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互联网医院的盈利模式十篇互联网医院的盈利模式十篇

互联网医院的盈利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4:45

互联网医院的盈利模式篇1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系;运营模式

2020年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我国互联网医疗企业迎来了“爆发元年”,越来越多的居民在家隔离期间不方便去医院看诊,只好采取在线诊疗的手段,互联网医疗企业发展迅速的同时,也暴露出了更多的不足。互联网医疗作为医疗行业发展趋势,对于解决中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是对于能否切实解决居民就诊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关企业能否实现持续发展等是现在国家以及企业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互联网医疗模式分析

(一)运营模式一方面,互联网医疗的重要应用为实体医院看病流程部分环节数字化。实体医院一般在微信上设立公众号,医院、医生等相关信息,起到宣传作用。设立健康社区,用于医患之间交流、患者之间经验分享,最后提供线上挂号服务。而在实体医院大厅铺设自助挂号、缴费、查询的智能设备,降低人工成本,实现看病流程数字化。另一方面,医疗行业独立于实体医院之外的互联网企业,其线上网站建设与实体医院公众号大同小异,不同之处在于,整合不同医疗资源,提供在线问诊、链接医药网站,在线配药、医药配送等等服务,目前比较典型的互联网医疗代表企业有39健康网、好大夫在线、丁香园等。

(二)盈利模式与一般互联网企业相似,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成本来源主要也是由流量变现、广告植入、会员费等构成,其中开设了在线问诊功能的企业网站,会采取服务收费的方式获取盈利。例如主要提供健康资讯类信息的“39健康网”以广告作为主要盈利模式,还伴随有医院后续服务、会员收费、技术服务、医生竞价等增值服务,未来更提出了健康内容的授权使用、在线医学教育、个人在线健康管理等新的收入模式。另外,互联网医疗行业还通过提供电子商务平台,为医院提供数字化医疗运营服务以及医药招商等获得盈利。例如寻医问药网提供药品购买平台、平安好医生运营保险等。但目前的互联网医疗行业还没有比较成熟的盈利模式,受政策影响较大,经营较为困难。

二、互联网在线医疗的优势

(一)优化就诊流程实体医院开通线上预约挂号,线下自助挂号、缴费、打印病历报告等功能,智能化、数字化医疗服务过程,优化了就诊流程,与过去患者必须排队完成这些步骤相比,节省了时间、降低了人力、物力,也减少了医院大厅人流密集程度,不仅让患者有着更加舒心的就诊流程,也帮助医院管理上减少了很多困难。对于部分不方便亲自去往医院的患者,通过互联网进行复诊,能解决部分问题,互联网医疗为患者提供了更便捷的就医服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的问题。从患者的角度上来讲,就诊流程的优化还有利于为一些急重症患者的就诊争取时间,帮助这部分患者快速进入到就诊流程中,这是切实关系到就诊者实际利益和身体健康的问题。

(二)平衡医疗资源由于中国制度上的不同,更多更好的医护人才、医疗资源等向一二线城市流动,导致了医疗资源的偏移,许多患者为了得到更好的诊治,不得不跨地区到大城市去看病。针对居民“看病难”的问题,互联网医疗的出现,整合了部分医疗资源,帮助部分患者足不出户就能在线上得到诊疗。在网络平台的支撑下,意味着就诊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医疗资源在利用形式上得到了丰富,使得就诊问题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提高了就诊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三)信息透明化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透明化,这对于患者来说有非常重要显著地积极意义。当患者所获得的信息得到了丰富,意味着其对医护人员的了解程度也会得到提升。以往由于信息不对称,患者对医生不了解,也没有选择。而现在患者根据互联网上医生的公开信息以及其他患者对其评价,可以针对病情,自主选择更加适合的医生为自己诊疗,双方也能更好地建立信任。同时一定程度上激励了评价不高的医生,促使他们提高业务水平。

(四)社区分享经验互联网医疗平台所建立的经验分享社区,不仅能帮助患者对疾病方面知识有着更多更深入的了解,还可以创建一个患者之间交流的平台,患友之间对于病情、心理方面都可以进行交流,减少信息不对称。

三、互联网医疗当前发展不足

(一)医患关系难建立在线诊疗模式难以建立和维护医患关系,目前居民进行诊疗还是倾向于在实体医院与实体医生建立面对面联系,有着更好的反馈。互联网医疗在实体医院的应用依然在医疗行业,核心的诊疗问题并不能用互联网代替,而在线诊疗平台,由于目前服务体系并不完善,患者大多只能进行基本的问询,病情首诊一般不能通过在线平台完成,无法独立建立良好医患关系。

(二)线上线下难结合目前在线诊疗形式单一化,一般通过图片以及文字进行问询,而患者在互联网上进行问询后,由于地区、医保、身体状况等一系列问题,往往不能进一步得到诊治,患者就医、诊疗、复健等环节脱节,且在线诊疗医生难以开具处方,医药配送问题也未解决,互联网医疗线上线下难以结合。

(三)在线诊疗难进行一般看病时,医生需要观察患者并面对面进行问诊,即时获取患者身体状态,根据检查结果才能判断患者病情并提出合适的诊疗方案。而在线诊疗一方面由于无法直接观察到患者,不能做出准确判断,另一方面目前医生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在在线问诊平台上提供问诊服务,医生与患者之间交流存在“时差”,不即时交流使得线下一刻钟的诊疗时间可能在线上两天都不一定能完成,进行十分困难。

(四)远程诊疗难纳医保由于互联网医疗项目不确定、收费无标准、医保部门难以核算远程医疗成本等原因,“不能报销”成为互联网医疗发展的痛点之一。而目前国家医保局的意见规定了部分互联网医疗项目准入医保,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但是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政策仍然在探索阶段,尚未发展成熟。

(五)盈利模式难持续由于目前互联网意料平台服务未解决患者痛点,且竞争激烈无序,产品同质化严重,以及国家政策制度导致医生并不以在线诊疗为主业,患者数据价值性不高,互联网医疗的盈利模式难以持续。并且目前在线诊疗主要形式仍为问询,健康咨询并不指向医疗处方,最终导致咨询付费规模小,药品复购率低,其他增值服务等收费模式转化率低,难以形成完整商业闭环,互联网医疗企业收入难以支持企业长期发展,导致更难完善整合医疗资源服务,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四、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议

(一)立足线下发展,辅助线上优化针对当前互联网医疗发展不足之处,企业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系,必须优先立足于线下发展,辅助进行线上优化。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医患之间大多需要面对面进行诊疗,如果在线就诊平台独立于实体医院,线上线下没有实现有机结合,移动互联网医疗则会变成泡沫。企业应该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互联网企业机遇,政府对此予以扶持,完善基础医疗设施建设,开设线上医疗就诊平台同时,利用大数据实现健康档案互通,在当前分级医疗体制下,支持患者基层检查,上级诊断,解决目前医疗行业真正痛点,让患者“有处可医”。

(二)改进诊疗方式,多渠道完善服务目前在线诊疗主要采用图片、文字等形式,医患之间交流困难,通过改进诊疗方式,在平台上开设视频、电话等形式向医生问诊,辅以文字、图片,提高用户体验感,吸引更多患者由“只问不诊”转换为真正的线上问诊、确诊。并且由于当前在线问诊平台并不完善,平台上医生主要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诊疗,反馈很不及时,政府以及医疗机构可以就此推行新的举措,将兼职变为专职,医院可直接开设网上就诊窗口,安排医生网络当值,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系。

(三)政府推进政策,增加患者医疗保障在推进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同时,完善互联网医疗保障政策也应该齐头并进,当前居民面临的“看病贵”问题,很大程度源于医疗保障措施不完善,首先医保并未完整覆盖全居民,其次部分医疗项目不予报销,在互联网医疗中,面临异地医保、医疗项目不确定、远程医疗费用难核算等问题,医疗保障更不成熟,许多经济拮据的患者没有能力在互联网上进行诊疗。政府应该据此制定更为完善的政策,增加患者医疗保障,才能促进互联网医疗企业发展。

(四)整合医疗资源,完善一体化医疗服务患者在一般按照搜寻信息、选择医院及医生、问诊、检查、确诊、治疗一系列步骤就医。当前互联网医疗行业没有做到完整一站式服务,患者不能在相关平台上一次性得到满足,相关行业企业应当整合相关医院及医生信息、定点检查医院、后续治疗医院以及医药购买平台等与患者就诊相关的所有资源,提供一体化医疗服务。

互联网医院的盈利模式篇2

关键词:移动医疗;微医;案例分析

当前我国医疗体制面临卫生保障覆盖率低、医疗保险统筹层次低、初级医疗服务滞后、药费居高不下、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本质上是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也日益严峻和复杂化。全球性的医疗技术的高速发展极大提升了医疗水平,推动了医学模式由传统集约式单向问诊向数字化定制化转变,也带来了普遍性的医疗成本上升的问题,在医学新形势下,我国迫切需要深化医疗体制的全面改革,以满足群众日益增加的医疗服务需求。而这些问题在当前地理天然间隔、地区信息不及时、医疗成本增高、资源有限的大背景下着实是难以解决的。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便携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患者和医生需要的健康数据可以都保存在电子健康病例和患者的个人健康管理系统中,患者的健康数据依托可穿戴医疗设备随时更新,并提供给医生随时查看。患者看病完全可以足不出户,随时与医生保持联系沟通,这一方面帮助医院提高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负担,另一方面也使患者看病能方便及时地享受高质量的医疗问诊服务以及病后联系服务[1]。目前政府大力倡导的“互联网+”与医疗领域紧密结合,带动大量移动医疗服务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立并向各自方向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医生与病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从疾病问诊到康复咨询,构建一整套“互联网+医疗”健康体系,这为解决传统医疗体制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难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因此,我们立足当前国家相关医疗体制现状与问题,结合国家深化医疗改革政策方案,在医疗保障制度与分级诊疗框架下探索移动医疗的实用价值与可行性,综合互联网思维深入研究移动医疗企业的发展现状,得出移动医疗产业的前瞻性分析与建议。本文采用典型调查、实地访谈的研究方法,选取爱丁医生与微医集团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移动医疗服务企业作为移动医疗分析案例,并通过对这些广受欢迎、用户较多的移动医疗企业运作的深入分析,延伸出整个移动医疗产业的现状与问题,为移动医疗企业公司的未来发展以及我国未来的医疗改革提供一些具有参考性的可行性建议。

1移动医疗企业发展现状

1.1企业概述

爱丁医生是一家帮助育龄青年优质怀孕的“o+o”模式整合服务机构,主要产品是爱丁医生app这一手机备孕工具,可以帮助育龄青年开展个体化全面的孕前准备。该应用着眼于用户备孕需求,运用独特的、模拟临床医生的算法,为用户提供以怀孕为目的的移动医疗服务,服务项目主要包括为备孕期的年轻人做风险评估、疾病因素与状况评估、体检提醒以及生活习惯改进建议,逐步引导育龄用户将身心调整至最佳受孕状态[2]。微医集团是一家主要提供预约挂号、在线问诊复诊、远程会诊、电子处方、药品配送等互联网医疗和会员服务的移动医疗服务机构。微医的主要产品是两款手机app,一款是针对医生的“微医生”,旨在获得相关患者健康数据,建立一种真实的医患关系;另一款是针对患者的“微医”,帮助患者完成在线查找医生、在线挂号、在线复诊等移动服务。微医的发展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挂号网、微医和互联网医院。2015年12月,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在国家互联网创新发展综合试验区乌镇上线,截至2016年年底,乌镇互联网医院的接诊量已突破5万人次/日,近两年微医互联网医院已在全国18个省市落地[3]。

1.2运营模式

爱丁医生的运营模式主要是“o+o”。对于大多数服务项目用户无需再奔波于各个服务机构,可以直接使用手机app在日常生活中在线接受备孕的相关指导和管理。而诸如B超、抽血等服务则在线下为用户提供更专业的技术支持。爱丁医生目前提供门诊服务,从诊前评估,到门诊预约,再到专人随访,采用本地远程相结合的方式提供个性化备孕服务,同时还包括个性化备孕方案、二胎咨询、妇科体检等服务。在盈利方面,爱丁医生相关负责人认为主要还是应以提供服务和解决方案为主,爱丁医生目前唯一的收费项目是远程咨询项目,即通过电话和视频为用户提供远程问诊服务微医已经在“医、药、险”全产业链布局,主要覆盖互联网医院、健康消费、健康金融、会员服务和家庭医生等领域。运营模式上,微医目前主推线上线下结合的互联网医院,线上提供在线医疗服务和远程会诊服务的在线诊疗平台,线下为群众提供实体医院,开放民众进入提供与医生面对面问诊咨询服务。微医盈利模式也主要分为医、药、险3个模块。就医方面,一般用户的挂号不收取任何费用,但如果需要挂指定的专家号则需要收取一定费用,该收入由医生与微医共同分配,医生提取70%,微医则提取30%,用于企业日常运营管理;药品方面,微医提供网上购药服务,与多家药品生产和流通企业深度合作,以互联网医院为新的药品终端,用户可以线上支付,微医会将药品送货上门;商业医疗保险方面,微医连接875家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和国内主要大型商业保险公司的理赔系统,微医还建立健康账户支持诊疗一站式结算、基础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理算赔付、理财产品购买等服务。

1.3特征优势

爱丁医生是针对特定用户群体即备孕青年的医疗服务,主打i-mLp的备孕理念,即从medical(医学)、Life(生活)、psychological(心理)这3个方面来帮助用户备孕,除了专业的医学指导,还会从用户生活习惯行为以及备孕时的心理因素等多方位对用户进行考量。爱丁医生会从生活习惯上对用户进行干预和指导,通过手机app向用户提出健康备孕的建议,如戒烟戒酒、早睡、补充叶酸等,也会向用户推荐适合的运动调理,特别对于女性群体而言,心理上的辅导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与陪伴,定制化全方位的服务是爱丁医生的最大优势。微医不同于爱丁医生专注于备孕领域,而是着眼于医疗服务的流程优化,前身是挂号网的微医的优势在于挂号医院资源非常广泛。截至2016年10月,微医已经覆盖29个省份,与2400多家重点医院的信息系统实现连接,拥有超过1.5亿实名注册用户和26万名重点医院的专家,累计服务人次超过8.5亿。微医在移动医疗服务与实体医院关系的处理引人注意,二者之间是合作共赢、互利互惠的关系,而不是人们常以为的竞争关系。具体而言,医院对于线上线下会按比例分配挂号数,只将一定比例的挂号数放在网上,这里是考虑到实体医院附近的居民,对于他们而言直接前往医院挂号显然更为便捷。互惠互利更体现在移动医疗可以帮助医院提高运作效率,减少管理成本[5],同时扩大医疗资源影响力,为实体医院医生带去患者,本身也是向全国宣传地方优秀医疗资源,同时移动医疗服务为医院及医生创造了新的盈利渠道,这也是对传统挂号量减少的补充。

2移动医疗企业面临问题

2.1公信力缺乏

当前群众患病仍是首选公立医院,面对纷杂的移动医疗服务企业以及大量充斥的医药广告,尤其是近年的魏则西事件,人们不免对这些非官方医疗服务机构的医生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表示怀疑。相比之下,公立医院医生由于有着官方的培养审核机制,其可靠性、权威性与科学性早已深入人心。事实上,人们对医疗专业性的关注远高于及时性和便捷性[6],能否有专业权威的医生鉴定审查机制,成为移动医疗服务能否被大众接受和习惯的关键。在互联网时代,个人隐私保护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而我国当前很多互联网企业缺乏隐私保护,甚至时常爆出企业之间买卖个人隐私数据的事件,而且一些疾病对于人们来说其实属于难言之隐,人们并不希望自己的疾病、身体数据被买卖传播,这使得很多人对将医疗服务与互联网大数据相结合的移动医疗服务及其可能伴随的隐私泄露问题持质疑态度。

2.2企业盈利不足

对于服务特定领域的爱丁医生,专注于备孕领域,本身也意味着服务范围受限。从长期来看,用户的备孕期往往很短暂,孕后就不会再使用了。而且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会生育一到两个孩子,这可能会导致缺少长期可持续的用户群体。而且爱丁医生缺少宣传,线下的服务与活动也较少,目前服务项目也基本是免费提供,只有远程咨询这个唯一的收费项目。而对于服务范围广泛的微医集团,一般挂号不收费,本质上是采用免费提供服务吸引患者、医院和医生进入平台,在有了一定的流量基础后,再提供健康管理套餐、异地就诊全程服务等付费的高级增值服务的盈利方式。事实上,在移动医疗机构创业初期,许多企业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利润问题。移动医疗服务数量虽多,但成立时间往往不长,还没有足够时间吸引留住长期用户,而培养用户群是构建生态、保证长期盈利、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2.3地方观念保守

虽然目前国家已经鼓励放开医生多点执业,但很多地方政府及公立医院观念较为保守,并没有完全放开,害怕医生资源流失。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新兴的移动医疗与实体医院并不一定是竞争与抢夺资源的关系,完全可以达成相互的长期的合作,移动医疗可以帮助医院降低拥挤导致的管理负担,同时提升本地医疗资源覆盖范围与影响力,让本地优质医疗资源得到全国范围的广泛的宣传,同时移动医疗的附加服务也给医生提供了新的盈利渠道,二者可以实现互惠互利,本质上是行业的效率提高与制度的改革创新。

3移动医疗企业发展建议

3.1政府建全分级诊疗体系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基本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7]。”政府可以整合医疗服务资源,将移动医疗与分级诊疗相结合,使移动医疗与实体医院相互合作。具体可以设计为居民首诊在实体医院,复诊在线上移动医疗,先获得患者健康数据,建立电子病历系统,让患者与医生可以随时随地查阅健康数据,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就医渠道,方便选择联系异地专家咨询就诊。而在病人的康复期,可以保证医生对患者的健康数据的随时长期监测,线上沟通指导,术后恢复还可以结合社区医院、家庭医生等进行服务。而这些都不再需要患者往返医院,有效降低医院负担,方便医院降低管理费用,方便患者不必来回奔波,同时还能获得异地更好的医疗资源,不失为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有效思路。

3.2政府宣传引导社会观念

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放开医生多点执业,这对于公立医院医生也是提供一种阳光变现的平台,可以进一步提升人才知识利用率,充分发挥医疗人才的社会价值,同时也能让医生凭借其专业能力知识合理合法收取与之相应高低的报酬。医生在定价上可以拥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注意由于信息不对称也可能存在肆意拉高等问题,因此不能纯市场调节,需要受物价局监管。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医生可以不局限于体制内,拓宽自身的发展平台。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硬件资源建设、人才优惠政策等途径帮助移动医疗服务的成长。在移动医疗领域,浙江省走在全国前列,如杭州市萧山区的中国智慧健康谷、杭州湾信息港的微医集团,以及桐乡市政府支持下在乌镇建立的全国第一家互联网医院。

3.3企业拓宽服务盈利渠道

低价吸引用户与企业发展盈利是一个相互矛盾的难题,这就需要企业不断拓宽服务渠道。一方面保证突出服务特色的前提下,扩大服务渠道,诸如发展线下服务机构,增加与用户双向互动,吸引增加用户群体规模,保障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增加各类合作方,实现多方共赢。微医集团目前的第3模块就是商业医疗保险,移动医疗企业未来可以为患者提供基本医疗保险外的更有个性化的针对患者疾病的商业健康保险定制方案。在分级诊疗体系的复诊与康复阶段,需要对患者健康状况的持续监测,这就需要提供大量可穿戴医疗器械,对于移动医疗服务企业而言,这也是一个市场赢利点,企业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可定制化的价格便宜的便携式医疗设备提供长期健康数据监测[8]。笔者对移动医疗未来发展的建议是,移动医疗服务不应局限于提供挂号服务,更应充分合理地利用医疗大数据,建立针对患者疾病、位置等信息的科学引流、精准匹配系统机制,一方面对患者就诊提供最佳方案,另一方面促进有限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3.4企业加强信任机制建设

在医生来源方面,在当前医生培养审核体制下,建议移动医疗企业只与公立医院合作,聘请公立医院医生加入移动医疗服务中,以保证医生来源的正规性与医生的专业性,相同人才队伍相同的专业性,再加上方式上更加简易便宜,才能为吸引客流奠定良好的基础。微医目前的做法就是主体是公立医院医生,另一部分也有聘请的全职医生。医生个人也可以选择入驻,但必须要通过严格认证审核,需要各类证件证明,同时所有材料都必须与卫计委核对。公信力的树立也需要时间来培养用户习惯,更需要保证更高的服务质量,形成良好的口碑。移动医疗服务机构可以开设线下医院,帮助指导年纪大的居民使用,不仅完善服务网络,提供用户体验,本身也是一种宣传方式。移动医疗服务机构需要将医生的重要信息公开透明,可以根据用户满意程度建立医生评价监督机制[9],保证医生服务态度与服务质量。移动医疗企业还应充分重视个人医疗信息保护,保证用户数据的隐私安全。公立医院与移动医疗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移动医疗行业良性发展,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埃里克•托普.颠覆医疗大数据时代的个人健康革命[m].张南,魏薇,何雨师,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2]搜狐健康.「创业者说爱丁医生毕烨:打造备孕o+o模式[eB/oL].(2015-12-15)[2017-06-30].#from=keyscan.

[4]投资界.爱丁医生:布局o2o细分医疗领域的新颠覆[eB/oL].(2014-03-24)[2017-06-30]./201403/20140324362235.shtml.

[5]吴民.移动医疗的应用[J].医学信息杂志,2012(11):2-5.

[6]车小玲.消费者对移动医疗的信任及其采纳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

[7]新华网.十三五规划纲要[eB/oL].(2016-03-18)[2017-06-30]./2016-03/18/c_135200400.htm.

[8]LewiStL.mobilemedicaltechnologysoftwareapplicationsfordermatologistsandtheirpatients[J].BritishassociationofDermatologistsmeeting,2013(88):48-53.

互联网医院的盈利模式篇3

艾媒咨询统计数据显示,仅在2015年,国内移动医疗细分领域就获得108亿元投入,app超过2000款,因“刚需”产生的市场规模将在2017年突破125亿元。

然而,走过2014年的“快速吸睛”,2015年的“资本逐鹿”,一路“烧钱”的移动医疗,却在2016年悄然发生着改变:先是年初陆续有企业宣布裁员,资本“断粮”后生存堪忧;后有国家食药监总局全面叫停“第三方网售试点平台”……

“经过行业‘井喷式’爆发,如今移动医疗市场已在内外夹击中略显逼仄。”大姨吗创始人柴可在接受《中外管理》专访时分析:市场上有关医疗、大健康的app种类繁多不假,但同质化严重,加之政策、观念、专业性层层壁垒,普遍陷入盈利窘境,此时用烧钱获取流量方式,难以让资本回血;特别是进入B轮融资后的公司,运营效率与内在价值将成为“活”下去的关键。一句话:市场回归理性时,创业者只有拼内功!

大浪淘沙见真金。

2016年也涌现出不断深耕细分市场,积极寻求突破的移动医疗“急先锋”:春雨医生2015年线上问诊营收1.3亿元;杏树林凭借B端核心竞争力,实现由“医生工具”到“医生职业成长和临床交流移动协作平台”的过渡;而自带强大险资背景的平安好医生,则以保险支付与费用控制独特优势,成功拿下5亿美元融资……

行业佼佼者“活”下来的诀窍是什么?移动医疗“玩家”如何在投资整体遇冷后,找到差异化服务模式并站稳脚跟?

“投资热潮”退去后的佼佼者

2016年无疑是近三年移动医疗创业的低潮期,除少数几家细分领域领先者仍能获得资本热捧外,大部分创业公司挣扎在a轮或B轮融资的路上,甚至难以为继。以“移动医疗第一股”就医160为例,今年8月裁员300人,创新事业线全面撤销;而医药o2o药给力也因融资未果被迫暂停业务,其负责人曾对外称:“2015年12月就已确定的投资,变卦只在一夜间。”

致力于早期项目孵化、投资的创客总部创始人李建军向《中外管理》坦言,他不会轻易投移动医疗项目。如果要投,也只聚焦平台、生物医药等方向。

“移动医疗的确是未来极具前景的市场,但项目高度雷同,大多是一个app简单连接医患。”李建军分析,当企业进入a轮、B轮后,投资人只会在相同细分领域选择第一或第二的企业,此时大量同质化项目无法商业变现,服务又缺乏核心医疗价值,商业模式短板让资本却步。

春雨医生、杏树林的投资人,蓝驰创投合伙人陈维广,则对此持乐观态度,他告诉《中外管理》,医疗行业有抗周期性,受资本市场涨跌影响不大,且看病吃药需求一直存在,资本关注的是创始人能否在明确目标后坚定走下去。以春雨医生为例,最初是电话问诊,后发现不仅占用医生时间,也难以沉淀医患数据。“半年后我们与团队创始人张锐商量将电话改为语音和文字形式,不仅可为用户提供更低付费模式,也能利用好医生的碎片时间。”

事实证明,陈维广的判断是对的。春雨医生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线上问诊收入为1.3亿元,收入3000万元,现已完成12亿元融资pre-ipo环节,并有计划分拆上市。

与春雨医生聚焦医患关系的C端市场不同,杏树林――这个骨子里充满医学基因的公司,占领B端才是核心竞争力。正如张锐所说:“要在2016年打造百名收入100万元的医生。”已累计80万医生用户的杏树林,也有相似愿景――为医生搭建一个能打造个人品牌的平台,提高行医效率,获得更高收入,最终找到发挥所长的市场。

作为移动医疗早期创业者,杏树林创始人张遇升分析得出:移动医疗在中国,尽管针对大众的在线医疗产品需求量大,但面临更多政策壁垒;而针对小众专业人士的产品,商业模式清晰,难度在于内容专业性。后进入者亟须组建一个集医学、技术、互联网运营于一体的专业团队,搭建清晰盈利模型。

这样一来,产品差异化更加明显,在足够大的医疗市场上,创业者各自商业空间自然清晰可见。张遇升告诉《中外管理》:“降低误诊差错的有效办法,是按照临床治疗标准化信息去执行;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把这些标准化医学信息‘搬’到手机上,方便医生随时查用,降低出错率。”

2016年1月,完成C轮融资的杏树林实现全面商业化,从“医生工具”转型为“医生职业成长和临床交流移动协作平台”,盈利来源一是与药企开展数据与营销合作,二是版权内容向医生收费,2015年平台盈利超千万元。

张遇升认为,不同医生及同一类医生在不同阶段,需求并不一样。“想用一个社区将所有医生‘黏’在一起不现实。”

杏树林的做法是,按照医生碎片化需求,聚焦“医口袋”、“病历夹”两款不同功能产品,如针对需要做研究的医生,“病历夹”可提供病例搜集、管理与统计分析,内置的“云病房”,还可帮助处于事业上升期、想树立声誉的医生打造专属“云学院”;对于基层医生,“医口袋”中上千册图书可提供丰富基础知识。

“以医带患”尚需辩证而论

绕开春雨医生以患者为中心的“轻问诊”模式,也不同于杏树林打造“医生职业成长和临床交流的移动协作平台”,已过B轮融资的杏仁医生app,搭建的则是一个医生个人CRm系统,即医患沟通管理“工具”。

“选择从B端切入,实现服务C端人群目标。”杏仁医生创始人马丁称其为“和医生一起经营患者”。作为首款与微信集成的医生专用app,医生可借此与其就诊患者建立紧密联系,并提供特色随诊、跟踪、交流、检索功能。产品定位为医生重要的行医辅助工具,让其可为患者群提供多种特色服务。

2016年,杏仁医生加大患者端影响力,通过线下落地医生工作室形式,为医患提供医疗闭环服务管理。马丁认为,医生是医疗服务中的核心角色,最终决定能否吸引患者;抓住了医生,并为其提供优质服务和提高效率的工具,将是解决医疗体系痛点的最好尝试。

“站在患者角度来看,真正诉求是病症能否得到有效治疗,此时移动医疗app从哪里获取患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以何种方式抓取病患痛点,提供满意服务。”张遇升表示,尽管B端市场“医生工具”从“医生”端口获取用户最为精准,但杏树林不会开线下诊所,而是通过帮助医院、科室共建医患管理中心方式间接布局患者端。

张遇升举例,2016年9月杏树林与康康血压、以岭药业联手组建国内首家慢病防治互联网医院――“康康慢病互联网医院”(下称“康康”),在获取互联网医院牌照后,线上处方、诊疗将合法化;未来不仅会为康康输入医生资源,还将凭借在慢病患者管理、随访方面积累的创新诊疗模式,为其慢病管理提供参考标准。

“长远来看,‘以医带患’仍需辩证而论。该模式尽管可深入服务患者、提升医生效率,但并不意味着这家移动医疗公司就一劳永逸地拥有了医疗资源。”柴可对此强调,医疗体系永远以“医生”为中心,拥有名望和医术高超的医生,永远不会效劳于任何公司或机构,医生走到哪里,患者就会跟到哪里,企业无力掌控拥有不可或缺医术的医生。试想未来若真能出现聚集大量医生的所谓“医疗上市集团”,那与当下体制内医院区别何在?由此,“垄断医生入口就拥有一切”只是空谈,“医生多点执业”才是移动医疗的大势所趋。

此外,以构建线下熟人医患关系为核心的商业模式,也面临盈利难题。

有分析称,“让医生服务过的患者,自发构建线下随访和医患关系链沉淀体系,同时延伸商业价值”的逻辑并不成立:一是当线上线下变为熟人关系后,无论医生收费还是患者付费,都将变得困难;不像好大夫在线,医患不直接见面沟通,患者付费后,反而能得到快速、有效反馈,即偏陌生关系付费会更顺利。二是医患双方一旦构成“强关系”,平台价值将被弱化,没有黏性收费也将无从谈起。

“资本破局”必先服务破局

与低盈利对应的,是移动医疗行业持续爆发的流量数据。

如2016年5月完成a轮融资的平安好医生,就借助平安集团优势,在数据流量上表现亮眼。截至8月底,平安好医生注册用户数已破亿,月活跃用户2774万。除通过1000位全职医生形成核心服务圈,还签约5万名社会化医生作为服务外圈,汇集5000名三甲医院名医,实现全国名医“一键呼叫”。

“探索差异化服务,将海量流量变现,缓解持续烧钱亏损状态,是移动医疗应重视的共性问题。”凡星资本合伙人张勇阐释,按服务对象划分,移动医疗商业模式有三:患者服务端企业,如以问诊挂号为入口整合医疗资源、慢病管理等;医生端移动医疗企业,分为医生集团和医生社区、工具,靠把握医生资源切入医疗服务;医院服务端企业,以网络医院为主,为医院开展网络远程医疗提供平台。

可喜的是,市场亦有先行者试水,各种结合自身优势的特色服务层出不穷:

以坚持不做线下、专注线上问诊、分诊的好大夫为例,创始人王航坚定认为在线咨询必须向线上诊疗深化,才能实现规模化盈利。其与银川市政府共建的智慧互联网医院已于今年10月开业,超过3000名医生完成了互联网医院多点执业备案手续,可开展网上诊疗,预计年底加盟医生将达万名。“互联网医院的出现,标志着线上诊疗真正开启移动医疗商业化进程,医生可远程复诊、续药,实现小规模盈利。”王航对《中外管理》说。

相比导医导药、广告植入等收费方式,支付方保险公司一直被看作移动医疗最佳“钱柜”。

对于过亿用户流量的变现,平安好医生回应,平安旨在打造“线上投保与健康管理咨询+线下诊所”的服务闭环:互联网保险产品“抗癌卫士”全程实现线上投保、核保、理赔和支付服务,并为投保人提供多项健康管理服务;线下签约5000名三甲专家医师,投保人通过移动端即可实现电话问诊与线下预约。

互联网医院的盈利模式篇4

【摘要】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广大公众面临着不少健康风险,对健康信息需求与日俱增。近些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医疗健康类app应运而生并方兴未艾。医疗健康类app起步虽然迅速,但还存在着内容、用户接受、盈利模式、法律监管等方面的问题。然而从长远来看,这种新媒介在健康传播中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医疗健康类app健康传播

美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将健康传播定义为“研究和使用传播策略来告知和影响个体及社区做出正确的决策,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①。近几年蓬勃兴起的医疗健康类app表明,健康传播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医疗健康类app的诞生与迅速发展有着其特殊的社会条件和背景。

一、医疗健康类app的诞生背景

(一)移动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

从1994年4月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短短20多年时间,互联网在中国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发展。2010年前后三网融合的强力推进和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智能终端快速普及,使中国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再次迎来了革命性发展,“截至2014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85.8%”②。

智能手机“指的是具有独立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应用程序的手机”③。app是英语application的缩写,“就是可以在(智能)手机终端运行的软件,也叫手机应用程序”④。医疗健康类app就是可以在智能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上运行的提供医疗健康信息服务的应用程序。

通过下载使用app,智能手机不再局限于其自带的功能,而具有丰富的可扩展性,实现了一机多用,从而大大提高了用户的黏性。

(二)大众对健康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和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面临着严重的健康风险,我国权威临床医学著作《实用内科学》2013年最新版指出,“目前主要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已经是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平均期望寿命的延长、不良生活方式的泛滥以及心理行为和社会环境影响相关的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其他一些老年期的疾病⑤”,人类目前针对这些疾病进行的斗争被称为“第二次卫生革命”,该书同时指出,从2003年的SaRS肆虐到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的全球蔓延,人类在20世纪针对传染病的“第一次卫生革命”“其实尚未成功,老的传染病还未被控制,而新发传染病约30余种纷纷出现……第一次卫生革命仍须继续并要大力加强,第二次卫生革命也要进行并不能松懈。⑥”

面对这些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威胁,以及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公众对于健康信息的需求大大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更好的维护公众健康,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健康传播成为一种有效的策略之一。这样,最新媒介平台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和公众健康需求增加一拍即合,医疗健康类app应运而生。

二、医疗健康类app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医疗健康类app的研发主体与内容特点

1、传统互联网医疗健康类网站研发的医疗健康类app

(1)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的健康版块。从2010年10月起,各大门户网站纷纷推出新闻客户端,迅速拥抱移动互联网,新闻客户端除了在形式上专门针对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开发的以适应其阅读模式外,在内容上基本上是将其之前网站上的内容照搬到新闻客户端上。就健康传播信息来说,基本沿袭门户网站健康频道模式,主打健康讯息的推送。由于新闻客户端庞大的用户群,其健康传播功能不可小觑。

(2)专业健康网站的医疗健康类app。专业健康网站则凭借其在传统互联网领域深厚的积累,陆续推出专门的客户端,并在医疗健康类app的下载排行榜上保持着优势。如丁香园网、寻医问药网、好大夫在线网、快速问医生网、39健康网、99健康网等等都推出了自己的客户端,并凭借其在传统互联网时代积累的大量专业医生和运营团队,主打病症咨询、健康信息搜索、健康管理、健康新闻资讯、门诊预约等服务,获得了较大成功,在各大应用商店的医疗健康类app下载排名中靠前。

2、专业医疗机构的医疗健康类app

有一些大型的专业医疗机构也研发了自己的健康传播类app,如“温附一”、“苏大附一助手”、“福医大附一医院医护”等。这些医疗健康类app的主要功能为预约挂号和就诊导航。由于其面对的用户主要是在本医院就诊的患者及其家属,因此,受众面比较窄,目前并不是医疗健康类app的主流。

3、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医疗健康类app

也有像春雨医生、美杏医生等一批直接在医疗健康类app白手起家、抢滩登陆的创业公司。其内容与专业健康网站研发的医疗健康类app类似。

(二)目前国内医疗健康类app存在的几大难题

1、用户了解与接受程度不高

根据赵曙光等人的调查,“公众主动搜寻健康生活方式信息的行为频率与年龄、收入水平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⑦。年轻的网民由于相对比较健康,同时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对健康信息需求不高。而年龄大的对健康信息有较高需求的却大多数上网技能缺失,据CnniC调查,截止2014年12月,我国40岁以上网民只占总体网民数的20.2%⑧,由此可见,大龄公众对健康信息的需求程度和使用医疗健康类app的能力严重不协调。

公众对于在线医疗健康服务的接受态度也不容乐观。中国医药物资协会2015年1月的《2014中国医药互联网发展报告》指出,“61%人群有听说过在线医疗,使用过的用户只占27.2%”⑨。2014年9月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的一项调研认为,“目前移动医疗app虽然在投资领域及软件领域备受关注,但是在市场应用上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⑩

2、数量庞大、鱼龙混杂

“我国现阶段移动医疗app已达2000多款。”⑾如此庞大的医疗健康类app除了让用户无所适从外,同质化倾向比较严重,信息质量难以保证,有大量的错讹信息流传甚广。很多的医疗健康类app为吸引用户,涉及色情的信息,对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有不良影响。有的医疗健康类app对用户隐私管理不善,用户权益难以保证。

3、法律规范监管制度不全

目前对于医疗健康类app法律监管几乎处于空白地带,这给医疗健康类app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2014年8月,国家卫计委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规定:远程医疗服务是一方医疗机构邀请其他医疗机构,运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本医疗机构诊疗患者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而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医疗机构执业,必须进行登记,领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开展诊疗活动。

由此观之,目前大部分的医疗健康类app的开发主体,尚不具备医疗机构的资质,在针对用户的远程医疗咨询时,存在着较大的法律空白,而且远程医疗咨询出现误诊的概率比面对面医疗更大,一旦发生纠纷,用户方和医疗健康类app方的权益很难得到法律的保障。因此目前的医疗健康类app虽然拥有大量的专业医生资源,但是并不允许给用户进行诊断和开处方,只允许给用户一些健康指导和就医注意事项。这样用户在医疗健康类app上能够获得的专业化和个性化健康信息有所减少。

4、盈利模式尚未明晰

目前的医疗健康类app很多处在免费使用以争夺用户的阶段,盈利模式上没有成熟。而比较成熟的医疗健康类app的盈利模式主要依靠两类,一是用户付费指定医生进行医疗咨询,二是投放医药类广告。而这两种盈利模式能否成为医疗健康类app普遍的盈利模式尚待观察。

5、医疗健康类app与物联网医疗技术结合尚需时日

“物联网技术被认为是朝阳产业,但目前国内大部分研究还是侧重在理论方面,真正应用到实际当中的很少。就物联网医疗来说,很多工作也仅仅是初步尝试”⑿。医疗健康类app未来在和物联网医疗技术的协调发展上前景广阔,但就目前来说,还处在探索阶段。

三、医疗健康类app在健康传播中的作用

(一)用户获取健康资讯更加方便、快捷

如前所述,现代社会也是一个风险社会,尤其在当下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人们对健康信息无疑有着不小的需求。而智能手机方便携带,随时随地可以上网,因此用户在获取健康资讯方面更加方便也更加快捷,可以随时随地以最快速度获取健康资讯,以应对各种威胁生命健康的事件。

而且目前,我国的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基层医疗设施和医疗人才非常短缺。医疗健康类app为乡村偏远地区的用户获取优质医疗信息提供了可能。

(二)为用户在健康自主管理方面提供了方便

“讳疾忌医”是人们在得病时的一种常见心理,尤其是在性病等涉及隐私的敏感疾病方面更是如此。而互联网的匿名性和可搜索性,可以实现一些疾病的自我诊断,或者通过匿名咨询医生来获取健康信息,防止患者由于不愿去医院而导致疾病迁延。而且随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的增高,很多此类疾病需要终生服药和治疗,而医疗健康类app在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方面提供了可能。

(三)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信息不对称是医患关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⒀医疗健康类app在缩小这种信息不对称中可以充分发挥作用。患者在就医前,就可以通过医疗咨询、预约挂号,和专业医生充分沟通,对疾病信息和就医程序有适当的了解。这样在就医的过程中,可以大大减轻患者由于信息缺乏在心理上造成的不确定性。在就医后,医生还可以通过医疗健康类app实现对患者的健康管理。最后患者还可以对医院及医生的服务做出公开评价,以形成一种舆论压力,促使医院及医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总之,医疗健康类app为随时随地呵护广大公众的健康提供了可能,但它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它的进一步发展还有赖于各种因素的成熟。从长远来看,一种新媒介的诞生必然以其优点开疆拓土,医疗健康类app在健康传播中的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参考文献

①Centers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whatisHealthCommunications?.2014.cdc.gov/healthcommunication/healthbasics/whatishc.html

②⑧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cnnic.cn/hlwfzyj/hlwxzbg/201502/p020150203551802054676.pdf

③④CnniC,《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cnnic.com.cn/hlwfzyj/hlwxzbg/201408/p020140826366265178976.pdf

⑤⑥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实用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2

⑦赵曙光、李鼐、倪燕:《中国健康传播研究(2009——2010):从媒体舆论到医患沟通》[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83

⑨⑾医药网,《2014中国医药互联网发展报告》,news.pharmnet.com.cn/news/2015/02/04/414179-3.html

⑩生物探索网,《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调研报告新鲜出炉》,biodiscover.com/news/industry/114495.html

⑿邢玉秀等,《物联网在医学监护领域的发展与应用》[J]《.电子制作》,2014(7)

⒀张自力:《健康传播学——身与心的交融》[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84

互联网医院的盈利模式篇5

2015年底的“双十一”、“双十二”,跟往年一样的“买买买”呼声中,医药电商的参与性显著提高。医药电商们似乎都看到了这一块蛋糕未来的强大市场,在红海里仍然大打价格战,可以说都“拼了”。

阿里健康2014年就有钱任性地试水,推出类似“滴滴打车”的社会化app购药模式,实行到2015年年中,《盈利警告》,显示亏损额较上一年增长200%。打开新市场的阶段性阵痛难以避免,长期盈利艰难的医药电商,在人社部公布2015年底前全面取消医保两定资格审查的消息到来时不由得精神一振,看到了在2016年大施拳脚的希望。

“买买买”和“难难难”

“买买买”也带了医药玩

“光棍节”俨然已经成为全民“买买买”的购物狂欢节。2014年“双十一”当天,天猫医药馆内网上药品获得2个多亿的销售额,医药类目销售额更是同比增长315%。2015年,更多医药行业的企业加入“双十一”电商促销大战。电商大战一触即发,医药电商们都拼了!

拼价格

数据显示,2015年9月,天猫医药馆销售额首破6亿元,环比增幅为13.53%。业内人士表示,这个迹象表明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网络购药。

天猫医药馆2014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是年“双十一”当天,otC(非处方)药品同比增长最快,超过343%。而电子血压计、体温计、计生用品、隐形眼镜等医疗器械同比增加340%。otC药品、医疗器械等医药产品的热销,显示消费者购买药品、健康养生的习惯向电商迁徙。这也预示着从2015年开始,电商大战将会更加激烈。

2015年的医药电商大战,价格战愈加凶猛,多家医药企业拿出看家本领,务必求得“爆款”。

不少药房的旗舰店打出“抢免单”的招数。下单抽奖送苹果手机的也不在少数。

除了第三方平台上的竞争,不少企业也在自营官网上打出促销战。

拼新货

除了otC药、保健品、医疗器械这些传统品种的积极参与,“双十一”促销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各大电商为了抢顾客可谓各出奇招:传统体检、齿科以及基因检测等医疗服务也现身其中。更有甚者,借“二胎”东风,推出“剖宫产后顺产套餐”等,可谓贴近时政热点。

此外,2015年“双十一”,天猫医药馆也携手老字号推出新玩法,双十一的活动8天内为北京、杭州、苏州三市居民一共提供80个稀缺老中医的诊号,消费者每天中午12点登录天猫医药馆平台,仅需1分钱就有可能抢到问诊当地著名中医的机会。

展望

截止到2015年7月,我国获得医药网上交易资格证书的企业为442家,网上药店329家。现阶段获得网上交易资格证书的企业和中国网上药店数量不断增加,市场竞争加剧。

我国医药电商交易规模由2010年的1.5亿元增至2014年的68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74%,医药电商增长惊人。目前全国网售药物占全年医药销售的2%,相对西方40―50%的网售药物比率来看,中国市场的潜力远未被开发。

医药行业做电商平台的大方向是一种必然趋势,前景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每个医药企业想要走互联网的道路,必须面对观念和人才问题。要真正做大最重要的还是做好服务,始终站在客户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经营。

观念方面,传统医药企业需要颠覆过去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这是最大的困难。医药行业做电商需要每个医药电商合法经营,既然在网上卖药,就必须具备相关的资格证书,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经营,都要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按规矩办事,这是医药电商立足的最基本一点。其次,价格需要透明,现在线上经营成本较低,药价相应较低,虽然会引起一些传统医药商家的抵制,但这毕竟是一种优势,也是医药电商吸引顾客的手段之一。

此外,医药电商和医药企业思维的转换又必须倚靠相关的人才,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能够将传统经营模式与互联网运作规律结合起来的人才。但目前看来,这种人才比较短缺。

医药电商盈利的前景很好,但这需要一个过程。现阶段医药电商的首要任务是积累用户量,一方面用户多了,卖药的盈利也多;另一方面,有更多的用户量可以延伸盈利渠道,比如以后会有一些广告费、费,都可以给医药电商带来更多的收入。

市场繁荣,内有“难难难”

一位网店药品零售商的自述

药品非普通商品,药品也非完全市场经济,这里面门道很多水很深。

供应链问题:同一药品,在广州和上海的供应价格可能差别比较大(这个涉及到药品招标),假如药品从广州卖向全国,就必须考虑这个因素。

物流问题:政府法律规定医药运输必须是有资质的医药流通企业,也就说网上卖药找××快递发货那是不符合法律的(就这一点,中国现有的B2C药品零售商就歇菜了一大半)。

质量问题:每个销售出去的药品都要上报药监局,这个必须严格做到,万一质量导致严重后果,起码销售这个环节的责任减轻了。同时不建议销售液体、活体、不耐中高温(部分药品20℃就会化了)等易出问题的药品。

指导服务:客户在网店购药,网店客服没有指导用药的权力,告诉客户某种药应该增加更换减少更是不该,别为了销售额断送前途。建议购买保健品是可以的。

药品价格:药品价格并非流言说的那样虚高,大部分药品的毛利也就在30个点。当然处方药利润会更高,这个实在是“说不得”。

处方药:政府目前还是不允许普通网店零售商销售处方药的,只允许在页面上展示。所以有个空子,页面展示的处方药可以通过电话、微信线下销售,只要不是在线下单就行。

怎么活下去:除了遵守游戏规则,可以增加高毛利产品销售,服务好老客户;也可以兼售保健品、健康食品(大部分医药电商都靠这个赚钱,同样是保健品,在药店买到的保健品和在超市买到的给客户的心理感受不一样)。烧钱的另论。

其他现实问题:非处方药网上销售其实一点不美好,一个普通感冒的人愿意在网上买药然后等上几天收到货吗?而非处方药恰好大多都是这类。

处方药是高毛利的产品,非常高,且刚需,销售处方药才是出路。君不见乙肝、糖尿病都得服药很久很久很久,大部分处方药就是慢病药,客户都是长期的,赚的就是长线利润。

春天快来了,但是还没来

2014年5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第八条指出,互联网药品经营者应当按照药品分类管理规定的要求,凭处方销售处方药;处方的标准、格式、有效期等,应当符合处方管理的有关规定。此条规定被业内看做是未来处方药可以在网上销售的依据。

在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鼓励网售处方药的相关政策和意见也频频出台,但是处方药的网上销售依然未有突破性进展。然而,2015年12月10日首张电子处方的面世,成为互联网、医疗、药品三方面在改革中很大的突破。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出台网上处方药交易管理办法的时机已经成熟。因为对于网售处方药的问题,相关部门已经讨论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调查研究的点很细,征求意见的面很广,能预见的问题基本都讨论到了。而接下来,则需要通过实践中再来发现需要完善的内容。

网售处方药开放是大势所趋,为什么呢?因为改革的最终目标是降费增效。对于整个医药行业这是一个破冰之旅。而对医药电商来说,处方药销售开放与否将会是天壤之别。

此外,2015年底“取消双定”的消息一出,也给另一大难题带来了解决的希望。虽然具体实施情况难以预料,但是至少会给民营医院和小型药店带来新的发展。如果医保能用,电子处方能普及,二大难题得到解决,医药电商的春天就来了。

互联网医疗和医药电商的结盟

在过去的两年,各大医药电商先后获得数亿元融资;一度被认为是伪命题的医药o2o模式也开始获得资本认可;医药电商在每年度的双十一、双十二购物盛宴中销售额持续刷新。

与此同时,康爱多、金象网、药房网先后被不同的企业并购;医药B2C长时期依赖天猫、京东等第三方平台流量资源的局面有望打破,更多垂直类医药B2C凭借官网积累自身的流量资源;单纯线上卖药的时代结束,医药电商进入到比拼服务阶段,医药电商+医疗/医疗+医药电商模式不断涌现。

医药B2C:一边正规一边集中

根据易观智库对医药B2C市场调研的数据显示,2014年平台类医药B2C平台占据60%左右的市场份额。

目前,获得CFDa试点的B2C第三方药品交易牌照的公司一共有3家,分别是95095(阿里巴巴旗下,天猫医药馆间接使用)、八百方、1号店。这三大平台拥有巨大的流量资源,也是医药电商独立发展的必然条件。

目前,三大平台中,天猫医药馆是网上药店最为倚重的一大平台。几乎所有的网上药店首选练兵之地都在天猫,目前天猫医药馆的网上药店有201家,截止2015年12月24日,拿到网上药店牌照的企业数量为388家(这其中有一部分企业的网上店铺还未正式上线)。

天猫流量在每年双十一狂欢节中威力十足,多个商家在这一天的销售额堪比其他月份一个月的销售额。医药电商也不例外。尽管这一天基本上都是价格红海拼杀的状态,但没人愿意错过这场年度盛宴。

京东作为国内整个线上零售市场的第二大流量平台,亦少不了医药B2C企业的身影。

京东在医药电商起步并不晚,但其在运营上并不顺利。京东原本寄望与九州通旗下的好药师合作打造医药B2C第三方平台,无奈双方于2013年分手。2015年5月,京东健康到家上线,据京东方面的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京东健康到家已经覆盖北京、上海、武汉、天津、等11个城市,合作门店包括德生堂、国大药房、老百姓、益丰大药房、金象大药房、康复之家、同仁堂在内,总数已超过1000个。

八百方是唯一一个独立垂直第三方医药B2C平台,但其最大的短板在于没有流量,又受限于体制、资金缺乏等原因,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1号店官网上入驻的网上药店数量为49家,比起天猫医药馆、京东的入驻商家数量,1号店的流量优势稍弱。

由此可见,短时期内,大部分B2C医药电商仍旧重度依赖第三方平台资源。但移动互联网、o2o模式的兴起使得流量去中心化成为可能。

比如壹药网(现更名为1药网)。2013年12月,壹药网版块正式从1号店医药事业部分拆出来独立运营,更名“壹药网”。2015年初,壹药网融到4.5亿元。随后1号店原创始人于刚亲自坐镇,目前1药网与1号店没有股权关系。不久后,于刚宣布壹药网将获得10亿元新一轮融资。

据壹药网公开透露的数据显示,壹药网近六成销售额来自其自营渠道,移动端app已为壹药网贡献了超过70%的销售量。依靠自有平台,壹药网已经逐步积累其在医药电商领域的流量资源。

除了壹药网外,德开网上药店、康爱多也表示,与第三方平台相比,其自身官网、app所完成的销售额占比在逐步提升。

互联网医疗:左手保险,右手电商

Bat三大巨头(百度、阿里、腾讯)对于互联网医疗资源的争夺战、医生多点执业放开、热钱的涌入快速催生了互联网医疗这个行业。

医药电商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互联网医疗变现的两种途径,一个是连接保险;另一个就是医药电商。

医药电商目前本身一直面临盈利难的困境。除了个别网上药店处于微利状态外,大部分网上药店都不盈利。而且,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网上药店销售额最大的品类仍旧是计生用品、隐形眼镜、医疗器械等,otC药品只占很少的份额。因为otC多数是品牌药,毛利率低,必须通过其他非药品类的高毛利来摊薄成本。

另一方面,初期用户网上购药的习惯还处于培育期。

与互联网医疗结盟,这也许也是医药电商突破盈利困境一条可行的路径。

在线问诊/随诊―购药―药品配送,这个看似通过线上就可以快速构建的医疗服务闭环是很多平台级互联网医疗公司最理想的商业模式。最近从乌镇互联网医院开出的首个电子处方单更使不少创业者对这一模式充满无限期待。

不过,现阶段非常见疾病通过在线问诊的体验并不好,一方面政策层面对于远程问诊的责任风险界定并未清晰,医生给予患者的咨询建议也是尽可能趋于保守,甚至很多疾病都是通过大数据算法直接智能回答,最常见的在线问诊却是“建议您前往医院进一步确诊”。

而且,这一模式走通很大程度上依赖处方药政策的放开。otC多数为常见疾病药品,消费者习惯的购买渠道仍在线下,客单价低,处方药才是B2C实现盈利的主力。而处方药网上销售做大规模的另一个必备条件则是医保必须能够支持线上报销。

需要长期用药的慢病患者尤其看中医保报销,而慢病用药也是医药电商最具市场潜力的品类。糖尿病管理app糖医生通过与天津市政府合作打通医保的方式实现网上购买糖尿病产品,是一个可以值得借鉴的模式。此外,已有电商着手开发送药上门当面刷医保卡的系统,如果确能成功,也会给处方药的网购报销带来巨大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天猫医药馆等主要药品网购平台的品类销售排行榜单上,otC等药品份额已经有所提升。这在今年双十一的销售中体现尤为明显。京东健康到家邵清认为,otC占比提升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更多传统工业企业、连锁药店的参与,极大丰富了otC产品数量。

二是消费者对网上购药习惯的接受度有一定提高,这也将促进整个医药电商的发展。

当然,假若未来远程医疗政策、网售处方药政策放开全面放开,医保也可以线上报销,互联网医疗+医药电商的黄金时代就到来了。

与人斗,与钱斗,不与政策斗

阿里的挫败和京东的抢滩

阿里健康采用“滴滴打车”模式的app并没有取得很好的预期效果,市场反响相当冷淡。有人曾经试用,并写出感受:

其一,在北京使用阿里健康app的实际感受打分,与当地药店的服务水平息息相关,选择的药店服务好,使用感受会更好;药店服务水平如果不高的话,阿里健康能起到的正向促进作用有限。

其二,阿里健康目前所能提供的更像是一个比价平台;而各大在阿里健康平台上的药店之间暂时还有隐形的价格攻守同盟,还没有药店打算当这个出头鸟。

其三,满30减免10的优惠幅度,基本上被城市各区之间的配送费冲抵掉,因此如试用者所体验到的,询价的多,实际成交的少;

其四,医保刷卡的门槛仍然较高(需要医院盖处方药外购章),尤其是对于最热衷使用app的年轻人群体,为了买个药跑去医院盖章完全是不现实的。故而,处方药外流的情况目前仍只是零星出现。

此外,阿里健康最初为占据市场而采取的“补贴”大法,有不少药店钻空子骗补贴,也给阿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亏损。于是阿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天猫医药馆――网上药店。

在医药B2C电商惨淡收场、医药B2B电商尚未起步之际,京东把医药领域的宝押在了o2o上。从2015年5月开始,半年多的迅猛扩张让京东健康到家覆盖了北京、上海、武汉、天津等11个城市,同老百姓大药房、同仁堂、益丰药房等药店达成合作。同时,需要高昂投入的夜间配送业务也悄然上线,在上门方面暂胜对手一筹。

医药行业接连的政策利好使之成为电商巨头拼杀的又一热区。押宝送药o2o看似是无奈之举,适配度却极高。对于实体药店而言,配送始终是短板。药店工作人员较少,且店内需要固定人手维持,增加配送人员需要大幅增加成本。京东在物流端的优势是极好的补充。借助京东到家,也能为线下药店带来丰富的流量。某连锁药店区域总经理透露,与京东健康到家合作正是看中了流量,连锁药店的品牌效应和低价在平台上极具竞争力。此外,平台对部分单品还有高额补贴,近期火热的阿胶价格降了近一半。

目前送药o2o仅快方送药完成B轮融资,药去哪完成a轮融资,资本寒冬导致的资金短缺让送药o2o压力猛增。目前京东健康到家夜间送药暂只与瑞澄大药房开始试点,未来会在更多区域推广。

2015年底,阿里健康也通过发起“阿里健康未来药店合伙人计划”加强线下布局,目前仍在推进中。但从业内评价来看,京东健康到家暂胜一筹。目前,京东健康到家与药店的合作采取返点模式。京东健康到家负责人邵清表示,目前日常用药占销售产品的主要地位,部分应季的保健品和口罩等商品也较畅销。在业内看来,高昂的前期投入能否占领市场,返点利润和其他收入能否达成盈利还需时间检验。但从布局上看,京东已占据先机。

各界监管:只会更紧

取消审批不等于“零门槛”

近日,人社部医疗保险司负责人就“取消双定”相关问题进行解答时明确表示,根据新政,今后各地依法设立的各类医药机构,无论级别、类别和所有制性质,均可对照条件自愿向社保经办机构申请成为医保定点,社保行政部门不再进行前置审批。但该负责人补充表示,经办机构对于申请医保定点的机构要建立公开透明的评估机制,尤其是要探索通过第三方评价等方式开展评估。

取消资格审批并不等于医保资格将能“零门槛”获取。此前,业内有担忧称,取消审批可能会成为一把“双刃剑”,因为实施后,医药机构获得医保资格将更容易,或将会令纳入医保的医药机构水平参差不齐。而人社部昨日的表态恰恰直面回应了他们的这种疑虑。那么,引入第三方评估是否又会让协议管理成为一种变相的“审批”呢?

实际上,取消了“两定”的资格审查,只是简化行政审批的手续,并不代表着所有的医药机构都可以成为医保定点,只有符合准入条件的医疗机构和药品零售店,自愿申请后,与社保部门签订协议,方可以成为医保定点。而且为了医保基金的安全,在取消医保定点资格审查后,社保部门会对医保定点医院和药店设立准入门槛,对其进行“协议管理”,绝不会因取消了“两定”资格审查而放松对医保定点医院和药店的监管。

至于引入第三方审批,业内表示,此前,医保定点资格审批专业性较强,行政部门闭门执行难免会带着偏心,公立医院以及大型品牌药店容易获得这一资格,但民营医院和小型药店,即使具备较好条件,获此资格也会很困难。而取消审批后,即使是评估,也是行政之手远离市场的技术性过程,每家医药机构都将获得更公平的竞争机会。

医药网店监管更须完善

此外还有一个比较长期的现象,医保药店饱受诟病的问题在于盗刷医保卡购买生活用品以及医保卡套现。

此前,各地都曾多次曝出有医保药店不仅出售具有增强抵抗力、降血脂、补钙等作用的保健品,还出售洗洁精、洗发水、洗面奶、防晒霜甚至净水器等商品。更严重的医保卡套现行为也屡禁不止。现今在网上查询,名为“医保卡兑现金”的QQ群有上百个,覆盖数十个省市。一位声称可以套现医保卡的人提出,通过医保卡购买药品后,可按6-8折的价格兑换现金,却拒绝透露药品流向。

互联网医院的盈利模式篇6

移动慢病管理是医疗健康产业互联网化发展过程中的又一新兴细分领域。随着移动医疗市场的快速发展,移动慢病市场也在随之发展成熟。

巨大的市场潜力

2016年全国两会已经圆满落下帷幕,医改话题再次成为两会的热点议题之一。两会期间,关于医改的主要议题有大病医保、分级诊疗、医养结合、互联网医疗等几个方面,《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提到“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的目标。业内专家认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将重“医”轻“防”的观念进行转变,对慢性病进行有效的管理。

之所以要强调对慢性病进行有效的管理,是因为慢性病已经成为全球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每年以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为首的慢性病,致死人数占据了所有死亡人数的85%。据官方统计,2012年中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是25.2%,患病人数约2.5亿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患者约为1亿人。去掉糖尿病高血压并发症因素,这两部分人群就接近3亿人,而这个庞大的人群,知晓率和就医率并不高,治疗达标的更是只有很一小部分。以糖尿病为例,中国的糖尿病患者50%没有意识到自身患病,其中有一半人没有接受治疗,其中有一半人不能坚持治疗,而坚持治疗的患者中只有一半可以达标。

慢性病的医疗费用支出更是惊人,据统计,2015年中国医疗卫生费用达到39517亿元,慢病患者的医疗费用高达28000亿元,慢病在我国疾病负担中所占比例超过70%,造成了极大的经济负担。

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和致残率的大幅攀升、医疗资源消耗、患病人群年轻化等问题越加显现,引发市场寻求更完备、更高效、更有效的手段来防止这一现状的进一步恶化。药厂、医疗器械厂,以及Bat等互联网公司各路英豪纷纷磨拳擦掌,都试图以“互联网+”的手段和速度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2015年阿里健康携手卫宁软件、腾讯注资挂号网、益佰制药携手掌上药店、春雨医生等移动互联网医疗平台受资本市场热捧,互联网的战火在医疗健康领域愈演愈烈。中国平安、泰康人寿等商业保险公司也推出了互联网健康管理产品。

易观智库分析师姜昕蔚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目前互联网医疗慢病管理切入点有两个,主要都是围绕慢病的自我管理,一方面有管理工具型app,另一方面是可穿戴设备。

在慢病管理app方面,糖尿病作为人数众多,并且需要时常通过饮食、健身等方式调节的慢性病,已经成为慢病管理的重要切入口,在糖尿病的管理方面已经有较为成熟的运营模式。以糖尿病管理app糖医生为例,易观智库《中国移动慢病管理市场年度盘点2015》中指出,目前糖医生已经形成主要以“服务立体化+服务流程化+监测仪器智能化+患患沟通趣味化”的立体化医学服务体系,具体通过线上线下服务对接实现立体化服务,通过对健康到患病状态的多元化用户预防与控制的结合,实现服务的流程化;通过“糖+”与主流医疗器械的结合,在为用户节省重新购买智能血糖仪成本的同时,实现了监测仪器的智能化;通过低糖美食分享、公益活动等患者与患者沟通方式,加强患者与患者间联系,增加患者抗糖意志,实现患患沟通的趣味化。

互联网慢病管理生态

易观智库分析师姜昕蔚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慢病是一个长期的生意,对于病人来说是一种生活状态,其实和健身人群很相似,从吃住行购物等各个方面渗透到用户的生活中,慢病管理的生态基本围绕慢病患者的生活状态展开,包括生活状态记录、饮食、运动、药物、知识获取等等。”糖医生创始人徐峰认为,慢病管理生态的建立,需要多方的协作,包括医院、社保体系、互联网企业、硬件科技企业甚至保险企业等等,从患者的生活状态延伸到整个社会生态。

对于健康管理或者慢病管理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个人健康档案,这是慢病管理的第一步。互联网的介入,能够帮助患者轻松建立一个完整的个人健康档案信息,包括住院病历、化验信息、体检机构的体检数据、以及各种智能硬件采集上来的健康数据等等。糖医生创始人徐峰认为,通过互联网或者大数据,能够很轻易的将个人信息汇集到一起,形成一套可延续、可转移的个人健康档案,进而让慢病管理实现各系统之间的无缝衔接。

慢病管理需要医院或者医生资源的协作。姜昕蔚认为,中国慢病患者目前的构成是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知识获取能力低,所以完全自我管理难度大,在这种环境下连接医生,让医生指导自我管理是目前比较常见的解决方案。徐峰认为,慢病管理无疑需要医护人员的协作,但是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分配过于集中,导致基层缺医少药,这些都需要移动医疗来解决。通过互联网帮助医生多点执业、帮助患者辅助决策,通过医药电商帮助患者解决用药问题等等。

易观智库《中国移动慢病管理市场年度盘点2015》认为,目前我国慢病管理市场处在探索期,互联网医疗沉陷领域细分化趋势,资本大量涌入,移动慢病管理市场快速发展,但是市场发展并不完善。对于互联网概念的企业来说,前期的盈利是一大问题,姜昕蔚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慢病服务需要o2o,而o2o又是行业比较成熟的一个表现,慢病管理才刚刚起步,仍处在用户培育过程中,目前并没有成熟的盈利模式,如果说要盈利的话,一个比较快的赢利点就是药物,如果获得了药物社保通路,慢病管理的盈利速度会大大提升,但难度相对较大。”

问题与机会并存

慢病管理虽然已经成为资本的宠儿,但是在市场启动期,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用户数量。如何教育和影响用户的行为,并保持用户的长期参与度,是尚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大多数慢性病患者年龄偏大,对新兴技术接受度相对较低,需要充分考虑中老年人使用的简易和方便性。

互联网医院的盈利模式篇7

春雨医生成立于2011年,算得上是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先行者。在各个行业都连接互联网的今天,互联网医疗在中国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至今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

由于中外医疗体系的巨大差异,春雨医生很难像很多其他互联网公司一样,走照搬国外成功模式的捷径。在张锐的带领下,春雨医生在互联网医疗的行业探索中不断升级自己的商业模式。可以说,春雨医生与竞争对手一起走出了我国互联网医疗原本没有的路。

在张锐离开之后,春雨医生的团队依然在探索中不断前行。他们反思着春雨医生一路走来所经历的商业模式变革,并试图在实践中为春雨找寻新的机会和方向。

他山之石

北京春雨天下软件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于2011年7月,是一家以移动健康(即mobileHealth,简称mHealth)为业务方向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张锐、曾柏毅、李光辉三人同为联合创始人,张锐出任Ceo。同年11月,春雨掌上医生手机应用软件正式上线。2013年11月,春雨掌上医生更名为春雨医生。

Ceo张锐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主修新闻专业。张锐曾就职于中央电视台、京华时报等传统媒体。2006年,随着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异军突起,张锐辞去《京华时报》新闻中心主任一职,加入网易,曾经负责网易新闻客户端、网易公开课、网易论坛等多个产品,辞职时任职网易副总编。

春雨医生的另外两位联合创始人中,曾柏毅是有道词典创始者,出任春雨医生Cto;李光辉曾任中国伽玛集团香港有限公司中国区总代表,出任春雨医生Coo。

2011年5月,张锐觉得“如果再不出来创业,以后就没机会了”,于是他辞去网易副主编一职。创业前,张锐对各行各业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分析,决定“不做社交、不做一般工具应用、不做游戏”。在“三不”标准下,张锐瞄准了当时竞争尚不激烈的医疗领域。张锐认为,医疗是刚性需求,但医疗资源短缺却一直是中国社会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于是他决定在这个蓝海领域创业,创立了春雨医生。

医疗是一个传统且复杂的行业。春雨医生的三位创始人都不是医疗行业的相关从业人员。然而在张锐看来,这正是春雨最大的势。如果创始人具有医疗行业背景,春雨反而可能会走弯路。张锐认为,首先,医疗行业从业者会站在医生、医院的角度去思考,很难从用户、市场的角度出发;第二,医疗问题解决办法也可以尝试通过医学专业之外的其他方向去探索,例如,从宏观的层面或者从互联网视角去解决医疗问题。春雨医生选择从互联网视角出发,希望能够探索出不一样的医疗道路。

张锐把春雨的商业模式总结为三个阶段:“卖问题”、“卖医生”和“卖保险”。

“卖问题”

“卖问题”是指春雨通过回答用户提出的医疗相关问题来提供服务。春雨医生移动端上线初期,主要向用户提供“自诊”和“轻问诊”两种服务,软件和服务全部免费。迄今为止,“卖问题”是春雨医生贯穿始终的核心业务模式。

春雨成立初期将产品定位为诊前咨询,产品功能主要体现在“自诊+问诊”,春雨试图以“卖问题”来满足被长期掩盖的“医患交流”的用户需求,并尝试通过“免费+增值”的模式来实现盈利。

自诊

自诊,是指用户通过春雨应用查询自己的症状,根据查询结果做简单的自我诊断,一般是针对较轻的病症或常见病。自诊是春雨医生初始版本中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当用户感到身体不适,打开春雨“自诊”平台,选择自身对应的症状,根据春雨给出的提示,进行自诊。如果用户同时出现多种病症,还可以在多症状查询中进一步自诊。若病症复杂严重,春雨会建议用户前往医院就诊。

2012年7月,春雨将自诊平台从静态资料库升级为动态数据库,引入了智能搜索与排查的算法,将自诊服务从个人学习升级为人机交互。所谓“静态资料库”是指以固定的医学典籍和案例为基础的医疗数据库。相应地,“动态资料库”是指在原有的静态资料库基础上,随着人类医疗事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扩大的医疗数据库。

2013年10月,春雨掌上医生4.0版本上线,主打病患自查的智能搜索自诊服务。医疗移动软件能否实现精准有效的自诊不仅需要依靠软件存储的医学典籍来实现,还需要大量的动态数据来支持。为此,春雨医生采购了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40万病例样本库,翻译成中文后嵌入到了春雨自诊数据库。这个40万的样本库记录了美国医生近10年来对于大多数常见病的基本诊断用药方案和患者生理数据。在动态数据库的支持下,春雨自\平台根据患者的症状、年龄、性别等各种差异化的数据,推导出患者可能患的症状,同时尽可能地实现了差异化与智能化。每种症状后面根据中国的医药品类附有用药方案,并标注药品化学名,便于用户在国内市场查找同类药品。

轻问诊

轻问诊,是指用户根据自己的病症通过春雨平台在线向医生进行咨询问诊。春雨会根据问题的具体内容,把问题推荐给春雨平台上相关科室的签约医生;再由相关医生根据病患描述进一步询问,最终诊断。病患可以通过语音、文字、图片三种方式提问,医生同样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进行回答。轻问诊主要针对的也是常见病和轻症疾病。对于疑难杂症,问答医生会建议用户去医院就医。

春雨医生的免费轻问诊采取的是众包模式。用户通过春雨平台提问,春雨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根据问题筛选出涉及科室,并把问题推送给相应科室的在线医生。类似于滴滴打车的模式,如果有多名合适的医生在线,医生们也会通过抢答的方式来获得问题。同时,春雨的后台有一系列算法,会根据医生的级别,以及医生过往的问题记录、用户反馈进行调整。

自诊主要通过人机互动来实现,而轻问诊则需要有真实的医生在线上与用户进行互动。使用春雨医生的第一批签约医生是春雨主动邀请来的。春雨的平台做大之后,自然而然地吸引了更多的医生加入到平台之上。与春雨医生签约的医生依然属于其所在医院,利用各自的碎片化时间在春雨医生的平台上解答用户医疗问题。

春雨从两个方面来判断医生的质量。第一是医生来源,即医生来自于什么等级的医院。春雨医生副总裁林晓表示,春雨平台上的来自三甲医院的医生比例是高于全国同行业互联网医疗公司的平均水平,二甲医院医生比例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甲医院医生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是医生级别。林晓表示,春雨的主任医师比例高于全国同行业互联网医疗公司平均水平,副主任医师比例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治医师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住院医生比例是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林晓认为,在轻问诊的服务中,主力军在主治医生、住院医生等基层医生中,因此主治医生和住院医生的比例较高。春雨的主任医师主要服务于春雨诊所的线下坐诊。

春雨会对平台上的医生进行四重认证:医师资格认证、职业资格认证、科室电话认证和本人手机认证,以确保回答问题的是医生本人。轻问诊对于用户是免费开放的,为了鼓励医生到春雨医生的平台上来回答问题,春雨自掏腰包为每个得到回答的问题提供一定的现金鼓励,直接支付给医生本人。在林晓看来,除了现金激励外,年轻的医生还可以在春雨的平台上向资深的“大牛”医生们拜师学艺,通过请教问题和相互切磋来增加自己的医术水平;资深医生收入高,名气大,可以通过春雨的平台接触到更多的疑难杂症患者,在治疗病患的同时,精进自己的医术。截至2015年12月底,春雨拥有41万名公立二甲医院以上的专业医生。

2011年11月,春雨医生的应用软件到智能手机应用商店之后,正式进入到移动端软件市场。当时,我国市场上没有与春雨医生模式类似的移动端医疗问诊软件。春雨医生的上线迎合了有自诊和轻问诊需求的用户,加之鲜有竞争对手,上线两天时间,有2万余名用户下载,注册用户为7000人。这是春雨医生的第一批用户。截至2015年12月,春雨平台集聚了9200万名激活用户。

春雨轻问诊运营的最初阶段采取的是免费的模式。刚上线时,每名用户每天只有一次提问机会,1小时之内收到医生的文字解答,可以继续追加提问。后面,随着签约医生数量的增加,春雨医生逐渐放开线上问诊的名额限制。

2012年4月,春雨推出博士诊所项目。这个项目主要是为了吸纳拥有博士学历的年轻医生。这样的医生,因为年轻、工作年限短,可能在医院的收入并不高,所以愿意加入到春雨的平台,通过回答病患问题来获得额外的收入;同时,因为拥有博士w位,他们更容易被用户接受。

博士诊所项目主要提供两种服务:一是通过春雨医生移动端应用软件进行的线上医生轻问诊;第二,用户还可以预约医生时间,通过电话实时咨询,每次通话15分钟,价格为60元/次。博士诊所中签约的医生必须拥有医学博士学历(或副主任以上职称)。

2012年8月,春雨推出用户自由定价体系。在医院体系中,每项医疗服务的价格都是被审批确定的,每位医生的挂号费都是根据不同的级别分门别类设定好的。在春雨的用户自由定价体系中,在所有开设的科室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时效性的需求,选择从免费到25元不等的支付范围。医生在看到用户的需求以及报价之后,选择是否提供相应的服务。医生在接受用户报价,并提供服务之后,春雨将用户支付扣除运营成本后的余额返给医生。此外,用户还可以支付一定金额的费用向指定的医生进行图文或者电话咨询,不过所付金额全部归医生所有,春雨并不从中获利。

支付更高费用的用户,问题被解答的时间会进一步缩短。如果用户支付后医生没有来得及回答,费用会返还到用户的账户。以春雨皮肤科为例,根据相关报道,试营运阶段,在0元的出价中,9个小时内有5%的问题被医生回复;支付6元的用户中,6小时内就有80%的问题被医生回复;支付了18元的用户中,两个小时内,所有的问题都被答完。为了帮助用户快速地确定一个双方都满意的价格,春雨医生把医生前一天所有价格下的平均回复时间和平均回复率统计给用户,以便于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出价。

经过两年多的摸索,截至2013年底,春雨医生积累了1400万用户和1万名医生之后,日均问题量超过2万个,并一直沿用用户免费,春雨通过现金激励医生的轻问诊模式,只有在增值服务上,例如私人医生等服务,才收取部分费用。医生每回答一个免费问题,春雨医生都会向医生支付一定的现金。在春雨看来,这种支付不是补贴医生,而是激励医生加入到春雨平台的医患互动中来。在这过程中,春雨已经构建了相对成熟的线上轻问诊模式,并考虑向商业化的盈利方向发展。为此,春雨面向市场做了调查研究。在中国的4个城市对轻问诊收费模式进行市场调查,抽样2000人。调查结果显示,如果春雨对轻问诊服务进行收费,90%的用户接受付费,并表示愿意为每一个问题支付20元。当时春雨医生的在线提问为每天2万余个,如果按单价20元计算,仅轻问诊一项将为春雨医生带来超过40万元的日均收入。于是,春雨医生的团队决定执行收费策略。

经历了前期的探索和调研,2013年12月底,春雨医生更新了应用版本的同时,开启了大范围收费的会员模式。用户可以自主选择是否支付8元成为春雨的月度会员。8元/月的定价是根据医生的接受度、用户付费转化率和提问频次综合测量得出的结果。同普通用户相比,会员可以在会员期限内每天24小时不限次数地向医生免费提问咨询,并且春雨保证,每个会员的问题都可以在20分钟之内得到回复。非会员仍然可以使用春雨的基础功能,比如搜索、自查等,但免费咨询次数受到限制,被设定为10天1次,同时得到医生回应的顺序也将排在会员之后。另外,如果在10天内用户想进行第二次提问的话,春雨则将按照每次6元的标准进行收费。会员制是春雨对全面收费的一次尝试。

2015年4月,春雨医生推出空中诊所服务,允许医生对医疗服务进行自行定价。空中诊所,顾名思义,就是让医生在春雨的平台上开设线上诊所。医生可以在空中诊所直接与用户进行交流,回答问题,还能够自定义差异化服务。空中诊所中提供的每类服务均由医生自行定价收费。用户可以根据医生的定价选择指定医生以及相应的医疗服务,如在线交流或者付费电话;或是付费预约某个医生线下看病等。

空中医院本质就是,在免费轻问诊的基础上,加上可付费问诊的业务。春雨的医生评价体系包含两个维度。第一是医生的专业程度。在问诊的时候,医生能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准确地判断病患的病情,春雨内部有一个学术专业委员会来就此评判医生的专业程度。学术专业委员会里面的委员都是各个科室里面的顶级医生。第二是用户的反馈。春雨平台上的签约医生对待病患的态度可以通过用户的评价得到反馈,这点是公立医院对医生的考核指标中所没有的。

截至2015年12月的最新版本,春雨用户每天可免费进行多次提问,一般情况下会在6分钟内得到相应专业医生的回答,但是免费情况下,用户不能自选回答问题的医生。如果选择指定医生,用户需另外付费。

无论是通过大数据和智能运算不断完善的自诊,还是通过服务模式更新不断升级的轻问诊,都是用户带着自己的问题来到春雨医生的平台来寻求解决。在张锐看来,“卖问题”是春雨医生商业模式的第一个阶段。截至2015年12月底,每天33万个医疗问题在春雨得到了专业医生解答,春雨平均每分钟回答229个问题。4年来,春雨帮助用户共解决9500万个医疗问题。这一数量远远超过了全球首个ipo的在线问诊公司teladoc。

自诊和轻问诊都属于线上问诊。线上诊断是目前互联网医疗的主要营业模式之一。这种业态的出现也正是迎合市场的痛点。在线“问诊+自诊”的远程线上诊断模式不仅可以节约用户寻医问药的时间,而且可以使得患者通过更加便利的方式进行自查及与医生沟通,同时帮助用户随时调用全国乃至跨国的医疗资源,这在传统医疗生态下是很难实现的。

“卖医生”

“卖问题”的业务模式帮助春雨医生大大地增加了用户人数和签约医生人数。但是其商业化道路并不平坦,既难以让用户买单,又难以让社会保险买单。在张锐看来,中国的消费者并不习惯为服务买单。“卖问题”是以免费模式开创市场的,一旦开始收费很难在大范围内被已经习惯免费的用户接受。此外,在中国现有的医疗保险体系下,社会保险也几乎不可能为网上问诊付费。

张锐发现,用户愿意在免费的前提下,频繁使用春雨进行线上问诊,但是在全面收费的情况下,可能仅有10%的用户继续使用春雨“轻问诊”服务。在这样的条件下,张锐决定改进春雨的商业模式,希望能够通过医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技能吸引用户付费。这种商业模式,被张锐称作“卖医生”。

商模式

春雨医生首先考虑通过医生推荐的方式把合适的医疗周边产品推荐给需要的用户,并在春雨的平台上通过电商模式进行销售。张锐发现,随着用户群和医生数量的扩张,在2013年初的1000万用户中,约有40%是有怀孕育儿需求的用户,这部分用户在每日活跃用户中也占有很大比重。同时,母婴相关医生的数量也很大。于是,春雨希望医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从业经验以及对相关商品的了解,向用户推荐适合其实际状况的商品。这样,用户可以得到适合自己的商品,医生可以通过分成来优化在春雨平台的收入模式,春雨可以进一步试探盈利模式。

2013年5月,春雨医生推出一款新的手机应用软件“春雨育儿医生”。用户定位于备孕、孕期的准父母以及0-6岁儿童的父母,为用户提供育儿领域专业的医疗健康服务以及基于个人需求的电商服务。与“春雨医生”手机应用相类似的是,用户同样可借助“春雨育儿医生”平台向医生问诊。不同于“春雨医生”的是,“春雨育儿医生”增加了“物品来帮忙”这个功能选项。这个功能基于用户个人状况为母婴推荐相关的商品,用户可以直接点击物品进入购买页面。例如用户预先填写的宝宝的年龄、性别等信息,春雨会根据宝宝成长情况推荐宝宝每周所需的物品,如为孕40周的母亲推荐产妇一次性内裤,为5个月零1周的男宝宝推荐耳温枪等。再比如,医生在为用户诊断的时候发现某个儿童缺铁,会向儿童的母亲推荐含铁的奶粉,该患儿母亲可以直接在春雨育儿医生的应用中购买。春雨希望医生推荐的医疗周边产品是建立在用户真实需求基础之上的。

寻医导药

所谓导药模式,是指药品导购,通过在线问诊平台服务后,用户需要选购药品,这些药品在哪购买更方便,平台能结合LBS模式(LocationBasedService,即基于位置服务)引导用户在附近的医院或药房购药。甚至直接通过药店的电商平台,在线购药,送药到户。而在线问诊平台也将从中收取佣金。在线问诊平台在汇集了医患两大资源之后,可以将业务服务进一步延伸至药品导购服务。导药盈利模式的关键点在于能否有效整合药店资源。

在进行线上问诊的过程中,春雨发现,自诊和轻问诊之后,约30%的用户在与医生的交流中已经解决健康问题,另外有5%的用户会根据轻问诊医生的建议去医院进一步诊断,还有约65%的用户,会在问诊医生建议下,产生购药需求。只有咨询过程而没有发生后续解决问题的步骤,不能算是一个完备的医疗过程,而将这个过程完善化的关键,就是将移动购药发展起来。春雨希望同专业的医药企业合作,打造“线上看病,线下买药”的医药o2o闭环。

2014年9月,春雨医生与好药师网上药店达成战略合作。春雨医生在其手机应用软件中向用户提供药品推荐和购药服务,同时好药师将会借助春雨医生的平台优势,为用户提供精准便捷的购药指导。好药师是九州通医药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专注于医药电商B2C业务,在线上购药方面得益于九州通的医药行业优势和医药配送体系。

用户在春雨医生应用完成与专业医生的咨询之后,若沟通过程中,医生提到了某种药品,咨询界面底部将出现相关药品及购药信息,用户点击后即可进入好药师购药界面,可直接下单完成购药流程;若医生未提到某种药品,系统也会根据医生对用户所患疾病的判断,推荐对症的药品。用户在春雨医生形成药品的购买需求后,好药师直接将需求分发给合作药店中离用户最近的药店,由该药店为客户进行就近配送。

2015年7月,春雨医生与仁和集团旗下叮当快药达成战略合作。叮当快药是提供免费送药上门的医药o2o企业,药师会为用户提供24小时用药咨询解答。其药品服务内容基本涵盖了家庭用药和急性用药的大部分品类。实现合作之后,叮当快药正式接入春雨医生在线问诊服务,用户在叮当快药首页,即可直接进行问诊咨询。同时,春雨应用以页面嵌入形式至叮当快药网上药店。用户购药后,叮当快药把用户需求分发给合作药店中离用户最近的药店,由该药店进行就近配送,力争做到在28分钟内把药送到用户手中。

春雨医生在卖周边商品以及药品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用户愿意跟医生产生一对一的、长期的、稳定的医疗咨询关系,并愿意为这样的固定关系付费。于是,张锐开始思考,所谓卖周边商品、卖药品,卖的都是医生的专业能力和从业经验的附加价值。那么是否可以尝试直接卖医生的专业能力和从业经验呢?

私人医生

张锐对比研究了中外的医疗体系发现,中国医疗延续了苏联的医疗体制,是结构化的,以组织为单位。在中国,提到就医看病,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去医院。如果问到中国当下名医,专业外人士很少能提及一二,民众更为熟悉的是协和医院、301医院等知名大医院,但是相比之下,欧美国家医疗体系的基础单元是医生。美国人去看病的表达不是“去医院”,而是“看医生”(seeadoctor)。在美国的初级医疗系统下,每个家庭甚至每个人都有一名私人医生(primary-carephysician,简称pCp),私人医生与家庭之间有很强的关联和互动。中国没有相应的体系,那么私人医生在中国是否可行呢?

在2014年4月,春雨医生推出的“空中诊所”中,包括了私人医生服务。医生为自己定价,价格范围是每月的私人医生服务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患者可以聘请一位私人医生。签约成功后,医生会在初次交流中为患者建立私人健康档案,告诉他每天需要记录的数据,医生通过数据长期监测用户的健康状况并给出意见。根据动脉网的信息,在春雨平台上,三甲医生更倾向于设定较高的单价,而普通医生更乐意于花费时间回答用户免费咨询来获得收入,通过便宜的收费和更好的服务来赢得用户。如私人医生定价最高的是协和的刘炳岩,为9999元。

随着私人医生业务的发展,春雨医生进而推出家庭医生。家庭医生为一个家庭中的所有人建档。医生对整个家庭的健康状况都有所了解,例如家庭成员有哪几位,年龄分别是多少,各自的过敏史以及病史是什么。

此外,春雨医生的“私人医生”服务也非常受到企业客户的欢迎。面向企业的私人医生主要服务两类大客户:第一,大型企业通过为自己的员工购买私人医生企业服务,来帮助员工管理健康。第二,企业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诸如汽车4S店、地产、金融、保险等行业企业均与春雨洽谈为客户购买私人医生产品的业务。

2015年2月,春雨医生了“服务型电商”新模式,这个模式全称叫“私人医生干预指导下的服务电商”。这个模式包含两块,一块是“私人医生”服务,包含“在线咨询、电子健康档案、社区”等,这是对春雨私人医生业务的升级,另一块是在线指导你购买药品和健康产品,这是对春雨医疗周边业务的升级。这个模式的理念是通过“私人医生”服务建立患者和医生之间的强关系。患者予以自己的私人医生充分信任,医生则可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根据用户身体和疾病的状况为其推荐相关商品和药品。

2015年5月,春雨医生宣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武汉5个城市开设25家线下诊所,邀请来自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坐诊线下诊所,采取私人医生服务年费制度,诊断不额外收取费用,并且支持部分药品医保报销,售价为每年980元。春雨开设线下\所,就是希望能够将检查、开药、手术、住院等线下就医的部分,完整纳入到春雨服务中来。这意味着春雨医生的私人医生服务从线上走到了线下。

春雨线下诊所属于签约合作的众包形式。春雨与具有闲置医疗资源的医院或医疗机构资源合作,比如租用医院闲置的办公室、医疗器械以及相关用具等。医生不需要全职入驻,以就近等维度动态坐诊,春雨暂时不向医生收取分成。简言之,春雨诊所与医院合作,医院出房子、出设备、出医疗资质,在这些方面春雨不需要花钱自建,以租用的形式付款;春雨提供签约医生,以及患者。

医院网络

春雨医生在打造一个自己的医院网络。春雨医院网络是金字塔形的,共有四层(见图2)。金字塔最底端是春雨医生的线上服务,包括移动端和web版本。线上端是春雨的用户吸纳器,是医院网络的基础,解决的是日常的咨询和健康的问题,同时帮春雨收集海量数据。从下向上第二层是春雨诊所,春雨诊所采用的是众包合作制的形式,把已有的线下资源盘活,诊所里面解决用户常见病的诊断需求,但大型的检查和手术会过渡到第三层春雨医院。截至2015年底,有两个基金在帮助春雨医生做医疗投资,因此春雨会通过控股、入股的方式自建一批春雨医院。春雨医院解决的问题不仅仅是常见病,还包括高端复杂的重症疾患。金字塔的塔尖是春雨国际医疗,通过与国际名医和知名医院合作来解决疑难杂症等问题,收费较高,面向的是高净值客户以及企业客户。

春雨的医院网络不同于传统的医疗网络。传统医院的建立需要盖房子、聘医生等。春雨打算以共享经济的模式通过资源的整合和组织来实现医院网络的搭建。

在春雨的医院网络金字塔中,从下向上,解决的病症越重,对医疗资源、服务和专业能力的要求越高,形成了春雨的服务进阶。同时,金字塔从上向下,收集的用户数据和医疗数据越多越庞大,形成了春雨的数据回归。张锐认为,数据到最后将成为春雨的核心竞争力。

“卖保险”

春雨医生在互联网医疗行业道路上摸索演进的过程中发现,互联网用户最大的需求是跟医生建立长期、稳定的医患关系。互联网用户习惯免费,“卖问题”难以盈利;医生增加收入要靠平台补贴,“卖医生”太过烧钱。那么互联网医疗究竟应该由谁来买单呢?

张锐看来,互联网医疗企业最大的买单方不应该是患者,也不应该是医生,而应该是保险。张锐一直在思考,中国互联网医疗是否能够与保险结合起来,这对于春雨医生是不是一个机会?由此,春雨走上了商业模式演进的第三个阶段“卖保险”。

在中国,传统的医疗产业链是由药厂、医生、医院、患者、保险5个环节构成的闭环(见图3)。以药品流向为例,药厂生产出药之后,不能直接销售给患者。这是因为医药商品的特殊属性,即决策权和消费权是分离的。药不同于普通的商品,普通的商品消费者可以自行决定是否要购买,以及购买后如何使用。但是医药商品的决策权在医生手里,医生又签约在医院等组织机构里面。只有在医院里面,药品才能通过医生达到患者手上,特别是处方药等特殊药品。因此,在传统的医疗行业,药从药厂产出后,先是进入医院,再到达医生处,经由医生决策诊断,到达患者处,最终由保险公司完成支付。保险是最终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因为保险是买单方。基本上,大多数国家的医疗产业链都是这样的流程。

很多国家的医疗产业链是一个闭环,但是在中国,医疗产业链是断裂的。闭环是指保险公司在负责支付的同时,也可以对患者的用药行为进行监控,即医生为患者开的药是否合理,是否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超额的医药费用。

在中国没有类似的机构,所以很容易出现医患合谋骗保的行为。例如,医生为患者开天价药,然后患者到保险公司报销,获得高额的报销费用,但是并没有真正的购买或者使用药品,得到的报销药费和医生分成。这对于中国的保险公司来说是极大的难题。

春雨作为互联网公司可以帮助保险公司规避骗保行为。

春雨医生作为互联网医疗公司,还可以直接和药厂沟通,适当提高药品出厂价格,这样可以提高药厂利润;然后通过春雨的平台把药品卖给患者,缩减药品中间的渠道费用,也就减少了保险公司支付的费用。对于处方药的销售,春雨医生可以通过春雨诊所和春雨医院获得资质来实现。

春雨医生打算以保险为龙头,把这个产业链重新做一个构架组织,把产业链中重负低效的环节去除,通过去中介化降低成本,同时吸引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张锐认为,在产业结构里面,春雨如果能够控制住保险,就能够控制住医生、医院、患者。

2015年11月,春雨医生与中国人保财险宣布签订了产品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进入健康服务保险领域。具体合作方式上,春雨医生将根据人保财险客户群体的特点及不同层级,提供基于线上健康咨询、春雨诊所、权威医疗机构以及春雨国际的分级诊疗体系服务,提供分级别、标准化的服务内容,支持人保财险进行健康服务型保险产品创新。虽然只是春雨2B业务的一部分,但是这是春雨向医疗保险迈m的第一步。

医疗行业跟保险行业虽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行业,但是没有对医疗的控制,保险就没办法做起来。因此保险和医疗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春雨计划首先跟中国规模最大的几家保险公司合作,推出门诊险。春雨团队经过调查发现,有51种疾病是固定的占据日常门诊的80%的费用。门诊险,就是把这51种常见疾病的论断、检查、费用全部统一打包,用户一次性缴费购买。如果在一定时间内遭遇这些疾病,保险公司为用户的医疗行为付费。在这个过程中,春雨负责对医疗行为进行控制和监管。这类的保险服务主要是属于春雨针对企业的2B业务。一般是由企业雇主为员工购买。在这个商业模式中,春雨的角色是保险公司的服务提供商,以服务费的模式盈利。

随着“卖保险”业务的推进,春雨未来还计划推出自己的保险公司,专门为互联网医疗服务,届时春雨的医疗大数据将进一步发挥作用,春雨在保险方面的收入模式也将从服务费转变为保费。如何推出自己的保险公司?张锐认为,时机成熟的时候,可以通过参股、入股的方式投资保险公司,也可以考虑战略方向一致的保险公司的入股。

互联网医院的盈利模式篇8

老牌互联网医疗陷入裁员风潮

市场降温投资缩减

2012年起政府陆续推出医疗改革相关政策,2014年开放医药电商平台贩售处方药,中国医药厂商开始大规模进军电商领域。然而进入到2015年下半年,尤其是在2016年,不少互联网医疗企业受平台同质化严重、盈利模式尚不清晰等问题的影响,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进入瓶颈期,甚至于一些扎根互联网医疗领域十余年的企业也纷纷流出裁员传闻。

例如,有着“移动医疗第一股”之称的“就医160”去年12月底虽已登陆新三板,但今年却陷入了裁员风波,据《医疗焦点》援引知情人士说法称,移动医疗平台“就医160”正准备裁员300人。其创新事业线已撤消。而来自官方信息证实,“公司计划对组织架构和部分业务团队进行优化,实施末位淘汰制,需要优化的人员占全公司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随后,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已发展5年的“寻医问药网”也被爆出裁员消息,比例达到50%以上。

而另一家平台好大夫在线创立十周年之际,也被爆出裁员风波。据悉,在国庆长假前,有好大夫在线员工在脉脉匿名爆料好大夫裁员幅度达到50%,800位员工将只剩下400位。

发展面临三座大山

多家移动医疗公司宣布“死亡”

除了裁员风波和在资本市场遇冷外,互联网医疗行业创业者还面临三座大山。日前,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首部互联网医疗蓝皮书《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报告(2016)》中对这“三座大山”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一是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政策壁垒,医保放开和处方药网售解禁尤为重要;二是缺乏医保的支撑,蓝皮书指出,目前的互联网医疗行业,缺乏行业标准、无保证信息真实可靠的机制以及认定行为责任的机制,被称为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最终限制。

三是远程医疗的制约。据国家卫计委的《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规定,“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和“医务人员向本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应当经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同意,并使用医疗机构统一的信息平台”。

政策的严控,让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越发举步维艰,据国家食药监总局官网7月28日转载《中国医药报》文章称,已分别通知河北省、上海市、广东省食药监局,要求结束互联网第三方平台药品网上零售试点工作。

互联网医院的盈利模式篇9

张锐39岁

曾任网易新闻中心总监、网易副总编辑他的创业项目春雨掌上医生是一款移动健康应用,用户可以自己诊断病情和在线向医生问诊。

project

项目描述

春雨掌上医生目前主要具备两大功能:症状自查与咨询医生。用户身体不适时可以登录春雨客户端,点击一个人体界面图选择不适部位,再选择此部位的症状,之后与此症状相关的病症名称及对应的检查、治疗、预疗方法就会展示出来。

如果用户仍不确定病情,还可以在线上向医生问诊,获取专业帮助。同时,春雨掌上医生还提供LBS服务,用户可以查询周边医院和药店信息。

iphone版11月22日正式上线,ipad和android版将会在圣诞节前推出。

User

用户

上线两天时间,在iphone健康类免费应用中排名第二,有超过2万名用户下载,注册用户为7000人。

team

团队

目前团队成员有13人,包括3名全职医生,另外已签约38名兼职医生,张锐计划年底签100名医生。医生分别负责内科、外科、男科、妇科、儿科、综合科六个分科。Cto曾柏毅曾供职于网易有道,Coo李光辉之前任香港伽马集团中国区总经理。

Businessmodel

商业模式

现阶段产品下载和服务免费,每天提供100个免费问诊名额。未来会对特殊病例和用户进阶的问诊需求收费。此外,还会与药品反向数据库对接,用户可以在线搜索药店、自查、购买药品,药品能直接送货到家,可能会采用CpS(按转化效果付费)作为与药店的结算方式。已拿到a轮千万级别融资。

ideafrom

这个主意来自

离职前张锐在网易负责了近一年半的移动互联网业务,比较过教育、社交等各种应用后,他把目标锁定在竞争少、市场机会较大的健康领域。判断是什么病情和怎么治疗是医疗问题的两个痛点。“100个人身体出现不适症状,只有5%的人会选择去医院诊断。其他95%的人会在网上查资料或根据既往经验作判断,有些人干脆不理会扛过去,这其中存在一定风险。”国内移动终端上还没有一款应用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成为张锐做这款产品的初衷。

marketpotention市场机会

在张锐看来,健康领域可做的事情还很多,未来会陆续6至12款健康相关产品如减肥应用、帮助用户检测肤质等产品。

Q1:如何保证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产品的自诊模板中收录了7614种疾病,号称是目前世界上最全的移动疾病数据库。

春雨聘用医生的标准是在北京三甲医院工作、博士及以上学历、有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用户除了用文字跟医生交流,还可以上传自己患病部位的图片、医院诊断结果、化验单等资料。未来各分科下面会设立一个医生列表,医生的年龄、专长、供职医院、接诊时间等信息都会一一列出让用户选择。咨询完成后,用户还可以对诊断结果、医生医术、服务态度进行评价。根据用户的打分,医生会有一个信誉度排行。

Q2:这款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哪?

因为团队中不少人有搜索引擎工作经验,对数据采集、分析、处理的能力被春雨视为最重要的竞争优势。系统会记录用户点击、收藏、问诊情况、过往病史等信息,对用户行为的分析会改变春雨掌上医生的数据库结构。比如,用户对某种症状的问诊频率会改变这个症状在系统中的排序。用户可以了解自己的症状患某种疾病的概率是多少,也可以知道几天前是否也有其他人问过同样的症状。

Q3:ZocDoc、DrChrono等美国几款健康应用也都拿到了不少融资,与美国相比,国内的健康应用有什么特点?国外开发者一般注重数据分析,健身类应用也比较多。国内开发者的产品很多是提供性健康、减肥、女性生理周期这类的资讯。国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鼓励医生多点执业来缓解医院资源的服务压力。在线问诊的方式在国内可行性更强,外地人可以用低成本咨询北京专家来诊断病情。

Bigtrouble

麻烦问题

张锐认为团队对项目的信心和坚持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健康应用不像社交或游戏软件可以一夜爆红,短期盈利也不如这些应用。能否踏实把用户体验做好对团队中的年轻成员来说是一项考验。

askmentor

最后一问

希望请教周鸿:用过春雨掌上医生产品后,会提出什么样的建议?

互联网医院的盈利模式篇10

家教,缩小路途提升效率

关键词:o2o+LBS、数据化、实名认证、熟人关系

盈利方式:月费、年费制

代表企业:家教快举手、呼闪

大多数线下商业都面临一个服务半径的问题,家教也不例外。教师和学生都至少有两个常居地点:家庭和学校。“家教快举手”是一款基于LBS匹配用户身边家教供求的移动应用。用户登录后可以选择“我要发需求”或“我要当老师”,确定角色后填写一份包括科目、地点、时间、费用在内的标准化模板,系统处理后根据过滤条件回复适合你的家教或学生信息。在一方发起邀约并被对方接受后,可通过电话进一步沟通达成交易。在邀约被接受之前电话号码会处于隐匿状态,以防止用户隐私泄露给其他中介。该平台目前的教师资源大多是在校大学生,通过与学校社团、学生会、就业指导部门直接合作获得,以此解决实名认证问题。盈利模式上家教快举手也会面临支付闭环的难题,因此未来可能更多考虑月费、年费制。

但是,该行业的问题是,家教服务时间跨度长、服务质量依赖于家教从业人员本身素质。在教育资源稀缺的当下,好老师往往都无暇顾及此类产品,而家长对新手的认同度又不高,且一旦师生确立了熟人关系,平台是否还有必要存在,成为最多的质疑。

家政,随时随地呼叫小时工

关键词:o2o+LBS、改变小时工磨洋工状态、服务者素质不高、监管难盈利方式:年费、中介费

代表企业:身边家政、e家洁

“随时、随地、随心呼叫小时工”,这是家政o2o代表产品身边家政要满足的用户需求。身边家政和e家洁通过LBS的信息提供平台让服务提供者(小时工)可以和用户直接对接。用户可以通过客户端直接看到附近的小时工,与其电话沟通,并在服务后进行评价。小时工手上的手机除了能够打电话,还可以记录小时工的地理位置信息、通过客户端添加报单记录、确定工作状态。在这样的平台上,小时工不再依附于收取高额中介费的家政公司,成为自由职业型的服务提供者。目前,两家公司的小时工都是通过身份证完成实名认证,未来其服务范围还会扩大到保姆、月嫂。只是,如何监管保姆、小时工群体?从业者素质能否保证?是否真能烧得起钱?这些都是反对者对家政o2o质疑的声音。当前两家公司都对入驻平台的小时工展开了简单培训,也承认还都处在非盈利阶段,未来计划收取保姆月嫂的中介费。

美发,顾客美发师一对一

关键词:o2o、优惠、发型在线设计、宰客

盈利方式:发型师入驻费、理发店分成、赚取优惠差价

代表企业:时尚猫、美美豆、放心美

诸多爱美人士不惜在三千烦恼丝上大手笔投资,以放心美、美美豆、时尚猫为代表的app就盯上了这样的机遇。其模式可以概括为搭建一个平台,将有需求的人群和发型师对接起来。同时,app也通过图片提供在线发型设计和理发店优惠。目前各家盈利方式和用户群体细分上都有细微差别。放心美和美美豆试图通过app构建“顾客—美发师”的关系链形态,其核心价值是帮助用户发现优秀的美发师。时尚猫虽然也提供了美发师信息,但对发型作品更看重一些,核心价值是在用户有意换款时帮助其发现新造型。盈利方式上,美美豆收取发型师入驻费、放心美采取与理发店分成模式,时尚猫由于上线不久,尚无确定盈利模式。

然而,消费频次不高,如何确保用户黏性?于是有人支招认为美发o2o的突破点在于紧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群体,唯有如此方能有所突破。

医疗,从全科走向细分

关键词:o2o、预约挂号、医疗政策风险

盈利模式:诊费提成和、广告服务费

代表企业:好大夫在线、我要看牙网、120健康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