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的缺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3:22

人口老龄化的缺点篇1

论文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基本养老保险,养老金,养老金缺口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不断增长的一种趋势。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是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于7%或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于10%作为进入老龄社会的标准。我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且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速最快的国家。由此反映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任务十分艰巨。伴随人口老龄化必然出现养老金支付在社会保障总支出所占比重的上升趋势,与GDp的比重也呈上升趋势。转轨后的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未来是否具有充足的偿付能力,直接关系到社会保障制度的稳定性及持续性,必须对其予以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养老金支付负担。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发展趋势及特点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正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统计,中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cssci期刊目录。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6年公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表示养老金缺口,“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头20年将成为“快速老龄化”阶段,随后的30年为“加速老龄化”阶段,其后的50年则达到“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即每10个人中就有3个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第一阶段,我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第二阶段,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第三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亿至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1.老龄人口规模大,增速快

我国目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1.6亿,是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实现从人口成年型向人口老年型转化只用了短短的18年时间(1981~1999年),而发达国家一般持续了几十年养老金缺口,甚至上百年的时间,由此可见我国老龄化发展来势之凶猛。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我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下半叶,我国将仅次于印度位居第二老年人口大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我国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都保持着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

2.老龄人口的城乡二元化

我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差距明显,经济发达地区的老龄化程度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水平城镇高于农村的发展历程不同,我国农村老龄化水平超过城镇,农村老龄问题的压力更为突出,西部和贫困地区尤为严峻。根据最近的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

3.老龄化先于现代化,未富先老

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工业化进程和经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发生的养老金缺口,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中国是在经济实力比较薄弱的大背景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因此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国家。另外,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五千到一万美元以上,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刚刚超过一千美元,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之列,从此不难看出,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时面临着相当大的压力。

二人口老龄化对养老金支付能力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给一个国家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影响,是对一个国家整个社会保障制度最大的挑战,主要原因就在于养老保险已成为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中最为庞大的开支项目。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城镇职工养老金制度进行改革试点,到1997年国务院正式推动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变,经过十余年的实践,目前已形成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随着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不断完善,参保人员逐年增加,领取养老金的人员也逐年增加,养老金缺口问题也日益严峻cssci期刊目录。《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表明,2004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总额达到3502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65.5%。离休、退休、退职费用也呈现连年猛增的趋势.

2002年以来,我国养老金当期缺口(当期养老金支出与养老金收入的差额)每年一直徘徊在500亿-600亿元人民币。据测算,全国基本养老金收入的15%-20%要依靠国家财政补贴。近五年来,中央财政基本养老保险的转移支付补贴金额高达2093亿元。据有关研究表明,如果现行政策不变,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日趋加深,“社会统筹养老金赤字”将在2016年后真正凸显出来,在2035-2040年达到高峰,每年将产生1000亿元的“社会统筹养老金赤字”,高峰时将累计达到8000亿-10000亿元,2050年回落至4000亿元。而据亚洲发展银行统计,目前中国养老金的资金短缺已达62亿美元,到2033年,将升至533亿美元。

三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

(一)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

我国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自于财政预算拨款。从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情况来看,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对“民生状况”重视和关注程度的提高,以及由于我国财政收人的逐年增加,社会保障经费的支出也在逐步扩大。2003—2008年期间,国家财政在社会保障领域的支出平均年增幅近15%,但与教育和医疗卫生支出相比,增幅仍然较小。如果要保障退休职工的基本生活水平,仅仅依靠基本养老保险体系自身的财务运行机制是很难实现的,必须依靠公共财政的大力支持。政府的财政补贴是确保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运行的重要保障养老金缺口,因此,应当逐步调整和优化未来中国财政支出方向,使其朝养老保险进行适当倾斜,以弥补基本养老金的巨大缺口。

(二)构建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尽管近年来中国一直在进行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多支柱养老保险模式已经形成,然而相对于基本养老保险计划而言,第二层次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和第三层次的个人储蓄计划的发展明显滞后。由于这两个支柱过于薄弱,也大大限制了它们在养老保障体系中发挥应有的功能,从而进一步加重了基本养老保险的负担。因此,构建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尤其是加快推动第二、第三层次的养老保险计划,是实现养老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三)确保养老金保值增值

目前,我国采取的是现收现付制基础上的特殊的部分积累筹资模式,即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这客观上就要求对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有偿运营,以化解通货膨胀对养老基金造成的贬值和基金支出负担增加的风险。因此,必须对养老保险基金进行较为广泛的投资,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率,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但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资本市场不完善,金融风险较大,在选择投资产品时必须把安全性原则放在首位,注意防范各种风险。

(四)逐步提高退休年龄,严把提前退休关在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中,多数学者对退休年龄偏低及其造成的养老基金压力已达成共识cssci期刊目录。但对于是否应提高退休年龄,大家的观点并不统一。我国在经济结构转型尚未完成的情况下,每年新增就业机会有限,短期内大幅度地提高退休年龄确实会带来就业压力。但从长远角度看养老金缺口,提高退休年龄势在必行。延迟退休年龄既可增加养老基金的积累年限,又可相对减少领取养老金的时间,有利于养老保险基金的平衡。

严禁提前退休。提前退休可对养老保险基金造成严重侵蚀,是当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出现财务危机的主要根源之一,应严把提前退休关。同时可以适当推行弹性退休制,在一定年限范围内,允许员工在退休或继续工作两者间进行选择,采取灵活多样的做法,逐步提高退休年龄,以期实现既减轻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又能均衡劳动力市场的双重目标。

(五)加快制定并颁布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法》

养老保险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项目,制定并颁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养老保险法》关系到养老保障改革的兴衰成败,只有通过法律手段规范养老保险基金筹集、养老金支付、养老金运营和监管,做到有法可依,养老保险制度才不至于滑出正常轨道,才能确保养老保障制度规范有序地运行,为养老保障制度创造和谐稳定的外部环境,建立起长效机制。

总之,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养老金的收支缺口必然呈加大的趋势养老金缺口,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近年来,中国从未停止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步伐,而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资金不足,逐年扩大的资金缺口已使现行养老保险制度面临严重的财务危机。鉴于此,我们必须结合本国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实现养老基金的预先积累,建立起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多层次,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管理规范化,可持续运行的养老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穆怀中.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第二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尹良春.千方百计解决好养老金缺口问题[J].天府新论.2009,6

[3]王胜谦.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筹资问题[J].财政研究.2006,11

[4]杨燕绥,阎中兴.政府与社会保障—关于政府社会保障责任的思考[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5]蒋筱江.论社会保障与公办财政的关系[J].中国物价.2008,4

人口老龄化的缺点篇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上海;老年抚养系数;养老保险基金

一、上海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及其对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影响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根源于人口寿命延长和计划生育政策。1999年10月,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2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标志着中国迈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而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上海,早在1979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经超过7.2%,60岁及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的10.07%,双双达到了联合国界定的老龄标准,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行列的城市,这比全国的平均时间整整早了20年。总体来讲,上海人口老龄化经历30年的历程,主要呈现出四个基本特征:老龄程度高、速度快、突显高龄化和未富先老。

(一)老龄化程度高

截至2008年,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突破300万,达到300.57万,占户籍人口的21.6%。仅仅一年,就比2007年的老年人口数增加14.24万;据预测2020年,该数字将攀升至500万,而上海老龄化发展的高峰的时间要到2025-2030年间。老年人口的急速攀升,直接大幅增加了上海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

衡量老龄化程度的另一个指标是老年抚养系数,它反映的是一个经济体中老年人口数与年轻人口的比重。随着人口老龄程度的加深,老年抚养系数也呈增长趋势。据2005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上海在常住人口老龄化进程中,老年抚养系数不断增长,从1953年的5.81%,到2000年的20.59%,到2001年更加突破性地直接增长到26.44%。截至2008年老年抚养系数达到31.9%,这也就意味着平均每1个年轻人就要抚养0.32个老年人。此外,上海市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也呈快速增长,其高龄抚养率也迅速提高。

上海规定养老金个人缴费基数根据本市公布的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和60%确定,按2008年劳动力平均月工资3292元为基准,即上限为9876元,下限为1975元。企业按22%的缴费比例收取纳入社会统筹部分,所谓社会统筹部分,就是补偿养老制度从现收现付制向半积累制转轨的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用于支付当年基础养老金的发放。按下限1975元,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金社会统筹部分每个人每月是394.9元(1795*22%=394.9)。

根据2007年颁布的企业退休养老金计发新办法(沪府发[2007]27号),从1993年1月1日开始缴纳养老金,到2009年12月31日退休,累计缴费满17年,每满1年发给1%,共17%,2008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是3292元,每月基础养老金就是559.6元。按一个年轻人抚养0.32个老年人的抚养比,平均每个年轻人每月社会统筹部分的养老金只留下215.8元,比企业为个人实际缴纳的养老金少了179.1元,少了近一半。随着上海老龄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社会统筹部分的养老金也讲会入不敷出,达到逐步抽空的状态。

(二)老龄化速度快

上海近几年的老龄化速度发展越来越快,2005-2008年,以平均每年新增10万老人的速度发展,老年人口迅速膨胀,2006、2007和2008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比上年增长0.5%、0.7%和0.8%,而且这种态势将继续将以更高的速度发展。在2010-2020年的十年间,上海老年人口净增加168万左右,占总人口比例从22.71%骤增到34.5%,老年抚养系数也几近翻番达到62.06%。预计到2030年前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528万,约占户籍人口的39%左右,也即每5个人中就有2个是老人,届时老年抚养系数将达到74.46%。

上海市已经站在了人口急速老年化的边缘,所谓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黄金时间”已经过去,社会与年轻一代将面临沉重负担。随着老龄化的急速升高,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也迅速增加,极高的老年抚养系数要求进一步提高本已经很高的缴费率,这将给下一代带来巨大的压力,这也使年青人的参保率降低,两方面的力量带来的结果无疑是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加大。

(三)突显老高龄

高龄化是指年龄在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占全体老年人口的比例趋于上升的过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健的发展,上海人口老龄化还表现在不断向高龄化方向发展。截至2008年底,上海市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到53.44万,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7.78%,占总人口的3.8%,人口预期寿命达到81.28岁,高龄化程度显而易见。此外,上海百岁老人也不再稀罕,从2006年全市只有170人到2008年的836人,大约翻5番。在2006年9月上海率先全国城镇高龄无保障老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办法,办法规定年满70周岁,在上海居住、生活满30年且未享受基本养老、医疗以及征地养老待遇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享受460元养老金。在2009年1月9日上海人保局新办法,对年满70周岁、月基本养老金不到2000元的高龄老人实施“特加”办法,这些措施都对高龄老年人给予特殊的关怀,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人人共享的美好思想。但是随着高龄化的逐步加深,庞大的高龄老年人口数字也会让这一特殊的养老保障支出有个滚雪球似的积累,成为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增大的又一大重要因素。

(四)未富先老

从世界范围来讲,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的人均GDp在5000美元-10000美元左右,在全球72个人口老龄化国家中,人均GDp超10000美元的占36%。就以全世界老龄化最早且最快的日本在1970年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就达到2299美元(708000日元,当时汇率308∶1),而上海在197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当时人均GDp仅为1561美元(2568元人民币,当时汇率1.555∶1)。相较之下,同样进入老龄化社会时,日本全国的人均GDp是中国最发达城市上海市人均GDp的1.5倍,充分体现了上海的“未富先老”的老龄化特征,全国范围的严重程度更加显见了。

自1979年以来,上海市的人均GDp从1651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0454美元,增长了533.2%;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也由1979年的10.1%,增长到2008年的21.6%,增长了113.9%。从增长率上说,上海人均GDp和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增长速度都优于日本的数据,但是上海人均GDp与日本相比差距太大,而老龄化的速度却是逐步赶超,与日本相差无几。总体上讲,上海属于老龄化速度明显超越经济发展程度,呈现“未富先老”的特征。

“未富先老”和老龄化加剧使仅靠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缴纳的资金,不能支撑庞大的养老金支出,于是财政垫支成为养老金支出的一个重要来源。以上海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为例,2005-2007年,基金征缴收入年均增长13.91%,而养老金支出年均增长18.14%,三年间财政共计投入补贴资金88.81亿元,其中就有2007年的49.81亿元。到2008年,上海社保基金缺口变本加厉,有170亿元-180亿元是财政为社保基金托底,占上海市财政收入的17%-18%左右。预计今后几年市级财政还要为社保基金付出愈加沉重的负担,将引起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矛盾。

因此,解决上海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问题迫在眉睫,上海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研究及其良好解决,也为今后该问题在全国范围的改善提供经验与借鉴。

二、上海养老保险基金缺口补偿途径

人口老龄化是上海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直接推手,良好地应对老龄化就是补偿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上海人口老龄化的角度探讨其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补偿途径分别提出以下三条建议:

(一)提高法定退休年龄,降低老年抚养系数

2009年11月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透露,相关部门正在酝酿延长法定退休年龄的事宜。目前我国实行的退休年龄是男60岁,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而像丹麦、挪威、意大利、瑞典、加拿大等国家的退休年龄都比中国高3岁-10岁。现在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大幅提高,尤其是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可以逐步将退休年龄提高到男65岁,女65或60岁。这样做使上海老年抚养系数大幅降低,提高退休年龄后2008年老年抚养系数由30.8%下降到20.2%,减少了三分之一左右,其他年份也有相同的统计结果,而且少儿抚养系数也有小幅的下降。法定退休年龄的提高,将使一部分老人由原来养老金的“消费者”变成养老金的“供给者”,“一抵一支”将大大缓解未来养老基金收支缺口的压力,甚至会有盈余。

(二)调整生育政策,以减缓人口年龄结构的不均衡

上海人口结构还表现为少年儿童数量渐趋减少的特征,这必然会使未来的劳动力供给减少,导致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养老基金缺口负担越来越重。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来实现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也让我们思考:能否通过调整生育政策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可以在部分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地区(如上海)试点尝试,通过制订生育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夫妇生“二胎”,且有经济保障优生优育。在中国进入生育低谷时期,在经济发达地区可以逐步放宽生育政策,提高未来年轻人口比例,改善倒金字塔形的人口结构,减缓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三)养老保险基金适当投资于老龄产业

随着老年人特殊需求的迅速增长,以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养老服务设施、日常生活用品和社区服务、娱乐业、老年教育等老龄产业(亦称“银色产业”、“银发产业”)扑面而来。老年产业还属于一个探索阶段的朝阳产业,但由于老龄化的高速发展和老年人消费意识的慢慢转变,显现出无限的商机。上海可以发挥其经济发展和老年人消费观念的优先转变的作用,考虑将部分盈余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于老龄产业,在政府实施相关优惠政策下,以期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收入与老龄化速度发展相一致,且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

仅以养老床位测算,截至2008年底上海养老总床位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缺口达7万张,以平均每张床位6万元的建设成本,就有4.2亿元的市场空间。再加上康复设施、培训基地等,还可拉动约2.1亿元的投资收入。此外还有养老保健业、老年旅游业等,都可以引入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使老龄产业真正属于老年人,又保证养老保险基金也能惠泽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

三、结论

通过对上海老龄化特征及其对上海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影响,发现老龄化主要是以老年抚养系数增大的形式增大基金缺口,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存在的。另外经济发展程度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导致缺乏扩大保险基金收入的物质条件。但是上海是中国范围内条件最成熟,也是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最亟待解决的城市,而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只是其中的一个问题。在本文提出上海养老保险基金缺口补偿的三条途径中,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是现实性的,相关部门也在制定落实的政策;另外两条途径是探索性的,调整生育政策改变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而是要处理好老年人口与青年人口的协调关系,进而改善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状况;养老基金参与老龄产业是一条多赢的途径,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基金和产业间的平衡等矛盾。

参考文献:

1、周海旺,沈安安.上海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资源供给的影响研究[J].人力资源,2005(1).

2、罗淳.从老龄化到高龄化――基于人口学视角的一项探索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0.

人口老龄化的缺点篇3

【关键词】:保定市;老龄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C92文献标识码:a

一、保定市老龄人口现状

根据联合国标准,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时,社会即处于老龄化状态。保定市常住人口中,15-64岁人口为837.06万人,占74.78%;65岁及以上人口为90.8万人,占8.11%。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4.87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9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96个百分点。按照全国老年人口3.25%的递增速度和保定市总人口7.8‰的自然增长率测算,保定市老年人口比例将持续提高,到2015年,预计全市老年人口将达到187.91万,占总人口的15.5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低龄老年人口占绝对比重,但是随着低龄老年人口向中、高龄的过渡,未来保定市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将更为严峻。

二、保定市老龄化产业发展的问题

1.社会各界对老龄化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老龄化产业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表现在对老龄化产业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老龄化产业的优惠政策在一些地方难以实施,全市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

2.农村老龄化产业发展缓慢。保定市是农业大市,大部分老年人居住在农村,而农村的养老服务网络尚未建立起来,老年活动设施匮乏,缺少投资建设的主体;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条件、水平远远低于城市,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

3.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创新乏力

目前我市的老龄产业,整体上处于一个“小而散”的发展状态。一方面,在传统老龄产业领域,产品及服务单一且层次低,主要在衣食、保健等方面提供低层次的服务;另一方面,在现代老龄产业领域,为老文化娱乐和精神享受的产品和服务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缺少高科技产品和高质量的品牌产品。

三、保定市老龄化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1.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在老龄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应该担负起各自的职责。政府应紧密结合本市实际,科学地研究制定加快保定市老龄化产业建设和发展规划,并把它纳入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优先立项,统筹安排,调配资源,整合力量,从根本上保证老龄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政府可以采取小投入带动社会大投入的办法,多渠道筹集老龄产业的发展资金。对现有政府投资兴办的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或其他老龄经济实体,可逐步走出国有和集体所有的框框,探索福利性起步、社会化扩张、市场化运作的路子。不仅新办的老龄产业交给社会力量办,而且把原来公办的老龄产业也更多地交给市场和企业去办,真正做到发展增量,盘活存量。这样才能促进统一公平的老龄产业市场的形成,使多种经济成分举办、多种服务形式并存的老龄产业在平等竞争中获得更新、更快的发展。

要统筹规划,加强指导,积极研究和解决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问题,逐步建立起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力量承办、养老服务机构自主经营的运行机制,依法保护服务对象和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合法权益。保定市可以通过政府投入、信贷、税收、投资、营销和流通等方面给予老龄产业必要的优惠政策和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国内外机构和个人到保定发展老龄产业。

2.实现老龄产业服务对象社会化。要适应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的需要,实行面向全社会老年人的服务产业。一方面,要以社区为依托,大力发展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点,在社区建立适合老年人需要的为老服务产业;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驻地单位服务设施的辐射功能,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老龄产业及服务设施。

加快农村养老保障建设步伐。我市农村现行养老保障方式以家庭赡养和土地保障为主,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新形式下,家庭赡养和土地保障将难以为农民养老提供稳定的基本生活来源。可逐步推行在有些地区已试点成功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采取储蓄积累的方式,为农民建立个人账户,实行个人交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在农民进入老年后根据个人账户的积累额计发养老金。这种方式将家庭赡养、土地保障和社会保险结合起来,为农民建立了一道比较可靠的养老保障。制定一些特殊办法,给予适当的医疗费用保障。在农村,推行不同形式的农村医

疗合作制度。并可以尝试结合实施财政支农政策,将粮食、种子补贴等原本付给农民的钱,直接转变为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保费。

保定市老年人口数量大、增长速度快、高龄人口多的现实情况决定了解决养老问题必须迅速增加养老服务的供给,走出一条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模式。

3.调整老龄产业结构,推动老年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挖掘缺口服务行业的发展空间,保定市应鼓励企业从事老年玩具、老年益智游戏、老年特殊生活用品的技术开发、生产和销售。比如老年人专用手机、多功能拐杖等。对老年用品的科研活动给予有效的支持,采取政府有偿购买社会研究机构的有价值成果,然后免费向社会广为公布的做法,鼓励企业在获取技术的条件下,积极投资老年产品的生产。

现在还有一些老年人保持着“传统”的消费心态,致使老龄消费市场还不够活跃,聪明的商家也应该看到这一市场的巨大消费潜力和未来需求,并着眼于如何培养、开放、引导银发消费市场,而不是不管不顾,把偌大的一个市场冷落一边,或将大好机会拱手让人。总之,他们应将老年人需求注入到产品和服务的研发与生产中,生产出适合老年人使用的特种消费品,从而获取老年人的喜爱。

人口老龄化的缺点篇4

论文关键词:老龄化;养老保障;改革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态势与特点

我国人口基数大,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达6.95%。到目前更已接近1.32亿。而且持续增长势头强劲,预计2025年60岁老年人口可达2.8亿.占总人口的18.4%左右;2050年将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4以上。老龄人口中,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高龄人口已从1990年的800万增长到2000年的l,100万,到2020年将达到2,780万。作为发展中国家以及一个人口大国.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征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人口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而生.呈渐进步伐,当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np一般在l万美元以上。而我国成为老龄化国家时.人均gnp仅为800美元。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用于老年人口的养老支出,与收入水平的变动、老年人口规模及比重有密切关系,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和大规模高速度的老龄化发展对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而言是一次挑战,经济压力不言而喻。

(二)我国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呈不均衡性

在上海,老年人口2000年已达238万,占总人口的l8.5%.到2025年将达到最高峰468.8万,占总人口的32.7%;北京2000年老年人口为188万,占总人口的14.6%,到2025年将会猛增到416万,老年人口的比例接近30%,大大超过现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整体而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明显低于东部。

(三)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愈益突出

我国城乡差别与人口流动使农村人口老龄化更加突出。就静态而言.由于农村婴儿出生率高于城市,因此老龄化程度城市高于农村;就动态而言,由于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携带子女流入城镇,城乡老龄化的程度正在接近.因此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愈益突出。

(四)女性老年人负荷沉重

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历史、文化、社会等原因.老年妇女容易受到性别和年龄的双重歧视,老年妇女比低龄妇女以及男性老人在生活上面临更多的困难,并往往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障提出改革要求

社会养老保障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人口老龄化对其的影响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首先,养老保险居于社会养老保障中最根本的一环.以资金缺口直接衡量的话,人口老龄化使养老金和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支出大量增加。据统计,从1985年至1997年的l2年问,我国用于社会福利等各项支出从327亿元增加至3,043亿元,增长近l0倍,其中用于离退休、退职职工保险福利的费用(包括退休金)支出从149亿元增长到2,068亿元,增长了l2倍多,比同期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快得多。从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看,社会保障各项费用的增长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近年甚至用于社会养老保障的基金人不敷出,据报道,仅2003年,由人口老龄化引发基金缺口,中央财政就至少要补助350亿。

其次,人口老龄化使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受到削弱,急需社会养老保障向更高层次迈进。我国人口寿命的延长,使高龄老人不断增多,家庭内的代际数将相应增加;伴随父母年龄的提高,子女的年龄也在相应提高,导致低龄老人供养高龄老人的局面产生,家庭供养能力会有所下降。而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发展,带病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比重日益增加,所以老龄化发展只解决经济供养是不够的,还要解决好社会照料和医疗护理问题。因此,大力培育社会化服务功能,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各项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事业,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缺失,满足日益增强的社会养老需求,是人口老龄化提出的一个现实要求。

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社会养老的发展同样面临较多的制约因素,如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低、缺乏系统的老年服务体系、养老设施严重不足、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偏低等。具体就养老保险来说,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实行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计划,现收现付,从目前的情况看,每年的养老保险资金缺口还在不断地加大。据统计,25年后养老保险资金缺口可能会从现在的2000亿元增加到1.8万亿元。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在现行的养老保险计划下,中国的基本养老基金将在2032年左右开始出现收不抵支。现收现付制如果不进行改革就有可能把国家财政拖垮,很高的收缴比例也会给企业带来巨大负担。因此,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瑞士和日本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启示

瑞士是欧洲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日本是亚洲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由此而来的养老保险问题日趋严重。面对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两个同属于世界首富之列的国家,都采取了积极的防范措施,调整和改革了各自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一)增加企业和个人的义务

瑞士和日本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时,都以国家的基本保险为核心。这种单一的公共支柱虽然解决了社会再分配的功能,却难以同时肩负储蓄即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和保险即保障退休工人的基本生活的功能。两国的做法都是建立国家、企业和个人各自负责的多支柱制养老保险制度。在原有国家的基本保险基础上,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支柱。同时,国家给予一定的优惠税收政策,鼓励个人通过储蓄为退休积累一定的养老金,将个人多余的资金以储蓄的形式进行融资。

(二)规范原有养老保险体制、控制新的养老保险规模

日本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着手来规范原有养老保险制度,增加养老保险的收入,同时,控制新的养老保险收益规模。而瑞士则更多地通过复杂的收益与缴费的精算关系,确保贡献与收益的平衡。

(三)增加国家对养老保险的投入

面对人口老龄化,瑞士政府以建立养老金补偿平衡基金的方式,依托此项基金的稳定的投资回报,来弥补基本养老金计划的缺口,增加国家对养老保险的投入。而日本则更多地依靠政府财政的直接支出的增加。

(四)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

调整和改革后的基金制的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养老基金通过私营公司的管理进入国际或国内资本市场,以最大限度地获得回报为目的。这样也就避免了现收现付制下,政治因素对养老金投资的影响,避免了将退休者的保命钱投资到或借贷到濒临破产的企业中。

四、加快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应对老龄化问题

(一)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形成多支柱体系

我国原来实行的现收现付的以公共养老金为基础的老年保障体系已不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国家独立支撑的养老保险体系转化为由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共同承担已成为政府必然的选择。因此,我国应增加企业和个人的义务,在国家基本保险之外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支柱和个人自愿参加的其他补充保险,形成新的三元模式。

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基本养老金+强制性储蓄积累”的二元养老保险模式,从功能定位和保障目标上看两者应该有所区别,资金筹集、管理运作以及养老金发放方面,应该逐步分离,按照不同的管理方式分别实施。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基本养老金的比重应该逐步缩小,更多地发挥补充养老保险的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正在推行的是完全积累式的养老保险,仍处于探索阶段,覆盖面很小,保障水平较低。从我国人口变动的趋势来看,随着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以及农村青年人口的大量外流,未来的我国养老问题,难点在农村,重点也在农村。由于农村老人数量极大,农民本身又有土地使用权,因此从主体来说,农村养老应以家庭为主,社会为辅,提倡老人自养,树立自我养老意识。对于农村“三无”老人继续实行“五保”制度;对于遵守国家生育政策而形成的独子(女)户、双女户,继续推行计划生育养老保险。还可以因地制宜推广绿色养老保险,在乡村利用资源优势,开辟养老田、养老山、养老林、养老塘的形式,为农村老龄化人口自我养老提供一个平台。在经济发达地区,也可以自愿实行农民退休金制度,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老年农民或按年度或按月份领取一定数额的退休金。

(二)建立基金管理公司,加强商业养老保险公司的建设

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收缴与支付都由国家来执行,带有统筹的公有制的性质,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急需在资金运作方面下工夫。政府财政职能的转变、养老社会保险经营上的不足、公共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率偏低的需要以及调动社会成员参与养老保险积极性的需要,都呼唤基金管理公司的建立和商业养老保险公司的建立。

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是依据法律来经营管理全国养老保险业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经营单位,它利用社会成员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依法进行投资经营活动,以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增殖。目前,在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只能投资于政府公债、存人国家银行获取利息,受到通货膨胀等的威胁。特别是这几年,国家为了扩大国内需求,政府公债、银行存款利率在不断下调,养老保险基金实际收益率并不高。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能够将养老金的投资收益状况直接与公司的生存、公司的利益相联系,调动公司管理人员管理养老金的积极性。商业养老保险必将在养老保险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养老金缴纳的时间长,有定期性,储蓄的时间也很长,比较适合作长期投资,而长期投资的收益则是很高的。

(三)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引导监督多支柱体系

政府对社会养老保险应行使宏观调控职能,制定政策起引导、宣传和监督的作用,不直接管理基金。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基本养老金+强制性储蓄积累”的二元养老保险模式,从功能定位和保障目标上看两者应该有所区别,政府在此间的职能应该逐步分离,行使宏观调控职能。

人口老龄化的缺点篇5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它对社会的发展也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在人口控制的问题上取得了卓效可喜的成绩。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期的统计,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我国人口总和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现在1.8%左右,这种生育率的下降让我国13亿人口日到来推迟了整整4年。从另一方面来看,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人口的发展也使得人口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

人口老龄化是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总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按国际通用标准,6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便可以称为“老龄化社会”。美国《纽约时报》指出,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太快,从而飞速经过了这个原来西方社会可以建立起一个中产阶级的时间段。联合国的统计数据也表明,我国的老龄化速度是全球最快的。根据我国老龄协会提供的数据,我国老龄高峰将于2030年左右到来,并持续20余年。到2l世纪中期,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可能超过4亿,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则会达到3亿左右。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不仅速度是全球最快的,而且这种人口老化趋势也超过了国家经济社会的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我国社会的人口是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人均收入水平低、综合国力不强、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前提下进入老龄化的。这种情况与发达国家老龄化是截然相反的,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工业化完成之后经济达到高度的发展水平之下才出现。此外,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存在着区域失衡的特点。我国各地区老龄化程度自西向东呈阶梯上升,地区间差距较大。东部沿海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超过8%,其中上海达就到11.46%。而西部地区老年人口比例均在5%以下,部分地区仍是典型的年轻型人口结构。老龄化程度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老龄化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人口问题,同时它也成为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那么,13亿人口大国的养老问题该如何应对?目前,国家有关部门以及众多人口学学者都提出通过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来缓解这股银色浪潮的汹汹来势。但是,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却面临着资金严重短缺、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我国养老保障的短缺金额到2010年将达1100亿美元,而未来30年内将会出现3.7万亿的资金缺口。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在研究报告《银发中国——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和经济分析》中指出,即使在我国的城市也有近一半的劳动力人口享受不到公共养老体系的保障。全国职工有近3/4的人没有任何退休保障。报告还指出,目前我国的社会养老基金的运作是拆东墙补西墙的现收现付制,即是用现在工人的税来养活目前的退休人员,不做任何基金积累。虽然,目前我国正努力促使“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换,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养老基金仍然存在巨大的收支缺口。到2004年,我国全国养老保险欠费达到了450多亿元,在全国范围内,许多省市都面临着养老保险收不抵支的情况,甚至是积累亏空。加之农村养老问题也日益提高到政策议程上来,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着艰巨的挑战。

2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的催化剂

根据西方人口学理论,只有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才会影响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也取决于上述两种因素。其中死亡率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是双向和分段的,死亡率初期的下降会导致人口年轻化,而后期下降则会促进老龄化。但是生育率的下降则会直接促使人口的老化。所以,生育率下降是人口老龄化的决定因素。对于生育率和死亡率变动的根本原因,许多西方人口学家则认为是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现代化所导致。所以,人口的老龄化可以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出现,同样也是受生育率和死亡率变动的影响。其中生育率的下降则是我国人口老化的根本原因。而这种生育率的下降正是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自从20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以来,我国人口生育率便大幅下降。根据《2002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主要统计数据》可知,我国2002年的出生率为12.86‰,比1973年的出生率下降了15.21‰,而我国少年人口比重也急剧下降,从39.7%下降到24.9%。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国的老龄化并不完全是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因为即使没有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的人口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老化。但是计划生育政策却是中国较之西方发达国家提早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口老龄化的催化剂。

3新时期人口政策调整的思路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人口总和以及生育率都被控制到了更替水平以下。然而,就在我们进入低生育水平的同时,我们也步入了人口老龄化时代。因此,我们在积极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以外,还应该重新审视只注重控制人口数量计划生育政策,必须对计划生育政策做出调整,为其注入新的内容,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3.1“控制人口数量”与“优化人口年龄结构”两手抓

经过30多年的人口控制工作,我国人口的总和生育率已降低到了1.8,显著低于人口更替水平,这宣告我国人口的成功转型。尽管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惯性等因素作用,人口总数还将继续增长一段时间,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预示着人口增长速度将继续放缓。因此,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前提下,我国人口政策应该逐步重视“优化人口年龄结构”。笔者认为,正确处理“人口数量”以及“人口年龄结构”之间的矛盾,是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所在。具体的做法是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在人口生育率过低的地区有计划的放松可生育二胎的范围。目前,我国的生育率转变在农村地区还是不充分、不彻底,生育率水平普遍比较高;另一方面,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生育率水平却过低,如北京和上海,总和生育率已经降低到1.0以下。因此,我们必须要采取措施,在生育率高的地区仍然要严格控制人口数量,而在生育率低的区域可以适当放松,刺激生育率回升,以达到优化人口年龄结构的目的。2004年上海市推行了《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新条例扩宽了可以生育二胎的人群范围。条例推行之后,上海并没有出现申请生育二胎的高潮,市民的生育意愿也并未因此改变。相关调查表明,上海市民生育观念上逐步发生了变化,大部分市民在生育问题上都会全面考虑事业发展、经济负担等因素。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桂世勋教授认为,新的政策是在人口数量控制和缓解老龄化之间找出平衡点,这有利于调节人口结构。根据上海的调整情况,我们可以预示,通过调整独生子女的计划生育政策来优化人口年龄结构是可行性的。

3.2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

老龄人口比重上升的结果会带来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是劳动力来源的基地,在总体人口中处于核心地位。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多寡及其在总人口所占比重的大小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关键因素。因此,为了缓解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短缺的形势,国家的人口政策重心应逐步转向以提高人口素质为主,必须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增加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支出,鼓励全社会各种力量投资办学,并从政策上予以倾斜。通过提高劳动人口的素质来丰富劳动力资源,增强单位劳动力创造财富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出生人口素质,重视出生缺陷和残疾人口问题,降低新生婴儿的死亡率。这对保证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3.3人口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既要以儿童、老人为出发点,同时也必须关注成年人问题

人口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实际上都是围绕着政策对象进行调整的。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我国人口政策的制定,长期以来以婴幼儿、老人为主要出发点,较为重视儿童成长和老年人问题。但是,从人口发展是动态的,今天的成年人群体也就是明天的老人群体。因此,出于对问题前瞻性的考虑,现时我们也应该重视成年人的问题。特别是在如今失业现象严重、下岗人口增多的情况下,我们尤其应该把人口充分就业、劳动力充分利用作为制定人口政策的出发点,把增加就业人口规模作为政策目标,保护劳动年龄人口的个人利益。

我国人口老龄化热潮既是一种客观的发展趋势,也是具有其深刻的历史和制度根源。解决老龄化问题,既靠我们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也要求我们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客观地对我国现行的人口政策进行调整,以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摘要:近20年,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普遍,许多国家都在探讨其解决途径。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却又其自身的历史和制度根源。探讨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的基础上,分析了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根据分析的内容,总结了三点政策调整的思路。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计划生育政策政策调整

2005年1月6日是国家有关当局所确定的“13亿人口日”。当天零点后,在北京妇产医院出生的第一个婴儿幸运地成为我国的第13亿个公民。虽然,这两种命名都是象征性的,但是“13亿”这一标志却意味着我国的人口总数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性高度,同时,它也意味着中国的人口发展将面临更加艰巨、更加复杂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竞能.现代西方人口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顾宝昌.综论人口态势——与实践的对话[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3周皓.低生育率条件下的中国人口控制[J].人口与经济,2000(5)

4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人口老龄化的缺点篇6

一个以人口红利作为经济高速增长重要支撑的国家,忽然面对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指这个拐点之前不论有多少新增就业,工资都不会涨;在这个拐点之后劳动供给不再是无限的,亡资开始上涨,人均收入开始实质性地增长),于是人社部就以“劳动力短缺”为理由之一,考虑延迟退休年龄。

我们要追问的是,延迟退休是解决劳动力短缺的合理方案吗?

从2009年开始,劳动力供不应求就初现端倪,但深入到短缺的结构,不同行业和岗位的供求情况是截然不同的。其中最为匮缺的是制造业一线的蓝领工人、餐厅服务员、保健按摩师、清洁t、治安保卫人员等需要健康和体力的职位。这些“短缺”从最近两年企业部分岗位“用工荒”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的现象中得到了充分印证。与此同时,另一些岗位却严重供过于求,其中剩余最严重的是行政办公人员。根据5月2日中国社科院的调查数据,2008年大学生失业率为9.1%,2010年上升到12%,2011年则进一步飙升至17.5%。

从劳动力供求结构来看,供不应求的大多是不适合五六十岁老年人的高强体力岗位,而适合老年人的对体力要求较低的“办公室岗位”恰恰严重供过于求。从这一点来看,延迟退休无疑将造成“老龄人口”直接挤占“年轻人口”工作岗位的局面,进而进一步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当然,人礼部考虑延迟退休年龄更重要的因素是社保基金1.3万亿的财政缺口,政策部门希望“弹性延迟养老金年龄”来缓解社保基金的短期支付压力。

事实上,5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应付全日制的工作不但效率低下,而且对于自身的健康也是一种慢性损害。现行的社会保障既包括养老金的支付,也包括老年人医疗保健费用的支出。由于推迟退休年龄而造成的老年人口医疗保健费用的上升,其实际效果无异于把支出的压力从左口袋转移到右口袋。只要人口老龄化继续,产业结构得不到有效调整,社保的财政黑洞就会永远存在,而且越来越大。因此,延迟领取退休金年龄,不是解决财政黑洞的有效手段。

除此以外,延迟退休年龄还有两大弊端:

其一,进一步降低机关、企业的运转效率。在这方面,日本社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由于出生率下降,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日本政府及企业大部分重要岗位都是由退休的老年人执掌,由于思维观念、反应能力等各方面因素,日本的政府效率逐渐下降,企业的创新能力及国际竞争力也不断降低。老年人驾驭的企业和中青年驾驭的企业在创新精神和文化理念上具有明显的差距。多年来,“干部年轻化”一直是我国政府提高行政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推迟公务员的退休年龄无疑对该政策是一种颠覆。

其二,直接增加企业的负担。由于延长员工的工作年限,企业为员工支付养老金、医保等社保费用的年限增加,客观上增加了企业的社保支付压力。一般而言,老龄人口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但由于工作年限和资历的因素,其工资却比较高,增加老年员工的比重必然直接加重企业薪酬负担。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书面答复网友质疑时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应该说是一种必然趋势。”

理论上也许是这样。但是,如果我们的社会不能及时调整生育政策,老年人口的比例还将继续上升,人口结构势必进一步恶化;如果我们不能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整个社会的全要素生产率,社保基金的空账缺口必然越来越大,不断延迟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也许会成为无法避免的前景。

人口老龄化的缺点篇7

关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民族地区;可持续性;人口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G9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3-0106-05

一、引言

2009年9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决定在全国选择10%的县(市、区、旗)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于2020年之前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根据指导意见规定,新农保制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国家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二是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新农保制度的试点,以“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为基本原则,其中“可持续”是新农保制度得以推广的关键。

目前,对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研究,国内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开展。钱振伟、卜一和张艳[1](p58~65)(2012)通过构建养老金的收支精算模型和农村人口预测模型,分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水平,提出仅仅依靠调整变量指标或者激励农民增加缴费等外在措施无法达到兼顾保障水平与保障能力的目的。薛惠元[2](p68~79)从政策仿真学的视角,提出在2010~2053年,只要中国经济能够实现持续稳定增长,不管是东部还是中西部地方财政,都可以负担起新农保的财政补助。封、李梦伊[3](p100~128)运用社会保障统计与精算技术方法,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精算模型,以陕西省为例对模型进行应用,提出陕西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短期缺口在2030年达到峰值后开始缩小并逐渐趋于稳定,而长期收支缺口则逐年扩大,基金存在较大收支失衡风险。邓大松、薛惠元[4](p164~171)应用保险精算方法,构建新农保替代率精算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指出新农保替代率与参保年龄呈负相关的关系,而与缴费档次、个人投资账户收益率呈正相关的关系。刘昌平、殷宝明[5](p35~40)构建现收现付制财政补贴平衡模型,认为应该建立财政提供缴费补贴的阶段式现收现付制平衡模式作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补贴机制。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民的养老需求与日俱增,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所保持的低生育率有着关联,另一方面,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也使得人口的预期寿命得到提高。因此,人口老龄化既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的结果,也是影响社会保障发展,尤其是未来社会保障收支平衡的重要因素。郑功成[6](p71~72)认为人口的发展决定着社会保障的项目及内容结构,它不是经济的也不是政治的因素,而是人口本身的发展需求决定着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与内容,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财务模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吕昭河[7](p31~36)对云南省未来50年中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做了预测,认为到2050年,云南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将达到19.43%~21.46%之间,即接近或者超过五分之一的人口年龄在65岁以上,人口老龄化增长的速度为年均2.40%~2.59%之间,老龄化的迅速增长对于目前的养老保险体系支出压力增大。此外,梁海燕、徐行和代燕等[8](p53~57)指出,云南省的真正人口红利时间为2000~2021年,意味着在此20年间总抚养比低于50%,老年化也低于10%,同时2020年也是新农保实现全面覆盖的最后时期,就是说对于云南省而言,未来几年是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关键时期。本文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通过构建模型,分析了云南省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性。

二、人口预测模型构建和分析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1年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为6.74亿,占总人口的50.32%。结合前两次人口普查数据所得我国近20年的年龄结构变化如表1。表1数据显示,近10年间老年人口数量所占比重不断增加,人口年龄结构逐渐呈现出老龄化趋势。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假设:(1)城乡生育率相同,使用全省生育率作为农村人口的生育水平;(2)死亡率、生育率在五岁年龄组内都是相同水平;(3)死亡率、生育率维持2010年水平不变;(4)不考虑城乡迁移(在省内城市化或迁出本省)。根据所获得的数据和研究目的,采用年龄性别递推法进行人口预测:

(1)0岁年龄数人口数量与育龄妇女人数乘以所在年龄组生育率后相加,得出一年的生育人数,用2010年小普查的性别比得出男、女出生人数,形成1年后的0岁年龄组分性别的人口数。

(2)1~99岁:目前某年龄组的人数乘以所在年龄组的存活率(1-死亡率),得出1年后下1年龄的存活人数。

(3)最高年龄组(年龄开口组):99岁的人数乘以(95-99)岁的存活率(1-死亡率),得出1年后的存活人数,再加上(100+)年龄组的人数乘以(100+)岁的存活率(1-死亡率),二者的和即为1年后(100+)年龄组的总人数。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按目前的缴费水平及实证调研的缴费档次,新型农村养老保险2020年出现收支缺口,缺口规模在1.7亿元左右,随着老龄化不断加剧,收支缺口在2028年达到峰值110亿元左右。为了避免出现农保基金收支缺口的状况,应该提前建立养老保险储备基金、按照国家充实全国社保基金的方法未雨绸缪,另外要提升农保的统筹层次,放大基金的风险分散功能。长远来看,应该让新农保、城市居民养老保险和职工养老保险等有效衔接。

四、云南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建议

(一)要逐步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

《国务院指导意见》提出在2020年之前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新农保制度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提高这项制度本省的覆盖面,这样才有利于做大这项制度的风险池。新农保制度中,参保农民的缴费时间越长,年满60岁时,其可以获得的养老金的替代率就越高。因此政府应该鼓励农民尽早开始参保,并保持长期缴费。按缴费档次建立补贴机制,鼓励农民选择较高的缴费档次,这样有利于提高养老金的数额。政府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在新农保制度的宣传推广工作中要用清晰明确的数字告诉广大农民早些参保的好处及多缴的补贴优惠。其次,要加强对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准确预测,争取在农村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实现新农保制度的全覆盖,保障农村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

(二)配套建立完善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制度和基金监管制度

目前,由于新农保还处于试点阶段,基金积累规模较小,并且金融市场不够成熟,新农保基金的投资方式主要还是购买国债和存入银行。然而随着新农保制度的推广,基金积累的规模必定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需要专业的投资运营机构管理,拓宽投资渠道,提高投资回报率。完善基金管理机构,建立市场化投资运营机制,允许其进入某些周期较短,风险较小且回报稳定的基础设施项目或者针对其发行特别的债券项目,在流动性和安全性前提下,稳步提高其收益率,增强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

(三)适当的时候建立养老保险储备基金

应该比照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方式在省一级层面建立养老保险储备基金,以应不时之需。储备基金来源主要由省级国有企业资产的变现或者转持筹集,适当划拨财政资金及接受社会捐赠资金。储备基金要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强化市场化运营及保值增值要求。成立省级储备基金管理委员会,保证基金的公开透明性。

(四)逐步实施“省级统筹”,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风险分散范围及风险抵御能力

云南省作为一个边疆多民族省份,省内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各市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而新农保制度一般以县级为管理平台,即制度模式、保障范围、缴费标准、补偿标准、资金调剂与运行只是在县级范围内保持统一。分散的管理模式和“制度碎片化”现象严重阻碍了新农保制度的进一步推进,不利于制度的风险分担。要逐步实施“省级统筹”,省级统筹的层次越高,制度调剂余缺的能力越大。在省级范围内实行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征收和统一管理,将有助于降低县域管理单位带来的管理风险、投资运营风险,显著降低机会成本。因此提高新农保基金的投资运营管理层次,由省级机构统一管理,对于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完善新农保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制度衔接

2010年云南省城镇化率为35.2%,到2020年要达到50%左右,意味着将有半数以上的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新农保制度在制度设计上要考虑到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和并轨。在城镇化过程中可将部分征用土地的补偿费或者转让承包土地的收益用于新农保的社会统筹账户中,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并轨时,将城镇养老保险和新农保两者的社会统筹账户合并。在城镇化进程中,应该允许城乡流动劳动力参加养老保险时,可以在城乡两类制度之间自由选择,建立两类制度之间流通的良好通道,为以后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做好制度准备。

[参考文献]

[1]钱振伟,卜一,张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仿真评估――基于人口老龄化角度[J].经济学家,2012(8).

[2]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保障能力可持续性评估――基于政策仿真学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2(5).

[3]封,李梦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模拟与预测――基于制度风险参数优化的角度[J].公共管理学报,2010,(10).

[4]邓大松,薛惠元.新型农村养老社会保险替代率精算模型及其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2010,(5).

[5]刘昌平,殷宝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补贴机制的可行性研究――基于现收现付平衡模式的角度[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

[6]郑功成.社会保障与人口老龄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研讨会发言择要[J].人口与经济,2001,(1).

[7]吕昭河.云南未来人口发展预测及经济影响[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8]梁海燕,徐行,代燕,等.2011―2050年云南省人口红利预测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2012,(7).

人口老龄化的缺点篇8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应对策略;综述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aging)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国际上通用将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的比例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1]。

2000年,我国农村与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分别为10.9%和9.7%,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城市高出1.2个百分点。到2005年,全国1%人口抽查数据表明,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2]从总体上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异也很大,农村老年人口不管是数量还是比重都大于城市。据统计,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3%。按城乡分,2008年我国城市、镇和乡村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9.66%、8.77%和9.79%。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77648705人,占总人口的13.26%。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93个百分点[3]。

2.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异

曾毅(1991)认为,城市中由于人口生育率快速下降,引起人口老化,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则不仅有利于城市化的进展,更对城市年轻人口的补充有一定作用。陈桓(2002)指出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不仅仅是年轻男性,许多年轻男性都是带着妻子和孩子离开家乡,进入城市生活。杜鹏、王武林(2010)认为人口老龄化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影响,即生育、死亡和迁移。但是由于中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迁移,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城市与农村的老龄化差异加大。杜鹏(2011)指出,农村青年人口向城市迁移使得农村老龄问题要高于城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农村地区的老龄问题要比城市地区的老龄问题更加严峻。李本公(2011)农村老龄问题逐渐得到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目前快速老龄化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而农村人口的过快老龄化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典型特征,国际社会并没有应对超过1亿人口的农村老年人老龄化问题的经验和理论模型。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

1.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缓慢,制度出现“碎片化”

张翠翠(2010)认为我国城乡之间、城市内部均存在两元分化。养老制度出现碎片化。党俊武(2011)指出,老龄人口比重增加、适龄劳动人口减少,农村人口年龄结构提前进入重度老龄化的平台期。我国农村出现未富先老的状况,不能承受快速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虽然农村已经开展新农保和新医疗,但是和城镇相比,农村的保障制度起步晚,制度建设不完全,存在很大问题。徐晓(2012)我国目前实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缺乏公平与统一性,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户籍的人口的养老保险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养老制度,难以实现公平与统一。

2.社会养老资源总量不足,出现结构性困难[4]

李辉等(2012)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越来越快,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超过了养老资源的储备,我国社会养老资源的总量严重不足。冯月菊(2011)在甘肃省的一项调查中指出,甘肃省严重缺乏机构养老,床位不足,有需求的老人入住困难等问题重重。阎青春(2011)指出应深入研究和掌握农村老年人养老面临的现实问题和迫切需要,根据调查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

3.养老金增值保值争议不断

郑秉文教授于2010年7月披露研究结果:我国养老金缺口大约为1.3万亿人民币。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以及随着物价提升,养老金的提高会进一步加大养老金缺口。徐晓(2012)在我国当前情况下,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和管理存在着诸如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投资环境不良、投资渠道狭窄等问题,养老保险基金由于监管不严、管理不善,甚至被一些政府机构非法挪用,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不利于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4.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困难重重

李辉等(2011)指出二元结构下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差异很大,城市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趋于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则刚刚起步,这为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带来很大困难。何平(2009)认为,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的难点在于“利益难以平衡”,城乡统筹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现实利益的调整问题,涉及地方财政的责任担当问题和一个省之内各个统筹地区之间的利益调整问题。

三、学界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策略

1.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郑功成(2004)倡导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老龄化下的养老保障体系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时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确保制度的高效率,稳运作,欠公平的社会保障只能适得其反。张翠翠(2010)认为应该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才能养老保险制度真正解决老龄化问题。邬沧萍等(2011)指出应与时俱进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养老保障体系,这样才能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2.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必要时延迟退休年龄

徐晓(2012)认为应该根据现实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推迟法定退休年龄,严格控制提前退休并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对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基金的增收减支有重要意义。严志钦(2011)提倡延迟退休他认为,此举有利于养老基金的平衡,延长退休年龄可以增加养老金积累年限,并减少养老金的支出年份。

3.推行居家养老服务,强化社会化养老服务

王顺东(2007)认为政府应当加强其主导作用,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财力和人力的投入力度。冯月菊(2011)“鼓励居家养老方式,开展老龄研究与监测居家养老还将是我国农村今后养老的主要形式”。赵宝华(2011)认为养老应从两点出发:一是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不仅仅关注老年人的物质层面,更应该让老年人有一个安乐晚年。二是健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居家养老模式,增强老年人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

四、文献述评

笔者对老龄化背景下出现的养老问题及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策略进行梳理后发现,以往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多定性分析,少定量分析

虽然我国关于人口老龄化的研究也运用了数理模型,但仍缺乏必要的理论深度,而使得对人口老龄化下城乡养老困境应对策略的研究多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与现象解释的层面上。我国对人口老龄化的研究,应该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使得研究更加具有理论深度。

2.多宏观层面的规划,缺少应对老龄化的微观层面的计划

在对各类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学者们多从宏观层面规划人口老龄化的应对策略,很少深入社区去研究老年人的确切需要。延迟退休年龄、推行居家养老等措施不能适用全国所有地区。应该因地制宜,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通过深入调研来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

3.研究视野不足,制度创新不够

在人口老龄化愈加严峻的背景下,与我国生育水平相近的其他国家基本上都采取了较为宽松的生育政策,我国至今仍采取严格而谨慎的生育控制政策。国家对于计生家庭的养老除了给予少数的计划生育补贴外,并没有为计生家庭的长远养老考虑来制定计生家庭的特殊的养老保险制度。即将进入老年时期的计划生育夫妇,他们未来的养老问题,是一个艰巨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翠翠,赵家英.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分析与决策探究[J].社会发展,2011.

[2]王泽强.乡—城人口迁移与农村老龄化研究综述[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2(02).

[3]冯月菊.陕西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对策[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1,24,5.

[4]徐晓.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2(08).

人口老龄化的缺点篇9

关键词:养老保险;现状;对策。

一、引言。

当今世界,如何建立公平、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保险体系,是一个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中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劳动者权益保护和社会保障问题,从上个世纪50年代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到近年来颁布的《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规定》可以看出,中国对劳动人民的劳动保障体系已初步完善,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政策也由过去的现收现付制度逐步过渡到了部分积累制度,这样,更有效地保障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二、养老保险改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

通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虽然发生了制度性变化,但是从全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情况看,出现了很多另人担忧的迹象: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企业拖欠基本养老费、离退休职工不能按时领取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步履艰难等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养老保险制度的纵深推进和健康发展。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但总归起来,主要还是基本养老保险存在的制度缺陷是导致基本养老保险步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突出表现为立法滞后并微弱。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层面除《劳动法》的部分条款外,主体依靠《国务院关于统一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和《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等行政规章来调整和规范,养老保险基本法尚未出台,由于这些行政法规、规章和通知、地方条例等的约束力不如法律,所以用它来规范养老保险关系显得极为脆弱,而且由于这些立法形式政策性较强,经常变动,存在明显的地方差异,政府社会保障部门对养老保险事业的管理无法做到依法行政,对养老保险行为的是与非不能依法确认,处罚也缺乏力度,保险有争议时,裁定也无“法”处理,工作缺乏了法律依据,仅靠行政手段对单位和个人的征收工作也缺乏约束力,使得劳动者对法定基本养老保险失去信心。这样,由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缺乏法律规范应有的严肃性、规范性和权威性,也不利于中央宏观的调控。

(二)养老保险资金缺口巨大。

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是为了十几年后,甚至几十年后人口老龄化准备的。据有关部门统计,“十五”时期我国各项保险基金缺口共达1000亿元,此外,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空帐已将近2000亿元,这2000亿元到将来职工退休时迟早都得支付。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企业缴费能力低,养老保险覆盖面和基金征缴率不够高。第二,计划经济时期欠帐多。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时,职工已有的工龄“视同”缴费年限,退休后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而计划经济时期没有提留“劳动保险”基金,这是一笔历史遗留的隐性债务,共约30000亿元。

(三)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中国进入21世纪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重大问题,中国老年人口的绝对量和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1.32亿人,占总人口的10%,预计到2015年前后将高达2亿,2040年达到老龄化高峰期,人口将在4亿以上,约占总人口的26%,然而我过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只占世界的4%左右,却要负担着世界1/4的老人。有数据显示,1992年我国参保职工为8500万人,离退休人员为1700万人,抚养比为5:1,但是到2005年,抚养比就降到3:1,预计到2020年的时候,抚养比将变成2.5:1左右,退休费将占工资总额的38%左右,高出国际公认的26%的警戒线12个百分点。目前正不断扩大的老龄化危机,对存在缺口的养老保险基金来说是雪上加霜。

(四)养老保险帐户管理不规范。

1997年统一养老保险制度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基金的管理模式上实行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混帐管理,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实行部分积累模式,随着制度的实施,由于养老基金全部用于当年养老金发放,养老保险的积累额远小于职工个人帐户记帐额,使得个人账户成为名义上的空账,空帐积累的数额越来越大,日益严重威胁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安全,这些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三、基本养老保险对策分析。

(一)开拓思路,拓宽渠道,采取多种措施让基金保值增值。首先,积极探索基金的运作渠道,提高基金的运营效益,把社保基金融入资本市场、金融市场来增加收益,可投资于国家长线重点工程项目如重大水利设施、高速公路等,政府加强监管。其次,可发行社会保障福利,面向社会筹措资金,在当前财政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发行社会福利筹资也是不错的选择。再次,扩展建立机关、事业、企业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第四,可将部分闲置的和陈旧的国有资产变现,用于弥补和充实养老保险资金的缺口。最后是加大基金监管力度,清理回收挤占挪用基金,追缴历史欠帐,做实个人帐户。

(二)社会老龄化问题需要渐渐化解,适当推迟退休年龄降低赡养率。退休年龄是影响赡养率的重要因素,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医疗水平的发展等因素,人口的平均寿命得以增长,为推迟退休年龄提供了可能,尤其是推迟女性的退休年龄,退休年龄规定得较高,则在职职工人数增加,退休人数就相应减少,赡养率就较低。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从防止浪费资源的角度来说,适当推迟女性退休年龄更值得考虑。

(三)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实帐化。针对养老保险的空帐问题,国务院于2000年底决定,从2001年7月1日起,在辽宁省和其他省的部分地区进行完善养老保险体系的试点,在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础上,对现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掉正和完善,将个人帐户由空帐转变为实帐,基金管理也由原来的混帐管理改为分帐管理,实行分帐管理后,由于个人帐户基金实行实帐运营,同时还要保持企业缴费水平不变,政府在财政方面也加大了补贴。

养老保险涉及中央、地方、企业和每一个职工的利益,其改革的成败,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也关系到财政的稳固和财政的可持续性,必须采取措施尽快改革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体制,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

参考文献:

人口老龄化的缺点篇10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金;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方案

一、我国退休年龄现状

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为男性职工60岁;女工人5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职工加权平均的退休年龄为52岁。对特殊工种的职工,如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殊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人,累计工龄在8-10年的可以允许提前5年退休,并且不降低其退休待遇。这一法定退休年龄制定的依据主要是我国建国初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当时的人口平均寿命。当时的全国人口平均寿命只有50多岁,而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已经提高到了73岁。而退休年龄却一直没有延长。根据有关学者对世界各国退休年龄分布表的分析,中国属于低龄退休国家,男女法定退休年龄分别低于世界平均水平0.5岁和3.5岁。

在现行退休年龄实施了50多年间,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缺陷和问题。一是退休年龄偏低,人口预期寿命延长,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二是男女退休年龄相差大,女性劳动者按照不同身份实行不同的退休制度,存在不平等问题。三是提前退休现象比较突出,企业职工退休年龄平均只有53岁。

从我国退休年龄现状能够明显看出,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退休制度已经不适合目前我国国情。过低的退休年龄无论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养老金的积累和支出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等方面都存在不利的影响。因此延迟我国法定退休年龄的改革是很有必要性的。

二、延迟我国法定退休年龄的必要性分析

(一)延迟退休年龄是应对人均寿命延长的必然选择

根据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3岁。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6亿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亿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此前人口学家担心中国可能成为世界上首个“未富先老”的国家。而如今国家统计局也表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障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与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龄显得十分不相适应,现行制度下,退休后平均余命极大增加,除去会增加养老金支付年限以外,退休后的人群体现出很大的经济价值。部分职业如医生、律师等,有一种“越老越吃香”的现象存在,老年人“退而不休”也很普遍,而老年人也表现出强烈的再就业欲望。人均寿命的延长为老年人继续就业提供了生理基础,社会对老年人群价值的认可,这些都成为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必然因素。

(二)延迟退休年龄是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的必然趋势

从世界范围来看,延迟退休年龄主要是两个原因: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和增加劳动力供给。而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还处于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因此在我国延迟退休年龄主要来自于养老金支付的巨大压力。2008年5月,世界银行曾公布了一份关于中国未来养老金收支缺口的研究报告,报告明确指出,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按照目前的制度模式,从2001年到2075年间,中国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

就目前世界范围来看解决养老金巨大缺口,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就是提高退休年龄,而我国退休年龄偏低就好似倒置的漏斗,形成了逆漏斗效应,养老金进少出多,逆漏斗效应的大小是由退休年龄和平均余命决定的。我国现行的退休制度属于明显的低龄退休,这就标志着大批劳动者退出生产领域,一方面直接减少了养老金的缴费人数,是养老金的收入规模缩小;另一方面低龄退休者从缴费者变成养老金待遇的享受者,导致养老金支出规模大大增加。因此现行的退休年龄所导致的少收多支,极大地加重了养老金的负担。

相反地,如果延迟我国退休年龄就可以增加缴费人数和缴费年限从而增加养老金收入,与此同时,缩减养老金给付的年限也减少了养老金的支出,从而达到了一种收支平衡。据《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课题组测算,我国退休年龄每延长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收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由此可见,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对于缓解我国养老金支付压力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三、延迟我国法定退休年龄的可行性证明

(一)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对就业的影响十分有限

我国目前劳动力还处于无限供给状态,剩余劳动力比重相当大,不少学者认为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会极大地增加我国劳动力供给量,从而造成更大的就业压力。因而有些学者提出要用低龄退休的方法来增加工作岗位,从而解决青年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这种低龄退休的观点并不适合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延迟退休年龄对就业的影响也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