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会计核算电算化的主要内容十篇会计核算电算化的主要内容十篇

会计核算电算化的主要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3:54

会计核算电算化的主要内容篇1

关键词:会计电算;全通用;中央数据;分组核算;自动转账

abstract:thebrand-newforminputmethod,unifiesthecertificatemoduleandthereportformmodule,realizesthecertificatedatahighspeedinput;Usingthecodingtechniqueandthereportformmodule,theproductioncostcalculationreportform,willrealizethecostaccountingatonefellswoopentiregeneral,thushassolvedan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biggestdifficultproblem;Foundedthegroupingcalculation,thusprovidesalwaysclassifiesisbroaderthan,themorecomprehensiveaccountingindicesandsooneightmajorpartcontents,constitutesthe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theoryframe.

keyword:accountanttheelectricitycalculated;entiregeneral;Centraldata;Groupingcalculation;automaticaccounttransfer

前言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一、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一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一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二、主辅核算全通用

日常会计核算,我们通过科目编码进行,也称为编码内核算。但编码并非万能,有些更详细的核算内容,仅依靠科目编码是无能为力的。如工资一般按工资总额组成内容进行明细核算,很难同时按职工姓名进行明细核算。又如材料一般按类别或库别等口径进行明细核算,很难细化到成千上万的材料品种。这些工资到人、材料到品种等的核算内容,实际上是更为详细的明细核算,即使强行编码到如此详细的程度,如国内某些会计软件可进行九级编码,记账凭证的编制也无法适应。因此,编码并不是越详细越好,也不是编码级别越多越好。编码内核算不能满足管理和核算需要时,就必须用编码外核算进行补充。哪些内容纳入编码内核算,哪些内容列入编码外补充,并没有现成的统一标准,完全要根据本单位核算与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来决定。实行主辅核算相结合,既能适应日常会计核算需要,又能满足管理者对各种管理信息的需求。

编码内、外核算存在大量数据交流,比如各种口径的工资汇总表、发出材料汇总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辅助核算内容,都会产生大量表格数据,将其打印出来,就是原始凭证,需要据此编制记账凭证来输入机内。这些凭证数据的手工输入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容易出错。全通用电算会计应寻求一种更快、更有效率的自动输入方法,即表格输入法,来实现编码内、外核算的贯通。

三、主控模块全通用

会计核算电算化的主要内容篇2

关键词:会计电算;全通用;中央数据;分组核算;自动转账

abstract:thebrand-newforminputmethod,unifiesthecertificatemoduleandthereportformmodule,realizesthecertificatedatahighspeedinput;usingthecodingtechniqueandthereportformmodule,theproductioncostcalculationreportform,willrealizethecostaccountingatonefellswoopentiregeneral,thushassolvedan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biggestdifficultproblem;foundedthegroupingcalculation,thusprovidesalwaysclassifiesisbroaderthan,themorecomprehensiveaccountingindicesandsooneightmajorpartcontents,constitutesthe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theoryframe.keyword:accountanttheelectricitycalculated;entiregeneral;centraldata;groupingcalculation;automaticaccounttransfer前言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

一、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一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一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二、主辅核算全通用

日常会计核算,我们通过科目编码进行,也称为编码内核算。但编码并非万能,有些更详细的核算内容,仅依靠科目编码是无能为力的。如工资一般按工资总额组成内容进行明细核算,很难同时按职工姓名进行明细核算。又如材料一般按类别或库别等口径进行明细核算,很难细化到成千上万的材料品种。这些工资到人、材料到品种等的核算内容,实际上是更为详细的明细核算,即使强行编码到如此详细的程度,如国内某些会计软件可进行九级编码,记账凭证的编制也无法适应。因此,编码并不是越详细越好,也不是编码级别越多越好。编码内核算不能满足管理和核算需要时,就必须用编码外核算进行补充。哪些内容纳入编码内核算,哪些内容列入编码外补充,并没有现成的统一标准,完全要根据本单位核算与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来决定。实行主辅核算相结合,既能适应日常会计核算需要,又能满足管理者对各种管理信息的需求。

编码内、外核算存在大量数据交流,比如各种口径的工资汇总表、发出材料汇总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辅助核算内容,都会产生大量表格数据,将其打印出来,就是原始凭证,需要据此编制记账凭证来输入机内。这些凭证数据的手工输入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容易出错。全通用电算会计应寻求一种更快、更有效率的自动输入方法,即表格输入法,来实现编码内、外核算的贯通。

三、主控模块全通用

会计核算电算化的主要内容篇3

[关键词]全通用;中央数据;分组核算;自动转账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

一、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一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一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二、主控模块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它进行层层分解。最高层若干模块是主控模块,它们体现了会计软件的主要功能和系统风格,其模块结构的划分标准是否科学将影响会计软件的整体质量。科学的模块划分标准有助于获得标准化、通用化,甚至是全通用的主控模块结构。按功能和数据处理流程划分是电算会计模块划分的两种主要标准,它们各有优缺点,只采用其中任何一种标准,都会显得美中不足。如果以数据处理流程为主要划分标准,将各模块重复的内容抽出来,再按功能划分,就可以扬长避短,进而获得全通用标准化主控模块结构,如图1所示。

这是一个全通用标准化的主控模块结构,适合于任何一个会计主体的电算会计,并能实现强大的核算功能。这些核算功能主要包括:加工中央数据,实现双轨核算制。并为适度的反记账和反结账奠定坚实的基础;结合采用主辅核算,既能满足传统编码内会计核算的需要,又能进行更详细的编码外核算;报表模块全通用,不仅能加工各种实时核算和随机核算报表,而且结合编码技术可实现成本核算的全通用。

三、主辅核算全通用

会计核算电算化的主要内容篇4

1、会计电算化的记账方式。通过会计电算化系统系统授予主管的权利,在进行会计核算的期间,选用具体的核算方法和计算方法,并选择相关行业的配置会计科目,完成账套参数的设立后,就可以在电算化系统中开展会计核算方法。创立完账套之后,先核算出一些日常的会计核算工作,即操作人员的选定,明确分出会计工作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接着,科学的设计会计科目,创建会计核算科目的核算体系;最后,输入初始的余额,将已建立在电算化系统中的系统数据,进行会计核算,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集中发展。

2、会计报表的实现形式。在电算化系统中实现计划报表的形式,主要是通过会计科目的设置来实现的。将大部分的会计资料整理出来,区分出不同的会计对象,分别对会计内容进行监督,进而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会计电算化体系。在形式上,使不同的账号或账页被会计科目表替代。在计算机的系统中,主要将设置的账户和输入的凭证以表格的形式列举出来。使用会计核算软件的过程中,多个会计科目表构成了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它们的从属和交叉关系,组成了一个强大的会计科目表。会计核算系统在处理内部数据时,将科目编码作为判断会计科目的唯一凭证,清楚的区分核算的分级模式。然后,在会计电算的业务处理中,填制凭证和登记账户,主要将会计档案资料用报表的形式登记出来。填制凭证和登记账户的核心是电算化系统的业务处理。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会计档案的存在形式不同,使得填制凭证和登记账户的方法也有明显的区别。电算化会计系统与传统的会计方法相比,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特点,凭证数据的类型和范围得到有效的控制,键盘操作的笔误问题严重,检验凭证的正确性明显,电算化系统根据不同的配置范围进行汇总,加快了汇总速度和汇总的准确性,减少账户登记结果的疏漏。

3、会计电算化的对账过程。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账户生成过程中,系统自动生成转账凭证。自动转账有两种转账方法,第一种是直接从转账数据中选取生成记账凭证,比如,结账期间的损益。第二种是利用比较复杂的函数运算得到凭证上所需的数值。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使用会计核算软件编制会计报表,首先设计会计报表格式,然后定义数据来源。这一阶段可以长期使用,它可自动生成当期会计报表结果、完成会计报表的设计,随时准备着纵向汇总和比较分析。会计报表软件的使用,编制出了许多详细的会计报表,为管理提供了便利的服务,得到了更加优越的会计信息。

二、电算化环境下的核算改革问题

1、会计软件的管理。电算化会计软件的管理具有功能综合化和技术集成化的特点。管理型会计软件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预测和决策,它主要对会计的核算进行预期的预算,决策相关的会计核算信息内容,控制管理会计电算化的事后措施,加强对事后的分析。使得用户在进行核算时,能够更加高效、方便地使用软件,使用系统的集成技术,综合各个多功能的系统,建立一个强大的会计信息体系。

2、会计电算化的数据控制。会计业务的处理流程中,会计软件的预设置具有防止反复操作的程序,同时还能够减少操作的遗漏。它可以帮助会计操作人员及时发现错误的操作信息,更加方便地完成会计软件的运用,实现计算机系统和会计电算化的一体化。采用会计软件预测企业的潜在风险,实现会计核算工作中的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对会计职能的影响。在会计传统核算中,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过程,而步入电算化阶段后,会计职能逐渐朝着事中控制以及事前预测的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自身的管理职能。与此同时,电算化环境下不仅提高了会计核算信息的准确度和及时性,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效率,使会计工作人员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应用到日常管理之中。

会计核算电算化的主要内容篇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在各级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广大软件开发工作者和财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已取得了很大成绩,各类财会软件的运用为推动我国经济管理手段现代化、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财会人员业务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从目前会计电算化的情况来看,会计岗位设置不合理是影响整个电算化向深层次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会计工作内容繁多复杂,只有进行科学的岗位分工,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并落实岗位责任制,才能使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高效、协调地运作,传统的会计工作岗位,是按照核算和管理的内容及工作性质来划分的,一般分为会计主管、出纳、工资核算、往来核算、财产物资核算、资金核算、成本费用核算、收入利润核算、编制报表和稽核等10个岗位。各企业可以根据行业特点、业务繁简、企业规模、人员多少等情况,在掌握出纳人员不得兼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簿的登记工作以及稽核工作和会计档案保管工作的原则前提下,可以采取一人一岗、一岗多人或一人多岗等形式。与传统的会计工作岗位相比,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大大减轻了会计工作的劳动强度,一台电子计算机完成了过去几个人的工作,与之相应的会计工作的分工、各岗位的职责及权限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有会计岗位的分工已不适应目前电算化工作,如果不及时地调整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制度,使会计岗位分工、职责尽可能地比较规范、科学,就无法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管理中的整体优势就不能充分发挥,同时,对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是不利的。因此,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科学、合理地设置会计工作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十分必要。

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及职责和权限

根据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特点,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应由传统的以总账报表岗位为中心转变为以系统管理员岗位为核心的岗位架构。具体地说,会计电算化应设立的会计工作岗位包括:系统设计员、系统管理员、系统操作员、数据审核员。各会计工作岗位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如下:

(一)系统设计员的职责和权限

会计电算化的系统设计员要根据会计制度和企业管理、核算的要求,负责会计电算化系统中软件的研制、开发和升级工作,帮助系统操作人员掌握软件的应用。

系统设计员岗位的职责主要有:根据会计制度和核算要求开发会计电算化系统。根据国家经济政策和企业微观管理的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整体功能。负责指导有关人员正确掌握会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及时解决软件在运行中所发生的技术问题。为保守本单位经济秘密和保证会计数据的安全,不得将本单位会计数据以任何形式带出本单位或对外提供。

系统设计员岗位的权限主要有:有权对软件源泉程序进行编译或对程序进行加密。有权要求软件使用者提供软件评审所需的资料和用户报告。有权制止软件的非法拷贝和传播。有权拒绝来历不明的软件或带有病毒的软件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运行。

(二)系统管理员的职责和权限

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员负责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的管理工作,组织、协调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能够应用财务、会计和电子计算机知识对本单位运行的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使用和维护。

系统管理员岗位的职责内容主要包括: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阶段,负责协调软件开发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根据软件评审要求,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运行阶段,负责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帮助系统操作员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检查督促系统操作员对数据的备份情况。检查各操作员操作的日志记载情况,对计算机开机、关机和运行情况进行检查,防止非法调用和操作。为保证会计软件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保密与安全,不得从数据库直接对会计数据进行修改。运用电算化系统中的信息资源和分析模块,紧密结合本单位经济活动情况,对本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简要分析,为企业领导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对于系统内发生计算机病毒等情况应运用杀毒软件消除病毒,并向负责计算机安全的公安机关反映。为保守本单位经济秘密和保证会计数据的安全,不得将本单位会计数据以任何形式带出本单位或对外提供。

系统管理员的权限主要包括:有权设置发球本岗位权限范围内的操作保密口令。有权对系统操作员的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有权拒绝来历不明的软件或带有病毒的软件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运行。有权对有关人员的操作权限进行设置和调整。

(三)系统操作员的职责和权限

会计电算化的系统操作员负责会计数据的录入与输出工作,能够使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部分或全部功能,系统操作员要根据会计电算化制度的要求,严格执行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操作堆积和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措施。

系统操作员岗位的职责内容主要包括:将审核过的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及时、准确地录入计算机,同时通过计算机输入界面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初步核对。根据数据审核员核实过的会计数据进行凭证过账,即登记机内账簿。及时输出会计凭证和有关会计数据。采取有力的措施保证数据安全,每天进行数据的备份并妥善保管备份数据。为保证会计软件开发包正常运行和数据的保密安全,不得从数据库直接对会计数据进行修改。为保守本单位经济秘密和保证会计数据的安全,不得将本单位会计数据以任何形式带出本单位或对外提供。

系统操作员岗位的权限主要包括:有权设置发球本岗位权限范围内的操作保密口令。对于未经审核的会计凭证有权拒绝录入计算机。对于未经数据审核员审核的已录入的会计数据,有权拒绝进行凭证过账处理。有权拒绝来历不明的软件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运行。

(四)数据审核员的职责和权限

会计电算化的数据审核员负责审核已录入的会计数据和输出的会计数据、账表的正确性,能够使用会计电算化系统有关审核方面的功能,包括会计数据的输入与输出、会计政策的设定等。数据审核员要根据财经法规、会计制度和会计电算化制度的要求,严把审核关,维护财经法规和制度的严肃性。

会计核算电算化的主要内容篇6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会计软件

会计核算方法是对经济业务进行完整、连续和系统的记录和计算,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所应用的方法。

一般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报表编制和会计资料的分析利用等,以下我们称之为传统会计方法;在电算化环境下,为完成会计核算任务而采用的新方法,以下我们称之为电算会计方法。传统会计方法与电算会计方法的综合运用并不断提高,才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要保证。把会计电算化说成是在计算机环境下传统会计方法的模拟是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或结果,而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电算会计方法只有建立在传统会计方法的基础之上,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同时,也要以电算化环境下特有的方法去解决新形势下的新问题。

一、明确会计主体与会计对象:“建立账套”的电算会计方法

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一般采用通用会计软件来建立自己的系统,这样,不同会计主体在核算上的差异、不同会计对象适用的具体会计方法必需通过软件的“选项”来加以区别和明确。在应用会计核算软件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始,第一件事就是要在系统中建立当前会计主体独立使用的一套核算数据,并明确有关事项以适应当前会计主体的核算要求。这就是“建立账套”,建立账套时,一般至少要明确下列事项。(1)账套编号:为便于计算机的数据处理,以区别不同的账套或据以命名并建立相应的文件夹、数据文件名或数据库名称等;(2)账套名称:一般为核算单位名称;(3)会计主管:电算化系统主管的姓名,以便进行全面的操作授权;(4)启始会计期间:在电算化系统中进行会计核算的开始期间;(5)具体核算方法或计算方法的选用:如会计科目编码规则、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成本计价方法、会计凭证分类方法等;(6)选择所属行业以预置会计科目。以上在电算化系统中称之为账套参数。建立账套完成后,就具备了在电算化系统中开展会计核算的物质基础。在传统会计方法中当然也有账套的概念,但只有在电算化系统中才需要把它列为一个重要的会计核算方法,在编制会计软件时,需要以特定的技术方法才能实现。有了建立账套这一方法,就可以在同一电算化系统中为多个会计主体完成会计核算任务。这给学习与掌握会计电算化技术、开展记账、划小核算单位并分别进行独立核算等带来了方便。

二、站在电算化会计核算的起点:“初始设置”的电算会计方法

建立账套完成以后,首先要进行一些日常核算之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操作人员设置,将会计人员的职责分工在系统中加以明确,同时使系统具有了合法的使用者;二是会计科目设置(即设置账户),在系统中建立起用于进行会计核算的会计科目(账户)体系(这部分内容在下一部分单独讨论);三是输入初始余额,是指将原来已经存在于手工系统的数据转入到电算化系统中来,以开始以后的会计核算。

初始设置是会计软件中建立账套后必需首先完成的,并且只有正确完成了初始设置,才能进行以后的操作。其中较典型的方式是输入初始余额后要进行试算平衡,初始余额平衡后,正式启用账套。启用账套后即进入日常业务处理阶段,不能再行修改初始余额。

初始设置中的操作人员设置、会计科目设置和输入初始余额都需要采用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其效果的好坏对会计核算的大部分内容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系统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是系统设计水平的集中体现。在应用中,初始设置工作应尽可能做到准确、恰当、周到、细致,才能取得更好的会计核算质量。

三、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设置账户”的传统会计方法的发展运用

“设置账户”这一传统会计方法在电算化系统中一般称之为“会计科目设置”。账户是会计科目在核算中具体形式。会计科目是会计要素的进一步细化。通过对会计科目开设账户的方法,分别对会计对象的不同内容进行反映和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主要形式。在大部分会计资料中(如凭证、账簿、报表等),都要以会计科目作为直接对象来加以反映,从而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核算体系。

电算化系统在运用这个传统会计方法时,在形式上进行了变通,在结构上进行了突破,使电算化系统的会计核算体系较之手工会计核算更全面、更完整、更合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形式上,以“会计科目表”代替了所有分列在不同账簿或账页上的“账户”。在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中,数据主要以“表”的形式存在,无论是设置的账户,还是输入的凭证。“会计科目表”中,对会计科目首先要分级编号并顺序排列;其次以每一会计科目的“属性”来表示该科目所适用的账页格式或核算要求;还有,在会计核算软件中,总是由多个相当于“会计科目表”的部分,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核算体系,它们主要是“会计科目主表”、“部门目录”、“单位往来目录”、“个人往来目录”、“项目目录”等,它们之间以从属或交叉的关系,组合成一个大的“会计科目表”。(2)从内容上,丰富了传统“设置账户”的方法。系统内部处理数据时,以科目编码作为会计科目的惟一标识和所属关系的判定依据,使分级核算更加紧凑、严格、清晰;可以根据需要产生新的账页格式或核算内容:“会计科目表”各部分之间在使用时随时组合,既保证了科目设置的完整性,又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巧妙地解决了事先不可知会计科目的设置。如“营业费用/通讯费”按部门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核算时,到底哪些部门实际上真的会发生“通讯费”呢,在电算化核算系统中,只有真的发生时,该账户才正式存在;电算化系统中“部门目录”、“往来目录”等,本身可以继续分类或分级,而且“部门目录”与“会计科目主表”之间是交叉关系,有级次的会计科目都可以同时进行“总分类核算”和“明细分类核算”,即同时具有本期累计发生额、本年累计发生额、余额等概括性数据和含有业务事项(会计分录)的详细数据(明细账),提高了会计核算的详细程度,使会计核算体系更加完善。

四、业务处理的核心:“填制凭证”与“登记账簿”

电算化会计之所以仍然只是会计,而不是另外一个新的学科,就在于它仍然是以形成“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档案资料为主要任务形式。“填制凭证”和“登记账簿”这样的传统会计方法仍然是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业务处理的核心。电算化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形式上的主要差别就是这些会计档案的存在形式的不同,这就决定了“填制凭证”与“登记账簿”这些方法的直接对象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使用这些方法时,自然也因其对象属性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填制凭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直接在系统中填制凭证,另一种是手工制好凭证后的输入凭证,两种情形都体现为会计软件的一个较为重要的输入功能。与传统会计方法相比,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的“填制凭证”及“登记账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凭证中各数据项根据类型、范围和勾稽关系进行有效控制。如会计分录中的会计科目必须在设置的会计科目表中已经存在,并且是最底层的明细科目;根据当前科目的属性确定是否具有某些项目,如往来单位、结算单据号码等;借贷方金额必须相等才能保存;事先确定的借方或贷方必有或必无科目、非法对应科目等;编号可以自动连续;日期可以限制顺序等。(2)键盘操作较之手工处理的“笔误”更容易发生“误操作”,因而“凭证填制”在操作功能上分为“填制”、“修改”、“删除”等步骤,以进行正确性控制。(3)填好的凭证同样需要“审核”,电算化系统的审核可在程序中再次检验凭证的正确性。(4)“登记账簿”之前可以“汇总”,而不是必须汇总;电算化系统可根据需要随时对任意范围的凭证进行汇总,汇总速度较快且准确;计算机不会因疏漏出现总账与明细账登记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当然在记账之前则不必进行“试算平衡”。(5)“登记账簿”只是凭证数据的确认过程,而不是抄写或复制过程。这一简单的过程明确了“工作底稿”与正式会计档案之间的界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自动化处理的充分体现:“自动转账”的电算会计方法

根据用户定义,由系统自动生成转账凭证的方法称为“自动转账”,它已经成为电算化会计系统非常成熟的方法之一。自动转账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直接从账项数据中取数生成记账凭证,如结转期间损益;另一种是要通过函数进行较为复杂的运算才能得到凭证上所需的数值,如计算并分配应付福利费。自动转账又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在总账系统(或称账务处理系统)中定义并使用的自动转账;另一个层次是在各个子系统中定义和使用自动转账,如工资系统中的工资费用分配、固定资产系统的折旧费用分配等。“自动转账”一旦完成定义,即可在不同会计期间重复使用,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六、会计信息的集中与概括:“编制会计报表”

编制会计报表,是会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阶段性地完成会计核算任务的标识性工作。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更给这一传统工作任务赋予了新的活力。

在会计核算软件中,编制会计报表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设计阶段,有两方面的设计任务,一是“会计报表格式设计”,二是“数据来源定义”;第二步是使用阶段,在一定会计期间,即可自动生成当期会计报表的结果。设计完成的会计报表可以长期使用。生成会计报表的过程快速准确,可以进行正确性检验和审核。会计报表之间随时可以横向或纵向的汇总或比较分析。

会计核算电算化的主要内容篇7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工作;影响

电算化的发展对会计工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会计工作实施的过程中,电算化不仅改变了会计的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以及数据处理程序与方法,提高了会计工作质量,并且还改变了企业内部控制与审计方法与技术,促使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进一步完善。现如今,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电算化已经是企业会计工作发展的一种趋势。在会计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应用电算化,将对会计工作的开展造成严重影响。电算化在会计领域中已得到广泛的运用。在各项技术不断更新中,会计技术的发展也在各层面进行更新。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产生的前提与基础,并且计电算化加速了会计领域的发展。

一、电算化的概述

电算化主要是以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与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的简称。在会计工作的实施的过程中,电算化应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报账、算账以及代替部分由大脑完成的会计信息处理、判断与分析过程。电算化的发展是企业会计工作的一项发展,在满足企业在自身发展需要方面的同时,还促进了企业会计工作的实施。电算化在企业会计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包括:利用计算机设备来处理较为复杂与繁琐的会计工作,以此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与准确性。利用电算化,企业会计原来的手动记账、报账、算账以及部分会计信息的预测、决策与分析过程,都用计算机来代替。从这就可以明显的看出,电算化对提高企业原本财务管理水平,实现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现如今,电算化已经成为企业会计工作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作为企业会计工作的重大突破,电算化的发展正以其自身的特殊性逐步完善企业会计的各项工作。目前,计算机学科、管理学科、信息科学以及会计许可等重要的内容都集中在电算化内,使其成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同时以其极强综合性影响会计工作的各个领域。在企业会计工作中应用电算化,将对其途径与职能产生一定的变化,促使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创造出新途径。因此,在时展的过程中,企业为适应时展的步伐,需要培养相应的复合型人才。

二、电算化对企业会计工作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会计工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在数据处理还是数据储存形式方面都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应用电算化于企业会计工作中对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笔者认为,电算化对企业会计工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会计核算形式发生变化

在过去,会计工作的实施主要以手工方式实施。会计记账主要是将记账凭证的内容按照会计科目登记到日记账、总账以及明细账中。在此手工方式实施的过程中,不同电算化产生的形式主要是为了如何减少登帐,尤其是登记总账的工作量。现如今,将电算化应用到企业会计工作中,其形成了多栏式日记帐核算形式、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以及科目总汇表核算形式。如此看来,电算化应用到企业会计工作中,不仅可以将相关的重要会计信息反馈出来,还能够以总分类的模式将明细账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平时的工作中通过所记账目信息,能够及时发现账目中出现的错误,并及时的纠正。但是,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这种核算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者是简化了转抄的工作量,但是有些错误依然不可避免。将电算化应用于其中,在系统内部建立相应的文档进行,并设置一定明细账目形式,就能够对总账、日记账以及明细账等多种形式随时地输出与输入。

2.账本概念与分类发生了变化

会计工作中的账本指的是会计凭证、分类记录经济业务的簿籍。依据簿籍的性质与用途可以将其分为备查账簿、序时账簿以及分类账簿。在过去,手工会计帐簿纯粹属于数据存储。在新凭证产生后,会计科目、方向与金额对数据进行转抄。现如今,在电算化的影响下,已经改变了这种工作模式。首先,企业会计的账簿概念发生了变化。在电算化后,会计帐簿依据记账凭证按照会计科目对数据进行归类与统计,将一个结果呈现出来就可以。在电算化的影响下,手记账簿已经不复存在。其次,会计账簿已经被划分为日记账,将手工记账中的明细账与总账彻底删除。因为在电算化中,这种账目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实行电算化之后,通常只要选定一个会计科目,软件就会自动的选择所要寻找的会计科目。而不管这个科目是现金还是存款,都会呈现出来。用户只要按照结果日起对账目进行排序,系统内的所有账目就会按照日记账的形式输出。

3.审计内容发生了变化

在会计工作实施中,无论是手工方式还是电算化形式,都需要实行监督职能。但是其不同的是审计内容发生了变化。在电算化系统内,会计工作的各项内容都会由计算机按照程序进行处理,但是如果系统内部出现了错误,计算机也只会按照既定的错误程序与方法处理相关事项。这些错误在会计工作实施的过程中,是不容易察觉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风险与难度。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与固有的风险,使审计内容要增加对计算机系统树立与控制功能的审查。应用电算化,审计人员需要花费相应的时间与精力来审查计算机系统的功能,进一步证实企业会计工作的合法性、完整性与正确性,保证电算化系统的安全与可靠。

4.内部控制制度发生了变化

在手工核算形式下,会计工作人员依据不同的分工,各司其职,组织会计工作,使其能够很好的运转。但是在电算化会计工作中,除了专业的会计工作人员,其还需要相应的系统管理人员与操作人员,依据新的形式运转企业会计工作。过去手工操作中的内部控制措施在电算化工作模式下已经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例如,凭证汇总表以及编制科目汇总表等试算平衡检查,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由此可见,电算化应用到企业会计工作后,其内部控制主要以组织控制措施为主完成会计各项工作。另外,在电算化形式下,内部控制制度也发生了变化。采用电算化后,有些工作人员可以合并处理多项工作内容。

三、结语

总之,将电算化应用到企业会计工作中,不仅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是会计行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电算化的应用对企业会计工作的影响是较为明显的,其不仅提高了企业会计工作效率,还提高了企业会计工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何艳玲,李咏新.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实施问题及途径[J].财会通讯(综合版),2012,10(10):25-26.

[2]李敏.会计电算化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3(09):56-57.

会计核算电算化的主要内容篇8

1电算化环境和传统环境下会计核算方法对比

1.1账户设置方面的对比

通过研究发现,会计科目核算的实际方法就是账户,结合会计科目名称来设置账户,有一定的差异存在于账户和会计科目之间。会计科目主要是从更深的层次来划分会计要素,结合会计科目来设置账目,以便有效地管理所有会计对象内容,这种方法比较重要。在电算化环境下进行,已经淘汰掉了传统的会计核算途径,如建立账套等,进而发展了会计科目设置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会计科目的形式、内容等,建立了更加系统和科学的会计核算体系。

1.2复式记账方面的对比

会计电算化实现之后,人们就开始考虑是否要保持复式记账,很多工作人员借助于记账凭证,通过数据文件记录在电脑中展示记账,记账工作可以通过单式记账的方式来完成。但在数据库文件中,通过记录来记载记账凭证中的借贷双方,这种方式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都是通过借贷双方来展示所有业务的详细情况。从本质上来讲,复式记账和单式记账之间是没有关联的。

1.3凭证编写与通过的对比

会计凭证作为一种重要的书面约束文件,主要记载经济业务和职责划分等相关内容,在开展经济业务的过程中,所有机构都需要编写和获得会计凭证。因此,需将会计凭证的编写和通过作为会计核算活动的出发点。相较于传统环境下的会计核算方式,可以直接输入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凭证,也可以利用系统来完成。

1.4账簿登记方面的对比

以传统的会计环境进行分析,首次会计确认指的是账簿组织、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相互配合而形成的会计核算形式。因此,在会计中,书面记载也属于账簿,但在手工会计中,账簿没有存在,因而无法制定有效的会计报表。

2基于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核算方法

2.1电算化会计中的建立账套的途径

在电算化环境下,企业在营造企业体系的过程中,主要是借助于会计软件实现于会计数据体系中。会计主体有着不同的核算方式,主要是结合软件来划分会计对象所采取的会计途径。因此,如果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的是会计核算软件,就需要将真实的系统核算信息给输入进来,并且制定一系列的注意事项,促使企业的核算标准得到实现。

2.2电算化会计中的初始设置方法

在电算化会计中,完成了建立账套之后,就需要将核算筹划活动给开展下去。在这方面分为三个任务:设置操作人员、设置会计科目、在系统中输入初始余额。结合实际途径来开展三个任务,会计核算会受到这三个任务完成情况的影响。在初始设置过程中,只有准确地开展初始设置工作,才可以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2.3电算化会计中设置账户的方法

会计科目的应用,可以更加深入的划分会计要素,通过会计科目来开设会计账目,来有效管理会计对象中的所有环节。通过会计科目,可以得到很多会计资料,借助于本种方式,来营造系统核算体系。

2.4电算化会计中填制凭证与登记账簿的方法

在电算化环境中的,会有很多资料产生,如账簿、凭证报表等。在开展电算化会计体系工作时,关键是填制凭证和登记账簿。电算化会计从根本上改变了会计档案途径,在填制凭证和登记账簿过程中,需要恰当调整工作对象的属性。

2.5电算化会计中的自动转账方法

具体来讲,自动转账指的是结合用户定义,系统对转账凭证自动生成。在电算化环境下,会计系统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式就是自动转账,它包括两种情形,一种是结合相应的函数进行预算,方可以对凭证中需求的数值进行获取;另一种是直接从账簿的数据中获得相关数值,这样记账凭证就可以被直接生成出来。

通过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可以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为了避免出现舞弊现象,将相互制约和牵制的作用给发挥出来,就需要对职责分工制度和组织机构等进行合理构建。为了避免破坏或者更改会计数据,就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来对计算机程序和会计数据进行保护,以便会计核算各个系统活动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得到保证。

会计核算电算化的主要内容篇9

关键词:会计;会计电算化;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1011501

随着计算机走进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中,我们越来越依赖于它,因为它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因为它可以给我们带来便利。事实上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开始了新的变革。会计领域也是如此,会计工作人员也开始用新的技能与理论武装自己,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环境。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领域发展的一次重大变革,然而会计的发展事实上经历了三个主要的过程:

(1)手工处理阶段,也就是会计工作人员利用手中的算盘、笔和账簿来完成记账和算账的过程。

(2)机械处理阶段,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劳动的手段、工具发生了变化。到20世纪30年代,穿孔机、分类机等机械工具被应用于会计的数据处理中,从而也标志着会计进入了机械化阶段。

(3)电子数据处理阶段,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是伴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而产生的,人类第一台计算机1946年代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于20世纪50年代初将计算机用于计算工人的工资,从而我们认为这就是电算化会计的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对会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管理的需求。于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应运越来越广泛,会计工作进入电子数据处理阶段。

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简称,通常是指在会计工作中利用电子计算机来代替手工操作,实现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使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发展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发展得比较晚,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的普及程度还是很高的,通用会计电算化软件被大多数单位所采用:比如用友、金蝶等;会计核算软件按照不同的适用范围可分为通用会计核算软件和专用会计核算软件两种。通用会计核算软件一般是指由专业软件公司研制,公开在市场上销售,能适应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会计核算与管理基本需要的会计核算软件。目前我国通用会计核算软件以商品化软件为主。专用会计核算软件一般是指由使用单位自行开发或委托其他单位开发,供本单位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这种软件对开发单位和使用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和计算机人才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一般只要具备相对独立完成会计数据输入、处理和输出功能模块的软件,如账务处理、固定资产核算、工资核算软件等,均可视为会计核算软件。

从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和计算机工作的特点看,会计电算化的形式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账务处理电算化。这部分的电算化,主要是运用计算机完成记账凭证或原始凭证的输入、汇总、复核、校对,产生总账、各级明细账和各种汇总表,并处理银行对账、数量核算、外币核算等内容。

(2)核算工作电算化。这部分的电算化,主要是在各个单位已选择的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基础上,进行工资的核算、固定资产的核算、各种存货的核算、成本的核算、销售的核算等内容。

(3)报表处理电算化。这部分的电算化,主要是由计算机从已输入的数据和其他资料中自动生成。

(4)管理电算化。这部分的电算化,主要是由企业的会计人员或管理者运用计算机进行财务计划、财务预算、财务预测、财务分析、财务控制等工作。

由于会计电算化归根到底仍然是会计,因此它还具有手工会计的一般特点。比如说,它们的直接目标都是为相关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它们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提高经济利益;再比如说,手工会计和会计电算化都要遵循基本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都要遵守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都是运用复式借贷记账法的原理编制会计分录,记入账户,再进行排序、分类、计算、判断等加工处理,然后编制会计报表等等。然而,会计电算化也有它自己的独特性。从其使用的计算工具来看,会计电算化使用的是计算机和一些辅助设备;从其数据的载体来看,会计电算化是以磁性介质作为数据载体的;从其数据处理形式来看,会计电算化只需输入原始数据、填制会计凭证后,便可由计算机自动进行记账、转账、查账、生成报表等一系列会计职能的操作,并通过打印机按规定的格式和内容输出。

会计电算化提高会计数据处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提高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实现电算化后,用计算机完成很多工作,不但代替原来靠会计人员手工进行的抄写、计算等工作,有助于提高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实行电算化后会计工作减轻了劳动强度,大幅的提高工作效率,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处理,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避免了手工操作过程中重复抄录、易出差错等弊端,提高了工作的效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使财务会计管理由事后管理向事中控制、事先预测转变,为管理信息化打下基础;推动会计技术、方法、理论创新和观念更新,促进会计工作进一步发展,由于工作手段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得会计制度、会计管理体制进行变革,以适应时代的变化,从而也促进了会计工作自身的发展。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新的问题和新的课题将不断出现,如:信息处理网络建立后,企业将如何做到及时合法提供会计信息,又能有效保护商业秘密;会计子系统实现结合后,如何改进现有财务报告;信息经济将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产生什么影响等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瞬息万变的,而从事会计工作要给信息使用者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时不我待、任重而道不远!只要我们与时俱进的用现代的知识武装自己,才能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会计核算电算化的主要内容篇10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是融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一体的边缘学科,是现代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为适应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迫切需求,各高校都把《会计电算化》作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如何更好地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探究会计电算化

教学问题及对策,也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

(一)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仅进行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的教学显然不符合实际工作需求,必须对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技能进行实践性教学,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和过程。虽然有些高校围绕着会计从业资格证组织教学,社会培训机构开办了大量会计从业资格证培训班,但由于其中的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的内容存在局限性,比如考试的内容少、知识面狭窄,即使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同学,对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的掌握仍很肤浅,运用财务软件处理业务的能力仍很欠缺,以致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人员的素质不高,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尚需改进。目前,有些高校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还保留“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手段,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效果不佳。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融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在教学手段上应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讲授财务软件应用的内容时,应采用上机的形式,人手一机,老师演示与学生练习交替进行,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对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能避免学习内容的枯燥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还可以运用启发式和比较法教学,让学生比较和分析会计电算化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区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上来真正体会到会计实行电算化后工作的效率性。

(三)会计电算化教师业务素质尚需提高。讲授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师首先要对财务软件非常熟练,即教师既要对会计知识精通,又要对计算机知识有深入的研究,同时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符合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而目前的现状是,高校的大多数会计电算化老师,要么是原会计教师,要么是原计算机教师,有实践经验的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少。在多数高校中由于教学的任务比较重,一线教师很少有机会出去进修或到企业中实践,更没有机会参与大型财务信息系统或eRp系统的实施工作。这都是造成会计电算化教师业务素质不高,实践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

二、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与设计

1、实行“理论+技能+证书”的教学模式。按照高校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按照课堂讲授与自主实训相结合的模式展开教学,理论教学中融合模块式实训教学,同时结合职业资格考试,将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内容融入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而且课程结束后还可参加会计电算化上岗证考试和用友eRp从业资格认证,而不需要花额外的时间参加职业证书的培训,从教学整体设计上保证了学生同时取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

2、会计电算化课程采用项目驱动法的教学方式。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和“以项目为中心”,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项目驱动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以实际项目为目标,学生围绕项目协作、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活动。其实施的关键是:首先要做好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制订针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方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教学情境;其次要根据课程需要精心选择项目;最后就要根据项目选择教学情境和组织实施项目教学。该方法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达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标。

3、创建网络教学环境,为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局域网进行演示教学,在课堂上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课后教师把教学课件、实训案例等教学资料发到网上,学生在课堂以外的时间仍可自主学习。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给学生答疑,有些同学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没有理解的问题和没有完成的操作,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补上课内的任务,以至不会影响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设计

1、采取课堂教学、课后学生自主学习、模拟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改变以往单一的以课堂为中心的“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模块教学、演示教学等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

2、推广“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立足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的需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当着导演的角色,学生充当着演员的角色;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着重理解会计电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

3、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穿插一些会计电算化应用案例,将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寓于案例教学之中,使学生通过案例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反过来,又通过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更透彻的剖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积累会计电算工作经验。

(三)课程考核方案的改革与设计。将期末考试与阶段性考试及平时学习表现结合起来。由于会计电算化学习内容较多,在期末考试中由于时间有限,一些模块在考试时不涉及,将其挪到相关的教学模块之中,期末考试成绩占学期成绩的40%,阶段性考试占学期成绩的40%,平时的学习表现占学期成绩的20%。考核过程采用上机操作考核,按照考核要求,自主完成考核内容。阶段考核内容如表1所示。(表1)

三、加大实验、实训力度,分阶段展开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

(一)会计电算化基础实验教学。这一阶段的实验内容一般是与课堂教学同步,按照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各主要功能模块逐个进行讲解,包括:账务处理核算子系统、薪资核算子系统、固定资产核算子系统、应收应付核算子系统、电子报表子系统等,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各模块的基本功能。

(二)会计电算化综合模拟实验教学。这一阶段的实验内容一般是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结束以后,单独设置一到两周的时间来进行,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会计软件处理实际会计业务的综合应用能力。具体方法是:由实验教师设计一套全真的、完整的、有一定难度的会计业务案例,学生可采用分组的形式,如三到五人为一个小组,通过分工协作来完成综合实验,通过权限分配和岗位轮换,使学生在熟练掌握软件操作方法和整个操作流程。同时,可以激发学生进行仔细深入调查研究、分析评价和提高分工协作的能力,从而取得更好的会计电算化整体教学效果。

(三)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相结合的仿真实务实验教学。这一阶段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手工系统与电算化系统实际操作的对比,进一步感受到会计电算化的高效和优越性。教师在设计这一阶段的实验资料时要有一定的难度,业务资料的选择要有综合性并与实务更加接近,合理地将手工核算的方式与方法运用到电算化实验中便是这个阶段的一个难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系统全面分析与设计,进行合理的系统初始化设置,注意整个实务模拟实验要运用电算化信息系统全部模块,最后要注重对手工核算与电算化核算结果的比较和分析,对于不一致的结果要查明原因,纠正错误,直至取得一致结果。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修平.高职会计模拟实训课程教学问题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