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的缺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3:18

现代物流的缺点篇1

关键词:建筑施工;工物流管理;项目管理

一、引言

建筑施工的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进而要实现建筑施工的有效管理,需要基于良好的物流管理平台。而且现代建筑施工具有施工难度大、施工周期长的特点,尤其是对于建筑施工的现场管理,以及材料采购的管理。在建筑施工的管理中,材料费和运输费用占到了工程造价的65%,进而在工程造价的管理中,需要严格控制好造价成本的输出,并且有效地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率。

二、建筑施工物流管理的特点

基于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施工物流逐渐形成鲜明的产业。尤其是基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物流管理平台也朝着现代化发展。因此,在建筑物流的产业化进程中,建筑施工物流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一)各物流单位的物流链相对独立。基于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我国的建筑物流模式还是以建筑商与材料供应商为主,而作为第三方的物流产业在建筑管理上仅仅占据20%。因此,在建筑物流链中,各物流模式相对的独立。同时,这种独立性的物流管理机制,造成了我国建筑物流的“瓶颈”。

(二)建筑施工物流管理以传统物流项目为主。我国物流行业的起步比较晚,进而在建筑施工物流管理中,仍以传统的物流项目为主。尤其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物流体系,在建筑物流产业链中相对缺乏。现在的建筑施工物流还是传统的建筑材料管理为主。而且,我国的建筑物流管理产业链缺乏国际性的物流合作机制,使得建筑物流的发展相对缓慢。

(三)建筑施工物流管理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我国的建筑施工比较的传统化,进而我国的物流管理体制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尤其是在管理的方式上,还是以责任制的人为管理为主。

三、我国建筑施工物流管理的现状

我国的建筑物流发展起步晚,物流管理的机制不够完善,尤其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管理模式比较缺乏。进而,我国当前的建筑施工物流,在管理上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建筑物流管理的体制缺乏完善性。建筑施工的物流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进而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基于完善的管理体制,更加的规范物流管理的流程。然而,我国的建筑物流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进而在管理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管理失当的问题。企业在建立物流管理的体制时,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而且在管理中,只是一味的追求管理的全面性,而缺乏管理体制的实际性。也就是说,当前的建筑施工物流管理体制,在实施与改革中,脱离实际的物流系统。因此,我国的建筑施工物流管理的方式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尤其是基于管理体制的管理链,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优化处理。

(二)建筑物流管理的管理理念过于传统化。物流管理的有效实现,其管理的理念非常关键。然而,我国当前的建筑施工物流管理,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尤其是基于现代化管理理念的管理模式,是关系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建筑物流管理,还是以传统的管理方式为主,很大程度上就是进行简单的材料保管与储存的物流管理。进而,这种简单的形式化管理模式,使得我国的管理理念还停留于物流的初级阶段。同时,我国的物流管理的理念与国外的差距很大,尤其是管理的创新性发展。

(三)建筑施工物流管理的方式过于粗糙。施工的物流管理是一项讲究细致和全面的管理工作。然而,在实际的物流管理之中,管理的方式过于粗糙和简单。专业化的管理方式相对比较的的缺乏。施工单位在物流管理环节中,缺乏有效的管理部门。进而在管理的过程中,出现管理方式过于粗糙,缺乏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同时,施工企业在进行物资管理的过程中,缺乏有效地的管理计划与方案,从而在管理中出现了管理上的盲目性,使得管理的流程缺乏一定的流畅性,这就严重影响了管理的工作效率,以及物流管理的效果。

(四)建筑施工物流管理缺乏现代化的管理平台。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的现代物流管理机制,逐渐进入建筑施工物流管理之中。然而,我国的建筑物流施工的现代化程度比较低,在全面实现信息化的管理覆盖还需要经历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国当前的建筑物流管理还是以人工管理为主,而且基于人工管理的体制,使得管理的信息缺乏一定的流动性。进而,在物流管理的过程中,物流的具体管理信息不能及时的进行反馈。于是,在管理的过程中,对于物质的调配和发送缺乏合理性,从而造成管理上的资源浪费。

(五)建筑施工管理中的供求链不够稳定。我国的建筑施工物流管理还是以传统的供应链的模式为主,进而在供应链的形成中,具有供应时间短、供应项目不稳定的特点。进而在管理的过程中,供应链的不稳定性,使得物流管理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在管理的过程中,由于供应链的中断,使得供应商出现较大的变化。基于这种不稳定性的管理链模式,使得物流管理的效果不明显,而且容易出现管理中的质量问题。

(六)建筑施工建筑管理缺乏专业化的管理队伍。施工单位要良好的物流管理,其需要基于专业化的管理队伍。然而,我国当今的物流管理缺乏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在管理的过程中仍以“经验式”的管理方式为主。而且出现这种“经验式”的管理现象,主要是源于物流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在管理的过程中,缺乏科学化的管理团队。同时,施工单位疏于管理人才的引进,使得管理层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于是,对于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物流管理层不能进行有效的吸纳,进而造成了我国管理模式缺乏一定的创新性。

四、基于物流管理中的问题,提出几点有效的管理措施

现代物流的缺点篇2

当前河南省农产品物流服务社会化现状表现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物流需求不断增长、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始兴起,结合河南省在农产品物流主体、物流技术、节点布局以及专业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推进河南省农产品物流服务社会化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

农产品物流;物流服务社会化;物流服务体系

【abstract】

thestatusofHenanagriculturallogisticsserviceshowsthefollowingcharacteristics,suchascontinuousimprovementofinfrastructure,growinglogisticsdemand,third-partylogisticscompaniesbegantorise.Combinedwithagriculturalproductlogistics,logisticstechnology,nodelayoutandprofessionaltalentproblemsofHenanprovince,putforwardsomecountermeasurestopromotethesocializationofHenanagriculturallogisticssystem.

【Keywords】

agriculturalproductsLogistics;LogisticsServiceSystem

1河南省农产品物流服务社会化现状

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河南省现代农产品物流业初具规模,呈现出物流业各方面不断壮大的格局。

1.1运输线路设施不断完善

河南省内农产品物流运输线路设施主要包括铁路、公路和高速公路以及内河航道。表1-1表明,截止2012年底,河南境内运输线路建设进一步加快,陆、空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

一方面公路建设快速发展,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2012年全年新改建普通干线公路2062公里,新增一级公路1027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205公里。从图1—1可以看出,高速公路里程、公路里程自2001年起均稳步增长。

另一方面铁路里程稳定增长,运营能力明显增强。河南抓住国家加快铁路发展的机遇,以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大能力运输通道为重点,全面加快铁路建设。全年新增客运专线546公里,新开工客运专线253公里、干线铁路527公里。截止2012年底,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达到4822公里,在建铁路里程达到1489公里。

1.2农产品产量平稳增长使物流需求不断增加

各类农产品产量的平稳增长将使河南省各地农产品物流需求增加,这就为河南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服务社会化体系提供了市场条件。

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河南省主要出产粮食、油料、棉花、水产品、瓜果蔬菜和畜禽等农产品。表1-2表明,自2006—2012年,粮食产量连续7年增长,实现7连增,年均增长1.65%,2011、2012年增长率均超过1.7%;2012年油料产量比2011年增长了6.98%;蔬菜、瓜果、烟叶产量增长除个别年分外相对较平稳;棉花、麻类产量呈下降趋势(详见下表1—3)。

1.3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始兴起

经过几年的发展,部分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始在河南建立并成长起来,逐步具有了第三方农产品物流功能。各类物流公司的发展,为进一步加快河南省农产品现代物流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河南省农产品物流服务社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产品物流主体经营分散

当前,河南省农产品物流各参与方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较低,相互之间缺乏合作致使物流活动经营分散,这最终带来高度分散的农产品物流流程和物流量。其主要表现为农户农产品分散运销、专业物流商相互独立、加工企业自营物流三个主要方面。

2.2农产品物流节点设置缺乏科学性

渠道节点的设置与布局对于农产品物流的效率将产生直接影响。河南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尽管经过发展已经初具一定规模,但从整个宏观角度看,其设置和布局仍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方面河南省内的中小型批发市场占比较高,而大型综合性批发市场缺乏;二是农产品配送中心结构缺乏科学性,缺少专业化的第三方配送中心。

2.3农产品物流技术落后

物流技术落后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输送技术落后。农产品由田间走向市民餐桌的过程中,运输手段仍十分落后,对于现代化的运输技术使用较少。二是农产品包装技术落后。由于农户缺乏必要的设备和资金,绝大多数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仅经过简易的捆装,部分甚至无任何包装,这些都直接导致了我国农产品较高的损耗率。三是农产品流通加工技术落后。目前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多为技术水平低、资金短缺的初加工企业,缺乏对农产品进行综合利用的深加工企业,农产品价值链条短没有充分挖掘。

2.4缺乏专业物流人才

由于农产品物流的起步较晚,专业化、综合性的专门人才尚未完全成长起来,对于农产品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抑制作用。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开始注重培养专业化的物流人才,但至今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教育人十分缺乏,这使得专业人才更加匮乏,从业人员知识水平低,缺乏创新。

3推进河南省农产品物流服务社会化体系的对策

3.1改善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条件

基础设施能否改善对于发展河南省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具有基础性的影响,因此需要相关部门逐步开始对于道路等基础设施的重视,在财政资金方面加大比重。尤其是当前河南省部分山区乡间路况仍十分不理想,对于农产品的外向输送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大力扶持田间乡村道路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路网建设,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此外对于批发市场和配送中心的设置和选址应当科学,不单纯追求数量,力争实现高质量的建设实现农产品的合理中转。对于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也应加快建设。

3.2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

标准化的农产品物流对于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农产品物流进行标准化,标准化农产品是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因此,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也将大大有利于河南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的发展。因此需要针对具体的农产品制定关于其质量、外观等方面的技术规定和准则。如现行的绿色标准、无公害标准等,对农产品在生产阶段就严格把关,进行标准化,对于其后期的输送和销售都十分有益。

3.3强化农产品物流企业协调合作

建立专业化、综合性的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对现有的农产品物流企业、资源进行整合,集成不同领域内各企业的不同物流功能。而对于此类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企业的具体属性可不做要求,无论是资产性的物流企业,还是非资产性的物流企业皆可。

3.4培养现代农产品物流人才

物流体系的发展外在的硬件固不可缺,但有关人才建设的软性条件也必须跟得上。人才建设对于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创新也大有裨益,人才支撑决定物流企业能否在今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始终保持生命力。物流业的快速兴起对于专业化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一方面传统的工业物流人才难以适应现代农产品物流企业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巨大的专业可用人才缺口。因此,当前的物流人才培养需要解决供求对接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平.基于供应链的湖北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8-06-01.

[2]姚卫.湖北省农产品流通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硕士论文.2012-05-01.

[3]孙英春,胡一波.农产品供应链中物流成本控制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2012-02-23.

现代物流的缺点篇3

内蒙古红山物流园区是经自治区发改委批准建设的综合性物流园区,于2006年6月启动建设,并得到自治区、赤峰市两级政府和国家开发银行的大力支持.经过几年艰苦不懈的努力,物流园区已初步形成了以物流项目为基础、以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效率提升为支持、以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为中心的经济开发模式,部分结构合理、配套较为完善的物流供应链已开始运作.历经建设和发展,园区已累计完成投资65亿元,其中政府投资8亿元和国家开发银行贷款2亿元全部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投资55亿元.内蒙古红山物流园区面积达到5500亩,基础设施实现“七通一平一监控”,利用开行贷款2亿元共建设道路34条,总长度25公里.铁路专用线、高速路互通、信息中心综合办公楼、青年创业大厦、公交枢纽站等一批功能性工程项目已投入使用或开工建设,基础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的优化.车管所、车辆检测站以及由公安、城管、工商、税务、保险等部门组建的综合服务大厅已投入使用,配套服务功能日趋健全.水、暖、电、照、绿化等市政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正在逐步完善,并积极探索专业化、长效化、高效化管理机制.园区共进驻各类企业159家,物流配送、物资仓储、汽车贸易、专业市场、新兴业态五大业态功能区同步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物流配送区开辟了通往全国的货运专线200多条,年货物吞吐量100多万吨.物资仓储区已建成各类仓储基地35处,年仓储量达200万吨.汽车贸易区已入驻汽贸企业44家,4S店29家,年交易额已达30多亿元,日平均销售汽车60多辆,旺季可达到100辆.专业市场区内建成运营的钢材市场已形成规模,年钢材交易量达50万吨,占全市销量的80%.汽修汽配城、旧机动车市场、粮油市场、生资市场、万商家电批发城已建成运营或即将运营.总投资3亿元、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中国?赤峰商贸城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这些项目建成后,将打造园区全新的现代物流交易平台.新兴业态区是在园区信息平台建设基础上引入各类新兴产业而形成的业态功能区,呼叫产业、电子商务、大宗商品电子交易、期货交易等新兴服务业项目已经启动,其中北京恩源公司的“草原绿色产品调度中心”项目已经入驻运营,2010年8月至12月已完成销售额1100万元,自治区第一家物流云计算中心也将落户园区,物流信息基地功能逐步凸显.截止2010年12月31日,园区当年实现交易额52亿元,税收1.2亿元,就业总人数已达1.2万人,红山物流园区的物流集聚拉动效应正迅速扩大.

2赤峰市红山物流园区存在的问题

2.1行政区经济制约现代物流业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主体,行政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创造必要的条件.在内蒙古现代物流发展中存在行政区经济制约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因素.主要体现在:第一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方面,规划用地收到限制,再建设已经越过行政管辖范围,从而使现代物流园区建设难以跨越行政区划的范围,现代物流滞留在行政区域内发展.行政区域与行政区域彼此“孤立”.缺乏合作意识.也就是缺乏“大物流”概念.这种行政区经济限制了赤峰市现代物流的发展;第二由于行政区域的隶属关系,现代物流流通体系不顺畅,致使现代物流业发展基础设施“泛化建设”.行政区域与行政区域之间存在“物流封锁”的现象,使现代物流顺畅的流通系统难以为续,这是行政区域狭义经济利益在资本的逐利性所造成;第三优势资源难以共享,协作关系难以建构,“泛物流”现象明显,最终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大物流,小企业”普遍在行政区域内存在.

2.2物流企业规模小,规模不经济

目前,赤峰市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包括传统的运输仓储和新兴的专业化物流企业,规模实力都较小,网络化的经营模式尚未形成.与区外较大规模的物流企业相比内蒙古自治区的物流企业还有较大差距,还须加快发展步伐.现有物流企业中,大多数物流企业只能提供简单的运输和仓储服务,只有很少的企业能提供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行业中的竞争方式以竞价为主,产业发展处在恶性竞争的状态,缺乏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良性竞争.同时,物流企业在信息化管理、机械化作业等方面还较为落后.企业间不能进行各尽所能的分工协作,从而不能实现双赢或者多赢.因此,现代物流的规模经济体现不明显.

2.3现代物流业缺乏融资平台

赤峰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制约瓶颈之一是因为资金短缺.赤峰市金融市场与发达地区相比比较落后,尽管国家在产业政策方面予以优惠,但是资金短缺也是赤峰市现代物流企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赤峰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基本是刚刚凸显规模经济雏形,因此物流企业筹资与融资有诸多困难.同时,物流企业本身距离成为上市公司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资本市场中融资也比较困难.赤峰市民间资本主要投资在高利润行业,物流行业利润预期小,最终导致民间资本很少介入.

2.4重规划轻建设,集约型管理粗放型经营

赤峰市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比较晚,落后于发达地区,也就是近年来才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物流业.物流业的发展主要是注重规划建设新的物流园区.在物流园区建设规划中理念比较先进,但是物流园区建设完毕后,后续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缺位,造成物流园区功能不全,或者物流园区缺少必要的应急设施.这是物流园区重规划轻建设的体现.赤峰市物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集约型管理粗放型经营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物流园区方面,为了吸引本地企业进入园区,从而对本园区产生集聚效应.因此在吸引入园的企业缺少必要的归类.因此引入园区的企业所经营的范畴过于繁杂.所以,表面上物流园区实行的是集约化管理,但是其实质是粗放型经营.

2.5城市配送功能缺位和物流规划存在缺陷

物流、配送是城市功能必须的功能之一,但物流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表现在:一是,在城市整体规划中,物流配送站点和园区被安排在离城区较远的地方.城区物流配送站点较少,配送距离远.繁琐的物流程序增加了配送成本,其成本被间接地转嫁给消费者;二是,物流业发展受到限制.由于物流园区占地较大,库房、场站、车辆等较多,城区物流园区也被迁移出城市的区域,造成城市内部的节点物流体系缺失,也就是城市配送功能缺失;三是,物流堵在“最后一公里”成为物流顽症之一.由于物流园区远离城区,需要向城里运送,而城区道路由于交通拥堵、货车限行、交通或路政罚款等因素,造成城区配送困难,成本急剧增加.城区是最需要物流的地方,却是物流通行最困难的地方.

2.6缺乏绿色物流意识

赤峰市地域广阔,物流企业良莠不齐.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尚未考虑环境因素,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相对比较普遍.尤其是内蒙古城乡物流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因为内蒙古广大农牧区属于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道路建设基本处于“盲区”.这就导致城乡物流在流通运输中,破坏农田和草原生态的现象存在.同时,物流企业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运输采取开放式的运输车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农牧区生态的污染与破坏.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城乡中得矿产资源运输上.对于城市里的运输也存在开放式的运输现象,这就为城市的环境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归根结底是由于缺乏绿色物流意识所造成的.

2.7物流人才匮乏

物流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外向型和增值型服务行业,综合性强,涉及领域广泛.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的实用型、操作型和技能型物流人才.赤峰市现代物流业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迅速.为适应现代物流业从低端的价格竞争转向高端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竞争的趋势,开展国内外综合物流业务,须拥有一大批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精通物流业务,懂得物流运作规律的管理团队和管理人才.包括宏观管理层次、中观管理层次和微观管理层次的人才.赤峰市现代物流企业缺乏与高校产、学、研的结合,导致从事物流管理的人员对现代物流业概念模糊.同时,各类企业的物流管理人才,尤其是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的物流管理人才、物流企业的管理人才、具体物流作业的一线操作人员和仓库主管人员在物流作业各环节管理的知识缺乏.在物流运行中应该熟悉车辆保养维修、调度和物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配送中心主管人员,具备物流基础知识、财务知识、营销知识与it技能等,了解运作流程,可开展各项增值服务,实现为供应商联合管理库存;客户服务代表,熟悉客户的各项要求和服务承诺,具备货物信息处理、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的能力,了解仓库管理、运输作业、结算、信息系统需求分析;网络维护员;熟悉it技术,了解物流具体业务操作流程,及时准确诊断物流信息系统出现的问题.但是,目前赤峰市现代物流缺乏这样复合型的物流管理人员和物流从业人员.

3对红山物流园区发展的思考

3.1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大物流

行政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行政区经济实质是地方保护主义的变种,是封锁经济,阻碍了商品的流通.要保证商品的顺利流通,就需要打破行政区经济,树立大物流的理念.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因此需要政府部门转变职能,为现代物流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部门,在发展现代物流上的“角色”定位应是:制定发展规划、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市场监管和打破垄断、建好物流园区、搞好协调服务.制定发展规划主要是根据综合运输发展需要和当地经济发展程度,加强对中心城市、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和口岸地区大型物流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在规划上,要兼顾近期需要与长远发展,注重硬件建设与软件管理相结合,并充分考虑物资集散通道、各种运输方式衔接及物流功能设施的综合配套.

3.2规模经营,发展现代物流

赤峰市现代物流业应改变“小而全,大而泛”的规模不经济的现状,以规模经济为主题,以发展现代物流为经营理念.这就要求,第一,加快内蒙古自治区诸多的物资、仓储、商业批发等企业转型改制,实施经营方式和经营模式的转换,组建物流联盟,优化物联网;第二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鼓励有条件的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等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重组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物流企业.同时支持大型工商企业运用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理念、经营模式与技术,构建专业化现代物流企业;第三,按照专业化、信息化、社会化的要求,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

3.3建立物流业融资平台

赤峰市现代物流业以政府主导型为主体,这就要求政府构建现代物流经济发展的融资平台.一方面,需要国家在产业政策方面,进一步加大对赤峰市物流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国家一方面要根据现代物流发展需要,建立现代物流发展的“专项”资金,用以支持赤峰市现代物流产业在重大物流项目、重大物流设施、重要物流枢纽城市中心、重要物流园区、重要物流信息服务系统以及龙头物流企业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信用体系,建立多元化融资体系.用以加大对具备较高信用等级资质的物流企业、交通运输等“第三方”物流企业给予重点支持.政府主导型融资在解决部分投资的同时,也需要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的介入.一方面:政府部门应积极运用财政优惠和税收优惠等手段,引导信贷资金,增加现代物流发展投入,鼓励融资担保机构为现代物流企业提供信贷担保;另一方面:在市场主导型的作用下,鼓励现代物流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或募集资金,同时,支持内蒙古自治区认定的重点物流企业发行债券或上市融资.鼓励上市公司以资产重组的方式进入现代物流业;最后,吸纳民间资本参与赤峰市现代物流经济建设.

3.4规划与建设并重,转变经营模式

赤峰市现代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规划与建设并重的举措,规划是建设的前提,建设是对规划不足的必要补充.只有二者并重,才能够为现代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为赤峰市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规划中的不足是在实际运营中逐步体现出来,体现出来的不足之处是需要进一步建设的,这样才可以改善现代物流发展的环境,因此,在规划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需要加以完善.毋庸置疑,在建设中需要考虑必备的应急设施和健全园区功能.赤峰市现代物流业的表面的集约化管理,实质隐含着粗放型经营.也就是集约化管理粗放型经营,这种经营模式在现代物流发展初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但是随着物流经济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也将逐步显现.因此转变经营模式是提高内蒙古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措施.因此,在物流管理中实施集约化管理集约化经营模式.主要表现在赤峰市现代物流园区,园区经营与园区定位相匹配,园区经营中实施集约化管理集约化经营模式,进入园区的企业实施统一经营管理,也就是这种“双集约”模式.进入园区的企业有一定的定位与管理,这是集约化管理的第一个层次,进入园区的企业经营也需要实施集约化经营,这就是集约化经营的层次.只有这样才可以提升园区的集聚效应和增加园区的辐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发挥内蒙古现代物流的扩散效应和涓滴效应.

3.5优化城市配送

优化城市配送功能,是提升内蒙古现代物流业水平的表现.首先,规划科学合理的物流园区,园区建设要考虑城市最优的配送功能.减少城市市区大货车的进出,这种大货车的进出将影响城市交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交通体系的瘫痪.这就要求在城市市区建立科学的配送体系,这一体系采取点轴模式,因为点轴模式具有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功能,且效应的强度越大,对周围的影响也越大.点轴在不断的发展和丰富后,对周围的扩散效应也就越大,最终形成一条发展带.若干点轴的联合,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城市配送格局.最终形成城市的配送网络体系;其次,加快城市配送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报关报检管理系统、货运管理系统、结算管理系统的物流作业平台.以及数据处理平台,主要包括决策支持信息系统、eDi数据交换系统的数据处理平台.信息化的建构是优化城市配送的保证;最后,先进的配送工具与高素质的配送人员.现代化的配送工具提高配送效率,高素质的配送人员可以保证配送的高效运行.

3.6增强绿色物流意识

增强绿色物流意识,需要有绿色物流经营的理念.首先,在广大农牧区运输中,将原来的开放式运输形式改为封闭式运输.也就是将原来简单粗放的运输模式改为科学规范的运输模式,希望国家、国家民委和内蒙古自治区对发展绿色物流的企业给以税收优惠政策和政策性倾斜政策;其次,对不良的物流经营企业,尤其造成社会影响比较大的物流企业,进行限期改造或者禁止经营;第三,对于物流企业的经营者或者从事物流营运人员要树立绿色物流意识;最后,物流监管部门和社会群众树立绿色物流监督意识,使赤峰市现代物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双赢.

3.7建设和培养物流人才

现代物流业涉及到管理、贸易、运输、包装、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多门类学科.作为一个人才密集型的行业,物流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熟悉服务对象的生产、经营、销售,熟悉物流服务、组织运输、组织管理相关业务,熟悉市场营销和计算机网络、信息开发维护等方面的人才.要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高素质的物流人才,除利用高校资源外,还要加强全市现有物流人员的职业培训工作,努力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提高整个物流产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一方面,应增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强内部相关人员的培训,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可以采取“内引外联”的办法,通过高校、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与企业等多种渠道,邀请国内外著名物流专家举办现代物流培训,采取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综合理论与专业知识培训、专业知识学习与境内外考察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培养懂现代物流技术和熟悉物流管理业务的各层次的人才.这就要求实现“三个转”.

第一,政府部门转型,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企业,为物流主体服务,为高校科研服务,是政府部门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服务是民生服务的内涵的外延,是经济增长的表象,是生产力提高的本质体现;

现代物流的缺点篇4

引导语:随着经济稳定快速的发展,企业面对国外跨国公司的竞争,现代物流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一)物流成本仍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物流成本持续增高降低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虽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降低了,但物流成本却不断提升,有资料显示,在2006年,中国全社会物流成本为18%,而美国仅占8%。这说明了我国在降低物流成本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

(二)物流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在质量和运作方面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和设备已出具规模,在适应物流运作方面,已无大的困难,由于物流的运作涉及到多个方面,例如,交通运输、物资流通、信息服务等,而且在运作中这些方面均没有按照物流活动的规律来进行组织和管理,所以,物流在这些各环节方面衔接较差,运作效率较低,特别是物资的在途时间、储存时间、基础设施的工作效率方面等都需要较大的改善和提高。

(三)第三产业领域改革和管理相对落后

由于市场竞争机制和市场管理法规的不健全,物流的发展应与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息息相关,市场化程度在微观上应表现出不断细化和体制不断完善,在宏观上应表现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我国第三产业结构的比重与国外的无法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30%,比美国低40个百分点,甚至比韩国、俄罗斯低20个百分点,这些都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束缚导致,市场竞争机制严重扭曲。

二、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对制定物流发展的相关制度和政策法规还不健全

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制度和法规还需进一步完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制定并颁布了许多法规,但针对物流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几乎处于缺失状态,特别是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融资制度、产权转让制度、用人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还远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缺乏统一规划,物流管理技术水平低

这几年来,我国政府最然在物流业发展方面有所重视,但在物流发展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特别是国外物流纷纷进入国内市场并同国内物流展开竞争的时候,我国政府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物流发展规划和产业指导性协调机构,而且真正的物流主体还没有启动,工业企业是我国未来物流企业运作的主体,但由于目前我国受工业化水平的限制,传统工业企业物流运作水平比较低,物流功能分散在不同的职能部门管理和运作,国家缺乏统一规定。

(三)思想观念不更新,对物流的认识不够,人才奇缺

目前很多企业对物流的管理理解不深,认为物流管理只是简单的运输和仓储,人们对现代物流的理念还没有确立,在加上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对现代物流缺乏足够的认识,普遍认为物流与自己企业没有多大关系,对物流需求不足,一些政府领导对现代物流的认识还仅停留在思想上,在制定区域发展规划时,片面追求局部效应和短期效益,有些还出现重复投资,造成资源浪费等现象,企业对物流管理不重视,会使企业物流管理缺乏宏观上的把握,管理不规范,不利于物流服务质量的提高。

协同竞争观念欠缺:在发达国家,他们的物流企业主要实行集中资源,大力培育企业核心能力、目标是发展核心业主,把业主做大、做强、做精,最终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求物流外包企业缔结战略联盟,以整个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竞争,而中国企业的经营普遍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还没有实行由孤立经营、各自为战的竞争思维向合作竞争、寻求双赢的新思维转变,缺乏与外部供应链企业相互信任、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的价值观。

三、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现代物流的理念

企业必须用现代物流理念来整合企业的有限资源,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企业的核心业务上,走集约化和专业化的经营道路,改变将物流服务只会导致成本增加的思想,彻底取缔那种万事不求人的大而全、小而全的落后理念,树立物流企业双赢的核心观念,充分认识到现代物流是企业继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后的又一利润空间和源泉,是生产社会化和专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集团,增强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

现代物流业应该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力争能够向工商业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企业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时,最看重的是物流满足能力和作业质量,只有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才可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物流企业应导入和实施顾客满意战略,推出让顾客满意的服务,想法设法满足顾客的精神需求和消费心理,积极向国外的大物流公司学习,以期能够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

(三)扭转企业经营思想,大力发展现代物流

企业必须逐步破除小而全、大而全的经营思想,正确认识现代物流的内涵,充分认识优化物流供应链管理是降低生产总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获取新的利润源泉的重要手段。

现代物流的缺点篇5

关键词: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可持续发展产销一体化

引言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的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得到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新型流通格局,但在流通主体、组织规划、物流技术、信息畅通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实现农副产品流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农副产品流通渠道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调控力度,实行产销一体化模式,建立信息平台,建成农副产品流通数据库,实现三农的增收,确保流通体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大宗农副产品流通体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现代流通体系是大宗农副产品销售的重要平台,随着我国对大宗农副产品销售渠道的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了渠道丰富,层次多样,类别繁多,主体广大的新型格局,但在实际的流通体系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流通主体组织缺乏、规划缺失、方式落后的问题

农副产品的流通主体多为中小型企业或农村合作组织,批量小,规模小,流动大,多而分散是其主要特点,流通的主体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指导,农村合作组织虽然数量较大,但规模偏小,实力较弱,覆盖面窄。各省市的农副产品协会多为指导农业生产,真正进行组织流通的很少,农民也很难直接进入销售市场,因此农民在农副产品的流通上没发挥出积极作用,各省市农副产品协会的作用也没有完全发挥。

流通主体组织缺乏的现状,直接导致了批发市场的规划缺失,目前,各省市的批发市场缺乏统一的规划,虽然陆续建成了一批农副产品批发基地,例如北京的新发地、岳各庄等。但是批发市场内的布局缺失,经营农副产品的商户和品种过多,经营不规范,甚至出现无照经营,无摊位经营等情况,这些都无法确保农副产品的食品安全。

流通主体组织的缺乏与规划的缺失,间接导致了农副产品经营方式的落后,发达国家的农副产品销售多以超市为主,能占据全部销售量的70%-90%,而我国只有东部沿海地区以这种销售终端为主,其他欠发达地区还是依靠传统的流通销售方式,连锁经营的方式也发展缓慢,只占农副产品全部交易量的10%。

(二)冷链物流与基础设施配套严重滞后的问题

我国生鲜农副产品在流通等环节的损失在25%,而发达国家只有5%,高额的流通损失主要在于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与基础设置配套的严重滞后。近年来,批发市场、农副产品加工厂、物流中心不断完善,从设备设施到人员素质都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仍显落后,主要体现在网店少,物流体系不协调。我国自然村落较多,难以形成大面积商圈,造成了物流成本的提高。再有就是缺少大型冷藏设备,存储设施落后,物流标准较低,尤其是农副产品的保鲜条件差,冷链物流与保鲜物流等先进技术使用欠缺,造成了丰产不能丰收的现象。

(三)信息传递不畅通与电子商务人才欠缺的问题

农副产品在我国广大地区流通的特点是,交易频率高,交易规模小,现金结算为主,大部分的农副产品交易采用现货交易的形式。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在于我国农村的网络信息建设欠缺,信息平台缺失,并且缺少电子商务的专业人才。据统计,七成农民不知道生产后的农农副产品出路在哪里,大量蔬菜水果烂在田间地头的现象时有报道,由此可见,我国大宗农副产品的信息体系还很不健全。

大宗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中的改进措施

大宗农副产品流通体系中的问题不少,在现有基础上查疏补漏是关键,减少农副产品的流通损失,提高农副产品的交易效率,是改进流通体系建设时应重点考虑的。

(一)多元化流通主体与提高流通现代化的改进措施

大力发展多元化的流通主体,逐步提高参与企业和市场组织的程度,改造农副产品现有的流通形式,可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把现有的中小型企业或者农村合作组织,实行现代企业法人制度,并且加大推进流通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实现国家管理,企业控股,面向广大农村的市场经济实体。将农村合作组织培养成当地的新型企业,大力发展以企业加工为根本,以配送中心为依托,以商品流通组织为基础,并且培养农户积极参与的新型模式,既“加工-配送-流通-农户”的新型农村合作组织,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不断完善农村合作组织的服务能力,使流通的主体在农副产品的现代流通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

在大力发展多元化流通主体的同时,还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改造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特别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检验检疫系统和仓储运输设备,这将有利于形成全国性的农副产品批发网络,并且能够形成一定的准入制度,可以参考各行业现行的经纪人准入标准,实行年度考核,不断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适应现代化的农业流通需求。

流通主体的改进更加有利于农副产品流通方式的改进,可大力推广信誉好,速度快,科学化强的连锁企业经营,推动连锁超市或便利店的大力发展,形成超市、专卖、连锁的一体化现代流通方式,将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与连锁企业进行一对一的链接,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减低运输成本。并可以重点推出订单业务,提前进行销售预定,建设可以统一采购、集中送货的物流体系,以城市为中心,依托县乡的产品资源,形成农副产品的现代化流通格局。

(二)物流技术的研究应用与合理规划的改进措施

现代的物流体系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保障与支持,从包装、运输、流通、搬运到实时的信息处理与采集,都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大力发展冷链物流、提高产品的流通效率、减少农副产品的损耗势在必行。同时要进行流通体系的标准化研究,确保规范统一的流通规则,对农副产品的流通程序实时监控,提高生产、销售、供应等环节的效率,形成竞争优势。在发展物流技术的同时,应配合农村的交通规划,合理进行路网设计,建立物流基地,不断完善农副产品的流通运输条件,拓宽运输网络,提高运输效率。

(三)信息平台与流通数据库建立的改进措施

随着电子商务的深入发展,建立完善的农副产品信息平台,进行市场信息的实时交换,广泛建立流通数据库已经变得可以操作和实施。信息平台的建立要以服务农村为根本,整合农村的机器、人力、天气、市场等全方位的信息,并通过涉农网站,鼓励第三方进行流通资源的整合,形成三方的交易平台,使农民、企业、信息平台都从中受益。并可依托当地政府进行农副产品的电子商务建设,可实行B2B的电子商务模式,完善多种在线交易,形成电子商务的农副产品销售平台。

实现大宗农副产品流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流通体系改进措施的提出,是为了减少损耗,提高流通效率,而要实现大宗农副产品流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从法规建设,调控力度,销售模式,农民创收等方面加以完善。

(一)加强法规建设保障流通体系可持续发展

在农副产品的流通体系法规建设中,首先要加强食品安全的法规建设,从法律建设到市场监督,确保把食品的安全放在首位,尤其是在流通过程中的食品安全保障问题;其次是建立相关的垄断制度,避免“蒜你狠,姜你军”这类问题的出现;再次是建立应急储备机制,确实保障农副产品价格,保障农民利益;最后是加大惩戒力度和监督管理,对于失信的企业要从严从重处罚,大力发挥消费者的监督作用,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并加大对农副产品市场的监管,防止农副产品价格过快上涨,努力降低经营成本,使流通体系得到合理合法的保障。

(二)加大调控力度促进流通体系可持续发展

在农副产品的物流体系中,重点在于产销的平衡与产品价格的稳定,针对农副产品经常出现的“一年多,一年少”现象,比如,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称:“2013年世界粮食总体平稳,全球谷物产量将创新高,在全球谷物库存得到补充的同时,将导致新一季谷物价格下跌”。遇到产品丰收,可通过产品储备机制进行调控,努力实现产销一体化,让农户受益,为流通体系打下基础,既要减少流通成本,缩短产销距离,又要避免垄断市场出现,严厉打击欺行霸市的行为,通过调控力度的加大,稳定流通体系的市场谈判能力,提高流通体系的规模。

(三)提升销售模式利于流通体系可持续发展

农副产品的销售要争取实现产销一体化的形式,产销一体化即可减少中间环节,又可减少经营风险。首先,产销一体避免了生产企业与销售企业的分离,减少了多余的环节,生产后直接销售,随时生产随时销售,减少了农副产品制假售假现象的出现,并使生产目的明确,销售渠道畅通。其次,产销一体避免了经营风险,一体化的销售模式有利于抑制市场价格的波动,确保市场供应,使农民与流通企业共担风险,共享利润。例如,黑龙江省的望奎县,在2010年就形成了产销一体化经营,农副产品龙头企业快速发展,使用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通过标准生产与品牌延伸,带动了流通企业的生产链条,实现了增收的目标,望奎县的黄麻子、土豆、白芸豆、瓜菜等产品,通过产品经销公司的牵动,顺畅打入国际市场,而且黄麻子、土豆等产品还销往全国10个省,40余个市县。销售模式的一体化让流通企业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也使流通体系得以可持续发展。

(四)促进农民创收实现流通体系可持续发展

实行产销一体化的根本目标,还是在于促进农民的实际收入增长,农民的积极性直接导致现代流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应将促进农民创收放在现代流通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首。“十”后,三农的增收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在2020年前如何较大程度的提高三农收入,也是重大的国家课题。

实现三农的增收,首先在于提高农业合作组织的改造,使农业合作组织充分服务于农。建议直接进行农民与连锁超市的对接,减少流通环节,减低流通成本,使消费者、连锁超市、农民都可实现增收的目标。其次提高农业的直接补贴,继续扩大农业补贴的范围,逐步取消特产税,减免农村义务教育费用,加大农村医疗保障,使农民的收入多元化。最后是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农村现代化机械的使用效率,提高农村网络信息的普及化,确保农民的积极性,促进现代流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可持续的农副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城乡的协调发展,可有效提高产品流通,增加三农收入,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多元化流通主体,现代物流技术的研究应用和信息平台建设等改进措施得以完善后,还要进一步加强法规建设,加大调控力度,提升销售模式,促进农民创收,实现农副产品流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欣.基于产业价值链的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J].商业时代,2012(18)

2.孟雷.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3.1

3.石树文.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四个重点[J].商业研究,2010.6

现代物流的缺点篇6

关键词:物流企业;市场推广;客户关系;现代营销意识;客户服务理念

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

我国物流业发展环境逐年改善,行业规模稳定增长。物流作为商品流通运输、保管、配送的核心关键环节,直接关系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物流网络不断完善,物流企业发展环境日益改善,人们消费方式也向着个性化、定制化方向发展。物流企业积极适应这种趋势,不断创新市场营销模式,深化客户服务管理,推动传统物流方式向现代物流方式转变。2013年以来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接近10%,2020年尽管受到肺炎疫情影响增幅较小,但仍然实现逆势增长。物流企业市场推广和客户服务模式逐步改进,呈现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仓储、配送、运输等物流设施网点布局更加优化,现代化、一体化、全球化的物流网络体系初步形成。特别是随着电商物流的迅速发展,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品流加快融合,带动物流企业整体服务品质和能力实现跃升,物流市场营销和服务的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发展。传统物流企业紧跟电商发展步伐,积极转变经营思路,创新经营模式,加大市场营销力度,网络营销、品牌营销、体验营销、线上营销等市场推广模式不断涌现,第三方物流、智慧物流、共享物流等专业化、集约化物流模式不断发展,物流企业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服务方案的能力稳步增强。我国物流总收入持续上升,2019年达到10.3万亿元,2020年达到10.5万亿元,同比增长2.2%,业务量稳居世界前列,正在由物流大国向物流强国迈进,同时我国物流企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竞争实力也在不断提升。

物流企业市场推广与客户服务的内涵

物流企业市场推广与客户服务是指物流企业利用多种营销策略和宣传手段,加强市场调查分析,深化客户关系管理,突出企业的特点,宣传推广企业的物流产品和服务,提高企业的信誉度和美誉度,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不断扩大企业的市场空间和服务领域。随着物流市场的发展和演进,以及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深入,信息化技术在物流企业逐步得到广泛应用,自动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物流企业的应用日益普及,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各流程的信息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物流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开始意识到自身在市场推广和客户服务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全力加以改进和完善。

物流企业市场推广和客户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物流企业缺乏现代市场营销意识和客户服务理念。很多物流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相对落后,部分企业管理层对物流企业的认识还停留在仓储、运输等最基本环节,缺乏现代化的经营理念,没有从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全流程来统筹考虑市场推广、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工作。一些企业不重视市场推广和客户关系管理,业务拓展还停留在关系营销层面,往往依靠老关系、老客户来维系市场份额。部分管理层缺乏客户服务导向思维,缺乏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意识,仅仅考虑自己企业的成本、营利问题,缺乏标准化的物流服务流程。传统营销理念仍然根深蒂固,对物流产业信息化现代化变革不敏感,缺乏现代管理理念、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对客户需求全过程的关注不够,市场反应速度慢,企业的生产经营、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缺乏协同联动和一体化运作,企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优势得不到有效发挥,物流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部分物流企业对营销战略不够重视,很多企业没有清晰的市场营销战略。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各类资源配置的指引,一些物流企业对市场营销战略重视不够,有的企业甚至没有独立的营销战略,导致市场推广和营销的定位目标不清晰,各类营销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协调,对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的要素支撑不足,企业资源效应得不到有效释放。一些企业对物流市场的调研分析不够,对市场竞争环境、竞争对手以及客户的物流需求缺乏透彻了解,忽视客户关系管理,难以及时掌握客户的需求动态,不能及时提供周到细致的产品和服务。由于营销战略定位不清晰,一些物流企业市场推广的力度、路径、机制都不够完善,企业内部营销和客户服务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员选拔、配置、考核的标准和层级不统一,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缺乏高层次营销人才,加之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有缺项,组织运行效率不高,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不足,产品和服务的营销策略、价格策略、品牌策略等方案都难以有效落地实施。物流企业在市场推广和客户服务方面运用信息化能力不强。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企业的基本特征,一些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投入不足,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不够,企业管理数字化、运营数字化能力不强,市场推广和客户服务信息化程度不高,与企业其他各类信息的共享不够,影响整体物流效率和企业效益。宣传力度不够,市场推广信息化手段不足,线上营销、网络营销、视频营销、自媒体宣传等方法和途径应用还不广泛。一些物流企业与电商平台融合不够,理念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步伐与电商快速发展的要求不适应,物流服务方案和效率难以满足电商服务平台的要求。客户关系管理能力不足,很多企业没有建立客户关系信息化管理平台或者客户数据库,与客户经常性的沟通机制不健全,互动交流滞后,难以及时全面掌握客户的服务需求和有关意见建议,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改善、营销资源的优化配置、客户关系的维护都受到一定影响。物流企业提供个性化系统化解决方案的能力存在短板。目前,物流企业为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加聚焦主责主业,因此对物流服务的个性化、多元化的要求越来越高。部分物流企业对这种趋势分析不够,没有充分关注物流服务全过程,没有及时关注客户现实的和潜在的物流需求,难以提供最优的服务方案。一些物流企业自身能力存在短板,专业化能力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不具备从本企业各个环节和物流供应链上下游出发设计最优物流服务方案的能力,难以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有些物流企业对客户遇到的难点、痛点问题缺乏足够了解,对客户的产品特点、业务特征、个性需求等研究不深,物流的质量保障能力不足,难以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方案。有些物流企业不善于从客户思维出发考虑问题,缺乏供应链思维和系统思维,缺乏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如何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努力为客户创造价值缺乏系统的策划和统筹,服务的精准化、个性化能力有欠缺。

物流企业市场推广与客户服务主要策略

物流企业要积极转变市场推广和营销思维,牢固树立现代物流营销理念。物流营销理念是物流企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国内对外开放程度的持续扩大,物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的市场推广和营销思维已经成为物流企业发展的桎梏。物流企业要积极顺应物流产业信息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主动融入科技革命、电子商务发展潮流,牢固树立现代物流营销理念,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致力为客户创造价值。要从客户需求出发,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规范服务标准流程,努力为客户提供安全、便捷、及时、准确的物流服务。要按照市场营销需要,面向物流企业服务客户全过程、全流程的策划和实施,强化过程控制,努力提供高质量的仓储、运输、配送和相关信息服务等,实现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的高效协同,努力为客户降低运营成本。要运用现代物流营销理念,积极推动生产、营销、物流一体化运作,实现涵盖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战略规划、财务管理等全过程的协同联动,实现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的物流服务,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物流企业要立足我国新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从战略思维和全球视野高度,拓宽市场营销思路,创新市场推广模式,深化客户服务管理,主动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坚持战略引领,制定实施物流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明确市场推广与客户的服务目标和路径。物流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决定企业各类营销资源的配置方向,对其他资源的配置也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物流行业竞争激烈,物流企业必须把营销战略放在优先地位,精心编制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明确企业服务客户的理念目标,明确企业市场推广的路径和方法。要结合企业业务定位和自身条件,深入分析研究市场营销环境、市场结构、客户需求和竞争对手等情况,分析研判评估市场风险、市场机会和市场趋势,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目标要求的市场营销战略。在市场营销战略引领下,物流企业要根据自身的优势,选择恰当的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充分运用企业各类营销资源,优化设计客户服务方案,实施产品营销策略、价格策略、品牌策略等,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不断满足客户现实的和潜在的物流需求。要强化营销战略管控,所有相关的物流营销资源的配置必须围绕营销战略展开,加强营销战略与经营计划、财务预算、投资管理等环节的有效衔接。要强化市场营销战略的执行和落实,配置资源,建立机制,防范风险,形成有效的闭环管理。要建设高效率高标准的营销组织机构,选好配强市场营销人员,并健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一整套包括员工选拔、培训、考核、评价、晋升一系列措施的内控体系,确保营销组织运行高效有序。充分利用信息化现代化营销方式,加大市场推广和营销力度。物流企业要主动适应信息化变革趋势,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采用线上营销、网络营销、视频营销等多种方式,加大市场推广力度,突出物流专业服务特色,努力提升企业知名度。要大力推动线上营销,综合运用公众号、自媒体等方式,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增加服务体验功能,能够面向不同的客户群体,提供不同的物流服务组合,增强客户的体验感和现场感。加强企业网站建设,及时更新完善企业相关信息,方便客户了解企业产品服务信息。积极推动企业与电商平台有机融合,以电商经营理念促进物流企业市场营销理念创新,持续优化物流资源配置,优化生产经营、市场营销等各类要素资源组合,不断提高物流效率和企业效益,促进传统物流企业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升级。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与客户建立经常性深度沟通交流机制,一方面加强市场推广,另一方面及时了解客户对服务质量、水平、时效等方面的意见建议,维护好客户关系,防止客户流失。物流企业要加强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以营销信息化带动企业其他业务流程的信息化,共同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从产、供、销、运等全流程入手,持续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和效益。构建物流客户关系数据信息平台,深化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是物流企业加强市场推广、提升服务品质、增强客户满意度的重要基础。物流企业必须把客户关系管理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致力构建物流客户关系数据信息平台,建立客户数据库,通过市场调查、市场推广等信息渠道,及时汇集、存储、更新与本企业业务相关的客户信息资料,及时收集反馈客户对物流服务的相关意见,及时改进服务方式,不断巩固和深化客户关系,全面掌握客户的服务需求,努力开辟市场空间。加强对客户信息资源的分析、研究和利用,采取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客户建立经常性的沟通联系,稳定客户关系,深入了解客户的物流需求,分析研究客户的需求偏好信息,以便更好地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加强对客户的分类管理,及时跟踪研究客户的营销业务信息,对客户的购买行为、成本、价格、满意度等各类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加强数据统计分析,为物流企业市场推广和营销决策提供参考。通过客户关系信息平台,物流企业能够及时根据客户需求,制定相应的客户服务策略,协调企业内部资源,集中销售、服务等优势,巩固和维系老客户,不断开发新客户,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同时,物流企业可以根据累积的客户关系和业务信息,及时调整完善物流业务结构和方向,加强市场推广营销,努力为客户提供更加便利化、精准化的产品和服务。瞄准客户服务需求,努力提供个性化的物流系统解决方案。物流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向专业、精准、特色方向发展。要立足客户服务需求,努力为客户提供系统化、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关注物流全过程,从运输、仓储、配送、信息等各个环节出发,设计最优的物流运输线路、仓储方案,提供最佳的服务方案,以便客户能够聚焦主业,专注核心业务,提高核心竞争能力。要积极创造物流需求,努力从客户的痛点、难点和重点中寻找商机,提供解决问题的物流方案,解决用户的个性化问题,从而不断拓展市场。要立足为客户创造价值,充分考虑和研究客户的业务特点、产品特征、市场等情况,运用先进的现代技术手段,制定不同的物流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推动实现物流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品质化和品牌化,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关注客户供应链物流服务需求,设计供应链物流方案,努力降低客户物流成本,同时提升客户的供应链产业链掌控能力。树立创新思维,深化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不断完善物流企业服务保障体系,根据市场需要,持续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不同物流服务需求。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努力增强客户对物流服务的信任和依赖,逐步养成对相应物流服务的习惯,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家勇.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探析[J].商品与质量,2017(25)

2.商务部.商贸物流发展“十三五”规划[Z].2017-2-8

3.王天宇,申学清,范大路.中国商贸物流银行研究暨行业发展报告2017[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7

4.商务部流通发展司,中国物流信息中心.2016年度中国商贸物流发展运行报告[R].2017

现代物流的缺点篇7

关键词:现代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体系

一、《现代物流企业管理》课程简介

《物流企业经营管理》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用性和应用性。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企业组织管理能力、计划管理能力、经营决策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物流企业客户服务能力、管理沟通能力和成本管理能力等多种岗位职业能力,以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和发展空间。

二、《现代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定位不清。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现代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有些定位为物流管理的课程,有些定位为企业管理的课程,不同的教师根据自身理解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课程定位与教学。

(二)课程内容混杂,缺乏实用性。《现代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有的教师采用的内容是物流管理的内容,有些是采用企业管理的内容,根据教师理解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混杂。而随着现代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综合性物流企业的特殊性和企业管理共性的教学内容比较缺乏;同时,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

(三)教学方法单一、陈旧。《现代物流企业管理》涉及的概念、原则等相关的知识非常多,因此许多院校在教学中通常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容易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四)高职院校现代物流企业管理的教材缺乏。目前市面上在售的大部分是《物流管理》和《企业管理》类的教材,适合高职院校《现代物流企业管理》课程的教材非常少,只有寥寥几本,而且都是2008年之前出版的。高职专业教材的内容应当兼顾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必须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选编,既不能太深入,又不能太肤浅,应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物流企业管理技能。

三、《现代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分析

(一)课程目标。职业教育是与企业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就业教育,它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直接为企业输送实用性技术人才。从这一角度上说,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企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高技能型技术应用性人才。应按企业需求的模式来办学教学。高职《现代物流企业管理》课程目标的设定应该面向整个职业,要把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要素。

(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前提。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课程开发和教学方法应该围绕毕业生的就业来展开。根据中南部区域经济对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特点,应结合物流学生和企业管理课程的内容与特点,设计教学一体化方案,开展课程社会实践,努力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但许多学生没接触过企业,对物流企业管理没有具体认识。在教学中就需要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到教学实践基地实习、与企业主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对管理物流企业的认识。通过组织课程社会实践、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完成学业后的工作适应性。

(三)教学方法。(1)项目驱动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主张教育的中心应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到学生,教学应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在任务实施过程中,以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和积极性,在“做”中学,体现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2)角色扮演法。指根据学生就业可能担任的职务,将学生安排在模拟的、逼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学生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3)分组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分成几个组,让学生围绕某一中心内容进行讨论。(4)案例分析法。以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研究分析,培养学员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

(四)课程评价。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整个评价体系由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组成,过程评价主要考核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以课堂表现、课中测验、考勤、实训成绩等组成,重点在于培养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结果评价以期末考评为主,注重考核学生现代物流企业管理的综合能力。整个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物流企业管理的综合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现代物流企业管理》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现代物流的缺点篇8

【关键词】现代物流;重庆;发展

一、重庆现代物流的发展现状

(1)重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优势。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地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资源丰富地区的交接地区,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港口,是西部地区唯一一个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为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重庆目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也是中国的老工业生产基地,在加快西部建设,实现将西部地区发展成为小康社会的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重庆是西部地区唯一的一个直辖市,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较大,这也给重庆的现代物流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帮助,特别是在“渝新欧”铁路、沪渝高铁等一系列交通设施的建设,给现代物流打下了基础。(2)重庆现代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重庆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特征之一。目前,重庆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但水平普遍偏低,整个物流信息化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具体表现为:企业网站的功能以基础应用为主,企业管理运作系统的应用并不普遍,甚至很多企业还采用原始的人工作业;物流信息化的投资力度不够,物流软件投资比例也很低,大多数的企业还并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需求迫切。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较为落后。目前,大多数物流企业采用的依旧是传统的经营理念,该经营理念下,物流企业的发展较为粗放,导致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资源浪费,资源配置不合理,从而也降低了企业的利润。同时,现在的物流行业还未走向成熟,企业之间存在着不良的竞争,也缺乏专业、高效的物流企业。同时物流企业所需的交通设施、仓储等相关条件不够成熟,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物流所需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有待改善,这些问题都导致了物流系统运行效率的低下,物流系统投资的重复,物流系统资源的浪费。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物流管理人才短缺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巨大障碍。现代物流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现代物流观念缺乏,直接导致现代物流业发展进程缓慢,现代物流的规划与建设水平、管理水平也并不高。

二、重庆现代物流发展对策建议

(1)明确发展战略,科学规划。物流规划是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明确将物流业作为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并以此为导向,改善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环境,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制定出与重庆发展相适应的合理的物流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与合作,尽快建立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等,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2)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培育现代物流企业,是提高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是发展现代物流的核心,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转变,提升现代物流业水平。在重庆,发展第三方物流,关键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工商企业要释放物流业务以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能力,实现规模化经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收益。(3)扩大开放,改善现代物流发展环境。政府应大力完善制度建设。可以成立全市性物流行业自律组织(如行业协会),由其协调物流业的服务标准,维系行业间、行业内外以及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联系。加快现代物流企业间的整合,发挥规模优势,改进管理机制,实现依靠现代物流企业取代传统企业的发展模式。现代物流产业的应该属于是开放性产业。一个地区的越是开放,那么其现代物流的发展速度必然很快。需要政府和企业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勇于创新,加强与西部各省区、长三角、珠三角省市以及国外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把重庆打造成西部现代物流中心。

现代物流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高,甚至成为了地区经济实力的衡量标志,其水平已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在全市实施“一江两翼三洋”发展战略之时,充分发挥综合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完善物流网络和物流信息平台,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我国内陆的现代物流中心和经济重要增长点。

参考文献

现代物流的缺点篇9

关键词:物流物流立法物流法律体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的解释,物流被定义为“经济活动中涉及实体流动的物质资料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行有机结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深入国际市场日益扩大,电子商务等新型运输方式已渗透到物流领域之中,赋予物流业新的内涵,促进物流业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极具潜力的新兴服务行业。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物流业的现代化程度和组织水平已经大大提高,2009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96.65万亿元,成为带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支柱性的十大振兴产业之一,但总体来看我国物流业目前仍属于初期阶段,不仅与发达国家的物流业发展差距过大,而且自身存在诸多问题,内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外不能适应国际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的发展必须由法律来规制,目前解决我国物流业困境的关键在于物流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一、我国物流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目前我国物流业突出存在的问题

一是效率低、成本高。目前我国物流业满载率低,仅汽车空驶率就高达37%,另外物流成本高,根据国家发改委当前我国物流业运行情况显示,2009年前三季度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是美日等发达国家的2倍。

二是市场混乱,竞争无序。我国现存物流企业形式千差万别,缺乏市场准入制度和行业标准,企业服务水平层次不齐、竞争混乱、利益冲突日益加剧。

三是方式落后,设施陈旧、人才匮乏。第三方物流企业所占比例不高,且发展规模偏小和服务范围偏窄,物流设备更新速度慢,物流人才重视和培养力度不够。

2、我国物流业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缺乏统一规划。中央对于全国物流业发展缺乏总体掌控和全局思考,对物流业的布局设置没有因地制宜,对地方性物流规划没有适当规制,造成物流业分布不平衡,重复建设、资金浪费和设备利用率低;

二是缺乏宏观调控。国家宏观调控不力,没有统筹兼顾,地方政府、中央部门为一己私利干扰物流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是缺乏系统组织。物流的专业化组织水平不高,社会化大生产、专业化流通的集约化经营优势难以充分发挥,规模经营、规模效益难以实现。

四是缺乏技术支持。有关物流的技术标准、设备标准、操作标准不完善,专业术语滞后,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

五是缺乏规范管理。有关物流企业市场准入、资质标准、行业规范和运行保障等管理制度的缺失,造成了物流市场混乱。

总之我国物流业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国家政府对物流业发展的前瞻性认识不足,没有实施好宏观调控和及时完善立法,全面运用法律手段对物流业进行规划、组织、引导和监管。

二、我国物流立法现状及存在问题

物流法,是指国家制定的调整与物流活动相关的社会关系的法律制度的总称。我国至今尚无一部处于核心地位的专门调整物流关系的《物流法》,现行物流法律制度按照法律效力分有以下三类:一是直接为物流而制定的法律,如《海商法》、《铁路法》等;二是行政法规,涉及物流的行政法规,如《公路管理条例》等。三是由中央各部委颁布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规章,如《铁路货物运输规程》等。另外还包括有关物流的国际条约、国际惯例以及各种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等。调整内容涉及物流活动主体以及物流活动中的运输、贸易、仓储保管、包装、搬运配送、流通加工、货运、保险、电子商务等环节以及市场竞争规制。我国目前的物流法律体系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物流业发展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其弊端突出显露出来:

1、无序

一是缺乏全局性指导。没有法律对全国各地方、中央各部门物流业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和宏观调控、对物流运行过程中的运输、仓储、信息等各环节业务进行统一系统组织;二是缺乏统一规范体系,有关物流业的多部法律法规涉及面零散,没有法律针对物流业的市场运行主体、行为、责任、保障等方面进行专门的规定;三是交叉冲突多。由于立法分散且缺乏系统性,有关物流的民事法律规范、行政法律规范、地方性法规,铁路、交通、航空等部门规章之间规定交叉重复、冲突矛盾情况较多。

2、滞后

现行的大部分物流法规还属于计划经济时代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产物,已不适应现今经济体制、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管理水平的发展,对于电子商务物流等新领域,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wto物流法律制度对我国法律制度的影响都没有明确规定。

3、残缺

现行物流法律规范虽然多,但存在不少法律空白,对很多物流关系没有法律法规进行调整和规范,对涉及物流的专业技术标准严重缺乏。

4、低效

现行物流法律法规大多是中央各部委、地方政府制定和颁布的条例、办法、意见、通知,零散且透明度差,查阅掌握十分不便,且效力等级低,直接适用困难,调整作用不强,多数仅能作为法庭审判的参照性依据。

由此可见,我国现有的物流法律法规已严重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成为我国物流业健康发展的瓶颈,建立完善我国物流法律体系势在必行。

三、国外物流法发展情况及启示

物流,起源于美国,发展于日本,成熟于欧洲,随着中国物流市场的全面开放将拓展于中国。发达国家的物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呈繁荣兴盛局面,其立法思路和手段十分值得我国借鉴。

1、国外物流立法的发展情况

一是美国物流立法特点。美国未制定针对物流的专门法规,但通过适用不同物流业务环节的各种法律对物流业进行规制。对整个物流业的宏观管理以市场法律规制为主,以行政政策,措施及规划为辅。美国的物流立法和政策从严格管制到放松准入,与其各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旨在营造良好物流市场环境,体现了以政府调控维护市场自由公平竞争机制的特点,同时对物流业的运作、安全、质量、环保等方面的监管丝毫不曾放松。

二是日本物流立法特点。日本颁布了专门调整物流关系的《物流法》,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全面指导全国物流业的均衡、有序发展。对物流业的宏观管理则以政府调控为主导,以政策措施和统一规划为主要手段、法律规制为辅,以维护市场自由公平竞争为主要目的,规范物流企业行为,限制垄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保证物流市场运行有序。

三是欧洲物流立法特点。欧洲物流立法以英、德、法三国为突出代表,物流发展经历了从垄断到自由、从强化管制到放松管制的特点。英国的物流政策从严格的准入制度转变为放宽准入、强调市场监管;德国、法国以成熟、完备的立法为前提,成功的实现了铁路政企分离的改革,从而促进了物流市场的公平竞争和物流业的一体化发展,解决了发展瓶颈,推动了物流业的现代化进程。

2、国外物流法律制度对我国物流立法的启示

一是完善立法至关重要。统一完备的物流法律体系是一国物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现阶段我国无论是改造市场竞争环境,还是规范物流企业运作,都必须以立法作为基础稳步推进。

二是政策调控不可或缺。政策相比于法律法规具有灵活性、全局性和见效快的特点,政策与立法“一动一静、一快一慢”,扬长避短,可以有效调整物流产业发展,同样也适合我国国情。

三是打破垄断大势所趋。物流业发展必须依赖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因此我国应提早打破地方、部门物流垄断格局,迅速增强政府对物流业的掌控力和物流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应对中国加入wto后物流市场所出现的各种问题。

四是立足国情合理借鉴。发达国家的物流立法始终适应其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我国物流立法也应立足本国国情特点,合理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才是正途。

四、建立完善物流法律体系的设想

1、统一规划和原则性指导

保障物流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必须进行统一规划。通过规划逐步平衡各地区物流业的发展规模,规划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市场,合理分配物流资源,为经济建设的总体大局服务;同时打破地方、部门保护主义,建立完善公平有序的物流市场竞争环境,大力支持发展综合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增强企业规模和竞争力,使物流业总体发展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针对我国现行物流法律法规无序的问题,必须制定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点的,能够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和能够使所有物流运行主体共同遵循、适用的物流法体系的基本原则,在同一原则的指导之下,逐步解决有关物流业的中央、地方管理分歧、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物流运行各环节的衔接不力。物流法的基本原则也是统领现存多头分散的物流法律法规,构建物流法律体系的前提条件。

2、构建物流法律体系框架

物流法律体系涵盖了与物流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文件,因此,应将物流法律体系界定为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与物流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这个体系应该是系统的、综合的、专业的和现代化的,调整的物流关系广泛全面、类别清晰、层次分明,最大程度的发挥法律法规的功能和作用。商务部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流通法律体系的框架方案,初步确立了以市场流通基本法为基础的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行为法律制度、市场秩序法律制度、市场监测调控与管理法律制度以及信用管理法律制度五大支柱,为物流法的立法提供了基础,但是目前仍处于讨论阶段,何时出台尚属未知。笔者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立足我国物流发展实际和国情特点,考虑将物流法律体系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物流主体法律制度。指确立物流主体资格、明确物流主体权利义务和物流产业进入退出机制的法律规范;二是物流行为法律制度。指调整物流主体从事物流活动行为的法律规范,明确物流业的行业规范和法律责任;三是宏观调控法律制度。指国家政府对物流业实施宏观管理、市场调节、市场监管等措施以调整物流主体之间以及其与国家之间的市场关系的法律规范;四是物流技术法律制度。指涉及物流的专业术语、技术标准、操作规程等方面的统一的技术性法律规范。五是物流保障法律制度。指调整物流运行中的各方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对物流业实施管理、救济等措施保障物流业平稳发展的法律规范。

3、整合现有物流法律制度

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在物流立法经验和立法技术上距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建议对目前现行物流法律制度进行整合修订,建立系统的物流法律体系,并随后逐步开展《物流法》的立法工作。

(1)整合现有物流法律制度的优点。

一是节约资源。现存分散的物流法律法规对多项物流问题已有明确规定,对其有效整合可以避免重复立法;二是适应国情。我国物流业处于初级阶段,且市场巨大,比起突然性的大范围推到重来,对现存法律制度的补充修订可以更加确保物流业改革的平稳推进和有序发展;三是增强透明度。系统性的法律体系有利于物流法律制度的查阅和适用,增强了其操作性;四是弥补了法律空白,消除法律滞后。

(2)整合现有物流法律制度的措施。

一是对现行物流法律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对其中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体制和经济环境的法律法规,根据具体情况,或删除或修订,对调整物流法律关系的“真空地带”进行增补,如对电子商务物流的立法等。二是有机整合,将现行物流法律法规按照调整内容分别纳入物流主体、行为、技术、保障和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框架之下,形成体系,门类清晰,增强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和集约型。三是综合协调,按照物流立法的指导原则从实际应用的角度,通过法律位阶、统筹协调等手段平衡解决有关物流的部门法、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之间的冲突矛盾之处。四是按照中国入世后作出的开放承诺,修订相关物流法律制度,进一步协调国内法对wto体制下的国际条约、国际惯例的适用,促进物流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

4、规范加强地方、部门立法

针对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性,有必要对地方物流立法进行规范,加大有关物流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政府规划政策在地方的落实力度,删减修订与国家政策和上位法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其它规范性文件,同时鼓励各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经济实力、物流业基础和水平,制定完善适合自身发展的物流法规,促进本地区物流业发展。针对目前存在的有关物流的部门规章规定内容、标准不一致的问题,必须使各部门在物流法统一原则的指导之下,以适应新技术发展和物流一体化组织为重点,统筹兼顾,相互协作,统一有关物流业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抓好物流运行中各部门之间的衔接配合,推进综合物流业的系统化和专业化组织水平。

5、建设物流自律协会组织

应重视物流协会组织在物流业发展中的作用,建立全国及地方的物流行业协会,强化物流业自律控制,分担政府管理职能,这也是适应国外物流企业逐步进入我国和建立完善自由竞争有序的物流市场的必然要求。要从法律法规上对行业协会予以支持,对物流行业协会组织的功能、作用、职权及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络和沟通做出必要法律规定,使对物流的管理逐步与国际惯例对接,发挥民间组织所固有的协调功能和专业知识。

6、政府政策作为有效补充

以立法和政策并施的方式对物流业实施宏观管理,适合当前我国没有一部统一完备的《物流法》,且物流业发展尚处初期阶段的现状,也符合我国一直以来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调控手段和经济发展策略,政府制定实施政策驾轻就熟,操作性强。在立法调整的同时辅以政策调控,从对物流业的产业总体规划、市场机制完善,体制改革推进等多方面入手,能够较好的平衡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利益,调节物流市场竞争关系,有效解决物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快速发展,推动我国物流业稳步迈向现代化。

现代物流的缺点篇10

关键词:物流业;基础设施;规范市场

**省是**近海的内陆省份,与最具经济活力的长三角对接,内通外畅的综合交通网已逐步形成,并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良好经济地理位置。近两年来,**省国民经济取得较快发展,2008年,全省GDp达到8874.2亿元,比上年增长12.7%。这给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促进了与物流相关产业的较快发展。现代物流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技术,是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核心是突出系统整合的理念,对分散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运用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进行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服务的目的。随着分工的深入,各类企业将自身的物流业务全部或部分外包给物流服务商,专业物流企业依托并整合社会原有的运输、仓储等资源,逐步形成了一个新兴的产业——现代物流业。

一、**省现代物流业的现状分析

(一)物流运输体系基本建成

目前,**省已初步形成了公路、铁路、水运、民航和管道5种方式并存的综合运输体系。全省铁路营业里程居华东首位;公路运输能力居中部地区第二位;水路航运较为发达,长江、淮河两大水系连通全国9个省市,运输能力居中部地区第三位;管道运输从无到有,建成西气东输**段主管道和合肥等支管道;开工建设的成品油及原油管道已达567公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数据交换和现代化通信迅速发展。相继建立了**省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的徽商网、**农网、省烟草公司的电子商务网、合肥海关电子信息网等一批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的商贸物流信息平台。

(二)物流产业初具规模

全省已初步规划建设以合肥、芜湖为重点,蚌埠、阜阳、安庆等为补充的物流园区或物流基地。如合肥现代物流园、芜湖港物流园区、安庆市光彩大市场物流中心等。此外,除由流通企业组建的专业化物流企业,如徽商集团外,由传统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成的初具第三方物流雏形的企业加快了发展速度,如**迅捷物流有限责任公司、芜湖港储公司、蚌埠现代物流公司、阜阳汽运集团等。**省主要运输货物包括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以及有色金属等,属运量大、运距长、金额高的货物,物流成本较高,现代物流则有力支撑了产业发展,各地区物流业服务与地区产业充分对接。合肥充分发挥综合运输网络优势,以物流园区为载体,基本形成了机械装备、家电为主的制造业物流;马鞍山、芜湖、铜陵沿江地区依托黄金水道,发展以港口为主的原材料及机械装备、汽车等物流业;皖北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大流量的煤炭、农副产品物流。

(三)物流市场需求旺盛

一批原有的国有物流企业通过重组改制和业务转型向现代物流发展,已成为全省物流市场的骨干力量。一批全国较为知名的物流企业和外资大型物流企业在**设立办事机构、分公司,物流网点逐步延伸至全省主要城市。多种所有制、不同经营规模和各种服务模式的物流企业构成了各具特色的物流企业群体。全省物流服务市场基本形成,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逐渐减少,物流增加值稳步上升,物流产业初具规模,市场需求旺盛。**拥有6740多万人口,具有广阔的市场容量,是我国中部地区较大的消费市场和物流中心。

二、**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市场供给总量基本满足,但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货运枢纽站建设滞后,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化运输系统;经营主体过于分散,缺少主导市场发展的大型运输企业;集装箱车辆、厢式车辆、冷冻车辆等各种专用车辆所占比例较低;全省范围内能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业户很少。许多企业物流服务仍在企业内部完成,从而限制了高效专业化物流服务的发展。

(二)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存在缺陷

目前多数物流企业只能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和全程物流服务等方面难以展开服务。只有少数运输企业建立了物流信息系统,工商企业、物流企业、市场间缺乏物流信息平台,造成相互间信息数据是孤立和静态的,难以形成数据共享和实时在线交换,订单处理、货物跟踪、库存查询等物流服务功能较弱。

(三)物流发展缺乏统一规划,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政府没有专门机构协调物流产业发展,分部门、分行业规划物流园区、物流中心或物流基地,造成布局不合理,社会资源闲置和重复建设矛盾突出。受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影响,现有的物流中心在综合运输服务方面,没有形成多种运输方式的合理衔接,功能较为单一,提供增值服务能力较强,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四)物流专业人才短缺

企业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和投入还微乎其微,在物流人才的引进方面还缺乏有吸引力的待遇和工作环境。物流业从业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影响和制约了物流产业的发展。

三、**省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物流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货运乃至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交通物流发展,必须加快建设合肥、芜湖港、安庆港、蚌埠和阜阳五大物流园区及合肥新港物流中心、芜湖长江物流中心、蚌埠新港物流中心等13个物流中心;改造一批具有良好物流发展前景的货运站;建设以合肥货运交易所为中心,以16个地市货运信息中心为依托的三层次货运交易市场体系。构筑五大物流服务系统重点培育快速货运、专业运输、城市配送、多式联运和第三方物流五大物流服务系统。发展快货运输,率先建设合肥、芜湖、安庆、蚌埠和阜阳五个省级货运中心之间的快运网络,以此为基础,逐步建设沿江、沿淮之间的快速货运网络,形成连接17个地市的全省快运网络。在快件和零担货物运输领域积极推广应用聚焦运输(集中再运输,即二次分拣)组织方式。发展专业化运输,形成专业的整车运输、零担运输、集装箱运输,以及危险品、冷藏、冷冻食品运输体系。

(二)培育和规范物流市场

在生产流通领域进一步推广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重视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在农业、农村的运用,结合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发展农村物流配送。以城市社区为中心,大力发展、完善商业网点的物流配送。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流通的现代化。运用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理念、模式与技术实现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以及再生物品回收的一体化运作。鼓励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剥离和外包物流功能,整合物流资源,突出企业核心竞争力。规范物流市场。破除物流市场的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保证物流过程的顺畅。加大物流市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不正当竞争和欺诈行为,维护物流市场秩序。

(三)制定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

建立高效的物流协调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整合各种物流要素,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围绕规范、引导现代物流业发展,制定促进现代物流业可持续发展、集聚发展的相关政策,定期向社会公布鼓励与限制发展领域的导向目录;围绕规范物流市场,制定市场准入、退出、监管等方面的规范性政策;围绕推动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服务站的建设,制定财税、土地、融资、通关、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激励性政策。

(四)多渠道增加投入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企业自身投入。加快发展民营物流企业,扩大对外开放步伐,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的投入。列入国家和地方规划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鼓励其通过银行贷款、企业债券、股票上市、增资扩股、企业兼并、中外合资等途径筹集建设资金。加强银企合作,积极向金融部门推荐物流项目。对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省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安排一部分资金,以财政补助、资本金注入、贴息等方式给予支持。

(五)高度重视物流专业人才培养

物流产业缺乏高水平的物流管理人员和物流工程技术人员,希望教育部门密切关注国外物流理论和国内物流最新动态,培养高水准物流人才。采取多种形式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鼓励和引导大中专院校开办物流专业,加快高职类物流专业学历教育。鼓励举办各种类型的物流研究生课程班和短期培训,培育高端物流人才。聘请国际一流物流专家、物流企业家参与我省物流人才的培育,加快培育与国际接轨的物流人才。开展并规范物流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工作,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和引进物流职业经理人、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探索建立一套强有力的现代物流业发展人才支撑体系。:

(六)建立物流技术和装备的标准化体系

加强物流技术的开发和技术创新,降低物流企业的应用成本。支持物流科研工作,鼓励物流企业与院校、科研单位、咨询机构等进行多种形式的资本与技术融合,加快物流系统产学研联合发展的步伐。发挥重点物流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物流技术的创新发展,提高物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广泛应用互联网技术发展条形码、智能标签等自动识别技术,发展可视化技术、货物跟踪技术和货物快速分拣技术,积极开发和利用道路交通信息通讯系统、不停车自动交费系统等公路运输领域新技术。鼓励企业采用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条码印刷等专用物流技术装备提升我省物流装备技术水平。参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对包装类型、规格等给予统一的政策和技术措施。依据国家标准,在物流相关的专业术语标准、物流的计量单位标准等方面实现标准化。协助国家有关部门制订仓库、站台等基础设施的专用标准以及与仓储相关的作业标准。进一步完善电子数据交换、代码、自动识别技术等方面的标准。

综上所述:在我省现代物流业蓬勃兴起、发展前景良好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物流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改革开放为动力、先进技术为支撑、优质服务为宗旨,从培育物流市场为切入点,通过营造现代物流发展政策环境、整合现有物流资源与建设新的物流设施的有机结合,建立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物流服务体系,努力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我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相应的物流服务。

参考文献

[1]郁玉兵,曾有挥,曾言红.**省城市物流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物流科技,2008,(1).

[2]四川省“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川办发[2007]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