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科和骨科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0:25:52

中医骨科和骨科区别篇1

2006年5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将一份由27个问题组成的调查问卷邮寄给北京市、东北地区、山东省、河北省、河南省等地一些Ⅱ级~Ⅲ级医院的骨科医生。

调查表的内容来源于骨科医生及骨质疏松专科医生的推荐及相关文献资料中的内容等。调查问题涉及被调查者在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方面的知识,以及他们对这类患者进行相关治疗并承担相应责任的态度。调查为匿名调查,不提供酬劳,自愿填写,不进行强制调查以免扩大误差。

骨科医生的通讯地址源于2000~2005年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学习的骨科医师名单,以及部分北京市一些Ⅲ级和Ⅱ级医院骨科医师名单。从中随机抽取被调查对象。在回复的问卷中,大约85.2%(127份)的问卷涵盖的信息完全。对信息不完整的调查表,我们将其排除在外未进行汇总。按北京地区和非北京地区将所得的调查表分为两组。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006年5月至2006年12月,共寄出350份调查问卷,有149份寄回,127份填写合格,合格回复率为36.2%。本次调查收回的问卷中,各地区所占的比例为:北京市73份、东北地区16份、山东省15份、河北省15份、河南省8份。被调查者执业时间5~9年的有80名(63%),小于5年的有15名(11.7%)、10~14年12名(9.5%)、15~20年12名(9.5%)以及20年以上8名(6.3%)。在被调查者接诊的患者中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比例是:75名(59%)被调查者选择11%~25%;18名(14.2%)选择10%或以下;22名(17.3%)选择26%~50%;7名(5.5%)选择51%~75%;5名(3.9%)选择未接诊骨质疏松患者。

回复调查表中,53.5%(68名)的医生认为患者有骨折,同时还伴随其他骨质疏松危险因素,即使没有骨密度测定结果的支持,也应该诊断为骨质疏松性骨折;而70.1%(89名)的医生表示,只有当患者有骨密度测定结果的支持时,他们才会作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74%(94名)的调查者表示遇到低能量创伤导致的骨折患者时,若患者为中老年人,他们会考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53.6%(68名)的骨科医生表示对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区别稍有了解,很清楚其区别的仅占被调查者的28.3%(36名)。有13.3%(17名)的医生表示知道哪些疾病可以导致继发性骨质疏松症,74%(94名)的医生表示了解一些。60.6%(77名)的医生表示同意组成一个健康检查小团队,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和/或进行健康检查以确定是否有引起骨质疏松的其他原因存在。

74.8%的医生(95名)认为对骨质疏松或骨质疏松骨折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是必要的。然而75.6%的医生(96名)担心可能因此产生不利情况。大约29.9%(38名)的医生放弃对患者进行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45.7%(58名)的医生认为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药物治疗的开始时间不应太早。57.5%(73名)的医生认为应该由骨质疏松专科医生对患者治疗。50.4%(64名)的骨科医生会建议患者到骨质疏松科进一步治疗。关于药物的选择,44.9%(57名)的医生选择钙剂及维生素D,40.9%(52名)的医生选择双磷酸盐。42.5%(54名)的医生认为,早期对患骨质疏松的患者进行抑制骨质吸收的药物治疗是有好处的,27.5%(35名)的医生表示,不知道早期使用骨吸收抑制剂治疗具体有什么作用。

当问及关于低能量创伤导致的骨折,对将来再次发生骨折的危险性的预测可能要比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结果更敏感时,55.1%(70名)的医生表示不同意或者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3讨论

近年来骨科医生接诊的骨质疏松患者数量越来越多[1]。wHo公开声明骨质疏松症目前严重困扰着公众的健康情况[2]。随着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增多,有推论说到2050年,全世界髋关节骨折患者的数量将会超过6百万,其发病程度不亚于流行病[3],这对骨科医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同时,骨科医生经常接诊骨折患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诊骨质疏松症患者[4]。在对患者骨骼状况的检查与治疗中,骨科医生无疑处于中心地位。有数据表明,如果出现低能量损伤导致的骨折,强烈提示还会再次发生骨折[5,6]。同时有文献指出[7~9],在60~74岁这个老年群体中,若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发骨折的危险度将增加1.5~9.5倍。越来越多的文献支持扩大骨科医生在骨质疏松症/骨量降低患者治疗中的作用,认为骨科医生应该对这一类患者进一步检查以确定诊断,并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10,11]。

然而,骨科医生对此的态度各不相同。进行药物治疗,扩大自己的责任范围是否必要,推荐患者到骨质疏松科进行治疗还是亲自进行药物治疗等问题围绕着他们[12]。在本调查中,大多数(74.8%,95名)的骨科医生认为对骨质疏松或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是必要的,但仍有较大比例(29.9%,38名)的骨科医生放弃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其原因可能是:a)许多骨科医生只重视对骨折的治疗而不重视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b)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耗时较长,骨科医生不希望承担药物治疗所涉及的责任;c)骨科医生自身没有经过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专业培训,对骨质疏松相关知识知晓不多而放弃治疗。国外调查结果同样显示,大多数的骨科医生都认为应该对骨质疏松患者进行除骨折以外的其他治疗,但许多医生并没有实际做,他们认为应该由患者的家庭医生来治疗[13]。

众所周知,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是预防再发骨折的必要措施。50岁以上的成年人若发生低能量创伤导致的骨折,常提示骨质疏松的存在[14]。许多情况下,发生低能量骨折比骨密度降低(通过DXa测定)更能提示患者患有骨质疏松症[15]。本研究中对骨科医生如何作出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的调查结果提示,骨科医生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认识并不一致,这可能直接导致了后续对骨质疏松症治疗的不一致性。

虽然对骨质疏松或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必要性基本达成共识,但大多数医生(75.6%,96名)对药物治疗可能带来的不利情况存有疑虑。很大比例(57.5%,73名)的医生仍认为应该由骨质疏松专科医生进行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其中的大多数(50.4%,64名)骨科医生会建议患者到骨质疏松科进一步治疗。就目前情况来看,虽然越来越多的骨科医生已经认识到了骨折可能带来的远期影响[13],但骨科医生尚未完全成为治疗过程中的主要角色。

在本调查中,一半以上(53.6%,68名)的骨科医生表示对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区别稍有了解,很清楚其区别的仅占被调查者的28.3%(36名),只有13.3%(17名)的医生表示知道哪些疾病可以导致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同时在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的选择方面,调查结果显示骨科医生的选择有明显的分歧。可能治疗骨质疏松症相关专业知识的缺乏是导致骨科医生对骨质疏松治疗重视程度不足的重要因素。

有研究提出将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案标准化会有助于骨科医生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实施有效的医疗干预[16,17]。组织一个健康检查治疗小团队,骨科医生提出治疗方案,由其他人员来完成治疗,从而减轻骨科医生的工作压力[18]。本调查结果提示,虽然某些医生愿意就患者的骨质疏松症进行治疗,但是他们提供的治疗可能是不合适的,可能会忽视导致骨质疏松的其他病因的存在,或者引起并发症。健康检查治疗小团队的配合可能会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新晨

调查结果表明仍有29.9%的医生因为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太多、太复杂而宁愿放弃对骨质疏松症进行治疗。有研究表明及时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进行骨吸收抑制剂治疗(例如双膦酸盐类药物),能在数月内提高骨骼内矿物质的密度并降低再骨折的危险性[19~21]。目前有限的数据表明,常规应用双磷酸盐药物并不妨碍骨折的愈合[22]。因此,我们仍建议及时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应用谨慎而安全的药物,以避免再次骨折。

在将来的研究中,骨科医生对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具体治疗措施应被纳入调查范围,包括多大比例的医生会给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开具相关的检查以确定其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并在确诊后立即开始药物治疗。这些问题的答案,将有助于了解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治疗状况。鉴于本调查取样范围,调查结果不可能完全表示被调查地区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治疗状况,这些数据也可能不适用于我国其他地区。

【参考文献】

中医骨科和骨科区别篇2

据了解,本次大会由国际神经修复学会候任主席、转化医学主席,长江学者,全国脊柱脊髓基础研究主委,天津市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会长兼腰椎膝关节专业组组长,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主任冯世庆教授担任大会主席。本次大会闭幕后,本刊记者在第一时间就脊柱脊髓专业及骨科领域诸多热点话题及天津地区骨科学科发展和本次会议的举办情况,独家专访了冯世庆教授。

国内外专家学者纵论脊髓损伤

谈及本次大会的举办情况,冯世庆教授首先介绍说:“自2014年举办了第一届之后,我们每年都会举办全国脊柱脊髓基础研究及临床创新技术大会。以往都是以专题报告、研究生论文比赛等的形式促进行业交流,以图学习共进;而今年的第三届大会,适逢第九届国际神经修复学会年会,中国脊柱脊髓基础研究学组年会以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年会同期举行,本着勤俭办会、深入广泛交流的宗旨,我们将几个会议合在一起举办,所以会议规模要更胜往年;特别是众多国际专家的到来,也使本次大会成了世界级的学术盛会。在会议组织形式上,除了专题报告,本次大会还开展了脊柱脊髓基础研究培训班、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脊柱微创培训班、学术专题研讨会以及神经修复青年论坛等活动。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新技术以及转化医学的研究进展,都在本次大会上得到了广泛展示和汇报。”

冯世庆教授进一步介绍说,本届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固本创新”,与会专家围绕脊柱脊髓损伤研究、细胞移植技术及临床应用、神经修复机制,特别是临床创新技术及转化医学等专题,由来自国内外多位脊柱脊髓损伤及神经修复领域顶级专家进行学术报告及专题讲座,以期促进国内外学者交流并推动国内相关研究发展。

神经修复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神经修复学是一门研究神经结构再生、重塑、修复和神经功能重建的新兴学科,目的是促使神经损伤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能够得到神经功能的恢复。国际神经修复学会为临床医学及基础医学从事神经修复工作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有利于加大相应基础理论的研究力度,改进和完善干预策略,提高神经功能修复有效程度,促进基础理论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冯世庆教授说:“为了更广泛地开展学术交流,本次会议我们邀请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日本、韩国、芬兰、澳大利亚、约旦、波兰、意大利、印度尼西亚、瑞典、印度、罗马尼亚、沙特阿拉伯、阿根廷、伊朗等多个国家或地区的专家学者,莅津进行学术报告及专题讲座;来自世界各地的400位顶级专家及1000余位代表围绕神经修复学领域新进展进行深层次探讨,内容涉及小儿、老年、创伤、疼痛、精神等神经修复学分支,神经修复干预手段探索包括细胞治疗、纳米技术与脑机接口、神经调控、组织工程和生物工程、细胞活性因子等,集中体现了本学科在当今世界的最前沿水平。此外,我们还有幸请到12位截瘫患者与脊柱脊髓损伤及神经修复学专家面对面交流,以加深认识,促进相关研究及治疗策略的发展。这12位‘特殊嘉宾’的出席,既彰显了本届会议的人文关怀,也反映了患者对学科发展和突破的热切期盼,这无疑也对与会专家学者尽早在相关领域取得研究成果释放出一种无形的压力。总而言之,通过我们的努力,为国内外骨科学界呈现了一场充实新颖、精彩纷呈的世界级学术盛宴!”

冯世庆教授进一步介绍说:“脊髓损伤是本次大会的学术交流重点。为了规范临床工作,在国内外专家学者广泛研讨的基础上,本次大会还制定出了《神经修复临床细胞治疗指南》和《脊髓损伤神经修复临床治疗指南》;这是在中国制定的相关标准基础上,由国际神经修复学会和中国神经修复学会联合修改制定的国际标准,是中国研究人员积极参与健康相关领域国际标准、规范的典型代表,标志着中国骨科已经真正与国际骨科学界融合、接轨。”

冯世庆教授接着说:“在骨科临床工作中,决定脊髓损伤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规范治疗,不规范的治疗容易加重、继发损伤,所以这次我们制定的指南非常有必要。细胞移植技术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不远的将来,即可应用于临床,尤其是自身干细胞移植、晚期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的脐带血单个核细胞治疗没有排异反应,很可能能帮助脊髓损伤的患者重新站立行走。脑运动功能控制探索、胶原蛋白支架应用、神经性疼痛细胞治疗等临床研究反映了本领域的最新成就。”

在本次大会的患者教育单元,冯世庆教授指出,社会公众对骨科疾病的认识误区普遍较多。以腰背痛为例,腰背痛是一种症状,大多数急性和慢性腰背痛不管是否治疗都会自然缓解,所以,腰背痛应在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时再考虑手术治疗。因此,在本次大会上,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展现了雄厚的实力,如脊柱外科微创精准治疗3天出院;关节外科3D打印和手术导航系统使手术更精准、高效。在不久的将来,3D打印及手术导航系统将为骨科手术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谈及这个学术盛会未来的规划,冯世庆教授透露:“今年是第三届全国脊柱脊髓基础研究及临床创新技术大会,将来的第四届、第五届以及之后的每一届,我们都将一如既往地用心举办,希望为全市乃至全国脊柱脊髓损伤、神经修复以及骨科学的研究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后的会议我们还将一如既往地邀请全国以及国际专家学者交流学习,并更加注重年轻医生学者的培养与展示,毕竟他们才是我们未来的希望。针对一些临床疑难病症的诊断治疗,我们还将与各位同道结合已有的研究和技术,商议探讨并尝试达成一定的共识或指南,为广大患者提供更科学有效的诊治方案。”

丰厚底蕴,

是天津骨科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提及大会对于天津地区骨科学科发展的影响,做为全国脊柱脊髓基础研究主委、天津市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会长兼腰椎膝关节专业组组长,冯世庆教授坦言:“国际神经修复学会年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天津召开,必将有效带动天津地区骨科学术的飞速发展。”

接下来冯世庆教授介绍说:“天津的骨科学开展较早,众多前辈学者为我们积累了丰厚的经验与底蕴,但在如今飞速发展的科学及医疗环境下,推广交流、加深认识、与时俱进已然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阶梯与动力。大会组委会希望本次世界级的学术会议能够真正为天津地区的骨科同道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并与国际专家切磋交流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值得改善的方面,把握未来发展的方向,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工作,都要不断学习新技术,引进新设备,以期推动全市乃至全国骨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冯世庆教授曾先后在山西医科大学、西安医科大学完成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学习,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分别在日本nobuhara医院骨与生物力学研究中心和澳大利亚Flinders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习1年,作为访问学者先后在澳大利亚伊丽莎白女皇医院、美国Rutgers大学神经研究中心学习。

在个人学术领域,冯世庆教授擅长脊柱外科和关节外科,尤其擅长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脊柱脊髓损伤、脊柱侧弯和人工膝关节置换、关节镜下半月板、交叉韧带损伤等的微创手术治疗。因此,谈及专业领域的话题,冯世庆教授剖析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可供我们选择。科学合理地掌握并应用这些技术,可以在保证疗效的同时降低患者的风险。不懈努力地不断学习新技术,既是我们骨科人的精神,也是整个骨科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近年来,包括我们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在内的全市骨科同道都相继开展了微创手术等先进诊疗技术。以我所在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为例,近年来我们相继引进并开展椎间孔镜技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pLiF、tLiF以及目前较为先进的oLiF等腰椎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腰椎管狭窄症、脊柱脊髓损伤、脊柱侧弯等病症,这些微创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手术效率,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也缩短了患者的恢复周期,往往术后3天患者即可下地,1周即可出院。关节方面微创膝关节置换,以及应用关节镜微创技术进行半月板修补成形术、交叉韧带重建术等治疗运动损伤也收到了满意的疗效。这些可以说都是我们继续学习、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成果与动力。”

并驾齐驱,

学科建设医教研共同发展

据记者了解,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作为当地最早的三甲医院,也肩负着当地乃至全国医学的科研、教学、医疗的重任。作为该医院骨科的带头人,冯世庆教授从事临床医疗、科研、教学工作多年,具有深厚的造诣和临床经验。在随后的采访中,冯世庆教授从学科建设的角度介绍了该院骨外科近年来取得的成就以及科室的发展规划和设想。他首先介绍说,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创建于19世纪50年代,历经刘润田、郭世绂、刘松年、张义修、王沛、马信龙等几代骨科人的不懈努力,目前已逐步发展至开放床位147张,拥有脊柱、关节、创伤与骨肿瘤三个病区,10个亚专业组的完备的骨科建制,并逐渐形成以脊柱外科和关节外科为重点,以创伤外科为基础,医疗、教学和科研全面发展的天津医科大学重点学科。科室现有教授、主任医师11名,副主任医师13名,主治医师6名,住院医师6名,技术人员4名,护理人员45名,组建成为一支人员配置均衡而又朝气蓬勃的医疗团队。近年来科室相继开展了一系列脊柱、关节、创伤和肿瘤等高难度手术,特别是脊柱疾患、脊髓损伤、关节置换等手术治疗;承担部级等课题6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300多篇,获得包括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科研技术成果。

冯世庆教授感慨地说:“我们医院的骨科历经60余载的传承,几代人的努力奋斗,不断发展,不仅为广大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在医疗、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等各方面也确实都有所收获。作为天津医科大学重点学科、天津医科大学临床重点培育专科的同时,近年来还被评为‘天津市脊柱脊髓研究创新团队’以及‘天津市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除了医疗新技术的引进与开展,科研方面无论是科研立项还是学术文章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然这也与我们注重团队建设、特别是人才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冯世庆教授详细介绍说:在临床医疗方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相继开展了一系列高、难、新的国内外领先水平手术,其中脊柱外科方向开展了脊柱脊髓损伤的规范化治疗,直视下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胸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手术等;关节外科方向开展了微创膝关节置换和髋膝关节翻修手术,膝关节镜下修复交叉韧带损伤等;创伤骨科开展了骨盆髋臼骨折、肢体延长等一系列手术项目。

在科研方面,该院骨科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不同级别科研课题60余项,年科研经费平均达100万元左右,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的学科论文300多篇,获得包括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科研技术成果。出版专著11部和参编多部著作。目前科室的主要科研方向,一是脊柱疾患的病理解剖及其临床特征;二是急慢性脊髓损伤的基础和临床;三是生物力学研究;四是组织工程修复骨科疾患。

在教学方面,该院骨科现有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6名,在读博士生12名,在读硕士生60名。目前承担着大学本科、七年制、留学生和研究生教学工作。由冯世庆教授本人发起的“创新杯”七年制骨科讲课比赛,突出培养和锻炼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在教学改革中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总医院骨科自开设进修学习班至今,已为全国骨科专业培养了近2000名优秀的骨科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该院骨科通过对一批年轻医生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总医院骨科及其学术带头人在本市及全国的科研学术地位。目前骨科有国务院特贴专家、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各1名,校级和院级新世纪人才各3名。目前已输送多名学术骨干先后到美国、芬兰、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医院和研究所学习,并每年选派优秀人才到具备专业特色国内一流医疗机构进修学习。

采访到最后,冯世庆教授表示:“在继承历史的同时,在今后的发展和建设中,我们将秉承‘顺应发展序贯培养’的理念加强人才培养,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同时秉承安全有效、创新发展的医疗技术以及科学研究理念,把握机遇,扩大交流,以期取得更大的进步,为骨科的发展,为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发展,为天津医科大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从而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先进、更周到的医疗服务。”

中医骨科和骨科区别篇3

完成“门诊住院综合楼项目”建设

该项目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对中医药事业的建设要求,提高中医药普及率,完善区区域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而申请报批的项目,项目开工建设所需办理的前期工作,目前完成了项目立项、可研报告审批、建设项目选址、用地性质审批、地质勘察、环境评估等工作,尚有土地证、规划方案审批、施工许可证等资料审批完成后即可开工建设。我院办理土地证的资料已准备完毕呈报区国土局并由区国土局报送市国土局申请审批办理。按正常程序进行,该审批需3~4个月时间,为不影响项目开工建设,市国土资源局为我院出具了土地证正在办理之中的证明。

办理施工许可证需先行于市规划局申报审批“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规划设计方案现在卫生局的主持下已进入招标程序,招标工作结束,确定中标设计公司并完成规划方案设计后,进行申报审批。审批完成即可进入办理施工许可证阶段。为使工程尽快开工,经与市规划局多方协商沟通,市规划局初步承诺我院项目规划设计完成后,考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同意我院可以边开工建设边办理施工许可。下一阶段我们将在政府的帮助下积极尽早进入并完成征地拆迁环节,以便项目顺利开工建设。

项目建成后,医院床位将增至300张,年收治住院病人将由现在的1900余人增至3000人次以上,可极大地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和经济效益,提高区医疗卫生层次,更好地服务于辖区内的广大人民群众。

在积极完成项目建设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医院的发展不单是规模和病床的增加,更是内涵和质量的提高,围绕“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拓展医院服务项目,延伸医疗服务半径,用现代管理方法创建服务优质、医技精尖、科研创新、教学严谨、设备完备、高效管理、环境一流的现代化医院,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更主要的工作目标。

强化中医药特色,重点着力于骨伤科专科专病建设

一、加大引进人才和培训人才的力度

坚持人才兴院计划,首先是坚持在职培训,除实行特殊贡献奖励制度,在职人员读取研究生学位学费补助制度,专业人员低职高聘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落实外,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和人员结构分布,安排初职人员在省内各大医院学习进修,中级以上人员前往全国名牌医院搞专题进修,进行针对性的重点培养并努力争取引进硕士、博士充实学科队伍,使专业技术人员的总体学历水平有一个提高,建设一支人才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过硬、勇于继承创新的队伍;其次,抓好高职的专科专病建设,培养骨科专科专病学术继承人,使每个高职都有自己擅长的专业、擅长的病种,使他们既有竞争,又有自己的特长,同时也为科研打下基础,形成“院有专科、科有专病、人有专长”的局面。

二、加强学科建设

1.重点学科的发展:我院的中医骨伤科目前是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和市级“中医特色专科”。医院下一步的奋斗目标是通过未来的建设发展,骨科将在规模上,设备设施上,水平能力上达到市内一流重点学科,省内先进水平,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学科,对周边县市产生辐射影响,在收治病员人数、手术量、门诊量、病房收入、学术造诣等方面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创建省级乃至部级的中医重点专科。

2.二级学科建设:在骨科重点专科的基础上,建立骨伤中心,中心下设临床、科研、教学等几个学科,将学科细化后逐步形成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创伤急救科、老年骨病科、显微外科、骨伤康复科、科研教学科等二级专科,明确各科重点发展方向,每个专科培育1—2名学科带头人,带头人培养专科专病学术继承人,为二级学科逐步向重点专科迈进打好基础,以名医打造名科,名科打造名院,确保学科发展成为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有力保障和医院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科研与临床教学

科研:在现有科研科的基础上,完善相关学术组织、科研攻关小组以及配套措施,瞄准医学前沿领域的重大问题和关键课题,充分发挥祖国医学的特色和优势,通过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联合攻关,在骨质疏松、骨性关节炎、颈椎病、股骨头坏死、促进骨折愈合等方面的临床研究和治疗药物的研发上,争取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力争每年均有厅局级或省部级科研项目申报。

教学:坚持科教兴院方针,围绕提高医疗质量这个中心,走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加强与省内外各大医院的学术交流,促进中医骨伤事业的发展;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与中医院校联合举办各类骨伤人员培训班、学历班,弘扬中医正骨学术,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形成自己的学术特色,建立骨伤科医师培训基地。

四.保持中医特色,兼顾中西医结合

中医骨科和骨科区别篇4

而杭州詹氏中医骨伤医院(以下简称詹氏骨伤)的专家门诊室里,却温暖而舒心。来杭州打工的刘女士在得知自己儿子不用做手术并且只要花很少钱就可以治愈的消息后,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刘女士六岁的儿子在玩耍时从一米高的墙上跳下不小心摔伤了右上肢,被诊断为右肱骨踝上骨折伴桡神经损伤。一般情况下要马上做手术,可是因为小孩还在生长,骨骺未闭,以后极容易出现畸形,所以刘女士始终在做手术这件事上犹豫不决。最终,刘女士和家人抱着儿子来到詹氏骨伤,终于听到了这样温暖贴心的好消息。

詹氏骨伤带来的温暖远远不止这一次。医院的医护人员一直以来秉持“将每一个病人当做自己的朋友或孩子”的态度,将“大医精诚,追求卓越”的院训诠释在每一次的救治当中。

“每年,我们的门诊量有十余万人,靠的就是口碑。患者之间的口耳相传对我们来说很重要,这也是詹氏骨伤的立命之本。”詹氏骨伤的创始人之一、主任医师詹庄锡这样说。

大医精诚,父母之心

先做人,再做事。严于律己,必修“医德”。

这是詹氏骨伤的医生时刻坚守的信条。事实上,这些信条源远流长,与浙江省已故名老中医张绍富是分不开的。中医骨伤博大精深,而“富阳骨伤”是中医骨伤领域里的一个优秀代表,它发源于富阳和桐庐交界的东梓关,由张绍富创立并发扬光大。詹氏骨伤是在“富阳骨伤”的基础上传承和发展起来的,创立者詹庄锡、李有娟夫妇均为张绍富首批嫡传高徒。他们将悬壶济世的中医精神带到詹氏,然后造福于民。

主任医师詹庄锡除了作为詹氏骨伤的创始人之外,同时担任浙江省中华医学会会员、富阳市中医学会委员、富阳市中医学会理事、骨伤学科组组长、张绍富中医骨伤学术研究所副所长、诸暨市第六人民医院顾问、中医骨伤研究所所长等职位。四十多年的工作与研究使得詹庄锡更加懂得医院、医生应该怎样去对待自己的病人。

“服务态度是医院的发展之根”,詹庄锡在工作时经常强调,“医院不能只追求‘有医术’的好名声,还应致力于营造一个‘有医德’的好氛围。医生对待病人的态度也会间接影响到一个医院的医疗质量,态度冷淡会给病患带来心理上的负担。其实对于医生来说,病人就像朋友和亲人,要给以足够的心理安慰和温暖。对病人来说,这种好的心理感受很重要。”

李有娟从医四十余年,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救治了成千上万的骨伤病人,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痛苦,受到广大群众的颂赞。据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医正骨疗法以“不用开刀、外敷内服中草药、康复快、花钱少”的特色,治疗骨折、脱臼等骨伤疾病、被誉为不用刀子的接骨术。然而大部分医院已基本放弃了这一疗法,很多都采用手术治疗。

针对这一现象,李有娟有感而发:“有些患者听说我们这里不用动手术,费用比较低,一下子心情就好许多。看着他们高兴的样子,我自己心里也很舒服。”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在《大医精诚》中,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这样写道。能把患者当亲人,以患者之心为心,便离大医不远矣。

竭诚服务,公益之心

詹氏骨伤一直以来也是浙江《老年报》的长期合作伙伴,“我们每年都会定期通过《老年报》把需要帮助的老人组织起来,请到医院来做免费体检”,副院长詹新宇这样介绍,“老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智慧和权威的象征,我们要把尊老、爱老、敬老、助老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我们医院一直以来都是这么做的!”

百姓的赞誉,是对医院工作的最高褒奖。然而如何能够真正走进百姓心里,赢得百姓真心的赞誉?除了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与服务水平之外,举办公益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

詹氏骨伤一直行走在公益的道路上,每年都制定详细的公益计划并认真实施。2013年,詹氏骨伤依然将公益活动安排得满满的。3月初,医院党支部、团总支积极部署策划了“支部共建促和谐,三送服务保健康”的系列义诊活动。

3月5日上午,詹氏骨伤参加了区文明办,团区委等单位主办的拱墅区“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学雷锋”的广场活动。医院特派出专家义诊小分队参与此次活动,带着真挚的爱心为当地老百姓送去了骨伤专科的诊疗、健康咨询和推拿拔罐等服务。

3月21日上午,医院党支部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提出的“看中医到拱墅”的号召,深入蔡马社区老年公寓开展了2013年第一期“支部共建促和谐,三送服务保健康”的系列义诊活动,争做“弘扬国医急先锋”,勇挑重担。此次义诊医生阵容强大,内容涉及骨伤科专家门诊、内科、针灸推拿、检验、测量血压等7个服务项目。切实做到深入社区,帮助老弱病残等社会弱势群体,解决患者的实际病痛,尤其是对老年人群中的颈椎病、腰椎病等常见病提供现场就诊,得到了老人的普遍欢迎。60岁的牛大爷笑眯眯地说:“这种活动希望可以经常做,我们老年人去一次医院检查也麻烦,而且花费还比较高,医院到社区来,对我们来说又方便又实惠。”

正像牛大爷所期望的那样,詹氏骨伤没有停下公益的脚步。4月份,医院策划在下城区水漾苑社区开展“健康加油站”便民服务活动,每周一次,每次2小时左右,结合社区特色,开展“健康咨询”“互动沙龙”“健康测试”“中医文化”等服务内容。据了解,4月18日,“健康加油站”为民第一次公益活动已经成功举办,受到了小区居民的热烈称赞。

“希望我们詹氏骨伤可以作为一个倡导者,呼吁杭州所有医院都能够加入到公益活动中来,为百姓多办事儿,用实际行动为市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帮助。”医院党支部副书记张麟说。

青春党建,上进之心

公益服务百姓,青春党建飞扬。

公益,也是詹氏骨伤党支部最主要的党建内容之一。

医院党支部是在2009年12月份成立的,年轻且朝气蓬勃。支部成立以来,一直紧紧围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党建带动团建,坚持“围绕医院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工作思想,全面推进医院党支部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

“三进三送”促和谐活动,就是詹氏骨伤党建的重要内容之一。“三进”即“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三送”即“送技术、送健康、送温暖”,达到干部强作风、群众得实惠的目的。另一方面,重视强化履行社会责任,坚持公益办院,争创效益、口碑和精神文明建设共赢的局面。在党团青年的共同努力下,医院志愿者服务队被杭州市农民工学校评为了“优秀志愿者”(团队)荣誉称号。

同时,党支部把“以人为本,科技兴院”的理念贯穿始终。以培养新名医、弘扬传统特色为目的的“人才工程”作为支部创建的重中之重,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聘用有特长的专家到院坐诊和外派医生参加培训和学术交流、自学函授等多形式多层次培养各类人才,着力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为年青人构建发展平台。医院注重在医院各科室骨干、管理骨干中发展党员,并充分发挥党员的纽带作用。与此同时,医院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推进党内制度建设,严格按照党内选举程序和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医院通过定期召开中层会议以及公示制度,增强党务、院务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另外,据记者了解,詹氏骨伤党支部成立3年来,共计收到患者感谢锦旗70余面,拒收红包30余次,拾金不昧20余次,这些都与党支部一直在不断努力地加强作风建设密不可分。党员公开信箱、公示栏等形式开展“党员亮身份,公开践承诺”等活动,在接受群众监督的同时也加强了党员们自身的廉政建设。

在深化医疗卫生改革的新形势下,医院党的建设、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实践证实,只有将党的建设融入医院的发展大计,用党的先进思想、先进理论、先进作风指导和不断改进医疗服务工作,医院的各项事业才可能获得全面、协调、健康、持续的发展。

国医文化,健康之心

詹氏骨伤有着浓厚的国医文化。

医院门诊室长长的走廊,特别引人注目。每一间门诊室的门外,都摆放着两把精美的实木雕花的太师椅,供候诊的病人休息。墙壁上是一幅幅介绍中医疗法的人体画,有趣而实用。

走进院长詹振宇的办公室,一幅长五米书写了“药王”孙思邈《大医精诚》全文的长卷让人眼前一亮。这是詹振宇亲笔书写的。原来詹氏骨伤还是拱宸地书协会的赞助单位,主要帮助协会建设网站和文化推广。据了解,拱宸地书协会是杭州拱墅文化圈的重要内容之一,2012年7月,申维辰副部长曾到拱宸桥桥西考察“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

医院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普及和深化医院文化是医院发展的必经之路。除了赞助拱宸地书协会之外,詹氏骨伤还选择了赞助一支业余足球队的方式来弘扬医院文化、体现医院形象,回报社会。

在问到当初为什么选择赞助业余足球队这样与众不同的方式时,詹振宇说了这样一番话:“首先,我们医院有不少领导和医务工作者本身也是足球迷,平时也会开展足球赛,对足球运动有特殊的感情;其次,我们医院始终牢记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想为中国球队做点事;最后,我们觉得由我们赞助的詹氏骨伤唐虎队场上团结协作、永不放弃,每一秒都竭尽全力的拼搏精神很符合我们医院对患者的态度,这就是詹氏运动精神。”

弘扬詹氏运动精神,将其运用到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中,是医院文化建设向前迈进的重要一步。在文化建设的大环境下,医院的每一名职工从入院的第一天起,就必须进行专门的岗位培训,将团结奉献、求实、创新深深植入每一位员工脑中,随着医院一批又一批的医生走进社区服务,也将方便与实惠带入了千家万户。社区行动不便的、经济有困难的、不愿外出就医的人群能够足不出户感受到詹氏骨伤的文化与关怀。医生精湛的技艺、崇高的医德和救死扶伤的精神,都将在社区服务中得到最大的展现。

与此同时,医院组织力量编写了医院《规章制度汇编》《员工手册》《礼仪文化手册》等,谱写院歌、提炼院训、评选年度“白衣天使奖”“年度先进工作者”等,逐渐形成了富含自身特色的医院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

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独特的詹氏骨伤,医院通过培养和熏陶,把每个医务工作者紧紧凝聚在一起,把医院和社会紧密连系在一起,成为传播文明的窗口。

春风料峭,詹氏骨伤内却暖人心脾。人们相信,这样一所为百姓着想、追求上进、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并且拥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医院,一定会赢得患者的信赖和社会的尊重。

链接

医院简介:杭州詹氏中医骨伤医院是一家以治疗骨伤为主,具有中医特色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是浙江省医保、杭州市医保余杭和富阳的医保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是富阳市詹庄锡中医骨伤研究所在浙江开设的临床基地之一,临床基地还包括诸暨大唐医院、兰溪詹氏中医骨伤医院等。

医院始终倡导“以中为主,能中不西,中西结合”的治疗方针,继承和发展了手法整复、杉树皮小夹板外固定,中药内服外敷,动静结合这一祖传医学的治疗特色,结合现代医学治疗各种骨伤、骨折、软伤尤其时肩周炎、椎间盘突出症、骨质增生等骨科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效。医院开展了断肢再植,髋、肩、膝关节置换、脊柱骨折、四肢骨折内固定等手术。

中医骨科和骨科区别篇5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始建于1892年9月28日,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卫生部指定的部级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也是我国西部地区学科门类最为齐全、医疗技术最为精湛、诊疗设备最为先进、科研实力最为强大的医院之一。该医院占地1173亩,业务用房面积为50余万平方米,共开放床位4300张,拥有工作人员7800余人,单点规模(即不包括分支及附属医院)位居世界第一。近年来,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公布的《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学科建设、临床技术、科室级别、人员配备、医疗质量、日均门诊量、年住院人次、院内病死率、患者满意度等方面的综合排名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二。目前,该医院共设有38个临床科室(另有4个综合病房)及10个医技科室,拥有高级职称专家800余人,博士生导师180人,硕士生导师321人,年门诊量高达355万人次,年手术量近10万例,位居全国各大医院前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拥有包括核磁共振断层扫描仪、螺旋Ct机、伽玛刀、立体定向X刀、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eCt)、血管造影仪、直线加速器、大型自动生化仪及各种内窥镜等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诊疗设备,对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外科疾病、骨科疾病、肿瘤疾病的诊治水平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近年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每年都承担着近百项部级和省部级的重大科研项目,荣获了数百项部级、教育部及卫生部的科技成果奖。现将该医院的重点特色科室及著名医生介绍如下:

 

呼吸内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内科是部级重点科室,也是我国西部地区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中心。该科室设有一病区、二病区、呼吸病区、结核病区、呼吸内镜中心、肺功能检查室、纤维支气管镜室、肥胖与睡眠呼吸障碍诊治中心、高压氧治疗室及内科重症监护室(miCU)等诊室,拥有住院床位150余张,是我国大型医院当中床位数量最多的呼吸科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内科擅长诊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哮喘、肺炎、肺癌、气胸、胸腔积液等各种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尤其对需要进行呼吸支持的呼吸衰竭、胸膜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水平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该科室拥有工作人员1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24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0人,年门诊量高达75000人次,年住院患者近4000人。

 

梁宗安医生简介:

梁宗安医生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委、四川省医学会呼吸专委会副主委、成都医学会呼吸专委会副主委、欧洲呼吸学会会员、美国呼吸治疗学会会员。梁宗安主任1984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前身),曾赴美国Case、western、Reserve、University等多家医院进修老年医学、呼吸病学及呼吸病治疗学。他擅长诊治支气管哮喘、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睡眠呼吸障碍(鼾症)等内科及呼吸内科疾病,尤其擅长各种呼吸内科危重症的抢救。

 

董碧蓉医生简介:

董碧蓉医生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专科分会常委、中国老年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理事、四川省医学会老年医学专委会主委、成都市医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分会主委、四川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是我国老年医学专业的学术带头人。董碧蓉主任擅长诊治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哮喘、老年心身疾病等呼吸内科疾病及老年呼吸道疾病,尤其在诊治老年呼吸道疾病、老年心理障碍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普外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普外科是部级重点科室、国家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科室、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科室,在复旦大学中国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上名列全国第5。该科室现有住院床位444张,年门诊量高达19万人次,年住院人数高达1.5万人,年手术量近1.7万例,位居全国各大医院前列。目前,该科室下设有胆道外科、甲状腺乳腺外科、肝胆胰外科、肝脏及血管外科、胃肠外科等5个大型专科,其中胆道外科拥有专业技术人才36人,正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9人,甲状腺乳腺外科拥有专业技术人才42人,正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7人,肝胆胰外科拥有专业技术人才45人,正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10人,肝脏及血管外科拥有专业技术人才45人,正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11人,胃肠外科中心拥有专业技术人才78人,正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15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普外科从1978年开始就开展肝移植手术,创下了中国首例“肝移植女病人术后3年怀孕生子”、世界首例“尸体活体合成肝移植”等十余项记录,并将肝移植手术的平均费用降低到15万元左右,其中单例手术最低费用为8.6万元,为全国最低。

 

胡建昆医生简介:

胡建昆医生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腹腔镜胃癌临床协作组秘书长、中国西部胃癌协作组副组长、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胡建昆教授是我国胃肠肿瘤外科专家,擅长诊治各种胃肠外科疾病,尤其在诊治胃癌、贲门癌、结肠癌、胃肠间质瘤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骨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是部级重点科室、部级临床重点专科,在复旦大学中国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上名列全国第7,在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评估中名列全国第6。该科室下设关节外科、手及显微骨科、脊柱外科、脊柱动力稳定性重建及脊柱退变性疾病科、骨肿瘤及骨材料科、骨运动医学及关节镜科、创伤骨科等8个临床专科,拥有在编职工16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56人,正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33人。目前,该科室设有住院床位236张,年门诊量高达9万人次,年开展骨科手术近万例,位居全国各大医院前列。该科在“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功勋卓著,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尊敬。

中医骨科和骨科区别篇6

【关键词】微创治疗;骨科;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R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9-235-02

随着微创理念在骨科领域的普及与不断深入,微创骨科涉及的领域和手术种类不断拓展,特别是在创伤、关节、脊柱和导航辅助等骨科领域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同时,人们也开始用循证医学方法对微创技术在骨科中的应用进行科学总结,使一些骨科微创手术逐步走向成熟,成为定型手术。

1微创技术与骨折治疗

传统的骨折治疗由于过分强调坚强内固定和解剖结构重建、以提高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客观上常常以严重损伤骨的血运为代价,而忽视了骨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产生一系列并发症。诸如术后内固定失败、延迟愈合、骨不连和钢板下骨质疏松等日益突出,引发了人们对传统骨折治疗理念的反思。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和对骨折生物学环境与骨折愈合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骨折的固定原则和固定方法发生了重大变革,从单纯强调骨折固定的机械稳定性向间接复位、生物学固定方式转变,强调微创技术的运用和保护骨折端局部血运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骨折个体化治疗的理念。对长管状骨骨折的治疗,也由传统的解剖复位坚强固定转变为以维持长骨正常长度,不出现成角及旋转畸形,注意保护骨折局部血供的间接复位和桥接固定技术,尽量维持良好的骨折愈合的生物学环境。在内固定物的设计上,从生物学固定的理念出发,不断改良、改进和更新用于骨折的内置入物,如可减少钢板与骨骼的接触面积的点状及有限接触钢板,以降低或防止局部形成的骨质疏松;采用弹性模量接近骨骼的生物降解材料或应力松弛钢板,以减少应力遮挡效应;增加兼有内固定钢板与外固定架优点的锁定加压钢板和微创稳定系统,不仅与骨表面接触面积少,对血运破坏少,而且便于复杂关节、干骺端骨折和假体周围骨折等固定。值得注意的是,骨科疾患的微创手术治疗固然重要,但这与骨折的非手术治疗并不矛盾。手法和手术治疗骨折各有其适应证,而从微创手术角度来看,显然手法治疗更符合微创化的要求,除非手法过于粗暴。此外,随着微创治疗观念的逐步形成,将医源性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尽量采用简便有效的方法治疗骨科疾患,使组织修复处于较理想的生物学环境中,以利于术后功能康复,客观上又促进了骨折治疗观念的转变。

2微创技术与关节外科

传统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尽管已经取得满意的长期临床疗效,但由于髋关节位置较深,周围肌肉发达,传统的手术入路切口长,软组织剥离多,致使患者失血量增多,术后不可避免地造成患肢肌力减弱,不利于早期功能锻炼。随着微创技术在骨科领域的不断拓展,全髋关节置换的微创术式应运而生,并具有以下优势:失血和肌肉破坏更少,术后髋关节更加稳定,关节功能恢复更好;术后疼痛更轻;住院时间缩短;减少了物理治疗程序;皮肤切口小,手术瘢痕小;降低了医疗和护理费用,能迅速恢复劳动能力;术后髋关节感染率低,患者近期满意度高。但由于手术视野较小,要求术者熟练掌握局部解剖和小切口操作技巧及微创专用器械。本术式主要适用于初次髋关节置换,特别是身材瘦小者,而不适合肥胖、有髋关节畸形、僵硬、旋转明显受限者和翻修者;需要严格的技术培训才能掌握手术要领,胜任手术。

3微创技术与脊柱外科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内窥镜辅助下脊柱外科技术具有切口小、出血少、康复快等优点,90年代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例如,脊柱椎间盘镜手术,胸腔镜或腹腔镜辅助下胸、腰椎间盘摘除术,腹腔镜下腰椎病灶清除术,胸腔镜下脊柱侧凸松解及矫形融合固定,脊柱骨折的前方减压和重建,胸椎病灶活检、清除,感染的清创、引流等,均呈现其创伤小,疗效较满意的优点。传统的脊椎后路经椎板间隙小开窗腰椎间盘摘除术经多年临床证实为一种经典的“标准术式”。自从1996年经椎板间隙途径的显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系统(meD)问世以来,借助meD的辅助,可以有效实现开窗手术的内镜化,不仅使开窗切口更小,还可通过内镜电视监视系统,将术野组织放大后便于更清楚的显露与分辨,在完成开窗、神经剥离、椎间盘摘除等过程中使创伤减至最低,目前已经在国内广泛开展,技术手段日趋成熟,已为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

4计算机辅助的微创骨科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可视化技术的进步,将透视成像系统与影像导航结合形成的骨科手术导航系统已经得到了初步临床应用。通过手术导航系统对手术区的结构进行三维立体定向和定位,对手术操作进行实时指导和评价,不仅可以提高内固定装置放置的精确度,而且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患者和手术医生的放射线暴露,便于开展更加复杂的手术。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骨科领域,特别是在脊柱外科、骨盆与髋关节外科、髓内钉固定技术等手术中已经取得了初步的临床疗效,不仅缩小了手术切口,简化了手术操作,而且可提高手术精确度,减少手术并发症和缩短患者康复时间,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5微创技术与显微外科

将微创技术应用于显微外科,是减少供区破坏的有效手段。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穿支皮瓣,或称皮支皮瓣,指仅以管径细小的皮肤穿支血管供血的皮瓣,是显微外科皮瓣移植的新发展,被认为是整形修复重建外科的新纪元。穿支皮瓣不仅保留了供区的肌肉,减少了供区的并发症,而且设计灵话,使受区外形更美观,可明显减少康复时间,目前受到了广泛关注。可以预见,随着全身各种穿支皮瓣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将可能促进显微外科向着更加微创的超级显微外科不断发展。此外,应用内镜技术切取皮瓣或处理皮瓣血管蒂,可以在不增加皮肤切口长度的情况下扩大皮瓣切取范围,延长血管蒂的切取长度,方便转移或移植。在采用膈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时,可在胸腔镜直视下于近膈肌处切取全长膈神经,缩短靶器官失神经的时间,以较小的创伤取得与开胸手术相同的疗效。

参考文献

[1]裴国献.任高宏.21世纪骨科领域的新技术――微创外科.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2,4(2):89

[2]王正国.微创外科刍议.医学杂志.2002,27(2):104

中医骨科和骨科区别篇7

关键词:彩超诊断;骨科手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价值

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情况比较高,而且,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易出现皮炎症状、下肢的水肿、静脉曲张症状、郁滞性的溃疡症状等情况,对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目前,对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多使用彩超进行临床诊断[1-2]。本文对应用彩超诊断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进行探讨和研究,研究所得的相关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6月~2015年5月时间段内于我院就诊并接受骨科手术治疗中疑似存在下肢静脉血栓的6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临床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方法平均分为两组,每组分别有30例患者,对照组中,有18例男性患者,有12例女性患者,其年龄区间为33~67岁,平均的年龄为(51.32±1.43)岁,其中,存在髋关节和骨干骨折的患者有20例,存在骨盆骨折的患者有9例,存在胫腓骨骨折的患者有1例,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时间为3~7d,平均时间为(5.41±0.11)d;观察组中,有19例男性患者,有11例女性患者,其年龄区间为34~68岁,平均的年龄为(51.35±1.44)岁,其中,存在髋关节和骨干骨折的患者有19例,存在骨盆骨折的患者有10例,存在胫腓骨骨折的患者有1例,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时间为2~7d,平均时间为(5.42±0.12)d。所抽取的研究对象在年龄、身体素质、教育背景、生存环境和疾病类型等因素上不存在较大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进行常规血流检查,使用多普勒血流检查仪进行临床诊断,使本组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保持仰卧位的姿势,暴露出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患肢,并呈屈曲的外展位姿势,然后将多普勒血流检查仪的笔式探头的频率设为8mHz,使声束和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皮肤之间的夹角保持30°,之后依次从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腹股的沟区、大腿的中部、内踝部位进行有效的探查,并使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保持俯卧位的姿势进行n窝处相关静脉的探查,注意观察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肺静脉的探查的自然信号、周期性及增强信号等,将所观察到的结果作为评价患者下肢深静脉的通畅程度的相关参数。

观察组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进行彩超诊断,使用彩超诊断仪进行临床诊断,使本组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保持仰卧位的姿势,暴露出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患肢,并使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患肢呈屈膝而稍外展的外旋位姿势,将彩超诊断仪的频率探头设为3.5mHz,自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股总静脉开始,往上扫查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髂静脉,往下依次扫查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股浅静脉、股深静脉和大隐静脉、腓静脉、小腿的肌肉静脉丛等,并使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保持俯卧位的姿势对其胫后静脉、小腿静脉等进行详细扫查,密切观察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各个静脉的管壁、管腔、周围的结构、血栓的部位、栓塞的程度和回声的特征等情况,按照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血流频谱计算其静脉的反流时间,若骨科手术患者的静脉反流时间高于1s,则可诊断为骨科手术患者的静脉瓣功能不全,需要注意的是,若对骨科手术患者的扫查过程中其血流的显像并不十分清晰,可以对探头进行适宜的加压而改善其清晰度,如果骨科手术患者的血流反流诊断并不明确,则可使用远端肢体的挤压试验进行诊断,以有效提高骨科手术患者诊断的准确性等。

1.3统计学数据处理本次试验研究中的数据结果全部应用统计学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和组间数据资料对比分别应用χ2值和t值进行检验,若数据之间检验值p

2结果

观察组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准确率、特异性、敏感率、误诊率、漏诊率与对照组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相比较,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

3讨论

彩超检查是临床的疾病诊断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而且,彩超诊断的准确率比较高,特别是在血管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存在重要应用价值。近几年来,临床上多使用彩超诊断对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进行诊断,其诊断准确率比较高、相关操作比较简单、诊断敏感性也比较高等,逐渐获得临床诊断医生的认可和推广[3-6]。

本次研究表明,观察组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特异性、敏感率分别为96.67%、95.89%、94.67%,要比对照组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86.67%、83.03%、84.09%明显更高(p

参考文献:

[1]乔明甫.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及防治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3,08(21):104-105.

[2]王帮民,刘海鹰.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中西医防治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07):794-796.

[3]杨莉,张瑞娟.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疗效观察[J].医药前沿,2015,09(30):287-287,288.

[4]施祥忠.用彩超诊断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出现的急性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1(18):41-42.

中医骨科和骨科区别篇8

【关键词】伤科器械;整复床;固定支架

【中图分类号】R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2-156-1

刘氏伤科在无锡地区历史渊源流传,她是由无锡地区伤科名医刘济川,刘秉夫所创始,经历了好几代的人努力,已成为苏南地区有名的科室,具备了5个病区,250张病床规模,是十一五全国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纵观历史,许多伤科名流都有各自的独创之处,因有独创,而盛于江湖,无锡刘氏伤科也不例外。刘氏伤科核心技术是手法整复、夹板固定、伤科内服外用药以及理筋手法。历史上,伤科在手法整复过程中,都有借助其他工具的先例,如:攀索叠砖法、腰部垫枕法、梯子杠杆法等。在刘氏伤科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经全体医生的集体研究,精心设计了目前的刘氏伤科骨折脱位整复床。它克服了在骨折和脱位整复过程中的许多不足,更加体现了刘氏伤科自身的优势。

刘氏伤科骨折脱位整复床,注重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患肢近端的固定。伤科同道都知道,在骨折和脱位的整复过程中,患肢“分离”的作用很重要。许多骨折和脱位,都是先离再合,而在先离的过程中,就需要2个作用力点,又称2个相反的作用力。以往,许多伤科世家都是安排两个医生为助手,作相对的拨伸,使患肢分离,再由术者进行整复。在实践中发现,两个助手的拨伸力总是那么不协调,或不在一个轴线上;或像拔河一样,你来我往;或分离的程度不到位。如果这样的话,就增加了整复的难度和病人的痛苦,达不到患肢分离的目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设计了刘氏伤科整复床。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改进,形成了目前的伤科整复床,已经克服了上述的困难,发挥了理想的作用。使用时已得心应手,深受医生的好评。为推广其成果,本人对整复床进行多处的总结,介绍其使用方法、工作原理,以便在更广泛的地区使用。

刘氏伤科的核心组成是手法整复,夹板固定,伤科外用药,在骨折脱位手法整复过程中,我们注重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近端的固定,为此,我们设计了骨折脱位整复床,经过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使她能够更加好的发挥作用,在使用过程中,已经得心应手,深受医生的好评,为推广其优点,本人对它进行了总结,重点是对它的使用方法,工作原理,等进行介绍,以便在更广泛的地区使用,得益于百姓。

1.刘氏伤科骨折脱位整复床的设计思路是:(1)以整复床为载体,通过它来实现我们的目的,病人在骨折脱位时,首先是要平躺,思想要放松,保持患肢的相对的稳定。(2)在病床的头端两侧设计两个固定空(图1)主要是放置固定支架。(3)制造一个灵活的万向可调固定支架,这个支架是可以装卸的,多个方向,高低可调,根据患者伤肢的形态作调整,达到最佳位置。(4)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原则上是以支架来配合伤肢,可以减少病人在移动患肢时骨折带来损伤的目的,减少痛苦和再损伤,体现人性化的服务。

2.刘氏伤科骨折脱位整复床的使用方法:主要是用于上肢的骨折和脱位,在我院伤科的使用了几十年,深有体会心得,具体介绍如下。(1)肩关节脱位,肱骨近端骨折,肱骨中段骨折,肱骨远段骨折,患者取仰卧位,将支架固定棒固定在腋下,(作为一助手),另外一助手握住患肢前臂,作纵向拔伸,使伤处分离,再作整复(图2)。(2)肘关节脱位,前臂骨折,腕部骨折,脱位等,患者取仰卧位,将支架固定棒固定在肘内方,屈肘位(作为一助手),另外一助手握住患肢腕部或大小鱼际,作纵向拔伸,使伤处分离,再作整复(图3)。(3)以上是我们在治疗时使用的办法,同时在复诊换药时,为了防止骨折的再移位,同样需要在上述位置进行,可以保证骨折不再移位。

3.刘氏伤科骨折脱位整复床的特点:他其实是由二部分组成,即病床体和可动固定支架,二者的结合就成为一个整体,使用的对象主要是在上肢脱位或骨折时的整复,换药,其最大的意义在于患肢近端的固定充分和稳定,如果是以助手作为近端的固定点的话,他与第二助手的协调就很难统一,特别是在拔伸时,他们的合力不会在一纵轴线上,也可以出现像拔河样的效果,(图4)其拔伸的力量就会不足,影响到整复的效果。另外,在人员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只要一个助手就可以完成操作,可以省掉一个助手。

4.刘氏伤科骨折脱位整复床的优点:体现在该整复床的使用方便,容易制作,医生易于掌握操作,病人痛苦少。

5.刘氏伤科骨折脱位整复床的推广意义:据调查,类似整复床的医院在全省乃至全国均没有,我们填了这个方面的空白,而他又有那么多的优点,确实又十分重要的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何时超,邱寿良.临床中医骨科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4-6.

中医骨科和骨科区别篇9

刘忠军是北医三院骨科主任及脊柱外科研究所所长,致力于脊柱外科领域的临床和实验研究30余年,是全国赫赫有名的脊柱疾病治疗专家。同时,他是连任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将近10年的时间里,刘忠军对熟悉的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积极建言献策,成效斐然。

谈到近10年来的履职经历,这位以严谨、务实著称的医学专家非常谦虚,他坦言,自己也是在不断的摸索中逐渐找到了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立足点、着眼点和有效发挥作用的可行路径。

从出生的那年就注定和北医三院结缘

刘忠军出生的1958年,北医三院骨科也刚好在这一年创建,看来他是命中注定与北医三院的骨科有缘。刘忠军出生在一个毫无医学背景的家庭,他在北京西直门内读完小学、中学,1977年毕业时赶上恢复高考,因喜爱数学,性格沉静,老师推荐他报考了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学习5年后分配到北医三院工作至今。

当时北医三院的骨科已小有名气,在全国最先开展用手术的方式治疗颈椎病。虽心仪这个科室,但新建成的神经外科更需要年轻的血液。在住院医生阶段,刘忠军把相关学科,如胸外科、骨科、泌尿科、麻醉科等轮转一遍。之后,他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了骨科。后来他分别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学习研修共计30个月。他说,当年国内的设备、技术、学术水平很低,能看到差距,才有动力,特别是学到了很多国外的研究方法和理念,这对后来的专业成长和研究非常重要。

1988年刘忠军赴美学习,第二年9月回国。那个年代出国成风,人人想方设法出国,出去就不想回来。当时在美国的同学劝他留下来,但刘忠军还是义无反顾地回来了。

刘忠军的想法非常朴素:我想做临床医生,特别是想继续做骨科医生,而这在美国难上加难。我学的是医,如果离开这个职业,那是一个太大的浪费。再说,美国有那么多好医生,并不需要我,但是中国需要我。

现在回想起来,刘忠军仍然觉得当年的选择是正确的。那一届他的同学出去了一半,大多改了行,现在留在国内的反倒一直在做医学专业方面的事。

一个好的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仁爱的情怀。从1982年毕业来到北医三院骨科,刘忠军就怀揣着一个朴素的追求,那就是:“做一名称职的、让病人信赖的医生。”因此,无论是在1992年担任骨科副主任,还是在7年后开始全面执掌骨科大局,刘忠军都没有荒废自己的主业。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刘忠军在国内第一个引进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技术,随后,又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胸腰椎前路内固定技术。这两项技术的应用成功,让刘忠军成为脊柱领域内的知名专家。

最近几年,刘忠军将颈椎疾病微创手术治疗,以及脊柱肿瘤的根治性治疗,作为自己研究的主攻方向。该研究获得了卫生部重点项目基金及首都医学发展基金的支持。同时,刘忠军在脊柱肿瘤的外科治疗研究目也取得重要进展,临床疗效令人瞩目,其相关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并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先后获得第三届全国骨科中青年医师论文评比一等奖及首届全国骨科留学归国人员学术论坛优秀论文特等奖。

正是凭这种执着的创新与努力,刘忠军不仅在专长的医学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且把北医三院骨科管理得井然有序,成为技术型干部的典范。2007年,北医三院骨科临床医疗团队获得了教育部颁发的“创新团队”荣誉称号,这让作为团队带头人的刘忠军颇感欣慰。在他看来,这一成绩与北医三院骨科一脉相承的独特的人才培养与使用机制是分不开的。

“作为一个大学的附属医院,我们肩负的使命,不仅是要将接触的病人治好,而且还要将治病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年轻的一代,让他们也成为合格和出色的医生。”刘忠军说。

要为科技创新建立绿色通道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从2008年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刘忠军的议案和建议基本都与医疗卫生事业有关。针对看病难、“血荒”等问题,他提出了提倡自体血回输、建立专科医师培训体系、规范外国医师在中国行医的相关管理规定等议案建议,并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应。

近年来,在骨科医疗技术研发的实践中,刘忠军逐渐感到管理机制落后对科研技术创新的束缚。2015年,他在全国两会上呼吁,要为科技创新建立绿色通道。

刘忠军拿出他研制骨科3D打印金属内植物的一项成果――一块钛合金材质的3D打印“人工椎体”,对记者介绍道:“相比以前在骨科手术中使用的其他材料,它的结构更加适合跟人骨融合。”然而在这项技术的研发方面,刘忠军觉得自己的团队“起了大早,赶了晚集”。

“按照现行机制,凡用在人体上的东西,都要经过严格的临床观察和有关部门详细的审批流程才能上市,这有一定的合理性。”刘忠军说,但因为漫长的审批,他的科研团队研制出的3D打印内植物,2012年已开始做临床观察,之后是在等待了漫长的审批手续才获准注册上市的。而美、韩、德等国的类似产品,科研起步晚却往往可以在较短周期内上市。

“像3D打印的材料钛合金,已经是医学上成熟安全的材料,完全可以越过‘繁文缛节’更快地惠及病患。”刘忠军说。

为此,他提出要用体制创新推进科技创新,“我们科技创新产品的审批制度能不能有所改进呢?”举着3D打印“人骨”,刘忠军发问。值得庆幸的是,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在创新医疗产品的法规和管理措施改革方面加大了力度。

2016年的两会上,刘忠军聚焦科技创新领域的问题,比如审批是不是必须经过临床观察?类似3D打印骨骼的技术,涉及专家、食药监局、卫计委等多个层面,能否形成一个联席机制?

此外,他还将建议围绕十三五规划特别是医疗系统的五年规划,在基础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突破。其中一项内容是着手建立疾病注册登记系统,鼓励医疗科研人员的工作重心向那些最常见的、患病人数多的疾病倾斜,使这类疾病的治疗标准化、规范化、合理化,并将治疗费用控制在一个更加合理的区间,而不是只抓疑难杂症。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对刘忠军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过去我只对专业、对科技领域的事感兴趣,接触到社会以后,逐渐体会到单纯搞专业能做出贡献,但这个贡献未见得是最大的。有时你在专业领域费了很多劲,作用远不如用政策和法律来推动,如果这两者结合,作用会更大。”

“比如3D打印这个事,如果我们只在医院潜心研究,再研究10年,还是出不去,但提出意见建议,督促有关部委办理,通过立法把这个科技成果推到社会上,这个贡献比单纯做一件东西两件东西要大得多。”刘忠军说。

2017年的“两会”,刘忠军关注的热点毫无疑问还是科技创新。他也会再次建议改革审批流程,力推3D打印内植物创新技术尽快上市,解决患者疾病痛苦,惠及广大民生。

刘忠军说:“我希望今年能有变化,解决一些瓶颈问题。通过这一年的思考,我对其中的问题体会更深了一点,我想在有些方面再进一步提一提,促一促,使其变得更加合理。”

医学人才不均是“号贩子”现象根本原因

对于老百姓所说的看病难,记者也向刘忠军提出了问题。“从目前看,看病难并不是就诊难,而是上大医院难,看专家难。而这其中部分原因是在于患者不信任社区医生,认为他们看不好病。有些病人找了几个,甚至十几个医生反复看,无形中增加了就医人次。同一个病,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却完全不同?这就反映出,目前我国医生的水平差距比较大。医生水平差距大的原因,还是培训体制不科学、不合理造成的。”刘忠军说,我国医生除了数量不足之外,素质也参差不齐,客观上增加了患者对医院的不信任,加剧了医疗资源供需矛盾。

刘忠军坦言,“十二五”期间,政府加大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人民群众的看病负担进一步减轻,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然而,分级诊疗问题并未得到真正解决,患者直接涌向大医院就医或异地就医,并由此产生的“看病难、挂号难”等情况尚未得到根本性的改观。刘忠军以自己工作的北医三院为例,2015年门诊、急诊就医患者总量高达421万人次。2016年年初,一段名为“女孩怒斥医院号贩子”的视频在网上热传,所引发的社会矛盾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相关问题的严重性。

刘忠军认为,造成分级诊疗运行不畅、患者直接涌向大医院就医或异地就医的原因复杂,但高水平医学人才分布不均匀,从而造成不同级别和不同地区医院不能提供均质化医疗服务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他说,如果能像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大多数患者在家门口不同级别的医院都能享受到相同水平的医疗服务时,相信就不会有人愿舍近求远地涌向大医院,目前活跃于各大医院的“号贩子”也就失去了滋生的土壤。由此可见,如何做到让高水平医学人才在各地区及各医院合理分布,进而实现医疗服务的均质化,是“十三五”时期应当重点着手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刘忠军建议大力加强三方面工作:

加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在国家教育部、卫计委等六部门的统一协调下,自2015年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这项制度将改变医学院校毕业生直接上岗执业行医的落后模式,对医生总体素质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从目前运行的情况来看,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投入和推动的力度还远远不够,亟需加强并注重实效。

建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提高医生队伍整体水平的重要基础,然而真正能够满足患者看病需求的是各个学科的专科医师。由于尚未建立完整的培训体系,造成各级各地在岗执业医生能力和水平相差悬殊,不能提供均质化医疗服务。“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着手建立专科医师培训体系,应当作为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做到医师队伍整体水平的均衡,才能实现全行业医疗服务的均质化。

为欠发达地区和二级以下医院的医生提供更多专业培训机会。目前国内各级各地区医生接受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的机会是不均等的,总体上发达地区、大医院的医生可以获得较多的学术交流和专业培训机会,而亟待提高能力水平的欠发达地区和二级以下医院的医生反而缺少学习交流深造的机会,这从客观上又加大了各级各地区医疗水平的差距。“十三五”期间应当注重改善这种不合理状况,使欠发达地区和二级以下医院的医生尽快提高能力和水平,吸引当地患者就近求医。

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之初,刘忠军一直认为自己的使命是从本专业的立场出发,提出议案建议,以及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然而近几年,他感觉到自己对这一使命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

以前觉得自己做医生很辛苦,接触了很多行业之后,会发现其他的工作都很辛苦,压力也都很大。“我的视角越来越多地从个人专业转向社会层面。”刘忠军的视野从“为病患找症结”上升到了“为社会建言”。

“面对一个涉及医疗领域的问题,我不再只考虑如何让我们这个行业更好,而是更多关注,这在社会整体层面合理吗?如何能在国家和社会的层面上让资源得到最好的利用呢?”

中医骨科和骨科区别篇10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a)-088-02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步入不断发展的新兴阶段。骨科也不例外,与10年前,甚至5年前相比,骨科医生所做的工作、所接触的病人以及病人的需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医生有许多新的技术需要去学习、新的课题需要去研究、新的问题需要去解决,作为基层医院的骨科医生,应抓住机遇,迎接新的挑战,以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病人的需求。

1骨科疾病逐渐变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交通、运输和建筑等行业的飞速发展,在创伤方面,交通事故伤和建筑工地伤越来越多,其中多为高能量损伤,往往表现为严重粉碎性骨折、多发性骨折和复合伤,单纯性骨折脱位所占比例比前些年大幅度下降,大量的骨折病人用传统的方法治疗已不能奏效,而需要手术治疗。

化脓性关节炎和骨髓炎已逐渐减少,需要骨科治疗的类风湿、脊柱侧弯、强直性脊柱炎等慢性骨关节疾患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骨关节结核在旧社会一直是骨科常见病,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人民健康及卫生状况的根本好转及抗结核药相继应用于临床,结核病的治愈率也不断提高,死亡率、感染率及发病率大幅度下降,骨关节结核明显减少。近年来,随着HiV感染患者和免疫系统缺陷患者的增加,结核感染者在全球呈明显回升趋势。骨关节结核、特别是脊柱结核疾病在大部分地区有死灰复燃之势。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在“八五”期间作为三项康复的重点任务,大批病人已基本得到治疗,新的病例已经很少出现,而脑性瘫痪由于发病率无明显降低以及病人治疗需求的提高,求治于骨科的病人越来越多。

随着人口老龄化,各种退变性骨关节病越来越引起重视,颈椎病、腰椎退变性疾患及增生性关节炎已是骨科门诊中最多见的病种。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成为骨科医生面临的新课题。

在骨科疾病的格局发生极大变化的今天,基层骨科医生由于受各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很难满足复杂骨病患者的要求,仅仅会处理四肢骨折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骨科诊疗的发展,所以基层骨科要不断引进新技术、学习新经验,不断提高骨科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

2诊疗手段不断增多

基础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使骨科医生所能应用的诊疗手段不断更新,各种新技术和新疗法相继出现,并在临床实践中获得新的经验。

由于材料学和生物力学研究的进展,各种内固定和外固定器材不断更新换代,原始的不锈钢材料作为内固定材料逐渐被高效生物相融的钛合金材料所取代。“ao”经验的引进,使脊柱和四肢各种类型的复杂骨折得以采用坚强手术内固定,大大缩短了病人卧床和康复的时间。“Bo”的发展,使得骨外固定器技术在治疗开放性骨折上显示出优越性,带锁髓内针对某些骨折同样达到有效治疗的要求,且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的深入,“Co”显得更有优越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骨不连和骨缺损的治疗是近年来骨科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骨诱导和骨愈合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正在发展,临床应用各种生长因子的报告日趋增多。国内己建立严格采骨、供骨检测、储存和管理程序化的现代化骨库,非生物性骨替代材料,如珊瑚人工骨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节镜外科使关节疾患的诊疗水平大大提高,除应用较多的膝关节外,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和髋关节镜已越来越被骨科医生所重视,且应用日趋广泛。颈椎间盘突出的射频技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手术,尤其是后中路椎间盘镜的引进和应用,使病人术后康复期大大缩短。特别是近几年来计算机导航技术广泛应用于骨科,医生可准确无误地进行内固定植入,基本杜绝了对神经、血管的误伤。

由于假体设计和植入技术的不断改进,临床使用人工关节的病例越来越多。人工肌腱、人工软骨、人工骨的研究也正在深入,德国科学家研制的人工血管(葡萄糖纤维素)已可完全取代自体血管用于血管移植。

其他如骨肿瘤的保肢手术、介入放射在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高了病人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矫形器(支具)的推广应用增加了骨科医生的治疗手段,尤其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等畸形的矫治显示出了优势。在康复方面,还出现了各种生物电及人工智能装置,能有效地从事各种操作,弥补病人的残畸缺陷。

高科技的诊疗设备和先进的治疗技术虽然目前在基层医院还不能普及,但信息时代很多资源可以共享,很多县级医院骨科装备优良,所开展的高难度项目时有报道。

3病人的需求越来越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病人的需求越来越高。一些陈年老疾(如驼背等畸形)现在病人都要求手术矫正。一些长期以保守治疗为主的病种(如类风湿等关节疾病),也都要求手术治疗以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创伤骨折病人希望能尽早离床活动,重返社会,而以往需历时数月甚至经年的牵引――外固定――功能锻炼的治疗方案以及“伤筋断骨一百天”的说法已不能被病人接受。

一些以往认为治疗已终结的病人,如脊髓损伤病人,包括截瘫(paraplegia)和四肢瘫(tetraplegia),以及截肢后病人,断肢再植后期病人,希望能通过再手术和其他康复手段改善部分功能以提高生活质量,如南方医院成功完成亚洲第1例异体手移植术。

4同行竞争非常激烈

随着骨科领域社会化、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入,该学科在医学环境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分量,为使骨科专业在经营范围内有一席之地,医院与医院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医生与医生之间自然地参与了激烈的医疗市场竟争。特别是一些私立医院在医疗和服务上推出新举措,吸引了大量的患者就医,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正当竞争手段,如在各地都出现了一些拿回扣的“医托儿”,一些私立医院招集大量类似于“市场推销员”一样的人员,到下面的医疗机构和诊所搞“推销”和金钱交易。甚至一些医疗相关单位,如道路交通、交警部门、医疗保险业、社保医保部门等少数人员暗地帮助介绍病人来拿取回扣。基层公立医院的医疗资源大大浪费,导致医疗事业畸形发展,基层地区骨科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其实最终上当的是病人。有限的医疗资源,残酷的竞争,当今社会给基层骨科医生提供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5科学进步日新月异

随着高科技领域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关的诸多基础理论和技术以及实验手段的进步,医学科技不断创新,今后若干年,骨科领域可能迎来更多革命性的进步。

骨科最古老问题之一脊髓损伤的治疗,近年来有了突破性进展。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的研究人员从实验鼠脊髓中取出未成熟细胞诱发它们生长,再移植到瘫痪鼠的断裂脊髓中,结果恢复了它们的行走能力。瑞士科学家发现了阻碍脊髓伤后恢复功能的基因,并研究出可抑制这种基因产生的蛋白质抗体。三四医院、三六医院采用干细胞及嗅鞘细胞移植应用于临床,使中枢神经再生不再是多年来的梦想。

社会在不断进步,医学在不断前进,骨科学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又是一门紧跟时代的新兴学科,骨科的发展,可以给医院带来无限的前景,甚至可以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作为21世纪的基层骨科医生,需要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不断学习新技术、新项目,同时也要善于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提高综合素质来面对新的挑战。