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建筑的利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4:42

超高层建筑的利弊篇1

关键词:高层建筑、发展史、特点、特色、城市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世界高层建筑的由来

公元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末欧美各国的工业革命时代降临了。这时候的生产力和经济都到空前的发展和提高。这也使得这些国家的人口也急剧增长。随之而来的就是土地使用面积的大幅度提升。所以说,建筑物的纵向发展并不是偶然,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钢结构的进步和电梯的发明也成为高层建筑出现的主要动因。

在十九世纪初期,英国出现铸铁结构的多层建筑(矿井、码头建筑),但铸铁框架通常是隐藏在砖石表面之后。一八四零年之后的美国,锻铁梁开始代替脆弱的铸铁梁。熟铁架、铸铁柱和砖石承重墙组成笼子结构,是迈高层建筑结构的第一步。十九世纪后半叶出现了具有横向稳定能力的全框架金属结构。幕墙概念产生,房屋支撑结构与围护墙分离。在建筑安全方面,防火技术与安全疏散逐步提高。六十年代,美国已出现给排水系统、电气照明系统、蒸汽供热系统和蒸汽机通风系统。一八九零年奥迪斯发明了现代电力电梯。

一八七零年后,高层建筑的技术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一八八零年巴黎建起高三百一十二米的埃菲尔铁塔,一八工程师埃菲尔在铁塔的斜腿上使用了双轿箱的水力电梯,其中一部能到塔顶。终于在一八八五年,真正的高层建筑诞生了十层高的芝加哥家庭生命保险大楼建成。从此高层建筑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迅猛发展。

二、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和特点

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我国的高层建筑便飞速发展,先是上海、广州陆续建造了一些高层旅馆、办公楼和住宅,为高层建筑发展奠定取得了一定的基础,紧接着从八十年代经济建设的发展开始,高层建筑犹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出现,大量的高层建筑耸立云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而今,我国内地已列入“世界高层建筑发展的中心之一”的行列。纵观我国高层建筑结构发展取得的成果,总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分别是:建筑高度不断增加、结构体型越来越复杂,以混合、组合结构为主、新型结构体系的出现。

1、建筑高度不断增加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从八十年代初至上世纪末,我国高度高于150米以上的建筑物过百。他们是:北京京广中心于一九九零建成(高208米);广东国际大厦于一九九二年建成(一共有63层、高200米);深圳地王大厦于一九九六年建成(高325米);以及一九九八年建成的上海金茂大厦(高420米)等,这些超高层建筑高度的不断攀高是超高层建筑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其意义不单纯是高度的突破,更是带动整个建筑业的发展,同时也是材料技术、设备制造技术等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2、结构体型越来越复杂,以混合、组合结构为主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个性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重视,所以业主和建筑师光建筑功能上加大力度是不够的,更要注重高层建筑的个性与需求,要充分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追求建筑艺术和建筑造型方面的创新,使高层建筑不论是从平面观察还是立面展示能更充分的利用。而今设计的高层建筑其众多复杂体型和内部空间的多变,正是令各种新的复杂体型及复杂结构体系大量出现,才使我国高层建筑的复杂程度居于世界榜首。当然,复杂的设计离不开坚固的材料,在国外高层、超高层建筑以纯钢结构为主,而我国以钢-混凝土的混合结构应用居多,这种以混合、组合结构为主其他辅助材料为辅的结合在我国得到较大的应用发展。

3、新型结构体系的出现

随着超高层建筑的日益发展,一些建筑的新型结构体系也日渐涌现,这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高层建筑的高速发展的优缺点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城镇土地资源日渐紧缺,迫使城市建筑向高空发展,人们在高空生活和工作已经成为可能。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怎样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是我们十分注意的问题,怎样节约土地资源?怎样合理占地的同时改善人们居住条件?这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高层建筑的发展虽说是发展的必然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任何事情都是两面的有利就有弊,高层建筑也是优缺点并存:

1、高层建筑的优点:

面对我国的国情,政府也相继出台了有关土地保护政策,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既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又不影响发展生产。我国一些大中型城市中开展有计划、有目标的建设实施高层建筑,是顺应我国国情的。尤其是一些高层的住宅楼群,既要符合节约用地的要求,又要想办法有利于提升住宅档次和提高居住质量,这些都是高层楼群要考虑到的问题。高层建筑不仅是一条靓丽的风景线,更是一个城市形象的代言,它充分体现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和建筑技术总体水平。

2、高层建筑发展存在的弊端:

高层存在的弊端主要有街道强风、电子屏蔽效应、高价成本及安全隐患这四个方面。

弊端1、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之间林立而立,相对的会产生所谓的峡谷效应,进而使城市街道间风速加大,这无形中对行人和车辆造成一定的风力隐患。更有甚者还会对某些高楼外墙表面造生巨大负压。

弊端2、高层、超高层建筑林立会对一些电子产品出现影响,比如:最常见的电子屏蔽效应,有些高层中直接影响电子信号,(如使手机接收不到信号等)无限电波的发射和接收。

弊端3、建筑物过高在建筑成本上会有所增加,同时后续的维护及管理费用也会成倍增加。

弊端4、高层建筑一旦发生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如:地震、风灾、火灾或人为破坏等突发事件时,由于楼层较高,对及时而有效的救助有阻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四、高层建筑的飞速发展对城市发展产生的影响

高层建筑的飞速发展对城市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高层建筑如同一个城市的脸面,城市人口的多少、规模、街区是否集中、工业发展情况、以及街景环境本身等,这些多个方面的展现主要取决于高层的建设,这对其所在的城市街区都具有明显的重要性,这都归功于高层建筑的环境关系,它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代表着城市设计发展方面的主题。在这个层面上,高层建筑的建设和发展都是由规划者通过地方规划配合政府的控制来加以实施的。一座高层建筑代表着那里的环境现状,也影响着那里的发展,例如:假如我要在这里盖一座高层,它是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这栋高层的出现要以何种尺度去影响它周围环境的发展?怎样才能联系于城市的形象?还有街区和周围的建筑?重要的是它必须决定如何适应于街道的边沿、周围的人行道尺度、现有的土地利用以及它所在街区的特点。

现今,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占据主流,对城市及其周围环境的影响尺度也越来越大。不论是独立的建筑还是与城市环境融为一体里的建筑,其本身的体量越大,影响也就越广。随着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出现,这些建筑的空前激增也引起环境条件的不断恶化,比如:大型建筑项目的能耗过大(例如空调的使用、生活的取暖和照明等)都需要比以往更大的能量供应,进而产生胜于以往的大量热量,从而渐渐改变了城市原有的热平衡关系,使整体热量升高,加速了城市中所谓“热岛现象”的产生,逐渐对人们的生存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总之,高层建筑在城市整体环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高层建筑的体量大高度大,所以在城市设计中高层建筑的高度和体量这两方面通常称为建筑的尺度。根据尺度的大小好坏主要分为:城市尺度、街道尺度、和整体尺度三个方面:

首先,城市尺度;这是对城市和其系统方面的概括,在一座城市中,所有新建和特色高层的建筑都是对城市的形式及其系统发展产生一定影响的。

其次是街道尺度;街道尺度主要是对城市中的街区、人行道以及街景等方面的统称,因为主要是行人与楼层的互补互成的关系,是根据人们的生活来确定的,更具体一点来讲,是人对高层建筑最近距离的感知,是高层建筑尤其是临街面的尺度对街道行人的视觉、感知产生的影响。这也是高层建筑设计中重要的课题。最后是整体尺度;主要是从建筑本身及造型方面是符合整体尺度的指标,是否严格按照高层建筑各构成部分完成,所以掌握好建筑物的整体尺度是城市发展和标志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城市空间设计》夏祖华等,东南大学出版社

超高层建筑的利弊篇2

【关键词】抗震缝;侧移刚度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土地的供给的紧张,高层建筑在我国有了迅速的发展,加上人们审美观的改变和对建筑物功能的需求的增强,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和立面体型也日趋个性化和复杂化,越来越多的建筑已无法满足平立面规则的要求。而一般人们都认为对于不规则结构、平面长度和高度超过一定限值、主体结构与裙房高度与重量相差悬殊时,均应设置沉降缝。但是,大量的建筑震害表明,防震缝的设置有利有弊。本文将是否设置应该防震缝,设还是不设哪种更加有优点提出个人的一点观点。

1、设置防震缝的弊端

从建筑的美观及施工角度来考虑,由于防震缝宽度较大,最少100mm,如果设置防震缝将破坏建筑的美观性,在节点处理上增加难度,例如平面防水、节点连接等等细部构造。

从结构的整体性来考虑,如果防震的设置不合理。将影响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例如

一个L型建筑,如一个没有设置抗震缝,另一个在转角处设置了抗震缝,若地震方向如图所示,则明显可以看出没有设置抗震缝一个纵向侧移最多可以一榀有6根柱子抗侧移,由于连接在一起。可以制约侧移,但若在转角处设置了抗震缝,则将建筑分成了两个单独的部分,左边的部分纵向就只有三根柱子抗侧移,对抗震非常不利。设置了防震缝反而削弱了整个结构的抗震能力,所以类似这种情况,不设更加有利,但此处的刚度变化较大,必须要采用更强的措施加强连接,紧密结合,共同工作。

从地震发生后相互干扰的角度来说,在较大的地震作用下,防震缝的宽度是远远不够的,结构还会发生强烈的相互碰撞,造成结构的损坏。

2、设置防震缝的利端

而从结构角度看,设置防震缝后,将不规则结构划分为单体结构,使受力明确,计算简单,只要有足够的缝宽,保证地震时相邻建筑不碰撞,一般主张设缝。

从结构受力角度考虑,对于不规则的房屋,若通过设置防震缝,可以将复杂结构分割为较为规则的几个单元结构,有利减少扭转,从而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另外几个单元结构的其中一个发生较大变形,由于相邻结构的抵挡,可以防止结构的连续倒塌,造成更大的伤害。

3、我国规范的处理方法

GB50011-2010规范第3.4.5条规定,体形复杂、平立面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程度、地基基础条件和技术经济等因素比较分析,确定是否设置防震缝,并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1)当不设置防震缝时,应采用符合实际的计算模型,分析判明其应力集中、变形集中或地震扭转效应等导致的易损部位,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

(2)当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时,宜形成多个较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防震缝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型、结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以及可能的地震扭转效应的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结构应完全分开。

规范倾向于高层建筑宜选用合理的建筑结构方案,不设防震缝,同时采用合理的计算方法和有效的措施,以解决不设防震缝带来的不利影响,如差异沉降、偏心扭转、强度、变形等。

GB50011-2010规范第6.1.4条规定:钢筋混凝土房屋需要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框架结构(包括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于100mm;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4,3,2m,宜加宽20mm。

(2)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中规定数值的70%,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中规定数值的50%;且不宜小于100mm。

(3)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缝宽。

防震缝宽度应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1)框架结构(包括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于100mm;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4,3,2m,宜加宽20mm。

(2)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中规定数值的70%,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中规定数值的50%;且不宜小于100mm。

(3)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缝宽。

4、国外规范的处理方法

根据大量的震害结果以及理论研究数据表示,在遇到强烈地震时,由于地面运动变化、结构扭转、地震变形等复杂因素,相邻结构仍可能局部碰撞而损坏。大多数建筑是由于撞击破坏造成的,因此,就建筑物是否应该设置防震缝的说法,各国的看法都不太一致。

欧洲规范en1998-1:2004规定:建筑抗震设计应注意防止相邻结构或同一建筑不同结构单元在地震中碰撞破坏。对于相邻建筑或相邻的结构单元之间的净距要求,规范规定:当结构两侧结构属性不同时,净距不应该小于可能碰撞处的最大水平位移,当结构两侧的结构属性相同时,净距不应该小于可能碰撞处的最大水平位移的SRSS组合值,特别注意的是,此处的位移均为设计地震(50年超越概率10%)下的弹塑性位移。

美国规范aSCe/Sei7—05规定,建筑分缝应留有足够的宽度,以防止两侧结构侧向变形发生碰撞破坏,对此,Femap-750有进一步的阐释:分缝的最小宽度不应小于两侧结构单体预期的最大弹塑性位移(含扭转变形)的SRSS组合值;对于刚度较大的剪力墙结构,则明确规定,高度不超过6m时,缝宽不应该小于25mm,高度超过6m时,每超过3m,缝宽增13mm。

5、结论

(1)能不设抗震缝的尽量不要设置抗震缝,但应加强结构的构造措施。

(2)要加强侧移刚度,减少结构的侧移,例如对于高层可采用剪力墙结构,避免采用侧移较大的框架结构。

(3)尽量减少结构的不规则性,采用规则结构以减少结构扭转。调整建筑的功能布局和结构布置,尽可能的使建筑物的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较接近重合,尽可能的让结构均匀对称,减少扭转效应发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罗开海,毋剑平平面复杂建筑不设防震缝设计方法研究[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0:12:

[2]姚春桥,肖桂清,侯建国,陈文敏建筑物防震缝宽度确定方法的建议[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5,8

超高层建筑的利弊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当前市场竞争激烈,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前提下,如何实施科学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保障建筑工程顺利施工、降低建筑成本的有力手段。08年汶川大地震,震惊全球,如今,高抗震性能的建筑毅然耸立,标志着建筑领域全新的时代到来,这样必然要求全新的、科学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手段,来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来实现建筑工程最大化效益。

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概述: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在我国建筑领域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科学合理的工程项目管理有利于提高工程效益,有利于提升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参考,项目管理。然而,就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历史来看,我国普遍采用的是传统项目管理模式和方法,这样很难与新形势接轨,存在很多弊端。所谓传统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规范而言,就是自建式管理模式,其类型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临时管理类型,所谓临时管理,即成立建筑工程项目临时领导中心——项目部,作为整个工程项目的业主,自身对工程进行全程监管;另一种是项目法人管理类型,所谓项目法人管理,即是在工程项目筹划阶段,按照工程项目计划,由国有企业作为建筑工程项目法人,其不仅参与整个工程建设,而且在工程竣工后的营运阶段,也参加管理。随着我国基础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也日益发展,传统的项目管理机制种种弊端也日益显现:

1.浪费:由于临时监理项目部,大量的所谓领导云集,使得项目管理机构重复设置,导致人员浪费严重。在建筑工程竣工后,临时的项目部撤除,上一工程所积累的经验随着项目部的撤除而消失,随着人员的流失,导致宝贵的项目管理经验无法变成能指导实际工程的技术资源,这样导致建筑企业无法在技术上进行更新,无法吸取以往经验教训,使得工程中人才大量浪费。

2.隐患: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中,项目负责人往往是行政级别的领导,然而行政领导往往缺乏建筑工程相关技术知识,对于工程成本管理以及人员配置相关专业知识严重匮乏。这样直接导致领导者管理困难,实行决策时犹豫不决,更改技术手段频繁。种种管理行为,不仅大大延长建筑施工周期,降低施工工作效率,增大投资成本,而且给建筑工程带来隐患,对整个工程直接或间接的损失。

3.三超:所谓三超,即超投资、超规模、超标准。关于建筑工程三超问题,其原因首先是在于项目管理不够专业,然而,更深层次而讲,任何建筑工程项目的项目承建单位、监理以及使用单位都是三超的受益方。当然,传统模式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存在问题远不止这些,种种问题的出现直接阐述出一个结论:随着技术的更新,传统项目管理体系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必须优化控制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控制策略:

1.招投标管理策略:

⑴信息化招投标机制。所谓信息化,就是全面分析特定工程招投标信息,对建筑工程进行市场定位,并核实各项审批文件的真假,建立诚信化招投标档案。

⑵规避招投标风险。论文参考,项目管理。建筑企业必须根据企业本身的经验和经历,结合同行招投标报价,因地制宜地确定适合企业自身的造价最低方案。造价最低方案的确定,能规避建筑企业风险,对于工程项目管理起到预警作用。

⑶绩效考核。在招投标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效率、职责等相关因素,对于具体工程进行具体考核,充分对比以往数据,基于投标结果以及中项目利润,对于投标人员实施强有力的奖惩制度。

2.代建制控制策略:

代建制是当前新形势下的必然产物,所谓代建制,是使用单位以招标为前提,委托项目管理单位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委托的单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专业化的建筑工程管理机构,二是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代建单位。

在代建制项目管理中,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必然是相当复杂,投资应用也趋于多元化,必须对于业主的委托负责,无论从项目管理公司,还是从建筑设计、施工以及材料厂方,各方之间的关系必须明确,这样有利于控制工程项目成本。把横向的职能部门和纵向的子项目管理组建立起项目管理部的矩阵式组织结构,从而保证每一个子项目的费用、质量、时间、信息和沟通、采购、风险得到全面的管理和控制,实现项目分目标和最终目标的实现。最后,把按横向要求配备的专业工程师与项目的各实施阶段结合起来,建立专业工程师责任制。这样他们既相互合作和促进又相互约束,从而保证有效地提高项目管理控制水平,高效地实现项目管理效果。

3.加强合同管理,优化成本策略: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对于项目以外的项目单价在签订合同时,中标人与投标人两者就应该做出详细规定。论文参考,项目管理。论文参考,项目管理。具体计算方法如下:如计算项目与清单项目类似,则可通过调整该项目的主材费用进行计算;若与清单项目并不相近,则需套用定额计算。在套用定额进行实际计算时,中标人与投标人之间往往会产生矛盾,这主要是由于合同中对于项目的临时设施费、文明施工措施费、工程保修费、工程保险费、预算包干费等的具体计算方法没有做出明确规定造成的。对于施工方而言,可以在决算中对业主提出合同之外的补偿额:对于业主而言,必须对施工方的签证,严格审查,在施工中通过监理审核相关工程签证内容并办理相关手续,在决算过程中,再度复核,杜绝不合理的签证。

成本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建筑企业耐以生存之本。成本管理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①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施工的成本往往与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直接挂钩,应用合理的施工机械、施工人员、技术手段,会明显缩短工程周期,使得工程建设成本最低,产生经济效益最大化。②实施强有力的劳务分包制度。劳务分包必须以劳务分包准入机制为前提,加强准入机制的监督管理,控制各个合作施工队伍的协调,同时对各分包机构人员进行强有力的专业培训以及技术交底,实施绩效考评机制,使得劳务分包发挥最大效率,缩短工期。③监管项目经费。论文参考,项目管理。以项目部为直接领导,明确项目各项经费来源、用途,控制各项费用的标准,并设置监督人员来监督和落实经费的实用性。论文参考,项目管理。

三.结束语: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涉及面广泛,无论是造价、合同还是施工方面,都涉及工程项目管理,必须加强分析传统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相关弊端,以保障工程质量,追求最大效益为基础,进行工程项目管理优化,才能使当前形势下的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

超高层建筑的利弊篇4

【关键字】内爬塔式起重机;承重梁;荷载;设计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超高层建筑在国内层出不穷,建筑结构设计为寻求美观与经济,其结构变化多样,传统的外附塔式起重机弊端凸显,内爬式塔吊进行钢结构高层建筑吊装施工已经基本取代了外附式。内爬式塔式起重机充分利用了建筑物自身的高度,覆盖建筑施工面积效率高,高层建筑施工使用较安全,不占用施工场地,适合于场地狭窄的工程,使用中无需多道附着装置和大量的塔身标准节的投入,有比较显著的综合经济效益,特别是对于特高层建筑物的施工,几乎是不可取代的起重机。

内爬式塔机必须依附于主体结构核心筒剪力墙,这就对核心筒尺寸及剪力墙厚度有严格的要求,对于不满足常规尺寸的核心筒,内爬式塔吊的承重梁必须重新进行设计。本文就以湖南长沙保利国际广场项目为例,对超长跨度承重梁的设计进行探讨。

1、工程概况

保利国际广场B2/B3栋位于长沙市南湖路与湘江路相交东北角,总建筑面积约为20万m2;其中B3是53层,建筑总高度为247.10m,为混合框架-混凝土核心筒-伸臂桁架结构,正负零以上为钢结构,且B3塔楼单层平面尺寸约为80m*32m,其中钢结构面积约2000m2,钢结构量达到1.5万吨。为满足现场施工需求,在核心筒内安装了2台中联tCR6055-32内爬式动臂塔式起重机。该项目核心筒尺寸与说明书要求相差甚远,厂家提供的承重梁完全不能满足现场使用要求,需另行设计,本文就针对该项目超长承重梁的设计进行介绍。

超高层建筑的利弊篇5

【关键词】补偿收缩混凝土;无缝施工;主要措施

首先,应定时检测砂、石的含水量,以便及时调整混凝土拌合用水量,严禁随意增加用水量。其次,对混凝土配比的执行及外加剂计量准确性建立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制度

一、工程概况:

杭州市下沙地区公交停保基地项目位于下沙区块,东面为育新路,西面为宁乔路,北临新建河。该项目由杭州市城乡建设设计院设计,停车楼工程长195.5米,宽114.6米,楼层三层,每层停车180辆,总建筑面积61724m2。停车屋面等级为二级防水,屋面板梁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30,属于双向超长结构。

二、施工分析

目前大面积混凝土结构在车库、大型公共设施、工业厂房等广泛应用,这类结构的平面尺寸往往超过规范规定的不设伸缩缝的极限值。如果按规范要求设置伸缩缝会影响建筑物的美观及使用功能,不设置伸缩缝又会因施工或使用阶段的温差作用使楼板产生过大的收缩裂缝。这些裂缝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功能,而且混凝土一旦出现裂缝就极难修复。

目前,由于缺乏对混凝土结构裂缝的系统研究,实际工程中在设置伸缩缝的位置设置后浇带。但设置后浇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生温度收缩裂缝的问题,而且可能留下渗漏的隐患。按设计规范要求,设计院设计了除沉降缝外每层12条后浇带,把整体结构分成若干块,分别浇筑混凝土,待60天混凝土收缩完成后再来填充,这样不但设计施工复杂,施工难度无法想象,势必造成工期延误,而且结构的整体质量很难保证。

三、设置后浇带施工的弊端

设置后浇带弊端很多:1.影响工程质量,这样施工使基础后浇带至少经历6周以上的稳定时期,另外在对后浇带进行填充的时候要清理两侧混凝土的残留物,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出现渗漏或者出现结构安全隐患。2.影响工程进度,这方面主要表现在后浇带只要等42天才能够进行混凝土膨胀回填,3.影响工程整体性及安全性,因为后浇带贯穿建筑物所有层,在进行施工中会出断梁的情况,这样会给施工带来很多不安全因素,而且处理工艺非常繁琐。4.影响屋面、楼面的结构自防水性能。5.后浇带所到之处遇梁断梁,遇板断板,施工不便,工艺繁琐。且由于本项目开工延迟,工期紧张,公交集团要求能在春节前完成车库结顶。所以建筑施工不利于使用这种后浇带施工方式。

四、无缝施工设计施工效益

上文中提到了采用后浇带施工技术存在着很多不弊端,这样就采用无缝施工设计来解决上文中难题,这种无缝施工设计的全称是“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无缝设计施工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克服许多后浇带施工的缺点,首先能够提高工程质量,能够保证建筑结构主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能够缩短施工工期,加快施工进度,在简化施工工艺的同时还能够避免后浇带处理给施工队伍带来的麻烦,以及后浇带给施工带来的一些隐患。其次,无缝施工设计能够大大减少施工用水的费用,施工人员工资和施工过程管理的费用,在实施后浇带的过程要在两侧设立橡胶止水带,利用无缝施工能够节省这部分的材料费。

另一方面,在进行施工中,要尽量提高模板周转还要降低设备占用和设备租赁费用,这样能够保证施工费用降低,还能够提高资金的利用率,特别是在建筑物提前使用的时候,会给业主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

五、补偿收缩混凝土裂缝控制原理

钢筋混凝土的产生裂缝的原因很复杂,有材料的原因,这方面主要表现在混凝土在水化硬化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收缩性,如果这种收缩性解决不好就会产生裂缝。另外膨胀剂在水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钙矾石晶体,会使混凝土过度膨胀。这样也会影响质量。补偿收缩混凝土的工作原理主要:当砼膨胀时,砼中的钢筋对它的膨胀产生一定的限制。钢筋背身也具有和砼一起膨胀产生拉应力,砼中产生相应的回应力,这就是这种方式的工作原理。

六、混凝土的施工过程控制

6.1原材料计量

该工程补偿收缩抗渗混凝土,设计抗渗等级为S6,混凝土膨胀剂采用砼高效抗裂防水膨胀剂,其产品质量必须满足《混凝土膨胀剂》(GB23439-2009)中的各项指标要求,且必须按其检验规则进行检验,经检验合格方能用于工程中。产品说明书中的推荐掺量可做参考,但最终的掺量必须按补偿收缩混凝土限制膨胀率设计值通过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确定。同时要求限制干缩率、抗压强度以及其它有关性能指标必须满足《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J50119-2002》中的要求。

补偿收缩混凝土的各种原材料应采用专用计量设备进行准确计量。计量设备应定期校验,使用前进行零点校核。原材料每盘称量的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规定。

6.2混凝土搅拌

一方面,膨胀剂投料应做到准确可靠,严格执行混凝土配合比并符合计量要求。试验室技术人员对外加剂投料、混凝土生产应24小时跟班监督。及时测定砂、石的含水量,以便及。确保混凝土生产质量。混凝土搅拌时间:补偿收缩混凝土应搅拌均匀。对预拌补偿收缩混凝土,其搅拌时间可与普通混凝土的搅拌时间相同,现场拌制的补偿收缩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应比普通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延长30s以上。

6.3混凝土浇筑

(1)在计划浇筑区段内连续浇筑混凝土,不得中断;混凝土浇筑以阶梯式推进,浇筑间隔时间不得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可采取全面分层连续浇筑方法,混凝土浇筑层厚度应根据所用振捣器的作用深度及混凝土的和易性确定。

(2)补偿收缩自防水混凝土振捣必须密实,不能漏振、欠振、也不可过振。混凝土应采用高频机械振捣密实,振捣时间一般10s为宜,应使混凝土表面浮浆,无气泡,不下沉为止。使用插入式振动器应做到快插慢拔,插点要均匀排列,逐点移动,按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均匀振实。移动间距不大于振动棒作用半径的1.5倍(一般为300-400mm),与模板的距离不应大于其作用半径的0.5倍,并不应碰撞模板、钢筋和预埋件。对于本工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宜采用二次振捣工艺。

(3)底板、楼板混凝土浇筑完毕,在混凝土终凝前必须用木抹刀或铁抹刀搓压混凝土表面,以防止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主要是沉降裂缝、塑性收缩裂缝和表面失水干缩裂缝),抹压共2-3遍。底板、顶板混凝土原浆收面后,应立即进行养护。

七、介绍本工程难点问题

本工程为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结构及工程条件复杂,施工技术要求较高。除必须满足强度、刚度、整体性和耐久性外,还存在超长结构裂缝控制及结构防水问题,尤其是停车屋面的防水和抗冲击荷载。所以,如何控制混凝土硬化期间由于水泥水化过程释放的水化热所产生的温度应力和混凝土干缩应力的共同作用,导致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开裂,破坏结构防水封闭性及耐久性,将成为设计、施工技术的关键。

我们可以根据上面的要求,对混凝土补偿收缩的数值进行限制,一般混凝土掺百分之十的SY-K膨胀纤维抗裂防水剂。而膨胀加强带中掺百分之十二的SY-K膨胀纤维抗裂防水剂。

根据本工程的具体情况,我项目部邀请了武汉三源特种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人员,针对工程的实际情况,探讨研究后,经得设计院同意,最终采用SY-K复合纤维抗裂剂,配置补偿收缩混凝土,并采用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的“超长钢筋混凝土无缝设计施工方法”专利技术{专利号:93117132.6},在该工程屋面板.楼面板进行超长结构无缝施工,通过设置膨胀加强带达到裂缝控制的目的,同时在该工程的柱结构中添加SY-t复合纤维抗裂剂,增加柱的抗裂能力。这样,即可以提高工程整体结构的耐久性,解决了整体抗裂问题,同时加快施工速度,年底之前完成了结构结顶,使总体综合费用大大降低。

九、总结:

超长钢筋混凝土无缝设计施工方法的实际运用,收到相当满意的效果。取消了36条后浇带,给施工带来了相当大的便利,也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提高了楼板的整体性.防水性,经济效益显著。

参考文献:

超高层建筑的利弊篇6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分析

在进行高层建筑施工中,通常会面临很多的问题,其中对施工工程的安装精度、施工的工期都有很严格的要求,这样就使得施工的难度增大很多。在施工中,对施工技术进行摸索总结并进行科研开发,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层建筑的施工体现了我国现代建筑及其施工技术的科技水平,尤其是我国超高层建筑的现代施工技术,已逐步形成一系列的成熟工艺,并在海内外得到广泛应用。

一、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路线的优化

超高层建筑施工中必须把握主楼施工这个重点,因为主楼的建设在整个工程中,工期无疑起着控制作用。高层建筑的特点是成本高、工期长、投资大,尤其是工期长短往往是业主最为关心的事情,要想加快进度,缩短工期最为明显的方法就是缩短主楼的工期,将主楼的施工提前进行。但是时间往往也是金钱换来的,主楼工期需要缩短难免增加投入,就需要进行良好的规划。在施工中必须把握结构和基础施工这个主线。不同时期的施工措施也是不同的,在前期时因为资金投入不多,牵涉面小,要想加快工期的缩短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安全和稳定性却是需要注意的,尤其是在基础工程中施工作业环境差、工程量大、施工工期长,建筑基础埋深都比较大,一方面要保证缩短基础工程施工时间,另一方面也要优化基础施工工艺和方案,为以后施工打下基础。超高层建筑施工需要以垂直运输体系为支撑,到了后期高空作业的施工中就会出现各种的困难如施工进度要求高、高空作业条件差、施工作业面狭小等等,现代施工中都会注意使用机械化施工垂直运输体系。机械化施工可以避免一些现场作业,能够提高施工质量,充分发挥工厂预制的积极作用,缩短施工工期,加快施工速度。

总承包管理的强化也是一种重要的策略,其重点就是放在有效利用作业空间和时间上,因为受高层建筑施工作业面狭小限制,就需要能够自下而上逐层施工,一方面存在不便一方面又耽误进程。但是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优势,能够利用垂直向上的特点实现空间立体流水作业,使各工种紧密衔接,充分利用楼层空间,缩短建设工期。随着绿色施工理念的深入,目前施工中开始注意实施封闭施工,在工地四周栽花、洒水,防止噪声扰民,减少尘土飞扬,增加材料的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和材料利用效率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优化施工环境,提高健康质量,但采用这些手段的前提是要确保工程质量。

二、超高层建筑项目中的现代施工技术应用

超高层建筑的技术不同与普通的建筑技术,超高层建筑要求技术更高,安全性更好。我国现在的超高层技术主要有几下几种:钢结构施工技术、超高层建筑的混凝土泵送技术、整体滑模法、整体爬模法、逆作法等。下面将逐一介绍。

①逆作法的施工原理是在建筑物内部浇筑中间支承柱,并沿建筑物地下室轴线修筑地下连续墙等支护结构,使其作为建筑施工底板封底前承受施工荷载上部结构自重的重要支撑;由此逐层下挖土方并浇筑地下各层结构直至底板封底;同时向上逐层建设地上结构。逆作法是现在超高层建筑应用的比较多的一项技术,主要是应用于高层建筑的地下室。我国内地第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建筑就是采用的逆作法。

逆作法与传统的施工技术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逆作法可以大大的节省地下室的工期,不存在工程之间的差别,省去了地下工程和地上工程之间的差异,地下室的工程与地面的工程同时进行。二是可以保证地基的稳同,减小相邻管线的压力。通过逐层浇筑的方式使整体的承重与主支柱,避免地基的变形歪曲。三是可以减小底板的压力以及底板配筋的问题,让底板设计更加合理。四是浇筑的地下连续墙在满足构筑物管线布置的前提下,可紧靠或踩规划红线构筑地下连续墙并将其作为地下室永久性外墙,进而达到扩展建筑面积的目的。

②泵送混凝土技术是超高层建筑物采用的炼制混凝土技术。由于超高层建筑重量大、压力大、工程期长,所以在建筑中需要大量的混凝土,传统的混凝土技术需要配置大量的机器和水泥,难以满足要求。现在国内的混凝土的配置,将粉煤灰和化学药剂相掺杂,以一定的比例进行配置。随着现代施工技术的发展,泵送混凝土技术的出现大大的方便了混凝土的运送,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快捷高效,这是使超高层建筑得以顺利建成的前提和基础。泵送混凝土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将混凝土通过机器直接泵送到所需浇灌的工程位置,大大的提高了建筑的效率。

③钢结构施工技术的运用。高层建筑的钢结构是建筑物的主体,保证钢结构的顺利施工是加注的关键。钢结构主要包括重型钢结构、轻型钢结构钢和混凝土的混合结构等。钢结构物不仅坚固耐用,保温效果好,抗腐蚀性强,而且大批量生产极为容易,这也是现在高层建筑最长用的建筑材料。但是有一个问题不可否认,钢结构的耐高温能力比较差,能承受的温度范围在250℃以下,一旦超过这个温度,钢结构就会发生变化,性能下降,在建筑中也是一个不小的弊端。所以在建筑中一定要注意防火,避免高温作业,同时在建筑的过程中要进行涂料的涂抹,形成保护层,保证钢体结构不至于腐蚀和高温。在施工的过程中要注意塔吊的使用,保证钢结构的顺利安装。

④整体滑模法与整体爬模法的运用。超高层建筑施工难度大、工期长,对各项技术要求比较高,为了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缩短工期,现在建筑工程技术不断的发展进步,整体滑模法和爬摸法的出现能够保证主体楼层的建筑的整体性,可以拓宽施工的作业面,提高施工的效率,减少附着、运转管网敷设及高空交叉的高空作业,提高了建筑施工的安全性,这项技术在现在高层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整体的滑模法主要是用于建筑的墙壁,在主体支柱的周围安装滑模板,浇灌砼,并应用提升机将浇灌的建筑提升到所要的位置。通过与其他技术的良好结合,大大的提高了工程的效率,节省了大量的建筑材料和人力资源。现在建筑施工的成本不断提升,而环保建筑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如何在建筑中节约成本,提高建筑效率,是当前超高层建筑所要面对的一个大问题。通过滑模或爬模工艺技术的运用降低施工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保效益的有效结合。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土地资源和人口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显,超高层建筑的大量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而成熟的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是关键。现在我国超高层建筑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高水平阶段,但是却发展的不均衡,一线大城市技术成熟,而二三线城市的技术水平还需不断加强,所以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吸取国内外先进的建筑技术,不断的发展完善,促进我国高层建筑水平的提升,促进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超高层建筑的利弊篇7

【关键词】寒冷地区;给水;排水;管线

【中图分类号】tU684【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3-0137-01

近些年来,高层、多层民用住宅、多功能公共建筑的出现,各种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标准的制定,都促进了建筑给排水技术的发展,由于寒冷地区给排水的特点,给排水的各个环节会出现一些问题,都应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加以解决。

一、屋面雨水内排与外排

屋面雨水排放可分为组织排水和无组织排水。前者是把屋面分为几个部分,以分水线为界,把屋面上的雨水、春季化成的冰水顺屋面的坡向集结到屋面边缘的檐沟,通过雨水漏斗进入雨水排水管使雨水流出。后者是使雨水沿着屋面坡向自由洒落。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后者对雨雪水排放及时,屋面上没有雨落管,易形成各种立管造型,不受降雨强度影响,然而,雨水必然对墙面的冲损,在寒冷地区有较强的破坏性影响,特别是入冬前的降水,墙面浸润后,由于冻融造成墙皮开裂、脱落、变形,一般用于无沟有檐板平屋顶、坡屋面。而后者是有组织的排水,防止了无序排水的缺点,然而,受降雨强度的影响较大,如果降雨量超过雨落管可接受的流量,就会形成无组织排水,雨水超过防水层泛水位置,就侵入墙体、屋面。

1、屋面雨水内排的缺点

因有组织排水需要由屋面向下引出一根排水管,在建筑立面造型上不易进行艺术处理,天长日久会变色、变形、破损、脱落,形成建筑物的“斑痕”。为解决这一问题,把雨落管引入室内,形成了雨水内排方式,解决了立面效果处理的问题。由于一些人对寒冷地区缺乏足够的认识,有人采用这种设计方式。采用雨水内排方式出现了较多的弊病。①容易出现问题的季节在春季。地上部位由于光照增强,屋面积雪逐步融化,而地下还在冰冻。上部的缓慢融化的雪水积蓄在排水里管内,无法向外排出,立管内积水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在薄弱部位破裂、冒水,造成经济损失。②雨水内排方式属于有组织性排水,需要敷设相应的排水管网及设施,增加了建设的成本。③维修工作量加大,浪费了人力、物力,干扰了人们的正常工作与生活。

2、解决措施。①尽可能采用外排的方式,把雨落管设在墙垛的阴角处,或与外立面线条相结合,采用美观、耐用的管材,作为外排水对立面的补偿。②设置足够的雨水斗、落水管数量,解决降雨量过大的问题,保证屋面降雨时最高水位不超过防水线。③已经使用了内排方式,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解决排水问题,即使是较小的问题,若设计考虑不谨慎,九会给其使用及维护带来较大的困难,尤其是在东北地区的建筑设计,要充分认识到寒冷冬季的实际,多掌握一些资料,对于完善设计大有宜处的。

二、污水排水管径和管材的技术要求与措施

国家对铸铁排水管是采用不断淘汰的方式逐步取消,新型材料如pVC―U管、玻璃钢管等还未实现在全部建筑排水工程中应用,在使用过程中因铸铁管内部的粗糙造成纤维织物被堵塞的现象,因此,应采取的措施如下:

1、排水总出户管部分比总立管加大一号。应大于Dn150。公共建筑人流量较大的卫生间,堵塞现象出现的频率较高,排水出户应采用Dn200。公共建筑卫生间地漏应大于Dn75,尽可能采用Dn100。

2、公寓内杂质较多,经常发生堵塞,加之洗槽较长,应采用双口排水干管,口径要大于Dn75,尽可能采用。Dn100,排水栓口处应设置金属蓖子,污水通过其接入排水管道。最好在排水栓口处设置过滤筐,洗槽内的脏物集中在过滤筐内,既保证美观,又便于清理。

3、住宅楼内地漏普遍设于墙角处,这是为考虑美观及防止室内大面积积水,而从建筑的人性化设计来看,其弊端是:增加了排水流程,地面积水必须流经较长的距离才排入地漏;增加地面施工难度,长坡面在保证排水坡度时,既加大了地面落差,又过于明显。若中间出现一处坡度不合格,就会破坏整个排水效果,因排水坡向距离过大,最远端易造成垫层厚度过大;不方便清理、不卫生,违背了人性化的设计原则。

三、寒冷地区冬季排水管线的技术要求与措施

1、寒冷地区冬季排水管线,要进行水压时球墨铸铁给水管要采取防冻措施。把管道回填土相应加高,用多层草帘把暴露的接口包严;临时试压管线缠包保温,不用水时要及时把管线中的水放净。

2、排水塑料管,伸顶通气管管径要大于排水立管管径。在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13℃的地方,在伸顶通气管管径小于或等于125mm时,应从室内顶棚以下0.300m处管径放大一号,最小管径应大于110mm。

3、立管在底层和楼层转弯处要设检查口,口中心距地面应为1m。在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13℃的地区,立管应在最高层离室内顶棚0.500m处设置检查口。

4、冬期施工环境温度应在-10℃以上,否则要采取防寒防冻措施。施工场所要保持空气流通,不可密闭。

5、冬期施工要注意建筑给水聚丙烯管道的低温脆性的特点。施工中要集中在采暖的房间内进行预制打口作业。如环境温度为0~5℃时,灰口材料要用浓度为5%的食盐热水溶液拌和,且用多层草帘保温,时间不少于72h。在环境温度低于0℃时,不可应用自应力水泥砂浆接口。若冬季接口的水灰比不适合工艺标准,水泥捻口无防冻措施,水泥捻口四周缝隙宽窄不一致、灰口不饱满、过早搬动产生裂缝,或用水泥砂浆抹口,强度不够。管道在使用中就会渗漏水。要求铸铁排水管捻口应填入麻绳打实捣平后,用重量比1:9的水泥湿灰填充,常温下48h移动。灰口要分层进行捻门,不得用水泥砂浆抹口,冬季应采取防冻措施。

四、承插铸铁管道工程冬期施工的技术措施

承插铸铁管道的连接根据密封填料的不同可分为刚性接口和柔性接口。前者的嵌缝材料通常使用油麻和胶圈,密封填料,一般有石棉水泥、青铅、纯水泥、自应力水泥及石膏水泥等;后者的嵌缝和密封材料都运用胶圈,一般在-15℃以上的气温条件下施工,胶圈的力学性能变化不大,因此,和常温状态施工无大的差别,只需把胶圈存放在暖处,施工时拿出,快速施工。刚性接口因密封材料除铅接口外,其他都是水泥类接口,施工要求与常温不同。

冬期承插管道使用石棉水泥接口施工时,石棉和水泥的配合比为3:7,由于冬期水泥的水化作用受一定影响,因此,要适当提高水灰比到1:10左右。拌合密封材料用水的水温约40~50℃,水温太高可能出现促凝现象,对密封作用不利。水泥要采用水泥强度等级高于32.5的硅酸盐水泥。对承插口部分的冰雪和泥污清理后进行嵌缝材料的填塞,作业后与密封材料后,马上用草绳缠扎严密,并用掺有氯盐的水和泥抹于草绳外密封,最后再以草帘培土保温。拌和密封填料的水不可掺盐类防冻剂,防止盐分离析导致渗水。

超高层建筑的利弊篇8

“天空城市”的庞大梦想

按照此前计划,“天空城市”将于2012年11月开始搭建,2013年元旦建成。

在短短90天时间里完成220层的“天空城市”建造,即意味着每天最少需要建造2.4层。

据悉,这座摩天楼将采用预制拼装建造工艺,在工地建造模块而后直接拼装以节省时间。其中,6个月的车间生产、3个月完成现场安装完成。

不过,这个梦想的进行过程并没有计划中的顺利。自2012年8月,“天空城市”项目进入环评阶段以后,曾在远大集团官方网站上公布的“天空城市”初步计划网页已无法打开,取而代之的是一份“天空城市概览”文件。

对于环评是否通过,远大集团“天空城市”项目新闻发言人朱琳芳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手续都是齐全的,环评也通过了,“天空城市”项目肯定会开工建设,只是时间还不能确定。

另据远大集团总部所在地长沙当地媒体5月的报道,“天空城市”建造期的最新时间表为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

中国的摩天森林

来自民间机构摩天城市网的《2012摩天城市报告》显示,未来十年内,中国将以1318座摩天大楼总数傲视全球,中国在建及规划的摩天大楼投资总额将超过1.7万亿元。而在当今全球十大高楼中,中国以5座占据半壁江山,除世界第一高楼阿联酋迪拜外,世界第二、第三、第四、第七和第九分别位于中国的台北、上海、香港、南京和广州。

从摩天大楼的两个最基本的功能――节约土地和公司汇聚来看,上述上海、广州、香港等一线城市因人口、企业聚集尚无可厚非,而二、三线城市,甚至四线城市的土地稀缺和公司密集度,似乎还远不到需要修建四五百米摩天大楼的程度。

从建设投资的角度来看,高度超过300米,摩天大楼就失去了因节约用地换来的经济价值。以上海的金茂大厦为例,其每平米的建造成本高达2万元,建成后每天用于大厦的管理费和维护费则超过了100万元。按照英国DeGw在1999年公布的文件,将建筑物的寿命(生命周期)定为65年的话,金茂大厦建设费用与维护费用之比约为1:3至1:4,65年寿命约需维护费用237亿元,这是任何建设者都不可小觑的庞大数字。

在更多情况下,摩天大楼被作为一种政绩工程或吸引投资方式而存在,所以,尽管有很多弊端,世界各地还是乐此不疲地打造着高楼梦。

摩天大楼隐患

摩天大楼的隐患正在逐步显现。在迪拜,哈利法塔因楼体沉重已往地下陷入大约6厘米,金茂大厦附近更下沉达了6.3厘米。据上海市地质调研院专家介绍:“上海的地面沉降主要由地下水开采、海平面上升和建筑密集等因素造成,其中高层建筑的因素约占30%。”

而作为摩天大楼标志的玻璃幕墙,其带来的光污染同样十分严重。有人评估过帝国大厦玻璃幕墙大量吸收的阳光极易形成热岛效应,经测试,其表面反射的温度,比自然气温高出近10摄氏度。

超高层建筑的利弊篇9

关键词:外墙;外保温;技术;优势;利弊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人们的物质生活离不开能源,地处寒冷与严寒地带的我国广大北方,冬天的采暖是一大消耗,南方地区及北方的大、中城市,夏天的空调及冬天的油汀、空调等也日趋普及。目前我国采暖能耗每年达1亿吨标准煤。墙体材料〔90%以上为粘土砖)生产能耗和建筑采暖能耗已占全国总能耗的25%,由于建筑围护墙、屋面、门窗材料制品保温隔热性能差,采暖设备效率低,采暖区房屋暖气采暖和小煤炉采暖年耗标准煤分别为25kg/m2,28kg/m2,是发达国家的4一5倍。我国目前的能源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降低房屋建筑能耗己是当务之急,而降低能耗的重要途径,除了继续搞好科技供暖以外,就是想方设法使房屋的外墙增加足够的保温性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外墙结构的热损失,发展新型节能型材料,有效地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

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会长涂逢祥教授说,发展节能住宅是关系人类命运的全球性课题,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个智能控制的场所里,采暖、通风、空调、照明、家电等均可由计算机自动控制,既可按预定程序集中管理,又可局部手工控制;既尊重人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服务,又尽可能地少用能源。

1外墙外保温技术的发展概况及优越性

对于我们建筑师来说,要更新旧观念,接受新思想。对于节能设计这块按目前现状来说,我们建筑师急需加强的是建筑外墙保温的设计,这对于我们目前的经济发展也是比较切合实际的。目前我国外墙保温分为外墙内保温和外墙外保温,一般的砖墙起不到很好的保温作用,而外墙内保温尽管比一般砖墙的保温效果好,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比如一旦采用内保温,室内墙上挂不上诸如装饰画之类的东西,房子住时间久了,由于受潮等原因,墙面会变形、容易断裂,舒适度也不高,这种选择并不理想。另外一种是外墙外保温技术,它从新的装饰材料上解决了内保温带来的问题。外墙外保温的优越性是十分明显的;它能避免建筑热桥,避免墙面冬季结露;可以保护主体结构,减少温度应力,增加结构寿命;比内保温增多建筑使用面积;在既有房屋节能改造时不致干扰原有住户生活;使建筑物更为美观,等等。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居住建筑以砖混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主,结构厚重,热容量大,在采用外墙外保温的条件下,建筑热稳定性良好,因而房屋冬暖夏凉,居住舒适,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

2建筑外墙保温技术的利与弊

然而,由于外保温隔热体系被置于外墙外侧,直接承受来自自然界的各种因素影响,因此对外墙外保温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太阳辐射及环境温度变化对其影响来说,至于保温层之上的抗裂防护层只有3~20mm,且保温材料具有较大的热阻,因此在的热量相同的情况下,外保温抗裂保护层温度变化速度比无保温情况下主体外倾温度变化速度提高8~30倍。因此抗裂防护层的柔韧性和耐候性对外保温体系的抗裂性能起着关键的作用。

2.1聚苯板薄摸灰外保温隔热构造设计存在的不足。这类外保温隔热通常采用粘贴的法国那时固定在墙体的外侧,然后再保温板上抹抹面砂浆并将增强网铺压在抹面砂浆中,目前,此类做法很常见,然而出现裂缝的也非常多。从抗裂保护层受热应力的因素上看,该体系聚苯板保温层仅是3mm的抗裂砂浆复合网格布,膨胀聚苯板的导热系数为0.042w(m.K),而抗裂砂浆的导热系数为0.932w(m.K),两材料的导热系数相差22倍。由于聚苯板保温隔热层热阻很大从而使保护层的热量不易通过传导扩散,因此当受太阳直射时热量积聚在抗裂砂浆层,其表面温度将高达50℃(大连地区),遇突然降雨将温则温度会降至15℃左右,温差可达35℃,这样的温差变化以及受昼夜和季节室外气温的影响,对抹灰砂浆的柔韧性合网格布的耐久性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另外一个应该考虑的因素是当聚苯板的温度超过70℃时,聚苯板会产生不可逆热收缩变形,造成较为严重的开裂变形,这种情况在高温干燥地区更为明显。

2.2水泥砂浆厚抹灰钢丝网架保温板外保温隔热构造设计存在的不足

。这类外保温隔热通常采用带有钢丝网架的聚苯板作为主体保温隔热材料,分为钢丝网穿透聚苯板何不穿透聚苯板两种类型。钢丝网穿透军苯板的钢丝网架聚苯板施工时通过预先浇混凝土整体一次性浇筑固定在基层墙体上,不穿透聚苯板的采用机械锚固的方式固定在基层墙体上,面层均采用20~30mm的普通砂浆找平。由于该类体系采用厚抹灰水泥砂浆做法,开裂现象比较普遍,原因如下:

1)普通水泥砂浆

自身易产生各种收缩变形,并且存在强度增长周期短、体积收缩周期长的矛盾,在约束条件下,当体积收缩形成的拉应力超过水泥砂浆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出现裂缝。2)配筋不合理引起裂缝。钢丝网架在在水泥砂浆中的位置相当于单面配筋方式,且靠近保温隔热层。在正负风压、热胀冷缩、干缩湿涨及地政等作用都是双向或多向。该种方式的配筋对靠近外墙饰面应力的分散作用很有限,起不到应有的抗裂作用。3)不完全外保温引起的裂缝。在外墙保温中,我们经常注重整体墙面的保温,然而却忽略了女儿墙、雨篷、老虎窗、凸窗、外阳台等部位的保温,而使此部分出现开裂或者降低使用寿命。在保温层与其他材料的材质变换处,因为保温层与其他材料的材质的密度相差过大,这就决定了材质间的弹性模量和线性膨胀系数也不相同,在温度应力作用下的变形也不同,极容易在这些部位产生面层的裂缝。同时还应该考虑防水处理,防止水分侵入到保温体系内,避免因冻涨作用而导致体系的破坏,影响体系的正常使用寿命和体系的耐久性。

2.3无网聚苯板外保温外饰面粘贴面砖的缺陷。从构造设计上看,直接在玻纤网布复合抹灰砂浆的无网聚苯板外保温外面粘贴面砖是不合理的。一方面,从受力状况看,应用于外保温的聚苯板的通常采用点粘法,粘结面积35%左右,而聚苯板本身具有受力变形的特性,由聚苯板直接承受面砖饰面层(包括粘结砂浆)荷载,必然会发生徐变,短期或许不会发生严重事故,但长期的变形将导致受力的失衡从而引发开裂甚至脱落。另一方面,从抗风压性上看,粘贴聚苯板外保温体系存在空腔,抗风压尤其是抗负风压的性能差,会出现在刮大风时聚苯板刮落事件。由于我国建筑节能工作正由北方采暖地区向南方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推进,由居住建筑向公共建筑发展,又由于外墙外保温的优越性越来越被各方面所认识和接受,中国的外墙外保温工程正在快速增加;加上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迟早会要提上日程,而外墙外保温必然是建筑节能改造的一项基本措施,可见在近几个五年计划期间,外墙外保温工程将会持续不断地增加,日益成为一项最基本的保温隔热技术。

参考文献

[1]黄振利,刘钢.外墙保温隔热体系面层裂缝产生原因分析及产生裂缝工程调研报告[R].调研报告.

超高层建筑的利弊篇10

论文摘要: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简称为预应力管桩或管桩,其主要应用于高层项目中。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中高层建筑越来越多,高层项目在城市建设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多,因此,预应力管桩基础的设计和施工对高层建筑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下文中,笔者将分析预应力管桩基础在高层项目应用中出现的一些弊端,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处理措施。

一、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了解决建筑土地利用面积小的问题,高层建筑物应运而生,高层建筑物的出现有效的解决了城市建筑用地少和土地利用率小的难题。对于高层建筑物而言,其基础部分在整个建筑物的资金投入中占有比较高的比重,而且基础部分的施工时间也比上部分建筑物的时间要长得多。预应力管桩在高层建筑物的基础施工中应运而生,并且在高层建筑物的基础部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预应力管桩最早产生于上个世纪初,作为一种高层建筑物的地基处理和桩基础形式,预应力管桩在高层建筑物施工、桥梁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管桩主要分为:刚管桩、预制混凝土管桩以及钢管混凝土管桩,这三种管桩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预应力管桩的出现为社会建设解决了不少难题,进一步改善了我们生活的质量。但是预应力管桩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何对预应力管桩进行合理的设计和优化,对保证项目施工的安全和降低项目的造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预应力管桩基础在高层项目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弊端

(一)挤土效应和浮桩

在将预应力管桩打入土层中时,由于管桩对土体的挤压会使土体向四周排挤,周围的土体会因此而受到严重的扰动。土体遭到严重的扰动后会发生径向位移,离管桩一定范围内的土体受到不排水剪切和很大的水平挤压力,经过这些外部干扰后,土体会形成具有很强的孔隙水压力的扰动重塑区。重塑区土体的不排水抗剪能力大大的削弱了,而且直接促使周围的土体会因不排水剪切而被破坏。随着管桩数量的不断增加,会使已经打入土体的管桩和相邻靠近的管桩产生较大的侧向位移和上浮,土体的和管桩的位移与管桩的数量成正比,用的管桩越多产生的位移就越大。例如某工程场地的软土层厚度达20余米,管桩进入土层30余米,局部还穿越了6S粉砂透镜体。该工程处了在靠近居民楼的1#、5#、7#主楼及相应的地库采用钻孔灌注桩外,其余大部分主楼和地库都采用pHC(100,130)预应力管桩,大部分主楼的布桩密度为5%左右。在一些软土地基中布桩密度超过4%时,基桩采用预应力管桩的风险比较大。工程经验表明,由于管桩的挤土效应和不对称土压力的作用,使管桩出现Ⅲ、Ⅳ类桩的几率会大大增加。该工程在布桩密度较小的地库和1#、4#楼等没有发现Ⅲ、Ⅳ类桩,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浮桩只是管桩挤土效应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但是浮桩问题表现得非常之隐蔽,往往是压桩工程结束之后在做静载检测时才发现这一问题。这个时候可能整个压桩工程已经结束,要再次进行压桩就会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而且再次压桩施工时的难度和施工资金都会增加。

(二)沉桩不达标和断桩

沉桩没有达到设计要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施工前对地质的勘探点不够多,对持力层的起伏标高不明确,导致在考虑持力层和选择管桩的长度时出现差错;没有设计合适的持力层,不恰当的持力层会使管桩的承载力受较大的影响,例如在选择全风化层时由于全风化层具有易软化的特点,容易导致地下水渗入管桩内部,大大的削弱了管桩的承载力;对单个管桩的承载力估算不准,导致选择的管桩长度与压桩力不相匹配;管桩自身出现断裂。断桩是在管桩施工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使用了未经检验的不合格管桩;管桩在地下碰到了坚硬障碍物;在压桩过程中没有控制好垂直度;挤土效应造成管桩断裂。

(三)滥用预应力管桩

预应力管桩虽然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这并不代表着预应力管桩适用于任何的施工场地,预应力管桩的持力层可以选择是强风化岩层、坚硬的黏土层或砂层和碎石层,但是预应力管桩不能打入中风化和弱风化岩层。某工地在进行地基施工时,打桩50根,但是其中有断桩11根,管桩破损率超过了20%。相关单位在分析事故时初步判断有管桩质量问题、压桩过程问题和地质问题等三个问题,但是在随后具体的事故分析中排除了前面2种事故原因,一致认为管桩破损率高是由于地质问题所造成。之后的地质勘探结果显示,在该施工场地中,岩基是属于中至微风化岩,坚硬的地基导致了管桩的破损断裂。

三、对预应力管桩基础弊端的相关处理措施

(一)处理挤土效应和浮桩问题

对于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挤土效应,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经验建议采取以下几种防治措施:①对管桩的压桩顺序进行合理的安排,不要盲目的追求工程的施工速度,要控制好每天的压桩数量,减少因为压桩数量过多而引起空隙水压力的叠加。②优化压桩的施工的工序,可以先对基坑进行深度开挖,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地基中土层的侧向位移和隆起,降低因为压桩所引起的空隙水压力。③在施工场地中设置袋装的砂土和一些塑料排水板,为地基创造有利的排水条件,并且降低空隙水压力。④在压桩之前可以先进行预钻孔作业,通过预钻孔可以提高压桩的成功率。

对于浮桩问题笔者认为有效的处理措施主要有:在压桩施工还没有结束前就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管桩进行测量和监控,在压桩施工结束之后就要立即使用水准仪器对管桩进行测量记录,在整个压桩施工过程中要对管桩进行定期的测量监控,及时发现管桩的上浮现象。如果在测量和监控过程中发现管桩有上浮现象,则可以采取控制压桩的速率、调节压桩的路线等补救措施,通过减少挤土效应来控制管桩的上浮现象。如果在采取上列措施后还没有解决管桩上浮问题,则好可以进行管桩复压的方法来进行处理。

(二)处理沉桩不达标和断桩的措施

压桩不达标会对导致管桩的承载力下降,管桩是高层建筑物地基部分中的重要构件,一旦管桩的承载力下降,将会对整个工程的质量造成巨大的影响。笔者认为防治措施首先要对工程施工地段的地质进行详细的勘探,正确的对持力层进行选择;在施工时要根据管桩规格的不同而选择合适的桩机;根据施工地质条件的不同而灵活的选用管桩的施工方法,并且合理的安排压桩的顺序,保证管桩自身的质量。

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由于管桩遇到坚硬的障碍物而出现断桩的现象,对于出现的断桩要采取相应的补强加固措施,不能再继续使用断桩。在具体的补救措施中,可根据断桩的类型而采取灵活的补救措施,如对于预应力管桩的浅层断桩可采取接桩的措施,而对于深层断桩要先抽干管桩内的水,然后向管桩内放入钢筋笼,再用高级混凝土灌注。在接桩之后还要进行管桩的承载力检测,如果断桩的断裂程度太严重就要进行补桩。

(三)合理的利用预应力管桩

在管桩施工过程中,要对施工区域的地质进行充分彻底的勘探,根据地质构造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类型的管桩,勘探人员要多选用一些探测点,避免因勘探不全面而给整个施工带来损失。如遇到中、微风化的硬岩时则应采用钻孔型灌注桩,这样就可以提高压桩的成功率,减少管桩的破损率,同时对整个高层建筑物的质量都会有所提高。

四、结束语

预应力管桩作为一种重要的管桩,凭借着高质量、高承载力、高速度和无污染等优点在我国的高层项目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预应力管桩的应用时间还不是很长,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存在着不少问题,所以对预应力管桩进行故障分析和优化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陈坚和.预应力管桩设计理论[J].中国城市经济,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