,它一度极力隐瞒事实,试图拖延曝光时间。尽管公司声称现在泄漏已经被控制,但是泄漏对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仍然引起了人们的警觉和思考:为避免公司逃脱社会责任,加强政府管制是否能发挥有效作用?

本文在博弈论的视角下讨论政府管制对双寡头公司的影响。首先,笔者将分析外部性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义。其次,讨论非合作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囚徒困境。最后,将基于连续策略,运用Stackelberg模型对企业的选择做出分析。

二、政府管制的必要性分析

外部性是指当某个人采取某种特殊行动时,此行为对于旁观者利益的影响。例如,一家新的造纸厂开业,不仅改变了当地纸业市场的分配格局,对竞争对手的收益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因为污水的排放,对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产生了影响。我们认为这种类似于环境污染破坏的外部性属于负外部性,应当促使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对石油公司而言,负的外部性通常包括石油泄漏的隐患,设备损坏、以及操作不当引发的事故。上述事件一旦发生,将因污染海域、大气,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引用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的观点,负的外部性意味着个体成本低于社会成本,使市场生产的数量大于社会合意的数量。当石油公司拒绝承担相应责任时,它逃避了用于处理环境污染、雇员操作规范性培训、设备更新、定期检查等大量的成本,因此,企业供给超过社会最优选择供给。可以用图1表示。

在图1中,供给曲线从社会成本向右移动到个体成本处。此时,均衡点在社会最优均衡的右侧,企业生产产品多于社会最优产量。外部性打破了最优均衡,为了应对这一负外部性问题,政府通过征税、罚款等手段将外部性内在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使得均衡产量降低到社会最优均衡是有必要的。

三、囚徒困境中石油企业缺少肩负社会责任的自觉

寡头市场是指有限的卖家出售相同或相似产品的市场结构。寡头市场中仅有两名参与者时,我们称其为双寡头市场。在中国,大型的石油企业主要有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这三家企业可以被看做是寡头企业。

因为多寡头市场的问题和双寡头市场的问题极为相似,所以我们可以只考虑双人博弈。

我们假设有两家石油公司,a和B。他们将在不了解对方选择的情况下单独作出两个选择――承担或逃避社会责任。此外,我们假设肩负社会责任产生的潜在利益,如品牌形象的提高等是隐形的,在短期之类不会影响该企业的会计收益。

如果两家企业同时选择增加社会责任的支出,他们的支付将是a。如果两家企业都不肯肩负责任,他们的支付将是d。a>d的解释是,双寡头市场两家企业都逃避社会责任将破坏整个市场的利润空间,而且利润降低的份额将大于他们因逃避责任而降低的边际成本。如果一家企业同意肩负责任,而另一家不同意,选择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将得到b,支付而逃避的一方将得到支付c,且b

当b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企业在无管制情况下的静态博弈,我们用数字代替字母(如表2)。

假设社会成本较个体成本增加了10,整个市场的社会成本增加了20。在B选择承担责任时,a如果逃避,将多获得10的收益。在B选择逃避责任时,a如果逃避,将多获得20的收益。a会选择逃避。同理,B选择逃避。囚徒困境表明,在无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双寡头都会选择逃避社会责任,尽管在双方都承担责任时两家企业都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

四、政府管制的充分性分析

虽然中海油被指控试图隐瞒泄漏事故,但是我们并不能说博弈中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信息对称是指当参与者决策或完成决策时,没有任何一个参与者获得异于或多于其他参与者的信息。在此博弈中,参与者是两家寡头,公众只能被看做是博弈的自然条件。公众的反应,或者说环境的变化只能决定信息是否具有确定性,不能决定信息的对称性,不影响模型的选择。

Stackelberg讨论了在完全信息情况下的一种动态的连续博弈。同样用于双寡头市场的博弈分析,Stackelberg模型与Bertrand模型的区别是,Stackelberg企业只能选择产量,产品价格是产量的一种线性表达式。而Bertrand模型中,企业可以同时自主决定价格和产量。对于石油市场而言,企业的选择更具有Stackelberg模型的特点。

同样用于双寡头市场的博弈分析,Stackelberg模型与Cournot模型最大的不同的是,Stackelberg模型中参与者行动有先后。在分析政府管制是否有效时,我们认为新的政策颁布前,企业的初始状态是没有采取针对性措施,没有履行社会责任。新的政策颁布下来,企业在短时间内可能停止在初始状态也可能迅速做出反应。Stackelberg模型将帮助我们了解短期内,政府管制对企业决策的影响。

我们假设有两家公司a和B,a是先动者,决策是选择产量q1和q2,支付是收益u1和u2,边际成本为c1和c2。价格是关于总产量的线性方程。

p(Q)=a-q1-q2

在纳什均衡中,为使企业支付最大,我们对U求取偏导,且使偏导函数为0。

因为a是先动者,所以先对B进行求导。

?坠u2/?坠q2=a-c2-q1-2q2=0

q2=(a-c2-q1)/2

将q2代入u1,得:

u1=(0.5a-c1+0.5c2)q1-0.5q1^2

对u1进行求导。

?坠u1/?坠q1=1/2(a-2c1+c2-2q1)=0

得到均衡:

q1?鄢=(a-2c1+c2)/2(3)

q2?鄢=(a-3c2+2c1)/4(4)

在石油市场中,我们假设企业a不能迅速做出反应,在新政策颁布时仍然保持初始状态,没有承担社会责任。企业B迅速做出反应。政府的相应惩罚措施将使得企业a的边际成本由c1增加到(c1-Δc+ξkΔc).ξ∈(0,1)表示政府执行力;Δc表示企业1对利益相关者采取不负责任行为所节省的边际成本,k(k≥0)表示政府惩治企业不负责任行为的管制政策。企业B承担社会责任,既不减少逃避的好处,也不遭受政府的惩罚,在有政府补助或者忽视成本的小幅度提升的情况下下,边际成本保持为c2。

运用同样的方法,求取政府管制下的纳什均衡。

p(Q)=a-q1-q2

支付为:

均衡为:

q1?鄢=[a-2c1+c2]/2-(ξk-1)Δc

q2?鄢=[a-3c1+2c2]/4+(ξk-1)Δc/2

比较管制前后的产量变化,我们发现只要政府管制及执行是有效的,即ξk>1,那么市场总产量将下降了(ξk-1)Δc/2。a企业生产减少了(ξk-1)Δc而反应迅速的B企业增加了(ξk-1)Δc/2。B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利润,占据了更大的市场。

总产量下降的结论符合外部性的研究。当社会成本增加时,供给曲线左移,使得总产量小于调整前的产量。

企业a和B均衡产量一增一减,这意味着在政府管制的惩罚高于企业逃避社会责任节约的成本的情况下,企业试图装聋作哑、逃避责任的行为将使对手获得竞争中的优势。这种新变化将促使企业迅速对政府管制做出反应。

两家公司产量差距的扩大对于寡头企业具有非同一般的含义。寡头企业的利润空间较大,使得他们可以承担一定的附加成本,如罚款,而继续维持生产。但是,如果对手方在博弈中能够获得更大利润,那么对手方很可能采取调低价格缩小利润空间的方式来打压己方。双寡头公司对市场占有的比例将发生变化。均衡可能被打破,而发展成单个公司的垄断。这是不能迅速反应的己方公司无法承受的。

五、结论

石油企业具有寡头市场的特征。它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对公众的利益造成伤害,但是企业本身并不愿意为这些多出的社会成本买单。政府管制可以改变石油企业的选择。在动态博弈中,对政策反应缓慢的企业将受到惩罚,并使他的对手从自己的不作为中获利。双寡头市场中,这种后果极为严重,将迫使企业迅速承担责任。

【参考文献】

[1]n.Gregorymankiw.principlesofeconomics[m].the3rdedition.Beijing:tsinghuaUniversitypress,2006.

[2]n.Gregorymankiw.principlesofeconomics[m].the3rdedition.Beijing:tsinghuaUniversitypress,2006.

[3]ericrasmusenGamesandinformation:anintroductiontogametheory[m].the4thedition.USa:Blackwellpublishing,2007.

[4]陈晓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博弈均衡比较――基于成本和收益的视角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8).

双减政策的坏处篇9

【关键词】地勘单位应收工程款

地勘单位作为基础施工的专业队伍,现阶段,应收工程款额呈逐年攀升之势,应收工程款的数额越大,负面影响越大;账龄越长,坏账几率也就越高,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地勘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经营成果。因此,地勘单位应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在保证完成工程施工任务后,加强对应收工程款的管理,及时、足额地收回工程款,加速资金的周转,使地勘单位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根据地勘单位的生产特点和管理需要,应采取如下措施有效管理应收工程款。

一、加强客户信用管理

单位内部要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加大资信调查力度。地勘单位应具备足够的信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客户企业资信档案,做好应收工程款的事前控制,对客户的信用资质进行评估,制定出一套合理的信用政策,防范坏账的形成。什么样的发包方才能够垫资,应选取多大的额度才合适?什么样的发包方宁可降价也不能垫资?各种情况应该有一个认真仔细的分析。地勘单位在与发包方正式签订工程施工合同前,要对发包方进行摸底调查,减少或避免信用风险的发生。地勘单位可建立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对发包单位的资信情况进行管理。调查了解发包方的资信程度,收集发包方的企业性质、法人代表、注册资金、财务状况、信誉等资料,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评价和偿债能力进行评估。地勘单位在深入调查建设单位的资信情况的基础上,掌握其信誉度和资金筹集渠道、资金到位情况。信誉低的工程不揽,资金不到位的工程不揽,巨额垫资的工程不揽,项目相关手续不全的工程不揽,从源头防止形成工程拖欠款。

二、加强合同管理,规范经营行为

地勘单位要实行合同管理制度,授权有关人员与客户签定工程施工合同。工程中标后,对所有工程项目合同在正式签定前要进行评审,重大合同应采取会议评审或会签评审并通过法律顾问等专业人员审核把关。通过详实的资信管理,地勘单位在与发包方正式签订合同时应认真审查约定合同的计价方式、质量、工期、工程预付款、工程进度款的结算时间与额度以及违约责任等。合同一旦签定,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变更双方应充分协商,达成共识后签定补充合同,以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业务处理过程管理,及时办理工程结算

在目前的工程施工市场上,一个工程项目从竣工交付使用起一年、二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未能结清工程款的情况比比皆是。工程结算难的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勘单位的生存和发展。地勘单位要结合市场的变化,树立更加理智的经营理念,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严格科学的控制,深化工程中间分项分步结算,加强工程竣工决算。在工程施工阶段,要进行工程项目中期结算,及时催收工程进度款。对因设计或其他变更而增加的工作量,要及时取得业主的签字认证,保存好相关资料,防止发包方以结算资料不全为由拖延结算时间,推迟支付结算款。在施工结算阶段,要及时提交工程竣工报告等重要技术资料,办理结算,设法清理工程余款,选择先进的结算方式,加速工程款回笼,减少资金的在途时间。对已完工,但因种种原因未决算的工程项目款也应建立辅助卡片,视同应收工程款管理。

四、做好定期对账和债权确认工作

地勘单位财务部门应当定期或至少每年年末通过函证等方式与客户核对应收工程款账面余额,请对方在对账清单上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予以确认,确保债权金额正确有效,保证在规定的诉讼时效内对每一个债务人都要取得有效的欠款凭证,确保债权法定追索权的延续。

五、成立工程款清欠小组,建立应收工程款账龄分析制度和催收制度

地勘单位要成立以主要行政领导为组长,财务、工程项目经管人员为主的应收工程款清欠小组,全面领导地勘单位的应收工程款日常管理工作,清欠小组要定期对债务人、成因、账龄和安全性等进行分析,并按账龄、收款难度,催款责任人列出明细表上报决策层和相关部门,以便准确、及时、全面地掌握企业应收工程款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欠款催收政策和方案,力求最大限度减少坏账损失。

六、实行应收工程款回笼业绩考核和责任追究制

应收工程款形成的决策者和承接工程项目的经办人是回收债权的责任人,工程竣工验收后,责任人应及时做好工程决算,取得合法、有效、准确的债权。本着“谁经办,谁收款”的原则将工程款回笼分解到每个经营人员身上,根据合同付款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收款计划,明确收款金额和期限。根据工程款回收计划完成情况对经营人员进行业绩考核,适当奖励兑现。如果责任人因人为原因不能将其产值所形成的债权收回,必须追究其责任,且责令其赔偿,严重的追究其刑事责任。形成责任人主动收款有动力、被动收款有压力的机制和氛围。

七、定期召开应收工程款专题会议,抓紧抓好清欠工作

地勘单位要转变重经营、重生产、轻管理的观念,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应收工程款管理工作,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召开应收工程款专题会议,对信用政策及应收工程款回收责任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应收工程款的形成原因,评价其合理性和潜在风险,制定科学、合理的清欠对策,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

八、加强法制学习,增强债权人风险意识

地勘单位经营者要加强法制学习,增强法律意识,对于逾期未收回的工程款要采取严格的催收措施并要求客户提供担保、抵押等。必要的时候可通过法律途径催收工程款,使工程款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和条件内得到及时解决,实现地勘单位的资金营运效益最大化。

九、建立健全坏账准备金制度,防范财务风险

双减政策的坏处篇10

低碳经济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新能源、实现产业的转型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少资源的开采和浪费,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从而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局面。

我国长期形成的野蛮式经济增长模式导致的高污染、高耗能与高排放,对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环境破坏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造成了这种恶性循环不断加剧。

我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直接导致我国财政政策的重大变化,结构性减税成为了主导,低碳经济理所当然成为其重要着力点。在实施低碳税收的同时,也暴露出了我国当前低碳税收的问题,在着一些背景下,借鉴国外的低碳税收经验对于我国低碳税收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国外碳税收政策

在国外的低碳税收发展历程中,以丹麦、荷兰为代表的北欧国家较早开始实施低碳税收,到二十世纪末,他们的低碳税收制度已经相当完善。其后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oeCD和欧盟的带动下,于上世纪末开始就行低碳税收。第三类国家则是以日本为代表,实施低碳税收较晚,目前仍然在积极的探索中。

美国作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在二十世纪80年代的美国经济中成为了公认的准则。正是在这种不顾环境破坏的发展方式下,美国的环境日益恶化,为了改善这种情况,1990年1月美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税制:

1、汽车消费税。汽车尾气所排放的尾气含有大量的有毒气体,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对这种情况加以制止。美国规定的汽车消费税主要包括:汽油税、汽车销售税和使用税、进口原油税等。得益于这些规定,美国汽车使用量虽然日益增长,但是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得到了控制和减少。

2、化学品税。这里所说的化学品主要是针对破坏臭氧层的有害化学品,具体来说就是氟利昂,当然化学品税还涉及其他大约100多种有害化学物质。

3、开采税。资源过度开采与低碳经济的理念背道而驰,要实施并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一直资源的过度浪费,开采税对开采石油、煤炭、天然气征收税。美国50个州中有38个州开整了能源开采税。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环境,在征收相关税费的同时,美国还实施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包括直接税收减免、加速折旧、投资税收抵免。美国于1987年颁布的能源法就对各新型节能技术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地热、风热、太阳能等技能技术都包括其中。2005年新能源法对生物细胞能、清洁可更新能源、家用节能设施、太阳能的投资实行税收优惠。

三、我国现行低碳税收与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税收是调节经济的强有力手段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通过建立完善的低碳税收结构,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能促进我国经济向低耗能、高利用、低污染的方向发展,但是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并不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纵观我国低碳税收政策可以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各税种间联动性较差,缺乏原则性导向。广义的环保税包括:根据排放量和环境危害城府确定税率的排放量;对可能破坏环境的生产投入品或消费品征收间接税;其他税收中涉及环境有关的规定;对节能设备实行加速折旧的条款和税收优惠。我国不像丹麦、荷兰等国单独设立碳税,而是用主体税来承担低碳税的大部分功能,只能散见于主税中。

2、税收优惠政策力度不大,主要通过分税种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资源的综合利用。但是,近年来税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新的规定和政策一促进低碳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对核电产业,实行增值税退税政策,对企业所得税实行减免政策,以此来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为了鼓励清洁生产,对煤层气抽采企业,给予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资源税的税收优惠。201年11月,对原油、天然气和焦煤的税收采取增加的措施,这样就提高了高资源类企业的生产成本,使得企业不得不改变粗放的开采方式,转为节能减排。

3、税收杠杆力度不强,约束力不足。我国政府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结构的转变,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大力推行税收杠杆的作用,但是事实并不如人愿。由于长期受到“GCp崇拜”观念的影响,一方面,高弹企业主要存在于传统制造业中,技术含量较低,资源耗费严重,但是为了实现经济总量的提升和政绩的提高,各地政府往往采取内在动力去扶持高碳企业的发展,为了做出政绩而不惜做表面文章。另一方面,高碳企业往往是能产生高流转额与高收入流的企业,而我国当前分税制主要以货物劳务税与所得税分权为主,使得各地政府对高碳企业产生过度的依赖。

四、完善低碳税收的相关建议

1、增加税种间联动性,完善顶层设计

由于税收顶层设计的缺失,导致税种间协调性不够,各打探税收政策税种单科进行,缺乏明确的指导和系统规划。比如在鼓励低碳税收技术发展的税收方面,这个政策明显重研发、缺应用,重生产、轻消费,联动性较差,所以应该明确原则导向,从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到生产流通各个环节,总体规划。以税收优惠作为主要载体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税种的整体协同效应,通过企业所得税促进低碳技术开发,通过营业税促进体坛谁技术转让,通过增值税引导消费者购入低碳产品,这样才能形成低碳税收的整体性和产业链的发展。

2、因地制宜,设置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税制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比稍显落后,在税收政策的制定上也不能照搬国外的制度,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避免税负过重影响税收结果。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税收权利下放的政策。比如针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将税收权限下放到地方,在不违背基本税收政策的前提下,让地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税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